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立基金會或協會需要經費,但現在國民黨與馬總統的聲勢較為低迷,募款 不容易,這件事可以先暫緩。

但研究者認為,在國民黨資源相當有限的情況下,應該由中山學人自主發起成立 社團組織,將中山學人的感情與力量凝聚在一起。學人之間可以透過協會將資源共 享、互相提攜。也能在國民黨需要人才的時候,為黨貢獻一份心力。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者從斷簡殘篇的資料中慢慢補足,持續更新中山學人最新的現況與學經歷都 相當花費時間,特別是在原始資料的比對、整理及收集等工作。研究者希望本研究所 揭露的相關資訊,也能夠讓政黨政治甄補的輪廓更加清晰,進而幫助到研究相關主題 的研究者。

壹、與其他政治相關獎學金的比較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領取中山獎學金出國留學的學人,以研究方法來看,屬於單一 性質的研究對象探討,但缺少比較性的討論。若要強化本研究廣度,可以延伸探討以 獎學金培育政治人才之外的獎學金制度。像是日本有 1979 年由實業家松下幸之助所 創立的「松下政經塾」,培養出前首相野田佳彥、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以及多位國會 議員。此外,美國知名的「傅爾布萊特獎學金」,以及自 1792 年就開辦的「美國民主 黨獎學金」,這些都值得作為本研究往後延伸的方向。

貳、中山獎學金政治菁英流動的研究

中山獎學金所培育的政治菁英會任職於某些特定的黨內與政府職務。例如趙守 博、關中曾擔任過國民黨組工會主任;王唯農、莊懷義、關中皆曾先擔任國民黨青工 會主任,再擔任行政院青輔會主委;張京育、邵玉銘、李大維、江啟臣皆擔任過新聞 局長,其中張京育與邵玉銘又是先後擔任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再轉任新聞局長。

未來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討論中山學人在黨國一體時與民主化之後,政治菁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流動情況來進行比較,進而探討各國民黨各時期政治甄補政策之差異。

參、國民黨青年組織政治甄補的研究

或許是因為與政黨有關資料取得不易,對於國民黨青年組織的研究,目前僅有劉 志豪在 2012 年對青年團的研究。但尚未有一篇論文是關於國民黨知青黨部、青工會 或青年部等青年組織之研究。研究者不禁思考,同樣是政黨培育人才的途徑,中山獎 學金考選與青年組織所培育的人才以及甄補的政策上又有哪些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1)專書

王譯舟(譯)(1994)。權力菁英(原作者:C. Wright Mills)。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

王力行、汪士淳(1997)。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下文化。

王純瑞(2003)。拼命三郎—江丙坤的台灣經驗。台北市:聯經。

王業立、蘇子喬、沈有忠、胡全威、劉嘉薇、鄭任汶、王啟明(2017)。政治學與台 灣政治。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王筱瑩(2018)。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史。臺北市 : 千華駐科技出版公司。

呂亞力(2008)。政治學:從權力角度之政治剖析。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 公司。

呂亞力(2009)。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雲漢主編(1994)。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 會。

李功勤(2014)。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吳嘉苓(2002)。訪談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 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蔭庭(1998)。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

周繼祥(2008)。經國先生與台灣人才的甄補。載於葛永光(編),蔣經國先生與台灣 民主發展(124-127 頁)。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義彥(1977)。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教基金會。

陳菇玄(1977)。中國憲法史。臺北市:文海出版社。

陳布雷等編(1978)。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秦孝儀(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孫中山著;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2-6 冊)。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黃俊英、廖達琪、邱昌泰、吳英明、杜金璋(1994)。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應用。

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8)。台灣政治變遷史。台北縣: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彭懷恩(2013)。台灣政治發展歷程。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彭懷恩(2014)。政治學講義。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葛永光(2002)。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蔣中正(1986)。先總統蔣公對青年的訓示。台北:正中書局。

潘邦順(譯)(1994)。政治菁英的比較研究(原作者:Robert D. Putnam)。台北市,

風雲出版論壇。

繆全吉、彭錦鵬、顧慕晴、蔡良文(1989)。人事行政。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魏鏞(1992a)。〈政治引用〉載於羅智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台北

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魏鏞(1992b)。〈結構功能分析〉。載於羅智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

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2)期刊

呂芳上(2003)。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

(1949-1969)。近代中國,153,182-205。

邱騰偉(2010)。蔣經國與政治本土化。人文與社會學報,2(5),81-121。

林嘉誠(1988)。政治菁英的研究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2),65-83。

周繼祥(2009)。孫中山與蔣經國:關於人才的甄補。孫學研究,6,121-141。

陳進金(1996)。三民主義青年團在湖北(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國史館館刊,

復刊 21,1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政忠、陳振祥、黃旭男(2005)。政黨組織變革與組織定位調整之研究-以中國國 民黨為案例。行政暨政策學報,41,81-114。

袁鶴齡(2009)。兩岸協商談判之回顧與展望。研習論壇月刊,98,3-4。

葉高華(2018)。外省人的人數、來源與分布。台灣學通訊,103,15-17。

(3)學位論文

王名騄(2005)。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第五屆女性立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一平(1986)。中國國民黨與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之比交較研究-精英的概念與運作之 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功勤(2001)。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 O 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 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縣。

李誌中(2004)。民主進步黨政治菁英之研究:以第一屆至第十屆中常委為例

(1986-2004)。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市。

李偉松(2005)。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泰翰(2014)。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動員與組訓(1953-1960)—以寒暑假青年訓 練活動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春福(1984)。中國國民黨領導階層之現代化--中央各工作會主任社會背景之分 析(一九七二∼一九八四)。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吳振坤(2003)。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邱育琤(2005)。中央政府執政菁英之代表性研究:國民黨與民進黨政權之比較

(1993-2004)。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國柱(2012)。中國國民黨的轉型--路徑依賴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林斯檀(1993)。論中山先生「專家政治」--台灣地區內閣精英之分析(1950∼1992)。

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廷霖(2014)。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臺北市第十一屆(2010~2014 年)女性議 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世佑(1992)。國民黨與民進黨領導菁英之比較研究-中常會成員之分析。國立政治 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菽珮(2013)。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臺南市第一屆女性市議員為例。國立 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 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啟民(2000)。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陳鴻章(2011)。我國高階政務及事務官員調動的模式:以行政院為例,1988~2010。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吉(2015)。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金門縣的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 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佳霏(2006)。國家代理人或地方頭人:臺北市里長的人口屬性、職務、與政治流 動之初探。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彭懷恩(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國立臺灣 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芬(1988)。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芳(2006)。政黨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甄補功能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實 踐研究院為個案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黃意植(2006)。後極權發展模式下的政治甄補:以中共海歸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道政(1994)。地方基層領導人物變動因素之研究—彰化縣鄉鎮個案之分析。文化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敏君(2007)。中央行政體系中政務官與事務官關係之政經分析,1950-2006。國立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敏君(2007)。中央行政體系中政務官與事務官關係之政經分析,1950-2006。國立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