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冷戰後中美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比較以權力平衡理論探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冷戰後中美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比較以權力平衡理論探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 教授: 邱 坤玄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冷戰 後中美在 朝鮮半島 的政策比 較 以權 力平衡理 論探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 生: 林展 弘 中華 民國 101 年 8 月.

(2) 中美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比較-以權力平衡角度分析 摘要 中、美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國際的焦點問題且持續發展變化。自 1972 年中、 美關係開始正常化以來,兩國的關係經常是在進展與停滯、合作與對抗中來回折 衝,中、美之間在許多方面存在著矛盾,又在眾多領域裡有著共同利益。冷戰結 束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新的矛盾與利益也逐漸凸顯出來。 諸如人權問題、貿易不平衡問題和臺灣問題等等,皆是當前中、美鬥爭的焦點,. 政 治 大. 但在安全、經濟貿易與科技文化教育和非傳統安全領域等方面又都有著共同的利. 立. 益。在這種利益與矛盾交織的狀態下決定了雙邊以合作取代對抗的政策基調,也. ‧ 國. 學. 是中、美間在現今國際趨勢下必須的戰略選擇。. 朝鮮半島位處陸權國家的心臟地帶與海權國家的邊緣地帶,對陸權國家而. ‧. 言,是連接海洋建立海權的重要跳板,對海權國家來說,則是向陸地擴張勢力的. y. Nat. sit. 戰略捷徑,而此區域更是中國、俄羅斯、日本、南韓、北韓等權力競逐的主戰場,. n. al. er. io. 再加上美國在此經營布局已久,複雜的國際關係在此合縱連橫,時而欣欣向榮充. Ch. i Un. v. 滿希望,時又戰雲密布一觸即發。自朝鮮半島爆發第一、二次朝核危機後朝鮮半. engchi. 島的局勢更加詭譎多變,而朝核議題便如同一顆未爆彈時刻牽動中、美間最敏感 的神經,金正日去世後,更增朝鮮半島的不確定性;在此嚴峻的挑戰下,中、美 兩國的態度更是動輒得咎。 本文的主要目的於分析中美兩國自冷戰後迄今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比較,並針 對外交、經貿、戰略佈署等方面作一全面探討,並以權力平衡角度分析在中、美 共管亞洲的戰略結構下對南、北韓的影響,期能為未來欲從事相關研究的人提供 參考。. 關鍵字:中國、美國、南韓、北韓、朝鮮半島、權力平衡、朝核危機.

(3) Abs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most focused issues internationally and it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changes its shape as time goes by. Since 1972 both countries normalize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U.S. and China had been going back and forth of deciding whether being collaboration or opposition, fits their benefits in a dynamic field. While the cold war ends, United States had made an adjustment by a wide margin on its policy to China, for instance, the Human Rights, Trade Imbalance, and Taiwan are the causes explain how China and the U.S. are constantly in conflict. However, correlates with Security, Economical trading, Technology, Culture, Education and Non-Traditional Land Security, the U.S. and China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ach other. All of the consequences, contradiction, and benefits led China and the U.S. to work together instead of being in battles which can be described “the strategic choices” 2 giants have made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en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The Korea peninsula locates in the heart of continental countries and at the edge of sea countries. For continentals, the peninsula can be the elevator of establishing its sea-power; and for the ocean authorities, owning the peninsula is one of the fastest strategic shortcut of expanding its power to the land. For decades, the area had been the battlefield for China, Russia, Japan, South Korea and North Korea, and adding the glimpse of the U.S, which makes the peninsula one of the most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involvement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1st and the 2nd North Korean nuclear. sit. y. Nat. n. al. er. io. crisis occurred, the discuss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North Korea tangles the sensitive nerve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s Kim Chong Il dies and leaving all the questions left to rest of the worl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eninsula had increased; under rigorous challe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attitudes of China and the U.S. can entirely influence the globe.. Ch. engchi. i Un. v. The essay main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arative policies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fter the Cold War, as well as the probing into Diplomacy, Trade, Deployment for a entire sc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ngel of power of balance to mutually manage Asia’s strategic structures and how it can be effective to North and South Korea. The article hopes can provide critical information for scholars in future to attempt related research on sphere in such matter.. Key Words:China, American, South Korea, North Korea, Korea Peninsula, Power Of Balance, Korean Nuclear Crisis..

(4)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 17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 20 第貳章 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 ………………………………………… 22. 政 治 大 第二節 美國之朝鮮半島政策回顧 …………………………………………… 32 立 第一節 中國之朝鮮半島政策回顧 …………………………………………… 25. ‧ 國. 學. 第三節 中美在朝鮮半島之互動 ……………………………………………… 44 第四節 小結 …………………………………………………………………… 50. ‧. 第参章 中美對朝核危機之應對 ………………………………………………… 55. sit. y. Nat. 第一節 朝核危機與六方會談之回顧 ………………………………………… 57. io. er. 第二節 中國對朝核危機之策略 ……………………………………………… 65 第三節 美國對朝核危機之策略 ……………………………………………… 72. n. al. Ch. i Un. v. 第四節 小結 …………………………………………………………………… 79. engchi. 第肆章 冷戰後中美對朝鮮半島政策比較 ……………………………………… 85 第一節 中美在朝鮮半島的軍事政策 ………………………………………… 86 第二節 中美在朝鮮半島的外交政策 ………………………………………… 96 第三節 中美在朝鮮半島的經濟政策 …………………………………………104 第四節 小結 ……………………………………………………………………111 第伍章 結論. …………………………………………………………………… 115. 第一節 研究回顧 ………………………………………………………………115 第二節 研究心得 ………………………………………………………………121 參考書目 ………………………………………………………………………… 126.

(5)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6) 表次 表 2-1 韓戰前美國、蘇聯、中國、北韓之外交作為一覽表……………………… 24 表 2-2 冷戰時期圍堵策略「防禦條約」簽訂國家及內容一覽表………………… 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7)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章 緒論.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東北部,背靠大陸,三面環水。東鄰日本海、東南隔 朝鮮海峽與日本列島對峙,西濱黃海與中國大陸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相望,北 界是中國大陸,東北端與俄羅斯相接,介於中國大陸、俄羅斯、日本之間,地處 東北亞的核心,也是美國實現其遏止大陸國家重要的橋頭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緣戰略意義,1因此,朝鮮半島的穩定與否影響著東北亞的國際關係。二戰結束前 夕,在美、蘇兩國的主導下沿著北緯 38 度劃分成南、北韓分治的局面,一直以來 就是擾嚷不安,紛爭不息的區域,素有「東亞火藥庫」與「亞洲的巴爾幹半島」. 治 政 大 之稱。雖說兩韓分裂是意識型態下的產物,若再仔細觀察則不難察覺美、蘇在此 立 權力鬥爭的痕跡。1990 年代,世界「兩極均勢體系」格局隨著蘇聯的瓦解而出現 ‧ 國. 學. 權力真空,中國改革開放後,在經濟、軍事上的快速崛起並且積極的參與國際事. ‧. 務,儼然已正式接替蘇聯所遺留的位置。近年來,雖然中、美兩國在全球事務上. sit. y. Nat. 的關係已由衝突走向合作且越來越密切,但是,朝鮮半島被中國視為邊境安全緩. io. er. 衝地帶及經濟發展支撐區,在東北亞的戰略空間極具重要性。政治大學邱坤玄教 授認為,冷戰結束後,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相對增強,尋求一個和平穩定的. al. n. iv n C 朝鮮半島,避免危及現代化的持續開展,成為中國對朝鮮半島的主要目標, 未來 hengchi U 2. 對朝鮮半島局勢的掌控力度也會增加。而在此區域經營已久的美國則與日本、南 韓成立軍事聯盟,建構對中國的圍堵戰略。從地緣政治的觀點而言,美國在朝鮮 半島的利益是掌握朝鮮半島事務的主導權,建立東北亞無核區,以穩固美國在東 北亞的安全體系,構成對中國的潛在壓力。3先不論中國的力量是否已具備挑戰美 國的實力,不可否認的,中國已是公認的區域強權,必須向海洋發展並掌握更多 的海洋主控權,而中、美之間的競合便在這面積僅 22 萬平方公里的朝鮮半島展開。. 1. 2 3. 劉新華、秦儀,「海陸勢力在東北亞對抗的演變及其特點」 ,武漢大學學報,第 59 卷第 3 期(2006 年 5 月),頁 416。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 4 期(2001 年 4 月),頁 92。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8 月),頁 276。 -1-.

