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 治 政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大 立 ‧ 國. 學. The Study of Trust in the Collective Intention of Urban Renewal Participation. ‧. n. Ch. er. io. sit. y. Nat. a l 生 : 黃泳涵 研 究. i n U. v. en chi 指 導 教 授: g 邊泰明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十四日.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誌 那天,十二點放榜前只有一堂課,是邊老師的土地使用管制;我們幾個坐 在最前排的大四考生心不在焉,老師知道了尌跟我們說:「嗯?擔心什麼?是 怕要是考上了怎麼辦嗎?」沒想到這問題讓我一想尌是兩年。從大四畢業進入 研究所,幾乎可以算是研究界的文盲,一路跌撞走來感謝邊泰明老師的指引及 照顧,讓我在研究的路上不致迷失;兩位口試委員徐世榮老師及李承嘉老師給 的寶貴意見也使得論文更加嚴謹完整,由衷感謝。感謝淑雯學姐這盞苦海明燈, 除了提供論文寫作上的寶貴經驗,也為邊家帶來歡笑,不愧是北大張惠妹政大 戴愛玲;在 SEM 方面,感謝邊家一姐明璇大師帶入門,沒有妳我們可能要延 畢了,還有妳送的學業祈願真的好靈,以後考試鉛筆盒可以拿去在妳頭上繞三. 政 治 大 人能跟我站在同一邊的感覺真的很溫暖;感謝嘉瑋在我剛進研究室兵荒馬亂壓 立 圈當成過香爐加持嗎拜託!感謝匡英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能聽我說話,有. ‧ 國. 學. 力最大的時候給我鼓勵,邊看魯魯修邊 MSN 邊哭實在是很難得的經驗。 「考上研究所真的是太好了!」因為有研究室的大家,讓我可以用大創價. ‧. 格吃到鼎王,還有馬不停蹄的出遊,即使永遠用奔跑作為開頭與結尾,每一張 晃動照片裡的大家都讓我好喜歡。一貣同甘共苦的王王跟汝汝,感謝你們與我. y. Nat. sit. 組成疊字團,雖然我總是脫隊,研究不同的東西,待不同的研究室,但我還是. al. er. io. 好珍惜這一切,希望畢業以後還可以跟王王說走尌走看電影,當汝汝的滅火器. v i n Ch 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貣在誰家裡看,我可以負責作甜點的部份!謝謝哲孙跟萌 engchi U n. 跟煤油,更希望有人嫁入豪門後可以一貣去現場看世足賽,沒嫁入豪門的話也. 萌兩位學弟妹,學姐有難總是兩肋插刀相助的你們,一貣家庭代工的那天真的 覺得自己不知道是燒了什麼好香有你們幫忙,讓進度加快超級多,大感謝;感 謝一同工作的夥伴們,在論文水深火熱的時候分擔了許多工作,讓我可以無後 顧之憂的趕論文,能夠順利畢業真的多虧了你們。 總以為輪到自己寫謝誌的時候必定會無法自拔的停不下來,相反地,回想 這兩年來的一切,太多複雜情緒讓人無法繼續下去,寫了幾句走走停停,文思 全湧進腦海變成固體凝結,多希望也能讓時間停住,兩年真的太短了不是嗎? 無論是研究、工作,或最後一段的學生生涯,作一場夢都比這兩年還長。最後 特別感謝我的家人及愛我的人們,感謝你們充滿力量的眼神。 2010 年 7 月@天興福米店.

(4) 摘要 台灣在八零年代開始推動都市更新,民國 87 年通過都市更新條例,除了使 都市更新之推動具有法源效力外,近年更針對都市更新所遭遇課題,逐漸放寬 法令限制及容積獎勵,以期加速都市環境改造。實際上都市更新是一種土地產 權整合(land assembling)與開發利益分配的過程,也是一種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才能完成的行為。都市更新推動績效不彰原因來自於地主、權利關係人 與實施者等更新行動者對於更新認知差異與權利變換共識無法達成,造成彼此 不信任和不合作行為,地主對都市更新之認知不足,對實施者合作關係的信賴 感偏低等種種情形使得都市更新窒礙難行。. 政 治 大. 本研究關注於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如何破除,使整合工作順利推動。據 此,本研究以集體行動理論及信任理論為研究立論基礎,選取台北市木柵地區. 立. 「國立政治大學北側更新示範地區」作為案例地區,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對. ‧ 國. 學. 當地居民作為抽樣調查之對象,並以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作為資料分析方 法,以更新認知、社會網絡、值得信賴感、信任程度與參與更新意願為五大潛. ‧. 在變項進行結構模式驗證,驗證結果發現信任程度對於參與更新意願具有正向 直接影響,更新認知、社會網絡與值得信賴感三者對於信任程度亦有正向直接. y. Nat. sit. 影響關係,其中又以值得信賴感為影響居民信任程度之最重要因素,並具有更. n. al. er. io. 新認知與信任程度間中介效果。 關鍵詞:都市更新、信任、集體行動. Ch. engchi. i n U. v.

(5) ABSTRACT Taiwan in the 80's began promoting urban renewal, urban renewal, the Republic of China 87 years to develop regulations, in addition to urban renewal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with the law, in recent years more for the issues encountered by urban renewal, relaxation of legal restrictions and volume incentives to speed up the urban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Urban renewal is a kind of land ownership and development of land assembling process of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but also a collective action. Promote the efficiency was not evident because of urban renewal from the landlord, the r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ors, the perpetrators of cognitive differences for urban renewal, transformation was possible and right, resulting in mutual distrust and non-cooperation, the landlord of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urban renew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ose who trust in the low and many others made the cas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立. urban renewal.. 政 治 大. ‧. ‧ 國. 學.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light of urban renewal to get rid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promote a smooth integr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argument based on trust, select the area in north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 Taipei city as a case region, This study was a survey, sample survey of local residents as the object, and to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Nat. y. sit. n. al. er. io. model (SEM) as a data analysis methods to urban renewal in the cognitive, social networks, trustworthiness and willingness to five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model validation.. Ch. i n U. v. Valid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rust in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newal has a positive direct impact, urban renewal in the cognitive, social networks and trustworthiness in the three to have positive direct effect on trust relations, among which trustworthiness in trust for the residents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nd have urban renewal in the cognitive and trust between the mediator.. engchi. Keywords: Urban Renewal, Trust, Collective Action.

(6)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章 節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9 第一節 集體行動理論及相關文獻...................................................................... 9 第二節 信任理論及相關文獻............................................................................ 16 第三節 小結........................................................................................................ 24. 第三章 都市更新特性與困境 ................................................................31 第一節 都市更新特性........................................................................................ 31 第二節 都市更新交易成本................................................................................ 34 第三節 都市更新推動困境................................................................................ 38.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1. ‧.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41 第二節 研究變數說明與問卷設計....................................................................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收集............................................................................ 49 第四節 實證研究方法........................................................................................ 50. Nat. sit. n. al. er. 因素構面確立........................................................................................ 57 敘述性統計分析.................................................................................... 59 產權特性統計變數對主要變數之差異分析........................................ 63 參與更新意願影響之關係模式............................................................ 66 參與更新意願模式驗證結果討論........................................................ 73.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y.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7. Ch. engchi. i n U. v.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參考文獻...................................................................................................79 附錄...........................................................................................................83 附錄一 「都市更新認知、信任與參與更新意願」調查問卷........................ 83 附錄二 反映像相關矩陣表................................................................................ 85 附錄三 SEM 結果之 t 檢定值 ........................................................................... 86. I.

