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能源治理之研究: 以311東日本震災前後之能源政策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能源治理之研究: 以311東日本震災前後之能源政策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日本能源治理之研究:以311東日本震災前後. ‧. 之能源政策比較. sit. y. Nat. A Study on Japan’s Energy Governance: A Comparison of. n. al. er. io. Japan’s Energy Polic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rch 11 East. i n C Japan h e Earthquake ngchi U. v. 指導教授:林義鈞博士 研究生:胡佳宜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三月.

(2) 謝辭 第二個碩士,唸得很崎嶇。在政大將近六年的光陰中,我似乎又重 新認識了自己,原來自己可以這麼懶散,原來自己這麼不適合做研究, 原來死要面子可以變成一種毅力,原來自己真的可以實現從政大畢業的 夢想,原來自己具有多種可能。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老師,林義鈞博士的循循善誘與不離不 棄,在無涯的學海中耐心領著對社會科學一竅不通的我,一揭理論的神 祕面紗,一探學術的浩瀚無垠,最終抵達完成的彼岸。再者,要感激口 試委員魏玫娟博士、邵軒磊博士的手下留情,一手拿著論文照妖鏡,一 手簽名准予放行。接著,要謝謝來自國發所辦裡佩琦學姐與馬姐的各種 行政上的協助與包容,俾使我能順利取得畢業資格。最後,要感謝一路 走來始終給予精神與經濟上支持的家人與朋友們,在好幾次想要退出喊 卡之際,家人給予我不間斷的溫暖、朋友給予我無止盡的鼓勵(輔以自 己給予自己持續性的催眠),才能穩定自己的腳步走到最後。行文至此, 內心的感激與感動已溢於言表!.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大家都說,成功的果實是甜美的,我想這絕對是因為在過程中所有. n. al. er. io. sit. y. Nat. 的苦澀辛酸都嚐遍了,最後才會覺得結果是甜的。而用了人生中最黃金 的時期拿了第二個碩士學位後,我除了覺得甜甜的之外,更是一種五味 雜陳的甜、帶了點滄桑的甜。而今而後,期許自己將這份感覺銘記於心、 時刻警惕,戒慎恐懼般踏上往後的求知旅程。. Ch. engchi. i n U. v. 謹將本論文獻給摯愛的父母親,胡名揚先生、已故的沈秀宿女士。 胡佳宜. 綜圖一樓檢索室. 2016/3/22. i.

(3) 摘要 全球能源消費大國之中,日本的低能源蘊藏量以及高能源利用率常引起多方 研究。本文從蒐集並整理日本戰後至 2011 年間的能源政策、比較 311 前後兩個 執政黨(民主黨、自民黨)的能源政策立場,到探究日本於 311 後能源政策轉折 的方向及原因、並且進一步推敲出日本的能源治理模式。因此發現,日本在二戰 之後就開始運用一系列的政策手段與能源市場干預途徑,突破低能源蘊藏量之先 天不利條件,達到高能源利用率之後天技術優勢所創造的經濟成長。而當日本經 歷 2011 年 3 月 11 日東日本大震災後,政府更強烈介入能源市場,希望進行能源 結構的轉型,使得日本得以維持能源高自主率與溫室氣體低排放率的目標。本文 因此結論,日本雖然身為能源匱乏國,但是它的能源政策充分體現出了國家介入 能源市場由上而下治理模式的特性,使得日本得以突破能源約束,在諸多能源不 利之條件下開創了近半世紀的經濟高度發展期。此外,本文亦結論日本於全球能. 政 治 大 源治理的角色可以歸納為三:(1)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暨全球能源安全提升的追 立 隨者;(2)區域性能源合作的示範者;(3)全球核能安全建立的示範者等三種 ‧. ‧ 國. 學. 角色。. 關鍵詞:311 東日本大震災、日本能源治理、日本能源政策,全球能源治理.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4) Abstract Japan is noted for its low energy endowment but high energy efficiency among the global top energy consuming nations. In this study, collection of the past Japanese energy policies from 1945 to 2011,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al stances on the energy strategies between the two Japanese ruling parties,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investigation on factors causing a change of Japan’s energy policy post Fukushima contributed to outlining the pattern of Japan’s energy governance. This study found that Japan’s intervening in its the post-war domestic energy market by means of a string of policy instruments has successfully made Japan overcome the predicament of high energy demands out of low energy reserves, further achieve the edge of high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refore. 政 治 大 create its outstanding economic growth. Nevertheless, after experiencing 立post Fukushima, Japan made more effort on the another energy predicament. ‧ 國. 學. intervention into its energy market to transform its domestic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with a view to maintaining high energy self-sufficient. ‧. rates and low GHGs emissions. To conclude, although Japan is a nation of insufficient energy resources, its energy policies reveal the trait that the state intervenes in the energy market by the top-down governance approach to make its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energy constraints, creating a nearly half-century’s economic prosperity. Besides, we also conclude that Japan plays three major roles in the domain of global energy governance: 1. a follower of global GHGs emission abatement and global energy security enhancement, 2. a demonstrator on reg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and, 3. a model of building global nuclear power safety..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Key words: Fukushima, Japan’s energy governance, Japan’s energy policy, global energy governance. iii.

(5) 目次 壹、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二、本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7 (一)研究架構·······································································7 (二)章節安排·······································································8 三、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四、研究貢獻··········································································10. 政 治 大 一、文獻回顧·········································································· 11 立. 貮、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11. ‧ 國. 學. (一)治理理論 ·····································································11 1. 全球治理 ·········································································11. ‧. 2. 國際能源治理 ···································································15. sit. y. Nat. (二)能源安全 ·····································································17. al. er. io. 二、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9. v. n. (一)研究途徑····································································19. Ch. engchi. i n U. (二)研究方法····································································20 三、日本能源政策之回顧(1945~2015)·······································20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兩次石油危機 (1945~1978) ·················20 (二)兩次石油危機後到京都議定書 (1978~1997) ·······················23 (三)從京都議定書到 311 東日本大地震(1997~2011) ··············25 (四)311 東日本大地震到巴黎會議(2011~2015) ·····················33 參、日本能源政策之形成與民主黨(2008~2012)與自民黨(2012~2015) 之能源政策比較 ····································································39 一、日本能源政策之形成 ··························································39 iv.

