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伍章 結論

本文的目的在探討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戰略演進與現況,在先前 的章節裡,分別探討了雙方在冷戰時期之朝鮮半島政策、對朝核危機之應對策略 以及冷戰後之政策比較,並以「權力平衡」理論解釋兩國在此的歷史互動軌跡、

現階段互動情形與預測未來發展等。筆者在本章將總結先前研究分析結果提出研 究回顧與心得。

第一節 研究回顧

本文在第貳章「冷戰時期中美之朝鮮半島政策」中曾就韓戰的爆發對朝鮮半 島及未來東北亞局勢之影響進行探討,除造成美國與中國在冷戰期間東亞長達 20 幾年的敵對態勢。雙方陣營為防範對方發動戰爭,美國與日、韓聯結建立「圍堵 戰略」以對抗中國、蘇聯與北韓的同盟,形成南、北三角的國家聯盟對峙,因為 集團間力量的「力量平均分佈」形成「權力平衡」態勢。亨利‧季辛吉(Herry Kissinger) 認為:「權力平衡的目標不是維持世界和平,而是在國家間進行適度調節,從而實 現穩定。」朝鮮半島的分裂與對抗,源自於二戰結束後美、蘇的權力劃分,而冷 戰時期的兩極均勢對抗,權力平衡維持著區域的穩定,使朝鮮半島處在「危險的 和平」之中。因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在權力平均分佈與平等對稱的情況下,

沒有單一國家或國家聯盟擁有更大的力量足以攻擊或戰勝另一個單一國家或國家 聯盟,最有可能達到和平與穩定的狀態。上述論點應可支持冷戰期間中、美在朝 鮮半島未進一步爆發衝突的理由。即使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後,在朝鮮半島上仍 有各自的戰略利益考量。

誠如美國學者肯特‧卡德爾(Kent E. Calder)所言「朝鮮半島具有東北亞危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弧線的樞紐地位」,1不論韓戰結束抑或冷戰終結,仍然發揮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大棋盤」中提到:「朝鮮半島會再次成為中美 兩國敵對的源頭其統一或分裂也將持續影響美、中、日三邊關係。」2說明了朝鮮 半島的和平局勢仍是影響東北亞區域穩定的關鍵因素,其本身並不具有影響中美 兩國在全球整體戰略平衡的能力,然在強權間利益考量下,朝鮮半島仍為極具戰 略價值的戰略緩衝區。中國加北韓對抗美國加南韓所組成的平衡結構乃是必然的 合作選項,橫亙整個冷戰時期仍無法打破這模式,因此,便可得到「權力平衡」

理論在冷戰時期的朝鮮半島,的確使雙方勢力達到平衡。即使南、北韓仍處心積 慮運用各種方式想併吞對方,但朝鮮半島局勢並未如雙方領導人所算計,擴大為 全面戰爭演變成二次甚至第三次韓戰,其主要原因應為中、美相互採取嚇阻戰略 奏效的原故,因為韓戰結束後有一段時間中美雙方均保持緊張的對抗態勢,原因 為美國認為北韓可能再次發動南侵,中國仍會再度支持北韓;中國也認為美國在 南韓的各種政治、軍事與經濟支援等行為都是為了協助南韓來進攻北韓作準備,

為了防止對方先發動戰爭,不使自己處於被動狀態,中美雙方在朝鮮半島各自建 立軍事同盟,中國透過各種政治途徑警告美、韓不要輕越雷池一步,美國在南韓 境內也駐紮了軍隊並部署核武器以加強嚇阻力量。鑒於韓戰結束後中、美都付出 慘重代價,且各自盱衡當時所處國際局勢與國內政情均認為不適合再重蹈韓戰覆 轍,中、美在缺乏溝通管道與充滿敵對意識的狀況下,卻巧合的同時實施嚇阻戰 略,間接維持了朝鮮半島的和平。中、美相互嚇阻策略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 兩國在相互對抗的情況下仍存「維持朝鮮半島和平局面」的共同利益,在這個目 標的驅使下,雖然冷戰期間南、北韓領導人均曾向盟國提出協助支援統一作戰的 要求,但中、美卻「巧合」的維持了一定的「默契」,不實際給予支持也不升高衝 突,更在冷戰的中、後期開始鼓勵南、北韓和平對話以協助緩和緊張氣氛。畢竟 嚇阻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戰爭,如果戰爭爆發將危害中美兩國的利益,也意味著

1 Kent E. Calder 著,戴保羅譯,亞洲致命危機,(台北:經典傳訊文化,1998 年),頁 45。

2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TheGrand Chessboard),頁 2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嚇阻戰略的失敗。

在和平穩定與爆發戰爭的面向上「權力平衡」與「安全困境」是現實主義所 主張之一體兩面,當國家與國家落入戰略競爭與軍備競賽的同時也是在「打破」

與「修復」彼此間的權力平衡。在平衡的國際體系裡面,國家基於對現狀的不安 全感而欲比其他國家獲得更多力量,於是它會尋求武力擴張以尋求更大的安全保 障。如:北韓企圖消滅南韓就是為了尋求在朝鮮半島的安全環境,但卻引起美國 率領聯合國部隊參戰,惡化北韓本身的安全環境造成差點被消滅的困境。另外,

