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新聞倫理分析少年非行行為新聞 -「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分析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新聞倫理分析少年非行行為新聞 -「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分析比較"

Copied!
2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錦雀 博士. 從新聞倫理分析少年非行行為新聞 -「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分析比較. 研究生:陳靜芝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六月.

(2) 謝 誌 這本論文能夠完成,首先最感謝的人是我的指導老師王錦雀教授。當我因摸 索研究題目、方向而備感無助時,錦雀老師適時幫助我,使我確定研究題目。而 在這當中,錦雀老師也對我的研究論文也多有建議與指導,使我能順利完成這本 論文。也感謝二位口試委員,林安邦老師與鄭自隆老師,在口試當中給予豐富的 意見,使本論文能更臻於完善。 另外也要感謝我的同學文昌、月芳與錫錦,在修課當中給予我非常大的幫 助,彼此互相切磋,使我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能順利修完學分;尤其要感謝文昌, 在口試期間大力相助,感激不盡。 最後將此論文獻給我母親。記得碩士班入學考試那年,是母親因發現胃癌而 等待開刀之時,因病情尚不明朗,思及親恩,為保握與母親相處時間,當下心中 決定放棄碩士班入學考試。自幼書讀不多的母親,在病榻上鼓勵我不要放棄。感 謝 神,母親的病發現的早,切割手術完成即無大礙,而我也完成碩士學業。將 一切的感謝歸給 神。. i.

(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報紙如何呈現青少年非行行為案件,並以新聞倫理檢視其呈 現之意涵如何。共蒐集民國 100 年 1 月 1 日至 100 年 12 月 30 日的《中國時報》 與《蘋果日報》少年非行行為新聞案例共 353 則。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及文本詮 釋法。 本研究發現,二大報在新聞報導其呈現方式之最大不同乃在頭條及要聞版面 設計上。 《蘋果日報》頭條及要聞版面多以大標題、連環模擬圖、資訊圖表構成。 文字字數上當以《中國時報》最多,而《蘋果日報》文字簡短,所以《蘋果日報》 必須輔以大量圖片。而標題設計上《蘋果日報》簡短但聳動,標題面積字體以《蘋 果日報》較大。 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性不大。在則數方面,《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報 導則數比例為 1: 4,顯見《蘋果日報》較注重社會新聞。二大報報導均注重暴力 犯罪,極重視警方知消息來源,但並不注重加害人與被害人之年齡、性別與教育 程度。對案件描述多描寫事情經過。 而在新聞倫理上,呈現方式之不同與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在新聞倫理所代表 之意涵上,有下列數點研究發現: 一、二大報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只呈現問題表象,缺乏新聞深層意涵之探討。 二、報紙媒體報導少年非行行為類型與真實情形有顯著差異,報紙媒體報導少年 非行行為類型偏重於暴力行為,顯示新聞媒體對少年非行行為報導有扭曲之 嫌。 三、過於單一之消息來源,不論《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對於非行少年的消 息來源多是警察的敘述為主。 四、《蘋果日報》圖像過於強調感官刺激,有刻意醜化、誇張非行少年形象,也 有刻意消費兒少身體之嫌,甚而侵害兒少隱私權。圖表之運用,亦缺乏相關 評論或解釋。僅羅列出事情前後之經過或是相關案例,而無任何教育或警戒 ii.

(4) 之功能,且相關圖表有時亦無法發揮更了解新聞事實之功能。 五、二大報報導非行少年新聞,皆有報導偏差、負面刻板印象之爭議。且評論缺 乏客觀、多元與深入。 六、在隱私權方面, 《中國時報》比《蘋果日報》做得較徹底。 《蘋果日報》對非 行少年隱私權保護較不周到。 七、非行少年新聞報導,內容往往偏重於最顯著、不尋常部份,缺乏相關案件之 後續報導,對事件經過、犯罪手法描寫詳細,重視新聞張力、刺激性,以滿 足讀者尋求八卦、窺視、感官的刺激,非行少年新聞報導有娛樂化之趨勢。 八、標題方面,《蘋果日報》標題過於聳動與粗俗但簡明,與《蘋果日報》比較 而言,《中國時報》標題過於冗長,尤其是副標題。. 關鍵字:新聞倫理、少年非行行為、蘋果日報、中國時報. iii.

(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newspaper articles present juvenile delinquencies. Using media ethics, this research will present the inferences behind the articles. As part of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a total of 353 juvenile delinquency articles collected; with the date ranging from January 1st, 2011 to December 30th, 2011. Apple Daily and China Times are the two news paper from which the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news report are the headlines and page format design. Apple Daily's head lines uses bold headings, chain simulation figures, and statistical charts. China Times has a higher word count while Apple Daily uses more condense language. Because of this, Apple Daily needs more pictures for readers to visualize the information. The headlines in Apple Daily are shorter yet sensational; the font size is also larger. There were not much differences in news selection. Concerning the number of articles, the ratio between China Times and Apple Daily is 1:4. It is obvious that Apple Daily focuses more on news concerning people and community. Both news papers are similar when it comes to reporting violent crimes. They focus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by the police; but not as much the age and gender of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The articles mainly report the happening of the crime. Using media ethic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elections and presentations of both news papers are listed below. 1. Both newspapers mainly presents the problem and issue but lacks in depth evaluations and discussions. 2. The typ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ies reported are different than the factual situation. Most of the incidents reported are violent crimes; which suggest that the media have twisted the reporting of juvenile delinquencies.. iv.

(6) 3. There is only one source of information. Both China Times and Apple Daily uses mostly information that is given by the police officials. 4. Apple Daily has a tendency to use pictures that stimulates the reader and purposefully exaggerate the misbehavior of minors. There are speculations of exchanging money for pictures of minors to the extent of endangering the individual right to privacy. There is a lack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visuals and text explanations. The articles only list the happenings of the event but leave out any education or warnings for the public. Frequently, the visual does not assists or enhance the read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vent. 5. Both newspapers seems to be prejudice on their juvenile delinquencies reports. They leave a negative impression and lacks a more objective view. 6. Regarding the individual's right to privacy, China Times is more considerate compared to Apple Daily. Apple Daily is not as thoughtful when concerning juvenile right to privacy. 7. The focus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reports tends to be more on the unusual incidences. It lacks related reports and follow-up results. As for the chronological happenings of the events, the news exaggerates the sensation, gossip, and excitements of the event; to the extents that juvenile delinquencies has gradually became a entertainment. 8. As for the titles, Apple Daily has a more simple and sensational tile compared to China times which is longer and more complex especially the subtitle.. Key words:media ethics ,juvenile delinquencies., Apple Daily, China times. v.

(7) 從新聞倫理分析少年非行行為新聞 -「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分析比較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聞倫理 …………………………………………………………11. 第二節. 讀報媒體素養之意涵 ……………………………………………23... 第三節. 少年非行行為 ……………………………………………………36. 第四節. 少年非行行為報導之新聞倫理 …………………………………44. 第五節. 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1.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7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81. 第五節. 研究實施 …………………………………………………………85.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7 第一節. 內容分析結果 ………………………………………………….87. 第二節. 新聞文本詮釋分析 ……………………………………………97 vi.

(8) 第三節. 研究結果比較分析與探討……………………………………134. 第四節. 從新聞倫理觀點分析研究結果………………………………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 1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55 網路資源………………………………………………………………. 162 英文部分 ………………………………………………………………163. 附錄 附錄一. 類目編碼表 …………………………………………………166. 附錄二 《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重複樣本表格………………167 附錄三 《蘋果日報》…………………………………………………171 15 歲少年殺人劫財 去染紅髮 附錄四 《中國時報》…………………………………………………175 一命換 5 千元 拿去染髮又上網 國三生行竊滅口 製造性侵假象 附錄五 《蘋果日報》…………………………………………………180 國一女 5 打 1 虐 40 分鐘 同學圍觀見死不救 附錄六 《中國時報》…………………………………………………184 五國中女生霸凌一女 同學看戲. 附錄七 《蘋果日報》…………………………………………………185 12 歲扮書記官詐財 嫩臉露餡 附錄八 《中國時報》 ………………………………………………… 186 vii.

