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之探討/ 5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發展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之探討/ 52"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發展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之探討

徐超聖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一、 前言

教育部在生命教育推動將近二十年後,最近(2018 年)公布最新的「教育 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其中在「計畫緣起」指出: 「臺灣生命教育經過二十年的經營,各層級學校皆有其在生命教育之學校本 位課程或特色,成就其為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亦逐漸成為我國之特色教育模 式。」(p.2) 惟上述的「各層級學校皆有其在生命教育之學校本位課程或特色」所指的「學 校本位課程或特色」意義為何,研究者認為可分兩部分進一步說明。首先是「學 校本位課程」的意義,依據鄭淵全與陳殷哲(2016:4)綜合相關研究指出「學校 本位課程發展是為了服膺課程法治、達成教育目標、以學校為主體、符合社會期 待,結合教師、社區、社會等校內外資源,兼顧教師教學自主、學生學習需求、 以及草根性與自主性的課程 發展理念,所進行之學校課程規劃、設計、實施與 評鑑的過程,換言之即含括在學校裡對學生所做的所有指導與學習經驗。」。依 此觀點可知,以目前國小生命教育實施的多元情況而論,學校該已具有生命教育 學校本位課程。再者是「學校本位特色」的意義,有關「特色」的意義討論甚多, 依據林天祐(2009)參考學者相關論述後提出的學校特色需具備「教育、獨特、 優異、普遍、永續」五項特性。不過目前小學雖已有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但 是否具「學校本位特色」,則不無疑義。 有關上述的「學校本位課程」是否具「學校本位特色」的疑義,主要是研究 者發現小學推動生命教育的作法呈現大同小異的趨「同型化」(isomorphism)現 象(徐超聖,2018),因而並未能有效顯現學校本位的特色。而事實上研究者也 常發現小學面臨不知如何發展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的問題。因此,本文將 針對此問題提出較具體的策略以提供小學發展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之參 考。

二、 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

本節主要分析教育部對於學校推動生命教育所訂頒的相關推動方案或計畫 與本文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的關係,分析重點為生命教育推動的策略與生 命教育的在地特色。有關教育部擬定之相關推動方案或計畫,最早訂頒的是「教 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90 至 93 年),接著是「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

(2)

(99-102),再來是「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103 年-106 年,103 年 3 月版)、 「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103 年-106 年,104 年 9 月版),最後則是今年 2018 年最新公布之「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107 年-111 年) (教育部,2018)。 在生命教育推動的策略方面,分析上述不同階段的各推動方案或計畫可知, 教育部對推動學校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但 是到 103 年-106 年 3 月版時,首度提及推動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型塑以生命教育為 核心之「校園文化」。到 103 年-106 年 104 年 9 月版時,則進一步指出在學校除 透過三類課程外,還要透過「師資培育、建構校園文化等具體策略」來推動生命 教育(p.1),並「整合學校之願景、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及行政資 源,型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價值之校園文化。」(p.2),此方案最不同以往是首 次提及除課程策略外,需整合學校願景、校園文化、師資培育和行政資源做為推 動生命教育之具體策略。 在生命教育的在地特色方面,分析 2018 年剛公布最新之「教育部生命教育 中程計畫」(107 年-111 年) (教育部,2018),其中明確指出「形塑以生命教育為 核心價值之校園文化,期使每個學校都能建置獨特的生命教育發展特色。」 (p.2)。此外,還指出應研發各教育階段具有在地特色生命教育內涵教案或教材 以及依據本計畫精神,擬具該縣市之生命教育實施計畫與具體實施方案,以彰顯 在地的特色。而事實上,強調特色並不是 2018 年才強調,從最早的 90 至 93 年 版即已出現,如鼓勵各級政府、學校與教師編寫具學校教學特色的教材,研訂具 地方特色之推動生命教育計畫以發揮學校特色。至於 99-102 版和 103 年-106 年 版亦都在其計畫中提及在地特色精神,相關說明詳見徐超聖(2018)之分析。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推動有三特性值得注意。第一,多元性,學校生命教育 推動策略,除向來即被重視的透過課程(包含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 外,還應統整學校願景、師資培育、行政資源與建構校園文化策略。第二,特色 性,學校推動生命教育不管是在推動策略、教案教材或是最終的生命教育方案, 應要能建置獨特的生命教育發展特色以彰顯在地的校本特色。第三,文化性,學 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型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之「校園文化」,而建構校園文 化同時也是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 發展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的作法

