• 沒有找到結果。

社群網路分析為基礎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建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群網路分析為基礎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建置"

Copied!
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社群網路分析為基礎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建置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2-2221-E-004-012- 執 行 期 間 : 102 年 08 月 01 日至 103 年 10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劉吉軒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級-專任助理人員:魯幼敏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梁裕閩 講師級-兼任助理人員:鄭伊廷 博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甯格致 報 告 附 件 : 出席國際會議研究心得報告及發表論文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01 月 29 日

(2)

中 文 摘 要 : 在本研究中我們提出了一個以資料自身資訊為主體,進行社 會網路分析計算的研究成果。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各個時期中 華民國政府當中的政治權力核心,並且找出其政治權力集團 的分布。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個社會網路分析模型,以一些 社群網路分析方法當中能夠合理解釋並且有意義的指標,來 輔助政府官員權力核心以及權力集團的觀察及驗證。本研究 的實驗成果是以真實的政府官員政治生涯軌跡為比較基礎, 在信度及效度上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實用性。本研究的政治 權力觀察平台希望提供給社會科學研究者探索及觀察政府官 員權力相關的議題,達到跨領域合作的期望。 中文關鍵詞: 社會網路分析, 政治權力觀察, 權力集團發掘

英 文 摘 要 : In this project, we conduct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extract objective information from real world data. Our research goal was to identify political power cliqu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R. O. C. government. We designed a social network model to encode the superior-subordinate relation in political power and employed several network measures to

observe political power statu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actual career data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howed sufficient accuracy and validity. Thi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totype platform of political power observation. We hope this platform can serve as an exploration tool for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ower issues and encourag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ndeavor.

英文關鍵詞: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olitical power observation, political clique discovery

(3)

1

一、 研究目的及背景

1. 學術發展趨勢及議題 世界萬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論是自然的或是人造的,許多系統都是由二 個以上個體組成的群體,個體之間相互影響,群體力量或功能的展現與變化則是 個體行為的總合。資訊科學對個體與群體關係的研究,從早期的圖論、分散式計 算、分散式人工智慧,到近期的多代理人系統、Web 2.0,都有持續的興趣與進 展。近幾年,隨著網路系統的蓬勃發展及個體/群體緊密互動的社會性議題浮現 (如流行性疾病、國際性犯罪組織、金融風暴等),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成為社會學、物理學、資訊科學等學科的共同關注焦點,也為許多跨領 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帶來新的面貌與機會。 社群網路分析與應用的研究在本質內涵上具有強烈的跨領域特性,從概念起 源到理論方法,不斷的透過各種領域知識與技術的協助,展開蓬勃的發展,而在 具體實踐的場域,也擴及許多不同領域的導入應用。然而在現今社群網路分析的 相關研究上,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研究仍是由單一學科的研究人員完成的,只有 極少的研究能整合兩個以上學科的專業,共同設定議題而取得成果。這個現象反 應了跨領域研究的不易與相關條件的不足,除了學科領域之間的知識屬性與研究 目標的差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在於缺乏一個彼此都能充分參與及互動 的場域,能讓雙方各自的研究議題、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能在某 種自由彈性的空間下,形成鬆散的組合或緊密的結合。理想的跨領域研究場域, 既可以是各取所需,由共同的基礎出發,開展不同面向的成果;又可以是偕同並 肩,從起點到終點一路充分合作,取得完全整合的成果。因此,本計畫以社群網 路分析為基礎之政治權力觀察的平台建置,成為跨領域研究的場域,並希望透過 實際的參與及互動,進行修正發展,而持續擴展深化,建立重要的跨領域研究典 範。 過去,許多社群網路分析與探勘是以網路的一個瞬時狀態(snapshot)或是聚 合一段時間過程的靜止狀態(static)來作為分析的對象。但不論是針對網路的瞬時 狀態或是靜止狀態來進行分析,其實都忽略掉了真實情況下的動態情況,例如間 歇性、趨勢、傳遞性、因果性以及其他外加因素的影響等等,亦容易產生偏頗的 分析結果[1]。 動態社群網路分析雖然理論上應可呈現更為精細的事物樣貌,然而以較細微 的時間區段來進行動態社群網路分析的研究目前仍未普遍,且動態分析所需資料 的可取得性以及分析方法的精細度上都有別於之前基於瞬時靜態的社群網路分 析,尤其在於資料的可取得性上遇到的困難較大,因目前研究環境下可取得的資 料往往僅足夠描述小部分現實世界的事件或行為,像是已訴諸為文字的結構或半 結構化資料。

(4)

2 總結來說,政治權力的觀察是一個有趣且熱門的議題,本計畫使用中華民國 政府官職資料集,針對官職資料庫切成三個時間區段,第一階段-1949年民國政 府遷台到1995年、第二階段-1996年第一次民選總統到2003年、第三階段-2004年 到2011年,雖然不能稱為完整的動態社會網路分析,但是其用意上是與動態社會 網路分析觀察類似的,皆嘗試以時間的角度去切入研究主題,以嚴謹的研究方法 剖析中華民國政治權力的樣貌。 另外 , 政治學 方面 的研究 主要可分成質化 (qualitative method)以及量化 (quantitative method)兩種研究方法,質化的方法包含了田野訪談、引導式交談等 結合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的方法,然而質化方法的缺點是其研究結果的效度、信度、 客觀度等都可能存在爭議。因此本研究使用量化的方法,從資料角度出發,結合 社會網路分析以及統計學的概念去建構整個研究流程,加上人文社會領域的專家 學者的解讀,進而得到一個不管信度、效度,甚至客觀度都具有一定說服力的研 究成果。 2. 現有研究成果 計畫提案人近年持續投入結合資訊科學之社群網路分析與社會科學之政治權 力生態的跨領域研究,而開展出獨特的研究取向與成果,並逐步驗證其研究價值 與應用潛力。本計畫立基於累積數年的研究經驗與成果,擴充發展為提供更多研 究者可利用加值的研究工具平台。以下列舉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  以演化社群偵測觀察隱密之政治菁英團派(Evolutionary Community

Detection for Observing Covert Political Elite Cliques)[16],本研究的目標是於 政府官員的名目(正式)工作關係中,找出部分官員的內部團派組織,同時, 進一步觀察這些政治菁英團派的形成與演化。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發展與應用(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 O. C. Government Post Database)[17],總體來說,本資料庫的獨特之處在於 記錄政府人事異動的結構化資訊,讓不同面向的資訊能被拆解切割,再依照 不同的需求進行多維度的串連整合,而能提供各種角度便捷的檢視分析。

3. 因應趨勢及議題的研究方向

近年來,有關於Big Data (巨量資料分析)、Open Platform (開放平台) 、Open Innovation (開放創新) 、 Open Data (開放資料)、開放政府資料(Open Government Data)、 Crowdsourcing (群眾外包)、Crowd Intelligence (群眾智慧)等議題開始出 現,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在這些議題上。基於所謂開放資料的精神,許多國 家開始積極推動開放政府資料,將國家所持有的大量資料數位化之後放到開放平 台上,提供給學術單位或者是產業界做為分析資料已然成為一種趨勢。由於政府 的組織相對複雜,開放出來的政府資料往往需要應用到巨量資料分析的相關知識 做其後相關的研究。本計畫因應這種趨勢,使用中華民國官職資料庫當作主要分

(5)

3 析的對象,試著從政府官職資料庫加上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得出一些觀察的參考 點,接著再以實際的數據予以佐證。而本計畫的平台也希望提供給社會學或是政 治學的專家使用,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平台所產生之結果做更好的解讀。 二、

