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本位金融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本位金融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曾榮華 博士

學校本位金融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陳奐君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2)

II

(3)
(4)

IV

(5)
(6)

VI

(7)

VII

謝辭

研究所的兩年歲月,終於走到了寫謝辭的這一步。回首這段漫漫時光,不僅 僅是完成對自己學業上的期許,同時也見證了身邊師長、家人以及朋友們的溫暖 與熱情。 一篇論文的完成絕對不是單憑個人之力就可以做到的,其中我最要感謝我的 指導教授曾榮華老師,謝謝老師一路上的帶領與提攜,讓這本論文得以從無至有, 讓我受益良多。同時也要感謝論文口試委員王金國教授、陳盛賢教授,透過兩位 老師指導與啟發,不僅使我得以修正許多錯誤,還給我許多建設性的建議。讓這 本論文益發完善。 回首這段研究所的歲月中,一路上朋友們的陪伴與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來 源。謝謝大家在我就讀這段期間中所伸出的援手,你們簡短的「別擔心」、「慢慢 來」,總是能給我無盡的力量,讓我可以全心參與研究所的課務。無論是精神上 的支持或是實質上的幫助,你們種種的照顧,讓我更是警惕不可怠惰,加緊腳步 努力前進,定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 最後我要將這本論文獻給親愛的爸爸和媽媽。謝謝兩位從小到大對我的支持、 照顧與栽培,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同時也要謝謝妹妹們的包容、幫 忙。我很幸福,能在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庭當中成長,因為有你們當我堅強的後盾, 讓我可以恣意的完成自己的夢想。我愛你們! 陳奐君 謹誌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8)
(9)

IX

學校本位金融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中市一所國小金融課程的發展歷程和實施狀況,並分析其 成效,及遭遇到的困難與各方的期望。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進行,運用訪談、觀察與文件 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歸納,了解個案學校金融課程之全貌。 依據上訴研究目的和資料分析結果,提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快樂國小金融課程是依 Skilbeck 課程發展模式為主 一、因應地球村時代來臨,建構學生的世界觀。 二、與坊間教材公司共同建構課程內容與授課模式。 三、鑒於課程內容偏重金融專業知識,開始重新建構課程內容。 四、金融課程重生,以國際視野為課程重點。 貳、快樂國小金融課程實施成效 一、書面課程分年段區分難易度,並以中、英文條列式呈現。 二、運用多元教學方式進行教導課程。 三、學生習得課程後,更主動求知與分享。 四、缺乏正式檢測方法,無法正確判斷學生學習成效。 參、快樂國小金融課程所面臨之困境與各方期望 一、金融課程所面臨之困境包含教師人力、教材、學生三部分。 二、期待金融課程可讓學生從不同觀點看世界,帶來正面的改變。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做為個案學校及欲發展金融課程之學校、 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金融課程、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10)
(11)

XI

Case Study on The Puppetry-oriented Finance Curriculum

Practiced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Adviser :Tseng, Jung-Hua Graduate student : Chen, Huan-Chu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understand finan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Taiwan, analyzing its affects, confronted difficulties, and expectation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achieve research purposes, this research adopts case study method, taking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data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in target elementary school in order to fully disclose and module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the results.

Based on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finance curriculum in the target elementary school is based on Skibec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odel.

(1). Build students’ world mindset to accommodate age of global village (2). Cooperate with private textbook companies to develop cours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3).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s based on professional finance knowledge. (4). Add global viewpoints into the finance courses.

2. The results of implanting finance curriculum in the target elementary school (1). Taylor courses by difficulties for different grades, and present contents in

(12)

XII

(2). Conduct the finance courses in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3). Students learn and share knowledge more active.

(4). Without formal exam methods, the learning results cannot be precisely reviewed.

3. The difficulties confronted and the future outlook of finance curriculum in the target elementary school.

(1). The confronted difficulties in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udents. (2). Hope finance curriculum to bring positive change to students

Finally, based on this research, similar cases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schoo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e educa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for research and suggestion.

Keywords: financial educ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school-based curriculum

(13)

I

目次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金融教育課程的概念與實施... 9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 16 第三節 國內外金融教育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2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7 第二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3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4

(14)

II 第五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35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4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及討論 ... 45

第一節 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發展歷程... 45 第二節 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成效... 52 第三節 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困境與期望...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 83

附錄 ... 91

附錄一... 91 附錄二... 97 附錄三... 100 附錄四... 101 附錄五... 102 附錄六... 103 附錄七... 104

(15)

III

表次

表 3-1 研究場域 SWOT 分析...32

(16)
(17)

V

圖次

圖 2-1 Skilbeck 的學校本位課程模式... 21 圖 2-2 OECD 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23 圖 3-1 研究實施流程 ... 29 圖 4-1 快樂國小二年四班日課表 ... 48 圖 4-2 金融課程基礎入門版教材 ... 55 圖 4-3 金融課程中級進階版教材 ... 56 圖 4-4 課程活動照片 ... 61

(18)
(1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並對本研究相 關的名詞作解釋與界定,再提出研究範圍與限制。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 景與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金融教育近年來逐漸被各界所重視,以下根據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做相關說明如下:

壹、研究背景

教育部於 2003 年正式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同時統整由上 而下的研究推廣與由下而上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黃光雄、蔡清田,1999), 整理課程改革共識,授權各學校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m development)(陳伯璋,1999),讓教師可以發揮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歐用生, 1999),讓教育改革得以實際起步加速,以實際的作為進行教育改革(黃政傑, 1999a),在課程綱要的大框架下,以學校作為課程發展的主體(張嘉育,2002), 授權各校可以進行課程發展,也讓學校教師擁有進行課程改革實驗的空間(蔡清 田,2001),如此各校便可以發展適合地方學校和學生經驗的教材(黃光雄、蔡清 田,1999)。綜合上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應該是根據學校自發性的活動,或者 是課程需求為基礎,而且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人員對於課程的定義較廣,其中包含 學校為了達成某種教育目的所採取的方案,以及在學校指導之下,學生所具有的 學習經驗。因此學校本位課程範圍應該包含了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生關係、 教學情境等要素。

(20)

2 金錢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媒介,在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都離不開金錢,因此人 人都必須對金融有所認識,如何在小學階段就為學生建立正向的金融觀念?金融 教育的議題值得細細探究。臺灣經濟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型態改變,以及時空環境 的變遷,民眾的金融理財觀念也開始國際化。面對日益複雜的金融環境,有先見 之明的家長開始注重子女的金融教育,希望可以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融概念。 教育部也決定從 2011 年開始全國中小學生就要開始學習金融教育。讓國家未來 的主人翁從小開始培養金融概念。 而現今學校的教育教授內容繁多,卻甚少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金融概念。人 人都有致富的潛能,但並非人人皆能致富其關鍵就在於「財富智商」,換句話說 就是理財的智慧(李長平、鄭金偉,2003)。其中包含著儲蓄的習慣、金錢價值 觀、消費的態度(蕭碧華,2008)。財商是需要啟蒙和教育的,它會直接影響一 個人未來一生。由一項花旗銀行與亞卓市教育網路聯合公布的問卷調查顯示,學 童的金融教育落後,其中只有 18%的學生向老師學習金融知識,大部分的學童皆 依賴由父母及自我學習,這說明了學校在推動金融教育上需要再加強(賴昭穎, 2007)。 站在教育的第一線上,我們所能給予孩子最棒的財富就是透過教育的手段來 培養正確的金融理財概念,相信當學童從日常的學習與體驗中,了解金融教育真 正的價值,在歷練社會化的過程後,會更珍視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進而享受更滿 足的人生。因此如何把握教授學生金融概念的關鍵期,就顯得無比的重要。

