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林燿德詩作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林燿德詩作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李癸雲老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林燿德詩作研究》.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趙佳筠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v.

(2) 摘要. 摘. 要. 本篇論文以林燿德的詩作為研究核心,透過詩作主題和藝術技巧的研究分 析,試圖重現林燿德的創作面貌,及其在文學上的價值與地位。第一章是緒論, 先提出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梳理現有之研究文獻,再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向, 最後提出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林燿德創作的背景」,主要是梳理林燿德的創作背景,先從林燿德 的高中時期開始,這時神州詩社與三三集團對他的影響最大,之後神州解散,三 三停刊,詩人也來到大學,這時他仍大放異彩,囊括數項大小獎項,又擔任輔大 新聞主筆可,謂光芒四射。但詩人並非一帆風順,當他想要正式踏入詩壇時,卻 遭遇重重阻礙,因為三大詩社主導了詩壇,林燿德卻不受前行詩人賞識,凝滯住. 治 政 大 刊載其詩作後,他才算正式登上詩壇,展露鋒芒。筆者接著探究現代主義與後現 立 代主義對他的影響,他又是如何運用這些思想主義來達到他的目的。藉由梳理詩. 他的腳步,激起他瓦解權力架構,推動世代交替的強烈意圖。直到《草根》大量. ‧ 國. 學. 人的創作背景,自然呈現其創作歷程對詩作的影響。. 第三章「林燿德詩作的主題」 ,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外在世界」與「內在世. ‧. 界」 。在「外在世界」中又分為五個部分:歷史文化的循環、戰爭與政治的批判、 都市生活的描寫、資訊科技的省思、宇宙星球的隱喻;「內在世界」則分為三個. y. Nat. 部分:性、暴力、權力的糾葛、內心的騷動不安、對神秘學的探索。這章是本論. sit. 文的重點,透過詩作主題的研究與分析,以更深入瞭解林燿德的作品。. er. io. 第四章「林燿德詩作的藝術技巧」 ,分從「詩語實驗」 、 「開拓形式結構」 、 「配. al. v i n Ch 「配 的反諷性; 「開拓形式結構」為跨文類書寫、大量運用組詩、圖象性的突破; U i e h ngc 置時空結構」則從時間結構的伸縮、空間視角的轉換、時間空間化與空間時間化 n. 置時空結構」三方面來探討。「詩語實驗」包含後設語言、拼貼與遊戲性、解構. 三個向度來分析。藉以分析歸納詩人如何運用這些藝術技巧來達到創作目的,在 書寫不同主題時,又是否有其常用的藝術技巧。 第五章「結論」,綜論林燿德詩作的主題與藝術技巧,總結林燿德在台灣詩 壇上的價值地位與影響。. 關鍵字:林燿德、詩作、主題研究、藝術技巧. I.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 目次.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 11. 第一節. 神州詩社與三三集團.......................................................................... 11. 第二節. 三大詩社主導詩壇.............................................................................. 20. 第三節.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26. 第一節. 林燿德詩作的主題 ............................................... 44. 學. 第三章. ‧ 國. 第四節. 治 政 大 小結...................................................................................................... 42 立 外在世界.............................................................................................. 45. ‧. 一、歷史文化的循環.................................................................................. 45 二、戰爭與政治的批判.............................................................................. 52. y. Nat. 三、都市生活的描寫.................................................................................. 61. sit. 四、資訊科技的省思.................................................................................. 74. er. io. 五、宇宙星球的隱喻.................................................................................. 80. al. v i n Ch 86 一、性、暴力、權力的糾葛...................................................................... U i e h ngc 二、內心的不安騷動.................................................................................. 90. 內在世界.............................................................................................. 86. n. 第二節. 三、對神秘學的探索................................................................................ 102 第三節. 第四章 第一節. 小結.................................................................................................... 106. 林燿德詩作的藝術技巧 ..................................... 109 詩語實驗............................................................................................ 109. 一、後設語言............................................................................................ 109 二、拼貼與遊戲性.................................................................................... 113 三、解構的反諷性.................................................................................... 118. i.

(5) 林燿德詩作研究. 第二節. 開拓形式結構.................................................................................... 123. 一、跨文類書寫........................................................................................ 123 二、大量運用組詩.................................................................................... 132 三、圖象性的突破.................................................................................... 136 第三節. 配置時空結構.................................................................................... 142. 一、時間結構的伸縮................................................................................ 143 二、空間視角的轉換................................................................................ 146 三、時間空間化與空間時間化................................................................ 152 第四節. 第五章. 小結.................................................................................................... 158. 結論 ...................................................................... 160. 政 治 大. 參考書目 .............................................................................. 163 立. ‧ 國. 學. 附錄 林燿德生平年表與詩作編年 ................................. 170.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千百年來,漢樂府〈上邪〉已成為「堅貞愛情」的代名詞,而那「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的深情不悔,也讓許多人感動落淚。筆者與林燿德的第一次相遇便 是在他所寫的〈上邪注〉中,林燿德以奇異的思維,迥異常規的寫作角度,寫出 了另一個世界: 天地合 核爆同時 請容妳我完成最後的交媾 在時空被腐蝕的結構間 分歧的光與光. 立. 學. 火與火. ‧ 國. 挫折的夢與夢. 政 治 大. 壓迫在亞空間平面的 一切慾念脫. ‧. 靈與靈 落. y. Nat. 並且不甘地狩獵失蹤. n. al. er. io. 乃敢與君絕. sit. 的肉體斷層. 化為相混的灰燼. Ch. engchi. 終會停息熱度沾濡黑色的潮濕 我們的都市. i n U. v. 我們的殘稿 性器與體毛 愛與永恆 都共同滅絕 節錄. 林燿德〈上邪注〉末二段. 這樣的機緣讓筆者開始尋找他的詩集,當筆者逐步走進詩人的世界,發現這 是個遼闊多元的世界——其詩作主題豐富、風格多變、且善用各項技巧來傳達其 意涵,這便是筆者選定林燿德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原因。80 年代的新世代作家處 在劇烈改變的時代,挾著紛然的問題意識,與強烈的實驗精神,以跨文類、跨學 科、跨文化之姿震撼著半封閉狀態的文壇,在這些新世代作家中,葉石濤稱林燿. 1.

(7) 林燿德詩作研究. 德為「80 年代文學旗手」1,足見其備受矚目。林燿德是位全方位才子,他的創 作類型多元,作品數量也十分可觀,可謂是質量俱佳,他寫詩、散文、小說,評 論亦同時並進,且在短短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累積大量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對文 學發展、歷史文化具有高度自覺性,亟欲在文壇上建立新時代,他還藉由主編文 學選集,舉辦各項研討會來展現其對台灣文壇的強烈使命感。 林燿德曾說:「我從十六歲開始寫詩,就當時的創作時間、經歷及能掌握的 形式各方面來說,『詩』是比較理想,比較易於傳達個人觀念、野心的一種文學 形式。」2在其各項出版品中,和新詩有關的書籍多達十二本3,由此可知,在林 燿德的創作文類中,最能展現其企圖心的便是「詩」。他代表著新世代詩人不斷 實驗、創新的精神,讓新詩呈現出不同內容形式的多元樣貌,開拓新的出路,以 突破前行詩人所建立的典範,挑戰當時台灣詩壇上的文化霸權。他用冷靜深廣的 心觀看世界,細緻而強烈地寫下他的感受,欲成為「充滿迷惘又洋溢著希望的『愚. 治 政 大 生命中,閃亮出耀眼奪目的光芒,為新詩開拓新世界,在詩壇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立 與影響。. 人』 ,永遠面對為之、永遠接受挑戰、永遠拒絕被編號。」4在他短短三十多年的 5. ‧ 國. 學. 筆者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尚未有學者對林燿德的詩作做全面性的分析研究,探 討林燿德的詩作的期刊論文與報紙評論為數眾多,內容多針對其「現代/後現代. ‧. 主義」 、 「文學史的建構」或「都市文學」等議題進行討論,這些議題的確很重要, 研究學者也紛紛提出肯定或反對的論點來證明之,但多數仍停留在各說各話,無. y. Nat. 法論定的情況,或礙於篇幅僅能點到為止,無法深入探索。至今專門探討林燿德. sit. 詩作的著作僅有周盈秀《林耀德《銀碗盛雪》研究》6,以其首本個人詩集《銀. er. io. 碗盛雪》7為研究對象,文中雖言以《銀碗盛雪》為中心,上推至《銀碗盛雪》. al. v i n Ch 雪》之前、之後的詩作,仍屬概括性的論述而非全面性解讀林燿德的詩作,這塊 U i e h n c g 研究空缺促使筆者決定以林燿德的詩作為論文研究方向。 n. 之前現代詩創作風格,下推至《銀碗盛雪》之後現代詩創作演變,但對《銀碗盛. 1 2. 3. 4 5. 6 7. 林水福主編: 《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台北:文建會,1997 年 6 月,頁 41。 馮清: 〈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 ,收於《都市終端機》,台北: 書林,1988 年 1 月,頁 287。 林燿德的各類著作中,有七本詩集,八本小說,三本散文,七本評論集(四本和新詩有關) , 一本與詩人的訪談錄。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的》自序,台北:文鶴,1996 年 1 月,頁 2。 林燿德於 1996 年 1 月 8 日過世,隔年 1 月 25 日起,連續三天,文建會與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共 同舉辦〈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研討會〉 。2001 年楊宗翰與鄭明娳等人,合作編纂《林燿德 佚文選》 ,共五冊,主要收錄林燿德為集結成冊的詩文、評論,企圖重燃學者對林燿德的重視。 這些現象可資證明林燿德對文壇的影響及其地位。 周盈秀:《林耀德《銀碗盛雪》研究》 ,嘉義: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年。 在出版《銀碗盛雪》之前,林燿德與其他四位詩人合出一本《日出金色》詩合集,台北:文鏡, 1986 年 12 月。 2.

