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葉 國 樑 博士.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 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 研 究 生:陳 智 華.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i.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 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 學生:陳智華. 指導教授:葉國樑 摘. 要. 本論文採問卷調查,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 倦怠之關係,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教師為對象,有效樣本為 100 人,回收率 95%。 應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 現如下: 1. 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為中等程度以上,以社會支持與工作負荷的壓力較大。 2. 教師在面對壓力時,主要因應方式為解決問題,其次依序為屈服問題及休閒活 動、,最少使用的是情緒調適或逃避問題。 3. 教師的整體工作倦怠感中等程度以下,依序為低個人成就、情緒耗竭及無人性 化。 4. 教師背景因素中,女性教師在社會支持的壓力大於男性;年齡上以 40 歲以上 者的工作壓力較小;教育程度上,碩士者的壓力大於學士者;任教年資以 16 年以上者的壓力較小;特教年資以 11 年以上者的壓力較小;教師兼導師在工 負荷上的壓力感大於教師兼行政及巡迴教師;任教階段別中,以國中部教師的 工作壓力較大;任教理由為所學相符者的壓力大於興趣理想者;0 個子女數的 教師在學生問題的壓力大於 2 個子女數以上的教師。 5. 專業知能、學生問題、工作負荷、社會支持及整體工作壓力與屈服問題呈現正 相關;整體工作壓力與逃避問題呈現正相關。 6. 屈服問題與情緒耗竭、無人性化、低個人成就、整體工作倦怠呈現正相關。 7.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整體間呈現正相關。 8. 工作壓力與屈服問題對工作倦怠有預測力。. ii.

(3) 關鍵字: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工作倦怠. iii.

(4) The syudy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work pressure, pressure. coping and job burnout - to Taipei. as an example of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A Master Thesis By Chih-Hua Che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 work pressure, the pressure in response to the w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work to Taipei in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 targeted, effective sample of 100 people, 95 percent recovery rate. Application of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work as a whole more than moderate pressure to the workload of social support and greater pressure.. 2.. Teachers in the face of pressure, the main way in response to solve the problem, followed by yield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t least, is the use of emotion regulation, or of evading the problem.. 3.. Teacher burnout overall level below the middle, then lower the individual achievement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inhuman.. 4.. Teacher background factors, the pressure on women than men; age above 40 years of age to work less stressful; education degree, master's degree are greater than the pressure; teaching years to 16 years less than the pressure; years of special education to 11 years less than the pressure; teachers and mentors in the work load is greater than the pressure on the sense of teachers and peripatetic teachers and Chief Executive; to teach in other stages to the work of teachers in central pressure; to teach the reasons for the The school is greater than the pressure in line with those persons interested in the ideal; 0 number of children the issue of teachers in students the pressure is greater tha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for more than two teachers.. 5..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student problems, workloa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overall issue of work pressure and yiel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avoid the whole issue of work pressure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6.. Yield problems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inhuman, and low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n the whole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urnout.. 7.. Teacher stress and job burnout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all.. 8.. Yield stress and burnout issues have predictive power.. iv.

(5) Keywords: work stress, stress coping, job burnout. v.

(6) 目錄 書名頁 ………………………………………………………………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 ii 授權書 ……………………………………………………………… iii 中文摘要 …………………………………………………………… iv 英文摘要 …………………………………………………………… vi 目錄 ………………………………………………………………… viii 表目錄 ……………………………………………………………… x 圖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教師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關係探討……………………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5 vi.

(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背景資料分析…………………………………………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的現況… 53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研究對象工作壓力的關係…………… 69 第四節 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 87 第五節 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對工作倦怠之預測力……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一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問卷-專家效度…113 附錄二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問卷-預試………123 附錄三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問卷-正式………129. vii.

(8) 表目錄 表 2-1.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8. 表 2-2.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14. 表 2-3. 壓力因應的定義…………………………………………………20. 表 2-4.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24. 表 2-5. 教師工作倦怠的定義……………………………………………27. 表 2-6. 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28. 表 3-1. 教師基本資料變項說明…………………………………………40. 表 3-2. 建立本研究問卷效度之專家學者………………………………43. 表 3-3. 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考驗…………………44. 表 3-4. 新增教師基本資料變項說明……………………………………45. 表 3-5. 研究進度表………………………………………………………46. 表 3-6. 資料處理與分析表………………………………………………48. 表 4-1. 教師背景資料分析表……………………………………………51. 表 4-2. 教師工作壓力分析………………………………………………54. 表 4-3. 教師在人際關係層面之工作壓力感受…………………………60. 表 4-4. 教師在專業知能層面之工作壓力感受…………………………61. 表 4-5. 教師在社會支持層面之工作壓力感受…………………………61. 表 4-6. 教師在學生問題層面之工作壓力感受…………………………62. 表 4-7. 教師在工作負荷層面之工作壓力感受…………………………63. 表 4-8. 壓力因應方式分析………………………………………………65. 表 4-9. 教師工作倦怠內容分析…………………………………………67. 表 4-10. 教師在情緒耗竭層面之工作倦怠感受…………………………68. 表 4-11. 教師在無人性化層面之工作倦怠感受…………………………68. 表 4-12. 教師在低個人成就層面之工作倦怠感受………………………69. 表 4-13. 性別與教師工作壓力之 t 考驗分析……………………………70 viii.

(9) 表 4-14. 年齡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72. 表 4-15. 教育程度與教師工作壓力之 t 考驗分析………………………73. 表 4-16. 專業背景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74. 表 4-17. 任教資格與教師工作壓力之 t 考驗分析………………………75. 表 4-18. 任教年資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77. 表 4-19. 特教教學年資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78. 表 4-20. 任教職務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80. 表 4-21. 任教階段別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82. 表 4-22. 任教理由與教師工作壓力之 t 考驗分析………………………83. 表 4-23. 有無在職進修與教師工作壓力之 t 考驗分析…………………84. 表 4-24. 婚姻狀態與教師工作壓力之 t 考驗分析………………………85. 表 4-25. 子女數與教師工作壓力之變異數分析…………………………86. 表 4-26. 教師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相關分析表…………………88. 表 4-27.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分析表……………88. 表 4-28.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分析表………………………89. 表 4-29. 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對工作倦怠之複迴歸分析……91. ix.

(10) 圖目錄 圖 2-1. Gmelch(1988)提出的「教師壓力循環模式」……………10. 圖 2-2. Kyriacou &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12. 圖 2-3. Mora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13. 圖 2-4. Lazarus 的「壓力處理模式」…………………………………21. 圖 2-5.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22. 圖 2-6. Jusitice 的「壓力因應矩陣」…………………………………23. 圖 2-7. Blasé 的「教師工作表現-工作動機論」………………………31. 圖 2-8. Potter 的「惡性循環論」………………………………………32. 圖 2-9. Cherniss(1980)的「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形成過程」………33. 圖 3-1. 研究架構………………………………………………………38. 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 作倦怠之關係。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 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名詞操作型定義;第六 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世界各國都在為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而努 力,而教育發展是培養國家人才的首要工作,學校則是提高人力素質 的重要機構,教師是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執行者。而教師的工作熱忱及 對組織的向心力,是為學校效能表現的重要因素。吳清山(1999)指 出教師角色的挑戰主要有:1.教師獨佔教育市場優勢逐漸消失。2. 電腦科技可能更新教師教學模式。3.學生問題的惡化。4.家長干預教 師教學。5.教科書不再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6.教師教學能力評鑑 等。7.教師所面臨的權力壓力,不僅來自國家,尚須面對外在的壓力, 如家長監督、輿論團體、學生壓力等。 然而,近年來國內大學教授猝死的案例頻傳,讓大眾開始重視教 育者的身心健康問題。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底,台北市議員李彥秀發表 了一項以台北市教師為對象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約有 27%的教師正 面臨著潛在性憂鬱症的危機,需要尋求專業諮詢與醫療協助(詹三 源,民 90) 。九十五年九月,金車教育基金會以本島及離島中小學教 師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共抽出 12 個縣市、20 所學校、1260 位教師 做為樣本,總計回收 909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72.1%),結果顯示 教師的工作壓力指數高達 71.6%,更有 54%的教師自認憂鬱指數偏高. 1.

