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I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II)"

Copied!
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研究(2/2)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511-S-003-046-X3 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晏涵文 共同主持人: 劉潔心,張子超 計畫參與人員: 馮嘉玉 報告類型: 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2 年 10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eparation of NSC Project Reports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整合型研究

計畫名稱: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

計畫編號:NSC90-MOE-S-003-002-X3

執行期間: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主 持 人:晏涵文教授

共同主持人:劉潔心教授

張子超副教授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九月

(3)

摘要

本整合型研究之目的在於建構我國整體性的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以作為日後 定期評估或追蹤環境教育實施成效及改進之標準,亦可作為政府擬定相關政策、 人力預算分配之參考。為含括學校系統、政府及社會教育層面,本研究共計包含 6 個子計畫,即總計畫、非政府組織、政府部門、大專院校、中等學校、國民小 學,而本計畫係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之總計劃,目的在發揮整合功 能,凝聚其他五個子計劃之理論基礎共識,進行各子計畫間行政協調工作,並統 整各子計畫之研究成果,以共同完成我國環境教育指標之建構。 本研究共分兩年進行,第一年先經由文獻探討、專家諮詢座談、子計畫聯席 會議等方式,擷取過去進行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經驗,釐清重要之研究概念,並 對我國各級學校、政府及非政府組織推行環境教育之現況進行瞭解。第二年則以 子計畫聯席會議方式,了解各子計畫的指標建構過程與進度,並透過子計畫主持 人間的充分討論,解決指標建構過程中所遭遇的疑難,同時進行各子計畫環境教 育指標的統整工作,完成我國環境教育指標系統。 二年之研究結果,整合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及學校系統環境教育指標系 統,採用「輸入」、「過程」及「輸出」(Input-Process-Outcome)分析架構,並找 出具有共同性及特殊性意義的環境教育指標。其中政府部門子計畫發展出 11 項 指標,非政府組織子計畫發展出 37 項指標,大專院校子計畫發展出 29 項指標, 中等學校子計畫發展出 20 項指標,國民小學子計畫發展出 32 項指標。 在國民小學、中等學校、大專院校三項子計畫中,均將「團體動力」、「系統 改造」、「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活動規劃與參與」、「教師素養」 與「學生素養」列為重要指標;而在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子計畫中,共列之重要 指標則包括「經費資源」、「人力資源」、「行政組織」、「執行環教之領導與願景」、 「工作計畫」及「資源整合」。其中環境教育者及環境教育對象的「環境素養」 是五項子計畫共列極為重要的環教指標內涵。

壹、計畫背景與目的

二十世紀由於工業化、科技化,以及為提昇生活水準而高度消費,造成全球 性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自然資源枯竭、物種滅絕等均日益嚴重。 自 1970 年代開始,聯合國對環境問題就非常重視,而環境教育被視為解決環境 問題的重要手段,所以有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都是針對環境教育而召開的(王 鑫,1998)。不僅發表宣言、憲章促進人類注意環境問題,對環境教育定義、理 念與目標、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等多所闡釋,包括許多行動方案也在 1970 年 代陸續展開。

(4)

年,國內才開始有學者提及環境教育。在政府部門方面,自民國 76 年行政院環 保署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環境教育的推動,陸續頒布環境教育要項、國家環 境教育計畫,成立行政院部會環境教育委員會,制定我國社會環境教育網路,草 擬環境教育法。在民國 79 年,教育部也設置環保小組,策劃推動環境教育工作。 相較於環境污染防制、環境工程建設指標的清晰明確,環境教育之成效何 在,卻常令社會大眾,尤其是主其事者難以判定,因此建構環境教育指標,應是 從事環境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的重要工作。環境教育指標系統的建立,可定期評 估或追蹤環境教育的實施成效,作為改進之依據,亦可作為政府擬定相關政策、 人力預算分配之參考。又若能建構具國際比較性的指標系統,也可幫助世界各國 瞭解我國環境教育的發展,並經由比較提昇國內環境教育的水準。 由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Charter,1975)所宣示的環境教育計畫指導原則, 清楚地指出環境教育理念包含「整體性」、「終生教育」、「科技整合」、「主動參與 解決問題」、「世界觀與鄉土觀的均衡」、「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由於環境教育 是終生的過程,從學校到社會,因此在建構我國環境指標時,除縱向探索各教育 階段之環教內容外,亦有必要從橫向考慮輸入、過程、輸出等各項影響因素,對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進行整合性的規劃。 本整合型研究的目的即是建構我國整體性的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以作為日後 定期評估或追蹤環境教育實施成效及改進之標準,亦可作為政府擬定相關政策、 人力預算分配之參考。計畫目標如下: 一、分析環境教育指標之相關文獻,探討環境教育指標之理論基礎。 二、探討國內外環境教育指標研究之現況與發展。 三、建立環境教育指標系統研究的方向、原則、方法與重點。 四、瞭解我國各級環境教育現況與需求。 五、建構我國環境教育指標系統。 基於上述研究目標,本研究共計包含 6 個子計畫,即總計畫、非政府組織、 政府部門、大專院校、中等學校、國民小學。其分工架構圖如下: 圖一:分工架構圖 子計畫一 國 民 小 學 ( 含 幼 稚 園)環境教 育指標建構 子計畫二 中等學校環 境教育指標 建構 子計畫三 大專校院環 境教育指標 建構 子計畫四 政 府 部 門 環 境 教 育 指 標 建構 子計畫五 非政府組織 環境教育指 標建構 我國環境教育指標總計畫

(5)

本計畫係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之總計劃,目的在發揮整合功 能,凝聚其他五個子計劃之理論基礎共識,進行各子計畫間行政協調工作,並統 整各子計畫之研究成果,以共同完成我國環境教育指標之建構。 本計畫分兩年進行。第一年先經由文獻探討、專家諮詢座談、子計畫聯席會 議等方式,擷取過去進行指標建構之相關研究經驗,釐清重要之研究概念,並對 我國各級學校、政府及非政府組織推行環境教育之現況進行瞭解,進而發展我國 環境教育指標系統的初步架構。 第二年則以子計畫聯席會議方式,了解各子計畫的指標建構過程與進度,並 透過子計畫主持人間的充分討論,解決指標建構過程中所遭遇的疑難,同時進行 各子計畫環境教育指標的統整工作,完成我國環境教育指標系統。

貳、文獻探討

針對本整合型計畫研究之需求,參酌過往相關研究成果,匯整國內外學者對 於環境教育指標內涵的討論結果,以及相關指標建構過程經驗如下:

一、環境教育指標的基本內涵

「指標」(indicator)是表示某種變數隨著時間或地區的不同,相對於基期的 變化情形。它是一種統計的測量,能反應重要層面的主要現象,能對相關的層面 進行加總或分化,以達到研究分析的目的(簡茂發、李琪明,2001)。因此,指 標可提供關於系統表徵或系統中重要事件的摘要資訊,度量系統之一般狀態,並 協助評估與瞭解系統品質的事實真相,因此具有量化(quantify)與簡化(simplify) 二大功能(Van Esch,2000)。 而國內學者黃政傑(1996)曾針對教育指標,綜合不同觀點後,提出良好的 指標應符合下列原則: (一)指標的選定應依據理論。 (二)指標應能反映現在的核心或重要特質。 (三)指標應能被眾多的人所了解或採用。 (四)指標應有共通的操作型定義。 (五)指標所測量的應是可觀察且能賦予數學運算的現象。 (六)指標的數據應能符合「有效性」(效度)、「可靠性」(信度)、「穩定性」、 「反應性」、「量表性」、「分割性」、「代表性」、「與其他指標的重合」等 規準。 (七)指標應具有中立的屬性。

(6)

