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歐巴馬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之研究(2009-2014)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歐巴馬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之研究(2009-2014)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碩士論文.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歐巴馬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之研究 (2009-2014).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志穎 學號:101253002. 指導教授:盧業中 博士 民國 104 年 5 月.

(2) 謝 辭. 在研究所就學期間,常常被家人和朋友問到,為什麼研究所要讀三年?這個 問題實在不好回答,主要原因應該在於,人文和社會學科的論文題目通常要到就 學之後的第二年才會有具體的想法,也需要一定時間的觀察研究,等到實際撰寫 完畢、口試通過,大概也就三年過去了。 要畢業不難,但是要寫一篇真正具有研究價值的論文極難。在撰寫論文的過 程中,有時會與文獻中的作者對話,也會不斷和自我的心魔展開激辯,倦怠與寫 作進度常在一線之隔。寫作過程雖然辛苦,但也是十分有趣和踏實的,畢竟國際 政治的議題五花八門、洋洋灑灑,一篇碩士論文,能夠將找到的資料與研究議題 串聯,做些爬梳整理,也就是最大的貢獻了。但由於本文研究的年限只到 2014 年,距離歐巴馬任期結束還有兩年的時間,留待後續將其補完。.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篇論文能夠完成,最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盧業中老師,從論文大綱的發. ‧. 想到論文口試的完成,盧老師用其豐富的學識與嚴謹的研究方法,讓我的論文得 以成形,並且總是充滿著耐心與愛心,給予我許多支持與啟發。另外在擔任老師. al. er. io. sit. y. Nat. 的助教與助理期間,見識到老師在教學上的卓越與審慎的研究態度,使我獲益良 多,如沐春風。其次感謝外交系主任劉德海老師與輔大日文系何思慎老師,能夠 在百忙之中擔任口試委員,用犀利的批判與專業洞見,給予我許多建議與指點。. n. 在就學期間,感謝所有研究所同儕、學長姐、朋友與師長們的鼎力相助,能 結交到這麼多好朋友,實在是我的福氣;感謝外交系辦湘縈與文琪助教平日的指 教,還有外交系黃品嘉學妹在課堂上的協助;此外也必須由衷感謝我心目中的兩 位心靈導師,前歷史系教授唐啟華老師與英文系伍軒宏老師。從這兩位老師身上, 我第一次體會到「學術研究也是一種志業」的真諦。他們的教學熱忱、翩翩風采. Ch. engchi. i n U. v. 與英雄本色,是我在政大最大的收穫。 最後,要感謝父母親長期以來的栽培和支持,讓我能順利完成學業。本篇著 作的任何貢獻,無疑屬於上述所有人的;若有任何疏失缺漏,當由作者個人承擔。. 林志穎 臺北木柵 民國 104 年 6 月.

(3) 摘 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觀察美國總統歐巴馬任期內的美日同盟關係之互動,並 加入當前國關學界對於「同盟政治」以及東亞區域安全課題的討論。由此,在研 究過程中,首先詳述美國與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與外交立場,以及兩國之間的互 動如何有效維繫彼此的同盟關係。 在具體研究步驟上,同盟內部協調能力與面臨外在情勢的同盟凝聚力是本文 主要探討的的兩大重點。本文首先將美日關係中的安全、政治與經貿議題當作同. 政 治 大. 盟的內部因素,檢視美日同盟之間的合作與分歧議題,以及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日. 立. 本首相之間的互動過程,藉此評估美日同盟的協調能力;另以中國因素做為外部. ‧ 國. 學. 因素,討論中國對於美日同盟的各項影響,再以案例分析,檢視美國處理中日爭 執議題的立場與實際作為,觀察美日同盟與中國之間的互動過程,藉此檢視美日. ‧. 同盟的凝聚力。最後部分則總結美日同盟在歐巴馬總統任期內的整體變化與效能. n. al. er. io. sit. y. Nat. 分析。.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美日同盟、同盟困境、同盟凝聚力、亞太再平衡政策、積極和平主義.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lliance politics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rom 2009 to 2014,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faced five different Japanese cabinets, both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S and Japan had different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alliance cohesion and coordination. These perceptions, in addition to thei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ecure interactions have created multiple impacts on the US-Japan alliance.. 政 治 大. The China factor is another key issue during this research. Although China and. 立. the United States are very far from being adversaries as they were in the beginning of. ‧ 國. 學. the Cold War era, they do engage in issues like South China Sea, East China Sea,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ompetiti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also trying to avoid. ‧. the alliance security dilemma—the risk of entrapment and the cost of. y. Nat. io. sit. abandonment—with the malign China-Japan relations. Besides, this research further. n. al. er. investigates how the US-Japan alliance has adjusted itself to the changes and. i n U.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and the East Asia regional security.. Ch. engchi. v. Key words: the US-Japan alliance, the Alliance Security Dilemma, Alliance Cohesion, Rebalance to the Asia-Pacific, Proactive Pacifism.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1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19 第二章. 美日同盟關係的發展歷程 (1951-2008) ................................................... 21. 政 治 大. 第一節 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 (1951-1991) .......................................................... 21. 立. 第二節 後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 (1991-2001) ...................................................... 34. ‧ 國. 學. 第三節 911 事件後的美日同盟 (2001-2008) ....................................................... 41 第四節 小結 ............................................................................................................ 45. ‧. 第三章 當前雙邊架構下的美日同盟 ....................................................................... 51. Nat. sit. y. 第一節 美國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政策 .................................................................... 51. n. al. er. io. 第二節 日本政府的對外政策 ................................................................................ 58. v. 第三節 美日關係中的合作與分歧 ........................................................................ 65. Ch. engchi. i n U. 一、同盟關係中的安全議題 .................................................................................. 65 二、同盟關係中的政治議題 .................................................................................. 81 三、同盟關係中的經貿議題 .................................................................................. 88 第四節 美日同盟的效能分析:同盟協調能力的展現 ........................................ 94 第四章. 當前美日同盟關係中的中國因素 ............................................................. 97. 第一節 美國歐巴馬政府的中國政策 ................................................................... 97 第二節 日本政府的中國政策 ............................................................................. 109 第三節 中日關係的爭端與美國的回應 ............................................................. 122 第四節 美日同盟與中國的互動 .......................................................................... 135 第五節 美日同盟的效能分析:同盟凝聚力的考驗 .......................................... 142 i.

(6) 第五章 結論 ............................................................................................................. 145 附錄............................................................................................................................ 157 一、美中高層互訪 (2009-2014) .......................................................................... 157 二、美日高層互訪 (2009-2014) .......................................................................... 165 三、中日高層互訪 (2009-2014) .......................................................................... 173 參考文獻 ................................................................................................................ 18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7) 圖表目錄 圖 1-1 研究象限圖 ...................................................................................................... 16 圖 2-1 美日關係變化圖 .............................................................................................. 46 圖 3-1 美日直接投資總額 (2008-2012)……………………………….……………89 圖 4-1 日本向中國、美國出口所佔份額 ................................................................ 119 圖 4-2 日本自中國、美國進口所佔份額 ................................................................ 120 圖 4-3 美國與日本在中國投資情況 ........................................................................ 122 圖 5-1 研究象限圖 .................................................................................................... 146 表 2-1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二戰之後的美國總統與日本首相列表 ......................................................... 49 安倍首相出訪行程 ......................................................................................... 62 基地問題的行為者互動關係表 ..................................................................... 77 美日同盟協商框架 ......................................................................................... 80. 政 治 大 美日防衛指針的三次修訂 ............................................................................. 81 立 表 3-5 美日雙邊貿易統計 (2009-2013) ................................................................... 88. ‧ 國. ‧. 中日關係四項政治文件 ............................................................................... 109 歷屆中日韓三國高峰會 ............................................................................... 115 日本向中國、美國出口所佔份額 ............................................................... 118 日本自中國、美國進口所佔份額 ............................................................... 119 中日相互投資發展狀況 (2009-2013) ......................................................... 121 美日同盟困境 ............................................................................................... 150.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4-4 表 4-5 表 4-6 表 4-7 表 4-8 表 5-1. 學. 表 4-1 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整理 .............................................................. 104 表 4-2 中美雙邊貿易統計 (2009-2013) ................................................................. 105 表 4-3 中美相互投資發展狀況 (2009-2013) ......................................................... 107.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後冷戰時期,國際秩序究竟是美國獨霸或多極崛起一直是國際關係學界論 辯的焦點之一,尤其在 2008 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過後,美國經濟力量大幅衰退,. 政 治 大 面,中國穩定的經濟成長與國力發展,使「中國崛起」一詞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 立. 令各方質疑美國長期穩固的霸權地位,是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轉捩點。另一方. 要的課題之一。尤其對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等亞太國家而言,中國崛起所. ‧ 國. 學. 帶來的安全疑慮遠大於經貿榮景。. ‧. 鑑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優勢有被中國取代的可能,2009 年 9 月,美國. y. Nat. 副國務卿史坦伯格 (James Steinberg) 提出了「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 er. io. sit. 政策,主要意涵為,美國與其盟國歡迎中國的崛起,但中國也必須保證其經濟和 軍事實力的成長不會危害到其他國家的安全與利益。1 2011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 al. n. v i n 宣布「重返亞洲」(back to Asia) 以及亞太地區的「再平衡」 Ch engchi U. (Barack Obama). (Rebalancing) 等戰略觀念,顯見美國決心調整其全球戰略的重心。. 美國國防部於 2014 年 3 月最新公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QDR) 繼續重申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性,並且關切中國軍力的 現代化發展。但在報告中,美國也承認其嚴峻的財政環境,已無法像過去十年那 樣維持充沛的軍事預算。因此美國必須能更迅速地因應時局變遷,追求創新途徑 與加強夥伴關係,以維持全球的領導地位。2 東亞地區近年來的局勢發展,使得. 1. 2. James B. Steinberg, “China’s Arrival: the Long March to Global Powe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24, 2009).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2014 (March, 2014), p. 3.. 1.

