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PA分析法導入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IPA分析法導入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

Copied!
1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志賢博士. IPA 分析法導入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 研究. 研究生:吳鎮全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一月.

(2) 謝誌 打了幾行字,刪除。又打了幾行字,又刪除。反覆的行為有如跳針,時光 隧道愈探愈深,從研究所、職場追溯到大學生活。大學進入吉他社,開始愛上 搖滾樂,認識一群瘋狂的夥伴,一起做了很多無關吉他的事;求職時面臨失業 率逐年攀升的臺灣,以短期人力的身分進入了陽明大學生活輔導組,半年後通 過面試轉調課外活動輔導組,學生事務職涯正式開始。滿腔熱血工作了幾年, 發現喜歡求變的我遇到瓶頸,感覺怎麼變似乎都在既有的框架下,於是我開始 跟學校的登山社爬山,然後報名了研究所,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 轉眼瞬間研究所兩年修課竟然就結束了,同學們換上碩士袍開心參加畢業 典禮時,心理不捨之外還因論文尚未完成帶著不安。當初想要寫一篇以社團評 鑑為主題,並設定以課外活動組同業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如今這篇論文能夠完 成,首要感謝三位口試委員。一口答應擔任指導教授的志賢老師,從主題訂定 到研究方法上都給予很多的建議,並對論文文字內容給予諸多的修正;秀嫚老 師是第七屆碩專班的導師,從研究方法、統計到論文寫作等課程建立我們研究 的基礎;至善老師是學生事務領域的大前輩,主編的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是同 學們寫論文必讀之參考文獻。謝謝陽明大學的主管和同事們支持,謝謝第七屆 碩專班的同學們陪伴,謝謝協助填寫研究問卷的同業夥伴,有你們的陪伴讓我 學生事務工作得以長久而有價值。謝謝家人和老狗,習以為常卻是我無後顧之 憂的後盾。 謝謝妳,帶我走過尼泊爾、緬甸、柬埔寨,很高興我們彼此都找到值得投 入一輩子熱情的事、物和人,我們還要一起去很多地方,當然有一天我也會帶 妳認識臺灣的高山。畢業證書拿到,下一張證書,我們一起。 2019.1.28 吳鎮全. i.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指標對社團運作重要性與社團具備程度 之現況,研究目的為:一、調查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排序並分析不同背景研 究對象對其之差異;二、調查社團評鑑項目社團之具備程度排序並分析不同背 景研究對象對其之差異;三、交叉比較社團評鑑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社團具備 程度;四、蒐集社團評鑑之意見。 本研究以我國 157 所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成員為研究對象,自編「大專校 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 297 份, 樣本中有 70 名主管、120 名社團評鑑業務承辦人。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 t 檢定、變異數分析及 IPA 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由高至低依序為經費控管、社團活動、組織章程、管 理運作、產物保管、資料保存與資訊管理、年度計畫、活動特色與績效。 二、社團評鑑項目社團具備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組織章程、經費控管、資料保 存與資訊管理、社團活動、管理運作、活動特色與績效、年度計畫、產物 保管。 三、不同學校類型、職務、年資、業務課外活動組成員對社團評鑑指標之重要 性及具備程度無顯著差異。 四、67 個社團評鑑指標經過 IPA 分析結果,較為重要指標 37 個,其中 28 個 較為具備,9 個較不具備;較不重要指標 30 個,4 個較為具備,26 個較不 具備。 研究結果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各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作為社團評鑑指標修 訂及強化輔導機制之參考。 關鍵字:IPA 分析法、社團評鑑、社團評鑑指標. ii.

(4)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by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BSTRACT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between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and collages. The main purpose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surveying the order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arget group. The second, surveying the ord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arget group. The third, cross-comparing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forth, collecting opinions of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target group of research are staff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ection in 157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research tool made by researcher is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In total, 29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be responded and received. 70 people were supervisors and 120 people were undertaker of evaluation of students’ club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Description statistics, t-test, ANOVA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The main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ii.

(5) in the university, the ranking list is controlling of budget, activities of clubs,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asset custody, the record and management of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annual pla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ctivi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The second,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ranking list is 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controlling of budget, the record and management of documents and information, activities of clubs,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activi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annual plan and asset custody. The third,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udents’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even though different school types, positions, seniorities and job description. The forth, after analyzing 67 evaluation indexes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rough IPA, 37 indexes are more important. Among these 37 indexes, 28 indexes are performance and 9 indexes are not performance. 30 indexes are less important. Among these 30 indexes, 4 indexes are performance and 26 indexes are not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and references of revising evaluation indexes of students’ clubs and improving counseling mechanism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e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words: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課外活動的理論與發展 ................................................................ 15 第二節 學生社團評鑑之意涵與發展 ........................................................ 26 第三節 現行學生社團評鑑指標 ................................................................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實施 ............................................................................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6 第五節 研究步驟 ........................................................................................ 62 第六節 資料分析 ........................................................................................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4 第一節 社團評鑑項目之重要性與背景差異分析 .................................... 64 第二節 社團評鑑項目之具備程度與背景差異分析 ................................ 78 第三節 IPA 分析 ......................................................................................... 90 第四節 社團評鑑意見蒐集 ........................................................................ 98. 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結論 .............................................................................................. 117 第二節 建議 .............................................................................................. 123 參考文獻 ................................................................................................................. 128 附錄一 全國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人數一覽表 ................................................. 134 附錄二 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初稿 ......................................... 140 附錄三 專家校度評定問卷結果彙整 ................................................................. 151 附錄四 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定稿 ......................................... 159. vi.

(8) 表次 表 1-1 表 1-2 表 2-1 表 2-2 表 2-3 表 2-4 表 3-1. 近六年全國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辦理概要 .............................................. 5 我國社團評鑑相關論文一覽表 .................................................................. 8 國內外學者校園經驗之內涵一覽表 ........................................................ 16 國內外學者對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 27 我國社團評鑑相關論文摘要表 ................................................................ 36 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評分標準表 ............................ 41 回收樣本背景分析表 ................................................................................ 55. 表 3-2 表 3-3 表 3-4. 專家效度委員名單 .................................................................................... 57 修正指標對照表 ........................................................................................ 58 社團評鑑指標一覽表 ................................................................................ 59. 表 3-5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調查問卷信度分析表 ................................ 61 評鑑項目重要性現況及排序 .................................................................... 64 社團評鑑指標重要性描述性統計摘要 .................................................... 66 不同學校類型對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73 不同工作年資對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74 不同身分別對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 ................ 76 不同業務別對社團評鑑項目具備程度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摘要 .... 77 評鑑項目具備程度現況及排序 ................................................................ 78. 表 4-8 表 4-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5-1 表 5-2. 社團評鑑指標具備程度描述性統計摘要 ................................................ 79 不同學校類型對社團評鑑項目具備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85 不同工作年資對社團評鑑項目具備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 ................ 86 不同身分別對社團評鑑項目具備程度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 88 不同業務別對社團評鑑項目具備程度之獨立樣本 T 考驗摘要 ............ 89 各評鑑指標重要性及具備程度平均值及象限分佈摘要 ........................ 91 社團評鑑優先指標一覽表 ...................................................................... 119 社團評鑑次要指標一覽表 ...................................................................... 120. vii.

