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一、全球與亞太經濟總體情勢: 前景持穩、信心持慎 (一)全球經濟的復甦仍存在風險 2002 年全球經濟景氣開始回溫,但是復甦力道 仍然非常有限。根據世界銀行的預估,全球經濟成 長率從 2001 年的 1.1%略微增加到 2002 年的 1.7%,仍遠低於 1990 年代的 2.6%。在已開發國 家中,主要是美國的經濟景氣快速恢復,其他國家 的景氣復甦仍然緩慢,甚至惡化。美國經濟成長率 從 2001 年的 0.3%恢復到 2002 年的 2.4%,雖然仍 比 1991-2000 年的平均增長率 3.2%低,但景氣已 經迅速復甦。日本則從 2001 年的負 0.3%略微回升 到 2002 年的零成長,仍比 1991-2000 年的平均增 長率 1.3%低。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等歐洲 四國的景氣反而惡化,平均經濟成長率從 2001 年 的 1.4%下降到 2002 年的 0.7%。因此,世界經濟 復甦的力道主要是由美國經濟成長所帶動。 2002 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在 2001 年 下降 0.5% 之 後 已 經 止 跌 回 升 。 國 際 貨 幣 基 金 會 預 測 2002 年 世 界 貿 易 增 長 2.1% ; 聯 合 國 預 測 增 長 1.9%;世界銀行預測增長 2.9%。2002 年外國直接 投資(簡稱 FDI)在上年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繼續 減少,但降幅縮小。預測 2002 年全球 FDI 為 5,340 億美元,比上年減少 27%。但與上年相比,降幅縮 小 24%。 全球經濟的復甦仍存在風險。2002 年,由於經 濟景氣循環復甦與美國為主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 經濟開始復甦。不過,由於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包括股市的下挫與震盪、美國幾家大型公司的財務 醜聞與攀高的債務,使得投資人對於長期獲利前景 謹慎評估,至今仍沒有恢復投資信心,資金大部分 流入債券市場避險。世界銀行認為,全球經濟仍然 相當脆弱,甚至已開發國家遭逢二次衰退的可能性 還沒有排除。1 在亞太地區,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臺灣、香 港、韓國、新加坡)景氣迅速恢復,平均經濟成長 率從 2001 年的負 1.4%回復到 2002 年的 2.6%,但 仍未恢復到 1990 年代的 6.1%。東亞與太平洋國家 2的景氣則繼續攀升,平均經濟成長率從 2001 年的 5.5%增加到 2002 年的 6.3%,略低於 1990 年代的 7.7%。其中,2001-2002 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都維 持在 7.5%上下,印尼則維持在 3.2%左右。 儘管全球景氣已經稍微復甦,但是全球仍然持 續面對低物價的供需情勢,不少亞太地區的國家則

1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3), p. 4.

2 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東亞與太平洋國家包括Cambodia,

Indonesia, Korea, Dem., Rep. Lao PDR, Mongolia, Myanmar, Papua New Guinea, Solomon Islands,

Timor-Leste, Vietnam, China, Fiji, Kiribati, Marshall, Islands, Fed. Sts. of Micronesia, Philippines, Samoa, Thailand, Tonga, Vanuatu, American Samoa, Malaysia, Palau, Australia, Japan, Rep. of Korea, New Zealand, Brunei, French Polynesia, Guam, Hong Kong, Macao, New Caledonia, N. Mariana Islands, Singapore, and Taiwan.

■ 童振源/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2)

有生產過剩、通貨緊縮的困擾。全球的國內生產毛 額緊縮指數(GDP deflator)仍持續在下降當中, 1990 年代平均為 3.7%,2001 年為 2.3%,2002 年為 1.7%。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緊縮指數從 2001 年的 2.4%下降到 2002 年的 1.1%;英國、德國、 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四國維持在 1.8%左右;日本 則呈現通貨緊縮,2001-2002 年都維持在負 1%左 右。在亞太地區,亞洲新興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緊 縮指數從 2001 年的負 0.4%更進一步惡化為 2002 年的負 1%;中國則維持在 0-0.4%。此外,民間消 費恢復趨勢強勁,特別是針對汽車與其他耐久商品 的消費,但是民間投資的趨勢仍然疲軟。 為了刺激經濟景氣,亞太地區各國莫不採取擴 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導致各國財政局勢惡化,特 別是在印尼與菲律賓,造成這地區總體經濟的高度 脆弱性。1991-2000 年,東亞與太平洋國家的中央 政府預算赤字佔 GDP 的比例只不過平均 1.2%,到 了 2000-2001 年急劇增加到 3.3%,2002 年再微幅 增加到 3.6%。世界銀行預估 2003-2004 年這項赤 字比例都將維持在 3.3-3.4%之間。 2002 年東亞與太平洋國家的出口已經恢復增長 勁道,尤其是區域內貿易特別強勁。亞太地區出口 市場成長率從 2001 年的負 2.5%增長到 2002 年的 正 3.6%,世界銀行預計 2003 年會增長 9.2%。表 現特別亮麗的是區域內對中國的出口在 2002 年上 半年增長 50%以上。同時,美國高科技產品的需求 在 2001 年底開始復甦,到 2002 年夏季達到頂峰, 帶動亞太地區的出口。但是 8-9 月份的需求下跌, 也可能代表高科技產業的景氣還沒有真正恢復。 (二)高所得國家帶動東亞與太平洋經濟成長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估,全球經濟景氣將持續復 甦,預估從 2002 年的 1.7%上升到 2003 年的 2.5%。這道復甦的力量主要是由高所得國家(包括 美國、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所驅動, 他們的經濟增長率從 2002 年的 1.5%增加為 2003 年的 2.1%;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基本上維持 平穩的增長率,從 2002 年的 6.3%稍微下降到 2003 年的 6.1%。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日本以外的東亞 表 4-1:實質 GDP 成長, 1971-2015 GDP in 2001 成長率 估算 預測 1971-80 1981-90 1991-2000 2001 2002 2003-15 世界 30,790 3.7 3.0 2.6 1.1 1.7 3.1 高收入經濟體 24,852 3.5 3.1 2.5 0.7 1.5 2.6 工業國家 24,088 3.4 3.1 2.4 0.8 1.4 2.5 G-7 國家 20,632 3.4 3.1 2.3 0.5 1.3 2.5 美國 10.082 3.3 3.2 3.2 0.3 2.3 3.1 日本 4,166 4.5 4.1 1.3 -0.3 0.0 1.6 亞洲新興工業 化國家 531 9.5 7.4 6.1 -1.4 2.6 4.7 亞洲 2,205 5.2 6.8 7.0 5.2 5.8 6.0 東亞及太平洋 1,573 6.6 7.3 7.7 5.5 6.3 6.2 中國 1,150 6.2 9.3 10.1 7.3 7.8 --- 印尼 145 7.9 6.4 4.2 3.3 3.2 --- 南亞 632 3.1 5.7 5.2 4.4 4.6 5.4 印度 495 3.0 5.8 5.6 4.5 4.8 --- 資料來源: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3)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經濟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將從 2002 年的 6.1%降到 2003 年的 5.6%。3世界銀行並且指出,區域貿易是 東亞經濟成長的最大動能,東亞若能積極拓展區域 貿易,將強化各國的競爭優勢與生產力,因此力促 各國落實自由貿易協定(FTA)。4 就東亞地區而言,基於下列原因,經濟前景較 為穩定。第一,主要國家都維持經常帳的盈餘。第 二,外匯存底已經大幅度改善,可以充分支付短期 外債。第三,短期外債佔全部外債比例與全部外債 比例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都比 1997 年金融危機 時要低。第四,儘管離全面完成銀行體系的重組與 改革還有段距離,銀行部門已經漸漸改善。總的來 說,這地區沒有內部因素會嚴重地拖累東亞地區的 經濟前景,主要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5 (三)2003 年經濟成長的不確定因素:通貨緊縮

3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sia Economic Monitor 2003

(Manila, Philippin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3), pp. 19-20.

4 World Bank, East Asia Update: Making Progress in

Uncertain Tim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2).

5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sia Economic Monitor 2003, pp.

23-24. 儘管 2003 年的全球經濟增長將加快,但仍存 在一些不利或不確定因素,深刻影響亞太地區的經 濟前景。這些因素包括:第一,已開發國家的金融 市場動盪與股市持續疲軟,造成投資與消費需求持 續低迷;第二,製造業產能過剩、通貨緊縮趨勢沒 有改善的跡象;第三,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可能逆 轉,對這些國家造成衝擊;第四,拉丁美洲深陷外 債泥淖;第五,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於 2003 年 3 月起開始襲擊東亞地區,對亞太地區 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第六,美伊戰爭雖然告一段落, 但戰後伊拉克重建與復甦將考驗國際社會,是否對 全球經濟造成傷害仍有待觀察。 特別是,SARS 病毒緣起於中國廣東,已經傳 染給香港、越南、新加坡、臺灣、及多個亞太地區 的國家,造成全球健康恐慌,對於航空業、觀光業、 國際商務、及全球商品鏈的生產造成嚴重傷害,特 別是臺商在廣東地區的生產基地與國際商務中心的 香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截至 2003 年 4 月 14 日為止,全球共有 3,169 宗感染例子,造成 表 4-2:國內生產毛額緊縮指數, 1971-2015

Deflators in local currency units; 1995=100; percentage change

成長率 估算 預測 1971-80 1981-90 1991-2000 2001 2002 2003-15 世界 9.0 5.8 3.7 2.3 1.7 1.9 高收入經濟體 8.8 5.3 2.0 1.5 1.0 1.3 工業國家 8.7 4.6 2.0 1.5 1.1 1.3 G-7 國家 8.3 4.2 1.7 1.2 0.9 1.1 美國 7.0 4.3 2.1 2.4 1.1 1.4 日本 7.8 2.0 0.1 -1.2 -0.9 0.0 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 9.6 8.3 11.7 5.8 4.4 4.2 亞洲 10.5 7.2 6.9 6.3 3.4 4.5 東亞及太平洋 9.6 5.5 5.6 6.6 2.5 3.4 中國 0.9 5.4 6.3 0.0 0.4 --- 印尼 20.6 8.8 15.0 11.4 11.4 --- 南亞 11.9 9.0 7.9 6.1 5.0 5.5 印度 8.9 8.5 8.1 4.0 2.8 --- 資料來源: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3), p.202.

