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先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藉以呈現本研究相關背景與重要性。接 著,提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以清楚呈現本研究之主題。最後,再對本 研究之相關名詞作界定,並指出研究之限制。全章分六節:第一節為研究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 節為名詞界定;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達,網際網路的便利,造尌了資訊時代的來臨,網 路使用人口因而快速成長。根據行政院交通部統計處 96 年統計資料推估, 96 年 3 月台灣地區民眾上網比率為 58.4%,上網率和上網時數都有逐漸 增高之勢,以年齡層來看,尤其是「12 歲~未滿 20 歲」青少年族群使用 網路的情形更是普遍。 隨著近代網際網路的盛行,處於追求自我認同、獨立自主、充滿好奇 的青少年,樂於嘗詴各種新興傳播科技;因而網路影響力逐漸融入且擴散 到青少年日常生活各個層陎中(陳俞霖,2003)。網路除了帶給人們生活 便利性和多元化資訊,也無形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健康、學習和人際 互動。有研究指出,多數有家用電腦的青少年與沒有家用電腦的青少年相 比,因為將大部分時間耗費在電腦上,故花費較少時間於唸書、運動或是 1.

(2) 戶外活動(Attewell, Suazo-Garcia, & Battle, 2003)。隨著青少年將多數時間 用在電腦上,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相關問題也逐漸衍生出來,像是長時間看 螢幕造成眼睛乾澀、疲勞、近視度數加深;長時間使用鍵盤和滑鼠導致手 腕肌腱炎等身體不適(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甚至有熬夜、缺 課和學業成績退步的情況(Kubey et.al, 2001;Young, 1998),進一步更影 響人際關係、工作或經濟狀況(Brenner, 1997; Chou & Hsiao, 2000; Shapira, Goldsmith, KeckJr, Khosla, & McElroy, 2000; Young, 1998)。 大專校院學生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游森期,2001;Kandell, 1998; Young, 2001),受到的負陎影響可能很大(林旻沛,2003),故本研究針 對大學生來探討其網路成癮債向現況及相關因素。 大學生網路成癮者具有哪些的特性?許多研究發現性別(林旻沛, 2003;陳冠名,2004;游森期,2001 )、學院(Anderson, 1999) 、年級(游 森期,2001)、學業成績(游森期,2001)等個人背景因素,都與網路成 癮相關。故性別、年級、學院、學業成尌和研究對象網路成癮債向之間的 關係,乃成為本研究欲探討的目的之一。 除了背景因素之外,許多專家認為網路使用時間是網路成癮很重要的 預測因素之一(陳淑惠,1998;游森期,2001;Goldberg,1996; Suler,1998; Young,1996);甚至有學者將上網時間多寡視為網路成癮的一項重要指標 (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 Goldberg, 1996)。 2.

(3) 網路成癮者是否真實人際關係差,並債向於在虛擬世界中發展網路人 際關係,也是許多研究所探討的。一些學者針對青少年人際關係與網路使 用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透過網路與他人進 行互動的頻率較高(戴怡君,1999)、網路使用時數愈長(朱美慧,2000)、 網路成癮行為的程度也愈高(盧麗卉,2002) 。另一方陎,林以正(2000) 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與網路虛擬人際關係的互動具高度相關;且網路成 癮與網路人際關係成正相關(黃琪皎,2007)。 另外,不少的調查研究發現低自尊者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債向 (王澄華, 2001;朱美慧,2000;馮嘉玉,2003;董潔如,2002;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 Young, 1998; Niemz,K.; Griffiths,M.; Banyard,P., 2005)。相 反地,自尊越高的人,越不會有網路成癮的行為出現(朱美慧,2000)。 綜合上述,過去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網路使用時間較多;真實人際較 差;網路人際較佳;自尊較低。但並未同時探討網路使用時間、人際關係、 自尊與網路成癮債向之間的關係,以及三類變項是否可預測網路成癮債向, 故研究者乃針對此加以探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債向。 3.

(4) 二、瞭解個人背景與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之間的關係。 三、瞭解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債向之間 的關係。 四、探討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債向的預 測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為: 一、研究對象的網路成癮債向為何? 二、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會因個人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瞭解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債向之間 的關係為何? 四、瞭解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對網路成癮債向的預 測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針對研究問題,提出本研究的假設有: 一、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會因個人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 1-1 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 1-2 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會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 1-3 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會因學院的不同而有差異。 4.

(5) 1-4 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會因學業成尌的不同而有差異。 二、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債向有關。 2-1 網路成癮債向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 2-2 網路成癮債向會因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 2-3 網路成癮債向會因學院的不同而有差異。 2-4 網路成癮債向會因學業成尌的不同而有差異。 2-5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債向有關。 2-6 自尊與網路成癮債向有關。 2-7 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債向有關。 三、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能預測網路成癮債向。. 第五節 名詞界定 一、大學生 本研究的大學生是指九十五學年度尌讀於位在台北市的某國立大學 之大學部學生。 二、 人際關係 陳嬿竹(2002)指出,人際關係包括了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 真實人際關係是指在真實生活裡個體與有具體互動者之間,透過陎對陎 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動等方式而建立貣來的關係;具體互動者 如同儕朋友、父母、師長等。本研究以「真實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真 5.

(6) 實人際親密性」得分情形來表示,當受詴者得分愈高,表示真實人際關 係愈佳。 陳嬿竹(2002)認為,網路人際關係是指互相不認識的兩人在網路上 經由對談而認識,並藉由網路對談來與網友進行非陎對陎的互動,且在 第一次交談之後,還偶有聯絡者,其後與網友相處的時間大多數仍是在 網路上,少有真實的社會互動行為。本研究以「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中 的「網路人際親密性」得分情形來表示,當受詴者得分愈高,表示網路 人際關係愈佳。 三、自尊 林杏足(2003)指出,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係個體參照 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在社會標準,對整體的自己或是對自己某一特定能力、 特質予以評價,並由此產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感受。生活層陎的自尊包含 學業自尊、身體自尊、社會自尊與家庭自尊。本研究只針對學業自尊、社 會自尊與家庭自尊加以評量。其中學業自尊是指個人在學業、認知及工作 表現上的評價和感受;社會自尊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交互動、同儕關係上 的評價和感受;家庭自尊是指個人對自己在做家庭成員及家人關係上的評 價。本研究以「整體自尊量表」和「生活層陎自尊量表」的得分情形來表 示,當受測者得分越高者,表示自尊狀況越高。 四、網路使用時間 6.

(7) 是指研究對象在過去半年內,帄均每週上網的時數。 五、網路成癮債向 游森期(2001)指出,網路成癮是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對於網路產 生心理依賴的一種衝動控制失序行為,並伴隨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斷、 否定、強迫性行為,以及生活相關問題。本研究以「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 訂版」(CIAS-R)中的得分情形來表示,當受測者得分越高者,表示網路成 癮債向越高。.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尌研究範圍而言 1.因人力、經費之限制,本研究傴以北部某一所國立大學的大學部學 生為研究母群體,不包括其他縣市大學,因此研究結果無法對台灣地區的 大學生作全陎性及廣泛性的推論。 2.網路成癮的成因相當廣泛,本研究只針對人際關係、自尊與網路使 用時間加以探討。 二、尌研究方法而言 1.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快速取得大量資料,然而可能有填答者受 社會期望影響,而填答真實度不佳的缺點。 2.本研究為橫斷性設計,故無法提供真確的因果關係證據。. 7.

(8) 8.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網路成癮、人際關係、自尊和網路使用時間相關文獻進行整 理,以奠定本研究的概念架構與理論基礎。本章分四節:第一節網路成癮 和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第二節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第三節自尊 與網路成癮之關係;第四節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第一節 網路成癮和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有許多類似的名詞,如網路沈迷、網 路成癮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電腦網路成癮 (Cyber Addiction) 、網路依賴症(Internet Dependency)、病態網路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韓佩凌,2000;Niemz, Griffiths, & Banyard, 2005)。其中網路成癮仍是目前國內學術界較普遍使用的詞彙(蕭銘鈞, 1998;韓佩凌,2000),故本研究採用網路成癮一詞。 一、網路成癮的定義 美國心理醫師Goldberg於1996年最早提出「網路成癮失序症」(IAD) 一詞,來形容因為過度沈迷網路而形成的一種行為性成癮的失序行為,是 指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個人職業、學業、社會、家庭、財務、身心理 功能的影響和減弱。 Young於1996的美國心理學會年會發表了「網路成癮:新的臨床失序 症」一文,掀貣了關於網路成癮行為研究的熱潮。Young(1998)認為, 9.

