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戶外教育之探討/8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戶外教育之探討/89"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民小學戶外教育之探討

施又瑀 大葉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施喩琁 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生

一、前言—學習在窗外,拓展心靈視野

人離不開大自然、離不開生活。在小學教學場域中,每一次的戶外教學,是 每個孩童最期待、最渴望參與的活動。近幾年來,世界先進國家戮力於從國家層 級制定相關政策,並投入資源深耕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而我國教育部 也踵繼發布《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教育部,2014),並成立「戶外教育研究 室」(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為推動戶外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基礎。企盼透 過強化教學將實際的生活環境與經驗做結合,藉以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 引領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使契合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2014)中「自發」、「互動」及「共好」 的理念,讓學童的學習更深刻、更有意義。 戶外教育帶領學生跨越了教室的邊界藩籬,把學習觸角擴展至戶外的各類場 所,讓學生透過多元的五感體驗,親身的嘗試與探索,從真實情境中學習,認識 自然生態、社會人文與鄉土特色,拓展學生的視野,深化親炙的體悟與感受,對 學生的學習成長、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育觀念等的培養都有重要影響。誠如陳美 燕、葉劭緯(2015)所言,戶外教育具有多元化、情境化、生活化等特性,經由 計畫性與長期的參與戶外教學活動,能促進同儕互動關係、領導能力、願意接受 挑戰習性與毅力、危險情況的掌握與處理、地方情感與認同、建立自我價值與自 信心。 戶外教學是融入教育意義及統合各科的學習活動之一(李崑山,1996)。然 而,揆諸當前臺灣學校教育普遍聚焦於課室教學,囿於升學至上、智育掛帥而輕 忽了戶外教育。行政人員在繁雜的業務中還要處理戶外教學相關的招標事宜,為 了減輕學生家長的負擔,壓低了價格,卻衍生乏人投標的問題,接續還要不斷的 招標,肇致行政人員和教師的排斥;而且礙於教師專業能力不足與時間的拘限, 大多選擇與民間旅遊業者合作的套裝行程,缺少配合週全的課程設計,疏於專業 教學引導等,徒然淪於遊樂的形式,無法發揮教育的效益。此外,潛藏於戶外教 育中的諸多問題,含括課程教學、安全管理、資訊整合等問題,亟待教育當局和 學校領導者正本清源、補偏救弊。 我們深悉,改變,是時代趨勢洪流,不知道變革終究會被時代所淘汰。爰此, 筆者希冀藉由戶外教育的探討,窺探學校遭逢哪些困境,引領有識之士關注此一

(2)

課題,並提供解決的策略藉以拋磚引玉,同心協力於引導學校跳脫傳統窠臼,回 歸教育本質,以創新、前瞻、務實,符應世界潮流的理念,共同深耕戶外教育, 藉以撥亂反正,讓學習延伸至窗外,讓學生心靈視野更開闊,學習更深化、更整 全,齊心戮力展現教育的藍天。

二、戶外教育的內涵與重要性

(一)戶外教育的內涵 學習本應符應生活所需,能將所習得之知識、技能等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學 習才有價值與意義,而戶外教育提供學生觀察、參與、經歷、體驗與反省的機會, 儼然已成為投入真實生活的最佳途徑。 吳清山(2015)指出,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係指學校或教師安排 教室以外的活動,包括校園角落、社區部落、社教機構、特色場館、休閒場所、 山林溪流、海洋水域、自然探索、社會踏查、文化交流等從事體驗式學習,以豐 富學生學習經驗和開拓學生視野的教育方式。陳伯璋(2015)認為,「戶外教育」 是讓學習者走入真實的日常生活世界,透過觀察、探索與操作,發揮各種感官統 整的經驗學習,同時更讓學習主體能體驗學習的多樣性及樂趣。黃茂在、曾鈺琪 (2015)則指出戶外教育泛指課室外活動,讓學生能在真實的情境中,藉由身體 感 官 的 直 接 運 用 與 探 索 , 與 環 境 中 的 人 / 事 / 地 / 物 產 生 交 互 作 用 (interaction),以豐富學生的主體經驗,促進認識自我的能力,建立自我和社群 的關係,並維繫自我和環境之間的友善關係。在此過程中,戶外教育應同時與學 校的特定主題、學科或領域結合,以協助學生獲得整合性的學習經驗。 李淑芬(2018)將戶外教育定義為,走出校門,在真實情境中,基於發現學 習原則藉由感官直接的體驗與探索,實踐學生自主規劃有目標的學習活動,透過 和環境深度的交互作用,豐富參與者的主體經驗,獲得整合性的學習經驗。王鑫 (2014)分析國外學者對戶外教育的定義後指出,戶外教育是指課堂外的活動, 基於發現學習原則與感官的使用,使學生從直接的、實際的、生活的體驗中學習, 並藉這種戶外習得的智能,促進學生認識自我以及自己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同 時有助於學生對特定主題(如環境、地球資源等)的瞭解。而教育部(2014)在 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中界定戶外教育,是泛指「走出課室外」的學習型態,舉 凡校園角落、社區部落、社教機構、特色場館、休閒場所、山林溪流、海洋水域、 自然探索、社會踏查、文化交流等等之體驗學習。透過走讀、操作、觀察、探索、 互動、反思等歷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 綜上可知,戶外教育係指引領學生跨出教室,將學習延伸至戶外,是富含教

