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

Copied!
2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雪梅 博士. 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 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 研究生: 王淑嬿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謝. 誌. 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寫謝誌了,雖然這一天也曾讓我殷切期盼了許久,但真 正來臨時,竟又是讓人如此地百般不捨。 回想這二年來研究所的學習之旅,對於我這位與一般生相比有點超齡的成 年學生而言,是充滿著辛苦與挫折,但卻又讓我深覺幸福與感恩。能夠有幸在 此遇見人生中的良師—張雪梅老師,從其身上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學務的專 業知識,更受惠於老師做人處事、教育子女等方面的教導,亦感動於老師對學 生無盡的付出。 尤其感謝雪梅老師對於我論文的指導,從邏輯的思考、寫作的技巧、結構 的鋪陳、章節的環扣等,都使我獲益良多,讓我從一開始對論文的陌生與擔憂, 而逐漸找尋到撰寫及努力的方向。而寫論文的過程就像是由一連串的考驗所組 成,且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等待著自己去解決與學習。 也非常感謝田秀蘭老師和陳世佳老師,願意在百忙之中擔任我的口試委員 及在問卷專家效度上的指導,由於二位老師所提供之明確且寶貴建議,讓我的 論文能更加地嚴謹與豐富。還有感謝胡蘭沁老師、游艷麗主任、麗珠學姐、惠 敏姐於專家效度上的協助;還有家榮學長、大齡學姐、秀雯學姐以及不斷支持、 鼓勵我的芬茹,您們於問卷發放上給予我極大的幫助,真得非常的感謝! 另外特別感謝黃玉老師,於這二年中所投下的震撼教育,彷彿瞬間炸開我 狹隘的思維,開拓了多元的視野,老師對於學務的熱忱與活力亦永植我心。也 謝謝沈六老師、廖添富老師、何英奇老師、林佳範老師、劉秀嫚老師、呂建政 老師、郭文夫老師於學術上的教導,此外也感謝學業指導教授林安邦老師,對 於我的關心與鼓勵。. I.

(3) 接著要感謝時時給予我協助的雅雯學姐和育齊學長,以及禎儀、介汶、承 維、佩縈、心懿、智鑛這群俊男美女同學們的相伴,沒有你們的激勵,我這位 成年學生又怎能在這說是長又是短的二年中,拿到了碩士學位,與你們相處的 點點滴滴,豐富也溫暖了我研究所生活。 最後要深深地感謝全力支持我的老公瑞豐和女兒小璿,如果沒有你們的體 諒與包容,何來今天拿著碩士學位證書的我。每每看著老公於下班後,仍無怨 地做著家事,還需常常聽我的無病呻吟,也由於課業的繁重,讓原本每年安排 的家庭旅遊活動,亦因而只能跟老公、女兒說聲抱歉。而體貼的小璿亦總在我 疲憊不堪時,抱抱我或摸摸我的頭,輕聲地安慰我、鼓勵我,給予我極大的精 神鼓舞,支撐著我不斷地努力再努力。我最摯愛的家人,請接受我由衷地感謝。 此時心中真得有太多太多想感謝的人,也許一句「謝天」能代表我深深的 感恩與感激!. II.

(4) 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關係研究 —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為例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瞭解我國大學生之工讀狀況、受聘能力情形;並比較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差異情形;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 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接著進一步探討不同工讀狀況之我國 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情形;最後探究我國大學生人口統計變項、工讀 狀況對受聘能力之預測力。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工 讀狀況、受聘能力、個人基本資料三部份。研究樣本是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 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問卷共發出 1,000 份,回收 957 份, 有效問卷 939 份。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工讀狀況:大學期間曾有過校內外工讀經驗的比例高,且大多數 從事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無關之工讀;不論是學期間或寒暑假都是以校 外打工者占多數;以賺取學費生活費、增加社會歷練為主要的工讀動機。 二、大學生自認為本身具備整體的受聘能力,是介於「普通」與「充足」之 間的程度;如就受聘能力各面向,依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平均得分高低 來排序,依次為「軟技能」、「硬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 三、不同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家庭社經地位 之大學生的工讀狀況有差異。 四、不同學校類型、年級、社團參與程度之大學生在受聘能力「硬技能」 、 「軟 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三面向上都有差異。. III.

(5) 五、有無工讀經驗、是否與所學相關、不同工讀動機—學習職業技能、不同 工讀年資之大學生在受聘能力「硬技能」 、 「軟技能」 、 「職涯規劃與信心」 三面向上都有差異。 六、以「工讀年資」最能預測整體受聘能力及「硬技能」面向;以「社團參 與程度」最能預測受聘能力「軟技能」面向;以「與所學相關」最能預 測受聘能力「職涯規劃與信心」面向。.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對學生、學校、政府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提出建 議,以作為大學生參與工讀及提升受聘能力之參考。. 關鍵字:大學生、工讀、受聘能力. IV.

(6) A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Time Jobs and Their Potential Competence of Employability – Take Eight Public and/or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pei for Example.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art-time jobs and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aiwa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above-mentioned issues und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further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employability under different part-time jobs, and lastly, the prediction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part-time jobs towards employability, with a questionnaire divided into the situation of part-time jobs, employability and basic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objects are daytime students from public and/or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or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aipei, while 957 copies of 1,000 copies are returned eventually and 939 copies of which are effective samples. The significant findings are shown as follows: A. The situation of part-time jobs: A high proportion of part-time job experience exists during the studies internally and/or externally and most of students have irrelevant part-time jobs to their majors; however, the majority work externally during semesters and summer/winter vacations. The main motive of these students is to earn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to increase the social experiences. B. University students assume that their employability is between “average” and “sufficient”, while the mean score of “soft skills” is the highest of all dimensions and “hard skills”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confidence” come in second and third respectively. C. The situation of part-time jobs is influenced by sex, type of university, major, grade, association attendance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D. The type of university, grade and association attendance have a noticeable impact on “hard skills”, “soft skills”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confidence”.. V.

(7) E. The part-time job experience, major-related job, motive – learning vocational skills and year of part-time job have a noticeable impact on “hard skills”, “soft skills”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confidence”. F. The “year of part-time job” can particularly predict the overall scale of employability and the dimension of “hard skills”, while “association attendance” can mostly predict “soft skills” and “major-related job” can especially predict “career planning and confidence”. The study hereby propo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for students, universities and relevant government entitie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reference to part-time jobs and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Keywords: employability , part-time job, university students. VI.

(8)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四節. 名詞解釋…………………………………………………………….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大學生工讀狀況及相關研究...……………….…………………….15. 第二節. 受聘能力之相關概念……………………………………………….26. 第三節. 工讀與受聘能力關係之相關研究………………………………….40. 第四節. 國內大學校院對於學生工讀之輔導措施………………………….45. 第五節. 國內外大學就業發展方案比較…………………………………….5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69. 第二節. 研究假設…………………………………………………………….7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80. 第五節. 研究步驟…………………………………………………………….9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1 第一節. 研究樣本狀況分析…………...……………….…………………...101. 第二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工讀狀況之差異分析…………………………...118. VII.

