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職選舉之競選造勢活動與參與意願之關聯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職選舉之競選造勢活動與參與意願之關聯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全球台商班 碩士論文. 治 政 公職選舉之競選造勢活動與參與意願之關聯研究 大 立 A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lection. ‧ 國. 學. Campaigns and Attending Willingnes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鄭宇庭 博士. 研究生:林金結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三 年 四 月.

(2) 摘要 在一個民主政治國家當中,公民選舉需定期舉行,透過定期的選舉選出民眾 期望的候選人,這是一個公民社會當中基本的權利,人民應透過公共事務的參與, 了解政治體系的運作,並適時表達意見並參與公民活動,一個良好的公民需具備 民主與法律知識,了解民主政治的運作,透過權利與義務實行展現民主自治精神, 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傾聽他人並適當溝通,有助於國家的民主政治發展。 本研究目的想探討目前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願,透過選舉競選造勢活動. 政 治 大 本資料、傳播媒體行為、社交行為、個人特質與公民素養,目的為探討競選活動 立. 的調查,分析不同族群下對選舉活動的態度,調查不同面向因素包含受訪者的基. 的參與意願,研究目的與內容如下:. ‧ 國. 學. 一、分析在不同的受訪者資料下對競選造勢的參與意願關聯。. ‧. 二、建構決策樹模型判別不同條件下的競選造勢之因素,研究在何種因素下會影. y. Nat. 響參與競選造勢活之意願。. 並提出相關策略提供未來競選活動之參考。. n. al. Ch. engchi. 【關鍵字】競選、選舉、公民素養、決策樹. II. er. io. sit. 三、根據決策樹的分析結果擬訂相關策略,討論不同的因素下的公民參與意願,. i n U. v.

(3) 目錄 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IV 圖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公民素養之概述................................................................................ 5 第二節 選舉相關研究與文獻........................................................................ 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0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整理.............................................................................. 10 第二節 變數解釋.......................................................................................... 10 第三節 分析方法.......................................................................................... 15 第肆章 實證分析.................................................................................................. 22 第一節 探索性分析...................................................................................... 22 第二節 主成份分析...................................................................................... 34 第三節 平均數檢定...................................................................................... 41 第四節 決策樹分析...................................................................................... 4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2 第一節 結論.................................................................................................. 52 第二節 建議.................................................................................................. 53 參考文獻...................................................................................................................... 55 附錄一.......................................................................................................................... 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4) 表目錄 表 3-1 問卷變數表-受訪者基本資料 ........................................................................ 11 表 3-2 問卷變數表-受訪者指標評量 ........................................................................ 13 表 4-1 是否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 23 表 4-2 基本資料變數人數表 ..................................................................................... 28 表 4-3 傳播媒體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 30 表 4-4 社交行為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 32. 政 治 大 表 4-6 公民素養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 33 立 表 4-5 個人特質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 33. ‧ 國. 學. 表 4-7 社交行為之解說總變異量 ............................................................................. 34 表 4-8 社交行為主成分係數表 ................................................................................. 36. ‧. 表 4-9 個人特質之解說總變異量 ............................................................................. 37. sit. y. Nat. 表 4-10 個人特質主成分係數表 ............................................................................... 38. al. er. io. 表 4-11 公民素養之解說總變異量 ........................................................................... 39. v. n. 表 4-12 公民素養主成分係數表 ............................................................................... 40. Ch. engchi. i n U. 表 4-13 主成份之平均數檢定 ................................................................................... 42 表 4-14 模型輸入變數整理 ....................................................................................... 44 表 4-15 判斷矩陣表(都市)......................................................................................... 47 表 4-16 正確判斷率(都市)......................................................................................... 47 表 4-17 判斷矩陣表(非都市)..................................................................................... 51 表 4-18 正確判斷率(非都市)..................................................................................... 51. IV.

(5) 圖目錄 圖 1-1 中華民國選舉種類 ........................................................................................... 2 圖 1-2 五種變數對競選造勢之參與意願關聯分析說明 ........................................... 3 圖 1-3 研究流程圖 ....................................................................................................... 4 圖 2-1 公民教育之組成 ............................................................................................... 5 圖 2-2 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 8 圖 3-1 決策樹的構造 ................................................................................................ 19 圖 4-1 是否願意參加選舉造勢 ................................................................................. 22. 政 治 大. 圖 4-2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折線圖-地區變數 .................................................... 23. 立. 圖 4-3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性別變數 ................................................................ 24. ‧ 國. 學. 圖 4-4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年齡變數 ................................................................ 24 圖 4-5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婚姻變數 ................................................................ 25. ‧. 圖 4-6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子女數量 ................................................................ 25. y. Nat. sit. 圖 4-7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教育程度 ................................................................ 26. n. al. er. io. 圖 4-8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行業 ........................................................................ 27. i n U. v. 圖 4-9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子每月平均收入 .................................................... 27. Ch. engchi. 圖 4-10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盒鬚圖-傳播媒體變數 .................................................. 31 圖 4-11 社交行為主成分之陡坡圖 ........................................................................... 35 圖 4-12 個人特質主成分之陡坡圖 ........................................................................... 37 圖 4-13 公民素養主成分之陡坡圖 ........................................................................... 39 圖 4-14 都市與非都市的比較 ................................................................................... 43 圖 4-15 模型串流 ....................................................................................................... 44 圖 4-16 決策樹測試集資料比較(都市)..................................................................... 45 圖 4-17 決策樹QUEST節點 ...................................................................................... 45 圖 4-18 決策樹QUEST重要變數圖(都市)................................................................ 46 V.

(6) 圖 4-19 決策樹QUEST模型(都市)............................................................................ 46 圖 4-20 決策樹測試集資料比較(非都市)................................................................. 48 圖 4-21 決策樹C&R Tree節點 ................................................................................... 48 圖 4-22 決策樹C&R Tree重要變數圖(非都市) ........................................................ 49 圖 4-23 決策樹C&R Tree模型(非都市) .................................................................... 5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7)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將於第一節概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第二節介紹說明研究目的,最後第 三節會根據研擬的研究流程進行介紹,詳細概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自由和公平的選舉是鞏固統治者正當性的重要基礎,在一個民主政治國家當 中,公民選舉需定期舉行,從選舉脫穎而出的候選人需對人民負責,而選民有權 利在民主制度之下行使投票權,決定自己期望的候選人。選舉的過程就是自由意. 政 治 大 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參與組織團體之自由等,除此之外民主制度之下的人民 立 志與民主思想之展現,而民主制度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保障基本人權,例如宗. ‧ 國. 學. 也有相對的義務,如積極參與社會公眾事務,權利與義務需同時存在於公民社會 當中以創造最大福祉為首要目標。. ‧. 根據中華民國規定,目前我國選舉共有 9 種,一共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為. sit. y. Nat. 中央公職人員,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第二種為地方公職人員,包含直. al. n. 以及村(里),任期均為 4 年,如下圖 1-1 所示。. Ch. engchi. er. io. 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 i n U. v. 根據我國憲法,選舉、罷免、創制和複決為憲法賦予人民的參政權,在公民 投票法實施之後,基於落實憲法主權在民原則之下,人民透過公民投票來決定相 關政策或法案,主要為了確保人民直接參與政治權力,身為公民社會的人民,應 積極參與相關公眾事務,本研究想了解目前台灣社會文化當中,民眾對於政治活 動與選舉造勢的參與意願,提供未來競選策略之參考。. 1.

(8) 政 治 大 圖 1-1 中華民國選舉種類 立.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根據第一節當中的研究動機,本研究將探究民眾對於競選活動參與意願之因. sit. y. Nat. 素進行分析,觀察在不同的變數因素之下,如何去判別民眾對於政治活動的參與. al. er. io. 意願,從中了解民眾的公民素養行為,根據此研究結果,探討如何能增加公民政. v. n. 治活動的參與意願,並提供給未來的競選造勢活動做為參考。本研究將影響競選. Ch. engchi. i n U. 造勢之意願因素區分為五類,分別為傳播媒體、社交行為、個人特質、公民素養 與受訪者基本資料,探討上述五類變項對競選造勢之意願的關聯,如圖 1-2 所示, 下述為本次研究的目的: 一、分析在不同的受訪者資料下對競選造勢的參與意願關聯。 二、建構決策樹模型判別不同條件下的競選造勢之因素,研究在何種因素下會影 響參與競選造勢活之意願。 三、根據決策樹的分析結果擬訂相關策略,討論不同的因素下的公民參與意願, 並提出相關策略提供未來競選活動之參考。. 2.

(9) 圖 1-2 五種變數對競選造勢之參與意願關聯分析說明.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之流程第一步為確定研究主題,並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相關文. ‧ 國. 學. 獻探討,收集選舉文獻與公民素養相關資料,依照研究目的和文獻探討之結果進 行問卷設計,透過問卷設計了解受訪者對於政治與競選造勢之意願關係,資料收. ‧. 集與整理之後會進入實證分析,彙整問卷受訪者的調查結果,研究競選造勢活動. y. Nat. n. al. Ch. engchi. 3. er. io. 位做為參考,詳細之研究流程如圖 1-3。. sit. 之意願因素,最後將會整理成結論與建議,統整相關意見與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單. i n U. v.

