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即是相當重要的研究工具,具有蒐集與分析資料的 功能,而研究者的個人特質、價值觀念以及過往經驗等皆會對研究結果產生 影響,以此本節將詳實描述研究工具-研究者的六個部分以及輔具工具:

壹、研究者

一、我與研究參與者的相似、相異:

視覺上的障礙,伴隨與我至始至終,當有人問道:「你看的清 楚嗎?」答案是肯定的:「我看的清楚」。我的「看的清楚」是指,以 0.3 的視力程度來看外在的人事物,對我言而那就是清楚,但對一 般人來說,則是模糊的。

當一般人以「他的模糊,我的清楚」看待視覺障礙者時,能體 會我們處事上的辛苦之處,因為如此,包容與體諒當然也不少,但 是,那些包容與體諒卻可能被我們內化為「你不適合、做不到、不 信任」,產生心理層面低成就、低肯定的難過與自卑感。為了避免 那些善意的包容與體諒對自己造成傷害,有時真的很想把障礙隱匿 起來。

身心障礙者因為特定功能受限,有些事的確是我們就算努力也 無法達到的,我們能被同理卻也常被同情,同情源自於刻板印象中 的「身心障礙」,能力表現因為部分功能受限,如果以常規要求顯 得苛求,於是放寬準則的同情。再者,倘若不明白什麼是「身心障 礙」亦會曲解身心障礙的部分失功能似乎會連帶做任何事都會因為 身心障礙特質而受到影響,甚至認為身心障礙者會以「身心障礙」

來為自己做合理的藉口。

相似的情境脈絡下,身心障礙者或許有著類似的感受,因此研 究者能敏感覺察、相互同理。然而,在同理與覺察中卻也讓研究者

思索與省思了自我一番,即使我是身心障礙者,但他人沒有必要「認 同理解」更別說「同情」。當我們為自己解釋身心障礙身分時,是 該反問自己,解釋是希望他人的同理亦或是同情呢?

「他人如何看待自我,事先端看自我是如何看待自我」,相同 道理,當我們不希望被低估、憐憫時,是否該事先檢視自己將自我 定位在哪裡呢?

二、經驗孕育了兩個正負相斥的我

在求學路上甚至到目前生活,因為視力上的受限,有些時候必 須依賴他人的眼睛自己的耳朵來看世界。很幸運與感恩生命中,每 個階段都有雙溫暖的手牽著我走,因為每雙溫暖的手,讓自己不那 麼孤單,因為每雙溫暖的手,讓自己深刻體會從困境中被救上岸的 幸福,溫暖的雙手一直恆溫於心。然而,適逢寒風刺骨之時,溫暖 被凍結,別人不是一定會在你需要時給你想要的,不免有過被拒絕、

被冷漠、被遺棄的挫折,種種累積成了「自己會造成別人負擔」的 陰影,所以我告訴自己「沒有人可以幫你一輩子」,要學著獨立、

不依賴。

「視力受限」淬鍊了正向堅強與負向脆弱的我,對於生活中的 大小事,舉凡課業、人際、工作,當遭遇挫折時我都會經歷正負能 量交戰的歷程:

—跌到一直到重新起身前,負能量對自己說:「有些事是註定的,即使努力也 改變不了」

重新起身後,正能量對自己說:「視力不好不代表全部的我都不好,甚至我 可以做的比別人還要好。」

-(研究者心情感受紀錄)

最後克服了,從中更成長不少,但是,面對談感情這件事上,

我明知道肯定也會跌跌撞撞,同樣有著正負能量交戰時刻:

正能量對自己說:「一定可以遇到一個懂你、愛你、成為你第二雙眼睛載著你 一輩子的白馬王子」

負能量對自己說:「牽你走的男孩子要很勇敢因為會很辛苦,他可以遇到比你 更好的女孩子,別耽誤人家…」

-(研究者心情感受紀錄)

我嚮往自己的愛情故事,但是卻也害怕在關係中受到傷害。聽 聞同為身心障礙的朋友們分享自身愛情經驗:「她與男友家人見面 後受到反對,男方父母擔心遺傳、經濟負擔、照顧對方,甚至是親 戚朋友的輿論壓力等等…。」她也明白地說道:「對於兩人愛情的 發展不敢多想。」從中我能感受到身心障礙者在談男女感情上必須 克服的難題不單單是你、我兩人關係而已,更牽涉到障礙帶來的影 響。

朋友的愛情經驗分享,加上自己過往生活中有過被拒絕、被嫌 棄的經驗,讓自己對愛情感到矛盾,我懂愛我的人不會嫌棄我的不 完美,但現實生活讓我不得不想的悲觀些,明白自己的受限是一輩 子的,設想或許對方當下覺得沒關係,但當時間久了,疲倦油然而 生,這樣陪著我的他或許會感到辛苦,當他累了,想放棄這段感情 時,我若持悲觀的想法認為:一個我愛的人,自己當然希望把更好 的女孩留給他,因為他值得更好的,如此想法也能保護自己。