(9)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分析……………………...147. 第四節. 工讀狀況與受聘能力面向之差異分析…………………...………159. 第五節. 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受聘能力預測力分析………………1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8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95. 參考文獻…………………………………....………………………………..…..205 中文部份……………………………………………………………………...205 西文部份…………………………………………...…………………………213. 附. 錄………………………….....................………………………………..…..219 附錄一. 「專家效度」專家學者名單……………………………………...219. 附錄二.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220. 附錄三. 專家效度修正意見彙整…………………………….…….……….229. 附錄四. 預試問卷…………………………………………………………...241. 附錄五. 正式問卷………………………………………………….….…….246. VIII.

(10) 表 次 表 2-1-1 希望花多少時間在工讀上:二年制和四年制及公立與私立的大學生.…....16 表 2-2-1 受聘能力研究的發展趨勢……………………………………………….26 表 2-2-2 受聘能力的分類與內容………………………………………………….32 表 2-4-1 國內二十所大學校內工讀制度與輔導目的…………………………….46 表 2-4-2 國內二十所大學校外工讀相關輔導措施及其執行單位……………….51 表 2-4-3 行政院青輔會與勞委會之工讀輔導計畫……………………………….54 表 2-5-1 東吳大學學生參與十大領域活動與提昇核心就業能力間之關係…….61 表 3-3-1 台北地區取樣之八所大學日間部學生人數表…………………….…....74 表 3-3-2 預試樣本個人基本資料分析…………………………………………….75 表 3-3-3 預試樣本工讀狀況分析………………………………………………….77 表 3-3-4 正式施測樣本數分配表………………………………………………….78 表 3-3-5 正式問卷回收統計表…………………………………………………….79 表 3-4-1 工讀類型及時數區分方式……………………………………………….81 表 3-4-2 就業力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84 表 3-4-3 就業力各面向之信度分析摘要表………………………………….…....85 表 3-4-4 社團參與計分方式……………………………………………………….87 表 3-4-5 社團參與程度評定方法………………………………………………….87 表 3-4-6 教育程度等級分類表…………………………………………………….88 表 3-4-7 職業類別與等級區分表………………………………………………….88 表 3-4-8 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89 表 3-4-9 預試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90 表 3-4-10 受聘能力正式問卷因素分析摘要表…………………………………...93. IX.

(11) 表 3-4-11 受聘能力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95 表 4-1-1 研究樣本個人及家庭背景分析………………………………………...103 表 4-1-2 研究樣本工讀狀況分析……………….…………………….………….106 表 4-1-3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得分情形…………………………….…….……….108 表 4-1-4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硬技能」面向分析……………………..……….110 表 4-1-5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硬技能」面向次數分配表……………..……….111 表 4-1-6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軟技能」面向分析………………….….……….112 表 4-1-7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軟技能」面向次數分配表………………..…….113 表 4-1-8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職涯規劃與信心」面向分析…………………...115 表 4-1-9 研究樣本受聘能力「職涯規劃與信心」面向次數分配表…………...115 表 4-2-1 不同性別大學生其工讀狀況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18 表 4-2-2 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1 表 4-2-3 不同就讀領域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6 表 4-2-4 不同年級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1 表 4-2-5 不同社團參與程度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5 表 4-2-6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9 表 4-2-7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工讀狀況差異分析一覽表………………..…….146 表 4-3-1 不同性別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47 表 4-3-2 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9 表 4-3-3 不同就讀領域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0 表 4-3-4 不同年級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2 表 4-3-5 不同社團參與程度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4 表 4-3-6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55 表 4-3-7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受聘能力面向差異分析一覽表………..……….158. X.

(12) 表 4-4-1 有無工讀經驗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59 表 4-4-2 是否與所學相關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60 表 4-4-3 不同「工讀類型及時數—學期間校內工讀」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62 表 4-4-4 不同「工讀類型及時數—學期間校外工讀」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63 表 4-4-5 不同「工讀類型及時數—寒暑假校內工讀」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64 表 4-4-6 不同「工讀類型及時數—寒暑假校外工讀」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65 表 4-4-7 不同「工讀動機—學習職業技能」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 要表…………………………………………………..………………….166 表 4-4-8 不同「工讀動機—賺取學費生活費」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 摘要表……………………………………………..…………………….167 表 4-4-9 不同「工讀動機—賺零用錢買東西」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 摘要表……………………………………………..…………………….168 表 4-4-10 不同「工讀動機—增加社會歷練」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 要表………………………………………..…………………………….169 表 4-4-11 不同「工讀動機—受同學朋友打工影響」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 分析摘要表…………………………………………..………………….170 表 4-4-12 不同「工讀動機—打發時間」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 表……………………………………………………..………………….170 表 4-4-13 不同「工讀動機—儲蓄」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71 表 4-4-14 不同「工讀動機—貼補家用」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 XI.

(13) 表……………………………………………………..………………….172 表 4-4-15 不同「工讀動機—其他」大學生受聘能力面向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72 表 4-4-16 不同工讀年資大學生其受聘能力面向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74 表 4-4-17 不同工讀狀況之受聘能力面向差異分析一覽表…..……..………….178 表 4-5-1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整體受聘能力」之多元逐步迴歸分 析摘要表……………………………………………………..………….180 表 4-5-2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受聘能力「硬技能」面向之多元逐步 迴歸分析摘要表…………………………………..…………………….181 表 4-5-3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受聘能力「軟技能」面向之多元逐步 迴歸分析摘要表……………………………………..………………….182 表 4-5-4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受聘能力「職涯規劃與信心」面向之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83. XII.

(14) 圖 次 圖 2-2-1 畢業生受聘能力發展模式….………………………….…...……………37 圖 2-5-1 東吳大學就業力培育方案的策略架構圖…………………….…………62 圖 3-1-1 研究架構………………………………………………….………………69 圖 3-5-1 研究步驟………………………………………………….………………97. XIII.

(15)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所闡述之內容將分述於下列五節中,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第二節陳 述研究動機,第三節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四節進行名詞解釋,第五節探討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壹、工讀已成為大學生相當盛行的生活面向 王麗容(2000)認為青少年之所以熱衷於打工,有結構性的社會因素,也 有非結構性的個人因素。就結構性社會原因來說,首先是社會價值逐漸功利化、 速成化,加速了青少年對物慾滿足的追求動機。其次,服務業興起提供了青少 年許多就業的機會。但吸引青少年打工,個人因素也是關鍵,因經由打工會呈 現青少年獨立、自主的部份,另外青少年亦希望經由打工的經驗會對自己未來 的職涯發展有一些概念與認識。 確實在社會經濟環境的快速變遷下,從民國七十三年第一家國外速食店進 駐台灣後,也造就了我國服務產業的興起,尤其是台北地區更是滿佈著各式各 樣的工讀機會,此對於想投入兼職工作的青少年來說,無異充滿著吸引力與選 擇性。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對於台灣地區青少年工作與生活狀況之研析報 告中指出,大專及以上程度者打工所占比率,從八十一年時僅占 16.60%,至九 十年時已上升至 36.07%。於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針對大學生打工狀況之 調查報告,其結果所顯示的大學生打工比率更提高為 40.4%。由此可見,大學生. 1.

