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巧似中見自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巧似中見自然"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巧似中見自然

─由《詩品》評顏謝之密、繁論起

鄭婷尹

∗ (投稿日期:102 年 1 月 8 日;接受刊登日期:102 年 4 月 19 日)

提要

「密、繁」面向中的巧似,乍觀似與自然英旨對立,但透過對《詩品》理論體系的檢 視,會發現巧似與自然實有融合的可能。本文首先梳理造形指事、窮情寫物、賦比興以及 自然與巧似之關係,並辨析巧似之題材,於此基礎上以顏、謝為例,由「密、繁」面向看 巧似中的自然,願透過這樣的梳理,總體呈現密、繁中的巧似與自然是不相衝突的。 關鍵詞:詩品、巧似、謝靈運、顏延之、自然、繁密

∗ 實踐大學應用中文學系助理教授。

(2)

一、前言

「巧構形似」1作為六朝時期一個重要的詩歌表現方式,已有部分學術論著對此作過 討論。像廖蔚卿先生的主要觀點如下: 所謂「巧構形似之言」對於六朝詩而言,實際統攝之整體結構上的三個要素:一 是題材,即巧構形似的對象:以日月、風雲、草木、山水等自然物色為主。二是 技巧,即巧構形似的手法;密附、曲寫;這不僅指儷辭、奇句、新辭,主要是指 比興誇飾等描寫形容的修辭技巧。三是題旨,即巧構形似的作用及目的:吟詠其 志。因而,「巧構形似之言」的詩,大抵以「體物」「寫物」及「感物詠志」三要 素組合而成。2 這段話確實很好地概括了巧構形似的整體特點3。至於蔡英俊先生則是透過對物色、形似 等觀念的辨析,將重心放在討論「『形似』與『情景交融』觀念之間的問題」上4;陳昌明 先生則是由視覺感官的角度出發,論及巧構形似與文字雕繪的關聯性5。三位學者固然都 於文中提及鍾嶸對張協、謝靈運、顏延之、鮑照「巧似」或「巧構形似」之評,然整體而 言,都是從宏觀的角度著眼,換言之,《詩品》的評語是以舉證的方式置於整個六朝「巧 構形似」的發展脈絡中論及,主要是為了通論六朝巧構形似的狀況;至於詩人詩歌具體的 表現,如何細緻地對應到《詩品》的評價6?以及巧似與《詩品》的整體詩歌批評觀又該 如何聯繫?則鮮少觸及。諸如這些相對微觀的問題,都是在前輩學者宏觀的基礎上,可以 再嘗試探討的。

1 根據筆者後文之考察,「巧構形似」不能與「巧似」直接畫上等號。然而學界目前的研究狀況是 將這些概念合為一談,因此在說明這部分時,會依據學者們所援引之辭彙;若是筆者本身的論 述,方依定義的不同而作區隔。 2 廖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 年 12 月),頁 539。 3 此處是就大方向而言認同廖先生之說法,然而細節部分像是題材除了以自然物色為主,是否還 忽略了什麼?則還有補充的空間。相關分析將隨文意發展依次論及。 4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年 5 月),頁 202。 5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11 月),頁 294-308。 6 廖、陳兩位先生固然也在其論述中具體舉出詩人的作品為證,然其說明相當簡單,深刻與細緻 度上略顯不足。

(3)

單就《詩品》本身觀之,學界多論及其中賦比興、造形指事、窮情寫物、自然英旨…… 等詩歌理論7,然而在《詩品》中多次出現的「巧似」卻未納入探討,那麼亦可視為是詩歌 創作或評詩標準的「巧似」,要如何放在鍾嶸的整個詩歌體系中理解?至於「巧似」的對象, 固然以山水等物色為主,但是否還遺漏些什麼?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對於鍾嶸巧似概念理 解是否全面,甚至關係到《詩品》整體詩歌批評視野的高度,此乃本文首先欲解決的問題。 至於本論題中的「自然」一辭,乃《詩品•序》中「自然英旨」的「自然」。此處所 謂的自然,類似王弼老子注中所言「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8自然的概 念,所不同者在於已由道家哲學思想的系統轉換至詩歌的審美範疇,卻仍保有自然而然、 自己如此、本真固存等精神質素,是一種形而上、境界型態的自然,乃相對於物論型態(大 自然山水等客觀景物)的自然而言。回到《詩品•序》中的論述觀之,「自然英旨」是相 對於用事9、「句無虛語,語無虛字」(頁97)等修辭藝術技巧而提出,換言之,鍾嶸對後 者並不甚欣賞。由此引申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就表層的表現形式而言,「巧似」亦屬所 謂的修辭藝術技巧,因有人為的作用存在其中,看似與《詩品》中對於自然英旨的追求有 所矛盾,實則在鍾嶸的詩評體系中,兩者卻是不相扞格的。那麼該如何融通地理解兩者間 的關係?便是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那麼何以選擇顏謝兩人,以及「密、繁」的面向來觀察巧似與自然的關係?《詩品》 中提到「巧似」或「巧構形似」者僅張、鮑、顏、謝四人,而從「謝客為元嘉之雄,顏延 年為輔」(頁67-68)即可看出,鍾嶸視兩人為元嘉時期的代表詩人,同屬國風體系,創作 都具有「尚巧似」的風格,且顏詩「繁密」(頁 97)、「綺密」(頁 267),與謝詩「繁富」 (頁196)又具備相當程度的雷同性,如此巧似而密、繁,就《詩品》的論述體系而言, 是顏謝共同具備而張鮑所無者,此乃文本本身所給予的限制。然而更重要的是:選擇以 「密、繁」的面向來觀察巧似與自然的關係,是因為就用詞表現而言,「密」所展現的, 乃是相對於「疏」的觀感,「字不得減,乃知其密」,而欲達「密」之展現,往往不離「精 思」;「繁」者則普遍予人「繁縟」、「煒燁枝派」之感,欲成「游心竄句,極繁之體」,則 需「博喻釀采」10。統而觀之,文句若有高密度之表現,往往需要繁多的素材於其背後支 撐,故密、繁兩者誠有密切的關聯;而繁、密欲斟酌得當,巧妙地構思、擬似而精當地呈

7 相關論點可參考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7 月),頁 130-137。南朝 梁•鍾嶸著,王叔岷箋:《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7 月),頁 25-30。廖蔚 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年 4 月),頁 221-238。 8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2 月),頁 13。 9 南朝梁•鍾嶸著,王叔岷箋:《鍾嶸詩品箋證稿》,頁 93。以下凡引自《詩品》者,皆依此本; 為避免繁瑣,僅於引文後注明頁數,不另附註。 10 以上關於密、繁的說明,主要根據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2 月)〈體性〉、〈指暇〉、〈鎔裁〉等篇的用語。

(4)

現,對此當有所助益,若一味繁密而走向雜蕪,無巧似這類正面的質素斡旋其中,恐難得 佳作,巧似對繁密而言,誠提供一正向的作用。再者,無論繁、密,以劉勰〈鎔裁〉中具 普遍性的論述觀之,兩者皆為文句「鎔裁」中重要的一環,通而論之,都有作用的成分存 在其中,也與一般認為「自然」應該具備的清新形象大不相同,加以其中的苦心經營,似 乎處於自然的對立面11。然密、繁中若能恰當地運用巧似,是否能得佳作?而這樣的巧似, 是否能有自然展現的可能?此誠為一饒具興味的議題,故擬聚焦於密、繁面向,探討其中 巧似而自然的佳妙。12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將處理巧似與鍾嶸整個詩歌體系的聯繫,以及辨析巧似的題材, 復於此基礎上,具體觀察顏謝詩歌「密、繁」面向裡巧似復能自然的情形。希望透過這般 層層的論證,可以對學界目前較少關注的面向有所補足,並能對《詩品》整體詩歌批評視 野的高度與廣度有更全面而透徹的認識。

二、

《詩品》理論體系中的「巧似」

單就「巧似」一辭的表層展現而言,「巧」指「契機者入巧」13,也就是在文字表現 上能得巧妙之意;「巧似」所指,則是透過描摹等技巧運作,力求表現巧妙地近似於外物 (或情事)的藝術手法14。相對於客觀的「物色」15,「巧似」其實已有人為主觀的因素存 在其中。那麼巧似與《詩品》中的詩歌批評觀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巧似和自然英旨、直