(12) (邱瓊平,2006)。由以上資料顯示,現代夫子的肩膀相當沈重,除 了要扮演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展現教師知識專業形象。近來 人權意識抬頭,社會及教育相關單位紛紛提倡「零體罰」,政府單位 雖明訂零體罰細則,但細則內容執行面卻相當模糊,這使得基層教師 擔心是否會在堅持教育信念時,誤觸法令。另教師更得接受來自各方 面多元的批判與評價,這些確實讓教師紛紛倍感壓力而影響其任教的 意願及教育的熱忱。陳素惠(2003)表示:教師是世上最具潛在壓力 的三種職業之一。 研究者服務於特殊教育學校,擔任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已邁入第 五年,每天所面對的是重度與極重度身心障礙的學生,要教會學生生 活自理能力就相當困難,更遑論功課、記憶的學習,加上學生的進步 是相當緩慢、變化非顯而易見。對特殊教育教師來說,我們的工作像 是生活指導員、高級看護般。教育似乎只能停留在只問耕耘,不問收 穫的境界。Weiskopf(1980)認為特殊教育教師扮演多重的角色,教 育對象為身心障礙學生,故會比普通班教師感到更多的工作壓力與倦 怠。研究者亦認同此觀點,但國內針對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大多是一 般教師,針對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的研究過少,若研究對象為特殊 教育學校教師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希望藉此研究瞭解台北市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關係。. 2.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 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性。故本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三點: 一、 瞭解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 、 「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 之現況。 二、 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與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之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 、 「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 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現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因應方式現況為何? 三、 研究對象的工作倦怠現況為何? 四、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是否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的不同而有所差 異? 五、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方式是否相關? 六、 研究對象的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是否相關? 七、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是否相關? 八、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對工作倦怠是否具有預測 力?. 3.

(1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設: 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不同,其工作壓力也不同。 二、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方式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有顯著相關。 四、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有顯著相關。 五、 研究對象的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對工作倦怠具有預測力。.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重要名詞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 教師工作壓力(Teachers Stress) 本研究所謂的「教師工作壓力」,是指教師個人與學校工作情境 (領域中的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下,所產生心理的(憂鬱)、生 理的(冷、熱感受)與認知上的不平衡或壓迫狀態,如興奮、緊張、 激昂、壓抑、苦惱、困擾、沮喪、憤怒、挫折、憂慮…等。本研究以 自編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問卷」中的工作壓力 感受量表為工具,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該問卷所得分數表示其壓力程 度,得分越高,表示教師所感受的工作壓力越大;得分越低,表示教 師所感受的工作壓力越小。. 二、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Coping Strategies of Teachers Stress) 本研究所謂的「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是指教師在面臨工作 壓力後所採取的行動。本研究以自編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 與工作倦怠問卷」中的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使用頻率量表為工具,. 4.

(15)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該問卷所得分數作為選擇因應方式的指標,得分 越高,表示教師使用該壓力因應方式的頻率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教 師使用該壓力因應方式的頻率越低。. 三、 教師工作倦怠(Teachers Burnout) 本研究所謂的「教師工作倦怠」,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與行政工 作事務的過程中,因工作環境本身對個人的能力、精力及資源的過度 要求下,教師無法有效地處理工作壓力,經長期累積使教師對教學工 作失去熱忱,導致教師在生理、心理、行為態度及情緒上產生負向的 改變。本研究採取 Maslach & Jackson(1981)的觀點,將工作倦怠 定義為下列三種層面: 1. 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在工作過程中與人互動 時,個人無法輕易處理周遭的問題與要求,因而感到精疲力 盡,喪失工作的情緒資源,覺得無法像以前一樣的付出。 2. 無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指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個人 以較冷漠的方式來回應周遭人際關係,以消極且嘲諷的態度對 待學生。 3. 低個人成就(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指在工作過程 中與人互動時,個人從中獲得低成就的感受。教師感到自己在 幫助學生上並無太大效果,也無法好好完成學校的其他工作, 對他人好的表現亦感到不滿意。 本研究以自編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問卷」 中的工作倦怠感受分量表為工具,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該問卷所得分 數表示其工作倦怠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教師所感受的工作倦怠程度 越大;得分越低,表示教師所感受的工作倦怠程度越低。. 5.

(1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限制如下:. 一、 受人力、物力、時間的限制,此研究僅以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 校教師之現況的討論,其結果若推論至其他群體時,則需謹慎。 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填答者可能受社會觀感或其個人期 許、認知、態度等因素影響,於填答時對問卷內容有所保留, 可能造成測量上誤差存在,以致影響本研究結果。 三、 本研究所測得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 工作倦怠等相關變項資料,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透過相關文獻旨在探討教師之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 作倦怠之關係。首先,第一節在探討教師工作壓力的意義、理論模式 等相關研究;第二節在探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之相關理論及研 究;第三節在探討教師工作倦怠的意義、理論模式等相關研究;第四 節則分析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關係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相關探討. 壓力具有正向及負向兩種類別,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工作效 能;相反地,過度或負向壓力則會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態。以下就 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理論模式等來做討論。. 一、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 教師工作壓力乃是教師在從事學校教育工作時,在職務上所造成 的生理、情緒等之負面感受。有關各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所 強調的重點大多是外界刺激與有機體身心反應的互動因素,以及有機 體遭遇情境和採取行動的歷程(張郁芬,2001)。茲將國內外學者對 「教師工作壓力」一詞之定義,彙整如表 2-1 所示。. 7.

(18) 表 2-1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年份. 學者.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1991. 張明麗.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工作情境因素索引起步愉快的負面情緒 影響。. 1993. 蔡榮貴. 教師在知覺到自己的自尊或福祉有威脅時所產生的反應。. 1996. 林純文. 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潛在的工作情境因素認為威脅或有 礙工作的表現,而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 1996. 程一民. 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與人、事、物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 感,這些負面情感,限於個人知覺,包括情緒與行為層面。. 1998. 林秀靜. 一種由教師工作角色中施加於教師身上的要求,而這些要求構 成他們自尊或身心健康的威脅,因而產生負面的情感反應(如 憤怒、緊張、挫折、情緒耗竭、焦慮或沮喪),且伴隨著可能 致病的生理改變。. 1999. 陳聖芳. 教師在工作時,所察覺到學校工作氣氛中,於互動過程情境 下,在教學、行政、輔導工作上、進修報酬及學生、家長與同 事的緊張關係方面,個人無法適應,而產生負面情感,在態度 上、生理與心理上,顯現出缺乏工作熱忱、關懷情感和工作成 就感的狀況。. 2000. 郭峰偉. 教師在學校情境的互動中,在教學、行政、學生、家長及同事 的關係方面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的情感。. 2001. 康純怡、. 教師無法負荷或達到來自社會上或教師本身給予過高期待. 林文郎. 時,所產生的負面情感,如焦慮、挫折、壓抑等不愉快的心理 感受。. 2001. 張郁芬. 當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潛在的工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評估 為威脅或有礙工作表現,而產生的負面情感反應,這些負面情 感,限於個人知覺,包括情緒與行為層面。. 2003. 蘇國興. 教師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下,產生心理或生理的緊張狀態。. 2003. 吳宗立、. 教師與學校情境的互動中,在教學、行政、學生、家長及同事. 林保豐. 的關係方面所產生個人無法適應而表現出負向的情感知覺與 反應。. 2003. 陳素惠.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受工作情境刺激與個人認知兩者互動過 程,所產生生理、心理或行為的反應症狀。. 8.

