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行為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行為研究"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卜 小 蝶 博士. 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行為研究 A Study of University Users' Mobile Search Behavior. 研究生:葉 政 廷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五月.

(2) 謝誌 回顧這段研究所的日子,最感謝指導教授卜小蝶老師對我的指導與包容,跟 著小蝶老師學習真的學到很多,不管是在做研究方面,或是做人處事的方法上, 小蝶老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也十分愧對老師的指導,我這不上進的學生並沒 有學習到老師做事的衝勁與效率,也導致論文寫作的進度延宕許久,造成小蝶老 師的負擔加重,很感謝小蝶老師願意指導並包容我這不上進的學生,讓我的碩士 論文得以完成。也十分感謝昭珍老師、牧群老師與銘心老師,謝謝您們對我的論 文提出各式見解與改進建議,讓這本論文可以更臻完善。 除了各位老師的幫助之外,也要感謝我在研究所的各位同學與學長姐,沒有 你們的幫助,不會有這本論文的產生。特別感謝書宇、子銘與瑞軒,三位從大學 時期的好同學,在論文寫作上互相支持鼓勵,給了我許多寫作上的建議,在研究 資料的收集上也幫了我許多忙。也十分感謝映涵學姐,若不是您的幫忙,想必我 是沒有機會拜入小蝶老師門下。 最後也不免俗的要感謝我的家人,因為有你們在背後的支持,我才能無後顧 之憂的專注在學業上,在我論文寫作上遇到困難時也會給我鼓勵,讓我能夠繼續 完成這篇論文。 回顧研究所的日子,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每個人,沒有你們的幫忙,這篇論 文也無法完成,真的非常感謝。 葉政廷. 謹誌. 2018 年,5 月。. i.

(3) 摘要 隨著行動網路的普及,使用智慧型手機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 之一。智慧型手機除了提供通訊功能外,更提供許多休閒娛樂與工作上的應用, 滿足民眾多元化的資訊需求。特別是近年來行動上網流量已超越傳統桌上型電腦, 人們已逐漸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處理各項作業或從事各類活動,過去在固定空間 使用桌上型電腦、透過搜尋引擎獲取所需資訊的方式也有相當大的改變。本研究 即希望以大學校園使用者為對象,探討其使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資訊的行為特性, 包括搜尋的動機與需求、搜尋的主題內容、及所使用的搜尋策略等。同時,本研 究也嘗試探討影響行動搜尋的因素,特別是社會性因素對行動搜尋行為的影響。 此外,也進一步比較行動搜尋與傳統固定環境搜尋模式之異同。 本研究採用問卷、日誌、訪談等多元方法。問卷主要用來收集研究對象之基 本人口背景資訊、智慧型手機使用經驗、及日常搜尋行為特性,本研究共收集 705 份有效問卷,並邀請其中 8 位參與後續日誌及訪談研究。日誌主要是請參與 者每日填寫行動搜尋日誌,藉以收集較真實自然之行動搜尋歷程資料,共收集 91 筆行動搜尋記錄。訪談主要用來驗証前述所收集資料之分析結果,並深入瞭 解研究對象之主觀想法,包括個人在固定環境與行動環境搜尋行為之異同。 主要研究結果包含:行動搜尋的動機以好奇與消遣為主,且多與休閒任務有 關,並以查檢事實型資訊為主。就其所搜尋內容,重要的搜尋主題包括娛樂/影 音、飲食、旅遊等偏向日常生活之搜尋主題。就其搜尋特性,行動搜尋具有快速 簡單的特性,受試者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搜尋時大多僅搜尋事實型資訊,能夠快 速獲得以滿足資訊需求;行動搜尋的搜尋策略與技巧與傳統在固定環境使用桌上 型電腦相似,主要是利用搜尋引擎之關鍵字搜尋功能;行動搜尋主要發生在固定 地點的家中,並非在行動環境如旅遊景點、交通運輸場所等戶外活動空間。就影 響搜尋的因素,搜尋前正在從事的任務是影響行動搜尋的最主要情境因素;社會 性因素對行動搜尋的影響力不明顯,僅有少部分的行動搜尋是由他人促發,但虛 ii.

(4) 擬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力值得注意。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網路平台業者提出改 善搜尋之建議,包括行動頁面的建置與轉換;根據搜尋任務設計搜尋引擎,針對 不同搜尋任務提供不同資訊,藉此提升搜尋滿意度。而對大學校園使用者的建議, 則著重於資訊素養的培養,在進行搜尋時選擇適當工具與判斷資訊來源之可信度 等。. 中文關鍵字:行動搜尋、智慧型手機搜尋、搜尋行為. iii.

(5) Abstract With the trends of Mobile Internet, smartphones have changed our daily life. Except serving basic communication function, smartphon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work and leisure contexts. Particularly in 2016, mobile and tablet internet usage exceeds desktop for first time worldwide. More and more users use smartphones to search and access inform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search behavior, including their search motivations, search topics, and search strategies.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ntexts in mobile search, and further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mobile search and traditional desktop-based search behavior. The study employs multiple methods including questionnaires, diaries and interviews. There were 705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to analyze users’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the usage of smartphone, and their daily search behavior. 8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to attend diary and interview studies. There were 91 diaries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participants’ mobile search process. The in-depth one-on-one interview is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ipants’ subjective comments on mobile search and traditional desktop 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e main motivations of mobile search behavior are curiosity and diversion, and the main topics of mobile search behavior are entertainment and video, food and drink, and travel for leisure work task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search behavior, mobile search has a quick and simple characteristic, users usually search fact information, that can access quickly to satisfy users’ information needs. With the search strategy of mobile search, the mobile search strategy is similar to computer search, use the keyboard to type keywords to search information. With the search location of mobile search, most of users search at home, either the outdoor iv.

(6) space. For context factors, work tas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xt factor,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ntext is not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researcher suggests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to build mobile websites, and according to the work tasks to design the search engi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mobile search, and suggests university users' to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select best way and applications to access information.. Keywords:mobile search;smart phone search;search behavior. 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行動搜尋的資訊需求 ..................................................................................... 7. 第二節. 行動搜尋行為 ............................................................................................... 17. 第三節. 行動搜尋的情境因素 ................................................................................... 25.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構念 .......................................................................................................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9.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 39. 第二節. 日誌記錄分析結果 ....................................................................................... 61. 第三節. 訪談結果分析 ............................................................................................... 6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80.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 前置研究問卷 ............................................................................................... 89 vi.

(8) 附錄二. 行動搜尋行為研究問卷 ............................................................................... 95. 附錄三. 行動搜尋行為日誌 ..................................................................................... 100. 附錄四. 訪談大綱 ..................................................................................................... 102. vii.

(9) 表次 表 2-1-1 行動搜尋研究方法比較 ......................................................................................... 9 表 2-1-2 行動搜尋主題 ....................................................................................................... 12 表 2-1-3 行動搜尋動機 ....................................................................................................... 16 表 2-2-1 資訊掃描模型(Modes of Scanning) ..................................................................... 19 表 2-2-2 Web 搜尋活動分類表........................................................................................... 22 表 3-2-1 搜尋日誌內容與說明 ........................................................................................... 34 表 3-2-2 行動搜尋訪談大綱內容與說明 ........................................................................... 35 表 4-1-1 研究樣本身分別 ................................................................................................... 40 表 4-1-2 研究對象學科背景分佈 ....................................................................................... 40 表 4-1-3 智慧型手機使用時間統計表 ............................................................................... 41 表 4-1-4 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統計表 ............................................................................... 41 表 4-1-5 常用搜尋平台統計表 ........................................................................................... 43 表 4-1-6 行動搜尋熱門主題 ............................................................................................... 45 表 4-1-7 行動搜尋時間區段 ............................................................................................... 46 表 4-1-8 最近一次的搜尋地點統計表 ............................................................................... 46 表 4-1-9 任務類型統計表 ................................................................................................... 47 表 4-1-10 最近一次的搜尋平台統計表 ............................................................................. 51 表 4-1-11 最近一次的搜尋方法 ......................................................................................... 52 表 4-1-12 最近一次的輸入方式 ......................................................................................... 52 表 4-1-13 性別對研究變項之獨立樣本 t 檢定.................................................................. 55 表 4-1-14 級別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5 表 4-1-15 學科背景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6 表 4-1-16 使用經驗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6 表 4-1-17 時間區段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7 表 4-1-18 搜尋地點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7 表 4-1-19 任務類型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8 表 4-1-20 社會性因素對研究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9 表 4-1-21 情境因素對搜尋動機、搜尋主題、搜尋類型之同時迴歸分析 ..................... 59 表 4-1-22 個人因素與情境因素對研究變項的影響 ......................................................... 60 表 4-1-23 研究假說檢定結果 ............................................................................................. 61 表 4-2-1 受試者基本背景表 ............................................................................................... 62 表 4-2-2 任務類型記錄表 ................................................................................................... 65 表 4-2-3 搜尋主題記錄表 ................................................................................................... 65 表 4-2-4 搜尋動機記錄表 ................................................................................................... 66 表 4-2-5 搜尋平台記錄表 ................................................................................................... 67 表 4-2-6 搜尋活動記錄表 ................................................................................................... 68 viii.