(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y er. io. sit. Nat. 圖 1-3 研究流程圖. Ch. engchi. 4. i n U. v.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公民素養之概述,將介紹不同文獻當中公 民素養之定義,並說明相關的概念與應用,第二部份為選舉相關研究之文獻探討, 對過去學者研究之相關選舉或競選議題進行回顧,了解過去的研究目標與理論, 從中加以彙整與歸納,有助於後續的研究分析。. 第一節 公民素養之概述 根據 Patrick(1999)提出公民教育的四種成份(Four-Componont Model of Civic. 政 治 大 民主的概念和規則,學習不同的政治理念與政體,並了解政府組織和民主發展歷 立 Education)如圖 2-1 所示,首先為公民知識(Civic Knowledge),公民知識包含了解. 程;第二為公民的認知技能(Cognitive Civic Skills),主要是希望公民能透過確認、. ‧ 國. 學. 描述、說明以及評估生活當中所有的公民議題,並能理性的回應當下的意見和經. ‧. 驗,特別在公共議題方面能做出判斷和決定;第三項為公民參與技能(Participatory. y. Nat. Civic Skills),是指以實際行動參與公共議題,有能力影響公共政策,而公民認知. er. io. sit. 技能(Cognitive Civic Skills)與公民參與技能(Participatory Civic Skills)兩者結合之 後有助於行使公民權,有效增加個人利益與社會效率;第四項為公民德性(Civic. al. n. v i n Dispositions),能為大眾追求整體利益所具備的人格特質,這些人需負擔責任義 Ch engchi U. 務改進社會,積極參與建設性活動,有助於公民道德之實行,在民主社會當中是 不可或缺的角色。. 圖 2-1 公民教育之組成. 5.

(12) 李俊湖(2009)在公民素養之研究也引用相關公民素養之內涵,包括認知、技 能和情意,由於社會變遷快速,公民責任的範圍也越來越廣,除了傳統的教育道 德和法治精神外,目前自然生態環境、人權自由、公共意識等也越來越重要,這 些也是廣義的公民素養,由於公民素養並非天生擁有,而是後天的教育和社會所 塑造,因此仍需與家庭和教育等多方配合,才有助於公民素養之培養,目前教育 當中有許多公民體驗,希望學生能透過公共事務累積公民意識,像是學校的學生 選舉產生自治幹部,居民參與社區改革事務等等,皆為良好的公民參與體驗。 目前台灣的公民素養具有一定水準,但仍有其他有待改善的空間,洪泉湖. 政 治 大 於公民素養、自由人權、公共事務的參與等皆具備一定的素質,但也有一些方面 立 (2008)強調台灣需要多元文化的公民素養,由於台灣經過多年來的民主薰陶,對. 有待加強,例如國內目前的自治能力、守法精神和理性溝通仍有不足,還有對弱. ‧ 國. 學. 勢族群的關懷,不同文化的尊重與包容,皆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且面對不同意見. ‧. 時,仍有些許部份人仍停留在二元對立的思考邏輯,較不願意去傾聽不同的立場,. io. er. 包容不同的意見,更要理性溝通勇敢發言。. sit. y. Nat. 因此多元文化的公民素養和教育是目前社會需多多加強的部份,不僅要培養尊重. 嚴秋蓮(2011)探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之影響因素研究,以. al. n. v i n 量化問卷進行調查,顯示社團幹部經驗、服務學習課程和課程實施品質對公民素 Ch engchi U 養有顯著影響,且透過質化問卷的訪談,了解校園服務學習課程對於公民素養養 成之關聯,期望在未來課程實施上提供不同的課程教師做支援,推廣通識服務融 入服務學習經驗,並促進學習課程多元化,規畫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 務,強化服務學習課程反思,有助於提升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吳窈芬(2006)使用問卷調查方法,探究高雄市成人社區公共參與態度與公民 素養之關係研究,指出成人對於社區的公共事務表現態度具有中上水準,且從社 區環境面相而言,成年人對環境較為重視,且公民素養表現較佳,對公民角色的 認知與態度最為理想,但在公民個人行為上仍有待加強,研究顯示,若成人願意 參與公共事務吞論推論其公民素養表現良好,顯示正確的社區參與與公民素養具 6.

(13) 有顯著的相關,且 50 歲以上、已婚、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且居住社區長達 15 年以 上的成年人在公共參與態度比較積極,相較之下擁有較高的公民素養。 而林暉月(2001)研究台南市的社區意識與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方式,探究社 區公共事務參與發展之策略,透過台南市居民的公民素養展現探討社區意識,其 中社區意識由三個概念所組成,分別為社會聯繫、環境認知和情感連結,這三項 最後發展成社區意識量表,顯示居民的基本資料屬性會影響社區意識的高低,且 進而影響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差異。 蔡智惠(2007)利用公民預算參與分析台北市民眾的公共事務參與意願,討論. 政 治 大 為認知、態度與行為,以認知來說,男性且高齡年長者對於公共預算參與意願較 立 公共預算過程當中的民眾角色,將台北市政府預算過程意願分為三個部份,分別. 高,而以態度方面發現民眾的支持度會隨著政府對議題的角色或重要性而改變,. ‧ 國. 學. 從台北市民眾願意參與公共事物的方式為公聽會、諮詢會議和問卷調查,強調需. ‧. 公布詳細資訊,且台北市民眾希望將預算規劃在教育文化、與經濟發展方面,當. y. Nat. 時台北市民眾對於目前的預算配置多表示贊同,而公民參與度方面仍需要有良好. n. al. er. io. sit. 的管道進行溝通,除了有助於公民參與,更能發揮施政功效。. Ch 第二節 選舉相關研究與文獻 e. ngchi. i n U. v. 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整理台灣民眾政黨偏好分佈圖,資料收集 為1992年上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樣本,主要想要了解台灣人對於統獨立場、政 黨認同和台灣人認同的概念,圖2-2顯示國民黨的變化趨勢較為穩定,在2001年 時的政黨支持比例較低,其他年度的支持比例大致上都在30%上下變動,而民進 黨的支持比例有逐漸上升之趨勢,在最近一年的表現兩黨的支持度比例相近,而 無意見的樣本比例也逐漸降低,但仍有近40%比例的受訪者不願說明,顯示大多 數的台灣民眾對於政治大都有基本的認知,但還是有部份人不願意表態自己的立 場。. 7.

(1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 圖 2-2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sit. y. Nat. 黃琬玲(2010)探究2010年五都大選的高雄市長選舉做為個案研究,討論三位. al. er. io. 候選人的競選手法和其競選傳播策略,透過不同的傳播方式達到選戰的勝利,研. v. n. 究結果顯示候選人須因地制宜抓住選民的需求,並根據不同的選民結構調整傳播. Ch. engchi. i n U. 策略,而競選活動期間候選人的媒體曝光機會也相當重要,且根據媒體反應和選 民的互動結果,適時調整競選策略,並從不同情勢判斷議題的走向,要隨時進行 修正補牆。 傳播行為和選舉之間有存在重要的關連,張秉豐(2011)也在2010五都選舉當 中討論不同政黨下,競選廣告文宣之差異性,在報紙文宣下,不同政黨會選擇利 於自己的宣傳管道,定位與候選人政黨相似的報紙媒體,尋求閱聽者的支持,在 廣告排版也有相當大的差異;而電視廣告方面,大多數的候選人皆採用正面提升 的廣告印象,此方法也較為多數選民接受,若採用對比差異之廣告方法,像是說 明對手負面資訊或強調悲情訴求等對選舉效果提升並不顯著,此方法能吸引少數. 8.

(15) 的積極選民,但對大多數的中間選民效益不高,除此之外,不同政黨的廣告訴求 也有明顯的差異,若以感性訴求為主,第一時間能吸引中間選民,而理性訴求的 方式能提升候選人的專業性,讓選民願意進一步了解候選人的訴求。 在廣告媒體宣傳方面,施冰冰(2003)研究1979至2002年間候選人的競選廣告 影響,在不同政黨陣營之下的廣告表現差異較大,由於不同政黨有其各自的歷史 背景,若能提升在廣告媒體使用的創意能力,加強廣告本身的活潑性,能吸引閱 聽人的目光,有助於選民的認知與接受度,而資源度較低的候選人時常透過推薦 人的方式做為廣告訴求,以增加知名度,而廣告文宣當中恐懼訴求或是比較攻擊. 政 治 大. 訴求較少,大多為催票告即,能提升選舉效益吸引群眾目光的是正面的口號以及 創意廣告等。. 立. 而黃立翔(2004)針對2000總統大選之後到2001立委和縣市長參選之前的政. ‧ 國. 學. 黨電視競選廣告分析,目的為探討閱聽人的知覺感受對傳播意圖是否存在差異性,. ‧. 研究結果說明不同的閱聽人各有其自身立場,選擇自己喜歡的解讀方式,但政治. y. Nat. 廣告主要為說服閱聽人凝聚群眾效果,指出若要說服閱聽人的固有的思想較為困. er. io. 告的意圖。. sit. 難,且廣告中若存在太多的符號和訴求容易模糊焦點,反而讓閱聽人無法辨認廣. al. n. v i n 胡學聖(2005)從選舉議題的角度來討論候選人的支持度,以TVBS民調中心 Ch engchi U. 針對選舉過程中的議題與關聯性進行統計檢定,找出相關的傳播策略,資料顯示 時事議題和選情變化有顯著相關,且距離投票日越近,候選人傳遞出的訊息能在 關鍵時刻發揮最大影響力,除此之外,能夠明確定義目標選民,並操作相關議題 有助於選情加溫,但負面議題操作需小心謹慎,避免造成民眾的同情效果。 綜合上述眾多的文獻說明,正面的宣傳和口號能有效提升候選人整體形象, 而如何在第一時間吸引民眾目光為重要議題,若能掌握媒體的運用,且適時發揮 創意在廣告或行銷媒體,有助於提升知名度,第一時間抓住民眾的注意力,之後 在一些重大議題上有正面態度或行動,皆能提高選民的支持度,在操作負面議題 時則須謹慎小心,需仔細觀察媒體趨勢和選民態度。 9.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資料來源與整理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為傳播調查資料庫,抽樣方式根據地區人口比例與年齡分 配隨機抽取樣本,經過篩選與整理之後有效問卷數量為 2,000 份,進入資料分析 之前需先進行資料整理包含: 一、篩選重要變數:由於變數種類眾多,為了能找出影響競選造勢的參與意願因 素,歷史資料與文獻當中歸納出幾個影響較為顯著的變數進行後續分析。. 政 治 大 模型偏差,因此進行變數整合,不僅能維持資料本身之特性,更能提升模型的解 立 二、遺漏值處理:由於資料當中存在遺漏值,為了避免之後分析造成資料損失或. 釋能力。. ‧ 國. 學. 三、類別合併變項:類別變項過多會使得分類過細,因此針對幾個大類進行整併,. ‧. 有助於後續的模型解讀。. y. Nat. 四、資料偵錯與離群值處理:資料收集當中難免會有錯誤,資料偵錯步驟需謹慎. er. io. sit. 檢查每筆變數的狀態,例如離群值或不尋常的紀錄,當發現錯誤資料時若無法更 正,需視情況捨棄觀察值;而離群值方面需先了解該筆觀察值的資訊是否正確,. n. al. Ch. 之後才可進行後續的資料分析。. 第二節 變數解釋.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的問卷變項一共含五大類,第一大類為受訪者基本資料,一共有八個 變數,包含地區、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行業、每月平均收入和子 女數量;第二類為傳播媒體評量變項,一共五種評量,分別為報紙、網路新聞、 雜誌、廣播和電視的使用頻率,此變項主要目的為探究受訪者本身的媒體行為, 討論傳播媒體行為與參與競選造勢意願之關係;第三大類為社交行為評量變項, 一共十一種評量,調查受訪者本身的外在社交行為;第四大類為個人特質評量變 項,一共九種評量,可彙整受訪者主要的個人性格與特色,從中找尋對競選活動. 10.