(9) 圖次 圖 2-1 圖 2-2 圖 3-1 圖 3-2 圖 3-3 圖 4-1. 校園經驗內涵分類圖 ................................................................................ 17 KOLB 經驗學習循環圖 .............................................................................. 19 IPA 二維矩陣 ............................................................................................. 50 研究架構圖 ................................................................................................ 51 研究步驟圖 ................................................................................................ 62 社團評鑑指標 IPA 分析圖 ........................................................................ 90.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 IPA 分析法導入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本 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闡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敘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績效評鑑為現今社會發展的趨勢 三十年前臺灣經濟迅速成長,人民生活水準提升,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增加,在政策轉向開放後,大專校院數量快速成長。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 示,在 94 至 102 學年度大專校院數量達最高峰,介於 161 至 164 所,國人接 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選擇變多。然而,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趨緩及少子化等因 素的影響,飽和的高等教育市場即將面臨供給大於需求的窘境,全國大專校院 學生源基數逐年下降,部分學校已面臨整併及退場的威脅。學校要如何招生才 能不被市場淘汰?學子要如何評估自己適合的校系?內化的素質涵養是否跟得 上知識的快速進步?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面臨如何確保及提昇學習品質的挑戰 (張雪梅,2009)。 評鑑(Evaluation)是一種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的機制,透過認證程序 揭露資訊(劉維琪,2016)。現今社會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會接觸到各種評鑑, 從個人評鑑如各類型的學習評鑑、工作評鑑及績效考核等,或組織評鑑如醫院 評鑑、餐廳評鑑及企業獎項等,評鑑被廣泛應用,在高等教育亦然。在高等教 育現場,學生學習成效有課程評鑑,教師升等有教師評鑑,校長續聘有校長評 鑑,學校發展則有校務評鑑。大學法明訂,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 1.

(11) 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 展,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以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 發展規模之參考。在資訊取得容易,競爭激烈的年代,績效評鑑實為現今社會 發展的趨勢。. 大專校院提供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資源 課外活動從名詞上定義為課程以外的活動,廣義包含住宿、兼職打工、感 情經營及各種團體組織所辦理的活動,如運動校隊及社團等。張雪梅(2003) 認為課外活動對學生學習與發展至關重要,學校應透過增加經費補助及加強相 關研習來提升課外活動的參與。傅木龍(2000)指出社團是學生利用課餘時 間,依據自己的意願、能力及興趣,在學校的規定與輔導下組成的學生團體, 進行各種型態的活動。社團參與對學生的實際功能:一、良好人際關係的建 立;二、滿足個人的社會參與;三、適應民主的生活方式;四、孰悉行政工作 流程、步驟及規範;五、學習企業管理的方法;六、培養同理心及服務熱忱。 蔡志賢(2012)認為,學生透過參與社團可以:一、促進學生心理適應與成 長;二、充實學生休閒與娛樂活動;三、發展學生合作樂群的習性;四、涵養 學生民主的觀念及行為;五、增進學生校園生活品質。學生參與社團的經營是 典型課外學習的內涵,是同儕團體活動中的重要型態,不僅具有平等性、自由 性及漸進性,更具有多元化的教育功能。綜觀學者的觀點,參與社團因其涵蓋 團體經營、個人技能培養,較其他課外活動能有更全面的學習。 由於學生學習成效愈來愈受政府及大專校院重視,因此除了在課程學習 外,以下各項措施可顯現各大專校院投入大量資源在課外活動。 (一)設立專責單位:除屬性特殊之宗教研修學院、空中大學及軍警校院 外,各校學生事務處轄下普遍設有學生社團專責輔導單位,名稱為課外活動指 導組、課外活動組或課外活動輔導組等名稱不一。. 2.

(12) (二)建立輔導機制:設置社團輔導相關辦法;辦理社團負責人研習或幹 部訓練課程;辦理招生、演出及展覽活動;辦理學生社團評鑑;提供學生諮詢 及行政協助等。 (三)提供資源:活動運作需要學校資源支持,為促進學生透過參與課外 活動有所成長,校方提供場地、經費及器材的申請。 (四)學分化或課程化:雖早期曾有學校推動社團課程化,但因各種因素 未能持續。100 學年度開始,淡江大學以「從學生課外活動中落實全人教育」 為口號,將學生課外活動納入學校正規課程之必修學分;104 學年度開始,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辦「社團人專業領導培力學分學程」,強調「玩社團也能拿 學分」,其他在通識課程開設與社團經營相關課程之學校數,亦有逐年增加之 趨勢。. 評鑑促進學生社團運作及發展 根據教育部 2002 年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事務(訓育)工作調查分析報告, 辦理學生社團評鑑之校數為 139 校,約占全國大專校院總數之 97.26%;無辦 理學生社團評鑑之校數為 2 校,約占全國大專校院總數之 2.8%,評鑑內容包 括組織章程、活動計畫、運作及社團辦公室清潔等(楊淑芬,2005),該研究 顯示僅極少數學校未辦理學生社團評鑑。其次,各校訂定學生社團輔導相關辦 法時,經常將評鑑列入必須配合參與的機制,或將評鑑結果連結校內資源,一 為讓資源有效分配,二使評鑑制度具有約束力。學生社團的運作需仰賴學校的 資源,例如:經費、場地及器材等,如為爭取更多資源,學生社團就必須正視 評鑑這項制度。 然,學生社團評鑑指標為何?應評鑑甚麼?怎麼評?經常是各校在辦理學 生社團評鑑遇到的難題,評鑑指標會引導學生社團的運作與發展,因此訂定適 合的評鑑指標就顯得更為重要。各校透過書面資料、電子資料、網路資料、簡. 3.

(13) 報、表演及影片等各種形式執行評鑑,就是希望評鑑指標能更多元,結果更公 允,進而促進學生學習並提升學生社團品質。故,學生社團能透過「半強制」 的評鑑制度,得以檢視其運作成果;反之,學校能透過評鑑制度瞭解學生社團 運作情形,並提供改善之建議,讓資源分配有所依據、運用更有效率。. 社團評鑑制度面臨挑戰 研究者在國立陽明大學課外活動輔導組任職九年(2009 年 7 月至今),曾主 辦過校內社團評鑑五年(2010 年至 2014 年)。初接手社團評鑑業務時,評鑑實 施方式是以口頭簡報為主,書面資料為輔,評鑑委員在聆聽簡報同時翻閱書面 資料後予以評分,這樣的形式受到部分社團質疑,質疑者認為口頭簡報著重在 講解者的表達和簡報內容,講解者的表達優劣和簡報內容好壞,並不與社團經 營良窳畫上等號。為改善此缺點,本校遂逐步調整辦理形式,如書面資料評 鑑、將評鑑地點移至社團辦公室等,讓評鑑內容的重心由口頭簡報轉為書面及 電子等文書資料;調整評分內容,落實平時表現紀錄並提高比重;辦理研習課 程加強學生社團對評鑑觀念的建立及文書管理的技巧。2011 年,我校首次推派 國際標準舞社參加教育部「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隔年更 帶領更多學生社團前往活動會場觀摩,期望透過觀摩及交流,提升學生社團品 質。 然,即使評鑑形式每年調整變革,總有社團質疑,「為什麼要接受學校評 鑑?」、「評鑑委員根本沒看到這部分怎麼評分?」、「扣這兩分是為什麼?」、 「我們哪部分比其他社團差?」及「評分標準太重視書面資料了!」。2016 年 學生社團評鑑結束後,社團在網路上發起「不要社評空殼子,看見社團真價 值」連署與行動串聯,不少社團負責人利用此平臺發表看法,也讓我們重新檢 視評鑑辦理模式及評鑑指標。. 4.