(4)

144 人死亡,但絕大部分集中在中國與香港──中 國已有 1,418 宗感染例子,死亡 64 例;香港已經 有 1190 宗感染例子,死亡 82 例。其次嚴重的感染 地區為新加坡與加拿大──新加坡有 158 感染例 子,12 人死亡;加拿大有 100 人感染,13 人死亡。 臺灣則受到輕微影響,計有 23 人感染,無人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在 4 月 11 日在 SARS 爆發一個月後 發表的報告指出,SARS 已造成全球損失 300 億美 元。而且,全世界尚未找到 SARS 病源,只能以隔 離的傳統方式來控制病源。若繼續傳染下去,後果 將嚴重影響亞太經濟的發展。 以下將進一步分析臺灣與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 (美國、日本、及中國)的經濟情勢。 二、臺灣經濟情勢 (一)台灣經濟將繼續通貨緊縮 2002 年臺灣的經濟呈現緩步復甦,失業率仍偏 高,通貨緊縮的困擾仍存在。根據臺灣主計處的預 估,臺灣經濟成長率從 2001 年的負成長 2.2%轉為 2002 年的正成長 3.5%,2003 年的成長率預測為 3.7%,但是仍然遠低於 1990 年代的 6.3%平均經 濟增長率。臺灣個人平均國民所得在 2002 年為 12,900 美元,仍然低於 2000 年的 14,188 美元。 臺灣的失業率再創歷史新高,從 2001 年的 4.6%增 加到 2002 年的 5.2%,遠遠高於 1990 年代末期 3% 以下的失業率。由於臺灣景氣已經開始復甦,失業 率可望開始下降,2003 年 1 月份的失業率已經降 為 5%。 這幾年,臺灣通貨緊縮的陰影一直無法掃除。 從 1997 年以後,臺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直沒有 超過 2%。在 2001 年以後連續兩年消費者物價指數 為負數,2001 年為負 0.01%,2002 年為負 0.2%, 2003 年的 1-2 月份為負 0.2%。造成通貨緊縮的原 因,除了科技進步導致生產力不斷上升之外,市場 開放使價格下降,臺灣房地產供過於求,亦是造成 物價低迷的重要因素。由於目前失業率仍處於高 點,嚴重影響消費意願,2002 年民間消費創近 46 年以來的次低紀錄,將抑制物價之上漲。最後,臺 灣欲透過資產管理公司(AMC)或金融重建基金 (RTC)處理銀行的呆壞帳問題,可能會使資產價 格下滑。以上因素將使臺灣經濟繼續通貨緊縮。 (二)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比重攀升 臺灣為仰賴出口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出口的擴 張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臺灣進出口在 2002 年第 2 季開始轉成正成長。2001 年的出口減少 17.2%,2002 年則成長 6.3%;在進口方面,2001 年進口下降 23.4%,2002 年則增長 5%。2002 年 臺灣的對外貿易總額達 2,432 億美元,較上年成長 5.7%。臺灣的貿易順差從 2001 年的 156 億美元增 加到 2002 年的 181 億美元,僅略低於 1987 年(187 億美元)的歷史次高記錄。 在貿易地區方面,2002 年臺灣對亞洲地區的出 口成長較高,特別是對中國、香港、中東、東協 6 國的出口,其中又以對中國和香港分別成長 110% 及 15%,表現最為亮麗。臺灣對中國及香港出口佔 臺灣出口比重升達 31%,對美、日、歐出口則延續 上年衰退的情況,惟減幅縮小。 2003 年第一季台灣對大陸出口 121.2 億美 元,比 2002 年同期增長 38%。2003 年 1 至 4 月, 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為 43 億美元,比 2002 年同 期成長 4 倍多,顯示台商赴大陸投資的趨勢仍高。 如果 SARS 疫情屬短期性的衝擊,將不易改變台商 投資大陸投資的長期性慣性。 (三)政府財政惡化將牽動經濟金融穩定 在消費與投資部分,2002 年因失業率仍處於高 檔,加上房地產景氣欠佳,財富縮水制約消費增長, 致全年民間消費只增長 1.9%。相對之下,1990 年 代臺灣的民間消費成長率大致與經濟成長率相當。 民間投資信心已經開始有復甦的跡象。2001 年民間

(5)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固定投資成長率下降 29.2%,但 2002 年已經成長 1.6%。在政府部門方面,由於財政緊絀壓力,政府 支出規模續減,全年政府消費及投資分別實質減少 1.5%與 10.1%。 貨幣市場方面,鑑於內部需求仍弱、反應市場 利率走勢,並減輕新臺幣升值壓力,臺灣中央銀行 分別於 2002 年 6 月及 11 月兩度調降重貼現率各 0.25%。特別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貼現率從 2000 年的 6%降到 2001 年的 1.25%,再繼續調降 到 2002 年的 0.75%。臺灣隨著美國利率調降,從 2000 年底的 4.625%降到 2001 年的 2.125%,再調 降到 2002 年的 1.875%。平均而言,全年金融業拆 款利率與商業本票利率分別為 2.05%與 2.03%,較 上年分別下降 1.64%與 1.66%。由於目前臺灣市場 資金仍然過剩,美國利率走低,加上中央銀行希望 金融機構能多增加放款,預期短期內臺灣利率將持 續走低。 外匯市場方面,2002 年新臺幣匯率大致呈先升 後貶走勢。新臺幣第一季維持在 35 元兌 1 美元的 比率,第二季則微幅升值到 33.5 元,第三、四季有 貶值到 35 元上下,特別是,10 月中貶到 35.16 元 之歷史新低價位。2002 年新臺幣對美元平均匯率為 34.58 元,較上年貶值 2.21%。 股票市場方面,2002 年 1-4 月股市表現不錯, 股價大致呈震盪走強局面,並數度叩關 6,500 點。 4 月底以後,股價指數便維持在 5,000 點上下。10 月初,因為美西封港事件及美伊情勢緊繃的影響, 股價指數一度跌破 4,000 點大關,跌至 3,850 點。 全年集中市場平均加權股價指數為 5,226 點,較上 年上升 319 點。 臺灣銀行的總體逾放比在 2000 年後快速增 加,從 2000 年的 5.3%增加到 2001 年的 7.5%, 2002 年第一季繼續攀升到 8%,為歷年新高。2002 年各銀行為重整經營步伐,積極大規模打銷呆帳, 累計 2002 年前三季打銷呆帳金額為 2,963 億元, 超越 2001 年的 2,587 億元。逾期放款在 6 月底已 開始減少。2002 年第二季底的逾放比為 7.5%,第 三季底為 7.1%。 展望 2003 年,應臺灣財政部的要求,各銀行將 繼續打銷呆壞帳,同時財政部計畫於 2003 年 4 月修 改臺灣現行逾放的認定標準,只要滯繳 3 個月即列 入逾放,意味著屆時在計算逾放時,必須加入「應 予觀察放款」的部分。目前,總逾放加計應予觀察 放款仍佔總放款的比率高達 10%。要達到財政部要 求在兩年內降到 5%以下的規定,亦即在未來一年多 的時間要打銷的呆帳金額至少 7,000 億元。6 最後,比起 1990 年代末期,2001-2003 年臺 灣政府的財政狀況快速惡化,財政收入不斷減少, 支出卻相對增加,導致政府的赤字與債務竄升。臺 灣全國稅賦收入佔 GNP 比在 1996-2000 年平均為 15.1%,但 2001-2003 年(2002-2003 年為預算數, 以下同)卻減少為 12.7%。在支出方面,臺灣中央 政府歲出總額佔 GNP 比例在 1995-2000 年平均為 14.9% , 但 2001-2003 年 政 府 支 出 卻 增 加 到 16.5%。因此,導致政府赤字總額佔 GNP 比例不斷 攀 升 , 從 1996-2000 年 的 平 均 0.7% , 攀 升 到 2001-2003 年的 2.6%。在 1996-2000 年期間,中 央債務餘額平均年增率為 6.4%,2001-2003 年卻 增加到 9.6%;導致中央債務餘額佔 GNP 比例從 1996-2000 年的平均 17.4%,增加到 2001-2003 年 的 29%。臺灣財政情勢惡化不僅影響經濟金融的穩 定,同時也壓縮擴大公共投資拉動內需的空間。 三、中國經濟情勢 (一)積極財政政策與外資挹注維繫經濟快速增 長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02 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 8%,並且預估 2003 年經濟成長目標為 7%左右。 6 賴秀雄,「九十二年國內經濟展望」,發表於「九十二年經濟金 融情勢展望研討會」,臺灣金融研訓院主辦,臺中交通銀行, 2003 年 1 月 14 日,頁 9。