(17) 的參與意願之關聯;第五大類為公民素養評量變項,一共有九種評量,透過這九 種評量結果,歸納出受訪者的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態度,用來評估競選活動的參 與意願。詳細變數整理和問項內容如表 3-1 和表 3-2。 表 3-1 問卷變數表-受訪者基本資料 問卷問項. 變數名稱. 變數代碼. 變數內容. 基本資料. 地區(詳見. 1 核心都市. 附錄一). 2 一般都市 3 新興市鎮 4 傳統產業市鎮. 立. 1 男. 學. ‧ 國. 性別. 治 政 5 一般鄉鎮 大 6 高齡暨偏遠鄉鎮 2 女. 年齡. 1 18-19 歲. ‧. 2 20-29 歲. y. 4 40-49 歲 5 50-59 歲. n. al. 婚姻狀況. Ch. er. io. sit. Nat. 3 30-39 歲. i n U. 6 60 歲以上. e n1g未婚 chi. v. 2 已婚 3 其他 教育程度. 0 其他 1 國中以下(含) 2 高中職(含) 3 大學(含) 4 碩士以上(含). 行業. 1 農林漁牧業 2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11.

(18) 3 製造業 4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5 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 6 營造業 7 批發及零售業 8 運輸及倉儲業業 9 住宿及餐飲業 10 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11 金融及保險業 12 不動產業. 立. 治 政13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大 14 支援服務業. ‧ 國. 學. 15 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 16 教育服務業. ‧. 17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18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Nat. 20 服役前從來沒有工作、兼職或打工過. n. al. 每月平均 收入. 88 其他. er. io. sit. y. 19 其他服務業. C h 0 無收入 U n i engchi 1 2 萬元以下. v. 2 2 萬元以上到 4 萬元 3 4 萬元以上到 6 萬元 4 6 萬元以上 子女數量. 0 0人 1 1人 2 2人 3 3人 4 4 人以上. 12.

(19) 表 3-2 問卷變數表-受訪者指標評量 各項指標調查. 變數名稱. 問項內容. 傳播媒體評量. 傳播_1. 請問您每週平均有幾天會看報紙(僅限於紙本)?. 傳播_2. 請問您每週平均有幾天會看網路新聞?. 傳播_3. 請問您每個月平均有幾天會看雜誌(僅限於紙本)?. 傳播_4. 請問您每週平均有幾天會聽廣播?. 傳播_5. 請問您每週平均有幾天看電視?. 社交_1.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是個外向的人。. 社交_2. 政 治 大 立請問您同不同意,您喜歡依賴別人。.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是個喜歡社交(跟人交陪)的人。. 社交_3. 請問您同不同意,當別人與您太親近時,您會感到緊張。. 社交_5. 請問您同不同意,當您有個人困擾需要幫忙時,您知道. ‧ 國. 學. 社交_4. 請問您同不同意,若您需要離開家裡一陣子,您很難找 到人替您注意家裡的狀況。. sit. io. a l請問您同不同意,若下午才決定當天晚上要去看電影, v i n Ch 您可以很快找到人跟您一起去看。 engchi U. n. 社交_7. y. Nat. 社交_6. ‧. 該去找誰。. er. 社交行為評量. 社交_8. 請問您同不同意,整體來說,您很滿意您的生活。. 社交_9.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覺得您跟別人很疏離。. 社交_10.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很滿意您的社交生活。. 社交_11. 請問您同不同意,就許多方面來說,您目前生活是接近 您的理想。. 個人特質評量. 個人_1.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願意負責解決要花很多腦筋的事。. 個人_2.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喜歡那些需要想出新的方法來解決 問題的工作。. 13.

(20) 個人_3. 請問您同不同意,我喜歡抽象地思考。. 個人_4.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喜歡做一些事情,只因為它能帶來 興奮刺激。. 個人_5.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喜歡體驗一些全新並且令人興奮的 經驗,即使它們有點可怕。. 個人_6.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覺得大部分人是可以相信的。. 個人_7.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買東西會在意價格便不便宜。. 個人_8.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喜歡嘗試不同的新事物。. 政 治 大 立請問您同不同意,政治雖然複雜,但您還是可以了解。. 個人_9 公民_1. 請問您同不同意,一般來說,您對政治很感興趣。. 公民_3.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會願意參與地方改造工作(如向鄰. 學. 公民_2. ‧ 國. ‧. 里長反映社區問題、美化社區環境、抗議焚化爐興建. y. sit. Nat. 等)。. 公民_4.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會願意參加地方性質的集會或活動. io. er. 公民素養評量.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經常擔心事情會有不好的結果。. n. a l(如公寓大樓委員會、鄰里集會、鄉、鎮、市、村里民 v i n Ch 大會、農漁民集會、社區婦女、家長集會)。 engchi U. 公民_5.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會願意參加地方政治性社團活動 (如地方政黨集會、地方政治人物服務處、後援會等, 但不包括政黨內部的選舉投票)。. 公民_6.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會願意幫您支持的候選人拉票。. 公民_7. 請問您同不同意,您會願意說服朋友支持您喜歡的候選 人。. 公民_8. 請問您同不同意,公職選舉的時候,您會願意去投票。. 公民_9. 請問您同不同意,當政府官員想要做什麼時,並不會在. 14.

(21) 意老百姓怎麼想。. 第三節 分析方法 一、平均數檢定(林惠玲、陳正倉 ,2001;McClave, 1991) 平均數檢定是對所觀察的現象間的平均數是否存在差異進行分析的方法,以 隨機且獨立的抽取兩個常態分配之母體樣本,來比較兩個母體的平均數是否相同, 根據檢定方法可區分為獨立樣本右尾 T 檢定和配對樣本雙尾 T 檢定等兩種假設檢 定方法,詳細說明如下:. 政 治 大. (一)獨立樣本右尾 T 檢定. 立. 樣本為抽自兩獨立母體,且其兩母體變異數( σ 12 , σ 22 )未知,故需先檢定 σ 12. ‧ 國. 學. 是否等於 σ 22,其檢定結果使得 T 分配之自由度有所不同,而該檢定之假設建立、. H 0 : u1 − u 2 ≤ d 0 ,. n. al. H1 : u1 − u 2 > d 0 ,.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1. 假設建立. ‧. 拒絕域、檢定統計量和決策法則如下述:. i n U. v. u1 為第 1 個母體的平均數, u2 為第 2 個母體的平均數。. 2. 拒絕域(顯著水準為 下) (1)若 σ 12 = σ 22 ,則 C = {t | t > tα (n1 + n2 − 2} , (2)若 σ 12 ≠ σ 22 ,則 C = {t | t > tα (v)}, 其中 n1 為第 1 組樣本的個數, n2 為第 2 組樣本的個數,. 15.

(22) s12 s22 2 + ) n1 n2 , v= 2 s22 2 s1 2 ( ) ( ) n n1 + 2 n1 − 1 n2 − 1 (. s12 為第 1 組樣本的標準差平方, s22 為第 2 組樣本的標準差平方。. 3. 檢定統計量 (1)若 σ 12 = σ 22 ,則 t =. (n − 1) s12 + (n2 − 1) s22 x1 − x2 − d 0 , s 2p = 1 n1 + n2 − 2 1 1 + sp n1 n2 x1 − x2 − d 0. 立. 學. s12 s22 + n1 n2. ‧ 國. (2)若 σ 12 ≠ σ 22 ,則 t =. 政 治 大. 其中 x1 為第 1 組樣本的平均數, x2 為第 2 組樣本的平均數。. ‧ sit. y. Nat. 4. 決策法則. n. al. er. io. 在顯著水準 α 之下,此檢定之決策法則為:當 t ∈ C 時,則拒絕虛無假設 H 0 。 (二)配對樣本雙尾 T 檢定. Ch. engchi. i n U. v. 樣本為抽自兩相關母體,該檢定之假設建立、拒絕域、檢定統計量和決策法 則如下所述: 1. 假設建立. H 0 : u1 − u 2 = d 0 , H1 : u1 − u 2 ≠ d 0 ,. 其中 u1 為第 1 個母體的平均數, u2 為第 2 個母體的平均數。. 16.

