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當前美日同盟關係中的中國因素

第二節 日本政府的中國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第二節 日本政府的中國政策 一、日本對中政策的特色

日本對中國政策主要有兩項特色,一是政經分離,二是現實主義。1952 年,

日本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並未切斷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 繫。日本與中共在無邦交的期間透過民間交流的形式,持續維持經貿往來。 24 直 至 1972 年 2 月美國總統尼克森率先訪問中國大陸後,日本受到極大的外交衝擊,

感受到有可能被美國拋棄的壓力,於是隨即在 1972 年 9 月率先完成與中共的邦 交正常化,與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僅維持民間經貿互動,日本政經分離的立 場轉而套用在對台政策上。

在中日雙邊關係正常化之後,至今達成了四項政治文件,凝聚了中日雙方的 共識,成為兩國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表 4-4):

表 4-4 中日關係四項政治文件

時間 地點 簽署者 名稱

1972/9/29 北京 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外長姬鵬飛;

日相田中角榮、

外相大平正芳

《中日兩國關於恢復邦交正常 化的聯合聲明》

1978/8/12 北京 中國外長黃華;

日本外相園田直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1998/11/25 東京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

日本首相小淵惠三

《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 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 合宣言》

24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 (臺北:致良,2008 年),頁 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2008/5/7 東京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

《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 關係的聯合聲明》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製表

在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中國政府仍然拒絕接受日本政府與任何外 國的貸款援助。直到 1979 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才打破禁令,日本成為第 一個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的非共產國家,隨後比利時、丹麥等西方國家、世界銀 行等國際組織陸續跟進。從 1979 年到 1989 年期間,日本提供四次大規模的日元 貸款援助,協助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第一次是在大平正芳首相 1979 年訪中期 間宣布,協助中國在 1979 年到 1984 年的五年計畫,總數為 3300 億日元;第二 次由中曾根康弘首相在 1984 年宣布,自 1985 年到 1990 年為期限,總數為 4700 億日元;第三次由 1988 年 8 月竹下登首相訪中時宣布,期限從 1990 年到 1995 年,總數為 8100 億日元;第四次由村山富市首相所承諾,在 1996 年至 2000 年,

總數為 9700 億日元。自 1979 年到 2001 年期間,日本提供的日元貸款共計 2 兆 5000 億日元,再加上無償經濟援助與技術援助項目,總額約達 2 兆 9000 億日元。

自 1993 年至 2000 年,中國幾乎每年都成為日本開發援助政策 (ODA,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的最大受援國。25 而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之後,中日兩 國已協議在 2008 年北京奧運召開之前,結束 2007 年度的最後一筆日元貸款。26

日本對中國的政策也呈現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現實主義色彩。在 1989 年 6 月 4 日中共以軍隊鎮壓學生運動的天安門事件發生以來,西方國家紛紛對中國採 取制裁措施。而日本政府認為過度孤立中國不符日本的國家利益,於是日本首相 海部俊樹就在 1991 年 8 月 10 日率先前往中國訪問,日本遂成為天安門事件後第

25 陳伯志,「日本對中共官方援助之分析:一九七九~二000年」,問題與研究,第 40 卷第 1 期 (2001 年),頁 51-83。

26「對華經濟援助」,日本駐華大使館,<http://www.cn.emb-japan.go.jp/oda.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一個與中國恢復交往的自由主義國家。27

中日雙方雖然在歷史問題、台灣問題、經濟摩擦問題、人權、中共核試、96 年台海危機、美日安保適用範圍、中國船隻闖入日本經濟海域等議題屢有紛爭,

但日本長期對中國實施的經濟援助政策所累積的經貿互賴實質成果都能適時成 為政治關係緊張時的「緩衝劑」。28 然而自冷戰結束以來,蘇聯不再成為東亞區 域的最大威脅,反觀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不斷成長,日本開始視中國為潛在的 威脅對象,「中國威脅論」的說法開始盛行。雖然日本在中國經濟成長的過程中 也獲得許多經濟利益,但部分人士開始擔心中國的經濟成長會帶給日本巨大的威 脅,而日本經濟會繼續衰退,總有一天日本在政治與經濟上會完全受制於中國。

29 而在 2010 年,中國的 GDP 總額超越日本,正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 本對於中國的憂慮與日俱增,中日之間的政治摩擦也日益激烈,也連帶影響到彼 此的經貿關係。

二、 日本民主黨政府的對中政策

2009 年的鳩山內閣主張加強與中韓等亞洲國家的關係,修正過往自民黨政 府只偏重美國而忽略亞洲的對外政策,進而提倡「友愛」外交,其具體意涵為,

與不同價值觀的國家共生,構建東亞共同體,通過區域一體化解決國際爭端。鳩 山認為,東亞地區的領土爭端無法用抗議、談判和武力解決,這樣只會帶來民族 情緒上升,增加彼此的仇恨。而通過建設東亞共同體,實現經濟一體化,依循歐 盟整合的道路,就能逐漸解決這些問題。30

為了強化中日關係,民主黨幹事長小澤一郎在 2009 年 12 月 10 日率領 143 名民主黨國會議員與經貿人士在內共 630 人的「長城計畫」代表團前往北京訪

