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黨政治甄補–以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政黨政治甄補–以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政黨政治甄補–以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為例 治. 政. 大. 立 of Political Parties:The Dr. Sun The Elite Recruitment. ‧ 國. 學. Yat-Sen Scholaship of the KMT.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 研究生. i n U. v. 寇健文 博士 王柏森 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六月.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 謝辭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寇健文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與包容。從 寇老師身上學習到的不僅是做研究的態度與,更多的是對自我的要求。更感謝老師犧 牲許多時間指導論文的內容及方向,讓這篇論文更加完整,也讓我對政治甄補的領域 有更多的體認。在此謹向寇老師致上最高敬意。 再來要感謝口試委員葛永光老師與莊伯仲老師,兩位老師於公務繁忙中撥冗進行 口試,並且給予諸多建議與可改善之處,讓本研究能更加完善,在此致上誠摯的感激。 感謝受邀深度訪談的 6 位受訪人,沒有您們的協助,本論文無法得到文獻以外寶. 政 治 大 在寫論文的這段期間,感謝我最愛的爸爸、媽媽跟妹妹支持與包容,讓我在沒有 立. 貴的資料,是本論文最重要的文獻。. ‧ 國. 學. 工作的情況下,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寫論文。感謝好友劉奕帆博士對我的鞭策,沒 有你提供辦公桌讓我寫論文以及每天督促我進度,這篇論文一定無法如期完成。感謝. ‧. 好友寬哲、信吉、綾霞、琬婷、志勇學長這段時間以來鼓勵與支持。當我想放棄論文、. y. sit. io. al. er. 愛你們。. Nat. 迷失方向時,你們的關心讓我可以穩住腳步,更是我持續往前的動力,謝謝你們,我. v i n Ch 生活各階段的檢視與反省。我將秉持「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態度,持續邁進。 engchi U n. 研究所畢業對我來說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個里程碑,更是對自己學業、工作及. 最後,謝謝每一位陪我走過這段路與幫助過我的人,沒有你們,就沒有這篇論文。.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 中文摘要 中國國民黨自民國 49 年開始,以比照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考試制度與獎學金 金額,辦理中山獎學金留學考試來培育人才,進而進行政治甄補。中山獎學金至民國 103 年停辦止,共辦理 27 屆考試,資送 269 位錄取者出國留學。 本研究將以這 269 位錄取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錄取者特徵、仕途發展、影響政治 甄補的關鍵因素以及釐清中山獎學金是否培育職業學生的疑慮。 本研究蒐集國民黨內第一手資料及黨史館史料,彙整歷屆中山獎學金深造辦法及 考試規則,加以分析辦法修訂之經過,以了解國民黨各時期甄補政策與方向。. 政 治 大 籍、性別、留學國家、攻讀學位與學門、歸國後工作發展以及與國民黨之聯繫。 立. 研究者再歸納 269 多位中山學人背景資料、留學情況以及歸國後發展,以統計出省. ‧ 國. 學. 研究者將中山學人分為四個世代:分別為蔣中正時期的第一世代、蔣經國時期的第二 世代、李登輝時期的第三世代以及馬英九時期的第四世代,以深入了解政治甄補的效. ‧. 益。研究發現,各世代所培育的人才皆會為下一個世代所用。. sit. y. Nat. 本研究深度訪談 2 位中山獎學金承辦人、3 位獎學金得主以及 1 位考試委員會主. io. al. er. 任委員。從訪談中得知,民主化之前,在黨國一體的體制下,第一、第二世代中山學. v i n Ch 主管。此時中山獎學金有系統地進行政治甄補且效益最顯著。民主化之後,國民黨不 engchi U n. 人受到黨中央安排至黨內或政府單位累積經歷,之後再甄補為高階政務官或黨務高階. 再一黨獨大,第三、第四世代的中山學人需以自身努力或是參與選舉,以擔任政黨、 政務官或民意代表之職務。此時中山獎學金政治甄補的效益則逐漸轉弱。 本研究認為國民黨除了持續與中山學人保持聯繫外,應辦理高階訓練班期或學術 研討來落實訓練;多元進行政治甄補來運用中山學人;並成立社團法人組織,加強與 學人間的聯繫。讓中山學人成為國民黨的智庫,以儲備政務人才及民選菁英,發揮提 供施政建議或者輔選的選舉策略等功能。. 關鍵詞: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政治甄補. DOI:10.6814/NCCU201900927.

(4) English Title Abstract Since the 49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1960) until the end of 2014, the Kuomintang (KMT) had been conducting the examination held under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program in the light of the level as government-funded scholarship examination system or budget f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269 candidates were offered by the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from 27 examinations.. 政 治 大 political recruitment from the 立269 applicants, and clarifies the doubts about whether Dr..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areer developments,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 國. 學. Sun Yat-Sen Scholarship had been cultivating fake students with political purposes such as carrying out spy missions.. ‧.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Kuomintang as well as the. sit. y. Nat. historical materials at the KMT Party History Museum, and integrated the previous. n. al. er. io. application methods for advance study and examination rules of Dr. Sun Yat-Sen. v. Scholarship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revision of the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 engchi. i n U. policies and directions of Kuomintang’s different political recruitments in various period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atus of overseas study and development after returning to motherland of more than 269 Dr. Sun Yat-Sen scholars,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provincial citizenships, gender, country of study, degrees and academic backgrounds, work development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Kuomintang. The researchers categorized the Dr. Sun Yat-Sen scholars into four generations, includ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under Chiang Kai-shek’s era , the 2nd generation under Chiang Ching-kuo, the 3rd generation under Lee Teng-hui and the 4th generation under Ma. DOI:10.6814/NCCU201900927.

(5) Ying-jeou, 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talents cultivated by each generation will be well us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stud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 directors of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3 scholarship winners and 1 chairman of the examination committee.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before the democratization, under the party-state system, Dr. Sun Yat-Sen scholars of the 1st and 2nd generations were arrang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party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in the party or government units, and then became senior. 治 政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and 大 the benefits were most significant. 立.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or senior party directors. At this time,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the Kuomintang no longer presents itself as a one-party. ‧ 國. 學. monopoly, and Dr. Sun Yat-Sen scholars of the 3rd and 4th generations have to work hard or. ‧. participate in elections to serve the public as political parties,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or. sit. y. Nat.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for public opinions. At this tim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io. er. recruitment for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gets gradually weakened. The researcher thinks that in addition to keeping in touch with Dr. Sun Yat-Sen. al. n. v i n scholars, the Kuomintang shouldC carry out advanced training classes or academic seminars hengchi U. to implement the training,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in a diversified way to apply the Dr. Sun Yat-Sen scholars. Moreover, legal bodies of mass organization wer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between scholars so Dr. Sun Yat-Sen scholars can become Kuomintang’s think tank to reserve political talents and elected elites, playing the role of providing policy advices or campaign strategies.. Keywords: Kuomintang、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Political Recruitment. DOI:10.6814/NCCU201900927.

(6)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8. 政 治 大 第貳章 中國國民黨政治甄補歷程 ................................................................................ 21 立. ‧ 國. 學. 第一節 孫中山與兩蔣時代 ........................................................................................... 21. ‧. 第二節 民選菁英崛起與第一次在野 ....................................................................... 29. Nat. er. io. sit. y. 第三節 重返執政與青年政治甄補 ............................................................................ 32 第參章 中山獎學金沿革及考試辦法 ........................................................................... 36 a. n. iv l C n hengchi U 中山獎學金之沿革 ........................................................................................... 36. 第一節. 第二節 深造辦法之沿革 ................................................................................................ 39 第三節 歷屆考試報名簡則之沿革 ............................................................................ 61 第肆章 歷屆中山學人分析 ............................................................................................... 69 第一節 中山學人基本背景 ........................................................................................... 69 第二節 中山學人留學情況 ........................................................................................... 72. DOI:10.6814/NCCU201900927.

(7) 第三節 中山學人歸國後工作發展與聯繫 ............................................................. 77 第伍章 中山獎學金菁英甄補分析 ................................................................................ 82 第一節 有系統的甄補模式 ........................................................................................... 82 第二節 各自努力的時代 ................................................................................................ 87 第陸章 結論 .............................................................................................................................. 9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摘要 ................................................................................................ 92. 政 治 大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7 立. ‧ 國. 學.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100. ‧. 參考文獻.....................................................................................................................................102. y. Nat. n. al. er. io. sit. 附錄...............................................................................................................................................113.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7.