貳、研究動機

近年來臺灣雙薪家庭的比例逐漸提高,但是生育率卻逐漸下降。隨著家庭子 女數的減少,每位家長能將家庭收入分配到小孩的比例也增加,不少家庭從小就 讓孩子擁有零用錢。零用錢的獲得就是兒童接觸理財行為的起點,但是零用錢的 增加並沒有替臺灣的學童理財行為帶來正面的效果。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在金

(21)

3 錢來源寬裕且無壓力的狀況下,金錢的觀念日益薄弱,欠缺判斷力,而且隨著兒 童自主權的提高,造成了不少金錢使用不合理的現象。韋雪琴(1994)就曾指出一 個從小就懂得正確支配零用錢,具有良好的理財經驗之兒童,才能面對人生挑戰, 發揮個人的潛能。有處理金錢經驗的孩子,往往長大後會比較獨立,也能肯定自 己。 儘管金融教與對兒童的未來有莫大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國小階段的金融教 育卻沒有受到當局的重視。智富雜誌的調查結果也發現有四成的家長人為應該在 國小階段接受金融教育,更有接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小孩的金融教育不足(郭莉芳, 2005)。 雖然教育部有請金管會擬妥國中小和高中的金融知識學程,要求國立編譯館 以及民間教科書商編入教材之中,但是沒有針對金融教育做深入的研究的狀況下 推動,對於學生學習金融教育的成效值得探討。因此當快樂國小金融教育課程列 為學校本位課程時,金融教育的在教學現場的獨特性與重要性立即顯現出來,探 討其實施的歷程,提供給未來推動金融教育的參考,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教育部自 2000 年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能力指標取代課程目標。而對於 國小階段的學童而言,金融行為對生活的影響隨機可見,卻沒有明確的教材、能 力指標、教學單元教導學童學習正確的金融觀念。因此在當前的課程中,如何用 適合國小階段學童學習的金融教育課程,影響此階段的學童的金融概念,進而產 生成效,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再者,快樂國小的金融教育課程是以每週一節的國際視野金融教育課程進行 教學,每月以三件議題為主要上課內容,而當月的最後一週則統整復習活動,將 針對本月份的三大議題,提出共同的學習單,供學生作為復習之用,以完整個課 程架構,配合相關議題的活動引導,完成每一次的教學活動目標。而這樣的教學 流程,在實施後是否有面臨到困境與不足之處,並且對課程發展之未來期望為何,

(22)

4 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總而言之,金融教育對國小學生及國家未來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受到國人 的重視,一些民間組織也開始投入推動金融教育中。這對在國小階段實施金融教 育將是最大的助力,研究者希望可以藉由探討快樂國小金融教育的現狀,對國小 階段金融教育推動提供參考,產生助益。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為使本研究目標清楚,本小節就本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做條列式介紹, 以提供研究之明確方向。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快樂國小金融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歷程。 二、探討快樂國小在金融教育課程的成效。 三、探討快樂國小實施金融教育課程後,了解該課程的困境與不足之處,並 提出發展之建議。

貳、待答問題

一、快樂國小金融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歷程為何? 二、快樂國小在金融教育課程的成效為何? (一)就書面課程而言,成效為何? (二)就教導課程而言,成效為何? (三)就習得課程而言,成效為何? (四)就測驗課程而言,成效為何? 三、快樂國小實施金融教育課程後,該課程所面臨之困境與不足之處?

(23)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意義明確,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相關重要名詞 的說明如下:

壹、學校本位課程

學校本位課程為學校依照學校條件、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社區特色訂定學 校的課程目標,結合校內外教育資源與人力的整合與利用,從事符合學校與學生 個別需求的課程設計,能發揮學校辦學特色,並結合學校教師的實踐智慧,主動 參與課程的研發,選擇或採用課程教材以配合學生學習需要。 本研究的學校本位課程乃是快樂國小依據學校條件、發展願景、學生學習需 求,由校內教師結合外部專家共同設計、發展與實施以「金融教育」為學校特色 的核心課程。

貳、金融教育

金融教育是一種過程,消費者與投資者經由學習過程,增強對於金融產品、 觀念和風險的認識,經過資訊的擷取、教導或諮商等動作,消費者與投資者能產 生信心與技能,更能了解金融風險與機會,也更能做出具有金融素養的明智選擇, 知道何處可以獲得協助,以及採取有效的行動,累績自己的財富。 本研究的金融教育是指臺中快樂國小所實施之國際視野金融教育課程,該課 程每週精選國際時事配合當月主題,以生動活潑的圖畫演繹,讓孩子輕鬆理解。 並由教師引導孩子認識多元時事,訓練邏輯思考,讓孩子了解國際政治局勢、科 技發展、產業趨勢及人文地理等相關議題;以系統式教學建立學生獨立思考的能 力,並經分享、討論時事與國際新聞,了解世界的多元性並與世界接軌。透過由 淺至深、按步就班的課程與教學,發展出符合個人需求的金融概念及想法,能察

(24)

6 覺到金融環境的風險與機會,學習對於金錢管理的正向態度,及學習負起金融決 策的責任。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所要研發的金融教材,係為臺中市快樂國小在這多元文化融合的地球 村中,希望學生除了具備足夠的語言能力外,也可以擁有深遠的視野,來了解各 國時事形成的因果與影響,所特別設計之學校本位課程。因此,研究結果無法完 全類推到其他情境。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可從研究對象、研究時間以及研究內容,三個部份來做說 明與介紹。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以研究者所任教的臺中市快樂國小的學校校方人員共五名,分別 為校方行政人員、金融專任教師以及班級導師;其次為四到六年級學生五名,與 家長三名。

二、研究時間

主要以快樂國小自一百零二學年度上學期十二月至一百零三學年度三月期 間,作為本研究時間。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快樂國小教師實施金融教育課程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設 計、實施情形,主要是課程實施、課程成效等階段,並且針對課程發展過程中所 面臨之困難,及對未來課程展望等內容進行研究。

(25)

7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可能存在研究者角色的限制、研究方法的限制和研究推論的限制,上 述三項研究限制未能如數克服。

一、研究者角色上的限制

本研究者是研究現場的實際工作者,所以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為蒐集整 理與詮釋分析資料的工具,對研究品質有直接的影響。本研究中研究者為參與的 觀察者,其優勢在於熟悉學校的文化、時空脈絡,無須花費太多時間建立關係, 且較容易獲得真實資料;但是研究者在現場參與的主觀投入要轉換為離開現場的 客觀分析之間,可能會產生「角色混淆」或是「自我應驗」的效應,因此研究者 的角色調整是一大挑戰,此為限制一。

二、研究者方法的限制

在訪談方面,礙於時間與人力限制,本研究只能針對與金融課程實施相關之 關鍵人物進行訪談,而無法遍及校內所有相關成員,將眾想法囊括於本研究中, 且所得內容仍多針對研究者所設計的問題反應,恐遺漏其中重要訊息;其次,訪 談內容有些屬於金融課程實施的回憶性描述,主要依賴受訪者的記憶,但是隨著 時間遠近,可能使記憶產生誤差;抑或是因其在金融課程實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 色,而侷限在自身立場或主觀知覺。此乃研究限制二。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基於能力與時間的限制,未能對研究內涵及其脈絡有更深入的探討與了解, 也僅選擇一所國小作為研究對象,故本個案研究之結果,重在探究單一學校實施 金融課程的歷程,並作為他校學校課程實施的參考,不適宜做過度的推論。此乃 研究限制三。

(26)
(27)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探討金融教育課程的概念,以及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和相關 因素,藉著相關文獻的探討,作為後續以金融教育課程作為行動研究的依據。本 章主要分作三節,第一節為金融教育課程的概念與實施;第二節則為學校本位課 程;第三節則是探究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

第一節 金融教育課程的概念與實施

自 2000 年國中小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領域中,以社會學習領域所涵蓋 的知識領域最為廣闊,其課程內容中共分為九大主題軸,其中的第七主題軸是屬 於經濟與商業等生活層面,因應現今多元社會變遷的蓬勃發展與需要。.

