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雙方的對峙線回到了 1950 年 6 月大致相同的態勢,爾後的戰鬥進展基本上是沿著 38 度線的小幅拉距,雙方陷入僵局,均無具體斬獲。1953 年 7 月,美軍逕與北韓 簽署停戰協定,中止戰火,南韓總統李承晚則拒絕簽屬該協定。9歷時三年多的韓 戰終於結束,也為美、蘇冷戰拉開了序幕,日後中、美關係的連結也因中國參與 韓戰而推遲了 30 年,對朝鮮半島政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中國之朝鮮半島政策回顧

朝鮮半島是東北亞最重要的戰略緩衝區及海、陸權國家相互擴張勢力的灘頭 堡。歷史上,週邊大國的權力競逐經常在此區域引爆,例如「中日甲午戰爭」、「日 俄戰爭」以及冷戰時期代表中、美的代理戰爭「韓戰」等戰役,曾在此爆發的衝 突次數眾多,直至今日,此處仍是週邊強國所覬覦的戰略要地,10能掌握此地,就 能主宰東北亞的政局發展。二戰後,蘇聯遞補了日本在東北亞及朝鮮半島的權力 真空,赤化北朝鮮及培養金日成政權,僅是蘇聯意圖掌握朝鮮半島的步驟之一,

鼓動金日成發動南侵戰爭企圖統一並控制朝鮮半島才是最主要目的。111949 年甫建 政的中共雖不願捲入戰爭卻立即組織「抗美援朝志願軍」支援北韓也是意識到上 述原因。兩國因韓戰的連結,使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一面倒」向北韓。政治 大學邱坤玄教授指出:「中共決定加入韓戰是為了保障東北的國防安全,避免邊界 出現敵對政權;此外,藉調動軍隊清除高崗在東北的親蘇勢力,也是考慮因素」,

12由此得知之中國亦是為了保有這塊戰略緩衝區才出兵朝鮮半島。因此,自 1953 年韓戰結束後至 1980 年之間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採取的政策仍偏袒於北韓。

127 頁。中國自從韓戰爆發後便以確保國家安全為首要考量因素,組建「東北邊防軍」,因應東北 地區可能發生不可掌控的變化,隨著朝鮮半島逐漸不利於北韓,逐次加強防衛東北的軍事力量。

9 Terence Roehrig 著,「北韓的行為評估:高峰對話測意圖」,Edited by Uk Heo/Shale A.Horowitz 合編,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亞洲衝突 南、北韓、台海、印巴,頁 127。

10 邵毅平,朝鮮半島:地緣環境的挑戰與應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8 月),頁 4-5。

11 1945 年蘇聯在雅爾達會議中獲得具體成果利益。外交部情報司,雅爾達會議會議秘密文件-有關 中國及遠東部分,(台北:外交部情報司編譯,1955 年 3 月),頁 58。

12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7 年 7 月),

頁 1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中國與南韓因為韓戰與意識形態的差異使兩國關係的開展晚了幾十年。改革 開放後,經濟因素在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為配合「全力置重點於經 濟發展」的政策,積極與週邊國家進行接觸及洽商經濟貿易上的往來。因此,冷 戰時期的大部份時間裡,中國與南韓一直處在相互敵視與猜忌的氣氛中;中國的 介入韓戰、世界權力架構的兩極化,以及中國持續與蘇聯競爭對朝鮮半島影響力 等等重大議題,使得 30 年來中國與南韓的關係成為微不足道的事。因中國在朝鮮 半島只承認北韓一個國家,讓中國與南韓遲至 1970 年代末期才開始接觸。然而到 了 1970 年代末,有兩項重要的發展預示了中國對南、北韓的傳統立場將出現了重 大改變。其一為 1978 年中國採取了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與南韓可以展開非正式 的間接貿易,即使步調進展的非常緩慢。1980 年代初期,中國逐漸開始追求「兩 個韓國」政策,並與南韓展開文化、學術與運動交流。另一項重要的發展則為 1980 年代中、晚期中國與蘇聯外交關係改善,消除了兩國在北韓問題的敵對態勢。13

「政經分離」的政策指導下,強化與南韓的經貿關係,牟取實質的利益,並在冷 戰後期加強對北韓核武的制約,尋求在南、北韓之間的「平衡」,維持朝鮮半島的 和平與穩定,成為冷戰時期中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的主旋律。

一、中國對南韓的政策

1950 至 1960 年代末期,中國與南韓的關係幾乎處於停擺狀態,主要原因如下:

(一)韓戰後,南韓做為冷戰的前沿陣地,完全處於美國的「控制」與「保護」之 下,對中國、蘇聯等共產國家、採取對立和隔絕的政策14;(二)中、蘇決裂後,北 韓為中、蘇兩國外交爭取之對象,為顧及北韓觀感與刻意與南韓保持距離;(三) 文 革期間,中國外交陷入極端狂熱現象,引起許多外交糾紛,使中國現入外交孤立,

15當時的外交工作也陷入停滯狀態。中國與南韓的交往直到 1970 年代,隨著尼克

13 金泰和(Taeho Kim),「在美國與中共間求取平衡:南韓的新安全挑戰」,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 研究所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 譯局,2001 年 11 月),頁 78-79。