11 此處合論密、繁,乃因兩者在性質上有共通性,且具備緊密的關連性;復區分二者,是因為儘 管顏謝都有繁的特質,然若就《詩品》對個別作家的評論觀之,顏氏傾密而大謝傾繁,兩者終 究有些微的不同,因此下文在具體分析詩評或詩作時,期能於大面向的相同中,仍可保留個別 的殊異性。 12 密、繁若處理不當,確實會有雜蕪枝蔓之病,此為密、繁不易駕馭之處。然本文的重心既在呈 現巧似中自然的狀況,討論密、繁的對象便以佳作為主,雜蕪而乏巧似、自然之作則不在探討 之列。 13 同註 10,卷 7,頁 1302。 14 從字面分析,「巧似」確實為詩歌創作的藝術手法;然若由詩評家的眼光來看,它則是一個詩歌 品評的標準。鍾嶸認為張、顏、謝、鮑四人有此特點,便是由品評的角度出發,因此本文在論 述上將以品評為重心,以下關於賦比興等概念的分析,著眼點亦同於此。 15 蔡英俊先生認為「物色」是一種批評標準,具有價值的裁斷(見註 4,頁 178);然而鄭毓瑜先 生卻認為「所謂『物色』一詞,旣與『心』相對,明顯是指感盪作家情性、為情性所託寓的自 然景物。換言之,『物色』是創作活動共通的素材,本身並不因為創作者情志類型或描摹技法的 差異,而有質性上的個別變化、甚至優劣分判。」(語見氏著〈再評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 交融》〉,收於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 第一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 年 8 月), 頁313-314。若由劉勰之說觀之,鄭氏之論當更貼近原貌,故此處依鄭氏之說。

(5)

尋等概念是否不相衝突?又該如何達到?是否只是純粹的藝術手法?其指涉對象為何? 以下將針對這些問題逐一探討,作為下一節聚焦析論顏謝的基礎。

(一)

「巧似」與《詩品》詩歌批評觀之關係

若以《詩品•序》為主要參照對象,會發現序中雖未直接提到巧似,然而觀察鍾嶸對 種種詩歌概念的闡述,其實多處與巧似有著密切的聯繫。下列這段引文固然是就四、五言 詩的比較而言,而非針對巧似的內容、價值、標準等所作的論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巧 似既然作為鍾嶸具體品評詩歌(特別是五言詩)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與整個《詩品》的詩 學體系自然脫離不了關係。試由以下引文具體說明: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於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 寫物,最為詳切者耶!故詩有三16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 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 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 興,則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則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 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頁69、72) 這段話可區分為兩個部分,探討「巧似」與其之關係。首先是「指事造形,窮情寫物」這 一組概念。指事、造形、寫物並非純粹地描摹事物:就詩人創作的角度而言,詩人本身擁 有主觀情志,詩歌再如何刻劃外物,畢竟已由外在事物轉換成詩歌創作,故不可能是完全 的原音重現,然而如何以活靈活現(「巧」)的方式擬「似」外物(事),使作品富含感情, 此乃作品是否得人稱賞之關鍵;就《詩品》本身的理論體系觀之,鍾嶸將「指事造形,窮 情寫物」並提,已可看出這些概念間有密切的關聯性,唯有指事造形寫物在語言層次有精 細的運作(「似」),方能恰當地窮情;唯有語言能夠充分展現題材,達到所謂「佳」的程 度,方能稱之為「巧」,此乃「最為詳切」者。巧似於詩中已非純粹的藝術營造,最終是 為了導向情感,使外形(事、物)能與詩人的心志融會,也就是以藝術形象作為外形(事、

16 王叔岷先生作「六」,然考慮到《詩品•序》只列出賦比興三義,風雅頌未在此列出,且其偏向 教化的性質也與《詩品》的美學觀不同,加上風雅頌主要是針對四言的《詩經》而發,與《詩 品》較重五言的觀念相左,故此處據古直箋本改「六」為「三」。

(6)

物)與詩人情志的橋樑,從而展現詩的精神特質。這麼看來,「巧似」所蘊含的特點,與 「指事造形,窮情寫物」在理念上是相互符應的。17 其次,則是賦比興與「巧似」的聯繫。在「指事」「造形」「寫物」的實際操作上,必 須恰當參酌賦比興三者,廖蔚卿先生已有專文提及18,故此處仍集中在巧似的討論上。由 批評的角度觀之,如果希望達到「似」的目標,不論是鋪陳白描的技巧,或者是比興,都 應當恰當地「酌而用之」,否則若因偏用而產生「詞躓」、「蕪漫」等弊病,豈能算「巧」? 換言之,「似」的表現是否能夠成功(「巧」),便與賦比興三者運用得當與否有密切關聯。 另外一個可以思考的問題是:既然要達到佳或優的「似」必須巧妙地構思、營造,乍 看之下似乎就不是直尋、自然的狀態,羅根澤先生即認為鍾嶸「反對用典用事,反對宮商 聲病,反對繁密巧似,反對黃老玄理,是因為它們違反自然」19,按照羅先生的說法,「繁 密巧似」違反「自然」的原則,但在鍾嶸的論述體系中,「巧似」是否真與「自然英旨」 相衝突?關於這點,當回到《詩品》本身的論述去作理解: ……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 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 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頁93) 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 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 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頁97) 首先,上引兩段話語俱可見用典與自然相對的陳述,鍾嶸所認為的「自然」,應是以「直 尋」的方式「吟詠情性」,毋須用典用事;至於巧似與自然間的關係,鍾嶸於此雖未明言, 但至少並未看出「巧似」與自然相對的想法;而由《詩品》對詩人的個別品評中,則可得 一些饒富興味的發現,下文將會依次論及。 其次,上列引文提及與「巧似」評語相關的兩人─謝靈運、顏延之,謝靈運雖然只 舉出「明月照積雪」一語,然而《詩品》所評一百二十幾位詩人中,此處所舉「直尋」之 例不過四人,謝靈運便是其中一位,那麼就鍾嶸的角度出發,他未嘗不認為謝靈運詩作其 中一個特色即是直尋,而直尋者,便是希望語言能夠直接描繪意象,而不拐彎抹角、拘攣

17 本論似乎與廖先生的觀點相去不遠,然而先生論述「巧構形似之言」時《文心雕龍》佔有極高 的比重,且是由體物、寫物、感物的進程加以論述,與本段集中焦點於《詩品》「巧似」與「指 事造形,窮情寫物」的聯繫上仍有所不同。 18 見廖蔚卿:〈詩品析論〉,《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年 4 月),頁 224-230。 19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年 1 月),頁 249。

(7)

補衲,所謂自然的質素,當已存在於即目直尋之中。那麼此一特點又該如何與《詩品》評 論謝靈運「尚巧似」(頁196)之論相聯繫?若由大謝主要創作題材山水詩觀察,「巧似」 未嘗不是一種自然真切的表現,詩人不過是將其所見的山川之美,希望以一種貼近「原汁 原味」的方式表現出來20,此乃詩歌「巧似」於外物之處;另一方面,如此之詩歌展現, 正是詩人與外在接觸時最直接而不迂曲的具現,此乃一自然而然的書寫樣態。這麼看來, 「尚巧似」其實與鍾嶸重視「自然英旨」的想法並未衝突。 至於顏延之的部分,顏詩不自然之處在於過分用典,搭配《詩品》中對顏延之的評語, 「喜用古事,彌見拘束」才是負評所在,是以違背自然英旨之處,在於用典過度,而不必 然與繁密或巧似相衝突。換言之,頻繁用典誠有流於不自然之虞,但繁密、巧似卻有得自 然的可能21,此乃兩個不相衝突的議題,下文另有更詳細的分析。 這麼看來,羅先生認為「繁密巧似」違反「自然」的原則,在回到《詩品》的體系加 以觀察後,誠不無調整的空間。此外,蔡英俊先生提到劉勰以及後來郎廷槐等人都把「形 似」看成是負面用詞,但鍾嶸卻視此為正面用語22,便可看出在鍾嶸的體系中,「自然」 與「巧似」並非一正一反的概念,而是同樣具有正面的價值,兩者間當有相融和合的可能, 這點或可作為上列論述的旁證。透過這樣的辨析,將有助於我們對《詩品》詩歌批評觀有 一整體融通互涉的理解,且能避免概念間的割裂對立。

(二)

「巧似」之題材辨析

那麼透過描摹而得巧似展現的詩歌,其中所涉及的題材為何?關於這個部分,前輩學 者大致有如下的看法: 張、謝、顏、鮑雖然詩風不同,但可以了解,鍾嶸之所以評斷他們都尚「巧似」, 因為他們的詩之主要材料是山川雲水等自然之物。23

20 此處是就創作的動機而論,至於實際的表現狀況如何,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21 用典亦有自然的可能,然若就上列引文所述,鍾嶸顯然是將重心放在「用典易失自然」的議題 上;再者,本文的焦點不在探討用典自然與否,故與用典相關之論題僅於必要時觸及。 22 相關論述請參註 4,頁 197、210。 23 同註 2,頁 542。

(8)

