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格特質與大學生政治參與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人格特質與大學生政治參與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陸輝 博士. 政 治 大 人格特質與大學生政治參與 立. ‧ 國. 學.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廖崇翰. i n U. v. 撰. 中華民國一 0 八年七月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 謝辭 常聽人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我不禁好奇王冠的重量到底是誰來決定的 呢?打從進學校就讀的第一年,我便深刻感受到博士這個學歷不是一個很友善的 頭銜,記得第一年的時候還在臉書上說這是地獄十八層跟地獄十九層的差別而已, 博士這個王冠不是普通的重量,然而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這個王冠很重,但是 這個重量已經不是來自於父母、朋友等外在的期望,而是打從心裡感受到自己的 表現決定了我承受這個名為博士的王冠給予的重量。 博士這個學歷是一條漫長的修煉,在修煉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經歷許多誘惑 和現實生活中的打擊。在感情上,我們可能會面臨另一半不能等待我們修煉完畢 的那一天而離開;在經濟上我們也會面臨有限的時間而在就業以及學習上有所取 捨;在人際關係上,我們甚至會面臨身邊多數朋友都已經成家立業,社群軟體開 始曬小孩、全家人出國去玩,但是自己必須要在假日的時候,努力拿起 paper 跟 著大師一起學習自己似懂非懂的學問,看著大家成家立業,自己卻還跟不上大家. 政 治 大 的心情;最後在面對家人的時候,必須面對父母對你尚未成家的失落,或是父母 立 對你畢業之後的期待。或許還有很多逐繁不及備載的壓力讓你在讀書的期間,壓 ‧. ‧ 國. 學. 著我們喘不過氣來,但是這些都是我們在戴上博士這個王冠之前必須承受的重量。 能夠克服這些過程,不外乎我們受到許多人的幫助,要是沒有他們適時伸出援手, 這條路走得不僅艱辛,更有可能中途放棄。. sit. y. Nat. 能夠完成學位,首先要感謝我有幸進入選研中心這個團隊,在我就學期間幾 乎都在選研度過,在這裡我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最感謝的是我最敬愛論. n. al. er. io. 文指導陳陸輝老師,打從一年級開始修課時,在課堂上學到了許多讀書方法與技 巧,雖然讀書的量很多,卻學到了很多未來撰寫論文時許多會用到的讀書技巧, 而一年級結束之後原本打算離開選研時,也是在老師的鼓勵下選擇繼續在此學習, 最後也讓我能夠學到整套調查研究的操作以及研究經驗,而這本論文的能夠完成, 也感謝老師不願其煩的諄諄教誨,以及不藏私的許多分析技巧,讓我又學到了很 多,能夠完成學位的最後一哩路全是老師不離不棄的幫忙,才會有我今天的結果。 除此之外,這本論文的寫作也感謝論文口試委員吳重禮老師、顏乃欣老師、蒙志 成老師以及蔡宗漢老師的諸多建議,讓我了解自己寫作上的不足,以及日後進步 的方向。.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我要感謝跟我一起度過這段歲月的爸媽、遠在美國優秀的老弟、孟哲、 煥笙等戰友,讀書的過程辦感艱辛,但有幸能夠與體諒的親人,以及能夠分擔辛 勞感受的同學們一起經歷,都顯示自己一路上不孤獨,感謝在這八年中一起經歷 過的人事物,我失敗了許多,但也成長了很多。祝福每一位師長朋友未來順利平 安。 廖崇翰 2019/8/26 ii. DOI:10.6814/NCCU201901118.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NCCU201901118.

(5) 摘要 人格特質一直是心理學分析個人行為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政治學中卻長期被 忽略。近幾年大學生積極開始參與政治活動的現象,也讓政治社會化的領域中掀 起一股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原因分析。本文以心理學的五大人格特質(FiveFactor Model,又稱 FFM),分析大學生的性格與政治參與的關係,使用「我國大 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定群追蹤研究」 第四年的調查資料,以廣義結構式模型 (generalize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GSEM),分析大學生對於 2014 年 3 月的太陽 花學運以及 2014 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人格特質與兩種不同型式的政治參 與之間的關係外,也探討人格特質否會透過政治興趣、政治效能感等因素間接影 響政治參與。. 立. 政 治 大. 我們經過研究發現,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可分為直接與間. ‧ 國. 學. 接影響。在投票參與上,人格特質不會直接影響大學生是否去投票,但是會透過. ‧. 政治興趣間接影響他們是否去投票,其中親和性人格愈高,政治興趣愈低,愈不 會去投票;外向性人格特質愈高,政治興趣愈高,愈會去投票;在參加太陽花學. y. Nat. io. sit. 運的表現上,人格特質會直接以及間接影響大學生的參與,在政治興趣為中介的. n. al. er. 情況下,開放性及親和性人格會影響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開放性愈高,愈會去. i n U. v. 參與太陽花學運,親和性愈高,愈不會去參與太陽花學運,除此之外親和性以及. Ch. engchi. 外向性人格也會因為政治興趣間接影響學生的參與。在政治效能感作為中介的情 況下,開放性、外向性以及親和性人格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太陽花學運,開放性、 外向性人格愈高的學生,愈會去參與太陽花學運,親和性人格愈高,愈不會去參 與太陽花學運,並且人格特質不會因為政治效能感而影響學生的投票參與及太陽 花學運參與。. 關鍵詞:五大人格特質、政治興趣、政治效能感、投票參與、太陽花學運. iv. DOI:10.6814/NCCU201901118.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NCCU201901118.

(7) 目. 次.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x 第一章 前 言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人格特質................................................. 8. 政 治 大 二、人格特質理論...........................................11 立 一、人格的定義..............................................9. ‧ 國. 學. 第二節 五大人格特質的概念與測量................................16 一、五大人格特質概念.......................................16. ‧. 二、五大人格特質的測量方法.................................19. sit. y. Nat. 第三節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 22. io. er. 一、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22. al. v i n Ch 第四節 人格特質與政治涉入......................................30 engchi U n. 二、五大人格特質與抗議活動.................................27. 一、政治興趣...............................................30 二、政治效能感.............................................32 第五節 影響政治參與的其他因素.................................. 35 一、政黨認同...............................................35 二、統獨立場...............................................38 三、個人的社會經濟背景.....................................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vi. DOI:10.6814/NCCU201901118.

(8)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49 一、資料來源...............................................50 二、研究方法...............................................52 第三節 概念的測量.............................................. 5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3 第四章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及政治參與 ............................................................... 67 第一節 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 67 第二節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及參與................................ 70 第三節 人格特質的預測機率...................................... 82 第四節 人格特質的傳統模型比較.................................. 88. 治 政 大 第五章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 ........................................................... 95 立 第一節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及參與.............................. 95 ‧ 國. 學. 第二節 人格特質的預測機率..................................... 104. ‧. 第三節 人格特質的傳統模型比較................................. 110 第四節 人格特質、政治涉入與政治參與........................... 114. y. Nat. io. sit. 第六章 結 論 ........................................................................................................... 123. n. al. er.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4. Ch. i n U. v.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0. engchi. 附錄一 變數測量方式 ............................................................................................. 132 附錄二 描述性統計 ................................................................................................. 137 參考書目.................................................................................................................... 138. vii. DOI:10.6814/NCCU201901118.

