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膽腑方-膽腑脈論第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膽腑方-膽腑脈論第一"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備急千金要方

膽腑方

-膽腑脈論第一

原文 論曰︰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 (《難經》云膽者清淨之腑。《甲 乙》云中精之腑。)號將軍, 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間下,貯水、精 汁二合(《難經》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窠大, 其膽乃橫。凡腦、膽、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 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若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 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 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甲乙》作神)而不 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瞇目善 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趾間,或刺 三毛中。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若腹中不安,身軀習習 也,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 咽仲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 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若善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 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 汁,故曰嘔膽,刺三裡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 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咳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斗訟。(《甲乙》云夢斗訟自刳。) 肝應 筋。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 爪軟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敗者 膽結。 扁鵲云︰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表清裡濁,其病若實。 極則傷熱,熱則驚動精神而不守,臥起不定。若虛則傷寒, 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發於玄水,其根在膽,先從頭面起, 腫至足。(方見治水篇中。) 膽有病則眉為之傾,病患眉系 傾者七日死。

(2)

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 反側,甚則面微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 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 腫馬刀挾 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 絕骨外踝 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論曰。勝善根力至無上菩提   述曰。第二菩提即安住也   論曰。為令善根至大菩提心

智者大師根據《大品般若經》 、 《大智度論》 、 《成論》 、 《毘曇》等較早期的大乘經 論對禪法的演繹及修行,使我們聯想起近代西方學者 Paul Harrison

④ 小腸:小腸有消化和 吸收作用,藉由小腸 壁分泌的腸液、來自 胰臟的胰液和來自肝 臟的膽汁,消化為葡 萄糖、胺基酸等營養 物質,再由小腸壁上 的絨毛吸收。.

九、圖 說:本合約與施工說明書均具同等效力,如兩者間有抵觸時,乙方

(二)計算方式:雇主繼續僱用於前款計算期間內,預估成就勞動基準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淨土」一詞可代表「清淨的國土」與「淨化國土」, 17 前者 是佛國淨土,後者是菩薩行。對此,星雲大師闡述:「淨土,是指

  論曰。自下第三行所住處。訖盡經末有十八門具如前說。此中第一初明發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