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反應爐及一座再處理工廠,美國推測北韓加利用這些設施生產鈽元素,預估年產 值 18 至 50 公斤,可製造 2 至 7 枚核彈,64與轟炸長崎的原子彈相仿,布希與柯林 頓政府為防止朝鮮半島再次爆發戰爭與核武擴散,不得不對北韓採取較為謹慎的 因應之道,而將「北韓引進國際社會」列為優先目標,65並做出了一連串讓步。但 美國的懷柔政策顯然失敗,國際原子能總署於 1992 年 5 月開始對北韓進行臨時性 檢查與例行檢查。1993 年 2 月該署為確認北韓核廢料在處理後所獲鈽元素的數量,

並要求北韓開放兩處可疑的設施,以便進行特別檢查,北韓拒絕同意並於同年 3 月 12 日宣布退出「核子武器不擴散條約」,66因而爆發了第一次核武危機,經過中 國的斡旋與美國的讓步還是沒能讓北韓放棄核武,對美國而言,對其防止核武擴 散的戰略可謂徹底失敗。

第三節 中美在朝鮮半島之互動

冷戰時期,因「美、蘇爭霸」主導了當時國際政治的權力板塊,引發所屬陣 營成員國的利益糾葛與武裝衝突,67在歐洲地區為北約與華約的軍事對峙;在亞太 區域則引起韓戰與越戰的爆發,造成南、北韓對立、越南政權共產化,中、美關 係正常化因此推遲數十年,甚至差點再度爆發全球性的戰爭。中、美雙方在朝鮮 半島上的互動也延續冷戰對峙的壁壘分明,直接影響了南、北韓的互動關係。而 朝鮮半島是中、美兩國之在東北亞戰略的重要環節,在此地的互動以兩國外交政 策走向為依歸,以下就冷戰時期中、美在朝鮮半島的交往情形提出說明。

一、中美外交政策演變

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演變區分為兩階段:

(一)中、美對峙時期(1950 年至 1971 年):此時期的中、美關係在「美、蘇爭霸」

(2005 年),頁 46。

64 朱松柏,「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 33 卷,第 7 期,(1994 年 7 月),頁 2。

65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頁 242。

66 朱松柏,「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問題與研究,第 33 卷,第 7 期,(1994 年 7 月),頁 2-6。

67 劉必榮,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台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 9 月),頁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冷戰框架下,仍以政治意識型態的對抗為主,因此在亞洲地區兩國也曾多次爆 發衝突。第一,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中國派遣抗美援朝人民志願軍赴朝鮮半島 抗擊以美國所率領聯合國聯軍,鑒戰 3 年多至 1953 年方簽署停戰協定,結束中、

美軍事衝突。雖然中國已從北韓全面撤軍,但美國為落實圍堵戰略,仍堅持維持 在南韓駐軍,使朝鮮半島衝突延續至今,68成為東北亞爭端的未爆彈。第二,韓戰 爆發後,美國為防止中國勢力趁機攻打台灣,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宣佈 台灣「中立化」且地位未定,直接干涉中國內戰和內政,派遣麥克阿瑟訪華與蔣 介石洽商共同保衛台灣與美台軍事合作事宜,1954 年並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實際控制了台灣,並意圖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69第三,1964 年美國發動越戰,至 1968 年美軍調動 50 萬大軍壓境威脅中國國防安全,因此,

中國全力支持北越對抗美國介入越南內戰,包括物資援助和軍隊參與。美國的越 戰失利,其國內和國際反戰浪潮高漲。尼克森當選總統後。1972 年全面改善中、

美關係,並於 1975 年美國結束越戰。在此階段的中、美關係以政治意識型態而對 抗 20 年,以共同的國家安全利益而走向全面合作關係。70

(二)中、美聯合抗蘇時期(1972 年至 1991 年):這 20 年的中、美關係仍處冷戰 框架下,為了各自的國家安全與利益,以戰略合作聯合對抗蘇聯,促使兩國合作 有以下兩點:(1)中、蘇關係因國家利益出現分歧,1960 年 7 月蘇聯單方面而且極 為突然地召回所有在中國的蘇聯專家和顧問。短短一個月內,撤出 1390 名專家,

並廢除 200 多項科技合作項目,撕毀 300 多個合同及合同補充書。這項行為對中 國的打擊極大,直接影響到經濟、國防、文教、科研等部門的建設,71此後中國指 稱蘇聯為社會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中、蘇關係全面破裂,兩國邊境陳兵百萬相

68 韓戰後期,因李承晚政權不願簽定停戰協定,因此當時停戰協定所簽署的國家為美國、中共與 北韓。1953 年 7 月 27 日,「聯軍總司令」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將軍和「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金日成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因此,南、北韓雙方從 未正式簽署「和平協定」。朱松柏,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頁 22。

69 關於韓戰前後美國對台灣政策轉折請參見,陳一新,「台美中三邊關係發展與互動」,張五岳主 編,中國大陸研究,頁 222。與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頁 84-89。

70 陳一新,「台美中三邊關係發展與互動」,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頁 225-226。

71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頁 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互對峙,1968 年蘇聯出兵捷克與 1969 年「珍寶島事件」衝突後,中國因感受蘇聯 軍事威脅日大,為避免兩面受敵,遂有「聯合次要敵人」之戰略改變。72毛澤東發 動「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人民戰爭」的總動員應對,中、蘇戰爭有一 觸即發之勢。(2)1950 年至 1960 年的 20 年間是美、蘇軍備競賽最為激烈的時期。

