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專業成長的饗宴?是負擔?還是口號? / 5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專業成長的饗宴?是負擔?還是口號? / 52"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4),頁 52-55

自由評論 第 52 頁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專業成長的饗宴?是負擔?還

是口號?

連安青 國立東華大學附小教師/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博士生 教育部自98 學年度起,藉「精進 教學計畫」以及「辦理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計畫」,大力推動「教師專業學習 社群」的實務運作。期望透過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協助達成教師專業發展的 目標(林瑞昌,2006;教育部,2006; 教育部,2009;連安青,2011)。在教 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支持下, 101 學年度共有 835 個國民中小學教師 專業學習社群通過審查,獲得經費補 助(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站資料)。加 以近年來,佐滕學倡導的學習共同體 概念,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共通之 處,在教育機關的大力推動下,此概 念受到更多的關注,也益形重要。如 何落實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實施,而 非如同許多研究指稱的,過往的許多 教育潮流,雖推動當時也轟轟烈烈, 但 熱 潮 之 後 , 一 切 歸 於 平 靜 呢 ? (Lashway, 1998;DuFour, 2007)。 仔細審視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這 麼 多 年 以 來 , 雖 獲 得 多 數 教 師 認 同,但在實施上,卻有許多未盡滿意 之處。許多社群的申請是由學校行政 主管撰寫計畫,並未完全兼顧教師需 求與想法,雖然獲得經費補助,但這 種由上而下的組成模式在推動上有所 困難。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教師一 向是較封閉的,在自己的教室王國裡 單打獨鬥的為教學成效努力不懈;較 少走出教師大門和同儕互相討論教學 或共同設計課程。雖然九年一貫課程 實 施 後 , 強 調 各 校 要 組 成 教 學 研 究 會,看似能鼓勵教師協同學習,共享 教學成果。但是,蔡進雄(2007)在 「國民中學教師教學領導之建構與發 展──以學習領域召集人為例」的研究 中發現,有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學習 領域召集人「沒有必要」進行教學領 導,其原因可歸納為「教師專業自主 性高」、「召集人時間不夠、知能不 足」、「召集人每年輪流擔任」。鍾靜 (2010)在「學校層級數學教學領導 者 培 育 與 專 業 學 習 社 群 經 營 」 研 究 中,也有類似的發現,指出「學習領 域小組大多以完成學校交付任務為目 標」、「教師把學習領域小組定位成學 校行政的幫手」、「數學學習領域小組 的對話僅能引發淺層數學知能成長, 缺乏深入的專業成長」、「召集人的產 生方式,以輪流或推選為主,任期多 為一學年」等問題。由此看來,社群 要能健全運作並非輕而易舉之事。那 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要怎樣經營才 能 真 正 為 教 師 帶 來 如 同 理 想 般 的 效 益,成為專業成長的饗宴?而不致淪 落為了應付上級交辦的壓力而形成一 種負擔?甚或流為一種口號? 以下分五個面向探討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實施的可能困境及突破之道。

一、 突破隱形障礙,海闊天空

讓教師走出教室的圍牆,首先要 突破心中那道隱形障礙。老師們都非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4),頁 52-55

自由評論 第 53 頁 常樂意成長,也有心分享。但是信任 感及安全感尚未建立之前,很難跨出 這第一步。以筆者學校為例。學校的 國數社群已經運作將近 5 年。在剛開 始的階段,老師們總是聆聽召集人的 分享多,提出自己的想法少。過了將 近半年才開始有了轉變。訪談社群教 師,他們表示剛開始很擔心自己提出 的看法不成熟被別人笑。後來當別人 提出疑問,提供自己的經驗分享後, 才發現很有成就感,原來我自己也有 能力幫助別人;有一位新進老師說:「我 在社群中感覺到互相信任,如果沒有 這樣的氛圍或互動模式。我想不管我 在哪個社群,要我談教學或和家長的 問題,我都不敢講。」所以,我認為 學校營造一種溫馨互信的氛圍是件重 要的事,在具有安全感的情境下,共 同探究、共同分享實務經驗的理想才 能真正落實。當然,我們的教育環境 一 向 不 習 慣 分 享 , 要 把 分 享 當 作 習 慣,絕非一蹴可幾,需要時間等待。 因此,不要因為短期運作未達目標就 放棄,學校行政主管要不斷為老師打 氣 加 油 , 不 要 只 求 形 式 化 的 文 件 資 料。成功永遠屬於堅持理想者。

