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高職面對少子化的因應策略與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高職面對少子化的因應策略與發展 "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國高職面對少子化的因應策略與發展

-從精緻教育的理念探討

洪銘昇 國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師 壹、 前言 我國政府對於人口政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鼓勵生育」,到「二個孩 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直到今日積極鼓勵生育,乃因今日普遍晚婚,甚至

頂客族(Double incomes no kids, DINK)的出現,導致社會嬰兒出生人口不斷下降

。社會學家認為,臺灣現已經走入「少子化」、「高齡化」與「異質化」時期(張 憲庭,2005);造成少子化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年青人晚婚,且因夫妻兩人工作 繁忙,加上養育子女成本過高,導致生育率下降。而高齡化則因全國醫學品質 提昇,社會福利制度,如全民健保…等,國人平均壽命得以延長;而異質化指 的是外藉配偶人數的快速增加,雖然它彌補了我國新生兒出生率不足的缺口, 但也降低了臺灣子女的學習品質(王妙如,2005)。 上述三種現象,其中「少子化」對我國各級教育制度的衝擊,有著存亡與 共的關係。近年來的研究指出,少子化目前已衝擊到國民小學,導致減班(駱 明慶,2004;張憲庭,2005;柯貴美,2006),並使得師資培育學程畢業後因為 小學縮減班級規模,甚難就任新職,迫使師範大學校院加速轉型(郭秋勳, 1998)。由此可知,我國的師資培育,是供過於求,故教師甄試的競爭,已比以 往更甚許多;但從另一方面思考,各級學校所錄取的師資品質,亦可向上提昇 ,此乃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改善。 有鑑於此,本文從「少子化」的現象,究其發生社會背景、新生兒人口變 遷趨勢、對高職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如何朝精緻化高職教育方向發展進行探討 ,以提供對高職教育研究者參考。

(2)

貳、 社會與人口的轉型 臺灣是一個海島型國家,天然資源有限,為了求生存,過去五十多年來, 無論在政治、經濟或社會方面,都展現出快速變遷的特性。許多新的事物過制 度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而它所帶給我們社會的衝擊,卻是不可忽視的。然而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聚烈地改變,「少子化」演然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觀察過去三十年來新生兒人口變化,不難發現,已成長期遞減趨勢。然而 為何會有此現象出現呢?根據社會學家研究指出,乃是受到某些觀念影響所致 。這些觀念包括(張憲庭,2005):一、晚婚與遲育:近幾年來,由於高等教育機 構擴增,年輕人接受教育的時間延長,導致男女結婚年齡大幅延後,因此適合 生育時間也被大幅壓縮;加上受到傳統家庭的婚姻觀念,對於現代社會早已不 適用,大多數男女追求獨立自主,造成生育率明顯下降。二、教育經費負擔增 加:早期經濟未如此蓬勃,物價也不如現在之高,加上近十年來,社會競爭激 烈,許多產業大量外移,失業率高居不下,且職場工作薪資不升反降,大家感 覺日子愈來愈辛苦,養兒育女反而成為家庭重大的經濟負擔,因此,逐漸有養 不起小孩、放棄生育的想法。 受到上述觀念的影響,少子化已成為臺灣必然發展的趨勢與結果。圖一為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09)的資料顯示,我國新生兒在 1981 年為 41 萬餘人,是二 次世界大戰後的高峰值,但到了 2002 年,我國新生兒人數卻下降到 24 萬 7 千 人;若按戶籍登記之出生登記狀況統計(內政部統計通報,98-6)可知,2008 年新 生兒人數只剩 19 萬 8733 人,較 2007 年減少 2.8%,首度跌破 20 萬人,續呈緩 慢減少趨勢,惟較 10 年前已降低 3.8 個百分點。

(3)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400,000 450,000 19 74 19 75 19 76 19 77 19 78 19 79 19 80 19 81 19 82 19 83 19 84 19 85 19 86 19 87 19 88 19 89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20 02 20 03 20 04 20 05 20 06 20 07 20 08