(10) 圖次 圖 2-2-1 Web 資訊與活動分類圖 ....................................................................................... 21 圖 3-1-1 本研究構念圖 ....................................................................................................... 31 圖 3-1-2 研究假設 ............................................................................................................... 32 圖 4-1-1 行動搜尋頻率分佈圖 ........................................................................................... 42 圖 4-1-2 輸入方式 ............................................................................................................... 44 圖 4-1-3 社會性因素關係圖 ............................................................................................... 48 圖 4-1-4 搜尋動機與社會性因素關係圖 ........................................................................... 48 圖 4-1-5 行動搜尋動機統計圖 ........................................................................................... 49 圖 4-1-6 最近一次的搜尋主題統計圖 ............................................................................... 50 圖 4-1-7 最近一次的搜尋活動類型圖 ............................................................................... 51 圖 4-1-8 時間影響程度圖 ................................................................................................... 54 圖 4-1-9 搜尋結果滿意程度圖 ........................................................................................... 54 圖 4-2-1 搜尋日期記錄圖 ................................................................................................... 63 圖 4-2-2 搜尋時間記錄圖 ................................................................................................... 63 圖 4-2-3 搜尋地點記錄圖 ................................................................................................... 64. ix.

(11) 第一章. 緒論. 根據 StatCounter1(2016)的統計,2016 年起,行動上網的流量已超越個人電腦。 而隨著行動網際網路(Mobile Internet)的蓬勃發展,愈來愈多使用者選擇行動 裝置做為搜尋的主要媒介。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已十分普及,加上 4G 網路提升了 行動上網的品質,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搜尋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過去使用 者常須在固定的環境使用個人電腦查詢資訊,但在行動環境中,使用者不受時空 限制,其上網搜尋的內容與搜尋策略可能有所差異。而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 會所進行的「104 年數位機會調查」指出,20-29 歲世代每日平均花費 4 小時使 用手機,是各族群之最,而大學校園中的學生即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使用族群。本 研究即希望探討在行動環境中,大學校園使用者是如何利用智慧型手機進行搜尋, 包括其搜尋的動機、主題、策略、及影響因素等。以下本章將分為四節:第一節 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則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上網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之一。而網路 除了廣泛用於休閒娛樂之外,用以查找資料來滿足資訊需求也是網路的主要功能。 而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逐漸普及,也促使了行動搜尋行為的產生。根 據資策會2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逾 1,604 萬人持有智慧型手 機或平板電腦。換言之,有近 7 成的台灣民眾持有行動裝置,可見行動裝置的使 1. StatCounter Global Stats. (2016)http://gs.statcounter.com/#desktop+mobile+tablet-comparison-ww-monthly-201610-201610-bar(Retrieved: 30/10/2016) 2資策會. FIND(2015)。 「資策會 FIND(2015)/服務創新體驗設計系統研究與推動計畫(3/4)」。. 1.

(12) 用已相當普遍。而在行動裝置的使用行為中,主要包括收發 email、查詢地圖與 導航、查詢商家資訊等(資策會,2015) 。而全球網路搜尋龍頭 Google 也宣布將 修改其演算法,讓行動網頁的內容成為搜尋排名的主要依據(Webmaster Central Blog, 2016)。上述各項數據均突顯行動搜尋的需求與重要性,其發展備受重視。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3在 2016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 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行動上網率已高達 67.8%,行動上網人口達 1,424 萬人。行動 裝置憑藉其方便攜帶、功能多樣等特性,獲得大眾青睞,甚至已逐漸超越個人電 腦的使用。而行動網路的高度普及,也使得人們可以在行動環境中進行搜尋,藉 此滿足各種資訊需求。StatCounter 則分析全球超過 205 萬個網站的點閱數及載具 來源,報告指出至 2016 年 10 月為止,利用手機與平板等行動裝置上網的用戶已 達 51.3%,也是行動上網量首度超越桌上型電腦。而行動上網流量的快速增加, 也突顯了行動環境的重要性與發展性,越來越多使用者選擇在行動環境中搜尋所 需的資訊,這樣的變化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過去使用者受時間與地點限制, 僅能在特定且固定的環境中搜尋資訊,但是在行動環境中,使用者能夠隨時隨地 上網,其搜尋之內容主題、搜尋策略等可能與以往在固定環境中的資訊搜尋行為 有所差異。 在各種行動裝置中,根據資策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高達 73.4%,而平板電腦僅佔 32%,顯示智慧型手機在行動裝置中的領導地位。而智 慧型手機的使用活動,除了通訊與娛樂之外,瀏覽電子新聞、查找資訊等也是主 要的活動(資策會,2016a)。台灣民眾平均一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高達 205 分鐘,也有超過 7 成的使用者會在手機上進行搜尋(資策會,2016b)。特別是對 於被稱為 Z 世代4的數位原生族群來說,手機更是其生活中的必需品,有近 4 成 的 Z 世代使用者每天花費超過 5 個小時在使用手機,可說是除了睡覺、吃飯、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6)。2016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60922e.pdf 4 Z 世 代, 意指在 1990 年代中葉至 2000 年後出生的人。 是所 謂 的數 位原 生族 ,他 們的生 活 環境 被數 位 化 、行 動化 以及 社群 化的新 媒 體包 圍, 對於 新興 數位媒 體 的 應 用 行 為 模 式 與 一 般 成 年 人 不 同 。 3. 2.

(13) 上課外都在手機上渡過(資策會,2016a)。 隨著行動通訊與網際網路技術在全球迅速發展,使用者對行動裝置的接受度 與依賴度逐漸提升,資訊搜尋行為(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相關研究也開始 從傳統的 Web 搜尋行為轉向關注行動環境之搜尋行為(Church et al., 2008),但 目前多數的相關文獻仍以普查方式進行一般性的搜尋行為調查,或針對社會性因 素或地點因素,分析其對行動搜尋之影響等著重單一面向之探討。。有鑑於此, 本研究希望能以這些相關研究做為基礎,針對行動搜尋行為之各項影響因素進行 概括性的分析,以歸納出行動搜尋的行為特性,並與固定環境之搜尋行為進行比 較,瞭解其異同。 綜合前述,可以看出行動搜尋行為的普遍性與重要性,尤其是在智慧型手機 上的搜尋行為更是值得關注,相較於傳統個人電腦的搜尋行為,行動搜尋往往是 因特定情境產生,其搜尋主題、動機等等可能有所不同,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 究希望瞭解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搜尋行為及其特性,包括搜尋的動 機與主題、搜尋的時間與地點、搜尋活動、社會性因素等議題。研究結果可供未 來相關研究參考,並作為相關行動網路服務設計參考。.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瞭解大學校園使用者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搜尋的行為特 性,包括其搜尋動機、主題、地點、時間、活動、及社會性因素等。具體之研究 問題如下: 一、利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搜尋的動機為何(包括任務類型、目的、需求等)? 二、行動搜尋的內容特性為何(包括內容主題、資料類型、使用平台等)? 三、行動搜尋過程中所使用的搜尋策略及技巧為何? 四、影響行動搜尋的因素為何(包括時間、地點、任務、及社會性因素等)?. 4.