(10) 東亞的權力平衡另起波瀾,考驗著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以及美國的領導能力。 特別是 2014 年的國際局勢接連對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形成嚴峻考驗:俄羅斯 與烏克蘭的問題引發了北約東歐盟國的安全憂慮,美軍撤出伊拉克之後反倒讓伊 斯蘭激進教派捲土重來,再加上以巴衝突、敘利亞、利比亞內戰等棘手的中東問 題,使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決策團隊疲於奔命。3 本文的研究動機便源自於東亞區 域安全的探討,並嘗試以東亞區域兩大行為者:美國與日本所構築的美日同盟作 為研究主體,進一步檢視當前美日同盟的效能與影響力。. 政 治 大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觀察美國總統歐巴馬任期內的美日同盟關係之互動,加 立. 二、研究目的. ‧ 國. 學. 入當前國關學界對於「同盟政治」以及東亞區域安全課題的討論。由此,在研究 過程中,首先要瞭解美國與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與外交立場,以及兩國之間的互. ‧. 動如何有效維繫彼此的同盟關係。. sit. y. Nat.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自冷戰時期以來,美日同盟就一直肩負著維持亞太地. al. er. io. 區的和平重任。對於日本而言,日本藉著美國的軍事承諾得以全力發展經濟,摒. v. n. 棄軍國主義,全力配合美國政策,並扮演國際社會中的和平倡導者。而美國在日. Ch. engchi. i n U. 本的駐軍,在冷戰期間構成了圍堵共產勢力的重要戰略環節,在冷戰之後仍然是 確保東亞安全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美國歐巴馬政府若要貫徹亞太再平衡政 策,或者是為了遏制中國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仍須仰賴美日之間重要的同盟 關係。 2013 年 10 月,由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國防部長黑格(Chuck Hagel)、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與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在日本東京舉行安全保障諮商會議 (2+2 會議),美日兩國政府代表在會議共同聲明中指出,美日兩國將重新修訂「美 日防衛合作方針」 (Guideline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以強化美日同 3. David E. Sanger, “Commitments on 3 Fronts Test Obama’s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http://cn.nytimes.com/world/20140904/c04assess/dual/> (September 4, 2014).. 2.

(11) 盟關係,以因應中國的海洋擴張行動與北韓核武發展所形成的東亞的區域安全威 脅。4 聲明中雖未直接點名中國,卻是暗指中國近年於釣魚台周遭海域所造成的 區域緊張與不安。5 但在當前所見到的情況是,美國為了鞏固亞太地區的領導地 位所做出的承諾,正在與中國「核心利益」有所衝突。2011 年中國發表了《中 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了「中國堅持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 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 度與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6 中國堅決維護其在東 海與南海的領土主權,使亞太周邊國家,如日本、菲律賓等國感到緊張,而這些. 政 治 大 尤其自 2012 年底安倍內閣政府成立以來,推行「積極的和平主義」外交政 立. 國家一直是美國的太平洋盟友。. 策,7 使中國與日本關係日益惡化,雙方針對歷史問題、釣魚台主權互不相讓。. ‧ 國. 學. 2013 年 11 月,中國宣布成立東海防空識別區 (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 ‧. ADIZ) 之後,升高了區域緊張情勢,中日兩國也爭相要求美國做出有利於己的. y. Nat. 明確承諾。同年 12 月,安倍內閣政府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通過特定秘密保. er. io. sit. 護法。首相安倍晉三於 12 月 26 日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國與南韓的強烈抗議。 安倍內閣政府之後又陸續修正了武器出口原則、變更憲法解釋以解禁集體自衛. al. n. v i n 權。日本的政治動作觸發了中國與南韓的敏感神經 ,認為日本正在改變東亞現狀。 Ch engchi U 這些問題為美國製造了兩難局面,亦即美國是否該為了美日同盟的承諾,以. 軍事行動介入東亞局勢以維持信譽,但是卻要冒著與中國進行戰爭的巨大風險; 美國若不願與中國正面交鋒而失信於盟友,就會失去在東亞區域的領導地位。現 4. 5 6. “Joint Statement of the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Toward a More Robust Alliance and Greater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Ministry of Defense of Japan (October 3, 2013), p. 2. 胡聲平, 「美日 2+2 安保諮商觀察」 ,亞太和平月刊,第五卷第 11 期 (2013 年 11 月),頁 10-11。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coprc.gov.hk/chn/xwdt/zt/zgzfbps/t951325.htm> (2011/9/6)。. 7. 安倍晉三在國會的施政報告中指出, 「積極和平主義」係指,日本若不對世界和平與安定積極 負起責任,則無法保護日本自身的和平。見「安倍施政報告,高唱『積極和平主義』 ,自由時 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16/today-int5.htm> (2013/10/16)。. 3.

(12) 實主義學者史奈德 (Glenn Snyder) 在其著作《同盟政治》(Alliance Politics) 中提 出了著名的「同盟困境」:每個同盟成員國都害怕被拋棄,又擔心被牽連。現今 的美日同盟似乎也正面臨到同盟困境的局面,亦即日本在外交立場上尋求美國的 背書,追尋「正常國家」的目標,期望在國際政治上扮演更活躍的角色,另一方 面,美國正處於休養生息階段,總統歐巴馬以提振國內經濟為首要目標,不希望 被牽連進中日的衝突當中。因此,本論文欲擷取同盟政治理論的諸多概念,探詢 中國因素對美日同盟關係的正負面影響。. 政 治 大 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時期的美日關係呈現什麼樣的變化? 立. 綜合以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可歸結於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1.. 2. 中國因素對於當前美日同盟關係所帶來的影響為何?. ‧ 國. 學. 3. 當前美日同盟能否擺脫同盟困境?. ‧ sit. y. Nat. 第二節 文獻檢閱. al. er. io. 針對本文所關切之主題與研究目的,本節所探討的相關文獻將著重於以下兩. v. n. 個面向:第一,同盟政治的理論探討,藉著瞭解同盟行為者之間的互動模式與政. Ch. engchi. i n U. 策意涵,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學理基礎。其次是美日關係互動的相關研究,藉此 檢視重要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有助於釐清不同見解之間的論爭焦點。. 一、同盟政治的理論探討 同盟政治被廣泛應用在現實主義學派當中,主要用來解釋權力平衡 (balance of power) 的運作以及為何國家之間互相合作的原因。依據現實主義學派的邏 輯,在無政府狀態之下的國際環境中,缺少一個更高的權威保障國家的安全,因 此國家必須尋求自助,以滿足自身安全與生存的需求。在相對利得(relative gains) 的概念下,國家將他國視為是威脅自身安全的潛在敵人,國家不僅在意自己獲得. 4.