使用單一指標測量某一現象。 儘管本研究在文獻探討過程中尚未發現國內外有發展完成的國家級環境教 育指標系統,但仍有許多環境教育實施現況與成果的調查與比較研究可供參考。 如美國在 1994 年由 Ruskey 與 Wilke 進行研究,比較各州之環境教育績效與美 國實施環境教育現況,曾建立普查標準共計十六項因素(components),其中涉 及計畫、教學、師資訓練、行政單位及經費運用等(引自高翠霞,2002)。而 Kansas 州在 1999 年訂定的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中則包括五個標準﹙standard﹚,即學習者 能表現出對「地球是個自然系統」、「有機體與環境互動的關係」、「人與環境互動 關係及其所扮演多樣化角色」的了解,對「進行科學化調查」及「環境議題的參 與及進行明智決定」的必要能力,分析其內涵,這五項指標共包含了三個認知層 面和兩個能力層面的指標(Kansas Associ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9)。 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為發展國家環境教育標準,曾提出四個相關 計畫的工作報告。報告中指出,國家環境教育標準內容至少應包含三部分,一是 「教材標準」,目的在發展課程;二是「學生表現標準」,其中包括知識、技能、 情意及熟練度等部份;三是「教師表現標準」,亦即環境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知識 技能(Braus & Wood, 1994)。 而義大利在 1991 年,Mayer 針對環境教育評鑑規準所做的研究較具結構性, 其中建議環境教育指標應包含三個層面,分別是「務實性和與社區關聯性」、「學 校教學創新與設施」、「師生改變的過程與結果」,在每一層面上,則各列有三至 四項不等指標項目提供參考(引自高翠霞,2002)。 國內關於環境教育指標建構的相關研究付之闕如,但王鑫(2000)在建構永 續校園的研究中,曾提出四個主要概念和八項「校園環境稽核項目」。其中四個 主要概念為「學校環境政策與管理」、「學校校園規畫」、「學校的環境課程與教 學」,以及「學校生活-綠色消費」,而八項「稽核項目」則包括環境教育政策、 課程、課外活動等。此外,王順美等學者(2000)的研究,則從「綠色學校」理 念著眼,認為應含涉「空間規畫」、「綠色生活」、「環境教學」與「環境政策」等 面向,每項亦分別提出五至十一條次概念供參考。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建構我國環 境教育指標系統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環境教育指標的建構歷程

儘管學者們對於指標發展的歷程有或詳或簡的不同看法,但其核心活動則大 體類似。以教育指標為例,Burstein 等學者就提出發展教育指標應具備以下六個 階段,即「建立概念模式與選擇指標」、「發展成分的量度」、「資料的蒐集」、「建 構指標和決定量尺」、「解釋指標」,及「報導資料」(引自游自達,2000)。因此

(7)

整體而言,概念模式的選擇,指標的發展與選擇是指標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工作。 (一)概念模式的選擇 所謂「模式」指的是描述系統運作的架構(Nuttall, 1992),其中最簡單的 是「輸入—輸出」模式,而 Stufflebeam 所提出的 CIPP 模式,則是從評鑑觀點出 發,將指標分為背景、輸入、過程、輸出四類。過去多數教育指標研究都是以 CIPP 模式作為主要概念模式來進行修正,如美國教育指標發展中相當受到重視 與應用的藍德教育系統模式,便是以輸入(Input)、過程(Process)、輸出(Output) 三類指標為主要架構(游自達,2000)。 由系統觀點出發,Johnstone(1981)認為過去的社會架構會影響教育輸入、 過程與輸出,而教育輸入、過程與輸出又會影響到未來的社會架構。其中,教育 輸入意指投入整個教育系統的資源,包括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以及對教育的偏 好。教育過程是指將教育投入資源轉化為教育結果的運作機制,亦即與教育結構 和資源配置有關的部分。教育輸出則指教育系統的品質及其對社會的貢獻(孫志 麟,2000)。 就建構理念而言,系統模式是從系統觀點進行分析,採取多層面角度,探討 教育系統的相關因素,並進一步指出教育指標間的相互關聯。使用此模式所建構 的教育指標,易於理解而有助於思考,體系範圍也較周延,頗能說明教育的整體 發展。而從指標間的關係來看,系統模式較強調因果關係的建立,探討輸出和輸 入及過程的關聯,並分析背景因素對整個教育系統的影響,因此系統模式的理論 色彩頗為濃厚,理論主張甚為明顯,各指標間的階層關係是「由上而下」所界定 的(孫志麟,2000)。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採用此 IPO 系統模式為分析架構, 希望對大學校院環境教育系統所投入的資源、過程及其結果作完整的探討。 (二)指標的發展與選擇 指標的概念模式發展完成後,即須逐步進行指標的發展、界定、解釋與修正 工作。就是根據指標概念模式,將概念轉為實際的測量,並界定指標的操作型定 義,以便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游自達,2000)。 指標建構的方法眾多,包括量性與質性的方法。其中量性方法包括問卷調查 法、迴歸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階層分析法等。而常用的質性方法則有文獻探討 法、專家判斷法、腦力激盪法、專業團體模式、提名小組、焦點團體法,以及德 懷術等七種(郭昭佑,2001)。且就教育方面的指標而言,質性方法毋寧是相當 重要的指標建構來源依據。 各項指標系統建構方法均有其功能與特色,為求指標系統的完整性,選擇不 同方法加以連結使用有時是必須的。如王保進(1993)在建構大學評鑑之總體性

(8)

力,或導致計算誤差的增加,即先以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徵值大於 1 者為總體性 指標,然後進行迴歸分析求取各指標間的線性關係,及其能解釋的變異量。而吳 政達(1999)建構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系統時,即至少使用一個量的方法(收 集數值資料)和一個質的方法(收集語言字詞資料部分),而質性資料與量性資 料在整合時會彼此轉換,以遵循其中某種資料的處理方式。 綜合上述研究建議可知,選擇指標建構方法應考量使用的研究典範、指標建 構者的專業能力、研究資源、工具限制,以及指標的使用者與使用範圍等因素(郭 昭佑,2001)。

參、研究過程與方法

本子計畫之任務在凝聚各子計畫研究共識,並協調各子計畫工作進度與行政 聯繫,同時匯整各子計畫建構指標過程中的研究資料及成果,由於各子計畫所採 用之研究方法大同小異,故統整如下~

一、研究架構

經過文獻探討、專家諮詢座談與小組討論之後,決定各子計畫之研究架構, 以 IPO(Input-Process-Outcome)分析架構為主要藍本,並由各子計畫因應其個 別需求進行細部調整。

二、指標層次

由文獻探討與專家諮詢座談得知,指標建構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概念層 次、具體項目層次與工具性層次。本計畫衡量時間與經費、人力等研究限制,將 不進行工具性指標量化評鑑的部分,而以列出指標具體項目為主,並進行排序, 同時參考教育指標之呈現方式,分列出重要與次要兩群指標項目。

三、名詞定義

國內外對於「環境教育」之概念與定義分歧,本計畫經過文獻探討與小組討 論後,將本整合型計畫內之「環境教育」定義分為三個層次~ (一)一般性概念層次

本計畫採用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1996)定義, 即「環境教育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能增加民眾對環境及其相關挑戰的知識與警覺 度,並發展處理這些挑戰所必需的技能與專業技術,促進民眾作決定與採取負責 任行動的態度、動機與承諾。」

(9)

(二)本整合型計畫層次 「一個組織,為了環境的永續性,運用資源,規劃、執行計畫,透過教育過 程,促使人們成為具備環境素養的公民。」 (三)操作型定義層次 由各子計畫依據研究範圍之性質,自行訂定。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為我國首次進行之研究,為對本主題有充分的瞭解與準 備,由本子計畫協調其他各子計畫進行環境教育各面向之國內外文獻探討工作。 本子計畫主要負責環境教育、環境素養與永續發展之文獻蒐集,各子計畫則負責 與其主題相關之環教文獻蒐集。最後透過小組研討方式,從所蒐集的文獻資料 中,釐清共同之研究名詞定義與概念,並建立各子計畫統一之理論架構。 研究過程中主要透過光碟資料庫系統中的「光碟論文摘要」(Dissertation Abstracts Ondisc,簡稱 DAO)、「教育資料中心光碟」(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ERIC)、國家圖書館的光碟系統「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 引」、網際網路(Internet)、校際圖書館、直接與相關單位接洽等方式,收集國內 外環境教育相關文獻研究或政府法規資料。 (二)專家諮詢座談 由整合子計畫邀請國內相關指標建構之先進學者,進行小型演講與座談,分 享過去指標建構之過程與經驗,並針對本整合型計畫提出建議,藉以提供各子計 畫研究進行之參考與諮詢。 本子計畫於 2001 年 10 月至 12 月間,分別邀請鄭湧涇(科學教育指標)、黃 政傑(教育指標)、李琪明(教育指標)、蕭新煌(社會指標)、葉欣誠(永續發 展指標)等五位先進學者參加專家諮詢座談,歷次會議重點包括指標建構原則、 指標建構步驟、指標建構可採用之方法等(詳見附錄一)。 (三)小組研討 定期召開子計畫聯席會議,於會議前彙整各子計畫之研究進度資料,在會議 中進行小組研討,商議重要之研究概念與進度,討論研究進行遭遇之疑難問題, 分享研究成果,以確保本整合型計畫之內部一致性。 於本研究期間,整合子計畫共計召開十八次子計畫聯席會議,並輔以電話及

(10)

