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700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tem 310901800/37007"

Copied!
3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朝陽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碩士論文. 當愛來臨:他與她共解礙/結愛 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攜手的愛情敘說 When Love Comes:He Worked with Her to Solve the Obstacle The Love Story of Disabled with Non-Disabled Persons. 指導教授:王慧琦 博士 研 究 生:張湉聆.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2)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當愛來臨:他與她共解礙/結愛 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攜手的愛情敘說 When Love Comes:He Worked with Her to Solve the Obstacle The Love Story of Disabled with Non-Disabled Persons. 指導教授:王慧琦 (Hui-Chi Wang) 研 究 生:張湉聆 (Tian-Ling Chang).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June , 2019.

(3)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對偶關係中, 知覺到的個人與伴侶,並分析討論感情狀態從單身、交往再到婚姻,整個歷 程中,遭逢的阻礙因子與阻礙轉化關鍵。 為探求回應研究問題,本研究採質性立意取樣,搭配滾雪球方式篩選研 究參與者,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採用敘事研究進行資料分析 與呈現。研究結果敘說 3 對夫妻的愛情歷程,共計 6 位參與者,障別為肢 體、視覺兩類,當中肢體障礙男性一名,視覺障礙男性與女性各一名,配偶 皆為非身心障礙者。 研究結果發現: 一、愛情發展歷程是一個從個體到群體的歷程,由單身、交往到婚姻的 三個階段中,呈現出探索、行動、相處、克服、角色和責任共六個 面向,且具有張力的表現。 二、愛情歷程中,有來自個人、環境以及兩者交互反應等三類阻礙因子。 (一) 個人阻礙因子:源於個人過去創傷的交往經驗、對本身的外貌、 條件滿意程度,身心障礙者因障礙現象相對非身心障礙者容易 糾結於條件不足的困境之中。 (二) 環境阻礙因子:受到交友圈窄化、輿論壓力所致。 (三) 交互反應阻礙因子:來自關係中雙方個性差異造成摩擦、環境 賦予角色應擔起的責任。 三、阻礙轉化關鍵為:(1)解構陰影,釐清分手歸因;(2)友善的支持網絡; (3)認識與接納自我現況;(4)主動勇敢開拓人際;(5)實際相處打破 刻板印象;(6)接納對方特質,彼此相互調整;(7)伴侶護航原本的自 我。 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身心障礙者面臨親密關係徬徨時,能多 I.

(4) 面向檢視造成徬徨的原由,另外,針對從事親密關係的助人工作者或相關從 業人員,提出繼續教育的提醒,而向外發展至鉅式環境時,能建立相關政策、 立法,保障身心障礙者不受邊緣或排除,以具平等立足的機會。最後,研究 者就整個研究歷程提出個人反思以及本研究之限制。 關鍵字:身心障礙者、非身心障礙者、愛情歷程、阻礙因子、阻礙轉化關 鍵。. II.

(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cognition of individual and partner in the cou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abled persons and the non-disabled persons, and to analyze the obstacles factors which interrupt the transition of the emotional state from singleness, relationship, to marriage in the whole process. In order to answer my research questions, this study use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and selected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Snowball Sampling method. It is conducted wit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 and adopted a narrative inquiry approach to data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scribed the love history of the three couples. There were 6 participants. The obstacles were divided into physical and visual categories. One male was physically disabled, one male and one female were visually impaired, and the partners were all non-disable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is a journey from the individual to the group. From the three stages of singleness, relationship and marriage, it presents six aspects: exploration, action, getting along, overcoming, rol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hey all include a tense performance. II. In the course of lov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obstacles from individual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1) Personal factor: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ersonal trauma in the pas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appearance and condition, the person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is easily entangled in the predicament of lack of positive conditions due to the obstacle phenomenon. (2)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used by the narrowing of the circle of friends and the pressure of public opinion. (3) Interaction Factors: friction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III.

(6)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ssigned by the environment. III. The key obstacles to transitions are: (1) deconstructing the shadows, clarifying the break-up attribution; (2) friendly support network; (3) recognizing and accepting the self-state; (4)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bravely develop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actually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to break the stereotype; (6) accep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ther party and adjust for each other; (7) The partner escorts the original self.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when peopl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face anxieties wi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y inspect the reasons for the anxieties. In addition, intimate relationship related helpers and practitioners are reminde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When developing outward into a huge environment, it is possible to establish relevant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to ensure that peopl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are not marginalized or excluded, so as to have equal chance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esented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the entire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disabled persons, non-disabled persons, love history, obstacles, obstacles to transition. IV.

(7) 誌謝 孕育了兩千多個日子,當初的疑惑與畏懼在完成論文的次時此刻,有了 一個圓滿的交代,我畢業了,更成長、堅強了。 碩班求學的日子要感謝好多人,謝謝陪伴我一步一步完成論文的指導 教授-王慧琦教授,在學術上指導我敦厚的知識、觀念,適時提供建議讓我 思考與反思,撰寫論文期間,更包容我的執著與迷糊,讓我做自己想做的, 就算繞了遠路,仍甘之如飴的陪我經歷這一切。而生活上,無所求的打開雙 臂呵護我的難過、無助,聽我說到哭、哭到笑,亦師亦友亦如母親,真的很 謝謝您。此外,相當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黃松林老師與李華璋老師,在論文 的審視上予以肯定,且提醒撰寫上能再加強的部分,讓我收穫到可以再突破 的盲點,讓整體內容更加扎實,由衷的萬分感謝。另感謝參與本研究的 5 對 夫妻,謝謝你們願意撥冗參與訪談,無私的分享個人愛情故事,謝謝研究最 終呈現的 3 對夫妻,協助審閱研究結果並予以回饋。 謝謝社工系老師-邦富老師、斐虹老師、麗紅老師、文高老師、儒賢老 師、彰良老師、玫玲老師、雅玲老師、孝鼎老師、馨馨老師,以及社工系助 教-貞慧助教、芷瑩助教,在求學期間的教導與關心,以及同窗的夥伴-電 影欣賞大師宜宸、叫我說人話的依雲、漂亮聰明的白雪公主麗錞、嘴上功夫 一流的信瑋、懂我又照顧人的筱婷、嚴謹又很潮的峻豪、成熟又俏皮的大師 姊玲君、要一起嫁好老公的嘉宜、能力超棒的香如,以及學長姐、學弟妹- 嘉嘉、文忻、保穎、孟均、睿萱、智可、仁浩、鈺樺、雯瑛、婷之、巧玲, 因為有大家相伴,一切才如此精采、豐富。 再者,謝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的養育與栽培,不反對我繼續升學的 選擇,姊姊巧璇、毓欣時時關心我在外生活的狀況,姊夫金龍耐心又仔細的 與我討論論文,謝謝你們的支持與鼓勵成就了我。 最後,謝謝相識至今 4 個年頭的宗裕,接納我的矛盾個性、包容那壞脾 氣,還帶我四處旅遊、嘗遍各式美食,讓我做一個無須包裝且真實的自己, 大家都說我是天使,而你是我的天使,雖然有時像惡魔讓我感到煩躁,卻還 V.

(8) 是相當幸運能與你相識,謝謝你。感謝一路相伴的各位,也謝謝至始至終堅 持完成這份論文的自己,沒有因為過程曾寫到掉淚、迷茫而放棄,期許自己 帶著這股勇氣,準備好就勇敢尋愛吧! 湉聆. VI. 謹誌.

(9)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致謝 ------------------------------------------------------------------------------------- V 目錄 ----------------------------------------------------------------------------------- VII 表目錄 -------------------------------------------------------------------------------- XII 圖目錄 --------------------------------------------------------------------------------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愛情的定義與內涵 --------------------------------- 12 壹、愛情的元素 ----------------------------------------------------------12 貳、依附理論 -------------------------------------------------------------14 參、小結 -------------------------------------------------------------------18 第二節 自我概念 ----------------------------------------- 20 壹、自我概念的架構 ----------------------------------------------------22 貳、自我概念的特徵 ----------------------------------------------------24 參、自我概念的發展 ----------------------------------------------------24 肆、性別意識下自我 ----------------------------------------------------26 伍、小結 -------------------------------------------------------------------28 第三節 身心障礙 ----------------------------------------- 30 壹、三大觀點下的身心障礙 -------------------------------------------30 貳、身心障礙者的自我概念 -------------------------------------------34 參、身心障礙者的自我認同 -------------------------------------------36 肆、身心障礙者的依附關係 -------------------------------------------38 伍、小結 -------------------------------------------------------------------39 第四節 關係發展歷程 ------------------------------------- 41 壹、關係發展階段性 ----------------------------------------------------41 貳、關係發展阻礙 -------------------------------------------------------45 VII.

