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輔導通訊電子期刊第二十九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輔導通訊電子期刊第二十九期"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1 -

(原輔導通訊第七十二期)

出版單位: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學務處 諮商輔導中心

出版日期:102 年 5 月 24 日

執行編輯:魏金桃 諮商心理師

濮家和 實習諮商心理師

◎編輯部

楔子

「這些孩子就是抗壓性太差、父母寵

壞、獨立性不夠…才會連一點點小小

的挫折都無法克服,面對挫折就是逃

避,…所以才會搞到變成這樣。」

這是許多人對於課業預警的學生,很可 能會做出的評論。編者在本校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的日子即將進入尾聲,這一年聽許多因 學業困擾而前來晤談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生 命故事,聆聽他們的挫折、無助、徬徨…這 一切的一切,彷彿都不是抗壓性差、脆弱、 草莓族…等標籤足以說明的。 挫折,誰沒有經歷過呢?當我們原先相 信的自己被重重地打擊,不都是會忍不住去 逃避、喘口氣?隨著孩子們生命故事的開展, 我常常聆聽到,他們過去曾經對一件事多麼 地執著,多麼地風雨無阻、愈挫愈勇,以至 於最終在全國技能競賽力抗群雄、拔得頭 籌…或是有些孩子雖然在課業上充滿挫折, 但在課外活動的學習上,卻是耐力十足、愈 挫愈奮、甚至展現出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決 心…多聽一分鐘,你可以打開孩子生命中的 發電機! 心理學家多年來關注在問題行為、心理 的解決,卻在 21 世紀發現到,一個人的內 在,就蘊含了解決問題的力量,有時標籤化 反而封印了這股力量的運轉。聚焦於負面特 質的根除,不如聚焦於正面特質的灑種,困 難無所不在,不把有問題視為不應該,讓我 們一起欣賞、蒐集那些讓人能夠成功因應問 題的關鍵元素,讓孩子從挫折中,長出復原 的力量! 本刊將轉載天下雜誌對於新竹光武國 中的報導,與大家分享這個將流氓學校變成 升學資優學校的成功故事,並在刊末附上心 理學研究中關於「復原力」概念的探討,引 發我們對於處理心理、行為問題不一樣的深 度思索。

生命,總會自己找到出路!

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

(2)

- 2 - 圖片來源:劉國泰

【教育線上】新竹光武國中

【教育線上】新竹光武國中

──原本是「流氓學校」的光武國中,如今 以「自然探索課程」,讓四分之一的畢業生, 都進入第一志願。 作者:林倖妃 ◎圖文轉載自天下雜誌 511 期

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二年級的陳 俊強,到現在仍無法忘懷十二歲的那個秋 天。 在稀薄的空氣中,撐著登山杖,一步又一 步,爬上合歡山。藍天襯著一抹白雲的北峰, 至今仍刻印在他的腦海。

(3)

- 3 - 縈繞在他心中的,還有十三歲的春天,到 新竹泰崗溪溯溪的驚險刺激,冬天環繞綠島 的海洋美景。以及十四歲的夏天,從認識螺 絲釘開始,自行組裝一輛單車,到完成單車 環島的壯舉。 精彩又冒險犯難的少年時光,讓他一次又 一次回到母校——新竹光武國中。這也是多 數光武畢業生難忘的共同記憶。 「溯溪時,溪水很冷,一個人容易被沖走, 需要結成繩隊,靠大家的力量,才有辦法渡 河,」陳俊強回憶著。而在奔流溪水中伸出 手的,往往是原本在他眼中的「壞孩子」—— 不會念書的中輟生。 「上大學回頭看,國、英、數全忘光,留 下的只有那幾趟探索課,」陳俊強現在是台 大登山社的一員。 走入新竹科學園區旁的光武國中,週五下 午的校園並不安靜。 偌大的禮堂內,黃色運動服上寫著「法拉 第少年」的學生,有人在排椅子,有人忙著 測試音響。一切都為了驗收第三屆單車環島 成果,而舉辦的「米粉餐會」。 「稱為『法拉第少年』,是希望每個人都具 有法拉第精神,」探索課程背後的靈魂人物, 總務主任林茂成,轉頭跟來客解釋。