二、 領頭羊站出來,社群壯起來

召集人難覓恐怕是有心成立社群 學校的核心問題。社群召集人應具備 的 知 能 分 為 專 業 知 識 、 人 際 領 導 能 力、事務安排能力等三個向度(鍾靜, 2010)。除此之外,要具備這些能力的 老師站出來真是非常困難:難在老師有 一種不敢出頭的文化。大家都是平行 的同儕,誰能主動站出來當教師領導 者?好多老師因此怯步。其次,教師 專業能力的養成,除了求學階段,就 是在職進修階段了。但是在職進修除 了學位進修外,學校安排的進修活動 通常是全校性的,或者必須配合政策 研習,很難兼顧個殊需求,也無法長 期、有系統的學習精進。更重要的是, 即使教師具有專業知識能力,但要轉 化 成 帶 領 社 群 的 能 量 , 是 需 要 學 習 的。所以,如何鼓勵有能力的老師站 出來擔任召集人,以專業知識及人際 領導能力帶領教師形成一種學習共同 體,一起分享教學實務,更形成一種 教師教學知識的建構,完整教師在職 進修的專業成長藍圖,是實施社群時 必須面對的問題。 召集人很重要,但是一個社群若 僅靠一人支撐絕對不足。在起始階段 有一位孚眾望者站出來領導、衝刺, 社群才能成形。穩定運作後,若要長 期經營,還是得達到每位教師都是教 師領導者的境界。

三、 專業資源何處覓

在社群中,雖然可以透過專業對 話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但也需要有專 業資源的引入。目前教育部有補助社 群經費可以聘請專家、或購買書以補 充這方面的不足。但是,筆者認為這 絕非長久之計,教育部亦不可能永遠 補助經費。社群若要變成一種常態, 教師必須尋找長期專家資源。我認為 教師實務經驗是一種最直接、最基礎 的專家資源。每位教師在教學現場中 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學與信念,加以教 學實務的輔佐,在分享對話中,又可 相互激盪出更多火花,創造更多教學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4),頁 52-55

自由評論 第 54 頁 新知識。若能與大學合作,一起攜手 形 成 共 同 體 長 期 相 互 支 援 , 亦 是 良 方。此外,隨手可得又豐富的網路資 源是可善用的,以筆者所在的國數社 群 為 例 , 為 了 增 進 教 師 數 學 教 學 知 識,採用國家教育研究院建置的「國 民中小學數學教師成長網」 為主要資 源,網站上提供大量的教學實務與理 論。透過觀賞網站資料,再經由社群 中帶領教師提出議題與討論,引發教 師 分 享 相 關 教 學 經 驗 , 實 施 幾 年 下 來,大家都覺得收穫豐碩。網站上可 搜尋到大量的教學資源,這是社群可 以好好運用的,但要切記,資源的使 用如果只是觀看,沒有深入討論或連 結己身經驗,效果將大打折扣,而且 一 口 氣 看 完 影 片 而 沒 有 任 何 停 頓 討 論,很容易讓人疲乏也達不到最佳效 果,這是社群領導者必須特別注意的 地方。

四、 實用價值是教師參與社群的

推手

怎樣吸引教師願意持續參與社群 呢?我聽到很多教師反映,在社群中 學到的東西真的可以回去就直接用在 教學中,會讓自己很期待下一次的社 群活動。的確,實用的內容讓教師可 以 立 即 使 用 , 是 教 師 參 與 社 群 的 推 手 。 社 群 提 供 一 些 教 學 上 可 行 的 做 法,也許剛開始老師模仿式的運用在 自己的教學中,獲得成效後產生自信 心,進一步發展出自己的教學課程。 但我覺得社群提供實務以供學習運用 是起始階段,最後仍應讓教師能主動 分享或探索新的途徑,讓每位教師自 己都是知識的產出者,相信這樣會更 有價值,也更能長久經營。