(9) 表目次 表 2-1 五大人格特質概念 .......................................................................................... 19 表 2-2 10 項人格特質清單測量(TIPI) ....................................................................... 21 表 3-1 樣本的抽樣架構及完成數 …………………………………………………..51 表 4-1 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 .............................................................................. 68 表 4-2 五大人格特質與太陽花學運參與 .................................................................. 69 表 4-3 大學生的政治興趣 .......................................................................................... 70 表 4-4 2016 年台灣民眾的政治興趣 ....................................................................... 71. 政 治 大 表 4-6 大學生太陽花學運參與情形 .......................................................................... 72 立 表 4-5 大學生縣市長選舉的投票情形 ...................................................................... 71. ‧ 國. 學. 表 4-7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興趣的關係 .................................................................. 74 表 4-8 五大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投票參與的關係 .............................................. 77. ‧. 表 4-9 五大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太陽花學運參與 .............................................. 79. sit. y. Nat. 表 4-10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投票參與的預測機率 ............................................ 85. io. er. 表 4-11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太陽花學運參與的預測機率 ................................ 87. al. 表 4-12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投票參與單一模型分析 ........................................ 90. n. v i n Ch 表 4-13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太陽花學運參與單一模型分析 ............................ 92 engchi U 表 5-1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效能感的關係 .............................................................. 97 表 5-2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投票參與的關係 .................................................. 99 表 5-3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太陽花學運的關係 ............................................ 101 表 5- 4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投票參與的預測機率 ....................................... 107 表 5-5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太陽花學運的預測機率 .................................... 109 表 5-6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投票參與單一模型分析 .................................... 111 表 5-7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太陽花學運單一模型分析 ................................ 113 表 5-8 人格特質、政治涉入與投票參與的關係 .................................................... 116 viii.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0) 表 5-9 人格特質、政治涉入與太陽花學運的關係 ................................................ 1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x.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1)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9 圖 4-1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投票參與的關係 ....................................................... 78 圖 4-2 人格特質、政治興趣與太陽花學運參與的關係 ........................................... 81 圖 5-1 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太陽花學運參與的關係 ..................................... 10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x.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2) 第一章 前 言 2014 年是台灣社會相當熱鬧的一年。印象中只會待在學校上課的大學生們 開始對公共事務產生了興趣,甚至開始走上街頭去表達自己對公共事務的看法。 這其中最受矚目的事件當屬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 。在 3 月 17 日時,監督《兩 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公民團體與學生陸續聚集在立法院的周圍,等到 3 月 18 日 當天晚上,公民團體和學生為了抗議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將該協議送院會備查 的作法表達不滿,因而衝進立法院佔據議場。學生佔領議場的行為,在當時的輿. 政 治 大. 論中沒有受到太多譴責,反而令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政治人物及民進黨國會議員積. 立. 極支持響應1,使學生的抗議是處在相對安全的情形下,讓他們可以盡情表達意. ‧ 國. 學. 見。雖然太陽花學運隨著學生在 4 月 10 日撤出立法院後結束,但當年底國民黨 在地方選舉遭受空前慘敗,並且在兩年之後的立法委員選舉中,與太陽花學運關. ‧. 係密切的新政黨時代力量,也拿下五個議席成為僅次於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立法院. Nat. sit. y. 第三大政黨,顯示出太陽花學運事件,是對台灣政治氛圍的轉變有重要影響。. n. al. er. io. 太陽花學運讓台灣社會再次興起一股學生運動的討論,學生的積極表現讓許. i n U. v. 多人不禁想問,為何在多年過後學生又變得對公眾事務如此關心?這當中學者們. Ch. engchi. 對於突如其來的動員有許多看法,部分學者認為是年輕人的社群媒體帶動這股風 潮,例如臉書(Facebook)的使用發揮了很大的效果,它作為一個社交平台不僅 讓學生流通資訊,也發揮了參與的影響(陳雅玫 2016);而另有研究指出太陽花學 運的產生充分展現出新媒體對社會運動的影響,呈現了快閃政治(flash–mob politics)的型態,強調透過行動電話與網路媒體快速動員參與者的能力,造成今天 這樣大規模的抗議行動(林澤民與蘇彥斌 2015);除此之外,因為服貿協議本身是 與中國大陸有關,所以亦有研究發現太陽花學運的出現與中國原因以及公民不服. 鄭 宏 斌 , 2014 ,〈 延 長 戰 線 民 進 黨 擴 大 動 員 〉, 聯 合 新 聞 網 , 3 月 20 日 , https://archive.is/20140420095533/http://www.udn.com/2014/3/20/NEWS/NATIONAL/NATS1/85593 41.shtml#selection-615.45-619.82,檢索日期:2018/10/19。 1 1.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3) 從有關(蔡佳泓與陳陸輝 2015) 。不僅如此,有研究分析大學生的政治情緒與兩 岸關係的態度關聯,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大陸充滿希望的時候會支持兩岸服貿協議, 相對的他們對中國大陸感到憤怒的時候就會採取反對兩岸服貿的立場,這說明了 大學生對於中國大陸的情緒可能會影響其參與太陽花學運的態度(陳陸輝與陳映 男 2016) 。