(3)

育意義及結合統整各領域之學習活動,利用教室外的資源來豐富課程內涵,拓展 學生視野,是ㄧ種目標性、計畫性、系統性的教學活動,藉以驅動學生觀察、探 索、體驗、發現,以獲得整合性的學習經驗。 (二)戶外教育的重要性 在戶外教育中,學生所接觸的是來自大自然、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多 樣的訊息,容易引發學生好奇和探索的興趣,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 人與時空的互動與對話,它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具有輔助與補足課堂教學的不 足,具有驗證課堂所學與產生學習遷移的重要效益,足以深化與擴展學習經驗。 黃茂在、曾鈺琪(2015)指出,戶外教育的學習目的:1.師法自然;2.提升學校 領域學習目標;3.學習野外生活技能、提升個人素質及人際/社群互動能力;4. 了解人與環境互動關係;5.回歸自然;6.整全性的學習經驗。翁志航(2006)的 研究認為,戶外教育的功能在於讓孩子親身觀察、親眼目睹,加深學生對事物的 印象,並能孕育學生對環境的「愛」,潛移默化到心靈中。 黃書婷(2008)指出,從戶外教育的活動裡「做中學」,得到不同於教室教 育的省思和收穫。張道榮(2009)認為,戶外教育能幫助學生在認知、技能、情 意方面能力的培養,同時能激發其多元智能,而其達到因材施教的豐富刺激更顯 珍貴。陳怡均(2015)指出,戶外教育不僅能延伸課堂學習,更能將學生帶入真 實情境中,透過感官的接觸,啟動學生的五感學習,也將學生的學習感受活化, 並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劉妙佳(2016)研究認為,戶外教育的重要性為提供 愉悅經驗、激發同儕間學習動機與內在動機;其次為增加自我能力知覺,包括正 向學習回饋,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揆諸上述可知,戶外教育引領孩子走入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好奇、探索的 學習動機,促進人際與環境的互動能力,活絡學習感受、豐盈學習內涵,獲致認 知、技能與情意的整全學習經驗,催化真情、善念與美感的多元學習價值。

三、戶外教育遭遇的困境

戶外教育在臺灣實施已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然而,仔細審視與反思當前學校 現場戶外教育實施的樣態,委實有不少值得關注的課題,值得學校教育人員正視 並積極匡正缺失,才能發揮戶外教育的實質效益。綜觀國內國中小學教學現場慣 常以「校外教學」替代「戶外教育」,爰此,以下茲就近幾年來有關戶外教育、 戶外教學及校外教學方面的研究發現,摘述於下: 謝鴻儒(2000)研究發現,教師因時間的缺乏、共識的不足、能力的式微、

(4)