(6) 二、民主黨之能源政策方針(2009~2012)····································44 三、自民黨之能源政策方針(2012~ ) ········································47 肆、討論:日本之國內能源治理與全球治理 ·····································52 一、日本國內能源治理 ·····························································52 (一)日本能源結構與產業能源消費概況 ··································52 (二)日本的能源安全 ··························································59 (三)日本 311 後相關法令的變更 ···········································66 (四)日本能源系統的轉換與 311 後再生能源的契機 ···················70. 政 治 大 二、日本與全球能源治理 ··························································76 立. (五)日本民意與核能 ··························································73. (一)日本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77. ‧ 國. 學. (二)日本與 G7/8 高峰會 ······················································82. ‧. (三)日本與全球能源供應版圖之位移 ·····································85. y. Nat. (四)311 福島核災對全球能源治理的影響 ································88. er. io. sit. 三、日本的能源治理 ································································89 (一)日本的能源政策演進 ····················································89. al. n. v i n (二)日本能源治理模式C·······················································91 hengchi U (三)日本的全球能源治理之角色 ···········································93 伍、結論 ···················································································94 參考文獻 ···················································································98. v.

(7) 表次 表 2-1 六種全球治理 ···································································12 表 3-1. 2030 年日本能源的三個情境 (エネルギー・環境の選択肢) ····46. 表 4-1 日本能源安全的演進 ··························································60 表 4-2 日本能源安全評價指標 ·······················································62 表 4-3 日本 2010、2013 年能源安全點數表 ······································63 表 4-4 2000 年代與近年主要能源消費國之能源安全點數表·················65. 政 治 大. 表 4-5 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之歷年重要締約國會議 ······················78.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圖次 圖 1-1 研究架構圖 ······································································7 圖 1-2 日本能源政策之變數 ··························································8 圖 1-3 章節安排圖 ······································································9 圖 2-1 能源安全光譜之 4A’s ··························································19 圖 2-2 S+3E 之概念 ···································································34 圖 3-1 日本的能源政策制定之主要行為者關係圖 ···································41. 政 治 大. 圖 4-1 日本 2007 年能源供需結構圖················································54. 立. 圖 4-2 日本 2010 到 2015 年發電供給能源之變動 ···································55. ‧ 國. 學. 圖 4-3 日本 2013 年初級能源消費比例圖 ·············································56. ‧. 圖 4-4 日本 1990~2014 年石油消費與進口量曲線圖·································56. Nat. sit. y. 圖 4-5 日本 1973~2011 年部門別能源消費與實質 GDP 之推移 ··············58. n. al. er. io. 圖 4-6 日本能源政策之演進 ··························································90. Ch. i n U. v. 圖 4-7 日本由上而下之能源治理模式 ··············································92. engchi. vii.

(9) 壹、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為生、追求經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資 源;能源因其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性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工業發展、經濟發展、 科技發展等文明發展。能源之於工業文明如同藝文之於文藝復興,然而能源因其 分配不均、蘊藏量有限等天然條件在世界各國之間形成了程度不一的問題。當世 界進入廿一世紀之後,全球化的時代加速來臨,除了傳統經濟列強(美國、歐盟、. 治 政 日本)地位起了微妙轉變之外,過往全球能源供需的版圖亦產生了位移,更加增 大 立 添了全球能源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穩定性。已開發國家為掌握能源以增強能源 ‧ 國. 學. 安全、開發中國家為取得能源以發展經濟成長,雙雙皆對能源有著迫切的需求,. ‧. 進而加速了能源的耗竭,並且加劇了能源的爭奪。全球能源環境現下正面臨著若 干挑戰;不斷攀升的油價、全球資源的競爭、溫室氣體的排放、能源蘊藏之耗竭. y. Nat. io. sit. 等問題所造成的衝擊遍及全球,阻礙全球能源體系的正常發展。對此,各國對能. n. al. er. 源的管理乃至國際間對能源問題的合作等議題在現下顯得格外重要。對一個國家. Ch. i n U. v. 而言,能源議題關乎一國的國家安全、經濟成長、社會發展等、甚至是政局穩定. engchi. 等,對全世界而言,能源議題影響著各國外交政策、跨國環境議題、國際政經情 勢穩定等,此意味著能源不單單只是一種國際貿易的商品,因此有些政治學家將 非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稱作是一種「戰略性物資(strategic goods)」(Thijs Van de Graaf, 2013, p. 3)。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儘管能源部門能夠市場化,卻無法放任 其完全自由化,因此政府總是扮演著能源市場的主要的行為者;對於全球市場而 言,因為能源市場本身跨疆界的特性,能源市場的管理必須打破國界的藩蘺,各 國政府必須合作來面對能源相關的議題,聯合國甚至將能源視為全球治理議程上 最重要的部分(UN-Energy 2006, p.1)。綜上所述,在全球性能源約束的現下, 能源是否能夠透過具合理性的分配與系統性的治理來緩解當前全球能源環境緊 1.

