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圖書館典藏與數位化調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圖書館典藏與數位化調查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圖書館典藏與數位化調查 研究. ‧. n. al. er. io. sit. y. Nat. Survey on Library Curation and Digital Digitaliz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Magazin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王梅玲 博士 Adviser : Dr. Wang, Mei-Ling. 研究生:謝宗容 Author : Hsieh, Tsung-Ju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July, 2013.

(2) 謝辭 原本以為在政大中文四年的時光,是我最後的學生生活,這本碩士論 文的誕生幾乎可說是純屬意外。兩年的研究所生活,終於在家人、老師、 學長姐、同學的幫助、鼓勵之下,走到最後這一步。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 父母跟家人,無條件支持我的求學生涯,讓我得以專心的完成我的研究所 課業及論文,這本論文也要獻給你們。 兩年的研究所生活,感謝所上老師的悉心指導以及照顧,特別是指導 教授王梅玲老師,引領我在圖資這個領域盡情的學習各種新知,到了論文 撰寫的階段,幫助我將一個模糊的概念以及千頭萬緒的文獻資料,漸漸理 出脈絡,最終完成論文。也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林呈潢老師、陳芳明老師、 吳佩珍老師,在百忙之中仍給予我細心的指導,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老 師們的肯定和鼓勵,也是讓我能完成論文的動力。另外也要感謝在論文撰 寫期間,國立臺灣圖書館、臺大圖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中研院圖書館 及文訊雜誌社,提供我許多珍貴的資料,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sit. io. n. er. Nat. y. ‧. 在進入圖檔所前,就曾麻煩所辦明雯學姐解決一些入學的相關問題, 在圖檔所的兩年裡,也給我很多幫助,才有我完成論文,從圖檔所畢業的 一天。也要感謝所辦的傳萱助教也在修課、論文撰寫、口試等事宜,給予 我很多提醒跟幫助。我在圖檔所的同學們譯民、懷恩、中信、子軒、彥均、 佑敏、紋秀、梓其、欣愉、雨霏、哲肇、雅珮,還有圖檔所的學弟妹們, 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將來也要走上不同的路,希望我們的未來都如 al v i 我們的研究所生活這麼美好。另外,我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的同學,我 n Ch engchi U 的好兄弟鄭有容,讓我接觸到圖資這個廣闊的天空,從你身上我還看到許 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如今你已經找到你的未來,我想我也不能輸你太多, 一起加油吧。 真的有太多太多要感謝的,尤其是論文中包含我並不是那樣熟悉的臺 灣文學,要感謝臺文所嘉立學長幫助我解決許多難題,政大中文的浚嘉學 長則是隨時幫我解決文書格式的問題,還有許多老師、同學、學長姐在我 畢業後仍給予我很多鼓勵跟幫助。我想我最該感謝的是我可以認識你們每 一個人。 因為有你們,政大的一切是如此美好,雖然我六年的政大生活即將畫 下句點,但未來的每一天我都會記得我來自政大。謝謝你,政大。再見, 政大。.

(3) 摘要 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學雜誌是日治初期抗日運動失利後,另一個對抗殖 民統治的方式、文化啟蒙的工具,後來也發展出以通俗娛樂為主或社會寫 實等路線的各類雜誌,使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呈現不同的樣貌,也讓日 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成為日治時期研究的重要史料。 2012 年傳出《文訊》雜誌社辦公空間與文藝資料被迫搬遷,面臨無處 可去的窘境,讓我們必須思考在文藝資料與許多珍貴的文物、史料的徵集 與保存之餘,面對日益豐富的典藏與文物,應該採取更適當的典藏方式, 而因資訊科技發展而興起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也是面對大量館藏無 法保存管理的解決之道。. 政 治 大 本研究欲探討的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是否完整保存下來?圖書館 立 作為重要的典藏機構,是否完整典藏這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另一方. sit. io. n. er. Nat. y. ‧. ‧ 國. 學. 面,文學文物保存問題也突顯出在資訊時代傳統典藏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 增多的實體館藏。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的興起即是為這些問題提供另一 種解決之道。而資訊科技的發展,資訊的快速傳播,數位資源的多樣化與 各種應用,讓實體館藏數位化後有更多的可能,不再是傳統的徵集、典藏 與使用關係。目前臺灣出現許多不同的數位典藏計畫,而這些數位典藏是 否已完整典藏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則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另一個主題。 本研究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與當時社會環境密 切相關,具有時代意義;(2) a l 目前尚未有研究或典藏能日治時期臺灣文學 v i 雜誌的完整面貌;(3)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應建立聯合目 n Ch engchi U 錄;(4) 四、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化工作流程;(5) 日治時期臺灣 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模式建議;(6) 著作權問題處理方式並不明確影響數位 典藏發展。 本研究最後針對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實體與數位典藏提出以下建 議: (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目錄的建立應從學術單位擴及私人收藏 家;(2) 各學術單位應積極合作,建立完整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目錄與 整合查詢系統;(3)數位化工作應加速進行,並應用於學術研究、文學推廣、 複刻本出版等方面;(4)應明確處理數位化成果的著作權處理問題;(5)數 位典藏成果推廣應更為積極主動。 關鍵字: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

(4) 目次 目次……………………………………………………………………………i 圖表目次……………………………………………………………………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動機………………………………………………………1 、研究目的………………………………………………………6 、研究問題………………………………………………………6 、名詞解釋………………………………………………………7. 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9 第二節 、數位典藏……………………………………………………16 第三節 、文學數位化與期刊數位典藏………………………………22. y. sit. 、研究範圍與限制……………………………………………29 、研究設計……………………………………………………30 al v i 、研究方法……………………………………………………31 n Ch engchi U 、資料蒐集與分析……………………………………………32 、研究工具……………………………………………………34 、研究流程與實施步驟………………………………………36. n. er.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Nat.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典藏圖書館典藏調查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出版………………………………38 、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52 、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55 、國立臺灣文學館……………………………………………57 、中央研究院圖書館典藏………………………………60 、綜合討論……………………………………………………62. i.

(5) 第五章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臺灣研究數位典藏計畫……………………………………71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73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文物典藏系統………………………81 、綜合討論……………………………………………………8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5 第二節 、建議…………………………………………………………9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99.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101. 立. 附錄. ‧ 國. 學. ‧.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訪談綱要……………107 、日治時期年曆對照表……………………………………108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出版年表………………………109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發行清單………………………112 、臺灣地區圖書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聯合…………120. n. al. er. io. sit. y. Nat.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Ch. engchi. ii. i n U. v.