三、對於研究的前見

由於研究者的身心障礙現象在不仔細觀察下是不易被察覺,以 前當他人納悶的問道:「為什麼戴眼鏡還看不清楚」,自己在試著說 明時,不知為何的會難過得直掉淚,直到現在,慢慢地能不難過的 說明,但是,還是會因為這樣的受限讓人偶爾感到好難過。

因為如此,我帶著求知的心態探討「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 者的愛情歷程」,想瞭解為什麼身心條件差異的兩方會認定彼此成

為伴侶,一起牽手相伴餘生。然而,會有如此的疑問,意即研究者 已有自己的預設想法,認為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在成為伴侶 前與後是有過猶豫放棄與勇敢堅持的拉扯過程。

四、研究過程中的自我角色定位

研究者帶著自己的疑惑進入研究場域,係以學習者身分求知。

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提供個人想法與信念,是產出研究結果的重要 線索,故過程中研究者亦扮演著傾聽者角色,滲透敘說脈絡中,不 批評與辯證,取而代之係以分享與尊重的開放心態接收資訊,呈現 結果。

五、與研究參與者建立關係

研究主題係「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的愛情歷程」,涉略 有關個人如何看待自我與配偶,在關係中認定彼此的關鍵所在以及 遭遇的阻礙、克服的方法等,這些愛情歷程中的經驗是屬於關係中 的當事人,實屬相當個人隱私性,研究參與者未必得提供個人與配 偶的愛情歷程供第三者-研究者做為學術上的探究。研究者從自我 揭露來敘述自己從事這份研究的動機緣起於自己的生命經驗,詳實 說明自己對於不同身分別在關係建立時嚮往卻又擔憂的矛盾,讓研 究參與者認識研究者,跨出關係建立的第一步。

六、研究前自我省思

研究者從學齡階段一直到目前為止,接受的都是一般教育,身 處一般的教育環境,所以覺得自己與大家是相同的,但是,當限制 狀況出現時,又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如此「沒有不同卻又與眾不同」

的矛盾心理讓人不知所措。

雖然知道自己視力上與一般人的不同,但在一般的社會環境下,

又有種「我和他人是相同條件」的感受,當功能受限時讓自己感到

「無能為力、不知所措」,而我接受與他人確實不同的自己嗎?

在正向經驗中是接受的,障礙這個阻力是激發自己向前的助力,

但在負向經驗中是拒絕的,覺得自己的限制顯得無能、負擔。這樣 的負向經驗投射在男女感情上,導致研究者侷限於窄化的視角中,

缺乏開放性。

試著拓展自己的視野,研究者首要之舉是需要突破自己僵固的 思維,將自身正向與負向交雜的經驗釐清或懸置個人前見,抽離其 中才有機會進入研究參與者的愛情經驗中,悟得新意義的可能。

七、研究完成的反思

訪談中,研究者能深刻同理身心障礙者抒發出的感受,於是撰 寫上感觸甚深,卻也容易陷入自己的脈絡去詮釋參與者的故事。為 了避免上述風險使內容偏頗於研究者的思維當中,於是,在整理文 本發現內容不明確時,研究者便將模糊的訊息再與參與者確認,透 過不斷交換訊息下讓自己置身研究參與者的脈絡中,而非研究者個 人主觀想法。

下例,談論到受訪者藍天,個性原本相當內向、因公傷殘後的 個性更加內向且悲觀,當他接觸職訓後,個性的轉變情形研究者不 確定訊息理解的是否正確,故再次提出做確認:

研究者:老師你說,低潮期的時候是那兩年的時候嘛,因為去職訓局就 多認識了人,你從他們身上讓你改觀了

研究參與者:不是,欸應該這麼說啦,我剛開始一直講說我個性很內向,

真的很內向,再加上受傷以後變得內向加自卑,那整個連在一起就人生 就變得很悲哀,哈哈,那在這個過程裡面,一直走不出去,我一直沒有 辦法去接受說,欸就是其他的人,跟他的眼睛跟我的眼睛兩個人對視的 感覺,我們總會去逃避對方的眼睛啦,喔我去那邊參加職訓的時候個性 還是一樣….【藍天,20 歲中途致殘,障礙類別-肢體,婚齡 16 年,逐字 稿 1-43-1】。

另一方面,收集資料的會談能力,研究者自覺仍有進步空間,

資料收集的全面性有未必完全的可能,但在論文內容完成後,研究 者邀請研究參與者共同審視,經研究參與者閱讀完,皆同意研究者 所呈現的內容。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