(9) 小鬼穿大西裝 12 歲「書記官」穿幫 附錄九 《蘋果日報》…………………………………………………187 偷 30 萬私奔 少女抱父痛哭 附錄十 《中國時報》…………………………………………………188 《不能沒有你》真實故事女童 偷爸爸 30 萬 私奔 3 個月 附錄十一《蘋果日報》………………………………………………191 父教開鎖 12 歲童偷車把妹 綽號「紅龜」與玩伴「廖添丁」齊落網 附錄十二《中國時報》………………………………………………192 身高一三六公分 騎車得踮腳尖 師承父親. 12 歲童偷 10 餘機車. 附錄十三《蘋果日報》………………………………………………193 15 歲男開淫窟 騙 12 少女為愛賣身 附錄十四《中國時報》………………………………………………197 國三男操控賣淫 最幼齒 12 歲 15 歲少年架部落格 吸收少女去摸摸茶店坐檯 灌輸「不偷不搶就是光明正大」觀念 少女賺錢買名牌 父母不知 附錄十五《蘋果日報》………………………………………………199 早產娃拋街亡 15 歲女痛哭認殺嬰 驚慌產子 馬桶沖不走丟出窗 父:看不出女兒懷孕 附錄十六《中國時報》………………………………………………202 嘗禁果早產 馬桶沖不掉 2 樓丟下嬰 國三未婚媽殺女 附錄十七《蘋果日報》………………………………………………204 在警車前急停挑釁 躲圍捕 少年飆仔狠撞警 百人亂竄 僅 3 落網 議員:感覺警束手無策 附錄十八《中國時報》………………………………………………205 破 3 不逮飆仔 高市 1 警掛彩 飆車族挑人潮秀車技 夜市交 viii.

(10) 通大亂. 警方打破「不追、不攔、不受傷」原則 展開緝捕. 附錄十九《蘋果日報》………………………………………………207 口袋戰術 悍警亮槍擒 32 飆仔 斷腿拄杖也要飆 誘進地下道圍捕 附錄二十《中國時報》………………………………………………210 逼進地下道 32 飆仔無處逃 高市警方以口袋戰術逮人 依公共危險送辦 其中 15 人未成年 共開了 187 張罰單 父母大嘆無奈. ix.

(11) 表 次 表 2-5-1. 國內相關研究一覽表 ………………………………………………57. 表 2-5-2. 國內相關研究一覽表 ………………………………………………61. 表 4- 1-1 相互同意度及信度檢驗 ……………………………………………87 表 4-1-2 受害者人口特質與報別交叉分析 ………………………………….88 表 4-1-3 非行少年人口特質與報別交叉分析 ………………………………90 表 4-1-4 新聞內容要素與報別交叉分析 ……………………………………92 表 4-1-5 消息來源與報別交叉分析 …………………………………………93 表 4-1-6 少年非行行為類型與報別交叉分析 ………………………………94 表 4-1-7 少年非行行為報導階段與報別交叉分析 …………………………95 表 4-1-8 報紙新聞字數與報別交叉分析 ……………………………………96 表 4-1-9. 報紙名稱次數分析.............................................................................96. 表 4-2-1. 文本詮釋分析案例之版面比較…………………………………… 98. 表 4-2-2. 暴力型非行行為案例一分析比較一覽表………………………… 104. 表 4-2-3. 暴力型非行行為案例二分析比較一覽表………………………… 109. 表 4-2-4 非暴力型非行行為案例一一覽表………………………………… 111 表 4-2-5 非暴力型非行行為案例二一覽表………………………………… 113 表 4-2-6 非暴力型非行行為案例三一覽表………………………………… 116 表 4-2-7 性犯罪及與其相關之非行行為案例一一覽表…………………… 122 表 4-2-8 性犯罪及與其相關之非行行為案例二一覽表…………………… 127 表 4-2-9 飆車及與其相關之非行行為案例一一覽表……………………… 129 表 4-2-10 飆車及與其相關之非行行為案例二一覽表……………………….132. x.

(12) 圖 次 圖 2-2-1. 新聞寫作倒金字塔 ……………………………………………………30. 圖 2-2-2. 新聞寫作正金字塔 ……………………………………………………30. 圖 2-2-3. 新聞寫作折衷式圖 ……………………………………………………31. 圖 2-2-4. 新聞寫作平鋪直敘式圖 ………………………………………………31. 圖 2-3-1. 偏差與犯罪隸屬關係………………………………………………….39. 圖 2-3-2. 偏差與犯罪交叉關係………………………………………………… 40. 圖 2-3-1. 少年事件處理之一般流程 ………………………………………… 42. 圖 3-3-1. 本研究之架構圖 …………………………………………………….75. 圖 3-4-1. 本研究之流程圖 …………………………………………………… .81. 圖 3-4-2. 資料分析整理步驟 …………………………………………………84. xi.

(13)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一、實施媒體素養是公民教育必然趨勢 這是一個媒體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的生活早已被各種資訊媒體 包圍。媒體資訊進入我們的所有感官和心靈。先進國家早已覺察到認識媒體 的重要性,像英國、澳洲與加拿大,已在教育政策與學習綱要上加以明定, 並有在各級學校實施媒體教育的多年經驗。 英國自 1980 年代便將媒介素養納入正式教育體系中。鄰近國家如香港、日 本也分別在 1997 年和 2001 年開始推動媒體教育(王錦雀,2008)。日本於 2001 年在中小學課程中,納入了媒體教育單元,並透過正規教育與成人教育實踐媒體 教育(Suzuki,2000)。而我國教育部也於 2002 年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 書》,正式開始推動媒體教育。因資訊傳播的多樣化、快速化,任何一個公民不 能置身於媒體傳播之外,媒體就如政治經濟一樣,深深緊扣著現代人的生活, 但我們必須承認媒體充斥的各種訊息中,並不等然是優質,是客觀呈現事實。 因此實施媒體教育,使閱聽人具有批判媒體能力,甚而讓公民監督、制衡媒體, 在今日大眾媒體迅速傳播及變化的年代,更顯為日益重要。. 二、台灣報業之現況 台灣傳播媒體自解嚴後 不論在媒體種類上與數量上都呈現驚人的發展。惟 報業在發展上,因電子媒體的興起,閱報人數與比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報社 經營也較過去困難。 過去台灣傳統主流大報一直抱持著文人辦報精神,也秉持著把報紙當「社會 公器」,要擔起「社會責任」的身段與抱負,再加上報禁限張政策下,台灣報業 早期在新聞內容上,頭條新聞大都以政治新聞為要聞,在版面編排上不注重視. ˊ. 1.