(13) 多少利益,也會關注他國獲得多少利益,而他國力量的增長會增加自身的不安全 感,此種不信任與恐懼導致安全困境的形成。8 結構現實主義者認為,當一國不 足以制衡特定國家時,就會出現結盟的現象,以維持權力平衡,而在國際無政府 狀態下,權力平衡是維繫國際體系運作的穩定力量。9. 1. 威脅平衡 國關學者渥特 (Stephen Walt) 認為權力只是影響國家制衡的因素之一,而非 唯一因素。他認為傳統權力平衡論不夠完備,國家形成聯盟的目的是為了制衡威 脅,而非制衡權力。渥特在《同盟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中提到,由. 政 治 大. 於國家無法將自己的生存依賴在他國的善意之上,於是國家往往會傾向於結盟以. 立. 共抗威脅的來源。. ‧ 國. 學. 在判斷國家的威脅性方面,渥特提出了四項衡量指標,第一是國家的整體實 力 (aggregate power),如人口、工業、軍事、科技能力等;第二是地理鄰近性. ‧. (geographic proximity);第三是國家的攻擊能力 (offensive power);第四是侵略意. y. Nat. sit. 圖 (aggressive intentions),被認為具有侵略意圖的國家,容易使其他國家結成同. n. al. er. io. 盟以共抗威脅。在這項因素當中,如何判斷威脅方的意圖就成為同盟政治中的重. i n U. v. 要抉擇。10 渥特進一步提出國家在面臨威脅時會形成兩種形式的同盟。第一是. Ch. engchi. 平衡型 (balancing),其次是扈從型 (bandwagoning)。平衡型傾向於大國與弱小國 家結盟,以共抗威脅的來源;而扈從型則是弱小國家迫於形勢,選擇和威脅方結 盟。11 雖然渥特的理論偏向傳統的現實主義,但他在分析同盟起源時,也採用國內 因素與非物質因素的判斷標準,例如國家會選擇相近的意識型態、加強對外援助. 8. 包宗和, 「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辯述與反思」 ,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 (臺北:五南,2012 年),頁 50-51。. 9 10 11. 鄭端耀,「搶救權力平衡理論」 ,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 (臺北:五南,2012 年),頁 69。 Stephen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21-26. Ibid., pp.18-21; 32.. 5.

(14) 增進彼此的同盟關係,以及分化政府官員、進行遊說與政治宣傳等「跨國滲透」 (transnational penetration) 方式以強化結盟目的。12. 2. 同盟政治 美 國 學 者 史 奈 德 (Glenn Snyder) 進 一 步 提 出 了 同 盟 的 安 全 困 境 (the Alliance Security Dilemma)。他在其著作《同盟政治》(Alliance Politics) 中闡述了 每個同盟國都會害怕被對方「拋棄」又擔心被「牽連」的兩難局面 (the fear of abandonment and the fear of entrapment)。被拋棄的代價是會失去安全,而被牽連 的代價則是失去國家自主性。對於這兩者的解決方案正好會形成互相矛盾的結. 政 治 大. 果:一國為了不被盟友拋棄,於是加強承諾與聯繫,卻又可能加速與敵方陷入衝. 立. 突;反之,一國為了不被盟友拖進戰爭,於是降低承諾與支持,就必須冒著同盟. ‧ 國. 學. 協約淪為一紙空談,有被盟友背叛之風險。13. 史奈德的「同盟困境」的第二層涵義則是,一國如為了避免被拋棄而選擇強. ‧. 化同盟,則有可能加深敵方的敵意,更容易製造戰爭風險;反之,一國如選擇弱. y. Nat. sit. 化同盟,則有可能使敵方得寸進尺,助長擴張意圖。14 換言之,同盟兼具遏制. n. al. er. io. 對外威脅與內部約束兩種性質。如何兼顧風險與利益,進行適當的同盟管理以避. i n U. v. 免同盟困境,就成為每個同盟成員國的重要課題。15 特別是冷戰以來的同盟形. Ch. engchi. 式,大都是美蘇兩大超強各自其他小國組成的不對稱的同盟,同盟成員國之間巨 大的實力落差,更有可能形成此同盟困境。如果以冷戰初期所形成的美國與南韓 的軍事同盟觀之,美韓軍事同盟同時符合美國與南韓的戰略需求:美國藉著同盟 防止南韓單獨北攻,使美國免於再度被牽連;另一方面,南韓也藉著同盟的軍事 條約,以法理形式將美國「拴」在朝鮮半島,要求美國擔負起防衛責任,避免被 12 13 14. Ibid., pp. 40-49. Glenn H. Snyder, Alliance Polit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80-182. 梁志, 「“同盟困境”視野下的美韓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爭端 (1954-1956)」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 6 期 (2011 年),頁 44-45。. 15. 史奈德將同盟困境以及同盟方與敵方之間的「安全困境」再進行綜合比較,形成了「綜合安 全困境」(the Composite Security Dilemma) 的分析,見 Alliance Politics, pp. 194-198.. 6.

(15) 拋棄的下場。16. 3. 威懾外交 曾任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國務卿的學者柯慶生 (Thomas Christensen) 熟 稔東亞地緣政治與現實主義理論,他透過美國在冷戰期間為了圍堵共產勢力所進 行的韓戰與越戰等實例解析,提出了「威懾外交」(coercive diplomacy) 的概念。 所謂的威懾外交,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影響敵方陣營的行為,所進行的威脅 (threats) 與保證 (assurances) 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信的威脅,亦即讓敵方不敢採 取貿然舉動,以免受懲;可信的保證,則是使敵方同意配合己方的要求,不做違. 政 治 大. 背底線的舉動,進而確保自身的核心利益不會受損。17一般看法總認為,敵方陣. 立. 營的分裂會有利於自身的同盟利益,但是柯慶生反駁這樣的論點,認為敵方陣營. ‧ 國. 學. 的互不信任以及相互敵對的狀態,反倒使得己方陣營陷入危險,因為威懾外交將 派不上用場,更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區域衝突。例如從 1958 到 1969 年的中蘇分. ‧. 裂,因為兩個共產大國都爭相援助當地的共產革命勢力,使得衝突迭起。美國難. y. Nat. n. al. er. io. 直到 1969 年中蘇兩國兵戎相見,情勢才有所轉變。18. sit. 以遏止共產主義的蔓延,對其在中南半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形成重大危害。. i n U. v. 柯慶生也將威懾外交的概念應用至歐巴馬時期的「美-中-日」三角關係上。. Ch. engchi. 美國持續在台海議題以及朝鮮半島議題上對中國使用威懾外交。對中國而言,美 日同盟自 1997 年修訂了新安保指南之後,在台海事務上具有針對性,但美國在 日本境內的駐軍,也起到了防止日本成為軍事大國的「瓶塞」作用 (cork in the bottle)。19 然而,美日關係也在 2009 年一度陷入緊張,同年八月的日本選舉, 民主黨取代自民黨執政,時任首相的鳩山由紀夫在沖繩美軍基地議題上態度強 硬,要求美軍移出普天間基地以及將部分美軍駐軍移至關島。鳩山後來因立場退 16. 梁志,前引文,頁 44-45。. 17. Thomas J. Christensen, Worse than a Monolith: Alliance Politics and Problems of Coercive Diplomacy in Asi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61. Ibid, pp. 1-3. Ibid, pp. 236, 255-258.. 18 19. 7.

(16) 讓導致內閣支持度低落,因而辭職下台。繼任的菅直人轉而重申美日關係的重要 性,雙邊關係才漸趨回穩。20 柯慶生進而認為,所有的同盟國家無論是維持現狀者或是修正主義者,除了 面臨到被拋棄或被捲入戰爭的危險,也必須審慎處理同盟夥伴之間的協調能力 (coordination) 與責任分擔 (burden-sharing) 的問題。缺乏協調能力的同盟容易傳 達誤解的訊息,導致區域緊張程度升高,無法發揮成功的威懾外交。反之,協調 能力較佳的同盟能夠傳達明確的訊息,降低衝突的風險,也較能發揮可行的衝突 解決機制。21. 4. 同盟凝聚力. 立. 政 治 大. 關於同盟凝聚力的文獻探討,主要是以實證案例分析為主。 22 以後冷戰時. ‧ 國. 學. 期的國際局勢而言,美國小布希政府時期的對外政策具有強烈的單邊主義色彩, 被國際社會連聲譴責,但仍然有許多國家選擇與美國結盟。原因在於,美國所提. ‧. 供的國際安全秩序,符合許多國家的自身利益。尤其在地緣環境上,東亞地區的. y. Nat. sit. 國家感受到中國軍力發展所帶來的隱憂,許多前蘇聯國家也提防著俄羅斯的發. n. al. er. io. 展,這些國家需要美國提供安全上的保護與承諾,並且樂意替美國分擔部分的同. i n U. v. 盟責任。23 同時,國家的決策者有時為了維繫同盟的凝聚力,不惜背負國內民. Ch. engchi. 意的強大反對意見,與其說是為了支持美國的霸權地位,更確切的理由是為了確 保現有國際秩序的穩定,共同面對更迫切的威脅,才選擇與美國共同擔負同盟責 20 21 22. Ibid, pp. 256. Ibid, pp. 260-262. 相關的討論可見:以三國同盟及三國協約為個案,Patricia A. Weitsman, “Alliance Cohesion and Coalition Warfare: The Central Powers and Triple Entente,” Security Studies, Vol. 12, No.3 (2003), pp. 79-113. 以二戰時期的美英蘇大同盟為個案,Evan N. Resnick, “Hang Together or Hang Separately? Evaluating Rival Theories of Wartime Alliance Cohesion,” Security Studies, Vol. 22, No.4 (2013), pp. 672-706. 以北約為個案,Todd Sandler, “NATO Burden Sharing 1999-2010: An Altered Alliance,”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Vol. 10, No.1 (2014), pp. 43-60. 以美日同盟為個案,. 23. Hyun-Wook Kim, “Substantiating the Cohesion of the Post-cold War US-Japan Allian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5, No. 3 (2011), pp. 340-359. Zachary Selden, “Balancing Against or Balancing With? The Spectrum of Alignment and the Enhance of American Hegemony,” Security Studies, Vol. 22, No. 2 (2013), pp. 330-364.. 8.