(19) 表 2-1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續 1) 年份. 學者. 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2004. 邱從益. 教師在從事學校教育工作時,在職務上所賦予的責任所產生負 面、不舒服的感受。. 2007. 張淑貞. 教師個人陰部同的人格特質,在面對工作職務所賦予的責任、 要求和期許時,與學校工作情境交互作用,所引發心理或情緒 上的不安之決或生理的不適反應。. 2007. 林堯仁.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因外在工作要求、本身角色、大量的工 作與期望等,教師知覺工作要求威脅其自尊與幸福,而產生負 面情感,在態度、生理及心理上,顯現出缺乏工作熱誠、關懷 情感及工作成就的狀況。. 1978. 1982. Kyriacou. 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於工作時,施加魚教師身上的要求所產生. &. 的負面情感反應,如憤怒、焦慮或沮喪,而可能伴隨致病的生. Sutcliffe. 理改變。. Moracco. 教師於工作時知覺工作要求威脅其自尊及幸福,及用以維持穩. &. 定狀態的因應機轉等方式,引發心理穩定狀態的改變與生理的. McFadden 變化。 1987. Kyriacou. 教師在遭遇倒到一些威脅其自尊或福只的問題,而超出其解決 這些問題的能力時,所知覺的不愉快、消極情緒及苦惱不安的 經驗。. 1995. Pithers. 教師壓力根源於教學環境與個人因素,即教師壓力之產生來自 於外在工作要求、本身所參與的角色及大量期望等所引發的負 面情緒。. 綜合上述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的定義可知,教師工作壓力為 教師個人與學校工作情境(領域中的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下,所 產生心理的(憂鬱)、生理的(冷、熱感受)與認知上的不平衡或壓 迫狀態,如興奮、緊張、激昂、壓抑、苦惱、困擾、沮喪、憤怒、挫 折、憂慮…等。. 二、教師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 9.

(20) 茲探討下列幾位學者所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分述如 下: (一) Gmelch(1988)提出的「教師壓力循環模式」 Gmelch 根據過去學者壓力理論的相關研究而提出「教師壓力循 環」理論模式,如圖 2-1。此理論模式包含:壓力來源、知覺、因應 反應及結果四個部分。 1. 壓力來源:即壓力因素的刺激,或加諸於個人的特殊要求,導致 工作壓力的產生。 2. 知覺:個人對壓力的知覺,即個人所感受的壓力及其程度,包括 生理的與心理的反應,且兩者間亦會相互影響。 3. 因應反應:當個人生理或心理無法承受的工作負荷,及認定此為 壓力,個人因應反應會隨個人壓力因應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包括人際的、智能的、身體的、管理的、環境的及態度等。 4. 結果:個人因長期承受強烈且負面的壓力,因而造成生理或心理 上的疾病。 壓力來源. 知覺反應. 因應反應. 結果反應. 1.. 2.. 3.. 4.. 期望. 良性?. 社會的. 教師專業態度:. 缺少時間. 惡性?. 身體的. 1.教育信念. 薪資. 有關?. 智能的. 2.教育態度. 工作負荷. 無關?. 環境的. 3.教育熱忱. 工作/人際. 正向?. 人際的. 研習. 負向?. 態度的. 生理或心理疾病. 圖 2-1 Gmelch(1988)提出的「教師壓力循環模式」. 10.

(21) 資料來源:改自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 and consequences, by W. H. Gmelch, 1988,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26(2),p.136.. (二) Kyriacou & 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Kyriacou & Sutcliffe1 被認為是教師工作壓力研究的先驅,其統 整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提出了「教師工作壓力」模式。Kyriacou & Sutcliffe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在從事教師相關工作時,對工作產 生負面的情緒,如圖 2-2。此模式包含下列重點: 1. 可能的壓力源:包含心理及物理因素,為主觀性概念。 2. 評估:經個人的評估是否會對個人自尊及安全產生威脅。 3. 實際的壓力源:可能的壓力源經評估後變成實際的壓力源,為客 觀存在的現象。 4. 適應機制:教師對實際壓力源,透過其適應機制的作用,以減少 感受到的威脅。 5. 教師壓力反應:受個人特質影響,如背景變項、人格、需要、適 應能力、信念、態度等。 6. 慢性壓力症狀:教師工作壓力若持續存在的話,可能會造成慢性 壓力症狀,如身心症、心臟病。 7. 非職業性的壓力源亦可能經評估後變成實際的壓力源。. 11.

(22) 7.教師個人特質:教師的屬性變項、人格需要、. D. 適應信念、態度、價值系統. 1. 可 能 的. 2. 評 估 對. 3.實際. 4. 適應. 5. 教 師 壓. 6. 慢性壓力. 壓力源:心. 個人自尊. 的 壓. 機制:. 力:負向情. 症狀:身心. 理的及物. 及安全的. 力源. 減少感. 感,有關心. 症、心臟病、. 理的. 威脅. 受到的. 理、生理及. 潰瘍、生理疾. 威脅. 行為反應. 病. A. B. 8. 屬 非 職 業的壓力 源. 圖 2-2. Kyriacou &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改自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by Kyriacou & Sutcliffe, 1978, Education Studies, 4, 1-6 此模式有四條回饋路線: A:表示適應機制與評估方式之間的關聯,若適應機制無法降低壓力 事件的發生,則此壓力會被評估得更具威脅性。 B:表示教師在壓力徵候的作用下,更易知覺更多的壓力事件。 C:表示教師若處於身心俱疲的壓力狀態下,會將事件評估得更有壓 力。 D: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成功與否的經驗,將會影響其對未來的評 估及因應策略。. (三) Moracco & McFadden(1982)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Moracco & McFadden(1982)參考 Kyriacou & Sutcliffe(1978)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經修正後提出「教師工作壓力模式」,如. 12. C.

(23) 圖 2-3。. 教師特質 社 會 過 去 經 驗 潛 在 的 壓 力 源. 工 作. 家 庭. 評 估 機 轉 : 威 脅 自 尊 與 安 全. 人 格 特 質. 實 際 壓 力 源. 價 值 信 念. 因 應 機 制 : 減 輕 壓 力. 壓 力 的 徵 兆 : 反 應. 長 期 的 徵 兆 : 工 作 倦 怠 身 心 症. 圖 2-3 Moracco & McFadden 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改自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by Moracco & McFadden, 1982,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 549-552. 13.