(8)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國際體系」的意義,指的是國際體系內部組成單元的結構,以及這些單元 間互動的關係。依據新現實主義宗師肯尼茲‧瓦茲(Kenneth Waltz)的說法,前者, 談的是國際行為體的數量;而後者,強調的是行為體的權力分配。4冷戰結束後, 蘇聯瓦解,中、美在東北亞地區之權力關係也將面臨重整,美國身為世界上唯一 之超級強權,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等各方面影響最大,動作也最明顯。但 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社會的提高,更於 2011 年超越日本躍升為全. 政 治 大. 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美兩國之間的力量和影響力對比都在逐步的發生變化。利. 立. 益的交會與衝突,在東北亞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既遏止又接觸的複雜局面,相. ‧ 國. 學. 互制衡關係明顯。. ‧. 2008 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與華爾街具有百餘年歷史的投顧公司「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倒閉引起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及經濟衰退,迫使美國. y. Nat. io. sit. 將重心轉向國內並全力整頓內部金融體系。從美國總統貝瑞克‧歐巴馬(Barack. n. al. er. Obama)的就職演說中,不難瞭解他上台後所面臨最重要問題莫過於解決國內的金. Ch. i Un. v. 融危機及其所衍生對全球經濟的重大衝擊。5從他當選之初,華府高層如國務卿希. engchi. 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與財長提莫尼‧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等,接 連發表對華期許的溫和談話,雙方的「戰略對話」層次也升級。即使 2009 年美軍 與解放軍發生海事衝突,雙方國防與外交部門仍表現高度自制。同時,美國對兩 岸和緩也表示歡迎。2009 年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還曾鼓勵兩岸對話。於是, 不少國內、外觀察家認為,所謂美「中」全方位合作,就是對中國崛起示弱。因. 4. 5. 有關現實主義理論參考 Kenneth N.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l:Addision-Westey Publishing Company,1979) , Ch3-Ch6.John Gerard Ruggie,”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Politics:Toward Neorealist Synthesis,”World politics,Vol.35,No.2 (January,1983) ,pp.261-286。 陳文賢,「美國歐巴馬政府亞太政策初探」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時事評析(舉辦地點:台北台 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09 年 3 月 16 日),頁 1。 -2-.

(9) 第壹章 緒論 而強烈質疑歐巴馬團隊的戰略素質,也對未來的東亞安全感到悲觀。6也因為美國 受制於金融危機及處理中東戰事,間接影響對亞太事務的投入,等於給了中國擴 張亞洲勢力的「戰略機遇期」 ,特別是在亞太地區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的升高,以 及提升軍事力量的企圖心與作為,更是可能造成東亞權力平衡的改變,傾向對中 國有利的方向發展,改變雖然不會在一夕之間,但漸進的區域性改變已是不爭的 事實7。 綜上,中國在此地區的影響力必然得以擴張,除延續傳統繼續穩固同俄羅斯 與北韓的邦誼,更於 1992 年與南韓建交。中韓建交是中國和朝鮮半島關係史上的 一件大事,不僅對於兩國關係的發展,整個東北亞乃至於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都. 政 治 大. 具有重大意義。中韓兩國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是在維護東北亞和整個亞太地區. 立. 的和平與穩定方面有著許多共同利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看法。在文化上亦. ‧ 國. 學. 有許多相通之處,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在貿易、投資、技術等方面合作潛力很. ‧. 大。8在經貿互動方面,2003 年中韓已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是年,中國大. y. Nat. 陸即超過美國成為南韓最大出口市場。9另外,自中韓建交後,1992 年中韓貿易總. er. io. sit. 額為 50.6 億美元,1994 年即突破 100 億大關,達到 117.2 億美元,1996 年逼近 200 億美元,為 199.92 億美元。此後,雙方的貿易額連年以平均 40%以上速度增. al. n. iv n C 長,當時中韓兩國已互為第三大重要的貿易夥伴。 h e n g c h i U 2005 年的年貿易總額正式超 10. 過 1000 億美元,比盧武鉉 2003 年訪問中國時預估要到 2008 年達到的目標值還要 提早三年達成。2006 年兩國貿易達 1200 億美金,對中國貿易額超過 1000 億美元 的國家中,韓國也是第一個承認中國經濟市場地位的國家。11因此,從中國在東北 6. 參見,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網站,張登及, 「攻勢現實主義重新成為中國政策的主旋律」 ,亞太和 平月刊,第 2 卷第 10 期,(2010 年 10 月 8 日),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153, 檢閱時間:2012 年 5 月 5 日。 7 陳文賢,「美國歐巴馬政府亞太政策初探」 ,頁 1。 8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有限公司,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授權出版,2000 年 3 月),頁 139。 9 劉德海, 「變遷中的朝鮮半島國際環境特徵與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定」 ,國際事務研究,創刊號(2007 年 6 月) ,頁 149。 10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頁 140。 11 林正義, 「東北亞安全潛在威脅與發展」 ,蕭新煌、劉復國主編,2006 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 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 年 12 月),頁 99。 -3-.

(10) 第壹章 緒論 亞的積極作為觀察,不難推敲期意欲如何,面臨挑戰的美國會如何應對?中美兩 國在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是否已經失衡?面對重返亞洲的美國,中國如何鞏固既 有的成果?美國又將會祭出什麼手段?以上均為本人之研究的動機。 二、研究目的 冷戰結束後,使全球權力平衡體系出現了激烈變化,1991 年蘇聯解體「兩極 均勢體系」被打破,使全球各區域出現權力真空的現象,為了填補各區域的權力 缺口,以中國、俄國、日本、印度等國家為首的各個強國,積極在各區域擴展在 外交、軍事、戰略與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力,逐漸向「一超多強」或「多極」體系 發展。在東北亞的權力平衡關係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崛起的中國為接替原蘇聯位. 政 治 大. 置正以強烈的企圖心與積極的作為逐漸擴大東北亞的戰略版圖,並改變了亞太地. 立. 區的權力平衡,在區域政治的影響力擴大,在對外關係上,逐漸由「韜光養晦、. ‧ 國. 學. 有所作為」向「為所當為」的方向進行。面對美國的期待與要求,中國也一改先. ‧. 前配合的態度,不再任其予取予求,甚至主動拋出在過去被視為挑戰美國區域戰. y. Nat. 略佈局的議題。12面對中國的來勢洶洶,與在此經營已久的美國勢必有一場權力鬥. er. io. sit. 爭,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中美兩國自冷戰後迄今對朝鮮半島的政 策;(二)以權力平衡角度分析在中美共管亞洲的戰略結構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al. n. iv n C (三)中美對朝核危機的策略;(四)六方會談未來走向及發展。 hengchi U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本研究之「文獻回顧與探討」將著重於「冷戰時期中美對朝鮮半島之布局與戰 略利益」、「中美對朝核問題之對策」、「中美對朝鮮半島政策比較」以及「權力平 衡理論的定義與功能」等面向來了解各派文獻觀點並加以整理精研,以下分別就 所蒐羅之資料類別,區分為四部分作簡要回顧。. 12. 賴怡忠, 「日中台三角關係在 2008 是否會出現變化」 ,蔡瑋、蔡增家主編,變動中的東亞國際關 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6 年 6 月),頁 106-107。 -4-.

(11) 第壹章 緒論 一、中美對朝鮮半島之布局與戰略利益 政治大學邱坤玄教授在「中共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文中指出:從中國對全 球性核武擴散、經濟與軍事制裁、東北亞區域權力平衡與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等三 個層面分析中國對朝核危機政策的基本方針為: 「更多的談判、更多的對話與更多 的勸說是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的唯一途徑」 。中共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 在 1994 年 6 月應對北韓總參謀長崔光訪問時,曾提出四項建議:「一、絕不能主 動惹事;二、對國際社會壓力的反彈不能大於壓力;三、為避免摩擦,在南、北 韓軍事分界線的武裝部隊應撤離接觸線遠一點;四、政治解決是上策,拖延是中 策,打是下策,主動出擊是下下策,不要把重點放在『打』字,而應放在『談』 13. 政 治 大. 字」 。 從朝核問題我們可以觀察出中國現今對朝鮮半島政策仍以『談』為主,因. 立. 為採取談判與外交斡旋才是最符合中國利益的方針,若北韓主動滋事甚或引發戰. ‧ 國. 學. 爭,後果難以預料。先不論爆發戰爭所需付出的成本耗費,光是處理數十萬的難. ‧. 民潮就夠中國頭痛,也會嚴重延宕經濟發展腳步;因此,相信現階段的中國仍會. y. Nat. 用盡諸般手段避免朝鮮半島發生戰事,以確保發展國家經濟的核心利益。. er. io. sit. 學者徐緯地在「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化解與半島走出冷戰」文中認為:中國在 朝鮮半島的戰略利益歸納為下列四種:(一)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是中國在朝. al. n. iv n C 鮮半島最重要的戰略利益與基本準則;(二)牽制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擴張並保 hengchi U. 持中美兩國戰略關係的總體穩定是中國在朝鮮半島的第二位戰略利益;(三)實現 朝鮮半島無核化是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又一重要戰略利益;(四)保持和擴大中國對 朝鮮半島的戰略影響力,爭取一個對中國有利的朝鮮半島。14就戰略觀點而言朝鮮 半島仍為中國積極經營的戰略要地,並關乎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規劃、週邊安 全穩定,以確保得來不易的經濟成果,強化在東北亞戰略角力的話語權。 朝鮮半島為東北亞之中心,中興大學蔡東杰教授在「後冷戰時期美國東亞政 策及其戰略布局」文中指出:為有效介入並操控東北亞的局勢,美國在冷戰後便 13 14. 邱坤玄,「中共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 ,韓國學報,第 14 期,(1996 年 5 月),頁 235-242。 徐緯地, 「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化解與半島走出冷戰」 ,共黨問題研究,第 20 卷第 8 期(1994 年 8 月), 25-26 頁。 -5-.

