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第五章 結論

本文在第一章主要回顧了同盟政治的文獻探討,以及闡述本文的具體研究架 構。在具體研究步驟上,同盟內部協調能力與面臨外在情勢的同盟凝聚力是本文 主要探討的的兩大重點。第二章回顧美日同盟的發展歷程,分述各個時期美日關 係之變化,兼論美日安保體制的發展。並以美國歷屆政府亞太政策的戰略架構,

以及日本對外政策與防衛政策的變化為基準,藉以觀察美日同盟關係的具體變 化。第三章將美日關係中的安全、政治與經貿議題當作同盟的內部因素,檢視美 日同盟之間的合作與分歧議題,以及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日本首相之間的互動過 程,藉以評估美日同盟的協調能力;第四章以中國因素做為外部因素,討論中國 對於美日同盟的影響,再以案例分析,檢視美國處理中日爭執議題的立場與實際 作為,以及美日同盟與中國之間的互動過程。藉以評估美日同盟的凝聚力。

本章主要闡述本文的研究發現,並總結美日同盟的整體變化與效能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 美國總統歐巴馬政府時期的美日關係之變化

圖 5-1 研究象限圖

(筆者自行繪製)

從圖 5-1 的研究象限圖中可見到在 2009 年到 2014 年期間,日本五任內閣政 府與美國的同盟關係變化。在麻生內閣時期,日本自民黨秉持著傳統以來的親美 立場,同時與中國、南韓等國保持緊密的互動,外在情勢呈現和緩,美日關係處 於「平穩期」階段。但麻生內閣的民意支持度低,僅屬於短期的看守內閣性質。

鳩山內閣時期展現出民主黨初掌執政的新人新政,首相鳩山由紀夫所倡議的 外部情勢緊張

同盟凝聚力強 同盟凝聚力弱

外部情勢緩和

I 鐵板期

III 漂流期 IV 危險期

II 平穩期 鳩山內閣

菅內閣

野田內閣

安倍內閣

麻生內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東亞共同體使中日關係呈現友好互動,但鳩山也主張建立「對等的美日同盟」, 要求以平等的立場重新評估美日關係,不再事事依從美國。鳩山內閣不顧美國的 反對,要求沖繩基地遷移案重新談判,也撤回日本自衛隊在印度洋的供油行動,

此舉無疑於表示日本對美國的反恐行動存有異議,美日關係再度進入了同盟定位 不明的「漂流期」。由於美國在基地遷移議題上不願退讓,也不認同鳩山內閣重 新修正美日關係定位的作法,鳩山內閣最終屈服於美國的立場,但這也讓國內民 眾無法認同,鳩山此時又陷入政治獻金醜聞當中,於是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之下辭 職下台。

菅直人內閣上任之後,決心修復美日關係,在基地遷移議題上重新對美國提 出保證,不再提出異議,才使得美日關係逐漸回穩。但 2010 年發生了中日撞船 事件,再加上 2010 年 3 月發生的天安艦事件與 11 月的延坪島砲擊事件造成的朝 鮮半島的局勢緊張,美日同盟進入了可能被捲入衝突當中的「危險期」。

2011 年 3 月日本發生大地震及核災,首相菅直人因為危機處理能力不足而 下台,繼任的野田佳彥內閣旨在進行災後重建以及經濟復興課題,對外立場繼續 以美日關係為主軸。但在 2012 年 4 月發生了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購買釣魚 臺島嶼言論,中日關係持續探底,野田內閣進而在 9 月宣布由政府進行購島,引 起中國的強烈抗議,雙邊停止高層互動,也連帶影響到了中日經貿關係的下降。

整體而言,野田內閣時期的外在緊張情勢持續升高,美日關係的凝聚力持續加 強,逐漸由「危險期」進入「鐵板期」。

到了安倍內閣繼任後,美日關係持續朝著「鐵板期」的方向移動。首相安倍 晉三展現出強勢領導的風格,試圖改正民主黨政府危機能力不足、施政表現差勁 的情況,陸續進行了許多經濟與防衛政策的改革。安倍也積極出訪他國,推廣日 本的積極和平主義與價值觀外交,以美日同盟作為內閣防衛與經濟政策的最佳背 書。但中國在 2013 年底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可視為對 2012 年日本野田政府購 島事件後的最大回應;安倍在 2013 年底參拜靖國神社一事,讓緊張情勢不減反 增,中日關係也由政冷經熱開始轉化為政凍經冷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8