那麼如果從大學生的人格特質出發,我們想瞭解,人格特質會不會是 影響他們去參加太陽花學運及其他政治活動的原因呢? Sears(1987, 231)指出當人格(personality)被定義之後,就可以透過人格傾向來 了解他們的行為,Greenstein(1975)認為透過人格傾向,可以了解造成個人行為背 後的原因,特別在個人的態度、動機、決策風格、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對於壓. 政 治 大. 力的回應以及對專門知識了解,都是從人格特質所衍生出來。因此我們在分析政. 立. 治參與時,也同是應該關注人格對行為的影響。. ‧ 國. 學. 近年人格特質被視為影響個人政治態度與其行為的重要因素,對於一般個人 的人格特質研究也逐漸興起(Gerber et al. 2011; Gellego and Oberski 2012; Ha et al.. ‧. 2013; Mattila et al. 2011; Mondak and Halperin 2008; Mondak et al. 2010; Wang 2014;. sit. y. Nat. Wang et al. 2017; Wang and Shalaby 2018 ),但在台灣的研究中尚未看到有關人格. n. al. er. io. 特質與政治參與的研究。針對在台灣和人格特質相關的討論中,多數是在媒體上. i n U. v. 討論領導者的行事風格,如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言論及他本人與過去政治人物的處. Ch. engchi. 事差別等,卻少有系統化地討論人格特質對政治行為的影響,近年來大學生開始 離開教室,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情況下,除了展現了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的積極 關心之外,也透過太陽花學運的參與以及定期的大小選舉,讓太陽花學運的參與 學生紛紛加入新興政黨時代力量,並在 2016 年的選舉中成為國會第三大黨,逐 步改變台灣政治環境,這也顯示出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等政治參與是有效的,但 是鮮少有針對大學生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相關研究,我們也無從得知大學生是 否都具備何種人格特質來,會使他們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因此本文透過心理學所 定義的五大人格特質(five-factor model),探討大學生的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之間 的關係,希望由此可以作為了解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入門分析。 2.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 Sears(1987, 234-239)在回顧政治心理學的發展中指出 Campbell 等(1960)在 《The American Voter》中已經說明投票參與會受到政黨認同、意識形態等原因影 響,但是政治心理學卻可以在這些主題中提出更多挑戰。例如,Sears(1987)就曾 提出個人政黨認同的態度並不能保證其與投票行為的一致性,因為即使是政黨認 同會也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個人在投票時,會把票都投給自己認同的政黨,他認為 分裂投票(split-ticket)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除此之外,意識型態的概念也是政治 心理學與政治學可以對話的部分,Campbell 等 (1964)學者發現大眾的意識形態. 治 政 大 是來自於政治菁英簡化了組織複雜的政治世界結果,然而政治心理學者則認為意 立. 識形態是來自於情感的(affective)影響。從政治心理學以及政治學不同的角度,可. ‧ 國. 學. 以看出兩個學門彼此的差異。那麼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太陽花學運的出現,. ‧. 是否可以讓我們在了解個人的政治參與上有的一個全新的方向與想法呢? 因為政治心理學的加入,使得原本有關政治參與的解釋變得更加多元,本文. y. Nat. er. io. sit. 在政治心理學的基礎上,透過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的政治參與,並探討大學 生的人格特質是否對他們的政治參與情形有所影響?我們預期透過大學生人格. al. n. v i n 特質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了解這些在台灣首次以公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之後出 Ch engchi U 生的世代,他們的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然而要研究人格特質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也有相當的難度。Sears(1987, 231)認 為大眾人格特質的研究困難之處在於我們無法以外在行為觀察或訪談去了解大 眾的人格傾向,因為我們難以去驗證每個人的經歷及背景對他們的影響。因此過 去的研究,主要聚焦於政治領導人的人格特質。然而在心理學家 Allport(1937)等 3.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5) 陸續提出人格特質的概念之後,人格特質(characteristics)便成為了人格研究的重 要方向,之後在 Goldberg(1981; 1985)與 McCrae 與 Costa(1985; 2003)的研究成果 下,學者們逐漸整理出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理論,透過五大人 格特質中不同的特質所表現的行為來分析個人的人格傾向,在 Mondak 與 Halperin(2008)努力之後,此一理論便開始應用在政治學領域。 本文欲以五大人格特質作為研究焦點,討論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之關聯性, 以及其與政治參與及重要政治態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人格特質與政治興趣的關係為何?. 治 政 大 三、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的關係為何? 立 四、人格特質與太陽花學運參與的關係為何? 二、人格特質與政治效能感的關係為何?. ‧ 國. 學. 首先政治興趣與政治效能感兩者,會影響個人的政治參與 Lazarsfeld 等(1944). ‧. 的 研 究 發 現 , 政 治 興 趣 對 政 治 參 與 有 著 相 當 重 要 的 影 響 力 , Abramson 與. Nat. sit. y. Aldrich(1982)的研究也主張政治效能感對於投票與否的影響很大。無論是政治興. n. al. 的高低與人格特質間的關係是值得探討的。. Ch. engchi. er. io. 趣或是政治效能感,這兩者是個人主觀的心理感受,因此政治興趣、政治效能感. i n U. v. 除此之外,本文的重點也關注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在太陽花學 運之後,當年度的全國縣市長選舉中,時為執政黨的國民黨表現不如預期,因此 我們不僅要分析人格特質與太陽花學運的關係,更要了解人格特質是否影響投票 參與。我們將進一步分析何種人格特質傾向較積極參與投票,而何種人格特質則 較不傾向去投票。此外在太陽花學運的參與中,我們也好奇何種人格特質會比較 會去參加太陽花學運。上述四個問題,探討了不同形式的政治參與及人格特質的 關係,期許研究結果能為政治參與理論找到更多元的解釋分析。. 4.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6) 第三節 章節安排 本文從人格特質的角度出發,了解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在章節安排 上,第二章將會回顧人格特質的理論的起源及其發展,內容主要以心理學的人格 特質理論,如何發展成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緊接著說明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的定義 與每項特質的測量方式,最後說明人格特質如何影響政治參與,並且有那些因素 與人格特質會影響政治參與。第三章的內容將會說明本文的研究架構、分析方法、 資料來源、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依變數、自變數、中介變數以及控制變數等測量方. 治 政 大 瞭解兩者關係之後,我們也進一步分析人格特質、政治興趣以及政治參與的影響 , 立 式,最後說明本文的研究假設。第四章會說明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涉入的關係,. 探討何種人格特質會傾向去投票,或是何種人格特質較傾向去參與太陽花學運,. ‧ 國. 學. 除此之外我們也接續分析人格特質是否會透過政治興趣,間接影響學生的政治參. ‧. 與。第五章的部分我們探討人格特質、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先分析人 格特質與政治效能感的關係,並接續分析人格特質是否會藉由政治效能感,間接. y. Nat. er. io. sit. 影響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最後第六章說明本文的研究發現以及研究限制,除了說 明人格特質對於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之外,也說明本文的研究限制,希望人格. n. al. i n 特質與政治參與在往後的研究上能夠更為廣泛的應用。 Ch engchi U. v. 5.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政治參與需要資源,但除了資源外,個人的人格特質對政治參與會不會有所 影響?我們可以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影響政治參與的因素中,個人的心理感受是 會影響他們是否去進行政治參與的情況。