(23) 2. 拒絕域(顯著水準為 α 下).   C = t | t > t α (n − 1) or t < −t α (n − 1) , 2 2   其中第 1 組樣本和第 2 組樣本的個數為 n。. 3. 檢定統計量. t=. i =1. 政 治 大 d ∑ (x − y ). n. n. 其中. s. n. ∑ =. n. i =1. n. i. =. i =1. (d i − d ) 2. i. ,. ,. ‧. n −1. i. 學. ‧ 國. ∑ = d立 2 d. d − d0 , sd / n. sit. n. al. er. io 4. 決策法則. y. Nat. xi 為第 1 組樣本的觀察值, yi 為第 2 組樣本的觀察值。. Ch. engchi. i n U. v. 在顯著水準 α 之下,此檢定之決策法則為:當 t ∈ C 時,則拒絕虛無假設 H 0 。. 二、主成份分析(陳順宇,2005) 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主要目的為訂定指標的依據, 他是對多個變數決定各變數權重而成的加權平均,依此定義出總指標。主成份分 析是由皮爾森(Pearson)於 1901 年提出,再由侯特齡(Hotelling)在 1933 年發展的 一種新方法,主要功能為將資料簡化,將多個有相關性的變數簡化成少數幾個沒 有相關的變數。主成份分析能將資料簡化,經由線性組合而得的主成份能保有原 來變數最多的資訊,即擁有最大變異數,顯示出最大的個別差異,而主成份分析 17.

(24) 除了用來概述變數之間的關係,也可用來削減迴歸的變數數量,可進一步提供有 用的分析結果。 所謂的主成份是尋找一組變數的線性組合,一方面要保有原來的變數資訊 (代表性),而且主成份當中不能重疊資訊(精簡性),更重要的是以少數幾個主成 份代表多個變數,目的為達到三個目標分別為代表性、獨立性和精簡性。. 三、決策樹分析(謝邦昌,2001;Breiman, 1984) 決策樹又稱為分類樹,用樹枝狀展現資料受各個變數影響之情形的預測模型,. 政 治 大 (Classification Analysis)方法之一,可進行連續型和類別型變數之分類預測。接下 立 會根據目標變數產生之效應的不同建構出不同的規則,為資料採礦中的分類分析. 來介紹決策樹分析法中的C&R Tree方法與QUEST方法:. ‧ 國. 學. (一.)決策樹概述. ‧. 決策樹(Decision Tree)的概念為藉由分類已知的項目,將資料分成不同種類,. y. Nat. 並從中歸納存在事例中的規律,而其所建構的決策樹亦可用於樣本外的預測。. er. io. sit. 在決策樹所建造的樹狀結構圖中,每一個內部節點都代表對某屬性的測試, 而節點下的每個分支代表此屬性可能值的集合,最後的每一個葉節點所對應的是. al. n. v i n 一個目標類別。圖3-1為決策樹基本構造 :樹的中間節點 (Non-Leaf C h ,詳細介紹如下 engchi U Nodes) 代表測試的條件;樹的分支 (Branches) 代表條件測試的結果;樹的葉節 點 (Leaf Nodes) 代表分類後所得到的分類標記,也就是表示分類的結果。. 18.

(25) 圖 3-1 決策樹的構造. 政 治 大 用測驗方法進入下一層的某個子節點中;不同演算法會採以不同的測驗方法,但 立 傳統決策樹的根部於頂端,當欲進行決策樹分析之資料由根部進入後,會應. ‧ 國. 學. 降低子節點內的凌亂度,是選擇測試屬性的共同目標。如此不斷重複其演算過程, 直到資料達葉部節點為止。. ‧. 若資料不完整或含有雜訊時,其所建構的決策樹可能會產生過度配適之情形,. sit. y. Nat. 則所建構之樹狀結構就會過於複雜。通常導致過度配適的原因有二種,一為樣本. al. er. io. 本身的屬性太多,即過多的解釋變數,決策樹易選擇到和目標不相關的屬性;二. v. n. 為偏移(Bias),不同的演算法在尋找測試屬性時,都有自己的偏好,因此在篩選. Ch. engchi. i n U. 時會依其演算法之偏好屬性進行建構決策樹,而非真正和目標相關的屬性,所以 在建構決策樹之後需要進行修剪樹狀結構之動作。 (二.)C&R Tree C&R Tree(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稱為分類迴歸樹,即CART演 算法,是Breiman在1984年提出。當我們的目標變數是定類變數,為分類樹;若 目標變數是定距變數,則為迴歸樹。它是以迭代的方式,從樹根開始反覆建立二 叉樹,直到數節點中的同質性達到某個標準,或觸發迭代終止條件為止。 最初,C&R Tree通過檢測輸入欄位,通過度量各個劃分產生的異質性的減 少程度,找到最佳的一個劃分。它可以自動忽略對目標變數沒有貢獻的屬性變數,. 19.

(26) 也為判斷屬性變數的重要性,減少變數樹木提供3考,並且在面對諸如存在缺失 值、變數個數較多時C&R Tree顯得非常穩健。 估計模型通常不用花費很長的訓練時間,推理過程完全依據屬性變數的取值 特點(與C5.0不同,C&R Tree的輸出欄位既可以是數值型,也可以是分類型),C&R Tree比其他模型更易於理解─從模型中得到的規則能得到非常直觀的解釋,決策 推理過程可以表示成If、Then的形式。 C&R Tree的基本原理是藉由二元遞迴分割過程以處理資料,每一個節點將 針對資料屬性向下劃分為兩個資料子集,直到研究者所設定的停止條件被滿足為. 政 治 大 的問題:第一,如何從眾多的屬性變數中選擇一個當前的最佳分枝變數;第二, 立. 止。而在決策樹生長的核心是確定決策樹的分枝準則,該準則通常涉及到兩方面. 如何從分枝變數眾多取值中找到一個當前的最佳分割點。C&R Tree切割點的選. ‧ 國. 學. 取準則為每個節點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高低;目前有許多種指標可供使用,. ‧. 通常以Gini Index為最常用的指標之一。假若集合T包含N個類別的記錄,那麼其. al. y. Gini(T) = 1 − � 𝑝𝑝𝑗𝑗 2 𝑗𝑗 =1. sit. io. 𝑛𝑛. er. Nat. Gini Index計算方式為:. n. v i n 其中𝑝𝑝𝑗𝑗 為j類別出現的頻率。如果集合T分成兩部分N 和N ,則此分割的Gini為: Ch e n g c h i U1 2 N N Gini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 (T) =. 1. N. Gini(T1 ) +. 2. N. Gini(T2 ). 在分割的過程中,C&R Tree會先檢查檢點中的資料是否屬於同一個類別,. 若節點中的資料只屬於同一個類別,則此節點不需再分隔;若節點中仍有兩個以 上的類別時,則C&R Tree會測試所有的資料屬性,依據屬性值將資料分隔成兩 個子集合,並計算每種屬性分割下的Gini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 之值,最小的Gini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𝑠 就被作為分割. 的標準。若Gini值越大時,則該切割點所產生的子節點中的組成樣本也越單純, 即該切割點判別分類差異的能力越好,所以誤判率也相對較低。決策樹要決定末 端節點所屬於的類別時,以計算該末端節點中各類別所包含的資料數目多寡為準. 20.

(27) 則,選取個數最多的類別作為該末端節點的類別。又因為樹的最下層的每一節點 皆是末端節點,因此,進一步計算每個節點的誤判率,作為決定該節點是否需要 繼續細分下去或是要修剪的準則。而在分割中若滿足下一個條件即停止:節點達 到完全純性、節點中樣本的所有屬性變數有相同的取值、樹的深度達到用戶指定 的深度、節點中樣本的個數少於用戶指定的個數、異質性指標下降的最大幅度小 於用戶指定的幅度。當樹的建構程序完成後,則此樹狀結構稱之為最大樹。 (三.)決策樹 QUEST(謝邦昌、鄭宇庭、蘇志雄,2009) 是由 Loh 和 Shih 於 1997 年提出建立決策樹的二元分類方法,QUEST 演算. 政 治 大 不同的策略進行處理,其運算過程也較 C&R Tree 有效,而執行 QUEST 模型時 立. 法主要涉及分支變數和分割值卻力的問題,但它將分支變數選擇和分割點選擇以. 有幾項要求,首先輸入變數分為類別型變數和數值型變數,而輸出變數必須是二. ‧ 國. 學. 元分類變數,若模型當中涉及到順序變數時先儲存成數值變數才可進行,且模型. ‧. 中不可應用權數變數。. y. Nat. QUEST 的分類規則為假設目標變數為連續型變數,則使用統計上的 ANOVA. er. io. sit. F 分析,假設目標變數為類別型變數則使用統計上的卡方檢定,選擇 p-value 最 小且小於顯著水準之變數做為當前的最佳分支,若最小的 p-value 未小於顯著水. al. n. v i n 準,在 ANOVA F 檢定中代表在顯著水準下目標變數不同分類下的屬性變數的平 Ch engchi U 均值不存在差異性,此時應利用 Levene’F 檢驗其方差,選擇方差齊性最不顯著 的變數做為當前的分支變數,否則該樹節點即無法再分支。. 21.

