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閩臺海底電線與中日交涉之研究(1895-1904)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閩臺海底電線與中日交涉之研究(1895-1904)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傅琪貽. 老師.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 閩臺海底電線與中日交涉之研究 (1895-190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於威.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九 月.

(2) 序 歲月匆匆,自從筆者進研究所攻讀碩士到畢業整整花了四年的時間。現在回 想自己讀碩士班的生涯,難免有恍若隔世之感。 猶記筆者與指導教授暨恩師傅琪貽老師決定本論文之研究題目之際,傅老師 即不止一次鼓勵筆者,謂以論文寫作之過程乃為培養個人性情及其毅力之過程。 筆者本人亦常以傅師此言勉勵自己,但唯筆者通過論文口試後,始略能夠用心體 認傅師此語之真義。 筆者何其有幸!從史料之搜集、整理、編排論文大綱,乃至於正式下筆云云,. 治 政 大 之父母以及關心筆者之大哥,他們無時無刻忍受筆者之任性,在寫作論文期間毫 立 不間斷給予筆者在精神上與物質上之協助,方使筆者得以在日常生活上以從容不 若無諸位師長與朋友們之鼎力相助,筆者安有今日!首先,筆者要感謝生我養我. ‧ 國. 學. 迫與無後顧之憂之心情完成論文。其次是筆者之指導教授暨恩師傅琪貽老師,不 僅在撥空之餘費心指導筆者之論文,讓筆者之論文不致於偏離方向以外,更以身. ‧. 作則教導筆者作人之道理,堅定筆者寫作論文之心志,抑或來電關心筆者論文之 進度,不禁令筆者暖意盎然,感受到傅師一律對於自己學生有如己出之胸襟及為. y. Nat. sit. 人師表之表率。又擔任筆者之口試委員陳翠蓮教授以及陳慈玉老師更是在口試當. er. io. 中細心指點筆者論文諸多不成熟之處,才得以讓本論文得以順利問世。再次筆者. al. n. v i n Ch 者思想上之激盪而啟發筆者之思考,箇中豈非筆墨所能形容,筆者自當點滴在心 engchi U 頭。對於上述曾於有形或無形幫助筆者之師長與朋友,筆者在此一併致謝,僅以 亦嘗受到劉老師、宇清學長、文德學長以及好朋友小朱、小均、立家等人予以筆. 本論文之完成作為回報。 本論文從構思到下筆的整個過程可謂幾乎以不到一年之時間獨力完成,因此 行文中若偶有字誤以及翻譯文句不通順之處,尚析讀者見諒並不吝指教。特別是 在筆者引用之日文原始檔案之部份,間或不乏使用「候文」等有別於現代日文文 法用法之句子,凡令筆者在細讀檔案之過程之中倍覺吃力。除有少數句子係因其 本身用法艱澀難懂而尚須請教尊師傅琪貽教授開導解釋以外,餘皆為筆者憑藉手 中的日文句型辭典,一字一句仔細對照候文與今日之日文句型用法翻譯而來。倘 若有曲解原意之處,筆者自當責無旁貸。 林於威 2010 年 9 月於桃園中壢寓所. I.

(3) 摘. 要. 本論文探討臺灣在中日締結馬關條約被割讓予日本之際,由清廷臺灣巡撫劉 銘傳時期所鋪設完成的閩臺海底電線,如何讓售日本的過程。在 1895 年 6 月馬 關條約規定中日兩國應於締約後的 2 個月時間完成臺灣之移交,然而日方全權代 表樺山資紀卻突然向中方全權代表李經方提出閩臺電線一併移交日本的要求,因 此展開中日交涉閩臺電線歸屬之外交問題,使得閩臺電線問題成為甲午戰後中日 之間遺留下來的臺灣問題。1898 年 12 月 7 日,中日訂定閩臺電線讓售合同,解. 政 治 大. 決閩臺電線之歸屬問題。從此以後,閩臺電線才正式屬於日本所有。. 立. 本研究之結果發現,閩臺電線之中日交涉問題與甲午戰後東亞國際情勢之發. ‧ 國. 學. 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例如當時居於弱勢的中國聯合英國大東電報公司與丹麥大 北電報公司,讓日本無法將新得到的閩臺電線進一步向福建內陸延長,確保中國. ‧. 對外電報之自主權。最後就是 1904 年 2 月爆發日俄戰爭,臺灣總督府為了搶修 受損的閩臺電線,不顧中國福州海關的意見,將閩臺電線修復,差點引發另一場. Nat. sit. y. 中日糾紛。從日俄戰爭到 1945 年日本投降為止,以閩臺電線為中心,臺灣成為. io. n. al. er. 日本海外電信的樞紐據點。. Ch. i n U. v. 關鍵字:閩臺海底電線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日俄戰爭. engchi. II.

(4) Abstract. In 1895, the Qing Dynasty was forced to sign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馬關條 約) and cede Taiwan to Japan after los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中日 甲午戰爭). According to agreement to transfer of Taiwan all question relating to the submarine cable between Fuchow and Tamsui(福州到淡水的海底電線:閩臺海底電 線)are to be settled afterwards by both Government. In 12.7,1898, to signed a Convention of the submarine cable between Fuchow and Tamsui(閩臺電線讓售合 同)by China and Japan, the submarine cable belonged to Japan.. 政 治 大.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pon the submarine cable between Fuchow and Tamsui correspond to the situation of North-East Asia after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Finally, from the Russo-Japanese War to Surrender of Japanese in 1945, Taiwan became the hub of Japanese Overseas telecommunications with the submarine cable between Fuchow and Tamsui..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Keyword: the submarine cable between Fuchow and Tamsui,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the Russo-Japanese War.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閩臺海底電線與中日交涉之研究 (1895-1904) 目. 次. 序………………………………………………………………………………. I. 論文摘要………………………………………………………………………. II . 政 治 大 緒論…………………………………………………………………………… 立 一、研究動機……………………………………………………………. 學. ‧ 國. 1 1. 二、研究方法及回顧……………………………………………………. 4. 三、研究範圍及限制……………………………………………………. 6. ‧. 四、章節安排……………………………………………………………. y. Nat. 十九世紀英俄在東亞鋪設海底電線之角力戰………………. io. 第一節. sit. 近代列強在東亞電報網之建立與清廷之因應……………………. al. er. 第一章. n. v i n Ch 二、俄丹之歐亞西伯利亞海陸電線網鋪設計畫………………… engchi U 一、英國之歐亞遠距離海底電線網鋪設計畫……………………. 三、英國大東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鋪設在華海底電線………… 第二節. 閩臺海底電線之規劃到鋪設…………………………………. 7. 10 10 10 16 18 21. 一、1874 年臺灣事件與閩臺電線鋪設計畫……………………… 21 二、1887 年閩臺電線正式鋪設完工……………………………… 26. 第二章. 1895 年馬關條約與日本覬奪閩臺海底電線………………………. 第一節. 31. 日本強佔閩臺電線之過程……………………………………. 31. 一、日本海外電信權益之喪失與覬覦閩臺電線…………………. 31. 二、中日交接臺灣與閩臺電線之歸屬爭議………………………. 37. 三、日軍佔領淡水與臺閩日電信網之建立………………………. 41. 第二節. 中國對日本強佔閩臺電線之對策……………………………. 47.

(6) 47. 二、中國以商物為由力保閩臺電線屬於中國所有………………. 54. 三、日本片面以懸案方式擱置閩臺電線之歸屬爭議……………. 61. 1898 年閩臺電線之讓售與維護中國電報之自主權………………. 64. 第一節. 中日在上海進行閩臺電線之讓售交涉………………………. 64. 一、盛宣懷向日本提出閩臺電線之讓售交涉……………………. 64. 二、中日在讓售價格與閩臺電線在福州登岸權之爭議…………. 69. 三、中日在漢口正式簽訂閩臺電線之讓售合同…………………. 77. 第二節. 80. 一、中國電報總局與大東大北公司締結保護權益之密約………. 政 治 大 二、1900 年廈門事件日本欲獨佔閩臺電線在福州之登岸權…… 立. 80. 1904 年日俄戰爭與閩臺電線………………………………………. 93 93. 一、英日同盟與閩臺電線…………………………………………. 93. 二、日俄戰爭前夕閩臺日海底電線設施之整備…………………. 95. ‧. 日俄開戰前夕日本海外電信網之整備………………………. Nat. 日俄戰爭爆發與閩臺電線斷線事件之始末…………………. y. 第二節. 101 101. io. er. 一、日俄開戰前後中英日法在福州之角力戰…………………… 二、閩臺電線之修復與英國人……………………………………. al. n. 結論. 86. sit. 第一節. 學. 第四章. 清廷聯合大東大北公司確保閩臺電線在福州之登岸權……. ‧ 國. 第三章. 一、中日展開爭修閩臺電線之攻防戰……………………………. Ch. engchi U. v ni. 112. 殖民地臺灣是日本海外電信通訊之樞紐據點………………………. 118. 參考書目………………………………………………………………………. 124. 附錄……………………………………………………………………………. 131. 一、中日閩臺電線交涉史相關年表…………………………………………. 131. 二、中日閩臺電線交涉之相關檔案…………………………………………. 137.