(6) 圖表目次 圖目次 2-1 2-2 3-1 3-2 5-1 5-2 5-3. 數位化工作流程主要工作步驟……………………………………17 各類型藏品數位化工作共通流程圖………………………………18 研究架構圖…………………………………………………………30 研究流程圖…………………………………………………………37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首頁…………………………………74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文物典藏系統首頁…………………………7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模式建議………………………94. 表目次. 立. ‧. ‧ 國. 學. 3-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個案受訪名單…………………34 3-2 現存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田野調查工作單……………………34 3-3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相關雜誌數位典藏個案研究…………………35 4-1 臺人出版各類刊物統計……………………………………………48 4-2 日人出版各類刊物統計……………………………………………48 4-3 學校/學生刊物統計…………………………………………………48 4-4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出版統計…………………………………49 4-5 創作語言統計………………………………………………………49 4-6 出版地統計…………………………………………………………50 al v i 4-7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典藏現況………………53 n Ch engchi U 4-8 臺灣大學圖書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典藏現況………………56 4-9 國立臺灣文學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典藏現況………………59 4-10 中研院圖書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典藏現況…………………61 4-11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現存實體刊物統計………………………66 4-12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存目統計…………………………………68 5-1 國立臺灣圖書館數位典藏雜誌 ………………………………74 5-2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Metadata 設計……………………77 5-3 國立臺灣文學館數位典藏雜誌……………………………………82 5-4 國立臺灣文學館未數位化實體刊物………………………………82 5-5 文學文物典藏系統 Metadata 設計………………………………85 5-6 文學文物典藏系統架構…………………………………………86. io. sit. y. Nat. n.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政 治 大. er.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iii.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雜誌為傳播媒介的一種,提供各類資訊發表平臺以及傳播管道,因此 包含當代各領域的資訊,也反映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文 學雜誌是以雜誌為平臺,發表文學創作,體裁通常為小說、散文、詩歌、 文學批評、書評等,除了文學藝術性的展現,這些作品有時也包含作者欲 傳達的信念,並藉以凝聚民眾意識與推廣思潮。除此之外,文學雜誌還包 含許多功能,不但提供文學作品發表的平臺,同時也具有培育新生代作家 的等功能,而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學雜誌更是日治初期抗日運動失利後,另 一個對抗殖民統治的方式、文化啟蒙的工具,後來也發展出以通俗娛樂為 主或社會寫實等路線的各類雜誌,使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呈現不同的樣 貌,也讓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成為日治時期研究的重要史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1983 年, 《文訊》雜誌由國民黨文工會創辦時,最初使命就是為了推 廣在前一年成立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開始大力蒐集各類文藝 資料,其豐富的典藏每年都吸引許多作家及海內外學者造訪。2003 年,國 民黨原定將《文訊》停刊,在藝文界人士大力奔走下,協助成立「臺灣文 學發展基金會」 ,讓雜誌繼續運作。2013 年即將創立滿三十年的《文訊》 收藏十萬冊書籍期刊、兩萬多份作家照片與手稿、還有二十多年來的報紙 副刊,其中許多由老作家主動捐獻的手稿、照片、藏書更是臺灣文學界的 無價之寶,也是研究在複雜的政治、歷史因素交互影響下發展的臺灣地區 al v i 文學活動的重要史料。 (林欣誼,2012) n C. n. er. io. sit. y. Nat. hengchi U. 2012 年傳出《文訊》雜誌社辦公空間與文藝資料被迫搬遷,面臨無處 可去的窘境,讓我們必須思考在文藝資料與許多珍貴的文物、史料的徵集 與保存之餘,面對日益豐富的典藏與文物,應該採取更適當的典藏方式, 以解除大量珍貴的文物與史料無處可去,亦無法被利用的狀況。如今隨著 時代與資訊科技的變遷,文物與史料的徵集不再受政治因素的干預,目前 急需處理的是文物與史料的典藏問題,而因資訊科技發展而興起的數位典 藏與數位圖書館,也是面對大量館藏無法保存管理的解決之道。 在臺灣地區的文學活動,文學創作的綜合性雜誌和純文學雜誌扮演重 要的角色。2003 年,《文訊》雜誌社特別在創立二十周年推出「臺灣文學 雜誌專號」 ,並對外舉辦該刊策劃的「臺灣文學雜誌展」 ,展示日治時期以 來的文學與文學相關雜誌。詩人向陽認為雜誌為文學家提供發表作品的平 1.

(8) 臺,與其餘創作者交流,讓所有字句在腦海裡翻騰、沉澱、凝煉後的結晶, 得以展現最迷人的風姿,也讓當代及後世的所有讀者與文學家都夠徜徉在 閱讀與創作的愉悅。(向陽,2003)除了與人對話,文學雜誌也與社會對話, 利用文學創作反映當代社會現象,甚而透過文字改變社會,也許有時眾聲 喧嘩,文學雜誌相較於書本更能及時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現況與足跡,也比 網路擁有更鮮明的印記。向陽認為文學傳播的主要功能,透過文學雜誌來 觀察,都能具足,文學雜誌在這個層面上來看,近則反映了不同年代的文 學發展面貌,遠則突顯出文學史的發展脈絡。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學發展, 通過文學雜誌最能一目了然。(向陽,2003)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文學創作以及文學雜誌出版,除了臺灣人,尚有在 臺日人參與其中,因此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主要可分為由臺人及在臺日 人編輯主導二類。臺人作家的文學活動可分為傳統漢文學的創作,如傳統 漢詩,以及以白話文、日文等語言為主,包含散文、小說、新詩等創作形 式的新文學。在臺日人作家的作品以日文為主,包含散文、小說、新詩以 及俳句等形式的作品。其中臺灣新文學的發展與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 有密切的關係。.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臺灣文學受臺灣歷史發展影響,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時期。從鄭氏到 清治時期(1661-1895),乃至日本統治臺灣的前二十五年,臺灣的文學發 展皆以古典詩為主。1920 年代前後新文學興起,改變文學界創作生態,然 此時期仍有古典詩創作誕生。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日治時期作家受到世界 文學思潮、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或受鄉土文學運動與臺灣話文運動的衝 擊,許多作家在小說、散文、新詩及劇本都有很高的成就。(林淑慧,2007) a. er. io. sit. y. Nat. n. iv l C n hengchi U 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光復,臺灣文學持續多元發展,然而臺灣特殊. 的歷史背景也讓臺灣文學發展面臨許多挑戰。從南島語系原住民的口傳文 學、臺灣傳統漢文學、白話文、日文、臺語文引發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 富了臺灣文學的面相。臺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 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 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 文學於 2000 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臺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 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 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臺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 而也就是如此,臺灣文學面臨著嚴峻挑戰,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 再生。(林淑慧,2007) 在臺灣文學發展過程中,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為一個十分特殊的階段。 傳統中國文學的繼承、現代化思潮的刺激、日本文化強勢的介入,都使日 2.

(9) 治時期臺灣文學有別於光復後各時期的臺灣文學。綜觀日治時期的臺灣文 學,具備幾個特性:(1)文學語言的使用多元;(2)在殖民地臺灣社會,知識 份子對於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統治本質認識的特別清楚;(3)國族與性 別議題,一直是日治作家最為關切的。(陳芳明,1998) 而在日治時期文 學發展的過程中,雜誌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 與今日的雜誌一樣,提供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平臺、挹注文學發展之動能, 但除此之外,也更帶有傳播現代性、振興臺灣文化意識以及抵抗日本殖民 統治等嚴肅的意義。 日治時期初期,臺灣即有雜誌出現,然多以傳統文學為主。1920 年在 東京的臺灣留學生,以蔡培火為發行人刊行了「臺灣青年」雜誌開始,新 文學利用綜合性雜誌提供的創作平臺,發表作品,主旨在於喚醒臺灣民眾 的民族意識,以建立新思想、新文化的臺灣社會,同時暗地鼓吹臺灣民眾, 抵抗日本殖民統治。1931 年,臺灣民眾黨遭解散,蔣渭水病勢,殖民政權 加大政治壓迫力度,臺灣政治運動遭受壓抑。在政治受迫的情況下,加上 社會環境漸趨穩定,知識份子傾力於新文學創作,新文學路線受到重視。 當時對日本的流血抗爭已在殖民政府的鎮壓下銷聲匿跡,臺灣新知識分子 於此進入文化抗日的階段,大量文學相關雜誌及純文學雜誌出現。此時期 的臺灣文學作家放棄古典文學創作,及否定就舊中國的腐敗思維及封建社 會,而改採白話文和日文,是為了改革臺灣社會,促使民眾透過易學易寫 的白話文,接受和吸收世界新思潮,發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意識,對抗 殖民政權。日本殖民政府在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並廢止文學雜誌的 漢文創作,則象徵殖民政府試圖透過文學創作的箝制,加強對殖民地統治 的力度。透過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內容的分析,便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 al v i 環境,以及知識分子努力吸收新知,擺脫舊封建隨,建構新臺灣社會,對 n Ch engchi U 抗日本殖民政權所付出的心血。(葉石濤,199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除了擁有其文學地位,在政治與社會發展中更 忠實呈現臺灣人走過的每一個足跡,而臺灣文學雜誌的典藏也就成為一項 具有意義與價值的工作。除了文學研究的價值外,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 亦擁有高度歷史研究價值。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作家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 有助於現代學者對日治時期各方面的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 藏不但能成為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源,也是教育與傳承的工具,讓我們能夠 享受閱讀的樂趣,也透過文字了解先人為臺灣社會發展付出的一切,以及 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留下永遠無法抹滅的烙印。 日治時期,除了由臺人主導的文學相關雜誌大放異彩,日治時期在臺 日人也創辦了許多文學相關的雜誌,其內容大多包含小說、新詩、散文以 3.