清指標範圍、各項報告的內容與格式、研究資源與成果的共享等,盡力在整合型 研究的一致性與各子計畫內的自主性之間取得平衡(見附錄一)。 (四)文件內容分析 針對法令規章、單位工作執掌及現有環保相關學校資料進行政策及資源分 析。 (五)專家深入訪談或團體座談 以開放式或半開放式問卷為工具,進行國內環境教育專家訪談,或是以座談 會方式,交換對環境教育指標的相關意見,作為發展指標清單之參考。 (六)現場訪視 以開放式或半開放式問卷為工具,進行第一線環境教育人員及政策執行者之 訪談,同時由研究人員親至環境教育現場觀察,收集目前環境教育實施現況,並 了解目前環境教育第一線工作者對環境教育工作的認知,及其所遭遇之困難,寫 成紀錄,作為發展指標清單之參考。 (七)問卷調查法 根據文獻探討與訪談結果,設計結構式問卷作為大規模調查的工具,施測對 象為環教指標的使用者、環境教育實務工作者,以及環境教育實施對象,以了解 我國環境教育現況與遭遇之困難,並測試相關組織人員對環境教育指標的看法, 作為建構指標系統之基礎。 (八)德懷術 透過二次的德懷術步驟,進行指標重要性、適切性的評估與確認,作為發展 與選擇指標的參考依據。 (九)統計分析 以統計方法分析問卷調查及德懷術資料,目的在驗證調查結果的代表性及解 釋力,進而建構能提供重要內涵與資訊之指標系統。

肆、整合型計畫總成果

本子計畫整合其他各子計畫之研究成果,匯整而成環教指標系統,以及指標 資料蒐集管道二部分進行說明。 一、環境教育指標系統 (一)理論架構:各子計畫在整體上均採系統模式,包含輸入、過程及結果三 部分,中學部分則特別強調學校本位的指標架構。

(11)

(二)各子計畫發展完成之指標系統對照表:考量小學、中等學校及大學院校 子計畫為完整之學校系統,而政府部門子計畫和非政府組織子計畫的性 質較為雷同,因此分開呈現說明。 1. 小學、中等學校、大學院校部分(見表一) (1) 輸入--資源層面的「經費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社 會資源」;行政政策層面的「政策規劃」等指標是學校部門 中公認在輸入部分中具有影響力的指標,其中「政策規劃」 指標中的「學校環境教育的行政與管理政策數目」更是小 學、中學及大學子計畫評比都列為重要的項目。 (2) 過程--組織運作層面的「工作計畫」、「團體動力」、「系統改造」; 環境管理層面的「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 教育訓練層面的「參與進修」;課程教學層面的「課程規劃 與參與」、「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師角色與個人行 為」;推廣活動層面的「活動規劃與參與」等指標是學校部 門中公認在過程部分中具有影響力的指標,其中「團體動 力」、「系統改造」、「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 「活動規劃與參與」等指標在三個子計畫中均列為重要。 而「資源管理」指標中的「推行各項節約資源及資源回收 之措施」、「景觀規劃」指標中的「校園空間及景觀規劃」 及「課程規劃與參與」指標中的「課程內容涵蓋層面」則 是小學、中學及大學子計畫評比都列為重要的項目。 (3) 輸出--環境素養層面的「教師素養」、「學生素養」等指標是學校 部門中公認在過程部分中具有影響力的指標,也都屬於重 要的指標。

(12)