(一) 評估學校的發展情境 分析學校的情境因素可參考課程設計的「情境模式」理論,依「教育大辭書」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之解釋,此模式強調課程設計或發展的核心要務,在

(3)

於對學校所處社會情境和文化因素之深入分析。學校的外在因素有:文化和社會 的變遷與期望,教育系統的需求與挑戰,教材性質的改變,教師支持系統(如師 資培育機構和研究機構)的可能貢獻,流入學校的資源。校內考慮之因素則包括: 學生的性向、能力和教育需要,教師的知識、態度、價值等,校風與政治結構, 物質資源,目前課程所感受的問題與缺點。 上述所列的各種因素,如以發展國小階段的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而 言,校內的五項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在上述的因素中「校風與政治結構」 似乎比較陌生而被忽略,本文主張以「學校願景與使命」和「校園文化」部分論 述會比較讓學校教師熟悉。而目前除少數教會學校能彰顯生命教育元素外,大部 分學校並未將生命教育融入在學校願景與使命,也未型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之校 園文化。因此,本文建議在分析學校情境因素時,應特別注意「學校願景與使命」 和「校園文化」兩因素,並盡可能融入生命教育元素於學校願景與使命和校園文 化中。 另外,學生教育需求部分,除考量學生生命需求之共通處外,亦應特別注意 其相異之處,例如偏鄉和城市學生、原住民和新住民學生、一般生與特殊生等, 其生命需求應有其相異之處,因而在規劃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時宜注意是否能反應 學生特殊之生命需求,以彰顯學校的在地特色。 (二) 成立生命教育課程發展的組織與擬訂實施計畫 學校為執行生命教育任務,設置「生命教育委員會」能集中事權確保該任務 能落實完成,但目前階段考量學校目前已有許多委員會,學校亦可將生命教育的 推動工作結合在相關委員會的工作職掌中,不需再另設專責的生命教育委員。而 在其事務運作中最重要者即是確認在地的本土條件與資源、學校願景與使命、學 生圖像與生命教育需求,再依據教育部所頒訂的生命教育推動計畫精神,提出學 校推動生命教育之願景及目標,據以擬定具學校在地特色之學校生命教育實施計 畫與具體實施方案。學校將因實施計畫的擬定,能讓生命教育的推動較能避免因 人事異動或外在計畫補助更迭而陷入無以為繼的困境,進而能紮根永續推動生命 教育,最終形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之校園文化。 上述委員會若要能成功運作,系統規劃具特色和亮點的生命教育校本課程, 則須定期提供生命教育團隊成員的培力機會,希望能增進成員下列之素養,包括 生命教育內涵的理解、推動生命教育的實務技能、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的 認知與建構的技能、型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之學校願景與使命和校園文化的技 能、學校生命教育之實施計畫與具體實施方案擬定之技能,以及成員對於生命教 育推動的意願與使命感等。

(4)