(15) 第三節 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 (一) 本研究以大學校園中的學生族群為研究對象,根據前述, 20 至 29 歲 世代使用手機的時間為各族群之最,而大學校園使用者背景正符合此年齡層; 另一方面,除使用手機的時間與頻率皆高,現今大學校園使用者為數位原民, 其擁有更豐富多元的手機使用經驗,故本研究以大學校園使用者為對象,希 望瞭解其行動搜尋行為特性。 (二) 由於可供上網搜尋的行動裝置種類多元,本研究主要以智慧型手機為研 究範疇,其它類型行動裝置如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則不包括在本研究 中。. 二、.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所指之大學校園使用者僅限於在學學生,包括大學部及研究所學 生,由於教職員之問卷樣本取得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研究所指之大學校園使 用者並不包含其它教職員工。因研究對象僅限於學生族群,研究結果無法涵 蓋其他族群之行動搜尋行為特性,也不包含各類族群之比較。研究樣本雖較 為單純,未能推論整體智慧型手機上網的行為,但藉由訪談法獲取更深度的 資訊,提升研究的完整性。 (二) 本研究同時透過網路及校園發放問卷,網路部分採用免費網路問卷調查 平台;紙本部分則親自至校園課堂發放紙本問卷,問卷發放對象雖不限制,, 回收樣本之與台灣大學學生族群分佈有所差異。. 5.

(16) 第四節 一、. 名詞解釋. 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智慧型手機是指 能夠執行許多電腦功能的手 機,具備觸控式螢幕與上網功能,且含有能夠下載與運行各種行動應用 程 式(mobile application)之作業系統。. 二、 行動網路(Mobile Internet)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行動網路指的是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 存取網路。憑藉著行動裝置的特性,能夠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進行使用。. 三、. 行動搜尋行為(Mobile Search Behavior). 行動搜尋行為指的是使用者在行動環境中所進行的資訊搜尋行為,也就是與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的互動,利用行動裝置進行搜尋以獲取所需資 訊,藉此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而本研究所指之行動搜尋是指在智慧型手機上 的資訊搜尋行為,除了搜尋引擎的搜尋之外,也包含使用 APP 的搜尋行為。. 四、. 社會性因素(Social Context). 社會性因素是指人們受過的教育或生活文化以及交往的人物與組織機構等 (Barnett& Casper,2001)。而在行動搜尋研究中,社會性因素通常是指和其他人一 起進行的行動搜尋活動(Amin et al., 2009;Heimonen, 2009; Sohn et al., 2008)。.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索行動搜尋行為的特性與其影響因素,包括搜尋動機、搜尋之內容 主題、搜尋策略等行為特性以及時間、地點、社會性因素、工作任務等情境因素 之間的關係。為深入瞭解行動搜尋行為特性,研究者進行了相關文獻的閱讀與探 討。本章共分三節,首先探討行動搜尋中的資訊需求,找出使用者在手機上的搜 尋主題與動機並進行初步探討;接下來進入到資訊行為的部分,探討進行行動搜 尋的具體做法與策略為何;最後探討各項影響因素與行動搜尋間的關係,特別是 時間、地點、社會性因素、工作任務等情境因素對行動搜尋的影響。. 第一節. 行動搜尋的資訊需求. 本節首先探討資訊需求的意涵與搜尋行為間的關係,藉此瞭解行動環境中的資訊 需求為何,並進一步將行動環境中的資訊需求細分為搜尋主題與搜尋動機進行深 入探討,試圖歸納出使用者的行動搜尋行為特性。. 一、. 資訊需求與搜尋行為意涵. 資訊需求這個概念最早是由 Taylor(1968)提出,他將資訊需求分為四個層 次: (1)內藏式需求(visceral need):在人心中最深處,人們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的感受性需求,是處於模糊概念時期。 (2)意識化需求(conscious need) :人們可以清楚意識到自己對資訊的需求,但 未必能夠明確地描述。 (3)正式化的需求(formalized need):可以用語言文字清楚陳述需求。. 7.

(18) (4)妥協後需求(compromised need):用資訊系統所能瞭解的語言來表達的資 訊需求。 而資訊需求的產生也意謂著使用者所擁有的知識並無法解決其問題,因此需 要進行資訊尋求來滿足其需求,而意識到資訊需求的存在,也正是資訊尋求的第 一步。而這些資訊需求依照其任務的急迫性,也分為立即性的需求(immediate need)與延遲性的需求(deferred need)。 而資訊行為相關研究中,資訊搜尋行為(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便是其 中一項重要的研究主題,資訊搜尋指的是「有目的」的和資訊檢索系統產生互動, 找出相關或有用之資訊的行為(Xie,2009)。而資訊搜尋行為的產生,便是因為 使用者有各種資訊需求,透過電腦的資訊系統來獲取所需資訊,而在行動環境蓬 勃發展的當下,資訊搜尋行為也不僅限於在傳統電腦上進行,手機、平板電腦等 行動裝置靠著其攜帶方便等特性,能夠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進行搜尋,以 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特別是在有立即性的需求時,行動裝置與傳統桌電相比 起來更加便利,能夠立即搜尋所需的資訊,滿足多樣化的資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搜尋行為的相關研究也從傳統的網頁搜尋轉向關注行 動環境中的搜尋行為,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來搜尋所需的資訊,但與以往 使用個人電腦的網頁搜尋不同,行動搜尋的搜尋主題十分多元且多變,也較容易 受到時間、地點、社會性因素、工作任務等情境因素影響。而在行動搜尋越趨普 及的當下,有必要對行動搜尋使用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藉此提供個人化且有效率的行動服務。 為了深入瞭解行動環境中的資訊需求 Church 與 Smyth(2009)提出了兩種瞭 解資訊需求的基本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研究使用者的搜尋主題與搜尋方式;第二 個方法則是研究使用者的搜尋動機。. 8.

(19) 二、. 行動搜尋主題. 根據 Church 與 Smyth(2009)提出的方法,為深入瞭解使用者的行動資訊需 求,需要對其搜尋主題進行研究與分析。而從先前與行動搜尋主題的相關研究來 看,眾多學者對搜尋主題的分類與界定皆不盡相同,以下將對各學者分類之搜尋 主題進行歸納與整理,藉此瞭解行動搜尋主題的變化與趨勢。 表 2-1-1 行動搜尋研究方法比較 研究者. 研究方法. Kamvar & Baluja, 2006. 使用紀錄分析法(log analysis). Church et al., 2007. 使用紀錄分析法. Church et al., 2008. 使用紀錄分析法. Church et al., 2009. 日誌法(diary). Yi & Maghoul, 2011. 使用紀錄分析法. Yang & Deng, 2013. 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006 年,Kamvar 與 Baluja 便針對 Google 的行動搜尋使用者進行了一項大 規模的研究,他們分析了超過一百萬筆的查詢結果,對查詢主題與查詢詞的長度 與字彙數進行分析,而其中搜尋主題方面以成人為主,佔 20%以上,其次則是娛 樂、網路與電信、地點服務(local services)等主題,此外他們也分析了不同裝置上 的搜尋主題,結果表明 PC、PDA、手機等不同裝置上的熱門搜尋主題有所不同, 也顯示出行動搜尋越來越豐富且多元。這邊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相關的搜尋主題, 以往在 PC 上這類型的主題佔比不到 10%,但在行動環境中卻有大幅度的提升, 這可能是因為手機的隱私度較高的關係,使得使用者在搜尋這類敏感主題時能得 到比 PC 更舒適的搜尋體驗,不過就以往 PC 上的搜尋趨勢來看,未來成人相關 搜尋主題將有下降的趨勢(Kamvar & Baluja, 2006)。 Church 等人 (2007)也在歐洲進行了手機的使用行為研究,對超過 60 萬的 9.

(20) 行動裝置使用者進行研究,透過使用紀錄分析來瞭解使用者的搜尋模式,與 Kamvar 與 Baluja(2006)的研究不同,除了 google 搜尋引擎的查詢結果外,還包 括了 Yahoo、Click4Wap 等其他不同搜尋引擎的查詢結果,並依據詞彙的使用頻 率,對前 500 個查詢詞彙進行分類,歸納出 16 類行動搜尋主題,其中最熱門的 主題為成人、多媒體、電子郵件與訊息聊天、搜尋、娛樂等 5 類。其中成人相關 主題之查詢詞彙如 sex、porn 等便佔了 53%,可以發現成人相關主題是最熱門的 搜尋類別,與 Kamvar 與 Baluja(2006)的研究結果一致。第二熱門的主題則是多 媒體,約有 10%的檢索詞彙屬於這類,包括手機桌布、鈴聲、mp3 下載等詞彙 (Church et al., 2007)。 研究也指出,進階搜尋在行動環境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僅有 3%的搜尋有使 用到進階搜尋功能,這樣的結果是由於當時的行動裝置輸入能力有所不足所致, 狹小的螢幕與傳統鍵盤輸入,使得這些行動搜尋使用者無法輸入完整搜尋詞彙與 利用進階檢索功能,也使得檢索詞彙長度有其限制。除此之外,這項研究也比較 了在行動環境中的瀏覽行為與搜尋行為,發現到在使用行動網路時,使用者還是 以瀏覽為主要活動,真正有與搜尋引擎等系統互動的搜尋行為僅佔約 8%(Church et al., 2007)。 接著 Church 等人 (2008)又再次對歐洲的行動使用者進行分析,這次的研究 特別針對使用者的點擊行為進行分析,透過使用者的點擊行為來分析搜尋結果的 相關性與搜尋引擎的質量,以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搜尋體驗。這次研究分析了超過 600 萬次的搜尋結果,但僅有約 12%的 Google 搜尋是成功的,這也顯示有將近 9 成的搜尋結果是失敗的,行動搜尋尚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而搜尋主題方面,同 樣也是成人相關主題為主,但娛樂、多媒體、遊戲相關的搜尋有下降趨勢,而電 子郵件/社交等主題有增長趨勢(Church et al. 2008)。 而為了彌補使用紀錄分析法無法深入瞭解使用者背後的搜尋意圖的缺陷,. 10.

