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對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觀點的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對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觀點的分析"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大陸對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觀點的分析

徐淑敏

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壹、前言

中國大陸向來十分關注台灣的大陸政策,尤其受到各方矚目,且為民進黨 對大陸政策可能出現重大轉折的對中政策大辯論,歷時半年,經五場委員會會 議及九場華山會議,最後提出「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國、內外咸認民 進黨並未作出任何轉變,甚至於重返原點,中共國台辦則直指民進黨此舉為煽 動敵意與對抗。 本文認為,民進黨此次對大陸政策未能形成任何轉變性進程之結果,應涉 及多方原因,並非僅僅是基本理念的性質,民進黨菁英人士對此早有論述。是 以,中國大陸不宜不加分辨的純以意識形態作簡單的論斷。因此,本文乃依據 民進黨對中政策未能轉變之深層原因,做為觀察中共對此次評析意義的分析指 標,藉以針對實情,提出某些前瞻性的具體看法。

貳、「紀要」內涵與國內反應

2014 年 1 月 9 日,民進黨發佈「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中稱:民主進 步黨中國大陸事務委員會在2013 年 5 月 9 日,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並提出 臺灣的中國大陸議程,作為委員會議的討論綱本。至2013 年 11 月 14 日止, 共召開了4 次委員會議。也在 2013 年 7 月 4 日召開了第 1 次對中政策擴大會 議,至2013 年 12 月 26 日止,共召開了 9 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民進黨檢討 紀要之要點如下:1 一、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現今,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統獨態度, 以及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與本黨在1999 年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主 張的立場已趨於一致,顯示本黨的基本立場已被多數的臺灣人民接受。本黨 〈臺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雖然毋須改變,但鑑於兩岸的交流 已更形密切,本黨對中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 題,讓臺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 1「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暨對中政策擴大會議,2014 年 1 月 9 日, http://www.dpp.org.tw/upload/20140109document.doc; 「民進黨《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全 文」,星島日報,2014-01-10,http://la.stgloballink.com/taiwan/201401/t20140110_1972390.html﹔

(2)

二、兩岸政治定位與交流: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兩岸交流是必然的趨勢, 本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兩岸 的交流,不得傷害臺灣的主權與安全。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定位,必須尊重 臺灣全體住民的意志與民主決定。兩岸協商應謹守民主程序與資訊透明原則, 兩岸交流必須有更進步的思維,尤其是促成雙方在自由民主、人權保障、生態 維護、公民社會的提升等,應該有積極的作為。 三、經濟戰略:保持差異與技術領先,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分散。透過社會 安全體制扶持經貿自由化的弱勢者。持續檢視兩岸各項經濟協議的內容與成效。 積極尋求建立多邊貿易關係。 四、國家安全戰略:臺灣與中國大陸,雙方都負有維持區域和平的責任。 臺灣對外關係應以價值外交為主軸,結合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與臺灣 在良善治理方面的經驗,透過軟性國力、跨國組織、城市外交、災難救助等多 元彈性方式,積極與國際接軌。臺灣必須強化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臺灣的 國防預算必須提高,以建置不對稱戰力為優先,重建人民、台軍與友邦對臺灣 防衛能力的信心。 對於上述文件,國民黨前發言人陳以信認為:「華山論劍表面上吵的是兩 岸論述,事實上爭的是民進黨內主導權,從結果來看,蔡英文雖有收穫,但蘇 貞昌沒有輸,真正全面潰敗的是謝長廷。」、「一場華山論劍,只見蘇蔡謝高 來高去互爭武林盟主,卻可惜竟無人以天下蒼生、兩岸和平為念。」2 綠營之內,謝長廷認為:該紀要沒有讓人很有感。他表示,「紀要」有 6000 多字,但大家不清楚具體政策是什麼,讓人覺得是回避核心問題,沒站 在主流價值上,反而暴露弱點。謝長廷反問:「為什麼我們站在『主流的價 值』,但是滿意度卻是27%呢?」。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郭正亮直言,民進黨 的對大陸政策回到原點。因為,總結報告最後改稱「檢討紀要」,位階大幅降 低,充其量只是九場「華山會議」的摘要記錄,只能作為政策補充參考。綠營 知名評論家江春南指出, 「紀要」長達數千字,都是套話空話,看得霧煞煞。 其實,玩弄文字遊戲,說了等於沒說。3 對此檢討紀要,整體而言,不僅在民進黨內引發爭議,也被各界批評是回 到原點。4