(14) 覺化素材,照片多以人物為主,圖表使用率相當低,而以簡單的插圖為主,版 面與人感鷽相當素雅單調。 即使自報禁解除,報業市場因自由競爭結果,國內 報業日益重視新聞與圖像搭配整合,並大量增加照片圖象與圖表比例,(林思 平,2008;孟淑華,2004;張卉穎,2004)然而當 2003 年真正面臨《蘋果日報》 的登台時,台灣本土報社除需面對時代變遷閱報人數不斷下降的生存威脅外, 更面臨一家擁有著龐大資金且在經營手法上完全不同於本土報業之挑戰。 蘋果登台後,相關研究者針對蘋果所帶來的效應,稱為「蘋果化」,蘋果印 刷精美、版面全彩,彩色、圖片多、資訊豐富是蘋果日報的特色,而內容方面, 它的生活資訊、娛樂價值、即時性是其優點,其報導內容超脫統獨與藍綠,許 多議題相對公正,而且報導文字淺顯易懂,搭配圖表說明,相對其他台灣主流 大報,它更能貼近一般市井小民,也吸引了新的年輕閱報群。但相對而言,蘋 果日報其八卦、爆料報導手法是否正當,報導內容上「羶色腥」的部份和「屍體 加裸體」的照片或其虛擬示意圖是否符合專業倫理與教育功能,往往引起社會大 眾相當的議論。 縱然如此,2010 年 5 月 4 日「Yahoo!奇摩理想媒體大調查」結果顯示,報紙 類閱報率排名蘋果日報拿了第一。台灣本土報業在娛樂和生活資訊掛帥的媒體 環境下,在生存競爭壓力下,似乎也不得不走向服務導向與娛樂導向之報業經 營方式。綜合性報紙應以新聞功能為主,大家爭相娛樂掛帥,以強調性、犯罪、 醜聞等議題,而以誇張、聳動的語言、相片來刺激讀者感觀而增加銷售量的「小 報化」的經營方式,也為台灣社會帶來一串新聞倫理之辯證。而這些辯證,也是 長久以來存在於新聞倫理已久之議題,例如名人生活與隱私權的採訪界線,兒 童、少年之傳播權與一般民眾知的權利若是相衝突,新聞又該如何選取? 媒體教育是一種公民教育,新聞要更有品質,新聞媒體本身要自律。然而 台灣媒體素養概念要覺醒,藉著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使公民能分析、近用、批判 媒體,讓每個人成為一個「媒體公民」,才能制衡商業流弊叢生的大眾媒體,我 們才能享有高品質的媒體環境。媒體素養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ˊ. 2.

(15) 貳、研究動機 一、對實施媒體素養是公民教育必然趨勢之認識 教育部在 2008 年新的高中課綱中增加了媒體素養新課程,新的課程中,雖 然編排上理論論述比較多,但相較於過往,公民媒體教育仍往前跨進了一步。 而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中,雖無專門章節專教媒體素養,然在現今資訊快速流 通世代,媒體影響青少年甚深甚廣,公民媒體教育在國中此一階段仍顯得迫切與 重要。 關於媒體素養課程,根據許育典教授(2010)之研究認為媒體素養教育在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是過度強調學生基本資訊「技能」,而輕忽「解析」資訊的 能力,另一個缺點是:過於重視網路資訊的擁有。在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 要中,透過三節課時間,讓學生分別從「媒體、資訊與閱聽人」、「媒體資訊的 產生」、「媒體監督與『近用權』」等議題進行學習。 因此,國中九年一貫課程中,媒體素養相關課程不僅缺乏專門章節教授,更 缺乏教導學生如何批判媒體訊息之養成課程;而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內容設 計偏重知識傳授,再加上授課時間限制,難以深入教導學生如何分析、批判媒 體訊息文本。因此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媒體素養教 育不足的地方亟需仰賴教師專業素養來填補。而教育部也在 2002 年教育部公布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宣示媒體素養教育重要性與及時性,因而體驗到 媒體素養教育是如此迫切與必然,認識媒體素養教育內涵,便為筆者研究動機之 ㄧ。. 二、對新聞媒體與言論自由引發之新聞倫理之爭議 最近台灣社會發生幾件與媒體有關之新聞,其無明顯對與錯是與非之辯 論,也引發個人對媒體研究好奇。如民國九十九年底立法院完成「兒童及少年福 利法」一審修正案,此次修正案,站在新聞自由與維護兒少權益之間,行政機關 欲借立法之權限縮新聞自由來達到增進兒少之權益,甚而希望色腥羶暴力等此 ˊ. 3.

(16) 類新聞最好不要報導。惟行政機關此舉動不免帶來相關新聞從業者、專家學者 憂慮限縮新聞自由來達到增進兒少之權益,會不會帶來行政權無限膨脹而戕害 台灣新聞自由, 甚而違反憲法第十一條之規定。 而另一個也是新聞與兒少權益相關之新聞案例,即是蘋果日報推出動聞, 因為過度描述犯罪,遭到台北市政府以動新聞違反兒少法媒體分級規定,裁處 壹傳媒罰鍰五十萬元,甚而郝龍斌市長禁止蘋果進入校園。另外台灣媒體盛行 的八卦、狗仔、爆料之報導手段,也引發大法官針對新聞採訪自由與隱私權之 界線作成釋字六八九號解釋。 今日大眾傳媒競爭愈來愈激烈,愈來愈走向商業化,為了利潤,媒體取材 上不免逐漸「娛樂化」,運用豐富鮮豔的圖像,激情煽動的文字,來吸引消費者 注意,刺激銷售量。然而大眾傳媒在經營時是否應只考量市場因素而忽略了媒 體本質中既有的教育成份?基於新聞的倫理與社會責任,在考慮市場因素時, 是否也應重新檢視新聞媒體承擔著社會公器這一部分的角色?新聞的傳播能否 僅為滿足人們窺視隱私、喜追逐八卦知心態,而以言論自由作為理由,卻侵犯相 關當事人之權利?. 三、台灣媒體表現對兒少傳播權利之反思 拜科技之賜,電視網路等大眾傳播媒體興起發達後,因電子媒體其視覺傳 播的特性,使得五花八門的各種資訊娛樂,不僅輕易進入各個家庭,成為一般 大眾娛樂資訊來源,而且也深深擄獲兒童與青少年的注意。然而也因這些良莠 不齊的資訊或娛樂,正快速影響著兒童與青少年,尤其今日台灣大眾媒體現象 就如同《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2002)中提及的亂象一樣, 如: 社會新聞比重過高、缺乏深度與內涵、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缺乏文化教育 和社區新聞、推波助瀾一些扭曲的社會現象等等諸如此類,媒體的表現難免不令 教育人士家長甚至衛道人士憂心忡忡。而平日研究者本身喜歡大量讀報,在閱 報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若干報紙內容圖片,對研究者本身家裡小孩會引起一些. ˊ. 4.