(21) Church 與 Smyth (2009)進行了為期 4 週的日誌研究,以瞭解使用者的行動搜尋需 求,而在搜尋主題方面地點服務(Local Services)為最主要的搜尋主題,其次還有 旅 行 與 通 勤 、 一 般 資 訊 (General Information) 、 娛 樂 等 熱 門 搜 尋 主 題 。 (Church&Smyth, 2009) 而根據 Yi 與 Maghoul( 2011)針對 Yahoo 的行動使用者進行使用紀錄分析, 獨特檢索詞彙的數量也從 2007 年的 449 萬成長到 2010 年的 600 萬,這樣的成長 幅度也顯示出行動搜尋越來越多樣化。Yi & Maghoul 也歸納出 23 類行動搜尋主 題,而其中熱門主題包括電子產品、地點、娛樂、購物、運動保健等。與先前研 究相比,他們發現搜尋主題已經有大幅改變,成人相關主題有顯著減少,這也符 合了 Church 等人 (2007)的假設。(Yi & Maghoul, 2011) 有別於行動搜尋研究中常見的使用紀錄分析法,Yang 與 Deng(2013)利用訪 談與線上問卷法,分析 200 位中國行動網路使用者的資訊需求,他們利用馬斯洛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解釋使用者的資 訊需求,研究結果指出,行動網路使用者與傳統網路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相似,但 行動網路使用者更注重生理、安全、愛與歸屬等層面的需求。主要的搜尋類別有 價格比較、食品安全、職涯規劃等。(Yang & Deng, 2013). 11.

(22) 表 2-1-2 行動搜尋主題. 研 究 搜 者 尋 主 題. Yi Kamvar & Church et al., Maghoul, Baluja, 2006 2009 2011. 成人. . . 娛樂. . . 網路. . 生活. . 地點. . 多媒體. . . 通訊. . . 搜尋資訊. &. Yang & Deng, 2013.    . . 消費. . . 健康. .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2 歸納了近年來各學者對行動搜尋主題的分類,從上述幾位學者分類 的行動搜尋主題來看,可以發現行動搜尋主題有逐漸改變的趨勢,而且主題的種 類越來越多樣化,若要深入且持續瞭解使用者的行為特性變化,還需要對其搜尋 動機進行探討,瞭解進行搜尋的原因與藏在背後的搜尋意圖,才有辦法提供個人 化且有效率的資訊服務。. 三、. 行動搜尋動機.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動機(motivation)一詞指的是人們做出特定的行為 或活動的原因;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動機是指引發、維持並引導行為的內在 歷程(教育大辭書,2000),而心理學學者對動機此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與解釋, 因而進一步將此概念系統化與理論化,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動機理論,例如馬斯洛. 12.

(23) 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便是主要的動機理論之一。 而除了各項動機理論外,Deci 與 Ryan (2000)根據行為的原因與目的不同區 分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與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兩種基本的動 機類型。其中內在動機指的是個體內發的動機,在活動中獲得滿足與喜悅感,促 使個體維持該行為,例如好奇心、成就感、認同感與互惠感等;而外在動機則是 指個體進行活動的動機為外在誘因所致,例如或得獎金、獎賞等誘因,個體並非 因享受活動本身而參與活動,而是因為參與活動有其價值。 隨著搜尋從傳統的固定環境逐漸擴展到行動環境之中,搜尋這件事不再是電 腦的專利,手機等行動裝置以及行動網路的快速發展,就算是在手機上進行搜尋, 也能獲得不輸給傳統桌電的搜尋體驗,而順應行動環境的發展趨勢,資訊科學領 域也開始出現行動搜尋的相關研究,而部分研究的重點便著重在搜尋動機的部分, 也就是關心使用者進行行動搜尋的原因與目的。 Broder(2002)將傳統 Web 搜尋的意圖分為以下三類: (1)導航(Navigational):導航搜尋指的是到達某一特定網站。例如查詢公司、 組織名稱以及.com, .net 等網域皆為導航搜尋。 (2)資訊(Informational):資訊搜尋指的是使用者嘗試搜尋的線上資訊,通常只 是因為對該主題產生興趣而進行搜尋,不期望有進一步的互動產生。 (3)交易(Transactional):包括購物、下載文件(圖片、影像、音樂)等行為。(Broder , 2002) 而 Church 等人 (2009)進行了一項日誌研究,以便瞭解隱藏在使用者資訊需 求背後的搜尋意圖,他們在 Broder(2002)的分類基礎上將其內容進行修正,以符 合行動環境,新的 3 個類別分別為 1. 資訊(informational)、2. 地理(geographical)、 3.個人資訊管理(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研究結果顯示超過 58% 13.

(24) 的日誌是屬於資訊類,而有 31.1%是屬於地理類。這樣的結果也意味著地理位置 是影響行動搜尋的情境因素之一(Church & Smyth, 2009)。而 Kamvar 和 Baluja (2007)的研究也表明,“地點服務”是最受歡迎的主題,手機使用者通常具有地 點相關的資訊需求,例如最近的商店位置,咖啡店的位置等。Church 和 Smyth (2009)還指出,當行動使用者在不熟悉的環境時,他們通常有資訊需求,根據 研究結果指出,超過 34%的搜尋活動是由不熟悉的地點觸發的。 Taylor 等人 (2009)也提出了一套行動搜尋的行為框架,透過日誌法與訪談 法收集數據,並從中歸納出六大行動搜尋動機: (1)覺察(Awareness):渴望保持新知,獲取社會上的最新資訊。例如檢查電子 郵件、查詢新聞等行為。 (2)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追求效率,希望能有效管理時間或完成工作 項目。例如查詢地址、地圖等行為。 (3)好奇(Curiosity):對不熟悉的主題產生興趣,通常是隻微末節的小事或是經 由偶遇而產生的資訊需求。 (4)消遣(Diversion):消磨時間並打發無聊。例如逛社群網站等行為。 (5)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將搜尋做為社交媒介,以增加群體感情。例 如共同進行資訊尋求。 (6)社會避免(Social avoidance) :透過行動搜尋來避免與人交談,以網路搜尋 代替直接交談。(Taylor et al., 2009) Ferreira 等人 (2014)使用 AWARE 這個應用程式來紀錄手機的使用情況,他 們專注於研究手機的微量使用(micro-usage),他們將微量使用定義為與應用程式 的互動少於 15 秒的使用情況。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為了瞭解智慧型 手機使用者的使用模式,並從中定義了何謂微量使用。第二個部分是以經驗抽樣 14.

(25) 法來獲得關於微量使用的地點、時間、動機、情境因素等。其中動機的部分分為 以下 5 類: (1) 通知(notification):設備顯示有新訊息可以取用時。 (2) 殺時間(killing time):將手機做為娛樂工具使用 (3) 搜尋(looking for something):使用手機搜尋資訊 (4) 意外(accident):意外啟動應用程式 (5) 其他(other):難以歸類的其他重要動機 總結來說,在手機微量使用上,最常見的動機是通知(62%),其次是殺時間(18%)、 搜尋(11%)、意外(6%)、其他(3%)。(Ferreira, 2014) Pielot 等人 (2014)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實地研究,研究著重在手機的通知上, 15 位受試者被要求安裝應用程式來獲取使用紀錄,並搭配線上日誌來瞭解受試 者對於這些通知的觀感。研究結果指出平均每位受試者一天要處理 63.5 份通知, 而處理這些通知的動機主要是因為個人通訊中的社會壓力所致。(Pielot, 2014). 15.

