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在臺陸資進入模式的決定因素:公司型態所扮演的角色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在臺陸資進入模式的決定因素:公司型態所扮演的角色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立. 翁永和 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影響在臺陸資進入模式的決定因素:. Nat. sit. y. ‧. 公司型態所扮演的角色. io. er. The Determinants of Entry Mode of Mainland China Enterprises in Taiwan :. n. Role of Enterprise Types a The iv l C n hengchi U. 研究生:毛珮荃. 撰. 中華民國一 O 六 年六月.

(2) 謝 辭. 感謝天地、感恩娘媽師父,恩賜我一路的學習,悸動的心不曾停息,人生 的美好不是因為它的一路順暢與一路風雨無阻,而是在這條路上,當風雨來 時,陪伴我的人為我點燈遮雨,當烈日炎炎時,在我身旁的諸佛菩薩給與甘露 恩慈,真的,要感謝的太多太多,要回報的也太多太多,而我謹能以最誠致的 心表達最大的感激之意。. 政 治 大 點一盞論文的明燈,照亮畢業的路。翁家班的可貴之處,在於有一群共同作戰 立. 首先,感謝翁永和老師不嫌棄本人資質愚鈍,願意在這關鍵時刻收我為徒,. ‧ 國. 學. 的好戰友,互相打氣、互相提供意見、互相解決問題及互相消遣自娛,讓寫論 文這件事,感覺是關關難過但又關關過。而且學長姐們,一步一步地帶領我們. ‧. 進入寫作,讓論文原不是件簡單的事,變得有頭緒及有秩序,在此感謝你們。. Nat. sit. y. 此外,也感謝周遭的朋友,也是我的另一個家人,道場的師兄師姐們,無. er. io. 時無刻地為我加油打氣,在我疲備不堪時,讓我又再次恢復生氣、戰鬥力滿. n. al 滿,謝謝你們。To Ryan,人的緣份是如此奧妙,曾經有過的記憶不曾消失, iv. n U engchi 只是記不起來而已,這一路的共同奮鬥及美好回憶,我會永遠記在心裏。. Ch.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我親愛的 partner 及可愛的女兒,在我深夜作戰時 分,提供愛的問候與吃不完的零食,讓我寫作論文就像在破關一般,享受打怪 的樂趣,也感謝一路有你們,分擔諸多家事,我才能無後顧之憂,勇往直前。 此刻,心中滿滿的感謝,願天下有心人,都能心想事成,夢想成真! 珮荃 謹致 民國 106 年 初夏. I.

(3) 摘要. 對於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的討論,文獻探討不勝枚舉,有從交易成本理 論、有從折衷理論或有從資源基礎與高層理論等等面向探討,在各個理論下 又可拆分出不同影響要素,如廠商規模、國際化經驗、所有權優勢、巿場風險 等等各種影響因素。雖已有許多文獻試圖研究不同要素間交互影響下,是否 對於廠商進入模式選擇會有不同,惟對於不同型態下的廠商,民營企業及非 民營企業如國有企業,與進入模式之決定因素互相作用下是否對於進入模式. 政 治 大. 選擇有所影響,少有文獻予以討論。且臺灣與中國大陸是特殊兩岸關係,當投. 立. 資者為中國國有企業時,是否會有與理論或其他實證上出現不同選擇進入模. ‧ 國. 學. 弍,為本研究欲探討目的。. ‧. 本研究利用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2013 年「陸資投資事業營運況狀調查. sit. y. Nat. 表」問卷資料,分別由廠商特性、策略動機、組織知識及體制與環境等構面, 及由上述各構面與不同公司型態相互作用下,探討不同公司型態下,進入模. er. io. 式受到各決定因素受影響之結果。本研究運用 Probit 模型實證分析影響廠商 a. n. iv l C n 進入模式之決定因素,並根據其實證結果作出結論進而提出建議。研究結果 hengchi U. 發現, 「廠商規模」 、 「資產專屬優勢」 、 「為拓展臺灣巿場」及「運用臺灣高階 人才」為陸資在臺投資選擇獨資模式與否之重要影響因素。其次,加入「公司 型態」做為中介變數後,實證結果也證實不同公司型態對於陸資廠商選擇進 入模式會有所影響,亦即當陸資廠商其公司型態為民營企業時,在其所投資 產業為鼓勵類產業、進入臺灣巿場是以布局全球為動機及臺灣巿場若存有技 術外溢高風險的情況下,相對於陸資非民營企業較傾向選擇獨資進入模式。 關鍵詞:進入模式、公司型態、民營企業、非民營企業、國有企業. II.

(4) 目錄. 謝 辭 ......................................................................................................................... I 摘要 ......................................................................................................................... II 目錄 ........................................................................................................................III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 學. 文獻回顧 .................................................................................................. 4 對外直接投資 ................................................................................ 4 進入模式之定義、理論與文獻探討 ............................................ 7. y. Nat. 第二節. ‧. 第一節. sit. 第二章. 治 政 大 研究目的 ........................................................................................ 2 立.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 國. 第一章. er. io. 第三節 組織型態、廠商特性、策略動機、組織學習及體制環境與進 入模式之關係 ................................................................................................. 13. al. 第四章. 實證模型設定 ........................................................................................ 48. n. 第三章. v i n Ch 公司型態對在臺陸資進入模式之現況統計 e n g c h i U ........................................ 38. 第一節. 變數說明及預期影響方向 ............................................................ 48. 第二節. 實證模型的建立 ............................................................................ 57.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 60. 第一節 實證變數的基本統計量 .................................................................. 60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基本模型 .............................................................. 61 第三節 實證結果分析—交叉項模型 .......................................................... 69 III.

(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76 參考文獻 ................................................................................................................ 77 附件 ........................................................................................................................ 8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圖表目錄 圖 1-1 本研究實證分析架構 .................................................................................. 3 表 1-1 國際巿場進入模式類型彙整表 .................................................................. 9 表 2-1 影響進入模式相關文獻彙整表 ................................................................ 31 表 3-1 公司型態對在臺陸資進入模式之現況統計表 ........................................ 39 表 3-2 公司型態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39 表 3-3 產業類別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0. 政 治 大 表 3-4 廠商規模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1 立. ‧ 國. 學. 表 3-5 資產專屬優勢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1 表 3-6 國際經驗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2. ‧. 表 3-7 巿場動機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3. sit. y. Nat. 表 3-8 群聚效應動機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3. er. io. n. 表 3-9 組織知識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4 a v 表 3-10. i l C n h e n g c h i U .......................................... 44 巿場風險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表 3-11 巿場潛力與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5 表 3-12 公司型態、產業類別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5 表 3-13 公司型態、巿場動機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6 表 3-14 公司型態、巿場風險與進入模式之關係 .............................................. 47 表 4-1. 實證模型相關變數說明表 ...................................................................... 55. 表 5-1. 實證變數的基本統計量 .......................................................................... 60 V.

(7) 表 5-2. 各解釋變數間相關係數分析表 .............................................................. 61. 表 5-3. 影響陸資廠商來臺進入模式之決定因素 .............................................. 63. 表 5-4. 各變數的變異數影響因子(VIF)............................................................. 64. 表 5-5. 公司型態對陸資來臺進入模式選擇之影響 .......................................... 69. 表 5-6. 相關解釋變數受調節變數影響前、後之實證結果比較表.................. 7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中國經濟開放改革的速度就像一支箭一樣,快的讓人招架不住。中國的 崛起撼動全球經濟,從早期的策略為「引進來」到 20 世紀初的「走出去」, 無一不牽動世界經濟的命脈。依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委員會(UNCTAD)所 編製的 2016 年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 ,截至 2015 年,中國. 政 治 大. 已是全世界經濟體中第三大重要對外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 立. 來源國,僅次於第一大的美國及第二大的日本。相較 10 年前 2005 年,大陸. ‧ 國. 學. 對外投資(FDI outflows)金額僅為 113 億美元,至 2015 年已來到 1,280 億美 元,10 年間成長了 10.32 倍。. ‧. 臺灣和大陸兩岸經貿往來頻繁,中國商務部於 2016 年 11 月 30 日發布. y. Nat. io. sit. 「2016 年 1-10 月大陸與台灣貿易、投資情況」 1,說明臺灣是大陸第七大貿. er. 易夥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而根據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布統計資. n. a. v. l C 料 2,截至 2016 年 11 月已核准陸資來臺投資金額為 n i22,896 萬美元,相較 2009. hengchi U. 年核准金額為 3,748 萬美元,短短 7 年即增加了 6 倍。顯見陸資持續對臺投 資,而臺灣成為大陸的重要貿易夥伴。 許多學者研究指出,採用不同的進入模式(entry mode)會有不同的經營 績效(Anderson and Gatignon, 1986) ,而且進入模式的選擇會影響企業往後在 海外巿場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Wind and Perlmutter, 1977; Woodcock et al.,. 1. 瀏覽日期 105 年 12 月 31 日,.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fuwzn/diaoca/201611/20161101988321.shtml 2. 105 年 11 月份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月報 1.