(12) 第壹章 緒論 致力欲在亞太地區構築「兩重一輕」的三大前線基地群,亦即「第一島鏈」(以日 本橫須賀港為中心)和「第二島鏈」(以關島為中心)所佈署的機械化步兵師、航母 戰鬥群和戰鬥機聯隊。911 事件後,由於美國認為沿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到東南亞 的西太平洋區域均屬於「不穩定的弧形地帶」 ,為有效應付預防性戰爭,美國乃不 斷強化南韓與日本的基地建設,並大力改善關島的設施,以便在第一島鏈和第二 島鏈之間形成力量連結。15由此可見美國對此地的戰略積極性。雖然,在天安艦與 延坪島事件後,原訂於 2012 年全部移交的軍事指揮權將延期到 2015 年,但仍不 可忽略美國在此地的軍事影響力,一旦北韓輕舉妄動或局勢趨於不穩時,本區域 的軍事指揮權應仍由美國主導。. 政 治 大. 台灣日本研究所韓籍研究員李庚嬉在「美韓聯合軍演對朝鮮半島情勢的影響」. 立. 文中,針對美國在韓前置駐軍議題提出下列看法: 「一般人若從美國立場看,駐韓. ‧ 國. 學. 美軍的角色是為因應北韓軍事威脅而存在,有助於維持朝鮮半島的軍事平衡;但. ‧. 從另一觀點看,駐韓美軍也是南、北韓統一的最大阻力來源,也是對北韓的軍事. y. Nat. 威脅」 。整體來說,美國充分利用北韓的軍事威脅,獲得朝鮮半島情勢不安定所帶. er. io. sit. 來的軍事利益。美國對北韓的全面扼殺,藉反制北韓的軍事動作,在東北地區可 增強美國本身的最大軍事利益。此種以北韓作為假想敵的美國防衛戰略構想,其. al. n. iv n C 目標似乎因應北韓核武威脅,但其實質意義應不止於北韓的軍事問題。 hengchi U. 16. 美國歷來. 借助軍事力量擴張在區域裡的話語權與影響力,駐韓美軍對美國而言,除是鞏固 美國安保條約的前哨堡壘,也是穩固與南韓軍事同盟的決定性基礎,即使北韓與 中國曾多次抗議要求撤出朝鮮半島武力,但美國仍耳充不聞,畢竟有實力才有發 言權,而美國在東北亞的軍事同盟,也必須以此為基礎方能屹立不搖。 二、中美對朝核問題之對策 政治大學李明教授在「北韓核武發展與東北亞國際政治變局」文中指出:中 國參與朝鮮半島事務的角色日益凸顯其重要性。中國對北韓在核爆事件的先斬後 15. 16. 蔡東杰, 「後冷戰時期美國東亞政策及其戰略佈局」 ,東亞研究,第 39 卷,第 2 期,(2008 年 7 月), 頁 185。 李庚嬉, 「美韓聯合軍演對朝鮮半島情勢的影響」 ,海峽評論,第 237 期,(2010 年 9 月),頁 24。 -6-.

(13) 第壹章 緒論 奏態度極為不滿,但也無法逆轉這樣的複雜情勢,只能藉助於六方會談的架構, 再度引領北韓重回談判桌。美國對中國的寄望甚高,希望中國當局能給北韓更大 的壓力,但中國並不同意跟著美國的路線行進,包括嚴厲制裁北韓的議案,中國 逕行推翻。中國一方面挾制北韓,教北韓聽從國際輿論;另方面使美國在北韓議 題上仰賴中國的斡旋誠意。六方會談自始一直在北京召開,也顯示北京是北韓屬 意的周旋場所,但同時也顯現對北京的信任。北韓未必將輕易讓步,但適當時機 的回應,也將會使其他數國額手稱慶了。其實北韓也沒料到,一場核爆事件,會 使中美兩國在限制核武議題的立場那麼接近,合作空間因為北韓問題而增大了。 如此顯示,美國在北韓核武議題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提升,使中國的角色將更 17. 政 治 大. 形重要。 也顯示出了美國在朝核問題上,對中國的依賴已有一定的比重,而中國. 立. 也樂於順勢運作核武議題,持續發揮在此區域的影響力,以增進國際形象與地位。. ‧ 國. 學. 中國學者陳峰君與王傳劍在所合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中指出:中國在. ‧. 朝鮮半島事務上,如支持南、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朝核問. y. Nat. 題,積極參與並力促四方會談取得進展、積極促成南、北韓高峰會議等,均發揮. er. io. sit. 作用。對化解危機、維護區域穩定做出一定的貢獻。18中國對北韓半島的政策目標 是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實現無核化目標。當前,中國最重要的目標是抓住 2001. al. n. iv n C 年至 2020 年經濟之戰略機遇期,發展綜合國力。朝鮮半島對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 hengchi U. 影響力不容小覷,直接關係到中國周邊環境的安定,也是中國掌握「戰略機遇期」 的重大挑戰。朝鮮半島局勢穩定有利於在戰略機遇期全力提高以經濟為核心的綜 合國力。每當形勢緊張時,中國都會積極協調、説服相關各方在 「六方會談」的 談判框架內來解決爭議。因為,歷史和現實均已證明,武力並無法解決半島無核 化和安全穩定問題,只有通過和平會談才能解決問題。 台灣學者王崑義認為對中國而言:面對北韓核武真正首要的問題是如何維持 區域安全穩定,避免產生新的危機;其次,是預防北韓核武擴散至其他地區,以 17. 18. 李明,「北韓核武發展與東北亞國際政治變局」,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新展望學術研討會(舉辦地 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2006 年 12 月 16 日),頁 21。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348-355。 -7-.

(14) 第壹章 緒論 維護中國的週邊安全。聯合國安理會在 2006 年 7 月 15 日的 1695 號決議文,譴責 北韓試射飛彈行徑,在北韓試射飛彈之前,中國曾試圖影響北韓態度,但並未成 功,中國和北韓關係,因為北韓執意試射飛彈而起了變化。另外,南韓的態度亦 十分重要,中國已開始拉攏南韓,希望找到支持力量來解決北韓問題。南韓面對 核試的態度相較於日本,美國對北韓飛彈試射的處理方式,反而顯得自制許多, 讓中國扮演更強勢的主導角色,包括經濟制裁的動作,都開始漸漸實行。19中國與 北韓的友好關係持繫了 60 餘年,無論在經濟、軍事與政治均採強力支持的態度, 但近年來對北韓影響力似乎有下降的趨勢,但是否真如外界預測仍有待觀察。 學者游智偉、洪銘德在「中國東北亞安全政策的本質與目的:以六方會談為. 政 治 大. 例」文中指出,中國處理北韓核武危機的政策有三個特點:第一,從六方會談召. 立. 開的過程來看,其雖不滿於北韓的核武化,但鑑於理性的利害考量,仍願協助北. ‧ 國. 學. 韓與美國對話;接續第一點而來的是,其安全政策建立在「中國-北韓」與「美國. ‧. -日本」抗衡的權力平衡概念之上,不但可以透過六方會談抑制北韓核武化進程,. y. Nat. 並藉美日安保條約制約日本正常化與提升軍力的企圖;第三,六方會談中各國的. er. io. sit. 互動過程正反映著東北亞各國的權力結構與互動模式,中國雖為東道國,並協助 處理日本與北韓之間的人質問題有利於降低緊張,但其仍不願表態處理,顯示其. al. n. iv n C 東北亞政策建立在相對利得之上。 由此可知,在朝核議題中,中國仍以維持東北 he ngchi U 20. 亞區域穩定並奉行現實主義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為其處理東北亞事務主要方針。 美國學者大衛‧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在「同床異夢:處理 1989 至 2000 年之中美外交」書中指出,中國在不擴散方面的另一項積極的事態是關於北朝鮮 的事情。在 1992-1004 年圍繞著北朝鮮獲取核武器努力引發的危機期間,中國協 助北韓的核專案接受了根據 1994 年框架協定進行的(軟弱無力的)國際監督,雖然 柯林頓政府中的一些官員認為中國為此得到了過份的讚揚。此外,在 1996-1998 年間中國調整了他對北韓運送食品合資源的計畫,以圖使平壤的行為緩和一些, 19 20. 王崑義,「北韓發展核武對區域安全的影響」 ,青年日報,2006 年 8 月 27 日,第 6 版。 游智偉、洪銘德, 「中國東北亞安全政策的本質與目的:以六方會談為例」,東亞研究,第 41 卷 第 1 期,(2010 年),頁 109。 -8-.