(17) 任。舉例而言,北約盟國相繼投入阿富汗的和平任務多年,儘管受到國內民意的 強大反彈,決策者仍然以同盟承諾與合作為優先考量。24 再以美韓同盟及美日 同盟為例,維繫同盟的承諾與責任比起顧及國內的反對聲浪更為重要。南韓盧武 鉉政府在 2004 到 2008 年協助美國的伊拉克重建計畫,派出部隊至伊拉克,並與 美國在 2007 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日本民主黨執政的鳩山由紀夫政府也放棄競 選前的承諾,在沖繩普天間的基地遷移問題上對美國讓步,使得首相鳩山由紀夫 因而下台負責。25. 政 治 大 家如何追求安全和利益的各項權衡。渥特的威脅平衡論修正現實主義強調的權力 立 歸結上述的同盟政治理論,皆是以現實主義理論做為核心論述,進而分析國. 平衡論,以更細緻的指標因素分析國家結盟的動機,也影響了後進學者們的討論. ‧ 國. 學. 和回應。史奈德的理論架構縝密,邏輯精確,詳實分析了每個結盟國家所面臨到. ‧. 的利益與代價,以及同盟各方在利益趨同與趨異之下的經營方式,26 對於同盟. y. Nat. 方與敵方之間的互動角力也有精闢的探討。柯慶生承繼了史奈德同盟困境概念,. er. io. sit. 運用冷戰期間的歷史實例,據以說明威懾外交的成功要件在於威脅與保證的綜合 運用,並且強調同盟內部的協調能力與責任分擔對於維繫同盟關係的重要性。許. al. n. v i n 多學者以具體的案例分析以探究同盟凝聚力對同盟的影響,補足現實主義理論過 Ch engchi U. 於強調同盟形成原因的不足之處。上述的理論探討有助於瞭解同盟行為者之間的 互動模式,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一個較清晰的學理視角。. 24. 25. 26. Sarah Kreps, “Elite Consensus as a Determinant of Alliance Cohesion: Why Public Opinion Hardly Matters for NATO-led Operations in Afghanista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Vol. 6, No. 3 (2010), pp.191-215. Jae Jeok Park and Sang Bok Moon, “Perception of Order as A Source of Alliance Cohesion,” The Pacific Review, Vol. 27, No. 2 (2014), pp. 147-168. 當同盟內部的利益出現分歧時,此時利益攸關性較強、對同盟的依賴和承諾程度較低的一方, 在內部談判中可以取得較有利的位置,因為它的風險容忍度較另一方高。換言之,它為了維 護自身利益,能夠承擔同盟瓦解的風險。見 Alliance Politics, pp. 174-176.. 9.

(18) 二、美日關係的互動 1. 美國亞太戰略及外交政策 持現實主義悲觀立場的學者主張,隨著國際秩序兩極體系的結束,進入了多 極體系的時代,全球局勢出現了許多新的威脅與挑戰,美國很難永久維持全球霸 權地位。美國如繼續維持在亞洲地區的駐軍,可能會面臨到無法抽身的一天,與 其灰頭土臉地撤退,倒不如光榮地鞠躬退出亞洲 (it is bett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bow out gracefully than to be thrown out)。27 某些戰略學者站在孤立主義的立 場,主張美國最適合扮演離岸平衡者 (offshore balancer) 的角色,不須干涉太多. 政 治 大. 事務,應從過多的安全承諾中抽身,專注於發展國內經濟與政治安定即可。28. 立. 持自由主義觀點的學者則對美國的霸權持樂觀的態度,並且相信國際關係的. ‧ 國. 學. 發展受到頻繁經貿往來的影響,各國的互賴能夠取代彼此的競爭,成為新的國際 互動基礎。29 美國學者伊肯柏瑞 (G. John Ikenberry) 主張美國和日本都有強烈的. ‧. 理由支持由美國所主導的亞太體系,美國可以確保其優勢地位,日本也可以取得. y. Nat. sit. 在區域中的可預測性,降低周邊國家對日本再軍備化的擔憂。對中國而言,雖然. n. al. er. io. 不滿於美日同盟所主導的安全秩序,但卻可以遏止中日兩國發生嚴重的軍事對. i n U. v. 抗。東亞地區繁榮的經濟發展,以及資訊與科技的密切交流,使得各國都可以獲 30. 得最大的利益。. Ch. engchi. 2. 日本的安全戰略與外交政策 以日本的安全戰略及外交政策為研究主體的學者們對於東亞安全局勢存有 許多不同的見解。學者卡贊斯坦 (Peter J. Katzenstein) 認為東亞地區在美國的主 導之下已經形成多面向的安全環境。中國與日本雖然關係緊張,但彼此的發展戰 27. 28 29 30. John Ikenberry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430. Ibid. 明居正,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 (臺北:五南,2013 年),頁 60。 John Ikenberry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 op.cit., pp. 432-437.. 10.

(19) 略不同,日本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超過半世紀,在經貿上又相當倚重中國;而中 國的經濟發展又必須仰賴國際市場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兩國將會學習如何共存, 一山也可以容下二虎。雖然東亞的權力平衡正在發生轉移,但在美國霸權的主導 之下,東亞的政治板塊依然穩定。31 在日本政治文化的研究方面,學者柏格 (Thomas Berger) 認為日本國內的反 戰文化是日本政府在國防政策上長期趨於被動的最主要原因。日本的政治環境缺 乏改革的長期共識,國內民眾也擔憂民主體制無法駕馭軍隊,重現二戰前的夢 魘,因此遲遲對於國防政策及和平憲法的修改持有強烈的反對意見。1960 年安. 政 治 大 尤其在冷戰期間,受到韓戰與越戰的衝擊,日本反而擔心被捲入戰爭,而非被美 立. 保條約的修訂使日本國內出現暴動及抗爭,民眾擔心日本政客會趁機恢復軍備。. 國拋棄。32 於是在對外政策上轉而積極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支持美國的外. ‧ 國. 學. 交政策,以及在冷戰之後於聯合國體制內推行各項和平事務。. ‧. 在日本國內政治的演變方面,學者休斯 (Christopher Hughes) 觀察到日本首. y. Nat. 相如何利用美日同盟,強化首相決策權與領導權。在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期間,. er. io. sit. 正好發生了 911 事件,於是在國會通過一系列的法案,在不違背和平憲法的原則 之下,授權自衛隊協助美國進行全球反恐事務,進一步主導了首相的決策權,避. al. n. v i n 開了政黨派系及官僚部門的各項意見。 在對中關係上,日本除了繼續加強與中 Ch engchi U 33. 國的經貿互賴與和平對話之外,也試圖拉進美國的同盟力量,取得談判的有利位. 置。日本更積極擴展區域外的夥伴關係,如在俄羅斯、中亞、澳洲、印度、中東、 歐洲、非洲等國進行各項經貿投資,意圖在於反制與遏阻中國的勢力。34. 31. 32. 33. 34. Peter J. Katzenstein, Rethinking Japanese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 20-24. Thomas Berger, “Japa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olitical and Security Dimensions,” in Samuel S.Kim e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Northeast Asia (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 pp. 140-142. Christopher W. Hughes and Ellis S. Krauss, “Japan’s New Security Agenda,” Survival, Vol. 49, No. 2 (2007), pp. 160-164. Christopher W. Hughes, “Japan’s Response to China’s Rise: Regional Engagement, Global Containment, Danger of Collision,” World Affairs, Vol. 85, No. 4 (2009), pp. 846-856.. 11.

