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初探"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初探

陳義芝

∗ (收稿日期:105 年 9 月 30 日;接受刊登日期:106 年 1 月 17 日)

提要

曾永義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除以戲曲研究貢獻於學界,亦寫作散文、新編劇本, 發揮學術以外的影響力。本文以「學者作家」身分論之,查閱他已出版的八冊散文集,從 古典起興、文化風情、名義辨析、逍遙本性、生命本體形塑等多重角度,論說曾氏散文代 表作的風格,歸結於知識分子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對寫作技藝的重視,及「學者亦為創作 者」的傳統至今未絕。 關鍵詞:學者作家、曾永義、散文、風格、文化風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ISSN:1021-7851 DOI:10.6238/SIS.201703.05

(2)

一、前言

在古代,散文家無一不是具備豐富學養的知識分子,既為學者,亦為創作者。今之學 者於學術論著外,雖不必然寫作,但亦有兼事兼工者。 中國文學史極其推崇的「散文」文類,既是個人生命體驗的藝術呈現,又是文化體系 中的重要內容。在當代,稱學者作家的基本要件是:在學院任教,於專業研究、論述外, 亦創作詩文,其作品重視文章技法,善用文化典故,影響兼及學院內外者。 臺灣詩壇曾有學院派與非學院派的對立情結,散文界則無。1950 年代以降,女性散 文家之佼佼者如琦君(1917-2006)、張秀亞(1919-2001)、林文月(1933-)、張曉風(1941-)、 黃碧端(1945-)、廖玉蕙(1950-)、周芬伶(1955-),皆為大學教授,致力於寫作技藝, 學院體制未嘗束縛其情思,知識視野與文化素養更成為她們創作的資產。男性散文家,更 多範例,在文史領域以洪炎秋(1899-1980)、吳魯芹(1918-1983)、葉慶炳(1927-1993)、 逯耀東(1933-2006)、顏元叔(1933-2012)、柯慶明(1946-)、陳芳明(1947-)、顏崑陽 (1948-)、何寄澎(1950-)……等為代表;在藝術理論方面則有虞君質(1912-1975)、鹿 橋(1919-2002)、蔣勳(1947-);電機專業的陳之藩(1925-2012)與建築專業的漢寶德 (1934-2014),無疑也是名家。1980 年代《聯合報副刊》推出「快筆短文」專欄,清一色 邀請學者執筆,也以散文(包括小品文、說理文、雜文等品類)見證了學院中人心靈敏捷 活潑的一面。 散文較小說與詩可涵納的題材更廣、更寬鬆,人情世故、地理環境、風俗民情、傳說 掌故、科學新知……無所不包。因此,創作者的閱歷、學養越深厚,筆下所流露的就越豐 富。當然,並不是具備學識就能為文,若缺乏直觀洞察力、沒有敏銳易感的心思,其見解 不具意趣、書寫不具感情,終究不能稱之為文學作品。唯先天具有詩酒情懷,保有縱情激 狂、所謂戴奧尼索斯精神,輔以理性清明的思維、所謂阿波羅精神,既有解除束縛的創造 力,又能掌握古典與形式規範,方能寫出凝鍊有味的散文。 本文專論具備前述學養與才情的曾永義(1941-)的文章風格。曾氏畢業於臺大中文 研究所,1971 年獲頒國家文學博士,學術研究之主力在戲曲,四十餘年來致力於戲曲根 本性問題之解決、新領域與新方法之揭示,1978 年因偶然機緣開啟了散文書寫,嗣後更

(3)

成為台灣新編古典劇種創作量最豐的一人。1 了解其治學成就,及經歷(長期介入劇場事 務,參與研究、推廣,巡迴海內外講學、演出,並曾出任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對詮釋其散文當有助益,以繫連學院精神的「學者作家」身分論之乃稱允當。 曾氏已出版之散文集共八冊:《蓮花步步生》(1984)、《清風.明月.春陽》(1988)、 《牽手五十年》(1990)、《飛揚跋扈酒杯中》(1992)、《人間愉快》(1994)、《飛翔,在無 盡星空》(為《清風.明月.春陽》之增訂版,1996)、《愉快人間》(2000)、《椰林大道五 十年》(2008)。 按中國古代散文的觀點,序跋、贈序、雜記、頌贊等類別皆屬之,則曾氏之《說民藝》 (1987)、《戲曲經眼錄》(2002)、

《藝文經眼錄》(

2011),亦可入列為散文,其中之 學術襟袍、交遊情誼,固可見主體精神,但性質畢竟偏重理念宣揚、專書評賞、活動紀實, 以當代散文認知,不必當作散文創作。本文因此不加評述。

二、文化風情與作者深情

查曾氏寫作散文之偶然機緣,載於《蓮花步步生.自序》: 自己從來沒想到要文學創作,要嘗試寫詩寫散文,因為那需要才情,而自己豪情也 許有一些,才情卻半點也無……直到五年前,我的學生吳統雄主編民生報的一個版 面,再三催促要我寫些小文章,碰巧那時我要到哈佛大學研究,一天清晨醒來,便 把首度出國的情懷寫了一篇只有五六百字的〈行將萬里〉。沒想這篇短文被主編聯 副的瘂弦看到,便在聯副發表。如果我做學生時隨寫隨棄的塗鴉之作不算的話,這 篇〈行將萬里〉應當可以算是我的處女作。2 〈行將萬里〉文短而典故密度極高,僅以最後一段兩百餘字為例:「燕雀安知鴻鵠之 志」,引用農民出身、揭竿反秦的陳涉(陳勝)的嘆息;「九萬里風安稅駕?雲鵬今悔不卑 飛」,引用貶謫至廣東惠州、年近六十的蘇東坡的感喟;「水擊三千里」、「去以六月而息者」、 1 計至 2015 年,曾永義出版之學術專書有《戲曲與偶戲》、《戲曲源流新論》、《戲曲腔調新探》、《俗文 學概論》等二十八種。新編劇本(含歌劇、京劇、崑劇、豫劇、歌仔戲)十八本。在此專業領域之 影響力,人所難及。 2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臺北:正中書局,1984 年),頁 21-22。