(16) 一邊求學一邊工讀的情形正逐年不斷攀升中,工讀已儼然成為其生活的一部 份。所以大學生透過工讀以賺取學費或生活費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此 一趨勢關係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且對現今台灣高等教育而言,其亦已成為 需要關切的議題(陳世佳,2009)。. 貳、高學歷高失業率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9)三月份人力資源調查資料最新統計,以教 育 程 度 別 來 做 失 業 率 觀 察,國 中 及 以 下 程 度 者 為 5.97%;高 中( 職 )程 度 者 為 6.16% ; 大 專 及 以 上 程 度 者 為 5.42% , 其 中 大 學 及 以 上 程 度 者 為 5.62% 。 從 資 料 中 可 以看出,大學及研究所教育程度者失業率最高,且 已創下我國近三十年來的新高點。 這除了與近年來全球面臨經濟風暴所造成各國的高失業率有關外,另外我 國於 1988 年高等教育從菁英型走向大眾型,其後進入大學的學生人數逐年提高 (王如哲,2005)。且這幾年來大學錄取率年年屢創新高,像民國九十七年更創 下 97.10% (教育部,2008a)。然而在文憑主義作祟的情形之下,很多青少年只 是跟隨著父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傳統觀念而走,並未去思考其生 涯規劃及方向。楊朝祥(2007)認為「供過於求」的隱憂已逐漸浮現,而影響最 深遠的將是學生來源與學生素質的問題。早年大學生象徵著榮耀和就業保證, 現今大學生變成被企業界同聲批評「難用」的世代,除了競爭力不足的警訊, 平均素質也出現下降危機(盧羿廷、彭森明,2006),這似乎是一個平均學歷最 高的世代,也是學歷貶值最嚴重的世代 (李雪莉,2008)。而高學歷到底等不等 於高失業呢?雖然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呈現著這樣的結果,但大學生與其 一味的怪罪大環境不景氣,不如努力充實自我、了解企業需求,恐怕才是在競 爭激烈的求職市場上,獲得青睞的方式(許芸瑋、陳奎宏,2008)。. 2.

(17) 而除了我國有此情形外,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調查,失業問題事實上也是當 前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困境之一,若以年齡別來看失業率,會發現 15-24 歲青少 年失業率普遍都高於其他年齡層之失業率(OECD,2004)。而且也有很多國內外 學者都觀察到自二十世紀末以來,由於高等教育的大量擴張,使得高等教育與 職業的關係愈來愈受到各國所重視,有關高等教育與工作世界的關係引起了許 多的討論(引自趙長寧,2009:348)。. 參、工讀對大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極大 目前大學生打工已蔚成風氣,有些老師把學生課業情況不佳部份歸因到學 生打工,這個問題很值得討論。打工的益處涵蓋面很廣,可以超越學術侷限、 增長經驗、擴大視野、充實生活、落實所學、熟練技巧、協助立志、定向,得 到更多人際關係網絡與社會資源 (葉紹國,2006)。 國內外於此議題上已有不少專家、學者都曾從事過一些相關的探討與研 究,如 Carr(2005)發現大學生視工讀經驗為學習技能的好方法,並認為其是 具發展性且有價值的課外活動;Collins(2002)指出青少年工讀可增進其對社 會責任的意識,並有機會學習到新的技能。而亦有其他國外的許多文獻 ( Hewitt,2002; Molitor,2001; Greenberger & Steinberg,1980; Greenberger & Steinberg,1982; Kohn & Schooler,1978;引自胡蘭沁,2006:36)指出,工讀對 青少年的影響,其優點有:教導青少年勤勉、負責、自我信任、高工作品質、 學習適應工作的艱辛環境、懂得遵守規律、被他人信任、了解錢的價值、應對 各種不同社會處境與權威、較能體諒父母辛勞等;但缺點有:工讀可能會影響 課業並導致缺席、與家人關係疏離、感染不良嗜好、改變消費習慣等。而國內 的研究如張雪梅(1999)、黃玉(1999)兩位學者的調查都顯示,只要工作時數. 3.

(18) 没有超長,則不論是在校內或校外的工讀,通常有工讀者大致上比從未工讀者 在認知學習與自我發展方面、學術與非學術的投入表現上都有更佳的成果,尤 其以在校內工讀者更是呼應此結果;另外研究中也發現曾經有校外工讀經驗者 也比從未工讀者於上述成果和表現要來得好。 雖然上文中有文獻提到工讀可能會影響課業並導致缺席、與家人關係疏離 等缺點,但工讀亦有養成青少年勤勉、負責、自我信任、高工作品質、較佳的 認知學習與自我發展成果等優點,而這些優點也許對於青少年未來就業有極大 的幫助,亦可說是擁有企業界所願意聘僱員工的重要特性與能力,所以研究者 假設大學生工讀所產生的影響與企業界所要求的受聘能力(employability)間應 有相當之關聯,因此如能深入去探討此議題,可能有助於了解大學生工讀的意 義與價值,或許可藉此強化、導正學生的工讀動機,讓學生在現實的工作環境 中,去思考未來的生涯規劃與就業走向,亦可作為提供目前高學歷高失業率之 應對策略。. 4.

(1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瞭解我國大學生的工讀狀況 目前大學生盛行於課餘或寒暑假期間加入工讀的行列,特別是台北地區的 大學生,更是有五花八門的工讀機會等待學子來投入,且其打工型態亦日趨於 多元化。在一些相關文獻(行政院勞委會,2007;林邦傑、王煥琛,1992;廖秋 雅,2004;導航基金會,2002)中可以發現,大部份學生其工讀動機是為了賺錢, 其次是想多了解這個社會、了解理論與實際是否配合、打發時間(林邦傑、王煥 琛,1992);或是不願賦閒在家、吸取社會經驗(行政院勞委會,2007)等。 但從我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中,以「大學生打工」作為主題 關鍵字來查詢時,只呈現一篇論文;如以「大學生兼職」來查詢,也只有三篇 論文;而以「大學生工讀」來查詢,則篇數為零。可以發現國內碩博士學術研 究在此部份的著墨並不多。如根據 Erickson(1968)心理社會期發展理論 (psychosoci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所闡述,傳統年齡的大學生是介於 青少年晚期以及成年初期此階段。因此或許可從一些青少年工讀的相關研究 中,來多方獲取大學生工讀的文獻。 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工讀情形,如有無工讀經驗、與所學是否相關、工讀 類型及時數、工讀動機及工讀年資等狀況為何?且大學生工讀是否會受到性 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或是家庭社經地位等人口統 計變項之影響而有所差異?研究者認為有需要去做較深入之調查與分析,以期 能瞭解大學生工讀的狀況,而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5.

