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矩形(提高)巩固练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矩形(提高)巩固练习"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矩形(提高)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矩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C.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2. 矩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矩形一边为 1

cm

和 3

cm

两部分,则它的面积为( ) A.3

cm

2 B. 4

cm

2 C. 12

cm

2 D. 4

cm

2或 12

cm

2

3.(2016 春•青浦区期末)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延长 BA 到点 E,使 AE=AB,联结 ED, EC,AC,添加一个条件,能使四边形 ACDE 成为矩形的是( )

A.AC=CD B.AB=AD C.AD=AE D.BC=CE

4.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 为折痕,折叠后的 C 点落在 B′M 或 B′M 的延长线上, 那么∠EMF 的度数是( )

A.85° B.90° C.95° D.100°

5.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BC,∠ABC=∠CDA=90°,BE⊥AD 于点 E,且四边形 ABCD 的面积为 8,则 BE=( ) A.2 B.3 C.

2

2

D.

2

3

6. 矩形的面积为120

cm

2,周长为46

cm

,则它的对角线长为( ) A.15

cm

B.16

cm

C.17

cm

D.18

cm

二.填空题 7.如图,四边形 ABCD 是一张矩形纸片,AD=2AB,若沿过点 D 的折痕 DE 将 A 角翻折,使点 A 落在 BC 上的

(2)

8.如图,矩形 ABCD 中,AB=2,BC=3,对角线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AD,BC 于点 E、F,连结 CE,则 CE 的长______.

9. 如图所示,矩形 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 O,∠AOD=120°,AB=4

cm

,则矩形对角线 AC 长为 ________

cm

10.(2016·黄冈)如图,在矩形 ABCD 中,点 E、F 分别在边 CD、BC 上,DC=3DE=

3a

,将矩形沿直线 EF 折 叠,使点 C 恰好落在 AD 边上的点 P 处,则 FP=_______.

11.(2015•南漳县模拟)矩形 ABCD 的∠A 的平分线 AE 分 BC 成两部分的比为 1:3,若矩形 ABCD 的面积为

36,则其周长为 .

12.如图所示,将矩形 ABCD 沿 AE 向上折叠,使点 B 落在 DC 边上的 F 处,若△AFD 的周长 为 9,△ECF 的周长为 3,则矩形 ABCD 的周长为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3.(2015•铁力市二模)如图,点 P 是正方形 ABCD 的对角线 BD 上一点,PE⊥BC 于点 E;PF⊥CD 于点 F, 连接 EF,给出下列五个结论:①AP=EF;②AP⊥EF;③∠PFE=∠BAP;④PD=EC;⑤PB2

+PD2

=2PA2

,正确的 有几个?

(3)

14.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BD 交于点 O,BE⊥AC 于 E,DF⊥AC 于 F,点 O 既是 AC 的中点, 又是 EF 的中点.

(1)求证:△BOE≌△DOF; (2)若 OA=

1

2

BD,则四边形 ABCD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说明理由.

15.已知:如图,在矩形 ABCD 中,E、F 分别是边 BC、AB 上的点,且 EF=ED,EF⊥ED. 求证:AE 平分∠BAD.

(4)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D; 【解析】矩形的短边可能是 1,也可能是 3,所以面积为 4×1 或 4×3. 3.【答案】D; 【解析】添加一个条件 BC=CE.

理由:∵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AB∥CD 且 AB=CD, ∵AE=AB,∴AE∥CD 且 AE=CD,∴四边形 DEAC 为平行四边形, ∵BC=EC,AE=AB,∴∠EAC=90°,∴平行四边形 ACDE 是矩形. 4.【答案】B; 【解析】∠EMF=∠EMB′+∠FMB′=

2

1

∠BMC′+

2

1

∠CMC′=

2

1

×180°=90°. 5.【答案】C; 【解析】过点 C 做 BE 垂线,垂足为 F,易证△BAE≌△CBF,所以 BF=AE,BE=CF,所以总面积=AE×BE +CF×EF= AE×BE+BE×(BE-AE)=

BE 

2

8

BE 

2 2

. 6.【答案】C; 【解析】设边长为

a b

,则

a b

 

23,

ab

120,

解得

a b

2

2

289

,所以对角线为

289 17

. 二.填空题 7.【答案】60°;

【解析】AD=A1D=2CD,所以∠CA1D=30°,∠EA1B=60°.

