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根據

StatCounter

1

(2016)的統計,2016 年起,行動上網的流量已超越個人電腦。

而隨著行動網際網路(Mobile Internet)的蓬勃發展,愈來愈多使用者選擇行動 裝置做為搜尋的主要媒介。特別是智慧型手機已十分普及,加上 4G 網路提升了 行動上網的品質,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搜尋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過去使用 者常須在固定的環境使用個人電腦查詢資訊,但在行動環境中,使用者不受時空 限制,其上網搜尋的內容與搜尋策略可能有所差異。而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 會所進行的「104 年數位機會調查」指出,20-29 歲世代每日平均花費 4 小時使 用手機,是各族群之最,而大學校園中的學生即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使用族群。本 研究即希望探討在行動環境中,大學校園使用者是如何利用智慧型手機進行搜尋,

包括其搜尋的動機、主題、策略、及影響因素等。以下本章將分為四節:第一節 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則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上網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之一。而網路 除了廣泛用於休閒娛樂之外,用以查找資料來滿足資訊需求也是網路的主要功能。

而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逐漸普及,也促使了行動搜尋行為的產生。根 據資策會2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逾 1,604 萬人持有智慧型手 機或平板電腦。換言之,有近 7 成的台灣民眾持有行動裝置,可見行動裝置的使

1 StatCounter Global Stats

(2016)http://gs.statcounter.com/#desktop+mobile+tablet-comparison-ww-monthly-201610-201610-bar(Retrieved:

30/10/2016)

2資策會 FIND(2015)。「資策會 FIND(2015)/服務創新體驗設計系統研究與推動計畫(3/4)」。

2

用已相當普遍。而在行動裝置的使用行為中,主要包括收發 email、查詢地圖與 導航、查詢商家資訊等(資策會,2015)。而全球網路搜尋龍頭 Google 也宣布將 修改其演算法,讓行動網頁的內容成為搜尋排名的主要依據(Webmaster Central Blog, 2016)。上述各項數據均突顯行動搜尋的需求與重要性,其發展備受重視。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3在 2016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 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行動上網率已高達 67.8%,行動上網人口達 1,424 萬人。行動 裝置憑藉其方便攜帶、功能多樣等特性,獲得大眾青睞,甚至已逐漸超越個人電 腦的使用。而行動網路的高度普及,也使得人們可以在行動環境中進行搜尋,藉 此滿足各種資訊需求。StatCounter 則分析全球超過 205 萬個網站的點閱數及載具 來源,報告指出至 2016 年 10 月為止,利用手機與平板等行動裝置上網的用戶已

3

上課外都在手機上渡過(資策會,2016a)。

隨著行動通訊與網際網路技術在全球迅速發展,使用者對行動裝置的接受度 與依賴度逐漸提升,資訊搜尋行為(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相關研究也開始 從傳統的 Web 搜尋行為轉向關注行動環境之搜尋行為(Church et al., 2008),但 目前多數的相關文獻仍以普查方式進行一般性的搜尋行為調查,或針對社會性因 素或地點因素,分析其對行動搜尋之影響等著重單一面向之探討。。有鑑於此,

本研究希望能以這些相關研究做為基礎,針對行動搜尋行為之各項影響因素進行 概括性的分析,以歸納出行動搜尋的行為特性,並與固定環境之搜尋行為進行比 較,瞭解其異同。

綜合前述,可以看出行動搜尋行為的普遍性與重要性,尤其是在智慧型手機 上的搜尋行為更是值得關注,相較於傳統個人電腦的搜尋行為,行動搜尋往往是 因特定情境產生,其搜尋主題、動機等等可能有所不同,值得進一步探討。本研 究希望瞭解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搜尋行為及其特性,包括搜尋的動 機與主題、搜尋的時間與地點、搜尋活動、社會性因素等議題。研究結果可供未 來相關研究參考,並作為相關行動網路服務設計參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