(10) 張局勢,降低因能源所導致的風險,甚至減少能源消費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 成為當前全世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議題。 在全球能源議題討論進入白熱化時代之際,能源治理(energy governance) 在國際制度上除能源取得本身的討論以外,尚且牽涉到如氣候變遷、永續發展、 區域和平等跨領域與跨疆界議題因而備受重視。然而在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Kranser, 1983; Young, 1989; Rittberger & Mayer, 1993)中,迫在眉睫的 能源問題卻缺乏具有全球制度性之建制機制。相較於特定領域的國際組織,如世 界貿易組織(WTO)之於國際貿易、世界衛生組織(WHO)之於國際衛生、世. 政 治 大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之於全球糧食安全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立 界銀行(WB)之於國際融資與脫貧政策、國際貨幣基金(IMF)之於國際匯率、. ‧ 國. 學. 之於全球暖化議題等,能源領域在當前的國際建制上是缺乏一個具統籌性的機制 來管理當前國際上數個相互重疊卻又彼此分隔的能源組織1。在現行的國際能源. ‧. 系統之下,大國與大國之間、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能源出口國與進口. sit. y. Nat. 國之間等平和的合作、多邊乃至全面性的對話、並且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 al. er. io. 中,必須透過全球治理與合作,方能在上述理想目標間取得平衡。此外,在國際. v. n. 政治角力的舞臺上,大國常常是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在國際能源進口的市場上,. Ch. engchi. i n U. 大國之間往往是相互競爭的對手,國際能源治理議題需要大國摒除本國功利主 義,透過其全球政治的領導力,以國際間利益協調的立場來擔綱治理之責,並藉 此維持全球總體經濟的穩定性。在 2005 年假英國蘇格蘭葛倫伊格(Gleneagles) 召開之 G7/82高峰會之中始見與全球能源治理相關的議題,八大工業國之間對於 共同處理國際間能源問題開始有了初步的討論(Lesage et al, 2009, p. 259) 。該會 議中除了全球能源治理議題外,全球暖化的減緩亦為主要討論議題,其中以提高. 1. 2. 雖然國際間存在有國際能源署 IEA,但其層級卻不如前述之國際組織般具統籌性(Thijs Van de Graaf, 2013, p. 5; Lesage et al, 2009, p. 1; Leal-Arcas & Gosh, 2014, p. 15)。 G7 的創始會員國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而 G8 則是前述會員國 加上俄羅斯,而俄羅斯的會籍於 2014 年遭到凍結。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八大工業國組 織 2.

(11) 能源使用效率及投資再生能源來減少對傳統石化能源的依賴則為主要手段,希望 藉此來處理抑制全球溫化以及提升國際間能源安全兩項目標(Lesage et al, 2009, p. 267) ,其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國對於全球能源治理之重視日甚,並且具有全球能 源治理必須透過其本身改變能源消費習慣來引導之自覺。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如 聯合國、國際能源署這等龐大的國際組織在回應全球能源議題上的效率及權威不 高的情況下,G7/8 這種集結了世界上少數但強勢國家之非正式的治理組織則能 在處理能源相關議題時顯得較具迫力且即時,倘若這些關鍵國家對於能源治理議 題缺乏興緻,則遑論全球各國共同協力合作了。鑑此,大國的以身作則對於國際. 政 治 大. 能源合作議題的可行與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 G7/8 在全球能源治理建制中 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立. ‧ 國. 學. 全球能源消費大國之中,日本的低能源蘊藏量以及高能源利用率常引起多方 研究。事實上,日本為能源匱乏國,自二戰後經濟開始復甦後即開始對進口石化. ‧. 能源(石油、天然氣等)有著與日俱增的需求,經由政府透過國家機制與調整型. sit. y. Nat. 市場機制並行之能源政策的帶領下,日本突破了能源約束,在諸多能源不利之條. al. er. io. 件下開創了 20 年的經濟高度發展期,躋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 20 年的經. v. n. 濟高速發展榮景之後,日本 1991 年的經濟泡沫化造成日本經濟陷入 20 年成長停. Ch. engchi. i n U. 滯期,日本除了要面對國際情勢的轉變以及全球能源環境的變動下所遇到的如何 提升能源安全、能源自主率、調整能源結構與消費習慣等問題外,仍需更進一步 構思如何以當前的能源局勢維持其國內經濟穩定等問題。1997 年召開的京都會 議中,日本為求提高能源自主以及達成對於《京都議定書》中的減排目標,日本 甚至立下了核電立國的 50 年計劃,此舉在 1986 年車諾比(Chernobyl)核災後 全球普遍對於新建核電計劃之躊躇氛圍下顯得野心勃勃,在全球大吹再生能源風 的能源趨勢下也頗具爭議,又與日本自詡為節能科技大國及太陽能先驅的國際形 象大相逕庭。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國際石油價格低廉,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得以以此作為 3.

(12) 後盾,並且訂定以石油為主的能源發展策略,逐漸淘汰其國內原本的龐大煤礦工 業與市場,未料在 1970 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重挫了日本原以石油為主的能 源政策。石油危機的爆發除了迫使日本體會到過度依賴進口石油的危機意識,也 間接開啟了日本研發替代能源之路。因此在 1970 年代中期,日本政府頒布「陽 光計劃」開始發展替代石油之能源政策,其中以太陽能發電為主、地熱、氫能、 海洋潮汐、海洋風能等為輔的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然而早在 1950 年代即發展的 核電產業之技術較太陽能技術為成熟,在一方面核能產業掌握在既得利益團體手 中、另一方面政府出面主導扶植核電產業的情況下,電力事業的發展出現了倚重. 政 治 大 年代起,日本國內工業急速成長對能源之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在考量到國內石化 立. 發展核電的情況, (尹曉亮,2011,頁 97-100;Vivoda, 2012, p. 137) 。而自 1980. 能源蘊藏匱乏加諸國際石油供給不穩定之雙重不利條件下,日本遂開始提倡節能. ‧ 國. 學. 政策,並且鼓勵企業發展各式各樣的節能科技。1997 年 12 月假日本京都召開之.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會議(COP3)中,《京都議定書》. y. Nat. 以其具有法定約束力之姿,明訂附件一國家(OECD 中除墨西哥外的所有 24 個. er. io. sit. 成員、歐盟、前蘇聯各共和國及前東歐共產國家,合計 37 個成員)及摩洛哥與 列支敦斯登共 39 個國家,將在未來 20 年間降低溫室氣體之排放。隔年,日本政. al. n. v i n 府提出「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 C h,明訂日本政府須制定「京都議定書目標達成 engchi U 計畫」,規定各類溫室氣體之排放減量目標、應實施之各項措施、國內各機關團 體應採取之對策等具體化項目並且修訂「節能減碳法」,將耗能產品的能源效率. 標準納入法律條文之中,自此日本開始步上發展成為核電大國之路、奠定了往後 以擴張核電發展為主之能源策略基礎。站在國家利益的考量之下,日本參與《京 都議定書》與其本身的能源治理方向並不相悖。換句話說,節能減碳乃日本自石 油危機後一直致力之事,能源約束在制度與政策的巧妙安排下並未成為長期經濟 發展的瓶頸,反而能促進能源安全之維持。《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對內只是進一 步強化了日本原有的節能減碳政策,對外卻能夠向國際展示其先進節能科技之國 力(尹曉亮,2011,頁 274-275)。1997 年往後近十五年的時間,日本一步步地 4.

