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世界文化遺產法制:國際公約與國內法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世界文化遺產法制:國際公約與國內法比較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世界文化遺產法制: 國際公約與國內法比較研究 The Legal Norms of World Culture Herita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omest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指 導 教 授. 許 耀 明. 研. 桑 慧 芬. 究. 生. 中華民國一○五年元月.

(2)

(3) 謝. 詞. 在政治大學法學院修業期間,環抱校本部青山綠水,穿梭活 力洋溢的校園,加上幽默智慧的同學每每在課堂織成一片歡聲 笑語,成就了這段學習旅程最難忘的回憶。記得第一學期開始不 久,全班在晨曦的暖陽與清新的空氣中完成第一趟環山之旅;而 治. 政. 大. 立 在修業接近尾聲時,我參加校園路跑,拿到令人驚喜的名次和首. ‧ 國. 學. 次參加的美好回憶。起點與終點之間無數歡樂課堂,是來自各界. ‧. 菁英的同學間美好情誼的凝聚。完成學位論文算是過程中較為. Nat. io. sit. y. 辛苦的一段,特別感謝許耀明老師擔任指導教授,以及陳貞如、. er. 王震宇兩位老師的鼓勵與建議。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母親,. al. n. v i n Ch 對已取得碩博士學位仍持續進修的我,母親滿是欣然鼓勵、聆聽 engchi U. 與支持。母親是終身學習的典範,我將這段學習旅程中結晶的成 果獻給敬愛的母親!. i.

(4) 摘. 要. 有視於許多珍貴人類文化資產或因全球化導致文化均質化,或因武裝衝突、 發展觀光及環境惡化等因素,面臨毀壞甚至消失的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許 多國際組織透過制定及締結國際公約喚起國際社群的關注,凝聚國際間的集體力 量,帶動國際文化保護保存的合作,以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推動文化對話及族群 相互尊重包容。基於全世界對於文化資產保護的文化共識,1954 年《海牙公約》 制定至今已逾一甲子,《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也邁向近半世紀之 久,我國 1982 年公布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至今亦已有卅餘年。. 政 治 大.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檢視國際公約有關文化保存保護的歷史發展,及我國現行. 立. 文化保護保存法規與實務問題。採質性研究、個案研究法,將我國最高行政法院. ‧. ‧ 國. 法的參考。. 學. 文化資產相關判決整理分析,期從研究發現中獲得文化保護行動的反思與我國修. 研究發現我國文化法規整體規範尚未包含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此一部. Nat. sit. y. 分亟待未來立法。此外,現行法規內容及文物分類與國際公約所行方式不同,另. er. io. 一方面,我國文化事務主管機關執行政策時所遇困難,可參酌國際公約與他國現. al. 行方式,本於我國文化資產特性與文化整體特色因應調整。除立法修法建議之外,. n. v i n Ch 本論文亦從個案分析與比較研究發現,我國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概念採物質取向, engchi U 衍生文化物私權凌駕公權之上的衝突情況,若期文化永續發展,宜將「文化資產」 概念轉化為「文化遺產」觀點,從更高的文化哲學層面執行我國文化事務的全面 保護保存政策。. 關鍵字: 文化資產、文化遺產、文化保護、文化保存、國際公約. ii.

(5) Abstract Regarding the destruction of many precious human culture, either due to globalization to cultural homogenization, or because of armed conflic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arouse concerns and collective strength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operation led to maintain cultural diversity, promoting cultural dialogue and mutual respect for ethnic coexistence. Based on the world's cultural consensu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firstly the 1954 Hague Conven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Convention, both have built up a well-organised system for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Taiwan, The Culture Property Preservation Act has also been implemented in 1982.. 政 治 大. This paper explor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立. conventions 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cultural. ‧ 國. 學. legislation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aiwan. Drawing upon case studie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analysis of twelve cases selected from the highest administrative court judgments illuminates currently controvercial issues and leads to make. ‧. suggestions of what action of amend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empower authorities. sit. y. Nat. and provide more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 to enhance domestic culture policies.. er. io. The result of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norms and regulations. al. n. v i n C h in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should be put on top priority e n g c h i U development policies. The have not been viewed a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legislation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while implementing policies of cultural affairs shed lights on. central and local hieracheical institutions that the realm of autonomy should be distinctively clarified so that administrative agency could be helpful to solve conflicts and diversities. In addition, the case study and comparison also found that collective right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assets were derived overriding private rights. However, i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would be expected then a balance between collective and provate rights on cultural affairs should be taken as legal norms.. Key words: Culture Property、Culture Heritage、Culture Protection、Culture 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iii.

(6) 目. 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 1 1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立. 6 7 9.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二章 文化遺產定義、分類及國際公約之適用 第一節 名詞定義 第二節 文化公約. ‧. 一、《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三、《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 四、《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 第三節 小結. 10 10 1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規 第一節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二節 有關文化資產保存其他相關法規 一、文化相關法規與文化資產保存法對照 二、最高行政法院文化資產相關判決試析 三、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67 條另行訂定之相關規定 第三節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四節 小結. 1. 29. 30 30 35. 39 46.

(7) 第四章 最高行政法院文化資產相關判決分析 第一節 文化資產相關案件引用法規分析 第二節 最高行政法院文化資產相關個案判決分析 第三節 法理爭點綜合評析 第四節 小結. 47 47 49 78 81. 第五章 我國文化資產法規立法完備之檢視與探究. 82. 政 治 大 第二節 我國「有形文化資產」之法制完備檢視與建議 立. 第一節 文化保護保存概念與我國立法抱持觀點. 82 84. 一、文物再利用相關問題. ‧ 國. 學. 二、《文化資產保存法》與「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 管理規範. ‧. 三、歷史建築登錄保存相關問題. 第三節 我國「無形文化遺產」現存樣態與立法建議. y. Nat. sit. 一、我國無形文化遺產現存樣態. al. n. 第四節 小結. Ch. engchi. er. io. 二、我國現行無形文化遺產的分類 三、我國無形文化遺產立法建議. 90. i n U. v. 99. 第六章 結論. 100. 參考資料. 106. 附錄 附錄一《2001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內容結構 111 附錄二 最高行政法院裁判書行政類文化資產相關《1982 年》 113 附錄三 歷史建築破壞一覽表《1982 年》 2. 118.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第一章 導言 廿世紀許多國家鑒於世界各地文化和自然遺產受到各種自然與人為破壞的 威脅,國際組織逐漸發展出許多與文化資產保存相關的憲章、宣言、決議文、建 議文、公約、規範、原則或指導方針,對於全球文化資產保存及維護,均有極為 明確的實務指引。其中,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以下簡稱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於 1972 年 11 月 16 日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至 2015 年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的國家已達一百九十 一國,成為文化和自然遺產相關的國際規範當中,最有影響力的公約。. 治 政 大 除《世界遺產公約》之外,國際組織在千禧年之後陸續制定數個與文化保護 立 有關的公約,包括 2001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 國. 學.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簡 稱《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2003 年《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及 2005 年《保護和促進文. y. Nat. 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sit. of Cultural Expressions)。國際間透過這些規範攜手合作保護及保存世界文化遺產,. n. al. er. io. 同時也獲得各國進一步將公約轉化為國內法,落實於各國國內文化政策當中。. C. i n U. h e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n hi gc. v. 我國為推動文化事務管理,1981 年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後於 2012 年行政院組織改造升格為文化部,為全國文化事務最高主管機關。國內相關文化 法規位階最高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 1982 年公布施行,第一條條文揭示立法 目的在於「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特制定 本法」。本論文進行前階段值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案受到高度重視期 間,本文作者亦因澳洲學界友人來訪,有幸介紹我國文化景觀予友人認識,遠方 友人注意到「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WMF)12016 1. WMF 總部設於紐約,成立迄今 50 年,為全球最早投入世界遺產與建築文化保護的國際非營 利組織,也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重要合作夥伴,致力推動文物修復保存工作,迄今遍及 全球 135 個國家,涵蓋約 790 處文化資產。最著名的包括吳哥窟佛寺神殿、水都威尼斯、古羅 1.