(28) 第肆章. 實證分析. 第肆章將區分成三小節,首先第一小節為探索性分析,主要透過問卷資料中 的問題探討是會影響選舉造勢的參與意願,第二小節為主成份分析,目的為把問 卷中各個面向的資料進行維度縮減,找出問項中的線性組合代表該面向的指標, 並根據該指標討論與目標變數之關聯,第三小節會使用平均數檢定,根據各個主 成分的變數結果,討論在不同的參與意願之下,主成分的表現是否有所差異,第 四節為決策樹分析,探究在何種條件下受訪者會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 第一節 探索性分析. 政 治 大 首先在探索性分析之下,分析各個解釋變數與反應變數(是否願意參與競選 立. 造勢活動)的關聯,詳細敘述如下所示:. ‧ 國. 學. 一、是否願意參與選舉造勢:首先針對反應變數進行探索性分析,從圖 4-1 中發. ‧. 現,在 2,000 筆有效樣本當中,不願意參與競選造勢的受訪者比例為 79.1%,人. y. Nat. 數偏高接近八成,而願意參與的比例為 20.9%,可見大多數的民眾普遍都不願意. 70.00%. er. a79.1% l C h. n. 80.00%. io. 90.00%. sit. 參與選舉競選造勢活動,資料比例如表 4-1。. engchi. i n U. v. 60.00% 50.00% 40.00% 30.00%. 20.9%. 20.00% 10.00% 0.00% 不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圖 4-1 是否願意參加選舉造勢. 22.

(29) 表 4-1是否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次數. 百分比. 不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1,582. 79.1%. 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418. 20.9%. 總和. 2,000. 100.0%. 二、地區變數:圖4-2為地區變數對是否願意參與選舉造勢的比例折線圖,從圖 中觀察出傳統產業市鎮願意參與的意願比例較高,比例最低為核心都市,願意參. 政 治 大 表示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在資料結構方面,傳統產業市鎮的人數偏低為150 立. 與選舉競選造勢只有14.9%,雖然核心都市的抽樣人數高達442人,但僅有少數人. ‧ 國. 36.70%. ‧. 19.70%. 22.70%. y. sit. er. i n U. v. 高齡暨偏遠鄉鎮. engchi. 一般鄉鎮. 傳統產業市鎮. Ch. 新興市鎮. 一般都市. al. 27.00%. 18.00%. 14.90%. n io N a t 核心都市.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學. 人,樣本人數最多的為新興市鎮有525人。. 圖 4-2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折線圖-地區變數. 三、性別變數:圖4-3為性別變數和反應變數的比例折線圖,男女總人數比例約 各半,觀察出男生普遍有較高的意願參與選舉造勢活動,女生的意願普遍較低。. 23.

(30) 25.00%. 23.60%. 20.00%. 18.30%. 15.00% 10.00% 5.00% 女. 男. 0.00%. 圖 4-3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性別變數. 四、年齡變數:觀察圖4-4發現年齡越高的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比例越高,其中50. 政 治 大 但20到40歲的青壯年受訪者參與意願並不高,可推測年齡對參與競選造勢有明顯 立. 歲以上的受訪者願意參與的比例高達27%,在樣本比例方面20到40歲的人數最多,. ‧ 國. 21.10%. y. 18.30%. ‧. 27.30% 28.10%. Nat. sit. 14.20%. n. engchi. v. 歲以上 60. 歲 40-49. 歲 30-39. 歲 20-29. 歲 18-19. Ch. i n U. 歲 50-59. al. er. 10.10%. io.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學. 趨勢相關。. 圖 4-4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年齡變數. 五、婚姻變數:對婚姻變數與是否願意參與競選造勢繪製比例折線圖圖4-5,其 中已婚人數最多,占了樣本數半數以上,其中發現未婚參與意願比例較已婚參與 意願比例較低,而婚姻狀態為其他的人儘管人數不多僅195人,但其參與意願比 例是最高為33.8%。. 24.

(31)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33.80% 22.80% 15.00%. 未婚. 已婚. 其他. 政 治 大 圖 4-5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婚姻變數 立. ‧ 國. 學. 六、子女數量:從圖4-6觀察出子女數量越多,參與競選造勢活動的比例越高,. ‧. 樣本結構當中沒有子女的受訪者人數最多共877人,其中有一個子女或兩個子女. y. Nat. 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的比例差不多約兩成左右,而三個子女以上的民眾參與競. v ni. n. al. er. io. 35.00%. sit. 選造勢的比例明顯偏高。. 30.00% 25.00% 20.00%. e n g c h i U 25.30%. 20.70%. 17.90%. 15.00%. Ch. 33.10%. 19.70%. 10.00% 5.00% 0.00% 0. 1. 2. 3. 4個以上. 圖 4-6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子女數量. 25.

(32) 七、教育程度:在教育程度方面,圖4-7顯示教育程度越高參與意願比例反而降 低,而教育程度為其他的民眾參與意願比例最高可達25%,而碩士以上學歷的受 訪者參與意願比例較低,在樣本結構方面高中職學歷人數最多有925人。 30.00% 25.00%. 25.00%. 24.40%. 23.10%. 20.00% 17.10% 15.00% 10.00%. 9.70%. 5.00%. 立. 0.00% 其他. 政 治 大. 國中以下(含) 高中職(含). 大學(含). 碩士以上(含). ‧ 國. 學. 圖 4-7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教育程度. ‧. 八、行業變數:行業變數表現方面如圖4-8所示,人數最多的為製造業共354人,. y. Nat. 參與意願比例為28.8%,而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人數較少因此比例偏高,金融. n. er. io. al. sit. 業和住宿餐飲業的參與意願比例約兩成左右。. Ch. engchi. 26. i n U. v.

(33)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42.90% 38.50% 33.30% 28.80%. 22.60% 19.80%. 24.40%. 16.50%. 公 共 行 政 及 國 …. 金 融 及 保 險 業. 農 林 漁 牧 業. 營 造 業. 住 宿 及 餐 飲 業. 批 發 及 零 售 業. 支 援 服 務 業. 教 育 服 務 業. 藝 術. 製 造 業. 其 他 服 務 業. 娛 樂 及 休 閒 …. 政 治 大. 立. 資 訊 及 通 訊 傳 播 業. 醫 療 保 健 及 社 會 …. 專 業 科 學 及 技 術 …. 圖 4-8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行業. ‧. ‧ 國. 運 輸 及 倉 儲 業 業. 學. 電 力 及 燃 氣 供 應 業. 、. 不 動 產 業. 、. 用 水 供 應 及 污 染 …. sit. y. Nat. 九、每月平均收入:調查當中受訪者收入介在2萬到4萬之間的人數最多有805人,. al. er. io. 從下圖4-9發現,收入介在2萬到6萬之間的受訪者,若收入越高參與競選造勢的. v. n. 意願比例也越高,無收入的受訪者當中參與意願比例可達19%。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Ch. 27.30%. 25.90%. 21.40%. 19.00%. 無 收 入. engchi. i n U. 16.30%. 2 萬 元 以 下. 2 到 萬 4 元 萬 以 元 上. 4 萬 元 以 上. 到 6 萬 元. 6 萬 元 以 上. 圖 4-9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比例-子每月平均收入. 27. 礦 業 及 土 石 採 取 業. 服 役 前 從 來 沒 有 …. 其 他.

(34) 根據上述基本資料變數的探索結果整理成表 4-2 所示,整理每個基本資料變 數的人數比例。 表 4-2 基本資料變數人數表 是否願意參與選舉造勢 變數名稱. 變數說明. 地區. 不願意人數. 願意人數. 總人數. (百分比). (百分比). (百分比). 核心都市. 376(85.10%) 66(14.90%). 一般都市. 468(80.30%) 115(19.70%) 583(29.15%). 政 治406(77.30%) 大 傳統產業市鎮 95(63.30%) 立 一般鄉鎮. 高齡暨偏遠鄉鎮. 73(73.00%). 100(5.00%). 27(27.00%). 751(76.40%) 232(23.60%) 983(49.15%). 女. 831(81.70%) 186(18.30%) 1,017(50.85%). y. 18-19 歲. 80(89.90%). v ni. 350(85.80%) 58(14.20%). n. Ch. 9(10.10%). er. io. al. 30-39 歲. 教育程度. 200(10.00%). 男. 20-29 歲. 婚姻狀況. 150(7.50%). 164(82.00%) 36(18.00%). sit. Nat. 年齡. 55(36.70%). ‧. 性別. 119(22.70%) 525(26.25%). 學. ‧ 國. 新興市鎮. 442(22.10%). i U e n g c h335(81.70%). 89(4.45%) 408(20.40%). 75(18.30%). 410(20.50%). 40-49 歲. 315(78.90%) 84(21.10%). 399(19.95%). 50-59 歲. 261(72.70%) 98(27.30%). 359(17.95%). 60 歲以上. 241(71.90%) 94(28.10%). 335(16.75%). 未婚. 642(85.00%) 113(15.00%) 755(37.75%). 已婚. 811(77.20%) 239(22.80%) 1,050(52.50%). 其他. 129(66.20%) 66(33.80%). 其他. 720(82.10%) 157(17.90%) 877(43.85%). 國中以下(含). 188(79.30%) 49(20.70%). 28. 195(9.75%). 237(11.85%).