(24) 由圖中可看出: 1. 潛在的壓力源來自社會、工作及家庭三面向。如社會價值 觀的改變、學校工作負荷量、角色期望、家庭婚姻狀況、 子女教養問題等交互作用導致教師產生工作壓力。 2. 潛在壓力源需經評估後,對教師的自尊與安全造成威脅 時,才會成為實際的壓力源。 3. 評估的過程受教師特質所影響,如人格特質、價值信念與 個人經驗,進而決定因應策略。 4. 若採取的因應策略無法有效減低工作壓力,壓力徵兆則會 顯現。 5. 若壓力持續過久將可能導致工作倦怠與身心疾病。. 三、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與進步,整體的教育環境已和以往有很大的改 變(詹美春,2002)。邱憲義(1996)研究得知,教師的工作壓力來 源是多面向的,並非單一向度或單一因素,必須同時分析多元性、多 面向的因素。教師於工作環境中所面臨的壓力源相當多元,研究者蒐 集國內外與教師工作壓力源相關的研究,彙整如表 2-2:. 表 2-2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 年份 2001. 學者 黃義良. 研究對象 教師. 2001. 李彥君. 國小教師. 2001. 莊中興. 高職特殊 教育教師. 工作壓力源 1.教師專業知識 2.合作教學不足 3.家長認知不足 4.過度製作書面資料 5.工作負荷 6.研習、考評太多 1.工作負荷 2.心理需求 3.行政支持 4.學生表現 5.人際關係 1.工作負荷 2.家長問題 3.專業職責 4.在職進修 5.學生問題 14.

(25) 表 2-2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續 1) 年份 2002. 學者 詹美春. 研究對象 國小特殊 教育教師. 2002. 黃宏建. 國中教師. 2002. 廖光榮. 國中教師. 2003. 蘇國興. 國中教師. 2003. 楊淑麗. 國中教師. 2003. 蕭國倉. 國小特殊 教育教師. 2003. 陳素惠. 綜合高中 教師. 2004. 林雅薰. 中學 女教師. 2004. 莊蕙伊. 特教學校 教師. 1.社會支持 3.工作條件 5.時間運用. 工作壓力源 2.角色壓力 4.管教學生. 1.教師生涯發展 3.工作本身內在因 素 5. 組 織 架 構 與 氣 氛 1.學生行為 3.專業不適任感 5.工作負荷 1.班級教學 3.學生行為 5.工作負荷 1.工作負荷 3.學校行政 5.學生輔導 1.人際壓力 3.專業知能 5.工作負荷 1.工作負擔 3. 組織因素 5.課程問題 7.教學問題 9.學習輔導 1.教師工作本身 3.教師角色 5.工作與家庭衝突 1.人際關係 3.學生問題 5.組織運作. 15. 2.工作中人際關係 4.組織中的角色. 2.班級教學 4.行政影響 2.行政影響 4.專業不適任感 2.人際關係 4.缺乏專業認同 2.時間壓力 4.適應變革壓力 6.自我期許 2.角色壓力 4.學校外部因素 6.學校問題 8.個人因素 2.生涯發展 4.人際關係 6.學校組織架構與氣氛 2.專業知能 4.工作負荷.

(26) 表 2-2 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續 2) 年份 2004. 學者 李榮妹. 研究對象 國小資源 班教師. 2004. 沈儀芳. 國小資源 班教師. 1999. Abel & Sewell. 教師. 2000. Troman. 教師. 2000. Antoniou, Polychroni & Walters. 希臘特殊 教育需求 教師. 2001. Kyriacou. 教師. 工作壓力源 2.專業知能 4.工作負荷. 1.行政支持 3.同事關係 5.角色壓力 1.工作負荷 3.學生問題 5.專業知能 1.學生問題行為 2.不良工作環境 3.進修管道不暢通. 2.行政支持 4.人際關係. 1.教師無法和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2.教師無法和家長建立有效溝通管道 3.無法取得在職進修管道 4.工作與家庭生活無法兼具 5.無法獲得上司認同 1.學生進步相當緩慢 2.學生學習意願低 3.工作量過重 4.缺少政府支援 5.缺乏資源及設備 6.學生人數增加 7.缺少行政支持 8.問題學生 9.少數學生需特別關注 10.同事間缺少合作 1.學生缺乏動機 2.進修問題 3.時間壓力與工作負荷 4.因應改變 5.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6.與同事關係 7.自我評價與地位 8.管理與經營 9.角色衝突與不明確 10.不良的工作環境. 16.

(27) 綜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可發現,重複出現的壓力源包括人際關 係、工作負荷、學生行為/問題、行政/社會支持、專業知能等因素。 可見這些因素對教師工作壓力研究而言,都值得我們做深入探討。故 吾人將人際關係、專業知能、工作負荷、學生問題、社會支持等五個 壓力源作為本研究在設計教師工作壓力問卷時所依據的壓力來源面 向。. 四、教師工作壓力與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 在相關工作壓力的文獻中發現,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對工作壓力 的感受性和研究結果各有不同。所以,本研究彙整文獻中個人背景變 項對工作壓力的影響,以作為設計本研究問卷之參考。整理如下: (一) 性別 性別與工作壓力的關係,大致上分為三大類:女性教師感受的工 作壓力大於男性教師(林純文,1996;林幸台,1996;葉龍源,1998; 蔡純姿,1998;楊淑麗,2003);亦有研究發現,男性教師感受的工 作壓力大於女性教師(蔡璧煌,1999;程一民,1986;郭泰平,2001) ; 另有研究發現性別對工作壓力的感受無差異(黃國銘,2003;蘇國興, 2003;林政蓉,2003) 。 由此可知,性別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並無一致性的結論。因 此,本研究擬考驗不同性別對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是否有差異。 (二) 年齡 相關文獻顯示,教師年齡對工作壓力的感受具有影響(林純文, 1996;邱憲義,1996;蔡金田;1998;李明宗,2000;林政蓉,2003; 林雅薰,2004) ,且程一民(1996) 、吳政融(2001) 、莊淑昀(2007) 等人之研究結果指出,年紀較輕的工作壓力較年長者大;另有研究發 現,教師年齡對工作壓力的感受並無差異情形(葉龍源,1998;林秀 靜,1998;廖光榮,2002;楊淑麗,2003)。. 17.

(28) 由此可知,年齡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並無一致性的結論。因 教育環境的改變,許多教師紛紛表示壓力不小,故本研究擬考驗不同 年齡對研究對象之工作壓力是否有差異。 (三) 婚姻狀況 相關文獻顯示,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的關係,程一民(1996)研 究發現未婚者的工作壓力感受度大於已婚者(林純文,1996;葉龍源, 1998;蔡壁煌,1989);另有部分學者則指出婚姻狀況對工作壓力的 感受並無差異(林秀靜,1998;陳聖芳,1999;蘇國興,2003) 。 由此可知,婚姻狀況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並無一致性的結 論。因此,本研究擬考驗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是否有差異。 (四) 任教職務 相關文獻顯示,教師職務與工作壓力的關係,大致上分為三大 類:教師職務對工作壓力的感受無差異(廖光榮,2002;林政蓉, 2003)、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大於導師與專任(蔡純姿, 1998;郭泰平,2001)、導師感受的工作壓力大於兼任行政工作教師 及專任教師(蔡孟珍,2001;黃國銘,2003;林雅薰,2004)。 (五) 教育背景 蔡純姿(1998)的研究指出教師的學歷較低者(師範師專畢業) 有較大的工作壓力;葉龍源(1998)的研究則發現一般大學畢業教師 比研究所及師範體系畢業的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度較大。 (六) 教學年資 程一民(1996) 、陳聖芳(1999) 、郭峰偉(2001) 、蘇國興(2003) 、 黃義良(1999)、楊淑麗(2003)的研究發現教師工作壓力會因教師 教學年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七) 學校規模 林純文(1996) 、陳聖芳(1999) 、李明宗(2000) 、郭峰偉(2001) 的研究發現教師工作壓力會因學校規模的大小而有所差異,通常班級. 18.