(17) 令家長深覺不妥的反應;甚而一些同事因深怕自己小孩受到不良影響,拒絕訂 閱某些報紙。這些現象不禁激起研究者思考:兒少眼中的媒體世界與成人眼中 的視域有何差異?如何使兒少們在眾多傳播資訊中,懂得選擇與批判媒體資 訊? 因此我們有責任避免兒少接觸不當媒體內容(暴力、色情、驚悚、刻板印 象、價值偏差等)。保護兒少免受商業意識形態的剝削。而媒體所呈現的的兒少 形象多具偏差與刻板印象(如不良青少年),我們應讓兒少形象有完整呈現於媒 體的權利(吳翠珍,2003),讓兒童與青少年對這些玲瑯滿目的媒體訊息能夠辨 別、批判,使他們在一個乾淨的媒體環境成長,建構少年身心發展需求之媒體閱 聽環境。 因此研究者即從個人讀報習慣為研究起點,以國內二種經營理念截然不同 之報紙為研究對象,從教學生活中接觸的青少年有關之報導著手,希冀從研究 過程中,能為教學增添更多活力的資源。. ˊ. 5.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報紙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其呈現方式之不同。 二、分析不同報紙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 三、探討呈現方式之不同與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在新聞倫理所代表之意涵。. 貳、待答問題 一、不同報紙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其呈現方式有何不同? 二、不同報紙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選取方式有何差異? 三、呈現方式之不同與新聞選取方式之差異在新聞倫理所代表之意涵為何?. ˊ. 6.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茲就本研究涉及的重要名詞解釋如下:. 壹、新聞倫理 媒介倫理是倫理的一種,主要指媒體及媒體工作者出於自律的需求而擬定 的成文或不成文規範。是非官方、非法律性質、無強迫性、無處罰條款,積極 求諸從業人員高度道德感和責任心的的行為準則。它包括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 德和新聞工作的社會公德兩部分容。. 貳、媒體素養 指閱聽人具備近用媒體、解讀媒體、批判分析及製作媒體的能力。個人藉 由批判與反思,不但能深入了解媒體,理解媒體文本的再現,不被媒體左右, 更有自主能力分析、評估媒體及其訊息,進而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甚而 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關心的能力。. 叁、少年非行行為 本研究所指的「少年」,係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二條之規定,指年齡 滿十二歲以上十八歲以下之人。 本研究所指的「少年非行行為」是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少年,其行為 或品行違反刑事法律或社會倫理而應受處罰行為或有犯罪之虞之虞犯行為或不 良行為。本研究係依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中少年犯罪樣態為研究範圍。茲分 別說明如下: (一)少年犯罪:少年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者。 (二)虞犯行為:指少年觸犯「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三條第二款之行為。 (三)少年不良行為:依『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第三條定義之行為。. ˊ. 7.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為從新聞倫理的觀點來分析報紙報導少年非行行為案例之相關研 究。 針對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所擬研究範圍確定如下:. 一、就研究項目而言 本研究根據文本詮釋法和內容分析法,研究媒體如何呈現少年非行行為相 關案例。其次分析此二大報紙媒體如何選取少年非行行為新聞,研究不同報社 選取新聞價值取向, 再藉此探討相關新聞案例和其新聞案例與媒介倫理實踐如 何。. 二、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以 12 歲至 18 歲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為研究內容。以相關新聞案例 中新聞文字內容文本、標題、相片、圖表為研究內容。. 三、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以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為研究對象。. 四、就時間而言 本研究以 100 年 1 月至 100 年 12 月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刊載內容為主。. 貳、研究限制 一、時間限制: 本研究僅以 100 年 1 月至 100 年 12 月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刊載內容為主, 因研究者本身時間、能力、各方面限制,謹以此數月刊載內容為主。. 二、研究對象限制: 本研究僅針對中國時報和蘋果日報為研究對象,國內其它報紙則不在研究 ˊ. 8.

(21) 範圍內,較無法對台灣媒體普遍現象做研究。. ˊ. 9.

(22) ˊ.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五大部分探討。首先探討新聞倫理意涵,接著第二節了解讀報媒體 素養意涵,第三節探討少年非行行為意義與種類,第四則為新聞倫理與少年非 行行為新聞報導倫理,最後第五節則針對新聞倫理與少年非行行為相關之媒體 素養研究進行探討。. 第一節 新聞倫理 壹、新聞倫理之意義 新聞倫理(Media ethics)一詞在國內常見的翻譯有新聞倫理規範和新聞道德規 範二種。倫理與道德二詞原即有許多相通之處。中國人解釋倫理,常把此二字 分開,認為「倫」是「類」,泛指萬事萬物間所有事務道理。理是「分」,是指 所有事物間所存在的道理法則;所謂「倫理」應指人與人各種關係中適當的行為 準則。而道德是指人際關係中人類品行卓越表現同時也是判斷是非之標準。大 抵而言,倫理偏重社會層面,要求全體社會遵守規範;道德偏重於個人層面, (陳宗韓等,2006)以實踐為要務,只是要求個人品行完美。 因此何謂新聞倫理?所謂新聞倫理(Media ethics),是指媒體及媒體工作者出 於自律的需求,而訂定的成文或不成文規範。它是非官方、非法律性質、無強 迫性、無處罰條款的行為準則。(彭懷恩,1999)。馬驥伸教授(1997)則認為: 「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在其專業領域中對是非或是當與否下判斷的良心尺 度」。因而新聞倫理可說是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出於自律的需求、憑藉 公眾信託,積極求諸從業人員高度道德感和秉持實踐社會責任的專業準則。 新聞倫理它包括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新聞工作的社會公德兩部分容。 即新聞倫理內涵分為二層面:一、是新聞媒體之間共同遵守和認同之倫理觀念 以及新聞媒體組織內應有的倫理關係。二、是指新聞從業及人員在採訪傳遞訊 息以及運用專業知識從事新聞事件之分析報導評論的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倫理原 則和信念(黃秋雲,1989) 因此新聞倫理不僅與媒體內部人員工作倫理有關, ˊ. 11.

(24) 甚而媒體與媒體之間、 媒體與新聞來源、採訪對象、報導方式等皆有相關,因 而新聞倫理其範圍包含著採訪倫理、版面倫理、寫作倫理、評論倫理、編輯倫 理等(荆溪人,1992)。由此觀之,新聞倫理所涵蓋之層面與產生倫理議題實為 複雜。 新聞倫理不僅涵蓋層面廣且複雜,且是一門有系統的學問,有一套嚴謹的 理論基礎。它主要是運用哲學中的「倫理學」來訓練人思考及判斷能力(王淑貞, 1993)。因此討論新聞倫理此種專業倫理,則牽涉一般倫理學之辯證。倫理學是 哲學的分支,倫理學即在討論是非善惡之議題,其目的在確立人與人的正當關 係, 指示人應遵守的道德規範,以作為是非善惡的判斷,因此新聞倫理,它主 要利用哲學中的倫理學來作為判斷標準,而在討論新聞倫理專業議題中,不免 也要對幾個主要倫理學理論加以討論。 在各種倫理學規範中,較常被人們提及而當做行為判斷、道德量尺依歸的 學說,大致可歸納三種型態:一、是效益主義,又稱為「目的論的倫理學」;另 一個是「義務論的倫理學」,以康德的道德義務論為主 ;再來則是亞里斯多德 的中庸理論(王淑真,1993;沈清松,1996;;李琪明,2003)。. 貳、新聞倫理的哲學基礎 一、效益主義 效益主義又稱功利主義。該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邊沁、彌爾(J. S. Mill)。 效益主義著重於「效益原則」,該學說認為大多數人都是追求快樂的事、避免痛 苦,因此人的心理是趨樂避苦。而一個行為的善惡,在於能不能達到最大的善 或產生最小的惡,以達到最大效益。而所謂最大效益就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 樂,因此所謂善,即該行為能符合大多數人之利益,凡是促進所有人(大眾)的 利益的行為,都是道德行為,相反,凡是減少所有人的利益的行為,都是不道 德行為。 效益原則能為我們提供簡單原則來判斷行為對錯,符合我們的通常的道德. ˊ. 12.

(25) 意識,而將複雜倫理問題簡化,較易解決義務衝突的問題。但效益主義的缺點 是不僅將道德與利益混同起來,且往往最大效益可能違反正義原則。而且效益 原則也不能解釋超義務的行為(余桂霖,1997;沈清松,1996;李琪明,2003; 黃藿,2001)。. 二、義務論主張 義務論主要代表者為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他主要 認為行為是否為善,最重要事端賴行為的動機與原則,而不似功利主義者以目 的或結果來作為判斷依據。康德認為只有出於善良意志,對道德規則即「絕對命 令」無條件遵守的行為,才是真正道德的行為。換言之,義務論較關心的行動的 「動機」(motives),而非行動的「結果」。什麼樣的動機是可以決定行動的對 錯呢?康德認為,這樣的動機必須基於「善意志」。此「善意志」,康德稱為「定 言令式」因為道德的行為是不應有任何條件的。 義務論倫理學的優點是,康德嚴格區分開兩道德(自律)原則與幸福(他律) 原則,而將道德價值的根源建基於道德主體,如誠實、公平,而這些也是社會 已公認的道德價值,易使人們建立一個清楚的道德價值。義務論的缺點是較忽 略情感以致實踐上出現困難,且不同人對於甚麼才是要重視的義務與不同義務 間的衝突如何解決,無法提出解釋。而義務論過份強調普遍性與必然性,缺乏 評量的標準,以致較忽略考慮行動的具體情況(余桂霖,1998;沈清松,1996;; 李琪明 2003;黃藿,2001)。. 三、德行論 德行論源起於蘇格拉底及柏拉圖,至亞理斯多集大成。亞里斯多德認為人 類的所有活動都抱有某種目的,而這個目的乃是善或〝至善。人生的至善就是 「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在於符合「德行」(Virtue)的活動;換言之,人生的最終 目的是「追求幸福」,德行只是達到此一目的的手段,能夠獲致善或目的的行為 才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 ˊ. 13.