(8) 摘要. 本論文以研究林燿德的詩作為主要範圍,但筆者認為在研究詩人詩作之前, 必須先認識詩人,明白詩人創作的心路歷程,瞭解其創作背景,在探究詩作時才 能與詩人心有靈犀。因此,筆者將先梳理林燿德創作的背景,從其年輕時接觸過 的詩社,所浸淫的時代氛圍,吸收習得的各種思想主義,在在都形塑了詩人的創 作,進而研讀分析其詩作的主題意識與寫作技巧,唯有如此才能對詩人「豁然貫 通」。.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現有研究林燿德詩作的文獻以單篇期刊和報紙評論為多,學位論文較少;論 述內容則多從詩作中的「現代/後現代思想」和「都市文學」來分析探討,較少. 治 政 大 是林燿德究竟是「現代主義」詩人,還是「後現代主義」詩人?筆者在此先爬梳 立 在這些期刊評論中,眾家論者究竟如何看待林燿德?. 分析詩作本身,或僅探討單一詩作的主題內涵或藝術技巧,其中最被廣泛探討的. ‧ 國. 學. 在〈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的後現代論述〉8一文中,王浩 威認定林燿德是「現代主義詩人」,他認為林燿德不斷在篡改身世,將自己從現. ‧. 代轉移到後現代,王浩威認為林燿德的創作、評論、編選集都是在建構,而非解. Nat. 翻案意味,試圖推翻林燿德為「後現代旗手」的評價。. y. 構,認為他只是換了一張後現代的面皮,實質內涵仍是現代主義。此一論點頗有. sit. 劉紀蕙認為王浩威在資料整理解讀上有所漏失誤判,又未援引林燿德的詩作. er. io. 與評論證之,缺乏實際論證,流於個人的主觀闡述。她更正了王浩威的部份失誤,. al. v i n Ch 與前行代作家分割,進行文學史的尋根之旅。劉紀蕙認為林燿德的 「後現代計畫」 U i e h ngc 是要鬆動掌控台灣詩壇數十年的三大詩派的體制,他認為三大大詩派從革命志士 n. 她認為林燿德雖在現代與後現代中擺盪,但詩人是有後現代計畫——林燿德試圖. 一躍為暴君,以權力結構對詩壇造成隱性的桎梏,而他配合羅青使用「後現代」, 正是為了完成他的「斷裂野心」,與前行代詩壇斷裂的手段,對他來說後現代是 瓦解過去權力結構的過渡性策略,是一個開放系統,可使密閉系統中禁錮的物事 被解放出來,所有被鎖住的門戶都可以打開,進而產生「世代交替」 。9此外,林 燿德也欲重寫台灣文學史,企圖銜接上海 30 年代的新感覺派作家,台灣日據時 期的現代主義作家,5、60 年代的現代派、超現實主義,直到 80 年代,他所提 倡的新世代與都市文學。劉紀蕙系統性的論述林燿德致力於「世代交替」與「重 述文學史」,認為林燿德是台灣後現代文學的轉向點。 8. 9. 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的後現代論述〉 ,收於林水福主編: 《林燿德 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台北:文建會,1997 年 6 月,頁 297-320。 劉紀蕙:〈林燿德現象與台灣文學史的後現代轉折〉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 狀式閱讀》 ,台北:立緒,2000 年,頁 368-396。 3.

(9) 林燿德詩作研究. 羅青認為流行於 4、50 年代的現代主義是封閉系統,只在社會的金字塔頂散 播,而在 50 年代末興起的後現代主義卻從底層開始,是影響更為廣泛的全民性 開放性統。在這股潮流中,林燿德藉由後現代主義的形式嘲諷了這個世界,但羅 青也說這些新世代的年輕詩人「還沒有找到一個能有力處理後現代社會的內容與 形式,而對二者之間應該產生什麼樣的新關係,也不甚了解。」10所以羅青認為 林燿德的詩仍在現代主義的邊緣掙扎著, 「後現代性」不足以涵蓋他的文學實踐, 林燿德實糾葛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 以上恰可見眾家學者對林燿德之評論不一,究竟如王浩威所言,林燿德是現 代主義者;或是台灣後現代文學的關鍵人物,亦如劉紀蕙所論;又或為擺盪在現 代與後現代之間。對於林燿德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學者皆以個人觀點提出論 證,有其說服力,亦有其片面之處。至於,目前論及林燿德詩作的學位論文計有: (一)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2001)。11. 治 政 大。 (三)周盈秀《林耀德《銀碗盛雪》研究》(2008) 立 (四)甘能嘉《台灣現代詩壇的「新世代」論(1985~1990)——以林燿德 (二)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2002)。12. 13. ‧ 國. 學. 為問題核心》(2011)14. 研究專書則有王文仁的《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2010)15。. ‧. 翁燕玲從林燿德的「現代性」入手,作者認為林燿德的文學表現出對「現代 性」的追索痕跡,研究範圍涵蓋林燿德的整體文學實踐,藉此宏觀他的現代性議. y. Nat. 題,以呈現林燿德與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文學傳播環境間的互動關係,探討其. sit. 意義,並為林燿德尋找適當的定位。內容論及林燿德欲重建歷史文化,形塑新典. er. io. 範;分析他對都市空間、科幻科學的書寫;提出林燿德擺盪在「現代性/後現代. al. v i n Ch 之;文中較特殊的是作者還討論詩人與文學傳播環境間的互動,林燿德畢生致力 U i e h n c g 於文學傳播,但未有學者針對此部分深入且全面性地探討分析,作者則歸結出林 n. 性」的觀點,從話語言說、中心/邊緣書寫、身體欲望、宗教信仰來討論、印證. 燿德對文學傳播的影響與貢獻,深具價值。 王文仁認為林燿德的思想從「現代」轉向「後現代」,他以林燿德的「詩論 建構」與「詩作實踐」為研究範圍,試圖重現林燿德重寫台灣文學史的企圖與架 構規模,並分析歸納出林燿德的「後都市詩學」理論,作為分析其都市詩的依據。 作者以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來說明林燿德「整合式」的文學史觀,又以 80 年代 10 11 12 13 14. 15. 羅青: 〈後現代狀況出現了〉 ,同註 7,頁 11-12。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年。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嘉義:南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年。 同註 6。 甘能嘉:《台灣現代詩壇的「新世代」論(1985~1990)──以林燿德為問題核心》,新竹:清 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 年 7 月。 原為碩士論文,後修訂出版,更名為《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 ,台北:秀威, 2010 年 11 月。後文所引皆為修訂本。 4.

(10) 摘要. 的文學語境來為林燿德轉向後現代解套,澄清許多論者爭執不休的「身世」問題, 點出林燿德企圖塑造新的典範。王文仁接著又深入探討林燿德的「新世代」概念 與「後都市詩學」,並緊扣這兩大面向來探索林燿德從都市表層走入都市潛意識 的創作歷程,並藉此融入、分析其詩作的六類主題16,展現林燿德在詩論與詩作 上的耀眼光芒,歸結出其詩的成就與價值。 周盈秀則以林燿德的詩集《銀碗盛雪》為研究範圍,探討詩作的思想內容, 分析詩作的時空結構、內涵意象,以及章句特色,完整呈現《銀碗盛雪》的全貌。 此外,她將此詩集視為林燿德新詩創作歷程的重要坐標,以此詩集上溯林燿德出 版詩集前所做的準備,研究他在此詩集出版前的創作風格;下探《銀碗盛雪》出 版後,其他詩集在風格上的延續或轉變,以說明林燿德創作後現代詩的演變。她 認為從《銀碗盛雪》到最後一本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是一個邁向 瓦解的過程,《銀碗盛雪》所透露出的不安與騷動到了後期都更顯具體化,如在. 治 政 大 1985 至 1990 年間,論 甘能嘉以「新世代」為研究主體,將研究時間限制於 立 文從「新世代」的關鍵命名者、建構者林燿德出發,耙梳其文學活動,具體論述. 《都市之甍》中都市生活的秩序已然瓦解,詩裡也充滿更多破壞、戲謔的口吻。. ‧ 國. 學. 林耀德在羅青的引領下,操作「新世代」的策略與目的,及其最後所建構出的「新 世代」詩學。甘能嘉認為「新世代」的建構是一次造成文學史「斷裂」的運動,. ‧. 林燿德以「後現代」為策略發明出「後現代詩學」,切斷與既有詩學之連繫,在 此背景下, 「新世代」也就約制了「後現代」的內容與立場。甘能嘉先梳理出 1980. y. Nat. 年代前期「新寫實」的脈絡,鍛接其與「後現代」的關聯,為二者在台灣現代詩. sit. 史上長期的對立,作一探源式的解釋。接著提出各項年度詩選對新世代的影響,. er. io. 如李瑞騰《七十四年詩選》選入大量「新世代」詩人的作品,張漢良《七十六年. al. v i n Ch 《四度空間》與《地平線》一直被視為 學重要場域,在張漢良、羅青的影響下, U i e h n c g 「新世代」之代表詩刊,文中便論述兩詩刊之特色與不足處。 n. 詩選》為「新世代」詩學提供理論奧援,《新世代》詩刊則是展現「新世代」詩. 總結上面四人所論,翁燕玲著重於林燿德的現代性,研究範圍不僅僅是詩, 因此單就詩的研究而言,論文深度便顯不足。相較於翁燕玲的論文,王文仁專論 林燿德的「詩」,分析歸納其詩論,探討他的後都市詩學,並以書寫對象分為兩 大類:一、以現代都市思維為書寫對象,二、以深埋的、洪荒的、傳說中的景象 為書寫對象,然亦未研究其詩的語言筆法與藝術技巧。周盈秀則以林燿德的詩集 《銀碗盛雪》為研究範圍,研究林燿德在此書前後的創作脈絡,並論述詩的思想 內容和寫作技巧,然僅以一本詩集來研究其詩的思想內容,分析寫作技巧,亦難 全面勾勒出林燿德的新詩的全貌。甘能嘉則以「新世代」為研究核心,旁及相關 的推動者、詩選與詩刊,而非以林燿德的新詩為研究主軸。由此可知,尚未有研 究者綜合主題意識、藝術技巧等,系統性地研究林燿德的全部詩作。 16. 同註 15,頁 193。六類主題為:歷史、政治、戰爭、都市、科幻、性愛。 5.

