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估新聞工作的專家與生手:尋找新判準(1/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評估新聞工作的專家與生手:尋找新判準(1/3)"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期中進度報告

評估新聞工作的專家與生手:尋找新判準(1/3)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2-H-004-019-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計畫主持人: 鍾蔚文 計畫參與人員: 陳百齡 陳順孝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國 92 年 6 月 1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評估新聞工作的專家與生手: 尋找新判準

Evaluating Exper tise in J our nalism: In Sear ch of New Cr iter ia

計畫編號:NSC 91-2412-H-004-019

執行期限: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主持人:鍾蔚文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一、中文摘要 從 1992 年起,我們針對新聞工作中 的專家與生手,進行了連續十年的研究。 研究主題有二: 一、從事新聞工作,所 應具備之知識為何?重點在實際工作中 應用之知識(knowing-in-action),我們稱 之為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二、 專家和生手差別何在? 本次所提計劃 延續過去十年之主題,重點在就評估實務 知識以及專家生手的標準,提出新的方 向,進一步邁向完整的實務之學。 根據以上的研究架構,加上過去研究 的心得,我們提出以下三個過去研究忽視 的標準: (一)將道德、倫理納入評估知識的 標準,專家除求真外,還要求善。 另外兩個標準則涉及如何各種知識 面向之間的關係, (二)新聞工作運用到多重知識,考 慮多重限制和條件,這些條件常互相衝 突,要如何取捨?專家生手在取捨上的差 異為何? (三)專家生手在創意上有何不同? 這個問題涉及如何發展策略,突破限制? 研究方法以關鍵個案法(critical case method)為主,個案為新聞事件,對個案 全面蒐集資料,包括:深度訪談、言說分 析、文獻資料等途徑。 本年度主要工作在建立分析架構,並 且建立個案規格、蒐集第一波個案資料, 用以檢驗分析架構。 Abstr act

This project proposes to extend our research programme on journalistic expertise, which has since 1992

concentrated up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employed in journalistic work,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knowing-in-action. Another related issue is the expert-novice difference in journalistic work.

Building on ten years’ work, we have in addition developed a tentative theoretical stance toward journalistic work and, in a broader sense,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News work is, according to this framework, a multidimensional activity, and its product, which is semiotic in nature, an emergent property of multiple choices in a chain of decision-makings.

To be specific, this project will

examine the three criteria which we propose for evaluating expertise:

(1) Ethical and moral constraints: Past research, including ours, has failed to

(3)

take note the fact that real lives decision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involve moral and ethical judgments. With the aim to building a practical theory of expertise,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incorporate ethics into our study. The other two criteria are more holistic

in nature.

(2) The ability to solve dilemmas: In light of our theoretical framework, dilemmas are part of social reality. Expertise hinges upon the ability to find way out.

(3) The creative ability: Here we are concerned with how experts faced up with a host of constraints, go beyond routine solutions and develop creative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se issues, critical case method will be used. The basic unit of analysis is critical news event, which may help throw light on those

dimensions of expertise we propose to explore. Multiple methods will be employed to gather data related to cases, including in-depth interview, discourse analysis, and documents. The current year has been devoted to setting up the analytic framework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to gathering the first wave of cases.

Keywor ds: journalistic competence,

knowledge,ethics, creativity, trade-offs

二、計畫緣由與目的 本計劃旨在修正和深化我們過去 的研究主題,探討記者行業的知識特 性,最重要的是,對於知識之本質提 出了不同於傳統研究的看法,並且試 圖據此發展新的判準。 研究前提 十年來,我們從複製他人理論到向情 境、語言轉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架 構,對於如何評估知識、如何辨識專家, 和過去研究已有了重大的轉變。研究架構 簡述如下: 1. 我們認為新聞工作是個多面向的 活動。產出至語言層面的結果(如 用字遣辭),往往是眾多因素交會 的結果。 2. 表現是多重動態選擇和取捨的結 果。 依照以上對於知識的看法,評估 專家生手,應發展出不同以往之標準。例 如:評估專家,不宜偏重智能的面向,忽 視了工作中倫理的面向。應將個人(或團 隊)整合眾多知識面向完成工作(在新聞 工作而言通常是語文的產出)的能力作為 評估專家的標準,其中涉及取捨和創意。 研究問題 因此,本期計劃將探討以下三個評估 專家生手的新面向: (一)研究倫理和道德的知識 1. 在本地的特殊情境下,道德、價 值的知識其內涵為何? 2. 專家生手的區別何在? 3. 這些道德、倫理的限制和條件, 如何表現在言語行動上? 4. 最後,這些限制和其他限制之間 的關係為何?如何取捨?這個問 題其實已觸及下一個研究的子 題:如何取捨? (二)研究取捨和掙扎的知識 1. 取捨最常見的型態為何? 2. 專家如何取?如何捨?取捨的判 準為何?進一步而言,專家取捨也會考慮 情境、任務,展現全面系統性的思維。 (三)研究創意的知識 1. 專家如何突破條件和限制,其情境 因素為何? 2. 如何在條件和限制之下發揮資源 的最大效益? 3. 專家生手之差異何在? 三、結果與討論

(4)