(20) 日本政壇在 90 年代後的新保守主義也改變了傳統以來日本的外交政策路 線。何思慎教授認為,90 年代日本政界的世代交替,新的政治人物對冷戰後的 日本國家發展提出新的思維,新保守勢力主張日本應該在國際安全事務上扮演更 積極的角色,強化自主防衛能力,朝「正常國家」路線邁進。尤其應該修改戰後 和平憲法,賦予自衛隊「集體自衛權」 ,將國際活動升格為自衛隊的根本任務。35 新保守勢力的國會議員未經歷過二戰,沒有上一代政治家所背負的戰爭責任感, 且大都接受西方教育,對待中國的態度也較為強硬。36且日本自 90 年代開始, 就以中國威脅作為強化防衛武力的一大理由,並且在近幾年來陸續提高海上保安. 政 治 大 衛預算不得超過 GDP 百分之一的限制。 立. 廳(Japan Coast Guard)的裝備預算,大幅擴展其海洋防衛能力,同時又可規避防 37. ‧ 國. 學. 3. 安保條約研究. 國內學者對於美日同盟的研究大多著重於美日安保條約,藉此評估台灣對亞. ‧. 太局勢的因應對策。楊永明教授認為安保條約是美國亞太戰略的主要基石,也是. y. Nat. sit. 影響亞太安全的重要安排。安保條約中對於遠東條款和周邊事態的模糊定義,替. n. al. er. io. 美日雙方製造了戰略彈性,卻也引起了「遠東」是否包含台灣地區、及「周邊事. i n U. v. 態」如何定義的爭議,可能造成周邊國家的誤解。美日安保體系雖是雙邊軍事同. Ch. engchi. 盟關係,但卻是以維護區域安全與和平的防衛性設計,更是美國為了維護亞太安 全的集體自衛戰略機制的重要環節。38 學者楊鈞池分析美日安保體系之所以進行調整的因素,及其對亞太局勢的影 響。尤其對東亞國家來說,美日安保體系自 911 事件後逐漸走向全球層次的合 作,日本政府亟欲將自衛隊戰力提升,逐步實踐「正常國家化」,勢必引起亞太. 35.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 (臺北:致良,2008 年),頁 169-173。. 36. 何思慎,前引書,頁 183-185。. 37. Richard J. Samuels, “New Fighting Power! Japan’s Growing Maritime Capabilities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2, No. 3 (2008), pp. 84-112.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 (1998 年 6 月),頁 275-305。. 38. 12.

(21) 周邊地區安全秩序的轉變與東亞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 39 學者蔡明彥則主張台 灣在面對中共軍事威脅的同時,必須仔細評估美日同盟未來走向,強化台美對話 機制與安全合作關係,以便嚇阻中共不在台海地區進行軍事冒險。40 美國學者車維德(Victor Cha) 指出,美國在 1951 年簽訂美日安保條約有二重 目的。第一是要建立對抗共產勢力的堡壘,也在於管控日本再次進入國際社會的 方式,防範日本成為不受控制的強權。美國也擔心日本為了發展經濟而與共產中 國進行經貿往來,因此利用安保體系箝制日本的對華政策。41. 4. 中國因素與美日關係. 政 治 大. 此派學者強調美中日三角關係的互動將會左右亞太局勢的未來,以現實主義. 立. 的戰略立場分析美國在美日同盟與美中關係之間的利益權衡。. ‧ 國. 學. 結構現實主義學者秉持著理論觀點,以結構體系來詮釋當前的亞太局勢。明 居正教授主張美國為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會充分運用「掌握主動」 、 「拉左打右」. ‧. 的策略,以鞏固當今「一元體系」的國際秩序。以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為來分析,. y. Nat. n. al. er. io. 也有針對性,使日本不致成為美國的威脅。42. sit. 美國利用美日同盟的幾次強化,可以達成在戰略上箝制中國的目標,同時對日本. i n U. v. 美國學者大都認為當前中國因素已成為美日同盟之間的最大挑戰。對日本而. Ch. engchi. 言,中國是安全的首要威脅;但美國當前在亞太區域最關切的問題是北韓的局 勢,對中國的威脅感並不迫切,目前僅視為潛在的權力平衡挑戰者。 43 學者卜 睿哲 (Richard C. Bush) 的看法也認為,中日之間如發生衝突將會對美國最為不 利。中日雙方如為了歷史問題或台海局勢而起爭執,華府尚有應對的彈性空間; 39. 楊鈞池, 「美日同盟關係的演變:以美日安保條約為例」 ,復興崗學報,84 期 (2005 年 9 月), 頁 165-190。. 40. 蔡明彥,「日美同盟之發展與抉擇:兼論台灣因應策略」 ,全球政治評論,第四期 (2003 年 10 月),頁 99-115。. 41. 42 43. Victor D. Cha, “Powerplay: Origins of the U.S. Alliance System in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4, No. 3 (2010), pp. 185-187. 明居正,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 (臺北:五南,2013 年),頁 374-378。 Brad Glosserman, “The China Challenge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PacNet, No. 83 (2013).. 13.

(22) 但若是中日兩國為了東海釣魚台而擦槍走火則未必。美國必須衡量其對日本的防 衛義務,同時也必須慎重面對與中國這個核子大國進行戰爭之危險。以當前美國 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程度來說,無論戰爭的規模大小,對中美兩國都會造成嚴重的 傷害。44 前助理國務卿阿米塔吉 (Richard L. Armitage) 與前助理國防部長奈伊 (Joseph S. Nye) 則強調美日同盟對亞太區域穩定的定錨作用(anchoring)。強大的 美日同盟在過去提供了和平穩定的區域環境,幫助中國的快速發展,但仍必須防 範中國為了其國家利益,改變現有的國際規範。45. 政 治 大 回顧上述各派學者專家的觀點,可歸納為兩點特色:首先,美國與日本的各 立. 自的戰略目標與國家利益,隨著國際環境以及國內政治變化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 國. 學. 但藉著幾次安保條約的修改與調整,使美日同盟仍舊維持著相當緊密的同盟關. ‧. 係。第二點是,各派學者對於誰是「修正主義者」的評價差異甚大。以權力平衡. y. Nat. 論的觀點來看,中國和美國在亞太區域的競合是當前的重要課題,相關學者將日. er. io. sit. 本試圖成為政治大國及正常國家的相關動作解讀為區域的不安定因素。強調美日 同盟重要性的學者則持續關切北韓核問題以及中國的軍力發展,認為北韓和中國. n. al. 才是區域的修正主義者。. Ch. engchi. i n U. v. 無論是將日本或中國視為東亞區域安全的問題根源,或者強調美中關係或美 日同盟的重要性,綜合以上各派學者的觀點及相關研究成果,皆有助於建立本論 文的分析架構。. 44. 45. Richard C. Bush, The Perils of Proximity: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p. 262-263. Richard L. Armitage and Joseph S. Nye, the U.S.-Japan Alliance: Anchoring Stability in Asia (Washington D.C.: CSIS, 2012), pp.8-10.. 14.

(2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徑 本論文參考學者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中的「宏觀—微觀聯繫法」,將國際與國內政治環境視為宏觀結構,另外將決策 者的政策選擇與偏好視為微觀層次,以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研究途徑,46 並應用至歐巴馬任期內的美日同盟關係研究之中。 一個國家的外交及防衛政策,除了深受其政治體制的慣性影響之外,其所身 處的地緣位置及周邊環境的演變也形成了該國的安全戰略觀,而每個國家的領導. 政 治 大. 者為了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會採取不同的選擇與行動以完成目標,進而形成新. 立. 的政治環境格局。. ‧ 國. 學. 因此,本論文所欲採取的研究方式為,首先分析美日兩國的國家安全戰略與 外交政策立場,再採用實例分析,將同盟的安全、政治與經貿議題當作同盟的內. ‧. 部因素,另以美日兩國各自對中國的立場當作同盟外部因素,藉以觀察美國總統. y. Nat. n. al. er. io. 分析。. sit. 歐巴馬在執政時期內與日本首相之間的互動過程,進而探究美日同盟關係之效能. i n U. v. 為利於後續的研究分析提供清晰的架構與發展脈絡,本論文進一步嘗試將. Ch. engchi. 「宏觀—微觀聯繫法」當成主要軸線,以外部情勢變化作為縱軸,另以同盟關係 的凝聚力強弱作為橫軸,再搭配史奈德的同盟政治與柯慶生的威懾外交理論,將 同盟關係分成四個階段,於是可以建立以下的研究象限圖:. 46.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臺北:月旦,1999 年),頁 52-56。. 15.

(24) 外部情勢緊張. IV 危險期. I 鐵板期. 同盟凝聚力弱. 同盟凝聚力強 II 平穩期. III 漂流期. 外部情勢緩和. 圖 1-1 研究象限圖.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作者自行繪製). ‧. 第一階段為「鐵板期」,形成於同盟凝聚力最強與外部情勢緊張的階段。此. y. Nat. sit. 階段形成於同盟建立初期或者轉型時期,彼此的同盟共識及互動皆處於良好狀態. n. al. er. io. 以便因應外在局勢的考驗。這階段以 1997 年後的新美日安保指南,以及 2001 年 911 事件後的全球反恐戰爭為例。.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階段為「平穩期」,形成於同盟關係與外部情勢皆緩和的階段。若外在 局勢無明顯改變,同盟關係則會進入第三階段的「漂流期」,也就是形成於同盟 凝聚力薄弱,但外部情勢無重大危機,導致同盟定位不明。以冷戰剛結束後的 1991 到 1995 年間的美日關係、以及日本民主黨鳩山由紀夫首相在 2009 至 2010 年的沖繩美軍基地遷移問題為例。 第四階段為「危險期」 ,形成於外部情勢緊張與同盟凝聚力最為脆弱的階段, 此時極易爆發戰爭,並且有可能改變既有的區域秩序,使同盟趨於瓦解或消亡。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強權瓦解為例。 上述的各階段變化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線性發展,假設外部情勢與內部關係的. 16.