(9) 1994) 。因此,陸資在臺投資亦避免不了要對進入模式做一最佳的選擇,在考 量不同的因素情況下,例如產業類別、廠商規模及巿場動機等可能影響進入 模式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如何影響陸資廠商對進入模式的選擇,為本研究 所欲探討的議題。 此外,在 1984 年至 2001 年間,中國對外投資者可以說皆為國有企業, 因為民營企業在 2003 年前是明文禁止對外投資。自 1979 年以來,當「走出 去」政策於 2000 年正式地被提出後,中國對外投資(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DI)才正式地被允許,然而起初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卻是緊緊地被中央或各地. 政 治 大. 方政府高度的掌控著(Buckley et al., 2006, 2007)。其走出去政策是為了要讓. 立. 中國企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它藉著降低或消除外匯、金融及行政的障礙來. ‧ 國. 學. 達成(Sauvant, 2005)。而「走出去」政策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不能. ‧. 僅視為中國企業基於利潤的巿場經濟行為而已,更有國家意識及實現中國當 局追求國家利益政策的考量(鄭又平、林彥志,2008) 。基於此,不同公司型. y. Nat. io. sit. 態,如民營企業或非民營企業如國有企業等,因著對外直接投資目的不同,對. n. a. l C 素產生交互作用,亦為本研究欲探討的議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hengchi. er. 於陸資企業來臺投資的公司組織型態,是否會與其他影響進入模式的決定因. i n U. v.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瞭解陸資在臺投資所選擇的進入模式及影響進入模式 的因素,及不同公司型態下,陸資對於進入模式選擇是否有所差異,以提供 陸資企業在選擇進入模式時的參考。 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陸資在臺投資選擇進入模式的決定因素及其關係。 二、 檢驗不同構面下,各種因素對於陸資企業選擇進入模式的解釋能力。 2.

(10) 三、 探討不同公司型態,與各種可能影響因素交互作用下,各交叉項決定 因素於陸資企業選擇進入模式的解釋能力。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及運用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2013 年針對陸資 在臺投資之問卷「陸資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表」 ,調查所得之 187 份有效問 卷,分成廠商特性、策略動機、組織學習及體制與環境四大構面,再利用 Stata 統計分析軟體,採迴歸資料分析方法,針對可能影響陸資在臺投資進入模式. 政 治 大. 選擇的變數進行實證分析,以發掘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影響因素。. 立. 為了更進一步探討不同公司型態是否會在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之間產. ‧ 國. 學. 生交互作用或干擾作用,本研究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調節變數(moderator variable, MO)概念,將公司型態視為中介變數,與本研究部分自變數結合成. ‧. 為交乘項,以迴歸模型進一步探討對進入模式選擇可能產生的變化。. Nat. y. sit. n. al. 組織知識 ․運用臺灣營運管理模 式經驗 ․運用臺灣高階人才. er. io. 策略動機 ․巿場動機 ․全球布局動機 ․群聚效應動機. 廠商特性 ․產業類別 ․廠商規模 ․資產專屬優勢 ․國際營運經驗. Ch. engchi. i n U. v. 進入模式: 獨資 合資. 中介變數: 公司型態. 產業類別、兩岸分工、布局全球、 技術外溢風險 圖 1-1 本研究實證分析架構 3. 體制與環境 ․巿場風險 ․巿場潛力.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公司型態對在臺陸資進入模式的影響因素,本 章第一節介紹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理論與文獻,第二節從不同進入模式相關理 論及實證文獻,探討廠商直接投資國際巿場時,偏好獨資或合資的選擇,最 後第三節以進入模式理論為架構,探討在相關理論下之各個因素影響廠商選 擇進入模式之相關實證文獻。 第一節. 對外直接投資. 立. 政 治 大. 本節謹先就對外直接投資的定義與相關對外直接投資之理論予以綜整分. ‧ 國. 學. 析如下:. ‧. 一、 對外直接投資的定義. sit. y. Nat. 根據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定義,對外直接投資(FDI)係指一個經濟體居民的. er. io. 跨境投資,目的是為了獲取另一個經濟體中企業的持久利益 (lasting interest) 。 a. n. iv l C n 所謂持久利益意味著直接投資者與企業之間存在著長期關係,以及直接投資 hengchi U. 者對企業管理會產生重大影響。一般衡量的標準則為投資者擁有至少 10%投 票權的所有權,因為它代表投資者的影響力。 另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的定義,對外直接投資是一種跨境投 資的範疇,指一個經濟體的居民對於另一個經濟體的企業擁有控制權或存在 重大影響力。除了產生控制或影響力的股權外,對外直接投資還包括相關關 係的投資,例如間接控制或影響企業的投資、對同業的投資(由同一直接投資 者控制的企業)、選擇性債務以及反向投資(reverse investment)。. 4.

(12) 我國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於 2010 年發布的「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 第 3 條規定,所稱國外投資,指公司依下列方式所為之投資: (一) 、持有國外公司之股份或出資額。但不包括短期國外有價證券之購買。 (二) 、在國外設立分公司、獨資或合夥事業。 (三) 、對前二款所投資事業提供一年期以上貸款。 同法第 4 條規定,國外投資,其出資之種類有:1.現金、2.機器設備或零 配件、3.原料、半成品或成品、4.專門技術、專利權、商標權、著作財產權或. 政 治 大. 其他智慧財產權、5.國外投資所得之淨利或其他收益、6.國外技術合作所得之. 立. 報酬金或其他收益、7.有價證券及 8.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投資之財產。. ‧ 國. 學. 綜合上述,對外直接投資係指一個經濟體的企業以移轉資本、專門技術、. ‧. 管理知識或其他財產以取得另一個經濟體企業的所有權或控制權的現象。對. sit. y. Nat. 外直接投資不限以取得股權方式,尚包括企業間相關關係的安排而取得控制. io. al. n. 移轉。. er. 力,另外要素的移轉方面,除了資金的挹注外,亦有人才、技術、組織知識的. 二、 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 Ch. engchi. i n U. v. 向外發展總存在著風險,何以廠商要到海外巿場進行直接投資?可由對 外直接投資理論一窺究竟,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可歸納為四類(吳青松,1999) : (一) 投資套利理論: 因為資本巿場的不完全性,資本會由報酬率低的國家移動到報酬率高的 國家。. 5.

(13) (二) 國際貿易理論: 主要以「比較利益理論」與「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為代表。比較利益理論 認為各國的要素稟賦(factor endowment)不同,每個國家依據各該國之比較 利益亦即要素豐富程度,來決定生產什麼以及出口或進口何種財貨以得到比 較利益。例如勞力豐富的國家,生產的勞力密集財相對便宜,便會選擇生產此 商品並出口(劉碧珍等,2016)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是 Vernon 所提出,以動態 的觀點,說明隨著產品自身發展階段的改變,生產成本不斷地改變,廠商在比 較利益的考量下而轉換生產地點,因此發生了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曹海濤、 葉日崧,200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三) 產業組織理論:. 主要有「寡佔巿場結構說」 、 「交易成本理論」及「內部化理論」 。寡佔巿. ‧. 場結構說在於闡明對外投資行為是寡佔巿場之廠商行為,來自廠商專屬優勢. Nat. sit. y. (firm-specific advantage) 、巿場不完全性(market imperfection)及政府政策。. er. io. Hymer 認為,巿場結構的因素及政府政策,是造成產品及要素巿場不完全的. n. al 原因,而跨國企業是對巿場不完全的對應方式(吳青松,1999;曹海濤、葉日 iv 崧,2009) 。. Ch. n U engchi. 交易成本理論則指出因為巿場失靈而造成交易成本過高 (吳青松,1999) , 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業使用對外直接投資取代購買外部巿場的中間產品(如 知識、技術)以獲得利潤(Buckley et al., 2007) 。內部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theory)由 William Buckley 和 Carl Casson 等學者提出,認為多國籍企業是一 種跨國交易行為的內部化,對外直接投資則是實現將外部巿場交易變成內部 交易的現象(劉碧珍等,2016) 。企業會持續將不完全的外部巿場內部化,直 到內部化的成本超過利益為止(Buckley et al., 2007)。. 6.