在進行研究時,我們主要將針對以上 三種判準,蒐集相關個案的資料。 進行 方式大致如下:選擇就特定新聞事件之報 導(單則或系列報導),蒐集與記者、情 境和任務相關之資料(如附件一),以分 析(一)其中所涉及知識之性質及內容, (二)專家和生手有何差異? 本年度為計畫的第一年,依照原定計劃, 重點在倫理,但是在實際運作時發現三個 子題之間切割不易,而且由於涉及之問題 並無太多相關的文獻和研究,因此最後工 作之重點在建立整體計劃的理論基礎,並 且建立蒐集個案的標準,尚無法提出具體 的結論。具體工作項目如下: 1.蒐集文獻、討論,主要以每兩週 一次研究會議之形式推動。 2‧依照圖一之規劃,蒐集可能之個 案,建立資料庫,並進行初步之分析,不 過其精神較接近紮根理論,目的不在達成 具體之結論,而在培養對現象的敏感度, 刺激想像,並建立分析和評估個案的標 準。 四、計畫成果自評 本年計劃主要在建立理論架構, 尚無具體成效,但是就一開創性的主 題而言,這類探索的功課十分重要, 也是後續研究成敗的關鍵。一年下來 我們時時刻刻修正原有的想法,對於 實務知識的本質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 識。 研究成員中包括研究生,他們除 參與計劃外,也各擇相關問題撰寫論 文,因此本計劃也發揮了教育的功能。 不 過 , 研 究 過 程 下 半 期 正 逢 SARS 猖獗,本計劃蒐集個案資料, 對象以新聞工作為主,為減低感染之 可能曾暫停資料蒐集之工作,因此研 究進度稍有延誤。 五、參考文獻

Argyris, C., & Schon, D. A.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Nice, Richard,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iklin, Seth & Lave, Jean (1993) .Understanding practice :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and context. Cambridge ; New York, N.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ung, Wie-wen & Tsang, Kuo-jen. (1993). News frame reconsidered: How does a news story negotiate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Kansas City, Kansas, August 1993. Chi, M. T. H., R. Glaser, et al., Eds. (1988). The Nature of Experti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raig, R. T. (1995). Grounded practical theory: The case of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5:3, 248-272.

Craig, R. T. (1999).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field. Communication Theory, 9:2.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Engestrom, Y.,& Middleton, D. (Eds.). (1998).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at W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個人 情境 應用科技的知識 應用符號系統的知識 作文 作人 表意 如時態用語與 人稱、連接詞的 選用與組織方 式等 任務 論域 知識 策略知識 語言形式 1.檔案、相關原始 資料分析:包括 任務性質、可能 限制等。 2.言說分析:分析 互文性環境 3.深度訪談:個人 背景與對情境 的認知等。

(5)

Press.

Ericsson, K. A. and J. Smith, Eds. (1991). Toward a Gerneral Theory of Expertise: Prospects and Limits. Cambrige,

Cambridge Univ. Press.

Ericsson, K. A., Ed. (1996). The Road to Excellence: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Sports and Gam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andhi. New York,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William D. (2001). Good Work: When Excellence and Ethics Meet. New York, Basic Books.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Penman, Robyn. (1992). Good theory and good practice:An argument in

Progress. Communication TheoryU, 2:3, 234-250.

Polanyi, M. (1971).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llner, Mekvin. (1987). Mundane Reason: Reality in Everyday and Sociological Discour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Ryle, Gilbert (1952). The Concept of Mind. New York: Hutchingon’s Univ. Press.

Salomon, G., Ed. (1993).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ig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Scho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Basic Books. Scribner, S. (1986). Thinking in ac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hought. Practical Intelligence: Nature and

Origins of Competence in the Everyday World. R. J. Sternberg and R. K. Wagn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3-30.

Sternberg, R. J. and R. K. Wagner, Eds. (1986). Practical Intelligence: Nature and Origins of Competence in the

Everyday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Sternberg, R. J., R. K. Wagner, et al. (1993). Practical intelligence: The nature and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work and at school. Mechanisms of Everyday Cognition. J. M. Puckett and H. W. Rees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Stocking, S. H. and P. H. Gross (1989). How Do Journalists Think? A Proposal for the Study of Cognitive Bias in Newsmaking. Bloomington, IN, ERIC Clearinghouse on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VanLehn, K. (1989). Problem solving and cognitive skill acquisition.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M. I. Posner.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527-580. 鍾 蔚 文 , 臧 國 仁 , 陳 百 齡 & 陳 順 孝.(1997).探討新聞工作的知識 基礎:分析架構的建立. 送中華 傳播學會 97 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

(6)

附件一 個人 情境 應用科技的知識 應用符號系統的知識 作文 作人 表意 如時態用語與 人稱、連接詞的 選用與組織方 式等 任務 論域知識 策略知識 語言形式 言說分析:分 析文本要素, 如主題、組織 方式、用字遣 詞、消息來源 等 4.檔案、相關原始 資料分析:包括 任務性質、可能 限制等。 5.言說分析:分析 互文性環境 6.深度訪談:個人 背景與對情境 的認知等。 深度訪談:分析個 人的論域知識,如 對文類的認知等。 交叉比對分析 交叉比對分析 言說分析:分 析文本要素, 如主題、組織 方式、用字遣 詞、消息來源 等 深度訪談:分析個 人的論域知識,如 對文類的認知等。 交叉比對分析 交叉比對分析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