(13) 強化並鞏固核能發電在國內不可動搖的地位,在 2006 年頒布的《新國家能源戰 略》中更確立了核電立國計劃(尹曉亮,2011,頁 277) 。2011 年 3 月 11 日發生 東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嘯襲擊了位於福島縣的第一及第二核電廠而引起核 災,儘管其他地區的核電廠並未傳出重大災情,日本政府在面對輿論的壓力下仍 關閉國內其他的核電廠,不得不以增加進口石化能源用以火力發電的方式來替代 原有的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近三成的缺口,此舉不僅使得日本石化能源進口增加 比例達 25.2%3(約為 4.3 兆日元,占日本 2011 年總進口金額的三分之一)、造成的 貿易赤字對已經疲軟的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外,改以火力發電方式亦增加各電. 政 治 大 135-137)。311 之前,核能發電每年為日本減少 14%的碳排放量(Nakano, 2011; 立 力公司的發電成本、造成日本總體碳排放量增加比例達 2.1%(Vivoda, 2012, p.. Vivoda, 2012, p. 137) ,若核電未能投入服役的情況持續下去,日本將難以達成《京. ‧ 國. 學. 都議定書》4中 2020 年的減碳目標(減少 1990 年水準的 25%) 。然而在面臨核災. ‧. 所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與社會大眾普遍反核的氛圍之際,再加上《京都議定書》. y. Nat. 的壓力,日本政府遂宣布提高再生能源研發的層級以提升能源安全,重新訂定以. er. io. sit. 發展太陽能與其它替代能源為主的未來能源發展策略,並且說明將提升再生能源 的發電比例,將於 2020 年代初期達到增加比例達 20%的目標(Vivoda, 2012, p.. al. n. v i n 135-136) 。綜觀日本 1945 年至 C2011 h e年的能源政策概述,發現每隔二十年左右會 ngchi U 有一次重大的能源政策更迭,但是大抵上都是以提升能源安全為主軸。. 當 311 東日本大地震所引發的核災重挫日本的國內能源市場之際,全球進入 廿一世紀後,原有的石化能源的消費與產出國家的版圖亦有所變更。新興國家如 中國與印度等的興起對石化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其能源之爭排擠到日本既有的 能源進口供應鏈;石油產出國除了俄羅斯的加入外,美國頁岩油的成功開採亦讓 3. 4. 為了補足原有占總發電量近三成的核能發電量,日本進口液化天然氣、原油與石油產品的增量 比率分別為 37.5%、21.3%、39.5%, 2015 年簽署的《巴黎協定》被視為是《京都議定書》的延續,並加入(1)把全球平均氣溫升 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 2℃之內, (2)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 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3)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 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等之目標。 5.

(14) 世界原油供應鏈產生變化,形成另一個原油供給鏈變動的不確定性。在先天能源 蘊藏量不足的條件下,日本處理能源使用的分配、能源消費的控管、能源組合的 多樣化等內部議題,以及在面對國際上能源進口國的競爭、能源價格的波動、能 源供給國政治情勢的不穩定、世界能源供應版圖的改變等外部壓力,在在考驗著 日本在國際能源市場上運籌帷幄及其在能源治理上的能力。 在 311 東日本震災屆滿三周年後日本重啟其國內部份核電廠之際,本研究欲 透過觀察並分析日本國內外能源政策的變動來瞭解日本能源治理之脈絡,提出下 列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2. 日本的能源治理將如何面對全球能源供應版圖之位移? 立. 1. 日本在能源治理議題上所面臨的挑戰如何體現於其能源政策?. ‧ 國. 學. 3. 日本 311 大地震後發展核電之能源政策之改變為何?.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分析當前日本能源安全與能源政策之現況. ‧. 與能源治理之模式,瞭解日本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並探討其參與之. y. sit. n. al. er. io. 素。. Nat. 誘因並且檢視 311 東日本大地震前後日本能源政策並且探討政策變動之因. Ch. engchi. 6. i n U. v.

(15) 二、本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一)研究架構 依據全球能源治理的理論,本研究擬定的研究架構如下:. 日本在能源治理議題上所面臨的挑戰如何體現於其能源政策? 研究問題. 日本的能源治理將如何面對全球能源供應版圖之位移? 日本 311 大地震後發展核電之能源政策之改變為何?. 全球治理理論. 立. 政 治 大. 國際能源治理. 資料來源. 學術期刊論文資料庫:Jstor, Energy Policy, NCCU Library data base,. ‧ 國. y. n. al. 1990 年全球暖 化議題. sit. 1970 年代兩次 石油危機. er. 1945 年戰後能 源結構變動. io. 的 更 迭. Nat. 日 本 能 源 政 策. Google Scholar, etc.. ‧. 與分析. 學. 主要對話. 訂定以石油為 主的能源政策 (主要能源從煤 礦轉向石油). Ch. e國內外因素 ngchi. 提升能源安全 之能源政策 (以石油與天然 氣為主). v. 提升能源效率 之能源政策. 確保能源安全 之能源政策. (以發展核能為 主). (以強化再生能 源發展主). 圖 1-1 研究架構圖. 7. i n U. 2011 年東日本 大地震.

(16) 關於日本能源治理的獨立變項為內外在因素,例如能源缺乏、石油危機、氣 候變遷締約國會議、國際石油供需版圖的變動、311 東日本大地震等,而應變項 則為日本能源政策下推動何種能源為主軸的變動。如圖 1-2 所示:. 源需求激增. 1970 年代 兩次石油 危機. 能 應 源 變 政 項 策. 訂定以石 油為主的. 提升能源 安全之能. ). 能源政策. 源政策. 日本國內能. 立. 1980-2000 年代 全球環境暨暖化 議題. 2011 年 東日本 大地震. 提升能源效率、確 治 3E 政立核電立國及 大. 增加再生能源並減少 核能、確保 S+3E 之能. 能源政策綱領. 源政策. 圖 1-2 日本能源政策之變數. ‧.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製.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章節安排. 2015 年 核能電 廠重啟. 學. ‧ 國. ). 1945 年戰後. (. (. 國 自 內 變 外 項 因 素. Ch. engchi. i n U. v. 根據上述的研究架構,筆者進一步勾勒出本研究之預計章節安排:. 8.