8.【答案】

13

6

; 【解析】设 AE=CE=

x

,DE=

3 x

x

2

 

3

x

2

2

2,

13

6

x 

. 9.【答案】8; 【解析】由矩形的性质可知△AOB 是等边三角形,∴ AC=2AO=2AB=8

cm

. 10.【答案】

2 3a

; 【解析】作 FM⊥AD 于 M,如图所示:

(5)

则 MF=DC=

3a

,由题意可得:CE=

2a

, 由折叠可得:PE=CE=

2a

=2DE,∠EPF=∠C=90°, ∴∠DPE=30°,∴∠MPF=60°,∠MFP=30°,∴FP=

3

2 2 3

3

a

 

a

. 11.【答案】30 或 10 ; 【解析】∵AE 平分∠DAB, ∴∠DAE=∠EAB,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AD=BC,DC=AB,AD∥BC, ∴∠DEA=∠BEA, ∴∠EAB=∠BEA, ∴AB=BE, ①设 BE=x,CE=3x,则 AD=4x,AB=x, ∵矩形 ABCD 的面积为 36, ∴x•4x=36, 解得:x=3(舍负), 即 AD=BC=4x=12,AB=CD=x=3, ∴矩形的周长为:AB+BC+CD+AD=2×(3+12)=30; ②设 BE=3x,CE=x,则 AD=4x,AB=3x, ∵矩形 ABCD 的面积为 36, ∴3x•4x=36, 解得:x= (舍负), 即 AD=BC=4x=4 ,AB=CD=x= , ∴矩形的周长为:AB+BC+CD+AD=2×(4 + )=10 ; 故答案为:30 或 10 . 12.【答案】12; 【解析】设 BE=EF=

x

,CE=

b

,CF=

a

,DF=

y

,则

x b y y a

    

9,

x a b

  

3

,解得

y 

3

, 矩形 ABCD 的周长=

2

y a x b

  

  

2 3 3 12

. 三.解答题 13.【解析】 解:①正确,连接 PC,可得 PC=EF,PC=PA,∴AP=EF;

(6)

②正确;延长 AP,交 EF 于点 N,则∠EPN=∠BAP=∠PCE=∠PFE,可得 AP⊥EF; ③正确;∠PFE=∠PCE=∠BAP; ④错误,PD= PF= CE; ⑤正确,PB2 +PD2 =2PA2 . 所以正确的有 4 个:①②③⑤. 14.【解析】 (1)证明:∵BE⊥AC.DF⊥AC, ∴∠BEO=∠DFO=90°, ∵点 O 是 EF 的中点, ∴OE=OF, 又∵∠DOF=∠BOE, ∴△BOE≌△DOF(ASA); (2)解:四边形 ABCD 是矩形.理由如下: ∵△BOE≌△DOF, ∴OB=OD, 又∵OA=OC, ∴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A=

1

2

BD,OA=

1

2

AC, ∴BD=AC, ∴

ABCD 是矩形. 15.【解析】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B=∠C=∠BAD=90°,AB=CD, ∴∠BEF+∠BFE=90°. ∵EF⊥ED, ∴∠BEF+∠CED=90°. ∴∠BFE=∠CED. 又∵EF=ED, ∴△EBF≌△DCE. ∴BE=CD. ∴BE=AB.∴∠BAE=∠BEA=45°. ∴∠EAD=45°. ∴∠BAE=∠EA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ABC 為上底面、△DEF 為下底面,且上底面△ABC 與下底面△DEF 互相平行、△ABC △DEF;矩形 ADEB、矩形 BEFC 與 矩形 CFDA 皆為此三角柱的側面,且均同時與△ABC、△DEF

本章介紹多邊形包含正方形、菱形、鳶形、平行四邊形、梯形、n

比較項目 長條圖 直方圖 矩形之寬度 無任何意義

扇形紙片的張數 扇形紙片的角度 一張扇形紙片是一個 圓的幾分之幾. (扇形紙片的角度)

MSS6.4.2 基於判定條件運用演繹法證明全等和相似三角形 MSS6.4.3 驗證三角形四心如內心、外心、垂心和形心的作圖法 MSS6.5 認識四邊形的性質

正五邊形的周長是 715 公分,每邊長

for some constant  1 and all sufficiently  large  , then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