(8) 表次 表 1-1:深度訪談大綱-中山獎學金承辦人 ................................................... 14 表 1-2:深度訪談大綱-中山學人 ................................................................... 15 表 1-3:訪談對象一覽表 ................................................................................ 16 表 3-1:民國 49 年至 103 年歷屆中山獎學金錄取人數 .............................. 37. 政 治 大. 表 3-2:中山獎學金深造辦法大事紀 ............................................................ 39. 立. 表 3-3:民國 48 年初版中山獎學金深造辦法 .............................................. 41. ‧ 國. 學. 表 3-4:民國 49 年至 55 年中山獎學金優秀學人表現 ................................ 49. ‧. 表 3-5:近 5 屆中山獎學金失聯或未歸國人數比較 .................................... 61. Nat. io. sit. y. 表 4-1:中山獎學金學門彙整表 .................................................................... 72. al. er. 表 4-2:中山獎學金各學門統計表 ................................................................ 73. n. v i n Ch 表 5-1:蔣中正總統任內閣閣員海歸派比例 82 U e n g c h i ................................................ 表 6-1:關於中山獎學金任務指派的訪談內容 ............................................ 9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9) 圖次 圖 1-1:研究架構 ............................................................................................ 17 圖 3-1:民國 49 年至 55 年美國與歐洲留學人數比較 ................................ 63 圖 3-2:中山獎學金年度報考人數 ................................................................ 66 圖 4-1:中山獎學金歷屆錄取者省籍及家庭背景 ........................................ 70. 政 治 大. 圖 4-2:中山獎學金歷屆錄取者性別比例圖 ................................................ 71. 立. 圖 4-3:中山獎學金歷屆錄取者攻讀學位圖 ................................................ 75. ‧ 國. 學. 圖 4-4:中山獎學金歷屆錄取者留學國家圖 ................................................ 76. ‧. 圖 4-5:中山獎學金歷屆歸國學人工作類型圖 ............................................ 78. Nat. n. al. er. io. sit. y. 圖 4-6:歷屆中山學人出席中山獎學金聯誼茶會及學人餐會狀況............ 80. Ch. engchi. i n U. v.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壹、 研究背景 「政黨」在民主國家中的定義係指一群人自願結合組成團體,透過合法選舉過 程,與其他政治團體競爭,進而贏取政治職位,以實現政治主張,發揮政治權力。1然 而,在當代政治體系中,政黨還具有利益匯集與表達、政治人才甄補、動員選民與選 舉、組織與監督政府以及政治社會化等功能。2. 治 政 大 方能處理複雜的政治事務。而政黨為提供政治學習與歷練的管道之一。政黨培育政治 立. 在民主國家,政治人才甄補是政黨相當重要的功能。透過有系統的學習與歷練,. 人才的方法包括提名各層級選舉候選人、執政後派任各級政府政務官員、或是在黨內. ‧ 國. 學. 擔任黨職等方式。3而政黨能否持續將各階層菁英人才甄補至政治體系內,不單影響. ‧. 政黨形象與競爭力,更影響政府執政的能力。4. 政治甄補是一個政黨,透過內部管理規則,向社會各界吸收新成員。透過此政治. y. Nat. er. io. sit. 甄補過程,強化政黨與社會之聯結,促進政黨成員的新陳代謝,導引政黨結構轉型與 改革,進而培養政治人才與公職候選人,使其進一步競爭政治與政府職位,以實現政. al. n. 5. 黨所屬之理念。.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國民黨(後稱國民黨)於民國 48 年開始籌備中山獎學金考試,考試辦法經 過第八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一七五次會議通過,民國 49 年進行第 1 屆招考。截至民國 103 年止,共辦理 27 屆,共計有 269 位獎學金得主出國留學。期間,國民黨於民國 89 年失去執政權,在主、客觀等因素影響下而停辦中山獎學金考試近十年之久。而. 彭懷恩(2014) 。政治學講義。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頁 232。 王業立、蘇子喬、沈有忠、胡全威、劉嘉薇、鄭任汶、王啟明(2017) 。政治學與臺灣政治。臺北市: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頁 326-328。 3 同註 2,頁 326。 4 葛永光(2002) 。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頁 188。 5 王皓平(2009) 。政黨「青年人才」參與管道建議,2009 年 8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1/6267。瀏覽日期:2018 年 9 月 7 日。 1 1 2.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1) 6. 後,國民黨於民國 97 年重返中央執政。在黨主席馬英九先生推動之下, 於民國 99 年起,以兩年一次的頻率恢復辦理中山獎學金,民國 101 年及 103 年分別辦理第 26 屆及 27 屆獎學金考試。 然而,在民國 105 年總統大選後,國民黨失去中央執政權,在黨務基金遭不當黨 產委員會(後稱黨產會)凍結的情況下,再次停辦中山獎學金留學考試。黨產會更質 疑中山獎學金過去資助海外學生從事間諜、特務等工作為所謂的「職業學生」 ,7以及 不符合公益要求,8拒絕國民黨申請解凍 1690 萬以發放民國 103 中山獎學金。. 貳、 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99 年中山獎學金錄取者獎學金發放以及聯繫業務。承辦民國 101 年及 103 年中山獎 立. 研究者於民國 100 年 6 月任職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青年部,工作之一為辦理民國. ‧ 國. 學. 學金考試作業、規劃錄取者研習課程以出國後獎學金申請行政作業,並辦理中山獎學 金歸國學人(後稱中山學人)聯誼餐會與迎新茶會等活動。. ‧. 除了中山獎學金以外,國民黨甄補途徑分別有:經營學生族群的青年團、經營各. sit. y. Nat. 地社會青年的青年部、專門辦理訓練班期的國發院、以及輔選時臨時編組的青年軍. io. al. er. 等。研究者不禁思考,有別於上述甄補管道,設立中山獎學金目的為何?這些錄取者. v. n. 有哪些特徵?國民黨是否依照不同時代背景或需求,調整甄補政策,以培育各領域專. i n C hengchi U 業人才?以及中山獎學金發揮多少政治甄補的效益?. 因此本研究嘗試以政治甄補理論以及國民黨政治甄補策略為基礎。從民國 49 年 第 1 屆中山獎學金開辦為起點,迄至民國 103 年第 27 屆共 269 位中山獎學金錄取者 為研究對象,進行的探討與研究寫作。整體而言,本論文預計達到以下重點研究目的: 一、中山獎學金設立目的以及錄取者特徵為何? 2010 年 2 月 22 日,馬英九先生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新春團拜活動演講表示: 「國民黨年輕化不是口 號,更要化為行動,要培植更多的年輕人為國家效力,我在民國六十二年考取中山獎學金,當年若沒 有這筆獎學金,我根本不可能出國留學,所以我們將於今年恢復辦理中山獎學金考試,為黨培植更多 青年人才,也希望能提供學子更多選擇機會。」 7 戴祺修(2018 年 1 月 9 日) 。中山獎學金培養職業學生?國民黨:許信良也領過。今日新聞。取自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109/2679448/。瀏覽日期:2019 年 6 月 25 日。 8 賴佩璇(2019 年 4 月 17 日) 。黨產會不准付中山獎學金 國民黨為「公益」提告。聯合新聞網。取 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3761518。瀏覽日期:2019 年 6 月 25 日。 2 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2) 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國民黨人才甄補有哪些變化? 三、中山獎學金對政治甄補來說效益如何?. 