壹、金融教育的定義

英國的經濟學家 Alfred Marshall 稱經濟學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識,而經 濟金融教育則是進行經濟學與日常生活中之消費、理財、避險、評估決策等活動 的連結。我們必須在小孩子尚小的階段,教導他們資源稀少的觀念,讓我們的下 一代培養成取捨(trade-off)的決策模式。雖然經濟學給與人枯燥難懂的刻板印象, 但卻是一門具備決策基本架構的社會科學,若能透過教育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 經濟學的基本架構,相信能漸漸養成具有經濟金融素養的公民(黃富櫻,2008)。 金融知識(financial literacy)的一般用語頗多,亦有以金融能力(financial capability)相稱。兩者間之差別不大,但值得加以進一步說明其細膩差異處。一 般而言,金融知識強調貨幣、經濟或金融事務有關之特定議題的客觀之是與個人 信心得主觀衡量,而金融能力則包括金融知識與了解、金融技能(financial skills and competence)及金融責任。因此金融能力的觀念比金融知識廣泛,金融教育除 了教導金融知識外,以需透過訓練與指導公民們養成金融技能與責任。

(28)

1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3)中介紹的金融就是金錢在市面流通的狀 態。包括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款項的提存,匯兌的往 來等經濟活動。而教育則是教導培育。統而言之,金融教育即是教導培育人們了 解經濟活動。

而根據黃富櫻(2008)及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9)對於金融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的定義:金融教育是一種過 程,透過此學習過程,金融消費和投資者能提高對金融商品及其內涵與風險的理 解。在資訊教導與客觀的建議之下,提升識別金融風險與機會的技能及自信,從 而做出明智的選擇,並知悉到何處尋求幫助,亦能夠採取有效行動來提高其金融 福利。

貳、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12)在其國際研究報 告中指出,金融知識日益重要,而究竟金融知識的重要性我們可歸納成五大原因: 一、金融危機效應:由於民眾普片缺乏金融知識,而一知半解的財務決策促使金 融危機加劇(INFE,2009;OECD,2009)。因此全球公認,公民的金融知識 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和金融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INFE,2009)。 二、風險的轉移:許多國家政府正逐漸縮減退休金和健康醫療的支出,因此固定 支的退休金繳款計畫取代了固定的收益退休計畫,這意味著政府已經退休 後的保護財務責任轉嫁到勞工自己的身上。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的勞 工並不清楚他們所面對了風險,也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能來管理這些潛藏 的風險(OECD,2008)。此外,人們未來還要面臨高齡化、信貸、金融市場 和自行負擔醫療保健等相關風險。 三、個人責任的增加:市場和經濟變化的結果,個人金融的決策也隨之增加。舉

(29)

11 例來說,平均壽命的增加也表示著需要儲蓄更多的養老基金,並且要多負 擔個人或者是家庭醫療保險的金額也需要提高。另外父母也需要為子女的 教育費用做出重要的規劃和投資。 四、金融商品和服務供應的增加:由於科技與通路的發展與增加,金融產品呈現 多樣化與複雜化,因此消費者在面對金融產品時,需要多方面思考衡量。 五、金融產品的服務需求增加: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促使金融和通信全球化,人類 社會互動關係和消費交易習慣也隨著變化。面對這些趨勢,每個人需要有 足夠的金融知識,以保護自己、捍衛家人,以確保自己的財務穩健。 歸納上述五項因素可以得知,豐富的金融知識可以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的決 策,並獲得優質的服務。而公民豐富的金融知識,就需要從教育扎根。 OECD(2011)進一步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金融教育 的問題,並且著手規劃金融教育方案。但是根據調查顯示,青少年金融知識和能 力水準卻大大的降低,而多數父母也沒有培養兒童健全金融習慣的能力。由此可 知,將金融教育引入學校課程,設計適合兒童專用的學習課程有其迫切性。 年輕一代是國家未來的資產,因此金融教育的根本之道,是在國家未來的主 人翁尚小的階段,該使灌輸他們正確的金融觀念。從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養成正 確的金融觀念。當這些年輕人開始成為國家的中心支柱時已具備金融敏感度、自 信與金融知識。面對複雜的金融世界,可以減少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付出巨額的 成本。

參、我國國小金融教育的發展歷程

近年來由於理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針對兒童或父母、教師所發行 的刊物或舉辦的營隊不少。現今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金融活動不斷的推陳出新, 但是現在學校所教授的知識,還是著重在金錢的介紹與鼓勵節儉等傳統基本的概

(30)

12 念,對照現今金融產業的多元發展,似乎頗有落差。鑑於有正確的金融概念才可 以有健全的經濟發展,因此目前開始設計活潑的動畫課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希望可以誘導學生主動吸取金融知識,以培養其正確及符合現代經濟社會的金融 概念。 我國理財教育相較於其他國家推動起步較晚,直到近年來卡奴等相關議題造 成許多社會問題後,才喚起國人對金融教育的重視。在民間有許多銀行機構不定 期推出兒童理財戲劇、營隊等對學童進行金融教育。在前財政部長林全和前教育 部長曾志朗先生共同響應發起,於 2006 年成立「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 會」,致力於財金智慧教育普及化推廣,期望建立各年齡層正確且健康的財務觀, 讓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負責,做出正確的財務決策,進而促進社會的健全發展。 其中還分成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四個階段訂定「個人財金智慧指標」,希望 能作為教師在設計金融教育課程時的參考。在政府方面,除了原有的九年一貫政 策外,行政院金管會於九十四年四月研擬「金融知識普及計劃」,獲得行政院院 會通過。金管會同時擬具「金融知識普及」三年推動計畫,於民國九十五年至九 十七年實施,該計畫於九十四年十二月經行政院金融教育小組通過。 所以儘管近幾年來,政府民間都有心致力於金融教育的推廣與宣導,但並沒 有像國外針對金融教育發展出完整的課程內容與能力指標,唯一針對金融教育所 編撰的教材是由金管會於 2006 年出版的「理財小達人」系列輔助教材,除此之 外並沒有針對國小金融教育所設計的教學課程,相對的也造成國小金融教育推動 的困難性。 並從文獻中可以發現,國內的金融教育課程多以融入各學科的方式進行,缺 乏整體規劃與宏觀視野。根據鄭振和、張傳章、陳李綢、林正昌、王克陸與鍾惠 民(2011)等學者研究發現,國內金融教育的普及和成效有三大關鍵的落差:一為 金融教育與投資理財實務之間的落差:金融教育未能結合真實金融市場脈動,學

(31)

13 生缺乏實務經驗,以至於無法學以致用;其二為國內與歐美理財教育格局之落差: 目前臺灣的金融教育方案僅限於建立正確的金錢觀,而缺乏投資理財的概念,反 觀美國聯準會培訓理財教育師資並非僅僅為傳授知識,而是以實務活動為主,並 期待透過實務活動培養學生建立思辨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金融教育可以向下 扎根;其三為成人理財素養之落差:臺灣歷經金融風暴以及卡債風暴即可說明, 成人理財素養不足並且缺乏正確觀念。