(25) 軸線出現變化,就有可能使同盟關係進入不同的階段。基於上述的研究象限圖, 本論文除了探究上述的研究問題之外,主要以同盟內部協調能力與面臨外在情勢 考驗的同盟凝聚力這兩項因素對當前的美日同盟進行效能分析。 首先,就同盟內部的協調能力而言,相較於美國總統的任期穩定,施政及外 交立場較為一致,日本首相不時更迭的情況,常導致首相的戰略與外交政策在貫 徹實施之前就已下台,新繼任的首相可能又有不同的決策思維,使日本整體的外 交政策出現搖擺不定的現象。因此,有必要探究美日兩國政府的互動過程與協調 情況,藉以檢視雙方政府高層的互動是否有助於維繫彼此的同盟關係。另一方. 政 治 大. 面,同盟的制度規範是否能夠使同盟的責任分擔歸屬明確,也是同盟能否能夠長 遠發展的另一課題。. 立. 其次,就同盟凝聚力而言,外在環境的變化往往是考驗同盟關係的開始。過. ‧ 國. 學. 去的美日同盟在柯林頓時期以及小布希時期皆進行了同盟的轉型,俾以適應新的. ‧. 國際現實環境。歐巴馬政府時期的美日同盟是否需要、或者如何適應外在環境的. sit. n. al. er. io. 二、研究方法. y. Nat. 變遷,是觀察美日同盟凝聚力的第一步。.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以文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作為分析方法,以配合研究途徑的進行。 文獻分析法係指,透過文獻的蒐集與比較,對於研究的命題進行歸納與分 析,進而從文獻中進行系統式的整理與詮釋。本文的文獻來源可分為兩類,首先 為第一手文獻,主要以官方文獻作為核心基礎,以美國總統的公開談話、日本首 相的公開談話;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防部、日本外務省、日本防衛省、美日 2+2 安保委員會的政策聲明、重要談話與記錄為主,由此瞭解美日雙邊關係的進展, 以及兩國政府對於相關議題的基本立場。 第二類為二手文獻,主要以國際關係學者對於同盟政治、美日同盟與東亞局 勢分析的相關學術專書及期刊論文,以及日本防衛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17.

(26) for Defense Studies, NIDS)、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的研究報告為主。另外也將採用日本國內重要報 紙的英文版報導為輔,作為分析日本國內對於日本外交政策的輿論之用。 在個案研究法上,研究者通常會以個案檢視文獻的有效性,進而針對議題事 件的發展脈絡與相關背景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俾以釐清問題之癥結,並提供解 決之道與作為決策參考。本文以美日同盟的安全與政治議題作為同盟內部因素, 以檢視美日同盟效能與互動過程的基礎;另外在同盟外部因素中,以中國因素做 為檢視歐巴馬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演變的重要指標,具體的個案分析以中日兩國. 政 治 大 如何看待與調解中日的緊張關係。 立. 針對歷史問題、東海油氣田、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等爭端,探討美國歐巴馬政府. ‧ 國. 學.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本篇論文共計五個章節,其架構安排如下:. sit. y. Nat. 第一章為緒論,對論文題旨「歐巴馬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之研究」的研究背. al. er. io. 景、目的、文獻檢閱、研究架構、章節安排、研究限制等項目進行說明。. v. n. 第二章的研究焦點為美日同盟關係的歷史回顧,分別針對冷戰時期、後冷戰. Ch. engchi. i n U. 時期、911 事件後的美日同盟之變化進行探討,有利於在第三章與第四章探討歐 巴馬任期內的美日同盟的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為實證研究提供清晰的歷史脈 絡。 第三章以美日同盟的內部因素為主體,討論美國與日本在政治、安全與經貿 層面的互動過程,並檢視美日同盟在這些議題上的內部協調能力。 第四章檢視中國因素對於美日同盟關係的影響。首先將說明美日兩國的對中 政策,檢視雙方各自對於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的立場。接著以個案分析,探 討美國如何看待與調解中日的緊張關係,藉以檢視美日同盟的凝聚力。 第五章為結論,主要總結上述研究成果,說明本文的研究發現。最後提出美. 18.

(27) 日同盟的未來展望。.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在本文的文獻分析法上,礙於筆者的日語程度有限,無法有效運用日文第一 手文獻進行研究。雖然日本外務省與防衛省的相關資料皆有英文版本,日本國內 各大報紙也有英文版本可作參考,但仍會影響本研究的客觀性與全面性。. 二、研究範圍之限制. 立. 政 治 大. 本文研究中的美日同盟關係之範疇,在個案分析的選取上,美日同盟關係的. ‧ 國. 學. 內部因素著重於美國與日本政府的安全、外交及經貿政策立場;在外部因素方. ‧. 面,為使本論文的論點清晰明確,僅選取中國因素,作為獨立的章節,並且論述. y. Nat. 中國與美日同盟在朝鮮半島局勢與南海局勢議題上的互動。. er. io. sit. 另外在時間範圍的限制上,本論文所討論的實證範圍僅從歐巴馬任期內的 2009 年至 2014 年為止,後續的相關發展不在章節分析之列。. n. al. Ch. engchi. 19. i n U. v.

(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0. i n U. v.

(29) 第二章. 美日同盟關係的發展歷程 (1951-2008). 本章將探討美日同盟關係的發展歷程,分述各個時期美日關係之變化,兼論 美日安保體制的發展,另外就美國歷屆政府亞太政策的戰略架構,以及日本對外 政策與防衛政策的變化,藉以觀察美日同盟關係的互動過程。 本章所討論的美日同盟發展歷程自 1951 年美日安保條約簽訂之始,至 2008 年美國小布希政府時期為止。然而日本在 1945 年後的同盟國軍事佔領時期與《日 本國憲法》之制訂為日本防衛政策的重要過渡階段,對於日本防衛體制的演變有. 政 治 大. 著重要影響,因此也納入本章的討論範圍內;歐巴馬時期的美日關係之整體分析. 立. 分別於第三章與第四章再作詳述。. ‧ 國. 學. 第一節 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 (1951-1991). Nat. y. ‧. 一、過渡時期:同盟國軍事佔領 (1945-1952). er. io. sit.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束,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隨即佔領日本,實際上則由美軍單獨佔領。同盟國依. al. n. v i n 據波茨坦宣言,對日本進行政體改造,推動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 Ch engchi U. 當時佔領日本的盟軍機構「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 of the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 GHQ,簡稱「盟總」) 作為實際 上統治日本的最高行政機關。在 1945 年 12 月 16 日由戰勝國美英蘇三國外長所 召開的的「莫斯科協定」上,英國與蘇聯要求設立兩個機構,其一為「遠東委員 會」(Far Eastern Commission), 名義上為盟國對日佔領的最高決策機構,由 11 國代表組成,對美國政府發給盟總的指令有審查權;其二為「盟國對日理事會」 (Allied Council of Japan),作為盟國對日佔領的諮詢機構,由中、美、英、蘇四 國代表組成。然而實際上美國政府可以運用否決權杯葛遠東委員會的決策,也可 對盟總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發佈「臨時指令」 (interim 21.

(30) directive),而麥克阿瑟在戰後日本的體制改革中更是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上述 的機構與決策機制確保美國在日本佔領期間的絕對優勢地位。1. (一)日本和平憲法 佔領日本後的盟軍總部開始對日本進行各項改革,其中在新憲法修訂方面, 麥克阿瑟將軍提出著名的三原則: 第一,保持天皇制度;第二,放棄軍備,第三, 廢除封建制度。在戰後的《日本國憲法》(以下簡稱和平憲法)與前一部明治憲 法最大的不同處有二,首先在於天皇地位的改變。新憲法的前言宣示了國民主權. 政 治 大 放棄作為主權國家所擁有的戰爭權利,此項條款爭議甚大,但也奠定了現今日本 立. 的原則,天皇無法擁有任何政治實權,僅能作為名義上的國家象徵。第二是日本. 憲政體制的基本架構。. ‧ 國. 學. 依和平憲法第二章第九條之規定: 「1. 日本國民誠實地希望基於正義與秩序. ‧. 之國際和平,永久放棄以國權發動之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做為解決國際爭. y. Nat. 端之手段。2.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 er. io. sit. 之交戰權」。當憲法草案在日本國會的審議階段之時,社會黨的蘆田均在第九條 文中的第一項與第二項之間追加了「為達到前項目的」的文字修飾,這就為往後. al. n. v i n 日本政府成立武裝力量的自衛隊提供解釋空間。最後,和平憲法經日本政府與盟 Ch engchi U. 總經過多次談判折衝,終於在 1946 年 11 月 3 日公布,並在 1947 年 5 月 3 日正 式施行。2. (二)冷戰格局形成 麥克阿瑟在日本的政體改造計畫,因為美蘇冷戰格局形成以及韓戰的爆發而 大打折扣。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堅定的反共盟友,並希望日本可以恢復軍備,減輕 美國的防衛負擔。然而日本和平憲法早已公布實行,加上日本國內民眾的厭戰心 1 2. 許介鱗,楊鈞池,日本政治制度 (臺北:三民,2006 年),頁 12-13。 許介鱗,楊鈞池,前引書,頁 15。. 22.