14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頁 136。

15 文革期間引起的外交事件,其中最嚴重的是 1967 年間發生的砸印度、緬甸與印尼使館,及火燒 英國代辦處的「三砸一燒事件」,之後又發生了包圍蘇聯大使館的的動亂。達荷美、迦納、中非、

突尼斯等國與中國斷交,印尼與中共凍結外交關係;此外中共還召回 44 位駐外大使回國接受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森政府主動與中國交往政策獲得成效後,間接帶動國際冷戰局勢逐漸緩和。其次 在 1978 年,中共「11 屆三中全會」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對外交戰略也進行大幅度 的調整,著重於立足於「穩定週邊」,注重與鄰近國家和平互動並改善外交關係,

同時開始關注朝鮮半島局勢穩定,朝鮮半島的安定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現代化有 著密切的關係。

趙紫陽在 1987 年 10 月 25 日「中共第 13 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關於經濟 發展戰略提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 作,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與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 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為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 創造更好的條件」。16因此,開展與週邊國家的經濟活動與借鏡南韓的經濟發展經 驗成為建立外交關係的實際考量,17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過程中,中國注意到南韓 經濟的發展並對其出口主導型經濟策略的成功經驗相當重視,對經濟交流的潛力 也寄與厚望,兩國關係的解凍歷經了從民間到政府,從經濟到政治的漫長過程,

直至 1978 年後更進一步發展,中國開放在華韓僑與在韓國有直系親屬的中國公民 可前往韓國探親,1979 年中韓開始經由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展開間接貿易。

1983 年開始兩國開始政府間的接觸,1988 年 7 月南韓放棄先前使用的「中共」稱 呼,改用「中國」。在經濟互動方面,從 1979 年至 1989 年的十年間,雙邊貿易有 了長足的發展,1979 年中韓貿易額僅 0.19 億美元,1987 年増至 1638 億美元,1988 年又躍升至 31.4 億美元。18

中韓交流除經貿關係外,在航運、直航、觀光等,兩國關係從民間到官方,

經濟到政治皆有大範圍接觸,1990 年 10 月開始啟動正式的外交往來渠道,並於 1991 年 1 月與 4 月在北京與漢城互設代表處,為外交關係開啟新頁。1992 年 8 月 中韓建交後,使中國對朝鮮半島事務的影響力大幅增加,更提升了在東北亞地區

革教育,中共外交關係幾乎中斷。參見,邱坤玄,「中共對外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 究,頁 151。

16 趙紫陽於中國共產黨第 13 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內容,(北京:中國共產黨,1987 年 10 月 25 日)

17 宋永祐著,韓中關係論,(漢城:南韓知永社出版,1993 年),頁 133-146。

18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頁 137-1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發言權。隨著經貿合作深度與廣度的加強,刺激更多國家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不僅帶動中國華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更有助於全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蓬勃發 展,而東北亞經濟結構的轉變,也會使朝鮮半島情勢更為緩和安定,因為東北亞 的穩定對中國最有利。19

中韓雙方外交關係確定後,經貿關係上更漸入佳境,1991 年中國與南韓的貿 易額為 44 億美元,1992 年增至 63 億美元,1993 年提升至 90 億美元,1994 年再 達約 116 億美元,1995 年達 165 億美元,穩定的快速成長。中國與北韓的傳統友 誼以及與南韓政經關係的加強自然有助於朝鮮半島的穩定,在南、北韓爭端上亦 可發揮正面的影響力。20由此可知,中國在與南韓的交往過程中間接帶動其東北地 區的發展與東北亞經濟的繁榮,無論在經濟與戰略上均獲得可觀的收穫。

二、中國對北韓的政策

美國於韓戰結束後分別於 1953 年 10 月至 1954 年 12 月間,與南韓、法國、

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與中華民國等國家簽訂一系列的「防 禦條約」簽訂期程(如表 2-2),構築對共產主義的「圍堵」戰略,並在台灣與南韓 駐紮軍隊,粉碎了中國與北韓完成統一的企圖,在這種敵愾同仇的氣氛下,雙方 領導人常在公開場合及官方文件中以「唇齒相依」及「血盟」來形容兩國的邦誼。

對中國而言,其出兵朝鮮與冷戰期間政策倒向北韓的考量因素基於下列四點。

簽訂時間 訂約名稱 訂約國家

1953.10.1 美國-南韓

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南韓

1954.9.08 東南亞國家 集體防禦條約

美國、法國、泰國、菲律賓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基斯坦 1954.12.2 中華民國-美國

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中華民國 表 2-2 冷戰時期圍堵策略「防禦條約」簽訂國家及內容一覽表(作者整理)

(一)防止戰爭蔓延:自 1949 年 10 月建立政權後,當時內部統一戰爭尚未結束(中

19 劉達才,「倡導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1993 年 3 月),頁 38。

20 劉德海,80 年代中期以來的南韓對外關係,(台北:劉德海出版-自行發行,1997 年),頁 1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共稱解放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戰略思維仍以確保國家邊境安全,鞏固東北地區平

共稱解放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戰略思維仍以確保國家邊境安全,鞏固東北地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