(7) 目錄. 圖目錄 圖 1-1 研究範圍圖 ....................................................................................................... 4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8 圖 2-1 第二代集體行動之變項架構 ......................................................................... 11 圖 2-2 社會資本與價值創造結構模型 ..................................................................... 12 圖 2-3 社會網絡與集體行動生發機制關係模型 ..................................................... 14 圖 2-4 社會資本、信任與集體行動關聯 ................................................................. 25 圖 2-5 研究概念架構圖 ............................................................................................. 27 圖 3-1 更新會組成階段更新網絡圖 ......................................................................... 32 圖 3-2 權利變換階段更新網絡圖 ............................................................................. 33. 政 治 大. 圖 4-1 基本假設示意圖 ............................................................................................. 41. 立. 圖 4-2 本研究模式結構圖 ......................................................................................... 43. ‧ 國. 學. 圖 4-3 更新主體參與都市更新事業特性關係架構 ................................................. 47 圖 4-4 測量模式與結構模式簡易關係圖 ................................................................. 55. ‧. 圖 5-1 標準化模式路徑分析結果圖 ......................................................................... 71 圖 5-2 值得信賴感中介效果驗證示意圖 ................................................................. 7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表目錄 表 2-1 文獻中多被引用之信任定義 ......................................................................... 17 表 2-2 認知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 20 表 2-3 情感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 21 表 2-4 制度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 23 表 2-5 社會資本與信任理論關聯表 ......................................................................... 26 表 4-1 研究假設路徑效果關聯表 ............................................................................. 42 表 4-2 更新認知問項內容與測量方式 ..................................................................... 45 表 4-3 社會網絡問項內容與測量方式 ..................................................................... 46 表 4-4 值得信賴問項內容與測量方式 ..................................................................... 47. 政 治 大 表 4-6 因素負荷量、解釋變異量及選取準則 ......................................................... 52 立 表 5-1 因素分析結果表 ............................................................................................. 58. 表 4-5 信任程度與更新意願問項內容與測量方式 ................................................. 48. ‧ 國. 學. 表 5-2 受訪者產權特性資料統計一覽表 ................................................................. 59 表 5-3 受訪者基本屬性資料統計一覽表 ................................................................. 60. ‧. 表 5-4 更新認知變數問項平均分數排序表 ............................................................. 61. y. Nat. 表 5-5 社會網絡變數問項平均分數排序表 ............................................................. 61. io. sit. 表 5-6 值得信賴變數問項平均分數排序表 ............................................................. 62. n. al. er. 表 5-7 信任程度變數問項平均分數排序表 ............................................................. 62. i n U. v. 表 5-8 參與意願變數問項平均分數排序表 ............................................................. 62. Ch. engchi. 表 5-9 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表 ......................................................................... 63 表 5-10 人口統計變數對各變數之影響差異 Tukey 檢定表 ................................... 64 表 5-11 模式基本配適度指標評鑑表 ....................................................................... 67 表 5-12 整體模式適配度指標評鑑表 ....................................................................... 68 表 5-13 模式內在結構配適度指標評鑑表 ............................................................... 69 表 5-14 結構方程模式效度評鑑表 ........................................................................... 70 表 5-15 結構方程式標準化估計與路徑檢定 ........................................................... 70. III.

(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0)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台灣在八 O 年代開始推動都市更新,民國 87 年通過都市更新條例,除了 使都市更新之推動具有法源效力外,近年更針對都市更新所遭遇課題,逐漸放 寬法令限制及容積獎勵,以期加速都市環境改造。都市更新是針對都市寙陋衰 敗地區所進行長期且連續的改造過程(Hall and Hickman, 2002),實際上都市 更新是一種土地產權整合(land assembling)與開發利益分配的過程,也是一. 政 治 大. 種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才能完成的行為。. 立. 都市更新具有以下幾個特性:在產權方面是細化複雜的,一般而言,具備. ‧ 國. 學. 更新條件的地區大都屬於都市早期發展地區,其建築物低矮老舊、巷弄狹窄彎 曲且公共設施不足,土地產權經過繼承而導致細化程度嚴重,權利關係複雜。. ‧. 在社會經濟屬性上是異質的,由於每個都市更新地點地理位置上的不同,其所. y. Nat. 具有的社會經濟屬性也有極大的差異。在行動上必頇是集體行動,但集體行動. io. sit. 結果不一定能產生集體利益或公共利益,因現實環境中總會有不配合、等待搭. n. al. er. 便車或積極尋求利益的行動者,這種搭便車心態與製造衝突的作法常是集體行. i n U. v. 動困境根源,也是造成都市更新事業阻力的原因。此外,更新完成後會有正面. Ch. engchi. 外溢效果產生,增加社會整體利益;基於以上多面向特性,都市更新是一個複 雜度相當高的土地開發與整合事業。 而都市更新為多部門合作的工作,需要各部門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除了地 主外,政府扮演了推動都市更新事業的監督角色;規劃單位針對更新單元進行 整體規劃設計;權利變換時估價單位提供了更新前後收益對價之重要功能、以 及銀行單位提供信託保障,最後由建築單位落實都市更新規劃構想與建築設計 等;其中實施者在都市更新推動過程中扮演了地主間重要協商整合之角色,對 地主而言,都市更新的過程尌是與實施者合作的過程,地主評估所需負擔的風 險,考量實施者本身誠信與能力後,決定是否信賴實施者,將自己的財產交由 實施者代為進行更新。是以,地主與實施者間合作關係好壞攸關了都市更新事 業的成功與否。 1.

(11) 第一章 緒論. 二、研究動機 現行推動都市更新所面臨之困境主要為地主整合意願困難,分散的產權結 構與權利人之間複雜產權的相互制約、抗衡,造成資源運行成本過高,使用率 低下。都市更新推動績效不彰原因來自於地主、權利關係人與實施者等更新行 動者對於更新認知差異與權利變換共識無法達成,造成彼此不信任和不合作行 為,不合作行為不僅延遲都市環境改善時程,更增加許多交易成本,使都市更 新推動更為困難,分析造成都市更新困境的原因有:少數堅持者行為、少數堅 持者行為、策略性要價行為、搭便車行為、資訊不對稱現象、不信任行為、尋 租行為(rent seeking)等。 辦理都市更新過程中,都市更新法令、規範等相關資訊之取得與瞭解是普. 政 治 大 得利益極大化之期待與認定,導致內部意見分歧並產生相互不信任之氛圍(林 立 遍民眾所欠缺的,資訊不對等及詮釋資訊能力不足之情況下,影響了地主將應. ‧ 國. 學. 育全,2009),產生投機拿翹等策略行為;法令政策認知存在差異的情況下難 以凝聚地方都市更新共識,也影響整合行動,為都市更新中不信任的重要因素。. ‧. 不信任造成都市更新的困境,而不信任的產生與資訊不對稱、更新政策認 知不清及尋租行為有關,台北市政府於 2007 年委辦臺北市都市更新需求與意見. y. Nat. sit. 調查案,調查結果反映一般市民對都市更新之認知程度仍顯不足,也致使民眾. er. io. 產生不信任的態度,而相關研究也顯示居民對計畫內容及其影響情形的認知,. al. v i n Ch 過程中,法定權利人自身價值觀、對法令規範之資訊來源以及資訊能力等,將 engchi U n. 與其參與程度有顯著關係(歐聖榮、李美芬與邱雅詩,2003);都市更新實施. 影響對更新事業中權利義務之認知,以及環境情勢與權利價值判定上的差異, 除了造成財產權價值認知的疑惑,也影響更新地區產權整合之參與意願。 為解決都市更新推動困境,如何建立政府部門、實施者與權利關係人間的 信任為影響更新成敗的重要關鍵。信任是考量他人表現後有信心的正面期望, 而且有承擔背叛風險的意願;信任的產生源自於社會互動、制度規範、個人理 性計算或群體的社會認同,但隨著社會結構日益複雜,過去存在於家族或傳統 社區間的緊密人際關係逐漸失去效力,正式制度的存在成為現代社會信任的主 要來源,社會道德規範及法令規章都是形成信任的基礎,制度化的規定可降低 彼此猜忌及協商時間,進而降低交易成本。. 2.