所謂的「巧構形似」或「尚巧似」的詩人作家,鍾嶸所指的對象「重點似乎也放 在他們的寓景詠物方面的作品上」,……鍾嶸提出「巧構形似之言」的觀念,原是 對應著南朝詩歌創作風尚中極為特殊的運用自然景物的表現方式。……24 諸論都認為自然景物乃巧似25的主要對象。如此理解在大方向上固然不錯,然而若進一步 說明,當是以自然景物為主,卻不以此為限。何以這麼理解,必須由《詩品》中提及的相 關資料一一探討: 晉黃門郎張協:其源出於王粲。文體華淨,少病累。又巧構形似之言,雄於潘岳, 靡於太仲。風流調達,實曠代之高手。調采蔥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頁185) 宋臨川太守謝靈運: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 以繁蕪為累。……(頁196) 宋光祿大夫顏延之:其源出於陸機。尚巧似。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無虛散, 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綸文雅才。…… (頁267) 宋參軍鮑照:其源出於二張,善製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 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 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頁 282) 試將張協之作與《詩品》之評相搭配,現今主要留下來的作品是雜詩十首,其中巧思營構 者,諸如「騰雲似涌煙,密雨如散絲。」(雜詩之三)26、「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密葉日夜疏,叢林森如束。」(雜詩之四,頁 746)、「墨蜧躍重淵,商羊儛野庭。飛簾應 南箕,豐隆迎號屏。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雜詩之十,頁 747)……等,幾乎都 是以自然景觀為題材;另一方面,還可搭配《詩品•序》提及詩歌題材27與「造形指事、 窮情寫物」的關係來談,事、形、情、物所指向者乃「楚臣去境」等人事(人情)以及「春

24 同註 4,頁 199。 25 這裡還存在另一個問題是:「巧似」是否等於「巧構形似」?對此問題的看法,其實會影響到我 們對鍾嶸「巧似」概念視野廣狹的理解,這將在解決「巧似」題材的問題後順勢討論。 26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5 月),頁745。以下凡引張協、 顏延之之作,皆依此本,僅標明頁數而不另附註。 27 南朝梁•鍾嶸:《詩品•序》中「若乃春風春鳥……楚臣去境……非長歌何以騁其情」一段,便 提到詩歌創作時所涵蓋之題材。

(9)

風春鳥」等自然景觀(形、物),換言之,「造形指事、窮情寫物」所牽涉的題材當包括大 自然與人事兩部分28,由此再回過頭來觀看張協詩評中的巧構「形」似,恰好與自然景觀 之形物得一呼應,此處「形」以自然山水為主當無疑議。巧構「形」似的「形」字其實頗 值得留意,在這四筆資料中,僅有張協這筆鍾嶸以「巧構『形』似」評之,其餘皆為「巧 似」,而「形」字不論就《說文通訓定聲》的「形容」之說29,或者是《王力古漢語字典》 解此為形象、形體、形狀、容貌30,都可看出「形」指涉的對象應有一具體的外形,這與 山水景觀為具體可見者正好相符。鍾嶸身為一個詩評家,於字彙的運用上自當經過一番斟 酌,詞彙不同當有其意義,此乃需留心之處。 那麼顏、謝、鮑三人「尚巧似」的實際情形又是如何?首先觀顏延之的部分。顏詩在 一字一句的運用上都十分講究,故能「動無虛散」,也因此能將「情」或「意」的部分恰 當地展現出來。而巧似者,乃是以巧妙營造的方式達到「近似」的效果,這與字句能「動 無虛散」(巧)而貼近「情」、「意」(似)正好得一呼應。鍾嶸於此僅言「巧似」,未如評 張協之語時給予「似」者「形」之限定,由此觀之,似乎沒有理由將「巧似」的題材只限 制在自然景觀的部分,而應該將《詩品•序》中提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頁77)等 牽涉到人事的部分也納進來,對於「巧似」的題材方能有更全面的理解。 如果這樣的辨析還使人有所疑慮,那麼具體觀察顏延之的作品,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臥伺金柝響,起候亭燧煙。逖矣遠征人,惜哉私自憐!(〈從軍行〉,頁1228) 往辰緬難紀,來算忽易窮。升沒淹朞晦,灑掃易禮容。縞衣變余體,長逝歸爾躬。 (〈除弟服詩〉,頁1237)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五君詠•嵇中散〉,頁1235) 〈從軍行〉中以「伺」字形容連「臥」都不得安穩的樣態,可謂十分貼切地將從軍緊張而 辛苦的形貌刻劃出來;〈除弟服詩〉中「緬難紀」、「忽易窮」的訴說,正細微呈現詩人對 時光流逝的心理感受,而縞衣化為吾之身體,則是以具象、貼切的方式表達對弟離世的無 窮哀痛;至於「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之語,更是以巧妙的構思突顯出嵇康桀傲不馴 的性格。諸如此類,「巧似」的對象雖非自然景觀,卻也都呈現出「巧似」的特點。〈五君 詠〉乃顏延之的代表作;此外,會在下文分析到的〈北使洛〉,鍾嶸譽為「五言之警策」,

28 根據曹旭先生的分析,鍾嶸論及之題材面主要包括「人事」與「大自然」兩部分。相關論述參 氏著:《詩品研究》,頁122-128。 29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年 1 月),頁 877。 30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12 月),頁 292。

(10)

亦有諸如此類人情巧似之描摹,如果說鍾嶸在作出「尚巧似」之評時卻將這些作品排除在 外,恐怕是不盡合理的。再者,若巧似所言僅集中於對自然山川的描摹,而未考慮人情之 「似」,就顏氏目前所留下來的詩作觀之,純山水描繪的詩作比重並不甚高,但鍾嶸在交 代顏延之詩歌源流之後,緊接著馬上就說他有「尚巧似」的特點,可見此特色當有相當程 度之涵蓋性與重要性,鍾嶸品評時基本上是以詩人作品的整體特色為主,若排除詩人之代 表作,品評對象又只是少部分之詩作,誠不符《詩品》品評之體例,這麼看來,巧似的對 象是否僅聚焦於山水,就有了重新省思的空間31。 至於謝靈運的部分,「『故』尚巧似」的「故」字可見前後文為因果句,因為「雜有景 陽之體」,所以有「尚巧似」之特點。張協的部分前已提及,其巧構形似的題材以自然景 觀為主,大謝承此而來,其描繪的對象確實也集中在這個部分。依《詩品》上下文意脈絡 觀之,大謝巧似的對象應以物色為主。 具體觀察大謝的詩作: 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 葺宇臨回江,築觀基曾巔。(〈過始寧墅〉)32 時竟夕澄霽,雲歸日西馳。密林含餘清,遠峰隱半規。(〈游南亭〉,頁121)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頁 165) 以「抱」連繫白雲、幽石,綠筱則是與清漣交相媚,如此細膩的刻劃確實將山川柔順和諧 的一面作了極佳的呈現;雨停之景以「澄霽」形容,則是將大自然澄澈、明朗的印象作了 最直觀的披露,而「密」、「餘」如此精細的描繪,更是恰當地表現出雨後叢林水分豐潤的 樣態;再如「林壑斂暝色」之語,則是十分巧妙地將空間與時間交融。上列所引詩歌皆為 大謝之代表作,而類似如此之描繪又於謝詩中佔相當高之比重,可見大謝於巧構上的用 心,確實是以大自然的景觀為主。 最後則是鮑照的部分。詩品一開頭即言「其源出於二張,善製形狀寫物之詞」,可見 鮑照巧構的部分有相當程度受到張協影響,那麼自然景觀佔其題材之一定比重也是可以想

31 本段論述主要是為了證明巧似的題材當包涵人情(事)的部分,至於山水景色的部分因已確定 是巧似的題材,故此處略而不論。以下論述鮑照的情形亦同。 32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 4 月),頁 63。 以下凡謝靈運之作,皆依此本,但標明頁數而不另附註。

(11)

