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思〈不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載於《承教小記》) 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小思〈不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載於《承教小記》) 9"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語文課程學與教系列—選修單元四:文化專題探討(修訂),2016 年 4 月 26 日 楊鍾基教授建議參考資料︰

1. 韓愈《師說》*

2. 韓愈《原道》(節錄)*

3. 《禮記‧學記》(節錄)*

4. 選讀《論語》,認識孔子,認識師道(參考︰經典選讀──論語修訂 *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 edu/Classical_texts_1_Prof_YeungCK_PPT.pdf)

5. 朱熹《白鹿洞書院學規》*

6. 小思〈理想的真世界──新亞教曉我的〉(載於《縴夫的腳步》),附新亞 學規

7. 小思〈珍重珍重〉(載於《承教小記》),附新亞校歌 8. 小思〈不追記那早晨,推窗初見雪〉(載於《承教小記》)

9.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自序(節錄)

10. 楊鍾基「傳道‧授業‧解惑」個人體會 * 陳慧儀老師建議參考資料︰

11. 小思《縴夫的腳步》代序(載於《縴夫的腳步》)

12. 小思〈師徒關係〉(載於《一生承教》)

* 附有關資料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 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 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 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 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 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

(2)

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 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道 (節錄) 韓愈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 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

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 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 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 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

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 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

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

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 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 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禮記.學記 (節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3)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 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 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 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 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 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 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

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 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 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 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 知,雖舍之可也。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師道之立,始於孔子 選讀《論語》,認識孔子,認識師道

論仁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6.3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 已。」

(4)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8.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論孝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 為孝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 以學文。」

論君子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謂好學也已。」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4.42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 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

堯、舜其猶病諸?」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 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 貢曰:「夫子自道也。」

15.32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 子憂道不憂貧。」

(5)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的學與教 論學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 識之;知之次也。」

7.6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 乎?」

論教

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 矣。」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7.8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 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 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 而竭焉。」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5.39 子曰:「有教無類。」

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9.1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 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 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禮

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16.12 『不學禮,無以立。』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

寧戚。」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 恥且格。」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於從政〕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 何?」

其他﹕

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

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

(7)

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 食。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 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5.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 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 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 如浮雲。」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4.34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 德報德。』」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11.25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17.19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鹿洞書院學規 朱熹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堯舜

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 焉,其別如左: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

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 有要,其別如左: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 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正其 義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 , 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 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

(8)

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 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 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 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雲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 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 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道.授業.解惑」個人體會 楊鍾基教授

‧ 陸九淵:我雖不識一字,亦須堂堂正正做個人。

‧ 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羅素:教育就是使獨立思考成為習慣。

‧ 維摩詰: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菩 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 周作人:言他人之志即是載道,載自己的道亦是言志。

--- 授業心得:有法之法—文學賞析工具舉隅

事、情、景、理 起、承、轉、合 恐、怒、哀、樂 神、理、氣、味 格、律、聲、色 酸、甜、苦、辣

襯托、對比、動靜、疏密、字法(一字立骨)、句法、章法、篇法、題旨、結構、

人物、語言、對話、褒貶、視角、聚焦、時空、高潮、衝突、聯想、關鍵句、關 鍵詞、一字切入、賦比興、體裁、申義、明例、比較、定位、通感、引發點、觸 發點、爆發點、指瑕、摘謬、摹式、繼體、敘品、發疑、設問……

修辭入格、設身處地、正反是非、四字考語、節奏虛實、氣氛情調、矛盾轉折

「何氏」家族

--- 無法之法,留贈有緣

博觀千劍,而後識器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 之象,務先博觀。」

反覆不已,乃得奇趣

蘇軾讀陶潛詩:「初視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空空如也,叩其兩端

《論語.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

(9)

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不求甚解,欣然忘食

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萬不得已,匪夷所思

況周頤《蕙風詞話》:「吾蒼茫獨立於無人之區,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 沉冥杳藹中來,吾於是乎有詞。」

「吾聽風雨,吾覽江山,常覺風雨江山有萬不得已者在,此萬不得已者,即 詞心也。」

視其所一,用志不分

《莊子.內篇.德充符》:「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 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莊子.外篇.達生》:「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 僂丈人之謂乎!』」

用心若鏡,不將不迎

《莊子.內篇.應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 勝物而不傷。」

聽之以心,聽之以氣

《莊子.內篇.人間世》:「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 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知之濠上,得魚忘筌

《莊子.外篇.秋水》:「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雜篇.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 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釋迦拈花,迦葉微笑

《大梵王問決經》:「靈山會上,世尊登座,拈華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 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吩咐摩訶迦葉。」

百尺竿頭,懸崖撒手

禪宗慧開禪師《無門關》第四十六「竿頭進步」:「石霜和尚云:百尺竿頭 如何進步。又古德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

十方世界現全身。」

禪宗慧開禪師《無門關》第三十二「外道問佛」:「劍刃上行,冰稜上走;

(10)

不涉階梯,懸崖撒手。」

望盡天涯,驀然回首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 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 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幽州台畔,不見古人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 然而涕下。」

心連廣宇,寄意寒星

魯迅〈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 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金丹換骨,細雨騎驢

陸游〈夜吟〉:「數十年來強學詩,工夫深淺自家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 是金丹換骨時。」

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 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香菱學詩,橄欖回甘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一日,

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見香菱笑吟吟的送了書來,又要換杜律。黛玉笑道:

『共記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紅圈選的我盡讀了。』黛玉道:『可領 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 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

『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裏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有似乎 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 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云:『大漠孤煙 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

『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 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

『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裏倒像有 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

山陰道上,目不暇給

《世說新語.德行第一》(第九十一則):「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

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 懷。』」爲

(11)

水仙妙操,滄海移情

《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 一,尚未能也。成連云: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俱 往,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 牙近望無人,但聞海水汨沒漰澌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號,愴然而嘆曰:

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終,成連回,刺船迎之而還。伯牙遂為天下 妙矣。」(水仙操)

以心為心,叩門開門

顧敻〈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 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路加福音十一(9-10)》:「主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

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 門的就給他開門。』」

逝川興嘆,吾與點也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

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 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 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 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

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

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 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 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

鍾嶸《詩品.序》:「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師培生修習教育課程期間,學期成績不及 格學分達該學期修習學分數 1/2、操行成績 未達 80 分或記 2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學校如何善用 資源為教育工 作及學習過程 中製造成功與 快樂..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