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陪孩子走出困境,看到生命的光亮 / 18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陪孩子走出困境,看到生命的光亮 / 186"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陪孩子走出困境,看到生命的光亮

陳琇杏 高雄市前鎮國中教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生

一、前言

十多年來,筆者對於所教學生的 學業成績一直感到頭痛,也曾與許多 老師一樣,會將學生的學業低成就歸 因到學生不努力與家長不關心。而筆 者所在學校屬於高雄市經濟弱勢者居 多的邊緣地區,且接觸到的學生有多 數來自經濟弱勢的家庭。近年來,當 筆者試著從文化霸權觀點去看待這些 學生的問題時,慢慢發現他們的問題 不單只是家長不關心與學生懶惰,還 有更深層需要我們同理的原因。而隨 著 適 性揚 才與 差異 化 精神 不斷 被 高 倡,面對這群需要被積極差別對待的 孩子,我們究竟能為他們提供哪些公 平的教育機會?

二、勞工階級學生的學習困境與

分析

(一)課程知識背後隱藏的不利條件 從課程內容演變的歷史來看,臺 灣雖已從「統編」轉為「審定」,理論 上賦予民間出版社編輯人員更高的彈 性,課程內容理應更多元有趣,但實 際上選用內容時仍會有政治意識型態 的角力,加上教科書計價統一訂定每 頁單價,使得內容趨於同質性,限縮 了教科書自由創意的空間(王立心、 甄曉蘭,2012)。以國中地理科而言, 即 使 目前 出現 「臺 灣 本 土認 同 的聲 音」,但仍須與另一「大中國意識」相 抗衡,而在課程綱要與升學考試影響 下,各個出版商的教科書,從國一「認 識臺灣」、國二「中國地理」到國三「世 界地理」,地理教科書內容大同小異, 但二、三年級的課程內容,卻與本校 學生生活經驗有一大段距離。張建成 (2002)提出,有權決定知識價值與 位階的人大多代表社會主流的政治或 文化菁英,他們負責知識的生產、分 配及決定,當政府讓這些優勢階級主 導課程決策時,他們往往從自身熟悉 的知識及利益出發,很少念及廣大民 眾和弱勢階級,其主要目的在建構一 個維護他們利益的「霸權課程」。而郭 木山(2012)提出,不同階級知識取 向與其工作屬性具有高度的相關性, 如勞工階級對知識的需求著重實務, 白領階級工作則顯現邏輯抽象思考。 故若從學校教育是為服務經濟層面的 發展來看,學校課程自然偏向中上階 級所熟悉的學術性導向,排除了勞工 階級熟悉的實務性知識,這種不平等 的結構導致不同階級學生學習位置和 機會的差異,也就是說學術性課程知 識內容將對勞工階級學生構築一道學 習障礙。 以目前國中地理科課程來看,這 些知識對勞工階級學生而言,缺乏與 其相關聯的生活經驗,加上教科書內 容所使用的文字並非這些學生日常生 活習以為常的用語,更加大學習困難

(2)