(4)

「搶榆枋」及「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出自《莊子‧逍遙遊》;「不帶青天一片雲」, 出自元曲大家馬致遠;「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出自李白〈臨終歌〉;「飛來 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出自漢樂府〈豔歌何嘗行〉。 作者胸中充滿古典人物的生命情采,不期然而汩湧成他去國前夕言志的代言,這是曾 氏散文常見的「文化風情」。結尾的「嘯其儔侶,好自相將」,對照首段抒情之筆:「行路 而不得一顆呼應的心靈,眼前的山川風物往往只是枯木頑石而已」,有呼之欲出的懷思佳 人。3 此佳人莫非〈踏雪尋梅高山青〉一文中的「遠」:「遠把歌詞一句一句的念給我聽, 又一句一句的教我唱,終於我可以『隨聲附和』了。」4 莫非〈高山流水定知音〉中的「艾 宜」:「那天艾宜和我參觀了大自然博物館,已是薄暮時分。我們『浪蕩』街頭,『隨遇而 安』,坐而『食憩』,起而『顧盼』;我們『溜』進了一條林木蔭蔽的街,車聲不聞,行人 有些;此時殘霞沒盡,路燈微茫。忽然從林木之間飄來悠悠揚揚的樂音,我們為之駐足, 而艾宜早已『神往』了。艾宜是個純美主義者,他認為至美必有真善,至美乃在藝術之中, 乃在心靈之源。他常領我參觀博物館、聽音樂、看舞蹈,藝術雖美、音樂雖妙、舞蹈雖巧, 但我最愛看他『神往』的姿態。此時又看到他的『神往』,輕輕搖搖他,不覺『相顧莞爾』。 我說:『何不尋聲而往?』於是我們跨過馬路,隱入林裏。」5 莫非〈鴻雁篇〉中的「媛」: 「今年我再度到安雅堡的密西根大學,喜歡在九月裡的秋天,携媛釣於休倫河畔的夕陽, 竿影中,我們見到鴻雁成雙,掠江翩翩,媛顧我一笑,我說:『顧其儔侶,好自相將』。…… 那晚,媛與我共著一盞燈光,媛提醒我傾聽空中嘹唳的雁群,說:『相呼相喚不相離,夜 宿關河同夢魂。』」6 遠、艾宜和媛實同一人,現實生活中掩映變化而已。 前者傳述口口相傳、一聲伴一聲的鼻息相通的情致;次者以幽林樂音烘托相顧時心蕩 神馳的容顏;後者藉雁侶描繪直教生死相許的悠悠情愫。曾氏運筆,光影飽滿,聲情自然, 修辭清晰但不用老,特能呈現細膩與張力。其自序謂「才情卻半點也無」,顯然是一謙詞, 是虛懷者言。 1992 年曾氏錄〈水調歌頭〉詞一闋於其散文集,讓讀者充分見識到作者的深情: 憶昔見卿面,彷彿識平生。心魂從此縈繞,長望月空明。不道嫦娥顧我,肺腑肝膽 朗照,指日作鴛盟。山水自環抱,千古證雙星。 3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3-4。 4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33。 5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38-39。 6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215-217。此外,〈自然與文明的陳列所〉及〈杯酒酣吟〉中的德安,也 是躍然紙上的好旅伴。

(5)

攜素手,相並舉,步盈盈。秦樓弄玉蕭史,鸞鳳和銀笙。至意惟卿能解,身命惟卿 堪託,奮志展鵬程,一嘯浩然氣,萬里海天青。7 「憶昔見卿面,彷彿識平生」,起筆就逼出宿世因緣、命定相依之思;下片「至意惟 卿能解,身命惟卿堪託」的衷心複沓,表現捨此無他的堅貞;中間以蕭史、弄玉這對神仙 眷侶為象徵,也很自然。不論作文、作詩,一個善於表情的人,怎會是沒有才情的人! 沈謙說曾氏文章特色有二,一為投射了文化與文學的傳統,二為流露了比較與啟發的 思考。8 這是針對內涵而言,強調知識學養的博厚、人性思維的深沉,正是學者作家的特 色。王璇說曾氏「像是一個才氣縱橫的畫家,把他的畫布描繪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油畫, 而沒有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沒留空白是因為有許多安身立命的道理要說。9 這一點實為 學者作家「載道」精神的激揚。學術訓練,不僅增添有系統的「片斷」知識,亦有助於人 生閱歷思索。因此開明學者較一般人擁有的人生哲學,其面向更寬、更通透。 曾氏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於四十歲之際,早已升任教授,研究訪問過美國哈佛大學、密 西根大學,戲曲專業著作也已繳出成績,並以文藝理論成果榮獲金筆獎、中興文藝獎、國 家文藝獎(舊制)。在成熟的人生狀態下,他施展一枝散文筆,談藝術:「也許現代的藝術 只是『思維』或『意念』吧?但是如果『想出天外』或『新意獨絕』而『完全』喪失了『普 遍性』,豈不是無法溝通而泯除了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嗎?」談博物館:「美國著名的大學像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密西根都有自己的博物館,因為博物館、圖書館與大學是鼎足相 成的最高學術機構……。」談酒:「有興乃欲飲,有膽乃能醉,有量乃稱豪,有德乃知趣。」 談文學:「偉大的文學作品,必然兼具兩種特質:一是可以涵括時空的普遍性,一是流露 生命之感的獨特性。」談生命本體:「如果『擔荷』是挑起人生的責任,『化解』是排除人 生的困難,那麼『觀賞』則是豐富人生情味的一種能力。」10 重視表現與傳播效果,提出 全民教育的反思,從多重角度觀看人生的涵養與情趣,這些篇章的見解,三十餘年後的今 天讀來仍覺其富哲思,可供玩味。 論其表現,除前已述及文中多引詩詞參詳的特色外,援用古典以起興也是曾氏風格。 且看《蓮花步步生》中分量最重的「哈佛一年」系列八篇:第一篇從王維、杜甫、李煜、 岑參、白樸的詩句展思,第二篇從張華遊瑯嬛福地談起,第三篇從「到處尋春不見春」的 禪意出發,第四篇以伯牙子期的知音、文君相如的琴挑起筆,第五篇舉山水名句說明山水 7 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臺北:正中書局,1992 年),頁 305。 8 沈謙:〈走向更寬廣的講壇〉,《蓮花步步生》,頁 14-17。 9 王璇:〈第三隻手〉,《蓮花步步生》,頁 5。 10 上述引句分見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53、54、58、143、155。

