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風險社會中公民參與模式之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風險社會中公民參與模式之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風險社會中公民參與模式之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2-H-004-020-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計畫主持人: 顧忠華 計畫參與人員: 曹家榮、曾詩婷、姜綺欣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1 月 15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v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風險社會中公民參與模式之研究─以社區大學為例

計畫類別:v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3-2412-H-004-020-

執行期間: 93 年 8 月 1 日至 94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顧忠華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曹家榮、曾詩婷、姜綺欣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v 精簡報告 □完整

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

計畫、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

開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0 月 31 日

(3)

一、社區大學發展簡介 社區大學是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所創造的一套辦學模式,它結合了高等 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繼續教育等類型,打破彼此的界限,融 鑄出自己的特色。自從 1998 年 9 月 28 日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市文山區木柵國 中開學以來,社區大學不時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由於社區大學一開始便不願意 侷限於傳統的社會教育範圍,它的課程、師資、經營、學制皆獨樹一幟,朝向一 種「另類大學」的方向摸索前進,並且為台灣的社區運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社區大學最初的具體構想,是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於 1994 年左右提出來 的,他曾在更早的時候,希望台北縣的縣立大學能避免菁英式的規劃,而推動具 有草根性的平民大學。社區大學的理想,簡單來說,是反對將大學教育傳授的知 識化約為制式的「套裝知識」,而強調活生生的「經驗知識」應該有一席之地, 尤其辦成人教育,重點乃是幫助閱歷豐富的成人「打開」經驗世界,運用成人大 眾在生活與工作中累積的主體意識,提供他們主動參與解構與建構社會秩序與價 值的機會。黃武雄因此主張社區大學對一般民眾開放,任何人都可申請入學,不 須有學歷限制,並藉由核發文憑的誘因,讓更多成人進入到社區大學的場域裡, 不只接觸現代學術思潮,學習現實生活所需技能,也還能經由社團活動,提昇關 心社區公共事務的公民意識。依據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統計,二00五年已有八 十八所社區大學 (含十三所原住民社大),偏佈於全台灣各地,形成一張龐大的 學習網絡,本研究因此設定社區大學作為對象,探討風險社會中公民參與之模式。 二、公民參與與風險知識傳遞之類型分析 本研究計畫進行之程序,採文獻分析、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等質化研究方 法,並主要以台北市文山社大及台北縣永和社大作為取樣對象,研究成果簡述如 下: 2.1 課程 社大課程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例如藥學與生活,告訴人們平常用藥的 知識,或是健康日用品化學,教導學生利用簡單的化學原料,做出省錢環保的日 用品。民眾從課程中獲得與風險相關的知識,進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以課程 主要扮演的是傳遞知識的角色。 2.2 社團

(4)

社團在社大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提供民眾一個實踐所學的場域,從永和社大 的水噹噹大地關懷社對生態農場的關心及文山社大的文山采風社對景美溪的巡 守便可窺知一二。社團除了提供民眾一個實踐風險知識、傳遞風險知識的場域 外,社團特有的人際關係網絡更讓社大學員們投身社團的運作與維持,對風險知 識的傳遞及實踐可以說是一大助力。 2.3 志工系統 志工系統可說是實踐風險知識最直接的途徑,通常都會和社大社團相結合, 例如永和社大的生態農場,透過社團的推動,培養出一批志工擔任解說員,並一 起維護生態農場的永續經營。還有文山社大的守護景美溪,請老師來教導學員檢 測水質,隨時掌握景美溪的水質, 並結合了十幾所社區大學和各層級學校,形 成淡水河守護聯盟。風險知識便會隨著志工系統的網絡一直傳遞下去,真正的落 實於日常生活當中。 2.4 社大活動 各社大除了開設的課程及社團等等,更常舉辦一些活動讓民眾們更能參與社 大的行列,像是舉辦讀書會、社團成果發表會等等,文山社大更曾舉辦老街巡禮、 景美溪自然步道一日遊、彩繪文山等等的活動,除了讓社大成員一同參與也將活 動對象擴大至社區民眾,讓人們更有機會一同參與、分享在風險社會中應具備的 知識及對周遭環境的認識。 2.5 公民會議 社區大學舉辦公民會議的目的是希望打破專家與民眾間的界限,讓民眾有機 會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也就是打破套裝知識,培養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批判性與 理性思考,不再只是一味的依賴專家的決定,於是社區大學成為知識平台。像是 北投社區大學曾舉辦過 「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公民會議,讓當地居民一 起參與和自己切身相關的居住環境問題,落實更深厚的公民文化。這場公民會議 同時也以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擴大其參與面。 2.6 公共論壇 社大中的公共論壇更提供了民眾一個討論的空間及機會,像文山社大的日新 講堂及永和社大的公共論壇週都提供了民眾一個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空間及學 習的機會,而這樣的論壇及討論正是風險知識傳遞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5)