(26) 表 2-1-3 行動搜尋動機. 研究者. 搜尋動機. Broder, 2002. (1)導航(navigational) (2)資訊(informational) (3)交易(transactional) (1)資訊(informational) (2)地理(geographical) (3)個人資訊管理( personal information. Church & Smyth, 2009. management ,PIM)) (1)覺察(Awareness) (2)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 (3)好奇(Curiosity) (4)消遣(Diversion). Taylor et al., 2009. (5)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 (6)社會避免(Social avoidance)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3 總結了行動搜尋的動機分類,並顯示了這些分類如何應用到行動搜 尋中,以幫助我們瞭解使用者進行行動搜尋的原因。. 四、. 搜尋主題與動機小結. 隨著時代的演變與科技的進步,行動搜尋主題也不再是由成人相關主題主導, 而是變得十分豐富多元,而手機設備如螢幕大小、輸入方式的提升,也使得使用 者能夠獲取較佳的搜尋體驗。而搜尋主題的分類如此廣泛,其背後的動機也需要 進一步探討才能夠真正瞭解使用者的資訊需求為何,特別是 Facebook 等社群媒 體的出現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在某些情況下,搜尋也不再只是個人的行 為,搜尋動機也開始牽涉到人際關係,而從 Taylor 等人 (2009)的研究來看,行 動搜尋中最主要的搜尋動機為覺察,但根據 Xie(2014)的研究指出好奇才是行動 環境中最主要的搜尋動機,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矛盾的結果,這部分值 得我們進一步探討,以便深入瞭解行動使用者的搜尋行為特性。 16.

(27) 第二節. 行動搜尋行為. 本節將探討使用者搜尋活動的轉變,瞭解以往 Web 搜尋與行動搜尋的行為差異 以及其進行行動搜尋的具體做法,為本研究奠定相關基礎。. 一、. 資訊搜尋活動(Search Activity). 搜尋活動指的是使用者要如何滿足其資訊需求,也就是要瞭解使用者進行行 動搜尋的具體做法與策略為何。隨著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能夠滿足資訊需求的 方法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行動應用程式的功能越來越豐富,也使得行動搜尋的模 式有所改變。而就 Web 的搜尋活動來看,研究人員仍然無法正確理解使用者的 各項搜尋活動(Kellar et al. 2006),主要是因為 Web 本身的變化十分迅速,所以需 要持續蒐集資料來驗證搜尋活動的轉變。而資訊尋求的相關研究中已有許多相關 模型來描述這些搜尋活動。接下來將介紹各種資訊尋求模型來詳細瞭解使用者解 決其資訊需求的具體過程與方法為何。 Ellis(1989)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資訊尋求模型,認為資訊尋求的過程包含了列 六項活動,分別為:開始(start)、鏈結(chaining)、瀏覽(browsing)、檢視(monitoring)、 辨別(differentiating)、摘錄(extracting)。後來 Ellis 等人 (1993)再次對此資訊尋求 模型進行驗證,增加了查證(verifying)與結束(ending)兩個搜尋活動。而到了 2003 年,Meho 與 Tibbo (2003)將此模型進一步被擴展到 Web 上的資訊尋求上,增加 了取用(accessing)、網路(networking)、資訊管理(information managing)等三種在 Web 搜尋上的活動。 Kuhlthau (1991)提出了類似 Ellis(1989)的資訊尋求模型,稱為資訊搜尋歷程 模式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此模型涉及了使用者的想法、感覺與行動之間 的相互作用。該資訊尋求模式包含六階段:開始(initiation)、選擇(selection)、 探索(exploration) 、闡述(formulation) 、蒐集(collection) 、表達(presentation)。 17.

(28) 這些資訊尋求模型對於瞭解使用者的資訊尋求行為有十分顯著的幫助,但這 些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的理論模型,並無法完全涵蓋到網路上的搜尋活動,因此 有必再要對網路上的搜尋模式進行分析,藉此瞭解搜尋活動的轉變與趨勢。. 二、. 網路(Web)搜尋活動. Catledge 與 Pitkow (1995)分析了 NCSA Mosaic 瀏覽器,透過使用紀錄分析 法來瞭解使用者的實際行為,本研究將網路上的搜尋活動分為三類:(1) 搜尋 (Search browsing):有明確目標的搜尋、(2) 瀏覽(General purpose browsing):隨 意瀏覽有興趣的項目、(3) 偶然(Serendipitous browsing):意外獲得資訊。 Pitkow 與 Kehoe (1996)的調查結果指出,在網路上有五種主要的搜尋活動, 分別為:(1) 瀏覽(browsing)、(2)娛樂(entertainment)、(3)工作(work)、(4)購物 (shopping)、(5)其他(other uses)。Pitkow 與 Kehoe 也指出這些活動與先前研究中 的活動有一致性。 Choo 等人 (2000)透過訪談、問卷與使用紀錄分析等綜合方法對 34 位知識 工作者的網路活動進行探討,並搭配關鍵事件法來獲取更真實的使用情形。歸納 出無向觀看(Undirected Viewing)、條件觀看(Conditioned Viewing)、非正式搜尋 (Informal Search)、正式搜尋(Formal Search)四種搜尋活動。( Choo et al., 2000). 18.

(29) 表 2-2-1 資訊掃描模型(Modes of Scanning). 活動模式. 資訊需求. 資訊尋求. 感興趣的領域. 掃描(Sweeping):利用 瀏覽 (Browsing) :偶然 網路方便取用的特性對 地發現 各種資源進行掃描. 可辨別感興趣的主題. 辨 別 (Discriminating) : 學習(Learning):學習有 在預先選擇好的資源上 興趣的主題的相關知識 瀏覽感興趣的主題 (廣泛). 非正式搜 能夠進行簡單的查詢 尋. 滿足(Satisfying):在特 選擇(Selecting):增加特 定主題或領域中進行搜 定主題的相關知識(狹 尋,好的搜尋結果能使 窄) 人滿足. 無向觀看. 條件觀看. 正式搜尋. 資訊使用. 優化(Optimizing):透過 檢索(Retrieving):將獲 有能力查詢到目標的 特定方法或程序,有系 得的資訊用於決策、政 詳細資訊 統地蒐集資訊 策制定等正式用途. 資料來源: Choo et al.( 2000).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An Integrated Model of Browsing and Searching.. Morrison 等人 (2001)對 GUV ( Graphics , Visua1ization &Usabi1ity )中心的 第 10 次網路使用者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這個調查共得到 2188 份回覆,且受試 者被要求描述最近一次的重要搜尋活動。分析結果確定了四種 Web 搜尋的主要 目標,分別為:(1)收集(collect)、(2)查找(find)、(3)探索(explore)、(4)監控(monitor)。 Sellen 等人 (2002)使用了訪談法與日誌法來研究知識工作者的 Web 活動, 共有 24 名知識工作者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研究。而從研究結果來看,共可分成下 列六種活動類型: (1)發現(finding):發現指的是有明確目標及特定搜尋項目觸發的活動,例如:查 找地址。 (2)資訊蒐集(information gathering):找尋特定主題的資訊的搜尋活動。 (3)瀏覽(browsing):缺乏特定目標的搜尋活動。 19.

(30) (4)交易(transacting):使用線上服務或產品的活動,例如:網路銀行。 (5)通訊(communicating):利用網路與他人聊天或討論的活動。 (6)維護(housekeeping):維護線上資源的準確性與可用性而執行的活動,例如: 檢查網站連結是否有損壞。(Sellen et al., 2002) Kellar 等人 (2006)提出了類似 Sellen 等人 (2002)的分類架構,透過焦點小 組訪談與實地研究法來證實這項分類架構的可行性。經過為期一週的實地研究後, 他們將初始的四種分類擴展至六種搜尋活動,分別為: (1)事實發現(fact finding):尋求具體事物的活動。 (2)資訊蒐集(information gathering):利用多個資訊源來獲取資訊的活動。 (3)瀏覽(browsing):缺乏特定目標的搜尋活動。 (4)交易(transactions):涉及或參與線上服務或產品的活動,例如:網路銀行、網 路購物。 (5)通訊(communications):基於網路的通訊活動,例如:Email。 (6)維護(maintenance):維護網站資源的活動。(Kellar et al., 2006). 20.

(31) 圖 2-2-1. Web 資訊與活動分類圖. 資料來源: Kellar, M., Watters, C., & Shepherd, M. (2006). A Goal‐based Classification of Web Information Tas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3(1), 1-22.. 21.