(6)

之趣其關鍵還在靈根,第六篇以「當年張華作《博物志》……」發端,第七篇以淵明詩「忽 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為引,第八篇以「千里他鄉遇故知」定音,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氛 圍。 讀者或將批評滿腹詩書固有意境,畢竟不是個人直接真切的感官體驗。的確,古典詩 文只能當質感背景,只能當「間接經驗」,真正的文學性還在「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 以物遷,辭以情發」,關乎個人的「流連萬象之際,沉沈吟視聽之區」11 的神思。曾氏描 寫麻州天鵝湖露天音樂會的場景,既空靈又流宕,即展現了意溢於眉睫之前的妙筆神思: 一大片的山坡地廣場,舖著茸茸綿綿的青草,比碧玉還綠還油,比茵褥還細還柔。 上面布滿了各色各樣的男女:有仰天、俯地而臥的,有肩並肩、背靠背而坐的,有 嬌軀斜倚的,有投懷相擁的。大部分的人只著薄薄衫、短短褲,盡可能的範圍內裸 身露體,享受蔚藍晴空中的溫煦陽光。北國的陽光,即使是盛夏,亦不驕不酷,但 覺嬌柔可愛,把萬物照耀得輝采亮麗。這廣場的四周,圍著疏密的林木,針葉上閃 灼晶瑩,簡直翠綠欲滴了,林木之外是一片澄湖,湖面光滑如鏡,藍得不知何者為 蒼天之影、青山之色,而給人的則是一陣陣清涼清涼的氣息。12 另一篇觀看查理士河的文章,他說「我每每獨立魂銷,為的是野鴨戲水、好自相將。 我翹首雲天,目送歸鴻而俯視流水,茫茫悠悠,盡在我心頭盤旋。」13 仰觀俯察是中國 知識分子對應世界、體察人生的姿態,是詩人作家在無極無盡中無往不復的一種「節奏化 的行動」。14 曾氏觀景而有其生命節奏感應,足以見其才情。 雖然古人有「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15 的說法,提示寫形易、寫神難,意境高於 技術,但文章不能沒有技法,曾氏慣用的技法且名之為皴法,在繪畫上是線條的結組,顯 出肌理與力度,在文章是以表面整齊或相類的句式,貫連外在景觀與內在情意,合成一整 體意象。他描寫紐約人陶醉於音樂解放自我的段落可以為其皴法示例: 美國人真是一個陶醉音樂的民族。遊唱藝人,在街角、在地下鐵,隨處可見。他們 11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物色》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年),頁 302。 12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36-37。 13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47。 14 此語借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頁 107。 15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巧藝》(臺北:正文書局,1992 年),頁 544。

(7)

或自彈自唱,或一奏一歌,一件布衫、一條牛仔,就可以行走天涯、自得其樂,對 於人們的「施捨」,視若無睹。在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之後,我看到一個教授樂 團在簡單的搭臺上,搖搖擺擺的吹奏,俯俯仰仰的歌唱,一點「尊嚴」都沒有。「哈 佛廣場」地下鐵車站的平頂之上,有時也可以看到「自由樂團」整天裏喧天價響, 一些不怕喉嚨「撕」破的女孩,輪番上場,高高的站在那兒,與川流不息的車輛奪 聲、向熙熙攘攘的行人傳音。從波斯頓往「省鎮」(Provincetown)的渡輪上,一位 老先生拉動手風琴唱著民謠,於是成群結隊,居然在船艙裏又唱又跳起來。一位老 太太興致最濃,在團團的人群裏獨唱獨舞,她的臉上突然有少女的紅暈,她的手足 宛如飛舞蒼天碧海的鷗鳥。紐約街頭,市立圖書館前人行道上,兩位西裝筆挺的老 頭,一個演奏電子琴,一個打擊管狀樂器,對著圍觀的路人含笑微微,我為他們攝 取了一個鏡頭,他們隨著樂音點頭致意。16 這一段稍長,但須全引乃能見其陰陽向背之不同紋理,如何不靠「說理」而編織成「美 國人真是一個陶醉音樂的民族……音樂使他們顯得活潑、顯得和善」這一主體感受。