(三) 設計特色課程方案 要建構以生命教育為核心之學校本位課程之特色,學校首先應盤點與檢核學 校在地本土條件與資源、學校願景與使命、學生圖像與生命教育需求特點與生命 教育核心素養的關聯程度,然後再根據生命教育的核心素養內容設計學校本位課 程的內容。雖說各校之課程內容可依據各校條件有其重點內容和特色方式,但仍 要能反應生命教育的核心素養內容。有關「官方版」生命教育核心素養內涵,建 議可參考預計將在今年通過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 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課綱(草案) (105 年 06 月)」(以下簡稱「綜合活動 課綱」)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議 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 (106 年 06 月)」(以下簡稱「議題融入手冊」)內容。其內 容分別說明如下: 「綜合活動課綱」部分,分析十二年國教各學習領域內容知,生命教育主要 是呈現在綜合活動領域課綱中。在課綱中指出國小階段的生命教育的主題項目為 「尊重與珍惜生命」,其在第二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為「情緒的辨識與調適」,學 習內容為「正向思考的策略」與「覺察情緒的變化,培養正向思考的態度。」。 而在第三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則為「覺察生命的變化與發展歷程,實踐尊重和珍 惜生命」,學習內容為「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議題融入手冊」部分,根據 103 年發布之十二年國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領 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十九項議題。在該手冊列有議題之一的生命教育的「學習 主題」和「議題實質內涵」,本文認為可視為是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 包括五大學習主題,而每個教育階段均含十八項議題(55-56 頁)。五大學習主題 為「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十八項 議題為:「哲學思考」類的「思考的重要性與進行思考時的適當情意與態度」;「人 學探索」類的「人的身體與心理、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關係」、「性別與自我之間的 關係」、「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終極關懷」類的「人生目的與意義」、「快樂與 幸福的意義」、「死亡的意義」、「主要宗教的核心理念」、「學習分辨正信與迷信的 宗教態度」;「價值思辨」類的「道德判斷的意義與分類」、「行為者善惡與行為對 錯的判斷」、「道德規範與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與衝突」、「生活中的美感經驗」;「靈 性修養」類的「慈悲與智慧的重要性」、「愛自己與愛他人的能力」、「情緒管理的 能力」、「意志貫徹力」、「知、情、意統合的能力」。

(5)

上述內容對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具指引和檢核的角色,學 校可藉由這些架構檢視學校願景與辦學理念、學生的圖像與能力、校園文化與風 氣與架構內容的相符性,也能分析教師對上述生命教育的知識、態度和技能的瞭 解性,同時也能評估學校內外資源與生命教育推動的連結性。因此,透過上述的 核心素養內涵架構,將可協助學校察覺目前生命教育課程的強項、問題與缺點而 能進一步去找出發展生命教育的重點與改進方向,以提出具亮點績效的特色重 點、具創意且能充分反應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學校本位課程。 (四) 規劃精緻與深入的課程實施 學校目前已實施許多生命教育課程,依徐超聖與潘小慧(2015)在其教育部 委託之專案研究指出,小學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和「學 校使命和校園精神」方式推動生命教育的比例分別為 13.66%、36.02%、34.78%、 15.53%。由此可知小學推動生命教育是以「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的活動為 主,但以活動為主的方式卻常流於只有表象而不夠深入的問題。何秀珠(2002) 曾為文指出國小「護蛋活動」的「體驗活動」實施的之省思。文中指出學校裡以 活動方式進行的教學活動有熱鬧有餘,而意義與價值不足的疑慮。而且活動實施 之後,似乎未從各方面細細考察是否達成原定目標,活動之後學生有何體驗? 在 認知、行為、情意上是否有所不同?因此,文中建議體驗活動規劃時應注意活動 的前中後的詳細規劃才能落實精緻、深入、有意義的生命教育。根據此反思,研 究者提出兩點能使課程實施能較精緻和深入的作法。 1. 主題統整式規劃課程實施 過往規劃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時,學校通常把現有紛雜的各種生命教育作法併 置一起,然後稱此大雜燴式的課程即是學校本位課程。除此之外,學校亦常依「正 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分別各自設計包山包海眾多的生命教育內 容和活動,但四者之間並沒有清楚連結,因而無法顯現學校本位課程的聚焦性、 精緻性和統整性的現象。本文建議應先提出具學校本土特色的主題,然後將學校 現有作法融入在此主題中,或者是將三種課程聚焦在此主題進行統整設計,例如 辦理「生命鬥士」活動時,「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應圍繞在 此活動共同設計,如此的活動才能精緻深化而不至分離淺層。此外,十二年國教 課綱中已提出五大學習內涵:「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 辨」、「靈性修養」,未來實施課程規劃時,亦應採用上述三類課程統整設計的思 維,先提出主題,然後規劃五大內涵的在該主題的學習重點和比重分配,最後圍 繞在此主題進行課程設計,而不宜五大學習內涵各自設計,如此恐將導致學校的 生命教育本位課程或活動,未能精緻深入無法彰顯其特色和亮點。

(6)