(7) 緒. 論. 一、 研究動機 本論文所指涉的閩臺海底電線(The submarine cable between Fuchow and Tamsui),如果在本論文當中沒有特別附註,則一概泛指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時 期 1888 年 10 月(光緒十二年)從福建福州(川石山)到臺灣淡水(滬尾)所鋪 設的長距離閩臺海底電線。. 政 治 大 原藏於中研院近史所後亦由該所整理出版的《海防檔‧電線》為主,其多以「臺 立. 按當時中日文相關檔案對於這條海底電線的稱呼名稱各有不同,中文檔案以. 閩電線」或「閩臺電線」交互使用,偶有使用「臺閩電線」一詞的情形;日文檔. ‧ 國. 學. 案則以現今日本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所收藏的檔案,例如在《台湾淡水港ト清 国福州間ニ現存スル海底電線関係雑纂》多以「淡水福州間海底電線」或是「淡. ‧. 水福州海底電線」等名詞交互使用。在此本論文為行文需要,大都以「閩臺電線」. sit. y. Nat. 簡稱之。. 本論文選定閩臺海底電線作為研究對象的動機與理由,在於該電線本身有其. io. n. al. er. 時代性(epochal)與區域性(regional)存在。茲分論如下:. i n U. v. 就閩臺海底電線所代表的時代性而論,海底電線本身不僅作為工業革命所帶. Ch. engchi. 來的產物之一,其出現更改變了人類自原始時代的通訊形態。自地球上出現人類 而創造語言(language)以來,人類社會就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一方面傳承經驗, 亦能賴以將之作為交換傳播訊息之工具。及至人類從部落社會到建立帝國 (empire)以後,為使統治者的意志能夠在幅員廣大的疆域內順利傳達,人類傳 遞訊息之方式亦隨之多樣化,其中文字的出現,代表人類可以透過有形的方式將 訊息保留下來。抑或是在和平時期於帝國境內各條主要道路上設置專供政府在軍 事與政治上傳訊公文之「驛站」 。譬如古代中國官方之「驛遞」制度,以及古代 西方從波斯至羅馬帝國之驛路制度(Cursus Publicus) ,皆擔負傳遞政府訊息之任 務。又或在戰時邊境設立烽火台預警,以備戰時傳遞訊息之用1。到了十八世界. 1. 陸勝揆, 《軍郵研究》(台北:交通部交通研究所,1985),頁 32-33;星名定雄, 《情報と通信 の文化史》(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06),頁 26-34。 1.

(8) 工業革命的出現,無論是上述政府的驛遞制度以及私人經營的郵遞業,包括中國 唐代以來的信局以及在歐洲由塔克西斯(Franz von Taxis)家族所經營的私人跨 國郵遞事業2,由於運量有限,已經無法滿足一般民眾大量通訊的需求。傳統上 以水力、風力、獸力、人力等自然力量所產生之動力又漸漸被以人工為主之蒸汽 動力所取代之故。鐵路運輸取代馬車運輸,海上遠航的蒸汽船取代近海活動的帆 船3,工業革命又帶動大規模的交通革命。隨著交通革命的到來,無形縮短了時 間與距離以及增進人類傳遞訊息之便利性。在講求訊息傳輸的便利性與速度性的 要求下,又在十九世紀掀起一股通訊革命,就是電報(telegraph)傳輸事業的興 起。所謂電報傳輸的原理,簡言之就是將文字轉化為電流的形態以後,將透過電 流傳導而產生訊號作為通訊之用,其優點在於不受氣候的限制,僅憑一條足以傳 送電流的線路就能進行,而海底電線就是將以上電報傳輸原理擴大應用於長距離. 政 治 大. 之通訊而誕生。其影響所及,現今全球的國際長途電話以及甚至號稱傳輸速度最. 立. 快的光纖網路(fiber-optic network) ,就是奠基於海底電線傳輸訊號的原理而來。. ‧ 國. 學. 又就閩臺海底電線所代表的區域性而論,該電線既聯接福建與臺灣兩端,而 臺灣在清代又是中國東南八省的門鑰,到了日治時期又搖身一變為日本南進的鎖. ‧. 鑰基地,且可將臺灣作為日本經營對岸福建與華南的據點。從此一意義觀之,閩 臺海底電線無論是在清代作為閩臺海防政策的動脈,抑或是在日治時期作為日本. Nat. sit. y. 中央與臺灣總督府向福建擴張勢力的工具。甚至跳脫福建與臺灣兩地的通訊而將. io. er. 研究視野擴大到從整個十九到二十世紀的全球海底電線發展史來看,閩臺海底電 線本身亦有跨區域性(transregional)及富含全球化(Globalization)性質。隨著. n. al. Ch. i n U. v. 十九世紀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之興起,鋪設海底電線的本身已經不是. engchi. 一個純粹的商業或經貿問題,其中又牽涉到列強在歐洲以外地區的擴張運動,因 此列強亟欲取得具有戰略價值的地區。例如英國能夠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 1902 年 鋪 設 全 球 性 的 長 距 離 海 底 電 線 網 , 就 是 根 基 於 英 國 擁 有 直 布 羅 陀 (Gibraltar)、波斯灣、埃及、南非、加拿大、香港等地作為其全球海底電線網 的主要據點方能鋪設。另外俄國亦與丹麥合作,將俄國西伯利亞電線網絡擴展到 東北亞的海域,接連鋪設從海參崴經日本長崎到中國上海的海底電線,以及將之 2. 3. 該家族被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麥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任命為帝國郵政總辦以後,又 於 1505 年與西班牙王腓力一世締結郵政協定。其經營形式為以西班牙王室的援助金為主,再 委由該家族經營經營帝國與西班牙境內的收費私營郵遞業務,並且亦辦理對一般民眾的郵遞 業務。該家族的郵遞方式,在於自帝國首都與西班牙王都之間沿路設立換馬驛站(旅館),以 確保書信送達的時間。該家族在 1806 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以前,幾乎獨占歐陸的運輸業,參 見星名定雄, 《情報と通信の文化史》,頁 230-253。 前揭書,頁 283。 2.

(9) 延長到廈門與香港,皆可看作為十九世紀新帝國主義的擴張。隨著英俄全球海陸 電線網的擴張,在鋪設海底電線以前,必須與沿線國家展開過線或是接線協定等 外交交涉,而在這些交涉的背後又與列強之間在歐洲之外地區所持有的錯綜複雜 利益息息相關。因此經由研究 1895-1904 年閩臺海底電線之中日交涉史,當可見 當時的日本是如何將原屬於中國的閩臺海底電線以外交交涉的方式將之併為日 本的過程,除了藉此確保日本海外通訊的生命線,亦以之作為臺灣總督府向對岸 福建發展勢力的工具,並分析本時期的中日關係。換言之,如果日本沒有得到殖 民地臺灣,亦無向中國交涉閩臺海底電線之必要。且閩臺海底電線之中日交涉結 果又牽動到列強在華電信利權之問題,凡皆可見本時期中日閩臺海底電線交涉史 之重要性。 職是之故,本論文有三大寫作目的: (1)在於從中日交涉閩臺海底電線之問. 政 治 大. 題探討 1895-1904 年之中日關係。 (2)闡明日本是如何於 1895-1904 年期間逐步. 立. 將閩臺海底電線作為日本海外通訊生命線的過程。 (3)擁有閩臺海底電線另一端. ‧ 國. 學. 登岸權之臺灣,又在此一時期的中日交涉之中扮演何種角色。 又本論文選擇閩臺海底電線作為研究切入點之理由則有以下五點: (1)清廷. ‧. 自 1874 年臺灣事件爆發以後,才開始認真將日本視為臺灣的假想敵,積極籌辦 臺灣的海防事務。一旦未來臺灣有事,中央朝廷為了要在第一時間迅速掌握臺灣. Nat. sit. y. 地方的防備情形,因而建構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敏捷軍用通訊網絡乃是當務之. io. er. 急,更是臺灣海防政策的中心關鍵所在。(2)1882 年朝鮮爆發漢城民眾抗日之 「壬午事件」後,日本雖然與朝鮮方面在 1883 年 3 月 3 日訂定《日朝海底電信. n. al. Ch. i n U. v. 線設置議定書》,允諾日本鋪設從北九州呼子至釜山港之日朝海底電線。然因當. engchi. 時身為海底電信後進國的日本尚無自行鋪設海底電線的技術,乃不得不出資委託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鋪設日朝海底電線,而在 1882 年 12 月 28 日與大北電報公司 所締結的《日朝鋪線暨鋪線專利權合同》當中,日本政府自合同締約之日起 20 年間給予大北公司享有日本與亞洲大陸及其鄰近島嶼的海底電線鋪設獨佔權並 放棄以上地區的海底電線鋪設權,日本海外通訊權利遂被大北電報公司所壟斷。 因此日本亟需構築一條不受他國電報公司桎梏的海外海底電信網絡,此為日本方 面交涉中日閩臺電線問題的核心。 (3)中日兩國在 1898 年 12 月 7 日於漢口訂定 閩臺海底電線的售賣合同之後,中日之間的閩臺電線歸屬問題固然告一段落,卻 因中國力阻日本欲將閩臺電線引登岸上,因而聯合英國與丹麥等列強力保中國電 信利權的角力戰過程。 (4)擁有閩臺海底電線另一端登岸權之臺灣總督府,又是 如何計畫透過 1900 年 8 月的「廈門事件」實質佔領對岸福建省以及佔領位於閩 3.