1957 年 10 月蘇聯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Sputnik)和洲際彈道導 彈,軍事科技率先領先美國。隨後美國領先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的核子威懾能力,

雙方在核子軍備競賽中分庭抗禮。70 年代初蘇聯的核武器和美國並駕齊驅,美國 與蘇聯在 1972 年簽署限制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然而在 歐洲地區,以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部署了常規兵力三倍於北約的軍力,美國以研 發戰術核武器中子彈應對蘇聯共產集團的軍備優勢。戰術核武器降低了使用核武 器的門檻,核戰爭的陰影籠罩全世界,雙方的衝突有一觸即發之勢。尼克森繼任 後認為西方世界需要拉攏中國加入以應對蘇聯集團的威脅平衡。(3)1970 年代,蘇 聯加緊支援越南,又出兵阿富汗,中、蘇關係緊迫,中國也就順應尼克森總統、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與布里辛斯基的聯中制蘇策略,在中美關係正常化 後,鄧小平隨即訪美。緊接著中國於 1979 年發動「懲越戰爭」,1980 年與北約國 家一同抵制了莫斯科奧運,還讓美軍在新疆建立兩個對蘇聯的監聽站。73(4)中、

蘇關係決裂後,中國於 1964 年 10 月 16 日於新疆羅布泊試爆原子彈成功,1966 年 10 月 27 日發射核彈頭的彈道載具試驗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顆氫彈試驗成 功,1970 年 4 月 24 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1980 年 5 月發射陸基洲際彈道 導彈試驗成功。74兩彈一星研發成功等於正式向美、蘇等核武國家宣告中國的軍事 嚇阻能力的提升,建立了基本「第二次打擊能力」的報復性核威懾力量。(5)隨著 1960 年代第三世界國家的相繼獨立以及和法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建交,大幅

72 關中,美國與中共:充滿變數和矛盾的關係,(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建基金會,1992 年 9 月),

頁 17。

73 張登及、王似華,「中美建交三十年:北京對美政策與雙邊關係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 32 期,

(2010 年 10 月),頁 59。

74 新中國檔案:中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之軍事技術史網站,參見,

http://www.mod.gov.cn/hist/node_41249.htm,檢閱時間:101 年 2 月 11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提高中國之國際地位。1971 年聯合國大會更恢復了中國的席位,擴大在外交領域 與影響力。75基此,美國總統尼克森於 1972 年 2 月訪華,簽訂「上海公報」,為中、

美關係邁向新的里程。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76以權力平衡為共同的國家安全 利益而聯合,進入戰略合作共同對抗蘇聯時期。西方國家期望借助中國的在歐亞 大陸的地緣戰略地位、豐沛的人力、物力、軍力和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77進而牽 制蘇聯的霸權擴張。中國同時推行「改革開放」政策,80 年代展開和西方國家的 交往,以西方世界為依托,致力於全面經濟建設。

二、中美在朝鮮半島的共同目標與利益衝突

中、美兩國在冷戰期間之朝鮮半島政策延續韓戰後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 方面對南、北韓的支持,間接造成兩韓之間的維持均勢無法相互併吞。先姑且不 論兩國之戰略所圖為何,朝鮮半島對兩國之東北亞戰略規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 位,因此均投注大量的資源以確保在此區域的利益,以下就兩國在朝鮮半島之政 治、戰略及經濟等領域之共同目標與衝突作分析。

(一)中美在朝鮮半島計有以下的共同目標:1.維持朝鮮半島穩定,無論從軍事、

外交及經濟的面向而言,朝鮮半島的穩定與否均直接關係到中、美兩國的國家利 益,基於各種理由必須維持本區域的和平,這個目標的重要性在中美關係正常化 之後更加凸顯,1970 年代正值中、美兩國對彼此政策轉向的重要轉捩點。美國因 考量蘇聯在軍備競賽的領先地位與尼克森上台後推動「尼克森主義」要減少在亞 洲的干預,極力準備脫離越南戰場,平復國內反戰聲浪;另一方面,中、蘇共因 邊境衝突發生「珍寶島事件」,並感受蘇聯軍事威脅逐漸增加。鑑於客觀需求上雙 方具有相互合作的條件,因此,在朝鮮半島議題上顯得轉圜空間較大,當時中、 美

75 Evan S.Medeiros,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 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 年 5 月),頁 40-41。

76 李志綏,毛澤東的私人醫生回憶錄,頁 540-544。

77 中共以戰略合作聯美抗蘇而定位,中共的對外策略區分為六個時期,一、聯蘇反美階段 (1949-1956),;二、中共與蘇聯矛盾表面化(1956-1960);三、反美反蘇階段(1960-1969);四、聯 美反蘇階段(1969-1976);五、拉攏第三世界階段(1954-迄今);六、鄧小平時期(1976-1989)。張亞 中、李英明合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年 4 月),頁 136-1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朝鮮半島之主要衝突點在於南、北韓懸而未決的矛盾關係,為避免重蹈韓戰覆

在朝鮮半島之主要衝突點在於南、北韓懸而未決的矛盾關係,為避免重蹈韓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