表一:小學、中學、大學環教指標比較表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教師背景: (1) 環教相關師資百分比 (2) 教師過去的環教相關資歷 ˇ ○ ˇ ○ 2.行政人員背景: (1) 行政人員過去的環教相關資歷 (2) 行政人員獲得環保證照比率 ˇ ○ ˇ ○ 3.學生背景:過去的環教相關資歷 ˇ ○ 人口特徵 ˇ ○ ˇ ○ 4.家長背景:過去的環教相關資歷 ˇ ○ 學校環境 特徵 ˇ ○ ˇ ○ 包括: (1) 校齡 (2) 學校面積 (3) 學校地理位置 (4) 學區環境特徵 (5) 學校班級數 (6) 學校自然環境資源 (7) 學校教學自主性 (8) 學校辦學活潑度 (9) 學校師生參與度 ˇ ○ ˇ ◎ ○ ○ 1. 背 景 因 素 社區環境 特徵 ˇ ○ 包括: (1) 社區居民背景 (2) 社區環境淨化情形 ˇ ○ 1.學校環教經費來源 ˇ ○ 2.環教經費支出比 ˇ ○ ˇ ◎ ˇ ◎ 3.環教每生單位成本 ˇ ○ ˇ ○ 輸 入 2. 資 源 因 素 經費資源 ˇ ○ ˇ ◎ ˇ ◎ 4.環教經費成長率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3)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環教專職行政人員人數比及成長率 ˇ ○ 2.行政人員參加環保相關活動的人數 比與時數比 ˇ ○ 3.行政人員參與環教專業進修時數比 ˇ ○ 4.行政人員支持度 ˇ ◎ 5.家長參與環教研習人數比 ˇ ○ 6.每生平均分得環教師資比 ˇ ○ 7.每生平均分配環保志工比 ˇ ○ 人力資源 ˇ ○ ˇ ◎ ˇ ◎ 8.學生環保義工數 ˇ ◎ 1.學校環境綠色指數 ˇ ○ 2.學校綠色硬體設置 ˇ ○ ˇ ◎ 3.環教資源教室 ˇ ○ ˇ ○ 4.每生分配校園綠地空間比率及成長 率 ˇ ○ ˇ ○ 5.學校既有環教基地數 ˇ ◎ 6.環教相關圖書雜誌比 ˇ ○ ˇ ◎ 7.每生平均分得環教相關圖書比 ˇ ○ 輸 入 2. 資 源 因 素 物力資源 ˇ ○ ˇ ○ ˇ ○ 8.環教相關網路資訊比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4)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家長環保義工百分比 ˇ ○ 2.家長主動投入學校環教活動數 ˇ ○ 3.社區(當地環教資源)主(被)動邀請 學校辦理環教活動數 ˇ ○ ˇ ○ 4.當地環教資源投入學校環教活動成長 率 ˇ ○ 5.一般社會資源(非當地)提供辦理環教 活動數 ˇ ○ ˇ ○ ˇ ○ 2. 資 源 因 素 社會資源 ˇ ○ ˇ ○ ˇ ○ 6. 非當地資源投入學校辦理環教活動成 長率 ˇ ○ 1.設置環教專責單位數目 ˇ ○ ˇ ○ 行政組織 ˇ ○ ˇ ○ 2.環教相關科系數目 ˇ ○ 1.學校環教之行政及管理政策數目 ˇ ◎ ˇ ◎ ˇ ◎ 2.學校環教之獎懲政策 ˇ ○ 3.環教相關通識課程的規劃 ˇ ◎ 4.環保志工訓練計畫 ˇ ◎ 輸 入 3. 行 政 政 策 政策規劃 ˇ ○ ˇ ○ ˇ ◎ 5.綠色建築與採購 ˇ ○ 1.學校環境管理計畫書 ˇ ○ ˇ ◎ 2.檔案建立與資源管理 ˇ ○ 過 程 4. 組 織 運 作 工作計畫 ˇ ○ ˇ ○ ˇ ◎ 3.年度計畫目標完成率 (學校環教計畫的實施情形) ˇ ○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5)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學 中 學 大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環教相關會議召開次數 (專責單位運作情形) ˇ ○ ˇ ○ 2.環教相關成員出席率 ˇ ○ 3.凝聚力、互動氣氛、(校長)領導風格 ˇ ◎ ˇ ◎ ˇ ○ 4.以環境責任為導向 ˇ ○ 5.強調教職員生共同參與決策過程 ˇ ◎ ˇ ○ ˇ ◎ 6.教師環境技能指數 ˇ ◎ 7.教職員參與環境管理的程度 ˇ ◎ 團體動力 ˇ ◎ ˇ ◎ ˇ ◎ 8.教師參與環教活動向心力指數 ˇ ◎ 1.加入地方或全國性環保組織 ˇ ○ 2.組織架構及工作模式富彈性 ˇ ○ 3.與校外(國內外)環教相關組織經驗交 流互動 ˇ ◎ ˇ ◎ 4.與其他單位進行跨組織合作 ˇ ○ ˇ ○ 5.行政主管的重視程度 (校長的支持度) ˇ ◎ ˇ ◎ 系統改造 ˇ ◎ ˇ ◎ ˇ ◎ 6.衛生組長工作熟悉度 ˇ ○ 1.各處室的環境教育工作 ˇ ◎ 2.學校環教之獎懲執行 ˇ ○ 3.師生配合程度 ˇ ◎ 4.學生義工的投入情形 ˇ ○ 5.學校環教宣導活動數目 ˇ ◎ 6.學校於活動過程中設計或出版環教相關 媒體、教材 ˇ ◎ ˇ ◎ 過 程 4. 組 織 運 作 實際運作 ˇ ◎ ˇ ◎ 7.解說牌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6)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定期檢測污染防治情形 ˇ ◎ ˇ ◎ 2.減少有毒物質 ˇ ◎ 污染防治 ˇ ◎ ˇ ○ ˇ ◎ 3.學校菸害與噪音防治情形 ˇ ◎ 1.推行各項節約資源及資源回收之措施 ˇ ◎ ˇ ◎ ˇ ◎ 2.學校省能源、省資源的硬體設施 ˇ ◎ 3.校園及鄰近自然環境的保護情形 ˇ ◎ 4.校園綠色生活的落實程度 ˇ ◎ 資源管理 ˇ ◎ ˇ ◎ ˇ ◎ 5.落葉堆肥 ˇ ○ 1.校園空間及景觀規劃 ˇ ◎ ˇ ◎ ˇ ◎ 2.環境影響評估 ˇ ○ 3.學校環境綠美化 ˇ ◎ ˇ ○ 景觀規劃 ˇ ◎ ˇ ◎ ˇ ◎ 4.學校自然綠地的保存比 ˇ ◎ 1.學校環境衛生管理 ˇ ◎ ˇ ○ 5. 環 境 管 理 學校環境 衛生 ˇ ◎ ˇ ◎ 2.學生健康檢查 ˇ ◎ 1.教師參與環境教育研習進修人次及時 數成長率 ˇ ○ ˇ ◎ ˇ ○ 參與進修 ˇ ○ ˇ ○ ˇ ○ 2.教師同儕學習 ˇ ◎ 1.辦理環教進修活動次數、時數 ˇ ◎ 2. 辦理環教進修活動次數成長率 ˇ ○ 過 程 6. 教 育 訓 練 環保培訓 ˇ ◎ 3.培訓後的追蹤考核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7)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課程內容涵蓋層面 ˇ ◎ 2.教育訓練形式 ˇ ○ 3.課程時數 ˇ ○ 4.教育場所多元化 ˇ ○ 5.學習者組織型態多元化 ˇ ○ 6. 教 育 訓 練 訓練課程 ˇ ◎ 6.課程評量方式多元化 ˇ ○ 1.課程內容涵蓋層面(與能力指標) ˇ ◎ ˇ ◎ ˇ ◎ 2.發揮課本環境保護概念的程度 ˇ ◎ 3.課程規劃以環教為主題情形 ˇ ◎ ˇ ◎ 4.課程型態多樣性 ˇ ◎ 5.教師開設環教課程總學分數 ˇ ○ 6.環境課程時數 ˇ ◎ 7.教育場所多元化 (戶外教學的環境教育成分) ˇ ◎ ˇ ◎ ˇ ○ 8.學習者組織型態多元化 ˇ ◎ ˇ ○ 9.課程評量方式多元化 ˇ ◎ ˇ ○ 10.環境教育融入聯課活動(彈性課程) 的程度 ˇ ◎ ˇ ◎ 11.學習領域融入環境課程情形 ˇ ◎ 課程規劃 與參與 ˇ ◎ ˇ ○ ˇ ◎ 12.學生入學後曾修習環教課程比率 ˇ ◎ 1.教學資源運用情形 ˇ ◎ ˇ ○ ˇ ○ 過 程 7. 課 程 教 學 教學資源 ˇ ◎ ˇ ○ ˇ ◎ 2.教材特色 ˇ ◎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8)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多樣性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的多樣程度) ˇ ◎ ˇ ○ ˇ ◎ 2.教學內容的精熟度 ˇ ◎ 3.教學技巧的精熟度 ˇ ◎ ˇ ◎ 4.教學彈性應用情形 ˇ ◎ 5.教學設計能力指數 ˇ ◎ 6.教學評量方法精熟度 ˇ ◎ 教學方法 ˇ ◎ ˇ ○ ˇ ◎ 7.教學的活潑與啟發情形 (教學的靈活程度) ˇ ◎ ˇ ○ 1.教師角色彈性化、多功能化 (教師態度與角色) ˇ ○ ˇ ○ 2.教師個人魅力的展現 ˇ ○ 過 程 7. 課 程 教 學 教師角色 與 個人行為 ˇ ○ ˇ ◎ ˇ ○ 3.教師的求知度 ˇ ○ 1.採用平面或電子媒體傳播次數 ˇ ○ 2.環教媒體宣導策略運用情形 ˇ ○ 媒體策略 ˇ ○ ˇ ○ 3.採用單向或互動人際傳播的次數 ˇ ○ 1.活動內容涵蓋面 ˇ ◎ 2.活動型態多樣性 ˇ ○ 3.學生入學後曾參與環保社團或環保活動的 比率 ˇ ◎ ˇ ○ 4.每年參與環保性社團之學生人數成長率 ˇ ○ 5.學校服務學習設計情形 ˇ ◎ 6.校外教學參觀實施情形 ˇ ◎ 7.行政宣導活動辦理情形 ˇ ◎ 8.學校特定非常規性的環教宣導推廣活動計 畫 ˇ ◎ ˇ ◎ 過 程 8. 推 廣 活 動 活動規劃 與參與 ˇ ◎ ˇ ◎ ˇ ◎ 9.學校非常規性的環教宣導推廣活動計畫 ˇ ◎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19)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教師素養 ˇ ◎ ˇ ◎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ˇ ◎ ˇ ◎ 學生素養 ˇ ◎ ˇ ◎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ˇ ◎ ˇ ◎ 行政人員 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9. 環 境 素 養 家長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1.環教社團數 ˇ ○ 2.環境教育相關社團舉辦的環教活動數及 成長率 ˇ ○ 3.環教相關社團評鑑結果 ˇ ◎ 4.校方舉辦之環教活動數目及成長率 ˇ ◎ 資料檔案 ˇ ○ ˇ ○ 5.師生參與校外環保活動 ˇ ◎ 1.學校綠色生活提升情形 ˇ ◎ 2.學校環境衛生提升情形 ˇ ◎ 3.學校景觀規劃與維護的滿意度 ˇ ◎ 4.物質的消耗 ˇ ◎ 環境管理 成效 ˇ ◎ ˇ ○ 5.校園生態 ˇ ○ 行政考核 ˇ ○ 1.學校環教工作的滿意程度 ˇ ○ 1.學校教師與學生對環教教學滿意度 ˇ ○ 教育活動 評鑑 ˇ ○ 2.學校師生參與對外環境教育競賽的次數 與獲獎情形 ˇ ○ 1.學生學習表現情形 ˇ ◎ 輸 出 10. 具 體 環 境 教 育 結 果 學生表現 評鑑 ˇ ◎ 2.學生參與社區活動的態度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20)

指標 層面 指標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指標細目 小 學 中 學 大 學 1.教師環教相關研究專案數 ˇ ○ 2.教師環教相關研究專案成長率 ˇ ○ 3.學術期刊品質指數 ˇ ○ 4.環教相關碩博士論文比 ˇ ○ 研究成果 ˇ ○ 5. 環教相關碩博士論文成長率 ˇ ○ 1.教師環教相關著作書籍數 ˇ ○ 2.教師環教相關著作書籍成長率 ˇ ○ 3.教師出版環教相關論文數 ˇ ○ 輸 出 10. 具 體 環 境 教 育 結 果 出版品 ˇ ○ 4.教師出版環教相關論文成長率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2. 政府部門及非政府組織部分(見表二) (1) 輸入--背景層面的「環教業務執行人員背景」;資源層面的「經 費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行政政策層面的「行政組 織」、「執行環教之領導與願景」等指標是政府及民間組織子計畫 在輸入部分中公認具有影響力的指標,其中「經費資源」、「人力 資源」、「行政組織」、「執行環教之領導與願景」四項指標在兩子 計畫中均列為重要。而「環教執行人員背景」指標中的「參與研 習進修或取得證照的比率」,「經費資源指標」中的「環教經費支出 比」,「人力資源」指標中的「環教專職行政人員人數比」、「環教志 工投入數目」,「執行環教之領導與願景」指標中的「領導首長的 企圖心」則是政府及民間組織子計畫評比都列為重要的項目。 (2) 過程--組織運作層面的「工作計畫」、「資源整合」;教育訓練層 面的「參與進修」、「環保培訓」、「訓練課程」;教材與媒體層面 的「教材與媒體之發展」、「教材與媒體資源之應用」、「教材與媒 體之特色」等指標是政府及民間組織子計畫在過程部分中公認具 有影響力的指標,其中「工作計畫」、「資源整合」二項指標在兩 子計畫中均列為重要。而「工作計畫」指標中的「各種環境議題 之管理計畫書」、「資源整合」指標中的「政府與民間團體資源之分 工與整合」。