(26) 何謂亞里斯多德所謂之「幸福」呢?亞里斯多德以「德行論」和「中庸論」 來界說什麼是「幸福」。亞里斯多德認為培養獨有的理性能力,實現人類本質, 這就是幸福。一個人是否能達到幸福之途,其關鍵在於理性的卓越發展和實踐 領域之運用。亞里斯多德認為理性的原則就是適當和中庸。德行就是在「過」與 「不及」兩種極端之間所成立著的中庸態度。唯有實踐德目之規範,方能導致中 庸的德行。 因此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建立在他對「理性」的尊崇之上的,追求理性的 生活,便成為其「倫理學」的原則。在這樣的原則之下,人類依著理性的判斷和 思慮,在過與不及之間尋求一種「中庸之道」的平衡,這就是一條能夠獲致幸福 或善的幸福生活。以「德行」來界定幸福,這是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被稱為「德 行論」的主因(沈清松,1996;李琪明 2003;黃藿,2001)。. 叁、新聞倫理內涵 新聞倫理雖屬專業倫理規範之一,但新聞倫理不似醫生、律師等有明確專 業規範。相反的,新聞倫理是一種廣泛的概念,本身並無標準尺度,對記者和 媒體並不能做一有效規範,因此新聞從業人員而言,必需要有簡明具體的倫理 準則,作為新聞從業者應遵循的道德指標。新聞倫理信條的制定,是一件極其 煩瑣的工作,因新聞倫理本身並無標準尺度,新聞倫理信條的制定須依據社會 環境、文化背景等差異加以考量,須從各個角度進行種種考慮才能作出決議。 新聞倫理發展背景,在西方應以美國新聞倫理思潮演進為主。歐美報業在 十八、十九世紀一直奉行自由主義,但由於商業化經營,同時也出現了編造消 息、誹謗、抄襲新聞,為吸引讀者擴大銷量而不擇手段等不良現象,形成「黃色 新聞」的氾濫。直至美國新聞學者施伯特博士(Dr.Fred S.Siebet)提出「社會責 任論」,以遏止新聞自由主義的放任主張,而這也是新聞倫理的濫觴(荆溪人, 1994)。部分報業和新聞工作者為了改變這些弊病,則分別制訂《報業信條》、 《記者守則》等規則,作為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行為準則,以達到保障新聞自. ˊ. 14.

(27) 由和防止濫用新聞自由之目的。一九二三年,美國「報紙編輯人員協會」制訂的 《新聞規約》是西方第一個由新聞同業制訂的自律規約。一九五四年,聯合國草 擬了《國際新聞道德公約》,由聯合國大會頒發各會員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參照執 行。1978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新聞宣傳工具基本原則宣言》,“要求 在道德義務上具有尋求事實不帶偏見,傳播知識沒有惡意的基本紀律”(胡興 榮,2004)。 而記者信條則是從新聞倫理概念轉化成為具體可行之實體規範。記者信條 一般由兩方面的內容組成,一部份是社會公德,如尊重生命、不說謊、非必要 情況下,不能傷害任何人、服務社群等。另一部份是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如 獨立於政治經濟或權勢之外、不能做任何減損公眾對媒介信任之事、注意新聞 的廣度與深度、提供正確完整公平可被理解的新聞資訊、服務各種多元團體、 促進人權與民主、改善人類社會(黃秋雲,1989;Bertrand,2002)。如前所述, 因新聞倫理本身並無標準尺度,新聞倫理信條的制定須依據社會環境、文化背 景等差異亦加以考量,甚至因國情差也會影響記者對新聞專業倫理的選取,因 此記者信條多半是由媒體本身自訂,為媒體自律的一個主要規範。因此什麼才 是新聞倫理信條主要內涵?新聞倫理既是如此紛歧與複雜,本研究擬從學者之 見解和相關記者信條探討新聞倫理。. 一、 學者之論著探討 新聞報導應遵循新聞倫理的理念,並非一開始即有。直至自二十世紀初 期,因對自由放任的報業之匡正,美國展開了新聞專業化運動,人們開始展開 新聞倫理的研究與討論。一般而言,人們關心媒體倫理不脫出三個議題:報導及 其他行為的準確與公平、記者素行以及避免利益衝突(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 。 而此時對新聞倫理大量研究與討論,也歸納出包括追求真相、社會責任與言論自 由等新聞倫理的三項核心價值(Nordenstreng, 1995;Laitila, 1995)。 而其他歐美學者對新聞倫理之研究探索,舉其例者如下:. ˊ. 15.

(28) Carl Hausman(胡幼偉譯,1995)曾指出新聞倫理的基本原則包括:(一) 正確與客觀;(二)社會責任;(三)公平報導;(四)專業行為。Carl Hausman 在「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書中,除指出上述為新聞倫理主要內 涵外,他另從隱私權和知的權利、目標和手段、利益與責任、媒介與訊息探討 新聞相互衝突問題。 美國傳播學者施蘭姆在所著的《大眾傳播的責任》(程之行譯,1991)分別 從「量」與「質」二方面探討新聞倫理。「自由與管制的問題」和「知之權利的 解釋問題」二部份從「量」方面探討。在「質」方面,施蘭姆提出「真理與公平 原則」和「品味與莊重」兩個標準。(馬驥伸,1997)換言之,施蘭姆在所著的 《大眾傳播的責任》一書中,廣泛地從政府管制問題、傳播事業獨佔問題、階級 順從問題、透過財務支持的控制、透過優惠的控制、透過壓力團體的控制、透 過操縱技術的控制, 到知的權利與新聞自由的衝突,如:隱私權的衝突、公平 審判的問題、政府扣留新聞的責任問題、媒體扣發新聞的責任問題、知之權利 與媒體本身利益的對立等相關新聞工作的社會公德,到有關「真理與公平原則」 和「品味與莊重」此二方面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部份,做一新聞倫理廣泛的 討論。 美國學者何爾頓在所著《信差的動機》(引自羅文輝譯,1992:45)一書中 認為重要的新聞議題與價值如下: -新聞從業人員應具有為大眾謀福利的責任;他們的權利應為大眾的利益、並 非為私利而施展。 -新聞從業人員應提供誠懇、真實與正確的新聞報導;報導應周全、平衡與完 整 -新聞從業人員必須不偏不倚;他們應作為大眾的代表,而非黨派團體或特別 利益的代言人 -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公正;他們必須把版面或廣播時間提供給爭議中的各界人 士;私人的權利不可侵犯;錯誤應全部誠懇地更正。 ˊ. 16.