(29) 數越多,教師的工作壓力越大。葉龍源(1998)的研究則指出學校規 模對教師整體工作壓力無顯著差異。 (八) 專業背景 林秀靜(1998) 、葉龍源(1998) 、陳聖芳(1999) 、莊中興(2001) 的研究顯示專業背景對教師工作壓力有影響。而部分學者的研究顯示 專業背景對教師工作壓力無顯著差異(林純文,1996;邱憲義,1996; 黃義良,1999;李明宗,2000) 。 由此可知,專業背景對於教師工作壓力的感受並無一致性的結 論。因此,本研究擬考驗專業背景與工作壓力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之個人背景變項部分則探討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專業 背景、教師任教資格、任教年資、特教任教年資、任教職務、任教階 段別及任教理由、有無在職進修、婚姻狀況及子女數等十三個變項。.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的相關探討. 在現代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感受到不少壓力。隨著文明的進 步、社會的多元化,個人要扮演的角色愈來愈多。資訊發達使我們的 觸角愈來愈廣,時間和精力卻也被分割得益發瑣碎。然而,社會價值 與規範賦予每一種角色特有的要求並未減少。因此人們常在無法兼 顧,又不得不扮演好各種角色的情況下,承受極大的壓力。壓力因應 得當,將促使個人的表現地更好,是為一動力;但若無法好好調適, 將造成個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所以,我 們除了要瞭解壓力可能帶來的後果,更需學習如何因應壓力。因應是 個人在面臨壓力時所採取的行動。以下就壓力因應的定義、理論模式 等來做討論。. 19.

(30) 一、 壓力因應的定義 許多國內外學者對壓力因應做深入研究,但對定義並無一定的看 法,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彙整如表 2-3:. 表 2-3 壓力因應的定義 年份 1996. 學者 林純文. 1998. 葉龍源. 1999. 黃義良. 1976 1978. Lazarus Pearlin & Schooler. 1982. Gmelch. 1984. Folkman. 壓力因應的定義 當遭遇壓力事件時,個人內在認知與情緒及行 動上所做的努力。 當個體面臨壓力時,為緩衝或避免壓力所造成 身心疾病,努力調適壓力的歷程。 個體為緩和壓力,主動改變其心理認知或行 為,促使壓力質的改變及量的減輕之歷程。 因應是一種解決妨礙個人幸福問題的方式 指對生活壓力所採取的動作,以避免或情緒上 的壓力。 指個人可選擇有效的方式來減輕壓力之決定 過程。 為涵蓋認知、行動、評價及再評價等步驟的動 態歷程。. 綜合上述學者對「壓力因應」的定義可知,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 式為教師在面臨工作壓力後所採取的行動。. 二、 壓力因應方式的相關理論 茲探討下列幾位學者所提出的壓力因應方式之理論模式,分述如 下: (一) Lazarus(1966)提出的「壓力處理模式」 Lazarus 認為所處環境中任何的外來事件與內在要求,會因超過 個人所能負荷能力,導致消耗個人組織系統或社會資源。強調透過認 知評價,決定何者為壓力事件,進而採取適當的方式因應。此過程中,. 20.

(31) 情緒常被視為壓力反應的導因,而非最後的結果。Lazarus(1966) 提出的壓力處理模式,如圖 2-4 所示(引自馮觀富,1992) 。 壓力. 外 來 刺 激. 挑戰 失落. 初步 評估. 情緒. 調適. 威脅 圖 2-2-1. 再 評 價 Lazarus 的「壓力處理模式」. 圖 2-4 Lazarus 的「壓力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 理出版社。. (二) Lazarus 與 Folkman(1984)提出的「個體、環境互動」壓力 因應模式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因應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 過程的結果,即環境會影響個體,個體也會影響環境。Lazarus 與 Folkman(1984)提出的「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如圖 2-5 所示。. 21. 行為. 生 理 變化.

(32) 物 理 、 政 策、社會、 超個人的 壓力性環境. 認知評價 健康與幸福. 個人系統 社會背景、 健康、因應 壓力功能. 社會性資源. 因應反應. 圖 2-5 Lazarus 與 Folkman 的「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模式 資料來源: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by Lazarus & Folkman,1984, New York : Springer.. Lazarus 與 Folkman(1984)依據「個體、環境互動」壓力因應 模式,提出八種因應策略的量表,分述如下: 1. 面對問題:如爭取想要的、站穩立場、試圖改變對方。 2. 疏遠:如當作沒發生過、不想那件事、繼續過自己的生活。 3. 自我控制:即隱藏內心的向法或自己的情感,不讓人瞭 解。 4. 尋求社會支持:如找有力人士幫忙、接受他人同情、支持。 5. 接受責任:如自我反省、瞭解是自己造成的麻煩。 6. 逃避:藉由藥物、吃東西、抽煙、喝酒,讓自己好過些。 7. 有計畫地解決問題:針對問題擬定解決方案並實踐。 8. 正向再評估:尋求新的信念。. (三) Jusitice(1988)提出的「壓力因應矩陣」 Jusitice(1988)提出「因應矩陣」的方式,說明因應資源與因應 方式。他將因應分為兩個面向:「問題取向」與「情緒取向」。「問題 22.

(33) 取向」係指改變問題的強度來源;「情緒取向」係指緩和問題所帶來 的痛苦與困擾(包含情緒及身體層面)。個體所採用的因應方式有三 種:直接行動、間接行動及抑制行動。因應資源為促進或阻礙個體成 功適應的重要因素。Jusitice(1988)提出的壓力因應矩陣,如圖 2-6 所示。 問題取向 方式與 策略 直接 行動. 情緒取向. 針對外在環境 針對身體層面 問題解決技巧、獨斷、 運動、鬆弛練習、洗熱 磋商、說服、攻擊、尋 水澡、喝酒、服用鎮定 求及運用資訊、尋求他 劑 人協助 針對內在環境 針對情緒層面 認知重建、修正認知偏 討論壓力源、參加聚 差、改變內在對話 會、看電影、度假 針對外在環境 針對身體層面 逃避、置之不理、離開 喝酒、吃東西、抽煙. 間接 行動 抑制 行動 資源. 針對內在環境 保持樂觀. 針對情緒層面 運用防衛機制、聊天、 做有趣的事、放棄 警戒與等待、不採取行 休息與等待 動、保留反應. 社會資源、訊息、信念態度、技巧、幽默 挑戰感、新奇感、承諾、健康、物質資源. 圖 2-6 Jusitice 的「壓力因應矩陣」 資料來源: Stress 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 by Jusitice, 1988,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P.18.. 23.

(34) 三、 壓力因應方式的相關研究 壓力的因應方式因研究者的目的、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 者蒐集相關文獻,彙整如表 2-4:. 表 2-4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 年份. 學者. 1986. 林幸台. 1996. 林純文. 1996. 程一民. 1998. 蔡純姿. 1998. 葉龍源. 1999. 黃義良. 2001. 吳政融. 研究對象. 壓力因應方式. 國 中 輔 導 1. 傾訴 人員 2. 增進專業知能 3. 改變工作方法 國小教師 1. 邏輯分析 2. 尋求支持 3. 問題解決 4. 情緒調適 5. 情緒宣洩 國小教師 1. 解決問題 2. 3. 4. 國小教師 1. 2. 3. 4. 國小主任 1. 2. 3. 4. 5. 國 小 兼 任 1. 行政教師 2. 1. 2. 3. 4. 5.. 暫時擱置 改變 逃避 解決問題 暫時擱置 尋求改變 避免、逃避 解決問題 理性思考 延宕逃避 自我調適 尋求解決 個人方面:尋求協助、情緒調適、情緒發 洩、問題解決 期望學校方面:提供休閒聯誼、輔導諮 商、提供專業協助、行政支援與福利 屈服問題 解決問題 情緒調適 休閒活動 逃避問題. 24.