文獻探討

1. 政治權力觀察 社會資產的概念最早是由L.J. Hanifan 於1916 年所提出的,社會資產的觀察 角度可以單就個體觀點來看,包含了像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朋友的數量、種族、 性別、語言、年齡及健康狀態等等[7][11];也可以群體的觀點來看,包含了群體 與群體間的分工、合作、相似程度及擁有的資源等。後續有許多學者加以詮釋延 伸,並定義出了多種衡量一個人的社會資產的方法以及觀察的角度。社會資產模 型可協助我們以社會資產的角度量化社會網路中節點的重要程度,將此概念應用 於政治領域時,我們就可進一步藉由個體或群體於政治領域中的相關資訊,來定 義其於政治領域中的價值,意即所謂的政治資產。倘若以個體來看,一個政府官 員曾經擔任的職務類型、職務位階、任期等資訊應納入考量;而以群體來看,於 同部會中共事的時間長短、共同異動或是共同背景、共同經歷等資訊也應加入考 量。此相對價值亦可藉由多種相關指標的設計來評估之,例如定義政治生涯活躍 程度之政治活動力指數、定義政治動員力(人脈及資源的掌握)之政治資產指數、 定義政治影響力之政治聲望指數,以及定義政治歷練程度之政治經驗指數等[22]。 然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顯性、隱性資料往往是難以量化及評估的。我們用以傳 遞訊息的語言或符號也往往僅是一種概括性質的描述工具,有一定的失真度。因 此,我們必須經由各種從資料出發的不同觀察角度,配合各種觀察用的模型,藉 以於複雜的大量資料中切換不同的視野,以便能發掘更多的資訊。 而政治權力方面,早期與政治權力群體的觀察相關的研究,是由人類學領域 的學者以大略的概念性來對資料加以分類,例如以宗教信仰、政策、家族關係等, 區 分 出 數 個 群 組 後 , 再 以 群 組 與 群 組 間 的 互 動 狀 況 , 來 探 討 像 是 都 市 化 (urbanization)或是其他社會化的現象。然而當時社群網路分析的探討仍屬萌芽階 段,學者們也隨後發現到僅以少數的特性是不足以描述複雜關係所構成的社群網 路中的個體或是群體的互動現象,也因此經由許多案例研究的過程中,一些社群 網路分析相關的概念原型以及指標也衍生出來,例如密度[2]、連結性、群聚性、 複雜度[3]以及擴張度[4]等等。而類似的時期中,心理學領域也因為個體與群體 的問題解決研究議題,而發展出以類似的節點、關係網路,並衍生出基於此網路 結構之特性指標,例如以個體觀點及區域觀點來評估之中心性(actor centrality, group centrality)[5]。針對政治、政策、政權相關的運作以及訊息傳遞的社群網路 模型則約是在1980年時進行了初步的探索[6],也有學者提出不論是社會、經濟 或政治所構成之網路,關鍵的任務在於找出足夠描述各自領域的資料或資訊,例

(6)

4 如種族、地位、人口、地域、歷史文化背景等等,以及這些特性是如何影響網路 並使之內部節點及關係產生互動,形成變化,浮現成為事件的[36]。過去許多政 治相關的社群網路分析皆是以一種社會訊息流程的觀點作為基礎來延伸的,例如 政策的發布、資源的傳遞、疾病、流行性或是群眾的溝通等[8]。以訊息流程的 觀點我們不僅要考慮網路結構之特性及其指標外(例如中心性相關指標、群聚性、 連結性、橋接性等等),為了建構出較為真確的社群網路,我們更要探討到網路 中的個體、群體各自展開來的屬性(可能具有顯性資料以及隱性資料),及其構成 的量化指標[9]。 政治領域中權力的互動與人事的接替,不僅展現了獨特的動態社群演化,也 帶來了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議題。社群成員中的政治權力互動通常是隱密而深層幽 微的,可直接觀測到的成員關係只是名目上的而非實質的,現有網路關係資訊不 足而無法直接分析應用。因此,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為如何網路成員的表面關係 下,發掘出部分網路成員間的內在關係,進而發現其中隱藏的成員結構。 2. 社會網路與分析 社會網路分析方法由社會學家根據數學方法﹑圖論等定量分析方法做為基礎, 近年來,社會網路分析在國際貿易、城市化對個體幸福的影響、世界政治和經濟 體系、各種職業的流動趨勢等領域被廣泛應用而且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網路分 析是社會學領域中較為成熟的分析方法,社會學家們可藉此來解釋一些社會學問 題。 社會網路分析研究的對象除了個體之外,更擴展到了整體社會結構。通過研 究網路關係,有助於把個體間關係的「微觀」網路與大規模社會系統的「巨觀」 結構結合起來。傳統上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存在著個體主義方法論與整體主義方法 論的對立。前者強調個體行動及其意義,認為對社會的研究可以轉換為對個體行 動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獨立的個體的行動。儘管整體主義方法論者重 視對社會結構的研究,但他們對結構概念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分歧。其實社會結構 在各不相同的層次上都是能夠應用的,因為社會結構既可用以說明微觀的社會互 動關係模式,也可說明巨集觀的社會關係模式。也就是說,從社會角色到整個社 會,都存在著結構關係。 對於社會網路的基本定義,可以了解到雖然社會網路理論最初是探討人與人 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所在的社會結構研究,而基於其理論核心,在於探討節點(人) 間彼此的關係,以及節點的行為表現對於網路結構的影響,而社會網路概念則為 將每個實體間的關係用圖形的鏈結來表示,社會網路可看成一個異質或多重性質 的圖形。這樣的圖形通常相當的大,每一個節點(node)代表一個物件,而每個邊 (edge)代表一個鏈結,也代表兩個物件之間的關係[10],這樣的鏈結可以是有方 向性,或是無方向性的。故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在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數 學、通信科學等領域,能夠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的研究分支,而社會網路分析則 是社會網路理論所發展出來的分析工具[12][37],主要透過一些分析計算法則,

(7)

5

同時從微觀以及巨觀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所建構的網路結構資料,並從中獲取所 需資訊。過去社會網路的分析當中,中心度(Centrality)的測量問題一直是一個很 重要的焦點,Centrality 的意涵是指,不論在多複雜的網路當中,一定都會有扮 演主導角色的成員,而 Centrality 又分成四種:Degree Centrality、Closeness Centrality、Betweenness Centrality、Eigenvector Centrality 等[13],以下將針對各 個 Centrality 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 Degree Centrality 是以網路上結點的連結數(Degree)當作定義,在有向圖中, Centrality 需要同時考慮 In-degree 以及 Out-degree,針對節點 v,公式如下:

Centrality𝐷𝑒𝑔𝑟𝑒𝑒(𝑣) = degin(v) + degout(𝑣)

 Closeness Centrality 則是以 closeness 或 distance 當作參考的依據,其想法是 利用任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Geodesics)的距離計算,其公式如下:

CentralityCloseness(ni) = [∑ distance(ni, nj) g

j=1

]

−1

 Betweenness Centrality 是計算有多少的最短路徑(Geodesics)經過此節點,路 徑(Path)是指兩個不相鄰節點經由其他節點所連結之路徑,由於每個節點和 連結只會計算一次,因此愈多路徑通過的節點,就能掌握愈多的控制權,該 節點在網路上的地位就愈重要,其公式如下: CentralityBetweenness(ni) = ∑ |Pathvia nj(nj, nk)| |Pathtotal(nj, nk)| j,k ≠i  Eigenvector Centrality 會給予每個節點一個相對分數,而分數的算法是依照 各節點是否與分數高的節點互相連結而定,其公式如下: CentralityEigenvector(v) = 1 λ ∑ 𝑥𝑡 tϵ𝑀(v) 其中 M(v)代表節點 v 的鄰居所構成之集合,λ為 Eigenvector 計算方程式 Ax = λx 中的λ。除此之外,本研究所使用的 PageRank 指標即為 Eigenvector Centrality 中的一種變形,PageRank 是 Google 公司所發明的演算法[13],此 演算法計算各個網站中,根據其連結數去計算的指標,可以藉由這個指標作 為 Google 搜尋引擎當中的網站排名順序。其演算法如下: PageRank(𝑝𝑖) = 1 − 𝑑 𝑁 + 𝑑 ∑ PageRank(𝑝𝑗) 𝐿(𝑝𝑗) pj∈𝑀(𝑝𝑗) 𝑝1, 𝑝2, … , 𝑝𝑁表示被研究的頁面,𝑀(𝑝𝑖)是具有連結進入𝑝𝑖頁面的集合,𝐿(𝑝𝑗) 表示𝑃𝑗連結出的頁面數量,而𝑁代表所有頁面的數量,其中為了處理沒有向

(8)

6 外連結的網頁所帶來的問題,而加入了𝑑(damping factor),表示用戶在到達 某網頁之後再繼續向後瀏覽的機率。 本計畫的目標是想要找出政治權力的權力核心,因此使用 Centrality 或者是 PageRank 都是一個可行的辦法,而我們在後面的章節當中將會針對各個指標在 本研究所代表的意涵嘗試去解讀。