美國的參戰目的,也是擔憂共產主義擴散將壓縮自身在太平洋的安全環境才參與 韓戰,至於中國參戰更是以確保北韓這個戰略緩衝以維護自己的安全環境為考 量。最後參戰的各國還是在 38 度線附近拉鋸,回到平衡的起點。因此,從以上分 析可知韓戰驗證了從「安全困境」到「權力平衡」的演進模式,流程如下:

平衡(北韓與南韓在 38 度線對峙)→失衡(北韓發動越過 38 度線發動南侵戰爭並差 點消滅南韓)→失衡(美國協助南韓反擊越過 38 度線) →平衡(中國加北韓與美國 加南韓在 38 度線對峙)

再回到冷戰時期朝鮮半島的中、美與南、北韓對峙關係,韓戰帶給了中美兩 國深刻教訓的結論是肯定的,在冷戰嚴峻的國際情勢下根據自身需求構成了朝鮮 半島的「權力平衡」。中、美基於不願再次捲入紛爭的前提下,「巧合的維持了一 定的默契」,雖然兩國曾多次陷入「安全困境」的危局之中,但在當事國衡量當時 國際局勢與國內政情等主、客觀因素後所採取的作為,也不一定會掉入理論所推 測「進一步爆發戰爭」的結果。即使冷戰後期,蘇聯瓦解,中美兩國也未採取進 一步破壞或容許南、北韓進行改變現狀的行為。總之,不論從權力平衡看安全困 境還是從安全困境看權力平衡,兩者仍會在現實主義所主張的無政府體系間彼此 帶動,只是變動與否仍端看主要行為國(中美兩國)的意向而定。

在第参章「中美對朝核危機之應對」中,朝核問題正式受到世人矚目始 1990 年代迄今已 20 餘年,其中兩次的核武危機均觸動了中美雙方的敏感神經並受到嚴 密關注,雖然最終都以和平收場,但嚴格來看,中、美對朝核問題一直處於見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拆招的被動狀態,總是在北韓發射導彈或核子試爆之後才被迫倉促應對。其實,

冷戰後的美國身為全球唯一霸權並擁有超強軍事力量,在各區域中具備一定的「話 語權」,然囿於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及國內各派勢力的爭論,導致缺乏施力點與未 能掌握處理時機,才陷入這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畢竟,資源多的國家不一定在 國際政治舞台上就最具影響力,若能善用有限資源並輔之以高段的外交策略與手 段,非強權國家也未嘗不可能影響其他強權國家的行為,而北韓就是一個最佳實 例。但是,因為中、美在朝核問題上早有「朝鮮半島無核化」、「核不擴散」與維 持「東北亞區域穩定」等的共識,加上中國對北韓的影響力代為與美國溝通,協 助建立以「六方會談」為架構的多邊談判機制及促成幾次的「美國-北韓」之雙邊 對談;一方面防止西方各國對北韓實施外交、經濟孤立與進行軍事手段,另方面 也挾著對其強大的經濟影響力硬是把北韓拉回了談判桌,因此朝鮮半島雖經歷兩 次核武危機後並未進爆發更大規模的衝突。姑且不論中、美在朝鮮半島上其他的 矛盾與利益衝突,單就朝核問題來看,中美雙方的應對方式算的上合作無間。直 至今日,美國在朝核問題上,對中國的依賴已有一定的比重,才能在兩次核武危 機中將北韓這個「核」未爆彈危機拆解成功。

對中國而言,北韓政權的穩定與否,牽動在朝鮮半島甚至整個東北亞的戰略 規劃,「穩定東北亞」可謂中國所奉行之圭臬,而東北亞的穩定來自於北韓的穩定,

因此維持北韓政權穩定可謂當前第一要務。換言之,北韓核武問題,對中國而言 是可以解決也可以不解決的事情,比起棄核,似乎更重視金正日政權的穩定,中 國的週邊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均擁有核武,中國不會因為北 韓擁有幾枚核子武器而將其視為威脅。雖然一直強調「朝鮮半島無核化」,但實際 上更在乎北韓政權的穩定和金正恩世襲接班後局勢是否能保持穩定。

在美國方面,在歐巴馬上台初期曾在北韓釋出善意,提出只要北韓棄核願推 動關係正常化的條件、簽訂永久和平協定與給與北韓經濟援助等條件,但成效不 彰;後續爆發天安艦與延坪島事件後,美、韓雙方在東部日本海、西部黃海與南 部海域實施火砲射擊演訓,美國亦調動「雷根號」、「喬治華盛頓號」以及「卡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準備隨時因應朝鮮半島的變局,助陣與威嚇意味濃厚。就在 局勢逐漸升高之際,中國評估衝突爆發的可能性,急遣特使斡旋才未進一步爆發 衝突。由此可知,美國對北韓的態度已日趨強硬,大有不惜一戰的態勢,美國會

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準備隨時因應朝鮮半島的變局,助陣與威嚇意味濃厚。就在 局勢逐漸升高之際,中國評估衝突爆發的可能性,急遣特使斡旋才未進一步爆發 衝突。由此可知,美國對北韓的態度已日趨強硬,大有不惜一戰的態勢,美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