(35) 表 2-4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續 1) 年份. 學者. 2002. 吳俊容. 2004. 莊蕙伊. 特教學校 教師. 1976. Lazarus. 教師. 1978. Pearlin &. 研究對象. 國 小 特 教 教 1. 個人方面:直接的行動、緩和的方式 師 與 普 通 班 2. 期望學校提供:休閒聯誼、輔導諮商、 教師 專業協助、行政支援與福利、其他. 教師. Schooler 1999. Abel & Sewell. 2000. Daane, Berine &. 中等學校教 師. 小學教師. Latham. 2000. Troman. 壓力因應方式. 教師. 1. 2. 3. 4. 1. 2. 1. 2. 3. 1. 2. 3. 4. 1. 2. 3. 4. 5. 1. 2. 3.. 問題解決 理性思考 尋求支持 情緒調適 直接的行動:準備抵禦傷害、攻擊、 避免、漠不關心 緩和的方式:生理取向、心理防衛 行為層面 認知層面 情緒層面 善用時間 營造良好工作環境 主動與人溝通 把握問題關鍵 積極參與 轉移注意 理性思考 接納責任 重新評估 增進師生溝通 辦理活動,促進師生情誼 自我肯定、積極參與. 綜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可發現,最常採用的壓力因應方式包括解 決問題、屈服問題、情緒調適、休閒活動及逃避問題等方式。可見這 些壓力因應方式值得我們做深入探討。. 25.

(36) 第三節. 教師工作倦怠的相關探討. 美國學者 Freudenberger(1974)率先提出「burnout」 (工作倦怠) 此名詞,描述工作者於工作環境中所引發的身體與情緒耗竭的現象。 Freudenberger 認為工作倦怠是工作環境對個人的精力、能力及資源過 渡地要求,導致工作者感到失敗、才力耗盡、筋疲力竭,而在工作上 束手無策及情緒耗竭的一種狀態。 教育工作是一種人際導向的專業,需要適時的調適以保持個人最 佳工作狀態,否則易產生工作倦怠。教師工作倦怠除影響教師的身心 健康外,也影響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師生的互動關係,進而影響學生的 學習狀況與人格發展,亦會對教師本身的家庭及社會大眾造成莫大的 影響(陳榮茂,2002)。以下就教師工作倦怠的定義、理論模式等來 做討論。. 一、 教師工作倦怠的定義 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倦怠」一詞之定義,彙整如表 2-5 所示。綜言之,教師工作倦怠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與行政工作事務的 過程中,因工作環境本身對個人的能力、精力及資源的過度要求下, 教師無法有效地處理工作壓力,經長期累積使教師對教學工作失去熱 忱,導致教師在生理、心理、行為態度及情緒上產生負向的改變。. 26.

(37) 表 2-5 教師工作倦怠的定義 年份 1988. 學者 單小琳. 1997. 濮世緯. 2002. 陳榮茂. 2002. 廖光榮. 2002. 顏耀南. 2005. 吳素月. 2007. 張淑貞. 2007. 簡驪潔. 教師工作倦怠的定義 教學中長期性的工作壓力未調適,而產生生理 及心理耗竭。 教師與工作環境的互動中,由於個人期望過高 或因長期承受工作壓力無法調適,導致情緒耗 竭,缺乏教學熱忱並以冷漠、退縮等非人性化 的態度待人。 教師在教學與行政事務上,因個人認知的目標 理想一直無法達成,或是工作負擔過重,工作 壓力過大,所引起對教學或行政工作的疏離現 象,以致對教學工作失去熱忱,反應在生理、 心理、情緒及行為態度上的改變。 教師在生活及工作環境的要求下,無法有效處 理工作壓力,長期累積造成教師在生理、心 理、行為及情緒上產生負向改變的現象。 教師因個人社會人口學變項,工作環境、工作 壓力太大,因緊張和焦慮而產生工作倦怠。 教師在工作環境中,因長期過度負荷壓力,造 成心力交瘁,並在個人生理、情緒及行為產生 不良症狀,降低個人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 教師因個人因素或與工作環境互動過程中,無 法有效處理工作所產生的種種壓力,致使個人 身心耗竭而產生生理、心理及情緒上的疲累、 匱乏,最後導致自身對此職業的負面之決及觀 感。 教師在生活及工作環境的要求下無法有效處 理工作壓力,經常其累積造成個體身心交瘁的 現象,並可能影響其專業精神。. 二、 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 學者對於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大致可分為個人與環境兩大因 素,及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倦怠的成 因」 ,彙整如表 2-6 所示。. 27.

(38) 表 2-6 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 年代 1990. 學者 郭生玉. 1992. 王素芸. 1995. 蘇素美. 2001. 葉在庭. 1997. Maslach and Leiter. 2001. Edmonson, Stacey L.and Thompson, David P.. 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 1.工作負荷 2.人際關係 3.學生行為問題 4.角色衝突與曖昧 5.行政支持 6.教學專業的要求 7.升遷機會 8.經濟安全感 9.時間壓力 10.學生學習動機 11. 工作環境與設施 12.學校風氣 1. 學生:問題行為、價值觀 2. 學校組織:決策機會、組織結構 3. 工作負荷:學生數、教學進度 4. 角色:角色不明確、角色過渡負荷、角色衝突 5. 人際關係:師生的支持與協助 1. 個人因素:人格因素、社會能力的知覺 2. 職業因素:外在期望、內在迷失 3. 工作環境:教學情境、組織氣氛 4. 社會因素:社會快速變遷,造成人類不斷追求; 人際關係疏離,造成支持系統瓦解 1. 環境因素:產業結構、組織制度、領導風格、工作特 性、工作負荷量 2. 個體因素:工作年資、專業知識、自我效能、人際關 係、成就感 3. 互動因素:個人與環境不契合 1. 工作超負荷(work overload) 2. 缺乏控制(lack of control) 3. 獎賞不足(insufficient reward) 4. 社會關係斷裂(breakdown of community) 5. 缺乏公平性(absence or fairness) 6. 價值觀衝突(conflicting values) 1. 角色模糊 2. 角色衝突 3. 角色期待衝突 4. 角色負荷超載 5. 角色自我概念.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知,造成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是多元且交. 28.

(39) 互影響的。教師工作倦怠是由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主要的成 因可分為: (1) 個人因素:如教學能力、專業知能、角色衝突等。 (2) 職業因素:如工作負荷、工作環境等。 (3) 組織因素:如學校組織氣氛、行政的支持與領導等。 (4) 社會因素:如教育資源、法令制度等。. 三、 教師工作倦怠的徵候 劉淑慧(1987)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彙整出工作倦怠的 徵候,茲列如下: (1) 生理徵候: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狀態,如長期疲勞、缺乏活 力、身體虛弱、胸痛、腸胃疾病、頭痛、失眠等。 (2) 認知徵候:反映出心智耗竭的狀態,如以冷漠的態度待人、怠 惰、無認同感、視工作為痛苦的事等。 (3) 情緒徵候:反映出情緒耗竭的狀態,如消極、悲觀、逃避、焦 慮不安、無助、失望、緊張等。 (4) 行為徵候;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工作能力降低、酗酒、脾氣暴 躁等。 工作倦怠的徵候可能發生於生理、心理、行為及情緒等面向,但 並非所有的工作倦怠者都有以上徵候,徵候會隨個人感受工作倦怠的 程度而有所差異。. 四、 教師工作倦怠的相關理論 茲探討下列幾位學者所提出的教師工作壓力理論模式,分述如 下: (一)Maslach & Jackson 的三因素工作倦怠理論 Maslach & Jackson(1981)認為工作倦怠為複雜的現象,他們. 29.