(35) 行業. 高中職(含). 359(80.30%) 88(19.70%). 447(22.35%). 大學(含). 204(74.70%) 69(25.30%). 273(13.65%). 碩士以上(含). 111(66.90%) 55(33.10%). 166(8.30%). 3(75.00%). 4(0.20%). 農林漁牧業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1(25.00%). 292(75.60%) 94(24.40%). 製造業. 711(76.90%) 214(23.10%) 925(46.25%). 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474(82.90%) 98(17.10%). 572(28.60%). 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 102(90.30%) 11(9.70%). 113(5.65%). 政 治60(74.10%) 大 批發及零售業 6(85.70%) 立 營造業. 運輸及倉儲業業. 21(25.90%). 81(4.05%). 1(14.30%). 7(0.35%) 354(17.70%). 住宿及餐飲業. 4(66.70%). 6(0.30%). 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4(57.10%). 金融及保險業. 69(72.60%). 7(0.35%). 26(27.40%). 95(4.75%). y. 3(42.90%). sit. Nat. 105(77.80%) 30(22.20%). er. io. al. 2(33.30%). ‧. ‧ 國. 學. 284(80.20%) 70(19.80%). 不動產業. 135(6.75%). v ni. 18(33.30%). 54(2.70%). 33(22.60%). 146(7.30%). 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 64(84.20%). 12(15.80%). 76(3.80%). 教育服務業. 62(75.60%). 20(24.40%). 82(4.10%). 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16(61.50%). 10(38.50%). 26(1.30%). 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 34(85.00%). 6(15.00%). 40(2.00%). 其他服務業. 28(77.80%). 8(22.20%). 36(1.80%). 15(28.80%). 52(2.60%). 20(20.20%). 99(4.95%). n.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Ch. 支援服務業. 36(66.70%). i U e n g c h113(77.40%). 服役前從來沒有工作、兼職或打工過 37(71.20%) 其他 每月平均收入. 386(19.30%). 79(79.80%). 162(81.00%) 38(19.00%). 無收入. 29. 200(10.00%).

(36) 468(83.70%) 91(16.30%). 2 萬元以下. 559(27.95%). 2 萬元以上到 4 萬元. 633(78.60%) 172(21.40%) 805(40.25%). 4 萬元以上到 6 萬元. 216(72.70%) 81(27.30%). 297(14.85%). 6 萬元以上. 103(74.10%) 36(25.90%). 139(6.95%). 0人. 162(81.00%) 38(19.00%). 200(10.00%). 1人. 468(83.70%) 91(16.30%). 559(27.95%). 2人. 633(78.60%) 172(21.40%) 805(40.25%). 3人. 216(72.70%) 81(27.30%). 子女數量. 4 人以上. 立. 政 治103(74.10%) 大. 139(6.95%). ‧ 國. 學. 十、傳播媒體變數:. 36(25.90%). 297(14.85%). 表 4-3 為傳播媒體變數評量之相關係數,顯示五個傳播媒體之間變數仍有相. ‧. 關性,其中傳播_2 和傳播_3 的相關係數達 0.223,顯示網路新聞和雜誌的閱讀頻. sit. y. Nat. 率有顯著的正相關,閱讀雜誌頻率較高的受訪者閱讀網路新聞的頻率也較高,而. io. al. 即較高的閱讀報紙頻率其廣播的收聽頻率也較高。. er. 傳播_1 和傳播_4 的相關係數為 0.191,說明報紙與廣播的接觸頻率也呈現正相關,. n. v i n Ch 表 4-3 傳播媒體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engchi U. 傳播_1. 傳播_2. 傳播_3. 傳播_4. 傳播_1. 1.000. 傳播_2. 0.038. 1.000. 傳播_3. 0.156. 0.223. 1.000. 傳播_4. 0.191. 0.036. 0.079. 1.000. 傳播_5. 0.129. (0.009). 0.019. 0.135. 30. 傳播_5. 1.000.

(37) 圖 4-10 為傳播媒體變數的參與選舉造勢意願盒鬚圖,目的想找出不同參與 意願下的傳播行為,發現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的受訪者看報紙、聽廣播和看電 視的頻率較高,明顯高於不願意參與的受訪者,推論願意參與選舉造勢活動的受 訪者當中對於報紙、廣播和電視的接觸較為頻繁,而未參與選舉造勢活動的受訪 者較常接觸網路新聞,接觸頻率明顯高於願意參與選舉造勢活動的受訪者,因此 從傳播媒體方面即可發現不同行為的民眾其主要接觸的傳播方式也不太相同,之 後會根據傳播媒體變數進行後續的模型分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10 參與選舉造勢意願盒鬚圖-傳播媒體變數. 十一、社交行為變數:表 4-4 為社交行為變數的相關係數表,明顯發現這 11 個 社交行為變數之間有顯著的線性相關,其中社交_5 和社交_6 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0.505,顯示兩者有高度相關性,代表受訪者若能在第一時間找到求助對象與臨 時需要有人幫忙照顧家裡有顯著的關聯,為了避免過多變數增加模型的複雜度, 之後會在眾多的社交行為評量變數當中,進行主成份分析,目的為變數縮減找出 其線性組合之變數,代表社交行為評量的總指標,之後會在比較社交行為之主成. 31.

(38) 分與參與意願之關聯比較。 表 4-4 社交行為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社交_1 社交_2 社交_3 社交_4 社交_5 社交_6 社交_7 社交_8. 1.000. 社交_2. 0.616. 1.000. 社交_3. 0.070. 0.072. 1.000. 社交_4. (0.037). (0.054). 0.204. 1.000. 社交_5. 0.201. 0.272. 0.021. 0.024. 社交_6. 0.137. 0.184. (0.056). 0.003. 1.000 治 政 大 0.505 1.000. 社交_7. 0.250. 0.262. 0.065. 0.014. 0.309. 0.366. 1.000. 社交_8. 0.170. 0.202. (0.033). (0.056). 0.274. 0.300. 0.278. 社交_9. (0.171). (0.228). 0.279. 0.341. 0.360. (0.001). 0.149. 0.160. (0.016). _10. _11. 0.235. 0.265. 0.180. 0.194. 0.176. 1.000. 0.460. (0.271). 1.000. (0.134). 0.360. sit. 0.292. (0.224). y. ‧ 國. (0.166) (0.083). Ch. engchi U. er. al. 0.014. n. _11. io. 社交. (0.068). 社交. 1.000. ‧. _10. 0.227 (0.147). Nat. 社交. 立. 社交. 學. 社交_1. 社交_9. v ni. 0.466. 十二、特人特質變數:表 4-5 為個人特質評量變數的相關係數,其中可發現眾多 評量當中存在相當高的共線性,部份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甚至可達 0.4 以上,例 如個人_2 和個人_3 的相關係數高達 0.569,意即善於解決新問題與抽象性思考兩 者具有高度相關的特性,之後為了避免共線性影響模型的判斷結果,會計算個人 特質之主成分代表眾多個人特質變數,以降低模型的複雜程度,下一步再進行個 人特質之主成分與參與意願之比較。. 32. 1.000.

(39) 表 4-5 個人特質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個人_1 個人_2 個人_3 個人_4 個人_5 個人_6 個人_7 個人_8 個人_9 個人_10 個人_1. 1.000. 個人_2. 0.638. 1.000. 個人_3. 0.506. 0.569. 1.000. 個人_4. 0.364. 0.462. 0.479. 1.000. 個人_5. 0.368. 0.418. 0.459. 0.707. 1.000. 個人_6. 0.145. 0.134. 0.123. 0.158. 0.155. 個人_7. 0.051. 0.030 (0.001). 0.038. 個人_8. 0.311. 0.366. 0.308. 個人_9. 0.070. 0.064. 0.080. 0.131. 個人_10. 0.043. 0.040. 0.023. 0.015 (0.009). 1.000. 政 0.008治 0.125大 0.410. 0.188. 0.234. 1.000. 0.151 (0.001). 0.196. 0.108. 0.034. 0.082 (0.028). 0.024. 學. 1.000 1.000. ‧. ‧ 國. 立 0.426. 1.000. sit. y. Nat. 十三、公民素養變數:在公民素養方面,表 4-6 為相關係數之結果,顯示各個變. io. er. 數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如公民_4 和公民_5 之間的相關係數為 0.557,兩者呈現. al. 高度正相關,說明參與地方性質集會與參與政治性社團活動兩者變動方向相同,. n. v i n Ch 具有高度共線性,為了避免模型配適的複雜度之後會進行主成分分析,對這些變 engchi U 數進行線性組合,找出總指標代表眾多公民素養的評量變數,下一步會再進行公 民素養之主成分與參與意願之關連比較。。 表 4-6 公民素養評量變數之相關係數 公民_1 公民_2 公民_3 公民_4 公民_5 公民_6 公民_7 公民_8 公民_9 公民_1. 1.000. 公民_2. 0.496. 1.000. 公民_3. 0.322. 0.418. 1.000. 公民_4. 0.286. 0.403. 0.724. 1.000. 33.