(21)

(3) 輸出--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衡量環教指標輸出成果的方式不 同,因此雖然均重視環境素養提升結果,但對象有所不同。且政 府部門較重視民眾、學校及民間組織的具體環境教育成效,而民 間組織則較重視組織內部的績效。 3. 五項子計畫的共同點 比較五項子計畫的指標評比資料可以發現,輸入部分的「經費資源」、 「人力資源」、「物力資源」,過程部分的「工作計畫」、「系統改造」、 「參與進修」、「教學資源與媒體」,以及輸出部分的「環境素養」,為 學校系統、政府部門、民間組織進行環境教育成效評量時,公認具有 影響力的指標。

(22)

表二:政府與民間組織環教指標比較表 指標 層面 指標 政 府 民 間 組 織 指標細目 政 府 民 間 組 織 1.環教科系畢業比率 ˇ ○ 2.參與環保活動比率 ˇ ○ 3.參與研習進修或取得證照的比率 ˇ ◎ ˇ ◎ 1. 背 景 環教業務 執行人員背景 ˇ ○ ˇ ◎ 4.參與環境社團比率 ˇ ◎ 1.籌募及政府經費比率 ˇ ◎ 2.環教經費支出比 ˇ ◎ ˇ ◎ 經費資源 ˇ ◎ ˇ ◎ 3.環教經費成長率 ˇ ◎ 1.環教專職行政人員人數比 ˇ ◎ ˇ ◎ 2.行政人員支持度 (積極參與環教的理事或董事比率) ˇ ◎ 3.環教臨時(兼職)行政人員投入數目 ˇ ○ ˇ ○ 4.環教志工投入數目 ˇ ◎ ˇ ◎ 人力資源 ˇ ◎ ˇ ◎ 5.組織內參與環教業務的顧問比率 ˇ ○ 1.組織既有環教基地數及其面積 ˇ ○ 2.環教設施學員承載量 ˇ ○ 3.新增環教場地設施 ˇ ◎ 4.環教相關圖書設備數目 ˇ ○ 5.組織自行出版環教圖書累計數 ˇ ○ 物力資源 ˇ ○ ˇ ○ 6.組織線上環教網站或資料庫 ˇ ○ 1.民間團體投入環教之經費成長率 ˇ ◎ 輸 入 2. 資 源 社會資源 ˇ ◎ 2.民間團體投入環教之人力成長率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23)

指標 層面 指標 政府 民間 組織 指標細目 政 府 民間 組織 1.設置環教專責單位數目 ˇ ◎ 行政組織 ˇ ◎ ˇ ◎ 2.環教部門在組織結構中的比重 ˇ ○ 1.領導首長的企圖心 ˇ ◎ ˇ ◎ 2.委員會的企圖心 ˇ ◎ 3.企劃層級的能力 ˇ ◎ 執行環教之 領導與願景 ˇ ◎ ˇ ◎ 4.環教政策的優先性 ˇ ◎ 1.環教哲學基礎 ˇ ◎ 組織理念 ˇ ◎ 2.環教任務的優先性 ˇ ◎ 1.組織決策模式 ˇ ◎ 2.組織民主程度 ˇ ○ 輸 入 3. 行 政 政 策 組織決策 模式 ˇ ○ 3.組織的創新度 ˇ ◎ 1.訂定環教相關法令 ˇ ◎ 2.研(草)擬環教相關政策措施 ˇ ◎ ˇ ○ 3.各種環境議題之管理計畫書 ˇ ◎ ˇ ◎ 4.環教政策遊說 ˇ ○ 5.執行環教募款 ˇ ◎ 6.執行學校環境服務學習計畫 ˇ ○ 工作計畫 ˇ ◎ ˇ ◎ 7.執行環境傳播與公關計畫 ˇ ◎ 1.與國內外環教相關組織經驗交流互動 ˇ ○ 2.與其他單位進行跨組織(跨部會)合作 ˇ ◎ 3.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源之分工與整合 ˇ ◎ 4.政府與民間團體資源之分工與整合 ˇ ◎ ˇ ◎ 過 程 4. 組 織 運 作 資源整合 ˇ ◎ ˇ ◎ 5.組織與企業或社區資源的分工整合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24)

指標 層面 指標 政府 民間 組織 指標細目 政 府 民間 組織 參與進修 ˇ ○ ˇ ○ 1.專職人員參與環教研習人次及時 數 ˇ ○ ˇ ○ 1.自行辦理環教進修活動次數、時 數 ˇ ◎ ˇ ○ 環保培訓 ˇ ◎ ˇ ○ 2.新志工招募人數與受訓時數 ˇ ○ 1.教育訓練形式 (環教相關訓練課程之課程型態) ˇ ○ ˇ ○ 2.課程評量方式多元化(課程評量 的彈性與效度) ˇ ○ 3.環教相關訓練課程之課程目標 (1) 環教資源調查與規劃之課 程 (2) 組織募款之課程 (3) 組織行銷溝通之課程 ˇ ◎ ˇ ○ 5. 教 育 訓 練 訓練課程 ˇ ◎ ˇ ○ 4.組織志工招募培訓 ˇ ○ 1.環教輔助教學閱讀資料 ˇ ◎ 2.環教教學模組和學習單 ˇ ◎ ˇ ○ 3.環教網路資源 ˇ ◎ ˇ ○ 發展環教 教材與媒體 ˇ ◎ ˇ ○ 4.環教多媒體光碟 ˇ ◎ ˇ ○ 1.教學資源運用情形 ˇ ○ ˇ ○ 教材媒體 資源應用 ˇ ◎ ˇ ○ 2.教材及媒體資源運用成效 ˇ ◎ ˇ ○ 1.教材與媒體內容涵蓋環教目標 ˇ ○ ˇ ○ 6. 教 材 與 媒 體 教材與媒體之 特色 ˇ ◎ ˇ ○ 2.教材與媒體內容題材合適使用 ˇ ? ˇ ○ 媒體宣導 ˇ ○ 1.採用平面或電子媒體傳播次數 ˇ ○ 7. 宣 導 策 略 活動宣導 ˇ ○ 1.辦理環教宣導活動的次數與經費 ˇ ○ 環教研究 計畫 ˇ ◎ 1.委託辦理環教研究計畫 ˇ ◎ 過 程 8. 研究與 國際 合作 環教國際 合作 ˇ ○ 1.委託辦理環教國際合作計畫 ˇ ○

(25)

指標 層面 指標 政府 民間 組織 指標細目 政 府 民 間 組 織 工作績效 考核 ˇ ◎ 1.辦理環教執行績效考核 ˇ ○ 9. 考 核 與 獎 勵 獎助 ˇ ◎ 1.獎助地區政府、民間團體、社區、個人隻 數量及金額 ˇ ◎ 法律遊說 ˇ ◎ 1.組織在環教法律上的遊說行動 ˇ ◎ 參與決策 ˇ ◎ 1.參與政府決策的機會與影響力 ˇ ◎ 議題倡導 ˇ ◎ 1.組織訴求的環境議題 ˇ ◎ 公私協力 ˇ ○ 1.組織參與公私協力計畫的策略 ˇ ○ 過 程 10. 行 動 策 略 認養環境 ˇ ○ 1.組織認養環保行動計畫 ˇ ○ 學生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民眾環境 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組織專職人員 的環境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組織志工的 環境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11. 環 境 素 養 被服務者的 環境素養 ˇ ○ 1.包括環境覺知、知識、態度、價值觀、技 能、行動 ˇ ○ 民眾環境 行動 ˇ ◎ 1.民眾自願發起和響應環保活動 ˇ ◎ 學校推動 環境教育 ˇ ◎ 1.環保學校的執行成效 ˇ ◎ 1.環保團體推動環教活動 ˇ ◎ 輸 出 12. 具 體 環 境 教 育 結 果 民間組織推動 環境教育 ˇ ◎ 2.環保團體推動環教活動的成效 ˇ ◎ 符號說明:ˇ=有出現,◎=主要指標,○=次要指標

(26)