(31) 理高漲,國會無法形成修改憲法的有效共識,日本政府只能暫時因應美國壓力, 成立警察預備隊。此後日本防衛政策每一次的變動,必然會引起日本社會對於和 平憲法條文規範與現實戰略利益考量之間的激烈辯論。關於日本防衛政策的重大 改變將詳述如下。. 二、1950 年代 日本在戰敗之後,直至 1952 年舊金山對日和約生效之前,實質上是由美國 單獨佔領,並無真正的外交,但是在美國佔領期間,國際環境起了重大的變化,. 政 治 大 非軍事化與民主化轉為培植日本成為防共堡壘,並期盼日本早日恢復獨立,成為 立. 美蘇冷戰格局的形成,加上 1950 年韓戰爆發,使美國改變對日政策,從日本的. ‧ 國. 學. 自由世界陣營的可靠成員。3 舊金山會議於 1951 年 9 月 4 日舉行,共有包括日 本在內的 52 國參加,最後有 49 國簽署和約。4 日本於《舊金山和約》生效的 1952. ‧. 年 4 月 28 日恢復完全的主權獨立,結束同盟國的軍事佔領時期,該日在日本稱. al. er. io. sit. y. Nat. 之為「主權恢復日」。. n. (一)1951 年《美日安保條約》. Ch. engchi. i n U. v. 在《舊金山和約》簽訂之時, 《美日安保條約》於 1951 年 9 月 8 日簽訂。依 條文規定,美國的陸海空三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內部署,且日本在未獲美國同意 前,不可將基地提供給第三國。美軍另外可在日本政府的請求之下,出動平息因 外國煽動或干預所引起的國內暴動或動亂。以美國的立場而言, 《美日安保條約》 可作為建構東亞圍堵防衛體系的重要一環,並且確保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勢 力。以日本的立場而言,日本亟需重建國內經濟,發展正常的國際外交關係,並 且確保自身的安全。簽署美日安保條約,可使日本獲得美國的軍事保障,避開憲 3. 張隆義,日本 (臺北:政大國關中心,1996 年),頁 108。. 4. 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中國及韓國因為內戰持續中,導致政府代表出 現問題,皆缺席舊金山和會。. 23.

(32) 法非戰條款的軍事防衛難題,致力於發展經濟;也可藉此加入美國的自由民主陣 營,進入國際自由經濟體系,發展對外貿易市場,以求迅速擺脫戰敗國的陰影, 取得國際政治地位。5 1952 年,依照《美日安保條約》第三條規定,美日雙方簽訂「美日行政協 定」 (Administrative Agreement Under Article 3 of the Security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提供駐日美軍取得建設基地與設施的法律權利。1954 年雙方簽署了「相互防衛協助協定」(Mutual Security Act),作為美日兩國軍事援 助的基礎制度和規範。6. 政 治 大 (二)日本「吉田主義」外交路線 立. 被稱為吉田主義的日本外交路線由首相吉田茂所奠定,並且成為日本在冷戰. ‧ 國. 學. 期間的外交基本路線。7 吉田主義的外交特徵可分為以下兩點:第一是將與美國. ‧. 的合作做為日本對外方針的基軸,對外政策則追隨美國的腳步。第二是藉由美日. io. er. 量限於最小的限度,並以經濟復興做為優先選項。8. sit. y. Nat. 安保條約,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由日本提供基地供其使用,並將自身的防衛力. 1950 年爆發的韓戰改變了二戰之後的東亞安全環境,在美國的「杜魯門主. al. n. v i n 影響之下,美國與許多東亞國家簽署雙邊軍事防衛同盟協 Ch engchi U. 義」(Truman Doctrine). 定,作為圍堵共產勢力的重要力量。美國此時要求日本再武裝,以便負擔自身的 防衛工作,但吉田茂則希望日本可以規避再武裝的問題,原因在於日本國內民眾. 厭戰心理,不再支持軍備,且日本需要全力發展經濟,而重新軍備化可能使東亞 各國擔心日本軍國主義回流,不利於日本與周邊國家的正常化外交。9 麥克阿瑟 5.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 9 期,1998 年 6 月,頁 277。. 6. 楊永明, 「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1945~1990」 ,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第 5 期 (2002 年 9-10 月),頁 25。. 7. 吉田茂兩度擔任首相,第一任期為 1946 年 5 月 22 日至 1947 年 5 月 24 日,第二任期為 1946 年 10 月 15 日至 1954 年 12 月 10 日。. 8. 張隆義,前引文,頁 109-110。. 9.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1945~1990」 ,前引文,頁 18。. 24.

(33) 於 1950 年致函吉田茂,要求日本成立「警察預備隊」以及「海上保安隊」以維 持日本國內治安,減輕美國的防衛壓力。於是日本政府在 1950 年 7 月 8 日成立 總數 7 萬 5000 人的「警察預備隊」 ,又於 1952 年 10 月 15 日更名為「保安隊」, 日本國會並於 1954 年 7 月 1 日通過《防衛廳設置法》與《自衛隊法》 ,正式成立 自衛隊。10. (三)日本五五體制的建立 自韓戰爆發開始,日本的經濟及生產活動靠著美軍的訂單需求而欣欣向榮,. 政 治 大 彩的自由黨及民主黨合併成為自民黨,在往後的數十年間形成一個穩定的執政 立. 而日本的政黨政治在戰後十年之間歷經分化改組,終於在 1955 年由兩個保守色. 黨,故稱為「五五體制」 。自 1955 年之後,日本自此形成了掌握保守政權的自民. ‧ 國. 學. 黨,與主張改革的最大在野黨—社會黨之間相互抗衡的政黨政治型態。而在自民. y. Nat. 界—官僚—財界」三位一體的支配現象。. ‧. 黨長期執政之下,日本的國會議員受到企業集團和官僚體系的強勢影響,成為「政. er. io. sit. 自民黨與社會黨在許多重要政策上相互對立,社會黨主張社會主義路線的經 濟體制、維持憲法第九條、主張和平中立的日本外交路線,以及保持非武裝中立. al. n. v i n 的防衛政策,皆與自民黨立場相左,但自民黨仍舊維持了 38 年的長期保守執政 Ch engchi U 的優勢地位。11 日本政治學者分析自民黨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一黨優位體制的. 兩個原因,一是自民黨的保守意識型態有強大的社會基礎;其次在於,自民黨透 過持續經濟發展的策略維持執政權,,凸顯社會黨等在野黨的政策缺失,降低日 本選民對在野黨的支持與選擇政權交替的意願。12. 10 11. 張隆義,前引文,頁 131。 1993 年日本政府進入聯合執政時代,自民黨失去執政權的原因在於自民黨長期執政之下的金 權政治和派閥鬥爭。90 年代日本發生多起政商醜聞案,以及進入經濟零成長的泡沫經濟黑暗 期,使選民及輿論主張改革。. 12. 許介鱗,楊鈞池,前引書,頁 146。. 25.