(20) 貳、瞭解大學生對本身受聘能力的認知情形 根據史書華(2008)於《CHEERS 雜誌》所做的台灣 1000 大企業人才策略 與最愛大學生調查,指出企業反應招募社會新鮮人最重視的特質前三項分別為 「學習力和未來發展潛力」(72.6%)、「團隊合作能力」(71.2%)及「抗壓能 力」(64.7%),亦即新人的「態度」才是企業所重視焦點。 但從陳源林、胡灴烄(2007)於教育部委託執行之《大專校院職涯輔導策略 之研究》報告中,針對我國大專校院的在校生、畢業生、企業主、教師及職涯 輔導工作人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我國大專校院畢業生就業的能力。 結果發現畢業生認為最重要之就業力依序為:良好工作態度、專業知識與技術、 穩定度及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外語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與企業的看法 相近。然而在校生之調查結果則認為應加強的受聘能力首選為專業知識與技 術,同時認為外語能力亦相當重要,但為企業所重視之工作態度,在校生卻將 之排在第五順位,顯示在校生對本身受聘能力的認知與企業的需求是有所落差。 所以如果能對目前大學生自認為具備之受聘能力有所瞭解,且能再深入去 探討不同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家庭社經地位之 大學生,是否會對其受聘能力產生差異,或許才能對學校或政府相關單位提供 有用之建言,而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參、瞭解大學生工讀與受聘能力之養成是否有關 雖然國內外已有一些青少年工讀打工的相關研究,但多著重在探討工讀對 青少年校園生活、學校課業和家庭上的影響、及對個人習慣、態度、價值觀、 消費行為及有關工作場所安全性等之相關研究。然而對於大學生工讀能否影響 其未來受聘能力之養成的研究目前仍極為缺乏,所以也尚未有深入且完整的探. 6.

(21) 討文獻。 但受聘能力是有助於大學生掌握個人在為獲得工作做準備時所應發展的相 關能力(趙長寧,2009),因此如果能及早於大學期間藉由各種生涯探索活動, 如參與工讀、實習、社團、服務學習等各種機會來學習到一些技能,這對於提 升大學生之受聘能力也許是有所助益的,尤其是工讀活動幾乎成為大多數大學 生生活的一部份,而且其更是初探職場的第一道關卡。 就如研究者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即從事過家教、速食店服務員、廣告和市 調公司之行政人員及電訪員等兼職工作。雖然當時工讀的內容與性質都與本身 大學時主修領域毫不相關,但這些經驗卻為自己大學畢業後這十幾年來的工作 歷程,帶來相當實用的技能與觀念,如人際間的互動、團隊合作、負責、尊重 他人、認識真實工作環境、建立正確金錢觀等。另外也因為當初秉持著不影響 課業為前提,只利用課餘的時間來工讀,且以不超時工作為原則。因此大學時 依然能保有良好的學業成績,且未曾沾染上不良的習慣。 雖然時過境遷,但現今大學生工讀的狀況並未稍歇,反而更加地盛行。從 大專在校生 RICH 體驗網的工讀區中,可觀察到有許多學生參與工讀,且其暑 期工讀心得都認為有助於未來的就業,如台中技術學院的賴宜平同學(2008) 提到會想參加工讀的動機是因為想利用這漫長的兩個月先學習體驗職場上的工 作模式及生活,也訓練爾後就業時應有的態度與特質;工讀後其認為除了於社 區得到工作經驗外,令其學習到更多是與人溝通相處的技巧。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的羅玉梅同學(2008)也談到,當初參與工讀是想利用暑假兩個月時間找一 些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藉以探索自己是否適任,並希望藉由這次機會,妥善利 用暑假兩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工讀後其感覺到自己一直在累積工作經驗,並認 為這對以後找工作不管在態度上或工作上都是有幫助的。. 7.

(22) 因此從本身經驗及一些研究、調查中可以觀察到,中外大學生投入於工讀 的人數相當的多,然而文獻對於直接探討工讀與受聘能力關係之研究卻又甚為 稀少,因此研究者希望能進一步探究兩者間之關係,如能從中發現確實具有顯 著相關,也許對大學生本身、學校及企業界而言會是具有參考價值之資訊。而 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肆、期待學生本身及相關單位能正視大學生工讀議題 本研究除期望能瞭解大學生工讀的狀況、應擁有何種受聘能力才能符合企 業界的需求,及深入探討大學生其個人背景、工讀與受聘能力之關係外,亦希 望藉由瞭解國內大學校院對於學生工讀現有的輔導措施、國內外大學就業發展 方案等,再參考本研究之結果,能提供予大學生及相關單位具體之建議,希望 能使大學生正視此議題並能進一步去思考釐清自己為何要工讀,工讀對其本身 有何正面之價值。 而相關單位如學校的就業輔導單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勞工委員會 等機關如能透過本研究之結果進一步去瞭解並重視大學生工讀之議題,期望這 些機構能成為學生與企業界工讀媒合之橋樑,亦希望大學生能善用每一次的工 讀經驗來提升其受聘的技能。而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8.

(2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根基於上一節所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我國大學生之工讀狀況。 二、瞭解我國大學生之受聘能力狀況。 三、探討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工讀狀況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不同工讀狀況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之差異情形。 六、探討我國大學生人口統計變項、工讀狀況,對於受聘能力之預測力。 七、瞭解國內大學校院現有的工讀輔導措施,及國內外大學就業發展方案等, 並參考本研究之調查發現,提供具體建議給相關人士及單位參考,並期待 其能正視並關心大學生工讀之議題。. 貳、研究問題 基於研究目的,提出下列六項待答問題: 一、我國大學生之工讀狀況(有無工讀經驗、與所學相關、工讀類型及時數、 工讀動機、工讀年資)為何? 二、我國大學生之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狀況為何?. 9.

(24) 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 家庭社經地位)之我國大學生,其工讀狀況(有無工讀經驗、與所學相關、 工讀類型及時數、工讀動機、工讀年資)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人口統計變項(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程度、 家庭社經地位)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 信心)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不同工讀狀況(有無工讀經驗、與所學相關、工讀類型及時數、工讀動機、 工讀年資)之我國大學生,其受聘能力(硬技能、軟技能、職涯規劃與信心) 之差異情形為何? 六、我國大學生人口統計變項(性別、學校類型、就讀領域、年級、社團參與 程度、家庭社經地位)、工讀狀況(有無工讀經驗、與所學相關、工讀類型 及時數、工讀動機、工讀年資),對於整體受聘能力及硬技能、軟技能、 職涯規劃與信心三面向受聘能力之預測力為何?. 10.