三、公民參與模式與影響之分析 本研究從收集到的訪談資料中,可以將受訪的社大學員之經驗做一些態度與 影響上的初步整理。藉由此一整理我們可以看出社大在先前本文所說的那些知識 性、實踐性的不同公民參與及風險傳遞的途徑上,對於個體所產生的實際效能。 在整理訪談資料後,我們發現不同的受訪者在初期進入社大的學習態度上是有許 多差異存在的。本研究初步地將其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實踐性、知識性與社交 性。而在參與社大的學習網絡後所造成的影響,也可以初步地從兩個面向上去討 論,包括了知識的解放與增加以及社會學習與實踐。本研究在這些初步地資料分 析中發現,雖然每個社大的學員皆有著個殊的參與過程與經驗,無法簡單地用類 型範疇來框定其可能的因果關係。但抱持著某些態度參與社大學習過程的人,也 的確容易傾向於產生某種面向的改變。 3.1 初期參與態度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逐漸可以發現受訪者本身在最初進入社區大學時的心態 與動機上便是具有著差異性的。在統整本次研究的訪談資料後,我們暫且可以先 初步歸納出下列三種不同的初期參與態度:實踐性、知識性與社交性。 3.1.1 實踐性 所謂實踐性的態度,本研究將其指稱為一種抱有強烈的目的行動的動機因 素,促使著個人進入社區大學的學習、互動網絡之中,藉以達成原先的實踐意圖。 而這種強烈的目的行動的動機,在不同的個體間也有著些許的不同。對於受訪者 G1 來說,這種動機是來自於攸關身家財產的危機意識1 。 3.1.2 知識性 另外有一些社大的學員,在進入社大初期時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目的性動機, 純粹只是一種知識取向的考量。這種知識取向考量的參與動機也許些許的不同, 對於受訪者 G4 來說,人際關係之間的知識的充實一直都是她的興趣,社大在在 地附近成立以後更方便了這種知識的追求。不過這種人際關係知識的充實在某種 程度上也有些目標動機,只是相較於前一類型的取向,又有所不同。 3.1.3 社交性 除了實踐性與知識性取向的動機以外,初期進入社大的學員們,還有一種主

(6)

要的動機,社交性的取向。在本研究的田野觀察中我們注意到,社大的學員仍然 是以退休的中老年人佔最大多數,畢竟不論是白天或是晚上的課程都是需要相當 的時間投入。因此,除了本身有實踐性與知識性的動機外,社交性也是許多學員 賦予社大一個重要的功能之一。譬如對於受訪者 G3 來說,他之所以會進入社大 乃是因為子女擔心父母退休後空窗的時期,在家會缺乏人際的支持與互動,於是 便鼓勵其來社大上課。 3.2 影響與轉變 社區大學提供了各種管道,包括學術與一般性課程、社團、志工系統,各種 活動與公民會議等等,使得社大作為公民參與的橋樑、知識的解放組織以及風險 傳遞的網絡上有著許多的可能性。本研究在第二章的部分,已經有對這些不同的 管道稍作探討。也在前一節整理了學員不同的參與動機。那麼在參與社大後學員 是否真的有所改變?不同的參與動機是否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轉變?本研究也 在訪談之中對學員在修習課程以及參與活動以後的影響轉變做了一些探討,我們 可以將這些影響轉變,簡單地先區分為兩種:知識的解放與增加、社會學習與實 踐。 3.2.1 知識的解放與增加 社大的成立,本身就有著解放知識的宏大目標,因此社區大學即便是在困難 重重的經營環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對於一些學術性的課程的堅持。或許要說知 識已然從僵化的教育體系中,從高高在上的專家學者手上解放出來,仍然太早。 但不可否認的它確實有著一定的成效。受訪者 G9 本身就是因為對於物理學的知 識興趣,才會進入社大的學系管道。對她來說這些學術性的課程有著一定的功能 3.2.2 社會學習與實踐 社大除了有知識解放上的功能外,本研究也認為社大提供了社會學習與實踐 的管道。以 G1 來說,從一種保護自我身家安全的實踐性動機出發,到最後形成 了社區營造與風險預防的實踐性行為,社大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腳色。對於 G1 來說「社大有一個積極的執行力量」。這是一種從知識學習到社會學習到風險 預防的一個公民參與的過程,從最初為了自我的保護的動機出發,最後形成的是 整體社區環境的維護。 四、風險社會中社區大學的未來發展及可能性 從研究中得知,社區大學中的學員在風險知識的追求上較為多樣及積極,

(7)

有利於風險知識的傳播與作為風險溝通的平台,2003 年 SARS 風暴中,社區大 學成為有效傳達正確訊息的重要管道,也獲得政府及民間部門肯定,今年禽流感 蠢蠢欲動,社區大學也應該早作準備,賦予公民更多對於參與「風險治理」的機 會,發揮起提高全民風險意識,共同防護安全健康,減少災害損失的社會責任。 五、研究成果發表 本研究計畫之部份研究成果,已由計畫主持人撰寫成〈終身學習時代的公民 參與──以台灣社區大學為例〉一文,於 2005 年 8 月 6 日發表於馬來西亞新紀 元學院所主辦之「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的再造」學術研討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階層式與非階層式集群法結合。第一步先運用

目前國內並無完整之建築避難演練模式可供建築、消防從業人員參

本研究是以景觀指數進行對 1993 年、2008 年與擴大土地使用三個時期之評 估,其評估結果做比較討論。而目前研究提供研究方法的應用-GIS 與 FRAGSTATS 之使用方法。從 1993 年至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 

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將於第二章依序說明 IPTV 的介紹與現況,以及詳述 e-SERVA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