指標 層面 指標 政 府 民間 組織 指標細目 政 府 民間 組織 新會員數 ˇ 1.新會員數 ˇ 營業額 ˇ ◎ 1.營業額 ˇ ◎ 志工資源動員 ˇ ○ 1.志工資源動員總時數 ˇ ○ 1.結交夥伴計畫數 ˇ ○ 結交夥伴 ˇ ○ 2.結交夥伴的經費成長率 ˇ ○ 教育基地 ˇ ○ 1.教育基地數 ˇ ○ 1.環教服務節目類別 ˇ ◎ 2.環教服務節目內容 ˇ ◎ 服務節目 內容 ˇ ◎ 3.組織環教服務總人數 ˇ ○ 1.組織環教媒體銷售的暢銷度 ˇ ○ 環教媒體 銷售 ˇ ○ 2.組織環教媒體購買人數 ˇ ○ 1.政府的獎勵 ˇ ○ 獲頒獎項 ˇ ○ 2.民間環保獎勵 ˇ ○ 研究發表 ˇ ○ 1.環教論文及期刊發表數 ˇ ○ 1.行動的類別 ˇ ◎ 成功行動 影響 ˇ ◎ 2.行動的影響力 ˇ ◎ 1.組織參與環教決策的次數 ˇ ◎ 參與決策的影響度 ˇ ◎ 2.參與決策的實質影響力 ˇ ◎ 組織新聞 上報率 ˇ ○ 1.組織在地方新聞與全國版新聞曝光率 ˇ ○ 1.組織內的環教參考圖書及出版圖書數 ˇ ○ 2.線上環教網站或資料庫 ˇ ○ 輸 出 14. 組 織 績 效 組織環境 資料庫的 出版與應用 ˇ ○ 3.線上資料庫查詢人數 ˇ ○

(27)

二、環教指標資料收集可能管道 指標的資料蒐集及精確性的驗證往往是指標建構過程之中最大的挑戰,本 計畫依據資源之成本效益及管道的可近性、可行性等因素考量下,係參考張益 誠(2001)所建立的指標資料蒐集原則,擬定以下幾項管道選擇的原則,依序 為可量化的統計資料、具體可供操作、容易取得且取得成本低、.可長期穩定供 應,具有可靠性與穩定性、具體可用的評量工具等五項原則,將資料之蒐集方 式分為三大類。 (一)現有之資料收集管道:包括背景、資源、行政政策、組織、環境管理、 推廣活動、具體環境教育成果等層面的指標資料,因政府、社團組織及 校方多有政策規章或檔案等既有數據紀錄,因此取得較為容易。 (二)研究過程中發展之資料收集工具:包括教材與媒體、環境素養、研究成 果等層面的指標資料,於本計畫研究過程中有陸續發展部分問卷工具以 收集相關資料,如教師、學生、行政人員的環境素養問卷;政府各部會 環境教育業務執行人員問卷。 (三)待發展之資料收集工具:包括組織運作、教育訓練、課程教學等層面的 指標資料,以往未有相關資料的登錄或現成問卷量表等評量工具可資使 用,因此有待未來研究繼續發展。

伍、討論與建議

近三十年來,在關心環境教育的研究學者與草根性的環保團體的倡導,經由 各種管道,包括聯合國的國際領袖論壇和各個地區性的環境教育計畫的執行,促 進環境教育理念的宣揚、理論的完備與實地工作的落實,無論是正規的學校環境 教育或是非正規的社會環境教育都有顯著的成果。而我國環境教育推動亦有十多 年的時間,政府與民間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在跨世紀的時機裡,的確有必要評 估過去十多年來環境教育的執行成效,並評估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討論

本整合型研究採用 IPO 系統模式為分析架構,於兩年內發展出五套適用於 不同環境教育領域的環境教育指標系統。然仔細比較學校系統、政府部門、民間 組織公認具有影響力的指標可以發現,過程部分的「系統改造」,以及輸出部分 的「環境素養」,在五個子計畫中均劃為重要的指標,顯示環教經驗的交流及資 源的分工整合,是影響環境教育過程的重要因素,而環境教育對象的環境素養更 是評估環境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據。在本研究過程中,已發展完成相關環境素養的

(28)

若觀察學校系統中環境教育指標的分布狀況,可以發現三項子計畫公認重要 的指標主要分布於過程部分,如「團體動力」、「系統改造」、「污染防治」、「資源 管理」、「景觀規劃」、「活動規劃與參與」等指標。顯示學校環境教育特別重視環 境教育實施過程中的行政系統配合程度,週遭環境的潛移默化效果,以及教育活 動的規劃設計等情形。而在輸出部分,除學生的環境素養外,教師環境素養也是 公認重要的指標,可見教師不僅是環境教育的實施者,其本身也是學校環境教育 的對象,彼此間是環環相扣的。 在政府與民間組織方面,由重要指標的分布狀況可以發現,不論是在輸入部 分的「經費」、「人力」、「行政組織」、「執行環教之領導與願景」指標,或是過程 部分的「工作計畫」、「資源整合」指標,行政系統的運作與投入是影響環境教育 成效的關鍵因素,而領導者的影響力或許是另一項值得關注的潛在因素。

二、建議

本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建構國民小學、中學、大學、政府、與民間組織的 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列出環境教育的指標項目,提供相關單位或組織自我評估環 境教育的執行成效、發展趨勢與決策參考使用。然本研究雖根據專家意見、德懷 術等方法,將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內之各項指標區分為重要與次要兩群,但未來指 標使用者仍應視本身目的之需求及資源之限制,參酌選擇合適指標來加以應用, 而非侷限於重要指標範疇。 此外,在研究歷程中發現,指標項目的研擬與選擇,固然能點出環境教育的 重點方向,或是簡單的計算人數、經費、次數等量化的數字來評估成效,但在環 境教育的內涵、執行做法與成果的品質方面卻難以具體呈現或衡量,基於對環境 教育理論的執著與研究結果的要求,有必要更深入地針對目前所完成的環境教育 指標項目,以整合研究的方式,再就環境教學、學校經營、資源整合與環境素養 等指標進行質性內涵與評估策略的後續研究。 環境教育指標是多元的,可以與活動相關,與政策相關,與教育組織運作體 系有關,與預算支出與執行過程相關,與教育績效評估指標相關,也可以是教育 實質內涵的成就評估指標,這些都可能是本研究主題未來可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機 會。

(29)

參考文獻

王鑫(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行動策略:1998-2004。台北: 教育部。 王鑫(2000)。永續校園-學校環境教育政策的範例。論文發表於「2000 年環境教 育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承辦。 王文科等(1994)。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展指標之研究(I)--啟智教養 部分。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補助專案研究。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 高玉靜整理(2003)。我國教育指標之預測,教育與心理研究,26(1):191-197。 馬信行(1998)。國家發展指標之探索-以教育與經濟發展指標為主。國立政治大 學學報,58。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的建構與應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 出版)。 孫志麟(2000)。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 121-148。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梁明煌等(2000)。體制內教育機構與民間單位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合作會議。 教育部委託計劃。 游自達(2000)。中小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33-59。 黃政傑、翁福元、方志華、張美蓮(1998)。我國教育指標系統整合研究之規劃。 科學發展月刊,26(6)。 黃政傑等(1995)。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113)。 張子超、王鑫、高翠霞等(2000)。大專「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通識課程發表 與教學專案研究計劃,教育部補助。 張鈿富(1995)。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會委員會專題計 劃成果報告(編號:NSC 84-2413-H-0040002)。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冠政(1977)。環境教育簡介。科學教育月刊,11:4-9。 楊冠政(1995)。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25。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30)

教育」通識課程規劃與教學發展計劃,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 鄭湧涇(1994)。「科學教育指標之研究:科學學習進展指標」合作研究計劃的規 劃及推動。科學發展月刊,22(5):480-493。 鄭湧經(1991)。基礎研究新領域之推展簡介。科學教育指標之研究,科學發展 月刊,19(10):1361-1367。 鄭育萍(2000)。教育指標的定義與發展歷史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 2(1):103-126。 劉潔心、晏涵文(2000)。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及相關訊息傳播調查研究。論 文發表於「2000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承辦。 鍾任琴、王保進(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基本學力指標建構之探索。邁向二十 一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系所。 簡茂發、李琪明(2001)。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 Burstein, L.(1992). Educational Indicators. In Alkin, M. C.(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th ed.)(pp.409-18).N.Y.: Macmilla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Consortium. (1995). Environmental literacy/needs assessment project. Stevens Poi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evens Point.

Fien,John.(1999).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 :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to conservation within the WWF network. WWF-

international and WWF-US.