三、 研究方法

3.1 資料集相關成果及內容揭露 一般而言,不論是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問題領域,成員個體之間的關係 並不容易直接取得,甚至可能是隱匿的,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時間,借助各 種方法進行蒐集。透過建置完成的相關平台,研究者可以有效整合原本大量零碎 而散佈的片段異動資料,輕易進行多面向的資料串連與分析比較,找出部分官員 的特殊關係,並從官員異動的表面名義關係,嘗試解讀其背後深層結構性因素。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的建置對於瞭解臺灣日治時期及中華民國之政府組 織架構、人事動態及人員公職歷程有著莫大的影響與幫助,利於研究者重塑不同 時空下之社會發展脈絡或人員生涯歷程[14]。 以社群網路分析與探勘的角度而言,「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提供了一個珍 貴的研究與應用場域,可以就政治權力集團結構、官員權力角色、職務關聯、權 力連動、權力消長等多個面向探討解析;而其涵蓋的時間範圍寬廣,更可以透過 時間軸的推展,呈現各個面向的演變過程。為了讓政治權力運作的探討能以更完 整的資訊為基礎,本計畫補充建立政府部門、職位及官員之間的階層關係。 由表 1 可見本計畫資料層次的資料涵蓋面非常完整,蒐集了很多個體關聯資料以 提供使用者從事不同面向之研究。本計畫資料層次共有 24 個欄位,比「中華民 國政府官職資料庫」之欄位更為豐富,讓使用者可獲取更多的相關資訊,進行多 角度研究。其中,人員其本資料包含姓名、籍貫、學歷及所屬黨派,這些基本資 料對使用者在人物的辨識上提供很大的幫助,可以解決同名同姓的問題;官職相 關資料部分包含單位、職等、職位、就職前單位及職位名稱、卸任後單位及職位 名稱,使用可以透過這些相關的資料探索人員官職職位之變化歷程;日期資料部 分包含上任及卸任日期、任職命令與免職命令日期以及任期的計算,利於使用者 研究觀察各歷任首長之任期長短;上層機關、首長、首長職位及相關資料的蒐集, 可讓使用者瞭解直屬上司與下屬的對偶關係,分析探討政治權力系統中的穩定核 心結構及演變等;透過官職人員之學經歷,使用者亦可觀察各校學生從事公職職 業比率之高底,本資料層次所提供之各官職人員的學歷資料分為大學、碩士、博 士及其它學歷四個欄位,若無法歸類到前三類(學士、碩士、博士)的學歷則以其 它學歷呈現。除了前三類以外的學歷外,若官職人員曾參與任何跟職位相關的訓

(9)

7 練經歷,也會註記於其它學歷欄位。有關任期的計算,由於早期首長相關資料來 源較少,若有無法查得上任及卸任的確切日期者,故取「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 庫」的任免官職日期來計算,本資料層次備註欄位主要為任期計算取用來源以及 部會名稱變更記錄等。本資料層次欄位如下表 1 所示,部分實際建檔資料請參考 表 2 至表 4。 欄位名稱 建檔說明 建檔範例 1 單位 所屬單位 行政院 2 職等 所任職等,如:特任、代理、 兼任 特任 3 職位 所任職位名稱 院長 4 姓名 異動官員姓名 江宜樺 5 籍貫 無法查得籍貫資料者,以出 生地建檔 臺灣省基隆市 6 大學學歷 含地區、校名、系所、學位 及畢業年度 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學 士;1983 7 碩士學歷 含地區、校名、系所、學位 及畢業年度 臺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學 士;1987 8 博士學歷 含地區、校名、系所、學位 及畢業年度 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 士;1993 9 其它學歷 無法歸類至前三類學位者又 職業相關訓練記錄 革命實踐研究院第 12 期 10 黨派 所屬黨籍,若有變更者,亦 會註記 中國國民黨 11 機關(上層) 上層首長機關 總統府 12 職位(上層) 上層首長職位 總統 13 機關首長姓名(上層) 上層首長姓名 馬英九 14 上任日期 註明實際到期日,便以此日 期計算任期 2013/2/18 15 卸任日期 2014/12/8 16 資料出處 參考資料 行政院網站、維基百科 17 任職命令/生效日期 註明任職或去職 2013/2/7 18 免職命令/生效日期 2014/1217 19 任期年數 N=(14-15)/365(無法取得之 上任與卸任日期者,則以任 免日期計算)。 1.80 20 就職前單位名稱 就職前之單位名稱 行政院 21 就職前職位名稱 就職前之職位名稱 副院長

(10)

8 22 卸任後單位名稱 卸任後之單位名稱 內政部 23 卸任後職位名稱 卸任後之職位名稱 部長 24 備註 無法在各欄位呈現之資訊, 註記於此欄位。 衛生署於 2013/7/23 正式升格為衛 生福利部 表 1:資料欄位說明表

(11)

1 單 位 職 等 職 位 姓 名 籍貫 大學學歷 碩士學歷 博士學歷 其它學歷 黨 派 機 關 (上 層) 職 位 (上 層) 機關首 長姓名 (上層) 上任日期 卸任日期 資料出處 任職命令/ 生效日期 免職命令/ 生效日期 任 期 年 數 就 職 前 單 位 名 稱 就職 前職 位名 稱 卸任 後單 位名 稱 卸 任 後 職 位 名 稱 備註 行 政 院 特 任 院 長 孫 科 中國廣 東省香 山縣 美國;加州大 學;文學;學 士;1916 美國;哥倫比 亞大學;新聞 學;碩 士;1917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李宗仁 (代理) 1949/1/22 1949/3/12 行政院網站、政府 官職資料庫、政府 機構人名錄、國民 政府職官年表、維 基百科 查無資料 1949/3/12 0.13 行 政 院 院長 總統 府 資 政 行 政 院 特 任 院 長 何 應 欽 中國貴 州省興 義縣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1.日本東京振武 學校第 11 期 (1913);2.日本 陸軍士官學校第 22 期步科(1916)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李宗仁 (代理) 1949/3/12 1949/6/13 行政院網站、政府 官職資料庫、政府 機構人名錄、國民 政府職官年表、維 基百科 1949/3/12 1949/6/6 0.25 國 防 部 部長 戰略 顧問 委員 會 主 任 3/12/1949 (提任); 6/6/1949(辭) 行 政 院 特 任 院 長 閻 錫 山 中國山 西省五 台縣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1.太原國立武備 學堂; 2.東京振 武學校; 3.東京 日本士官學校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李宗仁 (代理) 1949/6/13 1950/3/1 行政院網站、政府 官職資料庫、政府 機構人名錄、國民 政府職官年表、維 基百科 1949/6/6 查無資料 0.72 蒙 藏 委 員 會 委員 長 行政 院 院 長 6/6/1949 (提任); 6/13/1949(就)

(12)

2 表 2:行政院院長部分建檔資料表(3/134) 單 位 職 等 職 位 姓 名 籍 貫 大 學 學 歷 碩 士 學 歷 博 士 學 歷 其 它 學 歷 黨 派 機 關 ( 上 層 ) 職 位 ( 上 層 ) 機 關 首 長 姓 名 ( 上 層 ) 上 任 日 期 卸 任 日 期 資 料 出 處 任 職 命 令 / 生 效 日 期 免職命令/生 效 日 期 任 期 年 數 就 職 前 單 位 名 稱 就 職 前 職 位 名 稱 卸 任 後 單 位 名 稱 卸 任 後 職 位 名 稱 備 註 總 統 府 特 任 祕 書 長 翁 文 灝 中 國 浙 江 省 慈 谿 縣 查 無 資 料 查 無 資 料 比 利 時 ; 天 主教魯汶大 學;地質學; 博士;1912 1.清代秀才 (1902);2. 上海震旦公 學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李 宗 仁(代 理 ) 1949/1/29 1 9 4 9 / 6 / 2 4 政府官職資料庫、政 府機構人名錄、總統 府網站、維基百科、 百 度 百 科 1949/1/29 1 9 4 9 / 6 / 2 4 0.40 行 政 院 院 長 中 央 研 究 院 院 士 1949/1/29 ( 特 任 ) ; 1949/6/24 ( 辭 ) 總 統 府 特 任 秘 書 長 邱 昌 渭 中 國 湖 南 省 芷 江 縣 美 國 ;巴馬拿 大 學 ; 學 士 ; 1 9 2 3 美 國 ;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 政 治 學 ; 碩 士 美 國 ;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 政 治 學 ; 博 士 ; 1 9 2 8 1.湖南第一 師 範 學 校 ; 2.雅禮中學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李 宗 仁(代 理 ) 1949/6/26 1 9 5 0 / 3 / 1 政府官職資料庫、政 府機構人名錄、總統 府官網、維基百科、 邱 昌 渭 小 傳 1949/6/24 查 無 資 料 0.68 行 政 院 綏 靖 區 政 務 委 員 會 委員兼 副秘書 長 總 統 府 秘 書 長 1949/6/24 ( 特 任 ) 總 統 府 特 任 秘 書 長 邱 昌 渭 中 國 湖 南 省 芷 江 縣 美 國 ;巴馬拿 大 學 ; 學 士 ; 1 9 2 3 美 國 ;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 政 治 學 ; 碩 士 美 國 ; 哥 倫 比 亞 大 學 ; 政 治 學 ; 博 士 ; 1 9 2 8 1.湖南第一 師 範 學 校 ; 2.雅禮中學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蔣 中 正 1 9 5 0 / 3 / 1 1 9 5 0 / 3 / 2 3 政府官職資料庫、政 府機構人名錄、總統 府官網、維基百科、 邱 昌 渭 小 傳 查 無 資 料 1 9 5 0 / 3 / 2 0 0.06 總 統 府 秘書長 光 復 大 陸 設 計 研 究 秘 書 長

