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 解析"

Copied!
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八年二月

總召集∕陳彥良 發行所∕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汪崇愛 編輯部∕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2)

今年學測實施方式的兩項變革

1 首次採取自由選考制度 由於今年舉辦的學測不須五科全部報名應試,只須選考其中四科,因此並非所有考生 都會選考社會科。據大考中心統計資料,今年學測報考人數總計有 13 萬 8,390 人,社會 科則有 12 萬 4,227 人報考,大約將近九成的總報考人數。但有 2,965 人缺考,實際參與社 會科試題應答的考生為 12 萬 1,262 人。 2 調整考試時間與考科節次 因應閱讀類題型增加,社會科考試時間自以往的 100 分鐘延長為 110 分鐘,在試題數 量未增加的前提之下,考生理應有較為充裕時間仔細思索作答或反覆推敲題意,但因今 年跨科題目偏難,文字量又增多,導致延長 10 分鐘作答時間的效果不彰。在考科節次部 分,社會科考試從去年(107 年)第一日上午第一節調整回昔日安排的第一日下午最後一 節,對歷年來的應試習慣沒有太大影響。

公民與社會

名  師 陳金榜 老師

前 言

社會考科自從 107 學測試題出現多題的社會科跨科統合題後(亦即整合歷史、地理、公 民與社會其中兩科以上在同一個大題的題組裡),今年整合題的題數又再往上增加,如題組 題總計 17 組,與公民與社會相關的有 10 組,其中 8 組為跨科題組題;而題型比起去年又更 為多樣,有幾題出現題幹與選項都是情境判斷的敘述。整體而言難度較去年提高,屬中間偏 難的程度,基礎題有之,中等程度占多數,太難或過細的題目則未見;但是有些整合題要懂 得在三個科目間作轉換,考生必須具備基礎先備知識,否則題幹所提供的資訊略顯不足,進 而影響答題的判斷時間會變長。 社會學題目從《勞動基準法》修法問題涉及勞工對於自身人權保障的參與、新聞自由 與媒體識讀、文化與生活風格、社會運動、人民主權再到性別角色分工等,都是相當大的議 題,沒有死背或瑣碎內容,皆為課程中重要概念,唯題幹的理解與選項的閱讀能力是答題正 確與否的關鍵。政治學題目也不算難,近幾年,年年必出的投票制度、審議式民主與公民投 票的思考等,都屬於進階思考題型;而政治學不同以往的是,今年有多題與國際政治組織相 關的題目(《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聯合國、亞太經合會與東南亞國協等)。法律學單元過 去較冷門的社會規範或習俗,今年延續出現,《民法》考婚生子女以及《民法》原則的變遷

(3)

(所有權社會化)、《刑法》則考罪刑法定主義、行政法則是要找出相同性質的法規命令, 但特別的是第2題就考了律師與檢察官職權的判斷,嚴格來說也都是大方向題目,未見瑣碎 或艱深的法律題型,往年常見的大法官釋憲今年則未考出。今年經濟學僅有 5 題,但同學若 平常觀念沒有很清楚,則判讀應該會花一些時間,其中如第6題刻意以幾個國家互相改變 貿易條件,來干擾考生如何判斷 WTO 的最惠國待遇原則;而「外部性」同樣是本次熱門考 點,考外部效益及以課稅來解決外部成本等。 基本上,今年公民與社會科的題目側重「生活化」、「閱讀與思考」及「素養能力」方 向命題,沒有背誦式題型。綜觀近二年的公民與社會科學測試題朝向素養導向與跨科整合應 已是未來必走的道路,因此,建議來年考生務必從課綱的內容與 106 年以後的學測歷屆題型 做為應考與模擬練習的準備方向。 108 學測中,公民與社會科在整個社會科考題中占 24 題,各冊題目分布及其考點概念分 析如下: 題號 1(第一冊) 2(第三冊) 3(第三冊) 4(第三冊) 5(第三冊) 6(第四冊) 考點 概念 勞動人權 司法人員 習俗 民法親屬 刑法罪刑法 定主義 WTO 最惠 國待遇(不 歧視原則) 題號 7(第四冊) 8(第四冊) 9(第一冊) 0(第一冊) q(第三冊) w(第三冊) 考點 概念 外部效益 課稅解決 外部成本 文化與生活 風格 文化意涵 社會規範 法規命令 題號 e(第一冊) r(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T(第四冊) Y(第二冊) 考點 概念 新聞自由 媒體識讀 審議式民主 民法原則變遷 國際貿易的 福祉 選舉制度 題號 O(第一冊) S(第二冊) D(第四冊) H(第二冊) L(第二冊) X(第一冊) 考點 概念 社會運動 聯合國功能 GDP 的內涵 人民主權 國家與人民 的關係 性別角色 分工 各冊 總計 第一冊共 7 題 第二冊共 5 題 第三冊共 7 題 第四冊共 5 題

第一冊社會學

1 單元分析:整體而言,今年社會學考題仍占課程中相當大比例的基本題,要說具有新 聞性的大概就是《勞基法》修法與勞工權益。命題上大致可歸為幾個方向:「人權議 題」、「新聞自由與媒體識讀」、「性別角色」與「文化意涵」,這類題目在歷屆試 題中常出現,但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考題較著重思考與判斷,題幹要思考理解,選項 敘述也還要再思考才能正確判讀,此與過去傳統題型考基本定義不太一樣。加上跨科

(4)

2 未來趨勢:社會學單元在未來學測中仍應將重點集中在「性別平等」、「人權議 題」、「志願結社」、「媒體識讀」、「社會運動(含公民不服從)」、「公共利 益」、「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相關議題上。社會學題目歷年常會搭配數據表格 或圖畫題,而這在未來也仍會是趨勢,此類題目只要能正確判讀圖表中數字或線條的 變化應可正確作答,考生務必多加留意。

第二冊政治學

1 單元分析:整體而言,今年仍是觀念判斷題型,沒有背誦、制度內容或兩岸關係的演 變年代或政策題型。一如預期的近幾年來相當熱門的選舉制度再度入題,但不同的是 今年的投票制度不是直接考席次的計算,而是測驗學生從各政黨得票比例與當選席次 間的落差,進行選項文字與數字間連結的判斷(要懂得為何得票率與席次不成比例背 後的政治學意涵,而這也需要老師授課時連帶討論,考生才較有可能具備此知識運用 能力)。今年政治學題目多了與國際組織相關的題目,如聯合國的功能、區域性的國 際組織等,在素養導向強調「國際化、世界觀」之下,與世界脈動相關的試題出現機率 提高。 2 未來趨勢:臺灣每兩年都會遇到選舉(全國性與地方選舉),因此「地方(自治)制 度」、選舉制度等仍要特別留意。此外,「國家的目的與統治的正當性」、「責任政 治」、「政治中立(或行政中立)」、「政府體制」、「政黨體制」與「選舉制 度」,及世界局勢,如美國總統川普採行的國際戰略或兩岸相關政策等仍是命題熱 點,同學務必留意。其中選舉制度與政府體制或政黨體制宜留意易出現題組題,如以 選舉結果搭配計算席次、該國的政府或政黨體制特色及運作等。

第三冊法律學

1 單元分析:整體而言,法律學單元的命題完全聚焦在大主題上,《民法》基本原則的 變遷(所有權社會化)、《民法•親屬編》、《刑法》罪刑法定主義,法律人員(律 師與檢察官)的職權、法規命令。題型都不難,甚至出現習俗與社會規範這類基本題 目,對考生而言應是鬆了一口氣。近幾年《憲法》、《民法》、《刑法》、《刑事訴 訟法》與行政法平均出題的趨勢都不是法則,而是逐漸偏向基本的法學素養方向。 2 未來趨勢:未來考生要留意的法律學重點主要還是「釋憲制度」、「憲法保障的基本 人權與自由權的限制」、「正當行政程序」、「民法」與「刑法」的基本原則與內 涵、刑事訴訟的基本概念(如對被告人權的保障、法官與檢察官的職權)以及「權利 救濟」等。

(5)

第四冊經濟學

1 單元分析:今年經濟學題目涵蓋國際貿易(一題考對社會福祉的判斷,另一題考 WTO 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對 GDP 內涵的理解與外部性(一題考外部效益,另一題考外部 成本的解決),而市場機能則一題未出。但經濟學今年題目看似簡單,卻需要花時間 判讀,因為其不像過往的題目只要讀完試題就知道要如何解題,今年則要多花一些時 間在選項上做判斷,甚至反覆閱讀才能懂得題意以利正確作答。也因整合題多,選文 及題幹敘述長,又涉及不同領域間的內容,所以許多題目都要多一些時間消化才能下 筆。而其中第8題以某國政府計畫對含糖飲料課徵「糖稅」,考外部成本解決的基本 概念,其實與過去考香菸健康捐的題型類似,題幹本身不難,但關鍵在於選項中何者 是以相同手法來解決外部成本,則是考生必須要能正確判讀方能作答。 2 未來趨勢:經濟學未來要注意的重點包括:「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線」、「市場機能 (供需法則或政府干預造成的損失)」、「經濟全球化的問題」、「自由貿易(含 WTO)」、「GDP 計算與缺失」、「外部性」(如外部成本或外部效益的基本定義、 外部性問題的解決等)、「公共財(共享性、無排他的特性或政府提供公共財的好處 等)」。而近期相關的時事,如美中貿易戰、英國脫歐、CPTPP 等,也需隨時留意最新 發展。