(11) 林燿德詩作研究. 從前面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期刊論文或報紙評論大多仍圍繞著林燿德 的現代/後現代與都市性打轉,又礙於篇幅僅能概述性的淺談其詩論,或論及幾 首詩作。學位論文雖能深入探討林燿德,但綜觀上述論文,仍將焦點擺在林燿德 詩觀、文學史論、世代交替或後都市詩學中,試圖釐清林燿德究竟是披著後現代 主義的現代主義者?還是後現代文學旗手?抑或是要從現代轉入後現代,卻未變 身成功?甚或林燿德根本就是個現代主義者?這些論述甚有價值,讓人們更瞭解 林燿德的詩論、他的想法。然在詩作閱讀上,除了周盈秀針對《銀碗盛雪》分析 論述外,仍未有全面分析其詩作的研究論文,這便是本論文的研究核心。筆者認 為詩人的創作與其思想密不可分,而其思想又與所處的時空背景,遭遇過的經歷 緊密相連,筆者認為要先梳理詩人的創作背景,才能真正瞭解其詩作。故本文將 從梳理林燿德的創作背景開始,進一步分析評論詩作的主題意識與藝術技巧,盼 能藉由拙作填補前行研究的空缺。.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本文將以林燿德的詩作為研究核心,研究範圍以其詩集為主,輔以其他與新 17. ‧. 詩相關的作品。詩集部分涵蓋其一本合集詩——《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 ,六本個人詩集——《銀碗盛雪》18、 《都市終端機》19、 《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 y. 23. Nat. 怎樣一回事》20、 《都市之甍》21、 《一九九○》22、 《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 sit. ,輔以其他曾刊載於各類詩社期刊、報章雜文、社論專欄,卻未被收錄的新詩。. er. io. 其他主要相關作品則有:四本與新詩有關的評論集——《一九四九以後——台灣. al. v i n Ch 。此外,凡 紀末現代詩論集》 ,一本與詩人對話的訪談錄——《觀念對話》 U i e h ngc 論及林燿德詩論的各項資料,包括研究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報刊雜文等, n. 新世代詩人初探》24、 《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25、 《羅門論》26、 《世 27. 28. 均列為研究考察的重要文獻,務求完整蒐集,詳加閱讀,進而從其詩作的主題意 識與藝術技巧來著手探討。.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同註 7。 林燿德:《銀碗盛雪》 ,台北:洪範,1987 年 1 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 ,台北:書林,1988 年 1 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 ,台北:光復,1988 年 4 月。 林燿德:《都市之甍》 ,台北:漢光,1989 年 6 月。 林燿德:《一九九 O》,台北:尚書,1990 年 7 月。 同註 4。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 ,台北:爾雅,1986 年 12 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 年 5 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 年 1 月。 林燿德:《世界末現代詩論集》 ,台北:羚傑,1995 年。 林燿德:《觀念對話》 ,台北:漢光,1989 年 8 月。 6.

(12) 摘要. 林燿德早年加入三三集團、神州詩社,此期詩風雄渾奔放,充滿浪漫精神, 其後神州、三三相繼解散,林燿德斂起他的熱情。上大學後,林燿德雖任校刊總 主筆,但在投稿上屢屢受挫,文學新星黯然失色,直至加入草根,受到羅青與白 靈的提拔,終於大放異彩。這些經歷對林燿德必然影響甚鉅,他何以提出新世代 觀點,試圖與前行代進行切割?他欲架構台灣文學史,是否便是欲藉此掌握發言 權?當他不斷編輯各項選集,尤重新世代這塊領域,在在顯露出他欲在變化劇烈 的社會文化空間中,創新並超越現況的強烈企圖心。這些經歷促使他改變想法, 而這想法上的轉變是否也會對其詩作產生影響?上述的種種意圖又是否會展現 在其詩作中?因此論文的第二章便是梳理其創作背景。 筆者認為神州詩社和三三集團是影響林燿德創作的第一個關鍵點,這兩個詩 社的寫作風格多少影響了少年林燿德的創作技巧。其後詩社解散,林燿德苦無法 表園地,詩作又不被前行詩人賞識,當時的詩壇是由三大詩社主導,文化霸權的. 治 政 大 代詩人,積極推動世代交替,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影響其思想與作品的第二 立 個關鍵點,此階段可視為詩人沉潛涵養的時期。其後,林燿德受到羅青的青睞, 暴君式壟斷、懷才不遇的苦悶,促使他後來不斷挑戰權力、瓦解權力、論述新世. ‧ 國. 學. 成為「停駐地上的星星」29,這時「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是影響他最為 深遠的重要論述,也是影響林燿德詩作的第三個關鍵點。時至今日,研究學者對. ‧. 於林燿德的詩論仍莫衷一是,備受爭論處即為他是「現代主義」服膺者?還是「後 現代主義」實踐者?抑或從「現代主義」轉向至「後現代主義」?又或者是兩者. y. Nat. 時有消長,相互影響,進而糾葛難分?在梳理其創作背景,研究分析其詩作後,. sit. 筆者相信一切就會如曙光般展現。. er. io. 論文第三章是研究分析詩作的主題意識,筆者將林燿德的詩作主題分為兩個. al. v i n C 、 「戰爭與政治的批判」 其中涵蓋「歷史文化的循環」 h e n g c h i U、「都市生活的描寫」、「資訊 科技的省思」、以及「宇宙星球的隱喻」;第二部分是「內在世界」,是詩人對內 n. 部分來討論:第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主要在描寫現實世界,進而檢討反思,. 心意識的探索,有關性愛、暴力、和死亡等外顯現象和行為,實為人類內心意識 的表徵,反映出人類內心的焦慮恐懼。在林燿德的創作歷程中,曾有著不被重視 的沮喪,與現實隔絕的孤寂,而這些陰影是否殘留心中?甚或形成埋怨?進而隱 藏在「性、暴力與權力的糾葛」書寫中?抑或是林燿德敏銳地觀察到人心最深層, 卻又不願面對的陰暗,進而藉由詩作呈現?劉紀蕙則認為林燿德的暴力書寫隱藏 著「政治性」30,不論是三大詩社的權力壟斷,還是政治上的血腥鬥爭,都是一 種意識型態的暴力戰場,而這些便是這節所欲探索的部分。筆者認為這兩大類主 題並非各自獨立,事實上,兩者應息息相關,故在分論之後,亦將綜而觀之。. 29 30. 白靈語,同註 19,頁 3。 同註 9,頁 396-398。 7.

