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美日同盟關係的發展歷程 (1951-2008)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第四節 小結

本章探討美日同盟各時期的發展歷程,以及美日關係各時期的變化,從中可 以看出亞太安全環境的演變與美國亞太政策的戰略規劃息息相關。美國政府持續 要求日本負擔更多的同盟責任,期待日本可以為東亞和平做出更多貢獻,但為了 消除周遭鄰國對於日本軍備化的憂心,美軍在日本的長期駐守也具有遏制軍國主 義再起的瓶塞作用。58

而日本政府在回應美國的亞太安全政策需求,做出體制改革及法制規劃時,

也正在一步步地解除戰後以來諸多國防安全政策上的限制,朝向正常國家的目標 前進。雖然日本國內各政黨及民間團體仍然有對於修憲以及使用集體自衛權的激 烈辯論,但實際而言,從防衛政策的修改歷程、自衛隊的軍力演變以及美日同盟 的共同對外宣言等可看出,日本儼然已做好法理上的準備,可以在狀況發生時行 使集體自衛權。日本首相的決策權與指揮權之強化,也已近似於美國的總統制度,

在緊急事態發生時,首相不必事先徵求國會同意,即可下達命令動員自衛隊。

自冷戰結束之後,美日同盟接連幾次的結構性調整與戰略目標的修正,開啟 了全球層次的同盟合作,但卻也引起東亞周邊國家的不安,特別是中國及南韓,

反而加深了東亞安全局勢的緊張關係。

58 明居正,前引書,頁 374-3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2

-1 0 1 2

艾 森 豪 甘 迺 迪 - 詹 森 尼 克 森 - 福 特 卡 特 - 雷 根 老 布 希 柯 林 頓 小 布 希

美日關係變化圖

美日同盟關係自 1951 年至 2008 年的變化歷程可用圖 2-1 來表示:

圖 2-1 美日關係變化圖 (作者自行繪製)

若依第一章所提到的「美日同盟關係的研究象限圖」化為座標刻度,則可見 到在 1950 及 1960 年代,雙方的同盟關係最為緊密,外部環境則因為韓戰及越戰 的影響,使美國專責防衛日本,而日本全力發展經濟,並在對外政策上採取親美 策略。到了 1970 年代,因為美國亟需退出越南,要求盟國必須增加自我防衛的 責任。又因為尼克森總統的兩次「尼克森震撼」,使日本大受打擊,決定發展自 主的對外路線,雙邊關係開始出現不信任感。日本經濟的持續成長,對美國出超 的幅度逐年上升,因此雖然在 80 年代雷根總統的對抗蘇聯戰略下,美日同盟的 安全防衛關係有大幅度的進展,雙邊的經貿摩擦持續惡化,導致整體美日關係的 下降。

冷戰結束後,蘇聯的威脅解除,此時的美日安保體系尚未找到新的定位與方 向,第一次波灣戰爭更凸顯出日本只能出錢而無法派出自衛隊赴海外的同盟窘

平穩期

危險期 期 漂流期 鐵板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境。而美國在經貿議題上持續強力施壓,要求日本開放市場,否則不排除採用貿 易制裁手段。駐日美軍的基地使用權問題,以及美軍犯罪的引渡問題則引起日本 社會的強烈反彈,不斷向政府要求美軍撤出基地。在老布希時期及柯林頓執政前 期,美日同盟處於漂流時期,中國的軍力發展與北韓的核子試驗使東亞局勢不 安,美日同盟無法及時做出應對,甚至恐有進入危險期的瓦解之虞。此時柯林頓 政府決心強化美日同盟,維持東亞地區的和平現狀,使美日關係由谷底反彈。美 國重申防衛承諾,並且修訂《美日安全防衛指針》,活絡美日安保體系,賦予日 本自衛隊更多的安全任務。

911 事件之後,美日關係持續升溫,形成第二波的鐵板期。小布希政府的全 球反恐政策除了打擊蓋達恐怖組織之外,更明確指出北韓、伊朗及伊拉克視為「邪 惡軸心」。59 另一方面,美國與日本持續擴展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發合作,也有針 對北韓及中國的嚇阻意味。此時期的美日同盟已在全球層次上展開緊密的合作關 係。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美日同盟在冷戰期間確實落實了有效嚇阻的成效,

日本與其他周邊國家未發生過軍事衝突。而美日同盟給予日本的安全保護,得以 使日本發展成為民主國家與經濟大國,與亞太鄰國修補關係,並使日本重新回到 國際社會中。然而在冷戰結束之後,東亞地區的經濟繁榮使各國累積了財富與國 力,經貿上的互相依賴卻未使各國產生足夠的政治互信,昔日並未完全解決的歷 史與領土主權問題重新浮上檯面,並且時常讓東亞的安全局勢處於緊張的狀態,

而崛起中的中國無疑加深了東亞地區的安全疑慮。60

雖然美日同盟在柯林頓政府後期與小布希時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不過到了 歐巴馬政府時期,先前導致美日同盟產生漂流的主要因素,在 20 年後似乎又重

59 小布希總統在 2002 年 1 月的國情咨文演說中,認為贊助恐怖主義的政權為邪惡軸心,直指美 韓、伊朗與伊拉克,詳見 “President Deliver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The White House,

<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2/01/20020129-11.html> (January 29, 2002)。

60 Yoichi Funabashi, op.cit., pp.450-4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新出現。本文在第三章將繼續探討歐巴馬時期的美日同盟政治、安全及經濟因 素,藉此分析美日同盟的協調能力;在第四章討論美日同盟中的中國因素,探究 美國如何調解與回應日本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並剖析美國對中國的基本立場,與 在特定議題上的態度。

Harry S. Truman 1945/4/12~1953/1/20 Dwight D. Eisenhower

1953/1/20~1961/1/20

John F. Kennedy 1961/1/20~1963/11/22

池田勇人 1960/7/19~1964/11/9

Lyndon B. Johnson 1963/11/22~1969/1/20

佐藤榮作 1964/11/9~1972/7/7 1972/5/15 沖繩歸還日本 Richard Nixon

1969/1/20~1974/8/9

田中角榮 1972/7/7~1974/12/9 1972/9/29 中日建交 Gerald Ford

1974/8/9~1977/1/20

三木武夫 1974/12/9~1976/12/7

Jimmy Carter Ronald Reagan

1981/1/20~1989/1/20

Bill Clinton

1993/1/20~2001/1/20

Barack Obama 2009/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