歷 史

名  師 鄭育青 老師

歷史科命題設計及特色

1 題材出處配置 就歷史科領域的三大範疇而言,臺灣史有 6 題,中國史有 10 題,世界史則是 8 題, 臺灣史題數適中,符合四分之一教材量,中國史題數就 1.5 冊教材而言占比略高,而同樣 1.5 冊教材的世界史試題量則略少(詳見表一)。 臺灣史試題素材偏向荷治與清治時期,缺少日治時期題目;但卻在第 9 ∼ 11 題公民 科題組的題幹資料上,以日治後期為時代背景設計了 3 題公民科試題,以過去時序概念設 計非歷史科題目是一項新的嘗試,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史在上古時期僅一題漢代試題,缺乏先秦時代的題目,其他主要為唐、宋和清代 主題,延續這幾年略古詳今的命題原則。 世界史的略古詳今傾向更明顯,亞、非上古文明和中古時期的題目完全付之闕如,而

(6)

因為 8 題世界史中就有 5 題是跨科的題組題(詳見表三)。 表一:歷史科題材出處配置表 範圍 題號 題數 占分比例 備註 臺灣史 16、24、40、41、54、68 6 題 25 % — 中國史 17、18、19、22、23、25、45、 51、53、60 10 題 42 % 第 60 題涵蓋東南亞內容 世界史 15、20、21、42、46、57、65、 71 8 題 33 % 第 20 題涵蓋中國史內容 合計 — 共 24 題 100 % — 2 難易度與鑑別度 今年在學科界線模糊的試題中雜揉了多重不同學科屬性的資訊,考生必須在充分理解 題意後還原出試題中主要評量的核心概念,透過深思熟慮去梳理出關鍵字及其意涵,對其 作答應變能力是一項挑戰,因此困難度略高。 歷史科試題中也因為融入了地理科和公民科觀念,需統整運用三科概念,對於熟讀固 定歷史教材內容的考生來說,不見得占有解題優勢;而對於教材內容一知半解的考生而 言,部分題目只能隨機臆測答案,因此試題鑑別度約中等。 3 題幹呈現 1 文字特徵:用字淺白,文意清楚,沒有模擬兩可的題意或艱澀難懂的文言文。至於第 22 題考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和第 67 ∼ 69 題組題的廟宇對聯,雖然需要輔以國文 造詣以判讀題意,但不至於造成答題上的閱讀障礙。 2 長文敘述:去年大考中心已經明確表示素養題型是未來學測命題的發展指標,因此今 年許多試題的文字描述都較長,特別是跨科題組第 60 ∼ 63 題所舉出的題幹資料。對 於長文題目,考生必須藉由大量資料的閱讀,再回顧所學知識、擷取題幹關鍵字,才 能統合推論出正確的選項。不論是題幹或是選項的字數量都有增加傾向,特別是選項 設計已完全脫離以前單詞式的呈現方式。長文資料是學測命題時勢所趨,一方面是為 了接軌未來課綱的素養導向精神,另一方面則是展現試題的靈活程度及其變化性。 4 圖表題較少 今年歷史科試題的圖表量不多(整份社會科試卷的圖表多集中於地理題),大致整理 如下:

(7)

表二:歷史科圖表題統計分析表 圖表類別 題號 題數 性質 說明 統計表格題 16 1 單題 以各年分數字百分比變化進行推測 地圖題 65 1 跨科題組 (第 64、65、66 題) 以圖中革命運動發生地點,推測相 關歷史事件 照片題 68 1 跨科題組 (第 67、68、69 題) 此題組雖以四張廟宇照片形塑題幹 情境,但主要還是需從下方顯示的 對聯文字而非照片中的建築形式做 為判斷解題的關鍵 合計 — 共 3 題 — — 5 題組題增量 歷史科題組題共 13 題,已超過一半的總題數,許多題目需要融會貫通分科知識,提 升考生應試的整合思辨層次。以下是歷史科相關的題組題分析整理表格,包含臺灣史、中 國史和世界史都被納入了題組式命題,占該領域題數量(6 題、10 題、8 題)的百分比分 別為 2/3、2/5 及 5/8,臺灣史與世界史的題組數占比幾近相當,而中國史題組數占比 較少。 表三:歷史科題組題統計分析表 題組題類別 題號 命題內容 題數 純歷史題 40、41 臺灣史 一題組共 2 題 歷史、公民合科題 42、43(公) 54、55(公) 世界史 臺灣史 二題組共 2 題 歷史、地理合科題 44(地)、45 46、47(地) 51、52(地)、53 中國史 世界史 中國史 三題組共 4 題 歷史、地理、公民 合科題 56(公)、57、58(地)、59(公) 60、61(地)、62(公)、63(公) 64(地)、65、66(公) 67(地)、68、69(公) 70(地)、71、72(公) 世界史 中國史 世界史 臺灣史 世界史 五題組共 5 題 合計 臺灣史(4 題)、中國史(4 題)、世界史(5 題),共 13 題 6 罕見題材:過去關於教育的主題不多,今年則出現在第 16 題和第 19 題,這兩題分別 屬於臺灣史與中國史範疇。

(8)

8 跨科考題 1 「題組式」跨科題 近年來多以題組模式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關知識概念,以下小題則屬分科試 題,例如今年第 43 題以歷史科題幹「英國國王下令沒收教會財產」考公民科的「現代 法律保障財產權」概念;第 52 題以歷史科題幹「皇帝下令……看好天色時節行走」考 地理科的氣候環境概念。雖然跨學科題組的各個子題之間不一定具有直接關聯性或作 答延伸性,但此種合科的設計編排已經是學測考試的主要趨勢。 今年的題型高度結合歷史和地理、公民三科之間的關聯性,分科界線非常模糊, 幾乎是以打破科際分界為目標而將許多資訊素材重組成嶄新的統合架構,新題型的內 涵除了囊括三大社會學科的知識性質外,亦開發了各學科之間徹底交流的題型範本。 考生在應答時必須儘可能地將綜合的思維邏輯代入跨科題型當中合併思考,因此在解 題上有其難度。 2 「單題式」跨科題 今年的命題模式較往年更優化了整合領域試題,除了跨科題組形式仍出現外,在 單題中也表現了愈來愈難區分素材所屬學科的命題特徵,如第 26 題「臺灣鄉鎮市區級 地名的變遷與解嚴後政府社會對多元族群及其文化的尊重態度」,既屬地理知識也包 含解嚴後的歷史時序概念(地理題);第 66 題「革命浪潮產生民選元首且擴大成年男 子的選舉權」,單就歷史科知識背景可以作答,但選項設計則是以公民科知識概念做 為考量依據(公民題);第 71 題「農業和市區景觀具有濃厚歐洲色彩」,在地理科題 幹下又巧妙引導出了歐洲國家在非洲殖民的歷史經驗(歷史題)。 9 總結分析 考招與教學關係緊密,近年來大考中心嘗試自考試端開始改革,進而影響校內評量方 式與教學創新方法,將過去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環境逐漸翻轉為以學生為主動學習的主 角,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培養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態度與視野。 在素養題型逐漸增加的趨勢下,今年歷史科的命題模式多以結合跨科所學知識為主 軸,再循跡設計出靈活變化的題型,但相對也較以往提高難度,解題須細心閱讀文本且充 分交叉活用各科概念。此外,今年題幹敘述較長,文字量較多,除了需要認知時序觀念、 理解歷史、運用邏輯推理分析史料,以達到解釋歷史概念的能力之外,考生還必須耐心閱 讀長文並揀選重要的關鍵字彙以作答,如此寬廣的題型對考生在應試上極具挑戰性。

如何面對未來學測趨勢

今年歷史科試題靈活變化且文字量提高,著重於與公民科和地理科的相互融通,不僅 延續了近年來學測命題強調的跨科統整性,而且確定了學測題型的設計趨勢已漸導向未來 以核心素養為主的課綱精神。單純記憶片段性歷史知識或刻意區別瑣碎年分的試題已經式

(9)