(6)

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於積極財政政策與外 資。根據中國官方的估計,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經 濟 成 長 的 貢 獻 在 1998 年 為 1.5% , 1999 年 為 2.0%,2000 年為 1.7%,2001 年為 1.8%。也就是, 積極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在 20-30% 左右。7 中國經濟增長的另外一項主要動力為外資。從 1994 年到 2001 年,直接外資佔中國全部固定資產 投資的比例平均每年為 13.3%。在工業增加值方 面,外資企業(包括臺港澳投資企業)佔中國工業 增加值的比例從 1994 年的 11.0%增加到 2001 年的 24.6%,平均每年增加 1.9%的全國份額,可見直接 外資對於中國工業發展貢獻之大。2001 年外商投資 企業稅收收入,佔中國稅收總額的 19%左右。2002 年 10 月,中國人民在外商投資企業工作的人數高 達二千三百萬人,佔全中國城鎮勞動人口的 10%以 上。8外資企業出口佔中國總出口從 1994 年的 29% 增加到 2002 年中的 52%,年平均擴張幅度為 2.9% 的中國全部出口份額。可以說,中國出口的擴張很 大一部份是由外商所造成的。 根 據 趙 晉 平 等 人 計 量 分 析 的 結 果 , 從 1980-1999 年的 20 年間,在中國 GDP 年均 9.7% 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 2.7%來自於利用外資的直 接和間接貢獻,也就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 達 28%。9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經濟學家曾旺達

(Wanda Tseng)和哲布克(Harm Zebregs)的研 究,中國在 1990 年代 10.1%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中, 直接外資所起的貢獻作用在 3%左右,也就是對中

7 “Major Decision, Successful Practice –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Official Answers Reporter’s Questions on Three-year Treasury Bond Investments” (in Chinese), Beijing Xinhua Domestic Service, December 29, 2000, in FBIS-CHI-2000-1229. “Xiang Huaicheng on PRC’s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in Report to NPC,” Beijing Xinhua, March 6, 2001, in FBIS-CHI-2001-0306. 曾培炎 編,《2002 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 2002),頁 34。 8 徐秀美,「大陸批准設立外資企業逾 41 萬家」,《工商時報》 2002 年 10 月 9 日。 9 趙晉平,「導論」,趙晉平編,《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1),頁 16。 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 30%左右。10 (二)固定資產投資受惠於積極財政政策 2002 年前三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 25,838 億元,同比增長 21.8%。2002 年的固定資產投資 增加主要受惠於積極財政政策(國債的發行),集中 表現在基礎建設投資、國有經濟投資、西部大開發 投資的大幅成長。2002 年 1-8 月,基礎建設新增加 投資占全部新增投資的比重達到 51.7%,比去年同 期提高了 17.2 個百分點。也就是說,2002 年固定 資産投資的快速增長,近一半是得益於基礎建設投 資的增加。2002 年 1-11 月,國有及其他經濟投資 增長 23.4%;從投資資金來源看,預算內資金增長 了 41.6%。2002 年投資增長較快,與國家計委明 令要求 2002 年大部分國債專案要在年底完工的要 求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近幾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主要受惠 於國有企業的投資快速增長。2000 年上半年,國有 經濟投資和非國有經濟的增長率分別為 12.1%和 7.9%。2001 年上半年,國有經濟投資增長 17.9%, 而集體和個體經濟投資僅增長 7.5%。2002 年上半 年,國有經濟投資增長 24.4%,而集體經濟投資增 長 15.8%,個體經濟投資增長 19.4%。可見,非國 有部門投資的增長在 2002 年已經明顯改善,但這 個趨勢是否能持續,有待進一步觀察。 第三,從支撐西部地區投資增長的資金構成 看,西部對國債資金的依賴最爲明顯。上半年,西 部地區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了 99.9%,大大高於全 國平均水平,而國內貸款增長 15.3%,利用外資增 長 4.1%,企事業單位自籌資金增長 13.7%,均大 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三)通貨緊縮問題嚴重 經過二十幾年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結構發 生巨大的轉變。除了市場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

10 Wanda Tseng and Harm Zebreg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Some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IMF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PDP/02/3, February 2002.

(7)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力量,另外一個重大特徵是中國已經從短缺經濟轉 變成過剩經濟。改革以來的經濟高增長,一直以旺 盛的市場需求為前導,因為當時消費品嚴重不足。 但到 1990 年代中期以後,消費品短缺的時代已經 結束,全面市場競爭時代已經來臨。因此,造成大 量生產過剩、或產能嚴重利用不足,形成過剩經濟、 通貨緊縮。 自 1997 年 10 月以來,中國即陷入通貨緊縮, 目前可說是陷入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1997 年的消 費者物價指數(CPI)為 2.8%,1998 年 CPI 為負 0.8%,1999 年 CPI 為負 1.4%。2000 年及 2001 年的 CPI 增加分別只有 0.4%、0.7%。2002 年, CPI 同比下降 0.8%;至 2002 年 12 月份,CPI 已 連續下滑 14 個月。2003 年 1 月,CPI 同比上漲 0.4%,但是幅度仍然相當小,並沒有擺脫通貨緊縮 的陰影。 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其原 因有六: 1. 因為市場激烈競爭結果,市場空間縮小,導 致鄉鎮企業與國有企業的生產過量、無法銷售、存 貨嚴重增加,無法有效創造城鎮居民收入。在 1998 年,超過 70%商品是供過於求;2000 年下半年, 供過於求的商品高達 80%;到了 2002 年 9 月底, 88%的商品產生供過於求的現象,而且有惡化的趨 勢。11從 1990 年到 1998 年,中國庫存的商品每年 平均增加 5.7%GDP;在某些年,國有企業的庫存 超過 10%GDP。12相較之下,美國與日本的庫存平 均只有 0.5%GDP。 2. 由於農業的發展停滯,城市化進展緩慢,導 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造成消費不足。1996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為 9%,1997 年為

11 “PRC Sees 70 Percent of Commodities Oversupplied,”

Beijing Xinhua, March 19, 1999, in FBIS-CHI-1999-0319. 中國國家統計局 編,《2001 中國發展報告 – 中國的『九五』》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頁 86。連雋偉,「國家經 貿委:通貨緊縮短期難解決」,《工商時報》,2002 年 9 月 28 日。 12 2000 年,庫存商品佔 GDP 的比例從 1997 年開始下降,特 別是 1999 年與 2000 年。在 2000 年,庫存反而減少。但是, 此現象與中國商品供過於求的現象有很大的矛盾。 4.6%,1998 年為 4.3%,1999 年為 3.8%,2000 年為 2.1%。 3. 因為各種就業安全、社會保障、住房制度改 革的考量,所以中低收入居民的未來收入與支出不 確定性大大增加,導致消費減少。 4. 高收入者偏好國外進口高級產品,而不是中 國自產的勞力密集產品,對國內產出有排擠效應。 5. 金融體系的沒有效率,導致鉅額的存貸差額 與非國有企業融資困難,形成資源浪費、減少有效 投資。 6. 1997-1999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出口 需求大幅下降。13 (四)失業問題持續惡化 2002 年,中國官方的城鎮失業率只有 4%,比 上年末增加 0.4%;中國官方預估 2003 年的失業率 達到 4.5%。真實的失業率遠比官方的數字高。2002 年,朱鎔基總理公開表示,中國的城鎮失業率約為 7%。14上述的數據並沒有將下崗與流民估計在內。 事實上,下崗已經成為失業的主體。從 1998 年到 2001 年中,超過三千六百萬國有企業員工下崗。15 根據胡鞍鋼、楊韻新的估計,下崗佔實際失業人員 的比例從 1995 年的 28-37%增加到 2000 年的 59%。16 2001 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國企下崗職工共 1,400 萬人,約相當於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 7%。如 果再加上非國有企業下崗職工 600 萬,全國大概有 2,000 萬下崗與失業人員,相當於城鎮經濟活動人 13 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王小魯、 樊綱編,《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北京:經濟科學出版 社,2000),頁 5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課題組,《21 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頁 9-10、 73-74。 14 「朱鎔基:大陸失業率約 7%」《中國時報》,2002 年 9 月 24 日,版 11。

15 Nicholas R. Lardy, “China’s Economy after the WTO,”

dilevered at the 31st Sino-American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a,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June 2-4, 2002, pp. 11-13.