見的。具體觀察詩作,像是「寒律驚窮蹊,爽氣起喬木」(〈還都道中〉之二)33中「驚」、 「起」用字之生動精準,「晨光被水族,曉氣歇林阿」(〈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頁314) 描繪光、氣所建構出的整體氛圍,「複澗隱松聲,重崖伏雲色」(〈行京口至竹里〉,頁319) 對聽、視覺中疊沓樣貌的呈現,以及「露色染春草,泉源潔冰苔。泥泥濡露條,嫋嫋承風 裁。」(〈三日〉,頁 398)中以「染」展現露色光影對春草的披覆、以「濡」表示逐步浸 潤的樣態,都可見到鮑照對於自然景緻的巧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詩品》對於鮑照詩歌的評論,最末又言「然貴尚巧似,不避危 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如果說前此「總四家而擅美」云云是對鮑 詩的讚美,那麼「然」字所帶出來的下文,則明顯指向鮑詩缺失處。鍾嶸認為「貴尚巧似」 與「不避危仄」兩者,對於「清雅之調」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害。專就「貴尚巧似」而言, 與謝靈運、顏延之的「尚巧似」之評相較,鮑詩此評的「貴」字顯然有「過分崇尚」之意 涵攝其中,由此可見若過分追求巧似,在鍾嶸看來恐怕不是件值得讚許之事。那麼「貴尚 巧似」何以會導致「傷清雅之調」?一方面是因操調用辭上「不避危仄」,而有險狹之虞, 同時也必需考慮到「巧似」的題材問題。若按照一般的看法,巧似題材既為物色,例如「嘈 囋晨鵾思,雲竇下縱橫」(〈登廬山〉,頁 262)一類新巧而聱牙的詩句,在活靈活現展現 大自然景觀的同時,卻也因造語怪奇,而有傷平和典雅。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正因鮑照本 身才秀人微,對於社會的不公不義自有一番異於常人的敏銳,也因此對人情常能有貼切巧 似的闡發,卻也因不平之氣過盛,而常顯危調險仄。這類作品誠佔鮑詩相當之比重,考慮 到鍾嶸品評會觀照詩人詩歌全體的慣例,理應將人事部分的題材也一併納入「巧似」的範 疇中來談,那麼對鮑詩傷輕雅的理解,當能更顯全面。 試由「人情描摹之近似」的角度觀察以下諸作: 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贈傅都曹別〉,頁297) 夜分就孤枕,夢想暫言歸。孀婦當戶嘆,繅絲復鳴機。慊款論久別,相將還綺闈。 歷歷檐下涼,朧朧帳裡輝。……夢中長路近,覺後大江違。驚起空嘆息,恍惚神 魂飛。……(〈夢歸鄉〉,頁384) 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生事本瀾漫,何用獨精堅?幼壯重寸陰,衰暮及輕年。 放駕息朝歌,提爵止中山。日夕登城隅,周迴視洛川。街衢積凍草,城郭宿寒煙。 繁華悉何在?宮闕久崩填。空謗齊景非,徒稱夷叔賢。(〈擬古〉之四,頁340) 負疾固無豫,晨衿悵已單。氣交蓬門疎,風數園草殘。荒墟半晚色,幽庭憐夕寒。

33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5 月), 頁308。以下凡鮑照之作,皆依此本,但標明頁數而不另附註。

(12)

既悲月戶清,復切夜蟲酸。流枕商聲苦,騷殺年志闌。臨歌不知調,發興誰與歡。 儻結絃上情,豈孤林下彈。(〈園中秋散〉,頁375) 第一首詩乃鮑照與友人惜別之作,以「頓」字形容阻隔之情狀,驚慨的力道誠頗強烈。而 他日回憶起相交之景,「心耳」充滿對方之「聲容」云云,則將思人之樣貌做了極為生動 之描繪。至於〈夢歸鄉〉一首,在「孤」枕的狀況下,竟發出「夢中歸鄉」此卑微、「暫」 時的祈願,可謂將詩人的思念之情貼切地展現出來。其後「慊款」、「帳裡輝」的美夢,對 於夢醒之後的詩人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殘忍,以「驚」、「空」等字眼描繪覺醒的當下, 誠將情感上的失落做了頗為精確的呈現。至於第三首詩,則是鮑照對生年徒勞無功所發之 感慨,首二句雖借孟子語34,卻有所轉換,而能極為貼切地展現頹喪無力的基調;末兩句 也總結得十分深刻,過去歷史人物的是是非非不論是褒是貶,那又如何?於今不也早已煙 消雲散?「空」、「徒」二字便極為貼切地將鮑照百無聊賴的心情傳遞出來。陳胤倩以為此 詩「每能翻新立論,其託感更深。」35方植之稱此篇「語既奇警,義又深遠」36,情感的 深刻若非透過對人情巧妙的描摹,何能得之?至於最後一首,門疎已甚堪憐,又是氣交風 寒,實充分展現悲切之狀;而以「憐」串連庭、夕,以「酸」狀「夜蟲」,莫非主人翁愁 思之展現;復以「騷殺」此形容流蘇下垂之語與「闌」結合,展演心志之衰的方式不無深 刻、貼切。王夫之即評此詩:「用韻使字,俱趨新僻……其寄託俯仰,具有深致,固自古 度未衰。」37展現人情巧似的同時,兼有不避危仄而傷輕雅等特色,在這些詩作中已可明 確窺得。 因此關於《詩品》中論及巧似之題材,當以自然景觀為主要大宗,卻不以此為限,仍 有部分描繪或誠涉及人事。張、顏、謝、鮑四人之評,除了張協是「巧構形似」,其餘三 人鍾嶸但言其「尚巧似」,正如上述所言,張協詩歌題材確實以自然景觀為主,而大謝「故 尚巧似」是承張協而來,所以也有較高的成分是自然景致38。鮑照「善製形狀寫物之詞」 已明言是「源出於二張」,故與自然景觀亦有較高的聯繫;但另一方面配合本文前頭的論 述,慮及鍾嶸「頗傷清雅之調」所指,與「貴尚巧似」的題材有一定的關聯,導致鮑詩「危 仄」之句,不僅落在自然景觀之描繪上,恐還包括他對人事上種種較為激烈的感受;而鮑

34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語見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 錢遜審定:《孟子注疏•盡心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12 月),卷 13 下,頁 368。 35 同註 33,頁 341。 36 同前註,頁 342。 37 明•王夫之:《古詩評選》,收於《船山全書第14 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年 2 月),頁758。 38 對照顏、鮑「巧似」之評加以推論,大謝之「巧似」其實有包括人情面的可能。唯《詩品》該 評是緊接著「景陽之體」而論,故還是以自然景致為主要對象。然無論如何都不妨礙「《詩品》 中巧似的對象應包含自然景觀與人事兩部分」這樣的理解,只是兩者在比重上有所不同。

(13)

詩除了自然物色的書寫,人事情感的描繪佔其全部創作相當之比重,是以「尚巧似」的題 材,恐非自然景緻即可完全涵蓋。至於顏延之,就詩歌的實際創作偏向以及《詩品》關照 詩人整體的體例而言,顏詩「尚巧似」之題材,與鮑詩有類似的傾向,亦即不完全只是自 然物色。《詩品》對於顏、謝、鮑三人同樣評之為「尚巧似」,可見三者有相當的雷同性; 另一方面,尚可細細觀察《詩品》品評的前後文意,看出鍾嶸對三人看法些微之區別,此 乃《詩品》評述之細緻處。 上述藉由詩人作品、《詩品》評語的交叉辨析,可以看出「尚巧似」不該只是「巧構 形似之言」的縮略語39,否則我們將很難解釋何以在鮑照評語中,鍾嶸要說「善製形狀寫 物之詞」,而不逕以「尚巧似」名之。就語法結構而言,「巧構形似」已給「似」者「形」 之限定;然而「巧似」僅言此「似」得「巧」,至於是什麼對象得「似」?並未予以限制。 由此亦可看出,「巧似」與「形似」兩者恐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形似」者不盡然全然為「巧」。 要之,若搭配語法結構,復結合《詩品》品評、詩人作品觀之,「巧似」與「巧構形似」 雖有很大的疊合,然相對而言,前者所涵蓋的範圍應該是較後者略微寬廣才是。 透過本節關於巧似的一連串討論,希望補足前輩學者研究的縫隙,亦即巧似的對象雖 以山水為主要大宗,卻不以此為限。再回到《詩品》的詩學體系中觀看,除了可以看出「巧 似」與「指事造形,窮情寫物」等詩學觀有著整體、一致的連繫外,「巧似」概念涵蓋面 的大小與視野,其實也決定了鍾嶸於六朝巧似、形似等概念發展上的地位,換言之,與鍾 嶸相近的時代中,「形似」之語雖常出現40,而《詩品》卻是唯一提出「巧似」之說者。 相對於南朝詠物所追求的形似,鍾嶸巧似的眼界是較為宏觀的,對於南朝詩作描摹的特點 有更深切的認識,一方面點出詠物摹形的精細,同時也留意到該朝詩人對幽微情感的細膩 刻劃,後者為單純關注「形似」面的詩評家們所忽略,鍾嶸突出於時代之見或可由此窺得 一二;而這些又將影響到下文「巧似中見自然」的具體觀察。

39 張伯偉曾言大謝評語中的「『尚巧似』即張協評語中『巧構形似之言』的縮略語」,然而該說如 何成立,先生於論述中完全未提。語見氏著:〈鍾嶸《詩品》謝靈運條疏證〉,《鍾嶸詩品研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3 月),頁 367。 40 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言「相如工為形似之言」、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云 「何遜詩實為清巧,多形似之言」……等。