(10) 臺海底電線另一端的福州川石山中國電報局,意圖壟斷閩臺之間的通訊,建構日 本海外自主的電信網絡。(5)1904 年 2 月日俄戰爭爆發以後,日本方面為了確 保戰時海外通訊,與清廷福建當局就閩臺海底電線之切斷問題所展開的交涉。由 此觀之,藉由研究甲午戰後與臺灣問題有關的閩臺電線問題,更能看出當時東亞 國際情勢的演變又是如何反映在閩臺電線之中日交涉上,因此分析中日交涉閩臺 海底電線之整個過程,不僅能夠理解當時中日關係的特點,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之處,而且亦是將閩臺電線問題納入中國乃至於日本近代史的角度思考。. 二、 研究方法與回顧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並非採用如理工科系的技術史研究方法,而採用以外交史. 政 治 大 的外交交涉(diplomatic negotiation)。因此在本論文研究的方法論上,一方面以 立. (diplomatic history)為主的研究取向(research approach) ,並且偏重於兩國之間. 筆者從大學歷史系上的史學方法課程所接受的學科訓練為基礎,在史料之引用上. ‧ 國. 學. 以使用檔案、公文書等第一手文獻為主。另一方面則以專書或專題研究論文等第 二手資料為輔,並且分析以上的一手或二手資料,儘可能採取實證型的研究方法。. ‧. 本論文所使用的史料,係以根據中研院近史所庋藏的清代外交檔案《海防. sit. y. Nat. 檔:丁 電線》以及日本東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與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所庋藏有關 閩臺海底電線的外國交涉檔案為主,例如《台湾淡水港ト清国福州間ニ現存スル. io. n. al. er. 海底電線関係雑纂》等第一手史料性質的檔案。相關檔案且透過日本官方的「亞. i n U. v. 洲歷史資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網頁,以數位化構築圖像資料庫. Ch. engchi. 的方式公開提供檔案的下載4,讓筆者得以透過網路資源取得日本方面有關閩臺 海底電線的檔案。另以臺灣光復以前前臺灣總督府的出版物、相關的私人傳記、 或是海底電線鋪設史的專書、國際關係史論著等一手或二手資料構成本論文的立 論基礎。 在簡要敘述本論文所採用的主要史料之後,接下來在本論文的研究回顧方 面,對於閩臺海底電線本身的專書與論文並不多見,茲以 1945 年日本戰敗作為 時間分界點簡要說明本論文在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 在 1945 年日本戰敗以前,由前臺灣總督府交通部門所出版的書籍當中,對 於閩臺海底電線本身的研究大都僅屬介紹沿革性質的著作而少有專論性質的著 作。例如在 1897 年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前身的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 4.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網站:http://www.jacar.go.jp/index.html 4.

(11) 出版的《臺灣野戰郵便電信畧史》,將閩臺海底電線評論為「唯一與我內地(日 本本土)貫通氣脈之要線…自始至終,於軍事上帶來便益5」 ,簡要說明閩臺海底 電線對於臺日通訊的貢獻,該書亦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部門編纂日治臺灣 交通史出版物所不可或缺的書籍之一,其內容隨後多被由臺灣總督府所出版有關 臺灣通訊史的書籍所引用。例如在 1918 年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職員藤井 恭敬編寫的《臺灣郵政史》6,其中有關日軍入臺野戰電信的章節大都引用前述 的《臺灣野戰郵便電信畧史》。至於被視為日治中期臺灣通訊史的集大成之作, 即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編纂的《遞信志‧通信編》一書,乃建立在前述《臺 灣野戰郵便電信畧史》與《臺灣郵政史》兩書的基礎上,將閩臺海底電線視為「沈 (葆楨) 、劉(銘傳)之卓見7」且「實為將(臺灣)本島加入世界通訊圈之內的 一條貴重線8。」至於通論性質的海底電線史研究著作,例如前臺灣總督府參事. 政 治 大. 官大內丑之助曾經在日俄戰後的 1907 年撰寫《海底電線論》一書,從全球海底. 立. 電線的歷史、海底電線本身的性質,乃至於當時日本所屬的海底電線的使用情. ‧ 國. 學. 形,都有精闢的介紹與說明,是一本有志研究海底電線史不可或缺的入門書9。 到了太平洋戰爭前夕之 1940 年,由日本東京通信調查會的日人岡忠雄撰稿《英. ‧. 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一書,探討以英國為中心的海底電線史10。 1942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人奧谷留吉以文化史的觀點所編寫的《日本電. Nat. sit. y. 氣通信史話》,全書大部份的篇幅在於探討日本電信業創業前後的發展,包括海. io. er. 底電線以及無線電的部份11。1943 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漸呈衰像之際,由日 本東京電氣通信協會的日人中山龍次出版書名《戰爭と電氣通信》的小冊子,以. n. al. Ch. i n U. v. 實例探討如何將電信應用在總力戰上,類似戰爭的宣傳物12。. engchi. 在 1945 年日本戰敗以後對於閩臺海底電線的專論研究亦不多見,就臺灣學 界的研究成果而言,僅在古偉瀛教授的碩士論文〈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略為提 到中日交涉閩臺海底電線的問題,古教授認為這是總理衙門借用中國電報總局 「官督商辦」的性質,作為事後補救中國電報利權的範例之一,而將閩臺海底電 線問題排除於外交交涉之外,以一般商約的方式處理13。在日本學界的研究方面, 5.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臺灣野戰郵便電信畧史》 (台北:活字印刷社,1897),頁 63。 藤井恭敬,《臺灣郵政史》(台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通信局,1918)。 7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編,《遞信志‧通信編》 (台北:編著,1928),頁 189。 8 前揭書,頁 190。 9 大內丑之助,《海底電線論》(台北:酒井邦之助,1907)。 10 岡忠雄, 《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東京:通信調查會,1941)。 11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大阪:葛城書店,1943)。 12 中山龍次,《戰爭と電氣通信》(東京:電氣通信協會,1942)。 13 古偉瀛,《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近代史組碩士論文, 6. 5.

(12) 主要是日本玉川大學工學部教授石原藤夫在 1999 年的著作《国際通信の日本史 —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該書作者透過日本從明治時期到現在海外 通訊的技術發展史,以夾敘夾議的筆法,希望喚醒年輕一輩的學生對於日本國際 通訊史的重視。該書雖然亦非專論閩臺海底電線,但是作者對於閩臺海底電線卻 有以下的評論:「…從此(日本決定向俄國開戰)以後,軍方的重要電文大多不 經由有洩漏機密危機的大北電信線,此乃是天才參謀.兒玉源太郎以構築九州~ 臺灣間海底電線與臺灣連接之用意所進行的一種交通上的整頓之後,終於在兒玉 的努力之下藉由得到臺灣(淡水)~福建(福州)海底電線的權利,連接中國大 陸方面之英國大東電報公司所屬之海底電信局,再從那裡(英國的海底電線)經 由香港四處傳達…14。」就閩臺海底電線保障日本戰時海外通訊這點給予肯定的 評價。然而從石原教授這本著作的文脈可以清楚看出,石原教授稱讚明治時期以. 政 治 大. 來的日本國際通訊史乃是以歐美列強為對手而持續不屈不撓的先人奮鬥之精神. 立. 史15,因此可以理解石原教授本人無可避免對於自己的祖國日本有著善意的評價. ‧ 國. 果無法掌握到當時閩臺電線之中日交涉史的實際情形。. 學. 與解釋,但是石原教授對於當時中國(清廷)內部電報政策的情形不夠了解,結. ‧. 以上與閩臺海底電線相關的專書或論文固然為理解閩臺海底電線不可或缺 的資料,然而卻存在著以下的侷限: (1)以上的資料大都以近代中日兩國電信史. Nat. sit. y. 的發展為主題,尚無從近代中日關係史的角度個別分析閩臺海底電線問題。(2). io. er. 在海峽兩地雖有出現從甲午戰爭結束到日俄戰爭爆發期間有關中日關係進展過 程之論文或著作,不過從諸如海底電線等微觀具體的角度討論該時期中日關係的. n. al. Ch. i n U. v. 研究著作仍不多見。本論文基於上述專書或論文,並非只從臺灣近代史的研究角. engchi. 度探討閩臺電線之中日交涉問題,而是盡可能同時運用中日兩國的一手史料檔案 進行比較研究,以中日兩國近代史的角度探討變成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是如何順應 甲午戰爭以後的東亞國際情勢而在日本對外海底電信問題所扮演的角色。. 三、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論文的研究時間的斷限為 1895 年中日締結馬關條約到 1904 年的日俄戰 爭,在地域上為當時的福建與臺灣兩地。由於本研究鎖定在以交涉史為主的研. 14. 15. 1973),頁 77。 石原藤夫, 《国際通信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 (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 1999),頁 143。 前揭書,頁 223。 6.