西元

人口

圖一 1974~2008 年台灣新生兒人口統計表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網站(2009)。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1.xls 少子化最先衝擊的是學前教育機構,其所造成各機構普遍招生不足,其次 是國小階段,開始大幅減班,此現象由近三年來全國國小教師甄試錄取率不及 5%,即已顯示伴隨少子化現象,國小教師工作機會已大幅縮減(徐毓莉,2006) ,許多專家更預估,大約在 2011 年,國中、國小總班級數將比目前減少萬班( 徐明珠,2006)。由此可知,此一現象未來勢必影響到高職教育。 參、 少子化對高職教育的影響 從民國 57 年時高中職比例為 3:7,一直調整到目前公私立高中、高職比率 約為 1:1,使得高職學生人數大幅下降,能力較佳的學生,幾乎選擇了高中就讀 ,使得高職教育變成了「次等教育」的情況出現。但根據觀察,近幾年來,許 多家長對大學錄取率高達九成以上,連聯考成績偏低亦能分發到大學就讀,此 種現象造成學生與家長對大學聯考鑑別度之不信任,因此,許多國中成績中等 之學生,紛紛轉向升學率僅五成左右之高職就讀,使得高職學生素質得以提升 。

(4)

但是,許多專家預估大約在 2016 年左右,少子化現象全面衝擊到高中、職 ,而造成高中、職班級數銳減,其所造成之影響,不像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只 衝擊到師資培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舉例來說,私立高中職是以學費為主 要的辦學經費來源,當其面臨到學生人數減少之窘境時,很可能導致整併或停 辦之情況產生。 少子化現象,並非只發生在臺灣,其實它是全球的一個趨勢,其實許多專 家學者早就發現此一情況,也正集思廣益地為此現象提早做因應。以下就以澳 洲與日本之做法進行探討。 一、 澳洲教育單位對少子化之因應 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在 2006 年六月初提出「邁向 2020 年:學校再 造方案」(Toward 2020: Renewing Our Schools)。根據此方案,首都特區政府宣 布,將於未來三年內整併或關閉 39 所中小學,其中包括 22 所學前學校 (preschool)、15 所小學、1 所中學及 1 所高中,預估將節省 100 名學校行政人 員(包含校長、主任及基層行政人員)之薪資,及學校清潔、維護、安全、資 訊設備等硬體支出,預估三年將省下 3,400 萬澳幣(ACT Government, 2006a)。

坎培拉人口數約 32 萬人,95 所公立中小學 80 所公立學前學校,學生 39,000 人(私立學校 40 所,學生 24,500 人),遭到關閉的公立學校數達全部公 立學校的四分之一,牽動規模之大,在澳洲史無前例,投注的經費也是首都 有史以來之最(Mannheim, 2006a)。首都特區公立學校每班學生人數約 23 人 (Australian Education Union ACT Branch, 2006),單就每班學生人數來看,學校 品質是已達世界水準,但很可惜地,現在此一傲人的水準,卻因成本與考量 與財政短缺問題,迫使首都特區政府推動裁併調整政策,故由此可知,要有 好的教育品質,仍需財政上的支援才行。

其實此次改革主要受到幾個時空背景因素影響(ACT Government, 2006b): (1)招生人數不足 (2)教育財源緊絀 (3)人口老化持續惡化 (4)學校競爭力不足

(5)

