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社團評鑑之意涵與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生社團評鑑之意涵與發展

臺灣高等教育有別於歐美地區,較重視學生社團的輔導與傳承,辦理學生 社團評鑑儼然成為獨特的文化制度,本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評鑑的意 涵;第二部分為學生社團評鑑發展的歷程與執行;第三部分為學生社團評鑑相 關研究;最後是本節小結。有關本節內容,詳述如下。

評鑑的起源、定義與類型

評鑑在教育上被廣泛運用,教育之所以能不斷進步,除了方案執行之外,

透過評鑑可以發現缺點並改善,進而提升教育品質。教育評鑑的起源,東方學 者 認 為 源 自 中 國 的 科 舉 制 度 ( 張 植 珊 , 1979 ; 劉 本 固 , 2000 ; 姜 鳳 華 , 2001);西方學者 Stufflebeam & Shinkfield(1985)則認為教育評鑑起源於中國文 官考試制度,另有學者認為起源於 17 世紀的西方國家,但未被證實。盧增緒

(1995)指出教育評鑑的起源,國外文獻對我國古代評鑑觀念語焉不詳,舉證 疏漏或有時間上的矛盾,他認為最早的正式評鑑活動雖始於中國,但正式評鑑 的教育觀念主要卻來自英美及歐陸國家。

戴曉霞(2005)曾對歐美大學評鑑模式做了整理,美國評鑑為認可模式,

涵蓋機構認可、專業認可及學程評鑑。根據 H. R. Kells 的看法(王保進譯,

2002:19),認可是一個透過非政府機關而由同儕來執行的自願過程,此一活 動至少有兩個目標,(一)機構目標:要能在定期的條件下說明以達成的績 效;(二)評估機構:符合預設標準之程度。認可評鑑過程的目的在促使機構 不斷地改善,並確認達成目標的程度;同時在符合一致同意的既定標準下,對 大眾提出品質保證。歐洲國家的大學外部評鑑風潮在 1990 年快速擴散,由荷 蘭學者 F. van Vught(1994)等人參考美國的認可模式和英、法評鑑發展出「一般

模式」(General model),對歐洲及其他國家評鑑制度影響頗深。一般模式評鑑 過程包括四個階段:(一)設立國家級評鑑機構;(二)進行自我評鑑;(一)

進行外部評鑑;(四)提出外部評鑑報告書(Brennan & Shah, 2000)。

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所採用的評鑑定義是:評鑑乃是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 點(Stufflebeam & Shinkfield, 1985)。評鑑的功能歸納如下:(一)評鑑在決定方 案的目標是否達成;(二)評鑑用來證明方案的效能;(三)評鑑在判斷方案的

Stufflebeam 1973 評鑑是為了判斷可用的決策所做的描述、獲取及提供 有用資訊的過程。

學者 年代 評鑑的定義 Sanders &

Fitzpatrick

Boulmetis &

Dutwin 2000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目 標是否達成或目標達成的程度。

Stufflebeam 2003

評鑑是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和成果的優點、

體、教育評鑑的方式及在教育決策上應用的情形加以分類:

形成性評鑑係指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中,為提供管理者及主事者改進資 訊,藉以提升教育活動品質與效果,所進行的評鑑;總結性評鑑則指在教育活 動結束的階段,為瞭解教育活動的實用價值與實施成果,所進行的評鑑。

Stufflebeam、Shinknfield(1985)依據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在 1981 年所發展的三十 項 評 鑑 標 準 , 將 教 育 評 鑑 分 為 假 評 鑑 (Pesudo-evaluation) 、 準 評 鑑 (Quasi-evaluation)和真評鑑(True evaluation)三種。假評鑑是一種企圖透過評鑑,使外 界產生錯誤判斷的評鑑實務,這類評鑑通常具有某種政治目的,並以不合理的 方式錯誤地描述方案的價值;準評鑑是一種強調對特定問題的探究,或強調採 用特定的評鑑方法回答所指定問題的評鑑實務;真評鑑強調評估整體方案的優 點與價值的評鑑實務,這類評鑑採用多種質化與量化方法交互檢驗,以尋求意 圖與非意圖性的成果。

人員評鑑的對象包括教育事業中的重要角色,如:學生評鑑、教師評鑑、

校長評鑑和行政人員評鑑等;方案評鑑則包含教育事業中的實施方案,如:校 務評鑑、課程評鑑、教材評鑑及特殊教育、兩性平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法 治教育及學生輔導計畫等。

自我評鑑通常由受評鑑者根據自行發展或他人已發展出的評鑑檢核工具,

填寫相關資料,自行進行逐項檢核,以瞭解自身的實際表現和原先設定目標間 的差距;內部評鑑通常是由受評鑑組織內自組評鑑小組,其小組成員除受評單 位人員之外,亦可包括校外學者專家,兼採家長或學生的意見調查等方式進