(13) 究,與一般技術史的研究不同。除了第一章第一節的部份較偏重海底電線本身的 技術史以外,其他章節一律採用交涉史或一部份國際關係史的著述方式。例如從 事情的起因,交涉方的立場和看法,對被交涉方提出的要求等等,皆為本論文的 著述方向。. 四、 章節安排 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部份以外共計四章,以下是各章節的摘要部份: 第一章乃從十九世界歐亞電報通訊網絡之建立來看閩臺海底電線之成立背 景。無論是研究晚清中國的海防政策以及臺灣海防政策的著作,大抵皆以 1874 年的臺灣事件作為清代海防及其治臺政策的轉捩點,並且將來臺督辦防務沈葆楨. 政 治 大 此一脈絡著述,唯筆者儘量將閩臺海底電線之鋪設視為整個十九世界全球海底電 立. 的「治臺三策」視為清廷開始認真考慮臺灣海防地位的標竿。本章節大致亦順著. 線的發展趨勢,而不止限定在晚清臺灣的海防政策。. ‧ 國. 學. 第二章,1895 年馬關條約與日本覬奪閩臺海底電線。在甲午戰後的中日外 交史之中,閩臺電線之歸屬問題成為中日之間的臺灣問題,其時間點始於中日簽. ‧. 訂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不久以後的 1895 年 10 月,不過早在馬關條約締結後的. sit. y. Nat. 二個月以內,日本就已經於 1895 年 6 月 2 日在日方辦理交接臺灣的代表暨臺灣 總督樺山資紀的座艦「橫濱丸」上,由樺山資紀主動向中方移交臺灣的代表李經. io. n. al. er. 方提出閩臺電線的歸屬問題。然而包括當時記載中日兩國交接臺灣過程甚詳的. i n U. v. 《警察沿革誌》以及其他日方相關文書。卻未明白論及日本為何要在交接臺灣的. Ch. engchi. 情況下,而非在最初中日談判之際,就向李鴻章提出閩臺電線的歸屬問題,其次 亦未論及日本汲汲於爭奪閩臺電線的動機或其淵源。第二章即在於探討日本如何 透過外交交涉的方式,趁清廷無法顧及閩臺電線所有權的情況下,從中強佔閩臺 電線的過程,為日本日後正式從中國取得閩臺電線的所有權進行鋪路的準備,進 而開啟日本海外電信通訊的新時代。所以甲午戰爭不僅為當時日本的海外電信通 訊帶來劃時代的發展16,而位於閩臺電線另一端的臺灣,因身處在此一劃時代的 核心位置,不啻突顯出臺灣的重要性。換言之,中日交涉閩臺電線即因日本吞併 臺灣而起,因此不能忽略馬關條約後與臺灣問題密切相關之閩臺電線歸屬問題。 第三章,1898 年閩臺電線之售賣與保障中國電報之自主權。由於閩臺海底 電線所屬問題變成中日兩國在臺灣交接問題的外交懸案,中國電報總局方面為了 16. 石原藤夫,《国際通信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 ,頁 121。 7.

(14) 解決京恰設線工程的資金籌措問題,乃由盛宣懷在上海與日本駐上海領事小田切 萬壽之助舉行閩臺海底電線的售讓交涉。在交涉的過程當中,日方不僅只要閩臺 海底電線本身,亦希望獲得該線在福州川石山的登岸延伸權,後者的要求卻被盛 宣懷所拒,於是日方代表只好在盛宣懷開示的談判條件下,與盛宣懷締結閩臺海 底電線的售讓合同,從此以後,閩臺海底電線的所有權就正式為日本所有。然而 主導閩臺電線對日售賣交涉的盛宣懷為了捍衛中國電報之自主權,阻止他國日後 亦以閩臺電線交涉為例強迫中國開放電線登岸權,盛宣懷不得不與享有在華電報 利益的大東與大北公司訂定保障中國電報自主權的密約,再次申明自 1880 年以 來他國政府與公司未經中國與大東大北公司之同意,不得在中國沿海鋪設海底電 線的原則。如此一來日本就無法獲得閩臺電線在福州方面的登岸權,而大東大北 公司亦不希望未來有包括日本等他國與之共享在華電報利權,因而日本不得不將. 政 治 大. 閩臺電線在福州方面的登岸權委託當地英國大東公司川石山電報局處理。在日本. 立. 無法獨佔閩臺電線在福州方面登岸權的情形下,日本欲趁 1900 年 8 月廈門事件. ‧ 國. 學. 的機會完全佔領川石山島上的中國電報局,一舉解決閩臺電線登岸地的問題,卻 因遭致列強干預而失敗。. ‧. 第四章,日俄戰爭與閩臺海底電線之斷線交涉。本章的重點在於探討 1904 年 2 月 11 日早上日俄戰爭甫一爆發,閩臺海底電線隨之斷訊而搶修恢復通訊的. Nat. sit. y. 過程。有關於此一過程的大略經過,僅零星記載於《明治三十七、八年臺灣總督. io. er. 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17不過,在經過「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網頁公開 檢索的《台湾福州間海底電信切断に関する件》18等相關檔案之閱讀以後,可知. n. al. Ch. i n U. v. 日俄戰爭時期閩臺海底電線之斷線交涉並不純粹是一普通事件而已,更牽涉到閩. engchi. 臺海底電線在日俄戰爭的定位問題以及日俄戰爭爆發前後所突顯出來的國際情 勢。由於日俄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造成臺灣島內的民心不安,甚至還有傳言俄 軍即將登陸臺灣云云。此時擁有閩臺海線淡水端登岸權的臺灣總督府不斷透過閩 臺海線與大東公司的港滬海線以確認在上海港的俄國砲艦「滿州人」號的動向。 不料當日俄宣戰後的第二天,日本到歐亞地區的長崎~海參崴間海底電線遭到俄 國單方面的斷訊,無法進行電報傳輸,日本只好使用從九州到臺灣基隆再由淡水 到福州之臺閩日三地的海底電線網。然而閩臺海線卻在長崎~海參崴海底電線發. 17. 18.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 編,〈明治三十七、八年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臺灣總督府 陸軍幕僚歷史草案》下冊(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本,1985),頁 14。 大野豐四,〈福州海底電線切断ニ関スル実地調查報告〉《台湾福州間海底電信切断に関する 件》明治 37 年 2 月 18 日,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Ref:C06040577100。 8.