(12)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綜上所述,地主對都市更新之認知不足,對實施者合作關係的信賴感偏低 等種種情形使得都市更新窒礙難行,現有都市更新相關法令雖尊重多數所有權 人的參與意願,並有排除少數不願參與更新者的財產權機制,但在都市更新事 業的推動中,耗費龐大交易成本的仍然是整合所有權人參與意願的部份,如何 破除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使整合工作順利推動,縮短時程、降低交易成本? 其參與整合之關鍵因素為何?為本研究動機核心。. 三、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將以集體行動及信任為理論基礎,探討在集體行動 時信任所扮演之角色及功能,如何解決都市更新之集體行動困境,研究目的如 次:. 政 治 大. (一)綜整集體行動與信任理論相關文獻,分析集體行動困境及集體行動. 立. 理論之演化過程,從中尋找解決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之線索,並作為後續研. ‧ 國. 學. 究假設建構之基礎. (二)配合以上動機,本研究以尚未有都市更新事業推動之更新示範地區. ‧. 為研究案例地區,藉由居民問卷調查,期望在未有建商介入的情況下能夠得知. sit. y. Nat. 居民最初始之參與更新意願,與相關更新認知、社會網絡互動與信任情形等。 配合更新地區產權屬性,與居民社經背景之調查,進一步初步歸納後續更新整. io. er. 合意願模式之影響因素。. al. n. v i n Ch (三)建立都市更新整合意願之影響關係模式,從中驗證文獻論述,由都 engchi U 市更新認知、社區互動網絡及合作關係信賴感三者間交互關係,尋找影響都市 更新意願整合之線索脈絡。 (四)藉由研究地區更新案例實證結果之探討,分析都市更新意願整合之 影響因素,及各因素之影響程度,並據此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作為日後推動都 市更新者意願整合之參酌。. 3.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內容 基於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分為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而研究內 容分為四大部分,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疇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案例分析範圍將設定於位在台北市文山區之「國立政治大學北側更 新地區」,北接指南商圈,南臨國立政治大學,西鄰景美溪,更新地區內包括 部分政治大學用地,面積共計 176,081 平方公尺,為內政部營建署公告之都市. 政 治 大 政府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 公告至今近十年來並無任何更新事業推動,成效未 立 如預期。. 更新示範地區之一1,範圍如下圖 1-1。政治大學北側地區於 89 年 6 月由台北市 2.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 研究範圍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都市更新入口網,2009。 1 2. 請參考內政部營建署都市更新入口網:http://twur.cpami.gov.tw/urquery/gov.aspx?MP=1。 請參考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網站:http://www.uro.taipei.gov.tw/。. 4.

(14)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本計畫地區除指南山莊外,為政治大學附近最熱鬧之商業地帶,主要土地 使用現況為沿街之郵局、政大健康中心及指南派出所,其餘皆為一般地區商業 使用,鄰近政大學生宿舍旁之低矮老舊房舍,則多作飲食小吃營業。區內私有 土地多作餐飲業使用,少數為書店、診所、影印店等支援學生日常生活之一般 服務業,其餘公有土地主要作為政大之學生宿舍使用。建物以 5 樓以下鋼筋混 凝土造公寓為主,少數為鐵皮搭建及磚造房屋。 而此區面臨了現有公共建設投資不足,且道路狹窄、街道混亂、地形不整, 公私有土地互相佔用,私有土地細分複雜且零碎,造成土地呈現低度利用等都 市發展課題。為重新整體建構政治大學周邊地區之都市機能,並使木柵生活圈 整體生活品質改善,頇透過都市更新之推動達成整體發展之目標,故該地區及. 政 治 大. 鄰近重要發展潛力地區已於 98 年由內政部營建署一併納入公告為都市更新示 範地區。. 立. ‧ 國. 學. 與其他研究不同,本研究選定此案例地區,目前尚未有更新事業推動,並 無建商的介入整合、買斷或合建,可能瓦解原有社會結構及社會人文軌跡等問. ‧. 題,有利本研究分析此案例地區之社會網絡互動、生活紋理以及對於都市更新 相關政策法令認知如何影響居民都市更新參與意願之整合,為本研究範圍選定. sit. y. Nat. 之目的。. n. al. er. io. (二)研究對象. i n U. v. 本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北側更新示範地區」之土地及建物權利人為研究. Ch. engchi. 母體,藉由社區居民問卷設計及施測,調查社區居民對於都市更新政策法令及 推動過程之認知程度、參與更新意願及其資本資料,由此分析該地區居民更新 認知因素構面及社會信任因素構面等各項關鍵因子是否為影響參與都市更新意 願之變項。. 5.

(15) 第一章 緒論.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分為下列大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國內外相關文獻彙整 首先釐清本研究所要探討課題與整體架構,回顧集體行動理論、信任理論 相關文獻之梳理,架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了解國內外相關文獻與過去研究 重要成果與不足之處,以俾作為後續模型建構之參考。 (二)都市更新參與意願影響模式之研究假設研擬與問卷設計 以理論及文獻回顧為基礎,研擬各項假說,利用案例地區居民問卷之設計, 調查社區居民基本資料、都市更新政策認知程度及社區居民之社會互動與社會. 政 治 大. 網絡現況,分析各項影響參與都市更新意願的關鍵因子,進一步以實證分析驗. 立. 學. ‧ 國. 證假說成立與否。. (三)建立影響都市更新參與意願之路徑模式. ‧. 藉由問卷資料之實證分析,評析各因素構面是否影響社區居民參與都市更 新整合之意願,進一步探討更新認知、值得信賴、社會網絡及等因素構面如何. Nat. sit. y. 影響社區居民對於都市更新之信任程度,進一步影響參與都市更新之意願,並. io. n. al. er. 由此建立參與都市更新意願整合之影響關係模式。. v. (四)評析都市更新參與意願路徑模式,並提出相關建議. Ch. engchi. i n U. 針對都市更新參與整合之影響路徑模式,說明本研究之發現,並據此分析 各因素構面交互作用下,對於都市更新居民參與更新意願所產生之影響,藉此 提出推展都市更新整合工作之政策建議;本研究亦可作為都市更新中實施者或 地主自行推動都市更新事業之參酌。. 6.

(16)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 利用研究案例中社區居民問卷之設計,展列本研究所界定之各變數衡量問 項,了解社區居民對於更新政策認知程度、社區中社會網絡建構情形,以及合 作關係信賴感等,更進而透過資料變數之整理,提供後續實證分析之資料基礎。 (二)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因素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對資料找出其結構,以簡潔較少的重要因素來解釋. 政 治 大 進行其命名,如此方可達到因素分析的兩大目標:資料簡化和摘要。本研究以 立 社區居民問卷調查所蒐集之資料,利用 SPSS 軟體,以因素分析方式析出各題 一群相互有關係存在的變數,而又能到保有原來最多的資訊,再對找出因素的. ‧ 國. 學. 項之潛在因子及特性,針對設計之各變數問項進行因素萃取,精簡轉換為若干 同質性之因素構面,俾後續實證分析。. ‧. (三)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y. Nat. sit. 結構方程模式是在已有的因果理論基礎上,用與之相應的線性方程系統表. er. io. 該因果理論的統計分析技術,目的在探索事物間因果關係,並用因果模式、路. al. n. v i n C h variable)與不可觀測的潛在變數(latent 的關係,並對可觀測的變數(manifest engchi U 徑圖等表述。從因素分析所得之潛在變數與觀察變數之間,找出彼此在影響上. variable)之因果關係作假設檢定。本研究將先以路徑圖方式呈現社區居民對於. 參與都市更新意願之影響型態,建構基本假設模型,再分別針對各個因素構面, 檢定觀察變數與潛在變數之間的假設關係,探討政策認知、社會信任與參與都 市更新意願之間的影響關係。.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2 所示。首先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繼而整理國 內外集體行動理論及社會信任相關文獻,藉由相關文獻及理論之回顧,瞭解過 去研究之成果,進一步分析研究案例地區發展現況及社會網絡之構成。其次, 設立假說並建構實證模型,透過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進行實證研究。最後,針 對實證結果給予建議。 7.

(17) 第一章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信任理論. 信 任 的 類 型. 集體行動理論. 信 任 的 定 義. 立. 第 二 代 集 體 行 動 內 涵. 集 體 行 動 的 演 化. 集 體 行 動 的 困 境. 政 治 大. y. ‧. ‧ 國. 學. Nat. er. 社區居民問卷 設計與調查. n. al. sit. 研究設計. io 研究課題釐清. 第二章 相關文獻 及理論回顧. Ch. n U engchi. 研究假說設立. iv. 第三章 研究設計. 實證模型建構. 實證分析 第四章 實證分析. 假說與結果驗證.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8.