中輟率為零

有「電磁學之父」稱號的法拉第,即使當 到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每週仍到社區做免 費科學實驗講座,普及科學知識。 很難想像,如今每四個畢業生就有一個考 上第一志願的光武國中,在十年前,還是人 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流氓學校」。 「六年前,我剛來這所學校,放學時,還 會有黑衣人等在門口,」在寒風中拉緊身上 的薄夾克,校門口的警衛伯伯說。 然而,強調團隊合作的探索課程,卻翻轉 情況,讓來自竹科家庭的孩子擠破頭。「我 們已經第三年被列為總量管制學校。教室不 夠用,無法容納那麼多小孩,」校長黃小芳 說,光武更是極少數中輟率為零的學校。 「探索課程讓孩子從安逸的環境,感受到 一切要靠自己、靠團隊才能成就,」家長會 長、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陳志宇說,這 是書本所不能提供,也是教室內學不到的一 課。 以今年的單車環島為例,主動報名的一五 ○多人,被分成三大隊,大隊又分為三中隊, 中隊再分兩小隊。由進入高中、大學的學長 姐擔任幹部,維持隊伍。 大家頂著烈日,從新竹出發,沿著北橫到 宜蘭。累了,就在沿途經過的學校席地而睡。 滿身的髒污,也只能用水龍頭往身上沖。 算一算,前後十七天、總長九百多公里的 旅程,只有一晚能安穩睡在床板上。

(4)

- 4 - 「我們不做競賽。任何時候都要團隊到齊, 連吃飯有一人沒到位,就不開動,」推手之 一的老師廖文邦說。 在團隊行進過程中,步伐要一致,不容許 有個人主義,「但也絕不能有人落單,」廖 文邦補充,幹部會適時伸出援手。 「法拉第精神」體現在旅程中。在台南白 河、花蓮玉里,少年掛起招牌,進行「單車 義診」。學生進入村莊發傳單,吆喝著舉凡 爆胎、掉輪的腳踏車,全部可以送來免費維 修。因為隊伍中的每輛單車,都是他們用雙 手,一個個零件組裝、拆卸,再組裝而成。 在屏東長榮百合國小、彰化二林國中,這 群法拉第少年,還將參與科學實作競賽的作 品拆解、再包裝成教學課程,與當地學生「交 流」。 「我們當時做的科學實驗是『磁場』。當 磁鐵磁場夠大,就可以同極相吸,」參與第 一屆法拉第少年單車隊的陳俊強回憶,「但 要包裝成課程,去教其他學校學生,對我們 是很大的難題。」 愈來愈廣為人知的探索課程,也吸引學者 跟隨研究。

在急流中發現自己的渺小

連續觀察五、六年,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 究員黃茂在,隨著四季,參加每一次光武國 中的活動。從秋天爬合歡山、春天溯泰崗溪, 以及隔年舉辦的冬天綠島、夏天環島的單車 之旅。一次又一次,記錄每次歷程。 「人在大自然,會發現自己的渺小,」黃 茂在說。在課堂上表現不好的孩子,在大自 然反而容易變成英雄,「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找到自信、發現成就感。」 因為,相較於坐在教室裡上課,多元能力 在大自然才有機會發揮。 以溯溪渡河來說,溪水雖然只到膝蓋深, 但水流強勁的衝擊力道,再壯碩的人也會被 沖走。渡河最少需三人,最壯的抵在最後面, 比較輕的在前面,採取螃蟹走路姿勢。短短 五百公尺,就要渡上一天。 前面的人擋水流,而後面的人踩住,就有 力量頂住,不會被急流沖走。「他們知道要 領,就會團結,互相幫忙,」十年前,林茂 成在設計課程之初,就是從被列為「高關懷」 的中輟生,開始著手。 不可思議的是,實施探索課程後,校園竟 起了微妙變化。

幫派、中輟生 變救命恩人

先是幫派間的和解。本來在學校互看不順 眼的台灣掛「風吹沙幫」,以及外省掛「竹 聯幫」,在湍急溪流中,會突然發現,前後 不同幫派,但只要一放手就會被水沖走。 這時該怎麼辦? 結果,在大自然考驗下,每個人都緊緊抓 住一線生機。林茂成回憶當時的景況,學生 -4-

(5)