16 胡鞍鋼、楊韻新,「創造性毀滅:中國失業衝擊和就業新戰

略」,胡鞍鋼編,《全球化挑戰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頁 216-217。

(8)

口的 10%。根據李京文的研究,在 2001-2005 年 期間,中國每年需就業人口總數約 2,000 萬人,而 每年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只有 1,600 萬人左右,五年 下來累積的失業總人數將達 4,000 萬人。中國的失 業率將超過 12%的國際警戒線,接近於 14%。17 然而,上述的數據還沒有包括農村來到城鎮的 流民。根據中國官方在 2000 年的人口普查,全國 流動人口為 12,107 萬,其中從鄉村流入城鎮的人 數高達 8,800 萬人。18在 2001 年,胡鞍鋼估計, 大約有 120-150 萬城鎮農民工失業人員。19 除了城鎮的失業擴大,在農村方面,根據中國 官方統計,2001 年,農村勞動力為 4.8 億萬人,其 中勞力剩餘人口高達 1.7 億人,佔當時農村從業人 員總數的 35%。20根據官方的估計,中國加入 WTO 之後,如果按進口 3%的糧食計算,同比減少的就 業機會約上千萬個,這將造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規 模進一步擴大。21由於目前農村社會安全體制幾乎 不存在,如此大量的不充分就業人口很可能會導致 嚴重的社會動盪、甚至暴亂。22 中國面對的失業壓力是非常嚴峻的。根據中國 第 一 份 經 濟 白 皮 書 的 估 計 , 當 經 濟 成 長 率 達 到 7%,中國經濟將會增加 7 百萬的就業機會。23然而, 1998 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高達 7.8%,但是新增加的 就業機會卻只有 360 萬。其次,國有企業下崗員工 17 李京文,「我國入世第一年的經濟:情況、問題與對策」,劉 國光、王洛林、李京文 編,《2003 年:中國經濟形式分析與 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 88-89。 18「全國跨省流動人口超過 4000 萬」,中國統計信息網,2002 年 9 月 9 日,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200209090124.htm. 19 胡鞍鋼,「當前我國經濟與社會建設發展形勢分析和若干建 議」,《改革》,2002 年第 5 期,頁 8。 20 「我國農村勞動力及轉移狀況分析」,中國統計信息網,2002 年 4 月 28 日,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200205310111.htm. 21 「我國農村勞動力及轉移狀況分析」,中國統計信息網,2002 年 4 月 28 日。 22 中國社會騷亂、暴動事件已經逐年增加、惡化,甚至到了地 方當局無法控制、中央只能派兵鎮壓、或直接向抗議者妥協 的局面。Chen-yuan Tung, China’s Economic Leverage and Taiwan’s Security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2, pp. 348-360.

23 “Economic White Paper Reveals China’s Labor Target” (in

Chinese), Beijing Zhongguo Xinwen She, May 20, 1999, in FBIS-CHI-1999-0611. 再就業的比率(再就業率)急劇下降,情勢不容樂 觀。1998 年與 1999 年,再就業率為 42-50%; 2000-2001 年,再就業率為 30-36%;2002 年 1-6 月,再就業率只有 9%。24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下崗與流民的數量 將會持續增加,使得勞動力供給繼續擴大。這對於 已經嚴重的失業情勢更加雪上加霜。25所以,江澤 民在 2002 年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千方百 計擴大就業」。未來是否能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將 是下一屆中國政府維繫社會穩定與持續經濟發展的 首要任務。 (五)對外經濟發展旺盛 2002 年,中國貿易總值累計達 6,208 億美元, 比上年同期成長 21.8%。其中,出口總額為 3,256 億美元,成長 22.3%;進口總額為 2,952 億美元, 成長 21.2%。累計貿易順差達到 304 億美元。全年 對美國出口 700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28.9%;對香 港地區出口 585 億美元,增長 25.6%;對日本出口 484 億美元,增長 7.8%;對歐盟出口 482 億美元, 增長 17.9%;對東協出口 236 億美元,增長 28.3%; 對韓國出口 155 億美元,增長 23.8%;對臺灣出口 66 億美元,增長 31.7%;對俄羅斯出口 35 億美元, 增長 29.9%。可以說,中國出口增加主要是受到美 國景氣復甦的刺激。中國出口到美國與香港(大部 分轉口到美國)共佔中國總出口額的 39.5%,在 2002 年成長 27.4%。 有三點必須特別注意:第一,外資企業對於中 國出口的貢獻相當大。2002 年 1-6 月,外資企業出 口 735 億美元,占總體出口的 52%, 增長 17.9%, 拉動整體出口增長 8.9 個百分點。所以,中國出口 的擴張主要是因為外商透過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方式 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然後將產品出口到全球市 24 康彰榮,「上半年大陸城鎮失業率 3.8%」《工商時報》,2002 年 9 月 12 日。 25 胡鞍鋼,「跨入新世紀的最大挑戰:我國進入高失業階段」, 胡鞍鋼編,《中國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頁 49-52。

(9)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場。 第二,加工貿易增長佔總貿易增長很大的比 重。2002 年 1-6 月,加工貿易進口增長 21.4%,一 般貿易僅增長 3.4%。其中,國有企業來料加工貿 易進口增長了 19.8%,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口增長 22.7%。在加工貿易出口中佔有絕對主體地位的外 資 企 業 ( 比 重 高 達 74% ), 加 工 性 出 口 增 長 了 16.9%。 第三,中國出口擴張不完全受國際景氣的影響(依 賴美國進口市場的成長),主要是靠中國在全球市場 份額的擴張,很大部分原因是外商將生產基地轉移 到中國,然後將產品加工出口到全球市場。德意志 銀行估計,中國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將從 2001 年的 9%增加到 2002 年的 10.9%。美國市場佔有率減少 的主要受害者是日本,從 2001 年的 11.1%降到 表 4-3:中國經濟指標 2000 2001 2002 最新資料 內 部 經 濟 情 國內生產總值 金額(億元) 89,404 95,933 102,398 23,562 成長率(%) 8.0 7.3 8.0 9.9 工業增加值 金額(億元) 39,570 42,607 45,935 8,343 成長率(%) 9.9 8.9 10.2 17.2 固定資產投資 金額(億元) 32,619 36,898 43,202 4,479 成長率(%) 9.3 12.1 16.1 31.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金額(億元) 34,153 37,595 40,911 11,109 成長率(%) 9.7 10.1 8.8 9.2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0.4 0.7 -0.8 0.2 貨幣發行成長率(M2)(%) 12.3 14.4 16.8 18.5 預算均衡 金額(億元) -2,598 -2,598 -3,098 -3,198 (% of GDP) 2.9 2.7 3.0 n.a. 中央政府收入(億元) 7,584 9,881 11,020 11,940 中央政府支出(億元) 10,183 12,479 14,118 15,138 外 部 經 濟 情 匯率(美元兌換人民幣) 8.2781 8.2766 8.2770 8.2896 外匯儲備(億元) 1,656 2,122 2,864 3,160 外國直接投資(億元) 407 469 527 131 貿易均衡(億元) 241 226 304 -10 進口 總金額(億元) 2, 251 2,436 2,952 873 成長率 35.8% 8.2% 21.2% 52.4% 出口 總金額(億元) 2,492 2,662 3,256 863 成長率 27.8% 6.8% 22.3% 33.5% 註 1:內部經濟情勢表格金額皆以人民幣為單位;外部經濟情勢則以美元計算。 註 2:進出口統計、外國直接投資、外匯儲備最新資料均計算至 2003 年第一季,參考資料來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經貿部網站。 註 3:國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新資料計算至 2003 年第一季,資料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註 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比較基準為上年同月,最新資料為 2003 年 2 月,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註 5:匯率最新資料是 2003 年 5 月 7 日中國人民銀行掛牌匯率,資料來源:EconomicDaily.com; 2000-2002 年資料係參考中國統計年鑑所得。 註 6:n.a.表示資料無法取得。

(10)

2002 年的 10.4%。26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 三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2002 年,外商對 中國投資的合同金額為 82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9.6%,實際金額為 52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5%。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世界投資報告,2001 年的全球對 外直接投資只有不到 2000 年的一半;2002 年預估 再下降 27%。相較之下,中國在 2001 年吸收的直 接外資卻從 2000 年的 407 億美元增加到 2001 年 的 468 億美元;2002 年再增長 12.5%。在 2002 年,中國首度超越美國成為最吸引美商投資的地 區。27可見,目前外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感 到相當樂觀。 截至 2002 年 9 月底,中國累計共批准外商投 資企業 414,796 個,合同外資 8,137 億美元,實際 使用外資 4,348 億美元。此外,中國對外借款與外 商 其 他 投 資 金 額 在 2001 年 底 累 計 實 際 金 額 為 1,763 億美元。累計到 2001 年底,中國利用外資金 額總共高達 5,715 億美元。 除了各國對中國的投資與借款之外,不少中國 企業在香港與紐約股市上市,籌措到鉅額資金。例 如,2000 年與 2001 年兩年中,中國企業在香港股 市主板和創業版共籌資 477 億美元,佔同期股市籌 資總額的 70%。截至 2002 年 8 月 23 日,中國有 174 家企業在香港上市。這些企業的總共市值為 14,546 億港元(1,865 億美元),約佔香港當天股 市總值的 39%。28 中國外匯儲備在 2000 年為 1,655 億美元,增 加到 2001 年的 2,123 億美元。2002 年底,中國外 匯儲備為 2,864 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 742 億美

26 Jun Ma, “China,” Emerging Markets Monthly, published by

Deutsche Bank, September 4, 2002.