(13)

3 委 員 會 總 統 府 特 任 秘 書 長 王 世 杰 中 國 湖 北 省 崇 陽 縣 英 國 ;倫敦政 治 經濟學 院; 法 學 ; 學 士 ; 1 9 1 7 查 無 資 料 法 國 ; 巴 黎 大學;法學; 博士;1920 湖北優級師 範 學 校 中 國 國 民 黨 總 統 府 總 統 蔣 中 正 1950/3/23 1953/11/16 政府官職資料庫、政 府機構人名錄、總統 府 網 站 、 維 基 百 科 1950/3/20 1953/11/17 3.65 外 交 部 部 長 行 政 院 政 務 委 員 表 3:總統府袐書長部分建檔資料表(4/87) 單 位 職 等 職 位 姓 名 籍貫 大學學歷 碩士學歷 博士學歷 其它學歷 黨派 機關 (上 層) 職 位 (上 層) 機關 首長 姓名 (上 層) 上任日期 卸任日期 資料出處 任職命令 /生效日 期 免職命令 /生效日 期 任 期 年 數 就職 前單 位名 稱 就職 前職 位名 稱 卸任後 單位名 稱 卸任 後職 位名 稱 備註 教 育 部 特 任 部 長 杭 立 武 中國安徽 省滁州市 中國;金陵 大學;政 治;學 士;1921 美國;威斯 康辛大學; 碩士 英國;倫敦 大學;政治 經濟學院; 政治學;博 士;1925 查無資料 中國 國民 黨 行政 院 院 長 何應 欽 1949/3/21 1949/6/13 政府官職資 料庫、維基 百科 1949/3/21 1949/6/12 0.23 教育 部 政務 次長 教育部 部長 取官 職日 期計 算任 期 教 育 部 特 任 部 長 杭 立 武 中國安徽 省滁州市 中國;金陵 大學;政 治;學 美國;威斯 康辛大學; 碩士 英國;倫敦 大學;政治 經濟學院; 查無資料 中國 國民 黨 行政 院 院 長 閻錫 山 1949/6/13 1950/3/10 政府官職資 料庫、維基 百科 1949/6/12 1950/3/10 0.74 教育 部 部長 國立故 宮、中央 博物院 理事 同上

(14)

4 士;1921 政治學;博 士;1925 共同理 事會 教 育 部 特 任 部 長 程 天 放 中國江西 省新建縣 中國;上海 復旦大學; 學士;1919 美國;伊利 諾大學;政 治學;碩 士;1922 加拿大;多 倫多大學; 政治學;博 士;1926 復旦公學 中學部畢 業(1919) 中國 國民 黨 行政 院 院 長 陳誠 1950/3/12 1954/5/26 政府官職資 料庫、維基 百科 1950/3/12 1954/5/26 4.21 中國 國民 黨宣 傳部 部長 中國國 民黨 中央 評議 委員 同上 教 育 部 特 任 部 長 張 其 昀 中國浙江 省鄞縣 中國;南京 高等師範 學校;史地 學;學 士;1923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查無資料 中國 國民 黨 行政 院 院 長 陳誠 1954/5/27 1954/6/1 政府官職資 料庫、維基 百科 1954/5/27 查無資料 0.01 國民 大會 代表 教育部 部長 同上 表 4:教育部部長部分建檔資料表(4/177)

(15)

1 由表 1 可知,本計畫收錄資料範圍非常完整,為取得相關資訊,所參考之資 料來源也非常多元。相關資料來源有資料庫、書籍及網站資料等。主要參考之資 料庫有:「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18]與「政府機構人名錄」[19];所參考 之書籍資料有《國民政府職官年表》[20]、《北洋政府職官年表》[21]、《中華民 國行憲政府職名錄》[22]、《中華民國考選部部史》[23]、《國史館概況》[24] 和《內政部部史》[25];網站資料部分則有「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26]、 「傳記名人堂」[27]、「華夏經緯網」[28]、「知識貝殼」[29]、「止戈國防百科」 [30]、「維基百科」[31]、「百度百科」[32]以及各政府機關相關網站,如行政院 網站、內政部網站等。以下為針對所使用之資料庫、書籍及部分網站做進一步說 明。  資料庫 1.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18]為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所建置的資料庫平 台,其收錄內容為中華民國各時期政府公報刊載內容中的人事命令,包含《臨 時公報》、《臨時政府公報》、《政府公報》、《軍政府公報》、《陸海軍大元帥大 本營公報》、《國民政府公報》及《總統府公報》等七種公報。 2. 「政府機構人名錄」[19]為國家圖書館所建置的資料庫平台,收錄內容主要 為中華民國行憲時期至今政府機關之各任職員任免概況,相關資料來源有《總 統府公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中華民國職官年表》、《國民政府職 官年表》、《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等。  書籍資料 1. 《國民政府職官年表》[20]由中華書局出版,是一部查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職官的常用工具書。內容囊括了自 1912 年元旦中華民國建立至 1949 年 10 月為止的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 國維新政府、汪精衛政權等政權的職官。 2.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21]由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所出版,內容主要為北 洋政府時期各政府機關之人事制度、首長官職任免等資料。 3. 《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22]由國史館所出版,至成已出版至第五輯, 內容包括國民大會、總統府、五院及其所屬各部、會、行、處、局、署、台 灣省、福建省、台北市、高雄市政府等主要人事異動資料。 4. 《中華民國考選部部史》[23]由中華民國考選部所出版,內容包括考選部歷 史的源流、沿革與發展、歷任首長簡介及官職任免等相關資料。 5. 《國史館概況》[24]由國史館所編輯出版,內容涵蓋國史館歷史沿革與發展、 歷任館長相關資料等。

(16)

2 6. 《內政部部史》[25]由中華民國內政部出版,內容包含民國初年至 1993 年之 內政部人事資料,例如:歷任首長、直屬機關首長任免等相關資料。  網站資料 1.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26]為國家圖書館所建置之資料庫平台,平台 內含豐富的各種臺灣史料文獻,記錄臺灣歷史記憶。目前系統內已經建置超 過 40 萬餘筆詮釋資料(metadata)及 80 萬餘筆數位化影像及視訊檔案。 2. 「傳記名人堂」[27]為一般開放取用之網站,主要為記錄部分名人(例如: 邱昌滑、張群等)之生平事蹟,包含學經歷等。 3. 「華夏經緯網」[28]是由華夏經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開設的發部兩岸相關 新聞、華夏文化及人介紹等之網站。內容主要包含:兩岸交流、兩岸民俗風 情、兩岸旅遊景點、兩岸歷史和文化等相關資訊。 4. 「知識貝殼」[29]為集合了百科知識、科學育兒、科普知識、人物等相關資 料之多元網站,其如人物相關分類包含法學名人、世界名人、歷史人物、民 國人物等 24 種。 5. 「止戈國防百科」[30]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所設置之軍事國防門戶網站,提 供專業的官方國防軍事資訊,內容涵蓋國防科技工業、國內外軍情等軍事文 化資料。 6. 「維基百科」[31]主要由網路上志願者共同合作編寫而成,任何使用者都可 以編寫和修改裡的文章。其收錄內容非常廣泛,至今涵蓋條目共 805,001 篇。 7. 「百度百科」[32]為百度公司推出一內容開放、自由的網路百科全書平台, 截至 2014 年 11 月百度平台收錄詞條量已達 1,000 萬個。

(17)