(2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係探討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之關係,本節為能更清楚闡明此 議題,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之主要相關名詞界定於下:. 壹、大學生 本研究是以我國台北地區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部註冊之全職學 生為研究對象。但並不包含軍警大學及專科等高等教育之學校,亦排除夜間部、 進修部及暑期班之學生。本研究所指的大學生係為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 學、淡江大學、文化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景文科技 大學及聖約翰科技大學等八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 貳、工讀狀況 依據《維基百科全書》(Wilipedia)的界定,工讀係指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運 用自己的勞動,促進德、智、體、美等品德全面發展,增長才幹,並運用兼職 或假期工作的報酬以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行為。而導航基金會(2002)則界定 工讀多半指業餘、臨時性質的非正職工作。 本研究所指之工讀含括打工與兼職等相關用詞在內,但並不包含實習、見 習等部份,因實習、見習大多是由學校安排於課程中,且與所學領域習習相關, 學生參與亦大多居於被動的心態,因此與本研究所要探討之工讀仍有些許之差 異。研究者在參考相關文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林邦傑、王煥琛,1992; 邱健誠,2003;廖秋雅,2004;導航基金會,2002)後,針對部份工讀狀況包含: 有無工讀經驗(大學期間有工讀經驗、大學期間無工讀經驗)、與所學相關(指大 學期間是否有與本身大學主修領域相關性質或內容的工作)、工讀類型及時數. 11.

(26) (大學期間曾於學期間校內工讀、學期間校外工讀、寒暑假校內工讀、寒暑假校 外工讀,及每種類型其每週平均工讀時數,如 10 小時以下、11-15 小時、16-20 小時、21-25 小時、26-30 小時、31 小時以上)、工讀動機(學習職業技能、賺取 學費生活費、賺零用錢買東西、增加社會歷練、受同學朋友打工影響、打發時 間、儲蓄、貼補家用、其他)、工讀年資(指大學期間總共累計的工讀資歷,區 分為:半年(含)以下、半年-1 年(含)、1 年-2 年(含)、2 年-3 年(含)、3 年以 上)等五項來進行瞭解。. 參、受聘能力 受聘能力其英文為 employability,中文亦有人譯為「受僱能力」、「就業能 力」及「就業力」等。香港民建聯政策委員會(2007)認為其是一個學習過程, 與個人特質有關;個人如何把握機會,並反映和表達自己擁有的技能和經驗, 且受聘能力一詞與知識型經濟也有密切的關係。另依據英國學者 Harvey、Locke 和 Morey 的定義,就業力的本質是「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後,能夠具備獲得工 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引自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6)。 而 Rainsbury、Hodges、Burchell 和 Lay(2002)則指出,受聘能力可分為「硬 技能」(hard skills)與「軟技能」 (soft skills)二大類。 本研究所指受聘能力則分為「硬技能」、「軟技能」及「職涯規劃與信心」 三部份。 「軟技能」部份是參閱許雅雯(2009)所整理出之二十項技能,包括抗壓 性/情緒管理、工作的穩定度、溝通表達能力、未來發展潛力、發掘及解決問題 能力、創造/創意能力、學習意願/可塑性、領導力、責任感與自我管理技能、 品行道德、主動積極態度、敬業精神、資訊搜尋能力、對工作充滿熱情、人際 互動能力、組織承諾、能瞭解組織及他人需求、肯吃苦耐勞、適應能力、融會 貫通能力等;另再參考彭森明(2007)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中,其 94 學年度大. 12.

(27) 學畢業後一年問卷之內容,運用其中「專業知識與技術」 、 「基礎電腦應用技能」 、 「將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的能力」、「本國語言能力」及「外語能力」等五項, 作為本研究「硬技能」之項目,再以其「對自己的職涯發展有充分的瞭解及規 劃」、「瞭解有關的產業環境與發展情形」及「具有求職及推銷自己的能力」此 三項作為「職涯規劃與信心」之項目,彙集編成本研究「大學生工讀與受聘能 力調查問卷」之受聘能力部份。其計分方式採五點量表,依序為非常欠缺、不 足、普通、充足、非常充足,分別給予 1、2、3、4、5 分,得分越高表示學生 自認為於該項受聘能力具備程度越高。. 13.

(2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指的大學生係為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淡江大學、文化 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及聖約翰科技大 學等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 本研究主要係探討我國大學生工讀及其與受聘能力之關係,而研究中所指 的工讀狀況,包含「有無工讀經驗」、「與所學相關」、「工讀類型及時數」、「工 讀動機」、「工讀年資」等五項。而受聘能力則包含「硬技能」、「軟技能」、「職 涯規劃與信心」三部份。.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是以台北地區八所公私立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因此所產生的研究 結果,可能會受限於地區的差異,而無法做全國性的推論。 二、本研究是以我國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為對象,因此所 產生的研究結果,亦可能無法推論至軍警大學及專科等高等教育之學校。 三、因國內外甚少有直接探討工讀與受聘能力間之關係研究,所以所得結果與 討論部份只能以工讀之相關研究等文獻來做比較、分析與支持,對於工讀 與受聘能力之關係只能提供初探之發現,無法和相關研究做對應討論及發 現異同。 四、本研究之受聘能力問卷是採學生「自評」的方式,但自評多少帶有學生本身之 主觀認定成份,因此本研究結果無法全然代表大學生真正所具備之受聘能力。.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探討大學生工讀狀況及相關研究,第二節介紹受 聘能力之相關概念,第三節說明工讀與受聘能力之關係研究,第四節瞭解國內 大學校院對於學生工讀之輔導措施,第五節提出國內外大學就業發展方案比較。. 第一節 大學生工讀狀況及相關研究 傳統上,不論中外的高等教育都視大學生為全時間(full-time)參與校園活 動的學習者(陳世佳,2009),但由於近年來大學生盛行投入於長時間或部份工 時的工讀風氣中,也因此讓國內外許多學者日益關切此議題及其所產生的影響 和問題。有些學者(彭作奎,2003;Royal, 2001)認為大學日益高漲的學費政策 是導致大學生打工的因素之一。事實上,就整個社會發展的分析,青少年在真 實社會受僱勞動的價值,不見得是當下的勞動產出,反而是在青少年本身結合 了工作經驗後的學習與生涯發展(導航基金會,2002)。本節將分別探討國內外 有關青少年工讀之狀況與相關研究。. 壹、大學生工讀狀況 一、國外方面 在加拿大大學生工讀的情形在近二十年來有顯著的增加。年齡於 22 至 24 歲的大學生有 78%參與工讀,其中有 15%是因為找不到全職的工作,所以才不 得已投入兼職的工作中(Royal,2001)。 根據美國教育部全國教育政策中心(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的統計,美國於 1961 年時大學生一邊唸書 一邊工作的比率占 40%,而至 1995-1996 年的全國大學生的調查資料中發現有 15.