(40) 將 工 作 倦 怠 的 徵 狀 分 為 三 個 面 向 , 即 情 緒 耗 竭 ( emotional exhaustion)、無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低個人成就(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分述如下: 1. 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在工作過程中與人互動 時,個人無法輕易處理周遭的問題與要求,因而感到精疲力 盡,喪失工作的情緒資源,覺得無法像以前一樣的付出。 2. 無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指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個人 以較冷漠的方式來回應周遭人際關係,以消極且嘲諷的態度對 待學生。 3. 低個人成就(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指在工作過程 中與人互動時,個人從中獲得低成就的感受。教師感到自己在 幫助學生上並無太大效果,也無法好好完成學校的其他工作, 對他人好的表現亦感到不滿意。. (二)Blasé (1982)的「教師工作表現-工作動機論」 Blasé (1982)提出「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的社會心理模式」, 此模式說明教師工作壓力與產生倦怠的相互關係。Blasé 認為教師長 期對學生的付出,若學生回饋的負面的結果(如成績低落、常規不 佳) ,則教師的工作滿意、工作投入、工作動機、工作努力將會明顯 降低。Blasé 將壓力源分為二種:一為初級壓力源,指的是教師最難 有效處理的壓力,它會直接影響教師為學生所做的努力及付出(時間 及精力) ,且容易產生負面的情感及態度;次級壓力源係指困難較少 的壓力,它不會直接影響教師為學生所做的努力及付出,但會間接降 低教師的工作動機、參與感及努力,如待遇低會降低教師的工作參與 感。Blasé (1982)提出的「教師工作表現-工作動機論」,如圖 2-7 所示。. 30.

(41) 工作滿意 工作專注 工作動機 工作努力. 無效能的工作 工作週期 初級 壓力源. 學生需求. 次級 壓力源. 努力+因應策略. 工作緊張. 消極結果. 圖 2-7 Blasé 的「教師工作表現-工作動機論」 資料來源: A social-psychological grounded theory of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by Blasé,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8 (4),93-113. 由 Blasé 的「教師工作表現-工作動機論」可發現,教師於教學過 程中,師生的互動關係對教師工作表現具有重要的決定性;教師若長 期無法有效處理工作壓力源(初級或次級),則會引發工作緊張導致 消極的結果,進而影響其工作表現(工作滿意、專注、動機、努力), 最後則產生工作倦怠。. (三)Potter(1985)的「惡性循環論」 如圖 2-8 所示,認為工作倦怠是一種不適應症狀交互作用的發展 歷程,且會不停運轉。當個人全心投入工作,而工作的理想抱負與現 實有所衝突時,造成工作壓力而產生挫折,會降低工作熱忱與情緒穩 定度導致人際關係惡化、身體不適,若持續此狀況,則亦引發心智衰 竭或嚴重沮喪感,成為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31.

(42) 理想. 衝突障礙. 挫折. 喜怒無常 低容忍度. 罪惡感 、自責. 人際衝突. 低工作效率. 情緒退縮. 藥物濫用. 生理抱怨. 沮喪、 心智枯竭. 圖 2-8 Potter 的「惡性循環論」 資料來源:Beating Job Burnout: How to Transform Work Pressure into Productivity, by Potter,1985, Berkeley: Ronin.. 由上述理論可知,每個理論的工作倦怠形成過程不同,且工作倦 怠來源也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顯示工作倦怠是工作者經歷 長時間的醞釀而成。本研究之工作倦怠感受問卷係採取 Maslach & Jackson(1981)的理論觀點,將工作倦怠分為情緒耗竭、無人性化、 低個人成就三種層面做探討。. 32.

(43) 第四節. 教師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的關係探討. 本節就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理論與兩者關係的 相關研究結果兩部分做探討. 一、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理論 (一) Cherniss(1980)的「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形成過程」 Cherniss 認為由工作壓力演變成工作倦怠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 段,如圖 2-9 所示。.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工作壓力. 緊張. 防衛性抗衡. 需求. 1.緊張. 1.情緒上的疏遠. 2.疲累. 2.退縮. 3.易怒. 3.嘲諷. 資源. 4.嚴厲 圖 2-9 Cherniss(1980)的「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形成過程」 資料來源:Professional 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 by Cherniss,1980,N.Y.:Praeger.. 階段一:在工作情境中,需求與資源無法相互對應、平衡,導致 工作壓力的產生。 階段二:當需求與資源兩者間失去平衡,個體產生情緒反應,會 有緊張、疲累及易怒的現象產生。 階段三:個體採取防衛性抗衡,因此工作態度及行為上則發生改 變,如人際關係上產生情緒上的疏遠、退縮逃避工作、用冷漠嘲諷的 態度待人、以嚴厲的態度維持人際關係,即產生工作倦怠的現象。. 33.

(44) Cherniss 認為工作倦怠是需求與資源間的失衡所引發,造成工作 壓力,進而讓個體產生身心的緊張,個體則採取防衛性的處理方式來 因應工作壓力,終導致工作倦怠。. (二) Blasé(1982)的「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的社會心理學 模式」 Blasé 認為教師的工作倦怠是由工作壓力源(初級壓力源與 次級壓力源)所造成,若教師無法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則讓個體 產生一定程度的工作緊張與消極結果,教師的消極結果會降低教 師的工作滿意、工作投入、工作動機與工作努力,日積月累則造 成工作倦怠。 由以上學者提出的理論可知,不勝負荷的工作壓力易引發生 理、態度及情緒耗竭感受,長期累積造成工作倦怠產生。. 二、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的相關研究 Cherniss 認為工作倦怠是需求與資源兩者間的失衡所引發,造成 工作壓力,進而讓個體產生身心的緊張,個體則採取防衛性的處理方 式來因應工作壓力,終導致工作倦怠。 Cared(1984)以特殊教育主任為研究對象,探討工作壓力、工 作滿意度與工作倦怠的關係,研究發現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和工作 倦怠之間有相關存在。 張曉春(1983)指出工作壓力會導致精神緊張、身心疲累,使工 作者產生工作疏離感,工作者以冷漠及逃避防衛的態度來因應工作壓 力,工作倦怠則油然而生。 周立勳(1986)以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工作壓力、控制信 念和工作倦怠的關係,研究發現工作壓力與控制信念對工作倦怠有聯 合預測的功能。. 34.

(45) 單小琳(1988)以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工作壓力是工作倦 怠的來源,高度壓力會產生倦怠。 鄧柑謀(1991)以國中學訓輔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工作壓力、 因應策略和工作倦怠的關係,研究顯示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有相當密 切的關係。 由上述學者研究可知,教師的工作壓力過高會導致工作倦怠的產 生,且工作壓力對工作倦怠具有預測力,兩者具有關聯性存在。. 35.