(14) (四) 折衷理論: 「折衷理論(Eclectic Paradigm)」由 Dunning, John H.在 1988 年提出,他 試圖將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加以綜合,認為廠商選擇進入模式時,會綜合 考量三個面向,一個企業只有具備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tages)、區位 優勢(Locational Advatages)及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 ,才會 進行跨國直接投資(曹海濤、葉日崧,2009) ,又稱為 OLI 典範。所有權優勢 係指為充分發揮廠商所擁有的特殊性資產,地區優勢係指為接近原料產地, 或獲取當地巿場,或利用廉價勞力而投資,內部化優勢係指為降低不確定性. 政 治 大. 而將外部巿場內部化(翁景民、曾義明,1995)。. 立. ‧ 國. 學. 第二節 進入模式之定義、理論與文獻探討 一、 進入模式的意義及重要性. ‧. 所謂進入模式是指廠商在國外巿場運作的一種「機構性安排. y. Nat. io. si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 (Kumar and Subramaniam, 1997)。換言之,是指. er. 廠商為了能於國際巿場中將其營運活動與業務順利地在地主國推展所做的一. n. a. l C。 種經營型態(李文瑞,2000). hengchi. i n U. v. 對於海外巿場,廠商欲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 「首重之事」 (frontier issue) 即是對外國巿場進入模式做最佳選擇,這個選擇是廠商最重要策略決定之一 ( Wind and Perlmutter, 1977; Anderson and Gatignon, 1986; Kumar and Subramaniam, 1997) 。因為不同進入模式將產生不同經營績效,選擇進入模式 適當與否對廠商成功影響深遠(Woodcock et al., 1994; Anderson and Gatignon, 1986) 。. 7.

(15) 二、 進入模式的類別 然而對一個進入廠商而言,它會面對大量不同排列組合的進入模式選擇。 就觀察過去學者的文獻及實證報告顯示,進入模式依不同控制程度、風險、報 酬或股權高低等等有不同的分類。 Anderson and Gatignon(1986)依控制程度將進入模式分為 17 種,共三 大類,分別為高、中、低控制模式。Kumar and Subramaniam(1997)則將進 入 模 式 以 其 風 險 、 報 酬 , 分 為 出 口 ( exporting )、 契 約 協 定 ( contractual. 政 治 大 and Singh(1988a)歸類進入模式分成併購(acquisition)、全資新建(wholly 立 agreements) 、合資(joint venture)及新建廠房(greenfield)四種方式。Kogut. ‧ 國. 學. owned greenfiled)及合資(joint venture)三種。另外有學者以股權基礎將進 入模式劃分為併購(acquisition) 、獨資(new venture)及合資(joint venture) ,. ‧. 如 Woodcock et al.(1994)或又如 Pan and Tse(2000)將進入模式分為二層級. sit. y. Nat. (hierarchy)來檢驗,第一層為股權或非股權模式,第二層為就第一層部分再 來考慮選擇其特定型式,在股權模式為全資(wholly owned operations)及股. er. io. 權 合 資 ( equity joint venture a ) ; 在 非 股 權 模 式 則 為 契 約 協 定 ( contractual. n. iv l C n agreements)及出口(export)。h engchi U. 此外,Brouthers and Hennart(2007)延續 Hennart 的觀點,認為合資(joint venture, JV)不只是某種介於巿場與階層的中介形式,它是聯合內化的結果。 第一、它存在階層分類中,第二、它是投入者透過投資事業的利益分享而獲得 報酬的任何一種結構。因此,部分併購(partial acquistions)及合資新設(JV greenfields)都應歸類為合資。Brouthers and Hennart(2007)並將進入模式以 所有權程度(level of ownership- JV vs. WOS)及建立模式(establishment modegreenfield vs. acquistions) ,兩兩交叉構成四個象限加以區分。整合其進入模式 即分為「1.合資新設(greenfield JV)」、「2.獨資新設(greenfield WOS)」、「3. 8.

(16) 部分併購(partial acquistions)」及「4.獨資併購(full acquistions)」。 另外國內學者部分,李文瑞(2000)將進入模式分為獨資及合資,其他學 者如曹為忠等(2002)則將進入模式分類為高度涉入程度(獨資、多數股權合 資)及低度涉入程度(包括均等、少數股權合資及無股權模式) 。蔡明田與程 永明(2003)調查臺灣製造業投資美國巿場之所有權實證研究,其依母公司對 外國子公司資本投入程度,將跨國企業直接分為獨資(即百分之百擁有股權) 與合資(即股權小於百分之百) 。本研究關於進入模式分類之依循,即是參考 蔡明田與程永明的分類。. 政 治 大 以下茲將上述各學者對於不同進入模式類型整理如表 2-1: 立. ‧ 國. 學. 表 1-1 國際巿場進入模式類型彙整表 研究學者 進入模式類型. 高、中、低控制模式. ‧. Anderson and Gatignon (1986). Nat. Woodcock et al.(1994). 併購、獨資及合資. al Kumar and Subramaniam (1997). 出口、契約協定、合資及新建廠房 iv. n. er. sit. y. 併購、全資新建及合資. io. Kogut and Singh(1988a). Ch. Pan and Tse(2000). n U engchi 股權(全資、合資)及非股權(契約協 定、出口)模式. 李文瑞(2000). 獨資及合資. 曹為忠、詹雪蘭、李文瑞與陳 旭銘(2002). 高度涉入程度(獨資、多數股權合資) 及低度涉入程度(包括均等、少數股權 合資及無股權模式). 蔡明田與程永明(2003). 獨資(即百分之百擁有股權)與合資 (即股權小於百分之百). Brouthers and Hennart(2007). 合資新設、獨資新設、部分併購及獨資 併購.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9.

(17) 三、 進入模式之理論與文獻 參考學者分析廠商拓展外國巿場進入模式理論文獻,主要可分為:內部 化理論(internalization) 、策略行為理論(strategic behavior theory) 、組織學習 理論(organization learning theory)、談判力量理論(bargaining power theory) (李文瑞,2000) 。 (一) 內部化理論:. 政 治 大. 又稱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成本理論基礎前提係指. 立. 廠商所選擇進入模式需能提供廠商最低成本的方案(Brouthers et al., 2003)。. ‧ 國. 學. 該理論之下,最適亦即最有效率的進入模式是控制力與資源承諾成本取捨下 的結果(Anderson and Gatignon, 1986)。. ‧. 內部化理論則係指「當巿場存在不完全時,交易可能會因資產特殊性. y. Nat. io. sit. (asset specificity)以及環境不確定性(uncertainty)等因素而形成少數議價. er. (small number bargaining)或受制於人(hold-up)的情況,因此籍由交易的. n. a. v. l C 內部化,組織成本與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李文瑞,2000) 。由此可知,內部 ni. hengchi U. 化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皆是以降低交易成本,強調交易成本極小化,以達到 進入模式為最有效率的經營模式。惟兩者差異在於,內部化理論分析單位為 廠商(firm) ,而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單位則為交易(transaction) (李文瑞,2000) 。 交易成本理論下,學者認為交易成本包括了三種,即尋找適當夥伴的成 本、與合作對象協商的成本及監控合作對象績效表現的成本,當這些成本愈 高,廠商傾向使用獨資模式進入海外巿場,相反地,如果交易成本愈低,廠商 傾向使用合資模式進入(Brouthers, 2013)。 此外,交易成本理論及內部化理論認為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廠商亦會選 10.

(18) 擇合資模式(Meyer, 2009): 1、新進入廠商所依賴的資源來自兩個或多個以上的其他廠商。 2、移轉資源的成本高,或預期的效益受限於高交易成本。 3、整個母公司與子公司被整合成一個公司不易達成,例如子公司與預 期的計畫高度相關或者它是國有企業。 然而,廠商在海外巿場移轉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時,高交易成本 特別可能發生,而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在國外巿場. 政 治 大. 的競爭優勢卻又是來自於這些無形資產的應用。因為文化背景、價值觀及無. 立. 形資產使用等,廠商面對的是引起市場失靈的巿場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 國. 學. information)情形。因此當一個巿場的資訊不對稱情況愈多時,交易成本可能. ‧. 愈高,廠商愈傾向內部化並建立獨資子公司(Meyer et al., 2009)。. sit. y. Nat. (二) 策略行為理論:. er. io. 組織的策略行為會影響組織在巿場的競爭地位進而影響組織的巿場價值,. n. al 策略行為理論即以此觀點來探討組織型式。由於策略行為理論強調的是競爭 iv n U engchi 地位,因此對於組織型態的選擇上,必需以創造或提升廠商競爭地位為優先. Ch. 考量(李文瑞,2000) 。 策略行為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有其共通性,但目的各異。相較於交易成 本理論是以成本極小化為考量,策略行為理論是以影響利潤的競爭地位為動 機。交易成本理論假定廠商交易會選擇生產及交易成本最小的模式,而策略 行為理論則假定廠商交易會透過改善廠商的競爭地位的模式來達到利潤最大 化,此兩者理論是互補的而非替代。策略行為理論下合資的選擇,意味著所合 作的夥伴是面對其他競爭者或消費者的競爭地位背景下做出的選擇(Kogut,. 11.