(17) 第一部分 理論的建立. 壹、 緒論 貮、 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日本能源 政策回顧(1945~2015). 參、 民主黨(2009~2012)與自民黨(2012~2015) 之政策比較 肆、 全球治理與日本能源治理. 第二部分 日本能源政策分析. 政 治 大. 立 伍、 結論. 第三部分. ‧ 國. 學. 結論. ‧. 圖 1-3 章節安排圖. y. Nat. sit. 本研究預計將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闡述本文之研究背景、研究動. n. al. er. io. 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預期研究成果等內容;第二章為文獻回顧,回顧有. i n U. v. 關能源治理相關之文獻以及日本能源政策沿革,以及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之闡. Ch. engchi. 述;第三章為彙整 1945 年到 2015 日本能源治理與政策變遷之沿革;第四章首先 探討日本能源政策的形成過程,並且以此做為分析 2009 至 2015 年之間不同的執 政黨之能源政策的基礎;第五章針對全球治理與日本能源治理做進一步討論,將 分成國內與國外進行討論;第六章為結論。在第三章中,本研究將日本能源政策 沿革進一步細分為四個時期:1.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兩次石油危機;2. 從石油 危機到京都議定書;3. 從京都議定書到 311 東日本大地震;4. 2011 年 311 東日 本大地震之後到 2015 年。此四個時期的能源政策有著較為鮮明的區別,分別依 照不同的國內外因素來探討影響政策形成的問題為何,並且藉由統計數據及相關 文獻的整理來評析其能源政策推動之成效,進一步推敲其未來發展之動向及可能 9.

(18) 面臨的挑戰,並且勾勒出日本能源治理的脈絡。. 三、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探討日本的能源治理,研究範圍從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至 2015 年 8 月日本政府決議重啟其國內核能電廠後為時間範圍,探討日本能源政 策之沿革,並從中拮取能源政策的動向並討論其變動因素。研究限制的部分則為 空間上的限制,由於筆者並不身處日本,因此初級資料的取得不便於日本當地取 得,多數文獻與參考資料因此將藉由學術期刊與論文之搜尋來克服。本研究所取. 政 治 大 文、新聞暨評論網站、民調資料等。 立. 得之文獻參考資料的涵蓋時間為 1945 年至 2016 年,資料來源包含書籍、期刊論. ‧ 國. 學. 四、研究貢獻. ‧. 當全球能源市場競爭愈烈、世界各國都在想方設法提升其國家的能源安全之. y. Nat. 際,單一國家甚至是各國之間皆需正視世界能源議題必須透過制度與規範等手段. er. io. sit. 來共同治理。當前日本除了必須處理其國內 311 震災後衍生出的一連串能源運籌 上的問題外,也要面對來自國際能源市場的競爭壓力,能源治理議題上著實面臨. al. n. v i n 著重重考驗。本研究希望透過分析日本國內外的能源政策以及變動走向來研究日 Ch engchi U. 本能源治理,冀望能夠由此提出較具建設性的研究建議。本文的研究貢獻如下: 1. 理論使用上:關於 Rosenau 所提出的全球治理分類太理想性,缺乏佐證的案 例能夠強化;尹曉亮的日本能源政策雖然詳盡,但卻缺乏理論背景。本研究 將針對上述兩點不足之處加以互補,期望對於理論能夠做出延續。 2. 政策分析上:分析日本面對震災時的危機處理能力、能源政策的應變能力, 以及能源治理上的程序與方法,對日本的能源治理之議題提出政策上的建議。. 10.

(19) 貮、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一、文獻回顧 (一) 治理理論 本節的文獻回顧將分類說明關於治理的理論,以及治理與能源政策、能源安 全有關的討論。全球治理中包含多個議題,舉凡發展、全球經濟、人類安全、環 境、氣候、能源等,而氣候變遷對進入廿一世紀的全世界而言已形成全面性且多 層次的影響,形成氣候變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即為石化能源的使用所造成,因此. 政 治 大. 當前世界各大國認為能源治理為全球氣候變遷議題中亟需處理的課題。因此本文. 立. 將引用全球治理的理論,並且切入至能源治理,希望從能源治理的角度進一步探. ‧ 國. 學. 索日本能源治理與能源安全的經緯。. ‧. 1. 全球治理:. sit. y. Nat. 治理(governance)一詞雖然具有管理(government)之意涵,但是管理僅是. al. er. io. 達成治理的手段之一(Florini & Sovacool, 2009, p. 5240)。以往,能源管理的研. v. n. 究大多聚焦於政府的作為,而能源治理則是注重發生在正式的政府體制之外的治. Ch. engchi. i n U. 理。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對於非正式政府體制的治理頗感興趣,由於全世界並無 單一一個具有權威性的主體能夠治理全球,為了不讓各自為政的世界各國之個別 行為破壞世界整體性的和諧,議定一套制度規範國際成員、俾使國際系統能夠正 常運作即為全球治理的概念,就如同一國政府在其國內所做的事一樣(Finkelstein, 1995, pp. 367-372)。全球治理為由「國家治理」或「政府治理」引申而來的概 念,基本假設為「透過全球化的過程,全世界形成 一種管理全球公共事務的需 要與機制(鍾京佑,2006,頁 114)」 。在國際關係領域裡,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 主義對於國際體系的看法有下列共同基本假設: (1)國際體系之結構,決定一個 國家之前途;(2)國際社會是一個無政府狀態(anarchic)的社會,認為世界缺 11.