(14) 無論是任何領域的評鑑,被評鑑者在面對的態度上多為負面消極,這結果 應可理解。然,根據研究者歷年針對參與評鑑同學的回饋問卷發現,有七成以 上的同學認為評鑑是必要的,它能促使社團檢視社團的運作和成果。故為使學 生社團能有所學習成長,評鑑形式及指標必須要不斷修正以符合社團發展趨 勢。. 社團評鑑指標應被廣泛討論. 大專校院辦理學生社團評鑑已有悠久的歷史,自 1982 年教育部訓育委員 會以「教育部臺訓字第一五八四二號與第四三三四六號函」正式通令各校對核 准成立的各類學生社團績效加以考核及評鑑,我國大專校院普遍辦理學生社團 評鑑(羅月鳳,1988、楊淑芬,2005)。研究者整理近六年教育部「全國大專 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辦理概要,如表 1-1。 表 1-1 近六年全國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辦理概要 近六年全國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辦理概要 年. 辦理學校. 參加校數. 參加社團數. 2013. 國立中興大學. 154. 284. 2014. 國立嘉義大學. 153. 285. 2015. 國立體育大學. 150. 280. 重要變革 學生會評選分開舉辦. 2016. 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 151. 278. 原本同組評比之體能性與 康樂性分開評比 將原績優獎改為甲等獎 (實際意義皆為參加獎). 2017. 國立中正大學. 145. 278. 增設「年度最佳社團特色 活動評選. 263. 增設參加獎 服務學習指標併入活動績 效指標,不獨立評比. 2018. 國立中興大學. 146. 參加「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之大專校院數已近乎全. 5.

(15) 數,且至少有 263 個社團參加,意味著在各校推派代表社團參加的同時,必然 接受其評分標準,並輔導代表學校參加之社團依此標準準備資料。就研究者任 職之學校、擔任其他學校社團評鑑委員之學校及研究期間於網路查詢各校評鑑 之評分標準發現,各校社團評鑑評分項目及內容,多參考全國社團評鑑指標, 再輔以記錄學期間社團與學校行政配合,加權兩者分數為總成績。以研究者任 職之國立陽明大學為例,社團評鑑分為年度評鑑(佔總成績 60%)及平時表現 (佔總成績 40%)。年度評鑑評分指標同現行全國評鑑指標;平時表現為學生 社團與學校行政程序配合之事項及鼓勵社團參加或辦理之活動,由校內課外活 動輔導組承辦人員紀錄,分為八類,其項目為(1)參加研習、活動或會議類、 (2)宣傳品違規類、(3)資料繳交類、(4)使用場地、器材、社團辦公室類、(5)活 動、經費申請類、(6)承辦或協辦學校活動、(7)服務類、(8)特殊表現。綜觀上 述平時表現之評分項目,可發現學校平時重視社團出席及參加大型活動情形, 納為評鑑項目以提升這些活動的參與;對於社團使用資源(場地、器材及經 費)訂定記錄機制,藉以提醒及約束社團。. 「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評分指標的訂定,係由學生事 務領域的資深前輩討論訂定,有一定的權威及參考價值。然,近年來這套評分 標準甚少修正,只有為因應教育部推動服務學習政策之名義,增加該項評鑑指 標而已,其修正內容如下:在 2003 年之「全國大學校院學生社團評鑑指標」 中,「社團活動」佔評審標準 50%,其中「社團活動」30%、「帶動中小學社團 發展」10%、「校外活動及社區發展」10%(林至善,2003)。教育部於 2010 年 修訂「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將學生的社團活動及志願服務活動結合相關 訓練課程,積極推展並落實服務學習。為配合該改革政策,2010 年「全國大專 校院學生社團評鑑評分標準表」,遂將評分項目中之「活動績效」分為「社團 活動」及「服務學習」,各佔 35%及 15%,服務學習項目自此在評鑑成績中有. 6.

(16) 權重。這套標準經過幾年的落實後,發現部分社團無所適從,有社團認為活動 無法有服務而放棄,有社團投入無關宗旨之服務,有社團服務卻無法呈現學習 成效。而服務性社團因成立宗旨內涵及活動規畫即包含服務,故擁有評比上的 優勢,對此不易平等評分引起非議(王明,2002)。2018 年「全國大專校院學 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評分標準表」再次調整,將「服務學習」併入「活動特 色與績效」,即使如此修正,實質上也僅就評分比重調整,內容上並無大幅度 的變革。推究其原因,現階段各校接受並運用此評分標準已久,如有大幅度的 修正必將造成反彈。其次,目前「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由 教育部委託各校輪流舉辦,若非由教育部主導評分指標之修正,各承辦學校必 然難以對評鑑指標有所調整。. 張同廟(2015)就曾指出「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將各 類社團組織與活動成效用單一標準評分,欠周詳且不夠客觀。然,要如何建立 不同的社團評鑑指標仍未有共識且有待討論。故目前無論是各校或是全國性的 社團評鑑,多採用將社團分屬性評比,例如:「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 觀摩活動」就將社團分為 1. 學術性、學藝性;2. 服務性;3. 體能(育)性; 4. 康樂性;5. 自治性、綜合性五種屬性,使用同一套指標評鑑,然而即使同 屬性學生社團,成立宗旨、組織規模亦不同,是否適用同樣標準經常被提出來 討論。柯志堂(2015)則認為,不論是在教育部設計評鑑指標或是學校在設計 校內的評審標準時,都一定要因校制宜,制定標準是以學生最大利益或者是可 以達到的目標為設計方向,而非以「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 為標準。 姜雅惠、陳明國(2015) 亦指出幾點爭議:年度計畫短中長程時間的訂 定標準不一、資料保存上是否需要大量紙本、服務學習納入年度計畫成效有限 等。目前評鑑指標的設計,部分需以繁複的紙本及文書作業流程呈現,例如:. 7.

(17) 組織章程修正對照表、各項會議紀錄、各種流程簽審機制及簽到表等。從輔導 的角度,無可否認這些嚴謹的制度有助於學生在法治教育及民主程序上之學 習,但是這些指標因為相較其他指標容易客觀檢視,故容易被過度放大。而從 學生的角度,社團是否能將吸收這些指標轉化為知識,或只是流於形式、甚至 消極造假,值得深究。以現況來說,這些指標的存在,確實有可能造成學生社 團的負擔,或者為了評鑑才被迫整理資料,那麼在評鑑分數比重上,宜作適當 的調配,甚至予以刪除。. 社團評鑑相關研究缺乏 經蒐集學術文獻及瀏覽美國大學網頁發現,雖然美國重視學生組織發展及 學生核心能力之養成,但對於學生組織並無大規模且普遍性的辦理考核或評鑑 相關活動,故以現有能夠取得的文獻中,未能蒐集到美國針對學生組織或社團 評鑑之研究。而國內學者張同廟(2015)亦指出,「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 選暨觀摩活動」推動至今已逾 30 年,其他國家未有類似大型社團活動,是我 國高等教育活動的一大特色,然而鮮少看到對此進行紮實且詳盡的碩博士論文 或研究報告呈現。 國內各領域之評鑑雖盛行,學術上評鑑相關研究數量亦可觀,但卻少見社 團評鑑相關研究。利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社團評鑑」為關鍵 字搜尋時,只能找到七篇碩士論文,有關我國相關學生社團評鑑論文一覽表, 如表 1-2。 表 1-2 我國社團評鑑相關論文一覽表 我國社團評鑑相關論文一覽表 研究者. 年度. 校系. 論文名稱. 羅月鳳. 198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 我國大學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 研究. 魏宇明. 2003. 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 區發展研究所. 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績效之研究 -以清大學生社團為例. 8.