(19) 1988) 。 (三) 組織學習理論: 組織學習理論不像其他理論係以經濟面來討論,它是從非經濟面來探討 廠商國際巿場的進入模式。組織知識(organizational knowledge)是一種「無聲 知識」 ,具有隱涵性及潛藏性,不易在組織間移轉(李文瑞,2000) 。組織學習 理論認為廠商所擁有的知識庫,它不容易在廠商本身以外的地方擴散。因此, 籍著合資經營模式,此種所謂的「隱涵知識(tacit knowledge)」才得以移轉出. 政 治 大 製不為人所理解的經驗知識的必需性(Kogut, 1988)。 立. 去。因此,合資的出現並非是讓隱涵知識成為機會主義者的成本,而是出於複. ‧ 國. 學. (四) 談判力量理論:. ‧. 談判力量理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廠商進入國際巿場所會採行 的模式,其認為廠商在外國巿場採用何種組織與所有權結構,乃是投資廠商. y. Nat. io. sit. 與地主國政府談判的結果(李文瑞,2000) 。而談判力量來源,就廠商而言即. er. 是其擁有的廠商特殊優勢(firm’s specific advantages) ,如技術、特殊產品、行. n. a. v. l C 銷、財務能力及管理經驗,它使得廠商可以在海外具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就 ni. hengchi U. 地主國而言,它所擁有的即是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巿場及要素成本優勢 (Lecraw, 1984) 。 故在談判理論模型中,外國投資廠商與地主國政府雙方最終會達成協定, 它反映出兩邊對於資源的需求及匱乏狀況,以及雙方的談判技巧。因此,一個 多國籍企業若能提供資金、技術或行銷技巧就可能相對地處於強而有力的談 判地位,特別是當其他廠商無法提供相類似資源時,對廠商更有利。 (Fagre and Wells, 1982) 。 相較於交易成本理論要回答的問題是何種所有權結構是「廠商想要的」 12.

(20) (does the firm want),談判力理論要回答的問題是何種所有權結構是「廠商 可得到的」(can the firm get)。當廠商可以到處投資時,它不太可能接受當地 政府過多的要求,相同地,當訂出限制性規定的政府可以隨時找到其他外資 廠商時,它也不會對廠商想要全資經營上有所讓步。因此地主國的所有權限 制政策就會在進入模式上發生效果(Gomes-Casseres, 1990) 。此外實證上,在 開發中國家,地主國加諸於外資的限制政策,確實是影響外國企業所有權結 構的重要因素(Contractor, 1990)。 一般而言,多國籍企業於選擇進入模式時,會將合資當作次佳(second-. 政 治 大. best)選擇,因為合資僅能對當地運作提供有限的控制力,而且減少投資者對. 立. 改變安排的彈性(Meyer and Nguyen, 2005) 。所以當廠商有較大的談判力量時,. ‧ 國. 學. 它便可以有較多的籌碼與地主國政府談判。在此情況下,多國籍企業選擇所. ‧. 有權結構時,取決於「需要資源」或「需要控制力」兩者之間多寡,當前者大 於後者時,廠商會傾向選擇合資,反之,則傾向選擇獨資(Stopford and Wells,. y. Nat. n. er. io. al. sit. 1972; Gomes-Casseres, 1990) 。. i n U. C. v. hengchi 第三節 組織型態、廠商特性、策略動機、組織學習及體制環境與進入模式 之關係 獨資是指百分之百擁有股權,是最直接的進入模式,此模式因能掌控整 個組織,迴避大部分的外在障礙並保護其廠商優勢不外溢,以獲得最大利潤, 惟其缺點為缺乏彈性而使投資風險相對增加(翁景民、曾義明,1995)。 合資是指兩個或多個廠商在一個共同的法律組織下,將他們的資源聚集 在一起(Kogut, 1988) 。合資受到青睞的原因在於,在特定的先決條件及結構 安排下,合作雙方建立起互信及互相允諾基礎,比起獨資子公司,合資更可以 13.

(21) 解決機會主義的問題、合作對象少數的困境以及面對有限理性的不確定性 (Beamish and Banks, 1987) 。此外,與當地夥伴合作,可以利用他們的知識、 經驗和商業網絡,與地主國政府當局建立更好的關係,這種關係在新興經濟 體中尤為重要(Luo, 2001) 。惟合資經營下,廠商常會失去控制力,對於組織 的安排較為不利(Meyer and Nguyen, 2005)。 廠商欲選擇獨資或合資皆有其考量及優缺點,本節以各因素特性與進入 模式理論為基礎,探討不同構面下影響進入模式之決定因素: 一、 組織型態與進入模式. 立. (一) 公司型態. 政 治 大. ‧ 國. 學. 若將公司型態以民營或非民營來分類,非民營企業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則. ‧. 以國有企業為代表。早期大陸赴外國投資的企業大都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具 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因此在選擇海外投資時,是為了配合政府政策,具有政治. y. Nat. io. sit. 上的意義。對某些國家,中國為實現允諾建交的回應,中資出資比例高達八成. er. 以上,顯現是以高股權涉入模式做為投資方式(林武郎、臧程遠,1998) 。在. n. a. v. l C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方面,因以國有企業為主,其他民營企業比重很低,例如 ni. hengchi U. 2007 年,國有企業比重為 71%,而民營企業僅有 29%,不到三成。當時中國 企業對外投資主要仍是以新建投資為主,併購占對外投資比例偏低,僅占 2007 年全年 FDI 流出比重 23.8%(連德宏,2009)。 曹海濤與葉日崧(2009)研究中國企業在東協地區的直接投資情況,就投 資動機而言,不同型態的企業有不同的投資動機,中央型國有企業以實現政 府政策為目標,非中央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以追求利潤、發展巿場為目標。 因為中國經濟持續高成長後,對資源產生強大的需求,為了保證重要資源來 源穩定,中央型國有企業肩負政府的政策任務,在東協地區以礦業為直接投 14.

(22) 資的重點。相對地,非中央型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是基於利潤動機, 著重巿場的開發。主要進入模式以購併為主、新建為輔。另外,中央型國有企 業在製造業及服務業的直接投資並不多,在製造業的進入模式是以新建為主; 在服務業的投資則以併購為主。其他非中央型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在製造業 及服務業,進入模式皆以新建為主。 為控制產業發展方向,中國大陸對不同規模的企業有不同的對待,雖然 國有企業家數在減少當中,但資產規模卻不斷增加,依 2012 年中國統計年鑑 資料,117 家的中央國有企業及上萬家的地方國有企業,自 2000 年至 2009 年. 政 治 大. 近 10 年來資產規模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因此,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國有企業. 立. 的政策傳遞功能仍在逐漸增強(陳亨安,2012)。. ‧ 國. 學. 二、 廠商特性與進入模式. ‧. (一) 產業類別. y. Nat. io. sit. 在 2000 年中國倡導「走出去」政策後,於 2006 年 7 月 5 日由中國當局. er. 聯合發布之「境外投資產業指導政策」 ,做為中國指導廠商之對外投資政策,. n. a. v. l C 該指導政策將海外投資專案分為鼓勵、允許和禁止三類,其中列為鼓勵之項 ni. hengchi U. 目,製造業中包括紡紗生產、各類化學纖維及聚酯生產、電子資訊產品開發 等;服務業中包括軟體發展及應用服務、高新技術及產品研究等(連德宏, 2009)。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09 年委外研究對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之探討中,研 究報告指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有七成以上為國有企業,投資的業別主 要集中在服務業及採礦業,服務業之「貿易、分銷」屬基本鼓勵產業,採礦業 亦屬鼓勵產業,而採礦業的投資顯示中國尋求海外資源的強烈企圖心。投資 目的以達成「獲取稀少資源、帶動比較優勢之出口、提高技術研發」三項目 15.

(23) 標,屬擴張型對外投資,因臺灣並無礦業資源,陸資來臺投資項目以後兩者為 較可能發展項目(連德宏,2009)。 相較臺商直接投資大陸時,對於電子及電器製造業廠商進入大陸巿場的 研究中,陳世傑等人(2008)研究認為,製造業者進入大陸巿場傾向獨資模 式,而不同行業相較下,臺商投資電子業者相對於投資電器業者更傾向獨資 的進入模式,惟實證結果為不顯著,意謂著投資廠商所屬行業不是影響廠商 進入模式選擇的重要因素。. 政 治 大 進入模式的研究報告,Brouthers and Brouthers(2003)指出製造業因其資本密 立 此外,於比較西歐服務業及製造業廠商於進入中歐及東歐巿場如何選擇. ‧ 國. 學. 集性較服務業為高,為減少固定資產投資所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在高度不 確定環境(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下,相較服務業者會傾向採合資模式。. ‧. 服務業者係屬人力密集度較高產業,由於人力的不可分離性及不能儲存,在. sit. y. Nat. 多變的投資環境下,需要較高控制能力以為因應,當服務業處於不確定投資 環境下時,則愈傾向以獨資經營模式。但也由於以人為主的特性,服務業者在. er. io. 國外巿場的經營管理上亦遭遇到較多困擾,因此,當其面對是不確定行為 a. n. iv l C n (behavioural uncertainty)風險時,則較傾向採合資模式經營,相對之下,在 hengchi U. 此情況之製造業者以獨資模式可以獲得較低的交易成本,反而較傾向選擇獨 資進入模式。 (二) 廠商規模 廠商需要資產才能去從事拓展國際巿場及成功地與當地廠商競爭。而廠 商規模反映出可以吸收如行銷、達到經濟規模、簽約等高成本的能力。一般而 言,大規模廠商會傾向進入海外巿場,實證研究並指出廠商規模較大會傾向 選擇獨資方式進入(Agarwal and Ramaswami, 1992)。. 16.