(15) 生斷訊不久之後,其在福州川石山附近的海域的線段就遭到切斷而影響到閩臺之 間的通訊。為此臺灣總督府方面立即派遣通訊技手至對岸福州調查斷線原因,而 日本駐福州當地領事亦與閩浙總督李興銳進行緝拿砍線嫌犯與租借中國海底電 線鋪設船之交涉。最後在 Samuel 商會淡水分店長英國人 Rose 的協助下,得以排 除萬難修復閩臺電線。 本論文的學術貢獻如前所述,藉由筆者所使用的主要第一手史料,諸如日本 官方「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所收藏公開的《台湾淡水港ト清国福州間ニ現存スル 海底電線関係雑纂》與《台湾福州間海底電信切断に関する件》,得以從中進行 研究,重建整個閩臺電線之中日交涉過程。筆者希冀藉此拋磚引玉,留待學界後 進對此一議題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6) 第一章 近代列強在東亞電報網之建立與清廷之因應. 第一節. 十九世紀英俄在東亞鋪設海底電線之角力戰. 一、英國之歐亞遠距離海底電線網鋪設計畫 「海底電線」現在大都譯為「海底電纜」 ,其英文名稱為 Cable,在十九世紀 傳入中國時,中文則有銅線、飛線、海底電線或是簡稱為海線等說法,而現在大 多中譯為「海底電纜」。至於在當時日本的相關書籍或是官方的公文書,大都使 用「海底電線」或是直接音譯為「ケーブル」、 「海底ケーブル」或是「海底電信 ケーブル」。由於本文的時間斷限係從 1895 年到 1904 年為主,為了符合當時的. 政 治 大. 語境,除非是遇到引文或需要註解的地方,否則本文一概使用「海底電線」。. 立. 在說明海底電線之出現以前,必須說明被視為自工業革命以來電報. ‧ 國. 學. (Telegraph)技術之出現。電報是歐洲自工業革命以來繼鐵路與輪船之後又一人 類通訊史上的重大突破。在電報發明以前,人類主要對外的通信工具計有傳統的. ‧. 郵驛、信鴿等方式19。傳統郵驛的特點在於由政府派遣專司郵遞的人員在沿途設 立驛站,並以馬匹或人力將政府文書以接力的方式送到目的地。然而一個國家要. Nat. sit. y. 建構一個既有效率且快速準確的郵驛系統,首要之務在於必須構築完善的道路網. io. er. 絡,以及長年派人有效維持其運作,故而所費不貲。唯有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國家, 方有雄厚之財力,在其境內建設並維持其龐雜的郵驛網絡。例如在歷史上最著名. n. al. Ch. i n U. v. 的郵驛系統就是傳統帝制中國以及古代羅馬的郵驛,就具備以上的條件。至於電. engchi. 報是以發報機與收報機作為主要的通訊工具,中間再以電線作為訊息傳遞的媒 介,不受天候環境與距離等限制,在一天之內即可將訊息傳達至目的地。故而電 報不同於傳統郵遞等古代的通訊方式,被視為近代人類最重要的通訊方式之一。 而且電報通訊所需之技術,又是十六世紀歐洲科學革命將電的發現加以實用化的 結果,而電的傳導又需有良導體與非良導體方能進行。因此自十六世紀以來,不 斷有歐美的科學家研究如何利用金屬作為導體通電以傳送穩定的訊號,並且進一 步著手將電流轉化成訊號以傳遞訊息。 1729 年英人司蒂芬.格萊(Stephen Gray)將電流成功傳導至 886 呎遠之處, 而他傳達電流的導體就是依附在非導體的絲線上20。1747 年又有英人威廉.華森 19 20. 星名定雄,《情報と通信の文化史》(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006),頁 5。 原著不詳、林英豪 譯述,《電話電報與無線電》(台北:廣文書局,1971),頁 2。 10.

(17) 爵士(Sir Whiiiam Watson)發現電流能由一端傳至另一端,亦即將電流由金屬導 體傳至兩哩外的地方,證實了以地面構成電流的循環21。威廉.華森之發現,發 現電流的傳導距離遠遠超過人類的聽覺與視覺所及的距離,開啟以電流傳導訊息 取代傳統人類通訊方式的可能性。然而以上這些以人為產生的電流並不穩定,直 至 1800 年由義大利人伏特(Alessandro Volta)發明伏特電池(Voltaic pile)之後, 電流的傳導得以穩定下來,不啻使電流傳導能夠以人為的方式大量產生訊息。 上述科學家的發明不啻確立了以電流傳導訊息的新通訊方式,接下來就是要 如何設計出通訊專用的符號(電碼)以及提升電流傳導訊息的強度。到了十九世 紀初期 1809 年德人薛莫林氏(Samuel Thomas von Soemering)利用電池分解性 產生電流的功能,設計通訊符號,並且曾經在 10,000 公尺的距離內試驗成功22。 1820 年法人安培氏(Andre Marie Ampire)設計出採用電鍵法的通訊方式,即在. 政 治 大. 兩地之間以三十條線相連,以因應字母及字數之需要,唯因所需用線太多,實用. 立. 性大打折扣23。不過從以上德人薛莫林氏與法人安培氏等人之發明,可以看出自. ‧ 國. 學. 十九世紀以來,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掌握電流傳導的知識與技術,而開始著手將 電子運用在通訊方面。. ‧. 1832 年美人摩爾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發明電報機,以及將字母 以數字編碼的方式製成點畫式的「摩斯電碼」 (Morse Code,或稱為美式電碼)。. Nat. sit. ,包括清末的漢文電碼25與近代日本的和文電碼皆採用摩斯電碼。不過在摩爾. io. er. 24. y. 從此以後, 「摩斯電碼」成為近代電報通信所用訊號的基本形式,並被廣為使用. 斯發明摩斯電碼並獲得專利之前一年,亦有法國人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與. n. al. Ch. i n U. v. 美國人亨利(Joseph Henry)皆在同時發現由磁能產生電流的電磁感應原理,並. engchi. 且經由亨利氏的研究,採用絲質絕緣的導線,製成一具電鈴,變易其長短音響, 以傳遞信號,成果豐碩。1840 年英人惠斯頓(Charles Wheatstone)將原本需要 五條線的電報減少至一條線,名為五針頭電報,大大減少設置電報所需要的架線 成本,而惠斯頓本人亦發明與「摩斯電碼」截然不同的電報傳訊系統,並在 1837 年獲得專利。惠斯頓所發明的電碼更在英國被使用多年。. 21. 原著不詳、林英豪 譯述,《電話電報與無線電》,頁 2;古偉瀛,《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硏究所近代史組,1973),頁 5。 22 古偉瀛,《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頁 5。 23 前揭書,頁 5。 24 石原藤夫, 《国際通信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 (東京:東海大学出版会, 1999),頁 14。 25 清末的漢文電碼採用摩斯電碼,以數字代替漢字,其實際操作的方式,可見當時法人威基謁 (S.A Vighier)所著的《電報新書》。 11.

(18) 美國在以上摩爾斯的電報機問世不久以後的 1844 年,就在華盛頓與巴爾的 摩(Baltimote)兩地之間架設陸上電線,將電報發明加以實用化,美國亦因而成 為世界第一個將電報通訊應用於商業用途的國家26。同樣在歐洲於 1845 年荷蘭 亦架設一般大眾專用電線,接著在 1848 年的英國、1849 年的奧地利、1851 年的 法國、1854 年的丹麥等地無不進行陸上電線之架設27。電報通訊亦隨著歐洲主要 國家陸上電信網的完善開始跨出歐洲各國的疆界,並且在 1850 年 7 月 25 日由歐 陸的普魯士聯合日耳曼諸邦組成「德奧電信同盟」(German-Austria Telegraph Union) ,該同盟為世界第一個開始以陸上電線為主的對外國際通訊同盟28。不久 以後在歐陸又有「西歐電信同盟」的出現。1865 年乃由法皇拿破崙三世在巴黎 協調以上兩大電信同盟組成「國際電信同盟」 ,訂定統一的電碼與電報資費等規 範29 ,歐洲主要國家以陸上電線為中心所發展出來的對外國際通訊架構於焉形 成。. 政 治 大. 立. 同時在 1850 年代作為一個孤懸歐陸以外的英國,相對於上述以陸上電信通. ‧ 國. 學. 訊為主的歐陸國家,英國則是專注於海底電線的研究及實驗。由於以上電報機、 陸上電線等電報收發技術之突破及其成熟,為海底電線之鋪設技術提供了有利的. ‧. 條件。特別是當時的英國憑藉其廣大的海外殖民地,讓其首都倫敦一躍成為全球 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因此英國開始醞釀出以首都倫敦為中心連接大英帝國殖民地. Nat. sit. y. 的全球海底電線鋪設計畫。首先英國在 1850 年選擇與其經濟關係密切的法國之. io. er. 間鋪設全球第一條的海底電線,鋪設位置就選在英法之間最短距離的多佛海峽 (Strait of Dover) ,並且在 1851 年鋪設成功。當時英法兩國的證券交易商莫不為. n. al. Ch. i n U. v. 這一條海底電線感到鼓舞,因為從此以後倫敦與巴黎兩地的證券交易商就能在最 30. engchi. 短時間了解兩地的交易行情 ,活絡英法兩國商業的發展,造成英法兩地投機貿 易的盛行。此外,自從多佛海峽海底電線成功鋪設以後,在歐陸的各地海岸線或 是淺海皆興起一股鋪設短距離海底電線的熱潮,更刺激英國即將展開美英新舊大 陸的遠距離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計畫。1855 年在英俄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期間,英國急速在黑海鋪設簡便型的 GP 電線31,將電報首次應用於軍事用. 26. 27 28 29 30 31.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海底線施設事務所 編, 《海底線百年の步み》 (東京:電気通信協会,1971), 頁 4。 前揭書,頁 4。 前揭書,頁 4。 前揭書,頁 4。 前揭書,頁 5。 GP 電線即是以英屬馬來亞婆羅洲等地所產的硬質橡膠(Gutta-percha)作為包裹海底電線所需 的材質,因而得名。前揭書,頁 6。 12.