(10) 參、關係發展的阻礙因應 ----------------------------------------------49 肆、小結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研究方法的選取 ----------------------------------研究參與者 --------------------------------------研究工具 ----------------------------------------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 ------------------------------研究流程 ----------------------------------------敘事研究的品質 ----------------------------------研究倫理 -----------------------------------------. 53 58 64 70 74 77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86 第一節 藍天與白雲的愛情故事 ----------------------------- 86 壹、研究者與藍天白雲夫妻結識的第一印象 ----------------------86 貳、愛情來臨前的藍天 -------------------------------------------------87 一、愛情如殘光遭逢意外後更顯黯淡 -------------------------87 二、因為家人,有了力量 ----------------------------------------88 三、一個機緣,意外踏入藝術領域 ----------------------------88 四、改變給了回報名叫:收穫 ----------------------------------89 五、收穫的果實:能力 -------------------------------------------89 參、愛情來臨前的白雲 -------------------------------------------------90 一、愛情出芽的感受是喜歡與欣賞 ----------------------------90 二、忽然之間想到的婚姻,它不是必經的過程 -------------90 三、順其自然的看愛情,享受生活體悟生命 ----------------91 四、感性與理性的併行:衡量愛情所能承載的負荷量 ----91 肆、藍天與白雲的愛情歷程敘說 -------------------------------------92 一、藍天白雲的相遇、相知、相愛 ----------------------------92 二、交往後的下一步:婚姻 -------------------------------------96 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婚姻 -------------------------------------96 伍、愛情關係中夫妻知覺到的自我與伴侶 -------------------------96 一、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自我知覺 ----------------------96 二、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知覺非身心障礙伴侶 ----- 107 三、愛情關係中,非身心障礙者自我知覺 ----------------- 113 四、愛情關係中,非身心障礙者知覺身心障礙伴侶 ----- 123 陸、愛情歷程中阻力的挑戰與克服的方法 ----------------------- 129 VIII.

(11) 一、阻力的挑戰 -------------------------------------------------- 129 二、阻力解決之道 ----------------------------------------------- 131 三、助力 ----------------------------------------------------------- 133 第二節 陽光與彩虹的愛情故事 ---------------------------- 138 壹、研究者與陽光、彩虹夫妻結識的第一印象 ----------------- 138 貳、愛情來臨前的陽光 ----------------------------------------------- 139 一、「視」一點的消失,「力」掉在哪裡? ------------------- 139 二、石子求職路,坐如針氈位置 ----------------------------- 140 三、有能力,無視力,愛情看「視」不適合 -------------- 141 四、重建前奏:定義視力的情況 ----------------------------- 141 五、展「視」自我,減法成長的「力」量 ----------------- 142 參、愛情來臨前的彩虹 ----------------------------------------------- 143 一、顛沛生活孕育務實平穩的冀望 -------------------------- 143 二、渴望依附卻又牽絆,不如單身不婚 -------------------- 143 三、愛情的開始緣分使然 -------------------------------------- 144 肆、陽光與彩虹的愛情歷程敘說 ----------------------------------- 144 一、陽光彩虹的相遇、相知、相惜 -------------------------- 144 二、遭逢反對的攻擊;備戰行動的應對 -------------------- 147 三、時機可乘的婚姻家庭 -------------------------------------- 150 伍、愛情關係中夫妻知覺的自我與伴侶 -------------------------- 151 一、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自我知覺 -------------------- 151 二、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知覺非身心障礙伴侶 ----- 166 三、愛情關係中,非身心障礙者自我知覺 ----------------- 170 四、愛情關係中,非身心障礙者知覺身心障礙伴侶 ----- 179 陸、愛情歷程中阻力的挑戰與克服的方法 ----------------------- 189 一、阻力的挑戰 -------------------------------------------------- 189 二、阻力解決之道 ----------------------------------------------- 192 三、助力 ----------------------------------------------------------- 194 第三節 大樹與小花的愛情故事 ---------------------------- 198 壹、研究者與大樹、小花夫妻的結識第一印象 ----------------- 198 貳、愛情來臨前的大樹 ----------------------------------------------- 199 一、日出歸日落行,工作循繞著生活,寂寞侵蝕著心 -- 199 二、寂寞敲門,應門的心渴望愛情的滋味 ----------------- 199 三、圓圈生活的其它生機,創造你我相識的機會 -------- 200 參、愛情來臨前的小花 ----------------------------------------------- 200 IX.

(12) 一、坦承差異使人畏,轉換環境找出口 -------------------- 200 二、眼睛如同鏡子,看見了自己 ----------------------------- 201 三、來了又走了的愛情:難過走了再期待愛情的光臨 -- 201 四、伴侶的彈性條件,擇礙?擇愛? --------------------------- 202 肆、大樹與小花的愛情歷程敘說 ----------------------------------- 203 一、大樹小花的相遇、相知、相愛 -------------------------- 203 二、相愛裡的爭吵、解決、磨合、改變 -------------------- 205 三、步入紅毯裡的愛情:無形的使命-責任 ---------------- 206 伍、愛情關係中夫妻知覺到的自我與伴侶 ----------------------- 208 一、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自我知覺 -------------------- 208 二、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知覺非身心障礙伴侶 ----- 219 三、愛情關係中,非身心障礙者自我知覺 ----------------- 223 四、愛情關係中,非身心障礙者知覺身心障礙伴侶 ----- 231 陸、愛情歷程中阻力的挑戰與克服的方法 ----------------------- 237 一、阻力的挑戰 -------------------------------------------------- 237 二、阻力解決之道 ----------------------------------------------- 240 三、助力 ----------------------------------------------------------- 242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 246 第一節 愛情的發展歷程 ---------------------------------- 246 壹、單身階段:探索與行動 ----------------------------------------- 246 貳、交往階段:相處與克服 ----------------------------------------- 255 參、婚姻階段:角色與責任 ----------------------------------------- 258 第二節 愛情歷程的阻礙因子 ------------------------------ 263 壹、個人因子 ----------------------------------------------------------- 263 貳、環境因子 ----------------------------------------------------------- 264 參、交互反應因子 ----------------------------------------------------- 265 第三節 阻礙轉化關鍵 ------------------------------------ 268 壹、個人阻礙轉化關鍵 ----------------------------------------------- 268 貳、環境阻礙轉化關鍵 ----------------------------------------------- 270 參、交互反應阻礙轉化關鍵 ----------------------------------------- 2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2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2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279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281 X.

(13) 第四節 研究反思 ---------------------------------------- 285 訪談大綱(非身心障礙者) --------------------------------------------------------- 287 訪談大綱(身心障礙者) ------------------------------------------------------------ 288 訪談說明暨同意書 ----------------------------------------------------------------- 289 參考文獻索引 ----------------------------------------------------------------------- 290. XI.

(14) 表目錄 表 1.1 本研究整理自碩博士論文網身心障礙者愛情與婚姻相關研究 ........... 7 表 2.1 自我概念定義 ......................................................................................... 20 表 2.2 個人內-個人外、消極-積極兩項度分類其調適策略 ........................... 51 表 3.1 敘事分析四個面向 ................................................................................. 56 表 3.2 身心障礙類別 ......................................................................................... 58 表 3.3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 63 表 3.4 研究訪談形式、時間及地點 ................................................................. 63 表 3.5 研究參與者的回饋與建議 ..................................................................... 80 表 5.1 探索類型 ............................................................................................... 254 表 5.2 行動類型 ............................................................................................... 255 表 5.3 相處類型 ............................................................................................... 257 表 5.4 情歷程的階段趨勢 ............................................................................... 274. 圖目錄 圖 1.1 2006 年至 2011 年身心障礙者婚姻趨勢圖........................................... 4 圖 2.1 愛情的三元素 ........................................................................................ 13 圖 2.2 依附的明顯特徵 .................................................................................... 15 圖 2.3 依附類型 ................................................................................................ 18 圖 2.4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圖 ............................................................................ 26 圖 2.5 障礙模式 ................................................................................................ 32 圖 2.6 功能與障礙的交互作用 ........................................................................ 34 圖 2.7 人際關係六階段發展圖 ........................................................................ 43 圖 2.8 兩性親密關係發展模式 ........................................................................ 45 圖 3.1 研究概念圖 ............................................................................................ 7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74 圖 4.1 藍天自我知覺 ...................................................................................... 106 圖 4.2 藍天知覺伴侶白雲 .............................................................................. 112 圖 4.3 白雲自我知覺 ...................................................................................... 122 XII.