Fien, J.,Heck, D., Ferreira, J.(1997).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uide for Teacher Educators. UNESCO-ACEID & 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

Huckle, J.(199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In Barry Dufour (ed.) The New Social Curriculum-A guide to cross-curricular issu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Hines J., Hungerford HR, Tomera AN,(1986),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87,18(2):1-8.

Johnstone,J.N.(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Paris: UNESCO. May, T.S.,(2000). Elements of succes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practitioner ey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4-11.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1996).Report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 of 1990.

http://www.epa.gov/enviroed/pdf/report.pdf

(31)

Oakes, J.(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Porter, A.C.(1991).Creating a system of school process indicator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3,133-29.

Shavelson, R., McDomell,L., Oakes, J.,& Carey, N.(1987). Indicator systems for monitor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RAND

Corporation.

Thomas J.(2001).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sources of literacy variables。九十年度環境教育研究法學術研討會。

(32)

附錄一:專家諮詢與子計畫聯席會議之會議記錄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一次聯席會議記錄

壹、時間:2001.9.29(六)12:00 ~ 2:00 貳、地點:雲鄉園 參、出席者:晏涵文(整合部分)、張子超(政府公共部門)、 梁明煌(非政府組織)、劉潔心(高等教育)、 王順美(中等教育)、高翠霞(初等教育) 肆、列席者:朱惠芳、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討論事項 一、決定各小組進度 二、確定共同開會時間,以方便安排「教育指標」演講事宜 三、溝通討論計畫進行之疑難 柒、會議決議 一、各小組研究進度 第一年:1. 現況勘查 2. 完成第一階段結構式問卷設計 3. 初步決定指標項目 (明年 5 月底進行第一年成果彙整工作) 第二年:1. 深度訪談專家學者,篩檢指標項目 2. 修正問卷,完成第二階段施測 3. 決定環境教育指標項目 二、決定共同開會時間及「教育指標」演講時間 主講人:鄭湧涇、黃政傑、李琪明、蕭新煌等人 時 間:暫定於 10/20(六)下午 以及 11/17(六)上午 三、本次會議後,各組主持人請將小組研究計畫(第十七項以後的部分) E-mail 給其他小組主持人以供參考。 四、建立聯絡網(由嘉玉負責)

(33)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二次會議記錄

壹、時間:2001.10.20(六)2:30 ~ 3:30PM 貳、地點:衛教系會議室 參、出席者:晏涵文、張子超、梁明煌、劉潔心、王順美、高翠霞 肆、列席者: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進行事項 一、各子計畫進度報告 二、溝通討論計畫進行之疑難 三、第一次「指標建構講座」 柒、會議決議 一、本計畫涵蓋層面之廣度及指標建構之切入角度,仍需審慎思考界定。 二、本計畫所建構之指標,希望能提供現階段實施環境教育機構進行自評,以 具備實務應用價值。 三、本計畫所建構之指標,希望能具有過程評價之方向性,以發展評量表為最 終目標。 四、計畫進行步驟(本年度) 1. 環境教育內容分析 2. 現場實況勘察 3. 進行調查施測工作 五、邀請蕭新煌教授為第三場「指標建構講座」主講人,時間暫定於 11 月 24 日(六)下午 六、第三次會議訂於 11 月 3 日 9:00AM,於環教所舉行。 附錄:第一場「指標建構講座」摘要 主講人:鄭湧涇教授 摘 要:一、運用指標來引導教學方向。 二、指標三層次 ~ 1.概念層次 2.具體項目層次 3.工具性層次 三、指標建立過程 ~ 1.要建立單項指標或多項集合指標系統? 2.要優先選擇那一個項目來發展指標? 3.要發展兼具前瞻性及實用性的 framework。 4.要發展 indicator instruments。

5.要發展 large-scale assessment 或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6.要使用哪一個測驗理論?古典測驗理論或 IRT?

(IRT 實用性高,發展難度亦較高) 7.發展出來的指標是什麼樣子?

(34)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三次會議記錄

壹、時間:2001.11.17(六)9:00 ~12:00AM 貳、地點:衛教系會議室 參、出席者:晏涵文、梁明煌、張子超、劉潔心、王順美、高翠霞、邱詩揚 肆、列席者:佘尚樺、潘瓊如、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進行事項 一、各子計畫進度報告 二、溝通討論計畫進行之疑難 三、第二次「指標建構講座」 柒、會議決議 一、修正本計畫之研究架構圖。 二、各子計畫須進行現場實況觀察者,應確定觀察對象及觀察項目,執行進入 現場觀察相關事宜。 三、擬擴大建立社會關係網絡,以提升問卷之回收率。 四、第三場「指標建構講座」定於 11 月 24 日(六)2:30 PM,由蕭新煌教 授主講。 附錄:第二場「指標建構講座」摘要 一、主講人:黃政傑教授 問題討論摘要: 1. 建立指標的參考來源 (1)文獻探討(2)實務界意見 2. 研究對象配合度不佳之應對方式 (1)建立良好社會關係網路 (2)善用行政資源 (3)找到關鍵者(Key person)(4)問卷設計技巧 3. 質化與量化指標的取捨~一般為求客觀,以量化為主,但指標要能判斷 教育之品質,因此應以質化指標為輔。 二、主講人:李琪明教授 內容摘要: 1. 指標應兼具政策與學術的價值,統計數字絕不等於指標。 2. 歐美教育行政資源整合度較佳,指標建構成果值得取法。 3. 建構教育指標的研究方法 (1) 文獻分析(2)專家諮詢座談(3)小組研討(4)德懷術 (5)移地研究 (6)分區座談 (7)小規模資料蒐集 4. 研究過程中,應注意各子計畫間的協調溝通工作。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四次會議記錄

(35)

壹、時間:2001.11.24(六)14:30 ~16:00PM 貳、地點:衛教系會議室 參、出席者:晏涵文、梁明煌、張子超、劉潔心、王順美、高翠霞 肆、列席者:潘尚峰、佘尚樺、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進行事項 一、各子計畫進度報告 二、溝通討論計畫進行之疑難 三、第三次「指標建構講座」 柒、會議決議 一、加強各子計畫間的聯繫統整。 二、整合三次指標建構講座之內容,進行整理紀錄。 附錄:第三場「指標建構講座」摘要 主講人:蕭新煌教授 內容摘要: 一、指標建構原則 1. 指標應能發掘問題,作為制定政策的參考。 2. 建構指標不能只呈現量化指標,應涵括可測度的主觀指標,如態度、意識。 3. 除全國性指標外,仍需建構地區性指標,以窺現象全貌。 4. 透過指標收集而來的資料應由學術界進行詮釋。 5. 建構指標之後,應作長期的資料收集,方能看出有意義的趨勢。 二、對建構環境教育指標的建議 1. 根據 1983 年開始進行的環境意識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的公害敏感度極高, 但生態意識相對提升較緩慢,可作為建構環境教育指標時的參考。 2. 民間團體是推動社會變遷的主力之一,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亦如是,值得 重視。 討論摘要: 一、建構「環境教育指標」的願景 1. 民眾能獲得充分的環境資訊 2. 提升民眾的環境問題感 3. 提升民眾經營空間 的能力 4.建立土地、河川的認同感 5. 建立環境倫理 二、環境教育指標建構的政府部分,有何可著眼之處? 一般較偏重 input 層面,如政府部門組織建制、環境教育投資及環境教育人 才培育等,但不可忽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差距。 三、環境教育指標建構的民間團體部份,有何可著眼之處? 1. 調查目前環境團體數目 2. 檢視各團體執行的計畫 3. 檢視其計畫活動 的焦點在於抗爭或是教育 4. 檢視其計劃活動對社會及教育的影響力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五次會議記錄

(36)