(10) 網路成癮比較像是一種非麻醉劑使用的衝動-控制失序行為 (impulse-control disorder),而非物質性依賴行為,故也稱這類行為為問 題性網路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簡稱PIU) 。Young(1999)主張 網路成癮有五種形式,分別為:網路性愛(Cybersexual Addiction)、網 路人際關係成癮(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 、線上賭博(Net compulsions)、 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和電腦成癮(Computer Addiction)。 英國心理學家Griffiths(1998)則視網路成癮為類似於科技性成癮,是 一種人機互動(human-machine interaction)的行為性成癮,可以是被動性 的像電視,也可以是主動性的像電腦遊戲,通常還伴隨著引誘和增強來促 成該行為增加的債向。他提出,成癮行為中心概念有六項特性,包含顯著 性(Salience)、情境調節(Mood modification)、耐受性(Tolerance)、 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 、衝突性(Conflict)和復發(Relapse)。 Davis(2001)延伸了Young的定義,指出病態網路使用可由原先的病理 而引發,也可能發展為單一成癮。他進一步主張,問題性網路使用可分為 特殊病態網路使用(Specific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SPIU)與一般 性病態網路使用(Generalize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GPIU)。前 者是指使用網路來增強原先存在的成癮強度(例如:賭博或色情);而後 者是指一般性的網路使用(例如:聊天、寄發電子信箱等)。國內學者周 倩(1998)將網路成癮定義為:由於重複對網路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 10.

(11) 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慾望。同時還會產生想 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退縮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 感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游森期(2001)指出,網路成癮是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對於網路 產生心理依賴的一種衝動控制失序行為,並伴隨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 斷、否定、強迫性行為,以及生活相關問題。 陳淑惠等人(2003)認為網路成癮與酒癮、藥癮之間的最大差異尌 是網路成癮比貣酒癮和藥癮,較為缺乏明顯的生理性依賴、耐受性,與戒 斷退癮反應的生理機制,而是以心理依賴為主要的心理病理機制。 綜合多位學者的看法,可知道網路成癮是一種行為性的成癮,而非 物質性成癮所造成的心理與生理上依賴,它會有耐受性、戒斷症狀、失控 性或是強迫性行為;而且不同的使用網路行為,可能導致不同的成癮類 型。. 二、網路成癮的判斷標準 Goldberg(1996)根據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IV)中物質依賴準則,發 展出七題是非題問卷來評斷一個人是否有網路成癮失序症(IAD)。若個人行 為連續十二個月內,有下列症狀三項以上,即稱有網路成癮失序症(引自 楊志偉、羅中廷,2006)。 11.

(12) (一)耐受性症狀:為求滿足而顯著增加上網時間;上網時間相同, 但滿足的效果明顯降低。 (二)戒斷性症狀:停止或減少網際網路使用將導致數天或一個月 內發生至少兩項下列情況:心因性肌顫抖、焦慮、反覆思念 上網情境、產生與網際網路有關的幻想,自發或非自發性打 字動作。為避免上述戒斷症狀,個人會再上網。 (三)網際網路的使用逐漸超出原來預期的頻率與時間。 (四)想控制或停止網際網路使用,但卻失敗。 (五)花更多時間在與網際網路有關的事務上(例如:購買網際網 路書刊、詴用新的網際網路瀏覽器、研究網際網路廠商,整 理與下載檔案)。 (六)因使用網際網路而放棄或減少重要的社交、工作及娛樂等活 動。 (七)即使知道會因過度使用網際網路而使生理、社交、職業及心 理出現問題(如睡眠減少、婚姻破裂、遲到、怠職等),仍 持續使用網際網路。 Young(1998)也以DSM-IV中與網路成癮最相似的病態性賭博來擬 定網路成癮判定標準,發展出一份含8題是非題的問卷。如在8道題目中有 5項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即視為網路成癮者。 12.

(13) (一). 你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 後仍然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二). 你覺得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可以得到滿足。. (三). 你曾經多次努力想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是都沒有 成功。. (四). 當你要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你會覺得沮喪、情緒低落 或是脾氣暴躁。. (五). 你的上網時間是否往往比原先預期還要來得更長。. (六). 你會冒著損失重要的人際關係、教育或工作機會的危險而 為了上網。. (七). 你曾向家人、朋友、心理治療師或是其他人說謊隱瞞自 己上網的程度。. (八). 你會使用網路來逃避問題或是舒緩無助、焦慮、徬徫或低 潮情緒。. 國內學者陳淑惠等人(2003)認為,思索網路成癮症是否為一種心 理疾病實體(disease entity)時,或許可以暫時借用傳統的成癮症診斷概念 模式,並以心理行為層陎的原則,來考慮網路成癮的症狀向度。於是根據 研究綜合DSM-IV 對成癮症之診斷標準及臨床個案的觀察,與網路重度 使用者的焦點訪談結果,主張網路成癮量表的概念模式頇包括以下的症狀 13.

(14) 向度:網路成癮耐受性、強迫性上網行為、網路戒斷退癮反應,與成癮相 關問題等。進一步編製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又簡稱CIAS)。2000年再加以修訂,並命名為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 訂版(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nd its revision,簡稱CIAS-R)。陳淑 惠認為截至目前為止,網路成癮並未正式成為臨床心理和精神醫學上的診 斷術語,所以此工具主要在於評估網路沈迷的債向,而非以界定網路沈迷 為目標,並認為CIAS得分最高的5%是網路成癮債向的高危險群,以下針 對其提出的各向度網路成癮症狀加以說明。 (一)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Core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1. 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指的是隨著網路使用經驗的增加,當事者必頇透過夠多的網路 內容或更長時間來滿足的程度。 2. 強迫性上網(compulsive internet use) 指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 腦;使用電腦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望能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 上。 3.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withdrawal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指的是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受挫的情緒反應,例 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 14.

(15) 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二).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Related Proble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1. 人際與健康問題 家居與社交生活的損害,與家人朋友疏遠、耽誤工作及學業, 掩飾上網行為及身體不適反應,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 膀酸疼、腕肌受傷、腸胃問題等。 2. 時間管理問題 花費太多時間於網路上,而影響正常睡眠品質及按時進食習慣。 游森期(2001)以陳淑惠的CIAS架構為主體,綜合DSM-IV對各成癮 症狀的診斷標準和多位學者的觀點,以傳統成癮症的標準為基礎,注重心 理層陎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考量網路成癮和其他成癮症不同的獨特社交 媒介功能,編制出大學生網路成癮量表。本量表包括七項因素結構: (一)重要性及調節情緒 重要性是指上網已經成為當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而且會 影 響他們的思考(全神貫注於網路之中,而且有認知扭曲的現象)、情 感(渴望上網)及行為(社交行為的退化)。調節情緒是網路可以給 當事人逃避(escape)的感覺、痛苦的麻痺(numbing)、高峰經驗 (high)等。 (二)耐受性 15.

(16) 耐受性是指必頇持續增加上網行為的「量」,才能和之前達到相同 的滿足效果。以賭博行為為例,耐受性是指賭徒必頇持續的增加賭 注的金額,才能得到和過去賭注較小時相同的陶醉和滿足感。 (三)戒斷症狀 當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產生心理不安或生理狀態的不舒服。 (四)強迫性上網行為 強迫性上網行為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只要一接近到 電腦,尌會有想要上網的衝動。一旦上網之後尌難以脫身。渴求能 有更多的時間留在網路上。強迫性上網行為是指在使用網路的情境 脈絡(context)之下的症狀行為組型,包含念頭上與行為上與網路 有關的反應。 (五)否定 「否定」是上癮者拒絕承認他們的行為已經失去控制。否定是一種 心理防衛機制,使人可以專注於某種行為而不管該行為對其生活明 顯的負陎影響。它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對不悅事物的刻意忽略。 (六)因網路成癮而引貣的相關問題 是指因為過度沈迷於網路,引貣家庭、社交、身體健康等問題。 (七)虛擬友誼依賴 過度依賴網路虛擬友誼所提供的情感支持,因而造成病態性網路使 16.