(10) 年文物守護計畫全球 50 處名單2,包含位於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石板屋聚落3, 因而走訪並引起本文作者對我國各類文化遺產保存規範與實務問題的研究動機。 WMF 登錄的 2016 年文化資產分布全球 36 國,年代從史前橫跨到廿世紀,包括 位於約旦西南方的佩特拉古城(Petra Archaeological Site)4、葡萄牙里斯本的聖克 里斯多福教堂(Church of São Cristóvão)和羅馬時期發展至今的古城埃武拉(É vora) 的輸水系統渡槽(Á gua da Prata Aqueduct)5,比利時知名地標布魯塞爾司法宮(The Brussels Palace of Justice) 6 、巴西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的慈悲坡(Ladeira da Misericórdia)7、因應 2020 奧運拆遷的東京築地魚市場歷史街區(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 in Tsukiji)8、義大利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和位於羅馬的劍鋒 拱門(Arch of Janus)9、英國最大民居溫特沃斯木屋(Wentworth Woodhouse)和伯. 治 政 大 Pavilion) 等。由於 WMF 傾力保護建築類文化遺產,本文作者因自身音樂藝術 立 專業背景,也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保護的程度與做法,因而展開本論文的研. 明罕市莫斯里路公共澡堂10及韓國儒學家設計的園林建築心遠亭(Simwonjeong 11. ‧ 國. 學. 究,結合有形文化資產與無形文化遺產兩類目前世界對於文化物的分類方式,檢 視國際公約有關文化保存保護的歷史發展,同時採取比較研究的取向,將我國國. ‧ sit. y. Nat. n. al. er. io. 馬遺跡、北京紫禁城、復活島巨石像、法國古堡群、東日本大地震文化財保護等 https://www.wmf.org,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2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TW/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3 魯凱族石板屋位在好茶聚落,「好茶」原稱 Kucapungane,是魯凱族的發源地,據稱已有 600 年以上歷史,當地標高約在海拔 1000 公尺,被稱為「雲豹的故鄉」,魯凱族人也自稱「雲豹的 傳人」。魯凱族在好茶舊社區發展出完整、豐富的部落生活領域,包括依山勢錯落而建的 100 多棟聚落建築,以及已逾 20 代頭目傳承家系的中心住屋,還有石板屋的獨特建築技藝與傳統, 深具歷史、文化與藝術保存價值。 4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JO/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5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PT/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 Ch. engchi. i n U. v. 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6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BE/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7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BR/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8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JP/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9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IT/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10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GB/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11 https://www.wmf.org/explore/location/KR/site_type/world-monuments-watch111/watch_year/201666,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20 日。 2.

(11) 內法與國際公約對照,並分析我國最高行政法院文化資產相關判決,期從研究發 現中獲得反思與修正的智慧。. 本論文研究範疇中的主體為文化,論述觀點採歐陸十八世紀至廿世紀文化哲 學的綜合理論,以下提出本論文作者援引的融合觀點。德國學者 Herder 認為人 類創造力和理性一樣重要,提出「bildung」一詞意指具有一致性認同感與相同生 命軌跡的人類整全經驗12。十九世紀英國學者 Arnold 使用「culture」指「個體精 純化的理想狀態,以及所有已被思考、表述的觀點的精華即為文化」13。另一方 面,國族主義將文化視為各民族的國家符號,並不以世界觀的角度看待文化的普 同性。之後學者 Bastian 指出文化是人類心理的集合狀態,即使文化在各社群中. 治 政 大 (elementargedanken) ;個別的差異性表現是對於原始概念的在地化修正,這個觀 立 點的提出為現代文化定義鋪了一條新的道路,解釋文化獨特性與共通性是文化的 存 有 民 俗 概 念 的 個 別 樣 態 (völkergedanken) , 但 其 中 包 含 相 同 的 基 本 元 素 14. ‧. ‧ 國. 學. 一體兩面。. 由於文化之形成是各社群集體意識的展現,其創生與消解都在該社群內部發. y. Nat. 生,具有對外封閉的特性,以一國立法之力維護本國文化存續是必要且理所應然. sit. 的,同時也是國家權力運作的彰顯,基於國民集體投射出的意識,即 Foucault 所. n. al. er. io. 稱來自集體主體(collective subject)之集體意圖(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15。然而世. i n U. v. 界有些國家的公民集體文化意識並不足以維護該國自身的文化存續,聯合國與文. Ch. engchi. 化相關的各種組織及國際文化相關公約所建立的平臺,對於全球文化保護成為相 當關鍵的助力。有視於此,目前國際上有哪些文化相關公約,其範疇與規範的內 容是本論文研究的其中一個核心,另一研究焦點為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相關法規的 現況,此一研究範疇設定因有視於各國擔負各自責任是其作為國際社群一份子的 基本義務,制定國內法為實際執行保護保存行動援以為憑的合理化基礎,由此認 識發展出本論文第二研究核心。. 12.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This Too a Philosophy of History for the Formation of Humanity (Auch eine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z zur Bildung der Menschheit), in HERDER: PHILOSOPHICAL WRITING, 272 (Michael N. Forster ed., 2002). 13 MATTHEW ARNOLD, CULTURE AND ANARCHY, 34 (1869/2009). 14 KLAUS-PETER KÖ PPING, ADOLF BASTIAN AND THE PSYCHIC UNITY OF MANKIND : THE FOUNDAIONS OF ANTHROPOLOGY IN 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 157 (1983). 15 MICHEL FOUCAULT, 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98 (1976/2003).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論文以國際法視角檢視我國現行文化遺產相關國內法,繼以文化法發展角 度探究我國文化保護保存執行實務面臨之法規範問題。以下提列研究問題,並說 明研究目的:. (一)我國現行與文化資產保護保存有關的法規與國際法對應的關係為何?. 治 政 大 存法》及文化部官方網頁所列的文化法規,與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立 公約》對照研究。目的在發現我國文化相關法規呈現出的文化遺產概念為何,是 研究材料為我國現行與文化資產保護或保存有關的法規,包括《文化資產保. ‧ 國. 學. 否兼具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遺產分類保護的觀念,與國際公約分類有何異同。. ‧. (二)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水下遺產保護公約》的對應關係為何?. y. Nat. sit. 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44 條條文與《水下遺產保護公約》之重要. n. al. er. io. 原則(保護公共利益原則、就地保護原則、禁止商業開發原則、國際合作原則、水. i n U. v. 下文化遺產訓練及資訊共享原則)對照分析,探求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體 例與特色。. Ch. engchi. (三)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實務面衍生的法適用與法執行相關問題為何?.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我國文化資產保存保護分中央與 地方政府為權責單位,分別負有權責審議指定,而歷年來相關文化資產爭訟事件 多從地方政府行政處分,當事人不服訴願後上訴,涉及的法規範、法解釋與衍生 爭點,擬從最高行政法院審理之文化資產相關案件探究其中癥結。. 4.

