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的結論,分別對教師方面、課程方面、媒體方面與後續研究者 提出以下建議。

壹、就教師方面

就如個人在研究動機中提到,2008 年新的高中課綱中增加了媒體素養新的 課程,新聞專業課程加入,對教師而言,課程涉獵範圍加大,教學負擔增加,

專業能力亦需增強。而傳播媒介影響無遠弗屆,傳播媒介之特質深深吸引當今 青少年,媒介之內容也快速影響當今新世代。教師除了教學專業能力面臨挑戰 外,甚而常需面對學生因傳播媒體影響而展現出的思維、言語甚至行為。因此 身為教師,比學生更迫切需要了解媒體、掌握媒體,甚而批判、思辨媒體現 象。

因而就教師建議部分,在專業素養方面,筆者認為教師平日應多閱讀相關 文章或著作,學習思辨、批判當今媒體現象。且應常常接觸傳播媒體,尤以網 路。因當今影響青少年最鉅的當屬網路。也可建議學校單位舉辦媒體素養相關 研習,提昇教師對此相關認識與了解。畢竟熟悉媒體對教師而言,不僅增加了 一扇與學生對話窗口,更可藉此了解目前青少年思維與生活。了解學生對教學 生涯是一大助力。

貳、就課程方面

當今國中九年一貫教材,專門媒體素養教材附之如缺,僅散見於資訊教育 課程或公民等課程中,著重於「技能」和知識面,但在批判、識讀等情意面較為 缺乏。而高中教材因著課程內容與時數,對學生媒體素養之培養也難以深入。

因此,筆者身為公民老師,建議可透過「讀報教育」讓公民課程與媒體素養 相結合。尤其當今台灣學生閱讀能力不斷下降之際,藉著報紙做為教材,既可 培養學生媒體素養能力、增廣社會知能,又可培養閱讀能力。而學生聯絡簿亦

學,共同教導學生辨識、批判媒體現象,培養學生批判媒體能力。

参、對媒體之建議

根據筆者之研究,認為當今報紙媒體最大需要改善之處,乃是在圖像上 面。建議報紙媒體對色腥羶之圖片本著新聞自律、新聞道德,站在保護兒少立 場,不應刊登血腥、暴力、情色之照片,更不應誇大犯罪手法。畢竟報紙媒體 在某種層面仍屬「社會公器」,仍負有社會責任,而不全是商品,讀者也不全然 為消費者。期盼報紙媒體本著自律與專業精神,提供社會大眾一個有深度內 涵、乾淨的報紙媒體。

肆、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針對未來少年非行行為相關之研究,筆者建議下列研究方向。

一、研究樣本上

(一)本研究因受限於時間與人力,僅針對蘋果日報、中國時報分析。建議 未來研究者在研究的媒體對象上,可擴大至網路媒體。也可擴大至其他報紙。

另外亦可僅針對報紙少年非行行為相關之圖像進行研究,將可對台灣媒體有關 少年非行行為訊息做較全面性了解。

(二)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不重覆之樣本進行研究。探討同一新聞事件 為何只刊登在某一媒體,而其他媒體並無刊登。如此,用不同角度探討報紙選 取新聞之價值取向,當更可釐清台灣媒體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之概況。

二、研究方向上

本研究僅針對少年非行行為新聞報導與新聞倫理之議題上分析,建議未來 研究者可針對閱聽人,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之閱聽行為及閱聽行為效果加以研 究。其研究成果不僅可提升對台灣媒體之了解,對教師從事學生輔導、教學工 作上也有助益。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尤英夫(1983)。〈報導犯罪新聞面面觀〉,《報學》。6(10):61-64。

尤英夫(1994)。〈犯罪新聞報導與新聞倫理〉,《台大新聞論壇》。1:70-78 王文玲(1986)。報紙法律新聞報導的研究─從犯罪新聞看報紙審判問題(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淑真(1993 年 3 月)。<新聞道德的理論與基礎>,《新聞鏡周刊》,225,

30-36。

王筱璇、勤淑瑩譯(2005)Melvin L.DeFleur,Everette E.Dennis 著。大眾傳播概論 (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 A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台北 市:雙葉書廊。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台北

市:學富文化。

王應機(1964)。《犯罪新聞之報導及其法律責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白師瑜(2005)。市場競爭與媒介內容多元化之研究--以蘋果日報創刊前後三大 報之頭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2010 年 1 月 5 日)。<全民動起來 監督兒少新 聞不能沒有你>新聞稿 。2011 年 8 月 11 日,取自

http://www.newscatcher.org.tw/b_2_1.php?sn=619

余紀忠(1980)。與國家同步飛躍四十年。載於中國時報四十年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時報四十年。台北市:中國時報。