以投票參與而言,Campbell 等(1964, 5558)認為心理參與感(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會影響個人的投票傾向,特別對選 舉活動的興趣、關心選舉結果、政治效能感以及公民責任感等心理感受上影響較 高;以抗議活動參與而言,Dalton(2006)也指出會去參加抗議活動的人原因有很 多,其中即包括了個人心理上對政治的不滿以及對政治不信任的態度等等都會影. 政 治 大 質的影響,然而無論是政治學以及心理學,都可以發現心理感受影響外在行為的 立. 響個人是否參與抗議活動,雖然在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中,目前尚未看到人格特. ‧ 國. 學. 情況,本文以此概念為基礎,將人格特質納入影響政治參與的討論。 將人格特質納入政治參與的討論中,我們必須要了解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兩. ‧. 者的概念與關係,本章將會對於人格特質的起源、定義、發展及應用逐一說明,. sit. y. Nat. 第一節的內容會先說明何謂人格?人格如何發展為人格特質理論;第二節的內容. io. er. 將說明何謂五大人格特質?從五大人格特質的定義開始,分述不同人格特質所呈. al. v i n Ch 本文所使用的測量方式為何;第三節則說明人格特質在政治學中的應用,這部分 engchi U n. 現的外在行為表現,另外我們也在該節進一步說明五大人格特質如何測量,以及. 將會聚焦於是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從心理學對五大人格特質的定義, 預期不同人格特質的傾向會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情況,並回顧五大人格特質對於 投票參與以及抗議活動的參與情形及影響;在第四節的內容中,我們會說明五大 人格特質與政治涉入(political engagement)的關係,政治涉入的概念主要聚焦於政 治興趣與政治效能感,這兩者都是屬於個人心理對政治的整體感受,並影響其是 否去參與政治活動,因此也是我們在了解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中,需要考 慮政治興趣與政治效能感與人格特質的影響;最後我們也將說明在過去研究中, 影響個人政治參與的主要因素部分,包括政黨認同、意識形態以及個人的社會經 7. DOI:10.6814/NCCU201901118.

(19) 濟背景等要素說明這些個人因素對於政治參與的影響情形,其中在台灣政治參與 研究中,意識形態是以個人的統獨立場為代表,關於這部分,我們都會在第五節 的時候進行說明。. 第一節 人格特質 對於人格一詞的解釋,最早的文字紀錄可以追溯自古羅馬時期西賽羅(Cicero) 所述的人格(persona)內容。人格的概念包括了四種涵義,首先人格是指展現在他. 政 治 大 面具(mask)一般會給人所看見,然而西賽羅特別指出面具一詞,代表人的面具不 立 人面前的形象,每個人帶給他人的印象是建立在其個人外在行為的展現,就如同. ‧ 國. 學. 僅只有一張,並且展現給他人的形象僅是面具而非真實的自己;第二種涵義指的 是生活中所扮演的一部份性格,指的是人格如同在演戲一般,在不同情況下,會. ‧. 展現出該情境最適合表現的性格;第三種概念指的是,人格是個人配置在適合他. sit. y. Nat. 們自己運作的性格,意指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最後,人格是指尊. al. er. io. 嚴的區別,這是建立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將人區分為有無投票權的階級進而劃. v. n. 分的出來的結果,也是透過制度建立的結果,導致在制度上有個人是否人格的差. Ch. engchi. i n U. 異。從上述四種人格概念,我們發現性格(character)一詞被重複提及,可見得性格 的概念在人格概念上的重要性,部分心理學家也以此概念發展成日後人格特質的 主要方向 (Allport 1937, 26-29)。 從性格概念被提出後,心理學家便開始從性格著手去了解人格概念,這其中 主要的代表學者以 Allport(1937)、Cattell(1943)、Eysenck(1970; 1976)為主,三位 學者分別將人格以性格的方式解釋,並且進一步說明從性格延伸出來的相似概念 如性情(temperament)、特質(trait)與人格之間的關係,才會有至今被廣為應用的人 格特質理論的研究,因此欲了解人格特質的理論,須從三位學者對人格的定義以 及特質的概念開始說明。 8.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0) 一、人格的定義 前一段提到心理學家透過性格來解釋人格,進而發展出人格特質理論,這當 中又以 Allport(1937)為先驅,因此若要了解人格特質理論,我們必須理解 Allport 對人格的定義,並釐清與人格相似的概念如性格、性情與特質之間的差別,以幫 助我們了解人格特質研究的歷程。 Allport(1937, 48)認為人格是一種動態的組織,組織的運作伴隨著個人的生理 與心理系統,而系統運作的決定是來自於個人與環境之間獨特的互動與調整。定 義上 Allport 強調了幾個重點,第一是動態的組織,他認為人格是一個心理層面 的組織系統,這個組織運作的方式會視一個人所面臨的環境進行改變、自律與行. 政 治 大. 為評估;第二是生理心理系統(psychophysical systems),這概念指的是一個人的習. 立. 慣、態度以及其他的傾向等,生理層面的感官接受的刺激,加上心理層面的動態. ‧ 國. 學. 組織運作融合後展現出一個人的人格。第三是運作的決定因素,其強調的是個人. ‧. 的生理因素對人格的影響,因為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同,會導致個人在接受環境 刺激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反應,這也說明了為何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性格;第四點. y. Nat. io. sit. 即是與環境互動的調整過程,因為個人生理因素不同,所以面對環境刺激之後調. n. al. er. 整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同樣的環境刺激會造成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與反應,這. i n U. v. 就是個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調整過程。綜合上述四點,我們發現 Allport 對於人. Ch. engchi. 格的定義主要來自於生理心理系統下產生的特質而驅使了個人的行為,而行為本 身是經過了個人生理條件與環境調適的結果(Allport 1937, 48-50)。 從 Allport(1937)對人格的定義,我們發現影響人格的重要因素在於生理心理 系統產生的態度與傾向,這也與西賽羅強調的性格理念相似,對 Allport(1937, 5051)而言,性格描述一個人生活風格,其與人格一詞意義相同。從外在的行為來 看,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出不同的行為反應,行為的背後是包含著個 人的意願,這些意願是來自於個人的心理評估後而出現的行為,行為意願(willpower)的背後即是性格的影響,然而不同於西賽羅的見解,Allport(1937)認為性 格與人格仍然有所差異。Allport(1937, 51)指出性格是被環境或教育訓練出來的, 9.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1) 一個人展現出來的性格是在符合道德及社會標準的條件下所呈現,性格是當下意 願進入生理、心理系統之後,透過一系列的價值觀的偏好,所表現出來的特定行 為,因此在 Allport 的觀點性格不是人格,而是運作人格機制的重要條件,這與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人格應該是智力與性格的綜合(Fernald 1920)或是智力、性情與 性格的綜合(Kahn 1931)等概念相似,所以人格本身包含著性格概念,但性格不能 完全代表人格。 除了人格與性格之間的關係外,另一個與性格相近的概念是性情,這也是一 直被拿來與人格做討論的概念。所謂性情,最早指的是一個人所展現出的幽默風 格,在經過年齡增長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概念,後來被引申為個人內心的組成或習. 政 治 大. 慣,這些組成與習慣主要來自於個人的生理組成(Allport 1937, 53),由此可知性. 立. 情是來自個人生理條件下的展現。Allport(1937, 54)將性情定義為個人天生所產生. ‧ 國. 學. 的情緒或情感表達,這些情形包含了個人本身對周遭情緒的敏感度、自身習慣的 偏好強度以及對事物的反應速度、主要的心情感受、變動及加強的過程等,該情. ‧. 形等都被視為是生理基因一開始所賦予的結果。所以性情跟性格不同的是,性情. Nat. sit. y. 來自於生理條件所產生的反應,性格是經過生理心理系統轉換,而呈現出符合社. al. n. 果。. er. io. 會道德規範的行為結果,而人格則是性格、性情兩者融合,所展現出來的行為結. Ch. engchi. i n U. v. 儘管 Allport(1937)從很多面向定義了人格的概念,Eysenck(1970, 2)在人格的 定義上更確立了人格、性格、性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性格、 性情、智力與體格,且具有穩定及持久特性的組織。性格指的是上述組織特性產 生的行為意願(will);性情指的是組織特性所影響的情感行為(emotion);智力是指 組織特性所影響的行為智識(intelligence);最後體格是指組織特性產生的身體素 質及神經內分泌等生理條件的組成,可以發現 Eysenck(1970)特別強調穩定持久 的個人特性,也說明了人格的特別之處。所以在 Allport 與 Eysenck 的定義中可 以發現,人格在定義上包含了性格、性情、生理條件等概念的融合,在所有條件 不變的狀況,性格是驅使個人的行為意願而進一步展現個人的行為反應,因此研 10.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2) 究性格是了解人格的重要的核心,心理學家針對性格的概念發展出許多解釋人格 的概念,也提出了許多關於人格特質理論來解釋人的個性與行為,以下我們將進 一步說明人格特質理論的概念與發展過程。. 二、人格特質理論 在前一節我們說明了 Allport(1937)與 Eysenck(1970)兩位學者對於人格的定 義,以及人格和性格、性情等概念的關係。我們將在本節說明從人格到人格特質 的理論發展。 