(13)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採質性研究,因雙核心研究主題的設計併置呈現國際公約與國內法, 形 成 比 較 探 究 的 可 能 性 , 本 論 文 因 此 採 用 比 較 法 的 法 學 研 究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作為探究工具之一,藉此研究法檢視我國文化法規與國際文化公約 的異同,期從比較途徑發現我國現行文化法規的法繼受。此外,如前述本論文採 文化集體主體的概念,認為各文化系統有其獨特性且不同文化系統存有差異性, 因此在國際公約國內法化過程中,除繼受途徑之外,更應以本國文化特質與文化 樣態特性為立法基礎,因而採取比較方法,將法繼受觀點轉變為法比較的層次。. 治 政 大 從整理、歸納、提列重點,呈現已確知的事實和未確知的領域,以形成問題意識 立 作為進一步探究的基礎。第二章從國際公約正式文件及具體條文了解國際公約的 在進行比較之前,須先掌握併置比較的主體,因此本論文採取文獻研究法,. ‧ 國. 學. 立法目的、體例結構與規範內容。此外,第二章採用歷史研究法了解先後制定的 國際公約之間的脈絡與關係,同時第三章也用歷史研究法整理出我國文化相關法. ‧. 律和其子法及特別法之間的關聯,以及執行實務面與法規變動之間的因果現象。. y. Nat. sit. 另外,為了解特定問題於其存有的生態環境中的具體狀態,本論文運用個案. n. al. er. io. 研究法,依照 Eisenhardt16提出的八個步驟:定義問題、選擇個案、蒐集資料、進. i n U. v. 入研究領域、分析單一個案資料、找尋跨個案模式、形成假設、文獻回顧,進行. Ch. engchi. 獨立的個案研究。本論文第四章從最高行政法院與文化資產相關判決中,排除其 他非相關的類型,並篩選個案樣態最完整、法釋義最明確的案例進行分析;另於 第五章第二節以另一屬歷史建築登錄的最新事件進行衍生個案研究,具體呈現十 多年來在實務執行上面臨的問題,找出問題模式並形成假設,對照第三章針對我 國文化相關法規的縝密梳理,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與建議。. 16. Kathleen M. Eisenhardt,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14 (4)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32, 533 (1989). 5.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研究對象包括國際現行文化相關公約及我國現行文化法規。. 本論文對於國際現行文化相關公約的探究聚焦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 此三個公約將人類文化資產及自然資產建構出一完整的體系。另一方面,《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針對前三公約未定義與規範之水下文物,建構保存保護的國際約束與合作規範。 本論文第二章就上開五個國際公約形成的背景與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 治 政 大 本論文第三章研究現行國內相關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法規,以聯合國世界遺產 立 分類方式為架構,針對《文化資產保存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 ‧ 國. 學. 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檢視國內現行法規與國際法對應的實際情況。因第四章及 第五章案例分析必要,亦含已廢止或刪除的法規條文。同時,一併檢視《文化資. ‧. 產保存法》規定另立相關子法的部分,若有尚未立法的情況,也進一步探究實務. sit. y. Nat. 上是否存有立法的需求及必要。. n. al. er. io. 基於實務經驗能提示立法修法方向與關鍵要點,本論文第四章彙整最高行政. i n U. v. 法院審理與文化資產相關案件,深入了解訴訟理由及文化資產審查及指定之行政. Ch. engchi. 程序,勾勒出我國《文資法》規範下保護保存實務面呈現的樣態與法制層面存在 的問題。本文作者先就判決書中兩造訴訟依據的法規分析,繼而就個別案件進行 重點分析探討,並置爭點相近的案件綜合評析。. 6.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先以歷史研究法將國際文化相關文件中使用的「文化資產」與「文 化遺產」兩名詞在第二章中作一析辨,繼而以文獻研究法逐一整理國際重要文 化相關公約的宗旨、內容與特色。.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三章檢視我國現行文化法規制定時間、立法宗旨與體例內容。特別於本 章第二節將我國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衍生的子法作完整的整理與分析,以 審視我國目前文化法整體架構完備的情況。其中並包含一個案研究,做為法實 務面情況的討論依據。. Ch. engchi. 7. i n U. v.

(16) 第四章從中華民國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之『裁判書查詢』,就最 高行政法院以全文檢索語詞『文化資產』查詢與篩選有關案件,經彙整計有十 二筆資料,就判決書中兩造訴訟依據的法規分析,繼而就個別案件進行重點分 析探討。. 第 四. 文化資產相關案件引用 法規分析. 章 最高 行政 法院 文化 資產 相關 判決 分析. 最高行政法院文化資產相關 個案分析. 立. 綜合評析與建議 治 政 大. ‧ 國. 學. 第五章整合前三章的發現,提出綜合的觀點與分析,整理出三個面向的問. ‧. 題,及針對無形文化遺產立法的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1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論文接近完成期間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甫立法完成,尚未有依法 執行所生實務面的議題,是本論文因而無法如研究《文化資產保存法》實務面結 合法制面的方式,提出許多觀察與研究發現。此一囿於實際情況的時間因素,因 而成為本論文無法針對《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以我國的實例進行對照觀察的原 因。. 此外,本論文個案研究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係從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搜尋而得,以關鍵字「文化資產」排除其他非與本論文核心主題相關的案件,所. 治 政 大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自民國七十一年公布施行,然期間實務衍生的訴訟與法 立 院見解未能取得成為研究對象。因此本論文論述僅針對蒐集所得之個案,當事人 得時間序最早一筆資料為民國八十九年,較此時間點更早的資料並未能獲得,雖. ‧ 國. 學. 行為時有效法規評析討論,而無採歷史研究法取徑以探究文化資產相關法規沿革 與新舊法之比較。.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8) 第二章 文化遺產定義、分類及國際公約之適用 隨著全球有關文化事務的國際公約和國際合作日益增加,行動中蘊含對於保 護保存文化事務不同的角度和觀點,針對被保護的文化客體之界定、分類與法律 範疇,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理論及專門術語。有關被保護的文化客體適用的名詞, 在國際文件中最常見的名詞要屬「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和「文化資產」 (Cultural Property)。本章第一節從國際文件中探詢這兩個專有名詞的概念,進而 在第二節中,於前定義之下檢視依據不同目的制定的文化相關重要公約,其立法 目的、範疇和國際事務適用的規範。. 政 治 大. 第一節 名詞定義. 立. 早期國際公約中使用的專門術語為「文化資產」(Cultural Property),首見於. ‧ 國. 學. 《1954 年武裝衝突時文化資產保護公約》(the Hagu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1954)17,該公約第一條對「文化. ‧. 資產」的定義是:. y. Nat. sit. a.對每一民族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之可移動或不可移動的資產,例如. n. al. er. io. 建築紀念物、藝術紀念物或歷史紀念物,且不論其為宗教的或世俗的;. i n U. v. 考古遺址;以整體觀之具有歷史的或藝術價值的建築群;藝術作品;. Ch. engchi. 具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或考古價值的手稿、書籍及其他物件;以及 科學收藏品和書籍或檔案的重要藏品,或者上述任一資產之複製品; b.建築之主要目的和功能是為保存或陳列以上 a 項下任一可移動文化 資產的建築,例如博物館、大型圖書館和檔案庫,以及於武裝衝突情 況下用以藏匿保護 a 項下任一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庇護處;c.保存大量 a 或 b 項下述及之文化資產的中心,即一般咸知之”紀念館”。18 即一般所稱之《1954 年海牙公約》(The Hague Convention 1954),該公約提出國內和 國際武裝衝突時,一般性和特殊情況對文化資產的保護規範。之後擴充為 1954 年、 1999 年兩個議定書。 18 Hagu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Article 1: “For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The term ”cultural property” shall cover, irrespective of origin or ownership: a) Movable or immovable property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every people, such as monuments of architecture, art or history whether religious or secular; archaeological sites; groups of buildings which, as a whole, are of historical or artistic interest; works of art; 10 17.