微,整合重要的學科概念以及跨科領域的試題則漸趨主流。如第 17 題,考董仲舒的天人 相應學說,此類讀完題幹幾乎不需思考便能直接作答的單一知識點考古題反而是極少數, 多數試題傾向需要經歷慎思熟慮的推論過程。 關於未來學測趨勢大致可以關注以下幾個層面: 1 盡量「大量閱讀」 歷史科性質本來即為橫跨古今中外且涵蓋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 全面性學科,傳統傾向以授課教材內可見的知識概念為學習元素的方式已無法應付未來學 測的多元評量走向。因此透過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可以補充有限教材內無法充分提供的歷 史資訊。 2 著重「深度思考」 在教材內容有限的前提下,學生透過上述廣泛閱讀以補充課外知識,有助其對教材深 度理解與掌握重要觀念。同時藉由不同來源的資訊組合,增加史料分析能力的鍛鍊與史學 方法的運用,進而刺激問題意識的形成,培養獨立批判思考的態度,在面對未來多重變化 的學測題型時能更加游刃有餘。 3 關注「本土特色」 今年臺灣史題目共有 6 題,其中題組題第 68 題是以四張臺灣地區廟宇照片及其門柱 對聯提供解題關鍵,這延續了去年(107 年)學測中同樣的考題概念—祭祀文化與漢人 移民來臺祖籍分布,以及題組照片式的命題。在歷史科題組題統計資料中,也可以看出共 有 4 題取材自臺灣史,可見本土歷史文化在跨科題型中占有一定分量。學生在學習上,適 當地關懷本土文化並加強對其特性的了解,是有其必要性的。 4 統整「跨科概念」 近幾年來的歷史科學測試題,具有相當積極程度的嘗試性和創新精神,今年亦不例 外。許多試題不但跳脫了傳統單一科目思維邏輯的侷限,也同時提升了歷史、地理以及公 民科之間的統整層級,朝向綜合理解知識概念與統合思辨的答題模式。此外,如前所述, 有些單題不需透過題組形式就已經同時結合了跨科概念,如第 26、71 題同時涵蓋歷史與 地理科素材;第 63、66 題同時涵蓋歷史和公民科素材,由此可知綜合統整題型的多變 性,未來學生在學習社會科時,也應多多思索歷、地、公三科的關聯性。

結 語

今年在跨科題型明顯占有一定分數比重的趨勢主導下,未來在學習上須明瞭各科之間 的因果關係與聯通性,才能累積足夠的應變能力以適應未來學測考題。而透過學測評量則 有助於分析探究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並檢驗在學生理解重要知識點之後可能產生的認知 誤區,做為審視測驗評量與教材編寫之間是否具妥適性的參考指標。

(10)

地 理

名  師 林 菲老師

前 言

當 108 課綱如火如荼地展開,當大家集中火力準備「素養導向」的試題,也當大家相信 這次學測會出現大量素養題時,結果終於揭曉了。比起過去數年,今年學測地理部分的題目 難度有顯著提高,是屬於中等偏難的題目;在題型方面,也是漸漸與 108 課綱的方向接軌, 社會科中 3 科整合的題目大量出現,這不只出現在題組中,甚至解答單選題也需用到 2 科以 上的觀念。 因應 108 課綱的素養導向試題,在素養導向命題的「情境化」、「整合運用能力」、 「跨領域或跨學科」3 個重要方向,雖然地理科的本質上都是早已具備;而且從以往的地理 科命題中可以發現,這 3 個素養命題方向都常在考題中出現,但是在今年的考題中,難度明 顯提高,這是因為配合素養命題,除了跨科,還加入整合運用能力的測驗。 本文針對今年的學測社會考科地理科的部分,經由筆者的教學經驗和觀察,以素養命題 為基礎分析考題的結構特性,並比較近 5 年的考題變化,提出個人看法以供地理教育崗位的 先進參考。文後並試著評論未來出題的方向,做為未來因應的參考方向。為文或有疏漏,敬 請不吝指教。

試題分析

1 試題結構 108 年學測社會科地理試題結構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試題結構 題號 難易度 命題單元 主要概念 題型 是否 合科 26 中偏難 區域地理 16:臺灣的位置及環境 特色 多元文化 引文情境 是 27 難 通論地理 4:地形 等高線地形圖 各類地圖 否 28 難 區域地理 10:中南美洲 多元文化合成特色 引文情境 否 29 易 通論地理 8:第二級產業 製造業區位要素 引文情境 否 30 難 通論地理 3:地理資訊;通論地 理 4:地形 地理資訊系統、地 形剖面 各類地圖 否 31 中偏難 區域地理 20:鄉土地理研究 研究方法 各類地圖 否 32 中偏難 通論地理 2:地圖 地圖量測 各類地圖 否

(11)

33 易 區域地理 16:臺灣之區域及環境 特色 北部區域 各類地圖 否 34 易 區域地理 16:臺灣之區域及環境 特色 北部區域 各類地圖 否 35 中偏難 通論地理 4:地形 視域 各類地圖 否 36 難 區域地理 12:中國的區域劃分; 區域地理 15:中國的環境 地理區特色 各 類 地 圖、統計 圖表 否 37 難 區域地理 12:中國的區域劃分; 區域地理 15:中國的環境 地理區特色 各 類 地 圖、統計 圖表 否 38 中偏難 通論地理 6:自然景觀帶 自然景觀帶特色 引文情境 是 44 易 區域地理 15:中國的環境 地理區特色 引文情境 是 47 易 區域地理 1:世界的劃分 結盟的分區 引文情境 否 48 難 通論地理 5:氣候與水文;通論 地理 7:第一級產業 氣候類型、農業變 遷 統計圖表 否 49 難 通論地理 5:氣候與水文;區域 地理 3:歐洲 歐洲氣候 統計圖表 是 50 難 通論地理 5:氣候與水文;區域 地理 10: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自然環境 統計圖表 是 52 中偏難 區域地理12:中國的區域劃分 區域特色 引文情境 是 58 中偏易 通論地理 5:氣候與水文 氣候類型 引文情境 是 61 中偏易 通論地理 8:第二級產業 區位移轉 引文情境 是 64 易 區域地理 3:歐洲 歐洲自然環境 各類地圖 是 67 易 區域地理 19:臺灣的區域特色及 區域發展問題 區域特色 實景照片 是 70 易 區域地理 11:非洲 自然環境 引文情境 是 表一整理的題目有 24 題,與往年社會科的地理占比相似,約占 1/3。但是今年跨科整 合的題目大幅增多,部分題目以歷史(第 67 題)的觀點亦可作答,而部分的題目則需具備 2 科以上的知識(第 26、44、49、50 題),才可選出答案,這已漸漸落實素養命題中的跨科 整合。 另一個變化是學測社會試卷從原本 15 頁增加成 19 頁,表示題目的字數有增加。在有限 的時間下,增加題目頁數代表需閱讀的題目字數增加,這對所有的考生將是一大挑戰。

(12)

2 試題類型 依筆者經驗,並參考<翰林 107 年學測分析>,將今年試題題型分類統計如表二。因 各題命題可能具 2 種以上題型性質,本表的統計依題數平均分配於各題型;且題數依 4 捨 5 入,故總題數不為整數。 ▼表二 試題題型統計 試題 類型 各類地圖 實景照片 統計圖表 引文情境 總計 題數 9.5 1 3.5 10 24 比例 40 % 4 % 15 % 41 % 100 % 由表二可知圖表和照片題目還是占一半以上,因此圖表的判讀仍是地理學重要的素養能 力。和過去幾年比較,今年未出現衛星影像的題目,但這並不表示衛星影像判讀不重要。配 合空拍照片愈來愈普遍,衛星影像和航空照片在未來測驗中出現的機率仍相當高。 3 近 5 年學測地理科各冊單元統計 ▼表三 近 5 年學科能力測驗社會科試卷地理科題目單元分布 (單位:%) 學 年 度 通論地理 區域地理 地理 概說 地圖、地 理資訊 自然 地理 人文 地理 地理 實察 合計 世界 地理 中國 地理 臺灣 地理 鄉土地 理專題 合計 108 0 6.2 25 10.4 0 41.6 20.8 16.7 16.7 4.2 58.4 107 0 8 16 16 0 40 32 8 20 0 60 106 0 12.5 14.6 14.6 0 41.7 43.8 6.3 8.3 0 58.4 105 0 4.2 16.7 16.7 0 37.6 37.5 0 25 0 62.5 104 0 20.8 12.5 20.8 0 54.1 41.7 4.2 0 0 45.9 資料來源:104 ∼ 107年-翰林 108 學測趨勢,108 年資料筆者統計 由表三可知,通論的人文部分比例稍降,而區域地理中國的部分增加,主要是因為題組 (第 36、37 題)出現,並在題組中跨歷史(第 44、52 題)的部分增加,使中國地理的題目 比例增加。

試題架構方向討論

本次學測試題,符合素養導向的命題趨勢,較明顯的改變是跨科整合的題目增加。這次 的題目,可以看得出命題者用心配合政策趨勢;但因為是方向的調適,難免有部分地方需要 再深思。