三、名義辨析與「遊」的精神

《蓮花步步生》之後,曾氏散文除紀遊之作,當以寫人的篇章最為突出。〈清風.明 月.春陽〉記鄭因百先生,〈孔師止酒〉記孔德成先生,〈老師您考證看看嘛〉記屈萬里先 生,〈鞠躬盡瘁的讀書人〉記葉慶炳先生,〈兩盒鮭魚的情意〉記王叔岷先生……。各篇長 短不一,非同傳狀碑誌,而是透過師生親身接觸,將對方的言行生動地呈現,並交織交融 其外貌與性情,例如: 說鄭因百老師,先以具體數字表其身體狀況,「他對朋友學生常戲稱腰以上七十歲, 腰以下九十歲,中間一段八十歲」,「大約十年前,他的體重一直往下掉,但掉至四十幾公 斤就停止了」;描摹五官則聚焦在讀書人最依賴的眼睛:「他的眼睛雖然有白內障,近視的 度數也很深,但卻能看清楚報紙的九號字」;記穿著打扮則為:「當老師手扶拐杖、一襲長 袍,散誕逍遙地在斜陽下漫步時,他那清癯的身影,真是望之若神仙中人」。17 接著寫老 16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頁 4。 17 曾永義:〈清風.明月.春陽〉,《飛翔,在無盡星空》(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 年),頁 3。

(8)

師的出身、經歷,從老師的著述中體會的治學方法、悟得的詩意、領受的性情,所舉事例 超過六個,皆有客觀情境,於是讀者自能於心中得其人之脾性與格調。 文章推重神、理、氣、味,須妙用烘托以求取側鋒之姿。曾氏為文頗能抉發此義:寫 孔德成一喝酒就神采飛揚,但五年前「孔老師忽然滴酒不沾了」18 ,懸疑張力形成了文氣; 寫屈萬里講究治學根柢,笑談某古器物學家誤將燒餅拓本說成宋代銅鏡,事例十分鮮活; 說葉慶炳擔任系主任夙夜匪懈,常以泡麵作午餐,卸任時辦公室清出好幾個裝泡麵的紙 箱;描繪高齡八十二但步履依然閒雅輕舉的王叔岷去臺大醫院檢查,醫生一再問他,「令 尊怎麼還不來」,也都是從周邊取勢的筆法。這許多記述學者典範的篇章,亦可見曾氏發 揚學院精神,獻身於學術的主體生命體驗。 有人問曾永義他的學術論文在方法和觀點上有何創發之處?曾氏回答:「最重要的還 是名義辨析。」19 明辨事物的名稱和涵義,避免錯雜的困境、錯誤的推斷,這一點也是 學者寫作特色,例如:「酒党」的党字何以不能用「黨」?「自在人」、「自在事」是什麼 意思?愛情如何才是「相欣相賞」?古代飲酒四部曲中的「啐」字是什麼情景?何謂「神 仙境界」?……再看他力倡的「人間愉快」: 人間捨「愉快」實更無可求。而我所謂的「人間」,固然不是佛家的「西方」,也不 是耶穌的「天堂」,只不過是你我他俯仰視息相遇相會的地方;所謂的「愉快」,則 是油油然汩汩然從胸中生發的舒服,這種舒服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無須名利 來妝點,無須權勢來助長,只不過是耳之所聞,目之所視,皆欣欣然而已。20 這等愉快,就一個戲曲演員言,可從工作中求得;就一個在山在野的酒人而言,因鄙 棄「奪勢掠名」而得。21 吾人細味曾氏的愉快說,即是一種追求自由解放的藝術精神,亦 即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第二章所探討的「遊」的精神,一種藝術本性、想像力得以創 發的精神狀態。22 有此精神,天地萬物都可以成為意象,賦予仰觀俯察者充盈的內在生命。 於是,曾氏有「鶴鳴九皋、鵬振大翅以遨遊」23 的自畫像,有自現實束縛、不安、矛盾、 18 曾永義:〈清風.明月.春陽〉,頁 13。 19 游宗蓉:〈治學觀通變,文章道性情〉,《東華漢學》第 20 期(2014 年 12 月),頁 417。 20 曾永義:〈珊瑚潭的情思〉,《飛翔,在無盡星空》,頁 25。 21 參見曾永義:〈人生如戲〉、〈酒事二則〉,《飛翔,在無盡星空》,頁 170、158。 22 徐復觀說,「莊子只是順著在大動亂時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懸一樣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 放」,「這種自由解放,只能求之於自己的心,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參見徐復觀:《中 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年),頁 45-143。 23 參見曾永義:〈天涯遊子〉,《飛翔,在無盡星空》,頁 70-72。

(9)

壓力中解放出來的文思馳騁:24 我常幻想自己是一隻沒有籠頭的野馬,馳騁在非洲的大草原,天上有無垠的藍飄著 幾朶白雲,地上有無盡的綠點綴著閃爍的野花;那真是可以任性縱橫、無拘無礙, 身雖在人間,而可以得莊生逍遙之樂。如果在馳騁的當兒,來了一隻可以齊驅的野 馬,那麼何妨彼此磨蹭磨蹭,昂鬃舉鬣,仰首嘶鳴一番。 我「臥遊」在水晶也似的天地裡,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牛一羊皆可觸可及;打開窗戶, 舉頭望天,則與日月相隨、與煙雲同遊、與星辰共轉;放襟解懷,則長風浩浩,直 入心扉,在物中而觀於物之外,其樂無窒無礙、陶陶乎何如! 我恍惚間看到了聖海倫暴怒那天,沖霄而上的菌傘曇雲下,猶然沸騰的灰泥,如暴 雨如冰雹如火箭肆意狂嘯灑落拋射的情景,而那青山那翠湖剎那間被燒被烤被烘被 焙,煙火為之漫山遍野,沸水為之穿谷竄流。而聖海倫的「氣」接連日夜,方才逐 漸衰弱了,而那劫後的殘景慢慢的成為眼前的模樣。 自己好似乘坐著旗艦,而來往吹哨鳴號的艦艇逐漸加入了隊伍,忽然舳艫千里、艨 艟蔽空,我率領著這其剛不可折、其堅不可摧,一望無際的海上遊龍,一聲令下, 北伐日俄、西征英美,將百數十年來國家民族所蒙受的晦氣、鳥氣,掃除淨盡、發 洩無餘! 上引情景描寫,皆出自作者的逍遙神思。 曾氏的人品與學問廣受人敬重,但四十餘年執教生涯未曾出任系主任、院長等行政職 務,拒絕涉入人世利害角逐場的性情四十餘年不改,觀其文、想見其人,實緣於逍遙本性 啊。