(20) 乏權威力量,始終激發著各國競逐權力,以避免自身遭受其他國家的威脅;(3) 國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鍾京佑,2006,頁 115)。新自由主義進一步認為 因為國際社會處於一個無政府的狀態,國際社會間的和諧不是依靠強制法律來維 持,而是需仰賴制度規範來達成。全球化導致了無法僅憑單一經濟體或各別國際 組織之力而能解決的國際問題與事務,因此全球治理必須匯集多元的行動者與各 國政府共同努力。在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理論裡, 根據 Krasner 所 詮釋的國際建制是指「在國際關係的特定領域,行為者所共同期望的一組隱性或 顯性的原則、規範、規則及決策程序」 (Krasner, 1983, p. 2) 。根據國際建制理論,. 政 治 大 在一套『原則、準則、規範、及決策程序』所構成的建制上」(鍾京佑,2006, 立. 全球治理指的是沒有政府的治理, 「國際合作的形成與國際組織的存在, 是建立. 頁 123)。Rosenau 對於治理,在其著作 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 國. 學. globalization 中歸納出六種擴及分合共存(fragmegration)的六個面向之治理系. ‧. 統,如表 2-1 所示:. n. al. 單向 (垂直或水平). Ch. engchi. 非正式. sit i n U. v. 多向 (垂直和水平) 網絡治理型. 由上而下治理型 正式. er. 程序 (每種治理型式中集體的種類). io. 結構. y. Nat. 表 2-1: 六種全球治理. (Top-Down Governance) 例:政府,跨國企業. (Network Governance) 例:政府,跨政府組織,非政府組 織,國際非政府組織. 由下而上治理型. 並行型. (Bottom-Up Governance) 例:大眾,非政府組織,國際非政 府組織. (Side-by-Side Governance) 例:非政府組織與國際非政府 組織,政府. 12.

(21) 莫比烏斯網型. 市場治理型 正式與非正式 混合. (Market Governance) 例:政府,跨政府組織,菁英團體, 市場,大眾,跨國企業. (Mobius-Web Governance) 例: 政府,跨政府組織,菁英團 體,市場,大眾,跨國企業, 非政 府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 資料來源:Rosenau, J. N. (2003). Distant proximities: Dynamics beyond globaliz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397. 從結構方面來看,治理可分為六種模式,正式的結構有由上而下治理與網絡 治理型;非正式的結構有由下而上治理與並行型;混合式的有市場治理型與莫比 烏斯網型。單向的治理結構為線性的治理程序:由上而下治理型常見於正式之有. 政 治 大. 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 government);由下而上治理型則為非正式無政府的. 立. 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市場治理型則是混合了正式與非正式之. ‧ 國. 學. 市場機制的治理(governance by market model)。多向的治理結構則為非線性治 理程序的複合與延伸且伴隨著分合共存(fragmegration)的出現。. ‧. 從議題方面來看,最近幾十年來許多學者們開始提出發生在正式國家體制外. y. Nat. io. sit. 的治理,其規模層級小至社區團體,大至整個世界,國際關係學者們也對國際組. n. al. er. 織的治理行為感到興趣,假定在正式的世界政府缺席時,國際組織如何來治理全. i n U. v. 球層級的議題,因此強化全球治理的討論(Florini & Sovacool, 2009, p. 5240)。. Ch. engchi. 全球治理可以涉及若干個議題,包括人權、環境與生態、能源、貧窮等全球性的 問題;在能源的議題方面,因為能源供需在世界舞台上將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緊緊 結合在一起,能源治理因此遷涉到全球公共利益(global public goods),需要全 球性的多邊參與,而非一國單邊或者單憑市場機制就能達成治理之目的,而且一 旦全球公共利益被提供,則世界各國皆會受惠(non-excludable)且互不衝突 (non-rival),因此,治理如此利益重大的全球議題將需要透過國際政府組織之 體制,諸如國際能源署(IEA) 、G7/8 高峰會等方能進行(Florini & Sovacool, 2009, p. 5240)。然而,在處理關於全球共同利益的治理議題時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世界普遍存在著搭順風車(free rider)的事實(Florini & Sovacool, 2009, p. 13.

(22) 5240; Sandler, 1992, p. 17),要克服此一現象需要幾個步驟來達成:(1)將構成 集體行為者定為一群體,(2)以若干個系統來決定何種貨物(或服務)無法完 全供應給該群體,(3)產生共識來釐清以何種規則來獲得這些貨物(或服務) 以及誰將支付生產這些貨品(或服務)所必要的成本,(4)監督誰真的有付錢 且讓賒帳的人付錢(Florini & Sovacool, 2009, p. 5240)。另外一個治理上的問題 則為外部性(externalities) ,係指一個行為者之行為直接影響其它行為者的福祉, 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或獲得回報。在國際間,某一國家因某一項活動而生的外 部性會對其它國家造成影響,必須受到重視與處理,因此處理好外部性問題亦為. 政 治 大 過國與國之間共同的制度來規範 。綜上所述,全球公共利益的提供需要依靠國 立. 全球治理的一環。從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Society)的角度來看,外部性需透 5. 際間的合作方能達成(Thijs Van de Graaf., 2013, p. 35)。在國際舞台上,能源議. ‧ 國. 學. 題比起其他國際議題更具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與相互脆弱性. ‧. (intervulnerability);一國的能源政策會影響全球能源系統中的社會經濟、生態. y. Nat. 與政治動向,因此全球能源治理是建立在一個「宇宙船地球號(Spaceship Earth)」. er. io. sit. 的規範前提下提供框架以便協調各國能源政策,確保一國會將另一國的利益列入 考量(Lesage & Westphal, 2010, p. 4)。因此必須透過建立正式的政府間制度. al. n. v i n (formal inter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經過協商、明確的安排(explicit Ch engchi U. arrangement)來「限制、排除、授權國際能源治理參與者的行為(Thijs Van de Graaf,. 2013, p. 16)」。鑑此,在 Rosenau 的全球治理分類中,全球能源治理的範疇屬由 上而下治理型。 從能源的形態來看,主宰著全球能源供應的主要能源是以石油於天然氣為 首,也是政治色彩濃厚的商品(politically charged commodities)。石油是目前世 5.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中對於國際社會概念的發展,國際社會的標準為(1)國家之間有共享的通 則與制度(institutions);(2)國家之間有共同的利益(interests),因此彼此之間互相牽制; (3)國家之間有共同的認同(identity)與文化;(4)國家之間有共同的準則(norms)(Hook, 2010, p. 60)。國際社會中主要的制度為外交、戰爭、權力的平衡、強權的管理與國際法。因 為這些因子的存在,國際社會中的成員們享有某種程度的自治與穩定,而戰爭則是維持國際社 會完整的手段(Bull, 2012, p. xix, 4th ed.)。 14.