(30) 79%的大學生在工作,且大多於校外工讀(Horn & Berktold, 1998),而這些學 生當中的 63%被視為是在職的學生,因為他們工作是為了支付其學費 (Royal,2001)。的確有很多大學生必須找尋兼職的工作才能幫助其繳交學費 (Hammes & Haller,1983),尤其是許多美國大一的學生需要找到工作來應付其 學校的開支(Astin,1993)。 另外 Mortimer 和 Finch 以美國 Minnesota 州 St. Paul 市的青少年發展作為研 究,其長期追蹤一千名青少年由九年級(相當於我國國三的學生)開始逐年調 查,於 1994 年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工讀比例有明顯上升趨勢,且女生又多於 男生,因為女生較容易找到照顧小孩的工作,在 1988 到 1991 年間男生工讀比 例由 40%上升到 58%,而女生由 63%上升到 70%(引自邱健誠,2003:5)。 另外有學者 Philips 和 Sandstrom 於 1990 年亦曾採用此青少年研究資料,發現家 庭社經地位較高、希望子女繼續就讀高等教育或是美國出生的白人父母,愈能 接受並認同子女擁有工讀經驗(引自廖秋雅,2004:10)。 Noel-Levitz(2008)研究顯示,美國有 22%大一新生規劃每週工作 1-10 小 時,30%希望每週工作 11-20 小時,有 25%則規劃每週工作超過 20 小時。其 分別調查二年制和四年制及公私立的大學生,會希望花多少時間在工讀上,最 後調查結果整理於表 2-1-1 中。. 表 2-1-1 希望花多少時間在工讀上:二年制和四年制及公立與私立的大學生 希望花多少時間在工讀上. 四年制私 立學校的 學生. 四年制公 立學校的 學生. 二年制學 校的學生. 全國的百 分比. 0(我沒有計劃工作). 22.1%. 28.2%. 17.7%. 23.5%. 每週 1 到 10 小時. 25.7%. 22.5%. 12.5%. 21.8%. 16.

(31) 表 2-1-1 希望花多少時間在工讀上:二年制和四年制及公立與私立的大學生(續) 希望花多少時間在工讀上. 四年制私 立學校的 學生. 四年制公 立學校的 學生. 二年制學 校的學生. 全國的百 分比. 每週 11 到 20 小時. 29.1%. 32.2%. 26.3%. 29.7%. 每週 21 到 30 小時. 12.1%. 12.2%. 21.8%. 14.1%. 每週 31 到 40 小時. 7.7%. 3.9%. 16.6%. 8.0%. 每週超過 40 小時. 3.3%. 0.9%. 5.2%. 2.8%. 資料來源:出自 Noel-Levitz(2008:2) 2003 年 Metcalf 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英國四所大學的大三學生,研究 結果有近乎 50%的大學生在學期間具有工讀經驗,且有 16%的大學生每週工作 時數有時會超過 20 小時;該研究亦發現學術聲望較佳的大學,其學生較少在學 期中工讀(引自陳世佳,2009:242)。另外 Ford 和 Bosworth 於 1995 年對大學 生之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工讀與本身主修領域有關的比例並不高(引自陳世佳, 2009:241)。 綜合上述的資訊,可以發現歐美國家之大學生其工讀比率是相當的高,而 每週平均工讀時數大多在 20 小時內;且女性工讀的比例是高於男性;家庭社經 地位較高的父母,較能認同子女工讀;另外大學生工讀內容也通常與本身主修 領域無關;亦有研究顯示學術聲望較佳的大學,學生是較少於學期中工讀。. 二、國內方面 至於我國大學生工讀的狀況又為何呢?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公布之 《台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大專及以上程度曾打工者的比率,從. 17.

(32) 八十一年的 16.6%,至九十年時的統計已上升為 36.07%。 行政院勞委會(2006)針對大學院校日間部學生所做打工狀況調查,計回收 有效樣本 3,733 位。其調查出的打工比率為 40.4%,可見大專及以上程度的青 少年擁有打工經驗者正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陳源林和胡灴烄(2007)以問卷抽樣方式調查 21 所大專校院 1,713 位在校 應屆畢業生,統計結果顯示應屆畢業生在學時的打工工讀經驗占 56.85%,依分 析該打工經驗係指一般非專業打工工作,大學生有超過一半人數至校外打工, 姑且不論其動機,表示學生對打工機會的需求非常高。 如觀察其工作時數,依據彭森明(2005)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 94 學年度大 一與大三學生問卷調查資料,發現大三學生每週平均打工的時數為 7 小時,而 大一學生每週平均打工的時數則為 4.7 小時,相較起來大三比大一的打工時數 明顯來得多。但從打工的人數來看,大三打工人數比例卻比大一打工學生來的 少。另外如以不同學校類型大一與大三的學生來論,是否打工的情形也會有所 差別?結果 94 學年度大一學生每週打工時數在 5 小時以下以公立大學學生最 多,其次為公立技職學生。6-10 小時以公立大學學生最多,其次是私立大學學 生。每週打工時數在 11-20 小時的則以私立大學學生最多,其次是公立技職學 生。而每週打工時數在 21 小時以上的以私立技職學生最多,其次為公立技職學 生。如以男女學生來看,不論是 92 學年度或 94 學年度的資料,都是女性在學 期中有工讀的比例高於男性。林邦傑和王煥琛(1992)的研究報告也顯示,不 論是學期中工讀或是暑期工讀,女學生參與的比例都是高於男學生。 從以上的資料來看,我國大學生工讀比率雖不像歐美國家那麼高,但呈現 年年攀升的情形;且低年級工讀比例高於高年級;而每週工讀時數,由少至多 的排行為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公立技職,私立技職;而女性工讀比例與國外. 18.

(33) 調查相同都是高於男性。 以工作類型來論,根據林邦傑和王煥琛(1992)對大學生的研究結果,大學 生參與學期中的校外工讀的比例(38.7%)比參與學期中校內工讀的比例(10.4%) 高出許多,且參與暑期校外工讀的比例(44.1%)也高出參與暑期校內工讀比例 (5.9%)。而調查也發現大學生最喜歡的校內工讀工作,是以從事圖書資料整 理比例為最高;在校外打工方面,則占最大比例是以擔任家教為主。 依導航基金會(2002)的調查,青少年的打工經歷以在餐飲業工作者占 49.4% 為最高,其次為門市賣場 33.3%、工廠 21.9%。其工作內容性質則以做服務生 44.6%為最多,櫃台人員 36.4%、助理雜工 30.6%。 而行政院勞委會(2007)的調查報告則指出,大學生打工之工作場所有 90.4% 屬於民營企業,其中以速食店、飯店餐廳、飲料店等占 26.4%較高,補習班及 安親班占 13.8%次之,超商商店占 12.6%,政府及學術機構占 9.1%,工廠占 9.0%,一般公司行號占 7.1%,大賣場、百貨公司占 7.0%,家教占 5.1%,遊 樂園、KTV、戲院占 2.5%,加油站占 1.8%。而打工大學生主要擔任之工作職 類為餐飲服務生及雜工所占比率為 21.5%最高,家教或課輔老師占 13.9%次 之,行政助理或文書處理員占 11.4%居第三。 從上述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工讀類型主要是以校外工讀比例為最 高。而在民國八十年左右時是以擔任家教為主要類型,而今日由於社會經濟腳 步的快速變遷,因而產生了多樣化的工作型態,也導致學子有更多工讀類型的 選擇。而在近年來則主要以校外餐飲服務業為青少年工讀之主要場所。 如以工讀動機來論,大學生參與工讀的主要動機,以賺錢占 79.3%為最多, 其他依次為:想多了解這個社會占 36.8%、了解理論與實際是否配合占 28.7%、 打發時間占 21.6%。而賺錢主要的目的在於支付學費、生活費與額外的消費(林. 19.