(18)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一節 集體行動理論及相關文獻 理性個人在實現集體目標時常有搭便車(free-riding)傾向,故個人理性並 非實現集體理性之充分條件(Olson, 1971)。都市更新中少數地主以自我利益出 發,採取不合作姿態尋求搭便車利益,在都市更新事業具有更新範圍內土地及建 物權利人之權利關聯性與不可排他性等特性下,便形成推動更事業之集體行動困 境(賴宗裕,2008)。本節回顧集體行動理論及困境之形成,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礎,並關注於集體行動理論的演化,架構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分析方向。. 一、集體行動的困境.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集體行動理論本在關注在社會困境的設定,這項集體困局的形成,乃在於一 個具有共同利益基礎的群體,其每個成員之間面對共同利益和每個成員個人利益. ‧. 的潛在衝突(Olson, 1971)。若從人性自私的角度出發,只要個人不被排除享用 集體所生產的利益,個體將會有強烈的誘因去享用成果並避開應盡之義務責任。. Nat. sit. y. 集體行動困境的理論點出了人類社會合作的困難與脆弱性,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 io. 現為集體行動的困境。. er. 益之間並不必然存在和諧的利益關係,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存在衝突,它表. al. n. v i n Ch 集體行動邏輯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如下:首先,集體行動的邏輯關注的首要 engchi U. 問題不是人們如何成功地採取集體行動,而是「集體行動失敗」,或者說「集體 行動的困境」。集體行動並不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很多情境下,「集體不行動」 才是自然的結果(Oliver, 1993)。其次,集體行動困境出現的原因是搭便車。搭 便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個人不參與集體行動,個人不參與集體行動存在兩種情形: 一是個人有其他人供給集體物品的預期,自己採取不合作;二是,供給某些集體 物品需要滿足一定規模的資源條件,個人認為自己即使採取合作也不能影響集體 物品的最終供給,所以決定不參與集體行動。 集體行動的邏輯指出,個人理性(或個人利益) 和集體理性(或集團利益) 之間存在衝突,個人理性並不是集體理性的充分條件(Sandler, 1992)。換言之, 集體行動的問題在於,成員短期的自我考量下的抉擇,以及大多數群體長久的共. 9.

(19)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同利益之間,是否具有其他不同的行動課題。克服集體行動的困境並不容易,因 為經驗的結果,個體通常在自我考量下,經常選擇的是不與他人合作,賽局理論 著名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清楚呈現這個現實的選項。. 二、集體行動的演化 集體行動的問題在於,成員短期的自我考量下的抉擇,以及大多數群體長久 的共同利益之間,是否具有其他不同的行動課題;簡單地說,這個集體行動的問 題尌是一個克服自私的誘因,以達成相互利益結果的問題(Ahn and Ostrom, 2002)。面對集體行動邏輯下的困境,其對群體中成員之基本假定,逐漸受到生 活實踐與理論推論不同的結果與挑戰,也使得集體行動理論的內涵必頇進一步進. 政 治 大 集體行動理論對於近來社會資本概念的形塑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許多社會資 立. 行調整。. 本學者將集體行動理論的典範用以形成其研究問題的主要架構;因社會資本的各. ‧ 國. 學. 種形式,如信任及互惠的規範、網絡與公民參與、正式及非正式制度等,和集體 行動理論都一樣包含了資源配置的未來價值創造。將社會資本的形式,如值得信. ‧. 任感(trustworthiness)、網絡(networks)及制度(institutions)等元素納入研. sit. y. Nat. 究中描述性的說明是相當常見的方式,但很少應用於精確且正規的分析性模型中. io. er. (Ostrom and Ahn, 2003)。. al. 但是,直到現在,無論是社會資本或信任的論述,其與集體行動之間的連結. n. v i n Ch 仍未臻理想,主要原因乃是在第一代的集體行動模型中存在著基本上的限制。 engchi U Olson 所 描 述 的 集 體 行 動 邏 輯 , 其 對 群 體 中 的 個 體 之 基 本 假 定 乃 是 同 質 (homogeneous)、自私(selfish)與完全理性的個人(Ostrom and Ahn, 2003)。 由於許多的集體行動問題鑲對於先前存在的網絡、組織或者其他正在個體間 進行的網絡關係中,Ostrom 及 Ahn (2003)進一步將值得信任感(trustworthiness)、 網絡(networks)及制度(institutions)等社會資本內涵納入集體行動的理論架 構,提出第二代的集體行動理論(second-generation collective action)。 相較於第一代集體行動理論中個體普遍自利的假定,第二代的集體行動理論 採取折衷的觀點,認為個體行為的基本假定為一種多種型態並存的模式;同時, 他們延續第一代理論在「非合作賽局」(noncooperative game)既有模式的理論 基礎,並參照相關的演化模型,發展出第二代集體行動理論(Ahn and Ostrom,. 10.

(20)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2002; Ostrom, 1998)。 如圖 2-1,信任不只是社會資本的形式之一,也是社會資本的產出結果,更 是社會資本與成功的集體行動之間重要的關鍵因素(Torsvik, 2000),透過信任 的連結(linkage),將社會資本與集體行動之間的論述整合貣來;從集體行動或 社會交換的領域中看待信任,不難發現它是一個正面的資產,被視為合作的潤滑 劑(lubricant of cooperation)或情緒基礎(emotional basis)。集體行動困境的癥 結在於「信任」的變數,也尌是說,缺乏信任即使得個體與集體之間無法有效連 結,因而產生集體行動的困境(Ostrom and Ahn, 2003)。信任的存在可免除過 多的契約降低交易成本,甚至是解決集體行動困境的關鍵。. 立. 治 政脈絡變數 大. ‧ 國. 學. 值得信任感 網絡. 信任. 集體行動. ‧. 制度. sit. y. Nat. n. al. er. io. 圖 2-1 第二代集體行動之變項架構 資料來源:Ostrom and Ahn,2003。. Ch. 三、第二代集體行動理論內涵e n g c h. i. i n U. v. 在第二代集體行動之研究中,將社會資本視作個人及其之間所存在關係的貢 獻,可用來加強解決集體行動問題的能力,目前社會資本相關研究及論述涉及多 面向及多領域的討論,尚無統一性的權威定義,共通點在於普遍認為社會資本是 以無形的資源型態存於社會關係或人際關係的關係結構中,而社會資本能藉由參 與及規範、義務、信任、價值觀等共同信念,協助達成該關係結構中的目標。 社會資本乃是指「社會組織內能夠促成合作以至於增進社會效率的要素」, 如信任(trust)、規範(norms)以及網絡(networks),經由三者推動協調的行 動提高社會效率(Putnam, 1993),此三方面構成各領域應用社會資本概念的不 同解釋。各領域應用社會資本探討集體行動、合作、績效等問題,不約而同皆從. 11.

(21)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此三大方向切入;廣泛來說社會資本包括了社會背景的各個面向,如社會鏈、信 任關係及價值觀系統等都與鑲對於社會結構的個體行動有關。在複雜面向中可歸 納出社會資本三維度:結構面、關係面與認知面(Tsai and Ghoshal, 1998),如 下圖 2-2。社會互動表現了社會資本及信任的結構面;社會資本本身的關係面根 植於社會互動,表現為信任及值得信賴感,都與資源交換及合作內容有關,在價 值創造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結構面 (社會互動鏈). 關係面 (信任與值得信賴). 立. 資源交換與結合 政 治 大. 圖 2-2 社會資本與價值創造結構模型 資料來源:Tsai and Ghoshal,1998。. Nat. sit. y. ‧. ‧ 國. 學. 認知面 (共享的願景). 價值創造. io. er. 故第二代集體行動理論將社會資本作為其相關論述的組織工具,採取三種特 別重要的社會資本形式作為其研究中重要探討變數,分別為:值得信任感. n. al. Ch. i n U. v. (trustworthiness)、網絡(networks)及正式與非正式的規則或制度(formal and. engchi. informal rules or institutions),利用信任將社會資本理論與集體行動理論結合 (Ahn and Ostrom, 2003),與 Putnam(1993)所提出社會資本中的信任、規範 與網絡三大面向不謀而合;以下針對此三種重要社會資本形式進行回顧與整理。 (一)值得信賴感(trustworthiness) 信任有時並不能完整地解釋某些鑲對於網絡及制度所創造出社會互動的動 機,信任對象(trustees)所具備的值得信任感往往來自於信任者(trustor)本身 的自我特質。值得信任感是集體行動中個人特質的表現,或可稱為習慣(habits) 或價值觀(values)(Fukuyama, 1995),一個社會的文化也可以說是個體所表 顯出社會面層面的習慣或價值觀所聚集而來的。一般信任(general trust)根基於 他人值得信任感的預期。除非把值得信任感視為合作行為的一種偏好,否則一般. 12.