(24) Kogut and Singh(1985, 1988b)的研究實證指出,對於美國巿場,當外國 投資廠商的規模愈大,其愈傾向以高股權的模式進入。另 Gatignon and Anderson(1988) 、Erramilli and Rao(1993)實證結果亦支持廠商規模與對外 國子公司控制力呈正向關係。 然而,Padmanabhan and Cho(1996)於研究日本多國籍企業於海外直接 投資時,認為大型公司於國外操作需要大量的資源,尤其是當其海外子公司 為製造業且製造生產的產品與母公司不同時,籍由合資模式可以有效地獲得 資源。其實證結果顯示,海外子公司相對於母公司之規模愈大,其與當地廠商. 政 治 大. 合資可能性呈現正相關。此外 Hennart(1991)於探討日本公司進入美國巿場. 立. 的實證結果亦顯示,海外子公司相對於母公司的資產規模愈大時,則傾向合. ‧ 國. 學. 資的程度愈高。Delios and Beamish(1999)於研究日本企業於東亞及東南亞. ‧. 投資時,有相同的發現即海外子公司規模相對母公司規模愈大時,為取得地 主國互補性資產,愈偏向高股權模式。. sit. y. Nat. 此外,在研究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方面,Quer et al.(2012)分析中國企業. er. io. 對外投資的實證結果顯示,廠商規模與全資的股權結構模式呈現負向關係, a. n. iv l C n 亦即規模愈大的中國企業進入海外巿場,愈不傾向選擇獨資模式。有些學者 hengchi U. 對於中國飯店連鎖業者進入海外巿場拓展之研究,亦發現廠商規模與採用股 權結構的進入模式間呈負向關係,因為大規模廠商,有較多的能力可以得到 所需的狀況及 know-how,以致於他們可以使用非股權方式如以簽訂合約方式 進入海外巿場(Andreu et al., 2017)。 另在對於臺商進入中國巿場之研究,研究實證結果為廠商規模大小與市 場進入模式關係不具顯著性,意謂著廠商規模不是影響臺商選擇進入大陸巿 場模式重要的因素(陳世傑等,2008)。. 17.

(25) (三) 資產專屬優勢 資產專屬性是交易成本理論中核心觀念,由 Williamson(1991)提出,其 認為資產專屬性會增加所有管理形式的交易成本風險。因此,廠商的特殊技 術會影響進入模式的選擇,因為高科技技術於移轉時為了保護不被侵害,需 付出相當高的保護成本。由於投機主義者透過逃避(shirking) 、搭便車(freeriding)或技術擴散(technology dissemination)行為而獲利,在此情況下,此 類資產專屬性(asset specificity)於移轉其他用途時常會失去價值(Gatignon and Anderson, 1988) 。為了保護資產專屬性,避免投機情形出現,廠商可能利. 政 治 大. 用較高的控制統治結構,例如以獨資模式來做到保護。故廠商如欲進行高資. 立. 產專屬性投資時,則傾向選擇獨資模式,相反地,如投資屬低資產專屬性時,. ‧ 國. 學. 則採用合資模式(Brouthers, 2013)。. ‧. 陳世傑等(2008)利用交易成本理論探討臺商進入大陸巿場模式選擇,其. sit. y. Nat. 亦認為當技術的專屬性愈高,因臺商母公司投入較多的資源承諾,為避免投 機者或對手搭便車的風險,不利臺商經營,母公司會傾向獨資模式建立子公. er. io. 司。且實證結果顯示,該因素為影響廠商將技術移轉納入共同組織體下以降 a. n. iv l C n 低交易成本以獨資方式經營的原因。高長與陳威如 h e n g c h i U (1998)則認為廠商若為了. 掌握利潤、控制經營權及避免技術外溢,可以經由母公司提供或併購而取得 海外運作所需資源時,將會選擇獨資進入模式;相反地,廠商目的若在於取得 當地廠商所擁有的專屬資產,則會以與他人合作,採用合資模式經營。 就談判力而言,Fagre and Wells(1982)研究指出當一個產業是以快速創 新為特徵,技術水準與談判結果是有相關連性。而其實證結果提供證據證明 地主國會受投資者專屬資產影響,例如研發技術(R&D)高者將影響外資廠 商取得主導所有權結構的地位,較可取得高股權。且在資訊不對稱的巿場下, 擁有高度 R&D 的多國籍企業內部化所得到的利益則愈大。因此,這些廠商傾 18.

(26) 向以內部交易的方式來拓展它們的廠商專屬優勢,而傾向採用獨資方式而非 合資方式。此外,因擁有特殊產品或技術領先度愈高,也會增加廠商的談判能 力,而有助於取得所有權優勢(Lecraw, 1984)。 然而某些學者則認為,當廠商特有的 know-how 知識價值愈高,為避免被 當地廠商模仿,藉由當地廠商政商關係可減少被模仿,會傾向採取與當地合 作之低涉入程度的進入模式(趙永祥等,2012)。 (四) 國際營運經驗. 政 治 大. 廠商國際經驗是廠商資產力量的一種表現。沒有海外巿場經驗的廠商在. 立. 經營國外巿場時可能會遭遇到很大的困難。是以,廠商有較豐富的國際經驗. ‧ 國. 學. 者預期會進入海外投資,而實證結果顯示有多國經驗的廠商進入巿場會傾向 選擇獨資模式(Agarwal and Ramaswami, 1992)。Delios and Beamish(1999). ‧. 研究日本企業於東南亞投資時,實證結果顯示國際經驗對於所有權策略有強. Nat. sit. y. 度的影響力。廠商在國際巿場及地主國巿場愈有經驗,於決定海外投資時,會. er. io. 採高股權方式進入。Gatignon and Anderson(1988)亦發現多國籍企業累積的. n. al 國際經驗愈多,愈傾向獨資經營。此外,在研究美國廠商於金磚四國(Brazil, iv. n U engchi Bussia, India and China, BRIC)投資時,Lahiri(2017)提出若廠商之前有國際. Ch. 經驗者,會激發投資者投入更多資源以及更多的股權投入,實證結果亦支持 其結果。 惟 Erramilli and Rao(1990)則認為缺乏巿場知識的廠商會嘗試與外部廠 商合作以獲取知識,這意味著此類廠商較偏好合資經營模式。然而,Kogut and Singh(1988a)研究觀察到國際經驗在解釋進入美國巿場的廠商為何偏好合資 而非獨資時,並未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Luo(2001)則提出,對於目標巿場僅有少許經驗或沒有經驗的廠商會試 19.

(27) 圖限制風險暴露,在此種情況下,合資模式是較優的選擇,因為它不僅可以減 少資源的承諾及風險的承擔,而且可以透過合作夥伴獲得學習。相反地,若廠 商對於當地國家經驗豐富時,會傾向採用獨資模式,如此可確保收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更有學者提出另類解釋。Erramilli(1991)在研究美國服務業 海外投資進入模式選擇時,發現廠商國際經驗與進入模式的傾向之間存在 U 型關係。當國際經驗程度從低度到中度階段,廠商對控制力程度會呈現下降 情形,而當經驗程度到從中度到高度階段時,則控制力程度則會隨之呈現上 升情形。. 立. 三、 策略動機與進入模式.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 市場動機. ‧. 在變化多端的巿場下,以獨資經營會減少策略彈性,是不明智的選擇。因 為資源承諾限制了廠商應變能力。所謂資源承諾(resource commitments)是. y. Nat. io. er. 商會選擇以低涉入程度進入巿場(Hill et al., 1990)。. sit. 指廠商無法在不付出代價(loss of value)下將資產移作其他用途。因此,廠. al. n. v i n Ch 以開拓內銷巿場為動機的廠商,較傾向與地主國合資經營,因為透過投 engchi U. 資夥伴的行銷管道及資源,能順利地進入當地巿場。而若以當地生產加工出 口為動機的廠商,則傾向以獨資經營,透過高股權控制,將其生產合理化 (production rationalization)以達成其目的(李文瑞,2000)。 Erramilli and Rao(1990)就服務業者選擇進入海外巿場動機分類,分為 追隨母國客戶的服務業者及尋求海外巿場的服務業者。而追隨母國客戶的服 務業者,服務的對象因為是母國客戶,所以對巿場較為知悉,相對地,尋求海 外巿場的服務業者,服務對象為地主國的在地客戶,因此面對較高的巿場不 確定及風險。所以對於進入模式選擇上,追隨母國客戶廠商較可能傾向高度 20.