(13) 林燿德詩作研究. 論文第四章則是探討詩作的藝術技巧,筆者將從「詩語實驗」 、 「開拓形式結 構」、「配置時空結構」三方面來討論。「詩語實驗」著重在其詩作的多元實驗性 質,如後設、拼貼、解構等筆法,林燿德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在寫作上不斷 地嘗試多元技巧,而「不確定性」31便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徵之一。在「開拓 形式結構」方面,則從跨文類書寫、大量運用組詩,與圖象性的突破這三方面進 行分析。最後從「配置時空結構」來觀看林燿德的詩作,時間結構除了一般常見 的先後順逆外,還具有快慢伸縮的特性;空間結構上林燿德常會不停轉換觀看視 角,讓空間呈現動態感;時空交錯亦是常見的創作手法,但林燿德詩作的特殊性 在於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最後,筆者將分析歸納林燿德的詩作主題與藝術 技巧的關係,分析在某些主題上,林燿德是否有慣用的藝術技巧?還是這些藝術 技巧是廣泛應用在所有主題中?又或某些主題有,某些則無?本章節在最後將歸 納小結出詩作主題與藝術技巧的關係。. 治 政 大 作方面常僅聊舉數首詩作便遽下結論,詩論則是爭論著現代與後現代。然筆者並 立 不想去探究林燿德的詩論,淌入現代/後現代的論戰渾水中,本文的研究核心為. 目前研究學者對林燿德詩論或詩作的研究多仍停留在單論其詩論或詩作,詩. ‧ 國. 學. 其詩作,筆者欲回歸詩的本身,先從其經歷瞭解其創作的背景,接著在自然而然 的狀態下閱讀林燿德的詩,順其自然地研讀,進而呈現出詩作的主題意識與藝術. ‧ y. Nat. al. n. 一、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與步驟. er. io. 第四節. sit. 技巧。. Ch. 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四種:. engchi. i n U. v.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是談論林燿德的創作時,無法避談的理論思 想,有的學者認為林燿德身處現代社會是無法全然逃脫「現代」,加以他自身的 獨特性格,便糾葛出他多重、複雜的思維。也有學者認為他對「後現代主義」的 解讀有其目的性,是為了世代交替,打破原有典範,故而尋找與前行代切割的論 據,而「後現代主義」正是讓他得以證明他的「新世代」有其正當合理性。因此,. 31. 哈山認為「不確定性」是後現代的根本特徵之一,藉各種不同的概念來描述後現代主義複雜 的現象。而這個詞包含多重涵意,例如:含混(ambiguity)、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異端 (heterodoxy) 、多元性(pluralism) 、隨意性(randomness) 、叛逆(revolt) 、變態(perversion)、 變形(deformation)等。而「變形」一詞還又可用許多自我解構的術語來說明,如:反創造 (decreation) 、分裂(disintegration) 、解構(deconstruction)、離心(decenterment)、位移 (displacement) 、差異(difference) 、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 、分離(disjunction)、解定義 (de-difinition) 、解秘(demystification) 、解總體化(detotalization) 、解合法化(delegitimation) 等。這消解了一切秩序和構成,它永遠處在一種動盪的否定和懷疑中,且這強大的自毀特質 影響到政治實體、認識實體、和個體精神——西方整個權力話語。 8.

(14) 摘要. 筆者將分析探討引進台灣文壇後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林燿德的影 響,自然便能整理出「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與其詩作的關連性。 林燿德的詩多為多重主題,尤其是長詩,其所欲傳達的主題絕非單一議題, 其中「歷史文化的循環」將以「新歷史主義」為理論架構,新歷史主義認為文學 與歷史互文,而林燿德試圖建構的台灣新詩史便是從文學創作開始,他認為歷史 與文學無法切割,文學是無法脫離歷史獨立,而歷史需要文學來補足真相,他的 觀念與新歷史主義亦多有相似。 在「內在世界」這類主題中,常出現性愛、暴力和死亡意涵,筆者將引用法 國後結構主義先驅喬治‧巴塔耶的理論,喬治‧巴塔耶認為人與動物皆有性愛與 暴力,亦會面對死亡,但為區隔人類與野獸不同,人類便否定與獸性有關的部份, 在人類建立世俗世界後,卻又否定這個功利世界,反欲破壞這個世界,選擇返回 獸性。人類便不停擺盪在兩者間,內心交纏著焦慮、渴望和破壞,展現在外的表. 治 政 大 共鳴,盼藉此理論挖掘詩人內心的脈動。 立. 徵便是性愛或暴力,試圖亦此抒解內心的不安,這種說法與林燿德的詩作多有所. ‧ 國. 學. 二、研究步驟. (一)文本的蒐集閱讀. ‧. 本文的研究重點是林燿德的新詩,蒐集並閱讀林燿德的詩集便是首要之務。 然在研究其詩作之前,筆者必須先梳理其創作的創作背景,是故,林燿德所寫的. y. Nat. 評論集、訪談對話錄,編纂的詩選集,期刊報章上的論文,以及其他學者所發表. sit. 的評論和研究論文,一切相關資料皆需蒐集閱讀,才能掌握他創作時的思想性,. er. io. 進而分析歸納其詩作,盡力做到無所缺漏。尤其是他對詩的評論,他的七本評論. al. v i n Ch 必然展現他寫詩或評詩的思想觀點,我們便可從中觀察出他創作的觀點與歷程。 U i e h n c g 鄭明俐曾言: n. 中,與詩相關的就佔四本,足見其對作詩、論詩的喜愛,筆者認為在他論詩之際,. 燿德的評論一如他的創作,充滿實驗的趣味。他有時用各種不同的 批評方法對待批評客體——時常繫乎他當時閱讀的文學理論;有時 運用不同的語言策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使用的塗料有時是 「透明」的,有時是「不透明」的。32 這段話透露出林燿德本身的多樣性,他不是個「從一而終」的創作者、評論者, 他不斷在吸收,也不斷地創造,更顯得掌握其創作背景是瞭解其詩作的基本要素。. 32. 鄭明俐:〈蒐集林燿德〉 ,《文訊雜誌》 , 2001 年 6 月,頁 14。 9.

(15) 林燿德詩作研究. 正因林燿德的創作橫跨現代詩、散文、小說,乃至於評論、主編選集,創作 文類多元化,且數量驚人,文獻資料龐雜以致蒐集不易,幸而他相當重視個人歷 史資料,生前便有稍做統整,提供了筆者蒐集方向;但仍有許多新詩與文獻資料 是散見於報刊雜誌上,幸賴鄭明俐和楊宗翰將這些散佚的資料蒐集整理成《林燿 德佚文選》五冊,減少筆者在資料蒐集上的困難。藉由各項文獻資料的蒐集與閱 讀,筆者才能進一步去研究分析林燿德的詩作。 (二)詩作的研究分析 一位詩人的早逝能引起學者的廣泛討論,無論是刊載在各期刊報章的論文或 評論,乃至為期三天的學術研討會,在在都證明林燿德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及其 不容小覷的影響力。然而,在他短短三十四年的生命中,他的文學意識多有轉 變——翁燕玲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林燿德的「現代性」33,王文仁則從「後. 治 政 大 與「後現代」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亦必然會展現在他的詩作上,筆者將先在第 立 二章梳理林燿德創作的背景,自可辨別這些思想對其詩作主題或藝術技巧的影. 現代都市詩」的角度論述其詩34——兩位學者的研究恰好展露出林燿德在「現代」. ‧ 國. 學. 響。. 筆者將據此梳理結果研讀其詩作主題,分別從歷史文化、戰爭與政治、都市、. ‧. 終端機、宇宙星球、性與暴力、權力,以及神秘學論之。藝術技巧方面則以細讀 方式,將焦點擺在文本本身,從詩語實驗、形式結構、時空結構三方面剖析之,. y. Nat. 詩人不斷在嘗試詩語實驗,如詩句中嵌入後設語言,語言意符的斷裂,或混雜著. sit. 諧擬、仿造的多語性,乃至於充滿即興演出的遊戲性。形式結構方面,則從其跨. er. io. 文類書寫、大量運用組詩和圖象性的突破來看其詩作的開拓性。林燿德對時空結. al. v i n Ch 林燿德如何將時間空間化、空間時間化。最後,還需將詩作主題和藝術技巧彼此 U i e h n c g 互涉,分析林燿德在寫作不同的主題時,是各有其特有的寫作技巧?亦或不論任 n. 構有其精巧的設計配置,筆者先分析時間結構的伸縮、空間視角的轉換,再分析. 一主題,其藝術技巧都始終如一?筆者將以歸納統整的方式,將兩者共同論述。 筆者引用以上理論並非要將林燿德的詩作硬扣合上去,而是透過這些理論的 輔助,讓筆者能更深入文本,並與林燿德的思維相互參照,挖掘其思想脈絡、詩 作主題和藝術技巧。. 33 34. 同註 11,頁 10。 同註 14,頁 3。 10.

(16)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本章主要在梳理林燿德創作的背景,探討其詩論是如何逐步成形。筆者認為 從他 16 歲開始創作,直至 34 歲逝世,這 18 年的創作生涯中,有兩個事件與兩 個主義對他產生最大的影響: 第一件事是他在高中時,參加三三文學集團與神州詩社時,懷著滿腔熱血, 豪情壯志,在詩壇上初試啼聲,皆得到兩個集團的賞識好評,頗有文壇新星之姿。 直至神州被迫解散,三三集刊停刊後,林燿德斂起他的鋒芒,轉為冷靜知性的書 寫風格。升上大學後,林燿德苦無發表園地,帶著詩集向前行詩人「溫卷」未果, 四處投稿亦屢屢遭挫,少年時的盛名似乎無助於他正式站上詩壇,這段期間可說 是他創作生涯的黑暗期,他強烈感受到台灣詩壇是由三大詩社主導,如不依附其. 政 治 大. 上便難以有一席之地,這是影響他詩作主題與風格的第二件事,但也因這段沉潛 期,慢慢涵養出他的「格」,能量不斷蓄積,留待日後一舉迸發。. 立. 當草根復刊,羅青以專刊加刊方式一口氣登了林燿德數十首詩,1985 年,. ‧ 國. 學. 林燿德重新站回詩壇,此後十年,林燿德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詩、小說、評論、 及其他各類文體皆其所擅,他又編選各類選集,歷任各文學社團的編輯,多個詩 刊的主筆,獲獎紀錄更是不勝枚舉,他已不再是捧著詩集尋求賞識的小詩人,一. ‧. 躍而成擲地有聲的文學之星,其間,他曾自言「台灣現代詩人確實擁有一部高潮. y. Nat. 起伏的『現代詩思潮史』」1。如今,研究學者只要論及「後現代都市詩」,必然. sit. 要提到林燿德,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林燿德的影響亦不可不論。 的詩作,以「瞭解他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2。. n. al. 第一節. Ch. engchi. er. io. 以下筆者便從這兩個事件與兩個主義梳理出林燿德創作的背景,進而閱讀分析他. i n U. v. 神州詩社與三三集團. 1978 年,林燿德在讀高中時,以《三三集刊》和「神州詩社」為作品發表 園地,這兩個詩社的精神主旨都屬中國情懷,性質頗為相近。朱天文、朱天心等 人率領「三三群士」 ,溫瑞安等華僑們成立「神州詩社」 ,前者積極主張揚棄中國 傳統文化,建立起台灣本土文化;後者則以中國文化為詮釋中心,充滿著對中國 神州的浪漫懷想。70 年代以來,台灣社會思潮發生劇烈變化,出現重視傳統文 化,回歸民族傳統的趨勢,引發一股闡述三民主義與中國文化關係的熱潮,論者 主張中國固有的優秀文化是以三民主義為主。1967 年,蔣介石發表〈中山樓中 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孫科、王雲五等人促請政府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編 1 2.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 年 12 月,頁 295 化引自林燿德的詩集《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 ,台北:光復書局,1988 年. 11.