2. 引導問題貫穿課程實施 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推動常見困擾問題之一是,學生不知此特色課程推動之意 義和學習重點,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和結束後,沒感受沒心得不知此課程的意義 與價值。由於要國小兒童理解較屬於哲學層次的價值與意義問題比較不易,建議 教師可參考「兒童哲學」領域的作法。該領域將較抽象的哲學小說應如何教的部 分,已發展出教師手冊提供教師使用,包括相關的活動、遊戲和討論計畫。其中 《哲學教室教師手冊》(楊茂秀譯,1999)及《靈靈教師手冊》(鄭瑞玲,2000), 此兩本已經詳細提供教師在進行兒童哲學引導時的很好示範,其中包括整章前的 討論問題、故事中各個引導觀念以及配合引導觀念的練習、活動或討論計畫等, 將能協助教師理解在實施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特色時引導國小學童進行哲學思辨 之策略。 (五) 發展課程成效檢核機制 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通常要設計課程成效檢核機制,但學校過往在生命教育 實施結束後比較缺乏有效之評量,因而無法對生命教育課程的作法進行改進。本 文建議除應針對上述的四項作法進行檢核外,對學生在具特色之生命教育校本課 程實施後的學習成效,應建構更完善之機制以瞭解在認知、情意、技能的改變細 節。而在瞭解學生學習成效上,本文建議課程成效檢核機制應著重用表達與實作 方式進行評量。希望透過引導問題和情境生活的設計,讓學生能經由觀察學習、 體驗省思、討論與分享、批判與行動以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並且能將所 學的知識、態度與技能,實踐於實際生活情境與環境中,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生命 問題,如此將更能落實十二年國教所強調的素養導向的評量理念於生命教育的檢 核機制中。

四、 結語

有關國小階段的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早已存在,但此校本課程似乎仍未具 明顯的在地特色。本文從評估學校的發展情境、成立生命教育課程發展的組織與 擬定實施計畫、設計特色課程方案、規劃精緻與深入的課程實施、發展課程成效 檢核機制,希望能提供具體策略更精緻深化學校現有的生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 進而建置獨特的能彰顯在地生命教育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最後,本文主張學校 如能先型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將生命教育核心素養內容融入於學校 獨特的願景與辦學理念,並成立組織擬定學校生命教育實施辦法,分析學校情境 內外發展因素,尤其是學校願景與使命、學生的圖像與能力和生命需求、教師和 行政資源、在地條件與因素、學校生命教育課程與活動優缺現況等,則較利於生 命教育學校本位課程特色之建構。

(7)

參考文獻  林天祐(2009)。學校特色發展的概念與理論。載於2009教育111學校經營學 術研討會(頁16-25)。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  何秀珠(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實施之省思~從國小全校性「護蛋 活動」談起。研習資訊雙月刊,19(5),80-87。 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 鄭淵全、陳殷哲(2016)。析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 動電子期刊,7,1-12。  徐超聖、潘小慧(2015)。國民小學生命教育校園文化推動模式手冊。臺北: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 徐超聖(2018)。國民小學生命教育推動同型化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10),161-169。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0)。情境模式。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686/?index=5  教育部(105年02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 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課綱(草案)(更新二版)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3929,c1174-1.php?Lang=zh-tw  教育部(106年06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 級中等學校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 (更新二版) http://163.21.249.63/joomla/upload/cht/attachment/5c238ec6a6c330567e19e788e247 43e1.pdf

 Lipman, M.(1974/1999)。哲學教室教師手冊(譯自: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楊茂秀譯)。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74)。

 Lipman, M.(1981/2000)。靈靈教師手冊(譯自:Pixie)(鄭瑞玲譯)。臺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 102 學年度下學期及 103 學年度上學期開 學前,學校於特教通報網通報查收視障學生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教育部為落實總統教育政策,透過跨部會 合作推動 「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 案」,鼓勵 高中職應屆畢業生 透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2.預估缺額係依據教育部國民教育署補 助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動國小合理 教師員額計畫辦理,俟臺中市政府教育

(預估缺) 依據教育部國 民教育署補助 各地方政府 109 學年度推 動國小合理教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