行;外部評鑑通常是由主管的上級機關所主導,其具體作法是邀集行政機關代 表、學者專家、學校代表、教師代表及家長代表等,組成外部評鑑小組,進行 評鑑工作。

知識性的應用以教育評鑑所提供的知識為基礎,用以協助決策或發揮教育 作用;社會性的應用功能為藉評鑑結果提高決策的合理性及利用評鑑結果尋求 外在勢力或組織內部對既有特定政策的支持;象徵性的應用則藉由評鑑的程序 和結果,來達成以下目的:當「行動」或「不行動」的藉口、提升教育決策的 專業形象及做為施展組織或個人威權的手段。

學生社團評鑑的功能

大學法明定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 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其評鑑規定,由各大學訂之。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 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 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其評 鑑辦法,由教育部訂之。因此,我國大專校院評鑑的實施普遍,校方接受評 鑑、校長接受評鑑、老師接受評鑑、服務方案接受評鑑。

學生社團為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養成的重要校園經驗,從創立之初即接受學 校的制度,草擬組織章程、召開成立大會及檢送發起人員名冊等,成立後運用 校內資源,依其宗旨舉辦各類型的活動。我國大專校院為輔導學生社團健全發 展,提高社團活動品質,鼓勵服務熱忱,增進社團榮譽,促進社團間的交流與 觀摩,辦理校內學生社團評鑑。同時,教育部為促進大專校院學生社團活動進 步與發展,辦理「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提昇社團活動及 經營品質,以發揮學生活動之教育功能,。

羅月鳳(1988)以課外活動指導組的老師以及學生為對象,對社團評鑑目 的排序進行調查結果,課外活動指導組老師認為的目的依序為考核社團績效的 好壞、提供社團互相觀摩機會及發掘社團缺失;社團學生認為的目的依序為提 供社團互相觀摩機會、提升社團品質、考核社團績效的好壞、發掘社團缺失及 其他,如:建立檔案資料、練習辦事能力、學習與學校單位溝通及配合等。

歸納評鑑的目的及學者觀點,統整學生社團評鑑的功能為:

透過評鑑指標內容之引導,能輔助社團運作嚴謹且符合民主程序,對內能 更有效管理,對外活動則注重學習成果,學生能藉此學習文書整理、檔案管理 及美編技巧等資料歸納技能。

外部評鑑能促使第三方發現社團運作本身的盲點,若為社團內部評鑑亦能 由評鑑指標檢核運作情形,無論是外部評鑑或是內部評鑑,都能促使學生社團 自我檢視及改善缺失,進而提升品質。

視評鑑辦理形式而定,由於希望能提供學生交流學習,故評鑑的辦理模式 多採公開透明制,且主要在開放空間呈現,社團能經由觀察及互動,學習並借 鏡其他社團的優缺點。

無可否認評鑑有比較性,故有些學校評鑑名稱會以「競賽」為名。實際上 亦然,透過評鑑設置獎項及名次,正向鼓勵社團經營,為學生社團建立目標,

增加其榮譽感。

學生社團評鑑的歷程

張植珊(1979)指出評鑑工作應用在社團活動,應以高中教育評鑑中「訓 導工作部分」之「課外活動」項為最早;大專校院方面,於 1982 年教育部訓 育委員會方以「教育部臺訓字第 15842 號與第 43346 號函」正式通令各校對核 准成立的各類學生社團績效加以考核、評鑑(楊淑芬,2005)。

依「教育部臺訓字 43346 號函」說明,貫徹實施「加強青年輔導工作實施 要點」暨強化學生社團之教育功能,特研訂「教育部獎助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 團及幹部研習會簡則」,請各校推展社團活動,對績優學生社團先行評鑑,特 優者填具報名表及評分表併同有關資料於五月底送教育部參加決選,獲選者公 開頒獎表揚。依據「教育部獎助大專校院績優學生社團及幹部研習會簡則」,

績優學生社團評審標準:(一)社團章程完備與適用;(二)社團組織健全(社 團指導教師合格,社團負責人與幹部分工及配合良好);(三)年度工作計畫週 詳並按進度執行;(四)活動內容及績效良好;(五)活動紀錄、考核及交接等 資料詳備(靜態與動態);(六)財務運用保管得當並公開徵信;(七)社員人 數及參與活動情形理想。從文獻中發現:(一)對比過去指標及現今指標,評 鑑的重點項目幾乎沒有變動,差別在於現今對於評分項目之細節有更多的說 明;(二)教育部當時已辦理全國性之學生社團評鑑,辦理時間為五月;(三)

各校代表必須先參加校內評鑑後再推派,代表當時校內評鑑應為常態。

教育部辦理全國性之學生評鑑年代久遠,實際開始年份從文獻資料已不可 考,活動名稱上略有更動,民國 99 年至民國 102 年為「全國大專校院績優學 生社團評鑑暨觀摩活動」,民國 103 年起更改為「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 暨觀摩活動」沿用至今。早期推行之初,由教育部委託救國團辦理。88 學年度 由政治大學承辦;89 至 90 學年度則由東吳大學連續承辦兩屆;90 學年度起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