(18) 研究者. 年度. 校系. 論文名稱. 廖運榮. 2003.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 所. 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 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 楊淑芬.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元智大學社團評鑑制度及社員參與 滿意度之研究. 洪翠娥. 2007. 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 學程. 平衡計分卡導入大專校院社團評鑑 應用之研究. 鄭華庭. 2007.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 工程與管理系.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大學學生社 團活動績效—以臺北科技大學為例. 嚴孟云. 2009.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 運用目標管理與國家品質獎模式建. 管理系. 構校園社團評鑑評估之研究. 最近一篇碩士論文為 2009 年嚴孟云「運用目標管理與國家品質獎模式建 構校園社團評鑑評估之研究」,發表至今將近十年。綜觀這幾篇論文,羅月鳳 「我國大學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研究」隊全國大專校院之課外活動組成員 及社團進行抽樣;廖運榮「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 之調查研究」對全國大專校院之體育性社團進行抽樣;洪翠娥「平衡計分卡導 入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應用之研究」對參與全國性社團評鑑表現優異之全國大專 校院之課外活動組成員及社團進行調查;其餘四篇都是針對個案學校進行研究 分析,較難廣為應用在各校社團評鑑上,故本研究期以更廣泛的蒐集意見,從 學術的觀點分析我國特有的社團評鑑制度。. 9.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擬定之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調查課外活動組成員對學生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排序並分析不同背景課 外活動組成員對其之差異情形。 二、調查課外活動組成員對學生社團評鑑項目社團普遍具備程度之排序並分析 不同背景課外活動組成員對其之差異情形。 三、交叉比較社團評鑑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社團具備程度。 四、蒐集課外活動組成員對學生社團評鑑之意見。.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學生社團評鑑項目重要性之排序為何? 二、不同學校類型、身分別、工作年資及業務別的課外活動組成員對社團評鑑 項目之重要性是否有差異? 三、學生社團評鑑項目社團普遍具備程度之排序為何? 四、不同學校類型、身分別、工作年資及業務別的課外活動組成員對社團評鑑 項目之具備程度是否有差異? 五、交叉比較學生社團評鑑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社團具備程度結果為何? 六、課外活動組成員對學生社團評鑑的意見為何?. 10.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釐清本研究的內涵,針對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Martilla & James(1977) 在 研 究 中 提 出 重 要 性 及 表 現 程 度 分 析 法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簡稱 IPA 分析法),以汽車業者期望提高顧 客忠誠度為案例,調查汽車業者服務品質在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性和表現程度, 藉由「重要性」和「表現程度」將特定評估項目進行相對位置比較,以瞭解業 者的服務品質優勢與劣勢,並將重要性與具備程度的平均值,繪製在二維矩 陣,將各種服務屬性區分為:高重要高表現、高重要低表現、低重要低表現、 低重要高表現。本研究「Performance(表現程度)」將改為「具備程度」以使 詞意更適切,運用 IPA 分析法分析學生社團評鑑指標,藉由「重要性」和「具 備程度」調查進行相對位置之交叉比較。. 依據我國大學法第 2 條:「本法所稱大學,指依本法設立並授予學士以上 學位之高等教育機構」。本研究所指大專校院,係指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並符 合大學法規定,能頒授學士學位的大學校院,包括:一般大學、獨立學院、科 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但因考量學生事務工作內涵的差異,本研究所界定的大專 校院分為大學校院及技職校院,不包括空中大學、軍警校院及宗教研修學院。. 本研究社團評鑑包括校內評鑑及全國評鑑,校內評鑑為各大專校院依其社 團輔導辦法或社團評鑑辦法辦理,對申請有案之學生社團進行年度或學年度的 評鑑及考核;全國學生社團評鑑由教育部主辦,全名「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 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簡稱「全社評」或「全國社評」。「全國大專校院. 11.

(21) 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之評分指標廣被各校參考,分為八個項目,依序為 組織章程、年度計畫、管理運作、資料保存與資訊管理、經費控管、產物保 管、社團活動及活動特色與績效。本研究社團評鑑指標改編至「107 年全國大 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之評分標準表,經由專家效度修正 而訂。. 12.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我國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成員為實施調查之對象,再分別就學校 及成員選擇說明研究範圍。學校選擇上,因考量學生事務工作內涵的差異,本 研究調查之大專校院不包括空中大學、軍警校院以及宗教研修學院。成員選擇 上,依職位分為主管及非主管,主管職銜為組長、主任、副組長、副主任或其 他主管職銜,非主管則包括所有正式或約僱、職銜為專員、組員或其他非主管 職銜之成員。前述主管及非主管皆為本研究對象,然因工友工作範疇多為環境 清潔、場地及器材管理;工讀生工作多為被交辦事項及工時短,且無論工友或 工讀生多無輔導學生社團及長期參與社團評鑑事務,故本研究排除工友及工讀 生。. 社團評鑑指標 本研究以教育部辦理「107 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 畫」之評分標準表作為評鑑指標,項目分為組織章程、年度計畫、管理運作、 社團資料保存與資訊管理、經費控管、產物保管、社團活動及活動特色與績 效,其他如各校校內社團評鑑指標、大專校院學生會成果競賽暨觀摩活動競賽 項目及重點,則不在本研究範圍。. 樣本計算與發放 本研究以大專校院課外活動組成員為研究對象,透過電子問卷發放,希望 能廣泛蒐集意見故進行普查。主要根據教育部「106 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 13.

(23) 蒐集各校基本資料,至各校網頁查詢各校課外活動組成員人數及聯絡資訊,部 分學校無建構網頁或網頁並未詳列單位及業務範疇,可能對研究對象樣本數之 計算造成誤差,且無法取得完整聯繫資訊以寄發問卷。而各校課外活動組業務 繁重,本研究問卷為探究各項指標而題目繁多,皆可能影響回收率。. 研究及統計方法 本研究採量化研究,即便問卷設計設有開放性問題,但因無對受試者深度 訪談以深入瞭解其意見。在統計分析主要採用 IPA 分析法對學生社團評鑑指標 重要性和具備程度之相對位置進行比較,故在結果呈現上,指標之重要性或具 備程度皆為相較的結果。. 研究對象及填答 本研究以課外活動組成員為研究對象,故無法推論其他學生社團評鑑參與 者,例如:被評鑑者之社團成員、社團輔導老師的看法。而研究對象雖已經排 除工友與工讀生,但受試者可能會因為其業務屬性與分工,比如說並無輔導社 團之業務,輔導社團屬性或當時的環境等干擾因素,影響其填答結果。本研究 並未排除年資一年以下之課外活動組成員,其原因在於計算母群體時無法得知 其實際數量,其次各校聘用課外活動組成員多以社團經驗或校友為優先錄取條 件,然實際情形並無法掌握。. 14.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章將探討相關重要文獻,其內容共 分為三節論述,第一節闡述課外活動的意義與發展;第二節探究學生社團評鑑 的發展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改編現行學生社團評鑑指標。. 第一節. 課外活動的理論與發展. 學生事務人員通常採用學生發展理論(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作為其 推動工作的導引(黃玉,1999;張雪梅,1996),根據 Rodgers(1990)的觀點, 學生發展就是當學生在高等教育註冊入學後,學校協助其成長、進步及增加能 力的作法。本節將論述課外活動的理論與發展,分為四部分敘述,第一部分為 校園經驗的內涵與分類,綜合國內外學者對校園經驗的內涵予以分類說明;第 二 部 分 為 大 學 生 校 園 參 與 理 論 , 依 序 介 紹 Astin 學 生 投 入 理 論 (Student Involvement Theory)、Kolb 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ing Theory)以及 Tinto 交互影響理論(Interactionalist Theory);第三部分為課外活動的意義與發展;最 後為本節小結。有關本節內容,詳述如下。. 校園經驗泛指學生在校園中,接觸到的人、事、物而產生的經驗。Pace (1984)將校園經驗區分為物理環境及學習機會,物理環境包括教室、圖書 館、實驗室、體育館及視聽中心等;學習機會包括教授的接觸、參與學生組織 或社團活動及同儕互動。Astin(1993)則將校園經驗分為:課業投入、師生互 動、同儕互動及個人處境因素,例如:工讀、看電視、通車及住宿等。其後 Astin 又指出,學生與教師及同儕互動討論,對其學習發展與成就有顯著正向 影響;大學校園經驗可提昇學生的知識與就業能力,對於其價值觀、態度、抱. 15.