肆、我國當前金融教育課程現況

隨著國人消費風氣改變,以及 2005 年起發生的卡債危機風暴,國內的金融 教育風氣逐漸被重視,特別培養年輕一代正確金融觀念的教育訓練,政府單位、 非政府單位與部分金融機構紛紛開辦年輕一代的金融訓練課程。當前國內承辦金 融教育工作的單位包含中央銀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臺灣金融研訓院以及少 數的金融機構,例如第一銀行與花旗銀行(黃富櫻,2008)。

一、中央銀行當前的金融教育工作

我國為保護消費者權利,促進國民消費生活安全,提升國民消費生活品質, 於民國 83 年 1 月 11 日公布了「消費者保護法」,第三條中有規定政府為達成消 費者保護法的目的,應該要實施十三項措施,並且定期檢討、協調與改進,其中 的第 11、12 項措施,即分別明定政府應該要推行消費者教育以及辦理消費者諮 詢服務。 中央銀行根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於 1996 年初成立了消保小組,並且藉 由深入淺出的報導加強一般民眾對中央銀行的認識。在 2006 年起在央行網站上 增設了「認識央行」的兒童網頁,以提高年輕一代對中央銀行的認識。 中央銀行目前的金融教育大多都以消費者保護法作為法源依據,且多以紙本

(32)

14 文宣的靜態作業呈現。若中央銀行的金融教育工作可以包含教育訓練與諮商輔導 等動態工作,將可以提升整體金融教育的精神,也可以兼具溝通政策的效果,況 且金融教育工作對中央銀行具備達成貨幣政策目標、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全民金 融知識水準、拉近中央銀行與民眾距離及建立中央銀行企業好公民形象等益處。 為達成上述目標,全民對貨幣的由來、央行功能與角色的認識與了解、及央 行為何要維持物價安定等央行核心業務之金融知識水準有待提升。上述課程無法 由金融監督管理單位或者是金融研訓院所越廚代庖,中央銀行本身具備資源與專 業知識,也是提升中央銀行業務領域的金融知識水準的上上之選。因此中央銀行 以核心業務為金融教育工作之焦點,才不會與金融監督管理單位或者是金融研訓 院的金融教育內容有所重複。事實上,國際上主要國家之中央銀行的金融教育課 程也與其國內其他教育單位有所區隔。中央銀行,不僅應該要積極投如金融教育 行列,甚至應該要率先帶動一國之金融教育列車。

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金融教育工作

政府單位除了中央銀行提供金融教育之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也提供了金 融教育之相關宣導手冊與活動。金管會的網站中設有「金融知識宣導」的專屬網 頁,其內容包含提供教育宣導手冊,如「金融生活達人」口袋書等;也提供宣導 影片,如「金錢管理」等宣導短片,以及宣導現金卡及信用卡的正確使用觀念(阿 貴版)等,並且同時舉辦金融教育活動,如「小小金融家成長營」、「理財 Happy Go!」 等。此外,金管會也培訓金融種子教師及甄選志工加以訓練擔任「小小金融家成 長營」的輔導員。並且為了讓金融知識可以向下扎根,也提供資金輔助大學辦理 金融知識普及活動。從 2006 年起開始走入校園與社區做宣導金融知識,養成正 確的金錢觀念和負責任的態度,以提升全國公民的金融知識水準。

(33)

15

三、臺灣金融研訓院的金融教育工作

臺灣金融研訓院近年來積極開辦一般大眾之金融教育訓練課程,該院網站上 設立了「學生金融 Yes」的專屬網頁,開辦年度大專學生金融研習營以及高中職 金融習習營;亦製作了金融教育之 DVD 光碟,如金融探索之旅(包含貨幣的演進、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及外匯的故事等三片),還有臺灣經融發展史話等。此外, 臺灣金融研訓院同時也提供了「金融知識與財富管理」和「校園演講」等線上學 習教材可供青少年學生進行網路學習金融知識。

四、少數金融機構的金融教育工作

本國銀行業積極開辦金融教育之風氣尚未普及,當前僅有少數銀行開辦金融 教育訓練課程。以花旗銀行與第一銀行為例說明其教育金融活動。花旗銀行較早 開辦金融教育訓練課程,該行設有金融理財教育計劃,提供「兒童網路理財教育 計畫」、「兒童理財特攻隊」、「青少年理財教育講座」和「大學金融實務研討課程」; 第一銀行則於 2007 年首度開辦北中南共五場次的「第一小財神」理財夏令營。 上述的金融機構均希望透過課程的設計,可以建立年輕下一帶健康的金錢價值觀 念,讓正確的理財觀念從小扎根。 綜觀上述四大類別的金融教育工作後,可以發現其主要是以開辦營隊與建構 網頁的方式來進行金融教育。開辦營隊礙於人、事、時、地的問題,無法進行長 時間的教育活動,而相關網站上其內容多以名詞介紹與金融從業人員的講述影音 為重,內容呈現方式較為中規中矩。加上網頁中以金融專業名詞直接呈現與解釋, 對於學生來說無法順利與現實生活經驗聯結,因此較不具吸引力。故快樂國小在 設計金融教育課程時,首先考慮到該如何以有趣的課程呈現方式,引起學生的學 習動機,進而帶領學生開始學習,進而接受持續且連貫的金融教育。

(34)

16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

本節主要由相關文獻分析中探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作為快 樂國小未來持續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參考,以下分別說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背景、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以及學校本位課程的特色等。

壹、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

本段落主要在探究國內外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背景,以及在進一步了解學校 本位課程發展的情況,把握其重要的概念及作法,在教學現場中推動及應用。

一、學校本位課程的緣起

自古有學校教育以來,都有以學校為中心來進行課程設計的歷史,例如古代 書院、私塾或者是西方教育的學園等皆需要自行規畫課程內容(黃政傑,1999a)。 因此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事實先予理論的探討。但是隨著 1960 年代末期,美、 英等西方大國由校外專家所主導盛行的全國性課程發展模式,未能兼顧社會實際、 學生需求和學校的特殊性,所以受到了許多質疑,推動時也產生了相當困境。此 時開始有學者倡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主張,希望藉此鼓勵學校成員可以對 課程批判反省,強化學校改革的機制,進而落實學校課程改革的理想。到了 80 年代末期,各國的課程發展又有回歸中央的趨勢,但是到了 90 年代,因應社會 變遷快速,加上相關人員對於課程改革的希望,同時各種的社會新興議題開始大 量出現,險是學校教育應該快速的回應社會變遷,學校本位課程開始又開始成為 許多教育改革的口號(張嘉育,1999)。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學校本位課程除了是 以學校微發展的主體,但其發展的動力與時代變遷與因應社會需求緊緊相關。

(35)

17

二、我國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的背景

自臺灣光復以來至民國七十八年,國小教科書一直是由中央發展的國定課程, 所有的學校教學科目及時數皆由教育部課程標準來規範(林佩璇,1999)。由國家 發展的課程有三個特色,第一為能達成國家的教育目標,其次為能保障教育的品 質,第三則是促使教育機會均等。從臺灣課程的沿革來看,我國中小學傳統課程 是由國嘉中央教育單位所發展的,是從上而下統一推行同一種模式課程,著重共 通性、一致性,所以常常會忽略學校個別差異及實際需求,另外也容易忽視教師 的專業以及學校的自主性,教師與學校都變成了課程的傳遞者,也造成了課程發 展與課程實施的斷層(張嘉育,1999)。 由中央-邊陲的課程發展相對會忽略掉地方的特色,也無法顧及學校和學生 的差異性,另外根據國定的課程標準來編輯課程與教科書已經跟不上社會的變遷, 無法即時回應到社會的脈絡,因此教育品質會受到考驗。再來所謂的教育機會均 等的定義已經和過去不同,現在重視的是不同兒童應該給予不同的適性課程,而 不是統一的標準化課程。基於這三種理由,促使了教育鬆綁的改革趨勢,慢慢的 由中央控制的課程政策邁向分權化,以提供學校和教師有更多選擇和修正的權力, 所以說學校本位課程開始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及學校課程革新的核心。