(23) 界上初級能源中最大的單一品項,並且估計至少在 2030 年前能維持在 30%的供 應比例。天然氣則是第二大初級能源,約佔整體的 20%,並且估計在 2030 年前 會增加到 22%(Goldthau & Witte, 2009, p. 373)。因此對進口國而言,以穩定的 量與價格取得石油與天然氣是政策的主要考量而多受到政府的介入,而對生產國 而言,石油與天然氣常是該國的重要收益來源,也是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力。然 而這樣的能源安全之地緣政治卻被錯認為是建立在零合賽局(zero-sum game) 的前提上,亦即若有一國為能源安全國,則會有另一國是能源不安全國。傳統上, 國際能源政治是由一群為能源競爭的國家所形塑著,因而形成了零合的結果。以. 政 治 大 來市場力量是決定石油與天然氣之出路的重要地位之假設。以國家為中心的觀點 立 國家為中心的觀點忽視了市場力量之於石油與天然氣的重要性,以及過去 30 年. 會試圖以干預的力量來決定價格,但最後證明干預市場是徒勞無功的(Goldthau. ‧ 國. 學. & Witte, 2009, p. 376-377)。若決策者欲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全球能源治理,則需. ‧. 考量下列事項:(1)由愈來愈多的國際能源市場來扮演維護供需平衡的中心角. sit. y. Nat. 色; (2)打造這些市場之規則的重要性,也就是制度結構(Goldthau & Witte, 2009,. io. er. p. 374)。制度對一個有效率的市場運作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遊戲規則,而國際合 作則是打破零合僵局的解套方式,因此制度化的國際合作勢必為全球能源治理得. n. al. 以順利運行的途徑。. Ch. engchi. i n U. v. 2. 國際能源治理: 從 Rosenau 的分類中,Florini & Sovacool(2009)進一步說明了在國際能源 治理中有四種國際制度:(1)國際政府組織(如國際能源組織 IEA),(2)高峰 會(如 G7/8),(3)多邊發展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 ADB),以及(4)公私部 門之間的合作關係(如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夥伴 REEEP)。Goldthau & Witte (2009)則認為全球能源市場中的制度功能可以分為下列三種:(1)用來修正 市場失靈的制度,例如國際能源署(IEA),(2)用以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 例如國際能源論壇(IEF),(3)用來設定市場交換之規則與標準的制度,例如 15.

(24) 世界貿易組織(WTO)(Goldthau & Witte, 2009, p. 374)。然而,在全球能源治 理中,大國是參與全球能源治理的成員中最主要的角色;大國不管是在經濟或是 外交上具有某種程度之上的領導能力,也在全球能源消費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 地位。然而大國之間卻也因為彼此間的利益拉扯以及國力較勁而使全球能源治理 議題顯得裹足不前。Florini & Sovacool(2009)的說明也因此強化全球能源治理 屬於由上而下治理型。 除了大國之間的權力消長之外,還因為世界當前的能源系統並不永續,如同 前國際能源總署署長田中伸男所言之「目前能源供給與消費的現況無疑是不永續. 政 治 大 決,還需要社會習慣、規定、結構的革新方能執行。當前以石化能源為主的能源 立 的(unsustainable)」6,若要將能源系統轉變成永續性的,則不僅需要技術來解. ‧ 國. 學. 建制具有一些無法單就個體力量能夠改變的主流特質,諸如使用者習慣、市場結 構、管理架構、科學知識與文化意義等,肇因於此能源系統在世界各大工業國之. ‧. 間早已行之有年且根深蒂固,而此積習需要全球性的多方協調與合作方能改變個. sit. y. Nat. 別工業國家,將現行之非永續的能源系統導向全球永續能源之路。Thijs Van de. al. er. io. Graaf(2013)亦聲明國際政府制度的在全球能源治理中雖不完整但極其重要的. v. n. 性質,並且提出全球治理機制(global governance mechanisms)為實現全球永續. Ch. engchi. i n U. 能源建制之必要條件。全球治理之機制必須追求下列目標: (1)確保能源安全; (2)對抗能源貧乏; (3)重視環境外部性; (4)做好國內良好的能源管理(Dubash & Florini, 2011, p. 7-10; Thijs Van de Graaf., 2013, p. 37),其中確保能源安全對能 源禀賦匱乏的國家而言更是首要之務。 在認同全球能源治理向由上而下的治理形態上,Thijs Van de Graaf(2013) 肯定了 G7/8 之於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性,認為相較於規範性質較強的國際能源 治理組織如國際能源署,或者是偏向區域性的能源治理組織如 OPEC,G7/8 在全 球能源治理議題的處理較具針對性,且高峰會的召開與議程的制訂會比正式的國 6. 出處: http://blog.goo.ne.jp/kitaryunosuke/e/872f8ee48750dca833d22ba37ce305ac 16.