(10) 及日本的和歌、俳句等文學作品。當時在臺日人的文學活動為在臺的官吏 及學生為主,並創辦文藝性的雜誌。這些雜誌一方面成為作品發表的平臺, 或為排遣鄉愁,或為散播日本文化,一方面也藉以影響臺灣文化。這些文 學活動與文學相關雜誌的出現也讓日本文學形成一個海外文壇,發展出不 同的樣貌。然而這些文學相關雜誌多數因其無法與臺灣社會與文化接軌, 以及多數參與者抱持玩票性質,無長遠目標,僅就個人喜好為之,故發行 時間短暫,大抵不過三期,因此又有「三號雜誌」之稱。(賴秀峰,1973) 臺灣與臺灣地區文學的發展幾經波折與磨難,不但讓臺灣文學發展與 臺灣作家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環境的變遷並克服斷層,也造成日後臺灣文學 作品與史料的徵集與典藏較為困難,一方面是因年代久遠,而典藏條件不 佳,文學作品與史料徵集不易,另一方 面則是因為特殊的政治環境,每 當政權轉移或政府統治手段造成壓迫,創作者擔心政治迫害,因此不輕易 發表作品,僅留下手稿或孤本,且個人收藏條件往往不如有計畫的徵集和 典藏,致使這些珍貴的文學作品或史料散佚(莊建國,200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1981 年東方文化書局曾蒐羅《南音》 、 《第一線》 、 《先發部隊》 、 《人人》 、 《フオルモサ》 、 《臺灣文藝 》 、 《臺灣新文學》 、 《臺灣文學》 、 《文藝臺灣(別 集日人作品)》 、 《文藝臺灣》 《華麗島》 、 《臺灣文藝》等雜誌,出版《新文 學雜誌叢刊》,為臺灣文學研究及史料保存意義重大。政治大學陳芳明便 曾專文指出《新文學雜誌叢刊》,對日後國內臺灣文學研究確實產生極其 深遠的影響,並建議《新文學雜誌叢刊》須重新編輯出版,並且補充當年 的不足,例如 1944 年臺灣文學奉公會出版的《臺灣文藝》 ,在《叢刊》缺 了兩期,未收入的 1930a 年代的《臺灣文藝雜誌》 ,油印的《風車》詩誌, v 年以後出版的《臺 i1933 l C 都可考慮納入新的版本。還呼籲《臺灣藝術》以及 n hengchi U 灣新民報》也應該加強徵集。(陳芳明,2010). n. er. io. sit. y. Nat. 目前臺灣地區日治時期舊籍和期刊報紙多數分布在國立臺灣圖書館、 國立臺中圖書館、臺南市立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師範大學圖書 館、中興大學圖書館、臺北科技大學圖書館、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臺南 大學圖書館等地,(王麗蕉、黃燕秋、李依陵,2012)以及民間機構與私人 收藏家之手,而以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建置最具規模。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 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以來豐富的圖書資料,並於 2007 年 3 月成 立「臺灣學研究中心」,為國內圖書館界臺灣研究資料的重鎮,除了日治 時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及南方資料館所藏之舊籍圖書資料,約 20 餘萬冊 之外,尚有關於臺灣研究的期刊、報紙,為研究日人治臺實況之重要資料, 近年更是在實體刊物典藏與微縮片拍攝之外,逐步建立日治時期舊籍及期 刊等數位典藏系統。在有國家圖書館圖書送存制度之前,這一段出版史的 4.

(11) 空白,因為《文訊》及其他學術單位的努力得以填補,也有利於臺灣地區 文學、史學、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日治時期文學相關雜誌與報 紙副刊所提供的文學發表平臺,不但是當時作家發表創作的重要場域,也 忠實呈現日治時期文學活動的點點滴滴,是研究臺灣地區臺人及在臺日人 文學活動的重要史料。 近年臺灣文學系所的成立及臺灣文學研究不再成為禁忌,臺灣文學喚 起了臺灣人的感情,2003 年國立臺灣文學館成立,更是具有時代意義。而 臺灣文學數位化與數位典藏雖起步較晚,相較於早在 1984 年即啟動的中 央研究院「史籍自動化計畫」卻擁有較成熟的技術條件。如何藉助資訊科 技在網路環境裡建立臺灣文學數位博物館,結合典藏、研究、教學、推廣 等多元功能,從文學擴充到文學與語言文化的結合,讓臺灣文學藉著網路 伸向全世界,這是臺灣文學數位化可行的方向(羅鳳珠,2004)。. 政 治 大 「數位典藏」是指將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科 立 技予以保存及應用。在數位典藏中,所有典藏資料均以數位形式加以保存。 ‧. ‧ 國. 學. 就典藏資料種類而言,數位典藏保存的資料範圍相當廣泛,凡是代表人類 文化,具有保存價值的資料,不論資料產生的時間和形式,都是數位典藏 的範圍。「數位化」是指將文字、圖像與錄影帶,經由掃描器、數位相機 與攝影機的轉換,產生出電腦能處理的數位資料;「數位典藏品」則是指 經由數位化程序處理後之各種器物、書畫、標本及文件等資料與檔案;「數 位化檔案」意指典藏品數位化後產生之檔案。(項潔、陳雪華、鄭惇方, 2002)數位典藏主要目的在於確保所有數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 整合性。數位典藏即是致力於數位物件的長及儲存、維護及檢索取用。(蔡 a v 順慈、余顯強,2011) l C ni. n. er. io. sit. y. Nat. hengchi U. 1984 年中央研究院就率先投入了「史籍自動化」等科技與人文之整 合型計畫,將珍貴文化遺產與電腦資訊科技進行結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也於 1988 年開始採用「王安整合影像資訊系統」 (Wang Integrated Image System ,WIIS), 將傅斯年圖書館典藏之善 本圖書加以掃描、儲存。中央研究院於 1980 、1990 年代的數位化計畫, 是華文世界中較早將人文研究成果與電腦科技整合的嘗試。 1990 年代,由於資訊科技與全球資訊網路的成熟與普及,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於 1999 年開始推動「數位博物館計畫」 、「國家典藏數位化 計畫」及「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 ,並在 2002 年重新整合為「數位典 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第一期,2002-2006 ) ,並明訂計劃計畫目標,在於 「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進而以國家數位典 5.