Allport(1937)對於人格的定義,可以看出他對生理心理系統的重視,因為生. 政 治 大. 理心理系統會使個人驅使他們的行為意願而對不同的環境狀況產生行為反應,那. 立. 麼如何解釋行為意願的產生呢?Allport(1937, 284-285)認為人格的關鍵來自於當. ‧ 國. 學. 個人遇到某些情境的時候如何轉換成他們的行為,因此他主張轉換的基礎是來自. ‧. 於個人遇到相似狀況時,轉換就會發生。Allport 特別指出相等與相似(equivalence and similarity)的概念,意思是指當個人受到相似(similarity)外在環境的刺激,他. y. Nat. io. sit. 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做出相等(equivalence)的行為反應。同樣的概念可以應用. n. al. er. 在人格傾向的單位上,因為個別情況對在個人的人格的轉換中具有特定意義,使. Ch. i n U. v. 得每個人轉換的行為也會出現差異,由於相似情境與相等行為反應的概念是自身. engchi. 經驗上的認知,也間接說明了為何人格可以持久穩定的發展(Allport 1937, 278285)。因此了解人格的轉換,我們必須假定人格本身具特定傾向的單位(unit),不 同的人格會有不同傾向的行為,在此基礎上人格特質(trait)理論開始被建立。 Allport(1937, 286)根據上述的概念發展了人格特質理論,他認為每個人確實 有不同特質的傾向,從我們可以對一個人有許多評價來看,足以證明每個人的行 為都會有特定的傾向與偏好,如木訥、健談等行為模式皆是如此。特質有幾種特 性,首先 Allport(1937, 290-292)認為特質是具有決定性的傾向,決定性的傾向指 的是個人會透過自己內心的評估找到屬於自己特定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包含在 一般情形下遇到事情的直接反應;第二種是特質不會受到個人習慣影響,但會受 11.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3) 到個人的態度影響。在特質與習慣的部分,特質的行為反應是來自於個人的生理 心理系統的差異,所以不同人因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條件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習 慣,因此是特質影響習慣而非習慣影響特質傾向;然而特質與態度的關係正好相 反,特質本身代表的是個人化的行為與風格,這即是個人態度的展現,有什麼樣 的態度就會展現出特定的人格傾向,例如一個人表現的很愛寵物,因而可以推論 這個人是具有愛心的特質(Allport 1937, 293-294)。從上述概念中可以了解,特質 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並且是持久不變且可被觀察的,所以 Allport 試圖透過不同 的詞彙概念來蒐集人的共同特質(common traits),他共同特質的意義是在成年人 的人格中都擁有的概念,而這些共同特質是在不同文化的情況下,是可以拿來被. 政 治 大. 比較的,由此可知共同特質可放諸四海,且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以共同特質來解. 立. 釋人的行為(Allport 1937, 297-300)。他整理出約 18,000 項主要形容詞詞彙,共分. ‧ 國. 學. 為性情特質、短暫的情緒特質、性格評估特質以及潛在的性格特質等四類,而這 些項目也成為了心理學家研究人格特質的主要來源清單(Allport and Odbert 1936)。. ‧. 雖然 Allport 和 Odbert(1936)建立了人格特質清單,並且將人格特質按照不. Nat. sit. y. 同的性質分類,然而龐大的特質細目無法讓我們有效的透過去檢驗每個特質的解. n. al. er. io. 釋與傾向,因此心理學家也積極的以 Allport 與 Odbert(1936)的特質清單為基礎,. v. 嘗試簡化重複或是類似的特質,其中當以 Cattell(1957)簡化後的 16 項人格特質. Ch. engchi. i n U. 最為重要。Cattell(1943)認為 Allport 與 Odbert(1936)的特質整理有助於觀察個人 不同性格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但是現實中我們無法逐一檢驗 18,000 種人格特質, 因此他認為人格特質清單中的分類,必定會有相似特質的出現,並且這類特質也 具有正反兩面的意義。基於單一特質具有正反兩面的行為表現,Cattell 以此邏輯 重新檢視 18,000 種特質,透過許多不同的測量與因素分析的結果,最後留下了 出 35 項雙極(bipolar)的評級量表,然而這並不代表 Cattell 捨棄了 Allport 與 Odbert(1936)所建立了人格特質清單,他認為人格特質應該有階層之分,在雙極 量表的分類之下,研究人員可以更快速的歸類個人的人格特質種類,並且進一步 觀察個人的行為,雙極量表是將人格特質中最主要、普遍的項目提出來成為放諸 12.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4) 四海皆準的第一層(first-order)的人格特質,而其他的人格特質則會成為第二層 (second-order)補充第一層人格特質的內容。 藉由這些特質集群所建立的評級量表來檢驗龐大的特質清單,Cattell(1957; 1973)將第一層的人格特質持續濃縮至 16 項,並且這 16 項特質皆以兩組相同概 念的極端形容詞進行測量,稱為 16 項人格特質測量(16 personality factor,簡稱 16PF)。16 項人格特質量表的出現,確實在人格特質的研究中發揮了很強的行為 預測,同時幫助研究人員更容易了解在複雜的行為背後的原因(Ashton 1998; Judge et al. 2002; Mershon and Gorsuch 1988; Paunonen and Ashton 2001; Roberts et al. 2005)。. 政 治 大. Cattell(1957; 1973)的 16 項人格特質量表主要貢獻,除了將人格特質刪減至. 立. 16 項之外,更是把人格特質清單經過因素分析後,以階層的方式呈現。比方說第. ‧ 國. 學. 一層是外向-內向特質,這個特質是被溫暖與否、精力充沛與嚴肅、大膽與害羞、 有秘密的與坦率、獨立或依附團體的等五種第二層的特質所解釋,所以當個人被. ‧. 測量到第二層的人格特質傾向時,則可以進一步推論受訪者具有外向-內向的特. n. al. er. io. 也包括了 Eysenck(1970)的超級特質(superfactors)理論。. sit. y. Nat. 質(Cattell and Mead 2008, 139)。同樣以階層式的分類方式來檢視人格特質清單的. v. Eysenck(1970)的特質理論與 Cattell(1957)的 16 項人格特質概念類似,兩者. Ch. engchi. i n U. 同樣在特質的階層分類上有相同的看法,他認同 Allport(1937)對於特質的定義, 以及特質具有穩定且持久不變的特性,所以他主張特質是有類型(type)的分別。 Eysenck(1970)表示在眾多的人格特質中,彼此之間是有連動關係的,因此分類的 方式應該把特質之間有連動關係的分成同一種類型,在這種類型的區分下,最終 人格特質會被分為不同階層,如主要特質(primary factors)以及次階特質(secondorder factors),與 Cattell 不同的主張在於他認為人格特質的分類忠,次階特質及 主要特質之上還有一層更高的人格特質-超級特質,他將人格特質依類型分為三 種超級特質,分別是精神性特質(psychoticism)、外向性特質(extraversion)及神經 質特質(neuroticism)。精神性特質指的是個人的情緒控制類別,當精神性特質傾 13.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5) 向愈高時,個人的情緒控制較極端如冷漠、衝動,反之該特質傾向愈低時,個人 的情緒控制會較穩定;外向性特質指的是人充滿活力以及善於社交的方面,其反 義特質及是內向性,如不擅社交,害羞等;神經質特質是指人具有焦慮、悲傷等 特質,相反的是安定、樂觀(Eysenck 1985, 12-15)。綜合前面所述,我們發現人格 特質被確定之後,陸續開始有學者將人格特質透過不同的方式精簡,從 18,000 項 特質精簡到 16 大項,再由 16 大項縮減成 3 大項特質,目的都是想找出最適當, 最具有代表性的普世人格特質,在經過 Cattell 與 Eysenck 的精簡的努力之後, Costa 與 McCrae(1978; 1980)也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以神經質、外向性與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三種人格特質為基礎的人格特質測量,以其三種人格特質. 政 治 大. 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命名,稱為 NEO 人格特質理論。. 立. Costa 與 McCrae(1978; 1980)的 NEO 人格特質理論與 Eysenck(1970)的三種. ‧ 國. 學. 超級特質理論類似,差別僅在於分類後的特質名稱不同。Eysenck(1970)的三種超 級特質理論,是以不同的評級量表(rating scale)以及多項實證研究後,將特質以階. ‧. 層方式分類,所以在超級特質之下,還有所謂的主要階層與次要階層等三層不同. sit. y. Nat. 的人格特質結構。但是 Costa 與 McCrae(1978; 1980)的 NEO 人格特質理論,並未. n. al. er. io. 將人格特質分成三層,而是將 Eysenck(1970)的主要階層及次階層的人格特質相. i n U. v. 結合,總共只有兩階層的人格特質,並且以受訪者自評(self-report)的方式蒐集資. Ch. engchi. 料整理,這也是首次人格特質理論中將開放性人格特質提升到主要層次。神經質 與外向性人格特質的分類在 Eysenck(1970)的超級特質理論,以及 Cattell(1957)的 16 項人格特質都有提到,開放性特質其實在 16 項人格特質中也有被討論到,如 空想、想像力、自由的思考等等,這類特質雖然較少被重視,但是其實有許多心 理學家在其研究中已經有提及,如 Rogers(1961)發現開放性的感受及內在經驗可 以讓他的病人有更健康的心態;Coan(1972)不僅提及開放性概念的發展,甚至發 展出開放性美學與想法之間的關係等,Tellegen 與 Atkinson(1974)注意到特定的 深層的經驗也可以成為一種能力,又名開放心態的吸收能力,把能夠接納許多經 驗與想法的能力也納如成為一種特質,McCrae 與 Costa(2003)以上述研究為基礎, 14.