(40) 公民_5. 0.313. 0.526. 0.512. 0.577. 1.000. 公民_6. 0.313. 0.496. 0.450. 0.480. 0.581. 1.000. 公民_7. 0.309. 0.487. 0.388. 0.402. 0.529. 0.764. 1.000. 公民_8. 0.282. 0.211. 0.271. 0.258. 0.150. 0.320. 0.301. 1.000. 公民_9. 0.066. 0.007 (0.002) (0.023) (0.015) (0.059) (0.043). 0.072. 1.000. 第二節 主成份分析 第二節將介紹主成份分析,首先根據探索性分析之結果,發現社交行為評量. 政 治 大. 變數、個人特質評量變數和公民素養評量變數當中的問項具有強烈的共線性,為. 立. 了能增加模型的穩定度並提升模型解釋能力,使用主成份分析進行轉軸,將不同. ‧ 國. 學. 面向的評量變數(社交行為、個人特質與公民素養)各自進行線性轉換,變成一個 新的變數,且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皆為 0,目的為減少變數的個數與共線性的干. ‧. 擾。. Nat. sit. y. 一、社交行為主成分. n. al. er. io. 下表 4-7 為社交行為主成份分析的解說總變異量,選擇條件為特徵值大於 1。. i n U. v. 發現一共有四個主成份,經線性轉換後這四個主成份彼此之間無線性相關,且解. Ch. engchi. 說的總變異量可達 63.49%,解適能力尚可,因此萃取四個主成分做為後續的模 型變數。 表 4-7 社交行為之解說總變異量 解說總變異量 初始特徵值 a. 元件 總數. 平方和負荷量萃取. 變異數的 %. 累積%. 總數. 變異數的 %. 累積%. 1. 2.504. 27.297. 27.297. 2.504. 27.297. 27.297. 2. 1.354. 14.766. 42.063. 1.354. 14.766. 42.063. 3. 1.103. 12.028. 54.091. 1.103. 12.028. 54.091. 34.

(41) 4. .862. 9.399. 63.490. 5. .743. 8.095. 71.586. 6. .608. 6.632. 78.217. 7. .557. 6.068. 84.286. 8. .420. 4.582. 88.868. 9. .360. 3.928. 92.796. 10. .342. 3.726. 96.522. 11. .319. 3.478 100.000. .862. 9.399. 63.490. 政 治 大 邊際效益增加速度趨緩,後續的坡度較為平坦,因此萃取到第四主成份即可。 立. 圖 4-11 為社交行為之主成份陡坡圖,發現在第四個主成份之後的解釋能力.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11 社交行為主成分之陡坡圖 表 4-8 為社交行為的主成份係數表,以正負 0.4 作為基準,在社交行為主成 份 1 當中發現,每個問項的係數差異不大,因此將此主成份命名為「社交行為總 指標」;而社交行為主成份 2 和幾個變數有明顯正相關,分別為社交_3、社交_4 和社交_9,因此將其命名為「社交依賴被動性」 ;社交行為主成份 3 和社交_1 和 社交_2 明顯負相關,和社交_6 明顯正相關,因此將其命名為「社交封閉性」 ;社 35.

(42) 交行為主成份 4 當中和社交_6 有明顯負相關,將其命名為「生活滿意度」。. 表 4-8 社交行為主成分係數表 變數名稱. 社交行為. 社交行為. 社交行為. 社交行為.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主成分 3. 主成分 4. 社交行為. 社交依賴 社交封閉性. 生活滿意度. 被動性. 0.63. 0.19. -0.59. -0.01. 社交_2. 0.67. -0.53. -0.04. 社交_3. -0.03. 治 政 0.16 大 0.80. -0.08. 0.15. 社交_4. -0.11. 0.60. 0.27. 0.05. 0.57. 0.10. 0.27. -0.32. 0.57. 0.01. 0.45. -0.45. 0.58. 0.22. 0.22. -0.36. 0.62. -0.08. 0.39. io. al. -0.44. 0.57. n. 社交_9 社交_10. 0.66. 社交_11. 0.50. Ch. e n g-0.03 chi U -0.02. y. 0.35. er. 社交_8. Nat. 社交_7. ‧. 社交_6. ‧ 國. 社交_5. 立. 學. 社交_1. sit. 總指標. v ni. 0.13. -0.02. 0.01. 0.29. 0.33. 0.62. 二、個人特質主成分 觀察表 4-9 為個人特質主成份分析的解說總變異量且萃取出特徵值大於 1 的 主成份共三個,這三個主成份相關係數為 0 且解說的總變異量達 62.989%,解適 能力尚可,最後會根據此三個主成分進行後續的模型分析。. 36.

(43) 表 4-9 個人特質之解說總變異量 解說總變異量 元件. 初始特徵值 總數. 平方和負荷量萃取. 變異數的 %. 累積%. 總數. 變異數的 %. 累積 %. 1. 3.167. 39.145. 39.145. 3.167. 39.145 39.145. 2. 1.013. 12.520. 51.665. 1.013. 12.520 51.665. 3. .916. 11.324. 62.989. .916. 11.324 62.989. 4. .846. 10.461. 5. .649. 6. .462. 5.709. 87.175. 7. .429. 5.306. 92.481. 8. .329. 4.068. 96.549. 9. .279. 3.451 100.000. 學 sit. Nat. y. ‧. ‧ 國. 立. 政 73.450治 大 8.016 81.466. io. al. n. 較為平坦,最後決定萃取到第三主成份即可。. Ch. engchi. er. 圖 4-12 為個人特質主成份陡坡圖,第三個主成份之後的解釋變數坡度變化. i n U. v. 圖 4-12 個人特質主成分之陡坡圖. 37.

(44) 表 4-10 為三個主成份的係數表,以正負 0.4 作為基準,發現個人特質主成份 1 和各個評量變數的相關係數差異不大,因此將其命名為「個人特質總指標」; 個人特質主成份 2 和個人_7 和個人_9 有明顯的正相關,於是命名為「謹慎思考 性」 ;個人特質主成份 3 和個人_6 有明顯正相關,和個人_9 有明顯負相關,於是 將其命名為「樂觀取向性」 表 4-10 個人特質主成分係數表 變數名稱. 個人特質. 個人特質. 個人特質.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主成分 3. 謹慎思考性 政 治 大 0.708 -0.255. 個人特質總指標 個人_1. 立. 個人_2. 樂觀取向性 0.149. 個人_3. 0.749. -0.243. 個人_4. 0.792. 0.080. 個人_5. 0.785. 0.095. 0.277. 0.375. 0.106. 0.628. 0.127. C h 0.593 0.291 engchi U. 0.083. 個人_9. n. 個人_8. al. 0.190. y. sit. io. 個人_7. er. Nat. 個人_6. ‧. ‧ 國. -0.259. 學. 0.767. v ni. 0.626. 0.088 -0.012 -0.182 -0.220 0.794. -0.481. 三、公民素養主成分 表 4-11 為公民素養之解說總變異量,在特徵值設定為 1 之下,顯示兩個主 成分其解釋變異可達 57.31%,解適能力尚可,因此萃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做為 後續的分析變數。. 38.

(45) 表 4-11 公民素養之解說總變異量 解說總變異量 初始特徵值 a. 元件 總數. 平方和負荷量萃取. 變異數的 %. 累積%. 總數. 變異數的 %. 累積%. 1. 3.957. 44.757. 44.757 3.957. 44.757. 44.757. 2. 1.110. 12.554. 57.311 1.110. 12.554. 57.311. 3. .920. 10.404. 67.715. 4. .811. 9.171. 76.886. 5. .745. 6. .420. 7. .375. 4.242. 94.302. .256. 2.899. 97.201. .248. 2.799 100.000. ‧. 9. 學. 8. ‧ 國. 立. 8.421 85.307 治 政 大 4.753 90.060. sit. y. Nat. 圖 4-13 為公民素養主成分之陡坡圖,明顯發現在第二主成份之後的變化較. io. al. n. 可。. er. 為平緩,可見邊際解適能力增加的效益並不高,決定選擇第一和第二主成份即. Ch. engchi. i n U. v. 圖 4-13 公民素養主成分之陡坡圖 39.

(46) 統整公民素養主成份係數表 4-12 所示,以正負 0.4 作為基準,明顯發現公民 素養主成分 1 為各個評量變數的綜合表現,因此將其命名為「公民素養總指標」; 公民素養主成分 2 和公民_9 有顯著正相關,因此將其命名為「政府信任度」 表 4-12 公民素養主成分係數表 變數名. 公民素養. 公民素養. 稱.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公民素養總指標. 政府信任度. 公民_1. 0.545. 0.774. 公民_6. 0.824. 公民_7. 0.784. 公民_8. 0.422. ‧ 國. 公民_5. Nat. io. al. -0.019. n. 公民_9. Ch. engchi U. 40. -0.015 -0.069. ‧. 0.744. 學. 公民_4. 0.039. -0.150 -0.137. y. 立. 0.092. sit. 公民_3. 0.723 政 治 0.728 大. 0.243. er. 公民_2. 0.308. v ni. 0.931.

(47) 第三節 平均數檢定 根據所有主成份分析的結果,討論在不同的參與競選造勢意願下,其主成分 變數的平均數是否相同,檢定如表 4-13,明顯發現社交依賴被動性(社交行為主 成份_2)、社交封閉性(社交行為主成份_3)、 生活滿意度(社交行為主成份_4)、 個人特質總指標(個人特質主成份_1)和公民素養總指標(公民素養主成份_1)有顯 著差異,表示在不同的參與意願之下,各個主成分的表現不完全相同,詳細敘述 如下: 一、社交依賴被動性(社交行為主成分_2)當中,願意參與競選活動的人分數較高,. 政 治 大 活動的受訪者個性獨立,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為親密。 立. 顯示這些人在生活中時常依賴他人,對於人際關係較為疏離;而不願意參與競選. ‧ 國. 學. 二、社交封閉性(社交行為主成分_3),願意參與競選活動的人較為外向,喜歡與 人接觸,而不願意參加競選活動的人較為內向,不願意參與太多社交活動。. ‧. 三、生活滿意度(社交行為者成份_4)當中,願意參與競選活動的受訪者對於目前. sit. y. Nat. 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對於緊急狀況也能迅速尋求外在幫助。. al. n. 的分數整體而言高於不願意參與的受訪者。. Ch. engchi. er. io. 四、個人特質總指標(個人特質主成份_1)當中,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的受訪者. i n U. v. 五、公民素養總指標(公民素養主成份_1)2 當中,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的受訪 者的分數整體而言高於不願意參與的受訪者。. 41.