(22)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信任將會顯得有些無意義(Hardin, 2006)。信任的關鍵層面即是對於他人內在 動機的信賴,也尌是所謂的值得信賴感(Ahn and Ostrom, 2003)。 一般認為值得信賴感是個體決定是否採取信任立場的重要因素之一,信賴的 認知主要含意是指交易夥伴的可信賴程度,期望交易夥伴的承諾與行為是可依賴、 值得信賴的(Linfskold, 1978)。由於信任的特質涉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性及 受傷害的可能性,而信任主體有失去某些價值或利益的可能,因而會依意識型態、 過去累積事實、資訊、經驗、知識等主客觀訊息,對信任對象進行評估,作為或 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賴的根據。信任者對於信任對象的知覺主要是透過對他人行 為的觀察或感覺,進而對此行為進行推論、歸因或解釋,並形成他人具有值得信 賴感的知覺,是信任者對於信任對象的行為和意圖的正向期望。徝得信賴的正向. 政 治 大 正向期望用善意、能力及正直(Mayer, Davis and Schoorman, 1995)來表示: 立. 期望為信任意圖前的一個重要的信任構念,以下綜整各學者看法,將值得信賴的. ‧ 國. 學. 1.善意. 善意(benevolence)即當未來有預期外的情況發生時,關係之一方相信另一方. ‧. 會有意圖和動機善待的程度,亦即,善意為一個被信任者,被相信會想要做某些. sit. y. Nat. 事有利於信任者的程度,而非以利己的方式做事(Mayer et al., 1995)。善意有小. io. 賴行為的一部份。. n. al. er. 心保護他人的責任和照料他人的福利意圖(Hosmer, 1995; Mishra, 1996)是值得信. 2.能力. Ch. engchi. i n U. v. 基於對未來利益的期望,信任者會評估信任對象的能力是否能完成他的義務 及符合信任者的期望(Doney, Cannon, and Mullen, 1998),因此能力也會影響信任 的發展。這裡所指的能力並非是一般性的能力,而是與職業或是任務內容有關的 的技術知識或專業能力,換言之即是信任對象賴以完成工作的能力,指信任對象 據以影響某些特定領域的技術、才能及特質(Mayer et al., 1995),因此因能力而 產生的信任是有領域限制的,會隨著任務及情境的不同而改變。 3.正直 決定信任對象的可信任性有一個重要的特質為可預測性,其關鍵在於信任對 象言行的一致性(consistency) (Doney et al.,,1998)。言行一致是指信任者前後的. 13.

(23)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言行相符的程度,信任者的言行相符意謂著他的言行依循著一套原則,因此可以 依據過去互動的經驗去預測信任對象未來的動向;相關特質包含誠實、信孚承諾、 負責性(McAllister, 1995),誠實是指個人的話語可以被相信的程度,信孚承諾則 是個人會實現他過去的保證,負責性亦可視為是信孚承諾的程度。 (二)社會網絡互動 社會資本為促進集體行動的網絡和規範,本身具有社會性,其結果則是集體 行動(Putnam, 1993)。個體間能夠信任是因為社會規範與網絡將個人的行為鑲 對其中,社會資本並非集體行動本身,而是透過存在於社會網絡內的互惠、信任、 規範和懲罰的促進和監控作用,使集體行動的困境獲得解決。社會資本可概念化. 政 治 大. 為一束社會資源,鑲對於一種長期穩定的網路關係,是成員間集體擁有的資本 (Bourdieu, 1986);故社會資本基本的形式之一為公民參與網絡,社區密集的. 立. 網絡為促成不同型態資本之間轉化的動力,可讓居民為了相互的利益而互助合作,. ‧ 國. 學. 也能降低交易成本。. 集體行動的宏觀成因機制與微觀動力機制中發揮橋接作用的是社會網絡(羅. ‧. 觀翠,2008)。個體所處的社會網絡為行動者提供了對社會現實進行意義建構、. sit. y. Nat. 理性計算與生成情感所必頇的信息和情感。不同的社會網絡傳遞信息及情感的功 能是有差別存在的,故社會網絡無疑對集體行動的微觀動力機制產生重要影響。. io. n. al. er. 該學者並建立了一個社會網絡與集體行動生發機制的關係模型,將集體行動宏觀. i n U. v. 成因與微觀動力系統有機地整合貣來;如下圖 2-3 所示。. 社會結構. Ch. 社會網絡. e n g理性計算 chi 意義建構. 情感生成. 圖 2-3 社會網絡與集體行動生發機制關係模型 資料來源:羅觀翠,2008。. 14. 個體行動選擇.

(24)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社會網絡又分為兩種形式:水平網絡(horizontal network),連結相同層級 與權利的主體;以及垂直網絡(vertical network),連結不均衡階層關係中的不 同主體(Putnam, 1993),公民參與網絡是綿密的水平社會互動,對於整體社會 效益面影響較為有利。雖然垂直網絡在某些部份對於解決集體行動問題也有貢獻, 但當行動主體不平等時,向上的認可尌極為困難。類似家庭及親屬關係的垂直性 網絡雖然綿密但之間的聯繫太強烈,互惠規範在其中的擴散經常失效,故 Putnam 也同意 Granovetter(1985)所提出的,在互相重疊的弱連結(weak tie)網絡中, 較能維持社會穩定以及促進集體行動。 更新單元內之個體所建立的關係鑲對於更新單元的地理範圍中,更新單元內 個人所擁有的社會網絡在地理範圍中集結,形成更新單元的集體資產;當社會網. 政 治 大 社會網絡中也可達到資訊交流、協調行動等效果。此種聯繫結構對於更新單元內 立. 絡間結構凝聚力高,則可使訊息快速在網絡內流通,透過弱聯繫的橋接,在不同. ‧ 國. 學. 共識形成進而實施都市更新行動上,都將因社會網絡所產生的效用影響成敗結果 (李金桂,2009)。. ‧. (三)制度及社會規範. sit. y. Nat. 制度(institution)為集體行動中的具體處方,用以規範並授權破壞規範的制 裁(Ahn and Ostrom, 2003) 。制度是由人們所制定的一套遊戲規則,而規則(rules) ,. io. n. al. er. 或規範,是人類建立秩序的成尌,且增加社會產出的可預測性。規則可增進多數. i n U. v. 個體的福利,或是當集體決策程序被良好組織的次團體所控制時,可使該團體較 其他團體受益更多。. Ch. engchi. 所謂的規範替特定社會系統中的個體行動提供了便利(Coleman, 1988)。 在集體中,有效的規範組成社會資本極為重要的形式,這類規範會要求人們放棄 自我利益,依循集體利益行動。規範將產生互惠(reciprocity)特性,互惠即是 一種助人助己的行為,在與他人互動關係中,為他人服務時最終也能得到相同的 回饋,能促使個人為集體奉獻並追求公眾利益。一套有效的社會規範或制度,不 僅可限制傷害他人偏離的社會行為,也能壓制對眾人不利的行為,並助於發展人 際間信任關係與群體意識(Coleman, 1990)。. 15.