(28) 涉入模式,而尋求海外巿場廠商則較偏好與其他外部廠商合作。 在研究臺商至大陸巿場投資分析中,認為臺商為掌握主導權,當臺商開 拓大陸內銷巿場動機愈強,愈傾向持有較高比例的股權,惟實證上並無顯著 性(高長、陳威如,1998) 。林武郎與臧程遠(1998)研究報告提及,以問卷 調查中國大陸大型公司至海外投資動機為何,結果顯示最重要的動機為開闢 外國巿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發展,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大陸國有企 業為主要的海外投資主體,且具有絶對優勢。其他民營企業因為大陸對外投 資發展較晚,廠商經驗不足、投資規模小再加上國內資金缺乏,因此有 90%. 政 治 大. 的大陸民營企業是採用合資方式進入海外巿場。. 立. ‧ 國. 學. 針對至馬來西亞與泰國投資之多國籍企業,Yu et al.(2015)就外國子公 司投資動機與股權比例研究發現,以尋求巿場及尋求資源為對外投資動機的. ‧. 多國籍企業,進入上開巿場,可能選擇部分股權的合資方式大過於選擇全資. y. sit. io. al. n. (二) 產業分工. er. 得更重要。. Nat. 的獨資方式,因為當地廠商的要素於此情況下,在廠商生產的上下游活動變. Ch. hi. en. i n U. v. g c 3」(vertical division)及「水平分工 「國際產業分工」可分為「垂直分工 4. 」 (horizontal division) ,由產業面向來看,又可分為「產業內分工」(intra industry). 及「產業間分工」(inter industry)。在產業間分工,又分為企業間分工(inter firm). 3. 垂直分工係指兩個國家就某一產品製程從原料、半成品到成品,進行上、下游生產分. 工;或就企業經營活動的生產、行銷、研發、設計等進行分工,也可以是上、下游關係的不 同產業間進行分工,是技術有差異之分工與貿易(高長,2002) 。 4. 水平分工係指兩個國家各自發展不相關產業,或生產完全相同或相似的產品,但品質. 有差異。是技術相近而成本有差異之分工與貿易(高長,2002) 。. 21.

(29) (國內外企業間)與企業內分工 5(intra firm) 。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多國籍企 業為了提高對外貿易總額,會利用海外子公司不同的在地條件,對其實施技 術移轉,採取一種產業國際分工方式,以達到企業內貿易效果。而在研究結果 上,投資國技術移轉成效,則是提高被投資國廠商的生產力及增加其國際競 爭力(林彩梅,1998)。此外,技術快速變化與技術擴散所產生的市場競爭, 是促使科技產業廠商極力投入事業分工營運的主要因素。因為投資於產品開 發及技術開發會帶來不確定性風險,透過專業分工則可以分散風險,達到整 合全球各地之比較利益,建構競爭優勢(高長,2002) 。. 政 治 大. 在研究臺日經濟產業互動情形,黎立仁(2012)運用 J. H. Dunning 的 OLI. 立. Paradigm 折衷理論進行分析,提出因東亞經濟區域整合趨勢下,臺日之間有. ‧ 國. 學. 必要以 FTA(Free Trade Agreement)等模式增強兩國夥伴關係,日本應積極. ‧. 納入臺灣企業之水平分工網絡,以補足日本垂直分工之供應鍊體系不足。以 日本對臺灣汽車產業為例,日本是最大技術提供國與出資國,以 2012 年 4 月. y. Nat. io. sit. 統計,臺灣的汽車廠共有 11 家公司,其中 7 家與日本車廠具有技術合作關係,. er. 同時有 5 家則存在合資關係。另在 TFT-LCD 產業,日本在面臨缺乏資金,無. n. a. v. l C 法建構大規模設備投入生產且仍需不斷進行研發的困境下,由原來獨資投資 ni. hengchi U. 在臺建廠轉為提供臺灣企業技術及 know-how 的合資關係。綜上,在有充沛資 金的廠商對於海外進行產業分工,會傾向獨資方式設廠進行,但考量資金缺 乏時,則以技術移轉方式合資經營。 在研究科技產業全球分工及 IT 產業兩岸分工報告,高長(2002)認為臺 灣廠商赴大陸投資,其最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找尋生產基地,降低生產成本, 二是發展當地內需巿場。臺灣製造業與大陸合作及分工,由初期水平分工,即. 5. 企業內分工係指母國與子公司間之分工。. 22.

(30) 將附加價值低的產品移往大陸生產,到後來發展為開發大陸內需巿場為主, 乃至為布局全球的整合上下游成品及業務功能分工的垂直分工結構。兩岸貿 易雖同時存在產業間貿易及產業內貿易,然而產業內貿易情形及重要性呈逐 漸增加趨勢。對於電子資訊業廠商而言,因為產業技術變化迅速,為保持競爭 優勢,廠商自行以投入每一生產階段方式進行完全垂直整合(fully vertical integration),並非最佳選擇,半整合(tapered integration)或準整合(quasiintegration)策略將會成為主要的決策模式,前者可以透由新合資事業或部份 併購為之,後者則可以透過產業群聚的策略聯盟,或其他更有彈性的虛擬整 合為之。. 立. (三) 全球布局動機. 政 治 大. ‧ 國. 學. 組織的策略行為對於進入模式的選擇,是以取得市場的先占地位,以獲. ‧. 取最大利潤為主要原則。但有時廠商進入外國市場,會選擇超越一般狹隘的. y. er. io. sit. Hwang, 1992) 。. Nat. 計算效率的進入模式,因為它們有更大的動機就是全球化布局(Kim and. n. al 全球化動機來自廠商為了未來全球的發展,或發展一個提供全球資源的 iv. n U engchi 處所,或者是為了攻擊現存或潛在的全球競爭者。為了有效地實現這個動機,. Ch. 緊密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當為了全體組織的利益而必需犠牲某一單 位的利益情形時,更形重要。因此,廠商為了執行全球化動機,會偏好以高控 制模式進入巿場(Kim and Hwang, 1992)。 全球化策略涉及到在每個階段將廠商價值鏈配置到最大化。因此為了達 到各相互依賴的生產系統能達成一定合作程度,則需要有高度控制力以進行 不同國家間成員的操作。故廠商如欲追求全球化策略,會偏好高控制力進入 模式(Hill et al., 1990) 。同時,當廠商追求全球化策略,產業規模經濟程度高. 23.

(31) 且產業呈寡占情形下,亦需採高控制力的進入模式,將傾向獨資經營(翁景 民、曾義明,1995)。 趙永祥等(2012)在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研究報告顯示,臺商進入大陸 巿場之全球化動機其實證結果並不顯著,可能是因為臺灣中小企業進入大陸 巿場是為了當地低廉成本及內需巿場,故與全球巿場競爭或積極尋求全球巿 場等動機較不著重。然而,在研究中國多國籍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中,Deng (2004)指出中國廠商到世界各地投資的動機之一,是為了尋找更先進的技 術而投資,因為它可彌補中國廠商競爭力的不足,而且為了獲得專有的科技. 政 治 大. 技術,中國企業較可能籍由合作合資模式進行,而非獨資新設模式。. 立. ‧ 國. 學. (四) 群聚效應動機. 產業群聚是指特定產業中的企業、機構或某一產業,在特定的地理位置. ‧. 上一起聚合,並共同進行一系列產業活動。在群聚內,企業特別能感受到同業. Nat. n. a. er. io. 得巿場競爭優勢(徐聯恩、樊學良,2007)。. sit. y. 競爭力的壓力但巿場機會亦較增加,因此有較高的動機從事創新活動,以獲. v. l C Poter 的鑽石模式探討臺商赴歐洲地區投資, 譚大純與陳正男(2006)以 ni. hengchi U. 地主國產業群聚和進入模式之相關性分析,研究發現進入模式與支援性產業 情況有相關,廠商若因當地已存在許多良好的上、下游相關的產業,廠商會傾 向採行高投入的進入模式。亦即地主國之相關產業群聚對產業愈具優勢,則 企業愈傾向採行高投入之進入模式。 而當全球性產業高度集中時,廠商會傾向高控制程度的獨資進入模式。 因為在全球化情況下,高控制模式可以確保廠商在海外的子公司的策略行為 不會產生負面效果,並且為全體組織的利益,可以幫助其他巿場的子公司取 得競爭優勢(Kim and Hwang, 1992)。 24.