(12) 藏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至今進入第二期數位典藏 國家型科技計畫(2007-2011,2008 年與數位學習計畫整合)。(廖彩惠、 陳泰穎,2009) 國立臺灣圖書館利用其豐富的日治時期圖書資料館藏,積極投入館藏 數位化,目前擁有臺灣文獻期刊論文索引、臺灣文獻資料聯合目錄、臺灣 資料剪報系統、日文舊籍臺灣文獻聯合目錄查詢系統、日治時期圖書全文 影像資料庫、地圖全文影像資料庫及期刊全文影像資料庫。由於臺灣地區 日治時期舊籍和期刊報紙實體刊物分散於各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館,國 立臺灣圖書館未來將臺灣研究資料整合平臺,提供完整的查詢服務,並收 集國內臺灣文學史教學資源網站的網站名稱及內容整理,建立網路平臺, 便於教師教學之用。(劉屏,2009). 政 治 大. 2012 年六月,媒體報導國內重要的文學雜誌《文訊》面臨遷問題。(林 欣誼,2012)《文訊》雜誌與眾多長期累積的珍貴文學史料面臨搬遷無門 的窘境,警醒社會大眾必須正視文物史料的保存問題。本研究欲探討的是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是否完整保存下來?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典藏機構, 是否完整典藏這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另一方面,文學文物保存問題 也突顯出在資訊時代傳統典藏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實體館藏。數位 典藏與數位圖書館的興起即是為這些問題提供另一種解決之道。而資訊科 技的發展,資訊的快速傳播,數位資源的多樣化與各種應用,讓實體館藏 數位化後有更多的可能,不再是傳統的徵集、典藏與使用關係。目前臺灣 出現許多不同的數位典藏計畫,而這些數位典藏是否已完整典藏日治時期 臺灣文學雜誌,則是本研究要探討的另一個主題。 a.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iv l C n hengchi U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的保存典藏與應用,主要研究目 的有: 1、 2、 3、 4、. 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之意涵、出版與發展。 調查圖書館典藏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現況。 調查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計畫發展現況與模式。 針對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實體與數位典藏提出建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13) 1、 2、 3、 4、.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的時代意義、創作語言、出版、發展歷程、 實體刊物典藏現況為何? 目前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的發展現況為何?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的範圍與典藏情況為何?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數位典藏查詢、後設資料建置、著作權、系 統維護與使用情形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 文學(Literature) 文學有廣狹二義:廣義泛指一切思想之表現,而以文字記敘之者。狹 義則專指一種美文而言,為藝術作品之一,即以思想、感情、想象為其內 容,以優美之字句、結構、辭采、聲律為其形式,能反映人生、社會、世 界、宇宙之真實情狀,促進人類精神生活、倫理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 活等之改善,而進入一種安寧、和諧、康樂、幸福之境界,使人生、社會、 世界、宇宙咸歸於美化,其體裁則有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中華 百科全書,20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2、 雜誌(Magazine). n. er. io. 雜誌,在圖書分類上是屬於期刊的一種,它是有一定的編輯方針,把 各式各樣或同一類的文章蒐羅在一起,做定期性發行的印刷出版物。通常 al v i 以紙面裝幀,它的形態,原則上是冊子型。雜誌一詞,源自法文 Magasin n Ch U e n ,原義為倉庫、知識的倉庫,或是軍 (亦有一說源自阿拉伯文 Makhazin) gchi 用品供應庫。它被用來指「刊登論文、故事等等文字,並定期出版的知識 供應庫」,至今不到三百年。(中華百科全書,2012) 3、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Taiwa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 日治時期從 1895 年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至 1945 年抗戰勝利後臺 灣光復,共歷時五十年。這段期間的文學活動可分為臺灣人的傳統文學及 新文學,以及在臺日人的文學創作。本研究所指涉的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即 包含在日治時期期間,臺灣人及在臺日人以傳統漢文、白話文和日文創作 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 7.

(14) 4、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Taiwanese Literary Magazine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日治時期臺灣有許多文學雜誌,有在臺日人主導短歌、俳句為主的文 學雜誌,以及臺人主導,可分為傳統文學及新文學雜誌,包含以傳統漢文 書寫及以臺灣話文、日文為主的作品。本研究所指之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 誌,不分創作集團及主導者,包含日治時期在臺灣地區出版,連續發行之 文學雜誌或提供文學創作發表平臺之文學相關雜誌,包含純文學雜誌及綜 合性雜誌。因政治、經濟等因素僅發行一期者亦包括在內。 5、 文學數位化(Literature Digitalization) 文學數位化為將文學或文獻以數位化的方式進行整理、儲存,同時也 是傳播媒介的變革。謝清俊認為文學數位化需包含有關背景的情境資料, 並與文章適當的連結,並且形成一個整體。後設資料就是情境信息的一種。 文章情境的信息,是依文章的應用和管理的需要而定的,如書目資料等。 (謝清俊,2006)謝清俊也提出文學文獻的數位化包含三個層次:(1)文獻外 觀的數位化;(2)文獻背景資料的數位化;(3)文獻內容的數位化。其中對 文獻內容,如版本、詮釋的數位化最重要的部分,缺少這部分將失去文學 文獻數位化應有的深度和廣度。(謝清俊,200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er. io. sit. 6、 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 n. 美國數位圖書館聯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的定義為:數位 al v i 圖書館是一種提供資訊資源的組織,包括軟硬體、網路與專業人員,以一 n Ch engchi U 致性、永久性的方式將數位化館藏進行選擇、組織、提供查詢、解釋、傳 布與完整保存,以利這些館藏可以迅速、經濟地提供給特定社群與人們使 用。(胡述兆、王梅玲,2003) 7、 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s) 數位典藏為將傳統資訊媒體數位化,針對具有保存價值的文物、檔案、 圖書文獻及各種電子媒體儲存起來,並善加利用。「數位典藏」是指以數 位方式處理(拍攝、全文輸入、掃描等),並加上後設資料的描述,以數位 檔案的形式儲存。數位典藏同時也強調典藏資料的長期性及可用性,因此 數位典藏為將具有保存價值之實體或非實體資料,透過數位化科技技術以 數位、儲存、歸檔、維護、檢索,以及再利用的方式,予以保存及應用。 (蔡順慈、余顯強,2011) 8.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地區文學雜誌的發展、意義、特色與保 存典藏,並藉由現有臺灣文學雜誌典藏系統觀察現有之典藏方式在文化保 存與歷史原貌再現之外,能夠為研究、教育提供什麼樣的能量,或賦予這 些珍貴的資料更多的價值。本章將針對臺灣文學雜誌、文學與期刊數位化 以及臺灣文學數位典藏現況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 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地區文學雜誌之發展、特色與意義;第二節探討數位典 藏;第三節探討文學數位化與期刊數位典藏。. 第一節. 一、.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 政 治 大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的意義與內涵 立. ‧. ‧ 國. 學. 臺灣文學的發展與雜誌息息相關,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更是與 日治時期提供文學創作平臺的綜合性雜誌及純文學雜誌有非常密切的關 係。相較於臺灣新文學雜誌,日治時期傳統文言漢文雜誌並不多,大部分 係以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史為主,如《臺灣文藝叢誌》 、 《藻香文藝》 、 《詩集》、 《詩報》等,均以研究並發揚漢詩文為職志。這些詩文雜誌多由詩社創辦, 以維護民族固有之文化,然而後期漸漸變質,詩歌的內容漸趨空洞,到後 來甚至為無病呻吟,少有風骨及靈魂。. er. io. sit. y. Nat. a. n. v. i (1)搖籃期;(2)成 l C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n hengchi U 熟期;(3)戰爭期。而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的發展也大致與這三個時 期契合(葉石濤,1991)由 1920 年在東京的臺灣留學生,以蔡培火為發行 人刊行了《臺灣青年》雜誌伊始,這些內容與臺灣文學相關之綜合性雜誌 或純文學雜誌,由臺人作家主導,內容與臺灣相關之文學雜誌,他們不僅 成為文學發展的舞臺,也承載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對民族、政治、文化 及現代思潮的種種發想與期許,甚至是奮鬥的歷程,故日治時期臺灣文學 雜誌,幾可視為日治時期臺灣歷史的縮寫,可以忠實呈現日人治臺的情況, 是重要的研究材料,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的發展緊扣著文藝雜誌這個重要媒介發展,因此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主要為從 1920 年《臺灣青年》創刊號發行,到 1944 年「臺灣文學奉公會」刊行的《臺灣文藝》停刊前,由各文藝組織或 個人編輯,發行的文藝雜誌。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內容涵蓋各類型文 9.