(15) 第壹章 緒論 從而尋求使北朝鮮日趨惡化的形勢得到穩定。整個 90 年代中,中國在朝鮮半島的 主要利益是避免三件事:半島核武化的前景,破壞整各地區穩定的戰爭,北朝鮮 出現大規模流血、饑荒、瘟疫和湧向華北的難民潮。21中國之所以繼續在政治與經 濟方面協助北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杜絕北韓政局動盪,進而危及其經濟發展的戰 略機遇期,即使中國面對的是一個不理性的政權也是選擇支持到底,造成美國對 中國作法的誤解與歧見。 三、中美關係現況及歷史回顧 在中美關係現況方面,政治大學邱坤玄教授認為:面對美國將亞太地區列為 外交政策的優先,中國當然有所警覺。中國認為美國藉著 2010 年亞太地區發生的. 政 治 大. 衝突事件,強化與盟邦的關係,又發展新的夥伴,因此中國被迫必須做出回應,. 立. 絕非外界所稱的強勢作為。就「中」美雙邊關係而言,中國理解雙方關係的全面. ‧ 國. 學. 與複雜性,因此不可能單純以合作或衝突加以概括。中國在綜合國力提升之後,. ‧. 也希望維持週邊地區的安全,以及在亞太地區享有與其國力相應的政治地位。這. y. Nat. 並不代表「中」美因此會走向衝突之路,因為雙方都有清楚的認知彼此的重要性,. er. io. sit. 會以擴大共識與合作為目標,美國會偏重轉化中國,中國則會堅守其特色,雙方 將處於一種長期相互影響與競合的關係。22而中美兩國均明白在國際現勢上在眾多. al. n. iv n C 議題均有合作的空間與必要。例如:北韓核武、歐債、恐怖主義防制與環保問題 hengchi U. 等均需兩國合力解決。但美國保守派在蘇聯垮台後轉而積極鼓吹「中國崛起」論, 使亞洲國家對崛起的中國均不敢掉以輕心,紛紛與美國尋求結盟關係與加速經濟 整合企圖與之相抗,也間接給予美國增加在亞洲影響力的機會。 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關中在「美國與中共充滿變數與矛盾的關係」一書提到: 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變化如下:(一)1949 年至 1959 年,中共政權成立後,雖然美 21. 22. 藍普頓(David M Lampto),同床異夢:處理 1989 至 2000 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1 年),頁 83。中國處理朝核問題上,David M Lampto 認為中國雖然積極協助北韓接受監督, 但仍表現出了消極面。例如:中國向利比亞、伊朗、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輸入大規模殺 傷性武器與技術。 參見,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網站,邱坤玄, 「兩岸關係與東亞形勢」 ,亞太和平月刊,第 3 卷第 11 期,(2011 年 11 月 11 日),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30,檢閱時間:2012 年 3 月 18 日。 -9-.

(16) 第壹章 緒論 國曾希望以「美援」為餌與中共建立關係,但中共仍堅持效忠蘇聯反美的一貫政 策。1950 年 6 月 25 日韓戰爆發,聯合國決議協助南韓制止北韓侵略,基於軍事上 的理由,美政府一方面派兵援韓,一方面下令中立化台灣海峽,以防致戰爭擴大。 針對美國此舉,中國認為美國「武裝侵略台灣」 ,並派員至聯合國控訴,同時在大 陸展開反美國活動,中國參與韓戰後,更發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活動」 ,中美關 係一觸即發。1954 年 9 月 3 日砲轟金門並叫囂以武力解放台灣,企圖壓迫美國退 出台灣海峽,但美國不為所動,中共陰謀未能得逞。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發人 造衛星成功,毛澤東認為形勢有利於共產集團,遂在同年 11 月莫斯科國際共黨會 議上發表「東風壓倒西風」論調;1958 年在台灣海峽發動第二次砲戰是為「第二. 政 治 大. 次台海危機」 ,期間中國展開了以反美為中心的精神動員與以美國為假想敵的「全. 立. 民皆兵」運動,此時期的中美關係全面斷絕往來。(二)1960 年代中國之反美政策. ‧ 國. 學. 與中蘇共爭執有密切關係,故「反美」與「反修」齊頭並進,為圖在理論上在上. ‧. 風,故「反蘇修」更要「反美帝」 ,而指責蘇修企圖與美帝妥協,蘇修和美國要陰. y. Nat. 謀主宰世界,蘇修為美帝效勞!1965 年越戰升高後,中國發動抗美援朝運動,以. er. io. sit. 精神動員為主、軍事準備為輔,強調政治的支持,並對美國極盡恫嚇之能事。 (三)1970 年代,美國自 1958 年台海第二次危機後,便開始重新謀求與爭共改善關. al. n. iv n C 係,此一努力至 1966 年達到高潮,但由於中共之「文化大革命」 ,內部鬥爭激烈, hengchi U 外交幾近停頓,美國不得其門而入。1969 年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就任總 統後,鑑於越戰之曠日持久即已結束越戰為競選口號,遂進行與中國嘗試接觸; 因此,有了後續的「乒乓外交」與尼克森訪華,為兩國外交關係開啟了新頁。23 學者張亞中與孫國祥在合著的「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 文中歸納出,美國對中國關係的四個階段: 「戰略合作」(1978-1982)、 「建設性關 係」(1982-1993)、「全面交往」(1993-1997)、「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1997-)。 原來在 1972 年「上海公報」基於「抗蘇」為主所建立的「現實主義」的「戰略合. 23. 關中,美國與中共:充滿變數和矛盾的關係,(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建基金會,1992 年 9 月), 頁 6-16。 - 10 -.

(17) 第壹章 緒論 作」關係在美國 1979 年與中國建交後,於 1983 年起轉化為「新現實主義」的「建 設性」關係。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不僅存在戰略安全領域,而擴及到經濟、文化 與政治的關係。1989 年的布希政府並沒有在天安門事件後對中國採行嚴厲的制裁 措施,而仍持續發展與中國的「建設性」關係政策。雖然美國當時對中國有些制 裁措施,但均未影響到美國「中國政策」的整體布局。基本而言,布希政府對中 國是屬於相當友善的,在其任內不僅繼續同意給予中國大陸最惠國待遇,而且不 將其與其他議題掛鉤,喬治‧布希(George Bush)對中國的友善間接給予相當大的 利益,使中國得以繼續推動其改革開放政策,也間接讓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仍有揮 灑的空間。雖然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選舉時對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提出嚴. 政 治 大. 厲批評,但是在 1993 年接任總統後,仍舊持續布希的中國政策軌跡。在另一方面,. 立. 1993 年起的國際環境對中國是正面的,隨著中國大陸的經貿潛力與商機,中國突. ‧ 國. 學. 破了 1989 年後的不利局面。美國政府也評估中國的軍事力量對於美國仍不會造成. ‧. 威脅。這些外在因素使得再次檢討他對中國的政策。1993 年 9 月美國決定與中國. y. Nat. 的「全面交往」政策可看成是「建設性關係」的持續。屬於民主黨的柯林頓政府. er. io. sit. 初期將「人權」與「最惠國待遇」議題掛鉤,但在 1994 年就將兩者完全脫鉤了。 這象徵美國已經徹底的認知到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是兩國利益均霑之事,而不再. al. n. iv n C 只是上對下的一種思考產物。1997h年雙方又進步到「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 ,雙 engchi U 方開始不僅是「全面」而且是「深化」的交往。1970 年代的「戰略合作」與 1997 年後的「戰略夥伴」雖同名為戰略,但是前者只有合作確定戰略目標,但後者卻 包含著各方面的「交往」。簡言之,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在 1972 年後約略經歷了四 個階段,分別是:戰略合作、建設性、全面交往與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24綜上, 中美關係的開展雖受限於冷戰期間意識形態的不同而壁壘分明。但是在國家利益 的驅策下,美國仍重視中國在經濟、貿易等方面的潛力。中國方面也能在權衡形 勢,適時的與美國建立關係,終於促成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完成中美關係正常化。. 24. 張亞中、孫國祥合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 年), 頁 333-334。 - 11 -.