(32) 表 2-2-2. Web 搜尋活動分類表. 研 究 者 搜 尋 活 動. Catledge & Pitkow, 1995. Pitkow & Kehoe, 1996. Choo et al., 2000. 瀏覽. . . . 發現. . . 資訊蒐集. . . Morrison et al,.2001. Sellen et al., 2002. Kellar et al., 2006. . . . . . . . . 通訊. . . Web 維護. . . 交易與購物. . . 探索. . 監控. . 娛樂. . 工作.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 行動(Mobile)搜尋活動. Taylor 等人 (2009)進行了有關行動搜尋活動的研究,他們採用了以前的 Web 分類(Kellar et al., 2006),並將其應用至行動環境中。這個分類框架與 Kellar 等人 (2006)的 Web 活動分類相似,但僅針對行動環境中的搜尋活動進行分類。 此分類框架共有八種行動搜尋活動,分別是狀態檢查(Status checking)、瀏覽 (Browsing)、資訊蒐集(Information gathering)、事實確認(Fact checking)、立即 (In-the-moment)、計劃(Planning)、交易(Transaction)、通訊(Communication)等八 種行動搜尋活動。 (1)狀態檢查:檢查動態資訊,例如:新聞、天氣、Facebook 的貼文等。 (2)瀏覽:沒有特定目標的資訊尋求活動,例如:點擊 Email 中的附帶連結、廣告 22.

(33) 連結等。 (3)資訊蒐集:對特定主題的資訊尋求活動,例如:利用不同資訊源來獲取某個 地點的資訊。 (4)事實確認:檢查或驗證靜態資訊的活動,例如:藝人名稱、單字涵義、電話 號碼等。 (5)立即:立刻採取的資訊尋求活動,例如:在步行到電影院的途中查詢電影資 訊。 (6)計劃:非即時性的資訊尋求活動,例如:查詢電影資訊來決定明天要看什麼 電影,查詢旅遊地的天氣以便計劃旅行。 (7)交易:涉及線上服務與產品的活動,例如:網路購物 (8)通訊:與他人或其他群體進行資訊分享的活動,例如:回覆 Facebook 上的貼 文,回覆 Email 等。(Taylor et al., 2008) Brown 等人 (2014)利用錄製影音的方式來紀錄 iPhone 使用者的使用行為, 實驗長達 100 天,共有 15 位 iPhone 使用者參與這項研究,受試者透過安裝 APP 來紀錄他們與手機的互動情形,並透過線上日誌來紀錄他們的使用情形,受試者 隨後也接受訪談,以詳細瞭解他們在線上日誌中的紀錄情況。最後確定出了下列 四種不同的使用風格: (1) 短暫休憩(micro-breaks):使用者對手機的訊息或社群媒體進行快速的檢查, 相對而言,此活動的持續時間較短且發生頻率高。 (2)填補時間( filling time):從事移動閱讀等行動。 (3)社會性使用(sociality of use):使用行動裝置來與他人進行互動。 (4)數位編織(digital knitting):長時間的活動型態,如對話等。(Brown et al.,2014) 23.

(34) Banovic 等人 (2014)提出了基於時間與互動情形的手機活動分類,他們在 Android 手機上安裝 APP 來獲取使用資訊,共有 10 位 Android 手機使用者參與 這項研究,並從研究結果中確立了三種手機的使用活動分類: (1)掃視(glance):在不啟動任何應用程式的情況下與螢幕的短暫互動,例如:檢 查時間。 (2)審查(review):持續時間在 60 秒以下,與一至兩個應用程式互動的活動模式。 (3)佔用( engage):持續時間超過一分鐘,大多是與多個應用程式互動的活動模 式。 除了活動分類以外,研究還指出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屬於掃視類型,且不是依循通 知而做,這也意味著手機使用者並沒有每天檢查他們的手機訊息。. 四、. 搜尋行為小結. 表 2-2-2 總結了以往在 Web 搜尋上的搜尋活動,顯示了這些分類法的改變, 而以 Web 搜尋活動為基礎,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來探索行動領域的搜尋活動。 以 Taylor(2008)的研究而言,最主要的搜尋活動為狀態檢查,而 Xie(2014)以 Taylor(2008)的行動行為框架進行的研究顯示,事實確認為行動搜尋最主要的搜 尋活動,推論使用者在進行行動搜尋時往往是由於特定情境導致,為了解決當前 的工作任務,進行事實確認的搜尋活動。不論是傳統 Web 或是行動環境,這些 搜尋行為的相關研究皆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幫助我們瞭解使用者是如何 進行行動搜尋。. 24.

(35) 第三節. 行動搜尋的情境因素. 從上述的研究顯示,搜尋活動背後有許多情境因素存在,本節將探討各項情境因 素如地點、時間、工作任務等對搜尋活動的影響。. 一、. 情境的意涵. 有關情境的定義 Abowd 等人 (1999)將情境定義為:任何可用於描述實體特 性的資訊,而使用者與系統互動間的任何相關物件都能稱為實體。(Abowd et al., 1999) 情境在資訊檢索領域也越來越受關注,特別是在搜尋互動與資訊尋求方面。 在資訊檢索領域中,情境是指可能影響使用者搜尋行為與相關感覺的資料與應用 程式。(Ingwersen & Jarvelin, 2006) Goker 與 Myrhaug (2002)定義了一個通用的使用者情境分類法,此分類法包 含五類,環境情境(environment context)、人物情境(personal context)、任務情境(task context)、社會情境(social context)、時空情境(spatio-temporal context)。 (1)環境情境:圍繞使用者的物件,例如:服務、光線、噪音、濕度、人物。 (2)人物情境:人物情境包括生理與心理情境。生理情境例如:血壓、髮色、體 重等。心理情境例如:壓力、憤怒、心情等。 (3)任務情境:使用者在做的事情,如工作等。 (4)社會情境:社會層面的情境,例如:鄰居、朋友、敵人、親戚、同事等。 (5)時空情境:使用者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例如:時間、方向、形狀、位置、速 度等。(Goker & Myrhaug, 2002) Tamine-Lechani 等人 (2010)根據以往的研究擴展出一套五個維度的情境分 25.

(36) 類,分別為:載具(device)、時空(spatio-temporal)、使用者(user)、任務(task/problem)、 文件(document)。 (1)載具:使用者用來取用資訊的工具,例如:電腦、筆記型電腦等。 (2)時空:地理位置與時間。 (3)使用者:個人偏好與人際關係等。 (4)任務:搜尋活動背後的動機。 (5)文件:文件的內容、結構、類型、超連結等。(Tamine-Lechani et al., 2010)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情境在資訊檢索領域也有新的發展,像是行動資訊檢索, 在行動檢索中對情境的定義也比以往更加具體。像是 Kamvar 與 Baluja (2007) 的研究便指出地點服務在手機上是最主要的搜尋主題,地點這項情境對於手機搜 尋行為的影響非常重大,而 Church 等人 (2007)的研究也指出了相似的結果。 Amin 等人 (2009)由於以往基於使用紀錄分析的研究無法詳細瞭解細節的 缺點,進行了一項以日誌法的研究來分析行動搜尋的相關影響因素,結果表明有 關地點的搜尋其背後的動機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Amin et al., 2009) Sohn 等人 (2008)也進行了一項日誌研究,分析了觸發搜尋的動機與情境, 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有約 72%的日誌條目是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產生。也證實了 搜尋行為的背後存在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 Teevan 等人(2011)對 929 名 Microsoft 員工進行了一項關於地點搜尋的調查, 結果表明行動搜尋是由許多影響因素觸發,而其中情境因素的影響更是深遠,情 境因素可分為四類:地點(location)、時間(time)、當前活動(current activity)、與他 人的對話(conversation with other people)。 總結各學者對於情境因素的分類與定義,可以發現到地點、時間、工作任務、 26.