(15) 圖 4.4 白雲知覺伴侶藍天 .............................................................................. 128 圖 4.5 藍天白雲阻力/助力發展..................................................................... 137 圖 4.6 陽光自我知覺 ...................................................................................... 165 圖 4.7 陽光知覺伴侶彩虹 .............................................................................. 170 圖 4.8 彩虹自我知覺 ...................................................................................... 178 圖 4.9 彩虹知覺伴侶陽光 .............................................................................. 189 圖 4.10 陽光彩虹阻力/助力發展 .................................................................... 197 圖 4.11 小花自我知覺 ..................................................................................... 218 圖 4.12 小花知覺侶大樹 ................................................................................. 223 圖 4.13 大樹自我知覺 ..................................................................................... 230 圖 4.14 大樹知覺伴侶小花 ............................................................................. 237 圖 4.15 小花大樹阻力/助力發展 .................................................................... 245 圖 5.1 身心障礙者與非障礙者單身至婚姻歷程.......................................... 262. XIII.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內容,首先研究者以身心障礙者身分描述對 於愛情渴求卻又害怕的矛盾情境做開端,接著描述近年來身心障礙者的婚 姻狀況,其中造成未婚率的成長的可能原因,最後回顧相關研究,奠定本研 究之重要性的第一節研究動機;依循動機延續至第二節的研究問題與目的 核心,從單身邁向婚姻的三個階段「單身、穩定交往、婚姻」做為研究問題 層面;從問題導引出目的,試圖呈現「情中的阻礙與阻礙轉化關鍵,第三節 則為本研究重要名詞釋義,最後第四節呈現研究的整體流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是什麼讓我不再懷疑自己…是什麼讓我 不再害怕失去…」(白安: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在這茫茫人海中,人與人的相識是那麼的奇妙,而人海中能遇到一個和 自己相知相惜的另一半又是何其的幸福。從相知、相惜、相愛再到婚姻,需 要克服多少難關,且能從牽手後不輕易放手需要多少勇氣?愛情無論你、我、 他,人人都有權利去尋找與追求,而後決定攜手走向婚姻共創家庭。但這一 路絕非全然順遂的,就一般人而言,男女交往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阻礙參伴 其中,諸如個性上的差異、生活習慣的磨合等,而就功能相較一般人來的不 完善的身心障礙者而言,遇到的阻礙是否因不可逆的障礙造成他們比一般 人的愛情歷程又多了幾分酸苦? 當身心障礙者交往的對象又是非身心障礙者時,要從牽手的愛情步入 互許終身的婚姻,經歷的波折與挑戰可能是荊棘滿布的,不論是自身、愛人、 家人、甚或是社會,來自輿論的壓力、眼光的歧視、身體功能的限制等種種 的考驗,試想絕不比一般人來的容易克服。而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彼此安 定一條心,從愛情衍展到婚姻的呢?. 1.

(17) 壹、渴求的觸動--緣起 情竇初開的小學,一個小女孩寫了一封情書給了自己喜歡的小男生, 純純的愛卻陳屍在垃圾桶中;血氣方剛的國中,男孩們成群結隊的到心 儀的女孩教室外圍觀,但這個不一樣的女孩遇到的卻是同學間捉弄的情 書告白;升學為目標的高中,兢兢業業的考試、測驗,猶如身在勝者為 王、敗者為寇的弱肉強食競技場中,師長不時的囑咐,等到上大學再戀 愛吧!對於愛情仍舊懵懵懂懂;青春洋溢的大學生活,必修的四大學分 -社團、課業、打工、愛情,唯獨愛情還是一知半解,最終仍舊不及格。 -(研究者心情感受紀錄) 研究者在愛情路上的縮影誠如上述,對於「愛情」保持著一顆期待 的心,但是,得到的往往是不如預期的結果,直到現在還是未能遇到一 同牽手走向下半輩子的「Mr.Right」…。 在時下的這個新興世代,外在美的展現是自我信心的嶄露,曾想過 是否因為沒有傑出外表,缺少吸引人的特點?又或者因為研究者身為一 名身心障礙者,在本身條件的缺陷下,讓他人有所顧慮而被納入待觀察 名單?抑或是自我有心無力,缺乏勇氣去追求、接納渴望的愛情呢? 或許這般論調看似膚淺,但早期文獻指出外表是選擇伴侶的重要條 件之一。林鴻達(1996)即指出個人擇偶的困境及原因至少有三,其中 之一為個人條件的限制:人際間的吸引的確是有一些條件的,如美貌、 健康及令人欣賞的才幹能力等;倘若缺乏這些特點,在擇偶市場裡較不 易受到青睞,例如身心障礙者。此外,一般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多存 有無法獨立生活、學習能力差、教育程度低、未來前途發展性不佳、就 業困難、生活無保障、不適合結婚等刻板印象,甚至認為與身心障礙者 結婚是種犧牲或別無選擇(王秋霜、許維素,2008、林伶旭,2003;黃 忠賢,2003)。 外界的污名化影響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與自我形象,進而內化成對自 2.

(18) 我的貶低。無論是「內隱身心障礙者」或是「外顯身心障礙者」 ,在主觀 污名的負面感受與污名內化的情形皆存在。社會污名對許多身心障礙者 會帶來衝擊,尤其是導致了自我污名可能會對生活面向有所妨礙,包含 工作、家庭、健康照護及自尊等。污名內化與抗拒社會污名是相對的兩 個觀點,在其中一端是對自身的障礙有著悲觀期望的人,導致持有較低 的自尊,便是所謂的自我污名(唐宜禎等人,2009)。 社會污名有其可能使身心障礙者內化成對自身的貶抑,在缺乏信心 的情況下,即使對於渴求的事物抱持著期待,但在現實社會既有的框架 下產生了陰影。 回顧研究者的生命歷練,視覺障礙為自身帶來諸多不便,也遭遇許 多挫折,但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韌性,卻也在受限中油然而 生,關關難過還是關關過。 卻唯獨在愛情上,一道高牆始終跨不過,深怕與生俱來的障礙成為 心儀對象的負擔。在這樣的畏懼中,激盪了研究者對於身心障礙者與非 身心障礙者兩方,為何選擇彼此成為伴侶感到好奇,到底雙方是如何跨 越單身身份來到愛情萌芽的開始,是經過怎樣的磨合、阻擋、扶持等種 種歷練後,甚而邁進結為連理組織家庭的呢?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愛情的最後未必是步入婚姻,但研究者認為, 當子女邁向婚姻階段,對父母而言,是交托與肯定其獨立的能力。正如 結婚典禮上,母親將女兒的雙手交付到女婿手中,父親的位置由女婿繼 續接棒一樣,婚姻中的當事人須共同為彼此負起責任與廝守承諾。故然, 當愛情步入婚姻時,不再只是兩情相悅的個人,而是兩家聯姻的家庭, 遭逢的狀況或許是更繁瑣且意義非凡呢? 誠如上述,研究者希冀探討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的愛情歷程 係以單身至結婚。考量至結婚階段乃希望呈現的不只有愛情關係中當事 人的狀態,而是延續至婚姻關係中所遇到更現實的生活狀況。 3.

(19) 貳、身心障礙者婚姻狀況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資料顯示,身心障礙者佔總人口數從 2015 年 的 4.92%上升至 2016 年的 4.93%,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人口數呈現逐年 略增的狀態。 在身心障礙者逐年增加的趨勢下,各國政府機關也透過訂定相關發 令來保障其該有的權利。以我國來說,2007 年第七次修訂的「身心障礙 權益保障法」(衛生福利部,2015)、 「特殊教育法」(教育部,2014)、 「各 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教育部,2010)及「身心 障礙者生涯轉銜計畫實施辦法」(衛生福利部,2013)等,均提及彈性提 供身心障礙者特性之需求與生涯規劃,其中包括婚姻的支持與輔導。檢 視 2006 年至 2011 年身心障礙者婚配狀況(未婚、有配偶或同居、離婚 或分居、喪偶),有配偶者從 50.29%下降至 48.47%,另外未婚比例更從 28.83%上升至 29.21%(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綜合報 告,2011)。. 身心障礙者婚姻趨勢圖 身心障礙者未婚者. 身心障礙者有偶或同居. 55 50.29 48.47 45. 35 29.21. 28.83 25 2006年. 2011年. 圖 1.1 2006 年至 2011 年身心障礙者婚姻趨勢圖 由此數據發現,婚姻狀況以中,有配偶或同居比例下降了 1.82%, 未婚比例上升 0.98%。其中,未婚上升比例沒有與有配偶或同居的下降 4.