參、民進黨大陸政策難以轉變的因素:作為一種分析觀點

2 陳以信,「華山會議之後 謝長廷成唯一輸家」,國政評論,2014 年 1 月 14 日, 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3124. 3「綠營有識之士質疑民進黨對大陸政策檢討紀要」,新華網,2014 年 01 月 10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gangao/20140110/c_118922911.htm?prolongation=1 4「回到原點/民進黨『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全文)」,中央日報網路版,2014-01-10,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1&docid=102605428.

(3)

民進黨對中國大陸政策立場之思變,無論其性質為主動或被動,是真命題 或假命題,畢竟已經成為媒體關注與民進黨內部辯論的重要議題之一。見諸報 章,其最早係源自2004 年開始的黨內一系列新民進黨運動,繼之於 2009 年 由非綠營學者所提出一連串「紅藍綠三角關係」以及「民共論壇」的戰略性思 考。這些論點與討論,難以否認的造成一股重要推力,由之導致民進黨大陸政 策迄今為止依然持續醞釀反思的現象。5 民進黨部份菁英人士在2009 年對大陸政策的反思,綜合其認為難以改變 之原因為:第一、民進黨受限於早期黨外運動「反中」情結的理念目標,在 2000 年執政以後情感上難以調適此種立場上的矛盾,難以做出轉變;第二、 民進黨派系競爭,使得內部任一派系都不敢過於違背黨內主流價值,以免貿然 改變而失去選票支持,嚇阻了改革的嘗試;第三、民進黨對意識形態的堅持, 就顯示了其「革命」政黨屬性的僵固,且其縱有轉變,也是一種工具性的策略 運用;第四、民進黨內部並無大陸政策內涵的主體,在沒有大陸政策內涵架構 的實際情況下,討論一個外部給定的大陸議題,就成為一種漫無目標的空談, 在沒有實質內涵的情況下,難有基本思考的方向。凡此種種原因,其實都可以 歸結為一個選票因素。民進黨認為如果改變早期黨外運動的「反中」理念目標, 有非常大的可能將會失去其深綠支持者。然而,民進黨部份菁英也體悟到: 2003 年「反中」公投的挫敗﹔2009 年陳菊訪中後的民意支持﹔2008 年謝長 廷彈性調整反中立場,並未失去基本支持,但也未能獲致更多的支持﹔甚至中 共鎮壓西藏,也未造成選民顯著影響﹔民意調查也顯示了未來世代並不必然延 續前世代的「反中」情結。客觀而論,實際的證據顯示,民進黨對「反中」立 場的調整與轉變,並無影響選民支持的顧慮。從長遠的歷程來看,民進黨「反 中」政策的演變,在外在形式上,目前只是初期階段的疑慮與自我調適。它的 轉變進程與速度,可能尚需民進黨內部諸多條件之配合,才能看出端倪。6 政策與選票之間因果關係的弔詭現象,似乎難以理出一個頭緒,但至少不 能冒險。於是,部份民進黨菁英在2010 年 9 月的討論,就認為民進黨並無必 要建立一種「不切實際的」兩岸對話平台。綜合他們的理由是:大陸政策對民 進黨爭取執政並非要務、國共論壇也沒有解決兩岸的政治問題、中共比民進黨 更急於搭建兩者之間的平台、兩岸三黨之間各自基本立場與形勢的可變性都不 大、國民黨執政能力迄無起色使得民進黨不需投入精力去處理兩岸關係。7此種 未合執政角色地位與責任的牽強理由,吾人寧視其為一種不得不處於保守做法 的「心理自衛機轉」。由之,民進黨菁英仍然繼續苦思,亟謀在論述上的出路。 5 徐淑敏,〈公共論述對民進黨「反中」立場之影響〉,2010 年 8 月 24 日,福建師範大學法學 院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公民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6 徐淑敏,〈民進黨「反中」立場之衝激與未來發展走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 務 學系「2010 年社會暨公共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公民社會與人權法治」, 2010 年 12 月 11 日。 7〈民進黨如何構建兩岸交流平台〉論壇,《中國評論》,總第153 期,2010 年 9 月,頁 58-69。