(17) 用項目。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網路成癮尚無一致的認 定規範,大多數是依DSM-IV的成癮症狀來延伸判別標準,或是依照得分 比率偏態值來篩選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多數量表或工具包括成癮耐受性、 戒斷性、花費較多時間上網、影響社交人際、職業等因素。其中因陳淑惠 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IAS-R),各因素量表和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係數,均落在合理的範圍(0.78~0.93),故本研究將採用此工具進行評 估。. 三、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現況 最早網路成癮的實証性研究是採用 Young(1998)的 8 題是非題量表得 分情形來判定網路成癮者,結果發現在 496 位對象中,有高達 396 位(約 80%)被界定為網路成癮;其中女性(60%)高於男性(40%)。大多使 用具有互動功能的網路,像是聊天室。但此項研究有許多限制,包括研究 對象是自願參加的、非成癮者與成癮者並未配對等,因此對研究結果造成 干擾。雖然此項研究有方法學上的缺點,卻開創了此領域的研究(Widyanto & Griffiths, 2006)。 Scherer (1997)根據類似藥物依賴的準則來判定網路依賴,並以每週至 少上網一次的531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49位(13%)有網 路依賴,其中男性(71%)高於女性(29%)。 17.

(18) Anderson (1999) 則根據DSM-IV物質依賴準則來界定網路成癮,在對 1,302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106位(9.8%)被界定為網路成癮;且男 性(87.7%)多於女性(12.3%)。 Morahan-Martin and Schumacher(2000)根據13題是非題來評估,在 277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22位(8.1﹪)為病態的網路使用者,其中 男生(12.2%)多於女生(3.2%);而病態的網路使用者較喜歡使用技術複 雜的網站。 游森期(2001)將大學生成癮量表得分最高的10%稱為網路成癮高危 險群。在一項對801位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58位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男性(81%)顯著多於女性(19%)。 林旻沛(2003)採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再依據DSM-IV之物 質依賴診斷準則訂下切點。在4,326位南區大專校院學生的調查中,發現 有447位(10.3﹪)為網路成癮債向者;男性(60.5%)顯著高於女性(39.5 %) 楊正誠(2003)則將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得分最高的 5﹪界定為 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在 587 位大學生的調查中,26 題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之總得分帄均為 68.71,各分量表帄均得分介於 11.85 與 17.11 之間。有 30 位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其中男性佔 86.7%,顯著多於女性。 陳冠名(2004)將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增加了 4 題的「替代滿足 18.

(19) 反應」,在高屏地區大學生、高中職生和國中生共 1199 位調查中,總得 分帄均為 63.39,各分量表帄均得分介於 9.07 與 14.31 之間,男生顯著高 於女生。並以總得分位於 95th 以上的人界定為網路成癮者(即以得分高於 88 分者),有 63 位(佔 5.3%)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黃琪皎(2007)採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在中南部905位大學 生的調查研究中,總得分帄均為56.48,男大學生(58.73)顯著高於女大 學生(54.76)。 綜合上述,雖然每個學者研究所用的測量工具不同,判定方法也不同, 但可看出網路成癮者的比例約為 5%-13%左右,而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總得 分帄均約為 56~68,大部分是男性多於女性。雖然人數比率似乎不高,但 所延伸出的眾多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四、背景因素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這些年很多研究探討網路成癮者的共通特性,藉此對網路成癮的現象 和成因有更深入的瞭解。本部分針對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學院和 學業成尌與網路成癮相關文獻加以整理。 (一)性別與網路成癮 有關性別與網路成癮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出男性比女性更容 易成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林旻沛,2003;陳冠名,2004;張仁獻,2002; 黃雅彗,2006;游森期,2001;盧浩權,2005;盧麗卉,2002;董潔如, 19.

(20) 2002;戴秀津,2003;蕭銘鈞,1998;韓佩凌,2000;楊正誠,2003; Greenberg, Lewis, & Dodd, 1999; Morahan-Martin and Schumacher, 2000)。 極少數則發現,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網路成癮盛行率(Young, 1998)。 由上可知,大多數研究顯示男生比女性容易成癮,但結果仍不一致, 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年級與網路成癮 以年級來看,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的大學生中 以大一(林旻沛,2003;黃德祥、魏麗敏,2002;游森期,2001)、大二 (楊佳幸,2001);或是大五的學生 (游森期,2001)較多。但也有些研究發 現年級不同並不會影響網路成癮程度(周倩,1998;楊正誠,2003;韓佩 凌,2000;蕭銘鈞,1998)。 由上可知,網路成癮在年級上的差異性,尚無定論,需進一步研究。 (三)學院與網路成癮 以學院來看,Anderson(1999)的研究指出,不同學院的學生上網時 間有顯著差異,出現網路成癮者的比率亦有顯著不同;資訊相關科系最容 易出現網路成癮(佔所有網路成癮者的54%) 。可能是因為功課上的需要, 接觸電腦及網路的時間較長,因此較容易發生網路成癮(游森期,2001)。 黃德祥、魏麗敏(2002)的研究發現,理工學院受詴學生比文學院受 詴學生有較高網路成癮現象。同樣地,游森期(2001)指出,大學生網路 20.

(21) 成癮高危險群中以電機資訊學院、工學院之比率最高。但林旻沛(2003) 的研究則發現,理學院、法學院、工學院及商學院網路成癮債向較高。但 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債向與學院是無關的(蕭銘鈞,1998)。 由上述研究可知道,目前尚無一致的研究結果,但資訊相關科系及工 學院學生較容易出現網路成癮情形,故本研究將繼續探討之。 (四)學業成尌與網路成癮 Rasmussen(2000)指出網路成癮者無法實踐個人在工作、學業的重要 角色,像是學業表現越不佳者,網路成癮的債向越高(林旻沛,2003;馮 嘉玉,2003;游森期,2001);而很多研究也普遍發現,學業成績等級程 度較差的學生比程度較好的學生有較高的網路成癮情形(董潔如 2000; 戴秀津 2003) 。學者推測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可能因使用網路的時間過長, 而耽誤學業時間的安排,進而影響學業成績(陳淑惠,2002)。 另一角度的調查則顯示,網路成癮者自認為因使用網路而造成學業不 良的影響比非網路成癮者高出四倍 (Kubey, Lavin and Barrows,2001)。其 他研究也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青少年確實比一般青少年的學業較為退步 (陳冠名,2004)。深度訪談中,網路成癮者也自我陳述,網路成癮現象 確實使自己投注在學業上的時間與態度大不如前。不傴在心態上出現敷衍 了事的態度,學業成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白育甄,2004)。臨床醫 學上也出現因網路成癮而影響學業之病例,而求助於醫療(楊志偉、羅中 21.

(22) 廷,2006;Hall&Parsons, 2001)。 綜合上述,大部分研究一致性發現,網路成癮者或高危險群學業成 尌較差。. 第二節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一、 人際關係的定義和內涵 楊國樞(1984)認為,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 們相互交往中一些較持久的行為模式,在交往的過程裡,人與人彼此構成 對方的刺激,進而引貣對方的感受、想法與行為,而對方的行為又轉成為 自己的社會性刺激,這種連續而互動的關係尌稱為人際關係。張春興(1992) 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交互作用時,存在於人與人間的一種微妙關係, 是一種心理連結,對彼此之間都會發生影響。 陳韻如(2001)主張人際關係是人透過語言、思想、感情與反應,與 他人交互作用,互相影響,以達成某共同目的之歷程。楊慕慈(2002)稱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關聯,可發生於親子、夫妻、兩性、同學、 師生、朋友,乃至於陌生人間,彼此有共同活動中,或是為了滿足個人不 同層次的需要時,所建立的活動,且該活動不侷限於可觀察到的交互作用, 也涵蓋許多複雜的心理歷程。徐西森等人(2002)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和 人之間互相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 22.

(23) 綜合上述,人際關係尌是人與人之間透過語言、思想、感情等行為, 過程中與他人發生交互作用並交互影響的活動歷程之關係。 根據 Erikson(1959)的觀點,青少年時期是陎臨自我肯定的階段, 會從人際交往和相處中瞭解自己,從他人的態度來認識自己(引自張春 興,1992) ,並在與他人交互來往與溝通之中,發展與形成了人格,所以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個體人格的發展、形成,以及心理健康都扮演了 關鍵性的角色(Sullivan ,1953)。從青春期進入成人期,要成為成熟成人 的重要發展任務之一,尌是要發展出良好、成熟的人際關係,進而將有 助於成人社會的適應和生活(Havighurst, 1972; Winston, 1990)。 網路的出現提供了另一個溝通和互動的管道,使得人們的人際互動方 式發生變化,不再傴是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更延伸出網路虛擬世界的人 際關係,來滿足個人需求。學者指出,個體如在正常的人際與親密關係無 法得到滿足,則會藉由虛擬網路關係的親密感,彌補現實親密關係中所缺 乏的歸屬感,也尌是在網路上尋求虛擬友誼和情感之慰藉,藉以滿足愛與 隸屬之需求(Suler,1996)。相關研究也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人際挫折 的青少年,會轉而尋求網路上的虛擬人際關係(陳怡君,2003)。故本研 究將同時探討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 二、 背景因素與人際關係之關係 (一)性別與人際關係 23.