(20) 率成同比例反向發展,換言之,已婚或同居率的減少未必造成未婚增加, 這尚有許多討論空間,值得探究。不過,身心障礙者未婚狀態增加,的 確是不爭的事實,或許身心障礙者本來就沒有步入婚姻的打算,但就想 結婚卻沒機會遇到適合的對象,或者想結婚卻又恐婚,未婚數值的增加 受諸多原因所影響。 伊甸基金會曾在 2015 年 2 月 13 日情人節前夕,發布一則關於「身 心障礙者社交及人際關係現況調查」其結果發現,有超過 70%的人認為 「身心障礙者找到伴侶是困難的」 ,對此解釋為二(伊甸基金會,2015): 一、 環境上:環境與空間的友善程度對於身心障礙者外出交友與約會 安排息息相關,相較與一般情侶或夫妻,身心障礙者每月約會次 數僅一次居多,硬體環境的不友善造成交友空間的狹隘,結交異 性拓展人脈機會相對減少。 二、 觀念上:非障礙者認為與身心障礙者成為伴侶後,需負擔更多的 心力在照顧對方;經濟壓力無法負擔;一般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 的伴侶有著比常人需負擔更多「照顧子女」 、 「負起家計」甚至是 「照顧另一伴」的責任,因此有 58%的非障礙者「不願意選擇身 障者成為伴侶」。 上述環境因素與觀念影響下,認為身心障礙者交友機會相對有限, 且未必被納入擇偶的考量對象。此外當身心障礙者本身對自我在異性交 往的態度若顯消極,同樣可能造成想婚而未婚的情況。黃忠賢(2003)指 出,自卑心理的影響下,使沒有戀愛經驗的身心障礙者,對自己的能力 有所質疑,且對未來的婚姻生活缺乏足夠信心,因而不敢與異性多一些 互動、交往甚或是結婚。 然而就一般人而言,感情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心理學家 Maslow 提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中,愛與歸屬感便是重要環節之一。同 樣地,身心障礙者對於愛情與婚姻的渴望與眾相同,甚至連智能障礙者 5.

(21) 對愛情與婚姻都會有所需求(王怡婷,2001 轉引自嚴嘉楓,2010)。但在 窠臼的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存在刻板印象以及污名的影響,使身心障 礙者產生自卑心理,使其被認為或自我認為找到伴侶是相對困難的。然 則,尋無伴侶導致未婚狀態雖非線性因果關係,其背後或許尚有其他因 素造成身心障礙者未婚趨勢上升比非身心障礙者來的快,但是有結婚意 願卻無法尋得良緣致使未婚,仍是促使未婚趨勢上升的可能原因之一。 參、研究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在「心理社會互動觀」中將人生劃分成不同 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危機與任務需解決與完成,其中成年前期的社會 心理重要發展任務,便是親密與孤立的平衡及整合(柯淑敏,2007)。人 們會嘗試著與他人之間建立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良好便能理解愛的施 與受,反之則很難與他人產生親密感而感到孤獨,故建立親密關係的成 功關鍵在於理解愛(Sternberg & Willams,2009;陳囿儒等人譯,2011)。 就身心障礙者的戀愛經驗而言,Kef 和 Bos(2006)以問卷訪談年齡 14 至 24 歲之間,32 位(16 位男性和 16 位女性)有視覺障礙的荷蘭青少 年,調查性知識、心理調適,異性交往的行為,研究發現視覺障礙的青 少年比沒有障礙的人少異性交往經驗(Kef & Bos,2006 轉引自許淑溫, 2009)。此外,夏瑋軒(2012)研究亦發現身心障礙者由於自身障礙的限制, 因此期待交往對象能為一般人,藉此與個人限制有所互補,卻也擔心心 儀對象對於自身障礙的看法,也是他們面對心儀對象遲遲不敢告白的原 因之一。同樣地,在廖涵儀(2007)的研究中亦發現女性視覺障礙者理性 的拒絕他人追求,不是因為認為自己不適合婚姻制度、或是追求者與自 己不適配,而是過往視力上的限制所累積的許多挫折經驗,習得無助感 下認為自己不夠好甚至不夠格,因此主動踩煞車,避免進入感情或婚姻 後受挫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經諸多研究中歸納出身心障礙者在身體功能的限制下,對於愛情與 6.

(22) 婚姻上的尋覓顯得畏懼,而這些畏懼因素可能來自生活中的負面經驗, 社會的標籤化,或他人經驗的灌輸造成自我怯步。 但是,時代的交替,觀念是人所形塑而來,擁有與非身心障礙者的 愛情、婚姻、家庭,對他們而言並不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口足畫家 楊恩典、作家 Nick Vujicic,便是很好的例子,他們不會因為有著身心障 礙者身份,就認定無法與非身心障礙伴侶共攜手創屬自己的愛情與婚姻 故事,從中再再啟發人們「有愛無礙」的正面生命態度。 回顧國內對於身心障礙者愛情或婚姻的研究,以碩博士論文加值系 統檢索關鍵字身心障礙者、婚姻、愛情、感情後共計 845 筆,經研究者 篩選與本研究相關共計 20 筆,依研究的主軸自行分類成:跨國婚姻與 身心障礙者、重要他人對身心障礙者婚姻觀及身心障礙者自身經驗。 表 1.1 本研究整理自碩博士論文網身心障礙者愛情與婚姻相關研究 主題劃分. 相關研究. 伍建昌(2009)不幸福的殘障跨國婚姻?-以社會模式觀 點的分析。 誇國婚姻與 楊玲芳(2011)越南靚情牽台灣身心障尪之婚姻認知建構 身心障礙者 歷程研究。 蔡筱芸(2011)精神分裂症病患與外籍配偶婚姻問題初探。 重要他人對 陳瑩真(2011)家長對高中職階段智能障礙子女未來婚育 身心障礙者 狀況之態度研究。 婚姻觀 簡崇軒(2012)智能障礙者婚姻之支持需求及支持系統研 究。 夏瑋瑄(2011)身心障礙大學生的愛情經驗探究。 陳美伊(2010)唇顎裂者婚姻適應探討。 身心障礙者 許淑溫(2009)友情?愛情?肢體障礙青少年異性交往歷 自身經驗 程。 晏安平(2009)嚴重燒傷男性的婚姻經驗。 王秋霜(2005)聽障者擇偶及婚姻適應歷程之研究。 沈立明(2003)慢性精神病患面對婚姻心路歷程之探討。 7.

(23) 主題劃分. 相關研究 黃忠賢(2003)重度視覺障礙者婚姻觀之研究。 王怡婷(1999)初探女性成年智障者的婚姻與照顧。 陳韋伶(2013)兩位已婚女性精神障礙者家庭生活調適歷 程之敘事研究。 謝玉汝(2014)「我所穿的這一雙鞋」~一位選擇視障配偶女 性的自我敘說。 張郁如(2010)中途致障者配偶壓力與因應之研究-雲林地 區中高齡女性照顧者為例。 曾鈺婷(2009)女性肢體障礙者之身體形象、認同與照顧: 社會模式之運用與檢視。 李燕蕙(2005)蒲公英的故事--後天失明者之女性配偶照顧 的心路歷程分析。 身心障礙者 杞昭安(2004)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 自身經驗 陳雅玲(2001)肢體障礙者的擇偶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 討。 由上述歸納發現到,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愛情與婚姻著力點多集中於 經驗中的困境與適應態度的呈現,且研究的對象又以單向的選擇一方做 探討,研究參與者之配偶又以同屬身心障礙者或是外籍配偶居多,另外, 時間軸上關注在戀愛經驗、婚姻適應等片段式階段,未曾深入探討彼此 是如何從單身發展到穩定交往關係,再進一步邁向愛情的另一個里程碑 婚姻這一連串的歷程。 顯見國內鮮少以夫妻一方為非身心障礙者一方為身心障礙者的立 場共同探討兩者在愛情與婚姻過程中是如何認定彼此,又是如何克服問 題,較多是以身心障礙者與外籍配偶視角下探討(伍建昌,2009;蔡筱芸, 2011;楊玲芳,2011),顯示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成為伴侶、步入 婚姻的相關議題尚未被關注,但是這是一個值得去探究的男女婚配身分 別議題,人權觀點下,身心障礙者追尋愛情步入婚姻的權力是無庸置疑 的,然而身心障礙者因為身體有著部分限制,當旁人投以顧慮之時,聽 聽非身心障礙者感受,才能最真實呈現與身心障礙者談愛情甚至是步入 8.