(4)

而且這種反思,歷次在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尤其是為民進黨菁英提供的 平台,持續公開且深入的表達。 綜合該社2013 年 8、9 月的論壇發言,民進黨菁英對於黨內制訂大陸政 策限制因素的看法,截至目前,可以歸納為四點: 第一、在情感上,動搖民進黨建黨的基本價值;8 第二、大陸政策與選票無關,不需調整對中政策;9 第三、若非總統候選人或現任黨主席的支持,否則對中政策難以改變;10 第四、轉變對中政策,對民進黨沒有確定性利基。11 雖然,此為部份菁英的思維,而這些因素相互之間也可能存在矛盾抵觸之 處,但這也說明了政策決策弔詭與困難之原因。然而,這畢竟是民進黨菁英們 公開而誠懇的反思,並據以道出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無能」、「無為」、 「無知」、「無力」。12本文即以上述四點因素作為觀察指標,就中國大陸對 民進黨「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評析觀點進行分析。主要是在於觀察大陸 對此項問題的理解程度,以及其評析的態度與效果。

肆、中共評析觀點的分類情形

中共以及能夠在官方媒體出現的學者論述,實際代表了中國大陸的主流觀 點,為本文分析的文本對象。大致而言,可以概分為五種論述類型。 第一類,係針對上述第一個原因:「在情感上,動搖民進黨建黨的基本價 值」的主題,做出批判。此種論點以國台辦為典型代表,部份學者也採取同樣 論點。在文章篇數上算是次多的。 在第一時間,中共國台辦發言人應記者詢問表示,近年來民進黨一直聲稱 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尋求建立與大陸正常交流基礎,但這份所謂 的「檢討紀要」顯然與此背道而馳。它依然頑固堅持「一邊一國」的「台獨」 立場,無視臺灣各界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張和呼聲,以所謂「國家安全」阻礙 8 此為綜合民進黨前台南縣長蘇煥智的觀點,以及民進黨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鄭運鵬的現象陳 述。參見「謝長廷路線對未來民進黨發展的影響」座談會,中國評論,總第 189 期,2013 年 9 月,頁 57、60。 9 此為民進黨前國安會祕書長邱義仁、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以及民進黨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 鄭 運鵬的觀點。參見「謝長廷路線對未來民進黨發展的影響」座談會,中國評論,總第 189 期, 2013 年 9 月,頁 61。 10此為綜合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羅致政的觀點。參見「謝長廷路線對未來民進黨發展的影 響」 座談會,中國評論,總第 189 期,2013 年 9 月,頁 62。 11此為綜合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羅致政的觀點。參見「謝長廷路線對未來民進黨發展的影 響」 座談會,中國評論,總第 189 期,2013 年 9 月,頁 67。 12此為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國城的觀點。參見「民進黨蘇蔡謝的兩岸關係思維」座談 會, 中國評論,總第 188 期,2013 年 8 月,頁 74-75。

(5)