(29) -記者應尊重端莊的規誡,是這些規誡在價值不斷變化的社會中能被指認。 國內學者馬驥伸教授(1997)在其《新聞倫理》一書中,根據本國及各國之 新聞記者專業信條及新聞倫理規範中,歸納出七項出現頻率較高的項目:一、 真實正確。二、公正、客觀。三、莊重、負責。四、公眾利益。五、高尚品 格。六、專業表現。七、獨立自主。另外馬驥伸教授除了歸納出上述七項常見 於各國新聞倫理規範和信條規目之外,他也認為下列幾項也是經常備標列出來 的規目,如:不以不正當方法獲取消息。不抄襲剽竊。錯誤應即更正。新聞來 源守秘。尊重個人名譽與隱私權。尊重讀者、聽眾、觀眾。自制而忍耐。. 二、相關新聞倫理守則 聯合國曾草擬了《國際新聞道德公約》,其序言說明新聞及出版自由不僅 為基本人權,增進和維護和平,也必需依靠新聞及出版自由。公約主要內容包 括:新聞記者不許歪曲和扣壓新聞,不可把私人利益置於公共利益之上,必須 保持職業上的完整人格和尊嚴,報道一國情況時要有必要的知識以保証正確和 公正等(馬驥伸,1997)。 美國報紙編輯人協會的報業信條(Cannon of Jouralism)則列出下列各點 1、責任:在擁有新聞自由的同時,也要負起相對的責任。 2、積極地爭取新聞自由。 3、獨立於政經之外。 4、誠信:不走黃色新聞,不欺騙讀者。 5、公平:對每一政黨持公平報導。 6、正直。 7、莊重:不走低俗品味,強調高尚品味(馬驥伸,1997;羅文輝譯,1992) 美國專業記者專業新聞記者協會倫理規範則主要為下列五點:「責任」、「新 聞自由」、「倫理」、「精確與客觀」,以及「公正報導」。(胡幼偉譯,1995;) 美聯社規範內容分為四大類,分別是:「責任」、「精確」、「正直」、. ˊ. 17.

(30) 「利益衝突」。(胡幼偉譯,1995;馬驥伸,1997;羅文輝譯,1992) 《日本新聞協會新聞倫理綱領》則歸納其規目為一、新聞自由:除為公共利 益或法律禁止外,報社擁有報導、評論之完全自由。二、報導、評論之界限: 報導應忠實真相,不摻雜個人意見。慎防被藉為宣傳之利用,避免偏頗之評 論。三、評論之本質:報紙為社會之公器,因而評論不可阿諛。四:公正、對 個人名譽應予尊重與保護。五、寬容對與自己相左之意見應給予同等篇幅介 紹、報導。六、指導、責任、榮譽:即新聞從業人員應體認新聞事業之公共 性,新聞從業人員應維護責任觀念與榮譽感,因此為維護新聞從業人員獨特社 會立場之基本要素(引自馬驥伸,1997:307-309)。 七、品格:報紙應具備高尚氣質,如此才能獲得公眾之支持。 《英國全國報業道德施行規範》其內容為:一、尊重隱私:特別是非公眾人 物之隱私,應以公眾利益為考量。二、答辯機會:應給予公眾正當答辯機會。 三、錯誤迅速更正。四、記者行為:新聞題材應以公眾利益為考量,新聞應以 正當手法獲得,且不得付給犯罪酬勞。五、種族膚色:與報導無關的種族、膚 色與宗教應避免提及(引自馬驥伸,1997:311)。 新聞專業規範與倫理守則的制定的開始,是以美國為最早,歐洲新聞專業 規範與倫理守則的制定,普遍較美國為晚。近年對發展中國家,其新聞專業規 範價值因夾雜著歐美資本主義霸權之影響,其新聞專業規範,正朝向與西方相 同的「追求真相」與「客觀」等核心價值邁進。然也在多元文化刺激下,不同地 區的新聞工作者開始質疑西方專業規範,進而思考發展在地的專業倫理(劉昌 德,2007)。而今天人類傳播科技發達,虛擬空間的網路媒體,再加上現今普世 價值之缺乏(Sanders,2003) ,顯而易見,新聞專業規範與倫理守則欲訂定出全球 普遍之共同規範,也必因之缺民俗、文化、政經之差異,展現出不同新聞價值, 而愈顯為困難。. ˊ. 18.

(31) 三、國內相關記者新聞倫理守則 台灣新聞倫理發展歷經威權政治、民主化之過程,不同時期制定之新聞倫 理守則,因時空政經背景不同,而有不同思維之展現。 在台灣,新聞倫理守則正式為媒體採納,最早是由「新聞評議委員會」先後 制訂了《中國新聞記者信條》、《中國報業道德規範》、《中國無線電廣播道德 規範》及《中國電視道德規範》。而在解嚴後與 1990 年代後,台灣媒體競爭激 烈,各傳播媒體因商業考量,新聞報導漸漸走向煽色腥的感官新聞,因此也引 發了媒體自律與淨化之要求,分別制定相關自律守則。例如 1996 年台灣新聞記 者協會制定「新聞倫理公約」;2004 年華視新聞自律與淨化宣言;2005 年台灣 新聞記者協會綁架新聞報導及採訪公約;公共電視的新聞制播公約、新聞部自 律公約、公共電視新聞專業倫理規範以及節目製播標準;2006 年中華民國衛星 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訂定新聞自律執行綱要(許瓊文 2009;劉昌德, 2007)。 戒嚴時期新聞倫理守則的訂定引用美式的專業規範,但卻將社會責任引申為 為媒體應受政府節制才能負起社會責任,且以堅守反共立場為報業責任,此種「變 形」的社會責任論,是國府當時用以干預媒體報導的理論基礎(林麗雲,2004) 。 因而此時報業也被稱為「侍從報業」 。 (林麗雲,2000)此時,制定的相關新聞倫 理守則如《中國記者信條》 、 《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 、 《中國無線電廣播道德規 範》及《中國電視道德規範》。 《中國記者信條》是我國較早成文的新聞倫理規範,它是由馬星野先生撰 寫。 《中國記者信條》共有十二條條文,並於一九五五年 由「報紙事業協會」及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通過遵行。中國記者信條共十二條內文。這十二條條文 可以歸納為四個新聞道德標準: 第一、不重個人私利,不為個人私利、黨派利益和地域利益作宣傳;熱心 公益,深入民間 、勤求民疾、發動社會服務、促進民生福利。. ˊ. 19.

(32) 第二、報導正確、評論公正;不使一字不真,一語失實,及造謠誇大。凡 是是非非、善善 惡惡,一本善良純潔之動機,冷靜精密之思考,以求證實;文 字圖片健康,不作誨淫誨盜 驚世駭俗的報導。 第三、守道義、行忠信。廣告之真偽良善,決不因金錢之收入,而出賣讀 者之利益;生活 嚴謹愛惜名節,除絕一切不良嗜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 能淫、威武不能屈。 第四、廣博知識、嚴守專業精神;隨時學習,不斷求知,以求對公眾問題 深入瞭解,並 奉新聞事業為吾人終身職業,堅守崗位,造福國家人類。(引自 彭懷恩,1999:251-252) 而與報紙倫理規範息息相關的則為《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中華民國 報業道德規範》是根據《中華民國新聞記者信條》之基本原則訂定之。於民國六 十二年由台北新聞評議會通過(民國六十三年改組為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 會)。共分為通則、新聞採訪、新聞報導、犯罪新聞、新聞評論、圖片、廣告。 作為報業共通遵守之道德規範。 1990 年代隨著台灣社會越趨於自由、開放,此時發生台灣新聞史上少數由 新聞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專業規範運動」。隨後提出「爭取內部新聞自由」、「推 動編輯部公約」、「催生新聞專業組織」三大訴求(何榮幸,1996)。這個運動孕 育了 1996 年成立的「台灣記者協會」(以下簡稱「記協」),也跟著產生了由記 協所主導訂定的〈新聞倫理公約〉。 〈新聞倫理公約〉其內容為: 1、新聞工作者應抗拒來自採訪對象和媒體內部扭曲新聞的各種壓力 和檢查。 2、新聞工作者不應在新聞中,傳播對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身 心殘障等 弱勢者的歧視。 3、新聞工作者不應利用新聞處理技巧,扭曲或掩蓋新聞事實,也不 得以片斷 取材、煽情、誇大、討好等失衡手段,呈現新聞資訊或 進行評論。 4、新聞工作者應拒絕採訪對象的收買或威脅。 ˊ. 20.