(19) 「文化資產」的概念與該名詞之使用亦見於之後 1970 年《採取措施禁止文 化 資 產 非 法 進 出 口 及 所 有 權 非 法 轉 讓 公 約 》 (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 、 1985 年《歐洲文化資產有關罪刑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Offences Relating to Cultural Property)等公約。.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這個名詞首見於 1969 年《保護考古遺產歐洲 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1970 年《採取措施禁止文化資產非法進出口及所有權非法轉讓公約》 (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治 政 大 組織推動的數個公約當中:1985 年《保護建築遺產歐洲公約》 (Convention for the 立 Prot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Europe)、2001 年《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 第四條確立其內涵19。之後陸續見於聯合國教科文. ‧ 國. 學. 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2003 年《保 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 Heritage)及 2003 年《顧及國際文化遺產毀壞宣言》(Declaration concerning the. y. Nat. Intentional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隨著國際間普遍使用「文化遺產」. sit. (Cultural Heritage)這個名詞,明顯可見該名詞凝聚國際間廣泛的概念共識。學者. n. al. er. io. Prott 和 O’Keefe 指出:「資產這個概念並不能包含所有人類生活內容中我們試. i n U. v. 圖保存的那些部分…這些部分倒是能由文化遺產這個詞彙所包含」20。關於這兩. Ch. engchi. manuscripts, books and other objects of artistic, historical or archaeolog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scientific collections and important collections of books or archives or of reproductions of the property defined above; b) Buildings whose main and effective purpose is to preserve or exhibit the movable cultural property defined in subparagraph(a) such as museums, large libraries and depositories of archives, and refuges intended to shelter,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the movable cultural property defined in sub-paragraph (a); c) Centres containing a large amount of cultural property as defined in sub-paragraphs (a) and (b), to be known as “centres containing monuments”. 19 該公約第四條 “The States Parties to this Convention recognize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nvention property which belongs 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forms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each State”,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illicit-trafficking-of-culturalproperty/1970-convention/text-of-the-convention/,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20 Lyndel V. Prott & Paritick J. O’Keefe, ‘Cultural heritage’ or ‘cultural property’ ?, 1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307, 312 (1992). 11.

(20) 個專有名詞,另有伊朗學者 Blake 提出看法,認為「資產」著眼於有形文化遺產 (像是藝術品或建築紀念物等),是西方國家早期對國際文化遺產採取的態度21。. 另一方面,學者 Frigo 認為,property 是大陸法系的一個法律名詞,而 heritage 是一個”應被妥善珍視並傳遞給未來世代的繼承物”,範疇遠大於 property 所能包 含22。Frigo 同時認為這兩個名詞使用上的差異,不僅是語言慣用性的問題,更存 有法律概念上的差異23。本文作者在這些看法之外,亦認為社群對於文化相關專 有名詞的慣用特性,實與文化社會學深層結構有關;社群成員以何種觀點看待文 化相關事務,不僅涉及語言符號的內在邏輯,若以鉅觀角度的社會動力理論檢視, 其中亦涉及文化事務所在的社群所抱持的內在信念。. 治 政 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的解釋和分類 立 文化遺產 有形文化遺產: 可移動文化遺產(繪畫、雕塑、手稿). 24. 如下:. ‧ 國. 學. 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紀念碑,建築群等) 水下文化遺產 (沈船、水下遺跡和城市). ‧. 無形文化遺產: 口說傳統,表演藝術,祭典儀式. Nat. 武裝衝突事件. 以上文化資遺產與自然遺產處於軍事衝突的交戰範圍內,無論該衝突. 下的遺產. 為內戰或是多國交戰. n. al. Ch. engchi. er. sit. y. 具文化面向的自然景觀,如物質的、生物的或地質形式文化地景. io. 自然遺產. i n U. v.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遺產的分類,延伸檢視 1954 年《武裝衝突時保 護文化資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with Regulations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Convention),該公約第 一條條文25同時採用了「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和「文化資產」(Cultural 21. Janet Blake, On Defin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49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61 (2000). 22 Manlio Frigo, Cultural property v. cultural heritage: A “battle of concepts” in international law?, 86 (854) RICI Juin IRRC 369 (2004). 23 Manlio Frigo, 同註 9, 370. 24 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illicit-trafficking-of-cultural-property/unescodatabase-of-national-cultural-heritage-laws/frequently-asked-questions/definition-of-the-culturalheritage/,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25 Article 1. Defini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Convention, the term `cultural property' shall cover, irrespective of origin or ownership: (a) movable or immovable property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12.

(21) Property) 這兩個專有名詞。從分析該條文完整文本可知,「資產」與有形文化物 對應,「遺產」則以集合名詞的方式代表所有人類文明產生的文物與事務,也就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文化遺產」所下的定義與範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every people, such as monuments of architecture, art or history, whether religious or secular; archaeological sites; groups of buildings which, as a whole, are of historical or artistic interest; works of art; manuscripts, books and other objects of artistic, historical or archaeolog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scientific collections and important collections of books or archives or of reproductions of the property defined above; (b) buildings whose main and effective purpose is to preserve or exhibit the movable cultural property defined in sub-paragraph (a) such as museums, large libraries and depositories of archives, and refuges intended to shelter,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the movable cultural property defined in sub-paragraph (a); (c) centers containing a large amount of cultural property as defined in sub-paragraphs (a) and (b), to be known as `centers containing monuments'.” 13.

(22) 第二節 文化公約 廿世紀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可追溯至 1932 年《雅典憲章》26,之後 1957 年在 巴黎召開第一屆「國際歷史建築專家與建築師會議」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 Specialists of Historic Buildings),第二屆會議於 1964 年 在威尼斯舉行並形成十三項決議,其中第一項決議即為擬定《威尼斯憲章》27。 自《威尼斯憲章》開啟全世界共同追求文化遺產普世價值的合作平臺,也間接成 就之後國際其他文化公約的制定,國際間有視於匯集世界各國力量保護人類瀕危 的文化寶藏,有助於喚醒世人重視自身文化資產保存,紛紛以維護文化多樣性、 多元文化共存為目標,陸續推動幾項國際公約:. 1954. 學. 1954. 立. 國際公約 《歐洲文化公約》 European Cultural Convention 28 《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資產公約》. ‧ 國. 生效年. 治 政 大 表一 文化相關國際公約. io. sit. y. Nat. 1972. 《採取措施禁止文化資產非法進出口及所有權非法轉讓公約》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82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n. al. er. 1970. ‧.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1982. 26. Ch. engchi. i n U. v. 1931 年國際博物館辦事處(International Museums Office)在雅典召開第一屆「國際歷史文化紀 念物建築師與技師會議」(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 of Historic Monuments),會議決議後被稱為《雅典憲章》,揭示四大原則:採用「文化紀念物」 (monuments)一詞;「保養」 (maintain)勝於「修復」 (restore);修復手段須保存原始風格; 「修理」若為必要,可以採行。 27 全名為《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維護與修復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全文十六條,分七大主題:Definitions、 Aim、Conservation、Restoration、Historic Sites、Excavation、Publication。 28 即一般所稱之《1954 年巴黎公約》(The Paris Convention of 1954),簽約國的主要義務為發展國 家對於歐洲文化資產的貢獻,以及在各國管轄下對具歐洲文化價值物品的保護與合理的使用。 14.