(13)

1 素養導向並不一定要跨科整合,跨科整合也不是只有歷史地理。這次的跨科題目有許多 著重在歷史地理,感覺有些地理學的題目設計太過勉強,未來的跨科命題方向應該更跨 向公民科或自然學科發展。例如第 52 題,對康熙皇帝的話,筆者就覺得有過度解釋之 處。也許以當時的航海技術和對海洋的認識,對來自草原的大清皇帝都是充滿未知,所 以題目中皇帝講的那段話也許只是出於關愛的善意提醒,卻被我們過度解讀了。如果未 來的大考方向都像這樣望文生義,地理學將被局限在歷史地理上,甚至流於文字訓詁, 忘卻地理學的本義。當然著重時間尺度的歷史對地理現象的形成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所 謂「史地不分家」只是一個舊思維的包袱,是威權時代因應政策的產物。現代的地理學 應該是更宏觀,以空間為主軸,貫穿時間和其它學科的博物學,開創更多的可能性,而 不要畫地自限。 2 高中課程學習應注重全面性的知識架構建立,而非像研究所針對單一主題深入探討其中 些微的差異。就像氣候類型,應以較具代表性的溫度、雨量特色命題,而不應該用少數 的特例來鑽牛角尖,這是在地理命題中已經建立的共識。若與歷史整合,應該注意不要 流於太細部的文意資料解讀,否則又回到過去大量記憶背誦的年代,對地理觀念建立並 無正面幫助。而且現在是一綱多本的開放教育,不再是單一部編版的年代,當時一切爭 議都有教科書做為最後的參考標準。如果現在的題目爭議太大,那就很有得吵了。 3 學測不是地理競賽,所以命題應力求明確,測驗出正確觀念即可。像第 31 題考出「哪個 假說最合理」,這在邏輯上好像太過主觀。既然是「假說」,就表示可以被檢驗,也就 是可以被拒絕或被接受。如果題目沒有太離譜的答案,(A)∼(D)的答案似乎都可成 立,只要事後再檢驗即可,而不是迎合出題者的主觀認知。此一標準答案在經過科學檢 驗後,也可能被拒絕。地理是一門科學,需講求客觀的證據和合理的邏輯,不是全憑出 題者的好惡來決定答案。如果這個基本價值不建立,地理學也可以任人解讀,沒有共 識,那就失去了科學的精神。 4 本次學測正如趨勢分析所言,跨學科的題目大量增加,而且時事題並未大量出現。即使 是第 29 題美中貿易問題和第 61 題的南向柬埔寨投資問題,也都只是簡單的第二級產業 觀念。在時間的尺度上,反而回溯到歷史問題和地理的結合。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今 年社會科試題共 19 頁,比起過去 4 年每年都是 15 頁的題目,足足多了 4 頁,這也應驗 了素養題目的引文情境,提升閱讀能力對應考將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5 基本能力的培養仍是學習的基礎,第 27 題和 35 題的谷系和稜線繪製,第 30 題的剖面 圖,第 48 ∼ 50 題和第 58 題的氣候圖判讀和氣候特性,都是自然地理概論的基本能力, 也是這些題目的答題關鍵。

(14)

結 論

閱讀能力的培養、圖表的判讀、以地理知識協助解決生活問題,是地理教育中的素養重 點。雖然新課綱尚未實施,但今年的試題已正式啟動,未來的地理科測驗恐要注意與史料的 結合。經由這次的學測,提醒了我們未來教學不再是各教各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上做一定程 度的整合。 由近年的學測社會考科命題趨勢可知,素養導向的命題將是未來考題方向,測驗著重 的是考生能否真正認清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再只是背誦課文。今年的試題已見跨科整合的 努力,但方向仍待磨合,希望不要一直停留在像今年部分的考題,只是為勉強呼應歷史而設 計。雖說地理科的考題原本就與日常生活結合,原本就具有相當的素養內容;但是在教育思 潮的流行中,如何讓地理科真正融入生活,如何在教育中以地理的思維和地理的方法,協助 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應該是更重要的事。

(15)

單選題(占144分) 說明: 第1題至第X題皆計分。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 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 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假定有許多勞工團體對於《勞動基準法》的部分修正條文不滿,認為其損害勞 工權益,進而發起公投要求廢除新修訂的相關條文;有某勞工團體主張,新法 涉及 60 多萬的外籍移工福祉,他們也應有參與公投的權利,不應被排除在外。 該團體認為,任何《勞基法》的規定都是不分國籍直接衝擊所有的勞動者,雖 然目前法律還不允許外籍人士參加公投,但可藉此項呼籲行動讓政府、社會大 眾看見移工的意見,而且歐盟各國已有先例,允許非國籍人士擁有部分參政 權。下列哪項說法最能詮釋上述勞工團體的主張? A各國應該不分國籍族群,讓人們享有相同的參政權以發展全球公民意識 B我國政府對重要國際人權公約內容已經進行國內法制化,應當積極落實 C公民投票具有直接民主和主權在民的實踐意義,全體住民皆有參與權利 D權益受到新政策制訂影響的人們,均應能夠享有參與制訂該政策的權利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三章:人與人權;第二冊第六章:人民的參政 測驗目標 理解勞動權與公民投票 詳 解 在交通便捷與資訊發達的全球化分工下,國際移工成為常態,然而依 法納稅的國際移工,卻無法享受該國的公民權,形成盡義務卻沒有權 利的不均衡狀態,這也是目前各國積極討論的全球化議題之一。A由 於參政權涉及各國國民與主權的相對應關係,因此目前各國仍傾向只 有公民才有參政權。B題幹討論的是國內《勞基法》的修法,並無提 及國際人權公約的國內法制化。C公民投票具有直接民主和主權在民 的實踐意義,但是因為屬於參政權的內容,是否讓全體住民皆有參與 權利,必須再衡量。 公民 臺南一中 廖翠雰老師 歷史 名  師 陳 蓉老師 地理 名  師 林 菲老師

(16)

《公民投票法》相關條文 第 1 條第 1 項 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 行使,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 之規定。 第 7 條 中華民國國民,除憲法另有規定外,年滿 18 歲,未 受監護宣告者,有公民投票權。 難 易 度 易 2 有學生正在觀賞司法院的宣導短劇。劇中角色甲說:「庭上,本次我方所以代 表國家起訴被告,是因為被告違反了刑事法律。」劇中角色乙立刻表示反對 意見:「抗議!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足以證明我的當事人有罪。」假定角色不更 換,學生繼續觀看下去將有可能會看到下面哪一個場景? A角色甲出現在行政法院中,負責審理行政法院之案件 B角色甲在普通法院擔任國家委託民事訴訟案件代理人 C角色乙接受法律扶助基金會委託,代理民事訴訟案件 D角色乙在偵查庭中,指揮警察調查被告有無犯下罪刑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三冊第七章:刑法與生活、第八章:紛爭解決機制 測驗目標 理解法律專業人員的角色與功能 詳 解 甲代表國家起訴被告,表示此為刑事庭,而甲是檢察官;乙是刑事庭 被告的辯護人,因此是律師。A檢察官甲只會出現在刑事庭,不會出 現在行政法院,行政法庭法官負責審理行政法院之案件。B檢察官甲 不會出現在民事庭。C律師乙,會接受法律扶助基金會委託,代理民事 訴訟案件。D檢察官甲在偵查庭中,指揮警察調查被告有無犯下罪刑。 《刑事訴訟法》 第 228 條第 1 項 檢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 疑者,應即開始偵查。前項偵查,檢察官得限期命 檢察事務官、第 230 條之司法警察官或第 231 條之 司法警察調查犯罪情形及蒐集證據,並提出報告。 必要時,得將相關卷證一併發交。 《刑事訴訟法》 第 264 條第 1 項 提起公訴,應由檢察官向管轄法院提出起訴書為 之。 《法律扶助法》 第 13 條第 6 項 符合第 2 項第 2 款之情形,未申請法律扶助,審判 長或檢察官得通知基金會指派扶助律師為其辯護或 輔佐。 難 易 度 易

(17)