1 3.2 資料處理流程 3.2.1 資料來源 本計畫資料層次的主要內容為以「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18]為資料取 得的來源,「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政府人事異動資訊的記錄,能提供不同 專長的使用者各種角度便捷的檢視分析,擴大觀察比較的空間。本計畫於資料層 次內容的呈現,提供更多個體關聯性資料,也提供修件篩選與資料檢視,以建構 不同的社群網路模型與範圍,讓不同領域的使用者可以獲取更多的資訊,進行多 方面的研究。 本計畫資料收錄的主要步驟為(1) 至「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2]查詢 部會機關之歷任首長名單、任職命令與免職命令日期;(2) 至各部會機關官方網 站查詢各部會歷任官員姓名表及、上任與卸任日期,並與由「中華民國政府官職 資料庫」[2]所查獲之名單進行核對;(3) 名單表建立完成後,再至部會機關官 方網站查詢各任首長相關基本資料例如:籍貫、學歷、黨籍等資料;(4) 若各官 方網站無相關資料者,則會進一步查詢其它相關資料庫、書籍及網站;(5) 人員 基本資料建置完成後,再將各任首長任期內之上屬相關資料(機關、職位、姓名) 建檔;(6)計算任期。 吳宇凡、薛理桂曾指出「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內容的呈現內容受制於 公報內容,導致此資料庫在使用上會有「資料的豐富性」、「涵蓋面的完整性」與 「人名及機關權威控制」上的問題[15]。而本計畫所建置資料不僅欄位比「中華 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多,亦參考許多不同的來源,資料涵蓋面完整且豐富,籍 由人員基本資料、任職經歷相關資料,使用者可以清楚辦識同名同姓之官職人員。 本計畫資料層次聚焦於最上端四個階層資料的收錄,目前已完成前三個階層資料 的建置。使用者可籍由政府部門組織架構及機關單位之職位編制,確認個別職位 之間的從屬關係,再由職位從屬關係,加上官員的職位就任資料,進一步瞭解不 同時間點的官員從屬關係資料,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一府」指總統府,「五院」有 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總統府直屬機關有秘書長、中央研 究院及國史館[33]。行政院直屬機關有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 部、法務部、經濟部、交通部、勞動部、農業委員會、衛生福利部、環境保護署、 文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大陸委員會、蒙藏委員會、金融監督管理委 員會、海岸巡防署、僑務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公共工程委員會、原子能委員會、主計總處、人事行政總處、中央 銀行、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 會[18]。本計畫已完成總統府及各院部會首長及直屬機關首長三個階層資料的建 檔,資料收錄年限為 1912 年至 2014 年。透過這些資料,使用者可以檢視原始的

(18)

2 政府官員職位異動情形以及進行條件的篩選與範圍的界定。 1. 由表 3 可知,本計畫層次各部會(階層 1 至 3)從 1912 年至 2014 年所收錄的 資料共有 2,772 筆,其中 1949 年至 2014 年的資料筆數為 1,422 筆。以資料 的量來看,成立於 1949 年以前,或是由不同單位所合併或改組而成的單位, 例如,國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等部會的資料筆數量,比 1949 年以後成立的 部會多出許多。此外,由於早期政治環境的影響,各部會首長的任免與任期 變化較多,故造成各部會早期的資料涵蓋量也相對較多。有關各部會收錄的 資料詳細筆數請見附錄。 層階 1 層階 2 層階 3 收錄資料筆數 (1949 年-迄 今) 收錄資料筆數 (1912 年-迄 今) 備註 總統府 總統府 秘書長 41 87 1912 年-迄 今 中央研究院 24 32 1928 年-迄 今 國史館 16 60 1912 年-迄 今 行政院 行政院 34 134 1912 年-迄 今 內政部 46 129 1912 年-迄 今 外交部 47 182 1912 年-迄 今 國防部 46 226 1912 年-迄 今 財政部 54 132 1912 年-迄 今 教育部 47 177 1912 年-迄 今 法務部 44 139 1912 年-迄 今 經濟部 48 176 1912 年-迄 今 交通部 45 156 1912 年-迄 今 勞動部 26 26 1987 年-迄 今 農業委員會 39 53 1940 年-迄 今 衛生福利部 45 85 1928 年-迄 今 環境保護署 34 34 1973 年-迄 今 文化部 28 28 1968 年-迄 今 科技部 33 33 1959 年-迄 今 國家發展委員會 79 79 1948 年-迄 今 大陸委員會 23 34 1991 年-迄 今 蒙藏委員會 46 80 1928 年-迄 今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16 16 2004 年-迄 今 海岸巡防署 13 13 2000 年-迄 今 僑務委員會 39 77 1926 年-迄 今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 員會 37 37 1954 年-迄 今

(19)

3 原住民族委員會 17 17 1996 年-迄 今 客家委員會 16 16 2001 年-迄 今 公共工程委員會 23 23 1995 年-迄 今 原子能委員會 32 32 1955 年-迄 今 主計總處 39 49 1931 年-迄 今 人事行政總處 25 25 1967 年-迄 今 中央銀行 30 55 1924 年-迄 今 國立故宮博物院 33 40 1925 年-迄 今 中央選舉委員會 33 33 1980 年-迄 今 公平交易委員會 22 22 1992 年-迄 今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9 9 2006 年-迄 今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013 年改隸屬教育部) 37 37 1966 年-迄 今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3 年改隸屬教育部) 14 14 1998 年-迄 今 考試院 考試院 24 29 1928 年-迄 今 銓敘部 28 33 1929 年-迄 今- 考選部 32 36 1929 年-迄 今 立法院 - 23 38 1928 年-迄 今 司法院 - 18 24 1928 年-迄 今 監察院 - 17 26 1928 年-迄 今 合計 1,422 2,772 表 5:各部會收錄資料筆數表 3.2.2 以社會網路分析為基礎之政治生態觀察平台模型 本研究以如何在各個時期的政府官員之中,找出當時政治權力的核心集團為 目標設計了以下的觀察平台模型:

(20)

4 功能層次 呈現層次 運算層次 模型層次 資料層次 以下就五個層次的設計內容基礎與開發目標更進一步說明:  資料層次: 資料層次的主要內容為以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為資料取得的來源,提供 條件篩選與資料檢視,同時,也提供個體關聯性資料,以建構不同的社群網路模 型與範圍。目前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已經上線開放給社會大眾公開使用,但 對研究用途所需的大量資料,仍必須以專案特別整理。本計畫將開發一個資料取 得模組,建立與此資料庫的連結管道,成為平台運作的有效資料來源。以下針對 現有資料庫提供更進一步的資訊: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完整收錄了中華民國政府自建國以後七個時期總 統府公報上所公告之官員任免資料,其名稱先後為臨時政府公報、臨時公報、政 府公報、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公報、國民政府公報、總統府公報。其中因政局變 化,政府體制數次更替,期間所累積的文武官員任免資料相當豐富,是國內少數 完整記錄中華民國政府官員任職動態的公開性資料庫。此資料庫與一般文件查詢 資料庫之不同,在於以每一筆人事任免命令為記錄單元,而每一個後設資料欄位 為資料單元,提供官員姓名、行政機關、官職、官階、時間等各面向之資料切割 與組合,可便於查詢一位官員的公職異動歷程,以及每一職務之歷任者。這樣獨 特與珍貴的內容是以精細的欄位資料為資訊組織單元,因而可以透過資訊科技的 協助,進行多面向多角度的切割整合,不論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搜尋瀏覽,或是更 進階的資料探勘與發掘,都可以有效支援學者開創以資料為核心的實證分析研 究。 群集視覺化 網路視覺化 User 網路分析 計算 群集偵測 群集演變 社會網路 分析 原始資料 資料表格 呈現 專家學者 政治權 力 核心觀 察 部會官 員 權力指 標 統計學 方法 專家學者 見解 整體官 員 權力指 標 政治權 力 集團觀 察

(21)

5  模型層次: 模型層次提供各種社群網路模型的建立,包括社群網路資料表示、層級、範 圍、個體對象、關係定義、時間區間等。社群網路模型有非常多元的變化與選擇, 必須依分析探討的目的與焦點而有適當的設計,尤其社群網路模型的合理性更是 後續運算與功能展現的重要基礎。 研究者探討的焦點在於找出群體中扮演特定社會角色的個體及其在關係結 構中所佔的位置,同時也希望掌握群體在關係結構中展現的特殊型態。研究者可 依據政府官員的職務異動連動性或其他的權力關係,建置官員間的政治權力社群 網路模型,嘗試以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結合統計學以及專家學者的背景知識解讀, 發掘政治權力集團的存在,並追蹤其演變過程,觀察其成員角色之變化。  運算層次: 平台中的運算層次將提供社群網路分析各種主要的指標計算及分析方法的 演算工具,並以模組化的開發方式進行,以利使用上的組合銜接及階段性的延伸 擴展。社群網路分析在資料運作上的展開必須使用一系列的結構特徵與關係量測 工具方法。這些量測指標與工具依其目的與焦點,大致上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 針對網路結構基本性質的描述,如網路大小、節點距離、網路密度等。第二類是 針對節點的量測,以比較彼此之間的差異,如節點的連接數(nodal degree)、中心 度(centrality)、頁面排名(PageRank)等。節點連接數表示此點有多少線連結其他 點,也就是與其他節點的關係數量,而中心度則是較進階的節點指標,其目的在 量測節點在網路中的顯著性(prominence),中心度表示某一個節點參與在多少關 係當中,中心度愈高的節點代表其在網路(群體)中的地位愈重要,在本研究中, 一個節點的中心度同樣代表了此官員的重要程度。這些不同的中心度對於關係參 與的定義方式不同,反應出不同層面的觀察。中心度的量測指標可同時適用於有 向或無向的關係,而頁面排名則是只針對有向的關係。頁面排名量測一個節點是 關係接受者的程度。頁面排名高的節點可能是許多有向關係的接受者,而很少甚 至沒有指向其他節點。 以中心度中的 degree centrality 來說,在本研究中政府官員間具有方面性(上 司下屬),所構成的網路圖為有向圖,因此 degree 區分為 In-degree 以及 Out-degree, 分別代表一個官員(曾經)擁有的下屬個數,以及一個官員(曾經)為哪些官員的下 屬,換句話說,In-degree 愈高,代表此官員曾經為很多官員的上司,而 Out-degree 愈高,則能代表此官員曾經為很多上司效力過。 本平台中的運算層次中使用了 Modularity 指標為我們區分各個時期的政治 權力的集團分布情況,Modularity 是一個測量網路圖中群集分布關係的指標,透 過測量各群集之間的強度(strength)去分群。  呈現層次:

(22)

6 社群網路分析的跨領域應用需要更平易近人的介面,才能讓人文社會科學領 域的研究者直接操作使用,進而擴大其應用範圍,並開創更多的研究價值。因此, 本計畫規畫開發的平台將以呈現層次提供使用者視覺化的圖形以及表格,本計畫 使用 OpenSource 的社會網路分析工具 Gephi [32]為我們產生網路視覺化圖形應 用在平台上,另外除了提供了資料表格以及網路圖形之外,也提供各類型的統計 圖表,讓社群網路分析的跨領域應用充分開展期潛在效益。呈現層次的具體作用 在於讓從資料層次、模型層次到運算層次的操作,能被整合於一個介面,串連各 層次的輸入與輸出,也讓各項操作的階段性結果,能被研究者檢視,進而能夠進 行階段性的回饋調整與修正。  功能層次: 平台中的功能層次提供各種具體政治權力觀察之應用模組,這些應用模組接 包含從資料層次、模型層次、運算層次、展現層次到功能層次的流程串聯與垂直 整合,進而實現特定的應用。本平台的功能皆以研究議題的開創、研究問題的探 討、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的驗證為目的,目前主要由實驗室內部操作使用,因此, 並未具備適合讓更多研究者使用的操作選項設定與介面。本計畫的平台建置工作, 將以這些實驗室內的應用系統為基礎,進行更細緻的設計,以更完整的架構,提 供更彈性的功能與使用方式,而成為可以被不同研究需求的跨領域研究者在平台 上公開利用,產生更廣大的後續效益。 在此列舉一些本平台具備之功能:  部會官員權力指標 所謂的權力是個抽象的概念,而要從眾多的政府官員之中找出其權力核 心是必得先為權力定義一個指標,首先先針對各部會的官員的權力大小 去量化一個指標,在本研究中是以社群網路分析中的In-degree指標去代 表各部會官員的權力指標。  整體官員權力指標 除了擁有各部會官員的權力指標之外,本平台也提供了整體官員的權力 指標,所謂了整體包括了各部會首長至總統,本平台藉由社群網路分析 中的PageRank當作整體官員的權力指標  政府官員流動指標 此指標的目的是想觀察一個官員在某一個時間區段當中的流動頻率的 大小,當此官員的政府官員流動指標愈高,代表他曾經在很多的不同部 門任職過,亦或者是他的上司更換的頻率相當頻繁,本研究使用社群網 路分析中的Out-degree指標作為一個政府官員的流動指標。

(23)

7  政治權力核心觀察 從本平台中的部會官員權力指標以及整體官員權力指標為官員的權力 大小作區分之後,配合時間上的區分,就能夠取得每個時期的政治權力 的核心人物,針對這些核心人物可以用更聚焦,以鎖定的方式觀察其變 化。  政治權力集團觀察 此功能的目的是想得出某個時間區間內,各個官員們是否有所謂的權力 集團,若權力集團存在的話,其集團又是以怎麼樣的狀況去分布呢? 本平台從中華民國官職資料庫取得官員資料後,加上社會網路分析的 Modularity 指標區分出群集,配合時間區段的切分,就能得出該時段 中總共有幾個不同的政治權力集團,而集團的分布又是怎麼樣的情況。

四、 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將針對模型中的功能層次實際應用產生的結果嘗試作意義的解釋以 及成果的展現。 本計畫針對官職資料庫切成三個時間區段,第一區段-1949年民國政府遷台 到1995年、第二區段-1996年第一次民選總統到2003年、第三區段-2004年到2011 年,以下第一個時間階段的一些成果:

(24)

8 圖1 : 1949-1995年間根據部會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一) 圖2 : 1949-1995年間根據部會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二) 從圖1中可以看到以陳誠及嚴家淦為核心的兩個權力集團,圖2則為以孫運璿、 俞國華為核心的集團,可以發現以部會官員權力指標為觀察指標,所呈現的集團 的核心都為行政院長,本研究在1949-1995年間所區分出的政治權力集團總共有5 個,但其中一個集團由於只有兩個官員,就結果來說並不能得到太多的資訊,因 此我們不採計,只探討其餘四個大的集團,被分配同一個群集的官員,表示他們 的連結相對較強,也就表示他們關係很有可能相對密切。

(25)

9 圖3 : 1949-1995年間根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一) 圖4 : 1949-1995年間根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二) 接著在第二個時間區段,圖3以及圖4是依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得出的結果, 從圖1以及圖3的比較可以發現,蔣中正這個節點在圖3中被凸顯了出來,實際的 數據可以對照表1以及表2,本研究設計整體的官員權力指標就是想要觀察出整個 政府的核心官員為何,而從研究結果來看,整個政府的核心官員為總統,是符合 現實的想像並能夠解釋的。 排名 官員姓名 部會官員權力指標 (In-degree) 權力集團分群 (Modularity) 1 俞國華 49 E 2 陳誠 41 A 3 嚴家淦 41 B 4 孫運璿 37 D 5 郝柏村 35 E 6 蔣經國 33 D 7 李煥 26 E 8 俞鴻鈞 22 A 9 徐慶鐘(代理) 21 D 10 閻錫山 18 A 11 王雲五(代理) 15 A 12 何應欽 14 A 13 連戰 12 E 14 蔣中正 8 A 15 李宗仁(代理) 7 A

(26)

10 16 李登輝 3 E 17 王德溥 3 A 18 孫科 2 A 19 田炯錦 2 A 20 洪蘭友 1 B 表1 : 1949-1995年間部會官員指標前20名的官員列表 排名 官員姓名 權力集團分群 (Modularity) 整體官員權力指標 (PageRank) 1 蔣中正 A 0.126472 2 陳誠 A 0.124455 3 嚴家淦 B 0.114585 4 蔣經國 D 0.073985 5 孫運璿 D 0.048477 6 俞國華 E 0.044635 7 閻錫山 A 0.030398 8 郝柏村 E 0.03001 9 李登輝 E 0.027315 10 俞鴻鈞 A 0.023854 11 李宗仁(代理) A 0.019081 12 李煥 E 0.013963 13 何應欽 A 0.013962 14 連戰 E 0.01283 15 孫科 A 0.004491 16 王雲五(代理) A 0.004236 17 田炯錦 A 0.004154 18 王德溥 A 0.00381 19 洪蘭友 C 0.003093 20 黃季陸 A 0.002731 表2 : 1949-1995年間整體官員指標前20名的官員列表

(27)

11

圖5 : 1996-2003年間根據部會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一)

(28)

12 從圖5可以看出以蕭萬長以及連戰為核心的兩個集團,圖6為以張俊雄為核心 的集團,同樣是國民黨的蕭萬長以及連戰,在時任行政院長所組成的內閣團隊成 員也有很大的不同,反倒是張俊雄與唐飛在當行政院長時的官員有比較多的相似 的官員,而且可能是剛經歷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可以從網路圖中看出圖6中以民 進黨為主的集團結構相對零散。 圖7 : 1996-2003年間根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一)

(29)

13 圖8 : 1996-2003年間根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二) 接著我們以整體官員權力指標去建構網路圖,同樣發現核心官員的改變,原 先的李登輝在表3中排名第6,但是在表4中的排名就從第6爬升到了第1,再次驗 證了總統在整體官員中還是具有相對高的權力。 排名 官員姓名 部會官員權力指標 (In-degree) 權力集團分群 (Modularity) 1 連戰 46 C 2 蕭萬長 44 B 3 張俊雄 34 A 4 唐飛 29 A 5 游錫堃 7 A 6 李登輝 2 C 7 陳水扁 2 A 8 伍世文 0 A 9 劉兆玄 0 C 10 吳京 0 C 11 吳挽瀾 0 C 12 城仲模 0 B 13 夏德鈺 0 A 14 姚高橋 0 B

(30)