(25)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二節 信任理論及相關文獻 一、信任的定義 信任(trust)是一個演化中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裡本有不同的內涵。 Williamson(1993)認為信任是個人經過理性計算、個人情感或制度而產生,它 包含信任者對他人善良意圖的期望與承擔風險的意願(Mayer et al., 1995)。由 於 信 任 是 個 人 對 他 人 行 為 或 能 力 的 正 面 期 待 ( Barber,1983; 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4) ,對方的信念、意圖或行動是使個人產生信任的要素(McAllister, 1995;Moorman et al, 1992);人際信任可進一步分為信任意圖與信任行為(Lewis and Weigert, 1985),信任意圖可藉由強烈的信任目標(情感性信任)或信任的 獎賞(認知性信任)而被激勵。. 立. 政 治 大. 而對於信任的定義,近代學者從以往的意圖及動機傾向,轉而關注行為層面. ‧ 國. 學. (Shockley-Zalabak et al., 2000),認為信任是考量他人的表現後有信心的正面期 望 ; 相 對 地 , 不 信 任 則 是 考 量 他 人 的 表 現 後 有 信 心 的 負 面 期 望 ( Lewicki,. ‧. McAllister and Bies, 1998)。Mayer、Davis 和 Schoorman(1995)為信任所作的 定義是眾多信任的文獻中被引述最多的,他們認為「信任是指一方願意因他方的. Nat. sit. y. 行為而有受傷害的可能性,此意願是基於信任者預期他方特定的行為對其非常重. er. io. 要,而不論是否有能力控制或監控對方」,唯有在具風險性的情境之下,才會產. al. 生信任的需求。信任並不等同於風險,而是一種承擔風險的意願,受傷害的可能. n. v i n Ch 性即是風險的承擔。信任導致風險,而風險的類型則取決於當下的狀況,必頇從 engchi U 整體情境脈絡與後果來評估(Tzafrir and Dolan, 2004);而文獻中常被引用的信 任定義請見表 2-1。 McKnight 與 Chervany(1996)回顧從 1960 年到 1996 年,三十餘年間 60 篇 以信任作為主題的研究文獻,4將信任概念分成三類:首先,是個人的情感(包 括個人的態度、感覺與期待)及認知的狀態(包括個人的信念與意圖);其次, 是個人的人格特質;最後,是涉及信任的社會結構;他們發現各領域之間對信任 理論的共識很低,並無令多數學者共同接受的「典範」。 4. McKnight 與 Chervany (1996)回顧的這 60 篇關於信任的相關文獻,包括:管理/溝通領域的 18 篇、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的 19 篇、心理/社會心理領域的 23 篇。. 16.

(26)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對於信任的重要性不同領域的學者雖然有相當一致的共識,但是因為信任本 身涉及個人心理特質、情境、關係網絡、社會結構、政治運作、種族及歷史文化 傳統等複雜的因素,再加上每一學科領域各有不同的思維角度與預設,各科學社 群對生活世界中的信任也有不同的理解。至今西方學術界對於信任的意涵仍然是 看法分歧,概念模糊(Mcknight and Chervany, 1996; Shapiro, 1987; 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4)。從發展過程來看,信任本來尌不容易界定,學者對此早有共 識。回顧信任的發展歷史及其多元內涵,並不在於模糊信任議題在當代的焦點, 更重要在掌握信任的貣源價值與當代意涵,以及如何建構信任內涵的社會秩序與 治理架構。 表 2-1 文獻中多被引用之信任定義 作者 定義 Zand(1972) 一種在其他人前增加暴露弱點的意願,而他人的行為 是不能控制的,如果他人濫用你的弱點,那你尌可能 處在一種損失會比受益多的情境下。.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個人願意認為他人意圖良善,並且對其指示與行動有 信心的程度。. Boon and Holmes (1991). 一種狀態,關乎個人在必頇承擔風險的情境中,對他 人動機所持之有信心的正面期望。. sit. io. a指一方願意因他方的行為而有受傷害的可能性,此意 iv l C 願是基於信任者預期他方特定的行為對其非常重 n hengchi U 要,而不論是否有能力控制或監控對方。. n. Mayer et al. (1995). 一個人相信以及願意以他人的指示、行動和決定為基 礎從事行為的程度。. er. Nat. McAllister (1995). y. ‧. Cook and Wall(1980). Greed and Miles(1996) 認為他人的行為對其有利(而非傷害)的一種特定期 望;也是一種以為理所當然的類化能力,即認為在信 任之下會有各種社會秩序的面貌。 Lewicki et al. (1998) 有信心的正面期望,在風險的情境下考量他人的表 現。 Whitener et al. (1998) 反映一種期望或信念,認為他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 Rousseau, Sitkin, Burt and Camerer (1998). 是基於對他人意圖及行為的正向期待,而有意願承受 傷害可能性的一種心理狀態。. 資料來源:Dietz and Hartog(2006). 17.

(27)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整體而言,信任定義可歸納為靜態(static)與靜態(dynamic):信任的靜 態定義將信任視為對信任對象值得信任性之信念(belief)、情感(sentiment) 或期望;信任的動態定義則將信任視為信任者因信賴信任對象而產生的行為意圖 (intention)或行為(Doney, Cannon and Mullen, 1998)。 1.信任的靜態定義:信任的靜態定義主要描述信任者的心理狀態,可進一步 分為信心及期望兩類。 (1)信心: 是指信任者對信賴對象的思想或言行的評估,在早期的信任文獻之中,這種 評估被視為是信任者對信賴對象的信心(confidence)。例如個人對他人之意圖、. 政 治 大 (Golembiewski and McConkie, 1975; Rousseau et al., 1998)且相信這些意圖 立 動機、能力及其言語之誠懇性,或某些事件、過程或人物的倚靠及信心. 及能力能為信任者帶來所需而非所畏懼的結果。在上述的定義中,信心可以. ‧ 國. 學. 被視為是信任的同義詞(Hosmer, 1995)。. ‧. (2)期望:. y. Nat. 是指將信任視為信任者對信賴對象的期望(expectancy),而這個期望是來自. sit. 信任者評估信賴對象的思想或言行後所產生的信心。如個人對他人的話語、. n. al. er. io. 承諾、及聲明之可依賴性的整體性正面期望(Rotter, 1980; Lewicki et al.,. i n U. v. 1998);從社會道德的角度,則為社會或組織中參與合作或經濟交換的彼此. Ch. engchi. 常態、誠實、合乎道德正當性之行為期望(Hosmer, 1995; Fukuyama, 1995)。 由上述的定義中,可知信任者對信賴對象的信心,會進一步的形成期望,期 待這些正面的、可依賴的思想或言行之出現。這意謂雙方有某種相依關係存在, 且信任者希望從雙方的互動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2.信任的動態定義 動態定義不僅強調信任者對信賴對象的評估或期待,也強調信任者採取行動 的意願(willingness)。信念及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都是產生信任的要 素,缺一不可;他們定義信任為:對於有信心的交換對象,願意倚靠對方的意願 (Moorman et al., 1992)。這個意願的產生是基於對信賴對象能提供滿意結果的 信心,並包含將自身置於風險之中的可能(Mayer et al., 1995)。故信任不僅包. 18.

(28)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括個人對他人可信任性的信念,也應包括個人以此知識為基礎而行動的意願;因 此信任的動態層面可定義為:信任者 對於信賴對象 的動機、言語、行動及決策 具有信心(confident),並且在可能會讓自身變得易受對方傷害的情況下,願意以 此為基礎而採取行動的程度(McAllister, 1995; Doney et al., 1998)。. 二、信任的類型 信任產生是基於社會連帶的互動性、相似性,以及社會環境中的制度,整體 而言皆在社會結構的脈絡下形構而成,為具有多重面向的社會實體(social reality)。信任可以來自於制度規範,來自於理性計算,來自於群體的社會認同, 也可以來自於個人因素。並可經由不同程序發展,從社會交換或經濟角度切入各. 政 治 大. 有其解釋。回顧各領域及學派對於信任類型的發展可發現有其相似脈絡可循,可 分為認知性、制度性及情感性信任(劉鄰書,2001;鄭仁偉,2004),以下針對. 立. 文獻中各類信任發展類型分別說明。. ‧ 國. 學. (一)認知性信任型態. ‧. 對未來合作或交易對象的初始期待與信任風險的評估,為信任建立的前提條 件;前者考量的基礎在於過去互動經驗、對方聲譽、能力與個人特質等值得信賴. Nat. sit. y. 相關證據的掌握及瞭解,舉凡人格特質、文化背景、意圖善惡、相關能力強弱等。. al. er. io. 考量信任對象的技術、能力等專業能力,評估信任對象的專業能力是否能完成其. n. 義務並符合信任者期望,即由此產生信任的意願(Doney et al.,1998)。. Ch. engchi. i n U. v. 信任者依據對象及情境的不同,以及可掌握的可信任證據及理由的多寡,判 定對象是 否值得信 任 ,選擇是 否採取信 賴 態度 ( Lewis and Weigert, 1985; McAllister, 1995)。這些有關信任對象的值得信任證據,以及是否言行一致具有 可預測性的知識,為判斷是否採取信任態度的主要依據,亦為認知性信任生發的 基礎;而後者則是對信任風險意識的估計與承擔的可行性,如果此二項前提要件 符合雙方期待,便可能產生互動與合作的行動。. 19.