(32) 四、 組織知識與進入模式 為何一個企業可以表現的比巿場好,是因為在它的組織裏,個人的或群 體的知識被傳遞及被分享著。這種知識包括訊息及 know-how,它不僅是個人 所擁有,也在群體中合作而表達出來。假如這種知識只是個人層面,企業很容 易地利用人員流動來改變,其實不然。因為它是鑲嵌(embedded)在組織規 則裏,惟有透過現存於組織的社會關係才能獲得,實證結果顯示,技術知識潛 藏性愈高,則使用獨資模式移轉知識的可能性愈高(Kogut and Zander, 1992) 。. 政 治 大 明確地表達出來,故此類技術之操作高度依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且深植於 立 技術因有技術潛藏性的特性,其特性係指技術不易以文字或有形的方式. ‧ 國. 學. 組織與個人的特殊情境之中,是屬於「做中學」的隱涵知識(tacit or implicit knowledge) ,換言之,此類技術無法用語言明確表達,因此較不易在組織間學. ‧. 習或移轉。當技術潛藏性愈高時,技術內涵不易外顯與文字化,易造成交易之. sit. y. Nat. 協商與締約成本,技術移轉困難度高,為降低成本,廠商會傾向以組織緊密互 動且有利於觀察與學習的內部層級模式以移轉技術。實證結果發現此項因素. er. io. 是影響臺商選擇大陸巿場進入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陳世傑等,2008) 。 a. n. iv l C n hengchi U 一般而言,知識可以被劃分為客體知識(objective knowledge)及經驗知. 識(experiential knowledge) 。客體知識可以經由標準的程序來蒐集及轉換並容 易在其他國家複製出來,例如巿場研究(Eriksson et al., 1997) 。但是由學者實 證研究發現,客體知識對於廠商進入海外巿場的國際化的貢獻是有限的、微 小的。經驗知識才是幫助廠商國際化的主要驅動力,因為經驗知識是獨有的, 而且無法在企業間被移轉(Johanson and Vahlne, 1977)。而經驗知識與心理距 離(psychic distance)有關,當廠商經驗知識增加了,對於心理距離影響廠商 選擇進入模式的程度則會減少(Eriksson et al., 1997) 。因為廠商對於一個巿場 愈來愈瞭解時,它投入的資源會慢慢增加,此時廠商會愈傾向選擇獨資進入 25.

(33) 模式(Gatignon and Anderson, 1988),另外 Kogut and Singh(1988a)則以美 國企業為例,指出隨著社會文化距離與本國巿場距離增加,廠商則會增加合 資的使用機會。 然而學者在研究巿場知識(market knowledge)如何影響服務業廠商選擇 進入模式時指出,缺乏知識的廠商可能會籍由擁有該項知識的個人或外部組 織合作,以獲取經驗知識,合作模式才能使此種知識在組織間傳遞,亦即缺乏 知識的廠商可能較傾向合資模式(Erramilli and Rao, 1990)。 五、 體制環境與進入模式. 立. (一) 巿場風險. 政 治 大. ‧ 國. 學. 技術移轉是提升廠商外國子公司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廠商面. ‧. 對各地主國對於智慧財產保護嚴謹不一,產生了技術外溢於他人的風險。技 術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指的是因在地主國生產,而廠商的技術非自願. y. Nat. io. sit. 性地引起當地技術或生產力進步而又無收益的情形。在有技術外溢的情況,. er. 移轉成本高低會影響廠商對於進入模式的選擇。若技術移轉成本高時,廠商. n. a. v. l C 偏好採直接投資進入模式,反之,若技術移轉成本低,則偏好併購模式(鍾美 ni 芳,2011) 。. hengchi U. Hill et al.(1990)認為,技術及行銷知識(know-how)是構成許多多國籍 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廠商特殊的知識(know-how)擴散時,會降低來自此 知識的準租(quasi-rent)並產生風險。技術擴散風險,會產生兩種成本,一是 為了防止技術外流的立約、協商及監督成本,二是未預期的突發狀況及授權 而帶來投機主義(opportunism)所引起廠商的損失。就交易成本來看,為了降 低擴散風險,廠商會傾向獨資經營。 然而,在檢驗美國製造業廠商於進入海外巿場時,其進入模式之選擇, 26.

(34) Gatignon and Anderson(1988)研究發現於存在高風險的巿場下,製造業廠商 則較傾向採取合資模式經營。且若以地主國與多國籍企業的經濟差距分析, 兩國經濟差距愈大,廠商承擔之風險愈高,多國籍企業較偏向併購方式進入 而較不傾向直接設廠方式進入海外巿場(Tsang and Yip, 2007)。 (二) 巿場潛力 一般而言,低度潛力的巿場不具吸引人的特性,惟大規模廠商及擁有多 國際經驗廠商為了成長及提高利潤,會進入此種巿場。因為這些巿場可能有. 政 治 大 全而有較高報酬的機會,故廠商會傾向以獨資模式進入巿場以滿足對於全球 立. 足夠的後續發展潛力或對於廠商有策略上的重要性,此外還可能因巿場不完. ‧ 國. 學. 布局的策略需求(Agarwal and Ramaswami, 1992)。. 然而,Brouthers(2002, 2013)則認為對於高發展潛力的巿場,雖然機會. ‧. 增加,但相對地,機會成本亦增加。廠商為了獲取經濟規模、降低單位成本及. Nat. sit. y. 建立長期巿場,會傾向於採獨資方式進入。而在發展較遲緩的巿場,廠商發現. er. io. 低度整合模式(less intergrated modes)會是較好的選擇,因為廠商的加入不增. n. al 加市場容量,因此不會嚴重影響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且基於預期僅能於該 iv n U engchi 巿場獲得較低回報,廠商則投入最小化資源承諾,或者考量當產品或服務量. Ch. 極低時,退出產品或服務的市場的轉換成本會較少,因此廠商會傾向合資模 式進入巿場。 趙永祥等人(2012)實證發現當臺灣中小企業廠商察覺中國大陸巿場之 成長潛力愈大時,進入模式愈傾向高涉入程度模式。 六、 考慮公司型態影響下,產業類別與進入模式的關係 「尋求資源」為中央國有企業直投對外投資的主要因素。曹海濤與葉日 崧(2008)研究中國大陸海外直接投資分析,其統計資料顯示中央國有企業以 27.

(35) 投資礦業為主,目的係為肩負政府政策即保持能源供給穩定,只有少數投資 在紡織、化工及通訊服務領域,投資製造業並不多。投資礦業進入模式則以併 購為主,新建及參股為輔。而楊建平(2015)研究中國對拉丁美洲直接投資 時,亦指出國有企業為中國跨國企業投資之主體,且在拉丁美洲投資主要投 資因素係為取得石油、鐵、銅礦等礦產及戰略資源,資源開採成為中國企業在 拉丁美洲直接投資之重點。連德宏(2009)的研究則指出,中國國有企業投資 的業別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及採礦業。 非中央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屬高科技產業者,投資地區主要為歐洲或. 政 治 大. 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投資方式以併購或設置研發中心為主,主要目的是為了. 立. 取得先進技術及提高競爭力,透過海外直接投資,可以將技術差距縮短,快速. ‧ 國. 學. 使得技術升級。製造業則主要以家電為主且具競爭力,進入模式則若為拓展. ‧. 巿場則以新建為主,若為取得技術則以併購為主(曹海濤、葉日崧,2008)。 Brouthers and Brouthers(2003)研究比較西歐服務業者及製造業者海外直接投. y. Nat. io. sit. 資之進入模式,實證發現由於產業特性不同,製造業以投入資產為主,服務業. er. 則以投入人力為主,在投資環境不確定下,製造業則較偏好以合資模式經營,. n. a. v. l C 而服務業者傾向以獨資模式經營;然而,若面對是行為不確定性之情況時,考 ni. hengchi U. 量交易成本與內部化成本之衡平下,服務業者則傾向採合資模式,製造業者 則偏好採獨資經營。此外,Luo(2001)以研究中國地區為例,當地主國產業 的資產密集度愈高,多國籍企業為尋求長期利益,會選擇獨資模式進入此種 新興經濟體巿場。 七、 考慮公司型態影響下,建構兩岸分工體系動機與進入模式的關係 對於一個商業主體而言,如何達成成本最低、獲取利潤最大,永遠是其成 為企業生存的終極目標。早在 80 年代海峽兩岸即有投資與貿易活動,自 90 年代以來,兩岸投資及商業活動更為活絡。因為 90 年代開始,臺商因應生產 28.

(36) 成本急速攀升,經濟型態轉型危機,必須移動生產基地,尋找生產成本低廉及 高效率的經濟規模,遂以中國大陸作為生產基地,將製造功能移至大陸,臺灣 方面則留下研發及服務。再者,基於兩岸各自區位優勢,而採取模組化分工的 方式,進行兩岸貿易及生產活動(陳德昇,2004) 。由此可知,基於比較優勢, 兩岸早有功能分工之合作機制存在。 高長(2002)分析科技產業全球分工情形,認為面對全球巿場競爭激烈, 企業布局策略影響著全球科技產業結構之發展,呈現全球分工與專業整合之 現象。在全球分工基礎下,專業分工的目的在於整合世界各地的比較利益。本. 政 治 大. 質上,因著企業內部所需機能不同,如製造生產、研究發展、行銷服務等功. 立. 能,所需資源不同,最適發展條件亦不同。因此,在全球分工布局之做法,則. ‧ 國. 學. 是將上開研發、生產、行銷等活動,依據地區資源特性來進行。以電子資訊業. ‧. 為例,因生產標準化後,相容產品間所形成的連結,引導國際間產業垂直分工 的逐漸形成。此外,臺商利用獨特的產業網絡在兩岸分工進行布局,使得兩岸. y. Nat. er. io. sit. 的垂直分工更加緊密,並形成企業在兩岸間的功能性分工情形。 許多中國大型企業從事海外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從國際分工中獲得風險 a. n. iv l C n 分散的利益。通常此種企業多為規模較大的中國企業,並受到國家方面的支 hengchi U. 援,藉著多樣化發展,轉變成為一個多國籍企業。然而,相對於世界上其他的 多國籍企業,尋求效率以達到成本最小化卻非中國廠商主要對外投資的目的, 主要是因為中國本身已具足了充沛的低價勞工及廉價的土地可利用(Deng, 2004) 。因此,建構兩岸分工體系是臺商為提升效率而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模式, 但以產業分工達到有效率、降低成本,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因其本具足低廉勞 力成本,是以降低成本非其產業分工之主要目的。 八、 考慮公司型態影響下,布局全球動機與進入模式的關係. 29.