(24) 婚姻的良窳,同樣的,聽聽身心障礙者如何看待自己與非身心障礙者的 愛情婚姻經歷,從中或許能啟示什麼是「有愛無礙」的親密愛情觀。 在王秋霜、許維素(2008)研究中就曾指出聽障者在選擇交往或婚配 對象時,多會優先看到聽障的障礙特質卻也會過度聚焦在聽障特質,而 忽略了其他條件。 對於「障礙」不應該是兩個人之間愛情與婚姻的首重指標,以此, 本研究之重要性乃提醒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愛情與婚姻雖然考量因素甚 多甚至相當實際,但所謂障礙,不該是窄化下的身心障礙,克服障礙、 相扶相持不只是單向的關心一方的感受,更該是雙向的瞭解兩人對於愛 情與婚姻的想法與信念。. 9.

(2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壹、研究問題 前述緒論鋪陳下,知悉本研究之動機及其重要性後,針對身心障礙者與 非障礙者雙方提出欲探究之問題: 一、 愛情關係中,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對自己與伴侶的知覺各 為何? 二、 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愛情歷程中出現阻力之解決方法、助 力的生成? 貳、研究目的 藉著滲入研究參與者的愛情歷程脈絡中,欲達到以下兩點目的: 一、 瞭解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愛情至婚姻的發展歷程,再綜合 分析與討論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組成的對偶關係中,個人、 環境與交互反應的阻礙因子,並發現具體轉化關鍵。 二、 研究發現與建議,提供助人工作者或相關專業領域人員,在協助 處理與分析親密關係、愛情議題時參考。. 10.

(2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身心障礙者 身心障礙者係因身體系統構造或功能,有損傷或不全導致顯著偏離 或喪失,影響其活動與參與社會生活,在專業團隊(醫事、社會工作、特 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鑑定及評估下,分屬八 大類並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衛生福利部,2015)。 本研究所指身心障礙者以三位兩種感官性障礙者為主(視覺障礙者 以及肢體障礙者),因病理或環境因素致使身體功能部分偏離或完全喪 失,且在輔具的使用下仍無法達到正常狀態。 貳、非身心障礙者 本研究對非身心障礙者是指相對於身心障礙者,身體功能無偏離或 喪失狀態,且在輔具的使用下即可達到正常狀態,在生理與心理上發展 係無偏離常態樣貌。 參、愛情歷程 歷 程 係 指 歷 經 的 過 程 ( 教 育 部 , 2017) , 本 研 究 參 考 卓 紋 君 (2000a,2000b)男女關係發展模式架構,呈現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 的愛情歷程,係由單身至婚姻的過程。. 11.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究身心障礙者與配偶(非身心障礙者)在愛情歷程中知覺 的個人與伴侶、面臨的阻礙以及阻礙轉化的關鍵,與本研究目的相關的概念 包括:愛情、自我概念、身心障礙、關係歷程中可能出現的阻礙與如何克服。 故本章文獻分四節做探討,從第一節回顧起愛情的定義與內涵,接著第二節 為自我概念,第三節則連結前述兩節,聚焦於身心障礙下的自我概念、自我 認同與依附關係,最後第四節為關係發展歷程,回顧到關係歷程的發展、阻 礙與因應。. 第一節 愛情的定義與內涵 喜歡是什麼?愛又是什麼?喜歡與愛是否有一個確切的分水 嶺?Rubin(1970)認為愛不是強烈的喜歡,愛與喜歡有所差異。那究竟什麼是 愛呢?似乎尚未有一個解釋能完整說明何謂「愛」 ,畢竟愛的面貌多樣,諸如: 父母對子女的愛、朋友間的友愛等等,不過已有學者提出關於愛情所具有的 元素,本節從愛情元素談起,再從嬰兒與母親的依附理論論及關於愛情的範 疇,茲下說明之。 壹、愛情的元素 一、Sternberg(1986)的愛情三角理論: 此理論解釋愛情是由(1)親密(Intimacy):親密關係中的親密感 與聯繫感,在愛情關係中產生溫暖體驗的感受;(2)激情(Passion): 在愛情關係中,產生浪漫感、身體吸引力和性驅力及(3)決定/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愛一個人的決定,是參與決策的認知要素, 該決策涉及對愛情關係存在的長期承諾,三種成分在不同組合下 構成了八種不同面貌的愛:. 12.

(28) 親密. 激情. 決定/承諾. 圖 2.1 愛情的三元素 資料來源:Sternberg,R.J.(1986) (一) 無愛(Nonlove):三種要素皆無,關係只是偶爾的接觸,並非 是愛情,絕大多數人際關係的特徵。 (二) 喜歡(Liking):只有親密的狀態,可以描述如人際關係中的友 誼,個人感受到對方是溫暖、能親近性。 (三) 癡情的愛(Infatuated love):只有激情,猶如一見鍾情般的迷戀。 (四) 空虛的愛(Empty love):只有承諾,這種愛情有時會發生在停 滯不前的關係中,情感上彼此失去參與對方的部分,也缺乏 彼此間相互吸引力。 (五) 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親密與激情組成,不謹在身體上相 互吸引,情感上也是如此。 (六) 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親密與承諾組成,一種長期而 忠誠的友誼,這個友誼長發生在婚姻中,對於身體的吸引力 (激情的主要來源)已消失。 (七) 愚蠢的愛(Fatuous love):激情與承諾組成,激情成分可以瞬間 發展但親密成分卻不能,沒有親密的基礎下,做出承諾即是 愚蠢的。, (八) 完美的愛(Consummate love):三種要素完整結合的結果,這是 13.

(29) 許多人努力朝向的愛,特別是在浪漫愛當中。值得一提的是, 達成完美的愛並不能保證他能夠持久。 二、Rubin(1970)浪漫愛情的測量: Rubin(1970)認為浪漫愛的概念包含三個部分: (一) 親密與依賴的需求:此種需求猶如希望與對方天天膩在一起, 如果不能在一起將覺得痛苦難堪。 (二) 傾向幫助他人:猶如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精神,願意為對方做 任何事。 (三) 專一/排他性:具有佔有慾,而能向對方傾訴與透漏。 貳、依附理論 一、依附理論: 心理學學者 John Bowlby 在 1958 年提出依附理論概念,論述 嬰兒與母親之間獨特的情感連結狀態,依附是以生物與演化為基 礎,從演化的觀點來說,當嬰兒遭遇危險需要被保護時,要有人記 得抱起脆弱的嬰兒,這樣的生存本能促使了嬰兒與照顧者之間形 成了親近的關係,此理論強調生理或基因是促成父母與孩子兩者 展 現 出 特 定 的 舉 動 , 因 而 催 化 了 彼 此 關 係 的 連 結 (Ashford & LeCroy,2009;張宏哲等譯,2013)。 二、依附對象的特質: 孩童的依附行為通常會選擇一個有回應於自己的人做依附對 象,依附對象具有三種特質(Hazan&Shaver,1994): (一) 親近維持(Proximity maintenance):嬰兒會想要趨近依附對象 的動力。 (二) 安全堡壘(Secure base):嬰兒在陌生環境中,無依附行為向外 探索時,依附對象可以給於嬰兒內心的依靠。 (三) 安全避難所(Safe haven):當位處危險環境時,依附對象可以 14.

(30) 給於嬰兒安撫、安心、舒適的功能。 依附的功能可以從嬰兒的行為表現中發揮出來,當嬰兒害怕 時便會出現親近於依附對象,而依附對象也會提供嬰兒在無依附 行為時有一個安全堡壘以及安全避難所,使嬰兒感到安心,當依附 關係瓦解時,則會出現一連串負向行為。. 親近維持 親近與抗拒分離. 安全堡壘. 依附. 從事非依附行為的堡壘. 安全避難所 轉向尋求安慰,支 持,安慰. 圖 2.2 依附的明顯特徵 資料來源:Hazan C. & Shaver P. R., 1994 三、依附的模式 嬰兒在與依附者接觸互動中,會學習、會瞭解、會期待,因此 會學著調整行為,來預期到照顧者可能的回應,如果經驗到照顧者 的拒絕或不一致的回應,可能會有焦慮及逃避的傾向,反之,如果 得到溫暖、有回應則會感到安全,這些瞭解與期待會內化形成對自 我、對他人、對環境的概念以及適應行為,Bowlby(1973)使用內在 運作一詞,描述個體發展出對世界、重要他人與自我的內在心理表 徵,認為依附的內在運作模式在引導往後親密關係上的感受與行 15.