整體而言,在歐巴馬時期的五任日本內閣中,鳩山內閣帶給美日同盟關係的 不穩定性最大,而在鳩山之後,日本與中國的海洋衝突事件導致外在情勢緊張,

加深了美日同盟的緊密程度,日本更願意分擔同盟防務責任,使得同盟的凝聚力 逐步上升;同時,日本積極響應美國的 TPP 協議,在基地遷移問題上也有正面 回應,傾向於美國的戰略構想,有效促進同盟的內部協調能力。而自第二次安倍 內閣成立之後,日本與中國的對抗程度更為緊張,但此階段尚未出現導致衝突爆 發的危機事件,因此安倍內閣得以運用外在情勢加強美日同盟凝聚力以及大幅修 改日本國內的防衛政策。未來美國應會要求安倍主動與中國、南韓等國修補關 係,以降低外在情勢的緊張程度,讓美國得以減輕介入衝突的風險,使美日同盟 得以從鐵板期進入到較能長遠發展的平穩期階段。

2.中國因素對於當前美日同盟關係所帶來的影響

以美國的角度觀之,美日同盟持續成為維護東亞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安全機制 以及作為牽制中國的主要戰略工具,同時在美國的再平衡政策中,希望將與日本、

南韓、澳洲、泰國、菲律賓等五大盟邦之間的雙邊同盟關係,擴展成多邊型態的 同盟關係。另一方面,雖然美中兩國在立場認知、價值觀、利益取向上存在許多 差異,但美國也極力消除中國的不安全感,多次重申再平衡政策不是針對中國,

避免引起中國過度解讀。

以日本的立場觀之,中國的軍力擴張與海事行動的增加給予日本極大的戰略 壓力,但外在情勢的緊張也給予了美日關係加溫的契機。因此日本積極運用美國 的再平衡政策,加強美日同盟的合作與責任分攤,希望美國能在中日衝突出現之 際協防日本。

從戰略角度觀之,中國因素提供了一個較為緊張的外在情勢,提升了美日同 盟的同盟效能,有助於美日同盟關係的強化。不過美國不僅限於將中國視為戰略 上的對手,也將中國視為國際事務的責任分攤者,因此與中國採取既競爭又合作 的互動模式,有效維持東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仍是美國的優先考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在歐巴馬政府期間,美國主要運用兩種方式確保自身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 位,首先是適時地介入議題,呼籲各方能夠和平對話以化解彼此的安全疑慮,不 鼓勵各方進行引發情勢緊張的片面行為,從而降低將美國捲入軍事衝突的可能;

其次是維持亞太駐軍與軍事力量的存在,以優勢的軍事威懾力量展現美國防衛盟 國的決心,也讓潛在對手不敢貿然挑戰美國。

同時,美國的再平衡政策也意味著,在亞洲地區任何國家的單邊行為,等同 於挑戰美國在亞太的霸權地位。因此做為區域平衡者,任何國家都可以是美國的 平衡對象,不僅限於牽制中國,也在於限制做為盟邦的日本。美日同盟的強化雖 然使日本得以確保本身安全,但美國也不斷要求日本,在美國給予協防承諾之 餘,也應該盡到增加責任分擔的義務。美國雖然力挺日本的外交與防衛政策立 場,但對於日本的片面作為有傷害美國利益之虞,美國也會立即運用外交手段制 衡日本。從 2014 年日本與北韓的互動觀之,美國要求日本必須顧及大局,不要 傷害同盟的團結,呼籲日本停止與北韓的外交行動。由此觀之,日本的對外政策 在關鍵議題上須取決於美國的態度。未來倘若日本在亞洲的區域影響力達到某種 程度時,預估美國仍然會適時牽制日本,以達到平衡作用。

然而,本文在第三章與第四章所談論到的經貿因素顯示出,美日關係雖然方 向一致,但步調不同。縱然美日關係因為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而在安全政治層面 強化了協調能力與凝聚力,但是經貿利益關切到自身的國家利益,美日兩國皆不 願輕易讓步,從 TPP 協議目前仍卡在美日雙邊談判中可看出,貿易自由化與開 放市場固然是美日兩國一致的目標,但在國內社會的反彈聲浪下,美日雙邊政府 的領導人皆不願冒著違背民意與國會反對的風險強行通過協議。

此外,中國市場也是美日之間彼此競爭的一項場域,尤其以汽車業最為明 顯。中國在亞洲地區強大的經濟影響力,不僅讓歐洲國家頻頻關注,也是美日歧 見加深的一項因素。美國自然不願意其在亞太的軍事夥伴紛紛在經貿上靠攏中 國,為此不斷呼籲中國所帶來的戰略威脅;日本也因為地緣位置的影響,不可能 坐視中國市場的龐大利益由區域內的其他國家搶得,中日之間的經貿互動仍是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本關切的重要議題。美日關係在經貿因素的影響之下顯得步履蹣跚,經濟利益也 可能會是中國牽制美日兩國的一項重要戰略籌碼。因此,中國因素對於美日同盟 關係而言,兼具機會與威脅,同盟的安全利益可趨於緊密,但也可能在經貿利益 上關係出現鬆散。

3. 當前美日同盟的同盟困境探討

依據美國學者史奈德(Glenn Snyder)所提出的同盟安全困境,每個同盟國都

依據美國學者史奈德(Glenn Snyder)所提出的同盟安全困境,每個同盟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