27 Chris Giles, “China Surpasses US as World’s Most

Attractive Investment,”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23, 2002, p. 11. 28 朱炎,「中國大陸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和對兩岸經貿關係的 影響」,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編,《「WTO 架構下的兩岸經貿 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 頁 143。簡澤源,「兩岸入世後香港中資金融業的角色及其進 入臺灣市場的初步評估」,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編,《「WTO 架構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兩岸交流遠 景基金會,2002),頁 240。 元。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年末 1 美元兌 8.28 元 人民幣。 (六)中國需要經濟快速成長來穩定社會 中國官方與多家國際機構對於中國經濟未來 20 年增長率的預估為 3-8%。29不過,中國經濟發 展的前景並不是經濟增長速度快與慢、或 8%與 3% 之區別,而是成功與失敗、或繁榮與崩潰之區別。 簡單的說,如果中國不能維持 8%左右的有效經濟 增長率,將無法應付經濟轉型的挑戰,可能會導致 社會與政治動盪,導致外資卻步、造成嚴重的金融 危機,使中國的經濟大幅衰退。這會形成嚴重的惡 性循環,導致中國經濟、社會、與政治的崩潰。面 對如此巨大的經濟發展挑戰,中國政府必須盡一切 可能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以「發展解決問題」。30 有一位中國學者以美國電影捍衛戰警(Speed)來 形容中國政府的挑戰:中國經濟就像被裝上炸彈的 公車,必須維持一定的高速度向前奔馳;如果速度 慢下來,公車便會爆炸。31所以,問題不在於中國 經濟是不是能成長,而是能不能快速成長;如果中 國經濟不能快速成長,其後果將會相當嚴重。 這樣的說法得到中國領導人的印證。例如,朱 鎔基總理說,在 1998 年到 2002 年期間,「如果我 們不是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中國的經 濟也許垮了。」32朱鎔基在與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史 坦利(Morgan Stanley)的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對話時再次表示,「如果沒有積極財政政策 的刺激,中國經濟早在 1998 年初就垮了。」33 國官方估計積極的財政政策在 1998-2001 期間增 加 2%左右的 GDP 成長率。對於一個經濟成長率 29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前後經濟局勢評估」,發表於「展望 2003 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臺灣智庫與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主 辦,中山大學圖書資訊大樓國際會議廳,2002 年 12 月 1 日, 頁 152-153。 30 作者對中國資深經濟學者的訪談,2002 年 7 月 8 日。 31 范錦明,「十六大與中國經濟發展」,手稿,2002 年 9 月,頁 2。 32 「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 朱鎔基總理答中外 記者問」,《人民日報》,2002 年 3 月 16 日,版 1。

33 Stephen Roach, “China: Straight Talk from Zhu,” Morgan

Stanley, March 27, 2002.

(11)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8%的經濟體,2%的經濟成長率差別便足以導致該 國經濟崩潰,表示中國的經濟問題必須有快速的經 濟增長才能解決,否則後果可能是「中國的經濟也 許垮了」。 總體而言,由於中國政府目前仍能大體維持社 會的穩定,特別是經濟成長動力來源的東南沿海地 區,中國經濟在短期內(2003-2005)應該還會持 續快速增長(6%-8%)的速度。但是,中國隨時可 能由快速經濟增長轉變成全盤的經濟崩潰,其中的 主要關鍵在於:中國是否能成功推動經濟結構的轉 型與成功化解目前社會存在的矛盾。 四、美國經濟情勢 根據美國商務部,美國經濟成長率從 2001 年 的 0.3%,增加到 2002 年的 2.4%。世界銀行預估, 2003 年 將 更 進 一 步 復 甦 , 經 濟 增 長 率 將 達 到 2.6% , 但 仍 低 於 1990 年 代 的 平 均 經 濟 增 長 率 3.2%。 2002 年美國經濟在政府財經措施的支持下,藉 由多次的利率調降與減稅方案,達到振興經濟的目 的。2002 年政府的消費與投資都增加 4.2%,高於 2001 年的 2.4-2.8%與 2001 年的 3.3-3.7%。2003 年 1 月,美國政府提出 10 年減稅 6,740 億美元的 刺激經濟計畫,其中 2003 年就可使 920 萬納稅人 平均每人減稅 1,083 美元,減稅額達到 1,020 億美 元。根據估計,這一措施的落實可拉動 2003 年美 國經濟增長 0.5-1%。34 2002 年民間消費增加 3.1%,但民間投資仍然 力道不足。此外,美國存貨的調整對於 2002 年美 國經濟增長有很大幫助。2001 年,美國存貨減少 1.4%,但 2002 年增加 0.6%,來回變化對 GDP 增 長的貢獻達到 2%。 34 中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中心,「2002 年世界經濟形勢回顧 及 2003 年展望」,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1200302110166.htm 。 2002 年美國經濟成長受到美國第七大企業的 安隆(Enron)能源公司與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 司世界通訊(World Com)等會計醜聞案、與美西 封港事件等負面因素的影響。前面兩家公司由於財 務舞弊案先後宣布破產,嚴重動搖了美國及全球投 資人的信心,使股票市場瀕臨崩潰。這兩家公司破 產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執行長(CEO)、財務長(CFO) 及會計公司、投資公司長期合作製造假帳,提高股 價,吸引投資大眾搶購其股票,從中攫取暴利。這 兩項醜聞被揭發之後,先後被披露的著名企業假帳 案不下十多宗,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實況完 全失去信心,股票市場陷入情緒性的拋售。 儘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多次調降利率放寬銀 根,但美國經濟仍然非常不穩定。繼 2001 年 11 次 降息之後,美國於 2002 年 11 月再次降息,目前的 貼現率只有 0.75%,是 41 年來的最低水平。除了 房屋銷售因為利息降低到空前水準而熱絡外,包括 工業生產、消費者採購、以及股價指數,均時常出 現暴漲暴跌現象。讓經濟學家無法掌握美國經濟走 勢。雖然世界銀行預估 2003 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可 以達到 2.6%,但預言美國可能陷入二次衰退者也 很多。例如,2003 年 2 月美林證券分析師伯恩斯 坦(Richard Bernstein)表示,由於能源價格在美 伊戰爭的疑慮下持續上漲,已經開始造成消費者與 企業縮減支出,因此美國經濟現在正籠罩在二次衰 退的陰影中。2003 年初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報告 也指出,這波起始於 2001 年 3 月的經濟衰退,目 前不排除出現二次衰退的可能性。35 此外,美國雖然沒有通貨膨脹,但是價格仍持 續走低。2002 年的國內生產毛額緊縮指數只有 1.1%,仍低於 2001 年的 2.4%及 1991-2000 年的 2.1%。由於商品與勞力市場疲軟,世界銀行預計 2003 年緊縮指數仍然只有 1.4%。若以消費者物價 35 邱輝龍、林正峰,「美歐經濟 二次衰退陰影再浮現」,《工商 時報》,2003 年 1 月 20 日。林秀津,「一週利率 『美』利率 將持穩 『歐』降息壓力遽增」,《工商時報》,2003 年 1 月 20 日。張秋康,「今年美國企業資本支出將再掉一成」,《工商時 報》,2003 年 2 月 13 日。

(12)

指數衡量通貨膨脹率,美國指數的增加比例從 2000 年的 3.4%、下降到 2001 年的 2.8%,2002 年更進 一步下跌到 1.5%。世界銀行預估 2003 年將微幅上 升到 2.1%。 2000 年 會 計 年 度 美 國 政 府 的 財 政 盈 餘 為 2.3%GDP,但到了 2002 年卻有 2.5%GDP 的預算 赤字,前後差距 4.8%GDP,使得美國政府的財政 收支局勢迅速惡化。再者,加上美國名目利率已經 相當低,使得美國政府未來要繼續擴大財政支出與 貨幣寬鬆的條件大為受限。 由 於 美 國 採 取 擴 張 性 財 政 與 貨 幣 政 策 , 所 以 2001-2002 年美國經常帳的赤字急劇增加。儘管家 庭儲蓄率增加與私人投資下降,2002 年美國經常帳 赤字竄升為 5,034 億美元,比 2001 年增加 28%, 創歷史新高紀錄。世界銀行估計,美國經常帳赤字 在 2001 年為 3.9%GDP,2002 年為 4.8%GDP, 預計 2003 年為 3.3%GDP。這些赤字遠高於 1980 年 代 與 1990 年 代 的 經 常 帳 赤 字 平 均 1.8-1.9%GDP。 美國經常帳赤字擴大的最大受益者為東亞國 家。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常帳順差從 1990 年 代的 5.4%GDP 增加為 2001 年的 9.5%GDP、2002 年的 10.3%GDP。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國家的經常帳 順差從 1990 年代的 0.5%GDP 增加到 2001-2002 年的 2.7%GDP。此外,俄羅斯的經常帳也獲益很 大。 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在 2002 年前三季度為 867 億美元,同比減少 10%;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219 億美元,同比減少 79%,預計全年 FDI 僅為 440 億美元,比上年減少 65%。受到美國經常帳逆差擴 大、FDI 對美國投資大幅減少的影響,2002 年美元 兌歐元貶值 13.7%,兌日圓貶值 10.2%。 FDI 對美國投資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為美國公 司財務醜聞頻頻與股市下跌等因素造成。2002 年初 (1 月 2 日),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為 1,0073.4,那 斯達克指數為 1,979.3。進入 6 月份之後,美國股 市開始急劇下跌。從全年看,道瓊指數 2002 年最 高點為 10,635.3,最低點為 8,303.78;那斯達克指 數 2002 年最高點為 2,059.4,最低點為 1114.1。 五、日本經濟情勢 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日本經濟成長率從 2001 年的負 0.3%稍微恢復到 2002 年的零成長。世界銀 行預估,日本經濟會持續緩步復甦,2003 年的成長 率將為 0.8%,2004 年為 1.3%,達到 1990 年代的 平均水平 1.3%,但仍遠低於 1970-1990 年的平均 4.3%。日本失業率仍保持相當高的水平,前三季的 失業率維持在 5.2-5.4%,逼近 2001 年 12 月歷史 最高點 5.5%的水平。 在長期通貨緊縮、生產過剩的情形下,日本企 業傾向優先償還債務而非擴大投資,2002 年前三季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平均仍是負增長。在民間消費方 面,由於社會保險制度改變、失業率攀高,加深民 眾對於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加上長期日本股價屢 屢跌破歷史紀錄,緊縮財富效果約束了私人消費的 規模。2002 年底,日本股市一直在 8400 點左右徘 徊;2003 年 3 月 10 日,日本股市跌破 8000 點。 在 2002 年前三季,民間消費支出成長率維持在 0.5-0.8%之間。 目前,日本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是出口。2002 年日本出口增加 6.4%,進口下降 0.6%,貿易順差 飆升 51.3%,達 843 億美元;尤其在 2002 年上半 年,日本出口同比增長 20%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 估計,日本經常帳從 2001 年的低點 2.1%GDP 擴 張到 2002 年的 2.8%GDP,顯著拉動經濟成長率。 在價格方面,日本仍然沒有擺脫通貨緊縮的情 勢,而且將持續長期困擾日本。根據世界銀行的預 估 , 2002 年 日 本 國 內 生 產 毛 額 緊 縮 指 數 為 負 0.9%,稍微比 2001 年的負 1.2%好。世界銀行預 測,從 2003-2015 年日本的緊縮指數將維持零成