3 我國《民法》對於子女姓氏應從父姓或母姓的規定,歷經數次修正,由原先 「子女應從父姓」,改成可以由父母書面約定子女姓氏。但目前依據內政部調 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子女仍以從父姓為主。下列哪一個論點最能用來說明此一 現象? A法律未強制子女從父姓,係因社會習慣與法律具有一致性 B因習慣法的效力優先於法律規定,故此現象合乎法律要求 C社會大多數人重視家庭倫理,認為家庭是社會規範的基礎 D社會傳統風俗習慣形塑了人們的行為,其影響比法律更強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三冊第一章:道德與社會規範、第三章:法律基本理念 與架構 測驗目標 理解社會規範與法律的關聯性 詳 解 A法律未強制子女從父姓,子女可選擇從父姓或從母姓,但是社會習 慣是從父姓,在此點與法律並未具有一致性。B習慣法的效力低於法 律規定,但法律規定可從父姓或母姓,因此從父姓者眾的現象合乎法 律要求。C社會大多數人重視家庭倫理,認為家庭是社會規範的基 礎,此論述無誤,但從母姓並未違反法律,也不會動搖社會規範,此 說法與題意較無關。D社會傳統風俗習慣易形塑人們的行為,即使法 律開放可選擇從父姓或母姓,因為在傳統習俗上子女從父姓,其影響 比法律更強,因此從父姓者眾。 《民法》第 1059 條 第 1 項 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 父姓或母姓。未約定或約定不成者,於戶政事 務所抽籤決定之。 難 易 度 中 4 有關我國《民法》對結婚雙方的法定權利義務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雙方同居時出生之小孩,結婚後自動視為婚生子女 B依據法定夫妻財產制,夫妻全部財產皆為夫妻共有 C婚姻期間出生之小孩為婚生子女,不可改變其身分 D夫妻雙方取得對方遺產繼承權,離婚後也有繼承權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三冊第六章:民法與生活 測驗目標 理解《民法》中父母子女與配偶的法律制度

(18)

詳 解 A依《民法》第 1064 條規定,生父與生母結婚後,原本非婚生子女 將視為婚生子女,此為準正。B依據法定夫妻財產制,夫妻財產分為 婚前與婚後,均各自管理。C婚姻期間出生之小孩為婚生子女,但若 能證明不是親生子女,得提起否認親子關係之訴,勝訴後可改變其身 分。D夫妻雙方取得對方遺產繼承權,離婚後喪失配偶身分,即喪失 繼承權。 《民法》相關法條 第 1064 條 非婚生子女,其生父與生母結婚者,視為婚生子女。 第 1063 條 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 為婚生子女。 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 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 前項否認之訴,夫妻之一方自知悉該子女非為婚生子 女,或子女自知悉其非為婚生子女之時起 2 年內為 之。但子女於未成年時知悉者,仍得於成年後 2 年內 為之。 第 1017 條 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 所有。不能證明為婚前或婚後財產者,推定為婚後財 產 ; 不 能 證 明 為 夫 或 妻 所 有 之 財 產 , 推 定 為 夫 妻 共 有。 夫或妻婚前財產,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生之孳息,視 為婚後財產。 夫妻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後,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改 用法定財產制者,其改用前之財產視為婚前財產。 第 1138 條 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 血 親 卑 親 屬 。 二 、 父 母 。 三 、 兄 弟 姊 妹 。 四 、 祖 父 母。 難 易 度 易 5 在國外曾出現有宗教信徒因為違反宗教戒律,雖沒有違反明確法律規定,但仍 被法院判處刑罰的案例。在我國,法院並不能因為信徒單純違反宗教戒律的行 為而判其有罪,這是因為我國法院受到下列哪一項原則的拘束? A刑法謙抑 B罪刑法定 C程序正義 D宗教自由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三冊第七章:刑法與生活

(19)

測驗目標 理解罪刑法定主義 詳 解 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何種行為是犯罪,且應該 處以何種刑罰。我國沒有規定宗教犯,因此不能對信徒單純違反宗教 戒律的行為而判其有罪。A是指刑法是最後的手段,若以其他方式能 加以嚇阻,就不要採用刑罰的嚴厲手段,也就是不要過度使用刑罰, 只在不得已時,刑法才以最後的手段出現。C是指程序符合法律規 範。D人民有信仰與不信仰宗教的權利,以及信奉何種宗教的權利。 難 易 度 易 6 甲、乙、丙三國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啟動的雙邊貿易協定如 下:甲國先與乙國協商腳踏車關稅稅率為 4 %,後與丙國重新協商腳踏車關稅 稅率為 3 %;於同一時間,乙國對丙國的腳踏車關稅降為 2 %,丙國對乙國的 腳踏車關稅調整為 5 %。最後,甲國對於乙、丙兩國所訂定的腳踏車進口關稅 稅率應為多少,方能符合 WTO 的關稅規範? A 2 % B 3 % C 4 % D 5 %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第三章:全球化與地球村 測驗目標 理解 WTO 的最惠國待遇(不歧視原則) 詳 解 甲乙丙三國之間的腳踏車關稅關係如下圖,基於最惠國待遇原則(不 歧視原則),一國不該給予特定國家較差的待遇,也不該給任何國家 特殊待遇。因此甲國對丙國的 3 % 關稅承諾,將適用於甲國對乙國。 難 易 度 易

(20)

7 表 1 為小華對於某市場外部效果分析的作業,其中左半部的供給、需求價量關 係未考慮外部效果,右半部的供給、需求價量關係考慮外部效果。根據表 1 資 料判斷,有關此市場的外部效果,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表 1 價格 需求量 供給量 價格 需求量 供給量 10 30 160 10 50 160 9 40 140 9 60 140 8 50 120 8 70 120 7 60 100 7 80 100 6 70 80 6 90 80 5 80 60 5 100 60 A存在此外部性時,市場均衡產量過高 B存在此外部性時,市場均衡價格過低 C在該市場中生產者成本低於社會成本 D政府可透過課稅將市場的外部性消除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第五章:外部效果 測驗目標 理解外部性的意涵 詳 解 表 1 左半部的供需畫成右圖呈現出需求線 D、供 給線 S、市場均衡價格 P* 、市場均衡數量 Q* ; 右半部的供需呈現出需求線 D1、供給線 S、考量 外部效益後的市場價格 P1、考量外部效益後的廠 均衡數量 Q1。A存在此外部性時,市場均衡產量 Q* 小於考量外部性外的產量 Q1,因此市場均衡 產量太少。B存在此外部性時,市場均衡價格 P* 低於考量外部性外的價格 P1,因此市場均衡價格 P* 過低。C由於供給 線不動,因此生產者成本等於社會成本。D政府可透過補貼外部效益 的製造者,將 D 變成 D1,將市場的外部性消除。 難 易 度 難

(21)

8 因為含糖飲料有增加民眾罹患肥胖、糖尿病及蛀牙的可能性,某國政府計畫對 含糖飲料課徵「糖稅」,稅率隨飲料中含糖量增加而提高。此政策的手段與以 下哪一個租稅政策最類似? A對年收入愈高的人徵收愈高的所得稅 B對持有兩年內的豪宅交易課徵交易稅 C排氣量愈高的汽車課徵愈高的燃料稅 D對於酒精濃度高的烈酒課徵較高關稅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第五章:外部效果、第六章:公共財與租稅 測驗目標 理解外部成本內部化、累進稅率 詳 解 含糖飲料有增加民眾罹患肥胖、糖尿病及蛀牙的可能性,會產生外部 成本,因此政府計畫對含糖飲料課徵「糖稅」,這是外部成本內部 化;糖稅稅率隨飲料中含糖量增加而提高,屬於累進稅率。A對年收 入愈高的人徵收愈高的所得稅,並未考量外部性,僅考量累進稅率。 B對持有兩年內的豪宅交易課徵交易稅,採 10 %固定稅率;對豪宅 課徵奢侈稅,屬於外部成本內部化,以遏止房價飆漲。C排氣量愈高 的汽車課徵愈高的燃料稅,屬於外部成本內部化,採累進稅率。D對 於酒精濃度高的烈酒課徵較高關稅,採累進稅率,但是國產酒也有烈 酒,因此與題意較無法完全符合。 《特種貨物及勞務 稅條例》第 7 條 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之稅率為 10 %。但第 2 條第 1 項第 1 款規定之特種貨物,持有期間在 1 年以內 者,稅率為 15 %。 《特種貨物及勞 務稅條例》第 2 條 第 1 項 本條例規定之特種貨物,項目如下:一、房屋、 土地:持有期間在二年以內之房屋及其坐落基地 或依法得核發建造執照之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 之工業區土地。 難 易 度 中

(22)