- 5 - 恍然大悟,原來當共同遭遇挑戰時,原本殺 得你死我活的幫派,也可以合作。 師生關係也找到新契機。老師對學科表現 差的學生仍有疑慮,要接納很難。 於是,當時接手教務主任的林茂成,將老 師依照國文、英文等領域,一隊又一隊帶上 山溯溪。讓中輟和課業不好的學生當教練, 而原本在課堂上是強勢的老師,一下水,全 成了「弱勢」。過去劍拔弩張的孩子,反成 了救命恩人。 「當你看到每個孩子的優勢,會清楚知道, 每個孩子都是資優生,」林茂成為所有孩子 提供不同場域的合作,創造多元的學習優 勢。 鏡頭再度回到聚光燈下的禮堂舞台。學生 們拉高音調,賣力地演出「法拉第的故事」。 這一天,出席的家長高達九五%。每個家庭 出一道菜,來參與成果發表的盛宴。 外表溫文的家長會長陳志宇,看著一天天 長高的兒子,「以前他很自我,只想把書讀 好、打電動。」然而,在自然探索中,因為 強調團隊合作,兒子慢慢地願意在班上擔任 班級幹部,也和同學互動。他覺得兒子真的 改變了,「光武的小朋友,真的很幸福。」

光武探索課程推手 廖文邦

中輟生拉中輟生一把

人稱「邦哥」的廖文邦老師,因為帶中輟 生溯溪、爬山,以行動感化學生,去年獲教 育部頒發「師鐸獎」。 自小家庭破碎的廖文邦,自己就是個從學 校逃離的中輟生。 爸爸欠債落跑,債務落在媽媽身上。從小, 廖文邦一家只能到處搬家躲債。「這讓我很 自卑,學業成績也不好,」他在國二下學期 輟學離家,從台中鄉下跑到台北工作賺錢。 高中念補校、半工半讀。 求學歷程坎坷的廖文邦,當兵時簽下志願 役,進入陸軍士官學校(現為陸軍專科學校), 一當就是五年。退伍後,才想要上大學,用 補校結業證書,以同等學力參加聯考。靠加 分擠進中興大學外文系,在女友的鼓勵下, 當上老師。 曾在私立學校任教多年,剛到光武國中時, 「雖然很多中輟生,但也讓我重新定義什麼 是老師,」廖文邦回憶著。 從一開始搶救中輟生,到現在不同背景的 多元學生加入,廖文邦深刻體會到,課業頂 尖的孩子到自然中,不見得是優秀的。而中 輟生在大自然中,卻可能比很會念書的人, 還優秀。 「誰說中輟生不能當資優孩子的教練,甚 至是老師?」廖文邦用行動證明一切。 -5-

(6)

- 6 -

◎蕭文

(暨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教授)

年來,心理學界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 「為什麼有的人面臨生活中的重大壓力事 件時,例如:重病、死亡、災禍、天災…, 比較不會出現身心狀況甚或崩潰(collapse) 的現象,相對的有些人即使在些微的壓力情 況下則很容易出現情緒困擾?」 (NAMHC,1996,p.22);AMHC 協會的研究進 一步指出,「有些人在出現壓力症狀反應前, 其人格特質已有某種程度的異常!」NAMHC 的研究提供了下列的思考:個人對環境的知 覺、建構與反映的差異在哪裡?這個差異又 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反應的 表達層次? 早在 1970 年代中期,Anthony (1974) 在其研究中發現,某些來自父母精神異常家 庭的兒童,在其後的個人發展中卻能免疫或 健康的成長,Anthony 把這些兒童稱之為 「適應良好的兒童」(invulnerable child), 其後許多研究開始注意到為什麼有的兒童 與青少年暴露在高危險(at risk)的環境 中,卻能有良好的適應(Rutter,1987 )? Grossman, Beinashowitz, Sakurai, Finnin 和 Flaherty(1992 )就曾質疑 E. Erikson 的青少年認同危機論,他們認為並非所有的 青少年都會如 Erikson 所描述的必然會出 現不安、焦慮、衝突、甚至嚴重的心理病態 行為,事實上,許多青少年並不會有所謂的 認同危機現象出現,這些適應良好的青少年 似乎具有某種抗壓能力(stress resistant) 或擁有某些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 故得以在壓力或挫折情況下得以免除身心 障礙的危機(Brown & Harris,1978);換 言之,由於個人擁有某些健康的心理特質或 復原力(resilience ),即便遭遇挫折也 能快速自我調整(Eisenberg, Guhtrie, Fabes, Reiser, Murphy, Holgren, Maszk,& Losoya,1997;

Rak & Patterson,1996)。有關「復原力」的

研究從 1990 到 1996 年間,文獻共收錄了

(7)

- 7 -

171 篇相關的研究(Holaday & McPhearson,1997),

可見復原力的探討已成為近年來研究上的 一個重要焦點──找出或建構個人適應壓 力的強度,並進一步做為心理治療的基礎。 儘管對復原力的定義,許多研究都有一 致的看法,亦即「復原力乃個人具有的某些 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 時,能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Konrad & Bronson,1997;Lambei,Leone,&