(17) 林燿德詩作研究. 織中華文化、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三位一體論,而有一部份台灣知識份子接受 「三位一體論」,便將由國民黨統治的台灣視為中華文化的象徵,神州詩社與三 三文學集團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 三三集刊於 1977 年成立,由朱天文、朱天心、馬叔禮、丁亞民、仙枝、盧 非易等人合力創辦《三三集刊》 。三三集團何以取名為「三三」 ,從其集刊的首頁 辭可見端倪: 您若認為「三三」縱出乾卦,橫排出坤掛,也好 您若認為「三三」嚮往中國文學傳統的「賦比興」,也好 您若認為「三三」想要三達德,也好 或者. 政 治 大. 您若認為「三三」說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故事, 也好. 立. 您若認為「三三」說的是「三位一體」真神的故事,也好. ‧ 國. 學. 您若認為「三三」說的是「三民主義」真理的故事,也好3 由此可見, 「三三」一詞為多重解讀,但最重要的仍是「三位一體」的真神與「三. ‧. 民主義」的真理:. y. Nat. sit. 三三群士中雖僅極少數幾位國民黨員,基督教徒也並不多,卻全體 真理,亦信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之真神。4. n. al. Ch. engchi. er. io. 虔誠願為國父信徒,先總統信徒,既信奉民族民權民生三位一體之. i n U. v. 三三集團的作家們受胡蘭成的影響甚深,且平日博學於中國古籍,因此「三 三群士」對於中國文化有著一股浪漫懷想與孺慕憧憬,再加上胡蘭成嫵媚文風的 影響,使得三三文學既浪漫綺旎,又志氣滿懷,既豪氣干雲,又懷想朦朧。正如 他們自己的說法: 「三三就是一般無名目的志氣嘛,三三就是一份中國傳統的『士』 的胸襟與抱負,就是要喚起這一代千千萬萬年輕的心,手攜著手,浩浩蕩蕩的走 過藍天,走到中華民族的生身之地。」5 3. 4 5. 《三三集刊》在每期目錄前都會寫上這段宣言,引文前後尚有:春潮方生兮/日月星辰于啪啪 的浪潮中爛爛升起/呀──/竟也在這樣的三月三/「三三集刊」/或是出雲的紫薇/這或 是偶然,或是必然;或是人意,或是天意/又或者什麼都不是/你訝異也好/──最好是笑 一笑/它的光靜靜落在沙灘上/銀河裡思凡的星/你無意拾起來/聽它向你訴說天上的故事 /(引文)/也許/你若認為「三三」就只是那樣一個「三三」,也好/那樣一個思凡的/靜靜 落在沙灘上的/浪濤千古打不斷的/您舉目一望/那說不盡的星海燦爛無限意。/「三三」 /深願以您的認為,做為它的心願…… 三三集刊編輯群: 《鐘鼓三年──我們走過藍天裡》 ,台北:三三書坊,1986 年 10 月,頁 103。 三三集刊編輯群:〈看官且住〉 ,《鐘鼓三年》 ,台北:三三書坊,1980 年 7 月,序文。 12.

(18)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三三集刊》多以張大千的敦煌壁畫,與許漢超的版畫絹印為封面,風格古 典雅麗;目錄則以「論語篇」 、 「國風篇」 、 「爾雅篇」 、 「春秋篇」 、 「風信」之名來 劃分「評論」 、 「詩」 、 「散文」 、 「小說」 、 「書信」等文體,從集刊封面到內容, 「三 三」都充滿了濃厚的浪漫文藝情懷。在精神領袖胡蘭成的影響下,三三群士們相 信世界史的正統在中國,以甜膩浪漫的筆法來懷想中國便是再自然不過: 同類相聚兼之以薰陶培育,三三諸人筆下常流露出對中國的孺慕情 思,三三文風天真浪漫,在小兒女式的綺旎與清揚鋪序的文脈中, 動輒半路殺出一巍峨中國,此乃三三本色,易受胡蘭成影響。…… 面對三三這樣一個文學集團的形成,情感的因素是不可忽略的。不 少文藝青少年的參與,與其說是理念信仰的結合,不如說是浪漫文 藝情懷的相投。6. 立. 政 治 大. 「三三」式的文學行動主義希望將國家、文化等大題目,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等爭. ‧ 國. 學. 議,包納在一個「情」、「愛」的修辭裡予以解決;或者應該說:「反對用抽象的 方式對這些議題進行辯爭,而要把這些東西「還原」到生活裡,「還原」到人際 間的溫情美意裡來獲得解決。」7在唯美風格下,實隱含某種政治動機:以間接、. ‧. 暗藏的手法對抗當時正急遽興起的分離主義情緒。70 年代的鄉土作家以俚俗的. y. Nat. 台灣方言描寫低層社會,以及語言弱勢的族群,有效地以其語言對抗外省籍的政. sit. 治文化優勢。同理可證,三三群士們的傳統風格也有鞏固主流語言——「中原」. er. io. 文化——霸權的意味,更進一步言之,他們所喚起的古中國意象有助於重申其與 台灣原住民乃承襲相同文化傳統之論調,藉此暗示二者同具中國身分。8朱天文. al. n. 便如此認為:. Ch. engchi. i n U. v. 那時大家對於文學所能負擔的理想抱負、主義、政治主張與教育等 功能,仍有相當程度的信仰。……二十年前,文學的影響力是相當 大的,因為發聲的管道太少,限制太多,而文學卻可以包容作家寄 寓政治理念、社會關懷等種種,確曾有著一呼四應的光采,作家僅 僅透過一隻筆,發抒個人所見所思,成為讀者精神導師之例,所在 多有。9 6. 7. 8. 9. 莊宜文: 〈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 , 《國文天地》 ,第 13 卷第 8 期,1998 年 1 月號,頁 66-67。 楊照: 〈兩尾逡巡洄游的魚〉 , 《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 ,台北:聯合文學, 1995 年 10 月,頁 163。 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 《中外文學》,第 22 卷,第 10 期,1994 年 3 月,頁 80。 李文冰:〈文學的鑿石者──作家朱天文專訪〉, 《幼獅文藝》,第 531 期,1998 年,頁 6-9。 13.

(19) 林燿德詩作研究. 如此的「三三現象」吸引了一批年輕敏感的心靈參與,這些年輕人正在懷有浪漫 夢幻的年紀,不能也不願忍受社會既成規約制度裡對愛情的束限,他們嚮往「三 三」作品裡對清教徒男女禁忌不激烈反抗、卻故作無知天真的不予理會態度;他 們對社會的種種現象沒有深入了解的機會,然而卻被可以這樣簡單批判社會的現 成語言所吸引;在 77、78 年的時候, 「三三現象」及「神州現象」加起來,在台 北都會區還頗有與鄉土文學抗衡的姿態。10 「神州詩社」創立於 1977 年 1 月 1 日,由一群馬來西亞僑生所組成,主要 成員有溫瑞安、方娥真、黃昏星、周清嘯、廖雁平等,它其實是和天狼星詩社決 裂後的產物。大馬華裔子弟以「旅台」作為「旅華」的替代與延續,對於華裔子 弟「內在中國」的構造,起了難以估計的影響。首先是國民黨政府宣稱我國仍擁 有包括內蒙古的版圖,這說明了政府也參與了對中國的想像,而這一想像需要意. 政 治 大. 識型態的支撐,那便是三民主義和中華文化。在偏安的劣勢現實中,國民黨實難 以和中共抗衡,故而轉向歷史和記憶求救,把華裔子弟編入「僑生」的行列裡,. 立. 企圖在時空錯置中從他們身上喚醒原屬於他們祖輩的記憶:參與國民革命和中華. ‧ 國. 學. 民國建國抗日的歷史。於是這些學子又被投擲在一個類似前代「旅華」的時代氛 圍中,面對的是文化或政治上的「重新中國化」 。11溫瑞安曾在創社簡記中說道:. ‧. 這神州社是詩社,也是文社,嚴格來說,是一個共患難同真情肯為. y. Nat. 國家社會文化教育做事的年青人社團。……深深感悟到回到自己家. sit. 園的欣心可貴,因此越發珍惜自己,愛惜家國。……想東征北伐、. er. io. 抗戰剿匪,江山代有英豪,拋頭顱、灑熱血,置生死於度外,個人 功名富貴視為塵土,他們的犧牲是為了永恆的大業,他們那一代的. n. al. Ch. i n U. v. 流血代表了國家民族的自強不息。……我們辦神州社也正是要為這. engchi. 春意更添一分繁華,更添一份正氣。我們必須人人奮發,為國家文 化做點事,才能自強。……江山萬里,仰天長嘯,才是人生一快。12 這段文字展現出神州詩社那氣壯山河的磅礡之勢,溫瑞安想像中的神州,與來台 後所見的現實,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差距,畢竟台灣歷經了半世紀的日治時期,再 加上戰後親美政策,台灣從政治到文化都呈現一種西化態勢,亦或稱為「現代 化」,中國文化的傳統價值體系的確面臨挑戰。溫瑞安失望之餘立刻振作,一肩 扛起「復興中國文化」的使命,如同他們在馬來西亞時,努力為中國文化爭得一 席之地般。向陽曾在寫給神州詩社的信中提及:. 10 11 12. 同註 7,頁 154-155。 黃錦樹:〈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 《中外文學》,第 22 卷第 2 期,頁 130-131。 溫瑞安:〈仰天長嘯〉 ,《坦蕩神州》 ,台南:長河,1978 年 5 月,頁 11-12。 14.