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6) 提出了開放性人格特質是重要的主特質(McCrae and Costa 2003, 35),而 NEO 人 格特質理論在日後也成為了五大人格特質(Five-Factor Model,又稱 FFM)的理論 基礎。 從 Allport(1937)人格特質論到 Costa 與 McCrae(1978; 1980)的 NEO 模型,大 致上已經確定了可以從個人具有穩定不變人格特質且可解釋其行為,透過不同的 研究也發現,以人格特質來解釋人的行為是可放諸四海皆準的,無論是 16 項人 格特質、三項超級特質或是 NEO 人格特質理論都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所建立的解 釋模式,然而尚有許多人格特質因為實際測量的問題無法被呈現,如自律(selfdiscipline)即是一種,因此在眾多分類模式中,心理學家也致力於發現是否還有缺. 政 治 大. 少的特質沒被發掘(McCrae and Costa 2003, 35),或是何種分類方式會更適當、更. 立. 完美,這讓心理學家重新回到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中尋找是否還有不同的. ‧ 國. 學. 分類與測量。Tupe 與 Christal(1961)透過 Cattell(1943)的方式為基礎進行人格特質 分類時,在不同的樣本中發現了有五種人格特質可以代表普世的人格,. ‧. Norman(1963)在其研究中也發現五種人格特質,基本上已經滿足了人格特質的分. sit. y. Nat. 類,最後結合了 Goldberg(1981; 1982)從字典中重新定義形容詞並建立屬於自己. al. n. 格特質的分類。. er. io. 的同義字(synonym)詞彙之後,人格特質從百家爭鳴的分類中,確立了五大類人. Ch. engchi. i n U. v. Goldberg(1981)的同義字詞彙表,將 Norman(1963)的五種人格特質分類變得 具有普遍性。Norman(1963)的五種人格特質分別是:騰動性(surgency)、情緒穩定 性 (emotional stability) 、 文 化 (culture) 、 親 和 性 (agreeableness) 以 及 嚴 謹 性 (conscientiousness),這五大類人格特質幾乎涵蓋大部分的人格解釋內容,而 McCrae 與 Costa(1980)從 Norman(1963)的分類中發現,其騰動性就是 NEO 人格 特質理論中所提及的外向性,情緒穩定性是神經質特質的反面意義,如果可以證 明文化與開放性人格特質是相同的概念,那麼 NEO 人格特質理論將會與五大人 格特質有所連結,這不僅說明 NEO 人格特質理論的價值,也可以此為基礎重新 制定新的五大人格特質理論。在 McCrae 與 Costa(1985)的努力之下,不僅證明了 15.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7) 文化與開放性特質是相同的之外,更將親和性與嚴謹性納入人格特質的分類中, 並結合 Goldberg 的同意字詞彙表,建立親和性與嚴謹性的測量方式,也補充了 NEO 人格特質理論的完整。有關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的概念及測量,我們將會在 下一節繼續說明整套理論的內容。. 第二節 五大人格特質的概念與測量 前一節我們介紹了人格特質的意義以及不同時期人格特質的理論發展及分 類方式,最終五大人格特質是目前被廣為認可與應用的人格特質理論,這歸功於. 政 治 大 Costa(1985)所定義的 NEO 立人格特質理論中,主要以五項人格特質作為人格的解 Goldberg(1981; 1982; 1990) 以 及 McCrae 和 Costa(1985) 的 研 究 。 McCrae 與. ‧ 國. 學. 釋,分別是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 (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神經質(neuroticism),取其英文第一個字母. ‧. 又簡稱為 OCEAN 人格特質理論,以下將說明五項人格特質的概念以及其測量的. n. al 一、五大人格特質概念. er. io. sit. y. Nat. 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五大人格特質是 McCrae 與 Costa(1985)參考 Norman(1963)的人格特質分類, 並結合 Golberg(1990)的同義字清單測量所得出的結果,其五項人格特質分別是 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親和性與神經質特質。以開放性人格特質而言,McCrae 與 Costa (2003, 46)認為它是指個人容易有新的想法、新的方法以及新的見識或經 歷。具有這類特質的人與別人的互動時會比較不會有防備心,在評論事情的時候 也不會心胸狹隘或難以忍受他人的想法。相對地他們會表現出對於具體、熟悉及 實用的事物較缺乏興趣。對於開放性人格特質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第一是否 有豐富的想像力來建構屬於自己的白日夢;第二是對藝術的審美敏感度,通常藝 術家的特質都是具有開放性人格特質;第三是對於周遭的感受程度較為強烈,對 16.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8) 他們來說有關周遭的敏感度是他們生活的意義,因此對周遭感受的程度也是他們 的人格傾向;第四是活潑不死板,會極力去嘗試新的事物,如看新的電影、到處 旅行等;最後是具開放的想法,其價值觀是比較跳躍的,擁抱自由的氣息以及想 像很多不可能成為可能的事情(McCrae 與 Costa 2003, 49-50)。 接著五大人格特質第二項是嚴謹性人格特質,所謂嚴謹性指的是個人對於組 織及目標達成的差異程度。具有這類傾向的人會較有責任感以及自律的行為表現, 並且常會被認為他們是工作認真到近乎工作狂的情況。相反地,嚴謹性傾向較低 的人,會展現出隨意及不確實的行為(McCrae and Costa 2003, 46)。McCrae 與 Costa (2003, 50-51)認為嚴謹性的主要測量方向,可以從一個人在組織內的表現稱職與. 政 治 大. 否,通常嚴謹性傾向的人會很理性,所以他們的成功會來自於對組織命令的服從,. 立. 因此服從也是嚴謹性的第二個行為展現;除此之外,責任感、追求卓越以及自律. ‧ 國. 學. 等等皆是嚴謹性的特質表現。. 外向性人格,指的是一個人的與社會互動及活動參與的差別程度。McCrae 與. ‧. Costa (2003, 49)認為外向性人格特質可以從六個面向來觀察,而這六個面向可以. Nat. sit. y. 再細分為人際交往及天生性情兩種類別。所謂人際交往的特質指的是帶給人溫暖、. n. al. er. io. 合群以及自信等感覺,溫暖的感受是指與人互動時展現出友好、親密等風格;相. i n U. v. 反的冷酷的感受就是與他人互動是比較不友善、不好相處,所以一個人若是帶給. Ch. engchi. 人不溫暖以及不合群的感覺,就是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較差。此外帶給人自信的 感受也是外向性特質的一個重要面向,自信感較高的人是個天生領袖,他們會在 團體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意見,展現他們的感受及渴望等,在人際交往的三 項特質當中,無論是溫暖、合群、自信都是具有易與人相處良好的特質。除了人 際交往的特質外,另外三種天生性情的特質,分別是行為具有活力、喜愛尋求刺 激,以及散發正向情緒。McCrae 與 Costa (2003, 49)指出外向性人格者,喜歡忙 碌於參與活動及相對健談,隨時充滿活力,另外他們也喜歡追尋外在環境的刺激, 富有冒險精神,並且散播正面能量給旁人,讓人感覺充滿活力又開朗。 親和力人格特質,指的是一個人較無私、對他人具有信任並且富有同情心的 17. DOI:10.6814/NCCU201901118.

(29) 行為表現,反之親和力傾向較低的人,會展現出比較固執的一面。因此 McCrae 與 Costa (2003, 50)對於親和力的特質的描述主要聚焦於對人友善的讚美、信任、 利他主義、謙虛以及溫柔的情懷等,綜合來說他們在團體中是會與他人交好,為 團體著想的程度遠勝過自己的所得到的利益,信任別人,為他人著想等會讓人感 到相當和善的特質。 最後,神經質特質是指個人特質的傾向呈現較多的負面情緒、不開心以及惱 人的行為。McCrae 與 Costa (2003, 47-48)針對神經質特質的說明可以從幾個面向 觀察,首先焦慮以及憤怒的敵意是這類人格特質所呈現出的情緒,儘管每個人都 有情緒焦慮及對事物感受到憤怒等等,但是具有神經質傾向的人這兩種感受的發. 政 治 大. 生頻率較高,愈焦慮的人就愈會神經質,於旁人相比會比較擔心很多事物,同時. 立. 也比旁人易於憤怒,導致有這類特質傾向的人們無法與在團體中與他人相處得很. ‧ 國. 學. 好。除此之外,悲傷與害羞也是觀察神經質的面向之一,悲傷傾向的人會感到絕 望、無助,他們會懷疑自我價值以及覺得自己是罪人;而容易害羞的人,他們會. ‧. 比較多愁善感,並且會讓自己身處在很多複雜的情緒當中無法分清楚自己的主要. Nat. sit. y. 感受,然後逐漸產生了複合的情緒而導致神經質的傾向。最後我們可以從衝動及. n. al. er. io. 易受責難等兩種情緒表達,觀察出他們的神經質人格傾向,這兩種因素是會強化. i n U. v. 神經質特質的傾向。衝動的人會極力表現出他們的渴望,並且自己難以控制這樣. Ch. engchi. 的行為,通常大吃大喝、購物狂等都具有這類的特性;而易受責難的人指的是他 們無法處理自己感受到的壓力,任何生活周遭的不順遂都會讓這類人格傾向者感 到煩躁,所以深怕自己的行為導致他人的負擔而讓自己感到很恐慌,所以會發生 依賴別人幫忙而不相信自己等行為產生。 以上是五大人格特質的概念及意義,透過不同的行為表現與面向,幫助我們 觀察這些特質所呈現出的行為表現,以及行為背後的意願如何驅使他們做出相對 應的特定行。描述了五大人格特質的意義以及行為的表現之後,接著我們必須了 解在實證的操作上,五大人格特質是如何測量,測量之後是如何進行人格分析? 下一段內容我們將說明五大人格特質的測量方式與實際操作方式。 18.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0) 二、五大人格特質的測量方法 McCrae 與 Costa(2003, 45-46)的五大人格特質測量概念如表 2-1 所示。兩位 學者針對五大人格特質的蒐集資料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自我評估,另一種是第 三人角度的觀察評分(observer ratings)。