資源的欠缺、抗革的慣性,以及行政的僵化等形成戶外教學的障礙。徐榮崇(2005) 指出,一般教師沒有實施戶外教育的原因為:教學負擔過重、行政配合缺乏、教 師能力不足與安全問題考慮。黃書婷(2008)研究發現,戶外教育面臨的困境包 括:教師課程負擔重,能利用的時間有限;學校設備不齊全,經費有限;行政支 援不足夠,教師孤軍奮戰;家長的支持不夠,溝通費時費力;教師文化,戶外教 育成為異類。劉小萍(2009)研究指出,教師負擔的法律責任重大,以及學童無 法負擔參加校外教學經費,為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實施校外教學最大的阻礙。 謝純雅(2011)的研究結果顯示,教師進行戶外教育最感困擾的是「擔心學 生活動安全」及「對當地環境資源不瞭解」。古騏豪(2013)的研究指出,花蓮 縣國民小學戶外教學之困境為:交通車安排產生問題、校外教學師生比仍過高、 戶外教學易受到氣候影響、各校戶外教學經費之落差以及戶外教學合適場地與相 關人力支援仍然缺乏。李明鴻(2014)的研究,彙整實施戶外教育的困境為行政 配合缺乏、課程進度壓力、學生管理安全上的疑慮、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不足與交 通工具的隱憂。楊崇德(2017)指出,校外教學逐漸淪為旅行社標案,多數學校 安排戶外教育活動轉向大眾路線的遊樂區,缺乏教育意義。其次,教學活動地點 選擇會捨近求遠,導致未能結合各校地區性特色資源,殊為可惜。再者,戶外教 育的場域資源未整合,使得老師不知道到哪裡進行戶外教育。 而教育部(2014)在推動戶外教育實施計畫(草案)(104 年至 108 年)中, 也揭示目前國內的戶外教育有下列的缺失:相關行政支持措施不夠完善與完備、 相關場域與資源缺乏連結及合作、風險評估及安全管理機制尚未完善、教師普遍 缺乏規劃戶外教育課程的專業知能,以及偏重戶外活動而忽略戶外教育的課程規 劃與優質化。 綜觀上述,可以明顯發現目前國內在推展戶外教育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下: (一) 行政支援:學校設備不齊全,經費有限;行政僵化,後勤支援不足夠,未能 充分配合教師需求,導致教師孤軍奮戰。 (二) 教師方面:教師教學負擔過重,能利用的時間有限;教師間的共識不足,或 囿於教師文化的保守衍生抗革、排斥;交通工具的隱憂;家長的支持不夠, 溝通費時費力;教師負擔的法律責任重大;校外教學師生比過高與課程進度 壓力,以及學童無法負擔參加校外教學經費等。 (三) 安全管理:行車安全問題、戶外教學場地安全問題,以及學生活動安全的疑 慮等。

(5)

(四) 資源連結:戶外教育的場域資源未整合,選擇適切地點有困擾;對當地環境 資源不瞭解;未能結合各校地區性特色資源。 (五) 課程教學: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不足,戶外教育活動傾向遊樂區,缺乏教育意 義。 從上述所彙整的戶外教育實施所遭遇的困境顯示,其與教育部所揭示國內實 施戶外教育的缺失大致吻合,當務之急是透過中央各部會的整合,結合地方政府 完整相關配套措施,挹注相關人力、物力與財力等資源,輔以督導各級學校致力 於匡正缺失,協助學校落實耕耘,冀期未來的戶外教育綻放繽紛的姿彩。

四、推展優質戶外教育的策略

戶外教育的推動,有冷有熱、有褒有貶;有按兵不動的、有一年一次的、有 一年數次的,不一而足,我們企盼優質的、友善的、豐富的、多元的,而且饒富 教育意義的戶外教育,爰提供下列的策略就教於各先進: (一) 破除行政封閉、安逸心態,迎向戶外教育藍天 學校的校外教學必須透過公開採購的程序,帶給學年主任和行政人員不少的 工作負擔,有時囿於經費的拘限乏人投標,還需再次公告招標,衍生不少困擾, 尚且還有戶外教學的安全顧慮,肇致行政人員的排斥,從而不鼓勵教師從事戶外 教育,更別奢望提供強而有力的行政支援。爰此,企盼學校行政人員摒除封閉、 安逸的心態,跟上時代的腳步,為學校師生收集、盤點與整合可進行戶外教育的 優質場域和專業人力,提供相關資訊或資源予教師參考,並召集熱心教師與社區 人士研發戶外教育課程參考資料與工具,進而寬籌經費協助弱勢學生等,協同教 師迎向戶外教育的藍天。 (二) 強化同僚專業互享,提升教師戶外教育專業知能 教師專業素養的良窳,攸關戶外教育的成效。因此,有效提升教師的戶外教 育專業知能,是不能等閒視之的課題。因此,學校應規劃完善且多元的戶外教育 專業研習課程、教學實務工作坊、課程教學設計與實務研討會,並輔導教師成立 戶外教育相關專業學習社群,促進同僚的專業對話與分享,強化第一線教師對戶 外教育的認識、態度和課程規劃、執行與評量能力,同時輔以設立教學輔導組織, 建構支持性的行政環境,充分發揮提供資源和支持的功能,滿足教師的教學需 求,落實戶外教育的推動。