(25) 際組織更具機動性。像是能源這種牽涉範圍較廣、較為迫切及複雜的議題就適合 透過 G7/8 來討論,其優勢在於 G7/8 集結了世界上關鍵性的少數具領導地位的國 家,站在外交力上相互抗衡、經濟力上相互牽制的對等(equal footing)國際關 係上,對於能源議題能夠透過權衡(trade- off)來討論,達成一個不止是 G7/8 成員受惠、更利於整個國際社會之能源永續的協議。並且,以 G7/8 本身做為一 個能源領航委員會(energy steering committee)的角色,在國際社會中為大家謀 福利,致力於全球能源乃至全球經濟發展之上,補足現存國際制度裡的不足之 處,也正因其本身即受能源議題所困,諸如國際油價高漲與國際經濟動蕩,因而. 政 治 大 員會,G7/8 在國際上重要的功能在於(1)審議的角色(deliberative role) ,建立 立 共商一個利人利己的全球能源治理對策即成了 G7/8 首要之務。做為一個領航委. 一個透明、信任、具有共識的國際論壇;(2)協調其國家政策,使其國內政策得. ‧ 國. 學. 以同步施行;(3)議程的設定者(agenda setter) ,將重要的議題設定為全球議題,. ‧. 提升該議題的國際意識; (4)鼓勵多邊合作,將能源鑲嵌進總體經濟表現、環境. y. Nat. 保護等議題中,引起其它國際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關心並共商對策(Thijs Van de. er. io. sit. Graaf, 2013, p. 127) 。然而,鑑於 G7/8 高峰會本質上並不具正式約束力,能源議 題之於經濟發展又是如此關鍵,雖然 G7/8 具有上述優點與功能,但若要真正達. al. n. v i n 到「治理」全球能源的目標,則 C hG7/8 內部成員間存有之許多意見分歧與衝突尚 engchi U. 需透過長期的協商來消弭與磨合。儘管如此,G7/8 仍被期盼能以其強大的能力, 能夠一方面顧及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另一方面對改善全球能源現況做出頗具規模 的貢獻。. (二)能源安全 一般而言,能源安全是指能源供應上的安全(security of supply, SOS) ,原本 係指單就能源政策的決策上能夠安全及穩定地取得石油及其它石化燃料而言。近 代關於能源安全之政策論述多聚焦於取得(access)該項資源的能力,以及相關 之地緣政治(geopolitical)與地緣經濟(geo-economic)的挑戰(Goldthau, A., & 17.

(26) Witte, J., 2009, p. 373) 。能源不中斷的供應是為了讓經濟能持續運作(Kruyt et al., 2009, p. 2166) ,而今,在全球能源市場趨於多樣化、傳統能源的轉型等,加諸如 氣候變遷、全球環境與經濟問題等跨國界議題,能源安全有了更深一層的意涵, 有關能源安全界定的討論也不少。首先,Von Hippel et al. (2011) 引述 Samuels (1997)認為能源安全之達成應具備下列目標:(1))減少受到來自國外威脅與 壓力的脆弱性; (2) 避免供應危機的產生; (3) 萬一發生供應危機,經濟與軍 事上的衝擊必須降到最小(Von Hippel et al., 2011, p. 6720)。Von Hippel et al. (2011) 則歸納出不同國家對於能源安全定義的不同歸因於下列三點:(1) 一國的能源. 政 治 大 反之如美國等則會強調全球能源佈局; (2)與政府介入干涉能源價格相比,市場 立 禀賦(能源蘊藏量的多寡)。能源蘊藏量低的國家如日本會強調國家能源安全,. 力量能夠決定價格的程度,亦即在能源交易上是由政府或是市場決定其價格。若. ‧ 國. 學. 是將能源視為一種商品,市場機制則是最好的;若將能源當作一種策略性物質,. ‧. 政府則必然會干涉能源政策;(3) 長期或短期計劃運用的程度。以時間觀點來. y. Nat. 考量,能源政策會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能源政策強調穩定性多於成本效率之長. er. io. sit. 期計劃,相對的美國則以市場機制來決定能源政策(Von Hippel et al., 2011, p. 6721-6722)。另外,亞太能源研究中心(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er,. al. n. v i n APERC)定義能源安全為「一個經濟體能夠確保在一段可持續的時間內能源提 Ch engchi U. 供可獲得性的能力,並且能源的價格能維持在一個不會影響該經濟體在經濟上表 現的水準」 。會影響上述能源安全的因子有: (1) 來自國內外能源儲藏量的可獲 得性; (2) 一個經濟體能夠取得能源供給符合能源計劃需求的能力; (3) 一個 經濟體能源多樣性以及能源供給多樣性的水準;(4))依據相關的能源基礎設施 與能源運輸基礎設施等來看燃料資源的可接近性; (5)能源獲得之地緣政治的考 量(APERC, 2007, p.5-6) 。根據上述的因素可以進一步歸納出關於衡量能源安全 的 4A’s: (1) Availability:能源的豐富性,例如石油的開採估計將在 40 年內耗 竭;(2)Accessibility:因能源從生產到消費之間的空間不一致之能源的可獲得 性,例如地理所形成的天然屏障; (3) Affordability:一個經濟體取得能源的成 18.

(27) 本之可負擔性,包括油田的探勘與投資費用等; (4) Acceptability:社會與環境 對於能源影響的可接受性,例如相較於火力發電,水力發電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 具有較高的可接受性(Kruyt et al., 2009, p. 2167; Intharak et al., 2007, p.7-35) 。此 4A’s 能夠繪製成如圖 2-1 所示之象限圖: 圖 2-1 中,橫軸為能源取得成本與環境考量兩者間的關係,取得能源的成本 高或低與對環境的影響呈現負相關性;縱軸為能源蘊藏與區域政治兩者間的關 係,能源的可獲得性的高低常包含了地緣政治因素。. 政 治 大. 地質相關因素. 立. y. Nat. accessibility. n. er. io. al. sit. ‧ 國. 環境與社會 因素. acceptability. ‧. affordability. 經濟因素. 學. availability. Ch. 地緣政治因素. engchi. i n U. v. 圖 2-1 能源安全光譜之 4A’s 資料來源:改編自 Indicators for energy security. (Kruyt et al., 2009, p. 2168). 二、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途徑:全球能源治理理論下之日本能源治理 在 Rosenau(2003)的分類與 Florini & Sovacool(2009)的討論中,全球能 源治理偏向屬由上而下治理型,並且 Florini & Sovacool(2009)進一步歸納出全 球能源治理的四種制度,分析每一種制度所展現的優劣,補足了 Rosenau (2003)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rom the doctrinal structure of this `sastr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is work has only amended some errors committed in the `Abhidharma-ynana-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These programmes are operated by 11 degree-awarding self-financing institutions registered under the Post Secondary Colleges Ordinance (Cap. 320) or statutory

Map Reading & Map Interpretation Skills (e.g. read map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rpret aerial photos & satellite images, measure distance & areas on maps)?. IT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佔領東南亞國家及太平洋地區。看看以下地圖及資料,探討日本佔領香港的經過及 對香港的管治。(After the conquest of Nanjing, Japan continued its southern invasion and occupied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