第二節 文獻檢閱 壹、菁英定義與理論 一、菁英基本定義 在十七世紀時,菁英(elite)起初被用來描述「品質優良的商品」,之後用以擴. 治 政 大 1823 年是英文中已知最早出現「菁英」一詞的年代,當時用來稱述「社會團體」 。直 立 大解釋為「優越的社會團體」,例如精銳部隊、高階層貴族等。根據牛津字典記載,. 到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或二十世紀初的英美,因為義大利學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 國. 學. 的研究以及社會學菁英理論的傳播,才逐漸將菁英一詞廣泛地使用在政治學與社會學. ‧. 領域中。9. 對於「菁英」的定義,學者們有許多不同看法,但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屬於較. y. Nat. er. io. sit. 早的說法,依照「個人品質」(先天)如智力高、能力好,甚至有人認為血統也是定 義的標準;另一種是依「社會現實」(後天)如個人財富、社會地位或權力等要素來. al. n. v i n 定義。當今研究者在探討「菁英」多從「社會現實」的面向進行研究。然而,在「社 Ch engchi U 會現實」的研究面向也產生差異,有一種學說認為「社會上各種價值,如權力、財富 與地位,在分配上都不公平,少數的每人擁有極大量,但大多數的每人卻擁有極少量。 凡是獲得這些價值的量較多者,即為菁英」;另一種學說則稱「菁英係指對於社會、 政治與經濟等程序運作,有著較多影響力的人」。10. 二、菁英理論 當代對菁英的研究,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於 1930 年代提出政治菁英的概. 9 10. Bottomore, Tom.(1993). Elites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呂亞力(2009) 。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 365-366。 3.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3) 念與介紹的著作。他又於 1950 年代進行一系列各國政治菁英的比較研究。這些政治 菁英的研究,從理論探討到實證範疇,建立菁英理論之途。11 帕累托(1935)與莫斯卡(Gaetano Mosca) (1939)提出菁英理論,他們認為資 源和權力是由某些少數人所擁有,並非平均分散至個人或社會上,而這些少數人決定 國家與社會的走向。所有人類社會都可被區分為有遠見和能力的治理菁英,以及被治 理的平庸大眾。而現代菁英論者米爾斯(C. Wright Mills)以 1880 至 1930 年代美國 政治發展為例,提出「權力菁英」 (power elite)的概念。他認為美國的菁英主要集中 在經濟、政治與軍事這三大領域。而這些菁英的家世、教育及信仰等,都具有相當程. 治 政 大 of Power)。這群「鐵三角」也實質掌握美國政府決策權與領導權。 立. 度的相似性。因此這些菁英也無形中形成一種團體,米爾斯將其稱為「鐵三角」 (Trangle 12. 帕累托(1935:13)與莫斯卡(1939:25)又進一步認為,菁英透過武力、宗教、. ‧ 國. 學. 財富與知識來獲得地位,這四個要素在政治實體中密不可分。此外,菁英又分為政治. ‧. 與行政領域的治理菁英,以及各行各業表現傑出的非治理菁英。迪(Thomas R. Dye) 則認為(2005:88-162),菁英是社會中把持權力角色之人,也是機構裡擁有權威地. y. Nat. er. io. sit. 位之人。所以他將菁英分為企業、政府與公眾利益三種類型。米契爾斯(Robert Michels)是以組織研究菁英的學者,其著作《政黨》(Political Party)以德國社會民. al. n. v i n 主黨為研究對象,提出著名的「寡頭鐵律」 (The Iron of Oligarchy) 。米契爾斯(1999: Ch engchi U 184-186)指出從組織到國家都存在少數統治多數的事實,菁英是因為在組織內只有. 少數人擔任領導人所具備才智能力所形成,並且在政治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政治菁 英中具有權力者成為統治階級,他們雖然佔少數,但卻壟斷權力,並享有權力所帶來 的資源及利益。. 三、政治菁英相關研究 目前關於菁英議題的研究,可分為幾個領域,例如:跨國際的菁英比較,或是菁 彭懷恩(1986) 。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頁 10。 12 王譯舟(譯) (1994) 。權力菁英(原作者:C. Wright Mills) 。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11.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4) 英個人特質、背景、行為模式的比較分析,又或者是探討不同階級(如:中央單位與 地方單位)菁英的互動模式。學界也從這些研究基礎上,逐漸構築理論與批判,甚至 是創新的研究方法。 菁英研究分成兩類,一類是社會學者透過菁英研究來了解社會階層化與變遷的問 題;另一類則是政治學者透過研究來探討政治權力的分配,以及不同階層人士在決策 的影響力等問題。而政治學者的菁英研究也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研究」,將兩個 或多數同類型的社會菁英進行比較;另一類是「個案研究」,即對一個社會的政治菁 英或某類型的政治菁英做深度討論。研究的主要變項分別有:社會背景(出生的年代. 治 政 大 英本身的態度、自我認知與期許等項目。 立. 或地區、家庭階級、父兄影響等)、教育情況、職業類型與升遷、社團歸屬,以及菁 13. 西方學者對我國政治菁英最早的研究焦點,大多集中在中共的菁英研究,分別有. ‧ 國. 學. 美國學者 Robert C. North 於 1952 年出版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菁英》 (Kuomintang. ‧. and Chineses Communist Elites)14以及 Robert A. Scalapino 在 1972 年所出版的《中華 人民共和國的菁英》(Elite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5等著作;同為中共的菁英. y. Nat. al. er. io. 行深入觀察與研究。. sit. 研究領域,我國亦有寇健文、耿曙等學者針對中國共產黨政治菁英特性及甄補模式進. n. v i n 或許是因為戒嚴時期資料取得不易且諸多限制,對於國內政治菁英的研究大概從 Ch engchi U 1980 年代才開始,依照研究對象不同,大致可以歸納出幾種類型,彙整如下: (一) 中央治理菁英 首先,陳義彥(1970)以《宋史》內有所記載且屬於北宋時期者共 1,935 人,以量化研究分析這些人家庭背景,探討北宋統治階層的流動趨勢、因素 與幅度,此研究發現科舉制度確實是寒門入仕的途徑,也是我國首位以量化 方式研究政治菁英者;彭懷恩(1986)與林斯檀(1993)皆以行政院八部二 同註 10,頁 370。 North, Robert C.(1952). Kouming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Elites, in Harold D. Lasswell and Daniel Lerner eds, World Revolutionary Elites: Studies in Coercive Ideological Movements, 76-402. 15 Scalapino, Robert A. ed.,(1972).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5 13 14.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5) 會首長層級的內閣菁英為研究對象,前者將 1950 年至 1985 年間的內閣菁 英,從家庭背景、教育專長、甄補方式、結構與變動等因素進行量化分析, 後者則以孫中山先生的「專家政治」觀點,探討 1940 年至 1992 年,各個時 代在不同總統與行政院長的帶領下,我國內閣菁英甄補策略;同樣以行政院 為研究對象,陳鴻章(2011)觀察行政院從 1988 年至 2010 年在不同政黨執 政下,高階政務官與事務官流動的情況與差異;李功勤(2001)將 1950 年 至 1975 年止之國民黨中常委進行分類,並探討歷任內閣閣揆及內閣菁英背 景,他指出內閣菁英甄補的條件分別為技術專家、師生淵源及兼任中常委;. 治 政 大 個人背景等資料,來檢視國民黨、民進黨政府的中央執政菁英是否具有社會 立 邱育琤(2005)以「代表性中央執政菁英」的觀點,比較分析兩黨執政菁英. 代表性。. ‧ 國. 學. (二) 民選政治菁英. ‧. 在民選中央層級政治菁英部分,蔡育倫(2001)以第一屆立委退職後的 發展,觀察政治菁英、媒體運作及選舉機制三者對於台灣民主化的影響;而. y. Nat. er. io. sit. 錢淑芬(1986) 、陳明通(1990) 、羅郁崑(1996)及鄭博文(2004)則以省 議員為研究對象,錢淑芬從社會學的角度切入,以民國 40 年開始計 10 屆的. al. n. v i n 縣市首長以及民國 46C 年開始計 8 屆的省議員為研究對象,發現選舉確實成 hengchi U 為平民晉升仕途的途徑,並且多由曾任基層民選公職不斷地向上流動;陳明 通探討自民國 34 年至民國 75 年共 2,359 位省議員,在威權體制下的變化及 政治菁英流動的軌跡;羅郁崑則有別於其他研究面向,以時間事件史分析方 式,研究省議員的任期時間所受到社會特徵與結構影響的過程;鄭博文以民 國 48 年至民國 87 年共 382 位省議員,有別於陳明通的威權體制,他探討在 台灣民主化的歷程中這些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與趨勢。. 