四、與時消息,有個自家在內

24 分別摘自〈馳騁〉、〈花園與火山〉、〈巨艦乘風〉,參見曾永義:《飛翔,在無盡星空》,頁 61、62、106、 148。

(10)

談完曾永義寫人的文章,這一節談他 1980 年代後期質高量重的紀遊散文。曾氏以戲 曲學權威而受邀出國講學,經常因出國講學及率團赴國外演出,來往於世界各地,短則一 二月,長則經年。由於時間充裕,使他能深入當地人的生活,體察民俗人情,藉異地經驗 回望家鄉發展,藉所見所聞化為所思所想,復提供知識觀點,故具「與時消息」的針砭力 道。 曾氏紀遊「文體」,平易暢遠、條理清晰,與一般文章要求初無二致,其與梁啟超《新 大陸遊記》開創的「新文體」特徵之不同在不用外國語法,而相同在使用韻文。梁啟超雜 有韻語,目的在灌注情感、推升氣勢,所謂激情澎湃長歌代哭。25 曾氏則因「胸中偶然 會有一股不可遏抑的感懷」26 ,最令他一吐為快的即是古典詩作,欲以詩情挹注於自認「質 木無文」的散文,穿插同一題旨的古典詩作於篇中,加深感受且形成互文趣味。以〈北歐 行腳〉為例,27 當他乘坐火車途經一大片碧綠原野,不禁有「暢動風雲襟抱裡,直駕輕車 萬里行」的抒發;當他坐在湖邊,沐著午後的斜陽,不禁有「風動雲帆片片舉,翩翩白鳥 自高翔」的嚮往。文中的詩,不為紀實而為寫意,所有敘事的功能仍寄存在散文筆下。余 光中說,遊記作者應該富有感性,也就是敏銳的感官經驗,文筆要有動感,要有層次,不 可模糊籠統,勿襲用前人語句。又說,遊記的知性包括地理沿革、文物興替,也包括自殊 相以印證共相的歸納,要有知識更要有見解,既求真又求美。28 感官經驗是否敏銳,可從寫景文字考察。曾氏站在高樓俯瞰霜降的竹林,「好像在滄 海中掀起一陣陣的彩色波浪,紅的綠的黃的相間交織的湧到眼前」;月圓的晚上,月光透 得相當明亮,月亮周圍繞了一圈光氣,「隱約看出光氣的最外圍發出紫色的光彩,把這輪 明月維護得像容光煥發的少女那般的嬌媚」;走在陡峭的「蛇徑」,「它的級梯和兩旁的岸 壁都用石塊砌成,從石塊斑駁暗淡,可以看出歲月的蒼老」。29 似這般視覺美的描繪,散 見於各篇。 他描寫聽覺的能力也充滿感性: 然而夜幕低垂的時候,為什麼忽遠忽近的引起人們一聲聲長長的「哀鳴」呢!那聲 音的淒楚蒼涼有如三峽猿盤旋不絕,又怎能使我相信那是回民對「阿拉」的呼喚呢! 25 參閱李涯:《帝國遠行 中國近代旅外游記與民族國家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頁 263-264。 26 曾永義:《牽手五十年.自序》(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年),頁 8。 27 曾永義:《飛翔,在無盡星空》,頁 109-120。 28 余光中:〈中國山水遊記的感性〉、〈中國山水遊記的知性〉,《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 1994 年),頁 33-64。 29 曾永義:《牽手五十年》,頁 15、21、27。

(11)