(19) 途。戰爭結束以後,英國注意到海底電線在軍事戰略上的用途。不久之後在英屬 印度殖民地發生暴動之際,英國更了解到有必要構築從英國本土至印度乃至於遠 東、東亞等地區高速電報通訊網。職是之故,1857 年美國富商菲爾德(Cyrus W. Field)與英國人合作,在菲爾德的主導下進行了第一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 工程,1858 年大西洋海底電線雖然鋪設成功並展開通訊,不過才僅不過 77 天的 時間就宣告失敗,卻也開啟了遠距離直接通訊的可能性。英國政府由於此次橫跨 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之失敗,乃集合一流的科學家以及與電機有關的技術人 才,成立了海底電線調查委員會,進行海底電線之製造、鋪設以及海底電線事業 經營等調查之研究,如此確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海底電線網之研究基礎32。 上述第一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計畫在失敗以後的數年之間暫時陷入 了停頓狀態,不過英國在進行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之不久,隨即展開從. 政 治 大. 英國本土到殖民地印度的歐亞遠距離通訊計畫,其具體措施就是從倫敦鋪設一條. 立. 經由地中海、紅海、波斯灣到印度洋的遠距離歐亞海陸電線。英國的著眼點不僅. ‧ 國. 學. 是由於此時發生在印度境內的反英暴動而已,最重要者在於印度半島正好位處澳 洲、南洋等英屬殖民地的要道,將來英印遠距離歐亞海陸電線鋪設完成以後,更. ‧. 能以印度為起點,向東經麻六甲與汶萊等地直通香港,亦即延長至包括中國與日 本的東亞地區。1859-61 年,英國於地中海英屬的馬爾他(Malta)與北非埃及的. Nat. sit. y. 亞歷山卓城(Alexandria)再沿著波斯灣鋪設直達印度半島的海底電線,但是在. io. er. 鋪設完成以後卻因技術尚未成熟以及在接近海岸珊瑚礁上鋪設等緣故而頻頻發 生故障。直到 1864 年克服技術上的困難以後,英國終於在蘇伊士、亞丁、孟買. n. al. Ch. i n U. v. 之間的波斯灣成功鋪設海底電線,並與鄰近的土耳其陸上電線相接,在 1866 年. engchi. 正式開通英印之間的遠距離電報通訊33。同樣亦在 1866 年,英國人仍然與美國 富商菲爾德合作,完成第二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該工程由於參考了 前述第一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以及英印間遠距離海底電線工程的經 驗,因此就在修復前次遭到廢棄的海底電線以及另設新線的情況下,同時利用兩 條海底電線進行通訊。對於英國而言,第二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之成 功,意味著英國開始跨出稱霸世界的第一步,亦確立了倫敦作為當時全球主要通 訊中心的地位。 在英國完成上述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以及英印間歐亞遠距離海底 電線工程之同時,英國國內也誕生了若干民間的電報公司,其中又以東方電報公 32 33. 前揭書,頁 6-7。 前揭書,頁 7。 13.

(20) 司(Eastern Telegraph Co.)最為重要,亦為當時全球資本額最大的電報公司,蓋 因該公司掌握了從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等地區海底電線的經營權之故,截至 1900 年代,該公司所屬線路的總距離長度達 73,233 公里,實際上佔了全球海底 電線約五分之一以上的長度,而其資本金亦有 1,000 萬英鎊34。後來當英國政府 機將英印間遠距離海底電線網絡延長至香港與上海之後,該公司又分出大東電報 公司(Eastern Extension Telegraph Co.)作為經營東亞與澳洲地區電報業務的子 公司。最後因澳洲線的完成,又改組為大東澳大利亞暨中華電報公司(Eastern Extension Australasia and China Tel. Co.),兩公司的總部皆設在倫敦35。 以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與英印間歐亞遠距離海陸電線為基礎的英國,自 1858 年將其東亞的海底電線網延伸至仰光之後,在英國的印度政府就開始考慮 將海底電線網延伸至新加坡乃至於香港、澳洲等地的可能性。為此由在印英人所. 政 治 大. 經營的報紙印度之友報(The Friend of India)就刊文肯定英印政府鋪設海底電線. 立. 的想法,認為不僅應將海底電線展延至新加坡,同時更應該要展延至中國,這是. ‧ 國. 學. 著眼於英國對華鴉片輸出貿易所招致的報價損失而得出的結論。同時在上海的英 商亦基於同樣的理由,致函在上海的北華捷報(The North China Herald)咸認英 36. ‧. 國政府應將海底電線從印度延長至香港與上海,再進一步北向北京或東向日本 。不過直到 1870 年,清廷才同意英國鋪設自香港至上海的海底電線,中間經. Nat. sit. y. 過了約 12 年的時間。. er. io. 以上就是英國向東亞鋪設海底電線網的過程,英國從 1850 年到 1870 年期間 短短 20 年的時間就已經建構了從英國本土至東亞的海底電線網,並且將來另有. n. al. Ch. i n U. v. 經由非洲與大洋洲的海底電線鋪設計畫,不啻在全球七大洋的深海底下就有英國. engchi. 製造的海底電線貫通世界五大洲的陸地。最後英國終於在 1902 年成功完成從倫 敦連結至南非與澳洲的海底電線工程,構成所謂的 All Red Route37,亦代表大英 帝國全球海底電線網之完成。 英國成功構築全球海底電線網的原因,不僅歸因於英國本身具有作為工業革 命先進國的優勢,讓英國在有關製造及其鋪設海底電線的技術上得以優於當時世. 34 35. 36 37. 大內丑之助,《海底電線論》(台北:酒井邦之助,1907),頁 22。 大內丑之助, 《海底電線論》,頁 22-23;岡忠雄, 《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 (東 京:通信調查會,1941),頁 130。 黃嘉謨,〈中國電線的創建〉《大陸雜誌》第三十六卷第六、七期合刊,頁 171-172。 All Red Route 一語,係指英國本土與英國各殖民地屬地,以及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 聯邦等地依純英國資本所建設之互相聯絡的海底電線網。1902 年英國完成其全球海底電線 網,凡此之後在研究英國海底電線網的文獻當中,大多使用 All Red Route 一語。詳見岡忠雄, 《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 ,頁 146。 14.

(21) 界各國38。自十六世紀的科學革命以來,英國成為當時全球先進科技的主要發源 地,政府亦積極獎勵科學研究,他如英國在第一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 失敗以後,隨即組織有關從海底電線鋪設到經營等的科學委員會即為一例。而且 前述有關電學的理論及其將電力應用於通訊的技術,大都起源於英國,或由英國 再加以改良精進,即可了解到英國本身在科技革新上的優勢之處所在。不過最重 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英國壟斷了製造海底電線所不可或缺的硬質橡膠 (Gutta-percha)對外產銷權之故39。由於海底電線本身容易受到海浪潮汐與航行 船舶的影響,因而在鋪設海底電線之前後,除了必須考慮電線本身在耐水性與伸 縮性上的問題,亦要考慮包裹電線所需的材質是否能夠承受海底的壓力以及是否 適合作為與電線之間的絕緣體之用。英人發現此種硬質橡膠在耐水性、伸縮性以 及在通電上具備作為絕緣體的特性,皆符合製造海底電線的要求,而該橡膠的主. 政 治 大. 要產地在馬來半島與婆羅洲等英屬殖民地,為了製造海底電線所需的主要原料,. 立. 英國更在當地經營大規模的橡膠農場加以量產這種硬質橡膠40,於是英國就這樣. ‧ 國. 學. 巧妙壟斷了製造海底電線主要原料的來源。. 另外英國亦靈活運用民間企業之力量,一方面可以迴避以國家的力量獨自鋪. ‧. 設海底電線所帶來的風險,包括回收設線的成本等效益問題。另一方面使用民間 電報公司的名義與海底電線登陸地點所在國進行交涉的話,英國亦能迴避侵犯他. Nat. sit. y. 國主權的惡名,其中更牽涉到國際公法的問題。根據日人大內丑之助在其《海底. io. er. 電線論》一書所揭示者,當歐洲國際公法的概念向全球傳播以後,一旦某一國家 容忍他國在其領土之內設立國營的電報局,就意味著該國亦容忍他國可以在其境. n. al. Ch. i n U. v. 內行使國家的主權,如此會有該國政府賦予他國電報局職員在其境內實行治外法 41. engchi. 權之疑慮 ;反之,若是由民間所經營的電報局,在法理上就不會有侵害他國主 權之疑慮。然而在英國鋪設海底電線的國家或地區大部份都是英國自己的殖民地 或是屬地,比較不需要特別在意海底電線登陸地會有侵害他國主權的問題,此亦 為英國的海底電線大多放任民間公司鋪設經營之緣故。況且根據同書的研究,自 從海底電線出現以來,其使用對象約有 9 成 5 的比例為商人或報社,在政治與軍 事上的其他使用者不超過半成。因此衡諸上述英國海底電線網的擴張路徑,重要 的海底電線大抵先在貿易興盛的國家之間鋪設,前述歐洲與北美的大西洋海底電 38. 39. 40 41.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海底線施設事務所 編,《海底線百年の步み》頁 7;石原藤夫,《国際通信 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頁 13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海底線施設事務所 編,《海底線百年の步み》頁 7;石原藤夫,《国際通信 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頁 13。 石原藤夫,《国際通信の日本史—植民地化解消へ苦闘の九十九年》 ,頁 13。 大內丑之助,《海底電線論》,頁 26。 15.