(34) 邦傑、王煥琛 1992)。 再依據導航基金會(2002)對於青少年想去打工的原因調查(可複選),以賺 零用錢買東西占 55.8%,其次分別為興趣 52.5%、存錢 45.5%、生活費 41.7%、 無聊 35%、學費 31.9%等。 而行政院勞委會(2006)的調查也發現,大學生之打工原因以賺取零用錢之 比率為 53.7%最高,不願賦閒在家 23%次之,吸取社會經驗 17.4%居第三。 但在廖秋雅(2004)以政大和成大學生為對象的論文研究中,大學生工讀原 因是以吸收社會經驗比例為最高,其次才為賺取個人生活所需,再其次是購買 想要的東西、儲蓄、學習職業技能、受到同學朋友影響,最低的比例是貼補家 用。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之工讀動機主要是以賺錢或賺取零用錢之 比率為最高,只有廖秋雅(2004)的研究結果與其他上述的研究有所差異,這可 能與其只以政大和成大兩所大學的學生為對象有關,假定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在 國內都屬企業界評價甚佳、學生素質甚優的大學,所以其大學生工讀動機會較 以未來就業為主要考量,因此會以吸收社會經驗之比例為最高。 而近年來大學生之所以積極投入工讀之原因,可能是受到市場的需求、消 費欲望的吸引力、及追求獨立自主的發展所影響。而周佳君(2000)則認為學生 打工普及原因是:(一)工商業開發便宜好用的勞動力,在企業界的壓力下,政 府開放外勞並鼓勵部份工時投入市場;(二)高度商品化的社會,充斥著大量刺 激消費的訊息,許多欲望要靠錢來達滿足;(三)青少年追求經濟與生活的獨立 自主,願意付出自己的勞力來賺取生活(包括學費、生活費或其他娛樂消費)所 需。. 20.

(35) 再就與所學及職涯的相關性來看,於林邦傑和王煥琛(1992)的調查,對於 大學生參與學期中校外工讀的學生之中,認為工讀對其將來職業的決定有幫助 者占 48%,沒有影響者占 50.7%,有妨礙的人數百分比為 1.3%;參與暑假校 外工讀的學生中,認為有幫助者占 52.1%,沒有影響者占 47.2%,有所妨礙者 占 0.6%。所以不論是參與學期中或暑假校外工讀學生,都有近半數認為參與工 讀對將來職業決定是有幫助的。 而行政院勞委會(2006)的報告則顯示,大學生打工工作與所學及職涯發展 之相關性:打工內容與所學完全無相關者占 68.1%,高度相關者占 12.4%,略 有相關者占 19.3%;對未來職涯發展認為很有幫助者占 25.0%、稍有幫助者占 56.6%、無太大幫助者占 9.8%、完全無幫助者占 7.1%。 根據彭森明(2007)於 93 學年度大學畢業後一年問卷調查的報告顯示,於大 學期間有工讀經驗者,認為校內工讀與主修領域有相關者占 34.2%、無相關者 占 60.5%;校外工讀與主修領域有相關者占 26.3%、無相關者占 71.3%。另外 報告也指出工作中的畢業生認為打工對於自己找工作或創業的幫助程度,6.68%勾 選「無此經驗」 、8.78%勾選「毫無幫助」 、27.96%勾選「略有幫助」 、34.57% 勾選「頗有幫助」、22.02%勾選「極有幫助」。 從上面的調查報告可以發現,占多數大學生工讀內容是與所學完全無關。 但有工讀經驗是否對其職涯的發展或找工作具有幫助和影響性?結果顯示還是 有蠻高比率的學生認為是有所助益的。 而學生在參與社團與工讀兩者間,時間上是否會有所衝突,葉紹國(2006) 以為打工的問題在於:校外打工若是工時太長,再加上交通時間,勢必擠壓課 業學習、社團參與的時間;而謝海平、龔充文和黃世琤(1992)研究指出,打 工並非拒絕社團活動的主因,此外在打工的大學生中有一半以上認為打工和社. 21.

(36) 團可以兼顧。所以於此方面學者間持有不同的看法,而這是否和年代有關,可 以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貳、相關研究 一、國外方面 因大學生工讀的盛行,使得許多學者對於工讀是否會影響大學生學業成績 和其學校生活產生了懷疑(Royal,2001)。早期的研究指出工讀並不會影響學業 成績(Anderson, 1966; Dickinson & Newbegin,1960;引自 Royal,2001:2),然而 後來的研究卻提出工讀確實會影響到學業成績,但其前提是工讀每週超過 15 小 時以上、與大學主修非相關的工作、或是做工人階級的工作(Hay, Evans & Lindsay,1970;Ma & Wooster,1979)。 國外文獻對於青少年工讀一直以來都有正負兩面影響的爭議,Mortimer 和 Finch 於 1996 年研究發現工讀於正面的影響上是有助於釐清工作的價值與職涯 的興趣,並能促進時間的管理和有機會學習到有用的工作技能;但另一方面其 也會危及和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如 Greenberger 和 Steinberg 於 1986 年指出學生 在工作場所可能養成不良的行為、工讀會妨礙與朋友和家人的社交生活及造成 時間的衝突等(引自 Royal,2001:4)。 Paton-Saltzberg 和 Lindsay 於 1993 年的研究指出,四分之三的大學部學生 自陳工讀對其學術表現有負面影響,包括減少研讀課業的時間、缺課、遲交作 業等。他們將有工讀與沒工讀學生的成績作一比較,發現有工讀的學生成績較 低,並以迴歸分析證明工讀會影響學業成就(引自陳世佳,2007:10)。 但也有學者(Canabal,1998;Hammes & Haller,1983)發現有工讀的學生比沒 工讀的學生有更好的學業成績。而且在未來的就業市場更容易成功(Stern &. 22.

(37) Nakata,1991)。 Gleason 提到有些研究也指出,參與適度工讀時數的學生其學業成績的表現 要比那些沒工讀的同學要來得好(引自 Noel-Levitz,2008:3)。另外 Healy、O’Shea 和 Crook(1985)從實際經驗證明,大學生如果在較高品質的工讀環境中工作,其 傾向於有較佳的職涯成熟度及較好的學業成績。Healy 和 Mourton (1987)也發現 學生工作於較高品質的工讀環境中,也能減少其對未來職涯發展及學術表現的 焦慮感。如果學生是於校內工讀,也能有較高的工作滿意度 (Kane, Healy, & Henson,1992)。 從以上國外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工讀的確是具有正負兩面的影響,而通 常每週工讀時間過長、做與主修領域無關的工作或工人階層的勞動工作,都比 較會影響到學業成績。但有研究顯示,有工讀的學生比沒工讀過的學生反而有 更好的學術表現及更容易在未來的就業市場成功;另外在校內或在高品質的場 所工讀,都較能產生正面的影響,這可作為就業單位為學生工讀把關的依據。. 二、國內方面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指出,私立學校的學費遠高於公立學校,不 僅學費已是學生的負債,平日更需要工讀來賺取生活費、租屋費等等,經濟壓 力相對剝奪了學生求學、用功的時間,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成績。 根據林邦傑和王煥琛(1992)對大學生問卷調查與訪談的結果,可以肯定工 讀的確具有正面價值。從實際參與工讀所得到的,不僅有助於學生對社會的認 識、對工讀機構的評價、以及將來職業的決定,並且可使學生從中獲取種種效 益。但其研究中也發現工讀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問題,如時間上的浪費、心理上 的挫折感、安全上顧慮、惡習的感染等。. 23.