(14)

三、顏謝「密、繁」面向中巧似之自然展現

「繁」、「密」等批評術語於《詩品》並非僅出現在顏謝詩評中,該著出現與「繁」相 關的辭彙共有五處,至於「密」字例全書出現八次,在鍾嶸的詩學體系中,繁、密兩者的 內涵確實有很大的疊合,為對此有一通盤之掌握,以下不憚繁瑣,列出與繁、密相關的所 有論述: 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詩品•序》,頁69) 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詩品•序》,頁97) ……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嶸謂若人興多才高,寓目輒書,內 無乏思,外無遺物,其繁富宜哉!(「謝靈運」條,頁196) 長、虞父子,繁富可嘉。(「傅咸」條,頁335) 王微〈鴻寶〉,密而無裁。(《詩品•序》,頁100) 三賢或貴公子孫,幼有文辯,於是士流景慕,務為精密。襞積細微,專相凌架。 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詩品•序》,頁111) 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無虛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顏延之」條,頁267) 其源出於謝混,微傷細密,頗在不倫。(「謝朓」條,頁289) 詞密於范,意淺於江。(「沈約」條,頁310) 孝武詩,雕文織綵,過為精密。(「顏延之」條,頁267) 蘭英綺密,甚有名篇。(「韓蘭英」條,頁384) 透過「文繁而意少」、「密而無裁」、「詞密於范,意淺於江」、「雕文織綵,過為精密」等評 論可以發現,文過於「繁多」而使意少誠為一病;詞過「密」顯得雕織過剩、無所剪裁, 似乎也會導致「意淺」,可見在鍾嶸的詩學體系中,繁、密兩者確實都有「多」的意味存 在其中,此亦本文選擇合論繁、密的重要基點。 此外,上列諸評還可特別留意的是:繁、密本身在《詩品》中並非帶有貶意之用語, 關鍵在於如果太過,才有走向偏斜之虞,像是《詩品•序》提到顏氏因「『尤』為繁密」, 因此不妥,「尤」字便值得特別留意。其他提及的「密」字例,像是「『務』為精密」、「『過』 為精密」……等,都是因為過分運用,方始繁、密走向負面。聚焦至顏、謝之品評,與大 謝相關者為「繁富」、「繁蕪」二例,繁蕪之負評為時人眼光,而繁富乃鍾嶸認為大謝之長;

(15)

與顏氏相關的則是「繁密」與「綺密」,綺密搭配《詩品》評語可知其有正面評價41。由 此可見至少在顏謝部分,鍾嶸對密、繁基本上是持肯定的態度,而這也提供了在此基礎上 論述巧似中復能自然的可能。 儘管密、繁在性質上有其共通性,然而若欲再做更細緻的辨析,鍾嶸所讚賞者,是大 謝的「繁富」,故謝之論述以此為限;而顏延之的部分,其用典已是過為(「尤為」)繁密 (見《詩品•序》),故論其巧似而自然的表現,主要由鍾嶸評論顏氏條例中的「綺密」面 談論,而此「綺密」自然也時時可見其「繁」處。要之,對顏謝的探索雖基於密、繁的共 同面向,仍期能不悖於《詩品》本身細微的區別。以下將以「密、繁」面向為範圍,分析 鍾嶸所評,並具體觀察兩人詩作巧似與自然的融涉情形,以求對《詩品》中顏謝之評有更 深刻的理解。

(一)大謝詩:繁富山水中之直觀自然

大謝作品中涉及自然景觀的題材頗多,而此亦本節討論之主要依據;然而標題中之「自 然」,所指涉者一如前言所提,乃就境界型態而言,是自然而然、不造作之意。至於《詩 品》對大謝之評,雖在上一節中已做過徵引,然為了對照方便,復引用如下: 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嶸謂若 人興多才高,寓目輒書,內無乏思,外無遺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處處 間起;麗典新聲,絡繹奔會。譬猶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未足貶其高潔 也。(頁196) 《詩品》中標出「嶸謂」處凡三見42,要以強調此乃鍾嶸本身之獨見。此處關於繁蕪、繁 富的問題,「繁蕪」者應是時人的評價,而「繁富」者特別指出此乃「嶸謂」,明顯可見鍾 嶸對前此「繁蕪」云云不全認同,所以另行提出一套見解,欲以「繁富」取代「繁蕪」, 並認為此繁富實「宜」43。儘管如此,對於謝靈運詩的描繪方式,學者們似乎仍有所批評:

41 全書出現兩次,分別見於顏延之、韓蘭英條,皆為正評。 42 「嶸謂」另見於潘岳與沈約之評中。潘岳評論中之「嶸謂」,要以辨析《翰林》與謝混對潘岳品 評相異之因;而沈約評論中之「嶸謂」,旨在點出因文壇形勢,而使「約稱獨步」,為「一時之 選」,然鐘嶸卻以為「翦除淫雜,收其精要,允為中品之第」即已足矣。可見《詩品》中「嶸謂」 以下所云,確為鍾嶸本身之獨見。 43 相關論述可參註 39,頁 370-371。

(16)

……著力於對山水景物的反覆刻劃,就難免繁雜蕪蔓了。44 寫詩既是「寓目輒書」,山水又使人「應接不暇」,寫的時候又要「博喻釀采,煒 燁枝派」,於是篇章字句的結構就難免有點不大緊湊完密。45 芙蓉出水是喻其自然清新,它與繁富、蕪雜之間有著很大一段距離。……在謝靈 運的山水詩中,同一篇作品雜有這兩種相互矛盾的風格是非常明顯的。46 上述論點似乎與《詩品》所言相左,然而若觀察大謝詩復配合鍾嶸之評,將會發現鍾嶸應 是最能深切體會謝靈運詩作「繁」面向中巧似卻自然的人。就詩人的才性而言,正因大謝 本身「興多才高」,因此在創作上往往「寓目輒書,內無乏思,外無遺物」,而形成「繁」 的狀態。然而大謝卻善於「巧」似,即使「繁」,也不會是「蕪」而是「富」。就詩人與外 界接觸的狀況而言,外物如此豐富多變,詩人應接不暇,欲將自己身心所感受、捕捉到的 外景盡攬入詩,故以巧為描摹的方式展現於詩歌中,其中所展現出來的「清逸風趣」47, 反倒是謝詩最自然的表現,因為詩作確實如實地反映詩人與外在山水接觸時的樣貌。是以 上述所引張、王兩位先生認為謝詩反覆刻劃、繁雜蕪蔓、結構不大完密,卻忽略大謝詩於 「繁」中巧似得當的特色,而對其作有所否定。另一方面,自然的展現不見得只有清新的 面向,必須同時考量作者的個人風格(興多才高),那麼「自然流露」與「繁富」也就不 會如李雁所言是矛盾的關係,繁富本身亦能是自然而然的。王世貞以為謝詩「琢磨之極, 而更似天然」48,正是與鍾嶸同樣看到大謝自然而不造作之面向者。49 具體觀察詩作50,關於謝靈運山水詩的敘述方式,羅宗強先生即以為大謝在「寫法上 常常是流動的,大處落筆。記行程、時間和空間,在行進中交換,並非寫一個固定的畫面」51

44 同註 43,頁 369。 45 王瑤:〈玄言•山水•田園─論東晉詩〉,《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年 1 月),頁 254-255。 46 李雁:〈論《詩品》之評謝靈運〉,《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 期(2001 年 3 月), 頁38-39。 47 同註 18,頁 270。 48 明•王世貞:〈書謝靈運集後〉,《讀書後卷三》,收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 出版社,2006 年 1 月),頁 4546。 49 無可否認的是,時人對於謝詩既然有「繁蕪」之評,可見大謝確實於詩歌創作上難免偶有繁蕪 不當處。但還需考慮的是:就讀者的角度觀之,品詩者是否能細細剖分詩中的肌理,而不至於 將某些「繁富」之作視為「繁蕪」之作?王世貞便曾言「余始讀謝靈運詩,初甚不能入」(同前 註),何以「初甚不能入」?其中的一個原因,恐怕便涉及讀者對謝詩究竟是「繁富」或者為「繁 蕪」的判斷。此乃另一個探討之議題,然誠如本文在一開始所言,全文重心既然是要觀察巧似 中的自然樣貌,當以繁富之佳作為主,繁蕪者自不在討論之列。 50 謝詩如何運用譬喻、對偶、聲調……等表現,前輩學者已作過很多討論,相關論述可參註 45, 頁254-257。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年 5 月),頁 45-47。 林文月:〈鮑照與謝靈運的山水詩〉,《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 年 6 月),頁104-112……

(17)