(13)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長。如此,從 1991 年以來日本將歷經 25 年的通貨 緊縮。36以消費者物價指數而言,日本物價指數至 2002 年第三季已連續 18 個季度下降,可說日本已 深陷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 日本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的空 間已經很小。財政處在空前嚴重的債務危機之中, 對內債務已經達到 GDP 的 140%。在利率方面,日 本持續保持接近零利率的貨幣政策。從 2001 年開 始,日本的中央銀行貼現利率便一直保持在 0.1%。 鑒於日本經濟形勢, 2002 年 10 月底日本政 府提出解決銀行壞帳與通貨緊縮問題的經濟改革方 案,進行全面性地結構改革,範圍包括清除銀行壞 帳、解決通貨緊縮問題、強化社會安全網,以及稅 制改革等。從提案的角度即可以發覺,日本政府了 解當前的經濟困境為環環相扣的複雜問題,不再有 倚賴特定項目,或一味擴大內需的簡單想法。日本 政府將根據存款保險法對自有資本不足的銀行注入 公共資金,建立扶助破産企業再生的「産業再生機 構」等。日本政府還宣佈了一項超過一萬億日元的 減稅計劃。此外,日本銀行也決定進一步實施寬鬆 金融政策,將日本銀行經常賬戶儲蓄金餘額從現有 的 10-15 兆日元提高到 15-20 兆日元,增加貨幣供 應量。同時,日本銀行將每月購買的長期國債增加 到 1.2 兆日元。為徹底解決經濟低迷的問題,經濟 財政相兼金融相竹中平藏明白向外界傳達,會計制 度改革與清理銀行壞帳工作將不惜讓銀行破產或國 有化。 六、亞太經濟整合的發展 (一)東協與中國(10+1)自由貿易區 中國與東協國家 37地理位置鄰近,發展經貿合 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根據統計資料,從 1995 年到 2002 年,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貿易額以年

36 Worl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p. 202. 37 東南亞國協成立於 1967 年 8 月 8 日,其原始會員國包括印 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汶萊、越南、寮國、 及柬埔寨與緬甸分別於 1984 年、1995 年、及 1997 年加入。 均 19.1%的幅度快速增長。2002 年,中國向東南 亞出口值比上年增長 28%,從東南亞進口值比上年 增長 34%,中國與東協貿易增幅在中國的對外雙邊 貿易排名第二。目前,東協已經連續 10 年成爲中 國第五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最大 貿易夥伴。 中國於 2000 年首度提出與東協共組自由貿易 區構想,並於 2002 年 11 月 4 日東協高峰會議上與 東協簽訂「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 個自由貿易區將包括 17 億人口,預計 10 年內完 成。由於東協各國發展程度不一,中國將於 2010 年先與星、馬、菲、泰、印尼、與汶萊六國組成自 由貿易區,至於越、寮、緬、柬等國將於 2015 年 加入。屆時,此區國民生產總額將達 2 兆美元,貿 易額則為 1.23 兆美元。 至於研議中的中國-東協 FTA 內容,根據中國 總理朱鎔基說法,雙方將依據各自經貿優勢,把農 業、資訊通訊、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湄公河 開發計劃列為近期合作重點。中國政府為表達對東 協合作善意,對寮國、柬埔寨、與緬甸三個經濟較 不發達的東協成員,允諾給予單方面特殊優惠關 稅;中國也願意比東協提早五年開放國內市場,讓 東協國家商品得以自由進出中國市場。 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經濟上雖有助於 中國與東協經濟的發展和雙邊經濟關係的深化,有 利於擴大雙方的貿易額,但主要目的還是基於政治 因素考量。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可使其經濟 方面作一些讓步和犧牲,換取與東協各國互動機 會,增加彼此互信基礎,消除鄰國對中國威脅論的 疑慮,藉此改善和加強與東協各國的政治關係。38 (二)東協與日本自由貿易區 身為東南亞最大投資國的日本,已感受中國可 能成為區域整合主導者的競爭壓力。日本首相小泉 於 2002 年 1 月訪問東協,即提出「日本-東協自 38 朱炎為,「大陸建立自由貿易區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中 國時報》,2002 年 9 月 17 日,

(14)

由貿易區」的戰略構想。日本希望與東協簽署全面 性經濟合作計劃,針對能源、消費者保護、經濟統 計、藥物對策、糧食儲備與技術合作等 6 大領域, 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目前,雙方已決定設置專家小組,針對商品的 關稅撤除、投資、和服務業的自由化、資訊技術等 合作議題進行研究。東協國家希望藉著 FTA 簽訂, 爭取日本擴大對當地投資;日本則因該國企業在東 協國家投資甚多,將來建立自由貿易區後,藉著產 業互補關係,提高其附加價值高的產品競爭力。39 不過,日本並不以與東協簽訂自由貿易區為滿 足,日本甚至還提出「東協加五」構想,即推動成 立「亞洲自由貿易區」,範圍涵蓋日本、南韓、中國、 臺灣、香港,以及東協十國的經濟力量,與歐盟和 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塊狀經濟體相抗衡。 實際上,日本與東協商討 FTA,對日本農業發 展將造成嚴重衝擊。因為東協中的泰國稻米價格低 廉,一旦雙方協議成立自由貿易區後,日本國內稻 米市場勢必面臨泰國米低價進攻,進而引發日本國 內農民激烈抗議。因此,「日本-東協自由貿易區」 成功關鍵取決於農業問題能否順利解決。 (三)新加坡與日本自由貿易區 1999 年 12 月 8 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訪問日 本,同首相小淵惠三會談,希望與日本就成立自由 貿易區進行磋商,小淵首相當即表示同意就其可行 性進行研究。雙方於 2001 年 10 月完成磋商,並於 2002 年 1 月簽署了 FTA。 日本與新加坡之間的 FTA,除保留農產、水產 品的關稅外,其餘產品稅率將全部取消。其他主要 內容尚包括:1.放寬兩國投資條例,相互投資均享 有最惠國待遇;2.投資金融服務業的出資限制鬆 綁,相互給予優惠對待;3.建立兩國中央銀行對於 日圓和新幣結算的立即處理機制;4.日本政府核准 註冊的產品(如電信產品),不需再向新加坡政府申 39 吳福成,「21 世紀亞太經濟合作新趨勢-FTA」《臺灣經濟研 究月刊》,第 24 卷 12 期(2001 年 12 月),頁 43。 請註冊,即可獲准進入對方市場;5.兩國大學的學 分通用,對專業人才資格認定採相互認證制度;6.檢 討兩國貿易電子化,以及電子認證制度的統一基準。 日本與新加坡積極推動簽署 FTA,除基於經貿 考量外,牽制中國在東亞區域的經濟發言力量則是 雙方共同目標。當然,雙方各有如意算盤。日本期 盼藉由「日-新自由貿易區」進入東協國家市場, 並以此作為亞洲國家經濟外交基軸;新加坡則可藉 由 FTA 確保國際貿易中心地位,並藉日本轉進朝鮮 半島、俄羅斯等東北亞市場。40 (四)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是由亞洲開發銀 行於 1992 年發起,以「共同規劃、繁榮、和公平 發展」為宗旨,致力於該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環 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建設、投資、貿易等 領域的合作。10 年來已確定了共同的發展方向和 11 個重點發展領域,以及南北、東西、和南部 3 個 經濟走廊。其中經濟走廊的建設和運用將對促進各 國經濟、貿易、旅遊發展、和文化交流發揮積極作 用。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於 2002 年 11 月 3 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召開。中國國 務院總理朱鎔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寮國政府總理本南‧沃拉芝、泰王國政府總 理他信、柬埔寨王國政府首相洪森、越南政府總理 潘文凱、及亞洲開發銀行行長千野忠男都出席該次 會議。該次會議確認未來 10 年將通過區域經濟整 合,實現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增長、公平、和繁榮。 出席該次會議的國家簽署了《大湄公河次區域 便利運輸協定》諒解備忘錄、《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 運輸協定》中國加入議定書、和《大湄公河次區域 政府間電力貿易協定》。 這六國領導人承諾把大湄 公河次區域合作專案和各國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加 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能源開發,鼓勵民間部門參 40 吳福成,「新加坡推動 FTA 戰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 25 卷 7 期(2002 年 7 月),頁 34。