算來因應少子化趨勢的論者,其實是在使我國的教育邁向更落後的方向,同 時也讓臺灣無法和其它國家競爭。 二、 日本教育單位對少子化之因應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是研究所的報告指出,日本家庭沒有生 小孩的原因分別為:1.教育費用過高。2.不想當高齡產婦。3.無法負荷教育小 孩所帶來的負擔。4.沒有讓小孩自由成長的環境。5.基於健康。所以,若日本 政府為了解決少子化現象產生,特別提出兒童補貼計畫,家中有小孩兩人以 下的,每個月一人補貼 5000 日圓(約台幣 1800 元),小孩有三人以上者,從第 三個人開始,每個月補貼 1 萬日圓(約台幣 3600 元),但補貼對象從義務教育 就學前到小學三年級,雖然補貼是要減少養育成本,但日本政府卻在成本還 不算高時,就停止補助,若與歐洲相比,歐洲對小孩的補貼制度是沒有所得 限制,且每一個小孩補貼 1~1.5 萬日圓(約台幣 3600~5400 元)直到 16~18 歲才 停止補貼,雖然補貼制度無所得限制,不甚公平,但長期補助才具有實質的 義意,對提高生育率也會有所幫助。 目前我國高階段補助,僅限於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因學雜費較低,故未 予以補助,但隨物價高漲,其實公立學校內,也不乏許多家境困難之學生, 若政府想提高生育率,不管公私立皆為補助對象,本人認為,也不失為一種 可行之方式。 肆、 精緻教育的意涵 「精緻」的概念係源自 1980 年代的追求卓越運動,當時美國聯邦政府還特 別成立「國家卓越教育委員會」負責推動卓越教育的相關措施(吳清山、林天祐 ,2003),而英、美、法、德、日等主要教育先進國家,亦同時展開一連串的教 育改革運用,希望進一步追求更好教育品質的提升(吳清基,1990)。 臺灣推展「精緻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的概念,係由伍振鷟先生於 1987 年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理監事聯席會中所提出的,而吳清基先生於 1990 年出版「精緻教育的理念」一書,進一步詮釋精緻教育的意涵、理論基礎 及方法,成為各界推動精緻教育的重要依據(吳清山、林天祐,2003)。縱觀國內

(6)

社會、經濟及人力結構的改變,民間教改呼聲日高,技職學校面臨前所未有的 挑戰。為了避免被社會所淘汰,唯有全面提昇品質、朝向精緻化發展,才能生 存。 「精緻」(betterness)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粗糙」相對的一種連續程度 。因此,所謂「精緻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事實上並不是一種獨特的教育 類型,而是展現較高精緻性的教育(毛連塭、吳明清,1996)。 精緻教育的特徵,卓越性、績效性、科技性與創新性等四個主要特徵,分 述如下(吳清基,1990): 一、卓越性 強調教育活動目標為「追求卓越、提升品質」,以「有教無類」為基礎, 「因材施」為策略,使學生獲得最大的自我肯定,創造無限的發展機會。其 次,卓越性是「質量並重」的原則,除了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外,還重視課 程的內涵,提昇教師士氣與學生素質。 二、績效性 所謂的績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以提高教育品質,達到實質的教育 成效,進而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此過程強調方法與技巧。 三、科技性 指利用先進的科技媒體,融入實質的教學中,使學生能達到最的學習效 果,同時有助於提高教育品質。 四、創新性 為求使學生能從學習中發掘興趣,創新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傳統式的 教學,因時空環境不同,已無法滿足現成的學生,唯有經過組織化、系統化 和理性化的統整,方能使學習不斷產生樂趣,亦能使學生突現狀,有效成長 。 伍、 結語 傳統的高職教育主要是以教育學生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之 基層技術人才為宗旨,但隨著社會潮流與脈動,現在的高職近年來已逐漸調整 為兼顧升與就業為目標。 過去人口爆炸時代,一個老師可能要負責二、三十個學生,如今少子化時

(7)