9∼q為題組 ◎ 某小說背景為日治後期的臺灣南部山區,主角是受過較高教育、曾在都市生活 的農場地主之子劉致平。他剛從都市回到農場工作時,覺得自己是以一個外鄉 人和外行人的身分,跳進工人群中。他原本認為「和這一階層的人相處是無 聊、枯燥而無益的。」但日子久了,他開始能用欣賞與理解的態度和工人相 處。小說也描述農場的年輕男女工人常在山上一邊揮汗工作,一邊賣力對唱 「山歌」同樂,歌詞隨性而機智,表達彼此間的愛慕或好感,劉致平認為「沒 有什麼比山歌更能使你的情人感到魅力的了。」他後來和農場女工劉淑華相 戀,卻發現二人的輩分與地位都不同,更觸犯當時「同姓不能結婚」的禁忌。 有一天他領悟到:這山區的人都同屬劉氏宗親,成員間有種神聖的血緣紐帶不 能逾越。他的生活世界是被組織嚴密的社會網絡牢牢籠罩著。最後他和劉淑華 二人被迫遠走他鄉,去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新生活。請問: 9 若從自我與生活風格的關聯來看,下列何者最能詮釋劉致平與山區工人相處後 的改變? A個人的文化品味較容易受到主流文化和生活風格的影響 B封閉的農村社會組織,易造成自我和生活風格的侷限性 C個人生命歷程對生活風格與身分意識的形成具有影響力 D城鄉生活風格與教育程度差距,加深了彼此身分的區隔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七章:文化與位階 測驗目標 理解生活風格的轉變 詳 解 劉致平與山區工人相處後,從原本認為「和這一階層的人相處是無 聊、枯燥而無益的」,到能用欣賞與理解的態度和工人相處。顯示經 過生命歷程的變遷,他的生活風格產生轉變,同時他也和身分地位不 同的農場女工相戀,則是身分意識認同的轉變。A選文並未談到個人 的文化品味較容易受到主流文化和生活風格的影響。B封閉的農村社 會組織,的確易造成自我和生活風格的侷限性,但是劉致平卻擺脫侷 限性。D城鄉生活風格與教育程度差距,早先有形成身分的區隔,但 是相處後劉致平打破此限制。 生活風格 Life style,是個人的獨特生活形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 斷內化而形成個人獨特的習性與生活風格。 身分區別 不同族群擁有不同文化認同,並且透過一些方式(語 言、消費)來凝聚我群、區別人我。 難 易 度 易

(23)

0 依據題文資訊,下列敘述何者最能說明「唱山歌」的文化意涵? A青年男女藉唱歌表達對自主情愛關係的嚮往 B山歌風格標示出山區工人非主流的文化位階 C工人藉由唱山歌以形塑勞動階層的群體文化 D唱山歌是山區青年男女成年的社會通過儀式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二章:人己關係與分際、第七章:文化與位階 測驗目標 了解不同的文化意涵 詳 解 題文提到,農場的年輕男女工人在山上一邊工作,一邊與愛慕對象對 唱「山歌」,歌詞表達彼此間的愛慕或好感,主角劉致平認為「沒有 什麼比山歌更能使你的情人感到魅力的了」,可見農場工人透過對唱 山歌來追求愛情。B山歌是次文化,但是題文並無提到山歌風格所標 示的文化位階。C工人藉由唱山歌以形塑工人間追求愛情的次文化。 D唱山歌不是社會通過儀式,而是文化活動之一。 情愛關係 屬於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愛與歸屬感的需 求,人們尋求被愛與歸屬的需求。 文化位階 對於各種社會團體或現象,給予高/低、進步/落後、 優雅/粗俗的不同評價,以建立事物的位階。 通過儀式 各地會依其社會文化發展出獨特的儀式或慶典,用來為 成員標誌人生每一階段的變化,使其預先做好心理準 備。此儀式稱為通過儀式,可使個體認知自己即將進入 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其中也伴隨著身分、權利、義務、 責任的轉變 難 易 度 易 q 如果從「社會規範」的角度出發,下列敘述何者最適合用來解釋劉致平的「領 悟」及其被迫遠走他鄉的情節? A階層界線太明確,妨礙地主與勞工之間發展出平等互惠的關係 B傳統社會中的財產繼承,使得子女無法依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 C血緣宗親力量若成為重大的人際壓力,將會限制個人自由發展 D家庭為整體幸福並傳遞文化價值觀,常要求子女犧牲個人利益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三冊第一章:道德與社會規範 了解傳統社會的價值觀

(24)

詳 解 劉致平與農場女工劉淑華相戀,卻受限輩分、地位、同姓不婚的禁 忌。他領悟山區都是劉氏宗親,不能逾越血緣限制且被宗親網絡籠 罩,意味著他受到血緣宗親的壓力,希望他犧牲愛情成就宗親傳統, 而不能與劉淑華結婚,因此符合C選項。A階層界線沒有太明確,因 為劉致平是地主之子,也與農場工人一起上山工作。B並未提到傳統 社會中的財產繼承,或是子女無法依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D並未提 到要求劉致平犧牲個人利益。 難 易 度 易 w∼r 為題組 ◎ 某財經專業雜誌,刊出下列新聞: 輕鬆減肥 生技藥廠營收突破可期 【本刊記者陳大平專訪】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都以外食為主。衛福部發布 我國成年人體重過重比例逐年增加,鼓勵民眾多運動維持適當體重。美鮮麗 公司過去三年投入五千萬美金,專門為外食族研發成功一款健康纖維添加 劑,實驗證明可有效抑制飲食過量,目前正在申請歐盟食品健康管理機構的 販售許可。公司高層表示,一旦審查通過預計將增加公司盈餘三成。 〔投資定有風險,以上報導不代表本雜誌投資建議〕 新聞發布後,市場投資人對該公司股票加價購買的意願增高,股票價格因而上 漲。該公司大股東某甲趁機將手上低價擁有的股票以高市價賣出而獲利。事後 衛生機構發現所謂添加劑只是一般消化酵素,並非生技研發新成果,且歐盟也 無該公司申請販售許可的紀錄。消息一出,股票價格大跌,導致當時以高價買 進的投資人蒙受巨大損失。檢調單位因此展開調查是否有詐欺與操縱股價的犯 罪行為。另一方面有受害人認為,要防止媒體刊登不正確或疏於查證的消息而 導致閱聽人權益受損,政府應制定專法,對失職的媒體以及相關記者,課以刑 事責任。請問: w 上述受害人主張立專法管制,與下列何種政府作為最類似? A規定停車場增設親子停車位 B免除投資人證券交易所得稅 C將運動中心授權給民間經營 D以保證價格將綠能發電購回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三冊第五章:行政法與生活 測驗目標 了解行政管制 詳 解 選文提到「政府應制定專法,對失職的媒體以及相關記者,課以刑事 責任」,這是主張政府以法律的強制力來加以管制。A規定停車場增 設親子停車位,屬於行政管制。B免除投資人證券交易所得稅,是給

(25)

予人民免稅的福利。C將運動中心授權給民間經營,屬於委外化,也 是給人民的福利。D以保證價格將綠能發電購回,是給人民福利。 難 易 度 中 e 該立法主張如獲得通過,最可能侵害以下哪一種人民權益? A公司契約自由 B媒體新聞自由 C民眾媒體近用 D記者個人姓名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六章:媒體識讀 測驗目標 了解新聞自由 詳 解 選文提到「要防止媒體刊登不正確或疏於查證的消息而導致閱聽人權 益受損,政府應制定專法,對失職的媒體以及相關記者,課以刑事責 任」,此主張涉及的是「干預媒體的新聞自由」與「受害民眾財產 權」的兩難。媒體雖然應基於新聞專業倫理與新聞自律善盡查證責 任、報導事實,若報導與事實有出入,會有其他民事責任。但倘若報 導與事實不符便要負「刑事責任」,不僅有違比例原則,也突顯出法 律干預新聞自由,記者將不再敢勇於報導。 新聞自由 透過憲法或法律,保障媒體的新聞採訪、報導與出版等 權利,媒體得不受政府干預,獨立的蒐集、編輯、傳播 資訊給社會大眾,進而形成公共意見監督政府,防止公 權力壟斷資訊,並確保社會多元意見的充分表達。 難 易 度 易 r 對於不了解企業經營實情,且資訊不對稱的廣大讀者而言,如何判斷上述報導 可能不實且應予存疑? A標題過於聳動而且與內容無關聯 B引用政府資訊影響投資人的判斷 C文末出現「投資定有風險」警語 D報導所提到的利多消息來源不明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第六章:媒體識讀 測驗目標 了解何謂媒體識讀 詳 解 D報導所提到的利多消息來源是該公司高層,並未明講是哪位公司管 理階層,顯然有規避與隱晦之意,構成利多消息來源不明,閱聽大眾 應質疑其報導真實性。 難 易 度 中

(26)

t 美國於 1954 年 9 月聯合英國、澳洲、法國、紐西蘭、巴基斯坦、泰國和菲律賓 組成「東南亞公約組織」,其組織的目標與內容都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類似, 總部設於曼谷。美國原本希望我國也加入,但因各種原因而未果。美國補救的 方式是: A另與我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B支持我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C要求各國遵守聯合國憲章 D支持我國加入東南亞國協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第八章:臺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歷史第四冊第三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測驗目標 了解臺美關係的發展 美國圍堵亞洲共產勢力擴張的情況 詳 解 公民詳解:1954 年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維護臺灣 海峽的安全。B我國 1971 年才退出聯合國,因此 1954 年時,中華民國 仍屬聯合國的一員。C 1971 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後,聯合國才通過 2758 號決議文,主張一個中國原則。D當時尚未有東南亞國協。 《中美共同防 禦條約》 是我國與美國在 1954 年 12 月 3 日簽訂的國際條 約。該條約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 等合作條約。1979 年 1 月 1 日,美國與中國建交 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於 1980 年 1 月 1 日終 止。隨後,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取代。 歷史詳解:1954 年成立的「東南亞公約組織 」,其成立的目的在於牽 制共產勢力擴張,但此組織的八個成員國中,僅有泰國和菲律賓位於東 南亞地區,我國起初雖然也想加入,但由於英國、法國、菲律賓、巴基 斯坦反對我國加入,最終未能加入此組織。美國與我國後來於 1954 年 12 月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做為補救,故選A。BC我國在當時即有聯合 國會員身分,且聯合國會員國本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義務,無法視為美 國補救的方式。D 1967 年東南亞國家協會才成立。 難 易 度 中