貳、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定義與特色

由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定義、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特色、學校本位課程的定 位等三個面向,分析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義及重要性。

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定義

高新建(1999)指出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乃是學校為了符應教育文化以及地方 需求,以學校為中心,反映當局與社會大眾期望,並加以考量社區特色,針對教 學校課程所進行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鑑的活動。詹見平(2002)則主張學校本

(36)

18 位課程發展係指學校為達教育目的,並解決學校層級的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由 學校成員包括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等共同參與,以學 校的情境和資源作為根基,並依據教育原理所進行的課程發展的歷程。 國外學者 Eggleston、Short 和 Skilbeck 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定義都各自 不同。Egglestonh(1980)主張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為迎合特定學校個別學生的需 求,經由合作的討論、計畫、試用與評鑑而發展出妥善週詳的策略來設計課程的 歷程。Short(1983)主張使用課程的教師主動投入課程發展計畫,配合學生背景 語教學的情境自主使用教材(林佩璇,1999)。Skilbeck(1984)則是將學校本位課 程定義為由學生所屬的教育機構,對學生的學習方案所做得計畫、設計、實施和 評鑑的過程,是師生決策分享和結合不同團體的人所共同討論協商形成的(方德 隆,2001)。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學校本位課程的界定,雖然各有論述,但是可以歸納出其 意義與內涵是相近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 和學生需要,整合社區資源,結合校長、行政人員、親師生與社區人士共同組成 團隊,進而合作、討論、協商、透過計畫、設計、實施與評鑑的過程,攜手發展 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其中參與的人員在研究、反省、行動與評鑑的過程中不 斷的革新和修正,具有主動參與、協商合作、動態彈性和改革開放的精神。

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特色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有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從許多方面來看,與中央-邊陲的 課程發展模式有極大的差別。中央-邊陲課程發展模式著眼於全國學生的共同需 要,由學者專家主導課程發展,但是其缺點是容易導致僵化,加上修訂時間較長, 常會跟不上社會變遷的速度。為了保留其缺點,如較能反映地方、學校、學生的 差異,反覆的規畫、評鑑、調整,有助於改革成功,由學校教師依學生建構出適

(37)

19 切的課程以回應社會變遷的速率(李錫津,1998),因此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 特色如下: 1.學校是教育研究中心: 以學校為中心的課程是九年一貫教育的核心之一,本課 程深深影響了教育的品質,課程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結合社區的文化和資源, 才能確實掌握學生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與社區環境的脈動,從其中去設計 出適性化、生活化的課程方案。從不斷探索、檢視、修正的過程中不斷的求 新求變。發展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本位課程,使學校本位課程具多樣化、地方 化與適確性(黃盛豐,2002),所以學校不在是課程的實施場所,更是發展課 程的教育研究中心。 2.老師是課程發展的核心: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使得教師的角色轉變,以往中央-邊陲發展模式中,教師唯一可做的就是奉命行事,扮演好課程實施者的角色 (張嘉育,1998),這種由上而下的課程發展模式,老師的基本工作是教學, 老師只是課程、教材的消費者,並沒有能力去發展課程(陳伯璋,2000)。但 老師是被定位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知識施教者(林文生,1999),隨著學 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老師開始擁有可以參與、決定學校課程的權力,也有了 參與課程發展的義務,老師成為整個課程發展的核心(鄭全利,2000)。 3.教師要自我引導自己的專業發展: 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需要扮演多重 的角色,才能使學校課程真正的落實在教學現場,並且展現出學校的特色。 因為教學的變數太復雜,理論和實務上又容易產生落差,所以要因材施教帶 好每一位學生,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研究,自我引導自己的專業發展(教育部, 2000)。因此教師在推動學校本位課程之際,應該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及專 業對話,本持著反思、批判、行動研究的精神和做法,掌握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的精神與實施要領,主動參與課程改革與實施,以確保學校本位課程能有 效的達到(鄭全利,2000;陳伯璋,2001)。

(38)

20

參、課程設計模式

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模式的情境是一個動態、多變、充滿互動的歷程,因此為 了能夠成功的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在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後,以探討課程設計 發展模式,提供課程發展思考的視野,以配合學校考量發展的情境後,確立研究 發展架構,以增加課程發展的適切性。有關課程設計模式,研究者分別以下列數 種模式作介紹:

一、Skilbeck 的情境分析模式

Skilbeck(1976)主張課程發展的程序,首先應該要將學校情境加以評估後, 再進行課程設計。因為以學校和教師為課程發展的主體,才可以有效改良並轉變 教師的教學經驗,所以學校本位課程模式應該要分為五個順序,分別如下:

1.分析情境(analyze the situation):分析影響學校課程的內外部因素,以了解 課程的問題、需要及因應方式。校內因素包含:(1)學校的先備知識、身心發 展、性向、態度、能力和需求;(2)教師知識、能力、經驗、態度、價值觀; (3)學校課程現況與優點、缺點;(4)學校組織的背景脈絡、結構氛圍;(5)校 內相關資源的配合。校外的因素則是可以考量:(1)文化與社會變遷、意識形 態、社區價值觀、家長期望;(2)教育政策的挑戰、考試制度的要求、教育研 究的發現;(3)學科內容知識、教材教學的創新;(4)師資培育機構、研究單 位的協助;(5)社區可提供之資源。 2.依據情境結果訂定目標(define objective):目標訂定應該要包含教師、學生 行為、期待的學習結果,同時需要注意主要的人類經驗、當代文化、有關學 生學習的知識、可能與限制。此外,因為目標是動態的,所以我們可以隨時 修正調整,而且要訂定的清楚明確,被學習者所理解。

(39)

21

3.建立教-學方案(design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gram):包括教材的組成與 連結,學生的分組,教學的內容、範圍、順序、結構,學習與課程總體目標 的關係,教與學的有效方法,空間、資源及設備的分配,課表與行事曆的訂 定等。

4.解釋與實施(interpret and implement):由於課程改革可能會產生抗拒的問題, 所以課程設計必須考慮各種不確定的狀況,透過不斷的檢核與溝通,化解可 能的誤解與分歧。再者而言,課程設計本身應付諸施行,進行實際的教學, 並且監控整個課程實施的過程,以確保課程的順利實施。

5.評估與評鑑(assess and evaluate):課程實施後,應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潛 能,並對課程的實施與整體課程發展的過程進行評鑑,根據評估與評鑑的結 果,進行討論、反省、修正,並檢視目標和執行之前的差距,以作為重新設 計課程的依據。 圖 2-1 Skilbeck 的學校本位課程模式 分析情境 準備目標 建構方案 解釋與實施 追蹤與重建

(40)

22 綜覽國內外學校進行課程發展實力的時候,可以發現許多學校皆是採用 Skilbeck 所提出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黃惠珍,1998;張嘉育,1999 ;曾 巧如,2000;郭貞瑩,2007),其發展程序有以下幾個特點: 1. 此模式的五個程序並非固定的由上而下的直線步驟,而是可以隨時調整、修 正。 2. 將此學習情境視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要範圍,鼓勵發展者考量、評估情境(鄭鵬 文,2000)。 3. 不預先假定手段與目的,而是鼓勵課程發展者能考慮課程發展中的不同要素 與向度,做適當的建構、設計與評估(詹見平,2002)。 4. 不同的壓力團裡與意識型態的利益會影響這模式的發展,所以此項課程發展 模式具價值性與政治性(方德隆,2001)。 5. 課程的發展過程是由學校主導,學校可以依本身的情境自行決定教學目標、 建構方案,以及如何應用和評鑑,此乃學校自主性展現的最佳表現(方德隆, 2001)。 6. 此項課程發展模式並不假定以學校本位的探究與規模需要設定標準,也不假 定學校需要為達成這些標準而努力。