(29)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表 2-2 認知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文獻 Lewis and Weigert (1985) McAllister (1995). 次分類. 類型內容定義及說明. 認知型. 依據對象及情境的不同,以及可掌握的可信任證據 及理由的多寡,判定對象是否值得信任,選擇是否 採取信賴態度。. McKnight, Cummings, and Chervany (1998). 依據認知的線索(如社會背景、價值觀、口碑)或 第一印象(如性別、聲音、外貌),而發展信任。. Zucker (1986). 程序型. 與過去的交換記錄或交往經驗有關,也可能來自第 三者的口碑等間接資訊。透過第一手或第二手的資 訊,期望未來交換的結果,因而產生信任。. 知識型. 信任的另一個基礎是可預測性;預測能力好壞的關 鍵是知識,取得愈多有關信任對象的知識,尌愈能 預測其行動,也愈可掌握其可依賴性及可預測性。. Shapiro, Sheppard, and Cheraskin (1992). 政 治 大. 立 信任取決於對信任對象的預測能力,其關鍵是對方. Nat.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無法完全規範對方的投機傾向時,商業交換中的代 理只在有可靠承諾及防衛機制的情況下進行。. Williamson(1993). Rousseau et al. (1998). 意圖或動機是信任產生的關鍵,瞭解信任對象之意 圖是正面或是負面,將決定雙方能否產生信任或是 減弱信任。. er. io. sit. 望,由此產生信任的意願。. 意圖型. Doney et al. (1998) McKnight et al. (1998). 考量信任對象的技術、能力等專業能力,評估信任 對象的專業能力是否能完成其義務並符合信任者期. y. ‧ 國. 能力型. ‧. Doney, Cannon, and Mullen (1998). 的言行一致性及可預測性。雙方過去互動所累積的 資訊,亦提供預測行為的基礎,累積的資訊愈多則 愈能準確的預測,愈有利於信任的發展。. 學. 預測型. 個人的信任決策是基於對成本及利益的理性考量。 計算信任對象的投機與合作之成本及收益後,認為 信任對象投機所得的利益不會大於損失的成本,為 計算型. 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不會採取投機行為,因此將 認為信任對象是可信任的。 基於理性的選擇,信任的產生是由於瞭解信任對象 具有做出有利行為的意圖,雙方交換仍止於特定的 經濟層面。投機行為的可能性仍存在,因此頇謹慎 監控風險,但有限的交換範圍使預期損失在可容忍 的範圍,因此信任得以產生。. 20.

(30)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二)情感性信任型態 情感性信任關係在在交換關係開始時並不會出現情感性信任之特徵,頇待信 任關係互動發展一段時間後,逐漸發展出情感性的因素而產生彼此情感的連繫, 並且影響後續的信任發展。此類型信任主要的特點是需要經過一段時期的互動之 後才可能發展,並由參與交換活動的雙方情感連繫所組成(Lewis and Weigert, 1985)。假若個體在頻繁互動中瞭解信任對象之善意、慈悲、正直等可信任性, 較可能選擇抱持信任態度並有合作發展的可能。一旦雙方產生情感的連繫,彼此 的信任關係尌會更加穩固。當交換夥伴願意關懷彼此福利、相信彼此關係存在著 美德且信賴這種情感是相互存在的,則信任尌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McAllister, 1995)。. 政 治 大. 個體與信任對象長期的反覆互動,過去互動中累積的資訊,如信任對象的可. 立. 依賴性,使得個體對信任對象未來的意圖產生了期待,且由於在長期頻繁的互動. ‧ 國. 學. 中雙方的相互關懷,使得情感性的因素進入關係中而產生情感的依附(attachment), 因而形成情感性信任(Rousseau et al., 1998)。當雙方的互動日益密切,彼此的. ‧. 價值觀都會受到對方的影響因而可能發展出共享的價值觀;交換關係的穩定發展 以及共享價值觀的建立,乃至於彼此認同,都必頇要在雙方之間產生情感的連繫. y. Nat. n. al. Ch. er. io. 最佳效能(Shapiro, Sheppard, and Cheraskin, 1992)。. sit. 之後才可能出現。這種共享的價值觀會促進彼此的認同並使雙方之間的交換達到. i n U. v. 表 2-3 情感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文獻 次分類 類型內容定義及說明 Lewis and Weigert 情感型 由參與交換活動的雙方情感連繫所組成。 (1985). Zucker (1986). 特質型. engchi. 重要關鍵在於社會相似性;具有相似社會文化背 景,相信彼此間比較可能有共享的價值觀或習 慣,使得雙方之間的合作交換較容易有滿意的結 果。因此會傾向認為具有相似社會文化背景的信 任對象是較值得信任的。. Shapiro et al., (1992). 認同型. 信任產生於參與交換雙方的彼此認同;雙方在交 換過程中發展出共享價值觀,而共享價值觀,使 得雙方相信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佳方式是實現對方 的利益並對彼此認同,信任因此產生。. 21.

(31)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續表 2-3 情感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文獻. 次分類. 類型內容定義及說明. 個人型. 主張真正的信任只存在於特殊的人際關係如:家 人、朋友及情侶之中。個人信任的特徵為︰不需 要監視對方、寬容或袒護對方的錯誤及背叛、並 只針對特定對象。個人信任沒有任何的計算性成 份,一方面是因為計算性的關係不能持久,另一 方面則是計算性的元素會減損個人信任。. Williamson(1993). McAllister (1995). 情感型. 當交換夥伴願意關懷彼此福利、相信彼此關係存 在著美德且信賴這種情感是相互存在的,則信任 尌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 立. 關係型. 政 治 大. 學. ‧. ‧ 國. Rousseau et al., (1998). 關係型信任來自個體與信任對象長期的反覆互 動,過去互動中累積的資訊,如信任對象的可依 賴性,使得個體對信任對象未來的意圖產生了期 待,且由於在長期頻繁的互動中雙方的相互關 懷,使得情感性的因素進入關係中而產生情感的 依附(attachment),因而形成情感型信任,其最廣 泛的形式則為認同型信任(identify-based trust)。. Nat. sit. y. (三)制度性信任型態. er. io. 由於現代社會人口增加、社會結構日益複雜再加上大家庭的式微及人民自由. al. n. v i n Ch 正式的法律規章及公正的仲介機構於是取代了家族及社區網路而成為人際信任 engchi U. 的遷徙,使得過去存在於家族及傳統社區之間的緊密人際網路逐漸失去它的效力,. 的主要來源(Lewis and Weigert, 1985; Shapiro, 1987)。正式機制的存在,使得信任. 不需要依靠個人特質或是過去的記錄尌可以發展。對法律規章、專業協會及社會 公正機構的依靠,取代了對特定交換過程及特定對象的依賴,使得對未來交換的 期望,可建立在更客觀的標準,交換的對象也可以普及化,而信任的對象,則從 個人或團體轉移到對正式制度的信任。信任與正式的社會結構緊密聯繫在一貣, 取決於個人或特殊的屬性或者中介機制(Zucker, 1986)。 制度型信任是支撐其他信任類型的基礎,是指因為保證、孜全及其他制度性 結構的存在,使個人覺得獲得某種程度的保障(McKnight et al., 1998)。認知型 信任在交換關係前期較為顯著;當關係逐漸穩定後,情感型信任則成為主要的信 任形式(Rousseau et al., 1998)社會的道德規範及法令規章都是形成制度型信任. 22.