(22) 線以及英國與印度之間的遠距離歐亞海底電線皆屬該例,亦可窺見當時的美國與 印度已經開始作為世界貿易的中心點而與歐洲透過海底電線聯繫42。. 二、俄丹之歐亞西伯利亞海陸電線網鋪設計畫 以 1858 年歐美第一次橫跨大西洋海底電線鋪設工程之失敗為起點,當時的 新大陸美國為了要與舊大陸歐洲進行通訊,以經營陸上電報為主的美國西方聯合 電報公司(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開始計畫進行從加州經太平洋沿岸北上 到當時屬於俄國領土的阿拉斯加,再橫跨阿拉斯加附近的白令海峽之後,進入西 伯利亞與歐陸通訊之總距離 16,000 公里之遠距離海陸電線鋪設通訊計畫43。 此一歐美通訊計畫在 1857 年受到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的注意,同年該總督就 向俄國政府的交通長官建議,再由交通長官計畫以國庫補助的方式,預定鋪設經. 政 治 大. 由西伯利亞、黑龍江畔的尼科來夫斯克(Nikolayevsk 滿文稱為廟街) 、庫頁島、. 立. 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通往美國本土之通訊線路。此一橫越西伯利. ‧ 國. 學. 亞之通訊線路計畫在西伯利亞評議會積極的運作之下,得到俄國沙皇的敕命許 可,從 1862 年自鄂木斯克動工,1863 年經由喀山(Kazan,現俄羅斯聯邦韃靼. ‧. 斯坦共和國首都)到達貝加爾湖畔的城市伊爾庫斯克。到了 1866 年,又完成從 尼科來夫斯克經伯力到海參崴之間的陸上電線44。. Nat. sit. y. 當時美國駐西伯利亞尼科來夫斯克領事柯林斯(Perry Mcdonough Collins). er. io. 亦曾在 1850 年代提出經由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的歐美遠距離通訊線路建設計 畫,後來柯林斯就辭去領事職務成為美國在俄國的通商代表,並且與西方聯合電. n. al. Ch. i n U. v. 報公司合作,在 1861 年由柯林斯等人向美國國會提出此一通過西伯利亞的歐美. engchi. 遠距離通訊線路鋪設計畫,卻因此時美國國內陷入南北戰爭的局勢,致使該計畫 並未受到很大的注意。不過西方聯合電報公司除了私下透過柯林斯與俄國官員的 關係向俄國交涉,甚至該公司的總經理還在 1864 年親自訪問俄京聖彼得堡晉見 俄國沙皇。由於柯林斯等人的鋪設計畫與俄國政府既有的鋪設計畫有其相通之 處,結果得到俄國方面善意的回應,於是由該公司與俄國締結鋪線合同,由美俄 兩國組織民營公司進行投資鋪設海陸電線等事宜。美國方面組織加利福尼亞州電 報公司(California State Telegraph Co.)進行從美國本土鋪線到阿拉斯加的工程, 而 俄 國 方 面 亦 組 織 西 方 聯 合 俄 羅 斯 擴 展 電 報 公 司 ( Western Union Russia 42. 43 44. 大內丑之助,《海底電線論》,頁 27。該書出版之際(1907 年),正是英國構築完成其全球 海底電線網 All Red Route 之不久(1902 年)。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海底線施設事務所 編,《海底線百年の步み》 ,頁 61-62。 前揭書,頁 62。 16.

(23) Extension Telegraph Co.)進行上述經由西伯利亞到白令海峽的鋪線工程45。 但是,正當上述西伯利亞鋪線工程已經完成展延到海參崴的 1866 年 7 月, 由於第二次大西洋海底電線工程完工並且順利通訊之緣故,從美國境內到西伯利 亞的鋪線工程隨之中止,包括該鋪線工程的投資金額約 300 萬美元亦隨之付諸東 流,成為血本無歸的投資。不過俄國因受到歐美遠距離通訊計畫的刺激,反而激 發了俄國將電線展延遠東的野心,加上俄國在 1860 年與清廷締結「北京條約」 的結果,從清廷手中取得海參崴作為俄國在遠東的軍港,俄國遂以海參崴為中 心,開始將重心放在與中、日兩國沿岸城市的通訊上。另外俄國亦將西伯利亞電 線另設支線展延到海蘭泡與恰克圖一帶,開始尋求在華鋪設內陸電線的可能性。 俄國尋求在華鋪設內陸電線的原因,有其急迫性的背景存在。此因同時期英 國的歐亞遠距離海底電線網鋪設計畫因中英「北京條約」導致清廷被迫對外開放. 政 治 大. 五口通商口岸而有從印度展延到香港甚至到上海的可能性之後,俄國擔憂英國經. 立. 由五口通商的海路貿易會威脅到中俄藉由康熙皇帝以來以恰克圖為中心所構築. ‧ 國. 學. 的傳統陸路邊境貿易關係46,俄國為了與英國歐亞遠距離海底電線網互相抗衡, 所以在海蘭泡與恰克圖架設電線不久,於 1862 年透過俄國駐華公使把留捷克(L.. ‧. de Balluseck)以外交照會的形式向總理衙門提出在華架設從恰克圖經北京到天 津陸上電線的建議,卻未獲清廷之應允。不過俄國仍不放棄,又在 1865 年 9 月. Nat. sit. y. 14 日由俄國新任駐華公使倭良嘎哩(A. Vlamngaly)向總理衙門提出照會,尋求. io. er. 在電線問題上與清廷合作抗衡英國歐亞遠距離海底電線計畫的可能性47,甚至還 明確向總理衙門表達俄國願意提供工匠,代墊恰克圖—北京—天津間陸上電線的. n. al. Ch. i n U. v. 架設費用,由中、俄合辦恰克圖至京津間的電線48,維持俄國在華北與塞北的貿. engchi. 易優勢。同樣英國由於在北京條約後取得牛莊(營口)港作為清廷對外的貿易口 岸,不啻為英國構築伸進中國東北與華北的橋頭堡,因此英國亦透過其駐華公使 的照會,同樣欲在恰克圖架設陸上電線經北京到沿海及東南各口岸的電線49。以 英俄兩國爭奪在華電線鋪設權為契機,有關海底電線的鋪設知識亦隨著英俄勢力 在東亞的角力傳入中日兩國,掀起東亞的通訊革命。. 45 46 47. 48. 49.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海底線施設事務所 編,《海底線百年の步み》 ,頁 62。 米鎮波,《清代中俄恰克圖邊境貿易》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 38。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總署收俄使倭良嘎哩片遞通線揭要:述電線之益及各國設立概況並 望中國仿辦〉 《海防檔:丁 電線》,頁 29-30。 〈同治四年十月十七日總署收俄使倭良嘎哩函:議由中俄合辦恰克圖至京津間銅線由俄國管 理並襄助器材工匠〉 《海防檔:丁 電線》,頁 32-36。 〈同治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總署收英使卜魯士照會附英民比色波原稟一件:英民擬由恰克圖經 京城至海口安設飛線並請在蒙古設窩鋪驛站〉《海防檔:丁 電線》,頁 3。 17.