(25) 負、信念及行為皆有正向的影響。 國內學者對校園經驗的論述,首見林義男(1990)的觀點,其將學生參與 區分為學術性參與及社會性參與,學術性參與包括課程參與、學術性之師生互 動及圖書館經驗;社會性參與又稱非課業參與,包括社團參與、同儕互動、社 會性師生互動及運動娛樂。而劉若蘭、楊昌裕(2009)在探討學生個人經驗、 校園經驗及能力發展的關係時,將校園經驗分為:同儕關係、師生互動、社團 參與及課業投入。蔡志賢(2012)亦綜合國內外學者觀點,將大學校園參與經 驗區分為學術投入及人際投入兩項,學術投入包括:課程學習、學術活動及師 生互動;人際投入則包括:學生社團、校園活動、同儕互動及校園環境。隨後 丁正芬(2016)將校園經驗的內涵分為學術經驗與人際經驗,學術經驗包含課 程學習及圖書館使用;人際經驗則為師生互動、同儕互動及參與學生組織。將 國內外學者對於校園經驗之內涵彙整如表 2-1。 表 2-1 國內外學者校園經驗之內涵一覽表 國內外學者校園經驗之內涵一覽表 學者. 年代. 內涵. 1984. 1.物理環境:教室、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及視聽中心 2.學習機會:與教授的接觸、參與學生組織或社團活動及 同儕互動. 林義男. 1990. 1.課餘學習品質(程度) 2.與教師非正式來往 3..社團參與程度 4.使用圖書館的層次或品質 5.同儕交往. Astin 劉若蘭、 楊昌裕. 1993. 1.課業學習 2.師生互動 3.同儕互動 4.學生個人處境因素. 2009. 1.同儕關係 2.師生互動 3.社團參與 4.課業投入. 蔡志賢. 2012. 丁正芬. 2016. Pace. 1.學術投入:課程學習、學術活動及師生互動 2.人際投入:學生社團、校園活動、同儕互動及校園環境 1.學術經驗:課程學習及圖書館使用 2.人際經驗:師生互動、同儕互動及參與學生組織. 蔡志賢(2012),大學校園經驗分為學術投入與人際投入,其七項內涵歸. 16.

(26) 納為學術投入:課程學習、學術活動及師生互動;人際投入:同儕互動、校園 活動、學生社團及校園環境,分類如圖 2-1。. 校園經驗. 學術投入. 課 程 學 習. 學 術 活 動. 人際投入. 同 儕 互 動. 師 生 互 動. 校 園 活 動. 學 生 社 團. 校 園 環 境. 圖 2-1 校園經驗內涵分類圖 資料來源:蔡志賢(2012). 茲說明校園經驗分類及其內涵如下: (一) 學術投入:課程、實驗、師生課堂互動、個人自修及參與學術演講等 專業課程的學習。 (二) 人際投入:參與各類型的社團、組織、班級參與、校園活動參及校園 環境。 雖將校園經驗內涵歸納為兩大類七個項目,但各類別及項目仍交互影響及 重疊,例如:師生互動並不侷限於學術投入,班級會議的召開及導師制度等亦 屬於人際投入之內涵;而無論是學術投入或人際投入,皆發生在校園環境中, 故理論上將校園經驗內涵分類,實質上仍交互作用無法切割。以學生參與社團 接受學校社團評鑑為例,其中包含了同儕互動、師生互動及環境資源的運用, 例如:網路、教室、評鑑法規等,都屬於校園經驗。. 17.

(27) Astin 學生投入理論(Student Involvement Theory) Astin 學生投入理論的提出,主要是源自於他對大學生退學原因的長期研 究(Astin, 1975),他觀察在大學環境中,何種因素會影響學生留在校園完成學 業?哪些因素是增加學生願意投入校園的正向因素?因此,Astin 於 1977 年調 查二十萬個學生在不同型態投入的作用,這些型態包括居住處所、榮譽方案、 大學生的研究參與、兄弟會和姊妹會的參與、學業的投入、學生和教授的互動 及學生政府的投入等,這個調查結果顯示:校園的投入可以增強學生的能力、 自尊、藝術與興趣、自主性及享樂主義,並成為其他學者作為引用資料的重要 來 源 。 基 於 此 Astin 於 1984 年 提 出 學 生 投 入 理 論 (Student Involvement Theory),此理論意指學生對於其學術經驗所投注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總量 (Astin, 1984),亦即一位高度投入校園的學生,會投注適宜的精神在學業的學 習,會規劃時間參加校園的學生社團組織,或是與教授、學生互動。 Astin(1984)提出投入理論(Theory of Involvement),主張學生學習效果和校 園投入成正比,該理論有以下五個基本前提: (一)投入是對不同目標所投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此目標可能是普遍廣泛的 (如學生學習經驗)或是特定性的(如準備考試)。 (二)投入是一種連續性的概念,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目標,會產生相異的投 入程度;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間,也會產生相異的投入程度。 (三)投入可從質與量兩面向分析,質可從學生投入的品質來檢測,量可從學 生投入的時間等來檢測。 (四)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與其在質與量的投入比例有關。 (五)教育政策或實務工作的效能,與其是否能促進學生投入有關。 簡而言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會受到其校園投入的品質和時間影響,校園. 18.

(28) 投入愈多,學習與發展效果愈好,而教育政策和實務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學 生投入。. Kolb 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ing Theory) Kolb(1984)把「學習」解釋為「經驗轉化成知識的過程」,包括四階段的循 環(four-stage cycle),循環關係如圖 2-2,說明如下: (一)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CE):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 為情感面向。 (二)觀察反思(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學習者在停下的時候對已經歷的 體驗加以觀察反省,為觀察面向。 (三)抽象摡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 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為思考面向。 (四)行動經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 AE):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 運用到制定策略及解決問題,為行動面向。. 觀察反思. 具體經驗(Concrete. (Reflective. Experience ,CE) Observation, RO). 行動經驗. 抽象摡念化. (Active. (Abstract. Experimentation, AE). Conceptualization, AC). 圖 2-2 Kolb 經驗學習循環圖 資料來源:Kolb(1984) 另根據多數學者一致指出,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師、學務人員及各院系職. 19.

(29) 員、教務人員等與學生接觸最頻繁,可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應協同合作全 力配合,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校園,鼓勵學生投入各項有益的學習經驗 中,使經驗多樣化及深入化,以促進學生得到豐碩的學習成果(黃玉,2000; 張雪梅,1999;Astin, 1993;Chickering & Gamson, 1991)。. Tinto 交互影響理論(Interactionalist Theory) Tinto(1975)提出大學生決定是否中途輟學的交互影響理論(Interactionalist Theory) , 將 學 生 與 大 學 的 交 互 作 用 情 形 分 為 「 學 術 系 統 」 (Academic Integration)與「社交系統」(Social Integration)兩類,「學術系統」所指的是個 人自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結果,例如學業成就、個人認知發展、對學術規範的認 同感以及個人和環境的交流;「社交系統」則是非正式團體、課外活動、學生 與教職員的互動情況,而學生在學術系統與社交系統的交互影響與互動品質愈 高,其愈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反之,如學生在學術系統與社交系統的交互影 響與互動品質愈低,其輟學的機會增加。 Tinto(1993)於 1993 年時略為修改其 1975 年所提出之理論架構,並且建 立了大學生輟學長期追蹤模式,其內容包括:一、入學前的個人特質,如家庭 背景、技術能力及生活經驗等,這些特質會直接影響學生輟學的抉擇,以及入 學及畢業目標的承諾,而這些承諾又會影響學生整合的程度(劉若蘭、黃玉, 2005);二、學術及人際系統影響學生先前的承諾,而產生新的承諾;三、學 生在大學中學術整合(Academic Integration)及人際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的程 度,成為他投入校園學術及人際活動的結果;四、學生的意圖及對個人目標、 學校承諾改變的程度,受到他所經歷到的學術及人際系統所影響;五、前述因 素間互動的結果促成學生決定持續學習或輟學。. 20.