(31) 為。Cassidy(1988)認為依附內在模式意涵著對自我的信念與感受, 尤其是對社會及整個這人自信心,而一部分受到個人的舒適與安 全照顧環境所影響(轉引自吳佳臻,2010)。 學者 Main,Kaplan 與 Cassidy 於 1985 提出內在運作模式有 下列特徵(轉引自吳佳臻,2010): (一) 對依附對象或具有意義者的心理表徵,包括對依附對象的心 理感受。 (二) 形成後,存在於潛意識中。 (三) 年幼時,孩童對父母尋求親近的經驗和是否得到滿足,會影 響模式的發展。 (四) 尋求親近的嘗試過程中,如:被接納或排斥,將會造成系統 本質的差異。 (五) 對於日後人際關係和經驗的影響扮演重要的角色。 (六) 主要提供個體一套準則,以引導對重要他人的行為及感受, 得以預測及解讀他人的行為,並規劃自我行為作回應。 1978 年學者 Mary Ainsworth 進一步補充了理論內容,將依附 模式分為三種(Ashford & LeCroy,2009;張宏哲等譯,2013): (一)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嬰兒對母親抱持信任,母親 離開時他們會哭泣、抗議,母親回來後嬰兒會靠近母親取得 安慰,破涕而笑。 (二) 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嬰兒缺乏安全感,在母親 離開時哭的聲嘶力竭,母親回來後雖會尋求安慰,卻又氣憤 以對。 (三) 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嬰兒沒有安全感,母親的 去或留是無動於衷,毫無反應。 早期父母與子女的依附狀態猶如第一個建立人際關係的縮影, 對於日後與他人互動上,具有一定影響。學者 Hazan 與 Shaver 認 16.

(32) 為與伴侶之間的關係應是成人後的重要人際關係,於是在 1987 年 以成年依附類型問卷探討他們的愛情觀、對愛情的感受等,而後將 其分類,不同依附類型的成人對愛情的看法與感受與嬰兒依附理 論有相互呼應之處(陳皎眉等,2014): (一) 安全依附類型成人:大致有不錯的愛情關係,能信任對方, 對愛情有較正面的看法,愛情維持的時間也比較長。 (二) 焦慮依附類型成人:愛情關係顯得不穩定,黏纏易忌妒、不 太信任對方,容易戀愛也容易失戀,愛情的維持不長久。 (三) 逃避型依附成人:不相信愛情,盡量避免與他人建立深刻關 係。 直至 1990 年學者 Bartholomew,進一步將逃避依附類型細分 為害怕型依附與排除型依附,害怕型依附內心期待親密關係,卻 又害怕不能信任他人;排除型依附內心本就不渴望與他人建立親 密關係,傾向獨立自主無所束縛。四種人際依附風格搭配自我意 像、他人意像兩個向度分析之;到了 1998 年,學者 Brennan、Clark 和 Shaver 則認為更適合以逃避(Avoidance)與焦慮(Anxiety)這 兩向度表示自我意像與他人意像,逃避向度呈現對他人的判斷屬 於正向或負向,換句話說,指與他人親近時是否感到自在;焦慮 向度則是呈現對自我判斷的正向或負向,顯示一個人是否擔心被 拋棄(王郁茗、王慶福,2007)。. 17.

(33) 圖 2.3 依附類型. 焦慮(自我判斷的正向或負向) 排除型依附 (低焦慮、高逃避). 安全型依附 (低逃避、低焦慮) 逃避(對他人的判. 害怕型依附 (高焦慮、高逃避). 焦慮型依附. 斷的正向或負向). (低逃避、高焦慮). 研究者整理自王郁茗、王慶福,2007 參、小結 組成愛情三元素: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以及決定/承諾 (Decision/Commitment),依不同的組合構成了八種型態的愛,就本研究 所稱愛情歷程,是從單身到結婚階段,以 Sternberg(1986)的愛情三角理 論為基礎,較類似親密與激情所組合而成的浪漫愛,尚無承諾的部分, 或許會疑問,婚姻階段的愛情應當包含承諾的部分,但研究者認為,婚 姻中的愛情是否包含承諾,形成完整的愛,仍是未知數,乃因婚姻即便 具有法律上的承諾意義,並不代表雙方對於婚姻有相同的承諾感,或許 擁有婚姻的證明,實質上彼此感情是空殼相見如冰的狀態,婚姻只是維 持表面的關係罷了。故本研究所指的愛情是以 Sternberg(1986)提出的浪 漫愛稱之。 再者,從嬰兒與母親間的依附關係延伸至男女之間的交往關係,可 18.

(34) 以發現,依附的內在運作模式在引導往後親密關係上的感受與行為 (Bowlby,1973)。學者 Hazan 與 Shaver 在 1987 年以成年依附類型探討愛 情關、對愛情的感受等,發現不同類型的成人對愛情的看法與感受與嬰 兒的依附理論有相互呼應之處(陳皎眉等,2014)。而成人的伴侶關係亦 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環,個人與同儕或伴侶互動關係中,亦能呼應依附理 論當中,需要的親近維持,在陌生環境中能成為個人探索陌生環境的安 全堡壘,且提共支持與安慰的安全避難所。. 19.

(35) 第二節 自我概念 「自我」一詞的概念可追朔到 1890 年,美國心理學之父 William James(1890)在其出版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一書中,對自我 下的定義:「自我是自己所知覺、感受與思想所成為的自己」。 而自我概念的定義,Cooley 於 1902 年提出的「鏡中自我」來說明自我 概念:人們彼此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對方,鏡中看見屬於我們的形象,而 這些形象是否符合自我期望而產生滿意或不滿意,相對而言,我們想像他人 對我們的想法,並接受這些想法的影響(Cooley,1902;包凡一、王湲譯,1992)。 關於自我概念,國內外學者所定義的內容有: 表 2.1 自我概念定義 學者. 年份. 定義 每個人對他人猶如一面鏡子,自我概念經由與他人互動中,想像. Cooley. 1902. 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與對此形象的想法,由此產生對自我的感 受。 自我概念由個人與環境互動中逐漸形成,個人感受環境中他人對. Mead. 1934. Rogers. 1951. 自己的反應與態度,而對自己有所知覺。 自我概念是個人在環境中對自己、他人與事物互動、交流與感受.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感受,透過與外在環境、他人互動以及. Shaveelso n. 所得經驗的綜合結構,由直接性與間接性經驗兩個部分組成。. 自我表現行為的歸因所形成。. 、 1976. Hubner& Stanaon Tomas. 1980.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意象,此意象受幼童時期生活環境的影 響,因而影響其行為表現。. Rosenberg 1989. 自我概念是個人思想感受的整體性。. 續下頁 20.

(36) 學者. 年份. Marsh 、 Plucker&. 定義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一種或一套想法,隨著時間的改變,自. 2001. 我概念會變得更加抽象和分化。. Stocking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身於整體與特定領域的素質或地位之自我評. Trautwein 、Gerlach. 2008. 價。 自我概念是個人心中對自己的形象,像是對自身外貌的覺知、個. 郭為藩. 1996. 人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的評價與看法,而感受到自我的接納。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的理念、情感和態度的總和,也是一種對. 黃德祥. 2000. 自己的整體看法。. 林幸台、.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在生理、倫理道德、心理、家庭、社會、. 張 小 鳳 與 2000. 學業/工作表現的認知,以及個人的自我認同感、自我滿意。. 陳美光 自我概念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透過與他人互動所產生之人 張斐雲. 2007. 格結構核心,也是對自我整體的看法與評價。 自我概念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對自己的. 溫世頌. 2007. 看法、態度、情感。 自我概念是個人與社會環境互動下的產物,且會隨個人的成長及. 陳曉真. 2010. 與環境的互動來加以修正。 自我概念為個人對自己之知覺與看法,該知覺乃經他人與自我互. 林佳蓉. 2012. 動形成,包括對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層面的認知與評價。. 資料來源:轉引自吳怡瀅(2016) 綜合而論,人與人在互動過程中,個人會從他人的回應中認識自我,自 我的形成參考至他人檢視個人的視角,將其內化形成自我,此外,自我概念 的形成還受經驗、環境與他人的交互作用所影響,形塑出對個人的一種感覺 與看法,且隨著時間、環境的變遷而有改變的可能。 21.

(37) 壹、自我概念的架構 一、James 所提出的自我架構: 包含了主體我(I)與客體我(Me)兩部份 (James,1890 轉引自廖 名顗,2014): (一) 主體我:「認知的主體」(self of knower)又稱純粹的自我,指 個體所經驗、感受、思考、判斷、與規劃的主體,以一個行 動的主體,來適應外界的歷程。 (二) 客體我: 「被認知的客體」(self as know)又稱經驗的自我,並 加以區分,而客體我由下列三種組成: 1、物質我(The material me):身體是物質自我最內層的部分, 其次包括個人對身體、衣物、親族、家庭、財產、及創造 物等的知覺及滿足。 2、社會我(The social me):社會我來自於團體的認可,表示 社會生活中的我,包括尊重、讚美、重要他人的認可等, 亦即個人對重要他人的認知。 3、精神我(The spiritual me):精神我指個人內在及主觀的部 分,包括個人思想、心理傾向、感受與行動的意識等,精 神我居於自我的最高層次,從 James 的定義中些許看出 自我有著不同層次的內涵。 二、Fitt 與 Warrem 提出的自我架構: 另外 1988 年,Fitt 與 Warrem 發展出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將自我分成內在架構與外在架構兩 部分(轉引自李睿哲,2015): (一) 內在架構: 1、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個體對自我現況的瞭解與認識 2、自我滿意或接納程度(self- satisfaction or self- acceptance): 22.