(46) 36.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係以調查研究法為主,旨在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之工作 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利用問卷進行工作壓力、壓 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量化的資料收集。本章依序說明本研究的架 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及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等共五節, 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理論及相關研究結果,採 用 Gmelch(1988)所提出的的「教師壓力循環」理論模式、Kyriacou & Sutcliffe(1978)及 Moracco & McFadden(1982)所提出的「教師壓 力模式」 ,提出本研究架構,如圖 3-1,主要探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 壓力因應方式與教師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並探討教師不同的背景工 作因素與工作壓力之間的關係。. 37.

(48) 個人背景變項. 教師工作壓力. 性別. 人際關係. 年齡. 專業知能. 教育程度. 社會支持. 專業背景. 學生問題. 教師任教資格. 工作負荷. 教師工作倦怠. 任教年資. 情緒耗竭. 特教任教年資. 無人性化. 任教職務. 低個人成就感. 任教階段別. 壓力因應方式. 任教理由 有無在職進修. 屈服問題. 婚姻狀況. 解決問題. 子女數. 情緒調適 休閒活動 逃避問題. 圖 3-1. 研究架構. 38.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服務於台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 之教師為研究對象。台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班級總數為 53 班,其中 學前階段有 20 班、國小階段有 7 班、國中階段有 8 班及高中職階段有 18 班,教師人數為 117 人。依據 Krejcie and Morgan(1970)之抽取樣本 數的建議,母群體 117 人,共需抽取樣本數 92 人。在考慮教師答題及 回收不完整等因素所造成樣本數不足,隨機取樣發出 105 份問卷。.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和變項編製「特殊 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問卷」作為蒐集資料的研究工具。. 一、問卷編製 本問卷依據研究架構及參考相關文獻,編製「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問卷」以作為本研究之問卷。. 二、問卷內容 本研究問卷內容分為教師基本資料、工作壓力感受量表、工作壓 力因應方式使用頻率量表及工作倦怠感受量表等四部分。分別說明如 下: (一) 教師基本資料 教師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專業背景、教師任教 資格、任教年資、任教職務、任教階段別、任教理由及婚姻狀況等十 個變項。描述如下,見表 3-1:. 39.

(50) 表 3-1. 教師基本資料變項說明. 背景變項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專業背景. 教師任教資格 任教年資. 任教職務. 任教階段別. 任教理由. 婚姻狀況. 項目 男性 女性 29 歲以下 30~39 歲 40~49 歲 50 歲以上 學士 碩士 博士 特教研究所 特教組/系 學士後特教師訓班 其他(請說明: 正式教師 代理代課教師 5 年以下 4~6 年 7~10 年 11~14 年 15 年以上 導師 專任教師 兼任行政 巡迴教師 學前階段 國小階段 國中階段 高(中)職階段 所學相符 興趣理想 公費分發 遷調方便 其他(請說明: 未婚 已婚. 40. ). ).

(51) (二) 教師工作壓力感受量表 教師工作壓力感受量表係參考廖光榮(2002)、詹美春(2002)、 莊蕙伊(2004)等學者的工作壓力感受問卷所編擬,包含人際關係、 專業知能、社會支持、學生問題及工作負荷等五部分,說明如下: 1. 人際關係:即教師與同事之間或與家長之間相處所產生的壓力。 2. 專業知能:包含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能力、進修與研習所產生的 壓力。 3. 社會支持:學校制度規範,或行政工作配合與運作所帶來的壓 力,如行政支持等。除學校行政方面外,漠不關心和過度依賴 老師的家長均可能形成工作壓力。 4. 學生問題:因學生障礙程度或處理行為問題所產生的壓力。 5. 工作負荷:因工作特性所產生的壓力,如工作時間、工作量等。. (三)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使用頻率量表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使用頻率量表係參考吳政融(2001) 、吳俊 容(2002) 、莊蕙伊(2004)等學者的壓力因應方式問卷所編擬,包含 屈服問題、解決問題、情緒調適、休閒活動及逃避問題等五部分,說 明如下: 1. 屈服問題:對問題屈服,聽天由命,接受問題存在事實。 2. 解決問題: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包括蒐集資料、查閱書 籍、向他人請教或參考他人相似經驗。 3. 情緒調適:以較幽默、輕鬆的方式或與他人聊聊,得以讓情緒 得到調適。 4. 休閒活動:藉由從事休閒育樂活動來抒發壓力,如聽音樂、度 假旅遊、運動、看書等。 5. 逃避問題:當問題出現時,不敢面對問題,反而藉由其他事物 來忘卻問題的存在,如先睡一覺等。. 41.

(52) (四) 教師工作倦怠感受量表 教師工作倦怠感受量表係參考廖光榮(2002)、廖本勝(2003)、 莊淑昀(2007)等學者的工作倦怠問卷所編擬,包含情緒耗竭、無人 性化及低個人成就感等三部分,說明如下: 1. 情緒耗竭:即教師產生情緒衰竭或疲勞的感覺,當教師情緒 資源消耗殆盡時,會覺得無法在像以前一樣全心全意付出。 2. 無人性化:指教師變的沒有人情味,對學生的態度消極。 3. 低個人成就感:指教師缺乏個人成就感,認為自己在教學上 沒有效率,也無法做好學校其他的工作。. 三、填答及計分方式 本問卷之三個量表均採用李克特(Likert-type)式五點量表法 作答,依受試者知覺,選擇一項最符合的答案,以反應工作壓力、工 作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倦怠之情形。 教師工作壓力感受量表將壓力分為五個向度--人際關係、專業知 能、工作負荷、學生問題及社會支持,以 5-非常符合、4-大致符合、 3-一半符合、2-很少符合、1-極不符合,來區分工作壓力的感受程度。 分數經加總後,得分越高者,表示其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越大。 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使用頻率量表將因應方式分為五個向度-屈服問題、解決問題、情緒調適、休閒活動及逃避問題,以使用該方 式的頻率作答,選項為 5-一直使用、4-經常使用、3-偶而使用、2-很 少使用、1-從未使用,分數經加總後,得分越高者,表示使用該方法 的頻率越高。 教師工作倦怠感受量表將壓力分為三個向度--情緒耗竭、無人性 化及低個人成就感,採用負向敘述方式,以 5-非常符合、4-大致符合、 3-一半符合、2-很少符合、1-極不符合,來區分工作倦怠的感受程度, 其中正向敘述題的得分計算方式相反。分數經加總後,得分越高者, 表示其感受到的工作倦怠越大。 42.

(53) 四、問卷效度及信度考驗 (一)效度之建立 本問卷採用專家內容效度考驗,將問卷初稿整理成專家用之問 卷,請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與現職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計 10 名,如表 3-2,提供研究問卷之適切性建議並加以修正。. (二)問卷進行預試 問卷預試於民國九十六年四月一日發出,四月十日回收預試問 卷。預試問卷對象為台北市立啟智學校各階段別教師及教師兼行政共 40 位,有效問卷 40 份。. 表 3-2. 建立本研究問卷效度之專家學者(依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服務單位及職稱. 李敏麗. 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教師. 李景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佘永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林瑋仁. 台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教師. 林慧芬. 台北市立啟智學校國中部教師. 姜逸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陳俊隆. 東海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師. 陳錫琦.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陸旳玲.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 黃禎貞. 嘉義縣民雄國中教師. (三)信度分析 本問卷信度採用 Cronbach's Alpha 係數,數值越高代表信度越好。其 結果如表 3-3:.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gez Branch on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zero bltzal Branch on less than zero and link. bgezal Branch on greter than or equal to zero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註2 專責人員包括普通學校及特殊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言語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有特殊教育 需要的學生積極參與體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