(30) 課外學活動的意義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90)所編撰「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指出,學生 活動是屬於課程的一部分,由學生自願參加與從事,並由學校負責督導,其目 的在透過學生自發、自立、自治的精神,養成自立與社會性、參與團體及與人 合作的態度,並透過實踐活動發展個性與群性,可見當時已將學生活動定義為 課程,學校扮演著監督指導的角色。近年來。由於經驗教育的觀點不斷被應 用,因高等教育政策不當所造成的「學用落差」不斷地被檢討,在學生事務工 作人員大聲疾呼下,課外活動才逐漸被重視。然,根據林至善(2000)觀點, 各校應開放社團課程,讓社團活動的學習經驗成為大學生整體學習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因為全人教育重視潛能開發,非智能教育發展及課堂學習,而社團活 動正提供此方面的最佳試驗場所,至此,課外活動從「興趣」進入「課程」, 確定其為大學生學習的一環。此外梁朝雲、陳新霖(2011)認為學生社團、宿 舍生活與校園環境與課外活動息息相關,都具有潛在課程的整體性、依附性、 愉悅性及易接受性的特色,而且是以間接的、情意的及提供一種可能性的方式 提供學生學習。 由蔡志賢(2012)在其「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 究」博士論文提出課外學習一詞,定義為本科系專業知識以外的學習,其內涵 包含正式課程中的潛在課程及非正式課程,舉凡校園環境的形塑、社團活動的 經營、學生自治的自律、宿舍教育的營造及其他活動的參與等,學生經由投入 而獲得成長者謂之課外學習。 在意義上,課外學習有幾個重要面向,一、學生利用正式課程以外的時間 參與;二、學校不授予學分;三、依學生自己意願參加或從事;四、學生從參 與的過程中發展興趣與培養能力;五、增加學生整體性的求學經驗(蔡志賢,. 21.

(31) 2012)。. 課外活動的內涵與功能 課外活動係指學生課堂外的活動參與,本研究將以社團參與、住宿生活及 工讀等三個重要面向,加以說明。. 傅木龍(2000)認為,學生社團乃指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依據自己的意 願、能力及興趣,在學校的規定與輔導下,組成的學生團體以進行各種型態的 活動。社團參與對學生的實際功能:1. 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2. 滿足個的社 會參與;3. 適應民主的生活方式;4. 熟悉行政工作流程、步驟及規範;5. 學 習企業管理的方法;6. 培養同理心及服務熱忱。蔡志賢(2012)認為,學生透 過參與社團可以:1. 促進學生心理適應與成長;2. 充實學生休閒與娛樂活 動;3. 發展學生合作樂群的習性;4. 涵養學生民主的觀念及行為;5. 增進學 生校園生活品質。學生參與社團的經營是典型課外學習的內涵,是同儕團體活 動中的重要型態,不僅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及漸進性,更具有多元化的教育功 能。. 學生住宿依地點可分為校內及校外,住宿生活及宿舍環境對學生學習有潛 移默化的影響。國內日益重視大學宿舍的教育功能,輔導成立學生宿舍自治組 織,同儕輔導團隊能提供學生學習機會,亦是學生透過課外學習培養能力的重 要管道。有鑑於此,政治大學在 2008 年 7 月成立政大書院,將宿舍視為學習 場域,透過住宿、生活、社群營造及通識課程的結合,落實全人教育。張雪梅 (1994)對 3,853 名大學校院住宿生所做的調查研究指出,六成的住宿生認為 住學校宿舍有助於「自主自律能力」和「增強社交能力」的發展、四成的住宿 生認為住學校宿舍有助於「增進個人處理事務的能力」、「生活適應、情緒更穩. 22.

(32) 定」和「增進課業學習」、三成的學生認為住學校宿舍有助於「發展健全完整 的人格」、「更能自我瞭解及自我接納」、「價值觀的建立與形成」及「知性的啟 發」等(張雪梅,1994)。. 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於校內外以勞務、工作換取金錢,我們稱之為工讀,亦 屬於課外活動的一部分。學生工讀不只是賺取金錢,在學習層面上,學生認為 投入工讀以獲取社會經驗、工作紀律性、工作態度與合作能力為最重要,對未 來提升就業力有幫助(宋廣英,2009)。. 課外活動的發展. 美國早期高等教育的學生事務工作是屬於教授的責任,主要功能在「代替 父母角色」,著重品德管理,進入二十世紀後開始成立學生事務專責單位,並 開始提供專業教育,培養專業輔導人員,重視學生學習與發展。我國大專校院 常設學生事務處,其下設有二級單位包括課外活動、生活輔導、住宿服務、衛 生保健、職涯發展及心理諮商等組別,各單位業務內容都具有課外學習的內 涵,例如輔導學生組織、辦理講座、提供諮詢、推動教育政策及改善校園環境 等。課外學習的發展演進至今,已有學校將其視為學生核心能力養成的重要元 素,故將其課程化及學分化,例如淡江大學將課外活動課程化、政治大學將住 宿結合通識課程成立政大書院等。 大專校院為鼓勵學生投入課外學習,提供相當程度的資源,資源包括教學 資源、場地、經費及器材設備。這些資源提供給學生團體,如學生社團補助辦 理活動的經費、開設課程指導其規劃活動、興建專屬活動場地、提供器材借用 或補助專業器材之購置;資源亦提供給學生個人,比如補助國際志工的經費、 圓夢獎學金等。綜合以上的政策及措施,各大專校院已體認課外學習之重要. 23.

(33) 性,並將其納入學習之一環,給予正式學分,甚至成為畢業門檻,足見其受到 學校主事者高度重視。. 隨著我國大專校院對課外學習的重視,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能培養的核心能 力更須具體化,國內學者蔡志賢(2012)歸納出 9 項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共通 性項目為溝通表達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問題 解決能力、正向態度能力、人際關係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及國際視野能力。課 外學習核心能力的具備程度,與社團參與、工讀經驗或校園經驗相關;其中以 校園經驗的相關性最高,其次為社團參與。有參加社團的學生,其在各項課外 學習核心能力具備程度均顯著高於未參與社團的學生(陳明國,2018)。. 在大學生校園參與理論中,Astin 學生投入理論說明學校政策訂定應以促 進學生學習與發展,使其投入品質提升為目標,透過辦理社團評鑑,參與社團 經由評鑑指標導引,使其運作符合章程、財務謹慎管理、活動設定及評估目 標。Kolb 經驗學習理論則將學生的經驗學習視為一個循環系統,投入、觀察、 反思、再行動,再重新投入、觀察、反思、再行動,學生甫進入社團時接受學 長姐的規劃運作了一年,當選社長後,接收到社團評鑑的資訊並認識其指標, 為一種新的體驗(CE),運作社團時,社長發現多處運作與現況不符,為對已 經歷的體驗加以觀察反省(RO);社長思考當初章程訂定的原因,並消化評鑑 指標中之組織章程,將抽象摡念化為思考面向(AC);最後社長決定依章程之 規定執行,無法執行的部分進行修改,同時這些做法符合評鑑指標所要求,為 行動面向(AE)。Tinto 交互影響理論則說明了學生的社交和學業之間會交互影 響,可將大學生參與社團視為「社交系統」,投入程度愈高,其愈容易完成學 業「學術系統」。綜觀各理論,大學生進入校園後自由選擇參與社團,社團自. 24.

(34) 主性的活動及學校給予社團的制度規範都屬於校園經驗的一部分,評鑑制度的 功能除促進社團組織發展與改善外,最重要還是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如無法達到,則評鑑制度只會流於形式。故學校在訂定學生社團輔導制度時, 應優先考量以引導學生社團發展及促進學生學習為目標。 課外學習一詞已被廣泛使用,雖其內涵包括多元校園生活,但從研究的數 量及行政組織投入的人力觀察發現,各校對課外學習的投入重點仍以學生社團 為主,足以顯示學生社團的功能遠高於住宿生活或工讀經驗。雖然各校推動及 輔導課外活動已久,但並非每個學校都有建立其培育學生之核心能力指標。 然,重視學生學習成效已成為高等教育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未來各校依其歷 史文化、性質及治校理念,將逐步建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依循這些核心能力 制定輔導政策,並利用量表評量學習成效,建構量化數據,作為學校決策之參 考。. 25.