二、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OECD( OECD,1979)的學校課程發展模式有別於 Skilbeck 以情境分析為重, 而是以學生為第一的考量點,將學生置於課程發展情境脈絡的核心之下,與其他 環節相互呼應,形成互動網狀的機制。以下是 OECD 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1.分析學生:應了解學生的年齡、社經背景、先備知識能力等。 2.分析資源與限制:應掌握教師人數、教師經驗、教師知能、經費、外部支援、 課表彈性、家長與學生以及行政當局的反應等。 3.訂定一般目標:考量教育的價值或哲學。

(41)

23 6.評鑑學生的 學習 1.分析學生背景 2.分析資源與限制ˋ 3..訂定一般目標 4.訂定特殊目標 8.實施、評鑑與 修正 5.確立方法和工具 4.訂定特殊目標:分析學生經歷學習歷程後應具備的能力。 5.確立方法和工具:考慮適當的評鑑方式與工具。 6.評鑑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鑑,並判斷課程方案的成效。 7.分配資源、人事設備與時間:重新配置空間、課表與人力等各項資源。 8.實施、評鑑與修正:課程實施後,應進行評鑑與修正。 圖 2-2 OECD 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綜合而言,本研究主要參考之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有兩種,考量研究學校之課 程設計狀況後,主要將會以 Skilbeck 的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模式進行快樂國小金 融教育課程之檢視。 7.分配資源、人 事配備與時間

(42)

24

第三節 國內外金融教育相關研究

由於我國的金融教育起步較晚,而其中對於金融教育進行專門性的研究也不 多,而國外對於國小階段的金融教育相關研究資料亦有限,故本節將金融教育的 相關研究,分為國內、國外分述如下:

壹、國內相關文獻

國內近年來有關於國小金融教育的相關碩、博士論文數量有限,研究的方向 又大多偏向金錢觀、金錢態度、消費行為與型態等主題,下列國內相關文獻由臺 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中,以國小、金融、理財、課程、教育為關鍵字所搜尋出 來的 2000~2013 年的相關文獻,研究者擷取關研究的重點,並按照年代順序排列、 整理如附錄一。 由所收集到的相關國內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國小金融教育的相 關研究具有下列幾項特點:

一、研究主題廣泛

在研究主題上,我國對於國小金融教育的先關研究主題相當廣泛,從認知、 態度、行為、課程分析到實施成效都有探討,但是分布的情況差異相當大,共有 七篇的研究都集中在金錢態度、消費行為的研究(林芳如,2000;吳英帛,2001; 邱宜箴,2002;王永銘,2003;林世彪,2006;林麗華,2006;黃麗美,2006), 直到近年才開始比較著眼於金融教育的實施上(鍾采芬,2006;楊述容,2007; 李莉秋,2007;劉正雄,2007;惲幼珍,2008;李宜芳,2008;孫玉鳳,2008; 黃劍華,2009;陳慧芬,2012)。但是若近一步對照對於金融教育課程內涵的探 討,也可以發現我國對金融教育的研究範圍雖廣,但真正說明到對金融教育應該

(43)

25 有的教育主題卻非常的有限。

二、研究方法大多採用問卷調查法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大多採用問卷調查法對研究樣本進行調查研究 (林芳如,2000;吳英帛,2001;邱宜箴,2002;王永銘,2003;林世彪,2006; 林麗華,2006;黃麗美,2006),只有少部分的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教科書 內容(孫玉鳳,2008;黃劍華,2009)。而近年來的研究則是多採用實踐研究法來 探究課程的實施成效(李莉秋,2007;劉正雄,2007;惲幼珍,2008;李宜芳, 2008),但是大多數還是針對金融概念設計獨立的教學單元,再利用特別的授課 時間來實施教學,並非規劃長期、正式的授課時間,因此並不能達到融入式教學 真正的目標。

三、研究結果對學生大多具有正向、積極的金錢態度

就研究結果而言,學生大多具有正向、積極的金錢態度,且具備一定程度的 消費知識,還有保守、中立的消費行為,而且金融教育課程設計實施的成效也相 當良好(林芳如,2000;吳英帛,2001;邱宜箴,2002;王永銘,2003;林世彪, 2006;林麗華,2006;黃麗美,2006;鍾采芬,2006;楊述容,2007;李莉秋, 2007;劉正雄,2007;惲幼珍,2008;李宜芳,2008)。若就各個研究來看,似 乎我國的金融教育課程是成功的,但若是對照我國當前的社會狀況來看,卻產生 相當大的落差。其中造成的原因,值得大家深入探討。

貳、國外相關文獻

國外對於金融教育的實施相當重視,不論英、美、澳、日皆有其對於金融教 育的相關課程設計,但是對於金融教育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卻不多,而且其中多數 為大學、社會人士作為其調查研究的對象,所以國小階段學童所做的研究調查數

(44)

26 量極少,下列依相關資料做摘要介紹如附錄二,並針對其中文獻內容作簡單整理 如下:

一、研究主題偏重理財認知、課程評估與金融教育的推廣

在研究主題上,國外對金融教育課程的實施行之有年,但針對其內容所做的 調查內容研究卻不多,而且大部分的調查都以大專以上學生或成人為研究的對象, 以小學生為主的研究十分稀少,因此研究者將範圍擴大至中小學後,可發現國外 相關文獻大多將主題偏重於理財認知、課程評估與金融教育的推展三大部分。

二、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所蒐集到的國外相關文獻資料,大多都是由當地金融 相關基金會、協會定期對於學生所實施的問卷調查,以量化的研究結果顯示金融 教育對學生實施前後的成效。

三、研究結果對學生皆有正面作用

就研究結果而言,一般的金融教育對學生是有用的,至少在接受課程後的短 時間內。另外就整體而言,金融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花費、儲蓄等方面的知識與態 度有正面的影響。另外研究的結果也證明了,以動人、精心規劃的方式,呈現金 融教育課程的時候,即使是年幼的學童也可以有效的學習基本個人金融概念。 從上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資料可以發現,就某種程度而言,但大家都已經認 知到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但仍需要採取更嚴格的要求,將金融教育納入所有的學 生評量中,因次金融教育課程的重要性由此可知。綜合而言,現有國內外文獻中 小學的金融教育研究,多集中在金融知識與態度的研究,對於課程內容介紹較少。 而國內對國小金融教育的課程內容、教學順序、實施方法的研究相當缺乏,也是 本研究者想要藉學校本位課程內容來對金融教育課程實施做更多的介紹。

(45)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參考相關研究並配合研究目的,主要是以個案方式探討快樂國小金融 教育之研究,為了達到研究目的,運用觀察、訪談以及文件分析等方法獲得研究 資料,加以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先提出研究流程,第二節說明研究者背景與角色,第三節分析研究場 域與對象,第四節再介紹研究方法,第五節將說明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第六節 針對研究的信、效度做闡述,最後將在第七節對研究倫理做說明。

第一節 研究流程

研究設計是研究者最初設定要探究的問題,到這些問題獲得解答的過程(潘 淑滿,2005)。在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做好規畫及步驟,才能使研究進行得夠順 利並能按部就班完成各階段的任務。 本研究藉由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教學,來探討金融課程的實施歷程、成效、 所面臨的困境與對未來的展望。依研究動機和目的,擬定研究歷程,將整個研究 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其不同的工作目標,依序為:

一、醞釀期:2012 年 9 月~2013 年 8 月

此時期主要的重點為建立概念、提出計畫,目標如下: (一)、確定研究問題 研究者基於探究金融課程發展的初步構想,選定研究對象。 (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討 當研究方向確立後,便開始蒐集有關金融教育與課程設計發展等相關文獻資 料,藉由分析文獻資料能讓自己更加了解相關訊息,有助於日後研究的訪談方向

(46)

28 設計與實施,並且能讓自己的研究理論基礎更扎實,立論更有根據。 (三)、研究工具的設計 根據研究方式與目標,擬定研究策略及準備進行的教學觀察以及事後的省思 與訪談紀錄。 (四)、研究場域與對象的確立 研究者依研究考量,選定進行研究的情境,其中包括研究場域以及研究訪談 對象。 (五)、編製訪談大綱 研究者參考文獻探討的結果,依據研究目的和待答問題,編擬初步的訪談大 綱,再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和修正,做局部的修正和調整。接著經由試探性研究 的過程,找出初步訪談大綱不適切之處,予以改進,成為正式訪談大綱。而在進 行正式訪談時,仍將依受訪者的反應,適度調整訪談大綱的方向和順序。

二、實踐期:2013 年 12 月~2014 年 4 月實施研究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以質性研究的精神,利用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包含參 與觀察及訪談法,來進行研究主題的資料收集。

三、統整省思期:2014 年 5 月~2014 年 6 月資料整理、撰寫報告

在這個階段主要是要將蒐集到的文件資料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再歸納所 得,撰寫研究報告,並提出論文。研究實施流程如圖 3-1:

(47)

29 圖 3-1 研究實施流程 確定研究問題 2012 年 9 月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討 2012 年 10 月 研究工具的設計 2012 年 12 月 研究場域與對象的確立 2013 年 3 月 編制訪談大綱 2013 年 6 月 參與訪談、觀察 2013 年 12 月 研究分析 2014 年 4 月 結論、建議 2014 年 5 月

(48)

30

第二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本節將就研究者的知識背景與經歷、研究者的角色與立場分析,來分別說明 與介紹。

壹、研究者的知識背景與經歷

研究者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系畢業,畢業應屆實習完後,因緣際會 於該年十月正式開始從事教職工作,目前已經從事教職工作近七年。研究者雖然 在教育現場服務近七年,但頭三年擔任科任校師,接著兩年接下學校教學組之行 政業務,直到近兩年才轉任班級教師。擔任科任教師時期多以中、高年級學生為 主,而這兩年則是擔任低年級導師之職務。在擔任學校行政職務時,有感於所學 不足,興起在職進修之意,加上近年來各校著眼於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展現出屬 於各校自己的亮點,故選擇了課程發展研究所作為進修的第一步。並以課間所學 奠基,形塑本研究的知識基礎,有助於研究的進行。

貳、研究者的角色與立場

研究者本身擔任研究學校低年級班級導師,在進行本研究的過程中,並未參 與金融課程的教學,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運用晤談與任何形式的參與,或 非正式的觀察比較,過程中將與其他參與者做簡短的互動與接觸,因此可將角色 界定為「觀察者的參與」。 研究者雖然並沒有實際接觸金融課程的規畫與教學,但在擔任教學組行政業 務期間,對於研究的內容已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加上研究者與學校行政人員、專 任教師的互動情形良好,對於訪談和觀察資料的取得,困難度較少。在訪談及蒐 集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將不斷申明研究目的,不帶個人觀點的立場,向受訪者

(49)

31 表示訪談資料和身分不外洩,以免除其疑慮,並且透過不斷反思、檢討和檢視研 究過程,蒐集真實可信的研究資料。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本節說明本研究選定的研究場域狀況為何,與研究對象的先備經驗等狀況, 依次敘述如下。

壹、研究場域

本研究為配合研究目的,探討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實施狀況,以及對於金融 教育課程的實施檢討與修正,以臺中市快樂國小作為研究場所。此國小是臺中當 地著名私立小學,全校學生來自臺中大都會區各地,目前全校共有三十七班,全 校學生約一千多名,教師共一百多人,是一所用心辦學的優質學校。由於該校為 私立小學,學生家長的社經地位大多屬於來自中上階級的家庭,家長多具有國際 觀與金融理財專長,家長十分關心及支持學校所辦理的教學內容,並十分認同該 校的理念與願景。 為了促進對本研究場域的了解,因此研究者運用 SWOT 分析的方式,針對 研究現場在推動國際視野金融課程有何優勢、劣勢,進行全面性評估分析(文 A0301),分析如下:

(50)

32 表 3-1 研究場域 SWOT 分析 分析 面向 S (優勢) W (劣勢) O (機會點) T (威脅點) 學校 規模 ◎學生人數少,易於 管理,教師創新課 程容易實施。 ◎校地廣大,學生活 動空間充足。 ◎學生人數較少,較難 收集明顯課程回饋。 ◎小班小校之教改理 念、創新課程易於 落實。 ◎因學校規模之特 殊性,較難將相 同課程直接套用 在其他學校。 硬體 設備 ◎室內具有空調設 備,學生可舒適的 環境學習。 ◎圖書館藏書量豐 富,可廣泛學習。 ◎班班有 E 化教學設 備,提供多元創新 的教學,符合教學 趨勢。 ◎家長非常關心學 校,常有經費補 助。 ◎可運用的彈性教室 少,易侷限教學活 動。 ◎政府關注私立小學 教學設備與績效會 編列相關預算補 助。 ◎設備繁多,各項維 修經費容易短 缺。 教師 資源 ◎教師教育理念創意 多元,教學認真。 ◎教師年輕、有活 力,能配合學校積 極創新。 ◎學校聘用校外專業 人才進行協同教 學,提昇教師教學 成效。 ◎校內專任金融教師 師資不足,須補兼任 教師授課,教學品質 較難掌握。 ◎教師樂於參加校外 進修、研習,帶回 新興議題,尋找資 源。 ◎新興議題多,教師 工作壓力大。 學生 特質 ◎家庭社經地位佳, 學生素質良好。 ◎雙語能力佳,開闊 胸襟樂於接納新 知。 學生本身對金融相關 知識不甚理解。 ◎學生家庭環境培養 學生較一般同齡學 童擁有較為開闊的 國際視野。 家長 特質 ◎家長本身工作、社 經條件可與學生共 同討論課程內容。 ◎家長經濟能力佳, 可支持學生多元參 與課程。 ◎家長容易將課程內 容誤為專業財金知 識,造成學生學習壓 力。 ◎家長可提供本身資 源做為金融課程支 持。

(51)

33

貳、研究訪談對象

研究者考量本研究特性、研究者能力、時間上的限制以及受訪者的經驗和意 願後,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法,不依隨機原則抽出樣本,而是挑選母群體中部份 具有典型代表的人員作為訪談的對象。主要的訪談對象共十三名,其訪談的時間 與地點如附件六所述,主要研究訪談的對象可分做三類,其中包含學校人員、學 生與家長。而學校人員中又可再細分做三類,分別為學校行政人員、專任教師以 及班級導師。訪談的對象選取均以能提供對本研究有意義資料的人士為依據。

一、學校人員

(一)

、校方代表

在學校人員中的校方代表部分,以身兼校董及金融課程規劃部門主管做為主 要訪談對象,由此受訪者的訪談內容中,可以了解多數金融教育課程的細節,是 本研究的重要關鍵。 (二)