(23) 1985 1985 1992. 2000 2001. 2003 2005. 《歐洲建築遺產憲章》 European Charter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9 《歐洲文化資產有關罪刑公約》 European Convention on Offences Relating to Cultural Property 《保護考古遺產歐洲公約》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Europe 30 《歐洲地景公約》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31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立. 政 治 大. 整理製表人: 桑慧芬. ‧ 國. 學. 其中《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保 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將人類文化資產及自然資產建構出一完整的體. ‧. 系;《1982 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 y. Nat. 保護公約》則針對前三公約未定義與規範之水下文物,建構出保存保護的國際約. n. al. er. io. 入的探究。. sit. 束與法層面的合作規範。以下分別就這五個國際公約形成的背景與內涵進行較深. Ch. engchi. 一、《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i n U. v.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即一般所稱之《1972 年世界遺產公約》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1972) (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其制定源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 29. 即一般所稱之《1985 年格拉那達公約》(The Granada Convention 1985),亦為之後訂定之《保 護建築遺產歐洲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Europe) 的前身。簽約國主要義務為核撥經費執行實際的保護保存行動,以及傳統技法的保存與 復興。 30 即一般所稱之《1992 年瓦雷塔公約》(The Valletta Convention 1992),最早於 1969 年在倫敦 簽署,後於 1992 年於瓦雷塔修訂。提出對考古遺產的定義、探測探勘技術的規範以及基於研 究的保護規範。 31 即一般所稱之《2000 年佛羅倫斯公約》(The Florence Convention 2000),該公約簽署國 須同意將「地景」納入國內法概念,與其他相關規範共同維護「共有之文化與自然遺產 差異性的表達,同時為該地景所屬群體的自我認同基礎」。 15.

(24) 受到破壞的威脅,原因或由於年久衰敗所致,或由於社會和經濟條件變化使情況 惡化,造成難以復原的損害或永久破壞現象。憂及任何文化或自然遺產的衰敗甚 至消失對全世界遺產枯竭有嚴重負面影響,同時考慮到許多國家保護遺產的工作 並未臻完善,原因在於這項工作需要大量資源,而列為保護對象的資產其所在國 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科學和技術資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十六屆大會 上,決定應就此問題制訂一項國際公約,以保存和維護世界遺產。大會 1972 年 10 月 17 日至 11 月 21 日在巴黎舉行的第十七屆會議當中,於 1972 年 11 月 16 32 日通過《世界遺產公約》。其制定宣言 如下:. 考慮到現今有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公約、建議和決議表明,保護不. 治 政 大 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傑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為全人類世界 立 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論屬於哪國人民的這類罕見且無法替代的資產,對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 國. 學. 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 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傑出普世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 ‧. 這種援助儘管不能代替有關國家採取的行動,但將成為它的有效補充,. y. Nat. 考慮到為此有必要通過採用公約形式的新規定,以便為集體保護具有傑. n. al. er. io. 的有效制度. sit. 出普世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 Ch. engchi. i n U. v. 《世界遺產公約》定義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並建立一套界定(identification) 和指定(designation)文化或自然遺產的規範,將具有普世卓越價值的遺產列入世 界遺產遺址(World Heritage Sites)。該公約對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分 別揭示在第一條(文化遺產)和第二條(自然遺產)當中。登錄世界遺產程序,須先 由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提出,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之「世界遺產 33. 委員會」 討論,須符合傑出普世價值、真實性(Authenticity)、完整性(Integrity)三 項標準,並具備適切經營管理法規體制的實體資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http://whc.unesco.org/en/conventiontext/,瀏覽日期 2015 年 10 月 30 日)。 33 該委員會的組織、功能、運作相關規定於《世界遺產公約》第八條至第十四條。 16 32.

(25) 年依據前開公約公布第一批世界遺產名錄,截至 2014 年 6 月為止,世界遺產名 錄中計有 1007 項世界遺產34,皆屬實體有形之遺產,分屬三類: 1.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包括文化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和歷史場所(sites) 2. 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 (1)在美學或科學上具備傑出普世價值,由自然與生物成因或多種成因構成的自 然現象。 (2)地質或地文成因構成可明確描繪的區域,此區域就科學或保育角度而言為具 有傑出普世價值、受威脅之動植物物種的棲地。 (3)自然景點或可明確描繪的自然區域,在科學、保育或天然美景上具有傑出的. 治 政 大 複合遺產(Cultural & Natural Heritage):部分或全部符合上述文化遺產及自然遺 立 產條件者,可視為複合遺產。 普世價值。. 學. ‧ 國. 《世界遺產公約》第五條並對締約國應有的責任和行動做出五點規定,研究. 通過全面規劃計畫的總政策: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遺產在社會生活中起一定的. y. Nat. 1.. ‧. 者整理如下:. 建立負責保護、保存和展出的機構:尚未建立者應建立該機構,並配備適當. io. 2.. n. al. 工作人員和履行其職能所需的手段; 3.. sit. 作用,並把遺產保護工作納入該政策;. Ch. engchi. er. 3.. i n U. v. 制定能夠抵抗威脅的實際方法:發展科學和技術研究,並作為制定實際方式. 的基礎; 4.. 採取所需的適當措施:包括適當的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 5.. 設立國家或區域性的培訓中心:以促進保護、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遺產,. 並鼓勵相關的科學研究。. 該條文為各締約國將《世界遺產公約》納入國內法的實際工作檢核依據,依 照該條第一項訂定其國內遺產保護總政策,依第二項設立專責機構,及依第三項. 世界遺產列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網站 http://whc.unesco.org/en/list/,瀏覽日 期 2015 年 10 月 30 日。 17. 34.

(26) 發展相關研究,並形成國內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等領域的措施以符合 第四項,以及培育人才以促進保護、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遺產。. 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2001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下稱《水下遺產 保護公約》)確立國際間對於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在此之前,《1956 年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考古挖掘應用原則建議文》(1956 UNESCO Recommendation in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即包含位在水下. 治 政 大 下遺產保護公約》係基於水下遺產所處的環境特殊性而制定,經 2001 年 11 月 2 立 日第 31 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表決通過,截至 2015 年 12 月 1 日前 的文化遺產35,此一重視為國際合作的濫觴,方式也為之後國際文件沿用36。 《《水. ‧ 國. 學. 已有 52 個國家批准37。因該公約制定嚴謹周延的水下遺產保護標準,並促進國際 間合作,至今已成為國際上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主要依據(內容結構參見附錄二)。. ‧. y. Nat. 《水下遺產保護公約》有五大原則:「保護公共利益」、「就地保護」、「禁. sit. 止商業開發」、「國際合作」和「水下文化遺產訓練及資訊共享」。同時該公約. n. al. er. io. 尊重其他國際相關規定:第三條條文敘明與《海洋法公約》以不牴觸的方式並行. i n U. v. 施用為兩公約的互動關係;第四條條文敘明與打撈法和發現法相關的其他國際法. Ch. engchi. 關係。至於文物所處海洋中位置的管轄權,則在第七至十二條條文由近至遠依領 海至專屬經濟區以至於區域分別敘明。在「國際合作」原則下,水下遺產的所在 地事關國家主權範圍,目前存有《水下遺產保護公約》與《海洋法公約》之間的 適用關係、文化遺產位於專屬經濟海域或大陸礁層之管轄權等問題38。UNESCO I. Definition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Recommendation, b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s meant any research aimed at the discovery of objects of archaeological character, whether such research involves digging of the ground or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its surface or is carried out on the bed or in the sub-soil of inland or territorial waters of a Member State.”,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06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 ml,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0 日。 36 《European Convention on Offences Relating to Cultural Property》;《European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37 http://www.unesco.org/eri/la/convention.asp?KO=13520&language=E&order=alpha,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0 日。 38 Markus Rau, The UNESCO Convention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in Max Plank Year Book of United Nations Law, Volume 6 387, 446 (2002). 18 35.