除了立委及省議員外,楊道政(1994) 、吳振坤(2003) 、蔡政侃(2004) 、 張佳霏(2006)及賴盟騏(2009)亦以縣市民選政治菁英為研究對象,楊道 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6) 政是首位研究地方縣市民選政治菁英的研究者,他以彰化縣基層民選政治菁 英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基層政治菁英變動因素;吳振坤以歷屆宜蘭縣縣 長、縣議員、鄉鎮長、立委及農漁會理事長或總幹事等為研究對象,探討宜 蘭縣政治菁英的流動,這也是少數提及農漁會體系的政治菁英研究;蔡政侃 以 2002 年高雄市第三選區民進黨市議員參選人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透過 個案了解民進黨地方民意代表甄補過程;張佳霏以最基層的民意代表-里長 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台北市里長的人口屬性、職務內容、政治角色及流動狀 況;同樣研究彰化縣政治菁英,賴盟騏有別於楊道政,他以歷史的角度,先. 治 政 大 響,再來分析 1949 年後新一代政治菁英形成與流動以及地方派系。 立. 敘述清領時期至日據時代彰化縣的政治菁英以及二二八事件對彰化之影. 隨著女權逐漸受到重視,婦女從政情況日漸普遍,江素慧(1996)首開. ‧ 國. 學. 先河,以民進黨女性參選擔任公職者為研究對象;王名騄(2005)以第五屆. ‧. 17 位女性立委為研究對樣,透過深度訪談來分析女性政治菁英參政優勢與 模式;洪菽珮(2013)及林廷霖(2014)分別以台南市第一屆女性市議員及. y. Nat. er. io. sit. 台北市第十一屆女性市議員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來了解女性參政者的背景 與女性參政時所遭遇到的問題。. n. al. (三) 政黨政治菁英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在研究動機提到政黨的主要功能,其一就是培育政治人才,這顯示政黨 與政治菁英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因政黨資料取得不易,相關文獻也較為有 限。吳春福(1984)與曾淑芬(1988)雖皆以國民黨黨務菁英為研究對象, 但吳春福係以 1972 年至 1984 年任職於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黨務主管為對 象,有別於曾淑芬以國民黨第十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為研究對象;余一平 (1986)及洪世佑(1993)皆以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余一平將國民黨與新 加玻人民行動黨進行比較,觀察兩黨政治菁英甄補方式,而洪世佑是首位比 較我國兩大政黨的研究者,他以職位分析法來探討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中常會 7.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7) 成員,分析兩黨政治甄補與菁英流動模式;同樣以中常會成員為研究對象的 還有李誌中(2004)與賴名倫(2009),李誌中以民進黨第一屆至第十屆中 常委為研究對象,探討民進黨中常委之菁英結構與發展,有別於李誌中,賴 名倫則接續洪世佑對國民黨中常委的研究,分析從 1993 年至 2008 年國民黨 第十四屆至十七屆中常委為研究對象,並探討民主化之後政治菁英發展與歷 程,以了解國民黨政治甄補特質與方式。 從上述研究可看出影響政治菁英流動的因素大致可分為:個人因素,包含出身背 景、學歷、政黨及省籍等。因民主化與開放選舉競爭,透過選舉以達到菁英流動。這. 治 政 大 在學成歸國後,這些中山學人發展又是如何。研究者將繼續探討政治甄補的特性,以 立 也讓研究者思考,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的中山學人,是否有相同的背景與特質?而. 了解甄補的途徑與管道。. ‧ 國. 學. 貳、政治甄補理論. ‧. 一、政治甄補定義. y. Nat. sit. 政治甄補指得是在政治體系中,將原本「非政治性角色」(non-political)中的成. n. al. er. io. 員(member) ,甄補(recruit)為重要的政治角色(political roles)之過程,這也是政. i n U. v. 治體系中相當重要的一環。16這過程包含訓練,使其具備合適技能,並接受一定的政. Ch. engchi. 治價值、態度及期望。在不同政治體制也有不同的引用標準與程序,有的體系重視被 甄補人的背景與人脈關係,有的體系則以被甄補人的表現與成就作為指標。前者稱為 「特殊的標準」(particularistic criteria),後者稱為「普遍的標準」(universalistic criteria)。一般而言,現代化的政治體系如民主國家,較注重個人表現與成就,而傳 統及原始的政治體制如社會主義或共產國家,則重視個人背景與人脈關係。17 政治甄補的研究就是探討參與者如何在政治系統中取得地位。他們經過那些途. 魏鏞(1992a) 。 〈政治引用〉載於羅智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台北市:臺灣商務 印書館。頁 190-192。 17 魏鏞(1992b) 。 〈結構功能分析〉載於羅智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台北市:臺灣 商務印書館。頁 316-317。 8 1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8) 徑、透過哪些過程以及來自何處。在這過程中,他們得到或放棄的觀念、手段以及交 際等問題。如果能了解他們的能力、感受、背景與目標,就能透過研究來預測並解釋 他們的言行舉止。然後,在菁英與其所操作之機關與體系上的表現,較能做出最好的 評估。18 政治甄補係將特定次文化成員如宗教團體,特殊身分、種族、階級或其它團體, 從中引入至政治體系,並擔任專門角色。對被甄補者來說,政治甄補包含兩個過程: (一)從非政治的角色轉換為有資格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角色;(二)得以指派與 選擇特定政治角色的人選。政治甄補是任一種政治體系的核心功能,而甄補過程就是 政治影響力與價值分配的良好指標。19. 治 政 大 有學者認為,政治甄補在新成立的國家中比較容易平步青雲,在現代化與已開發 立. 的國家中反而無法快速出頭,需先經過學徒的階段。但事實上在許多高度開發國家. ‧ 國. 學. 中,例如:法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政治甄補管道相當暢通。這些國. 補越困難這說法,也就講不通了。20. Nat. y. ‧. 家大多數內閣閣員的國會經歷不超過 5 年,即入閣掌權。因此,國家越現代化人才甄. io. sit. 因此,莫斯卡進行政治菁英研究時,提出一個假設:政治菁英具有不同於社會大. al. er. 眾的特質,這特質來自於他們自身背景。21若想要了解菁英人格的塑成,除了遺傳以. n. v i n 外,第一步先探討菁英的背景,很大部分會受到個人成長環境以及歷史背景的影響。 Ch engchi U 而透過研究政治菁英的背景因素變化,將有助於對政治體系持續、穩定的了解。 22. 23. 國內多數學者對於政治菁英的研究基礎大多以分析其背景資料為主。政治菁英的 背景多少反映該社會結構,而政治菁英甄補型態則與政治體制有關。比較不同時期政 治菁英背景資料的差異,可以反映出社會變遷與政治體制變革。比較不同國家政治菁 18. Huper, Adam, and Jessica Kuper, eds. 1996.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19 Seligman, Lester G. (1968). Elite Recruitment and Political Develpoment. in Jason L.Finkle and Richard W.Gable ed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329-338. 20 Putnam, Robert D. (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21 Mosca, Gaetano.(1939). The Ruling Class, ed. and rev. by Arthur Livingston, trans. Hannah D. Kahn. New York: McGraw-Hill. 22 袁頌西(2003) 。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市:時英出版社,頁 666。 23 同註 11,頁 66-76。 9. DOI:10.6814/NCCU201900927.