所謂自我評估指的是受訪者看到題目時, 對於自己與問卷所描述的行為的相似情形進行評分;觀察評分是以描述自己對朋 友的感受是否與問卷的行為表現相似的情形進行評分,例如 A 是否認為 B 是一 個具有想像力、有活力的人,透過 A 去評論 B 來間接了解 B 的人格特質傾向。. 表 2-1 五大人格特質概念. 質 面 向 政 特治 大 無創造力-創造力. 開放性(O). 務實-想像力 偏好常規-偏好變化. 嚴謹性(C). 粗心-謹慎 遲到-準時. 慵懶-認真積極 沒目標-野心勃勃. 外向性(E). 態度保守-態度親暱 消極-積極. 孤僻-愛參加社團 冷靜嚴肅-喜好樂子. 親和性(A). 無情-和藹的 小氣-慷慨的. 神經質(N). 冷靜-擔心 放鬆-不自然. 組織力差-組織力好 離開-堅持到底. n. 安靜-健談 冷淡-熱情. sit. 可疑-信任 針鋒相對-寬容. er. io. Ch. 不感興趣-感興趣. ‧. Nat. al. 慣例-原創 保守-自由. 學. ‧ 國. 立. y. 人格特質. n U engchi. iv. 性情平和-易怒 不情緒化-情緒化. 敵對的-默認 急躁-和善 自我滿足-自憐自哀 吃苦耐勞-易受傷. 資料來源:McCrae and Costa (2003, 4). McCrae 與 Costa(2003)的研究測量中提到,在對欲測量的對象進行測量之前, 研究者會先對研究對象的群體抽出具有代表性樣本,並對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先進 行一樣的自我評估及觀察評估測量,藉由代表性樣本所得到的評分結果,作為欲 測量對象的比較基準,這些代表性樣本在其研究中又稱之為基準樣本(normative samples)。受訪者評分的方式是從 1 非常不同意至 5 非常同意的程度量表來評分, 19.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1) 評分完畢之後結合兩個測量的結果,在與基準樣本的結果進行對照後,最後判斷 出受訪者的人格特質傾向。舉例來說,我得到一位受訪者的測量結果相較於基準 樣本前四分之一高的親和性分數,那麼我們可以形容這個人是富有同情心、為他 人著想、合群等親和性特質傾向的人格,相反的如果得到後四分之一分數的評價 時,那麼我們會形容這個人是固執、驕傲、多疑的行為表現。 表 2-1 中的五項人格特質中,每一項特質都以六種不同的形容詞概念進行測 量,在測量的詞彙中階能發現每一面向都有一組形容該面向正面的詞彙以及相反 的詞彙,人格特質理論告訴我們開放性人格會比較偏向有想像力的特質,所以第 一個面向以想像力作為正面描述,反面的描述即以其會呈現出較為務實的一面,. 政 治 大. 藉由正反兩個面向的形容詞,讓受訪者評估自己以及他人的人格特質是偏向想像. 立. 力較多或是偏向務實的情況較多來評分,其它五個面向以此類推,從開放性人格. ‧ 國. 學. 的代表特質:創造力、偏好原始沒有框架的習性、喜歡變化多端、對週遭事物都 充滿興趣、崇尚自由,每一面向加上其反面描述,讓受訪者評估自己與朋友的情. ‧. 形;同理嚴謹性以其主要面向:謹慎、積極、組織力好、準時、野心勃勃、堅持. Nat. sit. y. 到底等特性及其反向詞彙來測量;外向性以態度親暱、愛參加社團、健談、積極、. n. al. er. io. 喜好樂子與熱情等來測量;親和性以和藹的、可信任、默認(默默承受)、慷慨的、. i n U. v. 寬容與和善來評分,相對地無情、可疑、敵對(針對性)、小氣、針鋒相對、急躁. Ch. engchi. 等為其每一個面向的反面描述;最後神經質,以擔心、易怒、自憐自哀、不自然、 情緒化即易受傷等面向說明其表現的主要行為,並以反向概念如冷靜、性情平和、 自我滿足、放鬆、不自然、不情緒化即吃苦耐勞等方面描述個人不神經質傾向的 行為表現。 五大人格特質的研究至今仍以 McCrae 與 Costa(1985; 2003)提出的特質面向 進行資料蒐集,但是在實證研究中,研究者基於許多實際研究上的限制,難以完 全落實 NEO 人格特質清單的所有測量內容(Gosling et al. 2003, 505),即使 McCrae 與 Costa(2003)的人格特質清單是每一個特質藉由六個面向來測量,但是要全部 測量完畢的話,受訪者需要填答 240 個項目的形容詞評分,才可以結束五大人格 20.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2) 特質的問卷填答(McCrae and Costa 2003, 45),在時間與經費的限制下,研究者必 須找出更好的測量工具來降低研究限制與成本,所以 Gosling 等(2003)提出了所 短版本的五大人格特質測量題目,成為目前對於五大人格特質的主要測量方式。 Gosling 等(2003)將五大人格特質以 10 個選項來測量(Ten-Item Personality Inventory,又稱 TIPI ),與 McCrae 與 Costa(2003)較為不同的是,其評分方式由 原本的 1 非常不同意至 5 非常同意的量表,改成 1 非常不同意至 7 非常同意的 量表,Gosling 等(2003)將 TIPI 同樣以自我評估及觀察評分的方式,與 NEO 人格 特質清單進行比對,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質面向之外,建立同一特質以兩組正 反面向的詞彙進行測量,最終 Gosling 等(2003)不僅確定了每項特質的測量詞彙. 政 治 大. 外,也透過實證結果後主張以單一個人的自評分數即可測量出受訪者的人格特質。. 立. 例如親和性特質,Gosling 等(2003)即以兩組正向與反向的詞彙測量,正向的特質. ‧ 國. 學. 面向為溫暖的、富有同情心的,反向的特質面向為批判性,喜歡爭吵的,以此兩 個概念作為親和性特質的測量,並且以受訪者個人自評本身符合的該測量詞彙的. ‧. 情況,詳細的測量方式如表 2-2,此種短版的測量方式,幫助研究者更有效率的. Nat. al. er. io. sit. y. 了解受訪者的人格特質。. n. 表 2-2 10 項人格特質清單測量(TIPI). 人格特質. C正面詞彙 hengchi. i n U. v. 反面詞彙. 開放性(O). 接受新的經驗、複雜的. 傳統、沒有創造力. 嚴謹性(C). 獨立性、自律. 沒有組織的、粗心的. 外向性(E). 外向、熱情的. 冷淡的、安靜的. 親和性(A). 富有同情心的、溫暖的. 批判的、喜歡爭吵的. 神經質(N). 冷靜、情緒穩定. 焦慮、易怒. 資料來源:作者重新整理自 Gosling et al. (2003, 525) 21.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3) 在本節中我們說明了五大人格特質的定義、起源與發展,也介紹了五大人格 特質的實際測量方式演進過程。然而,人格特質會影響外在行為的表現,是否會 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情形呢?接著我們繼續會說明人格特質與個人的政治參與 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可分為多種類型,Verba 與 Nie(1972)以及 Verba 等(1978)的研究大 多將政治參與放在投票、競選活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以及連絡政府官員等四項,. 政 治 大. 又被稱作慣常性的(conventional)政治參與;除此之外 Marsh(1977)則將政治參與. 立. 的類別擴大至請願、示威遊行、抗議、罷工、罷課、甚至是具激烈衝突的抵制活. ‧ 國. 學. 動等非慣常性(unconventional)的政治參與。儘管政治參與是政治學相當重要的主 題,但有關政治參與和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卻較少被提及,至 Mondak 與. ‧. Halperin(2008)開始探討五大人格特質與政治行為的關係出現後,人格特質便開. Nat. sit. y. 始逐漸受到關注。以下我們將回顧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發展,在慣常. n. al. i n U. 治參與主要說明五大人格特質與抗議活動的關係。. Ch. engchi. er. io. 性的政治參與中我們主要聚焦於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的關係;非慣常性的政. v. 一、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 投票參與是民主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參與活動,關於影響個人去投票的 原因也有許多的討論與分析,Campbell 等(1954, 86)就表示影響投票的原因有六 種因素,分別是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議題取向(issue orientation)以及候 選人取向(candidate orientation)、個人所屬的團體一致性首先、個人的政治效能感 以及身為公民的責任感等,這些在 Campbell 等(1954)的看法中,皆屬於個人心理 的感受與態度,不論是對政黨、政策議題、候選人喜好以及其他因素等都是個人 經過資訊接觸內化之後所產生的投票偏好,進而影響個人的投票選擇。雖然人格 22.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4) 特質在當時尚未被考量其中,但是個人的心理感受卻是影響投票參與的主要因素, 所以學者們開始也嘗試從最深層影響個人感受的人格特質概念,探討其與投票參 與的關係。 在 McCrae 與 Costa(2003)提出的五大人格特質中,開放性人格指的是對任何 事物都很感興趣,對週遭事物非常有想法,想像力豐富,包容任何資訊都很強。 因此開放性人格特質傾向者,一旦對投票主題有興趣時,他們也會較為積極的去 參與投票。因為投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透過不同資訊了解投票的資訊,開放性人 格會吸受各種不同的資訊之後,而去參加投票,並表達自己對選舉人事物的看法 及對政治現況的想法。然而,實證研究上,投票參與的表現並非如預期結果一樣. 政 治 大. 是主動積極參與。許多研究發現投票參與和開放性人格之間無任何關聯。從. 立. Mondak 與 Halperin (2008)在美國也以三波的調查研究進行投票參與,並未發現. ‧ 國. 學. 開放性的投票參與影響,另外 Anderson(2009)分析人格特質與地方投票參與的關 係,發現開放性人格並不會影響個人的投票,除此之外 Gerber 等(2011)以兩波調. ‧. 查資料分析比較全國性選舉與地方選舉的個人投票參與,也並未進一步發現開放. Nat. sit. y. 性人格的影響。除了美國研究之外,Mattila 等(2011)在芬蘭的研究,選取了都會. n. al. er. io. 與鄉村兩個不同的樣本進行投票參與和人格特質的分析也並未發現開放性人格. v. 