(33) 5、新聞工作者不得利用職務牟取不當利益或脅迫他人。 6、新聞工作者不得兼任與本職相衝突的職務或從事此類事業,並應 該迴避和 本身利益相關的編採任務。 7、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新聞工作者應尊重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即 使基於公 共利益,仍應避免侵擾遭遇不幸的當事人。 8、新聞工作者應以正當方式取得新聞資訊,如以秘密方式取得新聞 ,也應以 社會公益為前提。 9、新聞工作者不得擔任任何政黨黨職或公職,也不得從事助選活動 ,如參與 公職人員選舉,應立即停止新聞工作。 10、新聞工作者應拒絕接受政府及政黨頒給的新聞獎勵和補助。 11、新聞工作者應該詳實查證新聞事實。 12、新聞工作者應保護秘密消息來源。 <新聞倫理公約>內容可歸納為:一、對客觀性的界定,又可分為兩項,其 一為新聞場域相對於政治與經濟場域的獨立,例如第一條、第六條、第九條等; 其二則為報導方式的真實原則,如第二條、第十一條等。二、與採訪對象的關係, 包括第四條、第七條、第十二條(何榮幸,1996)。 上述諸多新聞倫理守則,不論是國內新聞倫理守則抑或國外新聞倫理守 則,重視新聞倫理主題不外乎是新聞自由、隱私、正確、誠實、多元,都是屬 於對新聞內容規範的倫理守則以及注重新聞專業要獨立於外在干預。另外也注 重新聞的貢獻,也就是對公眾、社會、國家有益。而探究這些新聞倫理守則之 倫理哲學基礎,當前新聞界追求的倫理,少數為義務論,還是以廣義的目的 論、結果論取向的效益主義為主,極少數是具有義務論色彩之目的論的德行倫 理學(許瓊文,2009)。 其實在當前商業環境氛圍中,大部分的商業倫理守則大都採取效益論之倫 理取向(沈清松,1996),台灣的新聞組織或是新聞自律機構的規範,亦停留於 傳統效益論或教條式專業主義(許瓊文,2009)。效益論其追求目的乃以「最大 ˊ. 21.

(34) 多數的最大快樂」為主,但效益論其缺點除了「最大多數的最大快樂」的目標可 能會違犯正義原則外,人們過於追求記算最大效益,只著眼於目前利益,亦可 能在記算背後,失卻了長遠的理想,失去了生活的意義。而只講求義務論,也 並不能激發人類向善之動機(沈清松,1996)。因而討論新聞倫理守則,除了效 益論外,不妨增加採用現代康德主義倫理哲學基礎和德行論。因為效益論是有 其限制,新聞倫理必須靠德行論與義務論彌補相關倫理的不足,方才得以完 備。. 肆、小結 新聞倫理為一專業倫理之一,新聞倫理因涵蓋層面廣且複雜,且是一門有系 統的學問,當今社會越趨民主化與多元化,媒體新聞呈現方式也日益多元與複 雜,再加上因著傳播媒體背景、閱聽人文化、甚至各國政經背景之差異,它無法 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之規範,因而只有回到一般倫理學討論、思辯新聞倫理真 正意涵,這也突顯新聞倫理之複雜性與獨特性。 臺灣社會為一重商社會,因而探究起專業倫理規範大都採取效益論,然單以 效益論為主要思考方向,似乎無法涵蓋更多不同利益面向的價值規範取向。因而 除了效益論,設若再加上德行論與義務論,台灣新聞媒體倫理更趨之完備。. ˊ. 22.

(35) 第二節. 讀報媒體素養之意涵. 壹、媒體素養的意義 媒體素養英文原文為「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一詞在台 灣有不同的翻譯,有人把它譯為媒體識讀或媒體公民教育(王錦雀,2008;余陽 洲,2009),那麼何謂媒體素養?媒體素養就如同有不同翻譯名稱一樣,各專家 學者對媒體素養的定義與範疇仍有各種不同見解。 James Potter(2005)認為:「媒體素養是一種洞察力,當我們曝露於媒體 時 可供用已積極詮釋所接觸到訊息意義 這些視角是從知識結構中獲得建造」。 他認為媒體素養是一種可以分析媒體文本以及對其製作流程認知的一種知識, James Potter 並指出媒體素養包含四大面向:認知、情緒、美學、以及道德。 而對媒體素養定義影響最為重要的,當為 1992 年「媒體素養領袖會議」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 )提出,媒體素養應 指「近用、分析、評估」媒體內容、進而「製作」各種媒體訊息,達到「溝通」 媒體訊息能力。(Rubin,1998;Christ,2001)國內學者袁乃娟 巫知諭(1999) 則定義為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能力。吳翠珍(2004:818)把媒體素養意涵歸納為 四點:. 一、媒體素養是掌握以影像、聲音符號產製意義的能力,當代公民必須具 備的多元素養之ㄧ。 二、媒體素養強調從論域的觀點關注媒體訊息的形式與內容,歷史與情境 因素的洞察。 三、媒體素養是多重能力的表現,無須在個人間相互比較,但有個體自我 覺知的需求。 四、媒體素養是多元的,可以包括傳統的語文素養、工具素養,再現素養。. ˊ. 23.

(36) 學者余陽洲(2009)曾針對媒體識讀或媒體公民教育或媒體素養此三種不 同翻譯做一番比較。他認為識讀有審查、判別、辨認、閱讀及研習之意。而素 養若按中文涵義則是平日的修養和訓練。余陽洲則認為媒體識讀較能明確代表 運用傳媒的知識與能力,而素養則有關知能的修為表現。 另外隨著時代變遷媒體種類也日益繁多,從過去單純文字的平面媒體到今 日電子媒體與網路,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也勢必跨出以媒體形式作為界定的格 式。媒體素養內涵必須是跨媒體,以核心概念來代替各類媒體素養。因此吳翠 珍教授認為媒體素養以 Kress 的主張較宏觀(Kress,1985;引自吳翠珍,2004: 818)。Kress 的媒體素養包含三種意義:一、從一個符號系統譯碼至另一個符號 系統。 二、在特定符號系統中,其獨特的精神物質以及意義形式的呈現與記錄 系統。三、意義製造與再造的可能性其產生是媒介特質符碼的效果。 因此媒體素養定義雖然複雜 各家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不脫離「近用」、 「分析」、「評估」、「製作」這四大媒體能力(賴祥蔚,2007;Megee, 1997a, 1997b)。綜合言之, 媒體素養就是具備認識和解讀製作媒體的能力,藉由不斷 的質疑、挑戰、反省與批判以深入而有效地獲得媒體的資訊與知識,並提供自 身解讀和發展媒體之能力(王錦雀,2008)。 而本研究為了統一,則一律將「Media Literacy」稱之為「媒體素養」。. 貳、媒體素養的核心概念-媒體是「再現」的產物 有些歐美學者稱「媒體訊息是被建構出來的」為媒體素養的關鍵概念, Masterman(2001)也稱「再現」為媒體素養中心統一概念。根據鍾蔚文教授說 法(1996),其實我們每個人經常在三個不同世界當中來回穿梭遊移,第一個世 界是真實世界,第二個是媒介真實,也就是報紙電視上所看到的媒體報導,第 三個世界是主觀世界,也就是閱聽人所認知的真實。因此媒體訊息是被媒體建 構出來的,多多少少無法完全反映出真實事件。而媒體為何無法反映出真實社 會呢?原因在於:一、受到媒體在新聞選擇與製作等建構過程中的影響。 二、. ˊ. 24.