(19) 英的背景資料的差異,則可以得知不同國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菁英甄補型態的差 別。透過政治菁英的基本資料,亦可探討在不同個人、社會背景的政治菁英,在於政 治心理與問政行為、政治與社會流動等是否有顯著差異。24 政治菁英的甄補可以從下列五種要素來探討:25 (一) 甄補管道:透過政黨、官僚機構、地方政府、教育及社會機構等來發現、篩 選與培養領導人。 (二) 關卡及把關者: 1. 關卡: (1)自動甄選:世襲繼承制度。 (2)半自動甄選:透過考試或依. 治 政 大 2. 把關者:不同的政治體制有不同的做法,極權國家由少數人負責遴選, 立 照個人資歷來選拔。(3)自由甄選:透過選舉產生。. 民主國家最後的決定權往往由政黨領導人把持。此外,選舉提名也是. ‧ 國. 學. 重要遴選方式之一。. ‧. (三) 所具備的條件:. 學者將甄補形式分為「歸屬」 (ascriptive)與「成就取向」 (achievement-oriented). y. Nat. er. io. sit. 兩種。應用於不同國家與時代的標準,可分為三大類: (1)具有技術專長; (2)意識形態正統性;(3)具有「歸屬」及「成就」兩種特性。. n. al. (四) 菁英更迭與繼承. Ch. engchi. i n U. v. 在單一政治體制下,菁英更迭有兩種不同情況:出現高度更迭與政治危機有 關,而低度更迭則顯示政府機構與政治情勢的穩定。此外,當機構成立時間 越久,其內部顯要的更迭情況越少。 (五) 甄補的結果 甄補對政治主要有三種影響:篩選影響、激勵影響以及社會化影響。 然而,政黨以各種方式來甄選菁英,因此成為政治菁英的形式相當多元、型式不. 林嘉誠(1988) 。政治菁英的研究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2),65-83。 潘邦順(譯) (1994) 。政治菁英的比較研究(原作者:Robert D. Putnam) 。台北市,風雲出版論壇。 頁 75-109。 10 24 25.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0) 一。例如自己主動參選並獲得政黨支持,當選後成為政治菁英;也可能是專業領域表 現出色,獲得政界有力人士青睞,進而成為候選人或行政首長;或是利益團體內表現 積極的成員,成為該團體理念相近、關係密切的政黨候選人。但這樣的甄選方式,具 有政治專業的菁英比例相對較少。此外,政治甄補另一個重點是具有代表性或功能 性。有些重視功能性,以功能的角度挑選適任的人;有些則是以是否代表社會某一集 團,如族群、性別、語言、文化等。政治甄補往往都要考量上述特性,並且避開單一 途徑,使甄補的人才可以反映整個社會。26. 二、政治甄補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從性別、年齡、背景、省籍及從政仕途經歷等因素來探討菁英的流動與甄補。然而, 立 在前述國內政治菁英的研究文獻中,可以發現當研究者在討論政治菁英時,也會. ‧ 國. 學. 除了政治菁英外,從政治甄補有直接相關研究的文獻目前仍不多。其中,黃淑芳(2006) 以國民黨教育訓練單位-革命實踐研究院為個案,從系統功能理論來研究政黨如何透. ‧. 過教育訓練達到政治甄補與政治社會化的功能;黃意植(2008)以中國共產黨內留學. sit. y. Nat. 海外的菁英為研究對象,從政治甄補的面向來探討這群留學菁英在政治領域所發揮的. io. al. er. 功能及扮演的角色,研究發現這群留學菁英主要任職在學術單位及政府職能部門,在. v i n Ch 黨「既重用又防範」的甄補現象;陳佳吉(2015)探討 e n g c h i U 1956 年至 2014 年,比較金門 n. 仕途發展方面,這些留學菁英多以「政府機關往人大政協」途徑為主,形成中國共產. 戰地政務實施前後的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概況與差異。 除上述研究外,研究者試以「人才甄補/培育」的角度來尋找文獻,發現幾篇與 甄補相關的期刊與學術論文。在期刊部分,呂芳上(2003)稍早於黃淑芳,同樣以國 民黨教育單位-革命實踐研究院為研究目標,討論 1949 年至 1969 年革命實踐研究院 的發展與人才培育之功能;27周繼祥(2009)分析孫中山與蔣經國兩位領導人的言論. 呂亞力(2008) 。政治學:從權力角度之政治剖析。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 96-97。 呂芳上(2003) 。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近代 中國,153,頁 182-205。 11 26 27.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1) 28. 與文集,再從人才甄補的管道、原則、方法為指標,比較兩人的甄補思想。 在論文 部分,李偉松(2005)有別於呂芳上與黃淑芳,以救國團為研究目標,探討蔣經國於 1969 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透過救國團來發掘知識青年及培育青年幹部;劉志豪 (2011)以 2006 年國民黨成立的青年團為研究目標,探討青年團的定位、工作成效 以及政治甄補的功能。 從上述政治菁英與政治甄補文獻的研究發現,目前都沒有直接與「中山獎學金」 有關的研究。研究者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僅查詢一篇提到「中山 獎學金」的碩士論文,是 2007 年鄭文勛所著的《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 治 政 大 「本土化」政策,了解到「本土化」所拔擢的對象需具備哪些條件以及推動後對台灣 立 (1970~1988)》 。該研究透過採訪中山學人趙守博先生來佐以分析蔣經國所致力推動的. 的影響。雖然這篇研究僅提到一位中山學人,但該文內容,讓研究者更了解國民黨不. ‧ 國. 學. 同階段的政治甄補途徑,這部分將在第二章說明。然而,此論文之外,並沒有其它研. ‧. 究者提到「中山獎學金」。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山獎學金在停辦多年的情況下也較少 人知道或聽過。而中山獎學金相關資料屬於黨部內部資料,取得管道相當不易,若非. y. Nat. al. er. io. sit. 研究者曾為獎學金承辦人,亦無法取得第一手資料進行研究。. n. v i n C h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三節 engchi U 壹、研究方法 質化論的學者認為:想要詮釋公共政策的真實意涵,要從行動者的意圖著手。量 化論的學者則認為:公共政策想要科學化,必須走向數量化。研究方法強調以整合的 精神盡可能地參酌採用,將有助於問題澄清的多元方法(multiple methods) 。29以此, 本論文參考多元研究方法精神,採用的研究方法依序為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以及 深度訪談法三種,概要如下: 周繼祥(2009) 。孫中山與蔣經國:關於人才的甄補。孫學研究,第 6 期,頁 121-141。 黃俊英、廖達琪、邱昌泰、吳英明、杜金璋(1994) 。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應用。台北市:行政 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頁 23。 12 28 29.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2) 一、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文獻分析法又稱為「檔案研究法」 (Archival Data),為使對研究的主題有基本的 理解,首先須研究者針對研究主題進行文獻資料的蒐集,包括菁英理論、政治甄補等 相關理論與概念之期刊、論文、學術專書等資料,並且蒐集中山獎學金相關資料,如 黨內文件與公文、考試委員會會議記錄、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記錄、黨籍資料、歷屆 獎學金考試辦法、中山學人通訊錄、中山學人聯誼活動報到表等;也查閱平面媒體報 導 、 電 視 節 目 、 網 路 電 子 資 料 ( 中 央 日 報 全 文 影 像 資 料 庫 http://p8080-tbmc.nlpi.edu.tw.eproxy.nlpi.edu.tw:2048/cnnewsapp/start.htm、中國國民黨. 政 治 大 http://archives.kmt.org.tw 、 中 華 民 國 政 府 官 職 資 料 庫 立. 全球資訊網 http://www.kmt.org.tw、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檔案目錄 檢 索 系 統. ‧ 國. 學. http://gpost.ssic.nccu.edu.tw/index.php、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http://ers.nlpi.edu.tw、華 僑華人風雲錄,http://www.chineseoverseas.org/index.php/welcome/main)等,透過上. ‧. 述資料進行整合分析,探討中山獎學金的沿革、中山學人發展及甄補效益,並進行系. n. al. y. er. io. 二、深度訪談法(Interviewing). sit. Nat. 統性分析研究與分類,以作為本研究理論與應用基礎。. i n U. v. 訪談(Interviewing)是當今台灣社會中,蒐集資料相當普遍的方式。從記者採訪、. Ch. engchi. 文史工作者口述,到社會學研究,都常以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各種經驗與意義。質性訪 談的重點在其深度,這也使得少數人的經驗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能充分回答出研究者 的問題。30中山獎學金歷屆學人資料及相關考選資料,經過歲月更迭及國民黨中央黨 部搬遷,僅剩下民國 72 年至 103 年尚有些許書面資料,更早期的資料皆已遺失,並 且還有多位中山學人已經失聯,故需透過深度訪談來了解當時國民黨甄補策略與歷屆 考試辦法。 研究者將親自訪談考試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獎學金承辦人、中山學人,以充分. 吳嘉苓(2002) 。訪談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二) :質性研究法。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頁 34-42。 13 30.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3) 了解每屆中山獎學金辦理的背景與目的,增加資料的完整度以作為分析依據,使本次 研究更加詳盡與豐富。 本研究將訪談對象分為中山獎學金承辦人及中山學人兩類。