(20)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讀瑞安的江山萬里,仍像前此某一天傍晚在神州一樣朗誦,那 心志是磅礡的,那感覺是雄渾的,我用中華民國國軍二等兵的情感 去讀他。 「不管中間起承轉合,一早就有了介說」 ,我粗淺地了解到 這樣的詩中結局的必然性。無可奈何地,卻又是中國人宿命的達 觀。擺渡本無盡處,燈火何曾闌珊?重閱你們選入集中的詩,我進 一步地體會著你們以及神州在台同仁那種可傲吐山河晚斜風雲的 雄圖遠志。13 因為神州詩社是一個強調文武雙全的詩社,社員們時常穿著白衣,在天台練武, 以習武強身報國,認為這是一種「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執處血斑斑」的身體力 行,這種剛健壯氣與三三文學集團的溫雅婉約是截然不同的。溫瑞安曾說:. 政 治 大 拜祭亦視為邪教,今年中秋在阿里山途中奮起湖拜祭時掛國旗,一 立 位姓史的警員竟當時衝進來強迫要我們撕掉國旗。偶談及眷戀之祖 每日晨起唱「國歌」或「社歌」,卻被鄰近目為異類與幫派,中秋. ‧ 國. 學. 國山河,都被看做是「立場可疑」,實在令人長嘆,難道那一片山 河歲月,不是我們的歷史家邦嗎?我們不是要熟悉她、仰望她、熱. ‧. 愛她,才能熟知我們文化的根、歷史血脈嗎?14. y. Nat. 然而這樣的仰望與熱愛實建立在一個沒有根、只有想像的神州上。當溫瑞安這群. sit. 人來到台灣,創立神州詩社,正式與大馬的天狼星詩社切割後,大馬對他們而言. al. er. io. 只剩下年少時的緬懷,與淡淡的鄉愁,對自身成長的土地,他們的認知始終淺薄. n. 浮面15,而成為另一種的「異國風情」。對於台灣,他們的認識也恐怕只是救國. Ch. i n U. v. 團式的,僑委會式的,是一個「復興基地」,中國的替代品,非久居之地,他們. engchi. 的中國意識侷限了他們的目光,現實生活在台灣,心懷著想像的神州中國,又與 所謂的「故鄉」割裂,這樣的文學根植於何方?溫瑞安以個人魅力凝聚住神州詩 社,當他與方娥真因「為匪宣傳」之嫌,拘留入獄後,無根的神州轟然瓦解。 在 1978 年,大年初一,林燿德與神州詩社的社員共同迎接新的一年,他是 如此形容那令他動容的一刻:. 13 14. 15. 同註 12,頁 218。 溫瑞安: 《山河錄》 ,台北:時報,1979 年,頁 93。神州社歌歌詞:中華的榮光,正在滋長發 皇,看我們的藝術優良,聽我們的歌聲繞樑,唱到悲歌慷慨情節激昂,發人深省無限感傷, 莫怪原形畢露粉墨登場,可泣可歌人世炎涼,看我們的藝術優良,聽我的歌聲繞樑,中華的 榮光正在滋長發皇。 溫瑞安等人來台念大學,國、高中的成長時期實侷限在大馬一隅,對「故鄉」的認識難言深 入全面。 15.

(21) 林燿德詩作研究. ……一群勃勃熱烈的青年,在此凝重,為新的一年為詩社,為中華 的道統為巍巍的神州,在此天台,……大哥拈著香,只是裊裊的裊 裊裊裊的飄呵,一絲長長的輕煙彎延上天,舞著盤著輕煙化龍,…… 一柱香是一片丹心,大哥執香而立,鎮定天地,萬物此季皆驚蟄不 動,一個鞠躬,一個柔美,一個溫雅的禮,一個虔誠的叩拜,香抖 出他的血,香抖出他的淚。他是怎麼怎麼樣的一襲白衣?呀呀呀, 那上面就是天聽!16 明顯看出林燿德對溫瑞安的崇敬之情,溫瑞安溫雅白衣的形象深植其心,也成為 林燿德模仿效法的對象。接著他說明愛去神州詩社的理由:. 政 治 大. 有一群青年能為理想為詩社而超脫凡俗,超脫咖啡廳和吉力巴17, 超脫出鍊鎖人心的種種,來共事來共文學,卻又要走回去現實,走. 立. 回社會為凡俗為大眾來做事,為文學為民族為國家來犧牲,來奮. ‧ 國. 學. 鬥,有笑有嘯,可歌可泣,擊掌碎案來盡聲高歌,在破敗中求取輝 煌,在打擊中堅強的挺立,鑄造出一份偉大,一份行動的大力。18. ‧. 在林燿德的〈浮雲西北是神州〉中,處處展現了神州式的熱情豪邁,那股溫瑞安. y. Nat. 式的正氣凜然。筆者認為高中時期是最具學習力,也最容易崇拜偶像,進而摩習. sit. 偶像的年代,他對溫瑞安的崇敬之情,自然轉化在文辭中,形成相類似的風格,. er. io. 這是學習的初步階段,也是林燿德奠基、滋養自身文學內涵的重要時期。 「三三」與「神州」的精神主旨皆屬中國情懷,一浪漫,一雄渾,恰如中國. n. al. Ch. i n U. v. 古典文學的兩大主流,兩個詩社偶爾聚會,偶爾相互較勁,兩社成員也常在彼此. engchi. 的園地發表詩作,如林燿德便是橫跨「三三」與「神州」的小詩人。林燿德在此 時期所寫的詩便受到此二詩社的影響,浪漫婉約又熱情奔放,以他最早發表的〈掌 紋〉19一詩為例: 展開 鋪向四方 掌紋 交錯的道路 展開鋪向四方 16 17 18 19. 同註 12,頁 270。 舞蹈名,80 年代前流行於學生舞會或一般舞廳。 同註 12,頁 270-271。 同註 2,頁 149-156。 16.

(22)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我狂傲地歌過嘯過 我狂傲的土地 每一線的飛揚 飛揚著開拔鋪向四方. 豪情. 是一揮就的潑墨 常有歡笑 當我們把盞的時候 爐火是溫暖的喜悅跳躍在我們臉上 高亢的歌揚起婷婷身影是長曳曳的靈魂 妳處子的光輝 當春未揭. 政 治 大. 我們的琴是三月的煙花裊裊 細膩地細膩地. 立. 曾經酒過曾經顛倒過. ‧ 國. 學. 吉他. 是喝醉了的. Nat. 記得. ‧. ……. y. 旋律. 我是很清楚的 燈光下. er. al. n. 這一條是我. io. 記得. sit. 這一條是妳. 掌心. Ch. engchi. i n U. v. 曾經輾過 很有深度的印子 在此交會 在彼分離 詩人的豪情向四方開拔鋪展,一如掌紋般縱橫交錯,又如潑墨般豪邁揮灑;詩人 狂傲嘯歌,把酒言歡,神情是喜悅溫暖,而高亢歌聲激盪起的是悠長堅定的靈魂, 觥籌交錯伴隨著陣陣琴聲,詩人在三月煙花中,在如處子般潔淨純真的光輝中, 醺然如醉。〈掌紋〉一詩以雄渾豪邁的激情開展,長嘯飛揚的狂傲,轉入婉約古 典,「當春未揭」、「三月煙花」皆為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末了以現代的、喝醉 的吉他旋律小結,令筆者不禁揣想,人們在年輕時,尤其是高中時,多對學吉他 有種懷想,一種難以名狀的憧憬,一種充滿浪漫情思的樂器,故在此詩中,以「喝 17.