兩岸正常交流,以所謂「核心價值」煽動敵意和對抗。民進黨主事者的所作所 為既違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和臺灣的主流民意,也不符合兩岸同胞 的根本利益。以僵化的思維檢討政策,是找不到出路的。13新上任的發言人 曉光則於1 月 15 日的定期記者會指稱,民進黨頑固堅持「一邊一國」的「台 獨」立場,是其與我們建立正常交流基礎的關鍵癥結所在。關於民進黨所謂檢 討紀要和民進黨的有關表述,我想指出的是,穿「台獨」的老鞋,走不出兩岸 關係的新路。事實已經證明,「台獨」是一條死胡同,無論掛上什麼樣的路牌, 死胡同就是死胡同。14 中國評論新聞社的幾篇署名評論文章指稱:「這樣以意識形態掛帥的兩岸 政策讓人看不到誠意,以為做做姿態,玩弄文字遊戲,就可以繞開關鍵問題, 不但對破解民共困局無濟於事,反而更容易讓人一眼洞穿心機。所謂的兩岸政 策新思維,不過是蘇貞昌等黨中央主事者和頑固派集體上演的一場政治做秀, 自我安慰罷了。」15「民進黨一面繼續死抱『台獨』,一面在妄談民進黨對中 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要讓臺灣民眾相信 該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16「他們本能地、極其敏感地、不由自主地對 兩岸關係、兩岸交往、兩岸合作的任何一點進展,都表現出厭煩、抵制、造謠 和攻擊。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全都真真切切地反映在了民進黨這份『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裡。 從目前來看,民進黨的主事者沒能力、也沒心情擔當 政治家的角色。」17「民進黨『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依舊『獨性』十足, 既體現了民進黨的『反中』、『台獨』意識,又充分說明其自身反省能力差, 缺乏與時俱進的革新意識。」18 中國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研究員蔡斌批評蘇貞昌:「企圖偷換概念, 把臺灣無權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稱作是大陸在『限制』、 『打壓』,這種無視大陸友善、煽動臺灣民眾對大陸敵意的做法,是對兩岸和 平發展赤裸裸的綁架,既無法抓住兩岸關係的論述權,更不能啟動民共交 流。」「其對『臺獨』的更加堅持,與大陸交流的誠意與『靈活』卻無從得 見。----沒有從維護臺海和平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來看待兩岸關係」。19 13「國台辦: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新華網,2014 年 01 月 10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4-01/10/c_118912722.htm. 14「國台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4-01-15)」,中共中央台辦,2014-01-15, http://www.gwytb.gov.cn/xwfbh/201401/t20140115_5535055.htm 15孟若水,「北京來論:民進黨的焦慮還將繼續」,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10, http://hk.crntt.com/doc/1029/7/2/6/102972615.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2972615 16文睿,「中評:兩岸紅藍綠三黨關係面對新的棋局」,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14, http://hk.crntt.com/doc/1029/7/4/8/102974825.html? coluid=93&kindid=10811&docid=102974825&mdate=0114002140 17肖肖,「北京來論:民進黨的堅定與靈活」,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4-01-14,http://hk.crntt.com/doc/1029/7/7/6/102977624.html? coluid=7&kindid=0&docid=102977624&mdate=0114162520 18劉雋,「中評:蘇貞昌“海鷗理論”讓人驚詫!」,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4-01-20,http://hk.crntt.com/doc/1029/8/5/1/102985169.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2985169 19蔡斌,「蔡斌:民進黨正在一步步磨掉臺灣民眾的耐心」,中國臺灣網,2014-01-21,

(6)

對於國台辦,以及部份學者相同論調的批判,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 隆指出:「中共當局設置那麼多涉台研究機構,每天有那麼多人往返兩岸,照 理說應能將正確的臺灣民情資訊反應作為中共對台政策參考才對。但從國台辦 的反應來看,顯然並非如此,中共仍然以舊思維、舊視野來看待民進黨對中政 策檢討,他對此深表遺憾。」20 無論洪財隆的具體反駁內容如何,很顯然的,代表中共官方姿態的論點, 的確只強調了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問題,而這一點也的確是民進黨無力轉變的弱 處。大陸這些觀點,與民進黨創黨的意識形態觀點,同樣都屬於情緒性的批判, 可能無助於以現實優勢逼民進黨就範。國台辦的位階與角色,可能必須如此表 態,民間學者的論點就顯得過於主觀。 第二類,係針對上述第一、三兩個原因而論。包括意識形態,與或多或少 的派系權力競爭因素。持這種觀點的在人數上最多,也多係出自對台研究機構。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科研室主任彭維學認為,民進黨大陸政策處在「從量變 到質變」的調整階段。當前兩岸關係的整體形勢對大陸有利,民進黨務實派力 量上升,民進黨黨內在兩岸交流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台獨」的話語權逐漸減 少。然而,黨內保守派仍佔據主導地位,民進黨放棄「台獨」路線的條件並不 具備,短期內難以對「台獨黨綱」進行實質調整。民進黨的在位者誰也都不敢 得罪基本教義派,也反應出民進黨新的權力和路線鬥爭態勢。21 署名華一的評論文章指出:「蘇貞昌----這個不倫不類的比喻將大陸與臺灣 的關系完全割裂、錯置,有著很強的欺騙性、虛偽性。」「他的意圖其實隻有 一個,就是想在不得罪黨內『基本教義派』和深綠選民的前提下,降低『台 獨』的調門,避免使用『修憲』、『正名』等刺激性字眼,以此來欺騙、蒙蔽 島內部分中間選民,為其爭奪2016『大位』創造條件。」22 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認為: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黨內權鬥的 工具,民進黨目前調整兩岸政策的困難巨大。被內部權力鬥爭綁架的民進黨並 沒有把臺灣民眾的福祉放在首位,目前也看不出民進黨有處理兩岸議題的能力 。 短期內看,民進黨兩岸政策很難進行脫胎換骨的調整,紀要能夠出台說明 「台獨政治正確」在民進黨內根深蒂固。23 http://big5.gwytb.gov.cn/gate/big5/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401/t20140121_5562854.ht m 20「洪財隆:中共以舊思維看待民進黨是故步自封」,yam 蕃薯藤新聞,2014 年 01 月 15 日, http://n.yam.com/yam/politics/20140115/20140115055506.html 21「彭維學:民進黨紀要 假和實獨選舉權謀」,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12, http://hk.crntt.com/doc/1029/7/4/0/102974074.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2974074 22華一,「蘇貞昌“海鷗說”暴露其“台獨”本質」,人民網,2014 年 01 月 17 日, http://tw.people.com.cn/BIG5/n/2014/0117/c104510-24152626.html 23「楊幽燕:看不出民進黨有處理兩岸議題能力」,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21, http://hk.crntt.com/doc/1029/8/1/9/102981923.html? coluid=93&kindid=10094&docid=102981923&mdate=0121001456