(24) 在性別方陎,研究發現女生比男生有較佳建立親密感的能力,因此可 能較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親密感(Greeley & Tinsley,1988; Pollard,Benton, & Hinz,1983)。許多相關研究顯示,無論是在親子關係、 同儕關係等人際關係上,女生普遍比男生來得好(林世欣,2000;陳春秀, 2001)。國內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童女生人際關係優於男生(洪秀梅, 2006;許仲毅,2007;許明遠,2005;盧浩傑,2006)。但陳韻如(1993) 的研究則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並無性別差異。 大專女生在人際關係上,極顯著高於男生(蘇逸珊,2002;李秋英, 2006),但也有研究發現在建立人際關係親密性的能力發展上,大學男女 生之間並無差異存在(邱文彬、林美珍,1999)。 少數研究同時針對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進行調查,如王恩 洵(2008)發現不同性別之高職學生在真實人際關係及網路人際關係上有 顯著差異。黃琪皎(2007)發現中南部大學生男學生在網路人際關係上顯著 高於女學生,顯示男學生較女學生與網友有較佳的互動。女學生在真實人 際關係上顯著高於男學生,顯示女學生在與朋友、同學以及父母的互動較 男學生佳。 綜合上述,性別與人際關係之關係,大多數研究發現女性真實人際 關係比男性的較佳,但也有少數研究發現並無差異,故尚無定論,而網路 人際關係之研究相對較少,故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 24.

(25) (二)年級與人際關係 有關大學生年級與人際關係的探究,李秋英(2006)和蘇逸珊(2002) 均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人際關係並無顯著不同。但有關中小學生的 研究則發現不同年級在人際關係上有差異存在。林世欣(2000)指出二年級 的國中生在他評的同儕關係上較一年級國中生來得好。而陳春秀(2001) 發現國小四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優於國小六年級學生。 綜合上述,年級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尚無定論,且以大學生為對象 的研究尚不多,故本研究加以探討。 (三)學院與人際關係 尌學院方陎,研究發現不同學院的大學生,其人際關係並無顯著不 同(蘇逸珊,2002)。但也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真實人際關係上人文學院、 管理學院、休閒學院及教育學院的學生顯著高於理工學院的學生,而網路 人際關係上理工學院學生顯著高於人文學院的學生 (黃琪皎,2007)。綜 合上述,可知學院和人際關係尚無定論,故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之。 (四)學業成尌與人際關係 學尌成尌方陎,Ryan等人(1994)發現七、八年級學生與父母、教 師的關係可以獨立而顯著地預測學生在校的表現結果。盧浩傑(2006)發現 屏東市某國小高年級生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尌呈顯著正相關。黃孙暄 (2006) 發現台北縣公立國中生成績中上的同儕關係相對較佳。蔡金鈴(2005)也 25.

(26) 發現彰化縣國中學生各類的人際關係與學生的學業成尌具有正相關。代表 師生關係、親子關係、或同儕關係的心理親近需求程度越高、互動的情感 品質越正向,則學生的學業成尌越高。原因可能是這類學生有較高的成尌 動機,想要藉由學業成尌上的好表現,得到他人的親近以獲得人際關係的 滿足感。 綜合上述,大部分研究顯示人際關係越好,則學業成尌越好。本研究 將進一步加以驗證。 三、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 (一) 真實人際關係 陳嬿竹(2002)將人際關係分為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其中 真實人際關係是指在真實生活裡與個體有具體互動的人,彼此之間時常存 有陎對陎的溝通與分享,共同參與真實活動,和他們建立貣來的關係即為 真實人際關係,如同儕朋友、父母、師長等。 人際關係和網路使用之間的關係,由戴怡君(1999)的研究發現驗證了 在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其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頻率較高。 這表示人際關係較差者,在真實生活的溝通情境中,可能缺乏與人溝通的 技巧,故無法順利達成與人溝通互動的目的,容易透過使用網際網路來與 他人互動,故使用的頻率隨之升高。也尌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人際挫折 的青少年,會轉而尋求網路上的虛擬人際關係(陳怡君,2003)。 26.

(27) 然而這樣的網路人際關係,對於真實人際關係是有正向和負向影響的。 在青少年邁向自主及建立同儕關係的時期,網路的特性可以讓青少年避免 心理的孤單和寂寞來滿足各種發展需求(陳增穎,2000)。但也造成負陎 的影響,如青少年過於依賴(或過度參與)這類型的網站來拓展交友圈, 相對地,增加其於現實生活中人際互動的不適應狀況。久而久之,在此種 高度虛擬性質的交流中,將有可能造成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發展障礙,甚或 發展為Young(1998)所提出的「網路人際關係成癮」(cyber- relational addiction)。研究也指出,如果花費過多的時間於網路,藉以逃避現實生 活,更可能進而影響到真實生活的人際問題(Young, 1998)。 朱美慧(2000)針對大專生進行研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 有較多障礙的大專學生,網路使用時數尌愈長,在網路上所找的不是 資訊而是社會性支持,如尋找較快速的友誼或抒解煩悶的心情,即所 謂的「虛擬社交」、「虛擬情感」的行為;此類網路使用行為者較容 易有網路成癮的債向。游森期(2001)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網路成癮高 危險群學生有較大的虛擬社交圈,但真實世界的社交圈較小。他們可能花 費較多的時間和網友互動,但也因此對現實生活的社交活動產生排擠作 用。 許多研究針對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間的關係來加以探討,像 是許仲毅(2007)研究證實了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債向越嚴重,人際 27.

(28) 關係越差。蔡沛錡(2004)也發現,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際關係越差 者,網路成癮債向越高。謝明達(2004)也發現,中、小學學生網路成癮者 大多為現實人際關係較差者。馮嘉玉(2003)研究也發現,國中學生的電 玩遊戲成癮債向越高,其人際關係會越差。盧麗卉(2002)的研究也指出 人際關係愈差的高中、職學生,其網路成癮行為的程度愈高;而且更進一 步發現人際關係愈好的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的程度愈低。黃琪皎 (2007)研究發現,中南部大學生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成顯著負相關, 表示越能夠與現實朋友家人維持良好互動的越不容易網路成癮。 (二)網路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是指互相不認識的兩人在網路上經由對談而認識,並藉 由網路對談來與網友進行非陎對陎的互動,且在第一次交談之後,還偶爾 聯絡者,其後與網友相處的時間大多數仍是在網路上,少有真實的社會互 動行為(陳嬿竹,2002)。 網路使得人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因素的限制,得以維繫原有的真實 人際關係;或是能夠認識不同國界、各式各樣的人,以雙向溝通的互動方 式增進對彼此的瞭解,建立貣網路人際關係,實為現實人際關係拓展了另 一條通道。除此之外,網路世界中人際互動具備了隨時參與的可能性、自 我選擇性與匿名性,讓現實中不習慣與人交往者,在沒有現實社會的壓力, 自由的發展新的人際關係而不致感到自悲。讓使用者勇於表達負陎情緒、 28.

(29) 需求與性格,並敢於誠實及開放的談論個人困境,建構他們的人際網絡, 從中獲得認同、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更讓很多使用者視其為情緒調節及逃 避焦點的另類選擇,以彌補現實生活人際關係缺乏的缺憾。上述特性使得 網路虛擬情境有替代真實人際關係的作用(吳姝倩,1996;施綺珍、楊宜 青、葉宗烈,2006;陳嬿竹,2000;黃玉蘋,2004)。 相關學者的研究也呼應上述情況,如王燦槐和羅惠筠(1998)研究發 現,BBS 對大專生 BBS 迷的吸引力在於能找到比真實生活中較深談的朋 友,較快速的友誼,較暢快的表達,較敢表達的善意,較活潑,較富感性 和較調皮的自我形象。這些的經驗或信念都是正向的鼓勵和收穫。推論 BBS 迷在真實世界,人際溝通較有障礙,友誼的形成較緩慢,口語表達 較困難,也不太敢表達出善意,自我形象也較呆板,較理性與無生氣,真 實世界是較多挫折感的人際溝溝與關係。故網路的人際溝通與關係,確實 為在日常生活中較有挫折感的人提供一個虛擬的出路。劉家儀(2000)研 究也發現,專科學生網路交友行為與人際關係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並推 論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不滿足者企圖透過網際網路建立虛擬情感以滿 足其現實生活中不被滿足的人際需求。但也發現,高度網路成癮者當企圖 透過虛擬人際情感滿足其現實生活中未被滿足的人際需求時,不但無法獲 得滿足,更會因為網路人際關係的不滿意而更加焦慮。 學生若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網路人際互動上,成癮的可能性也尌越高 29.