(16) 學作品、中外文學譯著,甚至音樂、劇本等藝文創作,作品除了具藝術價 值,亦肩負退動文學思潮、凝聚文化意識、建構民族意識責任。創作語言 以從臺灣話文、漢語為主到漢日各半,及至日本殖民政府廢止漢文欄後轉 以日語為主。參與者為日治時期留日臺生、臺灣作家與編輯如:楊雲萍、 郭秋生、朱點人、賴和、廖漢臣、黃得時、張深切、王詩琅、張文環、楊 逵、呂赫若、巫永福等,以及在臺日本作家如:西川滿,同時也有政治活 動與殖民政權的力量參與其中。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除了臺灣文學,尚有在臺日人的日本文學。當時日 本文學活動極端集中於東京,職業作家幾乎全部居住該地,所以日治時期 住在臺灣的數十萬日人中,愛好文學的讀者都關心東京地區的文學動態, 對於待開發地區文學則是抱以輕視的態度。沒有讀者的文學,自然而然地 走進封建社會型態的文學形式:俳句、和歌裡面去。而日治時期發行的俳 句、和歌類雜誌頗多,其中可觀的有明治三十七年(1904 年)創刊的《想思 (俳句) ;大正十二年 樹》 (俳句) ;大正十一年(1922 年)創刊《ゆうかり》 (1923 年)創刊《あらだま》(和歌)等。(龍瑛宗,1954 年).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以新詩和小說為中心的文學雜誌,自 1932 年到太平洋戰爭前這段期間 大量發行,不勝枚舉,但絕大多數是到二三號就遭受廢刊,因此又有「三 號雜誌」之稱。其作品多屬於習作程度,聊堪記錄的亦少,原因不外乎沒 有讀者的支持。或不具長久發展的規劃,僅以同人遊戲心情發行。當時的 日籍作家多為臺北高等學校及臺北帝大文學部的學生和一些社會的文學 青年。文學雜誌中規模較大者當屬《文藝臺灣》 ,於 1940 年發刊,編輯人 西川滿。《文藝臺灣》的出發原為藝術至上主義,但到了末期受日本殖民 al v i 政府影響,配合皇民化運動,倡導皇民文學,至此許多臺人作家紛紛退出。 n Ch U e n g c h i 年) 從此《文藝臺灣》走向沒落。(龍瑛宗,1954. n. er. io. sit. y. Nat. 日治時期之所以有許多文學雜誌的出版,大抵可以歸結為對於文學媒 介的需求。文學媒介形式多樣,從最基本的語言到手稿、書籍、文化雜誌、 報紙副刊與現代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所帶動的數位文學社群,都在不同時 代扮演媒介的角色,承載臺灣文學的發展與表現,當代文學發展與文學媒 介實有無法分割的關係。(封德屏,2007)我們甚至可以大膽斷言沒有這些 媒介就沒有作家、讀者,也就沒有文學的存在。文學媒介基本上具有五大 功能: (1)反映文學與當代社會的互動;(2)推湧文學思潮與活動;(3)凝聚 文學社群與文化認同;(4)提供作家發表園地與培育新人;(5)提供讀者教 養與娛樂。前述的文學媒介如手稿、書籍、雜誌、報紙副刊與網路等(向 陽,2003)。其中手稿與書籍受限於經濟能力,發行數量不多,亦難以普 及,且發行速度較慢,無法及時反映當代社會現象,或與文學思潮產生互 10.

(17) 動,且書籍多為當一或少數作家著作,亦難以凝聚文化認同,產生文學思 潮或意識建構。除了上述原因,書籍發行門檻較高,文壇新人難以出頭, 亦不是培育新血的良好場所,但若是將媒介轉移到網路,便可突破這樣的 困境。然而網路的個人創作空間雖可作為作品發表的平臺,亦具有即時性, 可反映當代社會環境,與現實發生許多互動,但仍屬個體創作,在凝聚文 化認同與文學思潮的推動未具有足夠的能量(江寶釵,2003)。臺灣文學的 發展中,報紙副刊與雜誌是兩個作品發表、培育文壇新人的重要場域,也 分別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凝聚文化認同、民族意識 建構、推動文學思潮為目標來看,仍是以具有強烈社群性質、能凝聚文化 認同與推動文學思潮的雜誌為最重要的一員。(曾琮琇,2004)綜合上述討 論,不難看出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雜誌多數經營時間不長,卻不斷有新 雜誌出版的原因。. 政 治 大. 2003 年 7 月, 《文訊》雜誌創立二十週年,製作了「臺灣文學雜誌專 輯」 ,並出版了《臺灣文學雜誌展覽目錄》 ,舉辦臺灣文學雜誌展,企圖呈 現臺灣文學雜誌數十年來的發展全貌。《臺灣文學雜誌展覽目錄》所輯臺 灣文學雜誌總數為 361 種,約略可分八個時期:日據時代(1895--1945)、 光復初期(1945--1949) 、1950 年代(1950--1959) 、1960 年代(1960--1969)、 1970 年代 (1970--1979) 、1980 年代(1980--1989) 、1990 年代 (1990--1999) 、 二十一世紀迄今。(陳憲仁,2005)重要文學雜誌分別有:.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er. io. 1. 日據時代創刊雜誌 43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南音》 、 《福爾摩沙》 、 《先 發部隊》、 《第一線》 、《臺灣新文學》 、《臺灣文學》 、《臺灣文藝》等。. n. a. v. 2. 光復初期創刊雜誌 16l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 《寶島文藝》 、 《自由中國》。 ni C. hengchi U. 3. 1950 年代創刊雜誌 81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暢流》、 《自由談》 、《拾 穗》、《自由青年》、《野風》、《文藝創作》、《文壇》、《中國語文月刊》、 《現代詩》 、《藍星》 、《創世紀》、 《皇冠雜誌》 、《幼獅文藝》 、《文學雜 誌》、 《文星》、 《筆匯》等。 4. 1960 年代創刊雜誌 53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作品》 、 《現代文學》 、 《詩、 散文、木刻》、 《新文藝》 、《傳記文學》 、《葡萄園》、 《小說創作》 、《臺 灣文藝》、 《笠》、 《文學季刊》、 《純文學》 、《文藝月刊》等。 5. 1970 年代創刊雜誌 54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龍族詩刊》 、 《中華文藝》、 《中外文學》、 《書評書目》、 《秋水詩刊》、 《明道文藝》等。. 11.

(18) 6. 1980 年代創刊雜誌 74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文學界》 、《文季》 、《文 訊》、 《聯合文學》、 《推理雜誌》、 《人間》 、《小說族》等。 7. 1990 年代創刊雜誌 34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文學臺灣》、 《臺灣詩學 季刊》 、《番薯詩刊》 、《海鷗》 、《臺灣新文學》 、《乾坤詩刊》 、《藍星詩 學》等。 8. 二十一世紀創刊雜誌 6 種。重要文學雜誌有《臺灣 e 文藝》 。(臺灣文 學雜誌展覽目錄,2003) 文學將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思想以藝術的形式呈現,文學媒介則讓 世上每一個角落都能接受這些心靈養料的滋潤與溫養,而文學與雜誌的結 合,更是將作品裡要傳達的意識與思想凝聚成一股足以撼動人心的力量, 繼而席捲整個時代。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相關雜誌,是臺灣在日本統治之下, 民族意識與文化思潮激發出的亮點,而臺灣每個時代都擁有屬於自己的雜 誌,也足堪每個臺灣人引以為傲。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的出版與發展. 學. 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 (一) 日治時期雜誌出版關法規. y. Nat. n. er. io. sit. 臺灣文學各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及作品內容、使用的語言工具都反映出 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轉變,因此日治時期做為文學媒介的文學相關雜誌,也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與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歷經草創、成熟到結束,呈現 al v i 不同的樣貌。然而,作為統治手段之一,臺灣總督府對於言論及新聞自由 n Ch engchi U 的控制始終未放鬆,因此日治時期各類雜誌並非自由發展,而是有相關的 管制措施。 日治時期雜誌的管制為保安事項之一。當時總督府設有警務局,各州 設有警務部,各廳設有警務克,雜誌的管制便是由這些警察機關負責,並 由臺灣總督府依「委任立法權」頒布許多新聞與雜誌報紙發行的法令,計 有:(1)「著作權法」: 1899 年(明治三十二年三月);(2)「著作權在臺灣之 施行令」: 1899 年(明治三十二年六月);(3)「臺灣新聞紙條例」: 1900 年(明治三十三年一月);(4)「新聞紙發行保證金規則」: 1900 年(明治三 十三年二月);(5)「臺灣出版規則」: 1900 年(明治三十三年二月);(6)「改 正新聞電報規則」: 1904 年(明治三十七年五月);(7)「臺灣新聞紙令」: 1907 年(大正六年十二月);(8)「臺灣新聞紙令施行日期」: 1907 年(大正 六年十二月)。 12.

