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當前雙邊架構下的美日同盟

第二節 日本政府的對外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8

第二節 日本政府的對外政策 一、 日本外交的特色

日本在二戰之後進入了重建復興時期,又因為冷戰局勢的形成,導致日本的 對外政策上採取「吉田路線」的親美立場,由美國負責日本的國防安全,而日本 則專心致力於經濟發展,不發展自身的國防武力,僅保留小規模的自衛力量。

除了在外交路線上依賴美國以外,日本在 1957 年發表的《外交藍皮書》中 宣示了「外交三原則」,分別是「以聯合國為中心」、「與自由主義國家間的協調」

以及「堅持做為亞洲一員的立場」。整體而言,在冷戰時期,日本整體的外交立 場是依循著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作為美國忠實的盟友。22

到了後冷戰時期,日本繼續保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不過雙方在共同戰略與 同盟責任分擔議題中出現了分歧,美國希望日本可以更積極參與美國的外交行 動,日本則受制於憲法制約,國內欠缺配套的相關法制得以回應美國的要求。在 1991 年的波灣戰爭中,日本沒有派出部隊參與美國所領導的軍事行動,只提供 了經濟支援,事後受到國際社會批評日本的貢獻不足,使日本國內受到極大的刺 激。此後日本開始修改國內法制,讓自衛隊得以參與聯合國的維和部隊行動與其 他國際合作。

在日本的「亞洲外交」方面,日本主要運用經濟援助方式重新恢復與亞洲周 邊國家的關係,進而促進日本與亞洲各國的經貿合作,推動區域整合進程,使日 本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經濟大國的角色。

1990 年代後的日本也開始擴展外交領域,開始參與區域周邊政治與安全事 務,除了成為經濟大國之外,更希望扮演政治大國的角色。2001 年的 911 事件 後,日本積極參與美國的反恐戰爭,逐步擴大與非洲、中東、中亞、等國的國際

267-270.

22 張隆義,日本 (臺北:政大國關中心,1996 年),頁 108-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9

合作,更深入地參與區域政治、區域安全以及全球事務。由此可見,日本對外政 策的立場已超越了「吉田路線」,轉而尋求「外交三原則」的落實,在承擔更多 的國際責任的同時,追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

二、日本民主黨政府的外交政策

日本民主黨在 2009 年 8 月 30 日的眾議院大選中,以 308 席比 119 席的壓倒 性席次擊敗自民黨,成為自 1955 年以來第一次完全取得執政權的日本在野黨。

事實上,民主黨其實是由多個政黨聯合組成,於 1998 年創黨,在短短 11 年的時 間便取得政權,其所號召的訴求為打破官僚、菁英、產業界的鐵三角關係,並提 倡多項與自民黨相異的施政理念,包括修正美日地位協定、建立對等的美日同盟 關係、討論沖繩美軍基地問題、主張日本與中國韓國等鄰國建立相互信賴關係,

以及建構東亞共同體等倡議。23 簡而言之,民主黨的外交政策旨在改變對美一 邊倒外交立場,關注於改善日本與亞洲鄰國的關係,願意根本上解決靖國神社參 拜的問題,並且建立東亞共同體以提升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24

然而民主黨執政以來便面臨了許多考驗,鳩山由紀夫於 2009 年 9 月組閣,

與美國在沖繩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上鬧僵,但只有執政十個月的時間隨即辭職下 台,留下亟待修補的美日關係。鳩山的對外政策提出「友愛」哲學與「新亞洲外 交」,意在改善與中國、南韓的關係,並以歐盟整合為藍本,期許以中日韓為核 心,推動成立東亞共同體。在 2009 年 10 月舉行的第二屆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

三國承諾「在開放、透明、包容原則基礎上建設東亞共同體的長遠目標」。25 東 亞共同體啟發了三國互動往來的合作共識,但是共同價值基礎薄弱,諸多大國政

23 蔡增家,「從政治力學分析日本民主黨的經濟與外交政策」,政治學報,第 50 期 (2010 年 12 月),頁 85-92;98-100。

24 蔡增家,前引文,頁 100-101。

25「中日韓領導人發表合作十週年聯合聲明」,中評網,

<http://hk.crntt.com/doc/1011/0/0/3/10110035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00359>

(2009/1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治的現實利益問題無法徹底消除,使得傳統領域的安全合作無法發揮,在朝核問 題、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爭端、歷史問題上更是損害三國關係的最主要因素。26 鳩山內閣結束之後,日本對外政策轉回以對美外交為重心,中日關係隨後因撞船 事件陷入緊張,使得東亞共同體構想成為空中樓閣。

鳩山就任時主張建立緊密而對等的美日同盟,提高日本在同盟中的地位,卻 在外交實踐上採取了三項令美國不快的動作。鳩山首先在 2009 年 9 月成立外務 省調查小組,對歷屆日本政府否認的美日核密約問題展開調查,並於 2010 年 3 月公布確認其存在的調查結果。其次,在 2010 年 1 月終止了日本海上自衛隊在 印度洋向英美等國的反恐艦艇的油料補給活動,顯示日本不願繼續支援美國所進 行的反恐戰爭。27 第三,鳩山內閣主張沖繩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必須遷移至沖 繩境外,使美國極度不滿,認為日本推翻雙方 2006 年所達成的協議。基地遷移 問題遂成為美日關係惡化的最主要因素,之後在美國的施壓之下,鳩山在 2010 年 5 月不得不宣布重啟基地遷移原方案,並親自前往沖繩向當地民眾道歉,隨後 在 6 月 2 日辭職下台負責。