度 , 而當 他們 選擇 抗 拒學 術性 課 程 時,就會導致學習成效不佳,間接衍 生出因抗拒學習而產生的行為問題。 再者,本校一週 35 堂課程中,其中學 科課程占了 23 堂,多數勞工階級學生 在這些學科上的表現明顯較差。就如 同郭木山(2012)所提出的,這些所 謂「強結構課程」,強調以教師為中心 的單向輸出知識,並以標準化評量方 式要求學生回答標準答案,這對於原 來就缺乏抽象邏輯知識的弱勢學生而 言,更容易產生學習的疏離與排斥。 (二)文化不利因素所形成的障礙 根 據 楊 振 昇 與 林 坤 燦 的 研 究 顯 示:「學習失敗學生多來自下層社會, 且多肇因於早期生活經驗的不足,形 成文化不利與文化剝奪的現象」,這些 顯 示 低社 經家庭導致 子女低學業成 就,主要導因於「家長不重視教育」、 「生活經驗的不足」、「文化不利」與 「文化剝奪」等(引自張芬芬、蕭玉 佳,2013)。以教學語言及教科書用字 遣詞而言,本校學生的確在閱讀與課 堂 聽 講 上 有 著 明 顯 落 差 。 郭 木 山 (2012)提出這是因為學校教育所使 用 的 知識 符碼 一向 偏 重「 精緻 型 符 碼」,讓慣於使用「精緻型符碼」的中 上階級學生有較佳的學習表現,而讓 慣於使用「限制型符碼」的勞工階級 學生產生語言符碼使用上的斷裂和學 習上的障礙。 此外,本校有些學生為了分擔家 計,晚上需要打工的學生不在少數, 他們的時間最多只能應付完學校指派 的 功 課, 加上 家長 指 導課 業能 力 有 限,有 些家長選擇 將 孩子送 往安親 班,有 些家長則表 示 不在意 成績高 低,只要品性不要變壞就好,不敢也 不會給學生過高的期望。就如同張建 成、陳珊華(2006)的研究:在課業 指導部分,中上階級的家長大部分教 育程度較高,能指導子女學業,同時 也會積極介入子女的學習;勞工階級 的生涯管教,則較為鬆散,孩子通常 無所參照,而需自求多福。故當孩子 無意繼續唸書時,家長也不勉強,只 希望孩子能有一技在身即可。而當子 女學業成績不佳時,他們由於自己也 有過 類似的 痛苦經驗 ,往往不忍苛 責,甚至傾向於認為孩子「能力」不 足,不必強求。 這些文化不利因素,的確會導致 本校學生學業成就低落,從去年第一 次推動的補考制度統計人數看,本校 學生在英數兩科需要補考的人數就超 過三分之一,若詢問學生回家念書及 寫作業情形,很難得到「爸媽會在身 邊指導或關心課業」的答案,最多就 是問他們有沒有寫完,而多數學生最 後會選擇到學校抄完作業敷衍了事。 (三)潛在課程無形中造成的傷害 在 McLaren 的「校園生活:批判 教育學導論」這本書中,真實的呈現 他在社經背景差的學校教學日記,筆 者在閱讀過程中,有如看到自己這十 多年來的教學心得。McLaren 提到潛在 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潛在課程包含了 教學與學習方式、整體的環境所傳遞 給學生的訊息,管理結構、教師期望 以及成績評量程序等皆是(引自陳巨

(3)

擘、蕭昭君合譯,2003)。而他認為, 當教師們習慣把成績不好歸咎在「成 績不好是學生能力不足」時,則是把 學生的失敗「心理學化」,這種現象即 是不公正的「責難受害者」。似乎教師 可以免於反省自身教學,或免於批判 自己在學校的角色以及學校在社會內 的角色。 筆者在教育現場看到有些教師不 愛學生發表太多意見,認為一直提問 是干擾上課、意見很多,而學生就是 要乖乖坐在教室裡聽課,殊不知在沉 默的背後,有一部分原因是學生早已 聽不懂、正在消極抵抗。因此,即使 教師講得再怎麼口沫橫飛,也無法說 進學生心坎裡,久而久之只是讓學生 更遠離學習。再者,在講求公平的標 準化評量方式背後,真的能測出學生 的學習成效與學習問題嗎?在筆者學 校,常聽到教師們說:「考得這麼差, 肯定都是不讀書,那就罰抄個 N 遍 吧」。當我們不去思考學生的困境與檢 討評量及教學方式,或改變自己的觀 念時,只想用罰抄來「對付」成績差 的學生時,我們正在教學生學會什麼 事?Mclaren 和其同事在教學現場有 感而發的指出:學生學習到的是過多 的挫敗,覺得他們無所適從,我們只 會一直教導他們各種成功模式,鞭策 他們努力讀書,直到他們完全失去興 趣。最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學校的失 敗經驗,會讓他們覺得一輩子也就完 了(引自陳巨擘、蕭昭君合譯,2003)。 就筆者所遇到能當老師的人,大 多沒遇過什麼學習障礙,有時候老師 若不能同理學生的困境,只用自己的 角度與經驗去要求或責罵學生時,其 實只是在自己與學生之間畫出一道鴻 溝,學生看老師就像是天龍人,不見 得有尊重與敬仰,而是自卑的看待自 己,以及與老師更加疏遠。

三、先成就孩子,才能成就自己

筆者認為,在換湯不換藥的課程 政策與升學意識下,教改最需要改的 是整個社會的意識型態,但身為第一 線的教師根本無法扭轉大眾意識,所 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先從自身改變,才 有機會 影響學生與 家 長。而 在教學 上,教師們更該有「適性揚才」與「差 異化」精神的理念,協助學生突破困 境,才 能在教育工 作 上走得 更有意 義。筆者這幾年看學生考試分數越來 越差,從一開始充滿教學無力與抱怨 學生懶惰,到同理與發現學生困境, 慢慢改變教學觀念,並不斷調整教學 方式,雖然學生無法馬上考出高分, 但熱情重新點燃後的我,看學生角度 不一樣了,雖然目前無法做到最好, 但希望能跟著學生一起成長,畢竟先 成就孩 子,才能成 就 自己的 教育工 作。以下則是筆者這幾年的反思與行 動: (一)老師必須教會孩子面對人生 M c l a r e n 於其 書中 有 感 而 發 提 到:我的學生必須接受跟他們的生命 處境有關的教育,然後我們必須教育 他們如何批判的超越這些困境,教育 他們成為有能力改造自己命運的人(引 自陳巨擘、蕭昭君合譯,2003)。對於