(6)

(三) 參酌多方客觀意見,完善戶外教育課程規劃 教室不是唯一的學習場域,學習更不能侷限於學校。成功的學習貴在激發學 生的學習動機,催化主動探索與解決問題的行動力。爰此,學校應充分運用校內、 外的人力資源,參酌多方客觀意見凝聚眾人智慧,避免落入主觀的盲點與迷失, 規劃完善的校外教育課程,適切整合跨越領域學科,統整相關的知識概念與技 能,以探索體驗為媒介,啟發五感的學習並發展主體經驗,依循學生的身心發展 階段,從校園和社區開始,由近而遠的進行戶外學習,結合學校課室內學習與戶 外課程,促進學生學習效益。 (四) 秉持教育規準設計課程,彙整專輯供教學參考 戶外教育的優質化需要以學理為基礎加以適切完善的規劃。學校教育人員可 以依循英國倫教育哲學家皮德思的教育三大規準:價值性、認知性與自願性,悉 新規劃戶外教育課程,以符應學生身心發展、興趣及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 興致。學校各年級宜適切結合各領域教師與校外人力資源,依循教育規準研擬戶 外教育課程,蒐集與製作相關教學參考資料、學習單,或主題探究等,爾後再經 由滾動修正,各自彙集成冊,如赤崁樓專輯、鹿港小鎮導覽、霧峰林家花園等, 將相關課程予以優質化,藉供日後各年級審酌學生需求,選擇適切的地點與場所 實施教學的參考或依循。 (五) 落實安全教育,熟稔急難處理機制確保安全 安全是戶外教育的首要關鍵,惟有立足安全,才能放眼全人教育。爰此,學 校應建立適切週延的戶外教育安全管理機制,研訂戶外教育場域及活動的風險評 估指標及工具,協助同仁檢核做好風險管理俾確保戶外教育之安全性。此外,學 校也應訂定危機管理機制,提升同僚戶外教育人員安全管理知能,熟稔急難處理 標準作業流程與安全急救技能,適時運用安全通報與緊急支援系統,將意外的傷 害降到最低。尤其應重視事前的防範工作,落實行前教育,讓師生瞭解車上的安 全措施,做好逃生演練以及活動的分組與安全管理,以護衛學生的安全。 (六) 靈活運用多元化教學,驅動學生自主學習 多元活絡的教學,是驅動學習動機的良方。戶外教育利用教室以外的環境資 源配合各領域進行教學,重在強調探究式教學,輔導兒童直接的體驗與情境的觀 察,藉此內化為善待環境、珍視人文歷史的情操。教師可以主題式的學習、任務 導向式的學習、親子自導式的學習,抑或藉由自主學習與同儕鷹架的協助共學歷 程,輔導學生實踐體驗所知、擴展學習經驗,以達成相關的能力指標,甚至培養

(7)

渠等的核心素養。在高年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學習規劃戶外課程,適時激勵 學生主動探索,尋找富含教育價值的戶外學習地點,不僅拓展學生休閒遊憩與學 習的經驗範疇,也增強了規畫、探索等的行動力,驅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並激發高 昂的學習興趣,讓學習變成一個主動且愉悅的選擇。 (七) 建置戶外教育資源平臺,催化親師生共學 戶外教育場地的良窳,攸關學習的品質。一般網頁上所蒐尋到的資訊,大多 是偏重觀光客為主的資料,缺乏針對戶外教育資源的分類整合資料,欣聞政府政 著力於整合相關資訊,對學校而言誠屬一大利多。但筆者建議建校也應多著力於 此,妥善規劃建置戶外教育資源平臺,從學校和社區做深入的盤點,分門別類建 檔,再漸次向外擴展,豐富相關資料,催化親師生交流互動與共學分享,讓戶外 教育成為親師生的最愛,讓學習更生動、更深化、更整全。