三、安倍內閣的地球儀外交

2011 年 3 月,日本遭遇「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災問題,凸顯了政府危 機處理能力不足的窘境;經濟上的改革疲軟無力,使民眾失去信心。在 2012 年,

日本政府宣布釣魚台國有化政策,導致中日關係急速惡化;加上民主黨內部的派 系問題,政策方向性紊亂,這些因素皆導致 2012 年 12 月 16 日的眾議院選舉再 次變天,自民黨與公民黨聯盟共拿下總數 480 個席次中的 325 席,由自民黨總裁 安倍晉三繼 2006 年至 2007 年組閣之後再次擔任首相,自民黨重新奪回執政權。

另外在 2013 年七月的參議院選舉之後,自民黨與公民黨執政聯盟也取得總數 242

26 宋均營,虞少華,「對『東亞共同體』建設的再思考」,國際問題研究,第 2 期 (2014 年),頁 31-34。

27 晉林波,「民主黨政權下的美日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 5 期 (2012 年),頁 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個席次中的 135 席,同時取得參眾兩院的多數席次,結束自 2007 年以來執政黨 未能同時控制國會兩院的現象,也打破一年一首相的發展規律。28 2014 年 12 月,

安倍內閣提前解散眾議院進行改選,自民黨與公民黨執政聯盟再度取得絕對穩定 多數,取得全部 475 個席次中的 325 席,安倍也確定連任首相。29

由於民主黨政府時期的首相更迭頻繁,對外政策搖擺不定,因此安倍內閣汲 取民主黨政府的種種教訓,以美日同盟作為對外關係的主軸,積極呼應美國的亞 太再平衡政策,企圖擴大日本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影響力,並且重新提出 2006 年第一次內閣時期的「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外交構 想,也被稱作「價值觀外交」(Value Oriented Diplomacy),意即為日本與重視民 主、自由、人權、法治及市場經濟等普世價值的國家進行密切交往。30

與此同時,首相安倍在 2013 年 12 月 26 日發表名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

(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之文章,闡述他的對外政策理念,強調日本 與印度、澳洲、美國夏威夷相連,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形成保護印度洋及西太平 洋海洋權益的「鑽石網」。31 安倍更在各種國際場合中,連聲譴責中國片面劃設 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及南海的各種強硬主張,並且與菲律賓及越南強化防務合作關 係,另外與印度及澳洲進行密切地經貿及安全事務交流,這些舉措被外界認為是 在形成對中國的包圍網。32

安倍在安全防衛政策上主張行使集體自衛權及新設國家安全會議的政策,欲 強化日本政府的外交及防衛自主性。此外,安倍在 2013 年 9 月於聯合國發表演 說,提出「積極和平主義」的國家戰略,希望日本能參與聯合國的集體安全保障

28 遠景基金會,「日本安倍政府內政外交政策走向」,亞太總體情勢研究 (2013/10/21),頁 1。

29「日本大選 執政黨大獲全勝」,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215000004-260408> (2014/12/15)。

30「俯瞰地球的安倍外交—專訪內閣官房參事谷內正太郎」,走進日本,

<http://www.nippon.com/hk/currents/d00089/> (2013/8/20)。

31 Shinzo Abe, “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 Project Syndicate (December 27, 2012).

32「日本東協峰會 聚焦領土爭端」,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38401>

(2013/12/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措施,使用集體自衛權,朝著正常國家化的目標邁進。33

在對外交流上,安倍出訪行程相當頻繁,不斷向國際社會推廣和平與繁榮理 念,走訪行程遍及全球各大地區,也被稱作「俯瞰地球儀的外交」。安倍在 2013 年 2 月訪問美國,表示日本願意在全球事務上盡更多責任,並表示日本將參加 TPP 談判。隨即又在 2013 年 4 月訪問俄羅斯,力圖解凍日俄關係,解決北方領 土問題,並達成天然氣與能源開發的合作共識。

安倍更在一年之內相繼訪問東協十國,擴大與東協的經濟安全合作,闡述重 視東南亞的安倍主義「亞洲外交五原則」。這五項原則為,日本要與東協國家共 同維護以民主和人權為準繩的普世價值觀、與東協國家共同維護海洋權益與航行 自由、積極推動日本與東協國家的經貿合作、日本與東協國家共同發展與守護亞 洲多樣性文化,以及促進日本與東協各國青年交流。34

另外安倍也積極走訪歐洲、拉丁美洲、非洲與中東地區,除了希望強化與各 國之間的關係,鞏固日本的能源供應與拉攏聯合國改革的有利盟友之外,也具有 推銷日本的科技技術輸出,刺激日本經濟發展的意涵。

表 3-1 安倍首相出訪行程

日程 訪問國 主要成果

2013/1/16-19 越南、泰國、印尼 重視東南亞外交

2013/2/21-24 美國 確認美日同盟定位、明確表示日本參加 TPP 談判

2013/3/30-31 蒙古 確認日蒙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

2013/4/28 俄羅斯 日本首相 10 年來首次正式訪問,簽署 發展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2013/4/28 俄羅斯 日本首相 10 年來首次正式訪問,簽署 發展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