(27) 第 31 次大會第四次委員會當中,挪威亦指出《水下遺產保護公約》設下的管轄 權體制改變了《海洋法公約》基本原則的適用,特別是專屬經濟海域和大陸礁層 的權限分配。. 三、《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推動有形遺產之外,也積極保存人類「無形文化遺 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 年 10 月 17 日通過《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在此之前,國際間的共識凝聚與具體行動始自 1997. 治 政 大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以下簡稱「口傳與無 立 形文化遺產計畫」),後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 29 會期通過 。「國際教科 年 摩 洛哥 提 出「 人類重 要 口傳 與 無形 文化 遺 產 公告 計 畫」 (Proclamation of. 39. ‧ 國. 學. 文組織」推動公告計畫的主要意義在於:. (一)增進大眾對於「口傳與無形文化遺產」的認識,肯定其存在的重要性,. ‧. 以維護與活化的必要性;. y. Nat. (二)開始評估及清點世界口傳與無形文化遺產庫;. n. al. er. io. 訂定管理措施加以保護;. sit. (三)鼓勵各國建立國家無形文化遺產資料庫,成立國家級委員會,立法或. i n U. v. (四)鼓勵傳統藝術家及在地創作者共同參與認定和活化無形文化遺產;. Ch. engchi. (五)鼓勵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地方社區共同參與認定、保護、活化、 推廣在地的「口傳與無形文化遺產」。. 「口傳與無形文化遺產計畫」這項公告促使國際會議重新檢視「遺產」(heritage) 這個概念的文化面相:1998 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文化發展政策跨政府會議」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Policies for Development),修正了對傳 統資產的定義:「資產是包含所有自然及文化的元素,有形的及無形的,傳承的 或 創 新 的 」 (all natur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tangible or intangible, which are. 39.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1/001102/110220e.pdf#xml=http://www.unesco.org/ulis/cgibin/ulis.pl?database=&set=0056823C41_2_332&hits_rec=5&hits_lng=eng,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24 日。 19.

(28) inherited or newly created.)40;「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隨 後也將無形文化面向納入自然與文化遺產當中,審視修正「世界遺產公約作業指 南 」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4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據上開計畫,自 2001 年起受理會員國申請提報該 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委由專業的非政府組織評估及建議,再由「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國際評審團決議後發佈公告「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42。「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 遺產公告」的內容主要有兩種型式43: (一)常民與傳統文化表現 (Forms of popular. 治 政 大Spaces) —常民與傳統文化 話、儀式、習俗、工藝等。(二)文化空間 (Cultural 立 活動集中產生的場所,例如說書、儀式、市集、節慶產生的空間;或是經常性活 動發生的空間,例如每日的祭儀、每年的遊行場所等。. 學. ‧ 國.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包括語言、口述文學、音樂、舞蹈、遊戲、神. ‧. 無形文化遺產存在的形式包括以下幾類:表演藝術;社會習俗、祭典、節慶. y. 44. Nat. 活動;以語言為媒介的口傳或口述傳統;有關自然宇宙的知識與習俗及傳統工藝. sit. 。學者 Prott 另提出擴充無形資產範圍包括:語言、宗教、禮儀、工藝技術、音. n. al. er. io. 樂、戲劇、舞蹈、詩歌、廚藝、打獵、園藝、醫療、及人類智慧(如處理衝突的. i n U. v. 方式),稱之為「完整無形資產觀念」45。「國際教科文組織」強調無形文化遺產. Ch. engchi. 與社群團體或個人生活鑲嵌的緊密性,著眼於以上這些文化活動在動態生活中透 過實踐產生的價值,所以也被視為「活體文化資產」(living cultural heritage)46。. 40. http://www.unesco.org/new/en/unesco/resources/online-materials/publications/unesdoc-database/, ,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41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1/001174/117486e.pdf,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42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52/235238e.pdf,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43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proclamation-of-masterpieces-00103 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44 《無形文化資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第二條第二項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convention,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45 Lyndel V. Prott,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Claims and Remedies, in SAFEGUARD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A GLOBAL ASSESSMENT 104 (P. Seitel ed 2001). 46 http://www.unesco.org/services/documentation/archives/multimedia/?id_page=13 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20.

(29) 為落實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和永續發展,2003 年通過《無形文化遺 產保護公約》,自此世界遺產的範疇擴及「無形文化遺產」。此番國際間的共識 與行動,修正了之前「世界資產」偏重有形資產(Tangible Heritage)的角度,同時 建立與《世界遺產公約》平行發展的模式。2010 年起將「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 名錄」再分為兩類:一是「提升重要性意識與展現文化多樣性實踐與表達」之「人 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單」(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另一是社群或國家中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加以保護之「急需緊急保 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自 2008 年至 2015 年已列入「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分 類遺產數量如圖一。. 政 治 大. 立 圖一 無形文化遺產名錄. 40. io. 30. al. n. 20. y. Nat. 50. sit. 60. ‧. 70. er. 80. ‧ 國. 90. 學. 100. 10 0 2015. 2014. Ch 2013. engchi. 急需保護. 2012. 2011. 代表名錄. 資料來源: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lists. i n U. v. 2010. 2009. 2008. 最急需保護. 繪圖者:桑慧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3 年通過《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公約》,並於 2006 年生 效,與「世界遺產公約」並行運作,分別針對不同文化對象、種類、體系,攜手 推動全世界文化保存、維護與傳承的責任與義務。「無形文化遺產名錄」由簽署. 21.

(30) 2003 年公約的締約國提名,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之審查委員會評估,截至 2015 為止已有 391 項47,分列三種名單 1.「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名錄」(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2008 年以前已列入 90 項,與 2009 年至 2015 年入選項 目合計共 336 項;包含根據 2003 年公約所設的五種類型48。 2.「急需保護的無形文化遺產名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ed of Urgent Safeguarding):目前 43 項受到威脅的無形文化遺產,得優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財務援助。該文物所在的締約國,應採取合於公約的具體保護措施。 3.「最急需保護的社會實踐」(Best Safeguarding Practices):此類用意在於提高公 眾對保護無形遺產的意識,是最能體現公約原則和目標的範例,目前計有 12 項。. 治 政 大 無形文化遺產是一個社群所有成員聚合行為的抽象反映,也可以說,每位 立 社群成員都是創生者,共同編織出一個無形文化的網,在每日生活中繼續創 ‧ 國. 學. 造。無形文化遺產具有相當的抽象性;保存其物質性,卻忽略其形式表徵,無 疑是徒留其形,未存氣韻生動之態。無形文化遺產因而必須另成一類,究其本. ‧. 質是群體生活的文化產物,具有公共性,保存其表現樣態是保護非單一個體的. n. al. Ch. engchi. er. io. 四、《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 sit. y. Nat. 精神表現,實為保護保存社群文化多樣性和人文思想高度精神力的公共利益。. i n U. v. 「國際教科文組織」有鑑於廿一世紀因文化差異、宗教因素導致衝突不斷, 認為正確而深入地瞭解異文化進而發展包容尊重態度,應是解決族群衝突的有效 途徑,於是 2005 年 10 月 20 日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 49.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期建立國際平臺,提倡文化多樣性,並鼓勵跨文化對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無形文化資產及瀕危文化遺產列表,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lists?display=default&text=&inscription=0&country=0&multinat ional=3&type=0&domain=0&display1=inscriptionID,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48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無形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 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 49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9/142919e.pdf,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22 47.