(38) 黃瓊瑢和劉玲君(1995)則針對青少年工讀態度進行研究,指出青少年工讀 的優點包括培養責任感、表現獨立自治;缺點則包括降低上課出席率、無法享 受學校生活、減少作功課的時間、減低學習成就、減低家庭親密感、染上抽煙 喝酒習慣、有較高的可能性染上吸毒等惡習。其認為積極正面的工讀經驗可減 緩學生進入職場的轉型困難,因此家庭及學校都應積極介入,提供生涯輔導及 工讀資訊,以避免日漸增多的工讀後遺症。 周佳君(2000)認為學生打工對於其獨立自主有影響:Z 世代的青少年,追 求經濟獨立與生活的獨立,願意付出自己的勞力來賺取生活(包含學費、生活費 或其他娛樂消費)所需,這是青少年在學習作為一個成人的重要過程。其並指出 如將學生打工視為青少年的一種自發性、社會探索、瞭解的行動方案,那此一 行動方案的「學習」,從找工作、應徵工作隨即開展。 根據廖秋雅(2004)的研究發現,有兼職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兩性觀念較開 放,且購買菸酒的比例較高。但另一方面其也比較獨立果斷、人際關係較好, 且較有正確消費觀念。. 參、小結 由國內外的工讀狀況與相關研究來看,大學生工讀的風氣,隨著社會價值 觀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轉型、服務業的興起、青少年追求獨立自主與自我成長 等的影響,其比率有逐年攀升的趨勢。然而不論中外,於校外工讀的比例都高 於校內工讀,且又與主修領域無關的校外工讀者居大多數。 在上述的文獻中,可以發現不管國內或國外的研究都顯示大學生工讀經驗 對學子而言是並存著利弊得失,而歸納其壞處是包含影響大學生的課業、校園 的生活、與家人、同儕的相處親密度、染上惡習、時間上的浪費等;而其益處. 24.

(39) 則包含增加自信、獨立自主性、社會責任感、較獨立果斷、人際關係較好、學 習成熟的工作態度,並能擴展自我概念、清楚未來職業的決定、及懂得如何解 決問題與瞭解社會現實等。學生可藉由參與不同的工讀經驗,而培養出對於工 作、角色、人際關係等的自我認同,並從中發展出較穩定的價值態度。 而本研究所想探討與瞭解的部份,即是文獻中所提及因工讀而獲得的益 處,其是否為受聘能力養成的範圍,能否培養出企業所需求的工作技能,而此 為本研究想深入探討的議題。. 25.

(40) 第二節. 受聘能力之相關概念. 壹、受聘能力的緣起與發展趨勢 受到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衝擊,以及勞動市場急遽變化的影響,這一代的 大專畢業青年在進入職場時,必須具備能夠滿足新經濟要求的核心就業力技 能,才能成功在職場發展。因此,自 1990 年代以來,受聘能力已經成為先進國 家高度重視的青年政策議題(行政院青輔會,2006)。 然而受聘能力在學術研究上並非一種新的概念,早在 1955 年時學者 Feintuch 即已提出,隨之而後的發展則亦趨於多樣化(引自林義叡,2007:47)。 在表 2-2-1 即對受聘能力研究的發展趨勢提出說明。 表 2-2-1 受聘能力研究的發展趨勢 階 段 萌芽茁 壯時期. 時 間. 發 展 趨 勢. 1950-1960 Soloff 和 Bolton(1969:993-998)指出在 1950 與 60 年 代受聘能力此概念的焦點已經有一些變化,由原先被視 為是個人的潛力逐漸轉變成在勞動市場上被僱用之考量 依據,因為勞動者受聘能力的優劣是取決於個人在勞動 市場工作所累積的經驗。此外受聘能力在這個時期的焦 點普遍著重於勞動者的工作態度與朝向職業生涯中的自 我知覺發展。 1970. Tseng(1972:314-317)指出此時期受聘能力之重點逐漸 轉向於注重個人的、主要的職業知識(mainly occupational knowledge)與技能觀點上,取代了對於工作 態度的重視。受聘能力不僅只有基本的職業技能面,也. 發展蓬 勃時期. 包含職業相關的知識面,兩者均關係到個人於工作上的 潛在可能性、個人於勞動市場的地位與個人普遍在工作 情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6.

(41) 表 2-2-1 受聘能力研究的發展趨勢(續) 階 段 發展蓬 勃時期. 時 間 1980. 發 展 趨 勢 Charner(1988:30-40)指出在 1980 年代之後,受聘能 力的概念越來越成為雇主決定勞動者在勞動市場中之價 值的「超越特性」(meta-characteristic)所在。而此超越 特性結合態度、知識和技術,而且決定勞動者在勞動市 場的潛能。在這個思維引領下,受聘能力對於勞動者而 言,不論是從其剛進入職場開始發展、建立或最後的階 段,對其工作職涯過程裡均占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調整 時期. 1990. Outin(1990)亦指出受聘能力的概念當被擴及並延伸到 1990 年代後,已結合融入了諸如對勞動市場情況、勞動 市場與企業組織策略上的瞭解等方面的因素。同時其也 認為受聘能力是由個人特質(關係的有無、動機的強 弱)、特定的工作技能、勞動市場的情況、以及政府與雇 主的訓練策略等四個因素構成,這些因素會影響並改變 個人去達到其在勞動市場上的地位,且受聘能力之發展 從而成為政府、企業組織與個人等三方共同的責任。至 此,有關受聘能力的定義與其對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之爭 議亦隨之越來越大,受聘能力的概念也因此變得更加寬 廣卻模糊。. 資料來源:出自 Sanders 和 Grip(2003;引自林義叡,2007:48). 貳、何謂受聘能力 對於剛畢業甫進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從第一天踏入公司開始,已不能再僅 存有著為公司做出重大貢獻的想法,而且還必須能為自己擔負起更多其他面向 的職涯規劃的責任,這是在就業面向上,過去十幾年來最引人注意的新興趨勢 之一(Davies,2000)。 而這個趨勢亦即是對受聘能力的重視且目前也已經被廣泛的認定。Dearing.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udents are provided with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develop the skills, strategies and confidence needed to participate in Guided and Independent Reading as well as the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0 allow students sufficient time to gain confidence and the skills of studying in English, allow time for students to get through the language barrier, by going through

stating clearly the important learning concepts to strengthen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so as to build a solid knowledge base for students; reorganising and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thinking by task-based teaching as a means to provide an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utcomes; and (ii) how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tough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passing the relevant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