(24) 回到歐陸所興起的近海海底電線鋪設的熱潮,當時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北 歐諸國將其境內的區域性電報公司合併,於 1869 年 6 月 1 日聯合成立大北電報 公司(英文名稱: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丹麥名稱:Det Store Nordiske Telegraf-Selskab),總公司設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其合併之主要目的,在於自 單一經營體之下樹立單一的電報通訊體系,一方面將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北歐 諸國與英國聯結在一起,另一方面亦與俄國取得聯絡50。不過身為大北公司創立 者且兼有資本家與丹麥樞密顧問官身分的第一任董事長泰迪根(C. F. Tietgen) 並不以構築北歐電報通訊網為滿足,而是計畫要將該公司所經營的北歐電報通訊 網向遠東擴張51。於是泰迪根就向俄國政府交涉,希望由大北公司接手上述完成 一半的歐美遠距離電線通訊工程,並且在同年 10 月從俄國政府手中成功取得歐 洲與中日之間海底電線的鋪設專利權52。根據撰寫《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 政 治 大. 信發達史》一書之電報通訊史學者日人岡忠雄的研究,岡忠雄認為大北公司成功. 立. 取得東亞海底電線鋪設專利權的原因既在於該公司既然從事波羅的海海底電線. ‧ 國. 學. 之鋪設,不僅有助於將橫亙西伯利亞的電線與波羅的海之海底電線末端線直接聯 結在一起,加上俄國認為丹麥本身為一小國,且又是一個與任何歐洲列強皆無特. ‧. 殊親善關係的中立國家,讓俄國認為較無被他國政治干涉之顧慮53。然而當大北 公司以鋪設一半的西伯利亞電線工程為基礎而取得從歐亞海底電線鋪設專利權. Nat. sit. y. 之同時,俄國皇室及其貴族高官亦掌控了該公司大部份的股權,導致大北公司雖. io. n. al. er. 然名為丹麥的民營公司,實際上卻是一個受到俄國資本操縱的民營公司54。. Ch. i n U. 三、英國大東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鋪設在華海底電線. engchi. v. 從當時清廷的疆域來看英國大東與丹麥(俄國)大北兩家電報公司向東亞的 海底電線鋪設路線,大東公司的鋪設路線是從印度經新加坡、婆羅洲到香港最後 延伸至上海;大北公司則是以既有的俄屬西伯利亞電線為基礎,再以海參崴作為 該公司在東亞海底電線網的起點,其次再從海參崴鋪設經由日本長崎到上海的海 底電線。因此大東公司係以從南向北的鋪設路線,而大北公司則是採取從北到南 的鋪設路線,並且皆以上海作為兩公司在東亞最重要的海底電線網據點。如此一 來,兩公司在東亞電報網絡的爭奪戰勢所難免。. 50 51 52 53 54. 岡忠雄, 《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頁 152。 前揭書,頁 152。 前揭書,頁 152; 前揭書,頁 155。 大內丑之助,《海底電線論》,頁 81。 18.

(25) 先論大東電報公司的情形,如前所述,自從英印遠距離海陸電線成功鋪設以 來,包括在印度與中國兩地的英商無不希望將英印遠距離電線網展延到香港與上 海。於是在 1870 年,大東電報公司決定將南方印度的電線延伸,經由英屬新埠 (檳城)、新加坡、法屬西貢,直達香港;嗣後又擬鋪設從香港經廣州、汕頭、 廈門、福州、寧波到上海的海底電線55。同年 3 月,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Thomas F. Wade)奉英國政府指示與總理衙門交涉上述港滬海底電線之鋪設事宜。在交 涉的過程當中,威妥瑪除了提出「大海原係共由之道56」的說詞說服總理衙門, 就連總理衙門自身亦認為「重洋大海之中,外國自行其法,則固中國力所不能禁 止者也57」,所以清廷從海陸各自性質不同的思路出發,准許英使鋪設港滬海底 電線之請。不過清廷卻也規定線端安置船中不得牽引上岸的原則58,庶其水陸界 限分明。英國大東公司就這樣得到港滬海底電線之鋪設權。此又稱為同治九年. 政 治 大. (1870 年)的中英海底電線鋪設約章。. 立. 次論大北電報公司的情形,大北公司得到俄國允許從海參崴鋪設海底電線通. ‧ 國. 學. 至日本至中國的海底電線以後,先在 1870 年與日本簽訂海底電線線端登陸日本 的合同(Convention),該合同要點主要為一是日本允許大北公司所鋪設的海底. ‧. 電線在長崎與橫濱上岸,經辦以上兩港之間的九州、四國、本州太平洋方面之通 訊,並且由大北公司經辦有關海岸或陸地設施之建設;二是大北公司允許優先辦. Nat. sit. y. 理日本政府經由該公司電線所收發的政府官報;三是該合同有效期為三十年,日. io. er. 本政府給予大北鋪設海底電線的專利權59。至於中國的部份,大北公司選定上海 作為海底電線的登陸點,而欲預定將海參崴鋪設到長崎的海底電線從長崎延長至. n. al. Ch. i n U. v. 上海。因此大北公司董事長泰迪根乃函詢正在丹麥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 engchi. (Anson Burlingame) ,得到海底電線儘可從通商口岸上岸的答覆之後,認為向清 廷申請設線上岸會受到清廷拒絕或推卸,就乾脆不知會清廷自行鋪設從長崎到上 海的海底電線60。 1871 年 7 月,大北公司開始鋪設從上海到長崎的海底電線,以一個多月的 時間,在 8 月 4 日中午完成約長 429 浬的鋪設電線工程,其線端從吳淞口溯長江 55. 黃嘉謨,〈中國電線的創建〉,頁 173。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總署收英使威妥瑪函:洋商聯絡局擬設粵滬海底電線請准線頭上岸〉 《海防檔:丁 電線》,頁 80。 57 〈同治九年五月八日總署遞正摺:奏報允准英商試辦海底電線經過並諭旨通飭沿海各地方官查 禁海底電線上岸〉《海防檔:丁 電線》,頁 88。 58 〈同治九年四月七日總署收英使威妥瑪函:中國沿海准由英商設立海底電線惟線端不得上岸免 生轇轕〉《海防檔:丁 電線》,頁 82。 59 大北公司與日本政府交涉的部份詳見本論文第二章第一節。 60 黃嘉謨,〈中國電線的創建〉,頁 173。 56. 19.

(26) 而上,徵得美國駐上海領事的同意,線端在上海美國租界上岸61,8 月 12 日開辦 中日之間的一般大眾電報服務,此為日本海外通訊的濫觴62。隨後從長崎到海參 崴的海底電線亦在 1871 年 8 月開始鋪設,同年 8 月 29 日就宣告完成63。1871 年 4 月,大北公司又完成從上海(吳淞口之大戢山)經廈門鼓浪嶼到香港,長 950 浬,並在 1872 年元月開辦日華與歐美、加拿大之間的正式大眾電報服務64。 然而大東公司從清廷得到港滬海底電線之鋪設權之後,卻未著手進行鋪設港 滬海底電線的工程,因為就在威妥瑪與總理衙門交涉港滬海底電線鋪設權之際, 大東與大北公司就在 1870 年 5 月 13 日協議訂定聯線合同,約分兩公司在華之海 線利益,大北公司不得在香港以南鋪設海底電線,大東公司不得在上海以北鋪設 海底電線,港滬間各口岸的電報收益由兩公司均分65。因此,大東公司乃暫緩港 滬海底電線之鋪設計畫。. 政 治 大. 在大北與大東公司競相取得在華海底電線鋪設權之前後,從上述總理衙門與. 立. 外國駐華公使進行海底電線鋪設問題的交涉,可知清廷自身對於外國公司在華鋪. ‧ 國. 學. 設電線的態度最初是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其因當溯自英法聯軍之役之後,各國 使節常駐北京從歐美西來的電報知識及其觀念隨著各國公使不斷向總理衙門交. ‧. 涉,而成為外交問題。對此,總理衙門皆一概拒絕他國在華設立電線的請求。在 華洋商的部份,亦有私自在上海架設電柱而被當地官民暗中拆毀的事件66。清廷. Nat. sit. y. 拒絕他國在華架設電線辦理電報的原因,一是懼怕他國在華架設電線,日後一切. io. er. 事件中國公文尚未遞到,彼方已先得到消息,辦事倍形掣肘;二是所設電線偶值 損壞,必歸咎於官民不為保護,叢生枝節67,並於 1865 年由總理衙門密函各地. n. al. Ch. i n U. v. 將軍暨各省督撫申明他國在華安設電線之禁68。對於總理衙門的密函,大部份的. engchi. 將軍與督撫贊同總理衙門的意見69,只有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在其回覆總理衙 門的函件中,委婉提出與其開禁不如仿照外洋機巧,由中國自設電線對抗洋人電 線的立場70。總理衙門雖然覺得李鴻章由中國自辦電線的意見「持論深透」,其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前揭文,頁 173。 岡忠雄, 《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頁 154。 前揭書,頁 154。 岡忠雄, 《英國を中心に觀たる電氣通信發達史》,頁 155;古偉瀛, 《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 , 頁 117。 黃嘉謨,〈中國電線的創建〉,頁 173。 前揭書,頁 180。 〈同治四年正月十七日總署致盛京將軍玉明函:各國領事如向地方官請設銅線鐵路須照總署 辦法一律禁止〉《海防檔:丁 電線》,頁 5。 前揭檔,頁 5。 以上均見《海防檔:丁 電線》,頁 6-13。 〈同治四年二月十七日總署收江蘇巡撫李鴻章函:論銅線萬一不能禁止應仿外洋機巧自置〉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22 年日本帝國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第 一所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目的為開啟

三、康熙臺灣輿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 17、18 世紀臺灣西部豐富的歷史與人文訊息。圖 17

(A)新一代設計展創辦時間應為 1981 年非 1991 年。2020 年 2 月臺灣成立國 家級設計研究院「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awkeotsang)是一種臺灣特有藤本植 物,在分類上屬於桑科、榕屬。適合生長在濕潤涼爽的環境,臺灣 的野生愛玉分布在中高海拔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Secondly, processing religious surveys and drawing up religious laws during early colonial period had made a leg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for future Taiwan religions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