(38) 個體對自我現況的滿意或接納程度。 3、自我行動(self-behavior):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或表現在外 的行動的看法。 (二) 外在架構: 1、生理自我(physical self-conpect):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外 貌、健康狀況、技能等生理狀況的看法。 2、道德倫理自我:(moral-ethical self-concept):個體對自己的 道德觀念、道德實踐、宗教信仰、品德及對好壞人的看法。 3、心理自我(personal self-concept):個體對自我內在主觀的 部分,包括對自己的價值觀、人格、心理感受、情緒、思 想、行動的意識。 4、家庭自我(family self-concept):個體對於自己身為家庭成 員的一份子的價值觀看法。 5、社會自我(social self)::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的價值感與勝 任感。 6、學業/工作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對自己在學校 或工作場合表現的看法。 三、郭為藩所提出的自我概念組成內容: 國內學者郭為藩(1996)將自我概念的組成分為三個部分: (一) 身體我(bady image):個體對自我身體或生理需求的認同。 (二) 社會我(social self):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各種角色的綜合 知覺與感受。 (三) 心理我(psychological self):個體信念、價值觀的認定等,使個 體各有不同的評價觀念與態度,使人具有獨特的個別性。. 23.

(39) 貳、自我概念的特徵 一、自我概念的階層模式: Shavelson、Hubner 與 Stanton 於 1976 提出「自我概念的階 層模式」中,說明自我概念有七項主要特徵,如下說明(轉引自 吳佳娟,2014): (一) 有組職與結構性:個體在各方面的基礎構成自我知覺,是相 當複雜的,為了減低其複雜度,個體將其轉換成簡單形式或 類別,以具有結構與組織性的方式存在個體的認知系統。 (二) 多層面性:自我概念包含了多種層面,每一層面皆反映出個 體或與群體獨特的互動經驗及有關的向度。 (三) 階層性:自我概念具有縱向階層,最底層為個體在特殊情境 下的具體行為、經驗,逐層而上,最高層為一般性自我概念。 (四) 逐級穩定性:接續自我概念的階層性,學者表示越下層越易 因不同情境而改變,因而越趨不穩定,而越上層之自我概念 則越穩定,因此由下往上慢慢穩定。而若欲改變最上層之一 般性自我概念,必須有許多特殊情境改變才會發生。 (五) 發展性:自我概念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分化發展。 (六) 評價性:個體會在特殊情境發展自我的看法,進而在情境中 做出自我評價,從中感受到自尊或自我接納。 (七) 區別性:自我概念和其他心理相關構念有所區別,且不同的 構念間的自我概念是具有區辨性。 參、自我概念的發展 一、自我概念的階段性: 自我概念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個體的社會經驗與活動過程中, 與外在環境互動的交互作用中逐漸發展而出(Mead,1934;胡榮、 王小章譯,1995)。郭鏡晃(1993)亦提及自我概念是個人在成長過 24.

(40) 程中,逐漸認識自己是怎麼樣的人,在別人眼中自己又是什麼, 而自我概念形成有四個階段(轉引自尤敏,2014): (一) 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從嬰兒開始,逐漸了解自己和其他 人、事、物是分開的,有思索自己和自己行動的能力。 (二) 自我認定(self-identity):個人認定自己是誰。 (三) 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判斷。 (四) 自我理想(self-ideal):係指個體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大 約從青春期左右才開始發展,此階段也是自我概念發展的最 高階段。 此外,郭為藩(1996)則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延續性不斷,難 以確切切割的過程,自我概念的發展約略劃分為三階段: (一) 客體化期-身體我的出現: 「身體我」的觀念做早在出生後八 個月產生,兩歲半至三歲逐漸成熟,個體的自我概念是以身 體為基礎,三歲前後算是將自身與外界客體逐漸分開,此時 期自我最主要的功能是滿足身體所需,以維持生存,而自我 概念發展健全的必要因素是安全感。 (二) 客觀化期-社會我的發展:約莫從三歲至青春期之間,此階段 與前一階段最大的不同在於開始有初步的社會生活,認同、 參與各種社會角色(同儕、重要他人),逐漸覺察外在行為規 範,同時自我概念也形成客觀化的特色。三歲到青春期之間 身體我與社會我不斷持續發展,而心理我尚未出現。. 25.

(41) (三) 主觀化期-人格我茁壯:從青春期開始到身心發展成熟大約 十年左右,自我概念的發展經歷了客體化(身體我)與客觀化 (社會我)之後,轉向主觀化階段,包括價值觀、社會態度、 興趣、信念等,展現自主獨立思考的特性。. 人性我. 主觀化期. 十二、三歲 社會我 身體我. 客觀化期. 三歲. 客體化期 出生. 圖 2.4 自我概念發展階段圖 資料來源:郭為藩(1996). 肆、性別意識下自我 一、環境行塑性別的意識: 家庭是個人第一個接觸的環境,家庭成員間的角色呈現,是有 待間延續到下一代的可能,在朱蘭慧(2002)的研究中發現,父母的 教養是造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經由觀察或學習父母 的互動狀態,形成性別的概念,例如:男人說話才算話,女性是無 權發聲的角色。除了父母,家庭其他成員在賦予性別的價值,諸如 男性需功成名就、完成既定的階段任務等,同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個 人的性別意識。在性別意識的建構過程中,除了家庭是性別首要養 成現場外,學校場域對於性別意識的形塑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 響力,教育現場的師長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領導者及參與者, 扮演執行教育的實施者身分下,傳遞性別觀念經學生主體意識解 26.

(42) 釋後,產生性別印象,顯見學校教育對於學生性別觀念和作為有決 定性的影響(廖美蓮,2012)。再從整體的社會文化脈絡觀之,亦可 發現社會建構出對於性別的既定期待,吳怡卿(2004)以質性方式探 究未婚單身女性的催婚情境發現,台灣的社會文化脈絡底下,加諸 在未婚單身女性身上的催婚壓力仍舊存在,傳統上,女性一定要為 人妻、為人母的性別角色期待,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理所當然」 , 傳統的性別角色、婚姻對女性的意義和家庭觀念仍舊持續流傳在 台灣社會中,成為普遍的外在催婚聲浪,進而影響個人有著自我催 婚的壓力。顯然,性別的建構,由個人的最親近的家庭延伸至整體 社會建構出的性別價值觀,再再影響個人對於性別的意象。 二、性別意識: (一) 男性: 陳安琪(2004)以批判女性主義觀點探討中年父親父職角色 實踐與父子關係之跨世代影響中發現,在原生家庭的性別分工 文化與上一代父親的楷模示範下,傳統父權文化形塑的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仍存在於下一代的中年父親認知基模中,以「男主 外、女主內」的家務性別分工,父親仍是主要經濟供應者與懲 戒者,以及重大決策權的身份, 「大事歸父親定奪、小事由母親 打理」的權力分配原則,此為上代父親父職角色的再現,依舊 傳衍複製在現代中年父親的家庭活動中,而親子的對偶互動關 係,亦因彼此的回應而相互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固著。在鄭予 靜(2004)研究同樣發現,男性對親職角色的認知大多仍維持傳 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刻板觀念,並沒有因為外籍妻子母職 與台灣婦女母職的差異性而調整自己,使父職角色充滿僵化而 缺少彈性。 在蕭春媚(2001)研究結果中雖同樣發現,父職角色上,爸 爸們認為自己在家務分工上, 「賺錢養家」仍持傳統的看法,認 27.