14 15 孫明賢 0 C 16 宗才怡 0 A 17 尹士豪 0 C 18 廖正豪 0 C 19 張京育 0 B 20 張博雅 0 C 表3 : 1996-2003年間部會官員權力指標前20名的官員列表 排名 官員姓名 權力集團分群 (Modularity) 整體官員權力指標 (PageRank) 1 李登輝 C 0.199052505 2 蕭萬長 B 0.120248912 3 連戰 C 0.109558309 4 張俊雄 A 0.076542359 5 陳水扁 A 0.073974112 6 唐飛 A 0.027008813 7 游錫堃 A 0.020129118 8 伍世文 A 0.00369788 9 劉兆玄 C 0.00369788 10 吳京 C 0.00369788 11 吳挽瀾 C 0.00369788 12 城仲模 B 0.00369788 13 夏德鈺 A 0.00369788 14 姚高橋 B 0.00369788 15 孫明賢 C 0.00369788 16 宗才怡 A 0.00369788 17 尹士豪 C 0.00369788 18 廖正豪 C 0.00369788 19 張京育 B 0.00369788 20 張博雅 C 0.00369788 表4 : 1996-2003年間整體官員權力指標前20名的官員列表

(31)

15

圖9 : 2004-2011年間根據部會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一)

(32)

16 接著以第三個時間區段,2004-2011年間來觀察,圖9顯示了吳敦義以及劉兆 玄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網路,圖10則是以民進黨為主的4個不同的行政院長的網路 圖,可以觀察到除了在4年間換了4個行政院長,頻率相對於其他階段來說很高之 外,民進黨的各個官員所聚集的權力集團也不一定相同,像是以游錫堃為主的內 閣團隊其內部的官員就自成一格。 圖11 : 2004-2011年間根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一)

(33)

17 圖12 : 2004-2011年間根據整體官員權力指標計算之網路圖(二) 從圖11中同樣可以發現陳水扁的節點被凸顯了出來,排名從原本表5的第7 名爬升到了表6的第一名,另外圖12中的馬英九也同樣有爬名躍升的狀況,值得 觀察的是,從圖11以及圖12可以發現,以國民黨為主的集團都較為統一,反倒是 以民進黨官員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就分成了三個,與圖5以及圖6的情況反倒相反, 本研究的解讀是,圖7及圖8當時為1996-2003年,是李登輝最後一個任期與陳水 扁的第一個任期,所以當時民進黨初次有執政的機會,整體的結構相對單純,更 換閣揆的次數也相對減少很多。而圖11以及圖12為2004-2011年,相反過來,為 陳水扁的第二任期,馬英九的第一任期,因此同樣的馬英九的團隊看起來相對單 純,而歷任總統是否在最後一個任期都會有較多的內閣改組這個議題是本研究在 未來或許可以繼續研究探討的。 排名 官員姓名 部會官員權力指標 (In-degree) 權力集團分群 (Modularity) 1 游錫堃 47 B 2 蘇貞昌 42 C 3 張俊雄 40 C 4 劉兆玄 38 A 5 謝長廷 36 D 6 吳敦義 18 A 7 陳水扁 4 B 8 馬英九 1 A 9 何志欽 0 B 10 何美玥 0 C 11 余政憲 0 B 12 余朝權 0 C 13 侯勝茂 0 C 14 劉三錡 0 B 15 劉義周 0 A 16 吳澤成 0 C 17 吳秀明 0 A 18 吳英毅 0 A 19 吳茂昆 0 D 20 吳釗燮 0 D 表5 : 2004-2011年間部會官員指標前20名的官員列表

(34)

18 排名 官員姓名 權力集團分群 (Modularity) 整體官員權力指標 (PageRank) 1 陳水扁 0.20078752 B 2 游錫堃 0.082816582 B 3 劉兆玄 0.077421744 A 4 馬英九 0.068846397 A 5 張俊雄 0.059516832 C 6 蘇貞昌 0.052558017 C 7 謝長廷 0.037903839 D 8 吳敦義 0.035446926 A 9 何志欽 0.003102437 C 10 何美玥 0.003102437 D 11 余政憲 0.003102437 B 12 余朝權 0.003102437 C 13 侯勝茂 0.003102437 C 14 劉三錡 0.003102437 B 15 劉義周 0.003102437 A 16 吳澤成 0.003102437 C 17 吳秀明 0.003102437 A 18 吳英毅 0.003102437 A 19 吳茂昆 0.003102437 D 20 吳釗燮 0.003102437 D 表6 : 2004-2011年間整體官員指標前20名的官員列表 從整體結果來看,部會官員權力指標與整體官員權力指標確實能當作觀察一 個時期重要官員的一個指標,相比之下,整體官員權力指標將節點來源之整體官 員權力指標當作參考值納入其計算當中,所以像是總統這種部會官員權力指標不 高但是其來源都是行政院長這種部會官員權力指標非常高的節點,就沒有辦法單 純藉由部會官員權力指標指標觀察,而是必須藉由整體官員權力指標指標才能凸 顯其重要性,我們在三個時期當中都能發現這個現象,像是1996-2003年的李登 輝、陳水扁等,2004-2011的陳水扁、馬英九等。 除此之外,以上結果是在沒有專家學者的幫助之下所嘗試彙整並且解釋而成 的,本平台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能提供給社會學、政治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一個 觀察平台,在專家學者的專業學術背景之下,或許時間的區分能有不同的看法, 而且相信藉由此平台得到之結果能具有更客觀、更具公信力的解讀。

(35)

19

五、 計畫執行概況及成果

本計畫以平台架構為基礎,藉由近年先期研究所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完成更 細部、更完整之設計,再以嚴謹的程序,進行架構層次、模組、流程之間運作可 行性與效益的驗證。  資料層次模組開發 資料層次模組的開發重點在於建立與中華民國官職資料庫的資料連結與取 用模組,能依照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與資料需求,線上即時從資料庫取得特定範圍 與條件的資料,並能提供基本的資料檢視與統計資訊。另外,此步驟的開發工作 也將補充蒐集政府部門、職位及官員之間的階層關係,讓後續的模型建立有更多 元的資訊可利用。  模型層次模組開發 資料層次模組的開發藉由不同的專業分析理論,其中包括社會網路的計算、 統計學上的數值分析、領域的專家學者等。另外,網路模型的建置將更彈性的參 數設定納入考量,例如連結關係的定義與連結權重的設定等,讓跨領域研究者可 以依照其專業領域知識,提供更完整的個體、群體與政治權力互動的關係資訊, 而以更加正確、更符合實際情形的社群網路模型為基礎,進行後續的應用研究。  運算層次模組開發 運算層次模組提供了各種指標計算及分析方法的演算工具。本平台已完成基本量 測指標與結構分析工具的建置。運算模組的開發,除了以先期研究的雛型系統為 基礎之外,也充分利用社群網路的開放程式碼(open source)分析工具Gephi,進行 加值整合,提供跨領域研究者直接使用。  呈現層次模組開發 呈現層次模組提供網路結構的視覺呈現圖形以及資料的表格,輔助研究者進行結 構觀察及分析結果的檢視。不論在呈現群集的分布或者是節點各指標的數值大 小。  功能層次模組開發 功能層次模組將前述四個層次之模組以特定流程串聯整合後,提供專家學者各種 政治權力觀察之應用。  平台建置與運作 本計畫整合前述五個層次的模組,建立一可開放使用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供相 關學者或社會大眾公開利用。本平台嘗試以創新的研究議題與研究方法,成為其 學位論文之重要研究工具,以政治權力觀察平台為核心,打造一個政治資訊學 (political informatics)的跨領域場域,讓創新的研究議題,可以由不同領域的專業 知識、不同面相的思考,展開彈性而自由互動的研究過程,各自開創或共同完成 指標性的研究成果。

(36)

20 完成之工作項目、成果及績效: 本計畫結合近年先期研究成果及數個之前開發完成之實驗室雛型系統,建立模組 化及流程化的系統機制,打造一個可供公眾使用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此平台除 了將社群網路的基礎理論與資料分析工具應用於國內政治權力展現資料之外,也 將提供一個讓政治學與公共行政學研究者以創新實證研究方法,進行跨領域研究 的開放性實驗場域,進而啟動創新研究,開創豐碩成果。 具體而言,本計畫完成了以下四點主要的研究成果: 1) 設計出政治權力觀察平台架構及流程 2) 建構可供公眾使用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 3) 實際運作與推廣政治權力觀察平台 4) 開展政治資訊學跨領域研究場域 本計畫在應用領域的實際產出,將透過平台的運作,剖析複雜而隱密的政治權力 網絡,而為國內的政治權力結構與演變過程提供更客觀、更真實、更詳盡的資訊。 在研究過程中,各領域的研究人員將對社群網路分析的技術建立更精深的領域專 業,也將更深入的探討政治權力的深層現象,並有助於開啟資訊科學與政治學、 公共行政學的跨領域研究,也為後續更多、更廣泛的政治資訊學議題建立初步的 基礎。

參考文獻

[1] D. J. Watts. (1999). The Dynamics of Networks Between Order and Randomnes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E. Bott. (1957). Family and Social Network, London: Tavistock.