余桂霖(1997)。<論功利主義>,《復興崗學報》,60,61-90。

余桂霖(1998)。<康德義務論系統之研究>,《復興崗學報》,65,21-47。

余陽洲(2009)。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 媒體識讀。台北市:正中。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3),

1-17。

李琪明(2003)。倫理與生活:善惡的變與辨。台北市:五南。

李瞻(1985)。<當前我國三大日報內容之統計分析>,《七十四年統計學術研討 會》。 中國統計學社。

何琦瑜(2003 年 4 月)。<「蘋果」怎麼賣?>,天下雜誌,152-155。

何榮幸(1996)。<一個自主新聞專業團體的誕生:記「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組 織過程與實踐經驗>,《新聞學研究》,52:95-108。

吳翠珍(2004)。 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載於翁秀其主編,台灣 傳播學的想像(下),(811-841)。台北市: 巨流。

吳翠珍(2003 年)。<什麼是兒童傳播人權?>。2011 年 11 月 17 日,取自 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aryicle_8.htm

吳幸玲(2003 年)。<從兒童及少年觸法行為解析兒少安置輔導之處遇>,《社 區發展季刊》,103:132-143。

周世豐(2005)學什麼?像什麼:報紙版面設計之競爭意涵—以蘋果日報出刊前 後中時聯合自由三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思平(2008)。通俗新聞:文化研究的觀點。台北市:五南。

林弘茂(1993)。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淑欣(2007)。蘋果日報頭版照片呈現之風格與意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 灣產業研究》,3:89-148。

林麗雲(2004)。《台灣傳播研究史:學院內的傳播學知識生產》。台北市:巨流。

孟淑華(2004)。新世紀新聞編輯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胡立宗(1999)。《蘋果日報》「讀者要,我們就賣。」(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胡幼偉譯(1995)。Carl Hausman 著。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Crisis of Conscience: Perspectives on Journalism Ethics.)。台北市:五南。

胡興榮(2004)。新聞哲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姜占魁(1959)。犯罪新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袁乃娟、巫知諭(1999)。媒體識讀教育研討會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公共 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高玉泉(1998)。媒體報導犯罪事件之社會意涵及責任,載於法務部犯罪研究中 心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一)(頁 87-104)。台北:犯罪研究中 心。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27-46)。台北市:巨流。

荊溪人(1992)。<新聞編輯倫理的探索>,《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 2:1-13。

壇》。1,(1),79-91。

康照祥 (2005)。媒體識讀。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馬驥伸(1997)新聞倫理 台北市 : 三民。

陳三慶 (2009)。屏東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覺知與輔導策略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百齡(1996)。話說「報紙圖像」,載於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編,新聞 媒 體 面面觀-新聞理論與實務。(頁 19-33)。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 版。

陳宗韓、陳振盛、劉振仁、鄭錦弘編(2006)。倫理學的理論與應用。(2006)

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陳炳宏(1988)。我國報紙符號真實與客觀真實之分析與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國祥(1998)。<台灣民營報紙的辦報與言論精神>,王洪鈞(編),《新聞理 論的中國歷史觀》,頁 510–561。台北:遠流。

陳國祥、祝萍(1988)。《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陳慈幸、蔡孟凌(2009)。少年事件處理法與實務。台北市:元照。

陳順孝(無日期)。<新聞寫作:故事與文體的契合>。2011 年 11 月 4 日,取 自 http://jour.ashaw.org/Home/xin-wen-bian-xie 阿孝教學網。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編印。

張卉穎(2004)。蘋果日報對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主編)(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桂菁(2007)。新聞媒體如何再現犯罪新聞-以報紙新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裕亮主編 趙莒零 張家琪 杜聖聰 著(2007)。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市:三

民。

張樹倫(1985)。少年犯罪原因與預防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Yahoo!第五屆『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2010 年 5 月 4 日)。奇摩新聞。2011 年 8 月 11 日,取自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0/05/yahoo.html。

許育典(2010)。<媒體素養教育在我國公民教育的現況與檢討>,《當代教育 研究》,18,124-152。

許福生(2012)。<少年非行與刑事政策-兼論釋字第 664 號>。2012 年 3 月 5 日,取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probationology/post/1321878454。

許碧蘚(2004)。報紙版面視覺化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蘋果 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許瓊文(2009)。<新聞記者採訪報導受害者應面對的新聞倫理:多元觀點的論

證>,《新聞學研究》,100,1-55。

程之行譯(1991)。Wilbur Schram 著。大眾傳播的責任(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台北市:遠流。

賀建平(2006)。<理解與解釋:新聞文本的詮釋學意義>,《社會科學研究》,

3,191-195。

彭懷恩(1999)。傳播與社會 Q&A。台北市:風雲論壇。

黃秋雲(1989)。我國報業新聞人員新聞倫理觀念與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秋雲(1989)。我國報業新聞人員新聞倫理觀念與發展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