代來臨,每個老師面對的學生人數更少了,若在現有的資源底下,充分地運用 ,那所訓練出來的學生,就不是像從前的人海戰術,而是一支更精良的人力資 源。 當然在未來少子化時代,高職教育不應只著重於「量」的增加,而是更應 將焦點放在「質」的提昇,所以,本人就高職的現況,歸納出以下可提昇高職 品質的內容,供各界參考。 一、提昇專業教師的本職學能 今日的科技、知識是日新月異的時代,若教師的專業知識還停留在過去 二、三十年前,不但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影響學生的發展。故應經常讓 教師不斷地充實自我,並輔以評鑑制度,使教師能自我檢驗與學習,方能達 到「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的地步。 二、鼓勵高職朝國際化發展 台灣的職業教育能力標準,應與國際接軌。傳統的檢定證照,是目前最 為人所垢病的一環,而高職學生和一般高中生最大的不同,也在於此。根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1997 年修訂「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 ISCED)、英國亦 實行「國家專業證書」(NVQ),使其教育產出與國際產業的變遷緊密結合、 使能力標準與證照檢定國際接軌、使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無縫接軌。台灣的 證照未能被世界先進國家採用,也不被國內產業認同,是極需改進之一。 三、以「終身學習」為導向 國家永續發展的競爭力,取決於國民的知識水準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 UNESCO (1999)技術和職業教育大會在《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二十一世紀 展望》的呼籲,各國業教育都要以終身教育為指導,要建立完善的回流教育 ,使各級教育一貫術接、彈性互補。要建立開放的、彈性的教育制度,加強 產學合作、發展夥伴關係,開展全民、終身的職業技術教育。 四、結合當地文化,陶冶人文精神 人除了具有物性、有其生理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性,能向完美

(8)

發展,在知識上求真,在倫理上求善,在藝術上求美,在宗教上求聖,均向 著完美之境界提升,渴望生命更加充實、滿意,使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 以止於至善(歐用生,1998)。高職教育的精緻化,安排具有人文內涵課程,融 入課程教學,以培養新世紀「多元發展」的科技人。 本文所提出之內容,係整理各方資料,加以統整歸納,並提出個人潛見 ,希望能讓高職教育因應未來少子化趨勢發展有所準備,也期待在這多元變 化的大環境裡,能維持一定比例的高職教育,力求精緻化發展,繼續承襲過 去四十年來技職教育體系培育出優質科技人才的特色,成為下一個世紀我國 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之一。

(9)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9)。臺灣 1974 年至 2009 年的嬰兒出生人口。臺北。 毛連塭、吳明清(1996)。卓越與公義:教育改革的目標與責任。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 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3)。精緻教育。臺北市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 研習班講義彙編,59。 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柯美貴(2006)。迎應少子化湧浪的省思。取自http://www.ktps.tp.edu.tw/90- 2unit/principal/report-11.htm#a3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95 年 4 月 30 日國政研究 報告。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徐毓利(2006)。職訓局教育服務業工作機會增三成(2006,9 月 7 日)。中央社 ,教育版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月刊 ,36,87-93。 郭秋勳(1998)。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革與展望:社會背景與評鑑哲學觀變遷之評 析與啟示。載於多元師資培育的取向及課程與赴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 歐用生(1998)。從教育改革談心靈改革。第二十五屆中日教師研討會資料,未出 版。 駱明慶(2004)。少子化與教育危機。大紀元e報。2004 年 3 月 14 日,取自 http://news.djy.com.tw/newspage.asp?catid=31&newsid=72991.

ACT Government(2006a). Toward 2020: Renewing our schools. Retrieved August 10, 2006, from http://www.det.act.gov.au/2020

ACT Government(2006b). Toward 2020: Renewing our schools. Retrieved December 16, 2006, from http://www.det.act.gov.au/2020

(10)

Australian Education Union ACT Branch (2006). Handbook. Retrieved August 6, 2006 from http://www.aeuact.asn.au/Handbook.htm/

Mannheim, M. (2006a). Stanhope to face the music. The Canberra Times, June 10, 2006

UNESCO (1999). Final Report.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迫使印尼政府不得不採行必要手段來保護印尼海外勞工。2014

二、貨品之加工、製造或原材 料涉及我國與其他國家或 地區共同參與者,以在我 國境內產生最終實質轉型

與其他 OECD 國家相比,澳洲的特點是 16 歲以上的青年較少繼續留 在學校,使其較缺乏能長期稳定留在職場的基本技能,因此,增加教

能容忍我的無神 論,能容忍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的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獻金高達 1 億 2914 萬元,而當時的高雄市長 競爭對手,也就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則是收入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