(19) 所謂的「新聞紙」在「臺灣新聞紙令」第一條的定義為:「本令所指 稱為新聞紙,係指用一定之名稱,訂有期間,或在六個月內不定期發行之 著作,及定期之外臨時發行,且用與原著作相同之名稱者。」當時施行的 各法令中即以「臺灣新聞紙令」最完整,也能看出當時對報紙雜誌的管制 情形。當時施行的制度主要有: 1. 許可制:即報紙雜誌發行前,需先獲得臺灣總督府許可。 「臺灣新聞紙令」 第二條:「擬發行新聞紙者,應具備下列事項,呈請臺灣總督許可:一、 名稱;二、揭載事項之種類。…」 2. 保證金制:根據「臺灣新聞紙令」第六條; 「發行人應於新聞紙發行前繳 納千圓於該管轄州廳,作為保證金。」 3. 檢查制: 「臺灣新聞紙令」第十條; 「發行人於新聞紙每次發行前,檢 呈其新聞紙二份於臺灣總督府,以及其所屬州廳和地方法院檢查局各一 份。」此呈檢制度當時通稱為「納本」 ,每期新聞紙必須通過事先檢查 才能發行。當時的檢查工作主要由警務人員執行,禁止刊載的內容主要 有:(1)褻瀆皇室之尊嚴,改變政體,或紊亂國憲之事項;(2)預審中之 被告事件之內容,及經檢察官禁止之有關搜查中或預審中之被告事件, 並禁止公開之有關訴訟之辯論事項;(3)煽動或庇護犯罪,及賞恤、救 護、或陷害罪犯或刑事被告人之事項;(4)不得公開之官文書、呈文、 意見書、或請願書,及未經許可之有關政府之議事;(5)禁止公開的依 法組織的公會之議事;(6)有關外交、軍事、及其他秘密事項;(7)擾亂 秩序安寧,及被視為有害風俗者。.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政治性」與「時事性」的言論為敏感話題,尤其是有關臺灣民族主 al v i 義與指責日本帝國主義的文章,往往會遭到嚴懲或刪除,當時有所謂的 「食 n Ch U engchi 割」,即是指刊物中有部分內容觸犯新聞紙管制的法令,必須將此部分刪 除後才准許發行。(賴永忠,1993) (二)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出版 葉石濤在《臺灣文學史綱》中將日據時期的臺灣新文學發展設定為 1920 年《臺灣青年》創刊號發行,到 1945 年臺灣光復,分為: (1)「搖籃 期」:1920 年《臺灣青年》創刊號到 1925 年賴和在《臺灣民報》發表第一 篇小說「無題」 ;(2)「成熟期」:1926 年賴和的「鬥熱鬧」 、楊雲萍的「光 臨」發表於《臺灣民報》到 1937 年總督府全面禁止使用漢文,楊逵主編 的《臺灣新文學》停刊;(3)「戰爭期」:約為 1938 年到 1945 年臺灣光復。 (葉石濤,1991). 13.

(20) 臺灣新文學研究中,一般是以出現在 1920 年代初期的《臺灣青年》、 《臺灣》 、 《臺灣民報》為最早出現,具有現代性格的綜合雜誌,為臺灣留 日學生於東京創辦(柳書琴,2003)。最早在臺灣出現的新文學雜誌為 1925 年由楊雲萍和江夢筆創辦的《人人》雜誌,僅發行兩期,歷史意義大於實 際影響力,初期的臺灣新文學發展受到《臺灣青年》為首的「臺灣民報系」 影響較多(向陽,2003)。此時期的臺灣經歷過殖民初期本土勢力反抗殖民 政權進入的動亂,社會逐漸趨於安定,然而此時期雖臺灣人雖然放棄武裝 抗日,尋求自治的聲浪日益高漲,其中林獻堂等人大力推動臺宴會設置等 自治運動,而此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即發揮反映文學與當代社會、推動文學 思潮、凝聚文化認同的作用(葉石濤,1991)。 1932 年由黃春成、張建星先後主編的《南音》雜誌發行,也正式宣告 日據時期的臺灣文學正式進入「成熟期」。此時期的文學雜誌發行狀況較 為穩定,且各文學雜誌背後各有支持的聯盟社團,顯示各文學雜誌各自凝 聚文化認同與意識建構的力量。這段期間本土知名的刊物有:《南音》 、 《福 爾摩沙》、《先發部隊》、《第一線》、《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臺灣 新文學》、 《臺灣文學》等。.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南音》雜誌對於推動臺灣化文運動十分積極,彰顯本土主義的訴求, 曾在雜誌中開闢「臺灣化文嘗試欄」,奠定臺語文學的基礎。相較於《南 音》積極推動臺灣話文的書寫與推廣,《福爾摩沙》則嘗試在殖民體制下 建立獨立的文化與藝術性(向陽,2003)。1933 年臺灣文藝協會創刊《先發 部隊》,發行一期後改名《第一線》,曾推出「臺灣民間故事特輯」,對臺 灣民間文學有整理之功,亦提倡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應走上具創造性、建設 al v i 性的道路,推出「臺灣新文學出路的探究」 特輯,初步具備特定意識形態。 n Ch e n g c h i U ,為第一個全島性文 1934 年由張深切、賴明弘等人倡組「臺灣文藝聯盟」 學集團,並發行《臺灣文藝》雜誌。《臺灣文藝》雖為「臺灣文藝聯盟」 此一特定組織的機關刊物,但並不主張任何主義或路線,追求文藝大眾化, 強調「為人生而藝術」,接受各類型文藝作品與島內為日籍作家投稿,因 此能夠集結全島作家共同創作,呈現多元化內容,樹立文學雜誌多元典範。 黃得時認為臺灣文學運動到此時已經脫離與政治活動的聯繫,走上文學獨 立(柳書琴,2003)。1935 年,楊逵與葉陶夫婦因不滿《臺灣文藝》多元主 義的方向,堅持社會主義路線,另創「臺灣文學社」,並發行刊物《臺灣 新文學》 。相較於《臺灣文藝》的多元主義路線, 《臺灣新文學》認為臺灣 需要能夠反社會現實的文學,採取寫實主義路線,積極把握臺灣現實狀況。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新文學發展進入「戰爭期」,臺灣總督府強化 對臺統治,廢止文學雜誌的漢文欄,許多臺灣文學研究者認為《臺灣新文 學》因臺灣總督府查禁漢文而停刊,本土文學雜誌遭受嚴重打擊,至 1941. n. er. io. sit. y. Nat. 14.

(21) 年《臺灣文學》發行前,本土文學雜誌發展停頓。另有一說則是臺灣所有 的文學報紙、雜誌在總督府開會決議以日文出版刊物,而楊逵主編的《臺 灣新文學》是由於經濟因素停刊。此時期的臺灣文學雜誌發展史仍有待後 人釐清。(曾琮琇,2004) 日治時期除了各文藝性社團林立,本土文學雜誌前仆後繼,蓬勃發展, 在這段期間亦有外地文學雜誌與殖民統治者的身影。這些文學雜誌雖有臺 灣作家參與其中,但由日本作家或總督府主導,代表殖民政府的統治與意 識形態,具代表性的有:《華麗島》 、 《文藝臺灣》 、 《臺灣文藝》(臺灣文學 奉公會),代表性人物為日本作家西川滿。 《華麗島》與《文藝臺灣》分別為 1939 年創立的「臺灣詩人協會」 與後來改組「臺灣文藝家協會」的機關刊物,為首次由日人主導,臺灣作 家參與其中的刊物。作家生產符合殖民政權需求的創作,迎合殖民統治的 需要,再透過文學媒介傳播,甚至是在日本殖民統治後期的皇民化運動中 強調「文藝報國使命」 ,或是 1943 年「臺灣決戰文學會議」中由西川滿提 議「撤廢結社」,導致所有文學性刊物廢止,都是文學刊物與文藝性社團 為統治政權服務的證明。(向陽,200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日治時期後期與《文藝臺灣》抗衡的是 1941 年由張文環籌組的「啟 文社」與其所創辦的《臺灣文學》 ,為日治時期臺灣人創辦的最後一本現 代文學雜誌,。 《臺灣文學》大體上繼承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傳統寫實路線, 在殖民政府高壓統治與文化箝制的社會環境中,為臺灣觀點發聲,透過作 品表達被殖民者的無奈與潛藏的抵抗意識。 a. n. iv l C n hengchi U 1943 年,西川滿在「臺灣文學決戰會議」中提出「將文藝雜誌獻上戰. 鬥配置」 , 《臺灣文學》與《文藝臺灣》停刊,後「臺灣文學奉公會」刊行 的《臺灣文藝》成為日治末期的唯一文學雜誌,展現日本殖民政府統一輿 論、掌握文藝發展脈動的意志與決心。然而,隨著國際局勢與戰況逐漸對 日本不利,社會情勢難以維持刊物發行,在日本投降前半年,日治時期現 代文藝雜誌發展告終。 日治時期共計五十年,短短半世紀即出現大量文學相關的雜誌,然多 數刊物發行時間短暫,且必須面對殖民政府的強勢介入。這些發行背景足 見當時知識分子在複雜、矛盾與掙扎的時代裡,不斷嘗試發揮文化與思想 的力量,讓臺灣人的心靈得以在離開舊中國,面對殖民政府的統治時仍有 前進的方向。. 15.