(4)

筆者任教的學校來說,經濟弱勢的確 造成他們太多困境,面對這些困境, 他們最需要的是如何積極面對,而不 是一直從學校挫敗經驗中學會消極抵 抗 直 到放棄。教師們 面對學生的問 題,最不需要的就是一直責罵、不斷 強調他們的失敗,因為我們正在做最 壞的示範:抱怨、責難,卻沒有積極 作為去改善問題。我們最需要的是找 到幫助學生的方法,付諸行動去做, 讚美他們正在改善的行為。教育無法 立竿見影馬上看見成果,但讓學生每 天面對積極樂觀的老師,他們自然能 學到積極態度與解決事情的能力。 (二)讓學生從了解核心內容開始 筆者發現,有些學生不是不聰明 到無法理解,而是課本的詞彙或教師 教法和教學語言讓他們無法理解,當 這問題沒有被發現與解決時,他們就 會說聽不懂、上課無聊。這是因為我 們無形中使用了「精緻性符碼」,與學 生習慣使用的「限制型符碼」有一段 落差,但教師們卻容易歸咎到學生不 聰明或不努力。所以在課程內容的差 異化上,我們能為學生做些調整,包 含減少、添加或刪除課程所涵蓋範圍 的份量(丘愛鈴,2014)。以筆者任教 學校而言,大部分學生無法精熟學科 知識,更別談課程的加深加廣,教師 們必須篩選出課程核心內容,並將其 轉化為學生能懂的語言與文字,對於 沒有學術傾向的學生而言,教師若能 將課程知識與生活經驗做結合,且在 份量上做些調整,才能讓他們「聽得 進去」。 (三)改變策略,先讓學生喜歡上課 丘愛鈴(2014)提出:教材差異 化的調整方法包含以其他教材取代現 有教材,降低閱讀理解難度、標示教 材重點、強化學生使用教材的理解策 略、前導組織或圖表組織等。以國中 地理科教材為例,談到臺灣及中國的 環境問題,課本陳述的用字對於本校 大部分學生而言,無趣又難記,筆者 會盡量收集網路影片或新聞專題,藉 由數位化教材來加深印象,並藉由重 新編排過的學習單,讓學生用自己的 話去陳述他們的觀點;而在第二冊最 後一章的臺灣各區域特色,如果只是 按課本照本宣科,學生也只是記課本 重點,筆者後來利用學生熟知的網路 紅人蔡 阿嘎在各鄉 鎮 所拍的 電視節 目,擷取片段來引發學生想認識臺灣 各地的興趣,學生們變得更喜歡討論 與發表想法。 在「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 的範疇裡,地形與氣候學的觀念對於 大部分學生而言,是艱深難懂的。但 如果先收集各地地景照片,引導學生 以欣賞的角度來看,會更容易加深他 們的地形印象。大部分的學生遇到氣 候單元時,臺上教師講得口沫橫飛, 學生依舊表示無法理解艱深理論,但 因為學 生對其他族 群 的文化 充滿好 奇,如果上到文化內容時,再回頭把 人類生活與氣候結合一起解釋時,學 生突然 之間,懂了 ! 我也懂 了一件 事,大部分的孩子對未知領域是充滿 好奇的,而我們常用錯誤的方法澆熄 他們「想知道」的熱情,造成他們只 會以沉默來回應我們。

(5)