(37) 中國國有企業是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解釋因素。因為中國國有 企業對外投資具有較強烈的政策策略意圖,這些國有企業不考慮全球海外巿 場投資風險與利潤(曹海濤、葉日崧,2008) ,主要目的在於取得專業技術及 爭取資源(連德宏,2009) 。相對國有企業,中國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動機則 在於迴避不友善的經營環境,如法律限制、不平等條款等,積極尋找新巿場 (Ramasamy et al., 2012)。 普遍而言,組織策略行為對於如何選擇進入模式,是以獲得巿場的先占 地位及最大收益為考量,但為了全球布局的目的,民營企業進入海外巿場,特. 政 治 大. 別是進入其競爭對手的母國巿場時,會以超越一般計算的最有效的進入方式. 立. 做選擇,亦即以不經濟規模為優先考量,而以各子公司或單位間緊密結合為. ‧ 國. 學. 優先考慮,在此情形下,高度控制的進入模式可以實現其全球布局的動機. ‧. (Kim and Hwang, 1992)。. sit. y. Nat. 九、 考慮公司型態影響下,巿場風險與進入模式的關係. er. io. 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化的氛圍下,多國籍廠商因海外巿場之地主國資源. n. al 較多或成本較低而不斷地嘗試進入,以謀求最大利益。在具有技術優勢的多 iv. n U engchi 國籍廠商挾其優勢進入國外巿場之際,同時也面臨技術將外溢予地主國的廠. Ch. 商,增加當地廠商競爭力的風險。因為多國籍廠商移入技術以求降低邊際成 本之時,在無形中透過多種管道,如勞動移動、示範效果及供應商與客戶的關 係等等,而使得當地廠商技術及生產力提升,產生技術外溢的現象(Cheung and Ping, 2004) 。在技術移轉成本低及巿場競爭較小的海外巿場,若技術外溢 程度較低,廠商會偏好選擇收購方式,惟當技術外溢程度較高時,廠商則會偏 向採取新設的直接進入方式;而當面對巿場競爭較小,但技術移轉成本高及 技術外溢程度較高的地主國巿場時,廠商亦將採取直接進入方式(鍾美芳, 2009) 。綜合上述學者研究,進入技術外溢程度高的巿場時,廠商偏好採用新 30.

(38) 設獨資模式進入巿場,以減少不利影響。 中國國有企業研發能力薄弱,在研發投入方面,1990 年中國國有企業投 入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 1.38%,至 1998 年降為 1.28%,較世界 500 大企業投入研發費用比例為 5%至 10%為少,顯示中國國有企業在研發投入遠 遠不足(韋穎,2009) 。當企業的研發能力低落時,自主研發難度高,會偏向 尋求合資模式以獲取所需的技術知識(Larimo, 2003) 。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 6,依 2015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各產業佔. 政 治 大 業(16.64%) 、製造業(13.72%) 立 、批發與零售業(13.19%)及採礦業(7.72%),. 投資淨額百分比而言,前五大產業分別為租賃與商務服務業(24.89%) 、金融. ‧ 國. 學. 由統計資料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行業並無科技業等相關較具技術性 的產業。而中國對外投資主體又係國有企業為主(王曉龍,2013) ,顯見國有. Nat. sit. 茲將上述影響進入模式相關文獻彙整如下表 2-1:. n. 公司型態. 6. er. io. 表 2-1 影響進入模式相關文獻彙整表 構面及影響因素 研究者(年份) a 組織型態. y. ‧. 企業進入海外巿場投資多非科技產業,其技術外溢效果相較並不明顯。. v 研究發現/結論 i l C hengchi Un. 林武郎與臧程遠 (1998) 連德宏(2009) 曹海濤與葉日崧 (2009) 陳亨安(2012).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為中國國 有企業,在選擇海外投資時,目的 為配合政府政策,具有政治上的意 義,以實現政府政策為目標。非中 央型國有企業及民營企業對外直 接資動機與國有企業不同,以尋求 利潤、開拓巿場為為主。中國國有 企業在政策傳遞功能上仍在增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瀏覽日期:2017 年 2 月 20 日,. http://data.stata.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60G01&sj=2015。. 31.

(39) 構面及影響因素. 研究者(年份). 研究發現/結論. 廠商特性 陳世傑、李文瑞、胡 秀華、黃啟瑞與陳律 睿(2008). 投資廠商所屬行業不是影響廠商 進入模式選擇的重要因素。. 連德宏(2009). 中國對外直投資的主體為國有企 業,投資的業別主要集中在服務業 及採礦業。. Brouthers and Brouthers(2003). 比較服務業及製造業廠商如何選 擇進入模式的研究中,指出製造 業,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相較服 務業者會傾向採合資模式,而服務 業則傾向獨資模式。然若面對的是 行為不確定情況下,則反之。. 學. (1996). 合資模式。. Quer et al.(2012) Andreu et al.(2017).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研究顯示,中國 企業規模愈大,進入海外巿場,愈 不傾向採用股權的獨資模式。. 陳世傑、李文瑞、胡 秀華、黃啟瑞與陳律 睿(2008). 投資廠商的規模對於廠商持有海 外子公司的股權比例及市場進入 模式關係不具影響力。. y. ‧. 廠商規模較大會傾向高股權的模 式進入即獨資方式進入,實證結果 亦支持廠商規模與其對外國子公 司持股比例呈正向關係。. Nat. Kogut and Singh (1985, 1988b) Gatignon and Anderson (1988) Agarwal and Ramaswami(1992) Erramilli and Rao (1993) a. io. sit. 廠商規模. ‧ 國. 立. 政 治 大. er. 產業類別. n. iv l C n Hennart(1991) h e n g c h 相較母公司規模愈大的海外子公 i U Padmanabhan and Cho 司,於進入外國巿場時,則愈傾向. 32.

(40) 構面及影響因素 資產專屬優勢. 研究者(年份). 研究發現/結論. 陳世傑、李文瑞、胡 秀華、黃啟瑞與陳律 睿(2008) Gatignon and Anderson(1988) Brouthers(2013). 廠商擁有較高的資產專屬性時,則 傾向選擇獨資模式,如投資屬低資 產專屬性時,則採用合資模式。. 高長與陳威如 (1998). 廠商為取得當地廠商的專屬資產, 傾向採合資經營模式。. Fagre and Wells (1982) Lecraw(1984). 擁有高度 R&D 的多國籍企業談判 力量愈大,有助於取得主導所有權 結構,較可取得高股權。. 立. 政 治 大. 趙永祥、李在僑與潘 啟華(2012). ‧ 國. 學. Gatignon and 廠商有較豐富的國際經驗的廠商 Anderson(1988) 進入海外巿場時,愈傾向選擇獨資 Agarwal and 模式。 Ramaswami(1992) Delios and Beamish (1999) Lahiri(2017) al v i n ErramilliC and Rao 缺乏巿場知識的廠商為取得所需 h i U e h n (1990) g c 知識,會嘗試與外部廠商合作,此. ‧. 國際營運經驗. 當廠商特有的 know-how 知識價值 愈高時,為保護其專屬性,較傾向 與當地合作之低涉入進入模式。. n. er. io. sit. y. Nat. 類廠商較偏好合資經營模式。 Kogut and Singh (1988a). 國際經驗在解釋進入美國巿場的 廠商選擇進入模式時,並無重大影 響。. Luo(2001). 沒有經驗的廠商為限制風險暴露, 合資模式是較佳的選擇。惟若廠商 對於當地國家經驗豐富時,會傾向 採用獨資模式。.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Calculated ratio of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S(k, ω) to static structure factor S(k) for "-Ge at T = 1250K for several values of k,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ω, calculated

An Analysis of the January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 Taiwan and South Korean Stock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9,

Motivation Phases of Carrer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Young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Mendenhall ,(199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 Line enigma and post-earnings-announcement drif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Smaby, (1996),“Market response to analyst

“Tests of an American Option Pricing Model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Option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No.. Bogle on

推 荐 期 刊 :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