如此流動性的寫法使得大謝詩顯得繁富而多變,詩人尚能巧妙地營構不同時空下之物色樣 態,從而展現出自然而然的遊觀狀態。試觀以下詩作: 羈心積秋晨,晨積展遊眺。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七里瀨〉,頁78) 裹糧杖輕策,懷遲上幽室。行源徑轉遠,距陸情未畢。澹瀲結寒姿,團欒潤霜質。 澗委水屢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登永嘉綠嶂山〉,頁84) 朝旦發陽崖,景落憩陰峯。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側徑既窈窕,環洲亦玲瓏。 俛視喬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于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 眺〉,頁175) 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長林羅戶穴,積石擁基階。 連岩覺路塞,密竹使徑迷。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猿啼。 (〈登石門最高頂〉,頁262) 在〈七里瀨〉中,一開始即由「羈」、「積」與「遊眺」的對比中帶出開闊逸蕩的視野;接 下來四句一水一山的描述方式,看似重複而稍嫌冗沓,然而仔細玩味,會發現「逝湍」、「奔 峭」乃詩人帶著煩悶羈心初次與大自然相接時,所直觀感受到的大面向景致,接下來目光 才落實在「石淺」此較為細部的部分。像這般乍看之下繁蕪的詩句,實際上卻是經過詩人 一番巧妙的營構,而使外界景觀以近似立體的方式展現,於此同時,也極其自然地呈現詩 人與外界接觸時漸進的狀態。 至於〈登永嘉綠嶂山〉,從「上幽室」、「行源」到「距陸」,明顯可見在動態中空間轉 換的情形。接著「澹瀲……」以下四句水、木(竹)、水、木的描繪,似乎又顯得不夠簡 潔。然而先是見水之寒姿,復見竹為霜所潤,隨著步履的推進,方能看到深處水迷林深之 景,而這些又是初登上山時所未能見到的,行旅遠近的層次感因此次第展現。如此經過一 番巧思的繁富安排,其實也是遊覽中身體隨著所在位置不同而有的自然表現,此誠為繁 多、形似卻不造作的刻畫。 後面兩首詩作亦表現出類似的狀態:旦暮身處不同地點,透過時空的交疊帶出寬闊縱 逸的場景;而「舍舟……」以下水、木交錯的表現,恰好為這次行程中一路走來之所觀所

等文。本文旨欲突顯謝詩如何在繁富的面向中,表現巧似卻不失自然的樣態,因此形式技巧面 的分析,將略而不談。 51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10 月),頁 191。

(18)

感作了最貼切而自然的描繪。〈登石門最高頂〉同樣在一開始便展現時空交錯的大景,以 下亦於旅途的轉換中展現山水的多層次性。謝詩於此巧構形似的呈現,正是其遊觀時自然 所見的真實再現。 從上述舉證中可見,謝客之山水詩確實有「大全景式的構圖」52之特徵,如此大全景 式的構圖模式,又與謝詩極愛使用「眺」字有著密切的關連。透過遊眺,將所觀所感「外 無遺物」地納入,而顯得「繁富」;於此同時,將遠眺直觀所見,以巧為描摹的方式再現 於詩作之中,空間的開闊性亦因此能得自然而然的展現,這麼看來,繁富底下之巧似與自 然,誠有相互融合的可能。 以上是就宏觀的角度觀看大謝詩,那麼微觀的部分又是如何?試觀下列諸作: ……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日末澗增波,雲生嶺逾疊。白芷競新苕,綠蘋齊 初葉。摘芳芳靡諼,愉樂樂不爕。佳期緬無像,騁望誰云愜。(〈登上戍石鼓山〉, 頁102)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從斤竹澗越嶺溪行〉,頁 178) ……解作竟何感,升長皆豐容。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海鷗戲春岸,天雞弄 和風。(〈于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頁175) 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七里瀨〉,頁78) 火逝首秋節,新明弦月夕;月弦光照戶,秋首風入隙。陵風步層岑,憑雲肆遙脈; 徙倚西北庭,竦踴東南覿。紈綺無報章,河漢有駿軛。(〈七夕詠牛女詩〉,頁242) 躋險築幽居,披雲臥石門。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嫋嫋秋風過,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詩〉,頁 256) 上列諸詩所涵蓋的意象俱頗為繁富,並能不失巧似而自然:一、二首詩中提到黃昏的時間 點易生水波、浮雲,以及對花上露水垂掛欲滴的刻畫,都可見到因大謝觀察入微,方能有 如此精準的巧構。再者,三、四首詩中「升長」、「沃若」等詞彙的運用,亦可看出謝客欲 貼切表現外在景觀之用心:升長所指涉的對象為草木,然而此處詩人不用「草木」之類的 辭彙,而是直接點出其外在樣貌為長高長大,確實更能表現草木豐容之姿;「沃若」的用 法亦是如此,此處所指為樹葉,卻以直觀的方式言其沃若,不但恰當傳達出樹葉繁盛豐沃 的樣態,更使外物形象因此而更顯生動鮮明。

52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年 5 月),頁 39。

(19)

類似上述運用的白描方式,所呈現的正是文字對外景巧似之描摹,此亦大謝於物我接 觸時最直觀而自然的感受,大謝有意識地全方位運用身體感觀,並於書寫上以巧似而不失 自然的方式呈現,正是成就這些作品的關鍵。像是「白芷競新苕,綠蘋齊初葉」、「初篁苞 綠籜,新蒲含紫茸」,便是透過視覺的觀察將自然界五彩繽紛的樣態表現出來,「哀禽相叫 嘯」則是聽覺上的傳達。另有關於觸覺的種種描摹。相較於視、聽覺的較好掌握,觸覺似 乎顯得更加抽象,然而這部分卻更明顯可見整個身體的知覺,像〈七夕詠牛女詩〉中的風 是由縫隙中鑽入,明明身處屋中卻能感受到絲絲寒風,這與下一首詩中於整個大自然界裡 體驗到的嫋嫋秋風,兩者的身體感受恐怕是不一樣的。像這般通感、整體而難以切割的感 受53,大謝尚能細細展現其中之別,豈能不稱之為巧似?而此巧似豈不是極自然而直觀的 樣貌? 謝靈運確實很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身體與自然界對話,此其詩作之常態,諸如「合歡 不容言,摘芳弄寒條」(〈石室山〉,頁107)以愉悅的心情撫弄外物,「憩石挹飛泉,攀林 搴落英」(〈初去郡〉,頁 144)、「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觸覺)葉卷」(〈從斤竹澗越嶺溪 行〉,頁178)透過以手捧取與大自然密合般的接觸,以及「弄此石上月」(〈石門岩上宿〉, 頁269)這般物我交融之雅興,都可看出大謝與外界互動之密切,而鍾嶸所謂繁富、逸蕩 之評,正是在大謝才高巧構的用心下,透過身體與自然界全面而直接的接觸而來。這麼看 來,即使巧構看似有著刻意留心物色山水的成分,然此終究為詩人與外界接觸時的真實樣 貌,與自然真醇的精神誠不相衝突。 一般若提及謝靈運山水詩中的自然之作,「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似乎已成代表, 被認為這類簡潔清新之語才是所謂「自然可愛」54者。事實上,根據上文的梳理已可發現: 即使在繁富的描繪中,仍能巧構形似而不失自然英旨;透過這樣的觀察,亦可使謝詩中的 自然精神得到更全面的展現,而非只侷限在清新的面向中。

(二)顏延之詩:綺密物色與情意中之自然展現

《詩品》關於顏延之的評語如下:

53 梅洛龐蒂以為儘管我們可以區分出視、聽、觸等種種感官,然而就身體的知覺而言,其實是一 種通感的感受,是整體而難以切割的。詳細論述可參(法)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 《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年 7 月),頁 196-203。 54 唐•李延壽撰:《南史•顏延之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3 月),卷 34,頁 881。

(20)