(48) 表 4-13 主成份之平均數檢定 變數名稱. 重新命名. 是否願意. 主成份. 參與選舉造勢. F. 不願意. 願意. 平均數. 平均數. 統計量. 顯著性. 社交行為主成份 1. 社交行為總指標. 0.00300. -0.01137. 0.068. 0.794. 社交行為主成份 2. 社交依賴被動性. -0.05326. 0.20156. 21.692. 0.000. *. 社交行為主成份 3. 社交封閉性. 0.07383. -0.27944. 42.113. 0.000. *. 22.813. 0.000. *. 18.494. 0.000. *. 社交行為主成份 4 個人特質主成份 1. 治 0.20665 政 -0.05460 大 個人特質總指標 -0.04921 0.18626 立 生活滿意度. 0.00243. -0.00922. 0.045. 0.832. 個人特質主成份 3. 樂觀取向性. -0.01339. 0.05069. 1.358. 0.244. 公民素養主成份 1. 公民素養總指標. -0.28311. 1.07147. 公民素養主成份 2. 政府信任度. 0.00588. -0.02227. ‧. 0.000. 0.262. 0.609. n. al. er. io. sit. Nat. 870.605. y. ‧ 國. 謹慎思考性. 學. 個人特質主成份 2. Ch. engchi. 42. i n U. v. *.

(49) 第四節 決策樹分析 本研究認為不同地區的生活行態與文化環境和反應變數(是否願意參與競選 造勢)有顯著的差異,從第一節的探索性分析當中發現,不同的地區表現影響是 否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因此在建構決策樹之前,將樣本區分為「都市」和「非 都市」兩筆資料,都市包含核心都市和一般都市,而非都市包含新興市鎮、傳統 產業市鎮、一般鄉鎮和高齡暨偏遠鄉鎮,之後分對這兩筆資料樣本建構決策樹, 目的為增加模型的解釋能力。圖 4-14 為都市與非都市的參與意願比例,觀察發 現非都市民眾有 24.31%的受訪者比例願意參加選舉競選造勢活動,而都市民眾 的參與意願較低僅有 17.66%。. 政 治 大. 立24.31%.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 ‧ 國. 學. 17.66%. 願意. y. 都市. n. al. er. io. 圖 4-14 都市與非都市的比較. sit. Nat. 非都市. i n U. v. 接下來的分析將資料區分為都市以及非都市樣本分別建模,詳細的模型串流. Ch. engchi. 如圖 4-15,首先使用 Select 節點將樣本區分為都市以及非都市,下一步使用 Filter 節點進行變數過濾,接下來用 Type 節點定義變數屬性,為了能驗證模型的好壞, 利用 Data Partition 節點來產生訓練集資料(Training Data)和測試集資料(Testing Data),做為檢驗模型的配適結果。決策樹分類之前需先進行抽樣,由於樣本比 例不均衡,決定使用過度抽樣(Oversampling)方法,使用 Generate 節點產生一比 一的樣本進行決策樹分類。. 43.

(50) 圖 4-15 模型串流 表 4-14 為決策樹分類所使用的變數整理,目標變數為是否願意參與競選造. 政 治 大. 勢,而輸入變數一共五大類分別為基本資料、傳播媒體、社交行為、個人特質和 公民素養。. 立. 目標變數. ‧. 是否願意參與競選造勢 輸入變數 社交行為. io. 地區. 傳播_1(報紙). 性別. 傳播_2(網路新聞). 年齡. 傳播_3(雜誌). 婚姻狀況. 傳播_4(廣播). 教育程度. 傳播_5(電視). 社交行為總指標. n. al. C h 社交依賴被動性U engchi 社交封閉性. 生活滿意度. 子女個數 行業 每月平均收入. 44. 個人特質. er. 傳播媒體. sit. y. Nat. 基本資料. 學. ‧ 國. 表 4-14 模型輸入變數整理. 公民素養. 個人特質總指標. 公民素養總指標. 謹慎思考性. 政府信任度. v ni. 樂觀取向性.

(51) 一、決策樹:都市 首先從 2,000 筆有效樣本當中選出地區為都市的受訪者一共 1,025 人,使用 決策樹方法 QUEST、C&R Tree、CHAID 和 C5.0 等四種方法建構,由圖 4-16 可 發現決策樹 QUEST 的表現最佳,從測試集資料中其正確判斷率為 85.58%,是所 有方法當中最高的,且根據 AUC(Area Under Curve)的結果為 0.848 表現良好, 具有顯著的預測解釋能力。.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圖 4-16 決策樹測試集資料比較(都市). 最後選擇決策樹 QUEST 節點,詳細的串流如圖 4-17 所示,在樣本節點後方. ‧. 連接決策樹 QUEST 節點,執行之後輸出金塊結果。.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4-17 決策樹 QUEST 節點 圖 4-18 為決策樹 QUEST 選擇的重要變數圖,明顯發現公民素養總指標(公 民素養主成份 1)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他解釋變數,其他重要變數包含看每週看報 紙頻率(傳播_1)、個人特質總指標(個人特質主成分 1)、每月平均收入、年齡和子 女人數。 45.

(52) 圖 4-18 決策樹 QUEST 重要變數圖(都市) 詳細的決策樹分類結果如圖 4-19 所示,從最後的分支點可觀察出,都市的. 政 治 大 與選舉造勢活動,而公民素養總指標(公民素養主成分 1)小於等於 0.617 的有 87% 立 受訪者若其公民素養總指標(公民素養主成分 1)大於 0.617 有 85%的比例願意參. 的比例不願意參與選舉造勢活動,決策樹當中公民素養總指標相當重要,意即都. ‧ 國. 學. 市民眾對於政治的立場與態度,以及是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決定了是否會願意. ‧. 參與競選造勢活動,以都市民眾而言,平常生活當中的公民素養即可判斷,其他. y. Nat. 外在條件像是基本資料、傳播媒體、社交行為或個人特質等變數的表現和公民素. n. er. io. al. sit. 養總指標相比之下並不明顯。. Ch. engchi. i n U. v. 圖 4-19 決策樹 QUEST 模型(都市). 46.

(53) 根據最後的測試集資料配適結果如表 4-15 所示,正確預測的結果為 285 人, 錯誤預測的結果為 48 人,而預測為不願意的人當中有 94%的正確比例,但在預 測願意的比例僅有 62%的預測正確率。 表 4-15 判斷矩陣表(都市) 測試集資料. 真實結果. 預測結果 不願意. 願意. 不願意. 225. 36. 願意. 12. 60. 政 治 大 無明顯的過度配適,且測試集資料的正確判斷率可達 85.59%,有顯著的預測效 立. 從整體正確判斷率的結果顯示,訓練集資料和測試集資料的正確率差異不大,. ‧ 國. 學. 果,詳細如表 4-16 所示。. 表 4-16 正確判斷率(都市). 正確比例. 85.38%. 85.59%. 錯誤比例. 14.62%. 14.41%. n 二、決策樹:非都市. y. sit. er. io. al. ‧. 測試集資料. Nat. 訓練集資料. Ch. engchi. i n U. v. 從 2000 筆有效樣本當中選出地區為非都市的受訪者一共 975 人,並使用決 策樹方法 QUEST、C&R Tree、CHAID 和 C5.0 等四種方法建構,在建構之前先 進行模型比較,由圖 4-20 顯示決策樹 C&R Tree 的表現最佳,在測試集的正確判 斷率而言表現最好其正確比例為 83.54%,從 AUC(Area Under Curve)的結果為 0.846,顯示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之後選擇決策樹 C&R Tree 進行分類。. 47.

(54) 圖 4-20 決策樹測試集資料比較(非都市) 最後選擇決策樹 C&R Tree 節點,詳細的串流如圖 4-21 所示,在樣本節點後 方連結決策樹 C&R Tree 節點,執行之後輸出金塊結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圖 4-21 決策樹 C&R Tree 節點. al. n. v i n 圖 4-22 為決策樹 C&R Tree C h的重要變數整理,顯示公民素養總指標(公民素 engchi U. 養主成份 1)為最重要的變數,接下來重要程度依序為每周看電視的頻率(傳播_5)、 社交依賴被動性 (社交行為主成份 2)、看網路新聞頻率(傳播_2)等,顯示上述變 數對是否願意參與競選造勢活動有顯著關聯,接下來會選擇這些重要變數進行決 策樹 C&R Tree 的建構。.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題一 :人性化設計 主題二 :盲點與解決 主題三 :落點與志願 主題四

主題一 :人性化設計 主題二 :盲點與解決 主題三 :落點與志願 主題四 :網路選填..

為符合政府資訊公開法及為使審議通過之排水 規劃 書圖文件 便於儲存與查詢, 經機關 審查通過之排水 規劃 書圖文件及應附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 目的) 各種公民團體 公民活動(參與) 公共領域與法治規範。..

十三、得標人應繳之履約保證金,除本須知第十八點另有規定外,應於決標 後三十日內(即民國 年 月

對任意連續函數,每個小區間上的取樣點 x 都選擇在函數最 大值與最小值發生的點。如下圖,淺色方塊的高度都挑選小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