(18) 第壹章 緒論 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進入了冰點,周煦在「冷戰後美 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書中提到,布希政府時期,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陷入艱 困的境地,天安門事件導致美國府會對中國的政策分歧,國會要求強力制裁中國, 布希政府則力求維持與中國的建設性交往,減少對雙邊關係的衝擊,雙方在政治、 經濟及軍事關係上皆是爭議叢生。柯林頓政府迫於客觀情勢,放棄將人權與最惠 國待遇掛勾的政策,採行與中國全面性交往的政策,全方位增進雙方關係25。也因 為布希政府與柯林頓政府在審慎衡量客觀局勢後,決心與中國「關係正常化」 ,進 而為日後的中美全面交往開啟了序幕,因此我們更能確定,在考量國家利益至上 的前提下,只要能促成國家利益,眾多爭議均能擱置,也印證「國際間沒有永遠 的朋友或敵人」的名言。. 立. 政 治 大. 四、權力平衡理論的定義與功能. ‧ 國. 學. 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認為權力平衡是項普遍存在的概念,不論. ‧. 是在社會或國內政治及國際政治都是一樣,權力平衡指在一項由若干自主力量組. y. Nat. 成的體系中的穩定。任何時候,當這種平衡受到外力的干擾或因其組成份子一個. er. io. sit. 或多個的變化而受到干擾時,該體系總是顯示一種重建其原有平衡或一種新的平 衡的傾向。而這些平衡狀態都是以兩項假設為基礎:一、相互平衡的各份子對於. al. n. iv n C 社會都是必須的或者都是有生存權力的;二、各份子間若沒有一種平衡狀態,其 hengchi U. 中之一將獲得優勢,凌駕於其他份子之上,侵害到它們的權力,最後將毀滅他們。 26. 對權力平衡理論的定義,學者謝奕旭在「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平衡理論」 有以下的整理, 「均勢」(Equilibrium)概念是「平衡」(Balance)的同義詞,通常為 許多學科所引用,如物理學、生態學、社會學、以及政治科學。摩頓‧卡普蘭(Morton A. Kaplan)認為,若從字義上解釋,任何狀態下的國際均勢及代表權力平衡。平衡 25. 26.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出版社,1998 年),頁 132。在後冷戰時 期,美國與中國在眾多議題上都發生了意見分歧,例如:人權、貿易、武器擴散與西藏問題等議 題,使美國府會間對中國的不滿加劇,而六四天安門事件只是中美關係惡化的一個觸發點。 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Knopf,1967.4th ed),pp.162-163. - 12 -.

(19) 第壹章 緒論 與穩定(stability)並非相同的概念,因為平衡有可能是不穩定的,穩定的平衡(Stable Equilibrium)則是在一定範圍內變動的一種平衡。傳統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摩根索 認為: 「權力平衡在實際作用時,是由若干自治武力組成的系統內的穩定,當均勢 受外在武力的擾亂或或組成系統的一個或其他份子的改變,系統會傾向於重新建 立原始的均勢或新的均勢」。羅伯特‧卡司里伊弗(Robert S.Castlereagh)將權力平 衡解釋為: 「國際社會中各成員之間所維持的一種均勢,使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 以強大到足以支配其他國家的地位」 。查理斯‧勒基(Charles O.Lerche,Jr)認為: 「權 力平衡在實際作用時,應該可以造成某種形式,使得任何一個國家有意破壞和平, 另一股相當力量便自動形成,阻止該國蠢動」 。克尼斯‧萊特(Quincy Wright)認為:. 政 治 大. 「權力平衡是一種設計用來維繫在每一個國家間持續性的信念,意即,如果企圖. 立. 侵略將會遭遇到其他國家無法克服的結合」 。中國學者陳力認為「權力平衡」是國. ‧ 國. 學. 際關係理論和政治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範疇,他認為均勢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尋. ‧. 求力量地域平衡的主觀原則和政策,意即均勢原則;(二)指戰略力量在客觀上形. y. Nat. 成的的與狀態和結構,也就是均勢狀態。在摩根索、卡里司伊弗、勒基、萊特與. er. io. sit. 陳力等人對權力平衡的定義當中可以得知,他們將權力平衡視為國際關係中的一 種狀態或機制,具有自主性,目的在嚇阻戰爭維繫和平。27由此可知,雖然現實主. al. n. iv n C 義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動而有所演進,各學者專家對權力平衡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hengchi U 學者蔡明彥教授在「東亞安全秩序建構:霸權穩定論、權力平衡與多邊機制. 的思辯」文中認為,權力平衡理論的功能在於建立對話機制, 「六方會談」機制的 建立是從「權力平衡」途徑企圖解決朝鮮核武問題的地一步,斯坦利˙霍夫曼 (Stanley Hoffman)認為「強國應建立共同行為準則,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處理衝突和 危機」是維持權力平衡的條件之一,所為建立「共同的行為準則」 ,則必須仰賴協. 27. 謝奕旭, 「論國際關係體系中的權力平衡」 ,復興崗學報 78 期(民 92),頁 112-114。在本文中證實 了「權力平衡」適用於解釋國際關係中各國間權力競逐的現象,雖然理論需要與實際狀況與時 俱進,在未來「權力平衡」的定義在各學者專家的補證之下,將更適用於解釋現今國際互動關 係。 - 13 -.

(20) 第壹章 緒論 商與溝通;而大國協商機制的建立。28將「權力平衡」理論用來解釋六方會談各參 與國彼此的關係,可統稱為陸權與海權間的角力,也建立了兩方之間的對話平台。 喬蘇亞‧葛斯汀(Joshua S. Goldstein)在所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一書,對權力平衡的定義的見解為:國際體系是種無政府狀態。若想遏止其他國 家行使權力,最可靠的方法是凝聚能夠與之抗衡的力量。因此「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家動用他們的力量對抗另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29 綜上,權力平衡常被用來描述一種均衡的情勢,或是各方勢力的「相對」均 衡現象。以朝鮮半島上中、美兩國與南、北韓的四方互動情形觀察,韓戰後,北 韓的整體國力均高於南韓並與中國簽訂軍事互助盟約;而美國也為確保南韓不被. 政 治 大. 併吞而與之結盟並給予大量軍事與經濟上的援助,進而達到雙方勢力平衡。冷戰. 立. 初期,北韓仍企圖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並提倡「先軍政治」鞏固領導中心。進. ‧ 國. 學. 入 1980 年代後,更積極發展彈道飛彈與核子武器,導致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也. ‧. 給予美國在韓駐軍的理由與介入朝鮮事務的基點。而朝鮮半島的軍事對峙則演變. y. Nat. 成中國加北韓與美國加南韓之間的「軍備競賽」。根據摩根索的說法:「所謂軍備. er. io. sit. 競賽,源自於對他國的軍力猜忌,以及在對自己能力存疑的狀況下,為提高軍備 能力所採取的行動。美國加強南韓的防衛力量,都是在加大對北韓的軍事壓力,. al. n. iv n C 使北韓做出更強的軍事防衛,造成東北亞的局勢更加緊張,破壞朝鮮半島的戰略 hengchi U. 安定」 ,30為因應北韓可能的軍事行為,只要雙方在朝鮮半島增強軍備與軍事活動, 敵對國家就必須調整原本的軍事戰略以因應或以同樣規模的軍事演習分庭抗禮, 故軍備競賽必然在東北亞週邊國家之間發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28. 29. 30. 蔡明彥,「東亞安全秩序建構:霸權穩定論、權力平衡與多邊機制的思辯」,全球政治評論,14 期(2006 年),頁 10。 歐信宏、胡祖慶合譯,Joshua S. Goldstein 原著,國際關係,(台北:雙葉書廊,2003 年 7 月),頁 74-75。 李庚嬉, 「美韓聯合軍演對朝鮮半島情勢的影響」 ,海峽評論,第 237 期,(2010 年 9 月),頁 24。 - 14 -.