[3] B. Kapferer. (1969). Norm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relationships in a work context. In J. C. Mitchell (Ed.), Social Networks in Urban Situations, pp. 181-244,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69.

[4] B. Thurman. (1980). In the office: networks and coalitions, Social Networks 2: 47-63.

[5] L. C. Freeman. (1979).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al Networks, 1: 215-239.

[6] R. J. Nemeth and D. A. Smith. (1985).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orld-system structure: A multiple network analysis, Review (8):517-560.

[7] Mislove, B. Viswanath, K. P. Gummadi, and P. Druschel. You are who you know: inferring user profiles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2010.

(37)

21

[8] S. L. Feld and B. Grofman. (1989). Toward a sociometric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ing individuals enmeshed in a social network, In M. Kochen (Ed.), The Small World, pp. 100-107, Norwood, NJ: Ablex.

[9] E. Rogers.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0] P.J. Carrington, J. Scott, and S. Wasserman.(2005)Models andmethods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

[11] D. Lin. An information-theoretic definition of similarity. Proceedings of the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Vol. 1, 1998.

[12] E.P.H. Zeggelink, F.N. Stokman, and G. G. van de bunt. "The emergence of groups in the evolution of friendship network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21:29-55, 1996.

[13] Page, Larry, "PageRank: Bringing Order to the Web" at

the WaybackMachine(archived May 6, 2002), Stanford Digital Library Project, talk. August 18, 1997 (archived 2002)

[14] J.Hopcroft, O.Khan, B.Kulis, and B.Selman, “Tracking evolving communities in large linked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01, pp.5249-5253, 2004.

[15] 吳宇凡、薛理桂(2013)。我國名錄型資料庫發展現況與比較。國家圖書館館 刊。102(2),57-82。

[16] Jyi-Shane Liu, Ke-Chih Ning, Wan-Chun Chuan.” Evolutionary Community Detection for Observing Covert Political Elite Cliques”.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 (ASONAM 2012),Istanbul, Turkey [17] 劉吉軒(2012)。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發展與應用。圖書與資訊學刊。 2012.Nov.,1-32 [18]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網址:http://gpost.ssic.nccu.edu.tw/。 [19] 政府機構人名錄。網址: 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_sim.hpg& dtd_id=5 [20] 張朋園、沈懷玉編(1987)。國民政府職官年表。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 [21] 錢實甫、黃清根(1991)。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市 : 華東師範大學。

(38)

22

[22] 國史館編(1988-)。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台北:國史館。 [23] 考選部編(2013)。中華民國考選部部史。台北:考選部。 [24] 國史館編(1985)。國史館概況。台北:國史館。

[25] 內政部編(1993)。內政部部史。台北:內政部。

[26]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

[27] 傳記名人堂。http://www.history.com.tw/people.htm [28] 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 [29] 知識貝殼。http://www.zsbeike.com/ [30] 止戈國防百科。http://baike.zhige.net/ [31]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3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htm [33] 中華民國總統府中央政府組織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04 [34] 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機關。 http://www.ey.gov.tw/cp.aspx?n=B697705A371BAA6D [35] Gephi http://gephi.github.io/

[36] R. Collins. (1988). Theore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37] V.Krebs. "The social life of reuters".Internet Protocal Journal. 3(December):14-25. 2000.

(39)

23 附錄 針對 1912 年至今,部會名稱曾變動之部會做簡要說明: 1. 「國史館」原稱國史院,隸屬於北京政府,曾於 1917 年縮編為「國立北京大 學國史編纂處」;1919 年改隸國務院;1928 年後「國史館」相關業務曾陷入 停頓,至 1947 年才於南京正式開館。 2. 「行政院」前身為「國務院」,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後更名為「行政院」。 3. 「內政部」前身為「內務部」,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後更名為「內政部」。 4. 「國防部」前身為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陸軍部」和「海軍部」,國民政府於 1946 年改設為「國防部」。 5. 「法務部」前身為「司法部」,國民政府成立後改為「司法行政部」,1980 年 更名為「法務部」。 6. 「經濟部」部前身為「實業部」,後改設為「工商部」,1914 年改組為「農商 部」;1927 年再改組為「農工部」。國民政府成立後復設「工商部」,後將工 商、農礦兩部合併為「實業部」,1937 年改組為「經濟部」。 7. 「衛生福利部」的名稱與隸屬單位都經過多次調整,國民政時成立「衛生司」, 不久升格為「衛生部」; 1935 年併入內政部改為「內政部衛生署」;1936 年 又升為「行政院衛生署」;1938 年再次改組為「內政部衛生署」;1940 年又改 組為「行政院衛生署」;1947 年改組為「衛生部」;1947 年改為「內政部衛生 署」,後再縮編為「內政部衛生司」;1971 年再改組為「行政院衛生署」;2013 年再改組升格為「衛生福利部」。 8. 「文化部」前身為 1968 年成立的「教育部文化局」;1981 年改設「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2012 年升格為「文化部」。 9. 「勞動部」最早為隸屬內政部的「勞工司」;1987 年升格為「行政院勞工委 員會」;2014 年改制升格為「勞動部」。 10.「科技部」前身為 1959 年成立的「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7 年更名 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 年「科技部」正式掛牌成立。 11.「國家發展委員會」成立於 2014 年,由「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與「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合併而成。 12.「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早為 1930 年成立之「國民政府主計處」,1948 年改為 「行政院主計部」;1949 年改為「行政院主計處」,至 2012 年更名為「行政

(40)

24 院主計總處」。 13.「原住民族委員會」前身為 1996 年成立的「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2 年 更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 年再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 14.「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於 2004 年,2012 年更名為「金融監督 管理委員會」。 15.「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成立於 1954 年;1966 年更名為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13 年再更名為「國軍退除役官兵 輔導委員會」。 1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最早前身為 1913 年成立的「農林部」;1928 年改名為 「農礦部」;1937 年於經濟部下設「農林司」;1940 年升格為「農林部」;1945 改為「經濟部農林署」;1948 年成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49 年改 為「經濟部農業司」,隨後再易名為「經濟部農林司」;1981 年升格為「經濟 部農業局」;1984 年「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成 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7.「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成立於 1992 年,2012 年更名為「公平交易委員 會」。 1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於 2001 年,2012 年改為「客家委員會」 19.「考選部」於 1948 年由「考選委員會」改組而成。 2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 2013 年改隸屬於教育部,並更名為「教育部體育 署」。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於 2013 年改隸屬於教育部,並易名為「教育部青年 發展署」。

(41)

1

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日期:102 年 12 月 23 日

一、參加會議經過

研討會於京都大學之鐘塔樓百年會議廳(Clock Tower Centennial Hall)舉行, 議程

從 11 月 25 日開始, 到 27 日共三天. 但第一天之議程以工作坊(workshop)為主, 下

午 3 點半以後才正式開始 conference 議程. 基於學校之教學, 研究, 與行政工作繁

忙, 因此, 選擇從第二天開始參加. 另於第三天早上, 進行論文發表口頭報告, 並

與在場學者討論相關研究議題與後續研究想法. 會議期間, 碰到出席此會議的其他

台灣學者, 包括台大圖資系的陳光華教授, 北科大資工系的王正豪教授, 彼此交流

國內相關領域的發展現況與研究心得.

二、與會心得

計畫編號

NSC 102-2221-E-004-012

計畫名稱

社群網路分析為基礎之政治權力觀察平台建置

出國人員

姓名

劉吉軒

服務機構

及職稱

政大資訊科學系教授

會議時間

102 年 11 月 25 日

102 年 11 月 27 日

會議地點

日本京都

會議名稱

(中文) 第五屆資訊社會學國際學術會議

(英文)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

(SocInfo 2013)

發表題目

(中文) 應用於升遷決策分析之官僚體系社會資本模型建置

(英文)

Modeling Social Capital in Bureaucratic Hierarch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z 交流電路的分析基本上可分為時域分析及頻域分析兩

“Social welfare” if defined in a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SWD)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a) In your group, discuss what impact the social issues in Learning Activity 1 (and any other socials issues you can think of) have on the world, Hong Kong and you.. Choose the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 傳統上市場上所採取集群分析方法,多 為「硬分類(Crisp partition)」,本研 究採用模糊集群鋰論來解決傳統的分群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Whatsapp、Youtube、虛擬實境等)。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