、教師代表

在教師代表中,又可細分為兩類,其一為金融課程專任教師,其二則是一般 班級級任導師。金融專任教師乃邀請具有國外相關學歷背景的專任教師做訪談代 表,該名教師也是金融課程團隊中最為資深的專任教師,期間經歷快樂國小兩階 段不同的金融課程,能詳細了解金融專業教師在課程規畫及講授部分內容。另外 三位班級導師皆已在該校服務滿十年以上,平時教學認真,對於課程常有獨道看 法與回饋,且身為班級導師最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學生

學生部分主要訪問五位四到六年級學生,他們皆有接受過三年以上的金融課 程,因此這五位學生都有經歷過快樂國小金融課程最初的上課內容,以及到現在 課程調整與改變的階段,對兩代金融教育課程的不同之處較能感受。

(52)

34

三、家長

本研究主要邀請三位快樂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生之家長,平時與孩子常會分享 學校課程、生活點滴,對於學校課程內容較為了解,並且願意回應金融教育相關 問題。主要是為了瞭解金融課程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未來展望部分多做說明。 為使本研究能完整呈現受訪者的觀點,研究者先表明研究的主題和目的,取 得受訪者的支持和同意後,再進行訪談的動作。希望可以從各方的訪談內容中, 對於金融課程的發展、成效以及所面臨到的困境、未來展望等做更多的了解,並 藉由三方交叉校正,找出做接近於事實的答案。

第四節 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是一種互動性的研究,在田野做密集時間的觀察、訪談 和紀錄的過程,即是針對所選擇的場所,就自然發生的現象而做的研究(王文科、 王智弘,2006)。以下就採用個案研究法的理由作介紹: 依據 P.Airasian 和 L.R.Gay 的界定,個案研究是為了決定導致個人、團體或 機構之狀態、行為的因素,或諸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對此研究對象做深入探索(引 自王文科、王智弘,2006)。戴明國(2005)指出個案研究法屬質的研究,是有系 統地針對特定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之背景、發展、行為、概念想法等作深入 的探討分析。而本研究研究者的重點在於了解個案發展的過程,而非產生的結果, 以期待達成對個案通盤的了解。同時其內容中也指出採用個案研究法的優點包含 以下幾點: 一、本研究法比其他研究法對於事務的了解更為深入。 二、在無法取得大量樣本進行比較研究時,個案研究法仍能對少數的樣本進行探 討。

(53)

35 三、個案研究在資料的蒐集上,比其他研究法更來的有彈性。 除此之外,在教育現象上,由於研究對象大多是連續不斷改變和成長的團體, 其當下的行為往往受過去的經驗影響,因此不能單就目前狀況貿然討論其原因, 而這正是個案研究所有利於發展的有利條件(黃光雄,2003)。基於上述學者專家 的論點,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的理由如下: 一、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台中市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發展歷程和實施狀況。研究的 重點主要在於了解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發展的過程,而課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 不斷的改變和成長歷程,符合運用個案研究的條件。 二、由於教育現場的行為往往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不能只憑眼前的狀況,就 判斷其原因為何。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之一即為探討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執 行與重生,是從過去到現在的過程,符合運用個案研究的條件。 三、本研究的另外一個目的是要了解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發展、實施所遭遇到的 困難以及因應策略,而運用個案研究法的深度訪談是以上述研究目的為前提 編製的訪談大綱與受訪者對話,可以深入問題探討,蒐集所需要的資料;運 用參與觀察則可以透過教學活動及其他相關的觀察,了解金融教育實施的狀 況,配合金融課程的相關文件蒐集,再經由三角校正的方式掌握資料的真實 性。因此運用個案研究的訪談、觀察、文件蒐集三種方式,能夠對研究主題 做較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第五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收集資料的過程本身並不是最後的終極目的。質 性研究的最後目的是要分析、詮釋以及呈現發現結果(吳姿儀、李奉儒,1999)。

(54)

36 在分析資料之前,必須先將資料整理成文件並且加上編輯,本節將簡要說明本研 究資料的處理方式。

壹、資料蒐集

一、參與觀察

觀察研究法主要使用直接觀察技巧,作為收集資料的方式(楊孟麗、謝水南, 2003)。觀察難免有所偏誤,所以需要大量收集資料,必須從多元的觀點接觸研 究情境中的相關因素,透過比對資料,檢視觀察內容是否客觀正確。 研究者在參與快樂國小金融教育課程的過程中,也同時記錄所得之心得與感 想,並透過和授課教師的互動觀察,藉此提出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二、訪談

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是學校不同成員的參與,就由溝通互動、協議而產生的 一套課程,也代表著不同價值觀與信念體系的交織互動,而決定了權力運作的型 態。由於學校本位課程的運作現象,會透過個人或團體對此課程政策的理解,和 所採取的行動加以呈現。因此若要闡述和捕捉研究對象的主觀想法、內心世界和 生活經驗,透過訪談較能正確掌握(林佩璇,2000;黃瑞琴,1999)。而且訪談亦 能達到補充觀察和文獻缺乏的資料,有助於研究者和參與者間的對話、確認對研 究議題了解的程度,以及擴展問題的層次等功能(林佩璇,2000)。 本研究的訪談的對象將包含學校人員、學生以及家長,訪談內容將如附錄三、 附錄四、附錄五的訪談大綱進行當面訪談。在訪談前會先與受訪者溝通、確認本 次研究及訪談的目的後,以訪談大綱作為訪談主軸,但是在訪談過程中會根據當 時狀況,彈性調整訪談題材,以便做深入的傾談,而對金融教育課程有更多的了 解,以利未來研究的分析。

三、文件分析

(55)

37 本研究藉由文件的收集與分析來探討快樂國小金融課程的實施狀況及實施 成效,並且與觀察犯訪談資料做交叉檢核,如有疑問再請教訪談對象以澄清事實。 本研究主要收集的文件資料包含:學校的基本資料、金融課程介紹手冊、教師教 學相關檔案、學生學習單或回饋單等資料,以作為分析和校正之用。

貳、資料的整理與記錄

本研究主要採取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三種主要的資料收集策略。參與 觀察室將觀察現場中所發生的行為及互動情形整理成文件;訪談則是將過程錄音, 然後轉換成逐字稿。因此所收集的資料會包含觀察記錄、訪談錄音、訪談逐字稿、 相關文件及研究者省思札記,以下將就資料的來源,分別說明處理的方式:

一、觀察資料

研究者完成現場觀察後,立即與當日做成記錄。觀察記錄表的內容將清楚檢 視觀察的主要事件時間、地點、參與人員,編列行數後,將在表格左右兩邊預留 空格,左邊空格作為資料分析編碼用,右邊空格作為備註之用。本研究引用觀察 資料時,將註明觀察日期,再以數字 01、02、03…代表此資料為第幾次觀察, 再以數字表示行數,如「觀 20131225:01002~008」,即表示資料引自 2013 年 12 月 25 日的第一次觀察記錄,002~008 則表示資料來源是從第 2 行到第 8 行。

二、訪談資料

研究者將訪談的錄音內容詳實的轉成逐字稿,並將訪談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和 肢體動作加以註明。訪談記錄內容註明訪談對象、時間、地點和情境,將訪談內 容打成文字後,交由受訪者檢視,確定逐字訪談稿正確無誤。訪談記錄表將註明 行數,逐字稿兩旁預留空格,左邊空格作為資料分析編碼用,右邊空格作為備註 之用。本研究引用訪談逐字稿內容時,會以大寫英文字母區別受訪者身分,再以

數據

表 3-1 研究場域 SWOT 分析............................................32
圖 4-2 金融課程基礎入門版教材 (文 D0602)
圖 4-3 金融課程中級進階版教材 (文 D07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Hong Kong Education Department (1998).Review Report on the Pilot Project on the Grow with Guidance System – Development of Whole School Approach to Guidance. Hong Kong: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