(7)

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許川指出:民進黨主席有著難以推卸的責 任,因為他既沒有認清兩岸政治時局的歷史與現狀,也沒有出合理性務實的政 策導向,更沒有把握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潮流、大趨勢。蘇貞昌在處理兩 岸關係方面明顯缺乏大格局,也缺乏與時俱進的思維和視野。除此,從一定程 度上講,他並不是將民進黨定位成為大眾求福祉的大政黨,而是將之視作為少 數人謀私利的小集團。因此,如果說民進黨仍然不脫窠臼,依舊抱殘守缺,那 麼民進黨也就只能從兩岸交往中出局,注定要淪為永久的在野黨。24 中評社評論員劉性仁指出:由於民進黨支持者及群眾的屬性,民進黨根本 調整中國論述的機率微乎其微。臺灣自由民主的兩岸政治定位與交流這些內容 在臺灣可以說是內部共識,顯然並未觸及民共爭議的核心,一旦具體適用在民 共兩岸關係中就會出現解釋及理解上的差異性。因為心緒及思想的關係,改變 不了本質性的思維,這是民進黨自我形成的,會產生為民共間的困境。這是民 進黨各方勢力的角力及妥協下,以拖待變,保留2015 及 2016 的想像空間。 25 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也指出了前述第一、三個原因,也提 及第二個關於民進黨迄今仍未確知的選票因素。他指出:在兩岸關係走向上, 民進黨未來走向如何,需要看內部力量的變化、基本教義派態度如何、溫和派 聲音有多大、臺灣民眾及中間選民對民進黨「凍獨」的支持率有多少。26 這些觀點,來自他們對臺研究的專業,應屬大陸的主流認知觀點,但也並 未全然理解民進黨的內在限制因素。 第三類,係針對上述第三個原因而論。亦即,民進黨的不能轉變,主要是 派系權力競爭的因素所導致。突出這種論點的不多,但也均係出自對台研究機 構。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政治室副主任冷波認為,「2014 對中政策檢討紀要」 的出路說明民進黨內部鬥爭激烈,大陸政策無法達成共識,因此在最核心的 「調整台獨黨綱」問題上難以前行。27 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指出:「會議仍呈現出守 24許川,「專論:蘇貞昌沒有兩岸格局觀」,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22,http://hk.crntt.com/doc/1029/8/5/9/102985917.html? coluid=1&kindid=0&docid=102985917&mdate=0122001728

25

「兩岸/港媒專論:華山會議是一場夢 夢醒須回到現實」,中央日報網路版,2014-01-18 http://www.cdnews.biz/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432&docid=102615588 26 「倪永傑:民進黨當政者放棄了機會之窗」,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10,http://hk.crntt.com/doc/1029/7/1/7/102971740.html? coluid=93&kindid=7492&docid=102971740&mdate=0110002113 27「冷波:民進黨最後一哩路走不出去」,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11, http://hk.crntt.com/doc/1029/7/2/6/102972697.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2972697