為使訪談更加順利, 擬訂訪談問題將依照對象不同有所差異,訪談大綱如下表: 表 1- 1:深度訪談大綱-中山獎學金承辦人 向度. 題目 您承辦過哪幾年的中山獎學金?. 承辦人與承 辦單位背景. 您當時所擔任的職務是?. 政 治 大. 您承辦時中山獎學金有哪些工作項目或內容?. 立. 當時承辦單位主管是誰?. ‧ 國. 學. 您對歷年考試科目、指導小組、考試委員會的人、事、物還有印象. 獎學金沿革. 嗎?有沒有比較重要的政策或轉變?. ‧. 承辦單位主管對於獎學金甄補有沒有什麼想法?. sit. y. Nat. 在當時挑選獎學金錄取者有沒有什麼標準?. io. n. al. er. 錄取者甄選. i n U. v. 在您承辦時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學人?. Ch. engchi. 在中山獎學金錄取者出國前是否有給予工作任務? 出國前 在出國前會辦理講習,您有印象有哪些課程? 出國後. 出國後您跟他們聯絡頻繁嗎?大概多久連絡一次? 這些學人學成歸國後,黨部有沒有介紹或安排工作?. 歸國後安排 中山學人歸國後是以什麼方式來協助接洽工作? 中山獎學金 您認為中山獎學金為國民黨找到怎樣的人才? 政治甄補 14.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4) 您覺得黨部在提名或是政務官甄補的時候,會因為是中山學人就拔 擢嗎?中山獎學金對這方面有什麼影響呢? 其它. 在國民黨當前有限的資源下,該如何妥善運用這些學人?.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1-2:深度訪談大綱-中山學人 向度. 題目 您是透過什麼管道得知中山獎學金的考試?. 報考動機. 您報考的動機是什麼?有參加當時教育部的公費留學考試嗎?或是. 政 治 大 請問您父母從事什麼工作? 立 國外學校的獎學金考試?. 家庭背景. ‧ 國. 學. 請問您是外省家庭還是本省家庭?家人政治傾向是? 請問您在報考前跟國民黨有哪些互動?像是協助黨務工作或是參加. ‧. 黨部主辦的活動、訓練等。. y. sit. 報考前. Nat. 請問您在報考前是否擔任或參選黨務職務,如黨代表、中央委員、. io. er. 中央常務委員等?. al. v i n Ch 過學生會幹部?或是參加相關輔選活動? engchi U n. 請問您在錄取之前是否曾代表國民黨參加公職人員參選?或是參選. 請問您在海外留學時跟海外黨部的互動如何?有協助海外黨務工 海外留學 作?是否有擔任留學生團體之幹部? 歸國後您在哪一單位服務呢?是國民黨安排或推薦的嗎? 歸國後國民黨是否曾徵詢過您,希望您參與公職人員選舉? 歸國後. 或是您曾輔選過國民黨籍候選人? 歸國後您是否曾擔任或參選過黨務職務,如黨代表、中央委員、中 央常務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 中 山 獎 學 金 中山獎學金對您本身技術、學識或學歷,進而讓您成為政治菁英或 15.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5) 之助益. 核心決策者? 您所服務單位會因為您是中山學人在工作上給予協助?或是職務上 的升遷? 您與同時期出國的中山學人都還有聯繫嗎?有中山學人跟您互 相提拔或者提供工作上、生活上的協助呢? 您認為中山獎學金幫國民黨找到怎樣的人才呢? 您認為黨部在當前有限的資源下,要如何規劃運用中山學人?. 其他 您有與國民黨保持聯繫或參與中山學人聯誼會所舉辦之活動?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立. 貳、訪談對象. ‧ 國. 訪談時間. 地點. 台北市總工會 民國 62 年至 78 年中山獎學金考. 2019 年 4 月 23 日 辦公室. sit. 試承辦人。. n. al. 台灣大學. er. 民國 78 年至 88 年中山獎學金考. 2019 年 3 月 27 日. io. C. 試承辦人。. y. Nat. B. 訪談對象與中山獎學金關聯. ‧. A. 表 1-3:訪談對象一覽表. 學. 編號. 政 治 大. Ch. engchi. 台北市中正區. 2019 年 4 月 20 日. iv n U民國 55 年中山獎學金錄取者、 中山獎學金考試委員會主任委. 咖啡店 員。 D. 2019 年 3 月 18 日. 台北市辦公室. 民國 68 年中山獎學金錄取者。. 松山文創園區 民國 88 年中山獎學金原住民名 E. 2019 年 4 月 9 日 咖啡廳. 額錄取者。. 高雄巨蛋百貨 民國 101 年中山獎學金錄取者。 F. 2019 年 4 月 3 日 咖啡廳.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6) 參、研究架構 政黨菁英甄補-以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為例.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與架構 研究範圍與限制. 文獻檢閱與理論回顧. 國民黨政治甄補政策 民主化之前(1919~1988) 第一次在野與再次執政.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1988~2014) 選舉人才培育與甄補. 中山獎學金甄補政策 深造辦法之沿革 報名簡則之沿革. ‧. 深度訪談 2 位中山獎學金承辦人 4 位中山獎學金得主. sit. y. Nat. n. al. er. io. 中山學人背景及特徵、留學情況、歸國後工 作發展. Ch. engchi. i n U. v. 菁英甄補分析 民主化之前:有系統的甄補模式 民主化之後:各自努力的中山學人. 研究發現與建議. 圖 1-1: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17.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山獎學金第 1 屆開辦至第 27 屆,取得中山獎學金資助資 格,於海外學成後歸國服務之學人。不包含滯外未歸、移居海外、失聯、脫離國民黨 之學人。31依據各學人的背景、專業領域、出國前與留學時的科系學歷、返國後工作 經歷與發展等進行資料建檔與分析。. 政 治 大 本文研究時間方面,從民國 立 49 年第 1 屆中山獎學金開始至 103 年第 27 屆之中. 二、研究時間. ‧ 國. 學. 山學人。這段時間國民黨黨領導人分別為蔣中正總裁、蔣經國主席、李登輝主席以 及馬英九主席。32研究者將以不同領導人的甄補政策作為基礎,探討每一個時代國民. ‧. 黨的人才培育政策。. sit. al. er. io. 一、資料來源少. y. Nat. 貳、研究限制. n. v i n 雖然在政治甄補的學術研究中,但以中山獎學金作為探討的學術研究可以說是 Ch engchi U 寥寥無幾,目前僅有兩篇關於蔣經國本土化政策的論文期刊中略述為國民黨培育人 才管道之一,33並非針對中山獎學金做的學術研究。是以未能參考學者所做的研究或 著作,只能從黨史館及國民黨青年部等單位找尋原始資料,34加以分類、整合、分析, 並以學術研究的方式加以探討中山獎學金所發揮的菁英培育及甄補效益。中山獎學. 曾領取中山獎學金但退出國民黨的人如: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先生、前立法委員張俊宏先生。 中山獎學金於 2001 年停辦至 2010 年復辦期間,經歷連戰主席(2000 年-2005 年) 、馬英九主席(2005 年-2007 年)與吳伯雄主席(2007 年-2009 年) ,但因中山獎學金處於停辦狀態故不納入研究時間內。 33 這兩篇分別是:邱騰偉(2010) 。蔣經國與政治本土化。人文與社會學報,2(5),81-121;鄭文勛 (1996) 。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1970-1988)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市。 34 原始資料係指內部簽呈、會議紀錄、中山學人名冊、通訊錄、考試簡則與辦法等資料。 18 31 32.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8) 金從民國 49 年開始辦理至民國 103 年停辦,期間經過 55 年。國民黨在這段經歷多 次組織改造、中央黨部搬遷以及中山獎學金承辦單位與承辦人更迭,原始資料無法 保存完整。即使研究者為中山獎學金業務承辦人,亦無法取得早期辦理中山獎學金 的完整資料,只能從深度訪談與報紙資料來了解當年考試辦理情況,均可能造成論 文撰寫的限制。. 二、深度訪談的限制 進行深度訪談過程時,因歷屆中山學人人數眾多且年代遠近不一,甚至有些學 人與黨務工作人員已經退黨、失聯或是往生,無法在研究時完整訪問到每個人。研. 政 治 大 受訪意願、身分等因素中,找出具有代表性人物做為訪談對象,以進行深度訪談。 立. 究者只能從中山學人的學經歷、返國後的工作發展、跟國民黨的互動與認同、性別、. ‧ 國. 學.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對於政治甄補的學術研究大多以統計分析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但本文僅以. ‧. er. io. 四、個人隱私的限制. sit. Nat. 輔助,來進行對照與比較,探討政治甄補的效益。. y. 文獻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者無法以量化統計分析之結果作為. al. n. v i n 以研究者聯繫中山學人的經驗中,並不是每位中山獎學金得獎者,都願意被知 Ch engchi U 道當年是領中山獎學金出國留學。為顧及個人隱私,除了在報紙、書籍、網路、深 度訪談中所提到的中山學人外,本研究不會主動公開中山學人姓名與資料,皆以統 計數字表示。. 參、章節安排及說明 一、章節安排 本研究共區分為六個章節,依序探討與中山獎學金有關主題,各章節內容及安 排分別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背景與目的、相關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與 19. DOI:10.6814/NCCU201900927.