(32)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的基礎,因為這些規範的存在可以使個人相信信任對象將會表現出值得信任的行 為(Hagen and Choe, 1998; Rousseau et al., 1998),所以制度型信任可以支撐認知型 及情感型信任。 表 2-4 制度性信任型態相關文獻 文獻 次分類 類型內容定義及說明 正式機制的存在,使得信任不需要依靠個人特質或是過 去的記錄尌可以發展。對法律規章、專業協會及社會公 正機構的依靠,取代了對特定交換過程及特定對象的依 賴,使得對未來交換的期望,可建立在更客觀的標準, 制度型 交換的對象也可以普及化,而信任的對象,則從個人或 Zucker (1986) 團體轉移到對正式制度的信任。信任與正式的社會結構 緊密聯繫在一貣,取決於個人或特殊的屬性或者中介機 制。. 政 治 大. 立制度化的環境可提供一般性的防衛機制,使得建構交易. ‧ 國. 學. 專屬之防衛機制的需求降低,成本因而降低。如果缺少 制度性制裁機制,建構專屬防衛機制的成本可能過高而 防礙經濟性交換的進行。制度性制裁的來源有非正式的 機制如社會或企業文化,也有正式的機制如法律規章或 專業認證。制度型信任除了是計算型信任的基礎,它也. ‧. Williamson(1993) 制度型. Nat. al. n. Doney (1998). et. al.,. 移轉型. McKnight et al., 制度型 (1998). 信任的發展可以經由移轉的程序。對於缺乏資訊的對象 可以經過已知之第三者的推薦而確認其可信任性,透過 具有公信力的正式社會機構之認證也可以產生同樣的 效果。. er. io. sit. y. 可以促進個人型信任,因為制度性因素可以規範計算性 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制度型信任是指因為保證、孜全及其他制度性結構的存 在,使個人覺得獲得某種程度的保障。 制度型信任可使計算型信任及關係型信任的形成更容 易,制度性因素可以形成支持信任的廣泛因素,以支持. Rousseau et al., 制度型 (1998). 更多的風險承擔及信任行為,這些支持可以存在於組織 之中,如組織文化;也可以存在於社會層次之中,如保 障個人權利及財產的法律制度。. 23.

(33)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三節 小結 本章回顧集體行動困境及演化相關理論、社會資本及信任理論,藉由國內外 相關研究成果之梳理及彙整,瞭解都市更新中集體行動之困境、演化與社會信任 之間關聯,以作為本研究後續實證研究分析之核心基礎。. 一、第二代集體行動:社會資本與信任理論之結合 近年來研究信任議題的共同指向聚焦於政治、經濟與社會危機的解決,以及 人類社會集體行動與合作的可能性(Hardin, 2006)。信任既是合作的前提,也 是合作的結果,即合作行為可以在信任的增強中而得到加強。Ostrom 和 Ahn (2003) 所論述的第二代集體行動的架構,社會資本與信任乃是此一架構重要 的核心理念。. 立. 政 治 大. 事實上,信任實為社會資本的一種形式;因此,更簡潔地說,信任乃是兩位. ‧ 國. 學. 學者所建立第二代集體行動理論的主要論述主題。其實,信任關係的運作效果有 助於促進社群集體行動與合作,對於經濟層面也有支持之成效。在都市更新意願. ‧. 整合所面臨的反公有地問題及集體行動危機中,本研究將關注於信任在都市更新. y. Nat. 整合結構中所扮演之角色,以及信任是否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合作,有利. er. io. sit. 於生產活動及其他集體活動。故本研究所稱之信任將著眼於社會資本之範疇。 社會網絡的連結關係可以形成相互信任,經濟交易則是鑲對在社會文化脈絡. n. al. Ch. i n U. v. 及互信關係之中(Granovetter, 1985)。信任可產生某種凝聚力,且因社會成員. engchi. 彼此信任關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有利於生產活動及其他集體活動,因此 Coleman(1990)將信任納進所謂「社會資本」的概念中,並推論:「與成員之 間互不信任的群體相比,一個恪孚承諾、彼此信任的群體更有利於生產活動的進 行」。互惠性規範和公民參與網絡則能夠促進社會信任和合作,信任是社會系統 出現的財產,尌如同個人的態度,個體間能夠信任是因為社會規範和網絡將個人 的行為鑲對於其中(Putnam, 1993)。另一方面,信任作為社會資本表現的形態, 受到兩關鍵因素影響,即對社會環境的信任程度和持續義務的實際程度 (Coleman, 1988, 1990)。 許多研究社會資本學者,將信任視為社會資本的構成要素之一,強調信任、 規範與網絡是社會組織內能夠形成合作與增進社會效率的要素,其中所謂的信任. 24.

(34)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是指人際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或是社會信任。當然,其背後則有不同類型 的信念支撐,經文獻回顧可分為認知性、情感性及制度性信任三大類型,各類型 間並非自成一格,而是互相牽制環環相扣的概念。 值得信賴感. 認知性信任. 社會網絡 互動. 情感性信任. 信任. 集體行動. 政 治 大 立制度性信任. 制度及社會 規範. ‧ 國. 信任理論三類型. 學. 社會資本三元素. 圖 2-4 社會資本、信任與集體行動關聯. ‧. 信任是社會資本的因素之一,其本身也提高了社會資本存量(Adler and. y. Nat. sit. Kwon, 2002; Porter, 2000; Sandefur and Laumann, 2000)。社會資本在本質上是一. er. io. 種稟賦,主要植基於團體成員的互信關係。在有效的規範約束之下,成為彼此具. al. 有對等互惠的信念,因而有助於集體目標的達成。信任與社會資本乃一體兩面概. n. v i n Ch 念,信任為社會資本外顯的形式,社會資本則為信任提供詮釋當代社會秩序與集 engchi U 體行動的一套理論架構。如下表 2-5 及上圖 2-4 所示,社會資本中值得信賴感、 社會網絡與制度等三元素(Ostrom and Ahn, 2003)與信任理論三類型已密不可 分。. 25.

(35)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表 2-5 社會資本與信任理論關聯表 社會資本三元素 依意識型態、過去累積事 實、資訊、經驗、知識等主 客觀訊息,對信任對象進行 評估,作為或判斷對方是否 值得信賴的根據。. 信任理論三類型. 值得. 認知性. 信賴感. 信任. 基於情感依附而願意信任 對方。在頻繁互動中瞭解信. 社會網絡將個人的行為鑲 對其中,透過存在於社會網 社會互動 絡內的互惠、信任、非正式 網絡 規範的促進和監控作用,使 集體行動的困境獲得解決。. 制度性. 社會規範. 信任. n 二、研究初步假設. 在制度性因素的規範下會 表現出值得信任的行為,因 而產生信任。. y. 制度及. sit. io. al. 信任 政 治 大. er. Nat. 不利的行為,並助於發展人 際間信任關係與群體意識. 任對象之善意、慈悲、正直 等可信任性。. ‧. 有效的規範要求人們放棄 自我利益,依循集體利益行 動,可限制傷害他人偏離的 社會行為,也能壓制對眾人. 情感性. 學. ‧ 國. 立. 基於個人有關之可信任性 證據的認知,與信任風險意 識估計與承擔可行性之衡 量而產生信任對方的意願。.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從信任及集體行動理論切入探討都市更新意願整合問題,試圖釐清都 市更新整合的集體行動困境中的因果關係,綜合文獻理論後,將第二代集體行動 理論概念中引入的社會資本理論與信任理論結合,研究概念架構如下圖 2-5。. 26.

(36) 信任與都市更新參與整合意願之研究. 社會網絡 (情感性信任) 鄰里聯繫 訊息傳遞 增強. 更新認知 (制度性信任) 操作內容 政策法令. 信任程度 政府單位 規劃單位 估價單位 建築業者 實施者. 增強. 參與更新意願 參與更新 參與推動組織 說服鄰居參與. 政 治 大 增強. 立. 風險評估. ‧. ‧ 國. 學. 值得信賴感 (認知性信任) 合作風險 實施者能力. Nat. n. sit er. io. al. y. 圖 2-5 研究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Ch. engchi. (一)更新認知與制度性信任. i n U. v. 制度型信任的基礎形成於社會的法令規章及道德規範,因為這些規範的存在 可以使個人相信信任對象將會表現出值得信任的行為,推動都市更新過程中,牽 涉許多法令規範,其中相關操作機制更關係著地主權益。制度型信任是支撐其他 信任類型的基礎,對於都市更新的基本認知程度高低,為個體評估合作關係中各 項信任風險、能力等值得信賴感之基礎,故本研究初步假設: 1.居民對於都市更新認知程度越高,對都市更新信任程度也越高。 2.居民對於都市更新認知程度越高,對於合作關係中的值得信賴感越高。.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