(34) (四)美日關係之發展 美蘇冷戰格局形成之後,50 年代東亞地區發生了多起重大的軍事衝突,包 括韓戰、1954 年到 1955 年的金門九三砲戰、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以及 1958 年的八二三砲戰。13 美國杜魯門政府及艾森豪政府為了圍堵蘇聯勢力,對 亞洲盟友提供大量的援助與優惠,日本除了享有美國的軍事保護,在經濟發展及 對外出口貿易上也獲得美國的有力協助,惟美國要求日本進行再軍備化以分擔同 盟任務的政策為吉田茂政府所拒,雙方經過協商之後,日本才成立了不牴觸和平 憲法第九條的「自衛隊」。. 政 治 大 濟輕武裝的吉田主義為發展策略,但日本也積極尋求與周邊國家實現關係正常 立 此時的美日關係處於關係緊密的鐵板期,日本採取親美的對外立場,以重經. 化,並期望重新走入國際社會。1955 年 4 月,日本出席印尼萬隆會議,表達了. ‧ 國. 學. 回歸亞洲的意願;1956 年 10 月,日本與蘇聯發表《日蘇共同宣言》恢復邦交,. ‧. 惟北方四島的領土問題仍未解決;同年 12 月,日本加入聯合國;1957 年,日本. y. Nat. 在外交藍皮書提出了「外交三原則」:聯合國中心主義、與自由國家間的協調,. er. io. sit. 以及堅持是亞洲國家一員的立場。此三原則歸納了日本早年的外交作為,同時也 反映了外務省國際法局、北美局及亞洲太平洋局這三大部門的發展意圖。因此,. al. n. v i n 日本戰後的外交主體性,就是以吉田主義及外交三原則這兩種路線交織而成。 Ch engchi U. 13. 14. 金門九三砲戰、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1954-55)與八二三砲戰(1958)是國共內戰的延續, 也被視為是第一次與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在 1953 年韓戰停戰後,中共解放軍開始將重心由 朝鮮半島移到東南沿海島嶼,中共也藉此測試《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美國防禦底線,因為 在《防禦條約》條文當中,只明文規定美軍協防台灣與澎湖,未將金門、馬祖與其他國軍控 制的大陸沿海島嶼包括在內。相關研究可見:Thomas J. Christensen, Worse than a Monolith:. 14. Alliance Politics and Problems of Coercive Diplomacy in Asia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135-145; 152-155. 細谷雄一,「尋求外交新的主體性」 ,走進日本, <http://www.nippon.com/hk/features/c00201/?pnum=1> (2011/10/3)。. 26.

(35) 三、1960 年代 (一)日本國內「安保鬥爭」 由於 1951 年的《美日安保條約》的條款規定得相當模糊,美國對日本的防 衛義務未明文化,條約的期限也未說明,且美軍干預日本國內叛亂的條款、以及 美國未允許之下不可讓第三國軍隊駐軍等,皆有損日本的獨立地位。 15 當時日 本處於戰後重建階段,整體防衛實力極為脆弱,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美日之間的 安全合作關係。但是自日本恢復主權之後,國內許多人士認為日本仍然未獲得獨 立自主的外交決策能力,只能依附於美國政策。許多和平反戰人士呼籲反對美日. 政 治 大 於 1957 年訪美,與美國總統艾森豪會面,並在 1960 年於華盛頓重新簽訂《美日 立 安保,並反對美軍駐留日本,要求日本應在冷戰中保持中立等原則。首相岸信介. ‧ 國. 學. 安保條約》。但新安保條約卻在日本國內引發了大規模的反安保抗爭運動,工會 發動百萬人的大罷工,並引起民眾與警察的流血衝突。1960 年 5 月,岸信介內. ‧. 閣強行通過條約,引起 650 萬人的抗議行動,最終,岸信介不得不取消艾森豪的. sit. y. Nat. 訪日行程,並在 6 月份條約生效之後辭職下台。受到岸信介辭職的影響,後續接. al. n. 以發展經濟為執政目標。. er. io. 任的日本首相回復吉田路線的保守外交原則,不再主張修改憲法,不擴充軍備,. Ch. engchi. i n U. v. 在岸信介之後接替的首相池田勇人及佐藤榮作致力於發展經濟,使日本的經 濟快速的成長,在政治議題上則趨於保守,不碰觸敏感的修憲及防衛議題,而日 本的國防經費在國內和平主義的主流意見之下,所佔財政比重有所下降。 16 在 防衛政策上,佐藤榮作首相於 1967 年提出「非核三原則」 :不擁有、不製造、不 輸入」17;另外也提出了「武器輸出三原則」:不輸出至共產國家、不輸出至聯 合國決議禁止對其輸入武器的國家、不輸出至有國際紛爭的當事國或有此類危險 15. 翁淑婷,「日本走向正常國家:冷戰後的日本外交政策」 ,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 (2008), 頁 25。. 16. 翁淑婷,前引文,頁 26-27。. 17. “Three Non-Nuclear Principle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www.mofa.go.jp/policy/un/disarmament/nnp/> (1967).. 27.

(36) 的國家,抑制了軍需產業的發展。18. (二)1960 年《美日安保條約》 在 1960 年新修訂的《美日安保條約》中,雙方承諾對日本行政管轄領土下 的任何武裝攻擊,將危急自身的和平與安全,因此將採取共同行動以對付之。但 是日本並無出兵協助美國在其領土遭受攻擊時的義務,因此仍是美國單方面保護 日本的安全。日本的軍事安全仍仰賴美國的駐軍及核子保護傘。19 條約第 4 條中規定,美日雙方可隨時對條約的執行問題,並在任一方的要求 下,當日本安全或者遠東地區的國際和平與安全受到威脅時,展開共同協商。20. 政 治 大. 條約第 5 條是針對日本遭受軍事攻擊時的防衛舉措,內容說明了「任何在日. 立. 本管轄領域內對於各方的武力攻擊,將危害各方的和平與安全,各方將採取行為. ‧ 國. 學. 對抗共同危險」。21. 在該條約的第 6 條即是著名的「遠東條款」,該款規定,美國為了維持日本. ‧. 與遠東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獲准在日本境內使用陸海空軍所需設備與區域。22 值. y. Nat. sit. 得注意的是, 《美韓防禦條約》(US-ROK Mutual Defense Treaty) 並無類似「遠東. n. al. er. io. 條款」的相關設計。《美日安保條約》實為美國東亞防禦體系的主軸,範圍涵蓋 所有遠東區域的共同防禦體系。23. Ch. engchi. i n U. v. 1960 年的《美日安保條約》與 1951 年的版本不同之處有二。第一是新《安 保條約》更加凸顯《聯合國憲章》的重要性。條約第 7 條中規定,《安保條約》 的條文詮釋不得影響《聯合國憲章》中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以及聯合國為了維 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第二是賦予日本更大的自主與對等性,條約中刪除美 18. 19 20. 21 22 23. “Japan’s Policies on the Control of Arms Export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www.mofa.go.jp/policy/un/disarmament/policy/>.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 (1989-1997) (臺北:生智文化,1999 年),頁 2-3。 “Japan-U.S. Security Treat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q&a/ref/1.html> (January, 1960). Ibid. Ibid.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前引文,頁 278。. 28.

(37) 軍可干預日本國內動亂的條文,並且明訂十年的條約期限與雙邊合作關係。. (三)美日關係之發展 60 年代的美日關係,因為美國介入越戰的緣故,日本以盟友的身分提供美 軍的後勤援助,並且在美國的核子保護傘保護之下,經濟快速發展。日本國內的 和平主義高漲,於 1960 年新《安保條約》簽訂之時,引發了激烈的抗爭運動。 此後的日本首相不提修改憲法及擴張軍備的主張,以全力發展經濟為執政考量。 並且考量國內民意,在防衛政策上加上諸多自主性的限制,如非核三原則及武器. 政 治 大 1969 年,日本與美國展開沖繩歸還的談判。11 月 21 日,尼克森總統與佐藤 立. 輸出三原則等。. 榮作首相發表聯合公報,確定沖繩於 1972 年歸還日本。日本的談判立場主要可. ‧ 國. 學. 分為三點,第一,移除沖繩境內所有核子武器;第二,將來對沖繩美軍基地的使. ‧. 用限制也適用於日本境內各基地;第三,沖繩美軍基地的使用及兵力配置要事先. y. Nat. 與日本協商。24 美國開出的交換條件則為,日本要在引起美日經貿摩擦的纖維. er. io. sit. 紡織品問題上讓步,但事實上日本無法做到,使得美國對日本的信任產生裂痕, 導致兩國經貿摩擦日益嚴重。. n. al. 四、1970 年代. Ch. engchi. i n U. v. (一)尼克森主義 1969 年,由於美國長期陷入越戰泥淖,軍費支出龐大、國內反戰思潮濃厚, 加上中蘇關係出現惡化,使得冷戰格局出現新的變化。此時美國總統尼克森在訪 問東南亞各國的前夕,於關島發表了關島宣言,又被稱為「尼克森主義」(Nixon doctrine)。在這當中主要的三項內涵為,美國會遵守現有的條約承諾、美國會繼 續防衛盟友免受核子強權威脅,以及美國會依據條約義務,在盟國被侵略時提供. 24. Victor Cha, Alignment Despite Antagonism : the United States-Korea-Japan Security Triangl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73-74.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By integrating data from a variety of government and commercial sources, we discovered 19,397 potential new commercial properties to inspect, based on the property usage types that

of Korea Japan Thailand Philippines Singapore Malaysia Others Japão Tailândia Filipinas

11  Oleg Benesch, Inventin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Bushidō in Modern Jap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政府採購機構 Ministry of Industry, Trade and Cooperatives Social Security House, Block A, 17th, 23rd Floor

Location:Penghu Maker Base (Integrated Practice Building 5F, No. 63, Minzu Rd., Magong City, Penghu County). Content:The teacher will demonstrate and teach the th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