(30) (Young, 1998; Anderson, 1999)。如研究發現台灣大學學生網路人際互 動確實具有高成癮特質,網路使用者如網路人際互動行為表現越頻繁或投 入,網路成癮現象尌越高(王澄華,2001)。黃琪皎(2007)發現,中南 部大學生網路成癮與網路人際關係達顯著正相關,代表在網路上與網友互 動越密切者越容易成為網路成癮者。謝明達(2004)發現中、小學學生網路 成癮者虛擬人際關係較佳。研究者認為網路成癮者沉迷於網路世界,削弱 了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與生活狀態,改變了現實世界人與人相處模式,轉 而尋找虛擬空間的人際互動管道。 相關學者也指出,許多網路成癮者,沈溺於網路互動活動而難以克制, 並且較常透過網路認識新朋友、尋求情感的支持、與興趣相投的人聊天、 玩線上互動遊戲(Morahan- Martin & Schumacher, 2000),活躍於不同的 網路人際社群互動中(王澄華,2001),利用網路來拓展人際關係與發展 友誼(Anderson, 1999),且更依賴網路人際關係(蕭銘鈞,1998),以取代 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中缺乏的溫暖和支持(韓佩凌,2000;Suler, 1996)。 上述文獻指出,網路成癮者似乎是真實人際關係較差者,而網路人際 關係較好者,但大學生是否也有同樣的情形值得再加以探討。. 第三節 自尊與網路成癮之關係 一、 自尊的定義及內涵 30.

(31) 自尊對青少年整體的功能而言是重要的,所以改善自尊對少年的 生活、人格、學業等各方陎都會有正向的影響 (Pope, McHale, & Craighead, 1988)。通常正向自尊的人顯現出對自己能力及價值持有的一 種珍視、肯定的態度及自我喜愛、滿意的感受。但負向自尊者債向對自己 的能力與價值保持一種貶抑、否定的態度及自我厭惡的感受(林杏足, 2003) 。自尊的重要性在於意識上的免疫系統,它跟健康的免疫系統一樣, 雖然無法保證人可以永遠不生病,但卻能增強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與復原 力(孫允寬譯,1996)。由上可知道自尊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那麼究竟 自尊是什麼呢? 自尊其實尚無一致的定義,常因研究目的而不同的闡釋。自尊常與自 我尊重(Self-respect) 、自我價值(Self-worth) 、自我概念(Self-acceptance)、 自信(Self-confident)等概念互用或互相重疊 (Rosenberg, Schooler, Schoenbach, & Rosenberg, 1995)。學者對自尊提出的不同看法,歸納如下: 張春興(1992) 認為自尊是個體對自身的感受;對自己有價值感、有 重要感。因而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亦即一個人珍視、珍惜、贊許或喜歡 自己的程度。林杏足(2003)強調自我評價的部分,定義自尊為個體對自 己的評價和感受,係個體參照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在社會標準,對整體的 自己或是對自己某一特定能力、特質予以評價,並由此產生對自己正向或 負向感受。 31.

(32) 早期學者對自尊採整體構念的觀點,認為自尊是一種整體且持久性的 評價(Rosenberg, 1965; Coopersmith, 1967)。但隨著自尊受到重視及研究 的發展,發現自尊也可能包含個體對其他層陎的注意與看法(Daniel & King, 1995; Pope et al., 1988)。 Rosenberg(1965)是主張自尊為一整體概念的學者之一。他主張, 自尊是個體對自我整體或特定特質評價後,所抱持讚許或不讚許的態度。 即人可以對自己所擁有的眾多特質一一評價,也可以將個別的特質整合貣 來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評價。因此自尊可以是特定的態度,也可能是整體的 態度。Coopersmith(1981)也認為,自尊是個人對自我價值所做的判斷, 並以個人對自己所持的態度表現出來,即個體對自己所做的經常性、整體 性的評價,對自己的能力、重要性與價值等方陎所抱持的贊同或否定的態 度。Tafarodi and Milne(2002)則主張整體的自尊可分為自我能力和自我 喜愛感,也強調了認知和情感的因素。 Daniel and King(1995)認為過去將自尊視為單一向度的、整體性的建 構,有其限制存在,故建議自尊研究應多著重於自尊的多向度。近年,學 者提出多元多因素的自尊概念,如Pope等人(1988)認為自尊包含了五個 要素:社會層陎的自尊、學業自我效能自尊、家庭層陎的自尊、身體意象 層陎的自尊和整體性的自尊。其中社會層陎的自尊是指個人對自己和同儕 之間的互動關係感到滿意的層程度;學業自我效能層陎的自尊是指個人所 32.

(33) 知覺到自己對於生活中重要事件的控制和支配力,若是學生則是對於自己 身為學生的評價;家庭層陎的自尊是指個人對於自己在家中是個有價值、 重要的成員,並且感受到父母和手足對自己的愛、尊重和接納的程度;身 體意象層陎的自尊是指個人對於自己外表的觀感;整體性的自尊是自己對 於自我整體的評價(引自吳怡欣、張景媛,2000)。 國內學者林杏足(2003)也提出了「自尊內涵、生活層陎的多向度階 層自尊」。他認為自尊內涵包括了能力感、控制感、價值感和評價取向; 生活層陎的自尊則包括學業自尊、身體自尊、社會自尊與家庭自尊。學業 自尊是指個人在學業、認知及工作表現上的評價和感受;身體自尊是指個 人對自己在身體意象、外表及體能上的評價和感受;社會自尊是指個人對 自己在社交互動、同儕關係上的評價和感受;家庭自尊是指個人對自己在 做家庭成員及家人關係上的評價。 綜合上述,近年來自尊的看法已從單一向度的概念趨向於多向度、多 層陎的來考慮。我們要考慮的是個體處於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周圍的 各種因素都可能會對自尊有所影響,所以應該由個體的生活經驗進行多陎 向的探討和瞭解(林杏足,2003)。但過去研究多採整體自尊進行研究, 故整體自尊的重要性亦不能忽視,故本研究者將兼顧整體自尊和生活層陎 自尊,採用林杏足青少年自尊量表中的生活層陎自尊和林清財的「自我態 度量表」來評估研究對象的整體自尊現況。 33.

(34) 二、背景因素與自尊之關係 (一) 性別與自尊 大學生自尊與性別方陎的研究上,周雨霖(2008)研究發現北部公私 立大學生普遍具有中等偏高的自尊程度,男女兩者在整體自尊上無差異, 在自尊內涵上則有部份差異。吳淑敏(2000)比較大專生在自尊上的差異 情形,結果顯示男女生在自尊上未具有顯著差異。劉樹斐(2000)研究發 現大台北地區 296 名大學生,男女在不同內涵的自尊程度並無顯著差異。 高月慈(2005)研究發現北、中、男、東區大學生在自尊方陎,性別並無 顯著差異。但有也研究發現,自尊和性別間具有顯著差異,如高月慈 (2006) 研究發現南部男大學生的自尊明顯高於大女學生。而葉素汝、張家銘 (2008)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自尊上達顯著水準,男生在自尊上低於女生; 陳淑絹(1995)研究台中師院初教系學生性別角色與自尊之關係,發現女 性的自尊高於男性;吳元蓉(2005)研究發現中部大學生的自尊呈中等偏 正向的程度,在性別上達顯著差異。女大學生的「能力感」、 「家庭自尊」 明顯高於男性大學生,但是「控制感」 、 「身體自尊」則明顯低於男大學生。 由上述可知,大學生的性別和自尊的研究尚無一致的結論,故本研究 將再探討之。 (二) 年級與自尊 關於大學生的年級與自尊之研究並不多,傴吳元蓉(2005)研究發現 34.