為什麼日暮黃昏的「呼喚」猶有未足而繼之以黎明呢?難道是因為喀什的人背負太 多邊陲的荒涼、歷史的重負以及維吾爾人無可如何的命運嗎!然而偉大的「阿拉」 為什麼永生永世的「充耳不聞」呢?為此,又不禁使我悚然驚覺:難道喀什人的懶 洋洋,眼神木然,有如黃昏籠罩的天地嗎?30 作者以「為什麼」、「怎能」、「難道」等強烈的自我詰問詞,一連發出六問,回應他在 喀什噶爾聽到的維吾爾人的禮懺聲,日夜無以消解的呼喚,蠻荒無可如何的蒼涼,天地間 的長吟聚焦在一雙雙眼神裡,又反照成天地的黃昏。這一視覺與聽覺通感的手法,是象徵 的藝術,入於人心,震波悠悠不止。在《牽手五十年》這本散文集裡,曾氏描寫晴雪、描 寫彩虹、描寫秋色、觀山、觀海、觀湖、觀鳥,真做到了體物入微、表達神似。 文學描寫可分兩個層級欣賞,其一是象的描寫,其二是意的映現;象先出,意相隨而 起。曾氏寫德國的黑森林,說「煙雲濃得使車燈照不出眼前數尺的徑路」,這是象,「林立 的古柏,有如千萬神龍般隱約的見首不見尾」,這已是作者主觀的心境;寫新疆的天池,「水 是那麼的清可見底,周遭茂密的針葉林更把它染得像天的顏色一般」,是眼目所見,「西王 母的車駕就恍惚轔轔而至了,而簇擁駕前霓裳羽衣的仙子們也翩翩起舞了。我真不敢想像 這一群如驚鴻如遊龍般的仙子們,在凌波微步之餘,去其羽衣露其肌膚,浴乎此水晶玉液 之中的情況」,則為心情之波瀾幻化,妖嬈之恍兮惚兮。31 寫景欲求細膩,首須全神投入,因寂然凝慮而思接千載,因悄焉動容而視通萬里,〈故 宮在下雨〉一篇很具有此等氣象,布幕一拉開就見「海也似的宮殿」靜默虔誠地坐落在雨 簾中,隨後各段起頭都以類似的句子展開,形成複疊的效果:「而雨不停的下在帝王的後 宮……」,「而雨不停的下在紫禁城的中樞……」,「而雨不停的下在暢音閣裡……」,「而雨 不停的下在御花園裡……」,「在雨不停的灑在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粉膩 香澤在其中,金鑾寶殿在其中,管弦鑼鼓在其中,虛山假水也在其中,然而心神收攝回來, 唯有瀟瀟秋雨的黯然。文章結束在: 只有灰矇矇的天下著瀟瀟濛濛的雨,瀟瀟濛濛的雨籠罩著灰矇矇的天,而紫禁城籠 著灰矇矇的天,而故宮下著瀟瀟濛濛的雨。32 30 曾永義:《牽手五十年》,頁 133。 31 本段引句,出自〈煙雲黑森林〉及〈摩挲天山〉二文,參見曾永義:《牽手五十年》,頁 69、129。 32 曾永義:〈故宮在下雨〉,《牽手五十年》,頁 123-125。

(12)

水部與目部的疊字交織出一片水煙迷離,「籠」字更有鎖定圈住的感受。常見「非學 院派」作者嘗試標新實驗,往往因根柢不扎實、思想匱乏而失之於簡陋,唯學者作家能於 文學長河中,仰望經典,涵泳吸收有得。古今語言媒介不同,手法原理相映。 清朝劉熙載《藝概》云:「周秦間諸子之文,雖純駁不同,皆有個自家在內。」又說: 「非文之難,有其胸次為難也。」33 若作者光有作法而無識見,則文章空虛,好的寫法還 要搭配好的內容,內容即作者之「志」。我說曾氏散文「與時消息」,正因為他有個自家在 內,能示己志。試舉其例:在生趣盎然的德國馬思湖畔,他回想家鄉的珊瑚潭「鶯聲無聞, 鷗鷺不飛,更遑論野鴨水雞與天鵝!」在慕尼黑參觀偶戲博物館,他遺憾台灣沒有這樣的 館舍,以至於「許多精美的戲偶都被賣到歐美各國」。在波昂瀏覽森林墓園,他聯想嘉南 平原的累累荒塚,認知墓園應像花園,讓人可親可近。在羅馬走訪萬神殿、古競技場,與 現代化建築交錯並存的斷壁殘垣,他欽佩義大利人容留這些「廢物」的識見。34 曾氏發表這些看法,距今已逾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確實是帶著一顆取經的心出國,念 茲在茲的是鄉土文化的關懷、傳統文化的創新、外來文化的融合。他以福壽山農場將土生 土長的毛桃接上矮枮木再接上日本水蜜桃為喻,說: 那些亟須革新的傳統文化,就好像土生土長的毛桃;而使之先與我們歷史社會背景 相調和的妙手,則好像那作為媒介過度的矮枮木。毛桃接種水蜜桃不能缺少矮枮 木,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欲汲取外來文化而創新現代文化,又怎能缺少那隻調 和的妙手呢!35 從曾氏這一批散文,我們知道他既致力於鄉土文化保存與發揚,又長年率團赴國外表 演宣揚中華文化,其學養與實踐成果,使他成為他所說的一隻調和中西的妙手。他寫的不 少「類報導文學」,收錄於《飛揚跋扈酒杯中》,例如:記西雙版納潑水節的〈邊陲新年記 感〉,既有現場情景,也有文獻佐證;記貴陽儺戲與桂林山水的〈黔中桂中〉,既有表演考 評,也有文化資產評述;記澎湖人文資源調查的〈澎湖散記〉,以天后宮群神宴饗最引人, 實錄群神座次、宴饗儀節及滿漢素筵菜單,內容新穎,頗具導覽價值。36 《愉快人間》中 的〈直教人生死相許 與高陽紅粉知己吳菊芬一席談〉,37 報導一段不計利害以超越時 33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 年),頁 9、34。 34 曾永義:《牽手五十年》,頁 163、197、179、91。 35 曾永義:《牽手五十年》,頁 339。 36 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臺北:正中書局,1992 年),頁 168-204。 37 曾永義:《愉快人間》(基隆:亞細亞出版社,2000 年),頁 146-157。

(13)