壹、時間:2001.12.22(六)9:00 ~11:00AM 貳、地點:衛教系會議室 參、出席者:晏涵文、梁明煌、張子超、劉潔心、王順美、高翠霞 肆、列席者:潘瓊如、李恆華、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進行事項 一、各子計畫進度報告 二、溝通討論計畫進行之疑難 三、第四次「指標建構講座」 柒、會議決議 五、各子計畫進入現場勘查者按照進度進行相關事宜。 六、目前資料收集階段,專家學者訪談部分宜擴大至各相關領域,如環境管 理、環境科學及環境工程等,使本研究更加周延完整。建議可透過教育部 環保小組,發函邀請各領域相關學者參加專家訪談會議。 七、預備進行初步環境教育指標相關資料歸併工作。 八、下次會議時間~2002 年 1 月 19 日(六),上午 9:30~12:00,於衛教系會 議室(誠大樓 6 樓)召開。將進行本研究計畫內部整合工 作,請各子計畫主持人攜帶相關資料與會。 附錄:第四場「指標建構講座」摘要 主講人:葉欣誠教授 內容摘要:一、指標基本層次 1. 個別指標項目。 2. 指標群。 3. 單元或綜合指數。 二、永續發展指標(ESI)架構階段 1. 第一階段~ 確定指標對象及測量工具、建立候選指標及其資料 收集管道清單、進行可操作指標的過濾。 2. 第二階段~ 進行指標歸納與簡化工作。 3. 第三階段~ 進行指標意義之詮釋,並說明其應用方式。 討論摘要:一、「環境教育指標」範圍定義決策過程 指標本身即為管理之過程,因此環境資源之管理亦應納入環教指 標範疇,但收集資料時,應將各相關領域意見納入考量,以擴大 研究之代表性。至於最後環教指標之核心概念及詮釋,由研究小 組成員決議,並為之負責。 二、對於將相關資料陳述句轉化為「指標」的建議 將專家訪談內容以逐字稿方式紀錄,進行內容分析,作成精要報 告。整理其中共同點及衝突點之重要概念,召開研究小組會議進 行討論,使發散之資料能收縮為精簡之指標。 三、對本研究發展方向之建議 因環境教育指標建構相關參考文獻缺乏,政府部門在該領域之資

(37)

料收集亦較為不足,若此研究成果可提出重要且具體之指標項 目,建議政府部門未來進行相關資料收集,即為十分重要之貢 獻。此外,各階段學校教育之學生、社會大眾及政府官員環境素 養的 gap 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而社會價值觀的整體氣氛對環境 教育成效有相當影響,亦應列入指標建構考量範圍。 註:附上葉欣誠老師「永續發展指標概說」之 powerpoint 檔案,提供各子計畫主 持人參考。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六次會議記錄

壹、時間:2002.01.19(六)9:30 ~ 12:00AM 貳、地點:衛教系會議室 參、出席者:晏涵文、梁明煌、張子超、劉潔心、王順美、高翠霞、葉欣誠 肆、列席者:佘尚樺、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討論事項 一、各子計畫進度報告 二、各子計畫研究範圍界定 三、各子計畫之研究架構 四、「環境教育」操作型定義初步討論 柒、子計畫進度報告 一、 民間團體部份: 1. 收集社會發展指標、企業績效管理指標、非營利組織管理、國內第三 部門績效指標論文、永續發展指標等相關文獻。 2. 以計畫及組織績效評量觀點,列舉包括組織結構、資產、服務、人力、 能力與績效等指標。 3. 針對本年度接受教育部環保小組計畫補助之十餘個民間組織進行網 路資料收集,安排初步訪談,瞭解各組織的推動現況,及哪些指標是 有資料可以取得的。 4. 已取得社教司提供全國各地區的最新資料,會進一步篩選出問卷的寄 發對象。 5. 問卷設計方向將強調受訪者對發展評鑑指標的反應,對初步列舉評鑑 指標的恰當性及瞭解該組織慣常儲存哪些資料的評價。問卷內容預計 在寒假中完成。

(38)

1. 目前仍在廣蒐資料階段,以北、中、南、東、離島五區小學進行每行 政區縣市一至五校實地訪查(採分層隨機抽樣)。 2. 目前已完成半結構式問卷,訪談前提供學校參考(1/14 於興華國小進 行試用)。 3. 元月底前預定完成北區二十個小學訪探。 捌、會議決議 一、初步決定各子計畫之研究架構,以 IPO(Input-Process-Outcome)分析架 構為藍本,並因應子計畫之個別需求進行細部調整,於下次會議提出。 二、各子計畫收集「環境教育」與「環境素養」相關定義,由整合子計畫彙整, 並於下次會議進行討論與界定。 相關討論:1.不可窄化環境教育之意涵 2.各國「環境教育」的 program 導向 3.本「環教指標」為誰而作 4.「過程」之相關指標量化的可能性 5.「環教指標」應內在診斷與目標管理並重 三、以保留各子計畫之內部完整性為前提,進一步思考以學校內學生為對象, 作為各子計畫未來統整方向之可能性。 四、未來應共同思考 IPO 分析架構內相關變項之細部內容。 五、李琪明教授(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子計畫協同主持人)對於計畫內部協調會 議進行之經驗分享,可提供本計畫建構內部溝通模式參考。 六、未來內部聯席會議宜訂定明確討論主題,並將溝通格式化。建議準備白板 等相關設備,以提升會議內容之溝通與呈現效果。 七、保持各子計畫間研究成果之流通。 玖、第七次聯席會議通知 一、2002 年 1 月 31 日(四),上午 9:00~12:00,於衛教系會議室召開。 二、預定討論事項(1)「環境教育」定義 (2)「環境素養」定義 (3)各子計畫之研究架構 三、子計畫回傳資料(1)「環境教育」與「環境素養」相關定義之文獻資料 (2)以 IPO 為藍本之子計畫研究架構圖 (3)其他建議於會議中討論之相關資料 請各子計畫主持人於 1 月 28 日(一)以前,將上述資料回傳至整合子計畫, 以便利彙整工作之進行,謝謝。

(39)

「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第七次會議記錄

壹、時間:2002.02.18(一)9:00 ~ 12:00AM 貳、地點:衛教系會議室 參、出席者:晏涵文、梁明煌、張子超、劉潔心、王順美、高翠霞 肆、列席者:鐘頤時、馮嘉玉 伍、紀錄:馮嘉玉 陸、預定討論事項 一、各子計畫進度報告 二、「環境教育」名詞定義 三、「環境素養」名詞定義 四、各子計畫研究架構討論 五、研究進行疑難討論 柒、子計畫進度報告 三、 政府部分: 1. 進行研究架構修正工作,並列出變項細目清單。 2. 著手進行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但因研究對象之特性,將不進行 survey。 3. 在評量政府部分子計畫的 output 部分,需要學校部分與 NGO 的配合。 四、 民間組織部分: 1. 進行社區層級民間組織的訪談工作,普遍反映問卷項目太多,而經費 來源的資料取得不易。 2. 在環境教育團體的界定上碰到困難。 3. 開學後將開始收集指標或相關主題的問卷 sample。

(40)

五、 大學部份: 1. 收集國內外指標建構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完成初步的指 標項目清單。 2. 由教授推薦、學生推薦、社團表現、獲頒環保有功獎項等訊息來源, 經組內多次討論,並篩選評比後,完成北、中、南、東四區,推動環 境教育成效優良之大專院校參訪名單。 3. 進行專家深度訪談,並由初步的指標項目清單中,篩選合適題組,編 製現場勘察問卷初稿。分為「學生」(著重 output 部分)、「行政人員」 (著重 input 部分)、「教師」(著重 process 部分)之三類問卷。 4. 以電訪、E-mail 問卷、親自拜訪等方式,收集各校在環境教育中的 Key person(如:行政人員、教師、學生等)對此份現場勘察問卷的 意見資料,以做為問卷修繕之依據,並持續收集環教相關論文之問卷 量表資料。 5. 開始進行發展指標描述工作,遭遇瓶頸。 六、 中學部分: 1. 2001 年 11 月,完成學校環境教育四個面向的自評表。 2. 2002 年 1 月,完成環境教育理論、指標的文獻探討,以及以學校為本 位的環境教育指標架構圖。 3. 2002 年 2 月,修正指標架構圖,並調整自評表。 4. 預定 2002 年 3 月,與環教所畢業生連繫,試用新的自評表並調整。 七、 小學部分: 1. 已收回 20 餘所學校的開放式問卷,根據調查結果完成結構式問卷。 捌、子計畫研究架構相關討論 一、進行指標建構應考量其階層: 1. 以全體國民為對象,進行普查,需要工具。 2. 以特定學習者為對象。 3. 以學校、政府或特定團體為對象,評估組織績效。 4. 以課程或活動為對象,評估其辦理績效。 5. 以政府投資為對象,評估其投資效用何在。 二、考量環境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的聯結,提議調整研究範圍。中學部分子計 劃進行國小至國中全校性的探討,而小學部分子計畫則著眼於一至九年級 的課程,以環境素養為主。 討論 1:環境素養包含知識、情意、技能等部分,是具有發展性的,應考 量其年齡或階段的區別。 討論 2:從政府角度看來,民眾環境素養的進步與否是評量投資成效的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maintain a management system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our activities, to adopt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Our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enhance our staff’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environmental

有關學生參與全方位學習活動的安全事宜,學校須參考教育局相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

因此若將效率應用在教育機構方面,陳云愷【 45】認為教育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目前國內並無完整之建築避難演練模式可供建築、消防從業人員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