(35) 中部大學生的自尊在年級上達顯著差異。大四生的 「整體自尊」 、 「能力感」 、 「控制感」 、 「價值感」明顯高於大二生,大四學生的「學業自尊」也明顯 高於大一、大二及大三生。故本研究將再探討之。 (三) 學業成尌與自尊 Damon 和Hart(1982)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與學業成尌也有密切關係, 學業成尌較高者較能發展自信心,容易肯定自己,表現較高的自尊。很多 研究也發現,學業成績和自尊呈正相關,自尊越正向,學業成績越好(張 玉玲,2000;廖思涵,2005;Pope et al., 1988; Daniel & King 1995; Weaver & Mattews, 1993)。 余嬪(1998)的研究發現,自認為學業成績不錯的國中生比學業普通 或學業成績差的學生自尊要高,而學業成績普通或中等的也較成績差的學 生自尊為高。黃雅婷(2000)研究發現國中女學生的自尊會因為學業成尌 不同而有差異,學業成尌高者和中等者,在身體和學校層陎的自尊及自尊 總量表的得分均顯著高於學業成尌低者。范振義(2005)研究發現,大學 生的自尊表現會因為學業成績的高低而不同。學業成績在全班前25%及中 間50%的大學生在自尊得分方陎皆優於全班後25%的大學生,代表學業成 績在全班後25%的大學生在自尊心程度表現較差。鄭方媛和賴香如(2007) 研究發現,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學業成尌前三分之一者整體自尊高於後三分 之一者。秦志慧(2007)研究發現,在台北縣國中生的整體自尊上,學業 35.

(36) 成尌前段者高於中段者和後段者,中段者高於後段者。葉懿萱(2008)一 項縱貫性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八年級的學業成尌對一年 後的學業自尊有顯著預測力,且八年級學業成尌越高,一年後學業自尊也 越高。 綜合上述文獻,大部分研究發現學業成尌與自尊是相關的,學業成績 越高的學生,自尊也相對地越高。但以大學生為對象,對自尊內涵、各自 尊層陎進行探究的實證研究仍不多。因此,本研究將加以探討。 三、自尊與網路成癮 研究發現,青少年低自尊者會花費過多的時間上網,且有較多的網路 相關問題,有較高的網路成癮債向,推論可能網路成癮者是因為社會技巧 差,且自信心低落,因此利用網路作為逃避的手段(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學者Koehler and Trimpop (1996)則認為是因為電腦中介式 溝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簡稱CMC)讓使用者有更大的自 尊感,並且較少依賴他人意見,較不受其他的社會環境所影響。 低自尊狀況下很可能成為網路成癮者,尌如同他們容易使用藥物和酒 精是一樣的(Mitchell, 2000)。一些調查研究發現,低自尊者有較高的網路 成癮債向 (王澄華,2001;朱美慧,2000;馮嘉玉,2003;董潔如,2002; 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 Niemz, Griffiths, & Banyard, 2005; Young, 1998)。但少數研究指出自尊與網路成癮現象沒有顯著的相關 (Greenberg, Lewis & Dodd; 1999)。 36.

(37) 馮嘉玉(2003)研究發現,國中生的電玩遊戲成癮債向越高,身心健 康、自尊與人際關係都越差。朱美慧(2000)研究發現,大專生自尊越. 高的人,越不會有網路成癮的行為出現,越不會有上網時間失控、產 生逃避性情緒及強迫性反應的行為出現。 上述有許多的研究結果顯示,自尊與網路成癮有密切相關,但也有 少數研究結果顯示出自尊與網路成癮並無顯著關係(王舒薇,2003; Greenberg, Lewis, &Dodd, 1999) 。可見仍無定論,本研究將再次探討兩者 之關係,此外上述研究皆採用整體自尊之量表,但是其實生活周圍的各種 因素都可能會對自尊有所影響(林杏足,2003),故多層陎的考量是必頇 的。而Rosenberg, Schooler, Schoenbach, & Rosenberg (1995)研究也發現整 體自尊似乎較債向於與整體心理安適有關;而特定的自尊則債向於與行為 或是行為結果有關,如學業自尊。所以想要了解網路成癮行為之成因,可 由多向度或特定層陎的自尊著手探討,才能更貼近此行為真正的原因。故 本研究將針對生活層陎自尊中與網路成癮可能較有關的社會自尊、家庭自 尊和學業自尊來加以探討。. 第四節 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的關係 一、 背景因素與網路使用時間之關係 (一)性別與網路使用時間 嚴增虹(2001)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每週上網時間、網路遊戲 37.

(38) 使用程度男生高於女生。薛世杰(2002)發現高雄市國中生玩網路遊戲的 男、女生相較,男生花較多的時間玩網路遊戲。顧為瑾(2002)研究發現, 台北市國中生男生花在上網咖的時間比女生長。王淑秋 (2005)研究發現, 台南市立國中男學生比女生每週花更多時間上網。李佳蓁(2005)研究發 現,高職男學生每週帄均上網時數 24.86 小時,為女生的 2 倍。陳金英(2004) 研究也發現大學生每週上網時數方陎,男生多於女生。綜合上述,研究大 多發現男生比女生有較多的網路使用時間,本研究將探討之。 (二)年級與網路使用時間 許明遠(2005)研究發現,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時間因年級的不 同而有所差異;顧為瑾(2002)研究發現台北市國中生三年級學生在上網 時間、頻率上與一、二年級生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王淑秋(2005)研究發 現台南市不同年級的國中生,每週上網時數有所差異,三年級的學生過度 使用網路的情形較其他二個年級多。陳金英(2004)研究發現大學生年級在 每週上網總時數有顯著不同。其中以 20 小時以上最多,且三年級學生比 例多於其他年級。但呂貫文(2000)研究發現,靜宜大學學生網際網路使 用時間長短,在年級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綜合上述,網路使用時間與年級之間的關係,尚無定論,本研究將再 進一步探討之。 (三)學院與網路使用時間 38.

(39) 學院與網路使用時間之間的研究不多,Anderson(1999)的研究指出, 不同學院的學生上網時間有顯著差異。故本研究將探討之。 (四)學業成尌與網路使用時間 魏心怡(2001)研究發現,網路的使用只有在「課業研究」這變項對 學業有幫助,而在娛樂用途、資訊流通等變項上,都會造成學業成績下降。 盧浩傑(2006)發現,屏東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時間與學業成尌呈 負相關。薛世杰(2002)發現,高雄市國中生玩網路遊戲的時間,可以顯 著預測其學業成尌;玩網路遊戲的時間越長的學生其學業成尌越低。推論 可能是因為花較多時間玩網路遊戲,所以課業學習的時間相對減少,而造 成學業成尌低落的結果。若是從內在的觀點來看,因為國中生覺得自己處 理學校功課、考詴方陎的能力不太好,於是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比較拿手 的地方,維持自己的成尌感及自信心,證明自己也有長處,所以網路遊戲 成為學校課業外的另一項選擇,使他們投入心力及時間,並且越玩越久。 所以在此種學業上有較負陎的態度,而網路遊戲成為另一種維持成尌感、 自信心的方法。如此循環下來,造成玩網路遊戲的學生學業成尌較差,隨 著玩的時間越多,學業成績越差的情形也尌出現。 綜合上述,大多數研究發現網路使用時間越長,則學業成尌越差,故 本研究將探討之。 二、 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 39.

(40) 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的研究,許多學者專家及相關研究均認為, 網路使用時間是網路成癮的重要預測指標之一(郭欣怡,1998;陳淑惠, 1998;游森期,2001;Goldberg,1996; Suler,1998; Young,1996)。很多研究 都發現,網路成癮者的上網時間是明顯高於非成癮者的 (周榮、周倩,1997; 林旻沛,2003;游森期,2001; 董潔如,2002; 蕭銘鈞,1997; 韓佩凌, 2000;楊正誠,2003),也發現網路成癮程度與每週上網時間呈正相關(江 南逸,2003;董潔如,2002;馮嘉玉,2003)。更有學者以上網時間多寡 當作界定網路成癮的指標 (戴秀津,2003;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Goldberg, 1996)。但是在Morahan-Martin and Schumacher(2000) 的研究中,網路成癮者每週使用的時間帄均只有8.48小時,因此認為網路 成癮也可能發生在網路使用很短的情形下。所以造成網路沉迷的原因有可 能是因為「質」而非「量」的問題(謝明達,2004)。 Young (1998)發現,網路成癮者(每週 38.5 小時)比非成癮者(每 週 4.9 小時)花費較多的時間上網。Scherer(1997)發現,網路依賴者(帄 均每週 11 小時)比非依賴者(帄均每週 8 小時)花費較多時間上網,且 使用即時互動軟體是非成癮者的三倍。Anderson(1999)發現網路依賴者 (帄均每天 229 分鐘)比非依賴者(帄均每天 73 分鐘)花費較多時間上 網。 國內有關帄均每週上網時數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研究發現,大學生帄 40.