27 張隆義,日本 (臺北:政大國關中心,1996 年),頁 118。

28 陳伯志,前引文,頁 76-78。

29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 (臺北:致良,2008 年),頁 146-150。

30 周永生,丁安平,「日本鳩山內閣的外交政策」,現代國際關係,2010 年第 1 期,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問,受到中國高規則的接待,創下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代表團出訪記錄。小澤隨 後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會談,達成加強中日關係和政黨交流的共識。31

面對中日歷史問題,鳩山明確的表示正視歷史的立場,他在 2009 年 9 月 21 日的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與胡錦濤在紐約會面,明確表示不會參拜靖國神社。鳩 山也曾表示,日本必須為曾作為戰爭受害者的慰安婦、勞工等問題進行賠償和恢 復名譽,32 並且在其任內完成兩件日本公司與昔日被擄的中國勞工的賠償和解 案例。33

然而鳩山內閣因為採取修正的外交路線,被外界視為「親中遠美」,尤其在 沖繩美軍基地問題上起初態度強硬,要求將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至沖繩境外,後 來受迫於美國壓力採取折衷方案,新基地仍然選擇遷往沖繩名護市的邊野谷灣,

但卻因此失信於國內民眾,立場呈現反覆,加上鳩山本人與小澤一郎出現政治獻 金醜聞,內閣的民意支持度大幅滑落,鳩山因而辭職下台。

新繼任的首相菅直人重新回到親美的外交立場,強調美日關係的重要性,承 繼了過往自民黨時期的主張。民主黨政府也面臨了嚴苛的外部情勢考驗,在 2010 年的撞船事件與 2012 年的釣魚臺購島事件上與中國交惡,同時受到天安艦事件 與延坪島砲擊事件的影響,使民主黨政府在防衛政策上也主張強化日本自身防衛 力量,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並不斷強調中國的軍力成長以及海洋擴張行徑。

三、 安倍內閣的的對中政策

自 2012 年 12 月第二次安倍內閣成立至今,親美遠中的立場更為明顯。安倍

31「日本超大型代表團訪華」,BBC 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09/12/

091210_japan_delegation_china_by_tongqian.shtml> (2009/12/10)。

32 周永生,丁安平,前引文,頁 24。

33 日本西松建設公司的前身「西松組」在 1944 年強擄上百名中國勞工至日本廣島與新潟從事勞

力工作,導致部分勞工死亡。受害者與家屬經過長年控告,分別在 2009 年 10 月與 2010 年 4 月達成和解,西松建設公司向勞工與家屬道歉並支付賠償金。見「西松建設再次和中國二戰 勞工達成和解」,BBC 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0/04/100427_jp_

compensation.shtml> (2010/4/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希望藉由強化美日同盟,進行更為對等的防務責任分擔,以進行日本內部的國防 政策改革。安倍繼續保持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將中國視為潛在的對手與威脅,以 便強調美日同盟的戰略立場,並且凸顯日本在美國再平衡政策中是個不可或缺的 重要角色。

在第二次安倍內閣初始,中日雙邊的高層會晤在 2012 年購島事件後幾乎中 止,中日雙邊的媒體輿論也互相抨擊對方是現狀的破壞者。2013 年 1 月,前首 相鳩山由紀夫與村山富市接連訪問中國,並對歷史問題表示衷心歉意,也對安倍 內閣的右傾化立場公開表示反對。34 安倍於 2013 年 2 月的訪美行前夕,在接受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專訪時指出,中共以愛國教育鼓吹反日情 緒,傷害中日關係,同時為了保持經濟成長,取得天然資源,接連在東海與南海 地區運用恫嚇手段達到目的,贏得人民的支持。35 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震驚,

《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評論,抨擊安倍抹黑中國。36

安倍藉著出訪外國,擴展地球儀外交的同時,也在國際外交場合中與中國展 開競逐。安倍大聲對國際社會疾呼不可忽視中國力量的壯大,或有可能成為打破 東亞現狀的秩序破壞者,另一方面,安倍也宣傳日本的積極和平主義,為推動日 本成為常任理事國拉攏各國的支持。由此,中日之間的外交較勁展現在拉丁美 洲、非洲、印度洋地區,藉著各式政經互動以爭取這些國家的能源供應合約與潛 在的經濟市場。37

而中日之間政治的冷凍也連帶影響到經貿層面。過去雖然中日關係經常呈現

「政冷經熱」的型態,但自 2012 年起,日本對中國的出口與直接投資呈現大幅 衰退,呈現了「政凍經冷」的局面。有鑑於此,中日雙方開始在 2014 年 7 月起 嘗試進行具體的高層互動,在達成基本共識後,終於在 2014 年 11 月 10 日在北

34 張雅君,「中共對日本首相安倍訪美的反應」,戰略安全研析,第 94 期 (2014 年 2 月),頁 49-50。

35 “Transcript of interview with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transcript-of-interview-with-japanese-prime-minister-shinz o-abe/2013/02/20/e7518d54-7b1c-11e2-82e8-61a46c2cde3d_story.html> (February 20, 2013).

36「安倍必須糾正錯誤言行」,人民日報,2013 年 2 月 23 日,03 版。

37 何思慎,「安倍訪南美 心繫對中外交」,海峽評論,第 285 期 (2014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