五、 創造社群時間、創造效益

時間永遠是最大的問題。何時社 群成員聚會?想找到共同的時間在現 今的教育環境中並不容易。因為學校 經常在週三時間安排上級教育行政主 關機關指定的研習內容後,所剩下的 空檔已寥寥無幾,再加上必須花時間 配合進行政令,老師們能有的時間就 更 不 足 。 以 筆 者 所 在 的 東 華 附 小 為 例,每年排出至少12 次週三進修時間 為社群專屬活動時間,讓社群至少每 月聚會一次,這樣安排已是不易。但 這樣的次數與國外相比,又顯然是少 的。筆者曾在民國99 年隨教育部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參訪團至美國波士頓參 訪,參訪的三所學校都長期經營教師 專業學習社群:昆士中學每週一天下午 學生提早放學,是教師學習社群的專 屬時間,而且還會每月舉辦一次全校 教 師 的 會 議 , 一 起 商 討 有 關 教 學 事 宜。Bradley Elementary School 則是把 每天開始上課前的一段時間當作社群

時間(該校學生上課時間是9:20 a.m. -

3:20 p.m.),老師們可以共同備課、分

享教學。Malden Salemwood Elementary

School 則是透過排課讓同年級教師有 共同空堂,可以一起進行社群活動。 在我參訪的學校,社群已經是一種例 行的教師活動,不過,他們並非每次 聚會的時間長達一、二小時,有時僅 是短短的20 分鐘或一節課。重點應該 是 在 經 常 的 聚 會 討 論 帶 來 即 時 的 效 益。相對於這些學校,我們可知,在 臺 灣 要 能 找 出 這 麼 多 的 時 間 共 同 討 論,真的還有努力空間。我認為有密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4),頁 52-55

自由評論 第 55 頁 集的共同討論與分享,更能解決教學 當 下 的 問 題 , 並 精 緻 即 將 進 行 的 教 學。所以,時間的創造是社群能否成 功推行,創造效益的關鍵。 總而言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 為教師帶來的益處無庸置疑。但要怎 樣發揮其功效則在落實與否,期望教 育主關機關能長期的重視與耕耘,別 像先前許多教育政策般,熱潮過後迅 速消失;此外,如何營造校園信任、 溫暖的氛圍是校長必須多加著力的; 如何創造時間、培育及找尋適切的社 群召集人,並善用專家資源…等,這 些問題若解決,相信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能真正成為教師在職進修的最佳利 器。不要讓他變成一種負擔、更不要 是一種口號;齊心努力讓他成為教師 專業成長的最佳饗宴吧! 參考文獻 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 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熱情 卓越新典範,67-76。台北: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  連安青(2011)。經營數學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以國立東華大學附小國數 社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1,49-60。 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宣傳手冊。臺北:教育部。 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手冊。 台北市:教育部。  蔡進雄(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 領導之建構與發展──以學習領域召 集 人 為 例 。學 校 行 政 雙 月 刊 , 52, 20-43。  鍾靜(2010)。學校層級數學教學 領導者培育與專業學習社群經營。教 育研究月刊,190,5-16。  DuFour, R. (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 Bandwagon, an Idea Worth Considering, or Our Best Hope for High Levels of Learning?

Middle School Journal, 39 (1), 4-8.

 Lashway, L. (1998). Creat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Retrieved

October 12, 2012, from ERIC on-line database (ED 42089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附 附件二 件二 件二 件二、 、 、教師專業成長 、 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海外研習營 教師專業成長 海外研習營 海外研習營 海外研習營)相關證明文件 相關證明文件

當時的我,因為行政業務之故,進行相關規畫與申請,在校內辦理相關 的研習、認證及專業社群、教輔任務等。 97

預期 效益 (*紅字 為檢核 工具). 1-1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協助老師確認優先

 教師評鑑TE (Teacher Evaluation) / 專業成長PG (Professional Growth).. 

The results contain the conditions of a perfect conversion, the best strategy for converting 2D into prisms or pyramids under the best or worth circumstance, and a strategy

These include new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frameworks, a rang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autonomy for schools to select and manage staff, flexibility in the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