(22) 三、. 小結. 從《臺灣青年》創立的 1920 年開始到臺灣光復的 1945 年,恰好是一 般認為臺灣新文學雜誌的創造、成熟,日治末期由日本作家掌握的《臺灣 文藝》停刊,被視為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與日治時期文學雜誌的終結。綜 觀此二十五年來文學作品的發表、文學思潮的推動、文化意識的凝聚、民 族認同的建構、集會結盟等活動。在殖民政府的統治之下,知識分子用文 學藝術的力量發聲,刺激臺灣社會與民眾,邁向現代化,對當時社會乃至 於未來臺灣的歷史發展產生莫大的影響。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可說在臺 灣文化啟蒙、抵抗日本殖民統治意識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臺灣新文 學的發展與臺灣文學雜誌的創立與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臺灣文學雜誌 不僅在建構民族意識、凝聚文化認同、推廣文化思潮與文學活動具有十足 的影響力,亦可視為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與文化發展的骨幹。. 政 治 大. 學. 一、. 數位典藏. ‧ 國. 立第二節 數位典藏定義與內涵. ‧. n. er. io. sit. y. Nat. 數位典藏是指將檔案文物、標本、圖書、照片、影片等各種形式的資 料,透過掃描、拍攝再加上後設資料著錄等方式,將檔案以數位的形式儲 存。數位典藏主要目的在於確保所有數位資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及智慧整 合性。數位典藏即是致力於數位物件的長及儲存、維護及檢索取用。(蔡 順慈、余顯強,2011)一般而言,數位典藏擁有內容、技術、服務及使用 al v i 社群等構面,建構數位典藏系統時必須兼顧後設資料等情境信息,因此在 n Ch engchi U 服務、加值應用及使用社群方面有更多樣的變化。數位典藏工作有別於過 去將實體物件直接典藏於特定場館中,而是必須經過特殊工作流程,處理 所需典藏之物件,配合相對應的資訊科技,並設計後設資料著錄,讓典藏 的物件能夠順利的以數位型態被妥善儲存及加值應用。 2006 年,蔡順慈、林昱伍參考國際標準組織所訂定的數位典藏工作流 程:(1)擷取(ingest);(2)保存規劃(preservation planning);(3)檔案儲 存 (archive storage);(4) 資 料 管 理 (data management);(5) 資 料 存 取 (access),將擷取的流程改為圖文建立的流程,以此為數位典藏工作的主 要流程(蔡順慈、林昱伍,2006)。然而,數位典藏物件種類繁多,如數位 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共組成十六個主題小組,第二期計 畫總體目標轉型為「整合創新」、「深化加值」與「有效傳播」,以一齊小 組為基礎進行整合,仍有六大主題,且各主題藏品有其獨特性,在工作流 16.

(23) 程上無法完全相同。將各主題藏品數位化工作流程分析歸納後,可發現四 個主要工作步驟:.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圖 2-1 數位化流程主要步驟(王雅萍、陳美智,2010). ‧. n. al. er. io. sit. y. Nat. 而依據此數位化工作流程概念圖延伸,綜合不同類型藏品的工作流程, 可繪製出一個整合、共通的工作流程圖:. Ch. engchi. 17. i n U. v.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2 各類型藏品數位化工作共通流程圖(王雅萍、陳美智,2010) 由上圖表可簡要說明數位典藏工作之步驟: 1. 前置作業:包括典藏物件的選定、整理與修復,並針對後設資料進行規 劃與設計。 2. 數位化工作:為數位化工作進行的重點,即一般對數位典藏定義提及的 部分。除了進行典藏物件的數位化工作外,後設資料著錄、數位化的品 質管理,以及後設資料與資料庫檢索系統的測試與修正也是工作流程中 不可忽視的環節。. 18.

(25) 3. 資料保存:其主要基本程序包含數位檔案的儲存、複製備份以及異地備 援機制,此階段關係到數位檔案的永久保存與利用,需要長期的規劃。 4. 加值運用:數位典藏除了讓實體典藏物件能夠以數位型態永久保存,更 有利於加值運用,提供大眾更多利用的機會,因此不論是在公共社會、 文化、教育、商業等方面都是重要發展方向(王雅萍、陳美智,2010)。 在數位化工作中,縝密的工作流程規劃必須配合相對應的資訊技術, 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而就目前的技術發展而言,有六類主要的資訊計數 可以應用在數位典藏之中:(1)人機介面:利用相關的軟、硬體設備與存取 工具,提供完善的操作環境與互動式的圖形介面;(2)通訊網路:提供網路 連線,讓使用者可以遠距離甚至跨國使用,並提供分散式的資訊服務,對 於資訊的傳播與利用有非常大的效用;(3)自然語言處理:透過自然語言的 語法、語意、以及自動翻譯等處理技術,可以更精確地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提供最佳的服務品質;(4)資訊壓縮:利用壓縮技術節省大量的儲存空間, 並 提 供 快 速 的 傳 輸 與 存 取 服 務 ;(5) 資 訊 安 全 認 證 : 利 用 浮 水 印 (Watermarking)、數位簽章(Digital Signature)及加密(Encryption)等 技術,提供資訊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機制;(6)整合服務:利用智慧型代理 伺服器(Intelligent Agent)與資料探勘技術,以整合資訊蒐集、資訊管 理及資訊傳播功能,提供具有自動學習能力的數位典藏系統(蔡永橙等, 200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er. 數位典藏計畫. io. 二、. a. n. (一). l C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hengchi. i n U. v. 1990 年代,由於資訊科技與全球資訊網路的成熟與普及,使得原本 仍然受限於時空因素的資訊,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傳送到世界上任何一 個擁有網路的角落。網路使用人口數與全民上網人口比的大量成長,則是 代表臺灣從工業化社會,逐步往資訊社會前進。另一方面,為了讓臺灣在 知識整體營造與學術研究能趕上資訊時代潮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於 1999 年開始推動「數位博物館計畫」、 「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及「國際 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 ,並在 2002 年重新整合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 畫」 (第一期,2002-2006 ) ,並明訂計劃計畫目標,在於「將國家重要的 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進而以國家數位典藏促進我國人文 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於 2007 年進入第二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 技計畫(2007-2011,2008 年與數位學習計畫整合)。2012 年整個計畫邁 入終結。(廖彩惠、陳泰穎,2009) 19.