Martin,1998; Rak & Patterson,1996), 然而這些「特質」並不能樂觀的從「結果」 (outcome)來看,例如,吸煙者雖然知道 吸煙對身體有害,卻不能保證他會戒煙。 Fonagy, Steele, Steele, Higgitt, 和 Target(1994 )即指出,「復原力應視為 一種情境中的動力過程」(p.233),Rutter (1987)也認為復原力的研究並非單純的找 出哪些保護因子,而應將焦點放在何以這些 保護因子能幫助個人抵抗壓力,Rutter 強 調的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其後 Rutter (1993)更進一步出,復原力並非是一種絕 對的能力,擁有復原力並不代表個人就能抗 拒壓力,復原力也不是能適用在所有的壓力 情境,更何況復原力的改變或增加與否,端 視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上述的論點,說明了復原力是一種動力 的過程,瞭解復原力是什麼(what)固然重 要,如何促動復原力(how)發揮積極的效 果,更是教師、父母、心理諮商人員及社會 工作者亟須瞭解的。 復原力究竟包括哪些因子並無一致的 看法。Rak 和 Patterson(1996)引用 Werner (1986)的觀點,從七個大原則來看復原力, 包括:1.主動的採取因應策略以解決挫折的 經驗,2.在成長過程中能引起他人正向注意 個人存在的能力,3.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挫 折的經驗,4.設法使個人生活充滿正向意義 的能力,5.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的能力,6. 樂於嘗試新的經驗,和 7.延宕需求與自我控 制的能力。Brook (1994)和 Garmezy (1985) 則從人格成長的觀點,認為復原力包括三個 層面:1.良好的自尊(self-esteem),2. 和諧的家庭成長經驗,以及 3.良好的社會外 在支持系統。此外,有關內控人格、智力因 素、社交技巧(Luthar,1991),甚至性別 (Braverman & Paris,1993;Rutter,1987) 也列入復原力因子的考慮。

(8)

- 8 - 綜合言之,復原力的基本因子可以 Konrad 和 Bronson(1997)的研究報告作一 結論:

復原力的七大基本因子

1

具有幽默感並對事件(events )能從不同角度觀之。

2

雖置身挫折情境,卻能將自我與情境作適度分離 。

3

能自我認同,表現出獨立和控制環境的能力。

4

對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來導向的特質。

5

具有向環境/壓力挑戰的能力。

6

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技巧。

7

較少強調個人的不幸、挫折與無價值/無力感。

(本文節錄自

〈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

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

理復健上的影響〉一文)

◎本期圖片出處

[p.1]http://1.bp.blogspot.com/-eMqHzT7mSG8/TjjBUQ f8IWI/AAAAAAAAALs/xZdT_7LUYQU/s640/%25E5%25A 4%25A2%25E6%2583%25B32.jpg [p.6]http://www.nipic.com/show/1/47/4527956k10a6 5e83.html [p.7]http://4.bp.blogspot.com/-NdnjvcLp1fY/T2Mj-09f D7I/AAAAAAAAFmU/MciC-St0Ifo/s1600/rain.jpg [p.8]http://www.thepropheticscroll.org/home/images/ stories/rainbow-on-road.jpg

徵稿啟示

諮輔中心學期刊物《心靈之旅》

透過書寫,幫助學生感受生命的溫度

本期主題「

生命中的貴人

」,

懇請師長鼓勵學生踴躍投稿!

詳情點選→

高應大諮商輔導中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老師及同學陪伴我一起度過 2020 年,當然還有醫護人員,希望可 以再一起共同度過開心的 2021

(二)每位學生接受巡迴輔導以每週一至兩次(每次一至兩節)為原則,惟

• 實作工作坊可讓學員更深入學習成長,未 來還可以結合回饋會談,整併資深老師實 習輔導的建議,提供未來教育實習輔導修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有學生的作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品未能儲存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老師的信

教師請學生分成小組,然後派發附件一「癱姐妹生命 熱線與死神搶客」新聞摘要及附件二「我幫助了有需

 另外,教師可考慮以「活動二」作為課 堂預習,讓學生先對粵港澳大灣區具備 初步的認識,然後於課堂上利用電子應 用程式(如 Socrative 或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在去年的時候,偶爾會聽到師兄宣傳有關學生大使的活動,那時已對此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