(21) 第壹章 緒論 一、研究途徑 在學術界,多數學者對權力平衡有下列六項見解。(一)權力平衡表示一種力 量的均衡,是指通過變換聯盟以及其他手段在國際範圍內實現力量的均衡,也有 學者將權力平衡概括為表示國家之間權勢的一種大體上的均衡。(二)權力平衡是 國際鬥爭中一種特殊的穩定狀態:權力平衡不僅是力量的均衡,而是國際上某種 程度的穩定狀態。摩根索也指出權力平衡是一種特殊的狀態,由於權勢大致平均 地在一些國家之間分配所造成的。(三)權力平衡是處理國際關係的特殊手段,是 利用與使用國家權力的一種特殊手段:霍夫曼則認為「權力平衡是一種關於權勢 的藝術,……權力平衡強調以非暴力保持緊張的國際關係,所以它是顯示武力的. 政 治 大. 藝術,而非運用武力的藝術」 。(四)權力平衡是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特殊政策,是. 立. 維持國家之間權力平衡的對外政策,旨在防止一國控制並危害別國的安全,但是. ‧ 國. 學. 權力平衡是一種保守的對外政策,以維持現狀,不改變國際均衡體系為目標。(五). ‧. 權力平衡指一種制度,也可被視為是國際政治制度,亦即安排國際關係的一種方. y. sit. io. er. 智的重視態度。31. Nat. 式。(六)權力平衡指一種標誌,表示某人對國際關係中之權力問題採取現實或明. 「權力平衡」,也稱作「均勢」與「勢力均衡」,為古典現實主義與結構現實. al. n. iv n C 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主張國家間應彼此警惕與制約及強調國際體系間各勢力的 hengchi U. 對立態勢,以上述論點基於國際關係通常是「無政府狀態」 ,若以權力平衡作為國 家外交政策的主軸,是相互競爭的各方勢力處於一個相對穩定、彼此牽制的狀態, 不使任何一方過於強大而打破均勢,破壞穩定,成為霸權制宰國際體系。其策略 運用概可分為兩類:一為內部制衡:對內加強自己的實力,自立自強,使成為均 勢雙方中之一勢;二為外部制衡:對外廣結盟友,以抵制、挑撥、 「虛應故事」 、 「卸 責」、「滲透」等手段,形成聯盟對抗破壞均勢的「霸權」。32而冷戰時期,美蘇兩 強在朝鮮半島爭奪勢力範圍,並分別與南、北韓維持不同程度的同盟關係,建立 31 32. 彭懷恩,當代國際關係與現勢 Q&A,(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2008 年 11 月),頁 121-122。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C%8A%E5%8A%9B%E5%B9%B3%E8%A1%A1, 檢索日期:2012 年 1 月 12 日。 - 15 -.

(22) 第壹章 緒論 了蘇聯、中國、北韓的北三角關係,與美國、日本、南韓的南方三角相互對立。33 在美、蘇兩國運用軍事互助、外交聯繫與經濟支援等手段與東北亞週邊國家構築 同盟關係,形成了南北對立的權力平衡,也是美蘇冷戰全球爭霸的縮影。蘇聯崩 解後,中國接替蘇聯在東北亞的領導位置,為制衡美國與南韓在軍事上「圍堵」, 仍與北韓維持傳統的同盟關係,在朝鮮半島形成中國加北韓對上美國加南韓的權 力平衡格局。雖然日、中、俄、美在朝鮮半島扮演主要外來角色,但真正關鍵三 組雙邊關係是南、北韓、美國與北韓、中國與北韓。日本與俄羅斯在朝鮮半島的 角色相對較弱,34影響力也遠不如中美兩國。尤其在朝核問題上,如「六方會談」 的前身「四方會談」主要參與國也是中國、美國與南、北韓。35另外,在對北韓實. 政 治 大. 施經濟制裁之前的糧食援助方面,主要的資助國仍以中、美與南韓為主(北韓核試. 立. 後,現在中國為主要資助者)。因此,未來在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互動關係,基本. ‧ 國. 學. 上仍未能脫離此四邊框架。換言之,身為朝鮮半島上最重要也最強大的中、美雙. y. sit. io. er. 二、研究方法. Nat. 掌控者」。. ‧. 方都希望能夠主導朝鮮半島局勢,因為若能掌控朝鮮半島,便是東北亞的「局勢. 本研究預劃使用的研究方法為「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與「文獻分. n. al. 析法」(document analysis)。. Ch. engchi. i Un. v. (一)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郭生玉認為「歷史研究法」是學界相當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的做法是 從歷史的角度切入,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36在英語中,「歷史」擁有著 多種不同的意義,首先,它指過去的事件,及實際發生之事件;其次, 「歷史」是. 33 34. 35. 36.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 ,問題與研究,第 40 卷,第 1 期(2001 年 2 月),頁 1-3。 林正義, 「東北亞安全潛在威脅與發展」 ,蕭新煌、劉復國主編,2006 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 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 年),頁 113。 日本與俄羅斯試圖加入朝鮮半島「四方會談」(Four Party Talks,包括南、北韓與美國、中國)的 架構,希望增加朝鮮半島事務的發言權,避免在其他相關議題上淪為被動的局面。參見,黃奎 博, 「美國與亞太關係:反恐優先、穩定第一」,李英明主編,2002-2003 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 (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 年),頁 77。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1996 年),頁 18。 - 16 -.

(23) 第壹章 緒論 各歷史學家對同一事件,站在不同角度所做的紀錄與敘述,最後, 「歷史」更是一 門學科,為一個研究的領域。學者邱為君認為,歷史已經發展出一套方法和概念, 通過這些方法和概念,歷史學家搜集過去事件證據並加以評價,進行有意義的討 論。37綜上,藉由歷史事件來歸納出經驗法則,對正在發生的事件比較及判斷,進 而預測欲研究問題的答案或未來發展趨勢,依照「求同」或「求異」原則發掘在 不同時空下,各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自 1972 年中美關係正常化後,迄今已歷 40 年,兩國關係隨著時空轉換,各時期的國家政策也跟隨著決策者的更替、執政 團隊的意識形態而有所不同,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件均是本研究可參考的素材。 (二)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政 治 大. 國際形勢與歷史事件是國際關係的現象,國際關係理論是對這些現象後面的. 立. 規律作出解釋,而研究方法則是獲得這些理論解釋的手段。38文獻分析法是根據相. ‧ 國. 學. 關的文獻進行分析,為最普遍的收集資料方式,39並針對各門各類的文獻「以系統. ‧. 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已確定過去事件的正確性和結論,進. y. Nat. 而了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將來」。40本文擬對東北亞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各. er. io. sit. 學派對權力平衡理論之運用解釋、主要會議決策、專書出版品、各時期主政者回 憶錄、各類學術專(期)刊、官方或民間網站以及報章雜誌相關報導等資料,進行. al. n. iv n C 分析、比較、綜合與彙整,並從理論與實務等面向分析,辨別資料的真偽,據以 hengchi U 推敲其淵源及對後世的影響,期能使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現況。.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從事論文研究,首先須就囊括的範圍做明確界定,確保文獻蒐整的精度與閱 37 38. 39 40. 邱為君,史學方法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年),頁 2。 秦亞青、閻學通、張文木、時殷弘、馮紹雷,「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筆談」 ,中國社會科學,第 145 期,(2004 年 1 月),頁 82-83。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4 年),頁 7。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出版社,2002 年),頁 138。 - 17 -.

(24) 第壹章 緒論 讀理解的深度,藉以判讀各行為國在當時採行政策之真正意涵及動機,提高本研 究可信度,本文探討主題為「論中美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比較-以權力平衡角度分 析」,其範圍涵蓋時間與內容等兩部分,列述如下。 (一)時間範圍 本文將由「冷戰後」時期切入,比較自 1991 年蘇聯瓦解「兩極均勢」體系崩 解後迄今 2011 年的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政策。在這段時間,中國在經歷了鄧小平、 江澤民、胡錦濤等時期的集體領導後,對朝鮮半島無論是南韓的盧泰愚、金大中、 盧武鉉;李明博及即將就任的朴瑾惠;或者是北韓的金氏世襲政權,無論在外交、 戰略、經貿的方針均有大幅度的改變。而美國經歷了幾次政權的更迭後,從老布. 政 治 大. 希時期延續迄今的北韓核武問題,柯林頓政府對南韓的外交、經貿問題,小布希. 立. 至歐巴馬主政時期所討論的美韓 FTA(Free Trade Agreement)協定爭議與泛太平洋. ‧ 國. 學. 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等議題,所採行的政策更是大相逕庭。鑑. ‧. 此,本文將時間範圍定義為「冷戰後」 ;因為,中、美在此地的戰略布局,常隨著. y. Nat. 各自的國內環境與國際戰略態勢而變動不已,故對時間範圍之界定更要明確,方. er. io. (二)內容範圍. sit. 可避免重點偏離或主題失焦之慮。. al. n. iv n C 本文的內容置重點於冷戰後的在朝鮮半島中美的權力平衡關係,為使本研究 hengchi U. 內容能夠聚焦於特定領域,特別著重於中國、美國與南、北韓之間對於「朝核問 題及外交、戰略、經貿」等議題的應對政策與權力競逐,佐以新現實主義的「權 力平衡」理論解釋兩國間在東北亞及朝鮮半島所施行的各項政策與行為的背後動 機,納入兩岸學者觀點、觀察家意見分析、學者專家專文著作等,以強化本文的 概念架構。 二、研究限制 論文研究幾乎都會遭遇到研究限制的問題,本論文主要研究限制有下列二點: (一)文獻蒐羅的限制 本文的研究主題為中、美兩國與南、北韓在朝鮮半島上的政策比較,因筆者 - 18 -.