(37) 社會性因素等四類情境因素對於行動搜尋的重要性,以下將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 進一步的探討。. 二、. 地點(Location). 地點是行動搜尋中相當重要的一項情境因素,行動搜尋往往是發生在行動的 狀態下,且引起行動搜尋的原因也往往與地點有關,而從手機上獲取地點相關資 訊也十分容易。(Amin et al., 2009;Church&Smyth,2009) Kaasinen(2003)對一項地點覺察系統(location-aware systems)進行系統評估, 發現使用者對此系統的期望很高,特別是在陌生區域或緊急情況下,對於地點資 訊的需求非常高。Mountain 與 MacFarlane (2007)在瑞士國家公園進行了使用者 需求研究,其中約有 60%的問題是與地點查詢有關,比傳統 web 搜尋高出許多, 他們也指出使用者處於行動的狀態下較容易有地點資訊的需求。 Church 與 Smyth (2009)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使用者在移動狀態下時,對地理名詞 的搜尋有顯著提升。Heimonen (2009)的研究也發現到,由地點所觸發的搜尋活動 常常與使用者的當前位置與當前活動有關。Teevan 等人 (2011)對於地點搜尋進 行了研究,發現地點搜尋在行動環境中發生的比率較高,對於移動中的使用者來 說,透過搜尋來查找地點是靠近或到達目的地的最快方式。. 三、. 時間(Time). 搜尋的時間是影響使用者資訊需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且與地點一樣,很容 易從手機上取得相關資訊。Bierig 與 Goker(2006)進行了使用者中心的實證研究, 指出時間的影響性高於地點與興趣。Heimonen (2009)的日誌研究指出,時間是第 二重要的情境因素,而受時間因素影響的搜尋通常也與使用者的當前活動有關。 Church 與 Smyth (2007)分析了歐洲超過 60 萬行動使用者的使用紀錄,發現在行 動搜尋中約有 8%的搜尋與時間因素有直接相關。而 Teeven 等人 (2011)對 27.

(38) Microsoft 員工的調查結果指出,有 12%的行動搜尋與營業時間相關,而有 5%的 行動搜尋與電影時間有關。 從上述研究結果來看,可以發現時間這項情境因素中行動搜尋中影響甚廣, 且大多有關時間的行動搜尋也與使用者當前的任務有關,例如要看電影因而搜尋 電影時間等,可見時間因素受當前任務的影響甚深。. 四、. 工作任務(Work Task). Li 與 Belkin (2008)對任務進行的定義為:人們為了保持他們的工作或生活 持續下去而嘗試完成的活動。而在資訊檢索領域中,研究者關心使用者在任務執 行中的資訊尋求行為。而從我們的研究目的來看,工作任務是指行動搜尋時所做 的活動。 Xie(1998)探索了使用者目標與資訊尋求行為間的關係。她指出在資訊尋求 過程中,目標與任務總是有連帶關係存在。她將使用者的目標分為四類:長期目 標(long-term goal)、領導搜尋目標(leading search goal) 當前搜尋目標(current search goal)、互動意圖(interactive intention)。 (1)長期目標:使用者的個人目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 (2)領導搜尋目標:觸發使用者進行資訊尋求的當前任務。 (3)當前搜尋目標:使用者獲得想要的搜尋結果。 (4)互動意圖:在實現當前目標時必須完成的相關目標。 Bystrom 與 Hansen (2002)嘗試提出一個資訊環境中的工作任務框架來整合 資訊尋求與資訊檢索。他們將工作任務分為三類:工作任務(work tasks)、資訊尋 求任務(information-seeking tasks)、資訊搜尋任務(information search tasks)。 ngwersen 與 Jarvelin (2005)進一步將工作任務定義為包括非工作(non-job)或興 28.

(39) 趣所致的任務,如日常任務。他們將工作任務分為三類:自然工作任務(natural work tasks) 、 模 擬 工 作 任 務 (simulated work tasks) 、 資 訊 請 求 (requests for information)。 (1)自然工作任務:從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任務。 (2)模擬工作任務:為研究的進行而設計的任務。 (3)資訊請求:有指定搜尋主題的任務。 而在行動搜尋領域,工作任務也有十分廣泛的研究。Sohn 等人 (2008)認為 工作任務與時間因素還有地點因素同樣重要,瞭解使用者的工作任務,能夠更有 效地瞭解使用者的行動資訊需求。Amin 等人 (2009)也指出搜尋活動通常與使用 者當前的工作或任務有關係。同樣地,Heimonen(2009)透過日誌研究分析了行動 搜尋與影響因素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行動搜尋常常能夠幫助使用者完成他 們的工作任務。. 五、. 社會性因素(Social Context). 社會性因素通常是指和其他人一起進行的行動搜尋活動(Amin et al., 2009; Heimonen, 2009; Sohn et al., 2008)。而先前的相關研究也指出,社會性因素是一 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對行動搜尋有十分顯著的影響。Amin 等人 (2009)指出,超 過 75%的地點搜尋是由社會性因素引發,且個人所進行的地點搜尋通常與團體的 資訊需求有關。此外,研究結果還發現大多數的地點搜尋是在與人交談時發生的。 Church 等人 (2012)對於社群中的行動搜尋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與受到社 會性因素影響的行動搜尋通常是發生在不熟悉的地點,而這類搜尋的動機多為好 奇與協助完成任務。 Amini 等人 (2013)進行了一項探索式的研究,旨在關注人們如何共同進行 行動搜尋,研究結果指出,地點搜尋常常是一項社會活動,特別是對於不熟悉的 29.

(40) 主題時,往往更容易產生合作搜尋。而使用者最常與朋友合作,其次則是家人與 同事。總結來說,社會性因素對行動搜尋是非常重要的情境因素,人們經常與他 人共同搜尋,而這些搜尋往往也涉及多個行動裝置。 Heikkinen 等人 (2013)進行了一項行動裝置使用情形的研究,特別是在汽車 上的使用情形,透過旅行的情境設定,確定了三類任務:娛樂、駕駛輔助、工作 相關。本研究還觀察到社群媒體與通訊服務在行動裝置上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 駕駛而言,同伴的輔助對於駕駛來說十分重要,特別是需要輸入文字時。總結而 言,汽車是其他情境的延伸,包含了一組豐富的娛樂任務,特別是社群媒體的使 用。. 六、. 情境因素小結. 綜觀上述與情境因素之相關研究,可以瞭解到行動搜尋行為背後受到各項情 境因素的影響,然而隨時代的演變,特別是各式功能新穎的應用程式出現大幅改 變了手機的使用習慣,時至今日,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到底什麼才是影響行動搜尋 的關鍵因素,各項因素間的關係又是如何,還有必要進一步釐清。.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先前的相關研究表明,手機的搜尋行為正十分快速的轉變。早期以成人相關為主 的搜尋主題也已經大幅減少。而從近期研究來看,行動搜尋動機與搜尋活動也已 有所不同,相關研究在結果上甚至有矛盾之處,而情境因素在資訊尋求領域也是 相當重要的部分,情境因素對行動搜尋的動機與活動影響十分深遠。關於行動搜 尋行為的研究,各項特性如搜尋主題、搜尋動機、搜尋活動以及其他影響因素雖 皆有相關文獻,但各項特性間的關係卻鮮少有文獻探討,為了能夠更深入瞭解使 用者的行動搜尋行為特性,本研究將以上述文獻為基礎,對各項特性進行綜合性 的分析,讓行動搜尋使用者能夠獲得更好的搜尋體驗。 30.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流程,依據前述之研究問題與目的,希望瞭解 大學校園使用者的行動搜尋行為特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主要項目 包括行動搜尋之促發情境、動機、搜尋主題、搜尋活動、與各項影響因素間的關 係。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構念;第二節介紹研究方法;第三節為研究 流程。. 第一節. 研究構念.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行為特性,配合相關研究所綜合 歸納出之影響因素,本研究之構念圖如圖 3-1-1 所示。. 圖 3-1-1 本研究構念圖 根據前述之文獻探討,本研究推導出研究假設,各項變項之關係之假設如下. 31.

(42) 圖:. 圖 3-1-2 研究假設 當使用者產生資訊需求時,會利用搜尋的方式來查找相關資訊,解決其資訊 需求,而手機已經是人們用來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之一,遇到問題欲解決時,手 機搜尋便能夠快速且有效找到所需資訊。而在手機搜尋行為中的搜尋動機、搜尋 主題、搜尋行為等特性,往往會受到地點、時間、工作任務、社會性因素等情境 因素影響。本研究便是希望瞭解這些因素與特性間的相互關係。.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根據第二章相關文獻探討,行動搜尋相關研究常見三種研究方法:使用紀錄分析、 32.