(27)

y 表 2 為臺灣自民國 55 年到 60 年某項資料。這項資料最可能是: 表 2 年代(民國) % 55 年 58.95 56 年 62.29 57 年 74.66 58 年 76.04 59 年 79.81 60 年 81.39 A農業生產占全國生產總值的比例 B農村地區電力照明設備的普及率 C美援麵粉成為國民主食的普及率 D小學畢業生進入初(國)中的比例 答 案 D 命題出處 歷史第一冊第四篇: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測驗目標 九年國民教育實施的影響 詳 解 民國 57 年(1968)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使得小學生不需經過升學 考試就可以進入國民中學就讀。由附表可以看出自民國 57 年起,小學 生升學的比例明顯提高。A農業生產占全國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為逐漸 下降,而非提高。B農村地區電力照明設備的普及率無法解釋為何於 民國 57 年起明顯提升超過 10 %。C美援時期為民國 40 ∼ 54 年(1951 ∼ 1965),與附表資料所出現的年代不符。 難 易 度 中 u 學者認為:國家失道,將敗之際,上天會先降下災害,以為警惕。如果人君無 法領受天降災異的教訓,把政治導正,那麼天就有權力來奪取君王的權位。如 果君王行為得當,五行運轉便正常。他因此主張:「天道」運行變化,主要是 為了建立「人道」。這位學者最可能是: A主張民貴君輕的孟子 B主張天人感應的董仲舒 C主張格物致知的朱熹 D主張知行合一的王陽明 答 案 B 命題出處 歷史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西漢董仲舒儒學思想的內容特色 詳 解 西漢儒學受到陰陽家理論影響,最明顯一例即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說」,將人事政治與天道運行結合。董仲舒認為君主是「天」的代

(28)

分明;反之,則「天」會降下災害,用以警惕人君。其著作《春秋繁 露》:「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可謂說明之。故選B。 難 易 度 中 i 1871 年,西洋人在上海敷設了電報線;1877 年,丁日昌在臺灣架設了電報設 備,成為中國第一條自行架設的電報線。1879 年,李鴻章也在天津與大沽及北 塘之間架設電報設備。當時架設電報設備的主要動機是: A西洋商社在中國投資,希望中國提供電信設備 B中國報業為求現代化,希望引進電報通信設施 C清朝官員認為電報設施有助於國防,因此架設 D朝廷認為電報為國家現代化象徵,故極力支持 答 案 C 命題出處 歷史第二冊第四篇:晚清之變局 測驗目標 清末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 詳 解 題文所述之時間應為中國進行洋務運動(自強運動)期間,此時推動 洋務運動的主要出發點是為了軍事國防需求,官員為了考量此建設有 利於國防,因此才開始架設電報線,故以C最為合理。A 1871 年西洋 人在上海架設電報線,之後丁日昌、李鴻章也開始架設,故當時應非 西洋商社在中國投資的結果。B此時中國報業並不發達,報業為求現 代化而引進的說法可能性極低。D此時朝廷的態度並未有追求「國家 現代化」的觀念,多數仍停留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態度。 難 易 度 中 o 許多關切教育的地方人士指出:國家建設百廢待舉,傳統知識已不敷使用,需 借重歐美先進國家的政治經驗、學術思想與科學技藝等專門知識,才能提升國 家建設的效率。國家先前雖曾多次派選學生出洋念書,但人數不足。為便於學 習歐美先進國家的專門知識,建設家鄉,我們也應廣派學子出國留學。呼籲主 事者籌設「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招收學子,先在國內學習歐、美語文,以便 將來出國學習。該文章反映哪種時代背景? A簽訂《南京條約》後,政府需培養對外交涉人才 B民國初年,擴大學校教育,也培育各種專門人才 C八年抗戰期間,同盟國資金援助,學生可赴歐美 D韓戰爆發以後,美援開始,故派遣學生赴美學習 答 案 B 命題出處 歷史第三冊中國史第一篇: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民國初年教育文化的發展

(29)

詳 解 1912 年春,時任河南省教育總會會長兼河南教育司長李時燦、河南 提學使陳善同、省學務公所議員王敬芳、教育司長林柏襄等人上書當 局,強調辦學之必要,倡議引進西學,並派人出洋留學,學習世界的 各種知識。王敬芳發表〈籌辦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公啟〉,之後並成立 「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而A所指「簽訂《南京條約》後,政府 需培養對外交涉人才」,不符合題文中「國家先前雖曾多次派選學生 出洋留學」所描述的情況。CD所描述的時間過晚,當時中國早已有 許多人留學歐美。故選B。 難 易 度 難 p 1862 年,德川幕府派官員到上海考察,隨行一位藩士寫下《遊清五錄》,描述 當時上海的情形:「歐羅巴諸邦商船軍艦數千艘停泊江上,桅檣林立,填滿津 口;陸上則有諸邦商館,粉壁千尺,殆如城郭,其雄大壯偉,筆紙難以表 述。」另一方面他也觀察到:「中國人到處被外國人牽制著。……與其說上海 是中國人的土地,還不如說是英法兩國的殖民地。……雖然說我們是日本人, 但對於這樣的局面也應該關心留意。因為這不僅是中國之事。」他指出中國受 侵略的根源是國策失誤:「當權者只知守舊……沒有製造軍艦大砲在戰區裡抵 禦敵人,才造成如此衰敗的結果。」這位日本人寫此書的目的最可能是: A日本已是先進國家,自認為是高級文化代表,故多批評 B日本也相當落後,看到中國情況,希望能避免重蹈覆轍 C日本自以為遠較中國富強,希望也能效法列強瓜分中國 D日本自知無法抵抗列強,主張閉關自守,拒列強於境外 答 案 B 命題出處 歷史第二冊第四篇:晚清之變局、第四冊第二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 衝突 測驗目標 日本明治維新前的局勢 詳 解 1862 年日本德川幕府派官員從長崎出發,隨行人士高杉晉作將此次 上海之行寫在《遊清五錄》中,除了記錄當時上海的繁榮,也記錄了 上海的混亂,這本書的觀察角度代表當時日本藩士們的中國觀。若以 時間而論,1853 年日本經歷「黑船事件」,面對隨之而來的不平等 條約簽訂,日本知識分子以中國為戒,從中國先前的經歷檢討自身面 臨的困境。A當時日本剛結束鎖國政策不久,尚未開展明治維新運動 (1868 年開始明治維新),並非先進國家。C日本當時並不富強, 與中國同樣面臨西方列強的侵略。D由題文內容可知,這位藩士認為

(30)

有製造軍艦大砲在戰區裡抵禦敵人」,可知他認為當權者應該有所應 變,才能免於被侵略。故選B。 難 易 度 中 a 巴剎(Bāzār)原為波斯文中的市場之意,多指有頂棚遮蓋的商業街道,在其中 販售各種商品。現在,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及中國西北地區如新疆, 也將市場稱為「巴剎」。學者研究,這是某種語言借用「巴剎」的名稱後,向 各地推廣所致。這種語言應是: A英語 B印度語 C阿拉伯語 D西班牙語 答 案 C 命題出處 歷史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測驗目標 阿拉伯商人對其所到之地的文化影響 詳 解 題文所提及的馬來西亞、印尼及中國西北地區(如新疆),這些地區 的共同點是充滿伊斯蘭文化色彩,這些地區都把市場稱為「巴剎」, 應該是受到阿拉伯語用詞的影響。 難 易 度 易 s 白居易的〈琵琶行〉長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 年),當時白居易貶官 為江州司馬,居住在江西九江,對比長安與九江,有許多感想。下面詩句中, 哪一句最足以說明白居易對兩地文化差異的看法? A潯陽地僻無音樂 B舉酒欲飲無管絃 C商人重利輕別離 D妝成每被秋娘妒 答 案 A 命題出處 歷史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唐代地區的發展差異與文學作品的時代解讀 詳 解 「潯陽」位於江西九江地區。〈琵琶行〉中一段「我從去年辭帝京, 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應該是感嘆 自己從繁華京城「長安」,被貶官到「潯陽」此一偏僻地區的抑鬱之 情。其他選項皆未提及地區文化差異,故選A。 難 易 度 中 d 《東西洋考》記載某一時期中國的世界地理觀,東洋包括呂宋、汶萊、日本及 紅毛番;西洋包括交阯、占城、暹羅、柬埔寨、麻六甲等。這本書反映出何時 的世界觀? A唐代 B南宋 C明末 D清末