(35) 第二節. 學生社團評鑑之意涵與發展. 臺灣高等教育有別於歐美地區,較重視學生社團的輔導與傳承,辦理學生 社團評鑑儼然成為獨特的文化制度,本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評鑑的意 涵;第二部分為學生社團評鑑發展的歷程與執行;第三部分為學生社團評鑑相 關研究;最後是本節小結。有關本節內容,詳述如下。. 評鑑的起源、定義與類型 評鑑在教育上被廣泛運用,教育之所以能不斷進步,除了方案執行之外, 透過評鑑可以發現缺點並改善,進而提升教育品質。教育評鑑的起源,東方學 者 認 為 源 自 中 國 的 科 舉 制 度 ( 張 植 珊 , 1979 ; 劉 本 固 , 2000 ; 姜 鳳 華 , 2001);西方學者 Stufflebeam & Shinkfield(1985)則認為教育評鑑起源於中國文 官考試制度,另有學者認為起源於 17 世紀的西方國家,但未被證實。盧增緒 (1995)指出教育評鑑的起源,國外文獻對我國古代評鑑觀念語焉不詳,舉證 疏漏或有時間上的矛盾,他認為最早的正式評鑑活動雖始於中國,但正式評鑑 的教育觀念主要卻來自英美及歐陸國家。 戴曉霞(2005)曾對歐美大學評鑑模式做了整理,美國評鑑為認可模式, 涵蓋機構認可、專業認可及學程評鑑。根據 H. R. Kells 的看法(王保進譯, 2002:19),認可是一個透過非政府機關而由同儕來執行的自願過程,此一活 動至少有兩個目標,(一)機構目標:要能在定期的條件下說明以達成的績 效;(二)評估機構:符合預設標準之程度。認可評鑑過程的目的在促使機構 不斷地改善,並確認達成目標的程度;同時在符合一致同意的既定標準下,對 大眾提出品質保證。歐洲國家的大學外部評鑑風潮在 1990 年快速擴散,由荷 蘭學者 F. van Vught(1994)等人參考美國的認可模式和英、法評鑑發展出「一般. 26.

(36) 模式」(General model),對歐洲及其他國家評鑑制度影響頗深。一般模式評鑑 過程包括四個階段:(一)設立國家級評鑑機構;(二)進行自我評鑑;(一) 進行外部評鑑; (四)提出外部評鑑報告書(Brennan & Shah, 2000)。 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所採用的評鑑定義是:評鑑乃是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 點(Stufflebeam & Shinkfield, 1985)。評鑑的功能歸納如下:(一)評鑑在決定方 案的目標是否達成;(二)評鑑用來證明方案的效能;(三)評鑑在判斷方案的 優缺點;(四)評鑑在提供訊息以幫助重要決策;(五)評鑑的價值在作為改進 方案的指引。 評鑑的定義眾說紛紜,吳清山及王湘栗(2004)統整國內外學者看法如下 表 2-3-1,其為評鑑下了綜合型定義:「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對某事項進行 審慎、系統化的蒐集資料、分析和報告之價值判斷,透過價值層面與事實層面 的比較,量定事務的利弊得失和原因,以獲取做決定的有用資訊,並提供改進 的歷程。」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國內外學者對評鑑的定義彙整表 學者. 年代. 評鑑的定義. Stufflebeam. 1973. 評鑑是為了判斷可用的決策所做的描述、獲取及提供 有用資訊的過程。. Tenbrink. 1974. 評鑑是獲得資訊進而形成判斷,並據以作決定的過 程。. Chelimsky. 1985. 評鑑是應用系統化研究方法以評估方案的設計、實施 與效益。 評鑑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評鑑是一種計畫、獲取和. Stufflebeam & Shinknfield. 1985. Worthen &. 1987. 提供敘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涉及研究 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價值及優缺點,以 便指導如何決策,滿足教學效能核定的需要,增加對 研究對象的瞭解。 評鑑是決定某件事情的價值。. 27.

(37) 學者. 年代. 評鑑的定義. Alkin. 1990. 評鑑涉及系統化地蒐集、分析及報告一些可以用來改 變態度或改進方案運作資料的活動,其中系統化指評 鑑需經過規劃。. McLauaglin. 1990. 評鑑是提供決策者有關於方案運作或效能的可信、有 效、相關且有用的資訊。. House. 1993. 評鑑是依據適當的標準來決定事物的程度或價值。. Worthen, Sanders &. 1997. 評鑑是包含定義、說明、可辨證的參考準則等,以決 定受評對象的價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 Douglah. 1998. 評鑑是一個持續的探究過程,探究有關社會、經濟、 環境條件與方案內部發展環境的過程,探究有關方案 如何設計、方案傳遞給觀眾的意圖等問題,探究有關 方案欲產生成果的相關問題。. Boulmetis & Dutwin. 2000.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目 標是否達成或目標達成的程度。. Sanders. Fitzpatrick. Stufflebeam. 2003. 評鑑是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和成果的優點、 價值的描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陳述、獲得、提供和應 用的歷程,以作為改進決策之指引,提供績效責任報 告,以更瞭解所參與的現象。. 1989. 評鑑泛指對某種事物的價值予以評定的歷程,是在某 種有計畫的活動實施之後,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得失的 歷程。. 吳芝儀、 李奉儒. 1995. 評鑑是任何藉由系統的、以資料為基礎的探究,來檢 驗和判斷為了增進人類福祉而作的努力,俾便理解其 達成的成就和有效性。. 謝文全. 2003. 評鑑是對事務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及原 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陳玉琨. 2004. 評鑑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 程度的判斷。. 張春興. 資料來源:引自吳清山、王湘栗(2004). 吳清山及王湘栗(2004)將教育評鑑分類,從目的、本質、接受評鑑的客. 28.

(38) 體、教育評鑑的方式及在教育決策上應用的情形加以分類:. 形成性評鑑係指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中,為提供管理者及主事者改進資 訊,藉以提升教育活動品質與效果,所進行的評鑑;總結性評鑑則指在教育活 動結束的階段,為瞭解教育活動的實用價值與實施成果,所進行的評鑑。. Stufflebeam、Shinknfield(1985)依據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在 1981 年所發展的三十 項 評 鑑 標 準 , 將 教 育 評 鑑 分 為 假 評 鑑 (Pesudo-evaluation) 、 準 評 鑑 (Quasievaluation)和真評鑑(True evaluation)三種。假評鑑是一種企圖透過評鑑,使外 界產生錯誤判斷的評鑑實務,這類評鑑通常具有某種政治目的,並以不合理的 方式錯誤地描述方案的價值;準評鑑是一種強調對特定問題的探究,或強調採 用特定的評鑑方法回答所指定問題的評鑑實務;真評鑑強調評估整體方案的優 點與價值的評鑑實務,這類評鑑採用多種質化與量化方法交互檢驗,以尋求意 圖與非意圖性的成果。. 人員評鑑的對象包括教育事業中的重要角色,如:學生評鑑、教師評鑑、 校長評鑑和行政人員評鑑等;方案評鑑則包含教育事業中的實施方案,如:校 務評鑑、課程評鑑、教材評鑑及特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法 治教育及學生輔導計畫等。. 自我評鑑通常由受評鑑者根據自行發展或他人已發展出的評鑑檢核工具, 填寫相關資料,自行進行逐項檢核,以瞭解自身的實際表現和原先設定目標間 的差距;內部評鑑通常是由受評鑑組織內自組評鑑小組,其小組成員除受評單 位人員之外,亦可包括校外學者專家,兼採家長或學生的意見調查等方式進. 29.