(29) 限制。 第二章:本章節延續第一章文獻回顧,中山獎學金辦理期間,分別經歷國民黨不同黨 主席領導。本章將討論各時期國民黨人才甄補方式,以及近年政治人才培育 途徑,耙梳政治甄補的脈絡。 第三章:本章將分為三節,從黨內文件、報紙資料及學人深度訪談內容中,逐漸描繪 出中山獎學金五十多年來沿革與改變。其中考試深造辦法與報名簡則的修 訂,可呈現中山獎學金制度變更的脈絡。研究者再從中分析出考試制度的轉 變與國民黨甄補政策之關聯性。. 治 政 大 訪談中,分析歷屆獎學金得主的背景、學人海外留學情況、學成歸國後的發 立. 第四章:延續第三章中山獎學金的沿革,研究者仍從黨內第一手文件及中山學人深度. 展以及日後跟國民黨的互動與往來。. ‧ 國. 學. 第五章:研究者分析國民黨政治甄補之途徑,探討中山獎學金對國民黨人才甄補的效. ‧. 益,並且對中山獎學金不足之處進行檢討。. 第六章:本章為本文結論,主要是將第一至五章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提出發現與結. y. Nat. er. io. 二、研究說明. sit. 論,再從研究結果中找出未來可以延續的方向與建議。. al. n. v i n Ch 本研究所提到中山獎學金考試、深造辦法、考試簡則以及錄取者之年代時,皆 engchi U. 以「民國」為紀元方式呈現。其餘部分則以「西元」紀元方式呈現。. 20.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0)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政治甄補歷程 1894 年 11 月 24 日,孫中山先生於檀香山創立興中會。35而後在面臨不同的現實 環境與政治目標等因素,會在黨的名稱、屬性及組織上進行調整。黨的名稱從興中會、 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至 1924 年正式改為中國國民黨。黨的屬性也從秘 密性質的從革命團體、普通政黨、革命民主政黨,最後轉為現在的民主政黨。36依照 創立歷史計算,國民黨成立迄今已經一百二十多年。一個政黨能夠永續經營,除了政 治理念為民意所認同外,最重要的是持續進行人才甄補。 中山獎學金自民國 49 年開始辦理,民國 90 年停辦後於 99 年復辦。期間國民黨. 政 治 大 當時環境背景及甄補模式,來歸納分析國民黨政治甄補之歷程。 立. 領導人分別為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及馬英九。37研究者試以國民黨歷任領導者、. ‧ 國. 學. 此外,中山獎學金以孫中山之先生名來命名,而孫中山先生亦曾負笈至夏威夷留 學,具有不同的意義及精神。研究者亦將孫中山先生時期甄補途徑做簡短介紹。. ‧. al. er. io. 壹、孫中山先生時期(1919~1925). sit. y. Nat. 第一節 孫中山與兩蔣時代 n. v i n 孫中山先生創建興中會,經歷推翻滿清、國民黨內改組、討袁護法及容共等組織 Ch engchi U 調整。中山先生人才甄補主要管道分別為:同鄉同學、會黨、華僑以及黨員。民國成 立後,中山先生對黨員特別重視,他認為黨員只要能勝任重責及具有能力,皆優先任 用,蔣中正就是一例。 蔣中正在日本留學時,經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並於 1917 年撰寫〈對北. 11 月 24 日經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 124 次會議定為建黨紀念日。 金國柱(2012) 。中國國民黨的轉型--路徑依賴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37 馬英九擔任黨主席兩次,為 2005 年 8 月 19 日經黨員直選為黨主席,於 2007 年 2 月 13 日因特別費 案辭任。2009 年 10 月 17 日再次經黨員直選為黨主席,並於 2013 年 11 月 10 日連任成功,至 2014 年 12 月 3 日為 2014 年縣市長選舉結果負責辭任。中山獎學金於 2010 年復辦,故本研究僅討論 2009 年 馬英九第二次擔任黨主席任期時的環境背景與人才甄補政策。 21 35 3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1) 軍作戰計畫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畫〉深受中山先生青睞。於是命令蔣中 正駐守上海以主持黨務及軍事,也開啟蔣中正的政治生涯。 然而,在創建民國之初,政治情勢動盪不安,政府組織亦難以維持穩固。這也導 致中山先生更多關於人才甄補的想法無法具體化且制度化。38. 貳、蔣中正時期(1926~1975) 蔣中正可以說是國民黨黨史中在位最長的領導人,共 49 年之久。這時代也是國 民黨內最混亂、國內環境最艱困、國際情勢最渾沌的時代。這段期間,經歷了孫中山 先生辭世、寧漢分裂、國民黨北伐統一、對日抗戰、國共鬥爭、退據台灣、中美斷交. 政 治 大 人才甄補有著深刻想法與實際作為。 立. 等重大事件。這些事件皆對國民黨內造成重大影響,也讓蔣中正對於黨的組織改造及. ‧ 國. 學. 孫中山先生於晚年於推動「聯俄容共」政策,引入蘇聯政治、軍事及財物的外援 以協助國民黨國民政府。但在孫中山先生 1925 年辭世後,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 ‧. 部迅速發展,控制諸多重要職務,國共兩黨的政治分歧引發黨內派系激烈鬥爭,甚至. sit. y. Nat. 導致之後寧漢分裂與中山艦事件等內部衝突。這種派系的對抗,造成國民黨內力量的. io. er. 流失。有鑑於此,蔣中正希望將國內各政黨併為單一政黨,以落實「一個主義、一個. al. v i n Ch 希望能透過青年的力量,以振興黨內衰頹風氣。一方面為黨注入新血,另一方面也在 engchi U n. 政黨、一個意志」的政策。蔣中正於 1938 年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後簡稱三青團),. 找尋黨內新的力量。在 1945 年對日抗戰勝利後,國共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導致國 共內戰。戰敗的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政權與領土後於 1949 年退據台灣,從此展開兩 岸分治,國際也逐漸承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代表權。 面對國際情勢、各種事件衝擊以及長時間動盪,黨的組織調整及人才甄補政策是 蔣中正擔任國民黨領導人期間相當重要的課題。從黨史資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 內人才甄補大致上有下列各類管道: (一) 黃埔軍校: 38. 同註 28,頁 134-136。 22.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2) 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成立,但國民黨缺乏建立革命軍隊的經驗。 1923 年,中山先生派蔣中正總理訪問蘇聯,向成功推翻俄羅斯臨時政府的 蘇聯,學習建立革命軍隊。1924 年 1 月經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建立黨軍。蔣中正奉派為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同年 5 月 2 日中山先生特任蔣中正為校長。39這是國民黨第一支具有軍事化、組 織化與制度化的武裝力量。正因該校是國民黨重點培育的學校,往後如弭平 廣東商團、討伐陳炯明、對日抗戰等戰役表現傑出,成為國民黨在黨、政、 軍等領域人才甄補的管道之一。. 治 政 大 1937 年「七七事變」 ,整個中國開始對日抗戰。此時中共趁機進行民族 立. (二) 三民主義青年團:. 統一戰線計畫,於延安成立「抗日大學」以吸引各地青年前往就讀。當時蔣. ‧ 國. 學. 中正為貫徹三民主義思想以及提振中國青年對國民黨的信心,遂決定於. ‧. 1938 年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40希冀透過三青團凝聚全國青年力量,以對抗 共產主義,於同年 6 月發表「為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告青年書」 ,並且在 1943. y. Nat. er. io. sit. 年三青團於重慶召開第一次全國大會。蔣中正提出組織三青團之目的係在於 「喚起青年,團結青年,乃是重視青年們報效國家,戮力革命的權利和義務,. al. n. v i n 不忍使一個中國青年徬徨自棄於偉大的革命建國工作之外,自誤其平生,而 Ch engchi U 辜負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大時代」。 41. 在三青團具體作為上,蔣中正於 1947 年對三青團中央團部總甄核督導 人員講述三青團工作新方針中提出四點事項:團員求精不求多,重質不重 量;團員工作的規定,應分為普通和特殊,最主要就是多認識新朋友,擴大 交友圈;要樹立一種新作風及力行服務的精神,以改變社會人士對本團的看 法;學術思想領導及生活行動訓練,是學校團部主要工作之一。42 39 40 41 42. 陳布雷等編(1978) 。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 9。 三民主義青年團由蔣中正擔任首任團長,陳誠擔任書記長。 蔣中正(1986) 。先總統蔣公對青年的訓示。台北:正中書局。 秦孝儀(1984)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卷 22。 23.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3) 從上述文告及演講中可看出蔣中正將三青團視為培育青年、教育青年、 樹立榜樣的重要組織。三青團建立起學生青年的甄補途徑,讓國民黨人才庫 向下扎根,奠定國民黨人才培育的基礎。 (三) 革命實踐研究院: 1949 年國共內戰後,國民黨遭受空前挫折,最後退守台灣。蔣中正自 我檢討後認為黨的癱瘓是失敗要因,其中國民黨幹部「無思想領導、無政治 教育,亦無洗練陶冶、新陳代謝之制」,因此無法吸引社會優秀人才,故應 「重建幹部」。蔣中正認為以「訓練」方式來培養黨的幹部和人才,是培育. 治 政 大 並於 1949 年 10 月在草山第二賓館辦理第一期正式開訓。 立. 建國、救國人才的不二法門。積極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後簡稱革實院), 43. 呂芳上以 1949 年至 1969 年為研究範圍,將革實院創辦背景、訓練班期、. ‧ 國. 學. 學員背景、課程內容、實施方式及蔣中正如何透過革實院的「訓練」來達到. ‧. 培育領導人才及形塑幹部的目的。44吳淑鳳延續呂芳上論述架構,從公布後 的〈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中,找到補充資料及延伸探討的議題。將資料分. y. Nat. er. io. sit. 為三類:為黨網羅青年菁英、鞏固黨中央及民意代表之間關係、整理社會調 查報告等。從上述文獻可看出,革實院提供相當多元的甄補管道。而其中吳. al. n. v i n 淑鳳從公布的〈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資料中,提到: Ch engchi U 1959 年蔣中正下令國防研究院與革命實踐研究院劃分,同時革命 實踐研究院本院及分院合併,並檢討經費核減情形。