空之情,也是一篇不凡佳構。

五、親情書寫與生命本體形塑

「知人論世」是中國傳統對經典研究、文學批評的方法。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讀 《飛揚跋扈酒杯中》,不知作者為酒党党魁可乎?與這本集子同名的單篇散文,講述酒德, 倡言「酒品中正」,將酒人分成九等:酒仙、酒聖、酒賢、酒霸、酒俠、酒棍、酒丐、酒 鬼、酒徒。其中以「酒仙」為第一等,因為酒後「飄逸絕倫」,酒仙比酒聖更風雅超俗。38 似這般講究人的格調,因而特別欣賞莊子,他曾舉《莊子.徐無鬼》中莊子送葬過惠子墓 一段,講述相欣相賞、相激相勵的道理,39 檢視他聚合的酒党人士多出身學界、文化界, 去其俗者,多能生發身命的能量。結合其他諸篇揭示的「淡泊名利」、「縱浪大化」、「以物 化為自然」之義蘊,大約即掌握了曾氏「肯與莊生論人生,沖天一嘯望秋鴻」40 的懷抱。 曾氏嘗自言其文「華采不足」,41 其實性情映現在筆下,滿心而發、稱心而吐,韻味 就在表裡如一的樸質中。文章藝術若有可商榷者,或在於篇末議論性抒情的句子,例如〈趕 上紐英倫的深秋〉,以奔騰噴薄的感情寫連山遍野的色彩、緬懷往事的惆悵,眼中的撩亂、 心頭的飄搖,在節制的欲說還休的筆法控馭下,無比地扣人心弦!文章末句「然而撫今追 昔,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42 ,是否保留,實仁智互見。唐代散文大家韓愈〈圬者王承 福傳〉,以「又其言有可以警予者,故余為之傳,而自鑒焉」收束;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收束。43 今之學者作家或受此等思路影響,乃不免 於苦口婆心之語氣。 陳媛為曾氏散文集所作序文:「……永義在飲酒之後,能天明即起伏案寫作……他寫 散文小品,如吐胸中塊壘,往往一揮而就,而且一旦寫了,就不再掛懷。」44 此人此情 及其寫作習慣俱與經營累月、改訂旬日之作文者不同,而一二字句之增刪,不為曾氏所計 38 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頁 41。 39 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頁 27-29。 40 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頁 306。 41 見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自序》,頁 22。 42 見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自序》,頁 237。 43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柳宗元〈捕蛇者說〉分別見清‧吳楚才、吳調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 書局,2004 年),頁 591-595、686-689。二文皆《古文觀止》名篇,讀者請自行覆按。 44 陳媛為曾永義妻,此序見曾永義:《飛揚跋扈酒杯中.陳序》,頁 20。

(14)

較,顯然是個性的流露。 想全面了解曾永義的學思生活,〈椰林大道五十年〉45 是一篇重要材料,文長約兩萬 字,分成八章,最主要的是前五章:第一章以「大道素描」起始,聲色交融節奏緊湊,一 對戀人的對話與杜鵑、燕子的描寫,更增添了校園的風情、生意。第二章〈懷念的老師〉, 描繪他親炙受教的許多位老師,著墨較多的是:張清徽、鄭因百、臺靜農、孔德成,以切 身感受的情景入手,不正面歌頌,而著重於老師體貼的心思、灑脫的行事、相聚時機智詼 諧其樂融融的氣氛。某颱風夜,第九研究室出現一位面目姣好的白衣女子那一小段情節, 穿插得頗富逸趣。第三章〈同學友朋〉,提及的人物今已成中文學界大老,有趣者不在這 部分,而是他與一位睡上鋪的同學從校園一路喝酒到新店溪的遭遇,以及代人擬寫的第一 首情詩的傳閱。第四章〈我的教學生涯〉,談論課堂上說古論今所關涉的人生哲思,傳釋 如何構成「人間愉快」的生命觀。第五章〈出國看世界〉,縷述他出國遊學、講學、文化 交流的經驗,留下行萬里路的光影和情懷。 〈椰林大道五十年〉的續篇,應是 2012 年發表的〈臺大六門提督〉46 ,古稀之年的 作者採行的運動是,騎單車巡行臺大六座門,每天歷時一小時的「晨運」路徑,使他心生 「臺大六門提督」的威儀,遊目騁懷獲得物我相忘的愉悅。筆調輕快,是一篇可供談助的 幽默文。 論說曾氏散文,還有一點不能不提 他的親情書寫。中國美學講究:離形得似、形 神相親,形是語言、結構,神是思維、氣韻,形是神的寓所,神藉形而發揚。文章要求真 摯自然,形神相親就是真摯自然的境界。這在曾氏書寫親情的散文最能感受到。 親情是一種倫理價值,是生命本體形塑的基礎,傳統儒家思想的根源所謂修身、齊 家……就從個體與家庭出發。李密〈陳情表〉、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 〈思子亭記〉,都是這一傳統輝光下的散文名篇。 曾永義的親情散文,以慶賀父母金婚的〈牽手五十年〉為代表。另有三篇為母親畫像 的小品也清新生動,一是寫機場送行的〈靈芝茶〉,二是記敘他晚歸的〈母親一夜沒睡〉, 三是觀察母親廚藝的〈母親煎魚〉。〈牽手五十年〉呈現了上下兩代人在貧窮壓迫下奮爭上 游的過程,無需華美文字妝點而於平實中見真淳,文章做到了「形神相親,表裡如一」, 人生也確實彰顯了「博大均衡,無愧無憾」的意義。47 45 曾永義:《椰林大道五十年》(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年),頁 10-58。 46 曾永義:〈臺大六門提督〉,《聯合報》D3 版(聯合副刊)(2012 年 11 月 15 日)。 47 「形神相親,表裡如一」、「博大均衡,無愧無憾」,是他的寫作講求、生命企盼。見曾永義:《飛揚 跋扈酒杯中.自序》,頁 22。

(15)