(37) 受到框架機制的影響(張裕亮,2007)。所謂框架,臧國仁教授(1999)定義為: 人們或組織對事件主觀之解釋和思考結構,而轉換真實或再現過程包含了選擇 與重組兩個機制。如此報紙電視上所看到的媒體報導是經過媒介的選擇與重組 過程,再透過閱聽人認知思考,所轉換出的新聞事實。而在選擇重組的過程 中,必然牽涉媒體組織型態,新聞價值的選取、商業利潤、閱聽人文化背景等 諸多因素考量,因此閱聽人所看到並非是客觀事實而是一種主觀事實的再現。. 叁、媒體素養的內涵 就如上述媒體素養歸納起來不脫離「近用」、「分析」、「評估」、「製作」 這四大媒體能力。在教育部公佈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也揭示媒體 素養主要培養國民洞察媒體資訊時,應具備下列基本能力:瞭解媒體訊息內 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近用媒體,因而 媒體素養的內涵就包含著「近用」「分析」「評估」「製作」。 這四個主要概念: ㄧ、近用(Access):指瞭解如何接近使用各種媒介,知悉媒體文本之製作 以及具有運用媒體抒發溝通之能力。 二、分析(Analysis):具有能力解讀媒體再現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明辨消 息來源;並能明白反思閱聽者之行為,而能正確選擇媒體。 三、評估(Evaluation)具有能力對媒介訊息做出合理詮釋;正確解讀各種 媒體文本意義;比較媒介訊息的價值意涵和。並反思閱聽人意義與價值。 四、製作(Production):具有能力以不同的媒介包括印刷媒介、視覺媒介 和電腦等製作訊息。 因而一個具備媒介素養的閱聽人,對媒體訊訊息能加以解讀、分析訊息背後 隱藏之意識型態甚而產製內容,以達到表達溝通之目的。 國內學者吳翠珍(2004:820-821)則歸納出媒體素養內涵應包含五個面向, 而這五個面向中包含著多個細目。而此五面向也是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 ˊ. 25.

(38) 的媒體素養五大基本能力。此五大面向為:. 一、了解媒體訊息內容: 1、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 2、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3、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4、 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二、思辨媒體再現: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各種面向 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 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 識型態。 三、反思閱聽人的意義: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瞭解文本的 商業意涵中「閱聽人」的概念,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收聽/收視率、 廣告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四、分析媒體組織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檢視 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 區別。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五、影響和近用媒體。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實踐接近與使用媒 體、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主張個人肖像權、隱私權、 主張公共資訊開放。. 總而言之,媒體素養主要目的主要即在使閱聽人不被媒體左右,有自主能 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 督促媒體改善內容, 能使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促進公民民主素養提 ˊ. 26.

(39) 高社會的文化品質,達到「釋放」與「賦權」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2002) 培 養 具 有 思 辯 精 神 及 批 判 思 考 能 力 之 主 動 閱 聽 人 ( Buckungham,2003 ; Rogow,2004)。. 肆、讀報之媒體素養 在現代諸多種類的媒體中,報紙應是眾媒體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平面媒體之 一。雖然面對電子媒體的威脅,世界各地閱報人口有不斷下跌趨勢,然報紙在 現代媒體中對閱聽人閱聽之行為仍有舉足輕重之地位,對我們日常生活仍有重 要影響力。那麼閱聽人要如何讀報?如何成為一個有批判能力的閱報人? 董素蘭教授(2004)認為一個能慎思明辨的讀者,具備下列能力:一、閱聽 人的反思包括自我認知,了解報紙本文是再現的產物。二、審慎報紙新聞的內 隱意涵及了解報紙經營立場和屬性,如政治立場、政黨偏向或其所商業本質。 三、審度報紙新聞的外顯情況,如版面設計、報導內容。四、其它注意事項, 包括新聞與評論是否分開、報導內容和標題是否一致、是否指明消息來源、是 否有不當的文字運用 、新聞照片等。 而羅文輝教授(1994)介紹評估新聞方法、幫助讀者建立批判的能力的方法 有:一、注意新聞報導是否工整。二、注意新聞是否指出消息來源。三、注意 新聞是否遵守意見與事實分離的原則。四、注意是否新聞化的廣告。 此外他建 議閱聽人閱讀報紙的原則為:一、先讀第一版。二、注意新聞提要。三、找尋 自己喜歡的版面。四、注意右上角的新聞。五、從標題判斷新聞內容。六、從 導言判斷新聞內容。七、注意新聞為分析特稿、專訪專欄或社論。八、注意後 續新聞。九、比較不同報紙。 因此綜合董素蘭教授和羅文輝教授的看法,本研究認為要能了解媒體內 容,思辨媒體再現,報紙版面設計中的圖像、照片、標題、色彩以及文字,都 成為影響閱聽人接受訊息、判讀媒體內容的因素。本研究即從上述各面向來探 討報紙如何再現新聞事實。. ˊ. 27.

(40) 一、版面設計 所謂版面設計即書報期刊等特殊出版品,所具有的外在形式。版面設計中 尤其是頭版設計更為重要。好的版面設計必須掌握焦點對比及帶領讀者目光, 而帶領讀者目光最好方法,則是設計一個視覺震撼中心,這個是覺震撼中心可 能是一張照片,一個套裝,或是一個標題。另外一個精心設計的版面應該只有 一個視覺震撼中心,以免混淆版面訊息(羅文輝,1999,;陳百齡,1996)。 而報紙每一頁稱為一個版面,通常性質相關的新聞會安排在同一個版面 裡,而各家報社通常會對不同版面命名,如財經版 、文藝版、國際新聞版等。 而近年來因受蘋果日報編輯影響、有些報紙則用 A、 B、 C、 D 來區分版面 (康照祥,2005;孟淑華,2004)。. 二、標題 標題分為大標與副標。標題的作用是方便讀者可先由標題即知新聞內容, 再由讀者決定要不要閱讀內容。所以標題製作文字應簡潔,應避免使用太多層 或標題過長,標題字體應兼顧一致性,以避免干擾讀者閱讀。標題級數愈大和 級數愈黑,表示其重要性愈高,而讀者在閱讀時,須注意標題與內容是否相符 (孟淑華,2004)。標題除了為新聞摘要、能抓住讀者注意力、點出新聞重要性 外,標題上能協助讀者作為版面內容索引、增加版面吸引力。而一個好的標題 有八個原則:精簡、精確、客觀、平衡、視覺化、同理心、品味、互動(戴定 國,2005)。. 三、圖像 圖像大致包括漫畫、地圖、圖表。圖像應用在新聞中,其優點不外乎簡化 新聞報導,使讀者對新聞內容一目瞭然,也可美化活潑版面。而圖表使用也可 提升新聞準確度,當今年輕世代因習於資訊媒體,文字新聞較不易吸引年輕世 代,圖表可成為吸引新生代的媒介(石麗東,1991;陳百齡,1996;孟淑華, 2004)。然而使用圖像在完全市場導向的報業經營手法之下,易流於利用色情血 ˊ.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icture below shows how the cortisol levels rise and fall during the day.. From the news, which is a good tim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of the 10 exhibitions provided by the organisers in the second quarter, their receipts totalled MOP 74.47 million, which were generated primarily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of the NET Scheme News will tell you how our English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different innovative ways to enrich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  Flux ratios and gravitational imaging can probe the subhalo mass function down to 1e7 solar masses. and thus help rule out (or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The closing inventory value calculated under the Absorption Costing method is higher than Marginal Costing, as fixed production costs are treated as product and costs will be carrie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