(23) 林燿德詩作研究. 醉的吉他旋律」作小結的尚有第三段和第四段20,讓整首詩產生「跳 tone」感, 也許這正是「年輕的處女作」21的青澀之處,輕狂張揚,無所也不需內斂自制。 最後,一揮而就的豪情刻劃出有深度的掌紋,足以容納蒼蒼天地。這無疑是首抒 情詩,「妳」若解釋為情人,想來林燿德的愛情是與眾不同的,而「妳」若解釋 為中華神州,那林燿德的愛情依然是拔新領異。 隔年,林燿德於《桃花渡》中發表〈遊池〉22一詩,今節錄首段: 〈遊池——贈女吏〉. 〈遊池——贈 S 女吏〉. 這溫婉的風來. 這溫婉的風. 池塘. 池塘面點點滴滴. 很有些小水蟲. 果然是. 我還以為是螅子 數不清是四隻腳還是七隻 浮游著. 荷花未開. 立. 輕盈拂來 漣漪生滅. 一家族的小水蟲兒. 擴散滿池 浮沉嬉鬧 政 治 真容易錯看成蚊蚋 大. 數不清是四隻腳還是七隻. 想擺渡到湖心. 荷花未開. 孤涼亭是蓬草蓋的. 柳蔭垂垂. 又有粽子葉的顏色和粽子葉的味道. 水萍鋪成虛幻的綠氈. 岸邊. 驚見鹿子草三兩株. 洄游. ‧. ‧ 國. 騰躍. 學. 萍鋪成綠地. y. Nat. 聽說以前有個傳奇. 想妳我若擺渡到湖心 可以對坐安禪. iv 蓬草蓋 n U. n. al. er. io. sit. 細葉冬青七八簇. Ch. 孤涼亭. e n g c粽葉的顏色和飛鼠皮的氣味 hi 湖心亭下 必定. 徘迴著許多昨夜. 愛撫的私語 亭下湖心 有無毒龍. 20. 21. 22. 全詩共分五段。第二段則以長劍揮出朵朵桃花(桃花有理想的象徵,如桃花源記),當妳提劍踏 步便走出山海豪情,而詩人則揚眉劍出鞘,清嘯長歌,放眼中華。第三、四段則為轉折,篇 幅變短,澎湃豪情轉為呢喃低吟,人生總有聚散,兩相別離後,徒留酒樽。 王浩威語: 「正如大部分作家呈現作品的方式,這些年輕的處女作並沒有收在任何一本結輯的 個人集裡。」出自〈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的後現代論述〉 ,收於林水福主編: 《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 ,頁 300。 仙枝等主編: 《桃花渡》 , 《三三集刊》第 22 輯,台北:皇冠,1979 年 6 月,頁 112-115。後收 於林燿德: 《都市終端機》 ,台北:書林,1988 年,頁 171-174。 18.

(24)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左邊是林燿德的初次發表,右邊則為其後收錄在《都市終端機》中的詩,兩相比 較明顯可見篇幅變長,展現林燿德一貫的長詩模式。在風格上,這首詩溫婉清雅, 詩人遊池,先從風的輕盈拂來寫起,又見許多水蟲浮游著,密密聚集讓人看不清 也數不清,也許是暮春吧,荷花未開,只見浮萍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將池塘鋪成 草地,而湖心獨立著一座蓬草蓋成的涼亭,有著粽葉的顏色,隱約還能聞到粽葉 味,而岸邊的傳說則是悄悄地流傳著。全詩文詞柔靡,意象古典,運用池塘、荷 花、孤亭等,最後又引出古老的傳說,年輕的林燿德已展現他的寫作功力。再次 發表時,林燿德則將詩做更進一步的描寫,景色上,輕風起漣漪生滅,水蟲嬉鬧, 花雖未開但柳蔭低垂,加以鹿子草和冬青,視覺上頓感豐富;人物方面也較為細 膩,之前未明言誰想擺渡到湖心孤亭,之後便直言「妳我」可以在亭中對坐安禪。 最後,詩人用「湖心亭下」和「亭下湖心」營造出兩樣氛圍,「湖心亭,下」是. 政 治 大. 情人在夜晚私會,愛語呢喃之處;而「亭下的湖心」是否有著毒龍呢?情人趁夜 來到這與世隔絕的湖中孤亭幽會是很好理解,微妙之處在於亭下湖心的毒龍,這. 立. 兩句詩讓筆者興起無限聯想,亭下湖心若有龍,這條龍究竟是「毒」龍還是「獨」. ‧ 國. 學. 龍,又是一條困於淺湖,還是自放山水的「毒/獨」龍?. 在上列這些詩中,我們不免看見一個年輕詩人的青澀筆觸,膚淺濫情的「於 是放懷的/妳是紅熟透了蘋果」,平直無味的「很有些小水蟲/我還以為是螅子. ‧. /數不清是四隻腳還是七隻」、「又有粽子葉的顏色和粽子葉的味道」,以及略具. y. Nat. 圖象詩雛形的詩作,這些詩的風格是摩習來的,受到三三或神州的影響而來的。. n. al. er. io. 是這樣說的:. sit. 在林燿德發表〈掌紋〉時,徐家愔也同時寫了一篇〈小三三的話〉給林燿德,她. i n U. v. 我要點頭稱好的是你文中源源不盡的氣勢,但凡身為中國的青年,. Ch. engchi. 就該要有這股氣勢才好,……但你切要小心注意的是要有自己的 「格」,這是要慢慢培養才成得了氣的。三三裡每個人有每個人的 「格」 ,……他們各人以不同的心意成不同的,自己的「格」 ,而整 個三三,竟也是一種「格」,我們身處其中,自是容易沾染到三三 的志氣;下筆,也會被影響。而你,除了三三,又接觸到神州,所 以在為文中,竟微微有著溫大哥任俠千里的語法,這是好的,也是 不好的。……不好的是前言所提;我希望每一個「小三三」,下筆 時字字都是自己的言語,句句是自己的心意,這才是真好。23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窺見:第一,三三與神州都認同 16 歲的林燿德開口便作金石 聲,其文字能力優於同儕,對他未來的發展充滿期許;第二,三三與神州皆屬中 國情懷,認為詩文足以救國,林燿德身處其中當然也沾染到這份雄情壯志,自然 23. 三三集刊編輯群:《女兒家》 ,台北市:皇冠,1978 年,頁 221-222。 19.

(25) 林燿德詩作研究. 表現在他的詩文中,尤其溫大哥可說是他心中的「白衣」偶像,偶像學習是無可 避免,但邯鄲學步終歸無「格」,年輕的林燿德便在豪邁溫婉中搖擺並前進著; 最後,林家愔說「好在現今我們都在摸索」,誠然,林燿德的詩風不斷在摸索中 成長,其獨特的「格」也在慢慢熟成中。. 第二節. 三大詩社主導詩壇. 時至 1981 年,神州詩社涉嫌「為匪宣傳」 ,溫瑞安、方娥貞入獄,神州詩社 轟然瓦解,而《三三集刊》也於此後悄悄停刊,接踵而來的打擊讓林燿德的愛國 主義色彩稍稍減退,雖未全盤消逝,但他開始約束詩文中的自己,幾乎不再願意. 政 治 大. 於作品中顯出私我的感情24。此外,投稿屢屢受挫亦為其詩風轉變的原因,林燿 德初入文壇便嶄露頭角,無論是三三還是神州都對他讚譽有加,認為他雖年輕,. 立. 但前途不可限量25,林燿德自身亦充滿自信,就算神州解散,三三停刊,林燿德. ‧ 國. 學. 仍創作不輟。. 這個時期的林燿德在蛻變著,從高中進入大學,正是他意氣風發之際,高中 時便備受讚譽,大學則執輔大新聞總主筆,獲得全國學生文學獎和輔大文學獎等. ‧. 大小獎項,在在可見一位年輕詩人不斷發光發熱,但要正式登上詩壇他卻是屢遭. y. Nat. 挫敗。1982 年,他將從 1977 到 1982 年間所寫詩作集結成冊,名為《銀碗盛雪》,. sit. 並向時任聯合副刊主編的瘂弦毛遂自薦,未果;1985 年,他再度拿詩集給楊牧、. er. io. 張漢良等前輩詩人過目,仍石沉大海, 《銀碗盛雪》遲至 1987 年才出版。在羅青 賞識他之前,林燿德確實苦無發表園地——相較於三三或神州的認同——對少年. n. al. Ch. i n U. v. 得志的他來說,這段晦澀的經歷促使他開始思索許多問題,進而激起他「世代交. engchi. 替」的意圖,既有的「典範」是桎梏,為他的詩作套上枷鎖,形成他發表作品的 困境,因此他亟思突破,開始尋找得以支持其「新世代詩人」的論述,對於文學 獎的評判規準,以及副刊、文學雜誌、出版社等文化傳播方式,林燿德也有其評 論與主張。從他日後的許多言論中,我們可以循著脈絡看見其思想的轉變——從 熱情奔放轉至冷靜知性——是年齡增長的自然變化,也是外在經歷的不得不然。. 24. 25. 楊宗翰: 〈誰能瞭解你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從林耀德到林燿德〉 , 《創世紀》第 127 期,2001 年 6 月,頁 133-137。 同註 23,頁 221-222。溫瑞安言:「一個只有十六歲的小神州人,忽然面對蒼天野地,風吹草 低的瞬間,開口亦作金石之聲」 ,見《坦蕩神州》 ,頁 268;徐家愔言: 「你的文,是真好,好 得要超越你的年齡」、 「等來日你我有資格為『大三三』時,自同樣付出給另一羣熱情澎湃的 小三三」 、「我還在摸索,而你已牛刀小試探步前行了」。 20.