特質的影響,Gallego 與 Oberski(2012)探西班牙人在歐洲議會的選舉中,個人的. Ch. engchi. i n U. 投票參與情形,發現開放性人格特質對於投票並無直接影響;亞洲的研究方面, Ha 等(2013)在韓國總統大選的研究中,也尚未發現開放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 之間的關係,最後 Wang(2016)探討人格特質、政治態度與投票選擇實,並未發現 開放性人格特質的影響,Wang 與 Shalaby(2018)進一步將五大人格特質在理性選 擇理論下解釋政治參與,比較後也並未發現開放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之間有直 接影響,在上述的所有研究結過中,實際的開放性特質並未對投票參與有影響, 這與人格特質理論給予我們的預期有些許差異。 雖然開放性人格特質並未與投票參與有所影響,然而嚴謹性人格特質卻未必 如此,從人格特質理論對嚴謹性的行為分析來看,其強調的是個人有責任感、自 23.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5) 律及守規矩的形象,因此嚴謹性愈高的人對於不同形式的政治參與也會有幾種可 能的結果。從投票參與部分而言,可以預期嚴謹性傾向愈高的人,會認為投票是 身為公民的責任與義,因此會積極的去從事投票參與,然而在抗議活動的政治參 與中,也可以預期嚴謹性愈高的人會因為遵守體制規範,而不去參與政治活動。 不過有趣的是在實證研究中都發現嚴謹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Anderson 2009; Gallego and Oberski 2012; Ha et al. 2013; Matilla et al. 2011; Mondak and Halperin 2008; Mondak et al. 2010; Wang 2016; Wang and Shalaby 2018)。且 Gerber 等(2011)在研究中發現嚴謹性愈高者,會愈不傾向去參與投票活動,這也與人格 特質理論所描述的行為表現不如預期。. 政 治 大. 儘管嚴謹性人格與投票參與的關係並未發現相關性,但在同樣慣常性的政治. 立. 參與方式中有不同的發現。Mondak 與 Halperin(2008)發現有部分的政治參與,嚴. ‧ 國. 學. 謹性較高傾向者會去參與,如出席當地會議、聯絡當地政府官員等。但在從事競 選活動、捐獻等則傾向不參與;Ha 等(2013)的南韓研究中,也發現嚴謹性傾向的. ‧. 人較不出席會議,但會去聯絡政府官員、捐獻以及聯絡媒體。雖然上述這些政治. Nat. sit. n. al. er. io. 我們的預期一致。. y. 參與形式並非投票參與,但也可發現嚴謹性較高的人,會主動去參加政治故它與. i n U. v. 接著我們討論的人格特質為外向性。提到外向性人格特質,指的是個人有較. Ch. engchi. 好的社交能力、自信及樂觀等特質,因此具有外向性人格傾向者,理論上會想展 現出自己在團體的領導特質與自信,而去參加各種政治活動。以投票參與而言, 外向性人格傾向者應該會積極去投票,以展現自己在團體中對政治事務較有主見 及有自信的決定。不過在實際研究中,外向性人格的投票參與並不如我們所想的 積極參與。Mondak 與 Hakperin(2008)在美國地方投票及全國投票參與上進行了 三次研究,皆發現外向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除此之外其他有關美國的研 究上,也都得到同樣的研究結果(Anderson 2009; Mondak et al. 2010; Wang 2016; Wang and Shalaby 2018),不過 Gerber 等(2011)的美國研究卻發現外向性愈高者, 愈傾向去投票,這個結果與前面的研究有所差異。而在跨國研究中,Gallego 與 24.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6) Oberski(2012)在西班牙地區的研究發現,外向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Ha 等 (2013)的南韓總統選舉研究也得到無關聯的相同結果;不過 Mattila 等(2011)在芬 蘭的研究卻與 Gerber 等(2011)有同樣的發現,即外向性愈高者,愈傾向去投票。 所以我們從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外向性與投票參與的關係可能還有其他因素的影 響而尚未有較確定的結果,外向性對於投票參與的直接影響有待日後研究證實。 雖然外向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的關係尚未確定,但是它與嚴謹性一樣在慣 常性的政治參與中仍然有積極參與的行為表現。Mondak 與 Halperin(2008)發現外 向性傾向較高的人會傾向出席集會活動、社區大會、簽署聯署書、投書給媒體及 聯絡官員等方式,除了上述兩位學者外,Gerber 等(2011)以及其他的跨國研究中. 政 治 大. (Ha et al. 2013; Mondak et al. 2010; Vecchione and Caprara 2009; Wang and Shalaby. 立. 2018),也同樣發現外向性人格對於慣常性的政治參與的積極面,所以在人格特. ‧ 國. 學. 質中所描述的外向性人格行為,是符合心理學所預期的情形,但是投票參與並未 符合心理學所預期的行為模式,若從過去 Campbell 等(1954)提出影響投票參與的. ‧. 原因,對照以心理學的人格特質來預測投票行為而言,可以看出個人投票與否是. Nat. sit. y. 一件非常複雜的心理感受狀態,會有很多的因素導致個人內心有許多不同的感受,. n. al. er. io. 眾多感受中經過內化後找出平衡點後,進而轉化成個人的投票偏好,所以我們在. i n U. v. 心理學與政治學預測的行為表現差異中,發現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之間的影響可. Ch. engchi. 能有其他的因素,或是人格特質透過其他的因素間接影響了個人的投票參與,但 是我們也從別的政治參與方式,發現外向性人格對部分政治參與活動有影響,這 是與人格特質理論所定義的外向性人格所預期的行為相符。 有關親和性的人格特質與政治參與的關係,從前一節的人格特質理論中,我 們了解親和性的人格特質指的是個人展現出溫暖、為他人著想、合群的印象,避 免發生衝突,跟人保持較好的和諧關係等行為。因此親和性較高的人會對於政治 參與的表現可能呈現兩種情況,一是選擇不從事政治參與以避免和人產生衝突摩 擦;另一種是可能是以合群為主,跟著多數人的意見去參加政治活動。基於上述 兩種可能的行為模式,在投票參與上親和性較高的人有可能不會去投票,以避免 25. DOI:10.6814/NCCU201901118.

(37) 跟大家政治立場不和而起衝突,抑或為了團體和諧而跟著大家投給團體所支持的 人。在實證研究中 Mondak 與 Halperin(2008)以及 Gerber 等(2011)的研究發現, 親和性愈高的人愈不傾向去投票,兩個研究的結論認為,親和性傾向的人認為投 票參與是會讓整個社會有重大的變動或造成不同態度的對立,他們認為穩定中求 發展是對國家社會最好的方式,因此他們不去投票以減少社會的不和諧,然而其 他相關的研究卻也發現親和性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Anderson 2009; Gallego and Oberski 2012; Ha et al. 2013; Matilla et al. 2011; Mondak et al. 2010; Wang et al. 2016; Wang and Shalaby 2018)。 最後,神經質特質指的是個人會表現出焦慮、沮喪等行為表現。具有這傾向. 政 治 大. 的個人,他們對環境會比較焦慮,相較神經質傾向不高的其他人而言,具有神經. 立. 質特質的人會對現狀滿足感較低,因此為了改變現狀,會更積極投入政治參與當. ‧ 國. 學. 中。在神經質特質的測量中,分數愈低代表個人的情緒愈穩定,可以愈能處理壓 力、化解擔憂等負面情緒,分數愈高代表情緒容易焦躁不安,不過在 Gerber 等. ‧. (2011)與 Mondak 等(2010)的研究中,發現神經質特質愈低者,愈傾向去投票,這. Nat. sit. y. 代表情緒穩定度較高的人,反而會傾向去投票,而在其他研究中則並未發現神經. n. al. er. io. 質特質與投票參與之間有影響 (Gallego and Oberski 2012; Mattila et al. 2011;. v. Mondak and Halperin 2008; Wang et al. 2017; Wang and Shalaby 2018)。. Ch. engchi. i n U. 有關五大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的研究,心理學所預期的人格特質應表現出來 的外在行為,在投票參與上並未完全呈現出來,例如開放性人格特質理應會對選 舉有較高的興趣,吸收更多的相關資訊,進而主動去投票;同樣的嚴謹性理應具 備有較高的公民責任感以及對規範相當遵守的行為,因而會發揮公民責任感而去 投票,儘管 Gerber 等(2011)與 Mattilia 等(2011)的研究結果有發現外向性人格與 投 票 參 與 的 關 係 , 以 及 Gerber 等 (2011) 與 Mondak 與 Halperin(2008) 和 Mondak(2010)的研究也發現了親和性、神經質都會影響個人的投票參與,但是較 多數的研究結果是比較偏向人格特質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影響,這如同前面所述, 投票參與是屬於較為複雜的心理呈現,Campbell(1964)表示影響個人的投票原因 26. DOI:10.6814/NCCU2019011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Extensions to the k-Means Algorithm for Clustering Large Data Sets with Categorical Values,"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Vol.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i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

www.edb.gov.hk>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 Notes to School Finance>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