(43) 為自己責無旁貸,但面對家事及育兒工作上,卻跳脫了傳統父 系觀點,而以男女平權的角度當起現代奶爸,只是每個爸爸參 與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 女性: 國外女性主義學者 Gilligan 認為,兩性的自我概念發展是 不同的,相較於男性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經驗,女性的自我概 念是依附在社會關係中,以滿足他人須由為主(轉引自潘淑滿, 2005)。由於女性具有生育與哺乳的能力,便認為照顧子女是女 性的天性、天職且是應當盡的責任,母親就承擔起社會文化所 賦予他們該盡的角色責任,在同為女性的女兒眼中,母親成為 模仿、學習如何扮演女性角色的榜樣,透過對母親的認同而產 生性別的分化,也依據著文化背景的角色期待來建構自己的性 別角色(楊文娟、高淑清,2017)。 上述文獻烙印男強女弱的性別觀念,女性是依賴他人與滿 足他人的供給者。不過卻也不盡然,劉珠利(2005)研究指出, 女性本身的需要也是需受重視的,改變犧牲自我的觀念,拒絕 以家人的需要優先於自己的需要,亦拒絕以性別區分事情與行 為舉止,應以能力而非性別作為可從事或不可從事的事情。張 文虹(2012)研究同樣指出,青少女對於性別界線已有崩解的現 象,並且嘗試反轉自身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開始將新的性別 意識置入生活之中,肯定身為女性的價值。 伍、小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環境、他人、社會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其 架構依不同學者有各劃內容,國外學者 James 以主體我與客體我區分、 Fitt 與 Warrem 則以內在及外在做區分,國內學者郭為藩(1996)將自我概 念分為身體我、社會我與心理我三個部份。學者間的區分雖然各有不同, 28.

(44) 但就內容上則有部分相似,James 以客體我所提及的內容就類似於 Fitt 與 Warrem 外在架構及郭為藩的身體我、社會我、精神我內容。 另外,自我概念的階層模式中,說明了自我概念的七項特徵,當中 的多層面性說明了自我概念包含了多種層面,每一層面皆反映出個體或 與群體獨特的互動經驗及有關的向度,呼應了前段敘述中,學者所區分 的自我概念各種內容。在自我概念的社會我部分,說明了個人在社會中 所扮演的角色知覺,以及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的勝任感與價值感,將其連 結到性別議題時發現,家庭是性別建構的的一個場所,而學校教育同時 灌輸性別角色與觀念,宏觀而論,傳統父系社會體制下,亦根深蒂固地 建構出男女有別的觀念,在在影響了個人扮演社會我角色時的知覺。. 29.

(45) 第三節 身心障礙 損傷(Impairment)、障礙(Disability)、殘障(Handicaps)這些名詞在提及身 心障礙時,時常被一同討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的詮釋:損傷是「心理,生理或人體結構或功能的任何損失或異常」 ,損傷 (Impairment)的實例包括失明、耳聾、肢體癱瘓、截肢、智力遲鈍、言語喪 失、緘默。障礙(Disability)是由損傷引起的功能限制或活動限制,造成個體 認為的正常方式或範圍內進行活動的能力限制或缺乏。而殘障(Handicaps)則 是「由於損傷或障礙的不利因素,導致個體導向弱勢者,因而限制或阻止其 實現正常的角色(取決於年齡,性別和社會和文化因素)」(UN,2010a)。由此 觀之,三者間各具意義也有其關聯性。以下將以醫療模式、個人模式與社會 模式類型來回顧障礙對個人與社會互動的關係。 壹、三大觀點下的身心障礙 一、醫療(疾病)模式觀點: 周禮司徒篇: 「保息養萬民,一日慈幼;二日養老;三日賑窮; 四日恤貧;五日寬疾;六日安富」以及禮運大同篇: 「人不獨親其 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 廢疾者皆有所養。」文中所指寬疾與廢疾者分別是治療殘廢、疾 病之人。從古籍中可發現華人文化中,最早即是以「廢疾」來描 述身心障礙。另外,古文記載關於障礙的關係名詞包括「聾、盲、 喑啞、跛躄、偏故、握遞」 ,係多以外觀的身體損傷狀況作為障礙 的判斷。1980 年前的台灣社會,認為障礙者是一種「疾病」 ,不僅 是殘而且是以廢視之(周月清、朱貽莊,2011)。 在西方社會價值中,身心障礙被認為是一種需要被「治癒」 、 「矯正」的身體狀態(張恆豪,2007)。美國社會學家 Parsons 在 1950 年代提出「生病角色」概念,他認為社會系統要能夠持續運行, 成員就需扮演好適當的社會角色,而健康被視為是正常、穩定且 30.

(46) 能夠表現符合社會需求的最佳狀態,反之,生病則是不正常、有 破壞性的,且會造成社會負擔與依賴。換句話說,生病如同是偏 差行為的一種形式,在生病角色中,病人可以暫時免除正常社會 角色的責任,而醫生通常是這責任免除合法性的代理人。當醫療 介入不再能將身心障礙回復到原來的狀態, 「偏離正常」便不再是 暫時狀態,而是長期或終身的社會角色。因此有些研究者將身心 障礙的角色稱為「損傷角色」(Impaired role)、「復健角色」 (Rehabilitation role)或「障礙角色」 (Disabled role) 。 「障礙角色」 並不是完全退出原有的社會角色與責任,而是調整或免除過去部 份的角色和責任(Parsons,1979 轉引自邱大昕,2011)。 二、個人模式觀點: 學者 Townsend 於 1979 年以身心障礙個人模式觀點定義身心 障礙,並區分為五大類(Oliver et al,2012;葉琇姍譯,2014): (一) 異常或損傷:係指結構上的、身體上的或心理損失,可能像是 失去一條腿、一部分的神經系統,或一種感官功能(如視覺或 聽覺)。 (二) 臨床症狀:改變或中斷身體與心理正常運作的疾病。 (三) 日常生活的功能限制:指因為沒有能力或至少能力受到限制 而無法執行「正常的」個人或社會任務。 (四) 身心障礙是偏差:包含兩層面,第一是異於一般身體與健康的 正常行為,二是異於特定個人或群體的社會地位所應有的行 徑。 (五) 身心障礙是一種不利的地位:將資源分配給不同社會階級中 的人,而身心障礙所得資源往往不及非身心障礙者。 三、社會模式觀點: 社會模式下將障礙清楚的區分「身體功能損傷」 (Impairment) 與「社會造成的障礙」 (Disability)的差別,意指身體的損傷並不 31.

(47) 一定會造成障礙;社會的環境限制才是導致身心障礙者無法與一 般人競爭、融入社會的元兇(張恆豪、蘇峰山,2009)。 (一) Nagi 障礙模式: 1965 年,社會學家 Nagi 提出第一個障礙模式,他注意到 有關「障礙」文學,在障礙及其相關概念的語意與概念上有所 混亂。Nagi 識別出環境、家庭、社會、社區因素等重要性都 可能影響障礙。基於這種假設,個人的疾病和傷害的後果應在 人的層面和社會層面加以描述。 Nagi 創造了一個具有四個組件的模型。個體因病理因素 造成損傷,損傷是指在組織,器官或身體系統水準上的損失或 異常,進一步導致功能上的限制,造成身體執行某些動作、表 現上的限制,因而影響個人工作、或是無法完全獨立生活,進 一步影響個人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參與而構成身心障礙 (Nagi,1965 as cited in Snyder A. R. et al., 2008)。故身心障礙係 個人與所處的社會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董和銳,2003)。 Dimensions of the Modle 模型尺寸. Level of Disablement 障礙等級. Active pathology 活動病理. Impairment 損傷. Functional limitations 功能限制. Cellular 細胞. Body systems 身體系統. Whole person 整個個體. Disability 障礙. Person’s relation to society 人與社會 的關係. 圖 2.5 障礙模式 資料來源:Nagi,1965 as cited in Snyder A. R. et al., 2008. 32.

(48) (二) ICF 模式: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頒訂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 類系統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將障礙和功能視為健康狀況(疾病,障礙和 損傷)與情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ICF 分類人體功能 的三個層次,在身體或身體部分的水準上起作用、整個人以及 整個人在社會環境中起作用。因此,障礙包括在一個或多個這 些相同水準的功能障礙、損傷、活動限制和參與限制 (WHO,2002)。換言之,個人的功能和障礙視為身體功能和構 造、活動及參與、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結果。 身體功能和構造(Body Functions and Body Structures)是透過 在生理系統(包括心理功能)與身體解剖構造上的變化來說明; 活動及參與(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則是個人執行任務或 行 動 及 參 與 生 活 表 現 的 情 形 。 環 境 因 素 ( Environmental Factors) ,例如:社會態度,建築特色,法律和社會結構作為 氣候,地形。另外,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應對風格, 社會背景,教育,職業,過去和目前的經驗,整體行為模式, 性格等(WHO,2002)。.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disabled person can thus utilize this apparatus to integrate variety of commercial pointing devices and to improve their controllability in computer operation.. The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provide a repository for collecting ECG files, (2) to decode SCP-ECG files and store the results in a database for data management and further

To make a study of the challenge of special horizontal SCM and uncertain fuzzy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y’re facing, analyz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 a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