(15)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與合作,推動貿易與投資,並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源。 同時,他們還承諾努力實現在 2015 年把貧困人口 減少一半的目標,並呼籲更好地保護環境。 (五)兩岸經濟整合發展 過去 16 年(1987-2002 年)41,兩岸經貿交流 發展非常迅速,臺灣與中國都已經是彼此非常重要 的貿易與投資伙伴。在貿易方面,從 1993 年起, 中國已經成為臺灣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 與日本。2002 年,中國首度超越美國成為臺灣的第 一大出口市場。該年臺灣對中國的出口為 328 億美 元,佔臺灣出口的 25%;進口額為 79.5 億美元; 臺灣享有貿易順差 248.5 億美元,為臺灣的最大順 差來源。此一情況與臺商投資中國帶動出口,可以 說息息相關。 在投資方面,從 1992 年起,大陸已經成為臺 灣在每一年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根據臺灣的統 計,到 2002 年底臺灣累計對大陸投資總計 255 億 美元,相當於臺灣總對外投資額的 48.3%。事實上, 41 1987 年,臺灣開放大陸探親,同時解除外匯管制,從此兩岸 經貿交流開始逐漸大量進行。 官方的數字嚴重低估臺商投資大陸的金額,因為很 多對大陸投資的臺商沒有向臺灣政府報備或低報金 額。42例如,根據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估計, 到 2002 年底臺灣累計對大陸投資的真實金額大約 為 668 億美元。2000 年臺灣對中國投資佔臺灣總 對外投資總額的 51%,2001 年更提升到 63%。43 在 2000 年 5 月上臺之後,民進黨政府逐步採 取更為開放的兩岸經貿交流政策。2001 年元旦,陳 水扁總統明確宣示要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 代「戒急用忍」政策。2001 年 8 月份,臺灣透過 經濟發展諮詢會議凝聚朝野共識,再次確定上述政 策方向。此後,臺灣的兩岸經貿政策便朝更開放的 方向推進,包括下列六個面向: 放寬臺灣對中國進口的管制:2000 年 12 月臺 灣 准 許 中 國 進 口 的 農 工 業 產 品 僅 佔 全 部 產 品 的 56%;2002 年 2 月中旬臺灣開放的幅度大幅提高 為 73%。 42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暨兩岸經濟情勢報告(民國 86 年至 87 年)》(臺北:行政院陸委會,1999),頁 193-94。 43 林明正,「彭淮南:錢進大陸達 668 億美元」,《中國時報》 2003 年 1 月 17 日。 表 4-4:兩岸經貿統計表 金額單位:百萬美元 年月別 台灣對大陸間接出口 (1) 台灣對大陸間接進 口(2) 核(備)准赴大陸間接投 資(3) 民間小額匯款 (4) 金額 增減% 金額 增減% 件數 金額 件數 金額 1997 20,518.0 7.2 3,915.3 28.0 8,725 4,334.31 113,349 425.13 1998 18,380.1 -10.4 4,110.5 5.0 1,284 2,034.61 103,967 350.97 1999 21,221.3 15.5 4,526.3 10.1 488 1,252.74 122,180 365.06 2000 26,144.0 23.2 6,223.3 37.5 840 2,607.14 142,666 511.05 2001 24,061.3 -8.0 5,902.0 -5.2 1,186 2,784.15 172,572 678.07 2002 29,446.2 22.4 7,947.4 34.7 5,440 6,723.06 234,946 941.56 2003’1 2,432.6 17.9 787.2 64.9 233 455.29 37,104 132.11 2003’2 2,257.6 55.7 564.7 45.2 132 264.16 15,797 64.14 2003’3 - - - 21,053 92.22 2003’01-03 4,690.3 33.5 1351.8 56.1 355 719 73,954 288.47 總計 225,513.6 - 46,138.7 - 31,667 28,451.57 1,497,245 5,212.73 資料來源:(1)(2)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統計;(3)為經濟部投審會統計;(4)為陸委會經濟處統計。

(16)

大幅開放臺灣投資中國的產業面限制,農工業 產品開放比例達 94%,服務業項目達八成以上。同 時,取消臺商投資中國的五千萬美元上限,並且全 面放寬臺商小額投資的管制。 分三個階段開放中國投資臺灣。第一階段開放 中國投資臺灣的不動產;第二階段開放中國投資臺 灣的部分服務業與製造業;第三階段開放中國資金 進入臺灣證券市場。 擴大兩岸金融往來。2001 年 8 月,臺灣政府 開放臺灣的銀行到中國設立辦事處。2001 年 11 月 准許臺灣境外金融中心(OBU)與中國金融機構直 接往來。2002 年 8 月准許臺灣 OBU 辦理授信及應 收 帳 款 收 買 業 務 , 同 時 開 放 國 內 外 匯 指 定 銀 行 (DBU)與中國金融機構直接通匯,以及開放保險 業赴中國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 擴大兩岸人員往來。臺灣從 2002 年 1 月 1 日 起開始試辦開放中國海外人士來臺觀光;5 月 10 日又通過擴大試辦範圍,准許赴國外旅遊或商務考 察的中國人民能夠轉到臺灣觀光。同時,臺灣也大 幅度開放中國高科技人才來臺限制,以及開放中國 人民來臺從事商務活動。 積極推動直航。2001 年 1 月 1 日,臺灣政府 開始試辦金門、馬祖與中國鄰近港口之間進行貨 物、人員、船舶、與金融雙向直接往來。2002 年 5 月 10 日,陳水扁總統明確表示,在政府可以主導、 參與、介入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授權民間談判三通。 隨後,2002 年下半年臺灣開始展開兩岸關係條例修 定立法過程,政府希望能透過「複委託」條款的制 定,由海基會授權其他民間機構進行兩岸通航談 判。此外,2003 年初,兩岸進行第一次春節包機單 向直航,由臺灣的航空空司經由香港往返臺灣與上 海之間。 在中國方面,針對「三通」問題,北京也採取 較為務實彈性的作法,不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是「三通」談判的前提。2000 年 8 月以前,中國 要求臺灣必須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才有 可能進行「三通」協商;在 2000 年 8 月以後,錢 其琛開始強調,實現「三通」不一定要解決兩岸政 治問題,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是一個國家內部 的事務,即可以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 對公司協商的辦法,不談一國或是兩國,雙方的船 隻往來不掛旗,即可簡單解決。 到了 2002 年 7 月,錢其琛更進一步明確地表 示,只要把三通「看做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可 以儘早實施,不需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 只要臺灣有關民間行業組織得到委託,三通協商就 可以進行。他認為,政治問題有分歧不能迴避,「但 那是兩岸上談判桌的事;兩岸談判與兩岸三通,不 是一個範疇的事。」44也就是說,中國將「三通」 議題去政治化,「一個中國」原則不再是「三通」談 判的前提。 然而,錢其琛的建議被陳水扁總統拒絕,認為 「國家內部的事務」仍不脫「一個中國」的定位, 會使臺灣地方化、邊緣化。為此,錢其琛在 2002 年 10 月再提出新的說法,將兩岸通航明確定位為 「兩岸航線」,同時願意將「三通」談判與臺灣總統 大選脫鉤,不考慮「三通」是否有助於陳水扁總統 連任。45 此外,兩岸在去年底加入 WTO 之後,很多兩 岸經貿的糾紛也開始浮上臺面。中國在 2002 年 2 月 10 日宣布,暫停包括對臺灣近海漁工在內的所 有勞工漁務合作業務。中國方面認為,臺灣長期對 中國漁工實行不公平的差別待遇,致使他們的權益 受到損害,希望兩岸業界及相關民間組織建立協商 與糾紛解決的機制。3 月份,中國開始針對臺灣銷 售中國的鋼品、石化產品聚氯乙烯(PVC)進行反 傾銷調查。8 月份,中國再對臺灣輸往中國的苯酚 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這一年的兩岸經貿衝突已經 可以預期兩岸在未來的經貿衝突會愈來愈多,特別 44 羅嘉薇、周德惠、仇佩芬,「錢其琛:談三通 可不涉一中」, 《聯合報》,2002 年 7 月 6 日,版 1。 45 聯合報系採訪團,「錢其琛:推動三通 無關下屆總統大選」, 《聯合報》,2002 年 10 月 17 日,版 4。