(39) 行;外部評鑑通常是由主管的上級機關所主導,其具體作法是邀集行政機關代 表、學者專家、學校代表、教師代表及家長代表等,組成外部評鑑小組,進行 評鑑工作。. 知識性的應用以教育評鑑所提供的知識為基礎,用以協助決策或發揮教育 作用;社會性的應用功能為藉評鑑結果提高決策的合理性及利用評鑑結果尋求 外在勢力或組織內部對既有特定政策的支持;象徵性的應用則藉由評鑑的程序 和結果,來達成以下目的:當「行動」或「不行動」的藉口、提升教育決策的 專業形象及做為施展組織或個人威權的手段。. 學生社團評鑑的功能 大學法明定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 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大學訂之。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 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 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其評 鑑辦法,由教育部訂之。因此,我國大專校院評鑑的實施普遍,校方接受評 鑑、校長接受評鑑、老師接受評鑑、服務方案接受評鑑。 學生社團為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養成的重要校園經驗,從創立之初即接受學 校的制度,草擬組織章程、召開成立大會及檢送發起人員名冊等,成立後運用 校內資源,依其宗旨舉辦各類型的活動。我國大專校院為輔導學生社團健全發 展,提高社團活動品質,鼓勵服務熱忱,增進社團榮譽,促進社團間的交流與 觀摩,辦理校內學生社團評鑑。同時,教育部為促進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活動進 步與發展,辦理「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提昇社團活動及 經營品質,以發揮學生活動之教育功能,。. 30.

(40) 羅月鳳(1988)以課外活動指導組的老師以及學生為對象,對社團評鑑目 的排序進行調查結果,課外活動指導組老師認為的目的依序為考核社團績效的 好壞、提供社團互相觀摩機會及發掘社團缺失;社團學生認為的目的依序為提 供社團互相觀摩機會、提升社團品質、考核社團績效的好壞、發掘社團缺失及 其他,如:建立檔案資料、練習辦事能力、學習與學校單位溝通及配合等。 歸納評鑑的目的及學者觀點,統整學生社團評鑑的功能為:. 透過評鑑指標內容之引導,能輔助社團運作嚴謹且符合民主程序,對內能 更有效管理,對外活動則注重學習成果,學生能藉此學習文書整理、檔案管理 及美編技巧等資料歸納技能。. 外部評鑑能促使第三方發現社團運作本身的盲點,若為社團內部評鑑亦能 由評鑑指標檢核運作情形,無論是外部評鑑或是內部評鑑,都能促使學生社團 自我檢視及改善缺失,進而提升品質。. 視評鑑辦理形式而定,由於希望能提供學生交流學習,故評鑑的辦理模式 多採公開透明制,且主要在開放空間呈現,社團能經由觀察及互動,學習並借 鏡其他社團的優缺點。. 無可否認評鑑有比較性,故有些學校評鑑名稱會以「競賽」為名。實際上 亦然,透過評鑑設置獎項及名次,正向鼓勵社團經營,為學生社團建立目標, 增加其榮譽感。. 31.

(41) 學生社團評鑑的歷程 張植珊(1979)指出評鑑工作應用在社團活動,應以高中教育評鑑中「訓 導工作部分」之「課外活動」項為最早;大專校院方面,於 1982 年教育部訓 育委員會方以「教育部臺訓字第 15842 號與第 43346 號函」正式通令各校對核 准成立的各類學生社團績效加以考核、評鑑(楊淑芬,2005)。 依「教育部臺訓字 43346 號函」說明,貫徹實施「加強青年輔導工作實施 要點」暨強化學生社團之教育功能,特研訂「教育部獎助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 團及幹部研習會簡則」,請各校推展社團活動,對績優學生社團先行評鑑,特 優者填具報名表及評分表併同有關資料於五月底送教育部參加決選,獲選者公 開頒獎表揚。依據「教育部獎助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及幹部研習會簡則」, 績優學生社團評審標準:(一)社團章程完備與適用;(二)社團組織健全(社 團指導教師合格,社團負責人與幹部分工及配合良好);(三)年度工作計畫週 詳並按進度執行;(四)活動內容及績效良好;(五)活動紀錄、考核及交接等 資料詳備(靜態與動態);(六)財務運用保管得當並公開徵信;(七)社員人 數及參與活動情形理想。從文獻中發現:(一)對比過去指標及現今指標,評 鑑的重點項目幾乎沒有變動,差別在於現今對於評分項目之細節有更多的說 明;(二)教育部當時已辦理全國性之學生社團評鑑,辦理時間為五月;(三) 各校代表必須先參加校內評鑑後再推派,代表當時校內評鑑應為常態。 教育部辦理全國性之學生評鑑年代久遠,實際開始年份從文獻資料已不可 考,活動名稱上略有更動,民國 99 年至民國 102 年為「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 生社團評鑑暨觀摩活動」,民國 103 年起更改為「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 暨觀摩活動」沿用至今。早期推行之初,由教育部委託救國團辦理。88 學年度 由政治大學承辦;89 至 90 學年度則由東吳大學連續承辦兩屆;90 學年度起將. 32.

(42) 評鑑範圍時間由「學年度」改為「年」;依序由靜宜大學、義守大學、輔仁大 學、逢甲大學、高苑科技大學、中央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玄 奘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玄奘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體育大學、雲林科 技大學、中正大學及中興大學承辦。. 學生社團評鑑的運作 將學生社團評鑑的運作與執行分為校內評鑑及全國性評鑑,就其法源依 據、主辦單位、形式及評分指標,分別說明如下:. 1.法源依據 各校依其社團輔導或管理辦法辦理,部份學校另訂學生社團評鑑相關 辦法。 2.主辦單位 各校狀況不一,主要為課外活動指導組、學生會或兩者為主協辦關 係,多數以課外活動指導組為主。 3.模式 近年來各校校內評鑑模式多元,除以集中場地陳列文檔及資料外,亦 有簡報、網路及動態演出等模式。 4.評分指標 多數學校根據「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評鑑暨觀摩活動」為參考 準則加以修改,部份學校精簡其評分細項;部份學校另訂以行政層面 為主的平時成績,如:社團辦公室整潔度、資料繳交、活動辦理是否 遵照規定、大型會議或活動出席情形等。 5.評鑑委員組成方式 各校評鑑委員組成成員之背景主要為社團經營、身份經驗及指標項目. 33.

(43) 為取向,(1)社團經營取向:以學生事務人員為及課外活動組成員優 先,因其平日工作需輔導社團,對社團事務具有專業性;(2)身份經驗 取向:以在校學長姐及校友為主,其能提供過去經驗或結合工作經驗 給予被評鑑者建議;(3)指標項目取向:財經背景委員評鑑財務管理指 標、活動公關公司委員評鑑活動績效指標及法律背景委員評鑑組織章 程指標等。. 1.法源依據 各校依教育部來函推派學生社團參加。 2.主辦單位 主辦機關為教育部,由各大專校院輪流承辦。 3.模式 以攤位佈置、陳列書面及電子資料,輔以人員解說為主要模式。 4.評分指標 以組織運作、社團活動績效、資料保存與資訊管理、財物管理等四個 項目予以評分。 5.評鑑委員組成方式 由專業人員及學生所組成,專業人員以各校學生事務處或課外活動指 導組主管為主;學生委員多以各校學生社團有參與「全國大專校院學 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經驗並獲獎之當屆社團負責人為主。. 學生社團評鑑的困境 學生社團評鑑已辦理多年,無論是主辦單位或是被評鑑之學生社團都可能 面臨辦理者為辦理而辦理,被評鑑者為準備資料而準備資料,若雙方沒有共 識,則評鑑的目的和價值容易被扭曲。羅月鳳(1988)調查研究整理出評鑑存.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tension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Large Data Sets with Categorical Value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Vol.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in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