(43) 日誌、及問卷調查法。使用紀錄分析法普遍用於大量分析使用者之搜尋主題與搜 尋方式(Church et al., 2007; Kamvar & Baluja, 2007; Yi & Maghoul, 2011),雖然這 項方法能較快速且客觀瞭解使用情況,但實施上卻有難度,例如隱私的疑慮、資 料不易取得、及很難觀察搜尋動機。而相較使用紀錄分析法,日誌法能較深入收 集使用者的搜尋歷程,但須要參與者配合,進行一定時間的追蹤與管理;且日誌 法的規模難以擴大,通常僅能針對一小部分使用者進行研究。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Survey)以便快速收集大量的行 動搜尋經驗資料。同時,問卷設計也融入關鍵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的精神,即 確立填答者的認知情況,以加強數據的可信度,並深入瞭解搜尋動機與各項影響 因素間的關係。而除了問卷調查法之外,本研究還採用日誌法與訪談法為輔,透 過量化與質性方法兼用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獲取更完整且真實的使用者搜尋 歷程以及情境因素對行動搜尋的影響程度。. 一、. 研究樣本. 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需要蒐集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數據,由於台灣大學校園 使用者的智慧型手機使用比率為各族群之最,因此本研究問卷將以台灣大專院校 之學生(含碩士生、博士生)為發放對象。. 二、. 研究工具. (一) 行動搜尋調查問卷 為了能夠快速獲取研究數據,本研究採用線上問卷平台—SurveyCake 進行 問卷的製作與發放。並在 Facebook、Line 等社群平台上發送,希望透過受試者 的人際網路,盡可能地將本研究問卷廣泛發送,增加樣本數量與回收率。問卷主 要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受試者之人口背景資訊,例如級別、性別等,第二 部分為使用者平常之搜尋經驗,例如搜尋主題、頻率等,第三部分則是以使用者 33.

(44) 最近一次的搜尋經驗進行填答,以瞭解地點、時間、工作任務及社會性因素等情 境因素對搜尋的影響性。 呼應本研究假設,問卷題項係根據行動搜尋行為的三大構面進行設計,在搜 尋活動與搜尋動機方面,題項是根據 Taylor et al. (2009)所提出的行動搜尋框 架進行設計,共可歸納出 6 種搜尋動機與 8 種搜尋活動(Taylor et al. 2009)。 而搜尋主題方面主要參考 Church & Smyth(2008,2009)所提出的分類架構,將 填答者的搜尋主題歸納為新聞/天氣、旅遊/通勤、娛樂、一般資訊、電子郵件/ 社群網路、地點服務、教育資訊、購物資訊、烹飪資訊、雜項、運動、成人、就 業等搜尋主題類別(Church & Smyth, 2009)。 (二) 行動搜尋日誌 搜尋日誌採用網路型式填寫,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搜尋動機與目 的,稱之為「搜尋前」,受試者被要求記錄其搜尋動機與主題;第二部分為「搜 尋後」 ,記錄受試者對搜尋的滿意度與搜尋歷程中遭遇的困難,如表 3-2-1 所示。 受試者將採用本研究設計之格式填寫網路日誌,並在為期一週後回收記錄結果 (參見附錄三) 表 3-2-1 搜尋日誌內容與說明. 主題. 內容. 行動搜尋動機與目的(搜尋前).    . 搜尋地點 搜尋時間 搜尋動機與目的 搜尋主題內容. 搜尋結果(搜尋後).  . 對搜尋結果的滿意度 搜尋過程中遭遇的困難. (三) 訪談大綱 為了深入瞭解行動搜尋行為特性,研究者在問卷調查資料分析完畢後,對應 本研究目的及使用者行動搜尋日誌內容資料,列出相關訪談大綱與訪談問題(如 34.

(45) 表 3-2-2) ,藉此探索使用者進行行動搜尋時的想法與意圖,進一步瞭解使用者實 際的搜尋行為模式。(參見附錄四) 表 3-2-2 行動搜尋訪談大綱內容與說明. 研究問題. 內容說明. 使用者進行行動搜尋的動機為何?. 什麼樣的情境會觸發使用者進行行動 搜尋。. 使 用 者 進 行 行 動 搜 尋的 內 容 特 性 為 受訪者主要搜尋的內容主題與類型為 何?. 何?. 使用者進行行動搜尋的策略與技巧為 在進行搜尋採取的策略為何?是否有 何? 不同裝置的切換使用?. 三、. 資料分析. (一) 量化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分析方式因資料類型的不同而有差別,針對統計量化資料部分,本研究 以 SPSS22.0 統計工具進行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1.. 描述性統計:針對問卷人口背景屬性與行動搜尋經驗等變項,進行百分比統 計、卡方統計與交叉分析來描述樣本概況與分佈情形,以瞭解變項特性與差 異性。. 2.. 信度分析:信度即是測量的可靠性,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本研究 運用 Cronbach's α 係數做為效度指標,來計算題項內部的一致性,若 Cronbach's α 係數越高,則因素內容間的關聯性越強,可靠性也越高,因此 Cronbach's α 係數需高於 0.7。(吳明隆,2009). 3.. 效度分析:效度即測量的正確性,能夠正確反映測驗分數的意義為何。效度 越高越能夠顯現測量內容的真正特徵。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分析與專家效度保 持問卷題項之內容效度。. 4.. 變異數分析:為針對不同變項或個人行為特質進行測定,需採用變異數分析。 35.

(46) 本研究將採用變異數分析來檢視人口統計變數與行動搜尋的「時間」 、 「地點」、 「工作任務」、「社會性因素」等情境因素間的影響。 5.. 迴歸分析:使用迴歸分析檢定情境因素對整體搜尋行為的影響力,比較情境 因素對整體搜尋行為的搜尋主題、搜尋動機、搜尋活動之影響。. (二) 質化資料整理與分析 行動搜尋日誌內容與訪談過程的錄音檔皆為深入瞭解使用者行為之重要質 性資料。本研究將原始的日誌紀錄與逐字稿進行轉譯、歸納與整理,萃取出核心 內容,並將分析結果與量化的統計結果相互對應,透過不同類型資料的交叉比對, 避免分析上之偏誤。.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實施. 本節將逐一說明研究流程與實施方法,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問卷、日誌、訪談各 項研究方法之題項設計方式與研究實施過程。. 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共分為背景與動機、主題確定、文獻整理與探討、研究設 計、前導研究、正式研究、資料蒐集、資料整理與分析、結論與建議共九個部分, 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手機已經是獲取資訊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手機搜尋行 為的發生,進而對此現象產生好奇。經閱讀相關文獻後,發現目前行動搜尋相關 研究多僅探討單一特性,探討各項特性間關係的文章較少,且相關研究多研究歐 美地區之行動搜尋行為,因此引起研究者的研究動機,希望瞭解不同人口背景之 行動搜尋行為差異。. 36.

(47) (二) 研究主題確定 與指導教授反覆探討相關文獻後,決定以手機的搜尋行為為主要研究構念, 且將研究對象限定在常使用手機的族群,將主題訂為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 行為研究。 (三) 文獻探討 確立研究主題後,將文獻分為行動資訊需求、行動搜尋行為、影響之情境因 素等三部分進行整理與分析,以進行後續之研究設計。 (四) 研究設計 經過閱讀相關文獻後,決定採用問卷調查法與關鍵事件法,並以日誌與訪談 為輔,蒐集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行為數據。 (五) 前置研究 在正式研究開始前進行問卷的發放,並根據填答者之回應與指導教授的建議 修改問卷問項與細節,以確保本研究之信效度。 (六) 正式研究 根據前導研究之結果修改問卷內容,並正式開始蒐集相關資料。 (七) 資料蒐集 透過線上問卷的方式大量蒐集大學校園使用者之行動搜尋相關資訊。並透過 日誌記錄與訪談法蒐集質化資料。 (八) 資料整理與分析 透過統計方式將蒐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歸納,從中發現大學校園使用者之 行動搜尋特性,並探討各項因素之間的關係。並對日誌內容與訪談結果加以觀察,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uraoka, “A Real-time Beat Tracking System for Audio Signals,”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pp. Goto, “A Predominant-F0 Estimation Method for

[16] Goto, M., Muraoka, Y., “A real-time beat tracking system for audio signal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Computer Music.. and Muraoka, Y.,

When? Where? What? A Real-Time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Tracking People.’’ Pro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ace and Gesture Recognotion, April, pp. Pentland, “Pfinder:

Shih and W.-C.Wang “A 3D Model Retriev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Principal Plane Descriptor” , Proceedings of The 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16] Goto, M., “A Robust Predominant-F0 Estimation Method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Melody and Bass Lines in CD Recor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ells, “Using a Maze Case Study to Teach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and Design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conference on Australasian computing education, pp. Line, “Age

Kyunghwi Kim and Wonjun Lee, “MBAL: A Mobile Beacon-Assisted Localiz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Li, The application of Bayesian optimization and classifier systems in nurse schedul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Problem Sol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