經過財政委員. 會與張其昀及相關主管人員研究計算後,餘 200 萬遵照該黨第 150 次中央常會決議列為專款,充年老黨工同志退休、補助清寒大專學 生同志及選派優秀青年同志出國深造,暨總裁蔣中正所飭辦急要工 作之用。45 吳淑鳳(2013 年 11 月) 。總裁批簽裡的人才培育:以革命實踐研究院為核心。「新史料、新視野: 總裁批簽與戰後中華民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正紀念堂。 44 同註 27。 45 同註 43。 24 43.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4) 從上述資料「選派優秀青年同志出國深造」這句話可以看出。在民國 48 年時蔣中正已經有資助優秀青年海外留學獎學金的構想,可謂是中山獎 學金的雛型。 國民黨遷台後,蔣中正有鑑於內戰失敗原因為國民黨本身腐敗與派系內鬥,在 1950 年 7 月 26 日選出十六位中央改造委員,組織中央改造委員會。這些改造委員大 多具有三青團、官邸秘書機要、黃埔軍校及中央政治學校等背景。並擔任國民黨中常 委及內閣部會首長,具有黨政的雙重身分。這些改造委員不僅平均年齡不到五十歲, 更有著海外留學及技術官僚的性格,這些中央改造委員成為新一代國民黨在台灣的領 導核心。從此可得知,蔣中正的人才甄補之作為已得到具體成效。46. 政 治 大 參、蔣經國黨主席時期(1976~1988) 立. ‧ 國. 學. 蔣中正於 1975 年辭世,結束將近五十年的領導,國民黨於 1976 年增設黨主席一 職,由蔣經國擔任首任黨主席,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進入了蔣經國時代。. ‧. 蔣經國主政時代,兩岸雖已不如先前劍拔弩張的關係,進入到僵持對峙時期,47也. sit. y. Nat. 因環境與情勢的不同,連帶影響蔣經國領導方針與人才甄補策略。蔣經國雖至 1976. al. er. io. 年才接任國民黨黨主席,但其政治經歷相當完整。蔣經國 16 歲赴俄留學,但因蔣中. v i n Ch 貧民般的生活。這些遭遇使他了解民間疾苦,成為一位親民領袖。而他在俄國長時間 engchi U n. 正的反共政策,讓他成為人質滯留俄國 16 年。期間下放西伯利亞勞改,與妻子過著. 的苦難,奠定相當堅定的反共意志。48 政府遷台後,蔣經國於 1950 年出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負責情治系統。 同年成為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其中一員。然而,因身分的關係,蔣中正並未特 別提拔蔣經國擔任站在第一線的政府官員。直到 1963 年蔣經國擔任嚴家淦內閣政務. 李功勤(2001) 。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 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47 兩岸關係概略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 1950 年代「軍事衝突時期」 ,1960 至 1970 時期冷戰體系的「僵 持對峙時期」 ,以及 1980 年代末期後,台灣政府宣布解嚴且允許赴中國大陸探親,此時也是中國大陸 宣布改革開放後的「交流互動時期」 。資料來源:袁鶴齡(2009) 。兩岸協商談判之回顧與展望。研習 論壇月刊,98,3-4。 48 彭懷恩(2008) 。台灣政治變遷史。台北縣:風雲論壇有限公司。頁 127。 25 4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5) 委員,才算開始參與國家行政與決策工作。1969 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國際 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委,掌有財經決策權。在蔣經國提拔下,新一代財經菁英如孫 運璿、陶聲洋、李國鼎等人陸續脫穎而出。蔣經國深刻了解到國民黨要在台灣生存發 展,必須改採「本土化」政策,加快菁英整合,強化「國家機關」的正當性。該政策 並非狹隘的重用台灣籍人士,而是將在台灣成長的新一代政治菁英,陸續甄補至國民 黨領導階層,且位居要津。49例如邱創煥擔任中央黨部社會工作會主任;施啟揚擔任 青工會主任;林清江擔任海工會主任;陳水逢擔任中央秘書處主任。這些台籍菁英對 一向由非台籍人士所掌握的國民黨中央而言,可謂是前所未有的突破。50. 治 政 大 委李煥的說法,蔣經國任用台籍菁英的心,可說是用「渴望」兩字來形容。例如高育 立. 在蔣經國擔任副院長時期,已經有提拔台籍人才之趨勢。根據當時台灣省黨部主. 見在此時期已經逐漸開始推動「本土化」政策。. 學. ‧ 國. 仁、趙守博、施啟揚、洪壽南等人,都是藉由李煥引薦,提拔台籍菁英的例子。 51可. ‧. 1971 年 10 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蔣經國在國際局勢嚴重受挫情況下,於 1972 年出任行政院長並持續推動本土化政策。這一批菁英特色是大多在 50 歲以下,且具. y. Nat. er. io. sit. 學歷皆為研究所以上,有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專家學者。52內閣名單中有台籍農業專家 徐慶鐘出任行政院副院長,林金生擔任內政部長,並延攬同為台籍黨外人士高玉樹擔. al. n. v i n 任交通部長。在就任之初,蔣經國推動公務人員十項革新,使政府更加廉潔有效,端 Ch engchi U 正社會風氣。蔣經國重視內閣行政效率,在面臨石油危機時,他接受孫運璿、李國鼎 及俞國華建議,採取物價一次漲足方案以度過危機。並推動十大建設,強化台灣基礎. 建設,創造就業率。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政策,台籍菁英入閣以及國民黨內臺籍中常委 比例增加。531984 年蔣經國提名台籍學者李登輝競選副總統。1987 年蔣經國支持台籍 新一代領導人才擔任要職。例如林洋港擔任司法院長,黃尊秋擔任監察院長。這一連. 49 50 51 52 53. 彭懷恩(2013) 。台灣政治發展歷程。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頁 233-234。 王筱瑩(2018) 。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史。臺北市 : 千華駐科技出版公司。頁 86。 林蔭庭(1998) 。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 彭懷恩(1994) 。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風雲論壇。頁 168。 同註 46。 26. DOI:10.6814/NCCU201900927.

(36) 串的人事政策,都顯示出當局持續本土化的決心。國民黨領導階層出現「量變到質變」 的效果,也使得政治決策過程更能反映台灣本土的民意。54 在人才甄補思想方面,有關蔣經國人才甄補的談話、演講、指示等文獻內容中可 以歸納出蔣經國人才甄補的原則、管道與方法為(1)公開、公平、公正;(2)依法 任用;(3)具有團隊精神;(4)有國家責任感;(5)獎勵。而在甄補管道則為(1) 多元;(2)擴大;(3)開放。方法則是透過考試和選舉作為求才途徑。55 本研究將從蔣經國培育青年人才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後簡稱救國團)以 及 1976 年所創辦的「國家建設研究班」兩種蔣經國主政時的甄補管道來看。. 治 政 大 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之初,有著性質及定位不明的問題。抗戰期間各級 立. (一)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團部將團的事務獨力於黨領導之外,黨團之間也為了爭奪領導權相互攻訐。. ‧ 國. 學. 56. 1947 年蔣中正有鑑於黨、團雙方歧見日深、分裂漸劇,決定實施黨、團合. ‧. 併,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設立青年部取而代之。57不久後國民黨政府播遷至台 灣,為了達到「反共抗俄」的使命,蔣中正於 1950 年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抗. y. Nat. er. io. sit. 俄聯合會(後稱青聯會) ,以號召青年學子參與。58為強化與擴大青年組織, 蔣中正於 1952 年青年節發表「告全國青年書」 ,決定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 al. n. v i n 國團」 。 將原本的青聯會組織併入救國團,任命蔣經國擔任救國團團主任一 Ch engchi U 職,從事青年軍事化鍛鍊活動、強化愛國思想。 59. 李偉松(2005)研究提到救國團以擴大政府為青年服務機制,並且建立 培育青年政治人才的管道。在 1960 年代,救國團具有安定台灣校園的功能, 這些參與救國團活動的優秀學生及社會青年,帶給社會大眾清新、朝氣蓬勃 同註 49。頁 237。 周繼祥(2008) 。經國先生與台灣人才的甄補。載於葛永光(編) ,蔣經國先生與台灣民主發展。台 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124-127。 56 陳進金(1996) 。三民主義青年團在湖北(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 。國史館館刊,復刊 21,161。 57 同註 46,頁 152。 58 李泰翰(2014)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動員與組訓(1953-1960)—以寒暑假青年訓練活動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9 同註 42。卷 33。 27 54 55. DOI:10.6814/NCCU2019009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Therefore, every Buddha’s Light member who vows t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path needs to cultivate bodhi wisdom and the power of vow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benefi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In my opinio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give a true and fair view of the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HKSAR Government Scholarship Fund as at 31 August 2021, and of 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