(31) 該公約第四條對於「文化差異」(Cultural diversity)、「文化表現」(Cultural expressions)、 「文化活動、文化物和文化服務」(Cultural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 「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跨文化性」(Interculturality)提出名詞的界定。 在了解該公約的範疇、目的與原則之前,先探究其界定這些名詞的角度與概念。. (一)第四條第一項50敘明該公約對於「文化差異」(Cultural diversity)的定義:「“文 化差異”指文化所從出之群體或社會以其所選擇的方式自主表現,並在其社群中 或在社群之間傳遞。文化差異不僅在於表達、擴展和傳遞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多 元文化表現之不同,也透過不同樣態的藝術創造、製作、流布、發送和欣賞樣態 而有差異;無論其方式為何,亦不論是否使用科技為之」。. 治 政 大 expressions)的定義: (二)第四條第三項 敘明該公約對於「文化表現」(Cultural 立 「“文化表現”指來自個人、群體或社會創造力的表現,且其具有文化內容」。 51. ‧ 國. 學. (三)第四條第四項 52敘明該公約對於「文化活動、文化物和文化服務」(Cultural. ‧.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的定義: 「“文化活動、文化物和文化服務”指這些活. y. Nat. 動、物品和服務於其存有時具有特定貢獻、功能和目的,具體或隱含帶有文化表. sit. 現,與其可能兼具之商業價值有別。文化活動本身可能即為其目的,或其可能創. n. al. er. io. 造出文化物和文化服務」。. Ch. engchi. i n U. v. (四)第四條第五項53敘明該公約對於「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的定義:「文 化產業” 指工業化製造和散布如第四項定義之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務」。. Article 4 – Definitions 1. 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al diversity” refers to the manifold ways in which the cultures of groups and societies find expression. These expressions are passed on within and among groups and societies. Cultural diversity is made manifest not only through the varied ways in which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is expressed, augmented and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varie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but also through diverse modes of artistic creation,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distribution and enjoyment, whatever the means and technologies used 51 Article 4 – Definitions 3. Cultural expressions “Cultural expressions” are those expressions that result from the creativity of individuals, groups and societies, and that have cultural content. 52 Article 4 – Definitions 4. Cultural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 “Cultural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 refers to those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 which at the time they are considered as a specific attribute, use or purpose, embody or convey cultural expressions, irrespective of the commercial value they may have. Cultural activities may be an end in themselves, or they may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53 Article 4 – Definitions 5.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refers to industries producing and distributing cultural goods or services as defined in paragraph 4 above. 23 50.

(32) (五)第四條第八項54敘明該公約對於「跨文化性」(Interculturality)的定義:「“跨文 化性”指現存不同文化之間平等互動,以及透過對話和互相尊重產生可分享的文 化表現的可能性」 。. 從第二條條文對名詞解釋的角度,可見該公約對於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不單指 文化純粹的表達,還包括文化在世界經濟活動中扮演的多元面貌。第四條第四項 及第五項皆涉及文化的商業面向,呈現出文化與經濟活動互不相斥,且工業化生 產文化商品亦無可厚非。在促進及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之下,文化的開放性與 互動性使得經濟活動成為文化對話的舟楫。. 治 政 大 然而,回顧「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一詞的歷史發展,在廿世紀第二 立 次世界大戰後,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學者 Horkheimer 和 Adorno 因工 ‧ 國. 學. 業化量產文化物為文化商品,提出文化藝術美學崩壞的反省疾呼之聲55,因而創 制‘culture industry’一詞,將分別代表兩個獨立系統的名詞結合為一個新詞,意圖. ‧. 指出兩者碰撞後,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手段異化了文化的本質;同時商品標準化的. y. Nat. 製造過程,操弄了文化獨特的形式與表達方式,導致「文化變成社會化的偽文化」. sit. (culture has become socialized pseudo-culture)56。之後“Culture industry”一詞隨著世. n. al. er. io. 界經濟活動逐漸轉變其內涵,1990 年代出現”Cultural industries”新詞普遍見於各. i n U. v. 種國際文件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Cultural industries”的定義是國際間目. Ch. engchi. 前援引最普遍的觀點:「文化產業意指結合創意、製程和商品化,其內容具有非物 57. 質性和文化本質」 。英國文化學者 Lash 和 Urry 亦指出;「時至今日,”Cultural. Article 4 – Definitions 8. Interculturality “Interculturality” refers to the existence and equitable interaction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ting shared cultural expressions through dialogue and mutual respect. 55 Theodor W Adorno & M Horkheimer,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in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trans. EF Jephcott, 120-67 (GS Noerr ed. 2002);Theodor W Adorno,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in The CULTURE INDUSTRY (B.N. Bernstein ed. 1993). 56 Theodor W Adorno,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in The CULTURE INDUSTRY (B.N. Bernstein ed. 1993). 5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04, Twenty-five Questions on Culture, Trade and Globalisation,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461&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512.html,瀏覽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24 54.

(33) industries”廣義來說,不僅代表經濟成長分類中極重要的知識密集產業,同時基 於它的商業活動實踐,提供了一個與“Culture”和”industry”皆密不可分的典範」58。. 進一步檢視《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第一條59,該條文敘明 公約目的與客體範疇: (a)保護及促進文化表現的多樣性; (b)創造多元文化能夠蓬勃發展、以互惠方式自由交融的情境; (c)以確保更寬廣與平衡的文化交流為前提,有助於文化間互相尊重與文化和平 共存,故鼓勵多元文化間的對話; (d)培養跨文化性,以便發展能建立不同族群間橋樑的文化互動;. 政 治 大. (e)促進尊重文化表現的差異性,提升對於地方性、國家和全球性文化差異蘊含 價值的覺知;. 立. (f)對所有國家重申文化與發展之間鏈結的重要性,特別針對發展中國家,並支. ‧ 國. 學. 持各國和國際間認同此一鏈結價值的任何支持行動;. (g)文化活動、文化物和文化服務之卓越本質,給予認同、賦予價值及意義;. ‧. (h)重申國家主權在其領土內為保護和促進多元文化表現,所作之維護、採用和. y. Nat. 實施其視為妥當的政策與措施;. sit. (i)以夥伴關係的精神強化國際合作與團結,特別是加強開發中國家保護和促進. n. al. er. io. 文化表現多樣性的能力。. Ch. engchi. i n U. v. 由第一條條文文本可見,該公約強調文化多樣性對全人類具有高度價值, 因此值得受到廣泛重視。具體作法以國家推動其公民具備尊重文化表現多樣性 58. S. LASH & J. URRY, ECONOMIS OF SIGNS AND SPACE 108-9 (1994). Article 1 –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nvention are: (a)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b)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cultures to flourish and to freely interact in a mutually beneficial manner; (c) to encourage dialogue among cultures with a view to ensuring wider and balanced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world in favour of intercultural respect and a culture of peace; (d) to foster interculturality in order to develop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the spirit of building bridges among peoples; (e) to promote respect for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and raise awareness of its value at th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f) to reaf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nk betwee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for all countries, particular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o support actions undertaken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o secure recognition of the true value of this link; (g) to give recognition to the distinctive natur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 as vehicles of identity, values and meaning; (h) to reaffirm the sovereign rights of States to maintain, adopt and impl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at they deem appropriat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on their territory; (i)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olidarity in a spirit of partnership with a view, in particular, to enhancing the capacit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25. 59.