(17)

第四章 亞太經濟情勢:經濟整合與安全 是,臺灣至今仍然單方面限制中國對臺灣出口的部 份產品與投資。 中國希望透過民間協商的方式解決兩岸經貿糾 紛,然而,除了少數個案的安排之外,兩岸民間協 商的方式很難解決兩岸涉及公權力的糾紛。例如, 2002 年中,關於中國對臺灣鋼品的反傾銷調查,臺 灣鋼鐵公會曾到北京去協商,但是協商的結論卻無 法對其他業者約束,以致協商決議無法落實。有鑑 於此,8 月北京終於正式透過 WTO 的機制向臺北 告知,將對臺灣輸往中國的苯酚產品進行反傾銷調 查。12 月 12 日,兩岸駐 WTO 代表團在日內瓦首 度進行 WTO 架構下的雙邊正式協商。 (六)臺灣推動自由貿易區的規劃 過去,臺灣一直把加入 WTO 列為經濟安全與 貿易整合最優先議題,與貿易伙伴國簽訂 FTA 則列 為次要目標。面對日本-新加坡自由貿易區,以及 醞釀中的東協-中國、東協-日本自由貿易區,形 成一條南北橫貫的自由貿易區網絡。以對外貿易為 經濟命脈的臺灣被摒除在這波自由貿易區風潮之 外,對臺灣在亞太區域經貿利益造成威脅和阻隔。 隨著臺灣於 2002 年 1 月順利加入 WTO,政府 也開始積極與重要貿易伙伴國洽談簽訂 FTA 事 宜。2002 年 8 月 24 日召開的「大溪會議」10 項結 論中,第一項就是要加速推動與美、日、及東協等 貿易伙伴簽署 FTA。目前,臺灣第一階段優先推動 洽簽 FTA 之對象國為美國、日本、紐西蘭、新加坡、 中美洲五國、巴拿馬、及貝里斯等國。不過,日本、 新加坡、與紐西蘭等有意願與臺灣簽署 FTA 國家, 受限於中國政治壓力,使得臺灣推動 FTA 工作陷入 困難。 (七)美國推動自由貿易區的規劃 近兩年來,亞洲各種形式的 FTA 不斷增加,但 都把美國摒除在外,對美國企業在亞洲的利益造成 重大影響。因此,美國聯邦貿易代表佐立克(Robert Zoellick)表示,經濟整合乃大勢所趨,美國將加速 與亞太國家簽訂 FTA。46 目前,美國正積極與新加坡洽談 FTA 計劃。自 2000 年 11 月 16 日雙方宣布展開雙邊談判,迄今 已進行 7 回合諮商談判,重要進展包括商品貿易、 投資、一般服務業、金融業、智慧財產權、政府採 購、電子商務、以及交通運輸等。「美-新自由貿易 區」若順利達成,除了可加強美國與東協國家之間 經濟、外交領域的合作關係,同時也成為美國與亞 洲國家經濟合作模式典範。 此外,美國也積極檢討與泰國、臺灣之間關於 FTA 的談判工作。美國希望藉此深化與亞洲區域貿 易伙伴的經濟合作關係,同時經由 FTA 來確立亞洲 安全保障體系。47 (八)日本推動自由貿易區的規劃 日本政府於 2001 年發表的「通商白皮書」中, 列舉日本開始重視 FTA 的 5 點理由:第一,為了處 理在 WTO 中尚未形成的新型貿易問題,如電子商 務相關規則等;第二,日本希望透過 FTA 加強地區 合作,進一步促成世界的貿易自由化;第三,對國 際化速度較慢的日本而言,FTA 是促進國際貢獻或 國際交流等國際化事務的有效手段;第四,簽署 FTA 對當事國 GNP 成長有極大助益,相對的,被排除 的國家則會產生負面影響;最後,由於日本國內政 治力量無法強有力地推動經濟結構改革與管制放 寬,日本寄望透過 FTA「動態的效果」來推動其經 濟改革。48 2001 年 1 月,日本分別與新加坡、南韓、以 及墨西哥進行締結 FTA 的相關談判。其中,與新加 坡的 FTA 協定已完成簽署。日、韓之間的 FTA 談 判進行並不順利,主要障礙包括過去的歷史問題與 日本不願開放農業自由化。日本也在評估與泰國、 加拿大、澳洲、智利、菲律賓簽署 FTA 的可能性。 46 蔡潔娃,「美國推動 FTA 策略與臺美 FTA 推動概況」,《臺灣 經濟研究月刊》,第 25 卷 7 期(2002 年 7 月),頁 37。 47 蔡潔娃,「美國推動 FTA 策略與臺美 FTA 推動概況」,頁 38。 48 佐藤和美,「日本推動 FTA 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研究月 刊》,第 25 卷 7 期(2002 年 7 月),頁 31。

(18)

至於日、臺之間的 FTA 議題則仍停留於民間研究層 次。49 雖然日本對自由貿易區的規劃十分積極,但由 於 FTA 牽涉層面繁複,完成簽署實非易事,尤其對 日本而言,與東亞國家(如中國、南韓)之間長期 政治不信任,以及日本對農業保護不肯退讓的立 場,使得日本在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相關談判迭遭挫 折。 七、亞太經濟安全的顧慮 (一)經濟安全的定義 1990 年代以來,由於全球化進展不斷深化、加 速進行,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已經廣泛引起相當多 國家的關注,成為國家外交政策與發展戰略的重要 部分。美國總統柯林頓在 1993 年表示要「把經濟 安全作為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包括通過經濟整合 制約與盟國的經濟關係,通過「和平投資」鞏固在 前蘇聯與東歐的和平演變成果,並且運用經濟制裁 與經濟援助加強影響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1996 年,俄羅斯也提出「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力求俄羅 斯減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與經濟利益在不受威脅的 狀況下持續發展。此外,印度、日本也相繼提出該 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50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發 生之後,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頓時之間已經成為各 國必須研究的國家戰略重大課題。 根據中國學者雷家驌的研究,「國家經濟安全, 即一國根本的經濟利益不受傷害,主要指一國經濟 在整體上基礎穩固、健康運行、穩健增長、持續發 展,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衛力 和競爭力,不致因為某些問題的演化而使整個經濟 受到過大的打擊和(或)損失過多的國民經濟利益, 能夠避免或化解可能發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經濟 危機。」51經濟安全的重要領域包括:戰略資源安 49 佐藤和美,「日本推動 FTA 策略之探討」,頁 30-31。 50 雷家驌編,《國家經濟安全理論與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 版社,2000),頁 3-4。 51 雷家驌,「我們要關心國家經濟安全」,雷家驌 編,《國家經 全(糧食、石油、水資源)、製造業安全、金融財政 安全、以及涉及影響經濟安全的科技發展、信息安 全、生態安全、人口與就業、國際經濟關係等等。 52 經濟安全又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的定義。狹義 的經濟安全指的是,當一國經濟利益受到某些事件 的威脅和影響的時候,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 其內容包括:第一,一國影響世界經濟的能力,包 括利用經濟手段影響別國的政策。第二,擁有足夠 應付非經濟挑戰的物質資源。第三,有保證軍備開 支的資金。廣義的經濟安全指的是,除本國經濟自 身的抗風險能力之外,還能夠採取主動措施,影響 國際政治經濟局勢以捍衛自身經濟利益。53 經濟安全可以再分為兩個範疇來理解,一個是「安 全領域內的經濟範疇」,一個是「經濟領域內的安全 範疇」。前者在於採用合理的經濟手段,取代、補充、 或加強軍事手段的方法,來保護國家安全。後者著 重於國民經濟自身的安全性,其首要意義是國民經 濟中重要領域自身能夠在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 能力,不會受到重大的威脅。54 根據美國蘭德公司(RAND)的研究,安全政 策的經濟手段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利用軍備資源 獲取經濟收益,包括軍用資源的管理、使用、和分 配。第二,利用經濟手段達到國防目的,包括經濟 制裁(economic sanctions)或經濟誘惑(economic inducements)。第三,綜合運用經濟和軍事手段, 包括武器貿易和管制、軍用和民用技術的轉換、及 維持快速經濟增長以增強國防實力。55 安全政策的經濟手段在國際關係中最常用的方 式是透過經濟制裁或經濟誘惑影響別國的行為。「經 濟制裁」是指由一國或國家聯盟(發起方)採取威 脅或有關行動,中斷與他國(目標方)通常的經濟 濟安全導論》(西安,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頁 1。 52 雷家驌 編,《國家經濟安全理論與方法》,頁 25。 53 王永縣編,《國外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與戰略》(北京:經濟 科學出版社,2000),頁 4-6。 54 雷家驌編,《國家經濟安全理論與方法》,頁 8-10。 55 王永縣編,《國外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與戰略》,頁 51-6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加拿大屬於已開發國家,是全球第 16 大經濟體,2018 年國 內生產毛額(GDP)達 2 兆 634 億加元。加拿大是經濟合作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有助於經濟儘速復甦。馬來西亞疫情延燒,於10月中頒布特定地區有條件的行動管制令,該國將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儘管外圍景氣信心好轉,但歐元區經濟仍被僵化的勞動市場、強勢的歐元、以及緊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