(8)

舊勢力壓制新生力量、保守空洞論述『圍剿』務實理性聲音等特點,在黨內基 本教義派的強力掣肘下,會議的『對中政策總結報告』淪為『對中政策檢討紀 要』,未能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作出結論性意見。」28 第四類,係針對上述第二個原因而論。亦即,民進黨認為其大陸政策與選 票無關,民進黨無須改變對中政策。就這種觀點陳述的更屬少數,但亦係出自 對台研究機構。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陳星認為:在民進黨看來,目前無需與大 陸進行對話,更沒有調整「台獨」立場的必要。這說明民進黨內許多人在兩岸 政策問題上存在著僥倖心理,認為不改變「台獨」立場,不會影響其獲取兩岸 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也不會影響他們在民眾中營造出能處理好兩岸關係的形 象。他認為,臺灣選舉的結果已經顯示,民眾對於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擔心是該 黨敗選的重要因素。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不斷推進,民眾的這種擔心 有增無減,已經成為民進黨走向重新執政之路上的沉重包袱。29陳星對民進黨 的態度陳述屬實,然而,卻誤解了民進黨採取不需對話的原因。從根本上說, 陳星的觀點仍待商榷與驗證。 第五類的論述,則完整涵蓋了上述四個原因,顯現其對民進黨內部問題的 真實理解。本文查知迄今論者僅有一位,亦係出自對臺研究機構。 全國臺灣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嚴峻指出:「首先,民進黨內對該黨兩岸政策 轉型與重新奪回執政權的關係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即便轉型也無法在兩岸關 係上與國民黨競爭,反而可能流失深綠選票,『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其次, 黨內不同的歷史情感與理念之爭,其複雜程度是今天的民進黨尚難完全理清, 遑論統一思想。最後,加上這裡面還牽扯進黨內各山頭派系的現實權力之爭, 因此報告更加『難產』。」30

伍、結語

根據以上分析,民進黨菁英對於黨內制訂大陸政策限制因素的看法,歸納 為 在情感上,動搖民進黨建黨的基本價值;大陸政策與選票無關,不需調整 對中政策;若非總統候選人或現任黨主席的支持,否則對中政策難以改變;轉 28楊平,「楊平:蘇貞昌何以匆忙提出“對中政策大辯論”」,中國臺灣網,2014-01-15, http://big5.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401/t20140115_5532739.htm 29陳星,「大陸學者:民進黨檢討兩岸政策台獨立場未變」,新華網,2014 年 01 月 14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gangao/20140114/c_118955185.htm?prolongation=1 30「嚴峻:台獨黨綱仍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中國評論新聞網,2014-01-10, http://hk.crntt.com/doc/1029/7/1/9/102971995.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2971995

(9)

變對中政策,對民進黨沒有確定性利基。能出現在中共香港刊物歷次舉辦的座 談會,可以感覺到民進黨菁英觀點的公開性與全面性,值得重視。 中共對民進黨對中政策結果的批判觀點,顯現其對民進黨內部問題的真實 理解並非全面而周全。大部份的論點仍然以意識形態為依歸,冀求在兩者的嚴 重分歧中獲得統一,負面批判性的嚴厲「譴責」,對於問題的解決可能不切實 際。縱有從民進黨內派系競爭或選票考量論述者,仍然亦不能顯現其客觀諒解 或提出緩解民共對話原始目標的具體可行辦法。 在面對兩岸,尤其是與民進黨的互動交往,中共官方以及學術界可能必須 與時俱進,轉變心態與方法,為兩岸人民的未來願景思考創造性的互動模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惟經本局向中國大陸 CITES 主管機關查證,均係偽造 之 CITES 證明書。異議人既為以出進口為常業之廠 商,且已知悉報運進口貨品為本部公告列管物種之

(一) 異議人於 102 年至 109 年間報運進口 CITES 列管之中 國大陸中藥材(如:金狗毛蕨、龜板等)

張意欣 女 財政部 國庫署副組長 輔仁大學統計學系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