(25) 第壹章 緒論 無法親赴大陸地區與北韓實際進行考察及獲取官方第一手資料,僅能就所蒐獲之 各項文獻與網路資訊進行分析;另外,撰寫論文時常要分析大量的文獻資料與研 究相關歷史事件及脈絡並推敲、研究各時期階段現象,對未來局勢的發展加以預 測。在資料的篩選上,本論文的資料來源多來自各圖書館的相關圖書、回憶錄、 論文、期刊、官方與非官方出版品、報紙與網路資料等等,因本論文的資料蒐集 因涉及國防、軍事與戰略佈署範疇,數據多引述逾期解密或民間研究機構的臆測, 在可性度上仍有討論空間,惟筆者僅能儘可能從所或文獻資料與即時相關報導中 交叉比對、驗證以求取最有參考價值的資料,藉以支持本研究論點之可信度,此 為第一個現制因素。 (二)單一理論的限制. 立. 政 治 大. 雖然單一理論的運用,能提供單一議題的精準研究結果,使欲探究的主題單. ‧ 國. 學. 一明確,不易失焦。不過,因國際關係的錯綜複雜,國家間之互動彼此相互牽引,. ‧. 各門派立論不同,並非單一理論可以全部涵蓋。本文採用新現實主義的「權力平. y. Nat. 衡」理論為立論依據,但在國際體系的各個行為者的行為動態卻無法一概而論,. er. io. sit. 摩根索認為權力平衡理論的不足之處為:第一,不確定性,因為權力無法「量化」 故沒有任何可以完全信賴的方式可供測量、評估與比較既有的權力。第二,不真. al. n. iv n C 實性,因為國家領導者試圖藉由取得優勢並使國家強大來確保其不安全感,而非 hengchi U 力量的均衡。第三,不洽當性,國際關係的穩定與信心並非來自均勢,過度強調. 反而忽略知識與道德等普世價值對國家行為的限制。41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國家都 追求權力平衡,而是國際關係現況與所處週邊局勢促使調整國家整體政策以尋求 力量上的「均勢」以確保安全。因為在政策上,國家並不會以追求達成權力平衡 為施政目的,而是以整體國力超越其他國家或達成其他政治目的為基準,例如: 鞏固內部領導威望、呼應國內民意、建立民族自信、塑造強國形象與追求安全目 標的心理滿足感等,不一而足。故就單一「權力平衡」理論而言,仍難以涵蓋各. 41. James E.Dougherty&Robert L.Pfaltzgraff , Jr.,Contenting Theoris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AComprehensive Survey,5th edition(New York:Priscilla McGeehon,2001),p.43 - 19 -.

(26) 第壹章 緒論 個面向,是為本文的第二個限制因素。.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一、研究流程 本論文之研究流程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圖 1-1、冷戰後中美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比較-以權力平衡理論探析之研究流程圖 - 20 -.

(27) 第壹章 緒論 二、章節安排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各章節安排與探討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主要包含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途徑與方 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流程與及章節安排。並以下列四個目標做為本研究之 預期研究成果:(一)探討中、美自冷戰後迄今對朝鮮半島的政策;(二)以權力平 衡角度分析在中、美共管亞洲的戰略結構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三)中、美對朝 核危機的策略;(四)六方會談未來走向及發展。 第二章主要針對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朝鮮半島地處海陸交界為陸 權國家與海權國家戰略跳板,堪稱兵家必爭之地,從朝鮮半島的局勢變化最能敏. 政 治 大. 銳反映出國際間強權政治的互動關係。本章藉中、美各時期的主政者與執政團隊. 立. 對朝鮮半島之政策回顧,包括對南、北韓在軍事、政治與經濟上的互動;以及中、. ‧ 國. 學. 美現階段對朝鮮半島上各勢力交往現況從各相同點或差異點來分析各方勢力之利. ‧. 益衝突及權力平衡戰略。. y. Nat. 第三章主要論述核子武器與導彈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威脅對國際安全問題造. er. io. sit. 成的重大隱憂,本章針對中、美對朝核危機之應對作為加以探討包括:北韓發展 核武需求之理論分析與發展核武的時空背景;並針對朝核危機之沿革始末,第一、. al. n. iv n C 二次朝核危機回顧、六方會談發展進程與現況、中美對朝核危機的應對策略、對 hengchi U 朝核危機及六方會談未來走向及發展做探討。雖然中美兩國在全球的其他議題雖. 然仍有眾多爭議,綜觀雙方對朝核危機時的態度,或許在朝核問題上早已取得「朝 鮮半島無核化」、「核不擴散」與維持「東北亞區域穩定」等大方向的共識。 第四章主要論述中、美對朝鮮半島之策略研究,基本上中、美兩國是東亞及 朝鮮半島事務最重要、最強大的參與者,只要中、美關係良好,共同促進安全合 作將有助於朝鮮半島的穩定,有利於各自達成其在東亞的目標。本章比較中美在 朝鮮半島的軍事、外交與經貿政策,就現況中美未來各項政策的走向預測作為本 章結論。 第五章主要在總結本論文的整體心得,並對目前中美兩國在東北亞的權力消 - 21 -.

(28) 第壹章 緒論 長、朝核危機對中美戰略布局之影響做一全面探析,並對本研究進行總檢討及提 出個人心得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22 -. i Un. v.

(29) 第貳章 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 第貳章 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 朝鮮半島地處海陸交界為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戰略跳板,堪稱兵家必爭之 地,從朝鮮半島的局勢變化最能敏銳反映出國際間強權政治的互動關係。蘇聯在 冷戰時期因全力投入共產主義對歐洲的滲透工作,對朝鮮半島的事務除了少數對 北韓的經援與軍事援助外,實在著力不深,故在此期間,中、美兩國堪稱對朝鮮 半島事務最重要也是最強大的參與者。為了解此地對中、美之間的戰略意義以及 互動關係,本章探討重點將由冷戰期間切入,探討自 1950 年韓戰爆發後至 1991. 政 治 大. 年冷戰結束前,兩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回顧以及對日後局勢的影響。 一、朝鮮半島分裂之肇因. 立. ‧ 國. 學. 朝鮮半島的分裂為二戰時期之遺緒。1945 年 2 月英、美、蘇三國領袖為討論 戰後歐洲的政治、軍事與建立戰後國際和平機構問題,於雅爾達舉行會議。當時. ‧.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為避免對日戰爭中美軍之過度犧. y. Nat. sit. 牲,便勸誘蘇聯參加對日作戰;蘇聯同意對德戰爭結束後即對日宣戰,並提出對. n. al. er. io. 日作戰的代價,除在中國尋求利益外,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以北緯 38 度線劃分. i Un. v. 戰區,各自派兵進入。美國承接 38 度線以南,蘇聯則控領 38 度線以北,各自負. Ch. engchi. 責戰區內解除日軍武裝之任務。1然此軍事上的權宜之計,卻提供了蘇聯扶植共黨 勢力的機會。1945 年 8 月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在日本正式投降 前,蘇聯便立即對日宣戰,同時揮軍進入朝鮮半島;在紅軍司令官柯洛科夫的指 揮下,進駐朝鮮北部並解除日軍的武裝。接著金日成等 300 多名共產黨人也隨蘇 軍進入平壤,在蘇聯的操縱下,成為北韓地區的共產先鋒。同年 9 月美軍進駐朝 鮮南部,由第 24 軍團司令約翰‧哈奇(John R. Hodge)中將,接受日軍投降。接著 韓國海外臨時政府駐美代表李承晚和托庇於中國的韓國臨時政府的金九與李始榮. 1. 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4 年 12 月),頁 9。 - 22 -.