筆者也曾試著在期末利用「百萬 大富翁」的電腦軟體,事先設計與課 程相關但較生活化的題目,讓學生分 組搶答比得分高低,學生對於這樣分 組競賽、操作電腦軟題,而非傳統紙 筆測驗,反應都是覺得很有趣,且在 回 答 過程 中也 能再 次 複習 已學 的 觀 念。筆者深深體認到一件事,在這個 充滿聲光刺激的時代,課本很難引起 學生的注意與興趣,教師們若具有數 位能力,就能讓數位教材成為輔助教 學的最佳工具。 此外,在十二項差異化教學策略 中,筆者曾經嘗試使用九宮格的評量 策略,學生們的反應竟然是:「老師, 你好酷。」「那我們也可以選擇口試 嗎?」「對嘛, 如果考選擇題,猜一 猜就可以睡了」,筆者第一個反應是感 到汗顏,在升學考試的引導下,我們 跟著只會出標準化制式測驗卷,學生 早已麻痺到寫完 ABCD 就睡覺,導致 我們的學生學會輕易放棄,因為評量 方 式 一成 不變 ,忽 略 他們 的多 元 智 能,而我們也失去讓他們展現潛能的 機會。 (四)教會學生規矩,給他們自尊、 自信,他們會努力證明自己 筆者學校有一名國文科前輩,常 常都自告奮勇去教班級規矩不佳、讓 任課老師苦不堪言的班級,筆者發現 再怎麼讓人頭痛的班級,在該名前輩 的指導下,都能乖乖上課,甚至就專 門讀她的任教科目,私下詢問過學生 這名老師上課方式,學生說他們印象 最深就是「老師說她不喜歡看大人吼 小孩, 所以她不會 大 吼,但 她很嚴 格」。的確,筆者從沒看過這名老師吼 過或抱怨過任何一班她所教過的「魔 王班」。筆者跟該名老師討論過,她表 示開始面對一大群坐不住的學生時, 她不急跟學生建立良好關係,而對於 他們的脫序行為,她就是堅持停止, 再繼續上課,她也讓學生看到她不情 緒化,不急著責罵錯誤行為,貶低學 生自尊,且不吝惜讚美學生。久而久 之,學生會想表現給老師看,證明他 們並不全是別人眼中失敗的樣子。感 謝這名老師,讓筆者開始相信:若我 們比學生堅持得更久,學生一定會了 解你的堅持,慢慢的他們就會要求自 己盡量 達到標準, 甚 至想要 證明自 己,從他們習以為常的壞習慣、到他 們不想念書的態度都會發生變化。 只 要 我 們 願 意 開 始 尋 找 學 生 亮 點,就如同芬蘭教育所強調的「每個 孩子都是第一名」,讓學生有機會發揮 他們的優點,自然能激發他們去證明 自己。筆者深刻體認到,教師要打擊 學生很容易,但讓學生失去自尊與自 信,我們要怎麼成就孩子? (五)帶學生體驗生活,他們會有感 動 筆者所教的大部分學生,因為父 母長時間忙於生計,學生放假不是在 家就是在社區公園、學校,很少有跟 父母一同出遊的機會。對他們而言, 生活就是無聊到只有學校和家裡。從 筆者擔任導師到現在,深深覺得多走 出去看世界,會發現世界很大、很美, 生活也會更精彩,哪怕只是高雄市近

(6)

郊。對於中上階級的家庭而言,學生 出國早已是家常便飯,但對筆者的學 生 來 說, 連走 出前 鎮 區都 是那 麼 難 得,所以筆者會在假日或平常日請一 個 下 午的 公假 ,安 排 地理 實察 的 課 程,帶學生走出平常的生活圈,去茂 林賞蝶、去騎高雄單車道、去認識港 口了解高雄發展歷史、甚至去體驗現 在小孩很少看到的烤土窯。有時候是 以小型班遊形式,有時候是全班實察 活動。而筆者宛如另一個能陪伴他們 的母親,這些父母無暇給他們的,當 我們願意帶他們體驗時,他們所給的 回饋就是感動,也會珍惜每一次能出 去的機會,對於這群需要被積極差別 對待的孩子,我們願意為他們做的事 情,他們都能感受到,而當生命有了 感動,教育才更能獲得實踐。

四、結語

「發現每個孩子的亮點」這句話 讓人印象深刻,教育是一門藝術,也 充滿著主觀意識,但只要出發點是為 了學生,都是值得去嘗試與改變,而 身為 教 育工作者 , 只 要心中 熱 情不 滅,就能陪伴孩子找到生命的曙光。 參考文獻  陳巨擘、蕭昭君(譯)(2003)。校園 生 活 : 批 判 教 育 學 導 論 ( 原 作 者 : McLaren, P.)。臺北市:巨流。(原著出 版年:1998)  王立心、甄曉蘭(2012)。從中小 學教科書發展評析我國百年課程政策 之 演 變 。 課 程 與 教 學 , 15 ( 4 ) , 73-99。  丘愛鈴(2014)。12 年國教課程與 教學革新。高雄市:麗文。 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 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 張建成、陳珊華(2006)。生涯管 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 與學校 文化的連續 性 。 教育 研究集 刊,52(1),129-161。  張芬芬、蕭玉佳(2013)。國小經 濟弱勢生學習生活與學習文化之個案 研究- 凌寒待暖陽 。 課程 與教學, 16(1),35-67。  郭木山(2012)。學校課程知識-階級再 製的隱形篩 網 。 教育 學誌 , 27,1-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中三 「Yes Power」─ 關愛小組成長計劃 中四 校友會的全級師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