(26) 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的目標,是將國家典藏文物數位化、提升全民數位學習素養、推動新一波 數位學習學術研究、奠定國內數位學習與數位內容產業。然而數位化工作 只是數位內容產業的起點,數位典藏乃是數位內容發展的基礎。如何有系 統地在教育、研究與產業面向,推廣應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的成果, 是未來要面臨的課題。將成果發揚光大,積極地引進民間力量,有系統地 推動相關產業的應用與成長,才能將成果發揮極致,加速整體發展之成效。 第二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之初與第一期數位學習國家型 科技計畫執行的末期,經過各分項計畫、各部會與機構計畫的努力,透過 人文、歷史、資訊教育、管理領域的研究人員深入研究與積極規劃,並結 合資訊技術,而賦予人文資產和數位學習於資訊社會的多元意義。由於數 位典藏和數位學習計畫皆是巨大的工程,更必須永續經營方能持續發揮其 價值。. 立. 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置計畫. ‧ 國. 學. (二). 政 治 大. ‧.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大型數位典藏計畫為文化建設委員會的「國家文化 資料庫」, 「地方文獻數位化計畫」,算是其前身。該計畫為臺灣省政府文 化處(精省之後改名為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 輔導諮詢委員會」地方文獻數位化模式及相關標準研究小組於 1999 年進 行「地方文獻數位化模式及相關標準研究」 。. er. io. sit. y. Nat. a. n. v. i l C 文建會的「國家文化資料庫」為「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之下的基 n hengchi U 礎建設系列子計畫之一,目標在於規劃一個數位化國家文化資料庫之架構 與建置規範。希望藉由蒐集、調查全國之藝文資源,包括:美術、音樂、 舞蹈、文學、戲劇、建築、電影、古文書與老照片類等,並進行建檔(實 體文物) 、拍攝、建檔(數位文物) 、數位化等工作,以文字、聲音、影像 及視訊媒體,以適當的知識架構與資訊表達架構呈現,使分散各地的藝文 資源,得以透過網路,讓民眾、研究者整合性的查詢利用(羅鳳珠,2004)。 「國家文化資料庫」開始執行之後,含括前述「地方文獻數位化計畫」 的藏品,並擴增其藏品內容,所包括的資料類型有:音樂資料、美術資料、 戲劇資料、舞蹈資料、傳統藝術資料、文學資料、電影資料、建築資料等 八大類。其原始資料的來源有兩種:一為已經由中央與地方文化機關收藏 的公藏文化資料,二為尚藏於民間的文化資料:1.公藏資料:公藏資料指 已經由公立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文物館,或其他各種公立機關收藏 20.

(27) 保存之資料。這些公立機關如下:文建會轄下機關與單位包括:臺灣工藝 研究所、臺灣交響樂團、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文化資產中心籌備處、藝 術村籌備處、民族音樂中心籌備處、臺灣博物館、臺中圖書館、臺灣美術 館、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等。縣級文化單位則包括縣市文化局與縣市文 化中心等。2.民間資料:民間之藏有資料者,成員相當複雜,有創作者(通 常也是收藏家)、個人之專業或業餘收藏家、公共性質之基金會或私人博 物館、美術館等。另外還有文史工作室、藝術工作室、文化藝術社團、文 化藝術產業等。該資料庫期望具備的功能有:1.提供全民餐與文化建設的 管道,蒐集並整理臺灣文化資產。2.整合展現全民的文化資產 3.提供文化 資料累積、共享與活化利用機制。(項潔、陳雪華、鄭惇方,2002)。 (三). 日治時期圖書館舊籍數位典藏. 政 治 大. 臺灣目前各機構現存日治時期圖書館的舊藏,主要是由國立臺灣圖書 館、臺中圖書館和臺南市立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和臺灣大學、中興大學、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北教育大學和臺南大學等學校圖書館, 接收圖書館的館藏,九所圖書館現存珍貴文化舊藏之數量,合計有 32 萬 餘冊。(王麗蕉、黃燕秋、李依陵,2012)日治時期舊籍由於出版年代久遠, 圖書典藏狀態普遍不佳,又多為日文與西文等外國語文書刊,回溯編目相 對不易。目前除了國立臺灣圖書館與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合作典藏計畫和臺 灣大學圖書館併入日常館藏回溯編目業務,多數圖書館限於人力與經費, 僅能封存於密閉式書庫典藏,無法提供一般讀者或學生使用或閱覽服務, 亦不利於臺灣學相關研究進行,因此建構日治時期舊籍數位典藏即為解決 道。 a.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iv l C n hengchi U 日治時期舊藏的數位典藏計畫,在國內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推動. 和教育部、文建會等部會經費補助,國立臺灣圖書館完成 一萬餘冊和期 刊三百多種,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陸續完成有圖書三千餘冊和期刊 八十八種,臺中圖書館累計有三千餘冊圖書(含與臺北教育大學),國家 圖書館與臺南市立圖書館合作完成兩千餘冊,臺大完成伊能文庫及田代文 書之手稿與部分藏書近兩千冊/件,中興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及臺南大學, 皆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公開甄選,各自完成數百冊舊藏數位典藏。各典藏 機構也建置數位典藏資料庫或計畫網站,提供查找或瀏覽服務。近年來臺 灣學研究受到重視,各典藏機構為支援臺灣研究的發展,皆挑選與臺灣相 關的書刊進行數位典藏建置的工作,主題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法制、 經濟、社會、殖民、文學、教育等,累積各機構多年來數位典藏成果,現 已有圖書二萬餘冊,期刊四百餘種之數位化成果。截至目前為止,數位典 藏數量最多為國立臺灣圖書館,累積有圖書一萬餘冊,期刊三百多種。而 21.

(28) 以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數位典藏的加值著錄最為豐富,除了基本書目外,深 入分析圖書目次、期刊篇章、以及插圖圖說等詳細資訊。(王麗蕉、黃燕 秋、李依陵,2012). 文學數位化與期刊數位典藏. 第三節 一、. 文學數位化的意義與內涵. 文學數位化是指將文學或文獻以數位化的方式進行整理、儲存,且一 併整合後設資料,如書目資料、創作時間、背景、文章內容詮釋等,使文 學數位化能夠有多方面的應用。(謝清俊,2006)人類文明的傳播方式隨著 資訊媒介的不斷改變而有所不同,從最初的口語傳播到文字誕生後以刻、 鑄及書寫等方式,在甲骨、青銅器、竹片、木片及紙張等載體留下生活的 紀錄,接著印刷術發明,資訊傳播更加快速、便利,也加速人類文明的發 展,而攝影技術則第一次讓人類可以捕捉任何一個瞬間。電腦的發明及網 路普及後,人類進入數位時代(廖彩惠、陳泰穎,200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資訊傳播媒介的改變與資訊科技的創新不但影響資訊的傳播,人類各 領域的活動也因此受到影響,但在資訊科技的應用方面,文學數位化比起 其他領域稍微落後一些。莊建國指出,網際網路發展之初,原是作為軍事 用途,後來才廣泛應用於各領域與生活之中(莊建國,2002),謝清俊也引 述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說法,將人類文明從傳播的角度劃分為: 口語文明、文字文明、多媒體文明等三個時期,當人類從聽覺、視覺的傳 al v i 承進入多媒體文明,人類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文字傳播。然而,無論資訊 n Ch engchi U 科技能夠營造出什麼樣的影音效果,文學數位化的進程都必須即刻進行。 (謝清俊,2004)在各個領域,資料內容(Contents)都是數位化時代的核心 與成敗關鍵,而文字、文學史料等不但乘載資訊,也記錄人類文明的點點 滴滴,它是由人類生命中的一切匯集而成,透過文字的組合與串聯,是對 過去歷史的追憶,也是人類未來的起點,因此文學數位化不但是傳播媒體 的轉換,傳播媒體的轉換帶來的影響更無法忽視,因此文學數位化不但必 須進行,且必須是完全的、將文學視為一個整體的工作。(謝清俊,2006). n. er. io. sit. y. Nat. 謝清俊認為人文領域的文獻數位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文獻外觀 的數位化:通常是指文獻掃描,如文獻中的文字、版面、照片,進行打字 輸入、掃描輸入、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辨識等。另外,在外 觀、版面及裝訂等都屬於文獻外觀數位化的層次。(2)文獻背景資料的數 位化:舉凡文件的書目、作者、譯者、注者、典藏相關資料、圖說、配音、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9年10月,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教授與法鼓山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正式締約,擴大 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內容及工作範圍,並正式更名 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 (Digital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典藏服務組張端桂編審及系統資訊組蔡玉紋組員參加土耳其柯克大學(Koç University)舉辦之 Istanbul 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ff Week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 非採用國圖系統建檔之學校,若欲隱藏中英文摘要

(Auberge de Ganne),今日已經成了一間博物館,館內收藏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