(30) 第貳章 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 也返國。2 因此,朝鮮半島各自成立新的政治體制,南朝鮮是以李承晚為首的「大韓民 主共和國」,北朝鮮則是以金日成為主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3朝鮮半島 從此進入分裂時期。 二、韓戰爆發原因與經過 韓戰的影響牽動著冷戰時期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因此,進入本章 之前須先就韓戰的爆發的原因、作戰經過以及對朝鮮半島爾後局勢之影響作探 討。經歸納有四個主要原因:(一)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將防務重心放在歐洲,以防 止國際共產主義向東擴散,卻忽略遠東地區朝鮮半島的戰略重要性。從 1947 年 3. 政 治 大. 月 2 日美國宣布了「杜魯門主義」積極支援歐洲制衡蘇聯擴張,並對共產世界展. 立. 開「圍堵政策」 ,在美國協助希臘、土耳其後的三個月又提出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 ‧ 國. 學. 畫。4另外,1950 年 1 月 15 日美國國務卿丹‧艾奇遜(Dean G.. Acheson)在全國記. ‧. 者」俱樂部的演講中強調: 「美國在太平洋的防衛線是從菲律賓開始,向北延伸至. y. Nat. 琉球群島、日本、阿留申群島至阿拉斯加本土」 。5這個訊息使北韓認為發動統一戰. er. io. sit. 爭的時機已經成熟。(二)蘇聯撤軍後,北韓接收了戰後日軍與蘇聯所留下的軍需 物資及武器,再加上史達林有計畫的協助北韓整建軍備,相形之下,南韓的武裝. al. n. iv n C 力量則顯得不堪一擊,因此戰爭開始不到兩個月,北韓軍隊已經控制南韓百分之 hengchi U 九十的領土及人口,若非美軍率領聯合國部隊強勢介入,南韓恐已覆滅。(三)當 時南韓正窮於應付國內罷工、暴動,政府必須付出全部的心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及 通貨膨脹問題,6(四)金日成在經過半年的軍事及外交準備(如表 2-1),順利取得 了蘇聯與中國的支持,終於在 1950 年 6 月 25 日揮軍對北韓發動攻擊企圖一統朝 鮮半島。 2 3. 4 5 6. 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頁 11-16。 Terence Roehrig 著, 「北韓的行為評估:高峰對話測意圖」 ,Edited by Uk Heo/Shale A.Horowitz 合編,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亞洲衝突 南、北韓、台海、印巴,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 年 10 月),頁 127。 Richard B.Morris 著,楊宗翰譯,美國歷史文獻,(香港:今日世界出版,1970 年 11 月),頁 222。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23 January,1950,pp.111-118.see also Dean G..Acheson,pp.462-467. 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頁 17。 - 23 -.

(31) 第貳章 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 日期. 韓戰前美國、蘇聯、中國、北韓之外交互動. 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杜魯門主義」不包括朝鮮半島在內的遠東戰 略,支援歐洲制衡蘇聯擴張,訂定對外政策方向。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依循「杜魯門主義」之美國對外政策,將朝 1950.01.15 鮮半島排除在美國東亞防禦線之外。 1950.01.05. 1950.01.17 金日成向蘇聯表示南侵的計畫,並要求與史達林會面。 蘇聯駐北韓大使向蘇聯外長維辛斯基報告金日成預劃武力南侵的想 法。 史達林密電北韓大使,願意與金日成商議南侵統一計畫,首次明確 1950.01.30 表示願意協助此次的軍事計畫。 金日成接獲史達林同意進攻南韓的電報,蘇聯駐北韓大使即著手安 1950.01.31 排金正日與史達林的會晤。 金正日率領軍事訪問團密訪蘇聯,訪問期間歷時兩個月,制定了北 1950.03.30 韓南侵的作戰方案。 1950.01.19. 立. 政 治 大. 1950.04.25 金正日率領軍事訪問團返回北韓。. ‧ 國. 學. 1950.05.13. 金日成訪問北京,毛澤東確認史達林對北韓的支持後,答應如果美 國參戰並越過北緯 38 度線,中國將派兵支援。. ‧. 1950.06.25 北韓人民軍在北緯 38 度線集結,北韓南侵,韓戰爆發。. Nat. sit. y. 表 2-1 韓戰前美國、蘇聯、中國、北韓之外交作為一覽(作者整理). n. al. er. io. 戰爭伊始,北韓的南侵部隊以勢如破竹之勢攻取漢城,在兩個月內迫使南韓. i Un. v. 政府遷到了朝鮮半島最南端的釜山。1950 年 9 月 15 日,美軍在道格拉斯‧麥克阿. Ch. engchi. 瑟將軍(Douglas MacArthur)的指揮下,於北韓主攻部隊的仁川登陸,終於將北韓 的入侵部隊逐回 38 度線以北。7仁川登陸戰後,戰爭局勢丕變,美國與南韓聯軍此 刻不僅止是在 38 度線以南保衛南韓而已,其攻勢持續向北挺進,當聯軍攻勢逼近 鴨綠江時,中國發出警告,表示無法容忍美國與南韓聯軍過度接近邊界,後續並 以美軍指揮官置之不理為由,發起越界攻擊,1950 年 10 月 8 日毛澤東以軍事委員 會主席名義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抗美援朝志願軍」 ,迅速 向朝鮮邊境出動,8成功迫使美、韓聯軍退到 38 度線以南。到了 1951 年元月初,. 7. 8.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有限公司,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授權出版,2000 年 3 月),頁 133。 歐陽國南、王陸桓著,「中國出兵韓戰之戰役研究」,國防雜誌,第 24 卷第 2 期(2009 年 4 月), - 24 -.

(32) 第貳章 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 雙方的對峙線回到了 1950 年 6 月大致相同的態勢,爾後的戰鬥進展基本上是沿著 38 度線的小幅拉距,雙方陷入僵局,均無具體斬獲。1953 年 7 月,美軍逕與北韓 簽署停戰協定,中止戰火,南韓總統李承晚則拒絕簽屬該協定。9歷時三年多的韓 戰終於結束,也為美、蘇冷戰拉開了序幕,日後中、美關係的連結也因中國參與 韓戰而推遲了 30 年,對朝鮮半島政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中國之朝鮮半島政策回顧 朝鮮半島是東北亞最重要的戰略緩衝區及海、陸權國家相互擴張勢力的灘頭. 政 治 大. 堡。歷史上,週邊大國的權力競逐經常在此區域引爆,例如「中日甲午戰爭」 、 「日. 立. 俄戰爭」以及冷戰時期代表中、美的代理戰爭「韓戰」等戰役,曾在此爆發的衝. ‧ 國. 學. 突次數眾多,直至今日,此處仍是週邊強國所覬覦的戰略要地,10能掌握此地,就. ‧. 能主宰東北亞的政局發展。二戰後,蘇聯遞補了日本在東北亞及朝鮮半島的權力 真空,赤化北朝鮮及培養金日成政權,僅是蘇聯意圖掌握朝鮮半島的步驟之一,. y. Nat. io. sit. 鼓動金日成發動南侵戰爭企圖統一並控制朝鮮半島才是最主要目的。111949 年甫建. n. al. er. 政的中共雖不願捲入戰爭卻立即組織「抗美援朝志願軍」支援北韓也是意識到上. Ch. i Un. v. 述原因。兩國因韓戰的連結,使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一面倒」向北韓。政治. engchi. 大學邱坤玄教授指出: 「中共決定加入韓戰是為了保障東北的國防安全,避免邊界 出現敵對政權;此外,藉調動軍隊清除高崗在東北的親蘇勢力,也是考慮因素」, 12. 由此得知之中國亦是為了保有這塊戰略緩衝區才出兵朝鮮半島。因此,自 1953. 年韓戰結束後至 1980 年之間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採取的政策仍偏袒於北韓。 127 頁。中國自從韓戰爆發後便以確保國家安全為首要考量因素,組建「東北邊防軍」 ,因應東北 地區可能發生不可掌控的變化,隨著朝鮮半島逐漸不利於北韓,逐次加強防衛東北的軍事力量。 9 Terence Roehrig 著, 「北韓的行為評估:高峰對話測意圖」 ,Edited by Uk Heo/Shale A.Horowitz 合編,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亞洲衝突 南、北韓、台海、印巴,頁 127。 10 邵毅平,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8 月),頁 4-5。 11 1945 年蘇聯在雅爾達會議中獲得具體成果利益。外交部情報司,雅爾達會議會議秘密文件-有關 中國及遠東部分,(台北:外交部情報司編譯,1955 年 3 月),頁 58。 12 邱坤玄, 「中共外交政策」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7 年 7 月), 頁 147。 - 25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We do it by reducing the first order system to a vectorial Schr¨ odinger type equation containing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n matrix potential coefficient as in [3], [13] and use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