(31)

答 案 C 命題出處 歷史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 世界的轉變 測驗目標 歐洲大航海時代的發展 詳 解 《東西洋考》是由明朝張燮所著,成書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8)。 全書共十二卷:卷一至四為西洋列國考,記述交阯、占城、暹羅、 麻六甲……等國的地理、歷史、氣候、名勝、物產。卷五、卷六則為 東洋列國考、外紀考,記述呂宋、汶萊、日本、紅毛番……等國的 地理、歷史、氣候、名勝、物產。從題文來看,判讀關鍵為「紅毛 番」,代表此時已有歐洲人(荷蘭人)來到東亞活動,可判斷時間必 然為 16 世紀之後才出現的狀況,故選C明末(明朝時間為 1368 ∼ 1644 年)。 難 易 度 中 f 一件史料記載:淡水廳某士紳因與佃農發生糾紛,乃強制將佃農耕種的田地收 回,另行轉租給別的佃農耕種,以致激起民間鬥殺;該士紳還招募壯勇四出焚 搶。朝廷認為該士紳為富不仁,目無法紀,下令閩浙總督將該士紳革職逮捕, 押解到省城嚴行審辦。該史料記載的事件最可能是: A民眾發動反清復明的民變 B天地會領袖發動抗清行動 C客家居民組成的抗日行動 D地方人士參與的分類械鬥 答 案 D 命題出處 歷史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清治臺灣時期移墾社會下的族群關係 詳 解 由題目的「淡水廳」即可判斷應為清治時期的社會情況。題文描述背 景為士紳將土地租給佃農所發生的紛爭,激起民間的鬥殺,應屬於地 方的分類械鬥,而非A反清復明的民變、B天地會的抗清行動,或C 抗日行動。 難 易 度 中 g 某一時期,中國周邊民族普遍使用文字,並營建都城,反映其國家組織的強 化,構成對農業中國的嚴重威脅。無論是東北、北方,甚至西南,都發生周邊 民族入侵的現象,同時對中國造成重大的壓力。這種形勢出現於何時? A西周末年 B西晉末年 C唐宋之際 D清朝中葉 答 案 C

(32)

詳 解 唐 宋 之 際 , 中 國 周 邊 民 族 對 中 國 政 權 造 成 威 脅 , 如 東 北 方 有 契 丹 (遼)、北方有回紇崛起,西南方有吐蕃及南詔、西方有党項羌(西 夏)崛起。其中吐蕃、党項羌(西夏)、契丹(遼)皆使用自己自創 的文字,並建立王朝,對中國造成重大的壓力。故選C。 難 易 度 中 h 下列哪些臺灣鄉鎮市區級地名的變遷,最能反映解嚴後政府及社會對多元族群 及其文化的尊重態度? 甲、吉野→吉安 丁、吳鳳→阿里山 乙、三民→那瑪夏 戊、紅毛→新豐 丙、番社→東山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丁戊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地理第四冊:第 14 章 臺灣的區域特色與發展問題 測驗目標 能分析自然與人文因素,以解釋區域特色、區域差異與互動 詳 解 「解嚴後政府及社會對多元族群及其文化的尊重」表示從威權到回歸 族群文化特色。 甲: 日治時期設立吉野庄,因日本味太重,1948 易名吉安鄉。為政權 更替的產物。 乙: 三民原為民族、民權、民生三聚落,近年因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意識 抬頭,原名過於政治八股、與原鄉地名毫無關連,於 2007 年 12 月 10 日,該鄉鄉民代表會正式通過採用「那瑪夏鄉」。符合威權到 尊重文化的特色。 丙: 東山在日治時期為番社庄,但地方認為「番社鄉其名稱粗俗,且易 被人誤會為高山族之番社,擬採山在本鄉之東之義,於 1946 年改 名為東山鄉」。屬地緣的命名而非文化。 丁: 1913 年日本當局興建吳鳳廟,吳鳳遂成為日本統治者「理蕃」的 論述基礎。1946 年,國民政府延續日人政策,並基於漢人沙文主 義,將本鄉命名為「吳鳳鄉」。 1987 年學界開始討論吳鳳神話對 鄒族人的歧視,同年 9 月 9 日,鄒族人發起遊行,要求把吳鳳鄉更 名,1989 年(民國 78 年)3 月 1 日內政部正式將吳鳳鄉改為阿里 山鄉。符合威權到尊重文化的特色。 戊: 新豐境內有紅毛港,日治時期設紅毛庄,戰後改制為紅毛鄉。1956 年因名稱不雅,取鄉內新庄子之「新」,萃豐莊之「豐」字、改稱 新豐鄉。其命名為鄉內聚落簡稱,非關多元文化的特色。 難 易 度 中偏難

(33)

j 圖 1 為某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在某一次暴雨時形成了多處的崩塌地,圖 中陰影部分為崩塌所在。若於暴雨後在圖中的甲、乙、丙、丁四個點進行水質 採樣,則何處所採樣本的含沙量最高? 圖 1 A甲 B乙 C丙 D丁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地理第一冊:第 6 章 地形作用力 測驗目標 能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程序與步驟 詳 解 該地區主要水系如下圖所示,只有在乙的上游才有 3 塊崩塌地,其他 甲、丙、丁上游均無。上游地區的崩塌,會使土石直接進入河道,造 成河內的含沙量高。 難 易 度 難

(34)

k 某一地區民間音樂的特點是,帶有淡淡懷鄉、憂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 放鬆,音色柔和抒情。一個音樂家評論:「原住民族提供基本的五聲音階模 式,並喜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殖民者帶來和弦的概念及西班牙慣用的節 奏,黑人則增加了變化音的修飾。」該地區最可能是: A歐洲伊比利半島 B非洲喀拉哈里盆地 C南美洲拉布拉他平原 D北美洲密士失必三角洲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地理第四冊:第 1 章 中南美洲 測驗目標 能分析地理現象的空間特性 詳 解 由題目的西班牙和黑人可以判斷為拉丁美洲,原引文與尼斯洛尼姆斯 基在《拉丁美洲的音樂》中提到的相似: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 基本的五聲音階模式,歐洲殖民者的影響表現在擴展音階、增加和絃 上,黑人則增加了變化音的修飾。在節拍和節奏上,印第安人堅持短 句長休止,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殖民者的節奏主要是西班牙的, 典型的是 3/4 與 6/8 的雙重節拍,結果在小節中央產生特徵性的交 錯節奏,黑人影響是在幾乎不變的 2/4 拍內加入切分音。」 難 易 度 中偏難 l 2018 年美國與中國貿易爭端成形,某財經雜誌以「美國製造,臺灣紡織業者看 見藍海」為題,闡述此時正是臺灣紡織業者從中國撤資前往美國投資設廠生產 的新契機。臺灣紡織業者若欲前往美國設廠,可利用下列哪項生產方式的轉 變,以克服美國勞力成本較高的不利因素? A自動化生產的精進 B即時與彈性的生產 C有效率轉包與代工 D空間分工鏈的重組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地理第二冊:第 3 章 第二級產業 測驗目標 能提出地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詳 解 紡織業為傳統勞力密集產業,但美國勞力成本高,因此唯有以自動化 生產以降低勞力成本,才可能在美國設廠。 難 易 度 易

(35)

; 圖 2 為某一地區的數值地形模型(DEM),圖 3 是該地區某一道路由左至右的 高度剖面示意圖。圖 2 中哪條田野調查路線最符合圖 3 的道路地形變化? 圖 2 圖 3 A甲 B乙 C丙 D丁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地理第二冊:第 3 章 地形的展示與判讀、第 4 章 地理資訊蒐集與處理 測驗目標 能處理與歸納地理資料 詳 解 由剖面可知 1/3 路程和終點最低,最高點約在 2/3 路程,起點約是 最高點的一半高度。丙路徑約 10 格,最高在第 7 格,最低在第 4 格和 終點,起點約是最高的一半,最符合剖面。甲路徑最高大致在中間; 乙的終點最低,中無與其相當者;丁路徑最低尚未達 1/3 且最高、最 低和起點的高度比例不符。 難 易 度 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三)危害性化學品管理相 關法規(含危害性化學 品評估及分級管理辦 法、新化學物質登記管 理辦法、管制性化學品 之指定及運作許可管

依據 2002 年 5 月 25 日所制訂之第 42/2002/PL-UBTVQH10 號法令—貨品輸入越

第二位是慈惠法師, 1934 年出生,宜蘭人,1965 年出家,同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社會 文化 意圖 手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徵詢其所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

本《資助學校資助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