其源出於陸機。尚巧似。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無虛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 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綸文雅才。雅才減若人,則蹈於困躓矣。 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彩鏤金。」顏終身病之。(頁267) 這段話大體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解讀。首先是「尚巧似……致意焉」一段。誠如在上一節 中的論述所言,「巧似」當與「體裁綺密……皆致意焉」合而觀之,主要的理由是因為巧 似置於整個《詩品》的詩學體系觀察,不純粹只是藝術技巧的形似,尚涵蓋情、意之擬似 等面向,要做到「動無虛散」,「巧」為經營是必需的,或者借景烘托,或者直陳情意,最 終的目的是希望能透過字句貼切地傳情達意,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似」的具體展現,換言 之,巧似綺密處除了一般所熟知的物色,另應涵蓋人情人事的部分,唯有字句「巧」妙而 緊密的展現,方能使情致托喻表現出最真切近「似」人情的一面,因此「尚巧似」以下的 這一小段文字,可視為是巧似如何展現的具體說明。再者,尚巧似、體裁綺密或許容易讓 人有傾向表面形式的理解,且因為是「巧」、「綺密」,看似費了不少功夫於雕琢上,這與 情感內涵似乎有較難融合之虞。然而鍾嶸卻於此強調,表面上乍看如此,但是顏延之的詩 作仍然顧及到情、意的部分,亦即藉由形式上的綺密,達到情意上的淵深;所謂的「巧似」 若就人事人情面觀之,當是為了窮情致意而費的一番苦心,如此誠無礙最自然而真實的情 意之傳達,可見綺密面向中的巧似與「自然英旨」,不見得必然呈現衝突的樣態。 《詩品》以為顏詩「巧似」、「繁密」,這些特點似乎與謝詩頗為相近,那麼何以顏延 之會被列於中品,而非與謝客同置於上品?主要理由當是「喜用古事……則蹈於困躓矣」 的這段說明,關鍵在於顏氏某些詩作失其自然,具體表現便是用典過多。關於這點,可從 《詩品》的兩處論述窺知:首先是《詩品•序》,在上一節的引文中便可看出,鍾嶸是將 用事與自然英旨、直尋等概念對立而談,貴用事在鍾嶸的概念裡即是不自然,顏延之與謝 莊過分用典而呈現書抄之貌,實已非自然英旨55;另一處即見於此條評語中,既然喜用古 事,便容易受到拘束。鍾嶸認為過分用典即是「乖秀逸」,而「秀逸」兩字其實都含有自 然的成分:秀者,《文心雕龍•隱秀》即云:「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56可見美與秀是 相對的概念,美者有人工雕琢的成分,而秀者則有「自然會妙」57之質;至於逸者,有放 縱不受拘束之意,《詩品》全書提及「逸」者僅三處,除了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

55 葉嘉瑩……等多位學者皆指出鍾嶸並未完全反對用典,否則我們便很難解釋何以大謝、阮籍之 詩亦不乏用典,卻都列為上品。關鍵處在於《詩品•序》所言,為詩是否「貴」於用事的「貴」 字。「貴」於此解釋為過分、過於,換言之,「不貴用事」不等於「不用事」,此乃需區辨之處。 此外,顏謝詩作繁密的其中一個原因,當與用典相關,然本文的重心既在探討繁密面向中的巧 似與自然,顏謝繁密的用典表現是否自然誠為另一議題,為求聚焦,故暫不處理。 56 同註 10,卷 8,頁 1505。 57 同前註,頁 1508。

(21)

人之宗」(頁260)外,其他兩處便是評大謝「『逸』蕩」與論顏「乖秀『逸』」,而這兩處 恰可合而觀之,大謝之作正因能於繁富巧似中展現流動之逸氣,因此保有自然質素而被鍾 嶸目為上品;而顏延之的部分詩作恰好相反,因為喜用古事,故有板滯之虞,是以缺乏逸 氣而顯得不夠生動自然。根據高華平先生的論析,顏氏詩作往往雜有「筆」的成分,「而 古往今來的創作經驗表明,史傳奏議等所謂『筆』類作品的寫作都具有較強的程式和規則, 它們要求創作者在思維方式上遵循規範,學識廣博」58這其實正與此處所言典重之病相 應,顏延之何以無法被鍾嶸列為上品,此應是重要的考量點。 最末,又該如何理解評語中所引湯惠休之論?「芙蓉出水」與「錯彩鏤金」所代表的, 是湯氏或時人對謝顏詩作一個概括性的看法,這一方面牽涉到兩人風格的差異性,再者, 此乃湯氏或時人對顏謝最直觀的印象。如此評判固然不錯,然而對於顏延之,似乎將焦點 集中在繁彩的形式上,未若鍾嶸,除了見到顏氏頻繁用典而失自然之處,也留意到巧似、 綺密之長,而這樣的長處,與《詩品》對自然英旨的追求亦不衝突,鍾嶸或許不反對湯氏 或時人之評,然其對顏詩的品評卻又是相對全面的。 此處需特別提出說明的是:學界目前對《詩品》顏延之的評語,重心都放在他愛用古 事、故被置於中品這一點上,而忽略了該條評語前半段對顏延之褒揚的部分。其實由這個 部分觀察,還是可以看出巧似中自然的一面,因此下列舉例說明將以此為核心,至於用典 板重而失自然之作,則不在討論行列,一方面除了呼應全文所欲解決的「由『密、繁』之 面向看巧似中的自然質素」此問題外,更希望能補足學界對《詩品》這段評價關照之不足。 若按照一般對顏氏詩歌中「尚巧似」的理解,其題材恐怕不出「春江壯風濤,蘭野茂 荑英。」(〈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詩〉,頁1230-1231)、「松風遵路急,山煙冒壠生。」(〈拜 陵廟作〉,頁1232)、「昧旦濡和風,霑露踐朝暉。」(〈歸鴻〉,頁 1236)、「嶠霧下高鳥, 冰沙固流川。秋颷冬末至,春液夏不涓。」(〈從軍行〉,頁1228)、「庭昏見野陰,山明望 松雪。」(〈贈王太常僧達詩〉,頁1232)、「風觀要春景,月榭迎秋光。沿波被華若,隨山 茂貞芳。」(〈登景陽樓詩〉,頁1237)這類純粹描繪外在自然景觀的詩句上。單就這部分 觀之,像是上引〈從軍行〉四語,除了以精細的字眼描繪眼前所見,並透過想像,將此空 間中的四季景致濃縮於十字之中;〈贈王太常僧達詩〉則是很精巧地掌握了傍晚這段光影 變化快速的時段,像這類描繪外界物色之語,不無綺密巧似而又顯得自然不造作。 這類詩作與大謝詩尚巧似的情形較為類似,基本上是在與天地萬物接觸之際,以巧妙 構似的方式展現觸目所及。然而還值得留意的是,若通盤觀察現存之顏詩,會發現除了上 引〈登景陽樓詩〉全為描繪物色之句,其餘作品沒有任何一首是單純描繪外界景觀者59,

58 高華平:〈從「文筆之辨」到重「文」輕「筆」─《詩品》揚謝抑顏原因新解〉,《華中師範大 學學報(哲社版)》第1 期(1996 年 1 月),頁 122。 59 〈登景陽樓詩〉此四語貌似為殘句。而根據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除了〈登景陽樓

(22)

而這些作品中儘管有繪景之句,占全詩比重亦低,多數是為了烘托情意而存在。這麼看來, 顏詩尚巧似的特色恐非物色題材即能全然涵蓋與解釋,「情喻淵深」者誠需納入考量。 因此就人事人情面觀之,顏詩中確實有不少貼切傳達情意的作品,這其中尚夾雜描繪 物色之句,要以綿延或烘托情意,而可看出專屬於顏氏尚巧似而自然之特色者。試以下列 諸詩為例: 兩闈阻通軌,對禁限清風。跂予旅東館,徒歌屬南墉。寢興鬱無已,起觀辰漢中。 流雲藹青闕,皓月鑒丹宮。踟躕清防密,徙倚恒漏窮。(〈直東宮答鄭尚書道子〉, 頁1233) 伊濲絕津濟,臺館無尺椽。宮陛多巢穴,城闕生雲煙。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 陰風振涼野,飛雲瞀窮天。臨塗未及引,置酒慘無言。(〈北使洛〉,頁1234) 眇默軌路長,憔悴征戍勤。昔邁先徂師,今來後歸軍。振策睠東路,傾側不及羣。 息徒顧將夕,極望梁陳分。故國多喬木,空城凝寒雲。丘壟填郛郭,銘誌滅無文。…… (〈還至梁城作〉,頁1234) 清雰霽岳陽,曾暉薄瀾澳。悽矣自遠風,傷哉千里目。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洲登巴陵城樓作〉,頁1234) 第一段摘錄為皇宮森嚴,作者卻試圖對鄭尚書表意之作。禁守連清風都「限」,已十分 妥貼地展現詩人心中之苦悶;「跂」、「踟躕」等字眼與無所拘束的流雲皓月相對,更顯詩 人的焦躁困窘;徙倚之際,只能「徒」見更漏窮盡卻莫可奈何。不論是物色意象的烘托, 或者是「踟躕」、「徒」等情緒性的字眼,不無充分將顏氏之總總情愫以高密度的描繪方 式貼切展現。至於被鍾嶸譽為五言警策的〈北使洛〉,則在臺館、宮陛等人文意象與陰風、 飛雲等自然景觀的對應中,深刻道出臨塗之倉皇,本欲借酒消憂,卻也在一片「無言」無 聲中,將心中無限的感慨以一種更為悽涼的方式表露無遺。至於〈還至梁城作〉,都已是 「憔悴」之狀,卻還得「勤」於征戍,而「睠」之眼神、以「極」飾「望」,無不一再深 刻而貼切地展現孤獨悲涼的情懷;其後「空」城、「寒」雲、銘誌無文等意象,對於征戍 之種種慨歎,又是另一層緊密的呼應。最末一首則是在爽朗的「清雰」、「曾暉」中,以 頗具張力的方式對比出萬古、百代即使時間緜長,卻只能是空陳、徒勞的悲哀。透過這 般對顏延之詩作的細讀,其實不難發現:不論是綺麗用語所涵蓋的意象密度,或者是情 意的緜密性,甚或是以景託情的描繪,在字句結構與情意糾結的表現上,俱顯得極為緊