六、結語

如果只能舉示一篇文章介紹曾永義的散文風格,可選他近乎知天命之年寫的〈給項 羽〉,這是一篇博通史實又具備「酒魁」霸氣與詩人性情的文章。作為項羽知己,他批評 人云亦云的腐儒,從禀賦、待人、行事、性格等多面向評斷史家正反的評論。以書信體表 現,特能托出英雄相惜之心,將壯士的成敗、人生的恨憾,剖析得淋漓盡致。古書讀得不 多的,或雖讀得多卻失去心靈活水的人,是無法寫出這等清脾洗肺的大文的。 今天我們面臨一個學者受限於學術團體規則的時代,無數學者退守於「安全」、「不具 爭議」卻也是「無人理睬」的校園研究室,或者以「技術人員」自我設限,成為學術受雇 者,或者以爭取獎助之多寡取悅「市場體系」,成為權力權威。48 這樣的趨勢使得知識分 子的行為動力減弱,知識領域變得狹隘,缺乏對公共事務的關懷,也缺乏生命追求的能量。 以此社會態勢觀察人文學者, 1980 年代以後的曾永義既能提高學術品位,又能涉身創作 以散文、劇作發揮學術以外的影響力,乃彌足珍貴。其散文與劇本創作,起初只是他這學 者「業餘」的成品,但因具備文學理念、專業技藝,在未來很可能是他人專業研究的對象。 學術研究與創作雖然很難兼顧,但才情與運用時間的能力不同,未嘗沒有特例,那麼, 「學者作家」雖未必需標榜為一種創作身分,卻是可以幫助我們研究作家風格、深入省思 其筆鋒的參照屬性。古代知識分子既為學者亦為創作者的傳統,在今天雖已分途淡去,但 畢竟未斷絕。 48 參閱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頁 59-73。

(16)

徵引文獻

古籍

清.吳楚才、吳調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2004 年)。【Wu, Chu-cai; Wu, Tiao-huo. Gu Wen

Guan Zhi. Taipei: San Min Book Store, 2004】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 年)。【Liu, Xi-zai. Yi Gai. Taipei: Hua Zheng Publishing,

1988】

近人論著

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年)。【Liu, Xie(Author); Wang,

Geng-sheng(Commentary and Note). Wen Xin Diao Long Du Ben. Taipei:Wen Shi Zhe Publishing, 2004】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 年)。【Yu, Kwung-chung. From Xu Xia-Ke to

Van Gogh .Taipei:Chiuko Publishing, 1994】

李涯:《帝國遠行 中國近代旅外游記與民族國家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年)。 【Li, Ya. Distant Journeys of the Empire—The Modern Time Chinese Travel Writing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Ethnic Nation. Beijing: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2011】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Zong, Bai-hua. A Promenade in Aesthetics.

Shangh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2008】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 年)。【Xu, Fu-guan.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rts.

Taipei:Taiwan Student Books, 1981】

曾永義:《蓮花步步生》(臺北:正中書局,1984 年)。【Tseng, Yong-yi. Lotus in Every Footstep. Taipei:

Zheng Zhong Publishing, 1984】

曾永義:《牽手五十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年)。【Tseng, Yong-yi. Hand in Hand 50 Years.

Taipei:Linking Publishing, 1990】

(17)

Taipei:Zheng Zhong Publishing, 1992】

曾永義:《飛翔,在無盡星空》(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 年)。【Tseng, Yong-yi. Taking Wing, In the

Endless Starry Sky. Taipei:Shu Chuan Publishing House, 1996】

曾永義:《愉快人間》(基隆:亞細亞出版社,2000 年)。【Tseng, Yong-yi. Joyful Life. Keelung: Ya Xi

Ya Asian Publishing, 2000】

曾永義:《椰林大道五十年》(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年)。【Tseng, Yong-yi. 50 Years on The Coconut

Tree Boulevard. Taipei:National Publishing, 2009】

曾永義:〈臺大六門提督〉,《聯合報》D3 版(聯合副刊),2012 年 11 月 15 日。【Tseng, Yong-yi.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Six Gates in TaiDa”. Taipei: United Daily Lit. Edition, 2012.11.15】 游宗蓉:〈治學觀通變,文章道性情〉,《東華漢學》第 20 期(2014 年 12 月),頁 407-426。【You,

Zong-rong . “The Correlation of Writer’s Study and Adaptability, Work and Personality”, Do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20, 2014.12, pp.407-426】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 年)。【Yang, Yong. Shi Shuo Xin Yu Jiao Jian.Taipei:Zheng

Wen Book Store, 1992】

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Edward W.

Said(Author); Shan, De-xing (Translater).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Beijing:Joint Publishing, 2002】

(18)

A Scholar-Writer, Tseng, Yong-yi's Essay Writing Style

Chen, I-chih

(Received September 30, 2016; Accepted January 17, 2017)

Abstract

Tseng Yong-Yi, Academician - Humanity & Social Science of Academia Sinica, an achieved schola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s also a prominent essayist and playwright who is influential not only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ut also in the public. Based on his scholar-writer status, an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he verbal definition/ analysis, the nature of lightheartedness and the shaping of life identity, this essay goes through his eight books of essays to study his writing style, leading to a recognition of his social concerns as an intellectual, and the undying ‘scholar as creative writer’ tradition.

Keywords: Tseng, Yong-yi , Essay , Style , Scholar-Writer , Cultural landscap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百喻經》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作譬喻演述佛法義理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

各位可以直接參與系學會的時間是每個學期舉辦的 期初⼤會 與 期末⼤會 。所有系學會重要的事情都會在這時候公佈,這是系學會最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如來使:經上說,誦持《法華經》、說《法華經》者,即使只是說一個偈頌,「當知 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註 19] ,「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