(26)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林燿德以 1949 年為界,將之後出生的作家劃入「新世代」,何以以 1949 年 為界?林燿德認為 1949 年戰爭結束,戰後新世代與前世代是截然不同,新世代 不同於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籍作家,亦異於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他們不曾經過 歷殖民統治,也沒有難以消解的失根鄉愁,他們經歷的是台灣在政治、經濟、文 化、社會的種種蓬勃發展,身處在農業、工業乃至後期工業文明中,他們的成長 過程就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化、都市化的過程,而新世代所要面對的是 改變過多、過快的社會,在衝突和匯融中選擇著並過渡著,就如林燿德《妳不瞭 解我的哀愁是怎樣一回事》的詩集之名,新詩代詩人擁有的是如此的文化焦慮。 從 1985 年起,林燿德陸續評論新世代詩人,寫下 44 篇評論,論及 41 位詩 26. 人 ,在這些評論中,林燿德進一步陳述: 自一九五六年以降出生的新世代詩人,基本上都受過九年國民義務. 政 治 大 由農業轉型為輕、重工業主導經濟發展的時代,整個時空背景有異 立 於前三代的詩人,八 O 年代他們正以全新的面貌呈露在高峰迭起 教育,他們絕大多數出生在自由中國,成長的期間也正是台灣地區. ‧ 國. 學. 的華文詩壇上。27. 林燿德認為第四代詩人28在創作質量上急起直追前行代,在未來十年間必成詩壇. ‧. 主力,而他們在取向上又可略分為「古典婉約派」 、 「鄉土——寫實主義派」與「掌. y. Nat. 握都市精神的世代」三種類型,其中又以第三種為林燿德所言的真正的「新世. sit. 代」,而 80 年代的世代交替便是由這群掌握住都市精神的新世代來完成。. n. al. er. io. 林燿德如此積極的推動「世代交替」其來有自,且看〈困居〉29一詩: 國父的簽呈總是被李相國無言退稿. Ch. 我的詩總是被悄悄擲回 眾大人為何不能容忍. engchi. i n U. v. 誰觸及文明的心臟 以國父上書李鴻章未果一事自況,對林燿德而言,他備受打壓有志難伸,而他認 為被打壓是因自己能敏銳精準地捕捉到文明核心,就算他的舊稿只能在郵筒間高 來高去,但他仍自信滿滿的宣示,他的文字是「漂泊在精神荒原上的方舟」30,. 26. 《一九四九》有 17 篇, 《不安海域》有 14 篇, 《期待的視野》有 11 篇, 《觀念對話》有 2 篇, 其中向陽、羅智成、羅青皆重複一次,故共 44 篇評論,41 位詩人。 27 林燿德:《不安海域》 ,台北:師大書苑,1988 年 5 月,頁 55。 28 同篇中論及羅青提出台灣詩人世代劃分的新標準:第一代 1911-1921 出生,第二代 1921-1941, 第三代 1941-1956,第四代 1956 以降。 29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 ,台北:書林,1988 年,頁 104。 30 〈舊稿〉 ,同註 29,頁 178。 21.

(27) 林燿德詩作研究. 像他這般無法掌控的新世代詩人是令前行詩人畏懼,故而打壓。長久困居不得其 門而入的林燿德開始思索、批判,日後取得發言權時,他詳盡論述文壇權力結構, 進而抨擊三大詩社,批判文學獎的評審制度,進一步挑戰權力結構,以瓦解前行 詩人的暴君式壟斷。 他認為前行詩人在台灣開天闢地時,受到社會龐大的壓力,當時的媒體對現 代詩抱持著不樂觀,甚至打擊的態度,前行詩人經歷巨大苦難,如冬天裡刺蝟般 要互相取暖但又不能靠太近,只能保持不穩定的平衡,便漸漸形成各股勢力,左 右數十年來詩界。當三大詩社漸次形成,各據一方後,他們之間有鬥爭亦有合作 壟斷,如文學獎的評審名額通常就分配給「笠」 、 「藍星」 、 「創世紀」三大詩社成 員,以及學院派學者。所以,詩壇中生代剛成長時(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能否 「生存」完全掌握在「老」一代的手中,他們意圖「合法化」往往就必須接受老. 政 治 大. 一代的保護、栽培,否則便可能遭受「整頓」、「封殺」、「除名」。31 針對林燿德所言,張錯也提出他的回應,他問林燿德:「但以客觀的角度來. 立. 反問,如果不找這些人來當評審,又要找誰呢?」對此林燿德沒有正面回覆,他. ‧ 國. 學. 是這樣說:. 我相信台灣各種文學獎的評審結構尚未經過充分討論和研究。評審. ‧. 的結果使得評審成為被評審的對象,對此,大家卻都一直採取迴避. sit. y. Nat. 的態度。. er. io. 以目前年輕一代而言,如果想在詩壇「站立」起來,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由前輩大力推薦提拔,如當年余光中、瘂弦之於羅青,另一. n. al. Ch. i n U. v. 條路就是經由獲獎而獲得喘息的時間和空間,目前第一條路幾乎已. engchi. 經閉塞了,老一代逐漸不再能壟斷發言權,雖然他們仍在台上當評 審,也仍在寫評論,可是他們的文學觀念和認知已經不再是「一言 堂」。 就第二條路而言,我相信好的作家可以提供悉的期望,打開新的經 驗面向,可是如果評審權力不讓「中」的一代介入,我想會有危機 出現,因為老一代的認知架構漸漸難以伸縮自如,也許他們的文學 觀念和創作表現仍然很前進,但他們的「語彙」以不夠用,或者他 們「語彙」還很豐富,但思考卻不夠「彈性」。就文學發展的現象 面來考察,長年累月由某一年齡層(包括心理與生理)的人把持評審 大權,會不會產生類型化的得獎作品? 31. 林燿德:〈權力架構與現代詩的發展〉 ,《觀念對話》 ,頁 103-104。 22.

(28) 第二章. 林燿德創作的背景. 新一代的觀點如果和老一代的觀點完全相反時,它們有沒有可能出 現?如果不能,又必須浪費多少迂迴歷程才得以呈現?32 從這段回應中,我們可以看出幾點:第一,林燿德詬病「球員兼裁判」是大家不 願面對,也不願改變的陋習;第二,他提出新世代詩人得以嶄露頭角的兩條路, 一為前行詩人的提拔,就他自身經驗觀之,他直言「第一條路幾乎已經閉塞」, 因其敗成皆來自於前行詩人的漠視與肯定,這裡的「閉塞」有雙重指涉,一方面 暗示著在他大學時期,前行詩人不願薦拔他,一方面則言時間流轉,老一代不再 有絕對權力了。林燿德既「憤恨」老一代掌握中生代的生存,不是接受保護就是 封殺除名,又批評老一代已經過氣,不再能獨掌權力,反映出他矛盾複雜的心情。 而新世代詩人的第二條出路便是獲獎,但文學獎評審長年為老一代詩人「霸佔」 , 張錯說「不找這些人又該找誰呢?」林燿德未予以回覆,正因他深知「不找這些. 政 治 大 面對,甚至視為洪水猛獸的新世代詩人,所以兩造完全相反的觀點,使林燿德迂 立 人又該找誰!」,但因他是「觸及文明心臟」的詩人,是老詩人無法理解、不願 迂迴迴、費盡心力才被看見。. ‧ 國. 學. 在報紙副刊、文學雜誌與出版社等文化傳播方式方面,林燿德認為副刊佔舉 足輕重的地位,當新進作家作品得以刊登在副刊或雜誌後,其作品才有可能集結. ‧. 出書,而焦桐也不諱言,缺乏知名度的創作者不易被兩大副刊採用33,而如何能 擁有知名度,通常就得先取得文藝獎。這一連串的連鎖效應,便可看見文壇權力. Nat. sit. y. 結構的深鉅影響,兩者共同壟斷文壇,使新進作家難以發聲。面對如此困境,林 燿德在他崛起後,以主編各種選集來實踐並傳播其個人文學理念,藉此建立文壇. io. n. al. er. 新秩序,重寫文學史,以取得文學詮釋權。34他逐步從創作者、編輯者,轉向領. i n U. v. 導者,成為出版社總編輯,在傳播文學理念上更為有利,加以 80 年代中葉後,. Ch. engchi. 興起一股年度文學選的出版風潮,他是如此分析:. (一)出版商均屬非官方系統的中小型民間出版社,出版的重點均 鎖定於文學類書籍;(二)在此一階段,部分出版社已逐漸產生獨 立培植新銳作家的能力;(三)兩大報刊以不復 7、80 年代交替期 間幾乎完全取代文藝團體,主導文壇的巔峰盛況,80 年代後期報 禁解除、報紙增張之後,副刊對於文學發展與社會公眾的影響力更 因而遽然降低;(四)年度文學選集突出了台灣文學創作及研究被 後設的文類概念所制的情形。35 32 33. 34 35. 同註 31,頁 104-105。 焦桐: 〈兩報文學獎的風格與權力結構〉 , 《台北文學的街頭運動》 ,台北:時報,1998 年 11 月 10 日,頁 240-263。 同註 21,頁 305。 林燿德: 〈環繞當代台灣詩史的若干意見〉 , 《世紀末現代詩論集》 ,台北:羚傑,1995 年 12 月, 23.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Yet then in the early 16 th century, when the Edo bakufu (shogunate military government) formed and started to govern the whole Japan with great power, this

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西歐六國為核心的協作已漸具規模,並已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和經濟整 合。更重要的是,法國和西德兩國的領袖亦較能通力合作。從 1949

27 唐 ‧ 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1 世主妙嚴品〉 ,CBETA, T10, no.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 在 pop 的同時,以 pop 出的元素為左界 ,即將 push 的元素為右界 ,且因為原 stack 中高度為 遞增關係,所以高度必為即將 pop 出的元素代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