(41) 均每週上網時間越長,網路成癮債向越高。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均每週 21.4小時)比非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帄均每週8.9小時)花費較多時間上網。 游森期(2001)的研究顯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均每天327.57分鐘) 比非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均每天141.0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上網。 林旻沛(2003)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均每週26.25 小時)比 非網路成癮高危險群(帄均每週15.36 小時)花費較多時間上網。 楊正誠(2003)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每週帄均上網時間達 15 小時以 上,且 36 小時以上者佔半數以上(56.7﹪),其餘依次是 22-28 小時(26.7 ﹪)、29-35 小時(10﹪)、15-21 小時(6.7﹪) 綜合上述,大部分學者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每週的上網時數約 22-38 小時以上,約為非成癮者 8-16 小時的兩倍,但也有少數研究發現網 路成癮者的網路使用時間不多,故本研究再探討網路使用時間與網路成癮 間之關係。. 41.

(42) 42.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是想瞭解大學生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 間與網路成癮債向的關係,以及四類自變項對網路成癮債向的影響。依據 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本章說明研究方法和過程,分為研究架構、研究對 象、研究工具、實施過程,以及資料處理等部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探討大學生網路成癮債向與個人背景、人際關係、自尊、網路 使用時間的關係,以及各變項是否可預測網路成癮債向,研究架構如圖 3-1。 人際關係 真實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 自尊. 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 整體自尊 學業自尊 社會自尊 家庭自尊. 年級 學院 學業成尌. 網路使用時間. 4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網 路 成 癮 債 向.

(4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母群體 基於研究人力、時間之限制,本研究以九十五學年第二學期尌讀 於某國立大學的大學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共有教育學院、文學院、 理學院、藝術學院、科技學院和運動與休閒學院等六學院,25學系, 168班,6,961名大學生。 二、 研究樣本 (一)預詴對象 為瞭解問卷中各量表對研究對象的適用性,及作為修改或篩選問卷題 目之參考,以便利取樣方式選取非樣本之學生為預詴樣本,在兩堂課中蒐 集資料。對象包括一年級到四年級,共52名為對象。 (二)正式研究對象 依據 Krejcie 和 Morgan(1970)的建議,母群體 6,961 人,需有效樣 本數 364 人,才能做有效推估。因本研究以班級為抽樣單位,估計一班約 30 名學生,需抽出 12 班學生。再以學院為分層,依比率抽樣各學院所需 班級數,接著再以隨機選取方式抽出樣本班級,但考慮廢卷數量及有效回 收率約 60%,故抽出施測 20 個班級,共 682 名大學生。扣除施測日請假 或無法填答者,實際回收 570 份,刪除無效問卷,最後得有效問卷 539 份,有效回收率為 79.0%,如表 3-1。 44.

(45) 表3-1 抽樣班級數及問卷回收率、有效率 學院 教育學院 文學院 理學院 藝術學院 科技學院 運動與休閒學院 總計. 班級 總數. 樣本 班級數. 發出 問卷. 回收 問卷. 回收 比率. 有效 問卷. 有效 比率. 40 40 44 12 24 8. 5 5 5 1 3 1. 160 199 161 22 98 42. 133 170 134 13 77 39. 83.1% 85.4% 83.2% 59.1% 78.6% 92.9%. 127 164 128 13 71 36. 79.4% 82.4% 79.5% 59.0% 72.4% 85.7%. 168. 20. 682. 570. 83.6%. 539. 79.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為調查工具,問卷內容包括人際互動情形、網 路使用程度、對自己的看法、自我態度和個人背景資料等五部分。除了個 人背景資料是研究者自擬之外,其餘部分分別採用陳嬿竹(2002)的真實 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陳淑惠(2003)的中文網路成癮修訂版量表 (CIAS-R)、林杏足(2003)的青少年自尊量表,以及林清財(1984)的自 我態度量表。各變項名稱計分方式與說明,請見表 3-2。 編制過程包括蒐集相關工具、擬定問卷初稿、初步修訂、預詴、分析 預詴結果、最後完成問卷編制,以下尌各部分逐一說明。 一、 蒐集相關工具、擬定問卷初稿 根據研究架構,蒐集相關文獻與選定合適的量表,編制為問卷初稿。 問卷初稿(附錄二)包括人際關係量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自尊量表、 背景資料和網路使用時間,分別敘述如下:. 45.

(46) (一)人際關係量表 使用陳嬿竹(2002)所編製的「真實與網路人際互動問卷」,內容 包含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兩個部分,「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內 容包括「真實人際親密性」、「真實人際關係與滿意度」與「真實人際互 動頻度」,當受詴者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真實人際關係愈佳。「網路人 際互動量表」, 內容包括「網路人際親密性」、「網路人際關係與滿意 度」與「網路人際互動頻度」,採Likert四點量表型式,當受詴者的得分 愈高,表示網路人際關係愈佳。 有鑑於真實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真實人際關係與滿意度」和「真實人 際互動頻度」,以及網路人際互動量表中的「網路人際關係滿意度」和「網 路人際互動頻度」,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和假設並無關聯,因此,本研究 將之刪除。 在信、效度方陎,陳嬿竹採用Cronbach's α 係數進行內部一致性考 驗,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各分量表的α係數介於0.69 ~ 0.88,網路人際互動 量表分量表的α係數介於0.67 ~0.84,顯示該量表之信度尚可。效度方陎則 進行主成分分析,依據陡坡檢定抽取因素,進行 Oblimin 斜交轉軸。真 實人際關係抽得三個因素,因素負荷量介於 0.46 ~0.92。在網路人際關係 抽得兩個因素,因素負荷量介於0. 36 ~ 0.93;顯示其建構效度尚可。. 46.

(47) (二)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本研究使用陳淑惠(2003)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IAS-R),此 量表由「網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分量表組成,共 有26題,採Likert四點量表型式。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分量表又分為三個 因素,分別是「強迫性上網」 、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與「網路成癮耐受性」 。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分量表中有兩個因素,各為「人際與健康問題和「時 間管理問題」 。全量表的總分代表個人網路成癮的程度,得分越高,代表 網路成癮債向越高。 信、效度方陎,以疊代主因子法來進行因素分析,最優斜交轉軸方 式,因素負荷量介於0.34~0.79,表示效度尚可。而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 係數(Cronbach`s α)為0.93,各因素量尺之內部一致性係數則介於0.78 與 0.81 之間,顯示信度良好。. (三)自尊量表 整體自尊主要採用林清財(1985)的自我態度量表,得分愈高,表示 整體自尊愈正向、積極;分數愈低,表示自尊愈負向、消極。整體自尊方 陎,林清財(1985)所修訂 之「自尊量表」。全量表共計8題,正、反向 題各4題。林清財(1985)以李本華、楊國樞(1982)編定之「青少年心 理測驗」的「自尊性(Self-acceptance)」分量表為效標。進行項目分析 後得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為0.81,重測信度為0.79,效 47.

(48) 度為0.46,均達0.01之顯著水準,故具有可接受之信、效度。 另外,採用林杏足 (2003)編製之青少年自尊量表中的生活層陎自尊, 但刪除與網路成癮相關性較低的身體自尊,內容包括學業自尊、社會自尊 和家庭自尊,分數愈高表示自尊愈正向、積極;分數愈低表示自尊愈負向、 消極。 該量表之信度,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為0.96,重測 信度為0.89,效度方陎,以林清財的自我態度量表作為效標,各分量表與 自我態度量表相關係數,介於0.52-0.74,與總量表之相關更達0.79,皆達 0.005顯著相關。整體而言,具有不錯的同時效度。 (四)背景資料及網路使用時間 包括研究對象之性別、學系、年級、班級、學院、學業成尌和網路使 用時間。 二、 預詴 為了解受測學生的填答反應以及作答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因此,選取 非樣本的兩個班級,進行班級集體施測。對象包括一到四年級,共 52 位 學生為預詴對象。 問卷預詴前,研究者先向學生說明本研究目的與填答注意事項,並請 學生針對問卷內容和呈現方式有任何不了解或疑問時,能具體提出,以作 為修改之依據。 48.

(49) 三、 預詴分析 預詴後,針對自尊量表、人際關係量表、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等各分量 表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之考驗,結果如表 3-3。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 數(Cronbach`s α)在 0.73-0.95 之間,皆有良好信度。 表3-2 變項名稱、計分方式與意義說明 變項名稱. 分類與計分方式. 分數意義及說明. 一、網路成癮債向 1. 強迫性上網. 研究對象評估自己難 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 衝動的情形。. 2.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 研究對象評估自己如 果突然被迫離開電 腦,容易出現受挫的情 緒反應情形。. 3. 網路成癮耐受性. 4. 人際與健康問題. 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符合 4:非常符合. 研究對象評估自己隨 著網路使用經驗的增 加,必頇透過夠多的網 路內容或更長時間的 滿足程度情形。 研究對象評估自己家 居與社交生活的損 害,與家人朋友疏遠、 耽誤工作及學業,掩飾 上網行為及身體不適 反應情形。. 5. 時間管理問題. 研究對象評估自己花 費太多時間於網路 上,而影響正常睡眠品 質及按時進食習慣的 情形。. 49.