詩〉,另有〈白雪詩〉「翩若珪屑,晰如瑤粒」、〈詩〉「旦泛桂水潮,映月游海澨」為繪景之作, 但此二詩俱僅存二句,很難由此推斷此為物色之作。

(23)

密,而此情懷又頗真切近似、自然,無造作的成分,此誠所謂「巧似」、「一句一字,皆 致意焉」處。 此外,在我們今天看來板重無味的應制之作,若對照鍾嶸的評語,也不見得一無可取。 僅扼要以下面兩首詩作為例: 樓觀眺豐穎,金駕映松山。飛奔互流綴,緹彀代迴環。神行埒浮景,爭光溢中天。 開冬眷徂物,殘悴盈化先。陽陸團精氣,陰谷曳寒煙。攢素既森藹,積翠亦蔥芊。 (〈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頁1230) 神御出瑤軫,天儀降藻舟。萬軸胤行衛,千翼汎飛浮。雕雲麗璇蓋,祥颷被綵斿。 江南進荊豔,河激獻趙謳。金練照海浦,笳鼓震溟洲。藐盻覯青崖,衍漾觀綠疇。 (〈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頁1231)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只不過是歌功頌德之作,然而仔細品味其中的字句:透過金駕、金練、 笳鼓等人文圖像與松山、青崖、綠疇等自然景觀的相互對照,將皇帝出巡的浩蕩陣勢做了 極為綺密的刻畫,而「攢素」、「積翠」等自然景緻似乎也因這輝煌的隊伍穿梭其中而熠熠 生暉。或許這類詩作較乏深意,然而它確實在繁綺的描繪中,以巧似的描摹將國泰民安之 意做了極貼切而自然的展現,而這不也和《詩品》「尚巧似。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無 虛散」之論互相呼應? 最後還可提出說明的是:像是〈五君詠〉這組作品,若按照傳統對巧似題材的定義, 是不會納進來討論的。然而根據我們在上一節中的分析,「巧似」者除了以山水物色為主, 還應包括人事人情面,方能更全面理解《詩品》之評,那麼這組詩也有說明的必要。除了 上一節中已分析過的嵇康,尚可以下面兩首詩作為例: 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沈醉似埋照,寓辭類託諷。長嘯若懷人,越禮自驚眾。 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阮步兵〉,頁1235) 劉伶善閉關,懷情滅聞見。鼓鍾不足歡,榮色豈能眩?韜精日沈飲,誰知非荒宴! 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劉參軍〉,頁1235) 顏延之很精確地捻出阮籍長嘯、途窮,以及劉伶沉飲的形象,其細密的提點豈非「情喻淵 深」而「動無虛散」,巧似且自然地透露阮、劉內心之愴嗎? 由此觀之,顏詩綺密中的巧似,除了自然地呈現顯外界物色,尚能細密精巧地展現 人情真切自然的一面,巧似的題材恐非完全只是山水物色,亦能由此得到具體的映證。

(24)

四、結語

於「密、繁」面向中的巧似,乍看之下似乎與自然英旨處於對立的狀態,然而透過對 《詩品》理論體系的檢視,會發現兩者間實有融合的可能。本文在第二節中,便對《詩品》 理論體系中的巧似作了一番觀察,一方面梳理造形指事、窮情寫物、賦比興以及自然英旨 與巧似間的關係,使巧似的概念能與鍾嶸的詩歌批評體系有緊密的關聯;另一方面,亦對 巧似的題材加以辨析,釐清其指涉對象雖是以自然山水為主要大宗,卻不以此為限,還應 包涵人事人情的部分。如此一來,巧似便不僅僅只是表面的藝術技巧,還牽涉到詩人性情 與創作的整體表現,巧似的價值與鍾嶸的眼界,或可因此重新評估。 在這樣的基礎上,本文集中討論顏、謝兩人之作如何與《詩品》所評作一搭配。兩人 皆有「巧似」與「繁密」的特點,然其中所展現的自然狀態卻不盡相同:大謝本身很有意 識地與山水接觸、互動,詩歌中的山水景觀往往讓人目不暇給,時人甚至給予「繁蕪」之 評,殊不知詩中有許多巧構形似之語,正是大謝與山水接觸時最自然直觀的狀態,可見在 繁富的面向中,巧似的描繪並無礙自然之味的展現,鍾嶸「寓目輒書」之評,誠對繁富中 巧似而自然的樣貌作了頗為貼切的概括。 至於顏延之的部分,雖對物色亦有貼切的描繪,卻與大謝和自然界「合歡」、「交」的 情狀不盡相同,相對而言,顏詩綺密中巧似而自然的表現,當以其對情意細膩而真誠的揭 露、借景烘托情意等展現最值留意。陸時雍認為顏延之乃「代大匠斲而傷其手也。寸草莖 能爭三春色秀,乃知天然之趣遠矣。」60此說固然道出顏詩的某些缺陷,然而無可否認的 是,顏詩終有不少巧似而自然之作。 顏謝密、繁面向中的巧似,雖同樣呈現自然的質素,兩人於《詩品》中卻有上、中品 之分,主要是因顏氏於部分作品中過分用典而失自然,然此與巧似中保有自然的論述是不 相衝突的,由此亦可看出鍾嶸於評價上的深刻與全面。 透過由詩學理論到詩歌批評、詩歌作品的層層辨析,可以發現鍾嶸詩歌批評的最高境 界當是創造而不露痕跡,巧似而能復歸自然,這與《莊子》中「既雕既琢,復歸於朴」61 的精神是相符的,對於《詩品》中巧似、自然等概念,或亦可透過如此析論而得進一步的 反思。 藉由巧似與鍾嶸詩歌創作體系緊密的聯繫,將有助於我們更具體而全面地掌握《詩品》 的詩學觀;而對巧似題材之辨析,也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鍾嶸的眼界;至於以顏謝為例,

60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8 月), 頁1406。 61 錢穆:《莊子纂箋•外篇•山木》(臺北:東大圖書,1993 年 1 月),頁 157。

(25)

由「密、繁」面向看巧似中的自然質素,於大謝的部分,希望能呈現其繁富面向中的巧似, 此乃大謝與山水接觸時最自然直觀的狀態;於顏氏的部分,則是期盼能在好用事的批評 外,尚能於其綺密的描繪中,感受詩作裡貼近詩人情意(巧似)而不失自然真誠的表露。 但願透過這樣的逐步梳理,能總體呈現「密、繁」面向中的巧似與自然是不相衝突的。

(26)

徵引文獻

古籍

戰國•莊子著,錢穆箋:《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1993 年 1 月)。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錢遜審定:《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12 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5 月)。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5 月)。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年 4 月)。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南朝梁•鍾嶸著,王叔岷箋:《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7 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3 月)。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年1 月)。 明•王夫之:《古詩評選》,收於《船山全書第 14 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年 2 月)。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8 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年 1 月)。

近人論著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年 1 月)。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12 月)。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 第一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 年 8 月)。 李雁:〈論《詩品》之評謝靈運〉,《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 期(2001 年 3 月),頁 38-39。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 年 6 月)。 高華平:〈從「文筆之辨」到重「文」輕「筆」─《詩品》揚謝抑顏原因新解〉,《華中 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 期(1996 年 1 月),頁 122。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7 月)。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 年 11 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雖然舊譯是以四念處為修觀相,但是「四念處」的詳細內容可參見《中部》第 10 經〈念住經〉和《長部》第

坐在門檻上。臉兒不很白,而雙頰自然紅潤,雙眼皮,大眼睛,看見人

260、260區 臺北市立美術館站 美術公園區 266、266區 明倫高中站、庫倫街口站、就業服務處站 圓山公園區. 72

一般人聽見「資優生」這個稱謂,便以為他們有著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是一群與別不同

逸中、玟靜兩個人數學小考的平均分數為80分,若昊星的小考成績比逸

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

。如是菩薩觀察。是時於眾生類而起大慈。眾生之類長夜自處幽冥無智之所。由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