五、結語—展望戶外教育的藍天

戶外教育引領孩子跨向課室外,徜徉於山巔海湄,優游於花草蟲鳥間,目所 視、耳所聞、身所覺、心所會,皆是繽紛美麗的世界。我們衷心期盼孩子帶著課 堂內所學、所知走向戶外,藉著相遇的人事物與時空,連結經驗世界與內在感知, 觸發源源不絕的學習動能,來豐富學習內涵、拓展心靈視野、驅動生命的能量。 我們祈願行政人員能破除本位、封閉、安逸的心態,形塑支持性的行政環境,創 造寬廣適性的戶外教育發展空間;我們深盼教師凜於教育的神聖與職責的重大, 能主動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戶外教育專業研習課程等,與同僚切磋、對話、 分享,透過「獨立自主、團隊合作、共學互學」提升專業知能,靈活運用多元教 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開展戶外教育的新貌。 我們深悉課程是戶外教育的核心,不管是連結領域課程、跨領域課程統整、 主題課程或方案課程,期盼能在優質的課程規劃設計下,寓教於樂,讓知識更貼 近生活,讓孩子打開生命經驗,恣意的與世界連結互動;我們冀望藉著悉心整合 分類的戶外教育場域資源,提供親師生選擇場域,探索、體驗,豐盈學習的內涵; 我們也期待學校和戶外教育的相關場域能做好風險評估、意外預防和急難處理等 完善安全維護措施,確保師生安全,期盼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在不久的未來一起 迎接戶外教育的藍天。 參考文獻  王鑫(2014)。概說戶外教育的要點。學校體育,140,84-92。

(8)

 古騏豪(2013)。花蓮縣國民小學戶外教學提升體驗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 62-69。  李明鴻(2014)。利用STS教學法探討學生自主規劃戶外教學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 李淑芬(2018)。學生戶外教育活動之自主習研究—以「躍•飛」專案學習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徐榮崇(2005)。學校鄉土活動教學之設計。國教新知,52,1-13。  翁志航(2006)。風景區資源在國小鄉土教學上之應用—以臺東縣三仙台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臺北市:教育部。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www.thdf.tc.edu.tw/resource/openfid.php?id=2078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教育部戶外教育研究室」計畫。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95/36499020.pdf  陳伯璋(2015)。推薦序(二)。載於黃茂在、曾鈺琪(主編)戶外教育實施 指引。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55454103.pdf  黃茂在、曾鈺琪(2015)。戶外教育的意涵與價值。載於黃茂在、曾鈺琪(主 編 ) 戶 外 教 育 實 施 指 引 : 第 一 篇 戶 外 教 育 的 基 礎 , 8-25 。 取 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55454103.pdf。  陳怡均(2015)。啟動五感學習—南大附小主題式戶外教育實例分享。師友 月刊,573,26-30。  陳美燕、葉劭緯(2015)。國中小校外教學現況與戶外教育政策認知之調查 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2月,第4期。

(9)

 張道榮(2009)。一位國小班級導師校外教學創新經營之敘說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黃茂在、曾鈺琪(2015)。臺灣戶外教育內涵與課程優質化初探。國家教育 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2月,第4期。  黃書婷(2008)。戶外教育—走出教室,讓學生“活起來”。臺灣教育,649, 49-52。  楊崇德(2017)。國小施行戶外教育之問題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 (7),164-166。  劉小萍(2009)。臺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校外教學之實施現況、阻礙因素及 戶外教學能力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劉妙佳(2016)。以專題學習實施於戶外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學生問題解決 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 謝純雅(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現況調 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 資源班(六)年級 數學 領域教學計畫(含期末課程檢核). 資料來源

O 居民瞭解當地文化資產與他們的關係。在 認同這些理念和觀念下,自己能否有足夠

一、研究動機 二、資料來源 三、模型建立 四、模擬預測 五、研究結果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政府禁毒策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