(34) 的態度為首要。目標願景則是凝聚各國的努力,來消弭因文化多元樣態衍生的 誤解與衝突,建立跨文化間的尊重、對話與合作。此外,開發中國家可能因國 家發展需要危及文化多元表現的形式,或因欠缺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的能 力,導致文化多元表現受到侵害,特別指出以夥伴關係強化國際合作行動。. 公約第二條為《保護和促進文化多元表現形式公約》應遵行的八項原則60: 1. 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原則 文化多樣性唯有在人權及基本自由受到保障的情況下,才有受到保護 和促進的可能。這裡所謂的基本自由包括個人表達、觸及資訊和互相 溝通的自由,以及個人選擇文化表達的能力亦應受到保障。並不得以. 政 治 大. 本公約的任一條款侵害國際人權宣言和其他國際法。 2.各國主權優先原則. 立. ‧ 國. 學. 60. ‧. Article 2 – Guiding principles 1.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Cultural diversity can be protected and promoted only i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such as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choose cultural expressions, are guaranteed. No one may invoke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onvention in order to infringe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s enshrined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or guaranteed by international law, or to limit the scope thereof. 2. Principle of sovereignty States ha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sovereign right to adopt measures and policies to protect and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within their territory. 3. Principle of equal dignity of and respect for all cultures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presuppose the recognition of equal dignity of and respect for all cultures, including the cultures of persons belonging to minor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4.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olidarity should be aimed at enabl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create and strengthen their mean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including their cultural industries, whether nascent or established, at th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5. Principle of the complementarity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 Since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springs of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 are as important as its economic aspects, which individuals and peoples have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and enjoy. 6.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ural diversity is a rich asset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The protection,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re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benefit of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7. Principle of equitable access Equitable access to a rich and diversified range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ccess of cultures to the means of expressions and dissemination constitute important elements for enhanc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ncourag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8. Principle of openness and balance When States adopt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they should seek to promote,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openness to other cultures of the world and to ensure that these measures are geared to the objectives pursued under the present Convention. 2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5) 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公法原則,各國依其主權,在其領土範圍內採 取政策和措施以保護及促進文化表現之多樣性。 3.對所有文化一視同仁原則 保護及促進文化表現之多樣性以同樣的尊重與相同的尊敬態度,對待 所有文化,包括對少數族群或原住民文化皆無不同。 4. 國際團結合作原則 國際團結合作應以促進各國強化其文化表現方式為前提,特別是對於開 發中國家的國際合作。在此,文化表現方式包括該國在地區性、全國性 和國際性之既存的以及新興的文化產業。 5. 經濟與文化共榮發展原則. 治 政 大 一,無論個人或視族群有參與及享用的基本權利。 立 6.永續發展原則. 有視於文化發展之重要性不亞於經濟發展,為當代國家發展重要面向之. ‧ 國. 學. 文化多樣性是個人及社會的豐富資產,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促進與維 持,是為當代與未來世代謀永續發展最大利益的基本要求。. ‧. 7.平等使用原則. y. Nat. 全世界應能不受任何限制平等觸及與使用廣大豐富的文化表現形式,如. n. al. er. io. 8. 開放與均衡原則. sit. 此能夠強化文化多樣性並鼓勵相互的了解。. i n U. v. 當各國採取支持文化表現多樣性的支持措施時,應以適當的方式促進對. Ch. engchi. 其他文化之開放性,及確保這些措施之施行服膺本公約的客體目標。. 為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表現,第二條條文揭櫫的八項原則可歸納為三個主要 的面向:尊重普世信念,即人權至上、各國主權優位;服膺兼容並蓄,著眼經濟文 化共榮及永續發展概念;認肯價值平等,文化多元樣態無位階高低,接觸或取用 亦無任何條件限制。. 綜合而言,該公約制定於千禧年之後日益升高的國際衝突之際,其載負的功 能和目的指向建構出國際文化合作平臺,提升當代人類生存樣態中對異文化的包 容性。雖全球同時重視國際經濟發展,該公約也指出不因獲利為經濟活動之本質, 損及文化發展與對話的高度價值。前述針對該公約條文文本分析可知,文化多樣 27.

(36) 性受到國際普遍的重視,且其與經濟活動並行不悖,已被視為當代文化多樣性的 表現之一。雖廿一世紀後現代思潮看待文化的觀點與法蘭克福學派迥然有別,阿 多諾等學者提出文化工業導致文化複製的辯證,對當代國際文化合作仍具暮鼓晨 鐘的價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8. i n U. v.

(37) 第三節 小結 透過檢視國際間與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相關公約,勾勒出目前國際對於屬於全 人類資產的文化遺產應行的方向與行動。本文作者發現,公約的發展自廿世紀上 半葉至今,呈現出三個趨勢:一為保護保存標的從有形文化資產擴充到包含無形 文化遺產;其二,從著眼於陸地上文化資產,轉而關注水下文物資產的發掘、管 理與保護;第三,法制面從保存保護的面向,擴及到修復及再利用等跨領域法律 規範的制定。. 目前國際間文化資產保存的範疇已完整涵蓋有形文物、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 治 政 大 化遺產類型的細緻分類與保存保護標準,未來仍有因時間推移而生修正的可能性 立 (目前水下文物以一百年為時間界定單位)。此外,因非物質文化內涵的保存有賴. 產,此一轉變實因核心概念已由 Heritage 取代 Property 之故。也因此,非物質文. ‧ 國. 學. 科技數位化保存,保存技術與時俱進亦需相關立法修法以成完備配套措施。至於 水下文物保護保存,相關國際法之間的適用性問題尚待解決。而文物修復後再利. ‧. 用,不僅是促進文化多樣性展現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也與智慧財產權相關規. sit. y. Nat. 範有關。. n. al. er. io. 本文作者亦發現除三個趨勢之外,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相關公約還揭示兩個重. i n U. v. 要原則:國際合作與普世共識。有視於文化遺產屬於全體人類,且單一國家的努力. Ch. engchi. 獨立難為,因此從國際法層面至國內法制化,是另一個有效推動國際合作很務實 的問題。另一方面,文化遺產既屬於全體人類,全球公民皆負有維護保存的義務; 當個體具有保護保存的信念,集體共識即能將個別的行動聚沙成塔,形成全球文 化遺產保護指日可待的目標。.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bjectives  To introduce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LPF for English Language as a reference tool to identify studen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give constructiv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This project aims to cover a range of learning targets and objectives in the Knowledge, Interpersonal and Experience Strands/Dimension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raduate Masters/mistresses will be eligible for consideration for promotion to Senior Graduate Master/Mistress provided they have obtained a Post-Graduate

Using this formalism we derive an exact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he partition function of two-dimensional grav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string coupling constant that governs the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OLE –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broad and balanced curriculum with diverse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oster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Distinguished Project is to incorporate various efforts regarding assessment aspects in both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Enginnering fields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