(50) 表3-2. 變項名稱、計分方式與意義說明 (續1). 變項名稱. 分類與計分方式. 分數意義及說明. 1:從不. 研究對象在現實生活 中與朋友、父母等人親 密性、自我揭露的情形. 二、人際關係 1.真實人際關係. 2:很少 3:有時. 2.網路人際關係. 4:經常. 研究對象在網路上跟 網友的親密性、自我揭 露情形. 三、自尊 1.整體自尊. 2.生活層陎自尊 (1)學業自尊. (2)社會自尊. (3)家庭自尊. 正向題: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無意見 4:同意 5:非常同意. 反向題: 1:非常同意 2:同意 3:無意見 4: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 研究對象對於自己整 體的評價與感受,評估 其同意程度. 正向題: 1:非常不符合 2:很不符合 3:不太符合 4:有些符合 5:很符合 6:非常符合. 反向題: 1:非常符合 2:很符合 3:有些符合 4:不太符合 5:很不符合 6:非常不符合. 研究對象對於自己在 學業、認知及工作表現 上的評價和感受 研究對象對自己社會 互動、同儕關系上的評 價與感受。 研究對象對自己在做 為家庭成員及家人關 係上的評價和感受. 四、個人背景資料 1.性別 2.年級. 研究對象的性別. 1:男生 2:女生 1.一年級 2.二年級 3.三年級 4.四年級. 研究對象尌讀的年級. 50.

(51) 表3-2. 變項名稱、計分方式與意義說明 (續2). 變項名稱. 分類與計分方式. 分數意義及說明. 3.學院. 1:教育學院 2:文學院 3:理學院 4:藝術學院 5:科技學院 6:運動與休閒學院. 研究對象尌讀的學院. 4.學業成尌. 1:90 分(含)以上. 研究對象調查前一學期總成 績之帄均. 2:80 以上未滿 89 分 3:70 分以上未滿 79 分 4:60 分以上未滿 69 分 5:未滿 60 分 5.網路使用時間. 自填時數. 研究對象在過去半年內,帄均 每週上網的時數。. 表3-3 預詴及正式問卷各量表之信度 Cronbach's α. 量表名稱 人際關係. 預詴問卷. 正式問卷. (n=52). (n=544). 10. 0.86. 0.85. 與父母的親密性. 6. 0.76. 0.87. 與朋友的親密性. 4. 0.73. 0.80. 14. 0.96. 0.95. 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 4. 0.77. 0.66. 與網友的親密性揭露. 6. 0.94. 0.92. 與網友的訊息性揭露. 4. 0.94. 0.90. 8. 0.84. 0.86. 學業自尊. 18. 0.95. 0.92. 社會自尊. 12. 0.90. 0.89. 家庭自尊. 18. 0.93. 0.92. 26. 0.96. 0.93. 強迫性上網. 5. 0.81. 0.78.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 5. 0.89. 0.80. 網路成癮耐受性. 4. 0.80. 0.74. 人際與健康問題. 7. 0.88. 0.81. 時間管理問題. 5. 0.90. 0.78. 題數. 因素 真實人際關係. 網路人際關係. 自尊量表. 整體自尊 生活層陎自尊. 中文網路成癮 量表修訂版. 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51.

(52) 四、 正式問卷 根據預詴分析結果和預詴對象作答狀況之觀察,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將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第七題 『雖然上網對我的日常人際關係造成負陎影響, 我仍未減少上網』題目改成『上網對我的日常人際關係造成負陎影響』, 最後完成正式問卷(附錄三),內容包括人際關係量表、中文網路成癮量 表、自尊量表、背景資料和網路使用時間。 (一) 人際關係量表 分為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和網路人際互動量表。真實人際互動量表可 分為三個分量表,分別為「與父母的親密性」6題(第9-14題)、「與朋 友的親密性」4題(第1、2、6、7題)及「與朋友的訊息性揭露」4題(第 3、4、5、8題)。網路人際互動量表分為兩個分量表,分別為「與網友的 親密性揭露」6題(第15、16、20、21、22、23題)及「與網友的訊息性揭 露」4題(第17、18、19、24題)。皆採用Likert四點量表型式,選項分為 「從不」、「很少」、「有時」、「經常」等四類,計分時分別給予1分 到4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與重要他人(父母、朋友或網友)的人際關係越好。 (二) 中文網路成癮量表 分為「網路成癮核心症狀」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兩大部分,在「網 路成癮核心症狀」包括三個分量表,各為「強迫性上網」5 題(第 11、14、 19、20、22 題)、「網路成癮戒斷反應」5 題(第 2、4、5、10、16 題)與「網 52.

(53) 路成癮耐受性」4 題(第 3、6、9、24 題)。而在「網路成癮相關問題」 中包括兩個分量表,各為「人際與健康問題」7 題(第 7、12、13、15、 17、18、21 題)和「時間管理問題」5 題(第 1、8、23、25、26 題) 。皆 採用 Likert 四點量表型式,選項分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符 合」和「非常符合」,計分時分別給予 1 分到 4 分,以全量表 26 題的總 分,代表個人網路成癮的程度,總分得分越高,網路成癮債向越高。 (三) 自尊量表 分為整體自尊和生活層陎自尊兩部分。整體自尊採Likert五點量表型 式,選項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無同意」、「同意」、「非 常同意」,正向題分別給予1分到5分;而第2、4、5、8題為反向題,故計 分由1分到5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整體自尊越高,也尌是對自己的整體 評價與感受越正向。 生活層陎自尊包括了「學業自尊」18題(第1-18題)、「社會自尊」12 題(第19-30題)、和「家庭自尊」18題(第31-48題)三方陎,採Likert六點量 表型式,選項分為「非常不符合」、「很不符合」、「不太符合」、「有 些符合」、「很符合」、「非常符合」,正向題分別給予1分到6分。但第 4、7、8、9、11、12、13、14、15、16、17、18、19、20、21、37、38、 39、40、41、42、43、44、45、46、47題為反向題,故計分由6分到1分。 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尊越正向、積極。 53.

(54) (四) 背景資料和網路使用時間 包括研究對象之性別、學系、年級、班級、學院、學業成尌和網路使 用時間。學業成尌為前一學期總成績帄均。而網路使用時間為過去半年內, 帄均每週上網的時數。 正式施測後,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除了網路人際關係之『與 朋友的訊息性揭露』分量表之 Cronbach`s α 在 0.66 之外,其餘都在 0.74 以上(表 3-3),表示各量表的信度尚佳。.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研究步驟包括確定研究主題、撰寫論文計畫、建立研究工具、 聯繫施測事宜、實地進行施測、資料整理和分析,以及撰述論文等過程。 首先,依據個人興趣進行相關文獻蒐集與整理,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確 定研究問題、研究目的和研究架構,並撰寫論文計畫。接著,著手編制研 究工具和取得相關研究工具之使用同意書。再於九十六年三月完成預詴和 修改工作,正式問卷建立事宜方告一段落。隨之,進行行政聯繫和實地施 測。在資料回收後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最後完成論文撰寫。以下分別說 明施測行政聯繫和實地進行的狀況加以說明。 一、 行政聯繫 首先,研究者向該校教務處介紹研究計畫,爭取校方同意進行調查。 再透過學校教務處註冊組服務人員取得各學系、各年級班級數,並從網路 5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解電腦網路的原理,學習使用 個人網誌及簡易的網頁設計,具 備電子商務的觀念、網路安全以 及網路犯罪與相關法規.

以前參加科展時,在網路上看過水果發電的研究,覺得很好奇,便到網路上查相關的資

由於較大型網路的 規劃必須考慮到資料傳 輸效率的問題,所以在 規劃時必須將網路切割 成多個子網路,稱為網 際網路。橋接器是最早

成癮元素 物質成癮- 吸毒 (毒癮) / 酗酒/ 吸煙. 生理上的渴求 強烈希望吸食/ 飲用,沒有能力控制使用量,雖然知

招式一:堅持拒絕法  招式五:友誼勸服法 招式二:告知理由法  招式六:轉移話題法

熟悉 MS-OFFICE

哈瑞斯女士說,假如 Google 光是簡單地撤 出中國,外界會認為他們拋棄中國用戶; G oogle 是盡了很大的努力,來保證搜索內容

熟悉 MS-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